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皮影的艺术特点

皮影的艺术特点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6:0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皮影的艺术特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皮影的艺术特点

篇1

1 皮影的起源

《汉书・外戚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因为汉武帝怀念亡妻李夫人,方士李少翁便在夜间设帏帐表演,请汉武帝在远处观看。这便是皮影艺术的原型。隋唐时期,皮影开始在民间广泛传播,至宋代皮影已逐渐发展成熟。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戏艺术已经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明清两代,随着民间艺人经验的积累、演技的提高,广泛的发展,各地逐渐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皮影。

皮影艺术发祥于陕西、山西、河南交汇的黄河流域,中国最有名的三大皮影分别为:陕西皮影、陇东皮影、山西皮影。

陕西,是中国皮影的发祥地,皮影出现较早,陕西皮影分为东、西、南三路,东、西、南三路皮影的形象和表演唱腔都不尽相同。陕西皮影在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中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雕刻技法,制作严谨,造型独特,形象生动。皮影造型质朴单纯,富于装饰性,线条优美,同时又具有精致工巧的艺术特色。

陇东,今为甘肃省庆阳市。陇东皮影是秦陇文化与周边族群文化相融合,是古老的道情与皮影相结合的产物。陇东皮影融入了当地的文化与观念,经过世代长期的艺术实践,又广泛地吸收了民间剪纸和传统的戏曲艺术的特点,日渐形成了趋于完美的造型风格和艺术语言。陇东皮影重视图案的装饰效果,图案运用灵活大胆,着色对比强烈,富有强烈的地方民间装饰特色。

山西皮影有着悠久的历史,分南路和北路二派。山西皮影戏主要分布在晋中,晋南地区。山西皮影雕刻工艺缜密而且精细,用线除了虚线、实线之外,虚实线、绘线及暗线的运用更为别致,线条优美生动,气韵十足。制作皮影使用的颜料极为讲究,多为皮影艺人自己制作而成,色彩鲜艳耐腐蚀,不变色。

2 皮影的制作

皮影的制作是极为复杂的,从材料的选择、加工,到具体操作,到最后做出完整的皮影形象,要经过了一套极为完整的制作程序,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皮影在长期的演变发展过程中都有自己本地区所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但是皮影的制作程序大多相同,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是一个复杂奇妙的过程。皮影作品形体小巧,形体造型方面大胆夸张,巧妙变形。人物造型基本按照我国传统戏曲中生、旦、净、末、丑的模式进行设计。采用中国传统绘画工笔重彩方法设色,以镂线分色,固有色平涂分填,多次烘染而成,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多以大红、大绿、杏黄等颜色着色。色彩绚丽谐调,简洁明快。每个经过一系列的制作程序所制作出来的皮影作品都充分反映了民间艺术家高超的制作技巧和丰富的创造力。

3 皮影造型艺术特点

皮影来源于生活,皮影的创作者把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感悟用皮影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对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无论是各种不同阶层、性格的人物形象还是各种动物、鬼魅形象或夸张或精简,都表现的淋漓尽致。在皮影造型中有着以下几个普遍的特征。

构图与造型上的平面化是皮影艺术最显著的一大特征。皮影艺术受到中国剪纸艺术的影响。所有的造型采用统一的平面构图设计,没有前后的空间区别。只有上下位置的区分。皮影人物头像基本为侧面或半侧面的形象,身体基本为侧身。

皮影造型艺术化是皮影艺术的另一特征。夸张和变形成为皮影最常用的表达语言之一。皮影的造型多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进行设计。用色简练,对比强烈,平涂着色。在皮影的创作过程中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夸张和归纳,把形象特征用简单的线条和镂空技术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典型的表现出各种不同类型性格和阶层身份,用极其简练的手法刻画出了历史故事和神话故事传说中的人物形象,并用其鲜明的色彩,强烈地反映了人们爱憎分明的情感。民间皮影造型的夸张就是去繁求简的过程,对物象最特殊的处理,使形象更具特征性和艺术魅力。

皮影造型戏曲化也是皮影艺术的特征之一。皮影艺术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不仅在表现形式上,由民间艺人一边操纵皮影人物,一边用当地曲调唱腔讲诉故事,在皮影影人的造型表现方面,大胆的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脸谱以及服装造型,人物形象按照戏曲人物形象进行创造,人物性格特点鲜明。但由于皮影艺术自身表现形式的特点,皮影人物在其形象塑造上又与传统戏曲人物形象有些区别,并不完全按照戏曲人物形象进行简单描绘,正因为这样,才使得皮影艺术形象更加的鲜明,也更具特色。

4 皮影的艺术价值

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皮影融汇了雕塑、美术、剪纸、戏曲、民俗等多种艺术形态,深得中国文化虚实意韵之美。其艺术风格在民族艺苑里也是独树一帜。在艺术长廊里,皮影艺术是一个独特的品种,也是中华民俗文化中的一支奇葩。

参考文献

[1]许艺乙.身边的艺术[M].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193.

篇2

1.皮影艺术与三维动画技术的简略分析

皮影戏俗称“影戏”,是我国古老的集演、唱、灯光及美术雕刻为一体的一种戏曲表演样式。皮影艺术的形式具有概括、夸张、简洁,色彩单纯、强烈,皮件雕刻细腻、制作精美,动作表演流畅、独特,舞台灵活等特点,这些特点都非常适合运用到动画的设计中。

电脑三维动画软件目前有3D Studio Max、MAYA、Sumatra、Lightwave、Rhino等,都有着各自的独到之处。三维动画软件包括一般三维和视觉效果制作的功能,而且还能根据要求设定角色模型的运动轨迹,建立虚拟摄影机的运动、数字化布料模拟、毛发渲染和运动匹配捕捉技术,有利于制作复杂的影视镜头与画面。总括来讲,三维动画软件其特点是可进行立体的、真实的形象造型展示。

2.皮影艺术与三维动画的结合方法

当代的动画创作需要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艺术与技术的全面把握是创造完美动画的必备条件。

2.1皮影中美术类功能与三维角色模型的结合

角色塑造是三维皮影动画制作的关键环节。皮影电脑动画不仅能真实地再现皮影艺术的基本原理和风格特征,制作时还可以根据观众的需要进行随意的修改。同时我们可以打破皮影艺术作为传统艺术的沉重性,根据剧本内容借鉴现代艺术多样化的表现手法,融合时代流行文化元素,创造个性鲜明的角色形象。

2.1.1皮影图形与角色模型的结合

对于动画的造型而言,夸张与变形是其主要的表现手段,在这一点上,皮影艺术与动画造型在设计手法上是一致的。在皮影艺术中,人物的表现一般为侧面,在外形轮廓上,不太注意五官的体现。但是对于影人的眼睛却做了极度的夸张,双眼便成了传“神”的主要对象。整个人物在造型上大气质朴,而对于服装等部位细节的处理却又精细缜密,没有半点疏忽。在三维皮影动画中,人物不仅能表现侧面,还可以以不同的视角多方位表现,所以三维角色模型的设计要注意吸纳皮影的艺术特征,在体现皮影整体造型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的同时,使模型设计卡通化、夸张化、符号化,把握形体比例特征上半身长,下半身短,四肢比较细,关节灵活的特点。

2.1.2皮影雕刻与角色模型的结合

皮影雕刻融合了中国传统民间剪纸以及年画的诸多特征,用刀十分讲究,雕刻工艺精巧细腻,同类角色身首互换性好。这就要求在建模过程中,在把握住人物整体的前提下,尽可能细腻精致。这些要求和特征在三维软件中可以使用贝赛尔样条曲线分段逼近的方法来构造影人的外形,这样做不仅可以真实再现其复杂的轮廓,也可以反复调整控制点位置和曲率,从而使曲线尽可能光滑并制作出细致精美的雕刻效果。角色在三维动画中表现运动和变化时,具有特殊的质感和立体感。这样就可以轻松解决传统皮影雕刻的难题,开拓皮影艺术表现方法的新空间。

2.1.3皮影色彩与角色材质、贴图的结合

传统皮影艺术的色彩由于使用规律主要受中国民间五行五色的主宰,较多地运用青、赤、黄、白、黑五种原色,其次从皮影艺术的染色来看,一般采用中国民间年画浓墨重彩的着色方法,具有浓厚的民族传统装饰性风格。在三维皮影电脑动画中,主要从三个方面定义模型的材料质感的特征,即色彩分析、纹理贴图式样分析、物体属性分析,依照这些原理从而为角色各部分创造千差万别的材料质感。定义皮影角色模型的材质属性中的色彩配置可以直接用加色法、减色法原理进行配置,或者直接从自然界获取原色。运用纹理贴图可以为角色的染色制作出浑厚沉着,对比强烈,丽而不艳的色彩效果。贴图的绘制可以运用photoshop,软件中众多的特效功能和不同质感、款式的笔触来制作图片。

2.2皮影表演功能与角色表情、动作的结合

传统的表演方式,一个皮影人物通常只用三根耍杆来控制,因此人物的动作可以说是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比如说影人的腿部),但三维技术就可以不受这样的限制,它使“皮影”人物形体动作更流畅,面部表情更丰富,细节性更强。如复旦大学艺术数字化研究基地设计制作的《梁祝》,从皮影建模出发,建立了一个数字化的“皮影世界”。在真实再现皮影的复杂轮廓的基础上,可根据个人审美观念的不同,用曲线拼接出新颖别致的图案,实现了使用者用电脑自编自导自演皮影戏的功能。为了表现皮影戏中的动感,他们将整个影人按传统皮影戏的十一个部分(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来构建,再通过设置在关节处的隐藏点来对齐整个模型,使皮影人物做出转身、行走及其它各种动作。在深圳环球数码公司制作的《桃花源记》中,骨骼设置上参考了大量民间皮影工艺品的真实关节设置及其结构特征。在电脑虚拟角色的骨骼设置上,尽量使其接近于传统皮影作品的设置样式,保证所完成的皮影动画作品在韵味上能够和传统的皮影戏相吻合。另外一种思路是利用面部运动和动作捕捉系统,将捕捉到的数据传送到三维软件中与模型匹配,实现仿真的角色表情与动作。

2.3舞台光影效果与三维场景、灯光的结合

皮影是利用光和影来表现的造型艺术,“光影结合”的传统表现手法在其他剧目中也经常使用,如《埃及王子》里面的“戏中戏”独立段落表现埃及王子在梦境中的处理手法。计算机通过光学原理的运用,能够自由确定灯光的类型、颜色、强度、位置以及它们随时间的运动变化,表现角色各部分的关系、阴影、渲染质量,建立一种能表现皮影戏背投影效果的光照模型,模拟出皮影人物晶莹剔透的影像效果。通过顶点追踪算法作为基础模型,再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修改和优化,这些特点都在算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而能将瑰丽古朴的色彩,光洁透明的皮影质感和戏台上光影的空间感在阴影中表现出来。此外,还可以开发皮影动画制作系统,该系统的设想就是在三维模型上绘制皮影图案与纹理,然后将三维模型绑定骨骼运用动力学驱动模型形成动画,最后渲染成二维或三维剪纸效果。完善该系统后动画的制作功能将更加完善,届时将内含各种题材的皮影造型的参数模型,以及一些皮影风格特效,这将是我国皮影动画制作上的一次尝试,使皮影表演的空间和时间得到了无限的延伸。

3.三维皮影动画艺术的美学分析

篇3

一、要抓住皮影与舞蹈艺术的共同内核

对于皮影舞蹈艺术的研究,自其兴起之后便已勃然兴起,有研究“从皮影戏的诞生之初,皮影戏的题材及特点出发,结合当下舞蹈艺术发展的新课题及潮流趋势,通过皮影戏对舞蹈艺术中舞蹈动作元素,舞蹈音乐旋律,舞台美术及服装道具的影响,简要扼要的从宏观角度阐述皮影戏对舞蹈艺术的影响;运用舞蹈实例,解剖分析新型舞蹈——皮影舞蹈的艺术特点及艺术魅力,并结合皮影舞蹈的现状,展望其发展前景。”[1]系统性、理论性得对皮影舞蹈艺术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探究。在皮影舞蹈教学方法上,首先要注重的是要抓住舞蹈艺术与皮影艺术的共同艺术内核。皮影舞蹈是皮影艺术与舞蹈艺术的完美融合,两者能够相互融合形成新的艺术形式,两者共同的艺术内核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舞蹈与皮影艺术在对民俗民风的展现,肢体语言,表演艺术等方面有着众多的共通之处,从而形成了两者相互融合相互发展的契机。在皮影舞蹈的教学上,既要突出皮影艺术的内在特质,又要强调舞蹈艺术的核心内容,从而使皮影舞蹈的艺术兼容性能够被更好地展现,在皮影舞蹈的教学上把握住二者的共同内核,就把握住了皮影舞蹈艺术的教育规律,从而使得皮影舞蹈艺术的教学起到良好的艺术教学效果。具体而言,要设置与皮影艺术相关的鉴赏类内容,从皮影艺术动作分析、艺术张力分析等角度,去设置教学内容,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皮影艺术基础,更好地受皮影艺术熏陶。其次要不断提高对于舞蹈艺术基本功的教学,只有掌握舞蹈艺术的表演规律,才能在此基础上融入皮影艺术的特点,从而更好地掌握皮影舞蹈艺术的表演方式。

二、博采众长各类舞蹈的艺术精髓

前文提到,在皮影舞蹈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学生对于舞蹈基本功的掌握程度,从而不断提高皮影艺术对于舞蹈的融入程度和水平,在扎实的舞蹈艺术基础上完成皮影舞蹈表演,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当不断博采众长各类舞蹈艺术的艺术精髓,通过不同种类舞蹈艺术的了解与教学,提高皮影舞蹈的教育质量。博采众长各类舞蹈的艺术精髓,就是要在教育过程中对于舞蹈专业的相关内容进行相应侧重,对于皮影舞蹈而言,无论对于皮影艺术的了解还是对于舞蹈艺术的了解,都是至关重要的,舞蹈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相对于皮影艺术而言要更加丰富、复杂、多样,因此在皮影舞蹈的教学中,要兼顾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夯实学生的舞蹈专业基础,不断提高学生的水平。博采众长并非不分主次,皮影舞蹈的教学仍然要以该舞种的艺术规律和艺术特征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在博采众长中不断丰满羽翼、向前发展。

三、要不断开拓创新,发挥教育的力量

皮影艺术是我国著名的民俗艺术,且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有研究指出,甘肃省庆阳市地域皮影戏,相传始于宋代,把皮影艺术的表演借鉴运用到现代舞蹈的编排中,使我们对皮影艺术的价值、产生背景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将古代皮影造型与现代舞蹈巧妙结合,完美设计、整体编排,使皮影表演空间范围更加开阔随意,把皮影的舞姿动作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可以说,皮影舞蹈艺术的产生本身就是不断开拓创新的结果,因此,在皮影舞蹈的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力量,不断开拓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皮影舞蹈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当下的先进手段,运用更新更好的教育模式与教育体系,利用更新更好的教育载体,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教育内容上,可以运用新媒体等手段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形成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教育的共同运行。在皮影舞蹈的教育过程中,创新精神能够不断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并且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影响,创新是一个不断传递的精神,通过教育教学享受创新的成果,同时传递创新的精神,才是创新型教育的应有之义。要不断开拓创新,发挥教育的力量,推动皮影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一批优秀的皮影舞蹈人才。

篇4

一、皮影戏的渊源

“皮影戏”又叫“牛皮影戏”、”灯影戏“,它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种具有民族风格的传统戏,它是用灯光照射用牛皮、驴皮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以各地的地方戏为主。

相传在2000年前的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最疼爱的妃子李妇人因病故去,武帝因思念爱人整日闷闷不乐,君臣为了解除武帝的思念召集各方人士商议,这时有位方士想出了个主意,他用木头雕刻出李妃的形象,在晚上,借用灯光把木人投影在汉武帝的惟账上,朦胧中汉武帝见轻盈袅袅的爱妃重现眼前,喜出望外,后来这种形式就在民间流传。

经过多年的发展,人们用“皮影”代替了“木影”以兽皮或纸版做成人物剪影,加以彩绘,用线牵动头部,双手运动,用灯光将其投射到白幕上以供观看,演出时常以历史戏剧、神话、寓言等为内容,配上音乐和唱词,元初皮影戏曾作为军队的娱乐活动,常在军营中流动演出,明清两代,皮影已遍全国,十三世纪,当时的蒙古军营中也演出皮影戏,后来随军传到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国。从十八世纪开始传到欧洲,1767年,法国传教士把中国的皮影戏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动一时,后经法国人改造成为“法兰西灯影”,中国的皮影戏对丰富世界艺坛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二、皮影的制作

皮影脸谱的制作要经过十几个步骤,分别是杀宰牛皮或驴皮,药水卤制去水分杂物,晒烘干燥压平,刮成透明薄片,描绘制片,雕刻修形,调绘色彩,刷酮油,整压定型,手条,肢节及配具的拼合,有人物的生、旦、净、末、丑、动物、刀枪、桌、椅、亭、台、楼、阁、宫殿、车、马等道具。

影窗:也叫亮子,也就是照影子的幕布,是用方木做成长宽比例为二比一的长方木框,用白布包上绷紧,绷好的影窗固定在距地面高80公分的台板上或办公桌上。

影灯:过去用的是豆油灯,煤油灯做光源,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用日光灯做光源,吊在影窗的后上方,影人是在影灯的前面,影窗上表现,观众坐在影窗外面的观众席上观看皮影戏。

三、皮影戏的演出方法和内容

皮影戏演唱时在观众前面立一块屏幕,在屏幕后面点亮影灯,灯光照在紧贴屏幕的影人和场景上,再配上锣鼓弦乐和台词唱腔,达到唱影效果,弄影者藏匿于灯影之外,往往以一身兼任编、导及配乐等工作,还要连唱带说,一个人兼几个职能,脚打锣、手打鼓,口唱曲,一个人不但挑几个影子,还要身兼生、旦、净、末、丑各行当。

脸谱是皮影戏的核心部分,有王帽纱帽谱,文武花脸谱,神头妖精谱,文武花旦谱和帅盔扎巾谱六大谱系组成。

一般演出都以各地不同的地方戏曲剧种为主,在西北主要有秦腔、眉户、碗碗腔、道情等为主。不管那种剧种都以表现历史戏、现代戏、神话戏、寓言戏为主要内容。

演员在半透明的白布后,贴近幕布熟练操作皮影人的动作,并又说又唱,乐队伴奏,有声有色地表演剧情故事,尤其是表演民间神话故事,武打片,可以腾云驾雾,做出各种上天入地的高难度动作,这是其它剧种难以做到的。因此,深受观众的喜爱,尤其是儿童百看不厌。

四、皮影戏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承传

由于皮影的制作是一个综合加工,雕刻彩绘的创作过程,具有较强的概括、夸张、写实和变形等艺术创作,是具有极美的艺术价值的工艺品,皮影外形轮廓的“整体美”中包涵了内部装饰的古典美,所谓整体美是指每一个人物造型的结构,曲线轮廓,身长高度,头身手臂和总身高的比例,在设计制作时由创作者赋予的艺术表现魅力,体型小巧,约在33厘米上下,造型夸张大胆,变形巧妙,除个别书童、丑旦以半侧面的双目出现外,其余大部分以侧面单目表现。面部有空面阳刻和实阴刻之分,正生正旦人物鼻尖口小,朱红点唇,若有若无,秀婉妩媚,皮影戏的造型,吸收了中国剪纸的表现手法,单从造型来看皮影戏属于工艺美术的范畴。它和剪纸窗花是一样的表现方法,不同的是用牛皮或其它动物皮。它是用剪纸的手法表现戏剧人物形象和个性的。

人物性格则以平眉和立眉分别,平眉表现文人雅士的清秀文静,武生将帅则以立眉实现其英武强勇,头型前额突出,俗称“岩额”

更显神飞眉宇,气概非凡,生动有趣的艺术境界,男性的正面人物以大耳、宽肩、圆腰高大的形象表现阳刚之美,旦角的共同追求柳眉、纤腰、莲足式的阴柔美。

皮影戏在我国丰富的艺术宝库里,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深受人民的喜爱,流传之广泛,流派之多,堪称戏曲之最,有人把湖北、湖南、广东、浙江等南方省的皮影称南方皮影。华北、东北、西北,内蒙的皮影称北方皮影,北方皮影分布地域广阔,造型各异,又有人把北方皮影分为东路和西路皮影。

过去皮影戏在农村极为盛行,现在随着电影、电视,多媒体的广泛应用,皮影戏越来越少了,但它作为一个独特的戏曲表现形式,还是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高超的艺术价值,由于它的可操作性,三五个人就能拉起一个戏班子,唱大戏,在农村仍有广阔的市场,一到农闲的时候,人们集聚到一起支起影窗,敲起锣鼓就唱起来,或者老人祝寿,新宅乔迁,出殡都用皮影这种方式进行演出。皮影戏到了灭绝的地步,除了现代影视的飞速发展、各种娱乐的广泛应用,更重要的是由于皮影戏所表现的都是古老的历史剧、神话剧和其它老的民间剧目,缺乏现代戏的内容,很多年轻人看不懂,这样看皮影的人就少了,看的人少了,演皮影戏的市场自然就少了,一场戏演下来挣不了多少钱没有利润的皮影戏也自然就少了。另外,现代影视是一门先进的综合艺术,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皮影戏相对比较简单,所以,缺乏吸引力。

现在电视的普及多频道、多功能、一般人们很少出门,广场放电影,免费都没有人去看,麻将、舞厅各种娱乐方式都代替了皮影的演出市场,人们都普遍忙于是生活。

五、皮影戏的创新

篇5

(一)皮影艺术的发展

皮影是我国民间流传较广的傀儡戏之一。俗称“灯影”,它以皮革雕刻人和物,借助灯光在屏幕上成影。中国皮影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魅力。千百年来,一直是民间戏曲的艺术奇葩之一,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皮影是起源于宋代,形成于古代中原地区。据史料记载,由于战争和迁都,很多皮影艺人向南北迁移,并在各地扎根,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三大区域流派,即中南部皮影、北方皮影、西部皮影。

(二)皮影艺术的风格特点

皮影艺术是借助灯光透过镂空的影人和道具在影布上的景象来完成表演的。其造型在皮影艺术表演中显得尤为重要。人物造型整体性强,采取抽象和写实的艺术设计手法,其造型比例上身偏长。人物的程式化造型来源于舞台剧。男性和女性形象迥然各异。为了破除皮影艺术在表演上的局限性,皮影艺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创造了独特的艺术语言,有数十种流派和唱腔。签手是皮影艺术的灵魂,主要采用挑、抵、推、揉、拖、反转等技法来表现细腻的感情,给皮影以鲜活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皮影艺术的意蕴、形态、色彩、光影与表演都有着独到的艺术魅力,对我国现在艺术院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如何将这种传统艺术形式进行加工,得其精蕴,如何将其推演到现代设计之中去,是十分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数字化新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

(一)媒体的变革

数字革命展开在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基础之上。在整体变革中,网络空间的覆盖面无限广大。过去是单向式的发送和的接收。现在因特网、电子邮件、电子信息、博客、腾讯等多种形式,改变了传统的单向式媒体。双向交互式媒体模式应运而生。基于新的公共空间建构的数字化艺术正走向大众文化和网络化。虚拟的东西让无法在现实环境中实践的思想得以实现。

(二)数字化艺术

上世纪八十年代,数字技术的发展直接促成了数字化艺术的形成。数字化艺术泛指使用数字、信息技术制作的各种形式的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技术数字化对社会影响是全方位的。在文化领域,这种影响表现为不同的文化传承、艺术形式和艺术观念被逐步解构和重组。传统的艺术概念受到冲击。审美观念发生改变。

数字化艺术是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且技术成分比重加大;图像演变成信息;有互动性;虚拟真实与艺术真实相互融合。数字化艺术将成为世界的主流艺术。作为未来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一部分,数字艺术形态必然在其交互性和媒体的网培性的共同作用下变得更加复杂。数字化艺术的新鲜之处在于它能够与观众互动,还具有转换性,能轻松地把不同运作方式的事物结合为一体。同时,由于数字技术的完备,使得越来越多未经太多基础训练的人也可以涉及艺术创作领域。而这些正是数字化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是数字化艺术真正的意义所在。

三、皮影艺术在数字化媒体艺术中的应用

数字化媒体艺术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并逐渐成为深受大众欢迎的文化传播和表现形式。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数字化时代为科学与艺术、传统与现代的彼此交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数字化设计艺术得到了蓬勃发展。艺术设计的创新发展,也是文化传承的一个过程,民族性将会使其独具魅力。如果把皮影艺术运用到数字化媒体艺术中,将获得双赢效果。

(一)皮影艺术为数字化的媒体艺术提供了传统的艺术借鉴形式。

1.皮影艺术造型平面化、卡通化、抽象个性化。皮影艺术造型质朴单纯却富于表现性。整体上线条优美、有力生动,韵味十足。面部特点为,额头高、鼻梁直、小红口、长眉、细眼,手指长。人物古朴典雅,有民族气息。这种平面性可运用到数字化媒体艺术的设计中并为之确立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复杂的三维人体结构、建筑结构,可以简化处理为点线面结构,这种概括的数字化平面造型质朴率真,既承续了民族传统造型特点,也具有现代数字化媒体艺术的设计特色。

2. 皮影艺术中的色彩和图案符号,为数字化媒体艺术提供更多的创意空间。数字化媒体艺术要与众不同,可以从传统皮影艺术色彩和图案的符号化特征入手。

怎样更好地运用传统的皮影造型符号,必须经过再三的推敲和研究,从传统文化内涵出发,对所要设计的角色结构、部位等加以夸张和取舍,直到完全符合数字化媒体艺术的设计的主题与风格。皮影艺术装饰性强,不追求固有色和光源色等理性用色思维,更多的在于具有装饰意味的色彩情感表达,数字化媒体艺术可借鉴这种装饰风格强烈的色彩处理手法,技能突出其独特的主题风格,又能独辟蹊径。国外的三维油画,就采用了皮影艺术中的传统五色观的色彩设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调整。

(二)皮影艺术为数字化媒体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养分,并为自身的传播和转型,奠定了基础。数字化媒体艺术已行至多元化路口。创意是艺术的源泉。创意不足和人文内涵的缺失,造成现代数字化媒体艺术无内涵、无特色。皮影艺术历经千年的传承,具有深厚的民众根基和文化内涵,能应对新媒体艺术发展所带来的强势文化,还原艺术的人文精神,为为雷同的艺术形式提供一种可行性解决方案。并进一步发扬了中国民间文化,数字化媒体艺术的发展推开一扇尘封已久的民间传统之门。

四、结论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
在线客服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