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课后反思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6:1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历史教学课后反思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历史教学课后反思

篇1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4-0187-01

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通过教师的指导与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以最少的时间精力取得符合教学要求的效果,换而言之,就是在教学效益的整体格局上做到最优化。当下,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在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前提下,来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以下我将从备课,上课,课后三方面入手进行阐述,并且最后进行简单的总结与反思

一、课前:做好备课工作

备课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知识板块来设计上课的流程。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重视考纲与课标

历史课程标准,作为历史教学评价的一把标尺,在历史课堂教学上看,也是基本依据,备课的基本工作就是先把握,后理解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在研究历史课程标准时,有哪些方法可以借鉴呢?例如,教师把重点放在研读课程标准上,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等要求层次细化,用来确定教学重点。有的放矢,才能为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打好基础。同时,要及时把握教学重难点,合理规划教学进度,对于重难点的内容一定要在课堂上解析到位,要减轻学生们学习的负担。

2.以教材为纲,灵活设计教案

初中历史经历课改之后,教材内容本身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通史体,变为以模块、专题为线索的体例。与新课改之前的教材相比,新课改之后的初中历史教材不仅在知识点的数量上有了增加,而且知识的容量有所拓展,针对这种情况,如何设计教学结构,显得尤为重要。在备课之前,教师要先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进行详细地解读,然后依据教学任务要求,对教材一些章节进行处理,如果有需要的话,要打破教材原有的编排,适当地融入教师个人认知,来重新设计课本中前后知识点间的联系。

二、课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那么,备好课后,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地落实教案规划呢?

1.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与认可度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必须在历史课堂上灵活结合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用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接下来简单举例。首先可以尝试用提前设计好的情境导入课堂内容,如讲到南北战争,黑人奴隶制问题时,可以引入美国文学名著《飘》的相关情节,或者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马丁路德金,奥巴马等人物。可以在课堂上提问,如:假如奥巴马生活在200年能够当上美国总统吗?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基本内涵是什么?通过这些导入式的问题,深入浅出地指出本堂课程所需要学习的内容,这不仅能制造悬念埋下伏笔,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认真学习,认真思考,还能使师生进行良好活跃的互动,从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2.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根据历史新课标要求,历史课程的教学改革,要倡导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参与学习,相应的,教师就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学生主体”的核心思想要落实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上。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认知逻辑、实施方式、处理方法等,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将新课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游离于形式。一切的教学行为都要以学生为中心,要为学生个人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学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

三、课后:适当的作业设置

课后作业是对本堂课教学内容的补充,也能起到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的作用。作为教师要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完成作业,读取反馈信息的能力。

1.精心设计作业内容

作业要避开难,繁,偏,怪,但在形式上要不断尝试创新。例如,在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节后,可以让学生以同盟国或者轴心国的不同视角来阐述战争历史,反思战争,内容形式既可以以小论文呈现,也可以以视频,PPT等。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历史知识,更能在思想和人格上得到升华。

2.细致地检阅作业情况

为了使学生找到真正的学习“病因”,教师要细致地检查作业,因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及时获取最确切、最具体的反馈信息。

四、反思

教学后进行反思,能使教师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教学实践进程,对教学过程中的成败得失进行思考判断。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在反思中对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足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思考,并且积极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法,力求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改进,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趋于不断优化。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反思。

1.教学内容

教师要反思在课本知识讲解、课堂内外师生互动、习题讲解分析等方面是否准确到位。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关注新课标动向,脚踏实地做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教学目标

新课标与旧课程相比,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目标设置上增加了“过程与方法”目标,而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学习方法,形成优秀的思维与品质,从而为学生今后养成“活到老学到老”、“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理念奠定基础。

3.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于历史教师本人的教学方法选择。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何种方式,都要以教学内容为参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也要符合学生学历史学科的认识规律,以及一般的教学大方向原则。在多元化的当代信息社会中,学生获取知识渠道同样也在走向多元化。那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与时俱进,从当下的“素质教育”观点出发,在课堂内外灵活结合多种教学形式,落实学生能力培养。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进行充分了解,在此基础上努力探寻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初中历史的积极性,增强对历史学科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篇2

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当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类似于改变教学模式适用自己教学方法的现象,经过教育专家多年的改革实践,确实证明了这种改革是有实际效用的。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教育专家发现了一种对于初中历史教学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那就是本文要叙述的“反思性教学模式”,现在这种教学模式已经被许多地区的初中历史教师所接受,并运用到自身的教学实践当中。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观念之下,教师依然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核心所在,而学生只是根据教师的要求来学习的第二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使用和教学实践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汲取知识的速率。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肩负的责任非常大,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教学效率。

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之路还非常长,依然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反思性教学模式,并对其加以利用。

一、反思性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经过多年的初中历史教育实践,反思性教学模式已经被许多教师所采用,而且绝大部分都达到了一定的教学高度,实践证明反思性教学模式是非常可行的,反思性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是值得研究的。

首先,反思性教学模式自身具有科学发展的特性。我国有古语道:温故而知新。意思就是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反思就能够从中体会到新的道理,从中汲取新的知识。这种学习的方法经历了几千年都不曾被淘汰,就是因为反思性教学模式完全符合学习过程的特点,无论是学习什么知识,都需要进行复习和反思,既能够加强知识的记忆,又能够对知识进行整体把握。

其次,反思性教学模式是符合初中历史这门学科的教学特点的。初中历史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不像高中和大学的历史教材,初中历史的教材涉及了从人类起源到现代社会发展的整个人类的发展过程,但是鉴于初中历史的学科制,初中历史的教材数量很少,每一个学期学习不同的历史阶段的知识,这样一来,初中历史教材的内容就不会特别细致,而是大体的讲述历史,再加上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程度还不够成熟,过于细致又深层的历史知识也不能被广大的初中生所理解,如果初中生只学习一遍初中历史知识,那么学生就会遗忘部分知识,导致教学效率下降,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知识面的拓宽。因此,反思性教学可以完全规避这种弊端,学生在反思自己学习的知识的同时就可以将历史知识复习一遍,增强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的重要内涵。

最重要一点就是反思性教学模式对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现代社会的发展,就是比拼人才的发展时代,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具有反思才能的人才,初中历史的反思性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培养未来的人才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对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二、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实践研究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它的特殊性和实用性,初中历史的反思性教学模式也是如此。虽然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模式非常的有效,但是同时也需要教师对反思性教学模式进行严谨科学的使用,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发挥它的效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从实际出发提升反思性教学模式的效用:

首先,教师需要从自己做起,教师作为整个课堂的引导者,更需要能及时发现并解决自己教学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教师要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进行教学反思,比如自己的教学方法反思、自身对待学生的方式反思、自己解决课堂问题的反思等等。教师通过这些反思,可以发现自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经过反思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为自己的教学过程保驾护航,让学生适应反思性教学模式。

其次,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反思,应该引导学生渐渐适应自己在反思模式下的学习,创立出新式的、有效的反思性学习方法。比如,在学习初中历史的过程中,经常对历史事件进行多次思考,结合现实社会的因素去重新定义历史事件,这样学生就能够更深刻地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意义以及相关的历史影响。

最后,反思性教学模式的另外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反思,这种反思可以在课堂上、在课后或者其他时间进行,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或老师独自反思时漏掉问题这种现象发生,教师就可以和学生互相了解彼此的想法,这会使得教师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加适应学生的发展以及课堂的进行。

总体来说,反思性教学模式是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方法,对初中历史课堂的综合发展与进步起着极其关键的推动作用,而且学生也会因为这种教学模式的出现而变得符合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大意义,希望反思性教学模式能够被不断地创新,为初中历史教学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3

历史知识中包含了众多的事件、人物、文化等内容,是人类发展进程及智慧成果的缩影。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学生往往会认为历史知识理论性较强,且与当前生活实际存在一定距离,尤其是古代史,理解较为困难,因而对历史学习并不感兴趣。对此,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使其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以教学导入激发初始兴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初始兴趣尤为重要,就如同第一印象一样。教师必须在学生接触历史课程内容的最初阶段,对学生学习兴趣予以激发,使其能够对即将学习的历史知识产生“良好印象”,并主动接触、学习,从而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课程导入是学生每堂历史课接触新知识的最初阶段。教师还应对每堂课的导入部分进行精心设置,结合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例如,学生虽然接触过西方文化,但是对西方历史了解较少,再加上人往往对熟悉的文化更能够产生亲近感,因而在西方历史的学习中存在一些困难,学习兴趣不够。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初中生对故事十分感兴趣的特点,在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西方文明之源》教学的课程导入中,先给学生讲解一些古希腊、古罗马的人物故事或是神话故事,吸引学生兴趣。如,苏格拉底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的故事等。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对古希腊、古罗马文明有了一定浅显的了解,对这一部分历史知识的初始兴趣也得到了有效激发,产生了深入探究的欲望,能够主动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

二、以多样化资源增强学生兴趣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挖掘各类教学资源价值,利用多样化的资源,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初中历史教材中包含了各种实物图片、历史漫画等,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一边阅读文字一边观察图片,利用文字解读图片,运用图片理解文字内涵,从而避免学生在历史教学中教材内容讲授上产生的枯燥感,在激发其学习兴趣的同时,实现其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

除了书本上的内容外,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增强学生兴趣。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网上搜索《开国大典》电影,并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举行的开国大典片段,对学生听觉和视觉予以刺激,使其身临其境,感受到宣布“”那一刻人民的激动之情,以直观方式获取历史知识、感受历史,从而进一步增强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兴趣,主动学习并记忆。

三、以趣味任务延续学生兴趣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仅仅是要求教师激发学生初始兴趣、在课堂上增强学生兴趣,更是要求教师能够延续学生的兴趣,使其在课后甚至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都能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保持更大的热情。

对此,教师还应为学生设置各类趣味性任务,实现其学习兴趣的长效化。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其中时期产生了很多有趣的口号、歌谣等。如“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土地潜力无穷尽,亩产多少在人为”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搜集这些口号,并将一些感到十分有趣的口号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分享,讲解这一口号所描述的实际内容和体现出的历史内涵。学生对这一任务十分感兴趣,能够自觉在课后予以完成,实现自主学习,并由此感受到历史课程学习的趣味性,主动探究更深层次的历史知识,达到延续学生历史课程学习兴趣的目的。另外,为学生安排历史剧编写任务、角色扮演编排任务、历史相关影视作品观赏任务等,也能够起到同样的效果。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针对当前初中历史课程学习中学生兴趣欠缺的情况,教师还应积极采取相应对策对学生兴趣予以培养。通过在课程导入阶段激发学生初始兴趣、利用多样化资源对学生兴趣予以强化、安排趣味任务使学生兴趣得以延续,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获得历史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真正达到历史知识的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80092

有效的教学开始于确切地知道教学目标是什么。初中历史教师要把单元复习课设计成高效率的课堂。所谓“高效率”,就是让历史课成为学习历史的主要阵地,使学生从课后盲目和低效的复习检查中解放,体会到学习历史原来可以如此快乐与有成就感。很多历史内容(包括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时空跨度大,任务繁重,时间很紧张,那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才能有效地实现历史课的高效?

一、充分备课,打造高效课堂

要打造高效的课堂,课前准备充分至关重要。在课前准备中,初中历史教师应该认真下功夫,调查分析教情和学情,在教学中果断取舍,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劳动,力求做到:充分备课,明确讲解,注重能力训练与学法指导,确保上课不打无准备之仗。在最初的准备过程中,教师除了系统掌握教材,还要树立一个榜样,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与能力自己要掌握得很好。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发生思想碰撞时,教师能发现问题并做到及时调整。遇到问题课后更要及时反思:为何会产生这些问题?原因是什么?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把分析、总结写下来,然后找出原因和解决方法。积累多了之后,再来集中总结。这样通过课后反思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课堂设计,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制作课件,涵盖课标, 注重知识重难点

在初三历史课堂复习中教师要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历史课堂教学,充分展示历史课的趣味性。首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制成教学复习课件。2011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按照课标的目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还可以编写与初中历史教学有关的视听教材。”在初中历史复习课堂上,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教学的内容通过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方式呈现,可以让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活泼、精彩纷呈。这种教学方式创设的教学环境代替了原本枯燥乏味的文字,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还能锻炼学生拥有敏锐的观察力。教学课件不仅要突出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课件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并且生动。第一,通过图片文字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二,使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视频和音频文件。让历史书中的插图从静态转成动态三维模型的图片,变得越来越有意义和更具吸引力。

三、落实课标, 重视复习方法

研读课标和理解课标, 最终是为落实课标服务。落实课标才是课堂有效教学的体现。如何让学生有效掌握课标要求的内容呢?

第一, 启发诱导, 逐层深入。教师在指导单元复习时, 必须注意牢牢把握启发性原则, 处理好教材内容, 强化对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贯彻“启发引导、层层深化”的要求,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教学内容转化为一系列的问题。

第二,将讲解、练习、及时评价结合起来。作为历史单元复习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讲解、练习和评价有效整合在一起,同时注重思维训练。从这几年全国各地中考历史试卷看, 试题与课标之间联系紧密, 都是严格按照初中阶段三维目标学习要求进行命题, 也就是从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 考查学生对知识与能力等的掌握情况。在这种情况下, 作为历史教师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来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历史教科书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只有严格按照课标进行教学, 才能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

篇5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一代代教师敬业奉献,孜孜不倦地传播文化、培育人才,推动了社会进步与文明传承。作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课程标准对我国初中历史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对初中历史教师胜任特征的探究,归纳总结出优秀初中历史教师应具备的个体特征,为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师资培训提供若干有益借鉴。

一、初中历史教师胜任特征的研究现状

现代胜任特征理论发轫于二十世纪初的“管理胜任特征运动”,哈佛大学教授麦克里兰于1973年在《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中首次提出了“岗位胜任特征”概念,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对于胜任特征概念的诠释,不同的时段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国内研究者多在斯宾塞1993年定义①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研究需求提出自己的观点。

目前国内直接针对初中历史教师胜任特征的研究并不多见,对于中学教师胜任特征的研究也多从教师素质结构与能力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在本文中探讨的初中历史教师胜任特征,即能区分初中历史教师岗位上优秀者与普通者的个体特征,该特征应具有可测量性、可持久性、可改善性,涵盖了知识素养、教学技能、职业道德、育人能力、成就动机五个方面具体内容。

二、初中历史教师的胜任特征

1.知识素养

广阔的知识视野、完善的知识结构、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初中历史教师应有的知识素养,也是胜任教学岗位的基础。历史学科涵盖的知识体系非常之庞杂,包罗万象,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军事、外交、民族、地理、人口等诸学科内容相互交叉。初中历史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贯通古今,涉猎中外,系统掌握中外通史知识,夯实专业基础;熟悉历史学科的发展脉络,把握结构框架,了解史学研究的成果动向,具备一定的历史理论涵养。

学习是一个人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不二法门,终身学习的理念早已为公众认可;积极、主动、可持续的学习过程,是初中历史教师提升知识素养,促进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初中历史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精准把握课程知识体系,通过不断地学习(如断代史、国别史、专业史等),建立自己的知识储备信息库,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与知识涵养。教师是专门培养人才的职业,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具备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结合学生特点与学科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因科制宜讲授历史知识。初中历史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有助于提高其教学技能与育人能力,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一位历史教师如果真正想把历史教的生动有趣,就要不断地读书,通过否则可能会陷入固步自封的境地。对史学原著的阅读与学习,是初中历史教师扩大史学知识面的捷径之一,不仅能拓宽知识视野,还能增强史料分析能力与历史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学技能

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清晰的思路系统整合统筹教材资源,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与心理特征把握教材的重难点,进而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还原历史原貌,同时注意结合热点讲授历史,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对待历史事件更加客观。初中历史教师应该预设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根据历史知识的自身特点优化设计,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知识生成,活化课堂管理,课后进一步深化教学反思,结合出现的问题与不足细化知识储备。一名历史教师如果想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在上课前把教学的每个环节都仔细推演一遍,在上课之前就将自己的备课打磨一遍;上完一节课后马上进行反思与总结,删掉没有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冗余环节,积极尝试增加学生合作探究的环节。在高效课堂的诸多环节中,教学反思在教师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才能最终实现我们课堂的高效教学。

初中阶段历史属于考查科目,难以得到学校与社会的足够关注。在这样一个现实状况下,一些历史教师就产生了消极懈怠心理,反映在课程教学方面,即无法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在很多情况下,历史课变成了“念书课”,老师在讲台上面无表情的照本宣科,讲台下面的学生要么埋头睡觉,要么应付其他科目的作业,学生们逐渐形成了厌恶历史课的心理,这样的一堂历史课不但谈不上高效,就是起码的教学目标达成都是问题。在教育改革创新实践中,初中历史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创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学习氛围。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通过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得初中历史课程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此外,初中历史教师还应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人格培养,依托丰富多样的历史课程资源,以学生未来发展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关注学生能力培养与思想发展的全过程。

3.道德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能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历史使命。时展与社会进步对初中历史教师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心全意热爱教育事业,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关爱学生,在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关心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为人师表,严以律己,做学生最直观的榜样;严谨笃学,敬业进取,立足本职岗位为教育事业做贡献。

我国社会现在正处于快速转型期,个人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精神文明建设领域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教师队伍。加之现今的教育评价标准尚不够完善,学校过分注重考试成绩与升学率,各科教师多把精力都放在提高学生成绩上,部分教师对于自身道德素质的认识与提升还有所欠缺。初中历史作为考查科目,在校内校外都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容易导致某些初中历史教师基本职业道德的缺失,只是将教师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君子慎独”,当学校、学生、家长、社会都疏于对初中历史教学的监督时,教师自己的自查与自省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自查和自省不只是为了教好书,更是为了学生成长进步与自身未来发展。历史是一种责任,教师肩负使命,如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同时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需要更多的良心与道德。春蚕到死丝方尽,教育是一种高尚与奉献,教师更需要一种奉献的意识。

4.育人能力

赫尔巴特在其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中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认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学校教育中所谓“教书育人”,即教师的育人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上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育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书的过程中践行育人。值得注意的是传授知识和培养“人”并不是一回事,传授书本上的知识仅仅是让学生完成知识的积累,对于把他们培养成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单纯的知识积累只会丰富他们的大脑,真正想把学生培养成人格健全的“人”,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潜移默化的引导。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由于其学科特点本身也担当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初中教师在讲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具体历史事件的解读、对相关历史人物的评价,就会把自己的思维想法、看待事物的价值观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身教重于言教”,面对可塑性极强的初中学生,为人师表的自觉示范作用是提升教师育人能力的关键,能给学生最直观的榜样力量。对初中历史教师而言,“育人”不同于“教书”,大多数时候育人都不需要像传授书本知识一样直接讲给学生,而是需要让学生在不自觉中沐浴“润物细无声”的教化。

5.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个体激励自我成就感与上进心的心理机制,是个人追求实现一定目标的内在推动力量,在人格特征外在表现上是一个人的事业使命感、事业责任感、事业进取心等。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动机,成就动机对个人的工作、学习与生活都有很大的推进作用,是影响一个人成事业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就初中历史教师而言,其成就动机就是在完成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的一种内在心理倾向,努力在(自己认为)重要的或者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环节中获得一定成就并力求达到更高境界。

一名合格的初中历史教师就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成就动机水平:摆脱初中历史教学是“副科教学”的功利性偏见,对教学岗位与教育工作有自己的抱负,进而树立对初中历史课程的信心;不断学习进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促进自我效能感处于较高水平,科学对待自身的成就需要,制定合理的成就目标以激发自我成就欲望;还应在适度的竞争中把握自我展示的机会,增强成功体验,提升工作认同感,促进自我发展意识的激发,培养自己的上进心与进取心,保持对教育成就感的持续的热度。

此外,初中历史教师对教师岗位应该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与文明的传承者,历史教学的重要性需要在教学实践与思考探索中不断领悟。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历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有机结合,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接,这样才能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能体验工作带来的快乐,体验到实现自我价值带来的成就感,进而提高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三、结语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初中历史教师,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历史学科教学的特殊性要求历史教师应具备广阔的知识视野与丰富的知识储备,游刃有余的教学技能可大大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品行高尚的道德素质为可塑性极强的初中学生带来了最直观的榜样力量,春风化雨的育人能力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与美好心灵,高水平的成就动机是教师事业成功的关键。作为新时期的初中历史教师,立足本职岗位不断学习实践,丰富知识素养,提高教学技能;反思总结,提升道德素质,强化育人能力,完善成就动机;进而提升自我,超越自我,成为学生喜爱的良师益友,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把更多历史教育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传递给未来。

注释:

① 1993年斯宾塞提出,胜任特征是“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表现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表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普通绩效的个体特征”。参见 Spencer.L.M & Spencer.S.M. Competence at work, John Wiley & Sons, 1993

参考文献

[1] 付秀娜.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 魏传红.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师的素质再探究――结合泉城中学实际[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 杨晓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素质漫谈[J].考试周刊,2009(20).

[4] 赵向琴.浅谈创新教育时期历史教师的素质[J].课改论坛,2012(1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 孙远刚、杨文军.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创建构想[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12).

[7] 徐建平、谭小月等.优秀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分析[J].教育学报2011(2).

[8] 马红宇、唐汉瑛等.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模型构建及其绩效预测力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3).

[9] 何进军、齐力.中小学教师成就动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2008(4).

[10] 罗三琼.教师的成就动机与最佳素质组合[J].重庆师专学报,1998(2).

[11] 高小丽、赵清明.优秀教师的素质结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篇6

作为实施公民教育的一门综合学科,历史学科融合着历史史实、社会经济、人文地理、政治状况等多种学科内容,所以初中历史在课堂目标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都要有着新的课程标准。历史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综合性,突出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的关联。如何在历史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养成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好习惯,是每个历史教师将要面对的问题。本文根据多年历史教学实践经验,简要谈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些想法。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充分通过课堂展示

历史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自身的素质,以达到全面的能力状态。首先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其次要有宽阔的历史视域,最后还要有丰富的人文情感。在不断充电自身专业历史知识的同时,要积极提高课堂教学技能,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流露真情,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历史学科的教学可以说是一种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再现还原,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切忌照本宣科地念书,用一支粉笔一张嘴结束一节课。这样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提起听课的兴趣,只有教师在讲课的时候通过内心自然的情感流露,通过讲课过程中语调、节奏等各方面的变化,带给学生亲切的教学体验。比如在教授郑和下西洋一课时,可以在学习完后跟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在郑和的身上可以看到哪些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然后与分组的学生一同讨论,增进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最后的讨论和交流,学生们好像已经坐上了郑和下西洋的航船上,兴致完全高涨,课堂的和谐氛围让历史课堂效率迅速提高。

(二)精心设计,创造历史形象课堂

由于初中生的逻辑能力和思维理解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更多的时候,形象而生动的图片或者多媒体动画,更能够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这样精心设计的图片或者动画展示,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历史事件的时候,通过视频演示,加上指示会意,通过一些新奇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在掌握历史基本知识的同时,通过有血有肉的形象教学,增加学习的兴趣,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转贴于

二、开拓创建新颖的历史课堂教学

(一)改变教师地位,由传授者向引导者转变

一直以来,教师都是传道者的身份为学生所熟悉。事实上,现代教育研究表明,教师应当更多地担当起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教学的目的不只是简单地灌输知识给学生,而要启发他们去主动寻求知识的逻辑和组织关系。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提供给学生一个有效的知识平台,并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动态。初中历史教学必须给学生一个主动探索的机会,通过教师亲身参与、指导,与学生交流沟通,来引导学生完成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过程。

(二)开放式教学,提供学生更加广阔的空间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传接方式的,过于单一和被动,使得大多数学生只能一味被动接受知识灌输,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也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教育效果的下降。我们的历史教学课堂应当是自主合作、开放沟通的,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不能全部给学生包办了事,要让学生有机会去自主学习,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主动探究新的知识。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情况,通过活跃的课堂和愉快的氛围,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适当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提供给学生表演、讨论的参与机会,让他们有更广阔的空间来展示自身能力。

(三)因材施教,实行分层分段教学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设计历史课堂教学,这是符合教学发展规律和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课前预习到课后复习,从课堂教学到课后辅导,都是层次性要求的教学过程。通过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同样得到学习进步的信心和乐趣,这是每个历史老师喜闻乐见的事。因材施教,是要抓住历史事实的发展轨迹,并介绍现实来讲课,而不是空洞的说教。通过将历史与时政热点结合,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明智明理,这才是我们所有教育应当努力的方向。

总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跟教师与学生的作用密切相关。只有教师的素质水准提高,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取得新课改后历史教学发展的新境界,不断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秉承. 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的应用与评价[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4)

篇7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者曾经总结出教师成长的公式,即:经验+反思=成长。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教师要想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成长和成功,进行教学反思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必经之路。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呢?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是立足于自我教学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教学情境的能力。

笔者从事了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工作,深刻地感受到初中历史教学的任重而道远,这是真正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社会进步的今天,面对生龙活虎、思维敏捷、知识面不断扩大的青少年,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如何才能更高效地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而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进行教学反思是必不可少的!

二、新课程实施后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实施前,初中的历史课教学都是为了应试教育,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仅仅是听众。根据考试的内容画出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知识点,这样的历史课是枯燥无味的,学生在课堂上只想打瞌睡。而新课程实施后,初中的历史课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教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自。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是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促进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和生活的海洋里尽情地畅游,极大地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初中的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的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

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对的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三、教学反思的途径

1.通过对教学对象进行教学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对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这使我之后对新课导入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2.通过自身进行教学反思

新课程实施后,课堂上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互相讨论的时间增多了,但是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会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3.通过同事或专家对自己的课进行反思

篇8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学者。”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把兴趣比成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智慧和灵感。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老师用POWER POINT、超级解霸等软件对存储历史资料的录像带、音带、VCD、CD、图片等进行编辑,剪辑制成的历史课件,通过计算机、投影映射出来,使本来已过去的抽象的历史事实,以多种形式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形式多样、新颖独特的教学手段,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比如,在上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 2 课《第二次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时,我先让学生观看电影《》,然后才进行教学。由于列强们欺凌我国人民的画面在电影中历历在目,使学生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对第二次期间列强侵略我国的那段历史刻骨铭心,激发出无穷的学习兴趣。

二、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众所周知,在新世纪里,培养合格人才的前提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传统的 “满堂灌” “填鸭式”的教学观,尽管教师苦口婆心,累得苦不堪言,学生依旧是头脑空空、收获不大,而且还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显然,这种陈旧的教学观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叶圣陶先生指出:“师当然须教,尤宜致力于导,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知…… 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自学的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探索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时,我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把教师的“教”变成了引导学生的“学”。简要过程如下:采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后,为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疏理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学完成如下作业:1.爆发的原因是什么?2.战争中有几个主要人物?3.战争的结果怎么样?4.这次战争有什么历史意义?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完成课堂作业后,公布自学结果,教师再对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最后,鼓励学生向老师提问,把思维的触觉点升华到理论的高度,创设一种宽松的教学双边交流的气氛。这样能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的能力。

三、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获得新知,实现合作“双赢”

俗话说: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水平相当的人一起角逐,彼此竞争,就能互相勉励,共同进步。将比自己好、水平高的人作为竞争对手,不甘落后,暗中使劲,可以激发斗志,从而推动整个集体向前发展。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展开知识竞争,使之提高教学效果。如: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分组讨论、反思、辩论等课堂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此外,历史课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相互交流与合作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创造力。同时,交流和合作还能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促进其自身素质的提高。实践证明,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获得新知,才能实现合作“双赢”。

篇9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二、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 年级上册《第二次期间列强侵华罪行》一课时,让学生对第二次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英法发动第二次的原因 不理解,原因是对资本主义列强的本质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三、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请同事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篇10

“一个有着明确教学目的的目标,是教学有效性的保证。”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以后,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要求历史教师要更加注重整体目标的构建。

首先,在设计初中历史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认真研读教材及课程标准,确定每一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一般来说,明确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行为的主体、行为情境、行为本身、行为结果以及行为标准五个基本要素,而历史课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在初步阅读、归纳、理解一些历史材料的基础上,培养独立思考并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中日”一课时,作者设计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学生学习本课后,能较为全面客观地了解中日,包括黄海大战的过程、邓世昌的主要事迹、《》的主要内容与影响等。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教材,培养他们运用史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而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使他们认识到日本的侵略、没落的封建制度和国力的衰弱是中国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根本原因;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学目标不但涵盖了相关知识点,还包含着通过历史教学活动,让学生产生相应的内心变化的目的,如此明确的教学目标,对提升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确定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最常见的就是整合单元教学目标。每一个单元的教学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的,在单元教学结束之后,不妨回过头来进行一下单元整合,找到单元之间的联系,使学习与复习都有着更为明确的目标,对历史也能有更为清晰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的过程中,第一单元侧重讲述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而第二单元则侧重讲述在外国列强侵略下的国内局势,如此可以对应起来。比如,第一单元第三课中讲的是中日,在中日之后,列强掀起了的狂潮,此时,中国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也就有了第二单元第七课所讲的维新变法运动。这样把单元目标整合起来,学生能在把握历史框架的基础上主动思考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二、备课时要充分了解学生

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起点。了解学生的起点就是要掌握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知道哪些知识学生见到过,哪些是他们熟悉的,哪些是他们没有接触过的。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教师备课才能找准方向。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并以此分析学生的共性和差异性,让他们能够在课堂上平等地学习新知识,又能相互取长补短,做到知识与思想的交流。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中日”一课时,作者在教学中设计了如下过程与方法目标:充分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投影,录像等),强化教学的直接性与感染力;把讲述法跟启发式、讨论探究式教学法结合使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多角度探讨问题,有效进行课堂互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既能充分学习新知识,又能通过启发、讨论等方法让学习能力不足或者原有知识储备欠缺的学生也能理解本课所学的知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所收获。

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除了能帮助教师合理设计教学的方法与过程之外,还能帮助教师更加合理地设计教学重难点。每课都有要学习的主要知识与主要内容,在这些主要知识中也会有一些学生不易理解并且不容易掌握的知识点,如果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知道他们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在设计教学侧重点的过程中以及在对难点问题的把握上,就能够更加精准。贴合学生实际的教学重难点既使得初中历史课堂不会起点太低,让学生对历史提不起兴趣,又不至于过分拔高,让学生对初中历史产生“畏惧”心理。

三、灵活有效的课堂设计

课堂教学想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除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充分了解学生之外,还必须有灵活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因为好的教学目标需要通过教学设计来达成,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采用的教学方法也需要通过教学设计来实现。

教学设计即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设计是取得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课堂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是课堂导入的设计。导入环节要能吸引学生,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引起他们对课堂的关注,从而参与到课堂当中来。在讲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单元时,可以利用歌曲《春天的故事》进行导入,让学生在歌声中开始新课的学习,思考歌曲与课程内容的关系,在思考中,学生的疑问自然产生,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当中。

在导入之后的课堂内容中,要特别注意把握课堂的重难点,根据重难点来贯穿整个课堂,保证课堂教学始终有一条主线。历史教学的主线很明显就是主要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而围绕着主要的历史线索,可以把教学的重难点以灵活的形式贯穿其中,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让他们比较容易地突破重难点,掌握主要知识点。

历史中总是有着众多的历史事件,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不多,极有可能混淆。教师在设计历史课堂教学时,可以穿插相应的历史影像资料,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像了解历史事实;也可以在学习了一连串的历史事件后,把这些历史事件编成顺口溜让学生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把思维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作用至关重要,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在于把课堂思维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首先,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善于激发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思考问题。必须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说话,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同时利用课堂讨论、自主交流等形式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让他们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比如,就某一个容易产生争论的历史问题,可以让学生采取讨论、辩论等课堂形式进行交流,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点;对于故事性较强的情节,则可以鼓励学生改编成历史剧,在课堂上演出,提高历史教学的趣味性。用这些方法激发他们的想象,开阔他们思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不能不让学生犯错。学生在初次接触一个问题的时候,难免会进入思维误区,这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步。教师要敢于让学生犯错,只有走入了思维误区,产生了困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对知识才能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但是在让学生犯错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一个度,不要让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太远,以至于对错误的历史信息印象过于深刻。对于学生犯的错误,教师不要直接进行批评与否定,因为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但是,教师要对犯错的学生进行及时的点拨。

在利用灵活的方法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之后,历史教师应该趁热打铁,补充大量的知识以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求,因为在这种强烈的学习欲望下,学生的学习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引进大量相关的课外历史信息,能让学生在掌握丰富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五、及时反思课堂教学

篇11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实施以前人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队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一、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对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二、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三、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青铜市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篇12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从事初中历史教学中,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实施以前人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队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 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对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二、 教师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三、 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篇13

如何高效率地利用课堂上的45分钟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掌握知识是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思考的首要问题。一切教学方案和教学活动的设计都要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笔者通过总结和反思,提出下面三个要点。

一、以学生为本,根据班级整体水平设计教学方案

教学是一个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吸收知识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注重“教”,而忽略学生“学”,认为将知识点讲给学生听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的想法是错误的。教师真正的教学任务是根据每个班级学生的总体情况设计出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案。教师只注重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也是错误的行为,这部分学生只是班里的少数人,教师的任务应该通过多元的教学设计引起绝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对历史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课堂效率。例如,在讲解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夏、商、西周的兴亡”这一课时,可以通过学生授课来增加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性。首先让学生分组,分别选出收集资料、整合资料、设计知识体系结构、制作课件、上台讲授等学生,做好任务的指派。在学生上台讲解、分享备课感受时教师可以适时提出疑问和进行经验总结的引导。通过这样一个学生参与授课的过程,学生本身会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和印象,也能明白教师备课的意义,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二、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依靠教辅、课本和板书对知识进行讲解,但是教学方法应该与时俱进,适当地添加新元素和采用新的方法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果

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授这一课时,枯燥简单的文字陈述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播放与相关的影音录像。通过观看电影等资料使这一历史事件在学生的脑海里有一个直观、深刻的印象,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学习历史事件分析方法,总结历史教训和培养爱国情怀是新课改下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多媒体技术辅助,使教学课堂增加鲜活和活跃,发掘学生的探究欲望,使课堂具有互动性和轻松性。

三、教学活动的设计除了是指教学课堂上师生互动活动的设计,还应该设计相关的课题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

将所学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中重现是情景式教学方法的核心内容,通过情景式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切感悟理论知识,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有更深的体会和清晰的梳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印象。比如,可以举办“重现历史”等文化活动,让学生分组选择各自想要演示的朝代,手工制作出能够代表该朝代的标志物品或者服饰,选择一个课后时间举办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且由学生担任解说员,对他们组所代表的年代的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进行详细的讲解。这样生动有趣的又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另一方面在准备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加深他们对所学的理解,更详细、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对每一个朝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有系统、清晰的认识。

综上所述,当代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尽量丰富教学课堂的内容,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增添多媒体技术等新元素,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课后活动等,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