发布时间:2023-10-11 15:56:0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古典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园林设计中,植物是色彩构建的主体,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植物景观设计遵循着绘画艺术和造园艺术的基本原则。设计中,应用植物色彩尤为重要,要充分利用植物色相变化,达到最佳的视觉感观效果,最终实现“春花、夏荫、秋实、冬翠,”的景观。
植物色彩的应用是园林植物景观中艺术性的重要表达形式。研究植物的色彩在景观中的应用,可以增添视觉上的美感。通过在色彩上的合理布局与安排,形成视觉上的对比与协调的平衡效果,塑造出风格各异的植物景观空间气氛,达到最佳的视觉感观效果,最终实现“春花、夏荫、秋实、冬翠,”的和谐与天成。本文就园林植物色彩的相关应用进行探讨。
1. 植物的色彩设计源流
植物景观的色彩运用以西方园林专述占多数,而我们的城市植物景观设计的色彩应用尚在探究之中。
西方古典园林中,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园林和巴洛克园林的色彩应用几乎都是以绿色植物的色彩作为基调色,而其它园林景观构成要素的色彩是作为点缀色穿插其间的。整体上来看色彩不是很丰富,但是亮丽、明快。而英国自然风景园、英国维多利亚式园林和英国爱德华式园林的色彩应用,却是由于花卉的普遍应用,使鲜艳的色彩成为园林的设计的主要要素。现代西方园林植物景观基本上沿袭了其亮丽、明快的风格,体现了园林植物景观的现代艺术美。
1.2东方传统园林植物景观色彩
中国传统园林著作中对于种植物的色彩应用论述并不多,总体上说,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节俭,恶繁悦简,在种植设计色彩搭配时相对含蓄,比较强调以少胜多,如“万绿丛中一点红”般的点到为止,含蓄而不直白,要有所暗示又留下思维审美的空间,做到余韵无穷。传统园林种植设计色彩搭配也和园林性质、景观主题等有关,遵循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基本理法。传统园林也有植物色彩量化的应用,但主要出现在依托自然植被的山野景观或风景游览地中,如苏州香雪海、北京香山红叶等,更多突出自然的魅力。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的色彩是以“淡雅”和“富丽”两种风格为代表的。中国现代园林景观的色彩设计中已很难看到完全遵循古人意蕴以少胜多的“点绿”,原因就是没能对传统的色彩设计进行深人的研究将其继承并发展。
2植物的色彩基本色原则
园林中的植物景观最基本的颜色就是绿色,它是植物的象征。虽然由于季节和光线的原因,植物的绿色也会有深浅、明暗、浓淡的变化,但这些绿色也只是存在着一些明度和色相上的微小差距,当作为一个整体出现时,存在一种因为微差而产生的调和效果。所以布置植物材料尤其是大面积材料时,要以绿色为基调。如布置花坛时,绿色的叶由于明度较低而会作为底色出现,彩度和明度较高的花朵作为亮点而跳了出来,这时,绿色的基调效果会有所减弱。不同颜色的植物对于光线所产生的影响不尽相同,对于不同地方所处的光与影的不同,植物配置的时候不仅要想到颜色搭配的问题,还应考虑到光线对植物搭配的影响。所以在园林中不要随便干扰绿色这个基调,而且从绿色之中也能发现许多美的所在。
3其他色彩应用原则
绿色之外的各种色彩的植物只能点缀在必要的地方,点缀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同色成片。可将同一花卉成片栽植,好处是花期一致、色彩统一、水土生态条件要求相同、利于管理、操作简单、效果好,是目前流行的一种布置手法。不过也有不利之处,如花期过后需要全部更换或只留下叶色时毫无装饰效果,会显得单调。
(2)对比处理。花坛内的植物色彩与色彩对比的选择。如红与绿、黄与蓝紫等。对色彩所谓“邻补色”也有一定的对比效果。对比的目的是用一种颜色衬托另一种颜色,使其更为突出。如红砖墙前面种蓝色的花便十分突出。
(3)主次协调。一个植物景观设计者要先决定“主色调”,即它的主题,然后配上与主色近似的色调为配角,使整个景观色彩调和,符合人们的审美。例如,以黄色为主色调,再用乳黄、橙黄的深浅花色、叶色搭配,效果一定十分谐调。夏秋之间金光菊盛开时,四周配上金鸡菊、向日葵等,显得深浅之间的黄色系列一派谐调之感。
(4)以少胜多。这是艺术上一再提到的手法。这个“少”是指面积要相对的小,数量要适当的少,两者均要按实际的情况加以考虑,还要“在必要的地方”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一串红之类小面积的种植在大面积的绿色植物之中,观者远看绿色“海洋”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红点,勾起人无尽的联想。
4植物色彩搭配的运用
4. 1整体性原则
在园林景观中,植物一般与其他景观要素一起出现,即和建筑、小品、铺装、水体等景观元素一起出现,此时植物有处于支配地位或是次要地位两种情况。同时也存在植物大面积或小面积作为单独观赏对象出现。色彩的作用多种多样,色彩予周边环境以性格,冷色创造出宁静的环境;暖色则给人一个喧闹的感觉。色彩的不同运用会造成不同的园林风格。所以不管任何情况,植物色彩设计都不能单独进行,要从整体色彩效果出发。
4. 2协调性原则
在园林设计中既要考虑植物材料的生态习性,熟悉其观赏性能,还要注意植物种类间的群体美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要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1)在园林植物的色彩搭配中,要有主色和次色之分。色彩具有主次关系,使得园林景观色彩设计必须考虑主色与次色的搭配。主色起支配的作用,必须与周围的环境协调一致,与环境保持和谐统一的关系。
(2)在园林植物配置中,处理好统一与变化、调和与对比、韵律与节奏、主体与从属、均衡与稳定等方面的关系,努力追求最佳植物景观效果。
(3)为了发挥园林设计的最大艺术效果,在实际设计中,应多用补色的对比组合,相同数量的补色植物对比较单色的植物在色彩效果上要强烈得多,尤其是在大型的铺装广场上,高大建筑物前,作用更大。
结语
影响园林景观色彩设计的因素有很多,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在需求多彩、靓丽的绿化效果的同时,也追求色彩悦目的和谐美。利用好植物天然的色彩美,协调好不同配色的关系,营造出符合人们审美习惯的自然植物景观。
参考文献:
[1] 杨海玲. 路绿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中国公路,2002(8)72-73
[2] 吴涤新 乃深.园林植物景观[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 植物造景的思想
要了解园林植物在景观中的功能,首先要清楚景观设计的思想转变。事实上,时代、地域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各国乃至国内各地区的传统园林景观风格迥异,形式与内涵均不相同。
景观设计的思路随着人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改变而改变:传统园林反应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为了避免景观的自然化,需要持续地以人力与自然力抗衡。而现代园林恰恰相反,它主张以自然作为景观的主体,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利用和引导自然力形成景观生命力。景观设计过程代表着设计师对于自然的认识过程,充分保护自然特性,保护、恢复并展示地域性景观类型是现代景观设计的主旨,因为每一个园林景观都反映了整体性地域景观的一个片段。
由于植物具有很明确的地域性,它在景观中一直作为一个反应自然景观类型的代表性元素存在。因此,植物景观设计的特色和区别成为了现代景观优劣的重要辨析内容之一。在植物造景的发展过程中,认识到植物的变化尤为重要。自然会为各种迁徙植物营造竞争的场所,而人造植物群落也会由于自然的影响产生结构上的变化,只有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植物群落才能够稳定持续的发展下去。
现代植物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就在于充分认识地域性自然景观中景观的形成过程和演变规律,并顺应这一规律进行植物配置。设计师不仅要重视植物景观的视觉效果,更要营造出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体现当地自然景观风貌的植物类型。植物景观成为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园林景观作品的主要特色,也是别人难以简单模仿的个性特征。可以说,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实质就是为植物的自然生长演替提供适宜的条件。
2 植物造景的应用
2.1 对园林建筑景观作用
植物景观对于园林建筑的衬托作用包括:色彩的衬托,即用植物充满活力的颜色衬托建筑稳重大气的色调,可突出建筑的存在;植物生动自然的形态和质感衬托建筑形体的规则和质感的人工化。
同时,植物造景对于园林建筑景深有天然的影响作用。建筑在浓密植物的遮掩下若隐若现,产生幽静深远之感,而由建筑内向外观景时,作为前景的一枝桃花、几簇绿叶也为建筑平添了无限生趣。
2.2 对园林道路的组景作用
园林道路不论硬质材料的铺装或是条石、步石,路旁都有树木、地被植物和草坪的覆盖。蜿蜒的园路辅以景观植物的视线遮挡,将曲折之趣配以通幽之感,划分出了空间的虚实。而山岗、建筑物的分隔远不如园林植物生动灵活,园林植物是障景、框景、漏景等构景手法的材料,例如可用乔木构成疏朗的空间分隔,或以乔灌组景进行封闭性分隔。
2.3 对山石水体的作用
自然式园林以山石水体为骨架,以植物、建筑、道路装点陪衬,在大体量景观上形成“群山郁苍、群木荟蔚”的境界。园林植物对山体的覆盖,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环境质量,以丰富的空间层次将山上的建筑、道路掩映其中,呈现层林叠翠的山地植物景观。唐代画家王维曾评价“山借树为衣,树借山为骨”。而植物材料对于山石的重要性,如同作画一样。的山石毫无生气,四季缺乏变化,颜色单调,如点缀一些常绿植物、低矮灌木及藤本植物,则会为山石增添生机。与山石相同,园林水体也需要植物的组合搭配增添生气。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作为水体和陆地的融合媒介,在净化水体、丰富水面空间和色彩的同时,还可以为动物提供生存环境,丰富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2.4 意境创作的基础
古典中式园林在造景之初,首先考虑的并非植物材料,而是意境之美,无数匠人以此为最高追求。在古典中式园林、乃至中式文化范畴中,常常可见运用比拟、联想等手法将园林植物的生态特性赋予人格魅力,借以表达人的思想品格、情感意志。例如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其中松柏是正义的象征,常在陵园、纪念堂、及寺庙等地栽植,作为寄情于景的表达。而竹,则以其中空外直的形象,表达虚怀若谷的心境。梅作为冬末春初首先开花的植物,常被赋予坚忍刚强、不堕俗尘的品格。梅兰竹菊常有四君子之称,荷花比喻出淤泥而不染的节操,则以清幽高洁的形象常出入于诗句之中。这些对于植物的意想,不单表现在中式文化中,更体现在了植物景观的设计布局中。
3 现代植物景观的营造方法
(1)野生植物的采集驯化:从本地区的自然山林地或荒郊野地采集野生植物进行驯化,充分强调植物群落的粗放性和适宜性,降低养护管理成本,突出自然野趣。
(2)外来植物的引种驯化:从相邻或相近气候带引进植物进行驯化,充分利用异国情调对公众的吸引力,来不断丰富本地区的植物品种和群落类型。
(3)结合设计的苗圃生产:根据园林景观设计的需要来组织苗圃定向生产,在设计周期较长的情况下,可提前数年准备好各类植物,避免设计所需的植物无处寻觅和苗圃盲目生产造成的浪费。
中图分类号: S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7-0018-02
1引 言
古人云:“景以境出”、“景不嫌奇,必求境实”,在园林中这个“境”便是景观空间环境。人们对园林的空间环境有物境与意境两层感知:物境是构成景观的表象,包括空间的艺术布局和空间环境质量;意境是由景观表象而引伸的意象及由此而产生的情感深度。在现实美的艺术表现中,情与景是不可分的,如果说表现园林美的关键在于景,那么表现景的关键则在于境。在构成境的诸要素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园林植物。首先是园林植物具有净化空气、降低噪声、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环境、调节气候和防风、庇荫的功能作用,可为园林创造良好的空间环境质量;同时在园林空间表现中还具有明显景观特色,也是表现园林艺术特色的重要组成材料。
2园林植物在城市景观建设中的作用
园林植物作为活体材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季节性特色和兴盛、衰亡的自然规律。丰富多彩的植物材料为营造园林景观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而对植物造景功能的整体把握和对各类植物景观功能的领会是营造植物景观的基础和前提。园林植物在园林景观营造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利用园林植物表现时序景观
园林植物随着季节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季相特征,这种盛衰荣枯的生命节律,为我们创造园林四时演变的时序景观提供了条件。根据植物的季相变化,把不同花期的植物搭配种植,使得同一地点在不同时期产生不同景观,给人不同的感受,使人能体会时令的变化。利用园林植物表现时序景观,必须对植物材料的生长规律和四季的景观表现有深入的了解,根据植物材料在不同季节中的不同色彩来创造园林景色供人欣赏,引起人们的不同感受。
2.2利用园林植物形成空间变化
植物本身是一个三维实体,是园林景观营造中组成空间结构的主要成分。枝繁叶茂的高大乔木被视为单体建筑,各种藤本植物爬满棚架及屋顶,绿篱整形修剪后颇似墙体,平坦整齐的草坪则铺展于水平地面。因此,植物也像其他建筑、山水一样,具有构成空间、分隔空间、引起空间变化的功能。植物造景在空间上的变化,也可通过人们视点、视线、视境的改变而产生“步移景异”的空间景观变化。造园中运用植物组合来划分空间,从而形成不同的景区和景点,其往往是根据空间的大小,树木的种类、姿态、株数多少及配置方式来组织空间景观。
3 园林植物景观是意境创造的表象
园林植物景观不仅给人以环境舒适、赏心悦目的物境感受,还可使不同审美经验的人产生不同审美心理的思想内涵,王国维曰:“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悲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这个“境界”即是王昌龄所云“三境”中的“情境”与“意境”。意境是中国文学与绘画艺术的重要美学特征,也贯穿与“诗情画意写入园林”的园林艺术表现中。中国文学和绘画艺术采用比拟(兴)、联想的手法将园林植物的生态特性赋予人格化。数千年的审美意识成为中国的传统思想。松柏已成为正义、神圣、永垂不朽的象征。所以不论宫苑寺庙,还是烈士陵园、纪念堂等都以松柏作为寄情寓意的主要表象。
4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艺术手法
4.1对比和衬托
利用植物不同的形态特征,运用高低、姿态、叶形叶色、花形花色的对比手法,表现一定的艺术构思,衬托出美的植物景观。在树丛组合时,要注意相互间的协调,不宜将形态姿色差异很大的树种组合在一起。
4.2动势和均衡
各种植物姿态不同,有的比较规整,如石楠、臭椿;有的有一种动势,如松树、榆树、合欢。配置时,要讲求植物相互之间或植物与环境中其他要素之间的和谐协调;同时还要考虑植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和季节的变化,不要因此产生不平衡的状况。
4.3起伏和韵律
道路两旁和狭长形地带的植物配置,要注意纵向的立体轮廓线和空间变换,做到高低搭配,有起有伏,产生节奏韵律,避免布局呆板。
5结语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应以保护环境、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建城市文明为宗旨,寻求植物景观的发展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和谐统一。
园林空间设计是通过不同种类植物的不同配置来实现的,因而在园林景观空间设计中应用园林植物可以加强园林空间的创造,并达到较好的景观效果。因为若在园林景观空间设计中缺乏植物的点缀,那么园林的设计将显得过于单调、暴露。而若将植物作为园林景观空间设计的背景,那么为参观者营造一个幽静的空间环境,致使其在观赏的过程中将被周围的环境所感染。其次,在园林空间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园林的设计目的等因素,进而选取符合园林实际环境的植物来为园林构建一个舒适的环境空间。
1.2协调园林空间
在园林景观空间设计中合理应用园林植物的基本色彩是绿色的特点,促使参观者在参观的过程中可达到统一感。同时处在绿色的环境中,也可使人们更好的放松紧张的心情。同时,园林植物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协调园林空间,例如,在小空间的园林设计中应用植物群来营造园林环境,可以满足尺度比例对园林景观空间设计的要求。
2园林植物景观在园林空间设计中的运用策略
2.1领悟园林底蕴加深园林文化的学习
为了提高园林植物景观在园林空间设计中的应用,首先要求园林设计师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应先深入到园林环境中体会园林所带有的文化气息,进而将园林中的文化气息应用于园林植物景观空间设计当中,并有效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实现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二者的有效结合。其次,园林设计师也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自身古典文化水平,并通过培训等方式实现对古典文化特点的全面了解,进而在现代园林植物景观空间设计当中可以更好的凸显出园林文化的同时,实现对园林植物的合理应用,达到最佳的园林空间设计的效果。因此,为了实现对园林植物的合理应用,必须强化领悟园林深蕴并加深园林文化的学习。
2.2充分领悟与利用山水等园林建构元素的内在含义
山水等构建元素是现代园林设计的基础,现代园林植物景观在园林空间设计中,应充分领悟与利用山水等园林建构元素。对于此方式的应用:第一,要求园林设计师在对园林设计之前应通过运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等方式来全面分析园林的建构元素,并充分了解建构元素的特点等,进而在对其充分了解之后可以更好的将园林植物与园林建构元素相结合,为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园林空间;第二,在对园林空间设计时也应注重对现代设计方法的应用,进而实现花草树木的合理搭配。同时也可促使参观者在对园林进行参考时,园林植物景观在园林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刺激到人们视觉,使其能更好的感受园林中幽静的氛围;第三,由于现代设计可以更好的利用社会资源,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大大降低园林设计的成本投入。
2.3园林空间设计中重视与周围环境的配合
为了实现园林植物景观在园林空间设计中的合理应用,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求园林设计师在设计之前应对园林周边环境进行勘察,以便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全方位的考虑到园林周边环境对园林设计的影响。首先园林设计师应实现功能需求与空间需求的合理安排,例如,在园林设计中若想应用大树等植物来为人们营造一个凉爽的环境,那么在满足其功能发挥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到植物的植物空间特点,以便促使园林植物的应用可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其次,在园林设计过程中也应通过观察周围环境的具体情况来实现整个环境与水体的联系,以便确保设计师的设计成果可以更好的满足现代人的鉴赏水平,并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赞赏。与此同时,还应注意现代性的设计方法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进而促使园林设计能够符合大众审美观,从而带动园林空间设计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
1 引言
园林植物配置设计,就是运用自然界中的乔木、灌木、藤本、竹类及草本、地被植物,在不同设计条件与其他园林要素有机组合,使之成为一幅既符合生物学特性,又有美学价值的生动画面。植物景观配置就是从植物要素特征(颜色、大小、质地、形态等)出发,利用一定的组织编排手法(重复、对比、对称、变化等),将其组合成与自然或人造硬质环境相融,具有一定美感,满足一定功能的整体植物景观画面。这幅画面是随时间与空间动态变换的。需要强调的是:植物景观画面远不是各个要素或部分简单的集合,而是将它们通过一定技巧手法组织起来的有机有序并能表达一定情感或情节的整体。情感或情节是把创作与胡乱堆砌区分开来的最重要的标志。将植物合理配置,形成具有文化性的植物园林景观,给人们以视觉上产生美感的同时,情感上给与启示、感染,并转化为良好的行为意识。
2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文化的表现形式分析
2.1 优秀植物品种的应用
市花市树是一个城市的居民经过投票选举并经过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而得出的,并且是受到大众广泛喜爱的植物品种,也是比较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的植物。它们本身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也上升为该地区文明的标志和城市文化的象征。如上海市的市花是白玉兰,象征着一种开路先锋、奋发向上的精神;广州的木棉,素有英雄树之美名,象征蓬勃向上的事业和生机;还有杭州的桂花,扬州的琼花,昆明的山茶,泉州的刺桐都是具有悠久栽培历史、深刻文化内涵的植物。
一座园林就是一个小城市具有城市的各种元素和特征。城市园林中的植物景观能体现该园林的的文化精神。因此,利用树木等植物景观等象征意义与其他植物或小品、构筑物相得益彰地配置,可以赋予浓郁的文化气息,不仅对人们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也满足了游览与此的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2.2 乡土传统植物的应用
如果说市花市树是有限的城市文化的典型代表,那么地域性很强的乡土植物可以为植物配置提供广阔的文化资源。 在丰富的植物品种中,乡土植物是最能适应当地自然生长条件的,不仅能达到适地适树的要求,而且还代表了一定的植被文化和地域风情。古典园林中植物景观的地方文化特色,首先表现为在选择植物时,以其生态习性为基础,多选择乡土树种。如北方常以杨树、柳树等为代表,南方则多种植芭蕉、棕竹、桂花等。在广州、珠海、深圳等南方城市,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给予了城市颇具特色的植物景观,如各类大花乔木、棕榈科植物、彩叶植物、攀援植物、宿根花卉地被等,这些生长良好、品种丰富的植物为城市多样化的植物配置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从一个城市的植物景观上,不仅能看出一个地方性格和身份,同样能看出一个地方时代文化的特征,或地域文化特色。城市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地域性,而乡土植物就是能够反映本地地域特征的文化要素之一。
2.3 植物景观赋予的历史感
凡是在城市城乡范围内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具有科研、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的,珍稀树种、国内外列级保护的,树形奇特、国内外罕见的,在风景园林点起重要点缀作用等的树木均属古树名木。我们应该非常重视古树名木的保护和管理,因为古树是历史的见证,活的文物;名木是珍贵的资源,它们都是具有很高文化价值的历史遗产,能够为城市的文化增添厚重的一笔财富。对于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园林应该有古树名木相匹配,也是镇园之宝。
3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文化色彩的运用思路
3.1 充分掌握园林植物造景原理
要充分理解园林植物造景的特点和指导思想,灵活运用科学性原理、园林艺术学原理、行为心理学原理,融会贯通,综合考虑,避免因为强调某个方面而忽略另一个方面。
3.2 针对各功能分区的特点进行植物造景
每个功能分区的主要功能不同,展现园林文化的内容和方式也不一样,体现城市园林文化场景的布置内容和形式也不同,这就要求有针对性的采用不同的植物造景方法。例如休闲区是园林的核心区,是人们休闲、娱乐、休息活动的主要场所,园林文化空间围合要求以休闲空间、交流空间为主,园林文化场景的布置内容和形式多要求随意性和活泼性,因此园林植物造景多采用规则式或混和式手法进行设计,树种多以乔木、整形植物为主,采用孤植、对植、环植、列植等手法,运用绿蓠、草地、树丛等形式,结合广场、道路、雕塑、花坛组成一个规整开敞、活泼的园林绿化空间。
3.3 要用“面、线”作主角,点、线、面的和谐统一
由于城市园林开放性逐渐的增强,园林建筑和周边城市建筑密集,而且往往相邻的两块绿地互相成为彼此的背景,背景和天际线呈现出杂乱性,使得园林植物造景变得困难增大,许多很好的设计由于背景的杂乱而变得看上去乱七八糟。.
大尺度的景观序列可冲淡一定的“噪音”,并产生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利于形成园林文化场景。比较典型的是路上的植物造景“线”,100余米长,灌木、常绿整形植物、草本花卉,按照节奏与韵律的艺术原则配置,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繁花似锦,活力四射,极富视觉冲击力,充分体现园林文化的活泼、开朗、朝气蓬勃、积极上进的精神,再配上各种造型的标语牌,构成优美的园林文化场景,生动的营造出园林文化氛围。
在园林建筑小品之间的绿地,由于场地和人的视线受到建筑物的阻挡和限制,很容易的就可构建出优美的景观和文化场景,同时也容易围合园林文化的活动空间,同时对建筑的装饰和衬托也容易出效果,这一部分应该精心设计,认真建设。“点”往往是闪光的地方,往往是某个园林文化场景的中心和重点,其植物造景不但充当背景与装饰作用,而且有精神与内涵的提升作用,要展现园林艺术的精华。
3.4 紧密结合园林要素来体现园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