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6:1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校国防教育的途径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载体。持久深入地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对于提高学生国防意识、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为国家培养储备国防后备力量,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
自《国防教育法》颁布施行以来,经过20多年来的不断探索实践,高校国防教育已逐步走向经常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但发展不平衡,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不够”:一是组织领导机构不够健全。目前各地高校设有的国防教育机构,多数挂靠在校保卫部、武装部等部门,只有少数高校成立了专门的军事教研部(室)。二是教育师资队伍不够充足。多数高校国防教育老师多为兼职,高学历、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比较薄弱。三是教育方法手段不够灵活。开展国防教育的内容不够丰富,缺乏系统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形式比较单一,缺少感染力、吸引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四是部分高校领导不够重视。少数高校领导对国防教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致使组织领导不力,呈现应付了事的现象。五是社会教育资源不够整合。目前,全国不少高校还没有自己的国防教育基地,借助社会教育资源开展教育活动也不够经常。
二、高校国防教育创新的可行性途径
(一)抓好“引领工程”,确保高校国防教育常态化
要按照《国防教育法》的要求,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和武装部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高校国防教育领导小组,配齐配强人员,明确职责分工,建立起“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和组织保障体系,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合力抓的工作格局。
(二)抓好“重点工程”,确保高校国防教育系统化
一是理论上,要坚持“三原则”。即新生军训与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相协调的原则;国防生重点教育与非国防生普及教育相协调的原则;理论教育与军事实践相协调的原则。二是方法上,要搞好“三结合”。即把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结合起来,把发挥自身优势与借助驻地部队结合起来,把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使国防教育保持经常化、长期性。三是内容上,要实行“多元化”。着重抓好集中军训、理论教学、爱国主义教育、国防高科技知识普及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国防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强国之志。
(三)抓好“基础工程”,确保高校国防教育规范化
一是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组织领导、训练教学、工作例会、沟通协作、检查考评、表彰奖励等制度,使工作有章可循,实现国防教育规范化和经常化。二是要加强国防教育基地建设。合理利用当地资源,与当地部队驻军、军事院校、军事博物馆等单位积极联系,建立国防教育基地,使之成为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依托力量。三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条件的高校要成立军事教研室,配强配齐专(兼)职教师队伍,为搞好高校国防教育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同时,要加强经费投入,完善活动场所,编发材,开设教育网页,为高校开展教育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129-02
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以知识创新为标志的21世纪,探索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中的途径,对于认识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作用,全面普及高校国防教育,推进高素质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中的作用
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重要战略任务。高校要不断深化国防教育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落实国防教育法律法规,把高校国防教育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1.高校国防教育是强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是依据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明确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据此,高校国防教育通过“军事理论课――集中军事训练――经常性国防活动”三位一体化教育,将素质教育内容进行了具体落实,特别是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方面,更是集中进行了强化。实践也证明: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国防安全意识,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2.高校国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当今,由于社会人才需求质量的不断提高,高校素质教育的作用也显得尤为突出。素质教育摆脱了应试教育以少数升学有望的“尖子”生为培养对象,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状态。它要求学生用更多时间来发展自己的技能和素质,试图通过对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增强学生服务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出人才成长需要全面发展的时代特征,也鲜明反映出合格人才的培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国防教育恰恰是一种在德、智、体等各方面兼顾的教育形式。高校国防教育不仅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和文化修养。这使得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施成为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它能进一步补充和发展素质教育,使高校素质教育得以更加完善和谐地发展。
3.高校国防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明确指出:高校应当设置国防教育课程,并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全体学生进行国防教育。通过国防知识的学习,不仅使大学生了解中国国情,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也对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起到渗透作用。同时,通过军事技能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强化遵纪守法意识、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国防教育的开展,使得高校可以更为有效地落实素质教育内容,为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可见,高校国防教育已越来越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二、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自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颁布施行以来,国家对高校国防教育非常重视,从领导机构、教育模式、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逐步形成了“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然而,在当今国际国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形势下,高校国防教育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向更深入、更广泛、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1.认识存在偏差,国防观念淡薄。高校对国防教育认识问题主要体现为国防教育目标狭窄。大多数高校开展国防教育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教育内容上侧重学生的军事技能训练,没有将高校国防教育目标定位于更高层次的人才素质培养,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国防素质教育体系。学校认识的偏差使得高校国防教育在机构设置、经费保障、编制配备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有问题。同时也导致高校大学生对国防教育的重要性没有清醒的认识,参与军事理论课和军事技能训练的热情不高,国防教育活动开展受阻,国防知识缺乏,国防观念淡薄。
2.教育方式单一,教育效果不佳。高校大学生接受国防知识主要通过课堂教育、技能训练、国防活动等途径,教育方式单一。同时,作为教育主阵地的课堂教育,也更多采用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这样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也不利于学生将国防知识升华为国防理念。军事技能训练缺乏长效机制、考核机制、监督机制,后续国防教育没有及时跟上,导致军事技能训练缺乏连贯性,不能把军训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深化,形成了“军训正规一阵风,训练完后又成空”的局面。
3.教育队伍匮乏,教育保障不力。在多数高校,从事国防教育活动的专职人员配备不齐,通常是以一支“杂牌军”形式出现,主要是学生工作辅导员、部队专业干部、学校党政领导兼而代之,教育队伍保障不到位。部分高校由于没有专职军事教师,学校的国防教育工作只能应付了事,教育成效不明显。就专职军事教师队伍而言,也存很多问题,年龄结构偏年轻化,学历结构偏低,职称问题更是突出,军事教育教师队伍难以稳定,使得教师科研水平普遍不高,国防教育工作难以向纵深发展。
4.学科建设缓慢,教育后劲不足。从1985年高校开展国防教育试点到今天,我国高校国防教育成果显著,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国防教育学科建设问题尤为突出。由于高校国防教育的发展挤占了高校部分教学资源,部分高校主张将军事理论课与“两课”合并;高校军事教师的职称评定、科研方向、学历提高等问题因没自己的学科依托而面临困境;高校国防教育的深入发展也客观要求必须寻求国防教育学科的建立。
三、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中的途径创新
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必须要在认真贯彻国防教育法律法规和相关要求的基础上,发挥学校主导作用,争取各方面支持,分析教育对象特点,探索创新教育手段,抓关键、促实效,不断提升高校国防教育水平。
第一,提高国防教育重要性认识,完善高校的教育功能。普通高校对国防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全民素质教育的成效,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国防教育工作。首先,强化国防教育是高校重要职责的理念。明确国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把国防教育的成效作为评定高校工作得失的重要依据,并建立国防教育的考核评价机制,促进高校对国防教育工作的关注与重视。其次,要积极探索和创新高校国防教育的实现途径,在充分发挥好传统教育模式作用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影响范围,并系统性地开展各种国防教育活动,为大学生国防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第二,创新国防教育开展形式,促进高校国防教育成效。军事理论课是高校国防教育的主渠道。高校要紧跟时展的新要求,丰富军事理论课的授课内容;结合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创新军事理论课的授课形式;并通过规章制度完善、教师素质培养、考评机制实施等途径不断提高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同时,要积极利用新生军训、大学生征兵、军事技能竞赛等环节作为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切入点,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实践活动,把国防教育同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国防知识讲座,举办主题教育参观等等一系列活动,把国防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校园生活、娱乐文化生活的各方面,实现高校国防教育的经常化、系统化。
第三,加强专职国防教育队伍建设,保障高校国防教育良性发展。具有较好素质的国防教育专职人员是推进高校国防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因素。高校要不断健全国防教育机构,配备专职国防教育人员。在人才引进问题上,要充分考虑国防教育工作的特殊性,高校国防教育专职人员既要有学历要求,又要具备一定的军事工作和军事生活经验。同时,不断提高专职人员的业务培训,通过开展军地联谊、调研学习、学术交流、理论研讨等途径实现国防知识的共享,尤其要充分发挥部队单位、军事院校的专业优势为普通高校培养高层次军事教师,进而逐渐建立起一支符合时代要求、政治过硬、专业精湛、作风优良的国防教育队伍。并从政策上、职称上、资金上给予扶持,为其创造良好、宽松的学术环境,引导国防教育队伍健康发展。
第四,推进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夯实高校国防教育基础。在学科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学科定位,清楚高校国防教育与“两课”的关系;规范学科规划,根据学科建设的目标确定学科建设的宏观策略和微观细则,使其既能指导全局又能关照重点;加强课程建设,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手段的规范,教学条件的优化等方面不断探索,为学科建设创造条件;重视科研团队培养,加大科研项目的申报,通过科研水平提高来推进学科建设速度和人才培养质量。
总之,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重要战略任务。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国防教育对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国防教育新机制,构筑国防教育新体系,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作出贡献。
[基金项目:黑龙江科技学院2010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名称为《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创新与实践研究》,项目号:JY10-101]
参考文献:
1.梁仕新,张丹虎.浅论高校国防教育的着力点[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6年(3)
2.杨玉中.浅谈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年(4)
高校通过讲授知识和传播文化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各式各样的人才,其所传授的知识文化的方向直接影响着未来人才的价值取向,其所传授的知识文化的广度直接影响着未来人才的视野大小,其所传授的知识文化的效果直接决定着未来人才的质量高低。可以说,今日之高校学子即为明日之社会主角,今日之高校状态即为明日之社会状态。因此,在当前构建廉洁社会的现实要求下,高校勇挑廉洁教育重任,承担反腐倡廉使命义不容辞。而要担好重担不负重托,廉洁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关键。于是,全国各方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以多种方式展开了对高校廉洁教育方法和途径的探究,综合借鉴各方研究成果后,现将当前我国廉洁教育的主要方法和基本途径归纳如下:
一、课堂教育作为廉洁教育的主要途径
首先,将廉洁教育与相关学科课堂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形势与政策课、各类思想政治理论课、职前教育等课程资源,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倡导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主流意识,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强化廉洁自律思想,打牢廉洁教育理论基础,加固拒腐防变心理防线,真正做到廉洁教育进校园,入课堂,并为学生所掌握、所运用。其次,在充分了解大学生思想实际的基础上制定目标明确、内容充实的教育方案,使得廉洁教育贴近校园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融入学生学习,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确保廉洁教育发挥实际功效。再次,坚持正面引导与反面警示相结合。一方面,让学生学习因清正廉洁受到群众拥护,舆论支持,社会认可的先进事例和个案,在学生潜意识中树立起廉洁光荣的意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了解因而遭到民众反对,舆论声讨,社会唾弃,最终身败名裂的案例,在学生心中确立腐败可耻的意识。最后,加强廉洁教育教材建设。唯有编制针对性强的廉洁教育系列教材,才能保证课堂教育有章可循,保证廉洁教育更全面、更专业、更深入。
二、将廉洁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一是在校园中积极开展廉洁教育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利用报纸、广播、宣传栏等传播媒介定期、定时、定量的将廉洁文化知识以文字、音频、图片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全方位、多渠道的展现在校园里,传播到学生中。二是将廉洁文化元素贯穿于校园文化活动中。举办以廉洁文化教育为主题的辩论赛,排练廉洁文化教育相关的文艺演出,创作倡导廉洁文化教育的小品,将廉洁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寓教于乐。三是倡导儒家文化中的廉洁教育经典。宣传学习《大学》中“德本财末”价值观,弘扬正确的德财观,宣传学习“絜矩之道”,确立正确的修身观等。
三、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廉洁教育效果
一要按照廉洁理念组织实践活动。可组织学生通过“三下乡”、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基层,了解社会,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艰苦朴素的精神。同时活动组织、活动开展都遵循廉洁自律,大公无私,公私分明,诚实守信原则,并以此原则作为考评活动成功以否的依据之一,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强化廉洁意识,通过廉洁意识培养提升实践活动效果。二是开展廉洁教育进社区、下基层活动。既可让学生进社区、下基层宣传廉洁教育知识,通过服务别人加深自身对廉洁文化的理解。也可鼓励学生在社区、基层调查群众对廉洁文化的认知状况、对廉洁社会的期待程度,从而切身感受廉洁教育的不可或缺性,进而从身边开始,从小事做起,加强自身廉洁修养。如此,引导大学生将廉洁理论具体运用到实践中,接受实践检验,去除糟粕,保留精华,树立正确的廉洁意识,正确的践行廉洁精神。三是参观革命纪念地、法庭旁听、参观监狱。前车之辙,后车之鉴。让学生充分理解廉洁重要性,并自觉树立起廉洁意识。
四、廉洁教育制度化
第一,强化制约激励机制。一是建立诚信档案。将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经济、择业活动等纳入诚信考核范围,并定期进行诚信等级评分、分级,高分高级,低分低级。同时,将诚信等级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评优、评奖的主要依据,诚信等级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评优、评奖可能性的大小。如此一来,既激励了学生加强自身廉洁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在很大程度上遏制腐败发生的可能性,杜绝从事腐败活动的侥幸心理。第二,推行信息公开制度。廉洁教育本质上是阳光教育。除信息外,大学校园内推行信息公开制度。学校层面实行校务公开、政务公开、收费公示、党风廉政建设公开、晋职晋级公开、基建维修公开、招标投标公开、招生就业公开;学生层面实行考试考核公开、评优公开、免试推荐研究生公开、入党入团公开、奖学金评定公开、荣誉称号评选公开等,以此营造良好的廉洁教育氛围。第三,完善评估体系。一个可信、有效的评估体系的建立可全程跟踪廉洁教育进展情况,客观评价廉洁教育的现实效果,科学预测廉洁教育的发展方向。同时还能及时、准确的发现问题,为惩罚腐败现象提供有力证据,为提升廉洁教育效果提供决策依据。也能为表彰廉洁教育先进提供客观证明,提升廉洁教育信心。
五、廉洁教育相关主体廉洁化
一是教师、辅导员廉洁化。在大学中教师、辅导员与学生接触多、交往频繁,他们的一言一行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并在无声无息中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辅导员廉洁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廉洁与否。于是,为使教师、辅导员成为学校廉洁教育的示范者和引导者,应对其加强廉洁教育,做到廉洁做事,清白做人,真正成为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的廉洁示范者,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二是高校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化。作为高校的决策者和决策执行者,他们的行为作风往往影响着学校的风气。因此,也应对高校党员领导干部进行廉洁教育,力争在他们的带领下在高校建立起清正廉洁的校园风气。三是一般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廉洁化。这些工作人员在为学生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和学生接触,他们的行为方式也为学生所见,也应对他们的廉洁教育,保证其服务工作廉洁化。四是学生干部及党员廉洁化。一定程度上讲学生干部、党员是高校中的学生精英,他们的个人能力、影响力也高于一般同学,因此对他们的廉洁教育绝不放松,以便其能充分利用个人影响力在有意无意间充分辐射周围同学,增强廉洁教育时效性。
六、优化廉洁教育环境
高校廉洁教育脱离不了现实社会环境及家庭环境如鱼之不可脱于渊。或者说社会环境及学生家庭环境对学校的廉洁教育会产生影响,既有积极影响,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当社会、家庭方面与学校层面保持一致,重视廉洁教育,则三方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高校廉洁文化教育;相、家庭只要有一方忽略或轻视廉洁教育,那么高校廉洁教育将受阻,力量变小,效果变淡。因此,要切实有效的推进高校廉洁文化教育需要有机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力量,形成合力。在学校自身努力的同时,一方面要依靠党和政府,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法制,保持反腐斗争的高压态势,弘扬正气,优化社会宏观环境;另一方面还学重视学生家庭的廉洁氛围营造。
总体而言,当前学界专家、学者对高校廉洁文化教育的方法及途径研究较为重视,研究成果也较为丰盛:几乎面面俱到,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从学生到教师再到家长,从高校内部制度到外部环境,从组织建设到文化建设皆一一提及,皆有条有理,有理有据。但也并非完美没缺,还存在一定缺陷及不足,具体表现为:一是广而不深。大部分学者都追求大而全,追求完美,以至于在广度上无可挑剔,但在深度上,在某一具体方法、途径的阐述上浅尝辄止,漏洞明显。二是重研究轻实践。学者们在方法、途径的研究上可谓头头是道,但对于具体实施或执行的效果却避而不谈,或者说大部分方法、途径还停留在纸上谈兵上,成效如何仍有待实践检验。三是理论研究不足。查阅大部分学者所做的有关高校廉洁教育的方法或途径的论述大都对具体操作方法大幅介绍,但至于相关理论基础或理论依据则避而不谈。四是高校网络廉洁文化教育研究不足。当前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最为常用的学习、交流媒介,但至于如何通过网络途径很好的进行廉洁教育,只有少部分专家、学者少量篇幅提及,专门论述则极为稀少。
【基金项目】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开展廉洁教育方法、途径研究,项目批准号:10JDSZ2043
[参考文献]
[1]朱丹,谈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
[2]田小凤,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课程建构体系[J].科技信息,2011,(22).
[3]张亮,高校学生干部廉洁教育探微[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8).
[4]黄耀元,黎平,熊一兵,余文婷,.大学生廉洁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研究[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6).
作者简介:文丽(1978-),女,河北保定人,华北电力大学学生处,讲师。(河北 保定 071003)卜国艳(1978-),女,满族,河北承德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中教一级。(河北 承德 06700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007-02
高校国防教育作为全民国防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塑造学生的国防精神、培养国防人才、建设强大国防具有重要意义。自2001年《国防教育法》颁布施行以来,高等院系进一步明确国防教育任务,完善机构、健全机制,深化课程改革、拓宽教育渠道,切实增强了国防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推动了国防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但随着形势的发展,高校国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日益凸显,如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整体规划、师资力量不足、教育形式单一等,不仅影响和制约了国防教育效果的充分发挥,也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产生了一定影响。新形势下,要求高等院校正确把握国防建设新要求,认真分析现存问题,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工作,为培养国防后备人才、促进国防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一、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高校国防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其他教育方式和手段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随着国防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其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中的影响日趋深远。
1.国防教育的保家卫国和育人功能决定了其必要性
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国家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高校的国防教育不仅具有保家卫国的重要功能,还具有全方位育人的功能。
一方面,国防教育是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有组织、有领导地在公民中进行灌输国防知识、培养国防观念、提高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各种素质、能力的教育活动。而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国防意识和本领直接关系到国防建设的现代化进程,关系到国防后备力量的质量建设,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发展,因此,加强高校的国防教育对于国家捍卫统一、和安全具有重要的功能。
另一方面,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的国防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教育手段,它对于学生的全面成才发展有这样几方面育人功能:一是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径;二是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提高基本道德规范的有效途径;四是培养学生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精神,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国防教育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它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
2.大学生国防意识的现状决定了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紧迫性
当前,国际战略格局不断演变,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和本质的新军事革命蓬勃发展,国家安全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同时也呈现出新的特点,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树立与国防建设发展新阶段相适应的现代国防意识和现代国防素质。
就大学生的国防意识现状来看,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中还存在着国防意识淡薄、国防常识缺乏、安全观念滞后、国防认识存在误区等问题。造成这一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大学生都是在和平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生活条件相对优越,造成了居安思危意识、国民国防观念上的淡化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缺乏等。而当代中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之中,只有建立强大的国防才能保持安全有序的经济建设环境和生活环境,大学生对这一问题应有清醒的认识,培养正确的国防观念,提高建设、发展、献身国防的自觉性,努力成才成长才能为国家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二、当前高校国防教育中存在的现实不足与问题分析
近年来,高校积极贯彻落实《国防教育法》的要求,通过军训、军事理论课、预征兵工作等各种途径加强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民族精神、普及军事知识和技能等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部分高校中还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师资力量匮乏、课程体系滞后、教育缺乏连贯性等系列问题,这对高校的国防教育改革提出了新挑战。
1.师资力量不足,难以保障军事理论课程效果
当前,很多高校都存在着师资不足的突出问题,军事理论课任务都是由负责学生武装部工作的老师承担,很少有专职的军事理论课教师,而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规定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军事课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军事理论课为36学时。按照这一学时要求,军事理论课的授课教师面临着教学任务量大、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现实问题,这必然对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带来不利影响。就国外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构成而言,有的是由现役军人、院校教师两部分组成的,有的是由现役军人、院校教师和国防教育中心的老师三部分组成的。根据我国国情,高校也可以适当借鉴国外经验,进一步充实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切实提高国防教育效果。
2.国防教育没有形成常态机制,教育缺乏连贯性
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渠道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军训与军事理论课。目前,高校普遍按照大纲要求开展了军事训练,虽然在军训内容、军训时间上不尽一致,但都对军训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在教官配备、科目训练等方面都进行了精心安排和认真准备,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了充分保障,使得军训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然而,在很多高校却存在着军训工作一结束或者军事理论课一上完国防教育任务就完成了的现象,很少再组织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和训练,后续教育跟进不足,没有形成常态化教育机制,教育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从而导致军事训练成果难以得到巩固,而军事理论课的效果也难深化的局面。
3. 课程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难以适应国防建设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军事理论课是高校国防教育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是落实国防教育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的有效载体。由于高校国防教育学科起步较晚,再加上师资力量、教学科研水平有限等不利影响,在课程建设上与其他学科相比差距很大。同时,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知识更新速度慢、教学方法和形式单一、缺乏统一的国防教育教材,并且主要采用大课堂教学方式的突出问题,而随着当代军事发展的日新月异,原有的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军革、信息化战争时代的要求,也远远不能满足未来国防现代化对复合型国防、军事人才的需求,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的改革势在必行。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实施路径
为更好地应对新形势下国防教育的新挑战、新要求,针对当前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和不足,应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渠道,完善措施,积极推进国防教育在高校中的深入开展,并取得良好实效。
1.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推进国防教育常态化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国防教育都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育本质上来讲,虽然两者教育的侧重点不一样,但都是以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根本目的的;而在教育内容上也都有交叉之处,如在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培养、吃苦耐劳、坚忍不拔、顽强拼搏意志品质的培养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处。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既能达到效果上的相互促进,又能实现国防教育的常态化开展,保证教育上的连贯性。广义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十分丰富,涵盖面广,既有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又有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在教育手段方法上也十分灵活,既有“两课”教学、专题报告又有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国防教育的有效载体和有力借鉴,通过进一步丰富内容和手段,加强日常渗透,可以有力地推进国防教育的常态化开展。
2.充实师资队伍,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业务精湛、数量充足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是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工作的基础,也是做好军事理论课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织保障。这就需要首先从队伍入手,一方面要进一步充实现有国防教育教师队伍,优化结构,形成以专职国防教育教师为主、兼职国防教育教师为辅及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等结构合理的队伍格局;另一方面要积极加强教师的业务素质培训,使其有更多机会进修国防教育专业知识,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教育理念,更好地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其次要不断推进课程内容的改革,保持教学内容上的与时俱进,不断把国防领域内的最新成果反映到教学中来,增强国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向学生传授最先进的国防理念以及最新的军事科技成果及发展动向,切实提高军事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在这方面,作为开展较早、发展更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来讲,无论在学科建设、课堂教学还是师资队伍、教学科研上都可以成为国防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借鉴。
3.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积极推进国防教育网站建设
为了积极推进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很多高校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特别是开设网站的形式,大力开展国防教育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国防教育的普及,扩大了教育效果。然而,虽然创建了国防教育网站,但一些高校实际上只有一个网页,内容不够丰富而且更新不够,管理和维护也不及时,远远没有实现网络国防教育的预期效果。知识经济时代,推进高校国防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意义重大,一方面顺应了现代化国防建设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容易吸引广大学生对国防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注。国防教育的网站建设首先要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其次在内容上也要体现出新颖性、时事性、丰富性、知识性、思想性,既要有国防建设的法律法规、世界军事的最新动态、世界先进军事技术等国防常识的介绍等,也要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信息安全教育等内容。同时也要积极加强对国防教育网站的管理工作,定期检查、督促更新网站内容,确保国防教育网站建设的正确方向和规范运行。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268-02
国防,是国家为抵御外来侵略与颠覆,捍卫国家、,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发展,而进行的军事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建设和斗争。所谓国防观念,则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关于国家防卫建设的目的、内容、途径和重要性等问题的理性认识和根本看法,它主要包括国防理论知识、国防目标意识、国防道德观念、国防责任意识、国防法制意识和国防危机意识等。国防观念不但是国防建设重要的思想基础,而且是国家安全的基本条件。在我国,国防观念鲜明地反映了全国人民对防御外来侵略、捍卫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和国家根本利益的自觉关注。
牢固的国防观念是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全国人民必备的素质。它不仅是保卫国家利益的思想基础,而且是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政治上可以转化为凝聚力,在经济上能转化为生产力,在军事上能转化为战斗力。总之,全民牢固的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防潜力,捍卫和发展国家、民族的利益。因此,当今世界各国,无论其政治制度如何,几乎都十分重视国防观念的培育,国防教育成为各国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是国防危机意识教育走在前列的国家。日本历朝历代政府反复强调岛国国土狭小、资源匮乏、地理位置导致防御困难等不利因素,教育国民生存空间的狭小,以此激发国民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瑞士之所以能够免遭纳粹德国的侵略,就是因为瑞士十分重视培养公民的国防观念。瑞士政府一再申明,培养和保持公民的国防意识和尚武精神,将使侵略者看到,要征服众志成城、训练有素的瑞士公民,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新加坡的国防法律制度则明确规定18~22周岁的男性公民必须服两年兵役,学生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也要服完兵役才能去念大学。
在我国,今天的大学生,是祖国明天的建设者,也是祖国明天安全的保卫者,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增强高校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培育他们的国防素质,一是有助于高校将大学生培养为合格的社会公民,二是有助于引导他们成为祖国有用的建设者和保卫者,保疆界,护版图。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比较淡薄,虽然他们清楚地知道国防的重要性,牢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甚至有不少大学生投笔从戎,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不容忽视的是今天的大学生出生并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环境里,沐浴着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阳光,他们看不到也感受不到战争中的炮火和硝烟,这在客观上造成大学生国防观念不强、国防意识较弱的现状。目前,各高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在大学新生入校后进行军事训练,训练过程中,有不少大学生吃不了苦,受不了累,畏难和抵触情绪较大,这为高校的国防教育敲响了警钟。因此,高校国防教育要从保卫和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强调加强国防教育是建设国防、巩固国防的战略性举措,是打赢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的必然要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增强国防观念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培养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思想,提高大学生保卫国家安全、履行国防义务的思想意识,迅速地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
可以说,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效如何,大学生的国防观念是否得到显著的增强,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层次,影响到未来国防的巩固和国家的安全,以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因此,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是当今高校国防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高校的国防教育必须坚持以思想为指导,围绕国家的安全与发展的战略需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开阔的视野、全新的视角和开放的思路积极探索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的新途径。
一、强化领导,提高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长期以来,高校对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普遍存在偏差或误解:有的高校认为国防教育只是军队或军事院校的事,对普通高校来说无关紧要,以教学任务重为由,挤占国防教育的教学学时。有的高校把军训当作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全部内容,只要学生参加了军训,上完军事理论课程,拿到相应的学分,就表示学生已接受国防教育,学校的国防教育就完成了任务,达到了目的。而在国防教育中,高校领导干部有责任组织和指导全民国防教育,更要在普及国防教育和树立全民国防观念上发挥引领带动的关键作用,推进高校国防教育的深入发展。为此,必须加强对高校领导干部国防意识的培养,激发领导干部关心支持国防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国防教育实践中,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明确高校国防教育的任务和目的,完善教育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方法,建立健全评估机制,加大国防教育的监管力度和经费的投入。
二、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完善教育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进行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强化全民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则是时代赋予高校国防教育的重大课题。目前高校的国防教育内容侧重于与国防教育内容有关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其中军事理论以课堂讲授的形式灌输给学生,主要包括军事思想、军事技术、中国国防、世界军事、高技术战争等内容;军事技能主要是通过军事训练来掌握,其内容涉及队列、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综合训练等。为了增强国防教育的实效性,高校还需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爱国主义融入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育中,需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来开展,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维护国家统一和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
三、加强国防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国防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开辟多种途径和渠道将一些专业与国防教育相关、或热爱国防教育事业并具备必要的国防知识技能的高素质的人才引入教师队伍,建立一支学缘、年龄、职称结构合理、校内外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并鼓励他们接受专业的学习或进修培训,不断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提升自己。同时,从军事院校聘请国防教育专家学者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聘请英雄模范人物、军事院校的专业教员、军队专业干部和民兵等担任学校国防教育的兼职教师。
四、丰富宣传形式,拓宽国防教育阵地
高校国防教育的形式不必拘泥于课堂讲授和军事训练,可以结合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主题实践活动,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采取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增强国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比如:把国防教育与各种节日、纪念日、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活动联系起来,运用校内的宣传板报、横幅、校报校刊、黑板报、校园广播电视节目等形式,大力宣传我国国防政策、国防法律法规等内容;定期开展国防知识讲座和国防形势报告会;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文艺演出、演讲比赛、国防知识竞赛、国防教育征文大赛、播放优秀爱国歌曲或国防教育题材影片;在每年的国防日和国防教育周,带领学生走进军营,学习军队严谨的作风和军人崇高的品质;举办学生军训图片展,宣传和表彰军训期间表现优秀的个人和单位。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一方面极大地扩大了教育的覆盖面,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普及了国防知识,增强了忧患意识,强化了国防观念,激发他们为我国国防建设而努力奋斗、刻苦拼搏。
再者,高校要不断拓宽国防教育阵地,可以结合所在地的优势教育资源,将当地的革命历史纪念馆、烈士陵园以及革命历史旧址建成国防教育基地,或是与当地的驻军建立联系,组织学生到军营去参观学习,开阔视野。信息化时代高校应占领网络新阵地,建设符合青年学生特点的国防教育信息网站,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向学生传递国防教育信息。
五、建立健全国防教育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国防教育评价机制,是国防教育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校国防教育能够长期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首先建立健全国防教育联系机制,将学校党委、行政职能部门和院系纳入国防教育组织机构,形成全校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国防教育机制;其次建立健全国防教育质量监控机制,构建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在组织机构的基础上成立指导小组,深入检查和检验国防教育的质量,科学评估国防教育的效果,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切实有效地推进国防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其实国防离我们每一个人都很近,大学生是社会中的新生力量,也是国防教育的基础对象,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也是进行最基础、最稳固的国防意识教育,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国防教育对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领导,完善国防教育机制,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6)-03-0082-03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也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高校国防教育的深入发展,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逐步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质量,使得国防教育目标难以实现。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进行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改革,真正实现“国防”和“育人”的双重目标,成为一种迫切需要。
一、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取得的成就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成功的经验,摸索出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且行之有效的办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初步构建了国防教育课程体系。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先后多次调整和修改了《普通高等院校军事课程教学大纲》,制定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需要的教学大纲,确立了以军事技能训练、军事理论教学为主线的课程教学体系。
2. 形成了符合实际的集中训练模式。采取了基地集训、部队帮训、学校自训等多种军事技能训练形式,有利于学校自主进行军事课教学和开展国防教育活动。
3. 大部分高校把军事课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为大学生成才创造了一个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的特殊锻炼环境。培养了学生顽强的作风,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力。
二、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要求相比,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教育目标不明确,影响了国防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
高校国防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我国《兵役法》第四十三条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根据国防建设的需要,对适合担任军官职务的学生,再进行短期集中训练,考核合格的,经军事机关批准服军官预备役”。这就是说,把学生军训作为“履行兵役义务,接受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与《兵役法》相应的《预备役军官法》也明确规定了军训在“育人”功能之外,还有“储兵”的功能。然而,在高校国防教育实践中,大部分高校对国防教育并没有从上述两个目的加以引导,而主要是从便于大学生管理的角度来考虑国防教育,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如何提高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增强组织纪律性以及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上,对于学生掌握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情况重视不够。在军训日常管理中,高校偏重于培养学生的遵规守纪意识,而不是国防意识的提高,致使高校国防教育存在“重学校目标,轻国防需求”的问题,影响了高校国防教育功能的发挥。
(二)国防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重集中军训轻理论教学
高校国防教育包括军事理论教育和军事技能训练。军事理论教育既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思想教育,又包括国防历史、国防法规、国防科技、国防环境等方面的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既包括以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为主的军事技能教育,又包括以《内务条令》《纪律条令》和《队列条令》为主的行为养成训练。如此丰富深厚的教育内涵不是对新生入学的短期军训所能覆盖和实现的,必须有一整套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来统领和支撑。但现实情况是,虽然大部分高校把国防教育课程列入了教学计划,并没有把国防教育课程提升到学科的高度来管理。教学形式相对单一,重集中军训轻理论课教学,厚此薄彼现象突出。各高校将人力、物力、财力仍然集中在军事技能训练上,军事理论课教学往往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不佳。
(三)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媒介的力量
基于教学资源的限制,目前大部分高校采取上大课的形式进行授课,内容枯燥无味,满堂灌的现象严重。部分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的热情不高,案例教学、研究型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这种纯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参与性和互动性差,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虽然大部分教师开始采用多媒体教学,摆脱了“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老路子,但并没有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媒介的力量拓宽教学新途径。
(四)缺乏科学的国防教育课程评价机制
目前许多省市开展了对国防教育课程的评估,但在评估体系的设置上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评估照搬其他学课的教学评估体系,尽管看似合理,但没有考虑到高校国防教育课程自身特点与规律,影响了高校军事课的教学质量提高。其次,对评估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从促进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上考虑,采取应付的态度,为评估而评估。第三,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估主要依靠运动式、突击式的评估,缺乏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监控,存在较多弊端。第四,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五)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军事教师队伍不稳定,军事教师短缺,有的高校军事理论教学甚至完全依赖于从外单位聘请兼职教师或派遣教官。而不少高校虽有专职或兼职教师,但其成员构成较为复杂,有军事素质无教学经验,达不到规定学历的复转退军人;有较高学历、未经过军事素质训练或培训的教师;而真正具有高学历、高军事素质、称职的高校军事教学人员很少,难以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
三、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改革方向
为了使普通高校国防教育顺利开展,最大限度发挥国防教育的“育人”和“储兵”功能,针对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国防教育势必需要在教学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评估机制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一)明确教育目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并举
教育目标就是指所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标准,即培养人才的方向和规格。普通高校只有建立科学完善的国防教育目标体系,才能有效指导国防教育工作的开展,保障教学质量。在确定国防教育目标时既要考虑国家利益,也要兼顾大学生的个性,坚持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并举。
1. 通过国防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包括增强国防意识,提升公民素质;培养国防精神,提升政治素质;影响行为规范,培育品德素质;增进体质,促进全面发展;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健康心理。
2. 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需要高技术人才的参与和指挥。而对人才的培养,单靠军队院校在数量上和层次上是无法满足的,还必须依托普通高校来培养。实践证明,挑选接受过国防教育的大学生入伍,能够带动基层部队学习新技术、掌握新装备,增加部队战斗力;能有效改变兵员结构,提高军队素质,对加快我军科技强军、走精兵之路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向高素质兵员转变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后备力量建设的必由之路。
因此,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必须坚持以育人为基础,以国防为本位,真正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双重目标。
(二)完善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确立其学科地位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教学已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但是现有国防教育课程建设仍存在不足,根据国防教育目标,必须建立更为完善的课程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和发挥国防教育的功能。
首先,需要大力开展国防教育学科理论研究。通过学科教育,创建学科理论队伍, 通过科研活动锻炼师资队伍,提高学术水平,通过学科理论研究,创立国防教育课程理论体系。其次,在原有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必修课基础上,增设国防教育选修课。比如开设“高技术与现代战争”课程,介绍高技术对现代战争的重要性及其对我国国防建设的机遇和挑战;开设“孙子兵法导读”课程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我国深邃灿烂的军事思想。此外,有必要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确立国防教育学科地位,使国防教育的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能找到学科依托。
(三)实现教学方法创新、充分利用网络媒介,打造网络教学平台
在国防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传统的课堂教授方法以外,辅之以案例教学法和研究型教学法,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参与度,提升国防教育的实效性。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也为普通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拓展了新的途径。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直观性、互动性和时效性等特点,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高等院校可以建立国防教育网站,将课程内容全部上网,使学生课后仍然可以自主学习教学内容,弥补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使国防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此外,高校可以以国防教育网站为依托,拓宽国防教育内容,宣传国防教育法规、国防历史知识、国防动态等内容,实施全方位的国防教育;再者,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辐射力、互动性和参与性,针对国防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引导和发动学生进行讨论,及时为学生进行释疑解惑。
(四)建立健全国防教育课程评价机制,促进国防教育质量提升
建立健全国防教育课程评价机制,是高校国防教育高效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
首先,国防教育评价机制应该紧紧围绕“育人”与“储兵”两个目标来建立。
其次,国防教育评价机制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国防教育评价机制应该是一个全过程的评价考核机制,包括教师备课、讲课、训练,学生听课、考试等各环节。确保每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才能保障最终的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
总之,有必要把国防教育质量列入高校素质教育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由专家、教授组成的评估小组,深入检查和科学评估高校国防教育质量,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消除过去那种依靠运动式、突击式的教学质量评估,不断推进高校国防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国防教育实施的关键
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才能为高校国防教育开展提供人才保障。首先,高校有必要引进具有博硕士学历的高端专业人才充实国防教育师资队伍,提升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能力。其次,高校有必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既可以派遣专业教师去军事院校深造,也可以聘请军事专家教授来校进行师资培训,同时积极鼓励在职教师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以提高国防教育专业教师的业务技能和水平。第三,在现阶段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应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走“专、兼、聘”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有利于学科知识的更新和交流,尤其是聘请的部队院校的教师会带来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使专职军事教师从中受益。“专、兼、聘”三者相互融合,对军事课教学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双重目标,我们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以及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这也需要国家、社会以及学校给予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怡华,叶欣. 高校“五位一体”国防教育体系的建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15):19-20.
[2]陆华.构建立体化军事课课程体系,实现国防教育全方位育人功能[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2011,15(4):91-93.
[3]龚彦忠.关于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4(11):19-20.
一、高校国防教育与德育功能
⒈高校国防教育。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为了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统一、和安全,对全体公民进行的一种具有特定目的和内容的教育活动,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根据我国的《国防教育法》,可以把学校国防教育与社会国防教育两种类型。高校国防教育是隶属于学校国防教育的范畴之内,所指的是高校开展以大学生为对象,所开展的向大学生进行国防思想、国防观念、国防知识和国防技能的一系列教育活动。这是一种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国防观,促进和提高学生素质构建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根本性目的就在于为了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大力增强国防观念。因为高校国防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素质全面、知识复合、能力综合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⒉德育功能。作为德育理论核心问题的德育功能的认识,必须从德育的概念谈起。什么是德育?狭义来说,是专指的道德教育,也就是西方教育理论所讲的“moraleduca-tion”。而广义的德育界定,除了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教育之外,还应当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还应包括环境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等等。因此,我们看德育的内容,其主要包含着道德、思想和政治方面的教育。而法制教育则可以从属于广义的政治教育范畴。而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等,其中的部分是从属于德育的内容,也就是说,只有这些教育领域中涉及教育的部分才归属德育范畴。对于什么是德育功能的理解,我们认为,应必须了解功能的含义,才能够对此进行认识。关于功能,则是由若干要素按照一定结构有机构成的系统在与特定的环境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结果。功能表示的是系统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范畴,其体现的是系统与环境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交换关系。
二、高校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
国防教育是高校完成《高校德育大纲》明确规定的德育根本任务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之中,高校国防教育体现出很强的德育功能。这些功能主要表现在:
⒈政治教育功能。德育教育的政治功能包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社会主义教育、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党的建设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等等。我们所开展的高校国防教育就应让一切都围绕政治教育这个中心,面向大学生开展军事理论、军事技能和军事行为等教育、培养和训练活动,促使大学生充分树立起报效国家和巩固社会主义的理想。不仅如此,还要把优良传统带入大学生的军训之中,大力开展优良传统教育,最大限度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对于培养起大学生远大的人生理想,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全面发展以及调动大学生的军训积极性奠定良好的基础。
⒉思想教育功能。这里所说的思想教育是对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在高校国防教育中,就包含着很深的思想教育内容。在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军事理论教学中。这门课的开设所秉承的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观点,还要始终贯彻的基本原理,尤其是组织大学生学习军事思想。由此以来,可以让大学生深刻理解和领会思想的精髓,并通过深入了解当代中国革命史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不断培养学生在看问题和处理问题过程中,要多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逐渐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原理来研究世界并研究中国的具体国情。
⒊道德教育功能。必须在高校国防教育中始终贯穿着道德教育。闪耀在当代军人身上的弘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虚谨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精神品质都来自继承与发扬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道德传统,这些组成了当代大学生参加国防教育无尽的德育资源宝藏。
⒋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个性心理品质之中包括着自信、自爱、自尊、自律、自强、自立精神的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的培育,健康的人格,奋发进取和勇于开拓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心理承受力的锻炼等。当代大学生大多数从小生活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中,缺乏经历过艰难和困苦的磨练和挫折教育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进入大学的第一课开始接受国防教育,就能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抗压能力、受挫折能力等心理品质教育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是非常必要的。国防教育不仅要给每位大学生送来国防思想与国防理论,还要给每位大学生带来心灵上的宁静与思想上的坚定。
三、高校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创新视角的选取
鉴于新时期的国防教育凸显出的开放性与时代性等特点,对原来传统教育理念与模式构成了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当下的高校国防教育必须立足传统,进行德育功能视角的创新,让高校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发挥最大化。
⒈国防教育目的的塑魂性取向。应以爱国主义主旋律的高扬作为高校国防教育目的,围绕构筑当代大学生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这个精神支柱,在全程中贯穿爱国主义精神对人的塑造、鼓舞和武装精髓。作为高校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防教育,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要渠道之一,更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教育内容必须赋予时代与现实政治的新涵义,去自觉跟踪当代大学生思想新脉络以及他们价值取向的新变化,将新时期的高校国防教育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德育教育工程,围绕的基本理念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确保大学生树立起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战争观,在此基础上让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为大学生塑魂。
⒉国防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取向。基于高校国防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大学生广知识、高学历和思想活跃等特性,就要求形式多样化的国防教育与之相适应。这些形式可以是集中的课堂专门教育形式,也可以是日常中融国防教育于其他教育环节的各种工作之中的教育形式。在国防教育中,主要有三种重要形式,第一种也是最主要的形式是军训。军训可以让大学生在实际的亲身接触过程中,体验和学习党领导下人民军队的坚定政治立场和正确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第二种是国防教育形式。在开展系列的军事理论与国防精神和国防历史教育之中,培养大学生不忘国耻和振兴中华的强烈思想感情,也培养他们形成为国家民族利益勇于献身的精神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思想境界。第三种是借助于多种学生组织和社团,如共青团、学生会以及社团组织,开展多样化形式的自我教育活动。#p#分页标题#e#
⒊国防教育方法的持续性创新。一个方面,要讲究内容的层次性,进行因材施教。由于大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道德认知等方面层次性比较明显,国防教育在高校的开展,不仅要对有道德缺失或情感障碍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而且还要对德育的内容与方法进行适当选择,依据层次的不同来因材施教。另一个方面,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积极改进。教学过程要重视理论讲授结合直观教学,不仅要注重启发,借助通俗易懂、趣味性强的语言讲解内容来增强授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还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形式,如:投影、录像、挂图、模型和多媒体等等辅手段,提升视听效果,充分调动起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⒋国防教育资源的科学性整合。
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为了捍卫、和安全, 抵御外来侵略, 对全体公民进行的教育活动。其根本目的是增强公民的国防观念, 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使人民增强保卫国家安全的知识、意志、技能和体魄。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 担负着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塑造大学生精神品格的双重任务。在高等学校开展以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国防教育,是国家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 也是贯彻落实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这不仅对建设我国现代化国防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贯彻落实法律法规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教育法》( 以下简称《国防教育法》) 规定, 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国防教育是全国民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 并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 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学校应当将国防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和教学计划, 采取有效措施, 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强调指出, 学生军训是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 学校要纳入教学计划。学生军训内容包括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2个部分。军事理论采取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 军事技能训练主要采取在校内集中组织实施或在训练基地分批轮训的形式进行。普通高校本、专科的军事理论课教学时间为36 学时, 军事技能课训练时间为2- 3 周。这些都明确指出了高校大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的军事训练, 并努力学习军事理论知识, 这是青年大学生履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的具体行动, 也是遵守国家法律的基本要求。
二、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当前我国安全形势的需要
20 世纪90 年代,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 世界逐步走向多极化, 并基本形成了“一超多强”的格局。在这种战略格局下, 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主要表现在: (1) 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威胁。当前, 美国不顾世界多样性的实际情况, 倚仗其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和军事力量, 把自身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发展模式和社会制度强加于其他国家, 企图建立以其为首的单极世界。1999 年美国发表《国防报告》开始, 一直把中国当作最主要的潜在“全球对手”,大肆宣扬“中国”,经济上对我国进行遏制, 军事上对我国进行干涉。2005 年7 月19 日, 美国国防部炮制的《中国军力报告》, 再次鼓吹“中国军事威胁”论等。(2) 势力活动猖獗。近年来, 美国从其自身利益出发, 不断支持“”活动, 制造事端, 向台湾大量出售先进武器等, 使得台湾的分裂势力有了新发展, 并不断在台海制造麻烦。(3) 日本的国防战略由防御性向进攻性的转变。随着近年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增强, 日本已经不满足于经济大国的地位, 其国内右翼势力也越来越嚣张, 修改历史教科书, 首相参拜靖国神社, 侵犯领土等, 屡次伤害我国人民的感情。日本政府还不断增加军费开支, 更新武器装备, 大力发展军事实力, 多次向海外派兵。2005 年又谋求进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4) 中印边界存在领土争端。由于历史原因, 中印边界有一些领土没有明确, 虽然两国间已达成一定谅解, 但分歧依然存在。(5) 南海部分海域存在纠纷。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我国对南海大部分海域拥有, 但由于历史原因, 南沙部分岛屿、礁石及周边海域, 被东盟一些国家非法占领和控制。鉴于上述国际及周边安全形势, 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建设就显得非常及时和必要。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 应该通过国防教育树立牢固的国防观念和意识, 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 以随时适应保家卫国的需要。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但战争危险并没有消除。作为现代战争根源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领土纠纷依然存在, 天下也不太平。我们要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 对战争的危险必须保持充分的警惕, 决不能有任何麻痹思想。因此, 当前我们高校要居安思危, 要有忧患意识, 要警钟长鸣, 大力抓好青年大学生的国防教育。
三、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3-0007-01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国防是民族生存之盾,而国防观念则是民族生存之魂。国防教育作为国民的基本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存亡,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要求。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整个高校的教育体系中,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搞好高校国防教育,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增强国防观念、提高国防意识,而且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促进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从近几年来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情况看,我认为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间题。
1.以法规制度为牵引,依法开展国防教育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和(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颁布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把国防教育列为了教学汁划,使国防教育成了高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但总的来说,高校国防教育还处于低级水平,很多方面还不够规范。在教育内容、时间、考核标准等方面,各高校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普遍存在着重技能训练、轻理论课教学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国防教育的功能和效果。为此,我认为高校国防教育要想取得突破,想有所发展就必须在依法开展国防教育上下功夫。一是细化规定章程内容。各省(市)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精神和有关规定,制定一个操作性比较强的《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实施细则》,进一步统一高校国防教育的内容、时间、方法、标准和要求等有关问题,以确保高校国防教育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二是要搞好有关法制宣传。我们常说,学法才能知法,知法才能守法,才能依法办事。应充分利用板报、橱窗、校园广播、网络等媒介形式大力宣传国防教育的有关法规制度,让广大师生了解国防、参与国防,只有这样才能促使高校做到依法开展教育。三是要加强检查督导评估。高校国防教育不仅要停留在课堂上,更要注重其执法检查、管理和质量评估上,从而确保国防教育活动朝着规范化、法制化、经常化的轨道发展。
2.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科学开展国防教育
法国前总统密特朗说过:"国家的安全从前是以击退敌军事进攻能力来衡量的,而今天国家的真正防线并不仅仅在军事上。"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内容有所改变、科学设计。一是在教学内容中应着重加强国防观念、国防精神、国防技能和民族意识、忧患意识等的教育和培养。国防教育内容不仅要从军事方面宣传,与高技术战争相接轨,而且还要从政治、经济、科技、外交等方面进行综合的宣传教育。二是各高校要根据各自学校特点,专业特色,辅修或选修相关教材,优化课程内容,并要合理把握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时。三是及时向学生补充国际国内形势,抓住热点、焦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增强学生对国际形势发展趋势的认识、分析和思考。总之,随着高校国防教育的深人开展,国防教育在教学内容上也要日趋系统化、规范化、科技化、现代化。
3.以教学质量为生命,有效开展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当前,提高高校国防教育的质量应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中规定,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必须开设国防教育课程。作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理论教学正在逐步加强,而国防理论教学评价在整个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有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依据人们对高校国防理论教学的期望而制定,因而根据标准所得出的评价及结果将会影响国防理论教学活动的发展方向,教学评价本身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理论教学评价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国防理论教学的教学质量。教学评价已成为从宏观层面监控教学制度实施,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之一。国防理论教学评价的目的,除了评定优劣好坏,更重要的是对教学过程进行管理、诊断、选择,以控制和调整教学过程,实现教学向着正确的方向方展和改进,促进教学、科研以及课程管理的改革,从而提高国防理论教学的教学质量,促进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有利于完善国防教育的科学研究。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的科研工作任务就是从高校国防教育的实际出发,结合我国国情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研究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理论体系。而科学研究工作的首要问题就是需要大量的、真实可靠的信息,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科研领域也正缺少这样的信息,使得国防教育科研工作不能更快一步发展。恰恰国防理论教学评价工作可以从不同角度得到大量的信息,通过评价的导向、诊断、选择作用,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辨别,使它们向正确的方向改进,最后提供给国防教育科研领域。总之,国防理论教学评价工作可以提供大量的、经过正确处理的信息,使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科研工作得以更快的完善和发展。
3.有利于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管理。与其他学科相比,我国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工作起步比较晚,其管理工作还不够完善。开展国防理论教学评价,按照评价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获得信息反馈,把获取的信息通过评价的诊断和选择作用加以处理,诊断结果反馈给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及时修正错误、弥补不足,使国防教育工作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可见国防理论教学评价对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理论教学评价的作用
1.评定作用。评定教学的优劣好坏是国防理论教学评价的最基本作用,也是教学评价的共性,因为任何教学评价都是依据教育评定的结果进行分析统计而获得的,所以对国防理论教学工作的优劣好坏做出判定,起到评定国防理论教学是否达到标准和要求的作用。
2.诊断作用。国防理论教学评价不仅要发现问题所在,而且要诊断其产生的原因,对问题加以修改和完善。通过国防理论教学的评价结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并为所存在的问题找出产生的原因,再针对这些原因提供改进的方法和途径,使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是高校国防理论教学评价的重要作用。
3.选择作用。国防理论教学评价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而是要对被评价的内容和对象给予鉴定和判别,并择优弃劣。国防理论教学评价的选择作用实际上包括三种类型的评估:一是水平评估,对包括国防理论教学课程建设的水平、教育教学的水平和学生认知的水平等做以评价和选择;二是评优评估,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接轨,选择出优秀的国防理论教学工作,作为榜样,做以推广;三是资格评估,主要指评估评价对象是否有开设国防理论课程的资格、是否有教育教学的资格,评估其各指标是否达到最低要求的标准,把不合格的选择出来给以淘汰。
4.导向作用。国防理论教学评价是一个“航标”,起着导向和指挥的作用,指导完善教学工作。在国防教理论教学评价中,对任何评价对象和内容所作的评价,都是根据一定的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进行的,这些评价的目标、标准,对被评对象来说,起着“航标”的作用。通过评价的导向作用,可以确保国防理论教学的改革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5.激励作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是严肃的、负责的,它有利于公平竞争,可以调动被评价者各方面工作的积极性,可以使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促使他们扬长避短。根据国防理论教学评价的结果,被评价者按其达到目标的优劣程度可以分为不同等级,不同的等级会使个人与个人、团队与团队之间进行比较和辨别,从而对被评价者产生积极的刺激和有力的推动。也就是说,通过国防理论教学评价,被评价者根据评价结果可以了解自己的优劣,优秀的给予肯定和推广,不足的加以注意和改进,使自己保持继续向前努力的动力,这对国防理论教学工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6.管理作用。国防理论教学评价可以为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及国防教育相关单位提供许多有效信息,从而加强国防理论教学的管理,而评价方案本身也是教学管理部门管理和指导教学的有效途径。
7.研究作用。国防理论教学评价使用的是科学的评价方法,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评价作为教学研究的一种工具,可以为教学研究提供大量的研究依据。国防理论教学评价方案、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以及评价本身的研究过程对国防教育学术研究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进行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理论教学评价是开展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普通高校国防理论教学改革和发展、提高国防理论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对推进普通高等学校的国防教育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曾德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研究[J].武汉:武汉大学,200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2-0066-02
1 前言
国防教育是高校大学生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实现“强国梦”“强军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更是增强当代高校大学生国防观念的最有效途径。我国陆续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国防教育法》,在这些法规中明确规定:国防教育,其目的是增强国防观念,关心国防建设,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当今世界,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局势变得日益复杂,在大学生中开展国防教育就必须摆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对于培养大学生的高等学府,更应重视在校大学生的国防教育。
2 国防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国防教育能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 大学生在高校学习阶段,是学生一个非常重要学习时期。开展以爱国主义、军事训练为核心的国防教育,能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更好地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提高思想觉悟。通过每年一次特别是新生开学时的军事训练,让他们真正学到军人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勇于担当、不畏各种困难和艰险的工作作风。通过军事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可以让大学生全面又深刻地学习理解当前国家在国防政策、军队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在思想上能更关心国防和军队建设。
国防教育能增强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国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军事训练。军事训练主要是对一些队列、简单的军事技能、军事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学习和训练,能有效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军事训练期间,紧张和艰苦、苦与累、伤与痛、汗水与泪水时刻会陪伴学生,但正因为有这些持续而又高强度的军事训练,学生的身体才能练得更结实。虽然在训练中很多学生晒黑了、练瘦了、碰伤了、累哭了,但他们的身体更棒了,体质更好了。
国防教育能培养高校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健康的心理 通过一些调查,中国高校25%左右的在校学生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国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军事教育和训练,磨砺的是一种超强的“自觉性”和“强制性”。有时在训练中所进行的超强度军事技能和体能训练达到近似实战的体能和技能要求,可以让大学生在极端艰苦复杂的实战环境条件下进行磨练。通过军事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能不断让大学生的知识、智能、技能和心理等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
3 高校国防教育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防教育是国防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当前,在一些高校中,国防观念、国防教育和国防意识存在弱化的问题,特别是在国防教育中的问题显得较为突出。
思想重视程度不高,国防教育难深入 从目前全国高校的国防教育来看,高校都能把国防教育课列为学生必修课,开设率达到100%。但是,国防教育的不足依然存在,主要就是思想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高,导致国防教育难以更深入。由于长期身处和平环境,整个社会特别是高校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重要性紧迫感明显不足,在思想认识上有些偏差,认为国防教育是军队的事,教育好与坏也不影响到高校的教学质量,在学校进行国防教育只是走走形式,随便应付过去就可以了。特别是少数高校的领导干部对国防教育和训练的认识更是不足,重视程度非常低,认为国防教育对学校的发展也没有多大帮助,对个人发展更是作用不多,造成学校的一些部门和单位缺乏组织国防教育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他们当中有些人国防意识不强,不太关心和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更不愿组织学生更多地参与国防教育。
教育方式单一,教育效果难改善 目前,高校中进行国防教育的方式比较单一,没有更多的形式和内容相互配合。不少高校在进行国防教育工作时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往往是上面催一下、下面动一下,迎接检查紧一下的状态,临时性和短期性的特点非常明显。对军事训练的专项任务也是一种被动的依赖,更多是委托军队来完成军训任务,而高校参与进去的不是很多。还有些高校在国防教育方面存在挂空档的现象,对国防教育时间上不经常,人员上不普及,内容上不全面,方式上不灵活,规章制度不健全,追求一种短、平、快的任务完成式。有不少单位在国防教育的方法手段上习惯于上课教育、图片展示、广播宣传等传统方式,而对上下互动式、军地体验式的教育方式创新运用不足,特别是在运用网络、多媒体等方式手段开展国防教育不够普遍。最终,造成国防教育的质量非常低,学生的国防观念树得不牢,国防意识没有树立,国防知识没有掌握。
教育力量不够,教育经费偏低 师资力量和教育经费是确保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国防教育也不例外,没有一定的教师队伍和教育经费,就难以完成好国防教育,更谈不上确保国防教育的质量。从当前高校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看,有的学校有专业的国防教育教师,但其国防教育业务不精,有一定知名度的讲师还比较少,很多教师年龄偏大;有的学校没有专业教师,更谈不上有中坚教学力量。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很多高校投入明显不够,导致很多国防教育和军事活动无法开展。在《国防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国防教育的经费要纳入各级单位的财政预算,但不少单位明显没有执行,要么执行了但降低经费标准,对一些国防教育的场地、设施、器材等方面的保障难以确保国防教育和军事活动的正常实施。现在,很多高校的国防教育只能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军训,如队列训练站军姿、停止间转法、三大步法、唱唱歌、演演讲等。
4 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对策思考
思想深化,提高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提高认识是圆满完成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作为培养天之骄子的地方,高校要把思想统一到党和国家关于大学生要提高国防素质的高度上来认识,要认识到国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教学质量,国防意识的强与弱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强弱和民族生存之道。大学生强,则国家强;大学生弱,则民族衰。尤其是在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强军梦的道路上,高校更应站在党和国家、民族的高度来认识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要把国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提高国防素质,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担负起维护国家安全、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历史重任。
内容优化,突出重点 国防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有国防历史、国防常识、国防形势、国防法制、国防科技和军事技能等,是一个从天文到地理、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内政到外交、从基础科学到应用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知识体系,内容非常丰富,学科非常齐全,空间十分广泛。高校进行国防教育时要注意内容优化,突出重点。要根据国防教育的目标和任务要求,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紧跟时代主题,贴近学生实际,从当前的形势任务出发,结合当今时展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国防教育的内容。重点加强国防常识和军事技能的学习和训练,适当拓展国防军事日活动,同时把国防教育的有关内容注意渗透到大学的相关学科教学中去,更加提高国防教育的实效性。
形式多元,方法灵活 要提高国防教育的质量,高校在国防教育中必须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方法,灵活不断地进行教育。要坚持经常与随机、全面与重点、理论与军事相结合。
一是主题教育。紧紧抓住国防教育这个主题,利用高校主课堂对学生进行国防知识、形势与任务、军事理论等主题内容教育。
二是渗透教育,也就是把国防教育的有关内容融于高校组织的课外活动之中,通过活动来达到国防精神的渗透。比如发挥学生组织、团委、班会的作用,积极开展国防知识竞赛、读经典军事书、升旗、唱国歌、观看革命战争片、为烈士扫墓、军民共建等活动,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国防意识。
三是专题教育。学校要根据国内外形势、军队发展情况,结合实际情况,围绕当前最关注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适时地进行一些诸如专题讨论、演讲辩论、教育讲座,使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更为系统连贯。
四是随机教育。即利用各种节日和纪念活动,对大学生进行随机性的国防教育,要注意发挥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这几个基地的作用,让大学生时时处处接受国防教育。
五是校园文化教育。这是高校国防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和活动方式。通过校园国防文化的熏陶,对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有着导向、调适辐射、凝聚等作用。它能把国防意识教育贯穿于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之中,比如板报宣传和社团活动等,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
同志曾指出:“只要国家存在,就有国防,国防教育就要长期进行下去,作为公民的终身教育来抓”。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作为垒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环节,不仅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强大国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一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自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颁布施行以来,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国防教育非常重视。从人才培养、领导机制、教育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逐步形成了“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国防教育成绩显著。但是,大学生国防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大学生国防教育向更深入、更广泛、更垒面的方向发展。
一是大学生国防知识缺乏,国防观念淡薄。大学生对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基本了解国防教育的方针、原则和内容。但是,大部分学生没有当兵从军、献身国防的意识,对革命光荣传统、军队战斗精神、我军使命职能等基本知识不清楚。有的认为国防建设与己无关,国家安全应该由军队负全责,有的认为参加军训的最大意义是体验生活,能锻炼自己的吃苦精神,有的甚至反对和抵制军事训练课,不喜欢僵化死板和不人性化的军事管理制度,认为应该把时间用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上。
二是教育手段方法少,教育效果不明显。根据问卷调查统计.大学生接受国防知识的渠道主要有电视媒体、报刊杂志、课堂教育等3种形式,占到其知识获取量的95%以上,反映出当前国防教育手段单一,信息渠道少的现实窘境。而作为教育主阵地的课堂教育,多采用老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授受的方式教受,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老师也没有很好地把知识进行条理分割和融汇贯通,没有很好地找知识准切入点把学生掌握的知识升华为国防理念。
三是教育缺乏连贯性.教育成果难巩固。大学生军训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一环,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抓好了大学生军训,就上好了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第一课。高校在这个问题上有着清醒和一致的认识,下很大功夫抓好了大学生军训。但是,由于不同程度地存在组织领导不力,缺乏阶段性计划,考核指标难落实等因素,后续国防教育没有及时跟上,没有把军训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深化,形成了“军训正规一阵风,训练完后又成空”的局面。
四是成长环境安逸舒适,缺乏吃苦尚武精神。坚强的意志、崇尚军事和武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阳刚之气、进取意识和自强活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防人力资源成长的一种基本的精神环境动力。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大都生活在环境优越的环境中,授受过较好的知识教育,但缺乏坚强的意志品质,特别是尚武精神不足,从军、爱军、拥军的意识在减弱。
二解决问题的几点思考
做好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必须认真贯彻《国防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争取社会全面支持,分析教育对象特点,探索创新教育手段,抓住关键时段、关键地点全方位开展教育活动,力争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269-0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稳固、持久而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品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持和前进动力,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今天,中国正致力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迫切需要有昂扬奋进的中华民族精神来凝聚和团结全民族的精神力量。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千百年来的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起来的、为本民族绝大多数成员认同和接受并渗透和体现在民族共同的心理、文化、思想、性格和情感中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等核心文化心理和精神特征的总称,是反映中华民族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优秀精神品质。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既体现了民族精神的共性,又包含着独特的个性。
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体系中,爱国主义居于核心地位。列宁指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对于中华民族而言,爱国主义不仅是她在千百年来生存和发展中凝结成的崇高的民族情感,也是中国56个民族共同的价值选择。长期以来,中华儿女把爱国主义视为个人生命的根基和发展的基础,当做人生的价值标准和精神目标。爱国主义精神绵延不绝,支撑着中华民族战胜困难,保持生机和活力,不断前进和发展。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精神发挥着强大的社会整合功能和社会促进作用,它包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一直发挥着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和统摄力,它深深地镌刻在人们的思想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民族成员的行为和实践,它像一根强有力的纽带把整个民族紧紧地联结和黏合在一起,在起到协调、统一的整合作用的同时也引导和促进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育的关系
国防教育是国家为巩固和加强国防而对公民进行的普及性教育,目的是培育国防后备人才,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公民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国防教育具有明确的民族精神教育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总则写道:“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国家通过开展国防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由此可见,国防教育是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担负着提高思想道德、民族精神、科学文化、心理健康等素质的重任。
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国防教育的核心也是爱国主义,两者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国防教育,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两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当前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现状分析
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主要以国防教育作为重要的活动载体,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高校的国防教育活动存在着流于形式的倾向。
1.国防教育师资力量不足。从事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其整体素质的高低是国防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一是编制不落实。二是教师的学历、职称、科研水平普遍不高。高水平教师的缺乏增加了国防教育开展的难度,降低了国防教育的教学质量,阻碍了国防教育的改革进程。
2.国防教育形式内容简单。“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国防教育将逐步摆脱传统军事国防观念的束缚,而代之以更新、更完善、更丰富而且是全民、全方位、立体、开放的现代化大国防观念。”高校国防教育要培养具有大国防观念、具有民族精神的人才,它是集思想性、知识性和技术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时期,所以,仅传授军事知识是不够的。
3.国防教育氛围欠缺。目前,多数高校的国防教育都是依靠军训和军事理论课来进行的。军训在各高校都能正常进行,但许多学校对学生进行军训仍然停留在队列和内务管理层面,缺乏更深层次的枪械使用和枪械射击训练。
四、高校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育的思考与对策
1.健全和完善组织机构,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健全机构是搞好国防教育的组织保障,高校在进一步加强和稳定人武部建设的同时,特别要加强军事理论教研室的建设。师资队伍是高校国防教育实施的关键,高校国防教育一定要从师资队伍建设抓起。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国防教育教师编制,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专职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在队伍建设中既要重视将具有较强的组织指挥能力和实际教学经验的部队转业干部充实到教学队伍中来,同时还应该补充一些普通高校的毕业生。
2.发掘和整合文化资源,大力拓展和丰富国防教育内容。新世纪的大学生国防教育,应紧紧抓住影响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世界军事斗争领域的热点问题,强化爱国主义精神这个核心,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通过拓宽国防教育内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适应经济发展和军事斗争的要求;应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采用多元化的模式,营造学习和宣传国防教育知识的良好氛围,高校可以利用节日载体如重大节日、纪念日、国防教育日,场所载体如国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媒介载体如板报橱窗、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电视,实践载体如军事训练、军营一日等,定期开展一系列的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进行各种国防宣传活动,丰富大学生的国防和军事知识,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