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影视文学的特点

影视文学的特点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6:1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影视文学的特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影视文学的特点

篇1

20世纪80年代,文学创作迎来新的同时,电影导演的附庸地位也逐渐破解。因为在这个时期,许多题材的都已在慢慢地瓦解,电影改编的整体风格逐渐从政治传声筒,转向人文化的方向。导演在修改文学作品的同时,重新进行了风格化的编辑。无论是革命题材的文学作品,还是反映人们现实生活当中的题材,导演们开始通过文化批判以及人性的思考来进行深入的演绎,这是区别于过去的红色经典的电影塑造形象。

80年代中后期,随着电影成为主导性艺术,导演的中心地位逐渐确立。他们开始跳出文学,独立地进行编剧与构思。电影以声音、画面为媒介符号,对于文学作品的二度传播具有比纸媒更强大的影响力,随着电影强势进入改编领域,很多文学作品都是在改编后的影片产生了很大社会反响之后才被人们熟悉,这种情况下,导演享有了对文学改编的最大的自由度。随着导演中心制在80年代实质上的确立,电影导演的主体性、个性在当代文学作品的影像传播中日益发挥着主导作用。

不同时代,电影导演的地位发生着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在哪个时期,电影导演在文学改编成电影作品的过程中均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一、 电影导演的“把关人”角色

何为“把关人”?194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把关人”概念,他认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把关人”是传播媒介内部的工作人员。[2]大众传播的一切信息,都要经过这些工作人员的过滤或筛选,才能同公众见面,所以,他们便是信息传播的“把关人”。其实,在文学作品以影像化渠道的传播中,电影导演充当了“把关人”的角色,很多文学作品是通过电影才被人们所熟知的。

库尔特・卢因指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3]这种把关的本质特点,在导演对文学改编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并且,不同的历史时期,导演对文学改编的把关原则和标准还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戏剧原则”把关原则。早期中国电影受到戏剧电影观念的影响,无论是改编对象的选择还是改编方法的运用,都严格以戏剧原则为把关原则。的改编观点能代表当时文学改编的把关原则:电影不同于小说、诗歌、散文,要有比较完整紧凑的情节,要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即有矛盾、有斗争、有结局。所以,《苦菜花》《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等情节性强、结构严谨的小说是最易进入导演改编视野的。

“文学性”把关原则。中国第二代导演中的一部分导演由较高文学水平的知识分子组成,于是推动了电影朝文学性的方向发展。他们认为电影性应该和文学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选择较高文学价值的作品来进行改编是这时期导演们的重要把关原则。

“政治性”把关原则。第三代导演掀起了对红色经典翻拍的热潮。这代导演所处时代的特殊性,使得政治性的彰显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把关标准。

“观众喜好”把关原则。随着商品经济的来临,票房的压力使得第五代导演、第六代导演开始将观众的喜好纳入把关的标准之内。

二、 电影导演的双重角色:解码者和编码者

传播学认为,信息的传递包含着信息的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莎士比亚名言: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符号解读的过程中,每个人对同一个符号的理解有可能不同。导演在文学传播中首先是一个阅读者,换句话说,他是一个符号解读者,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可能因其期待视野的不同而千姿百态。同时,由于其对符号的掌握不同,导演对文学作品的影像化传播当然也会打上了个人的烙印。

所以,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导演既是信息(文学)的解码者又是信息(影像)的编码者。这种跨媒介传播的双重身份决定了导演角色的复杂性,导演的个体差异性将会影响其对文学解码和影像编码的效果。

影响因素一:导演生活的时代环境。以第三代导演和第五代导演为例。在整体的改编风格上,第三代导演保守、更尊重原著,他们创作的高峰期是在建国以后之前,以及之后的改革开放初期。建国后、前国家生活主题是阶级斗争,之后人们开始批判和反思。所以,第三代导演文学改编电影的意识形态特征较任何一个时代都显著。他们在文学作品遴选中强烈显示出了所处时代环境的特殊性,充满了或浓或淡的政治元素,而对于敏感的政治又鲜有涉及。这个方面的特征表现得最为浓重的就是谢晋,而同代导演作品《天云山传奇》《灵与肉》《邢老汉和狗的故事》《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等作品也能够彰显出一定的政治特点。

第五代导演则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又接受了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所以,他们善于表达新的思想,敢于探索新的艺术手法。他们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影片在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结构上表现出强烈渴望。

影响因素二:导演对文学作品的熟悉和认同度。电影文学改编也讲究门当户对,电影导演往往选择自己熟悉或认同的文学作品来进行解码和编码。例如,第五代导演张艺谋一向喜欢选择符合自己个性、风格的小说,同时加入他认同的民族元素,打造自己的个性品牌。电影《秋菊打官司》在改编《万家诉讼》时把小说里安徽的事情搬到了陕西去说,张艺谋解释说:南方农民的生活我并不了解,而北方,特别是陕西,是我熟悉的地方,是我的出生地。我对那里的语言、风土人情都了如指掌,对我熟悉的东西,表达起来会更准确一些,或者熟悉的东西更好驾驭一点。[4]

影响因素三:导演的个人经历。传播学认为,对符号的意义解读与解读者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有密切关系。例如,第五代导演大多有着丰富和广阔的经历,他们基本在农村或工厂度过了自己的青春期,因此,他们的电影作品大多聚焦中国乡土,注视和同情社会底层,充满对民族的深切热爱、忧患意识。这一切都与导演的个人经历分不开。第五代导演的影视作品基本上都改编自文学作品。这一代导演们大多还没从学校毕业,就已奔向“广阔天地”,他们的文化知识更多是通过自己的广泛阅读而获得,他们长期从这种翻阅中找寻可被改编、拍摄的文学作品。

第六代导演的文学作品改编内容少之又少,他们的电影作品创作多是个人经历的荧屏再现,即便是改编也是向时代传递着自己的声音。第六代与第五代有着迥然相异的人生经历,当成功的“张艺谋”们一部电影预算600万时,第六代导演中的“张元”们带着东拼西凑的十几万元艰难地跋涉于电影之旅。他们毫无名气,没有资金来源和支持,他们生活困顿,无所依靠。困顿和尴尬的处境使他们对城市边缘人的生活有深切的体会。“张元”们的“边缘人”身份的自我认同,与其电影叛逆文本的选择有着直接的关系。正如张元所说:“我是一个边缘状态的艺术家,所以对边缘人有很深的思考。”[5]在视角的选取时,他们经常选择“边缘人”作为自己表现的主体。在为数不多的几部改编电影当中,最受欢迎的是张元和姜文的作品。比如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张元的《东宫西宫》等。

除去以上三因素,电影导演的思想观念、个性气质、文学趣味、欣赏能力、理论修养以及电影创作个性、艺术理念等也会影响文学解码和影像编码的效果。

三、 文学改编影像化的传播者角色:导演成就文学作品

1948年,传播学奠基人之一拉斯韦尔明确提出了传播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取得了什么效果。[6]这就是著名的“5W”传播模式,其中,传播者处于整个传播过程的顶端位置。导演作为文学改编影像化传播的传播者角色,其影响力直接决定了文学改编的传播效果和电影票房。例如,在电影的主流地位越来越明显,而文学则越来越边缘化的第五代导演时期,一些文学作品的名声大噪往往是在被电影改编之后。这种过程一般描述为:电影获得成功――人们开始关注作家以及原著――关注作家的其他作品――其他作品又被改编成影视作品。

第五代导演多是以一种创造者的姿态来进行文学改编的电影创作,导演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也使得一批优秀的当代文学作家为人们所熟知。作家莫言、苏童等人都是其中的受益者。导演们将文学原著从狭小的文学圈拉到了受众群体更为广泛的电影世界。例如,张艺谋的《红高粱》获得1988年的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轰动了整个柏林。电影红高粱的文学原著,莫言的同名小说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莫言日后的小说也有很多被改编成电影,追根溯源都是因为电影《红高粱》的成功。同样,作家苏童的《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该电影大火后,小说才被广为流传,人们才知道苏童是谁,其他作品流行的历程也符合了以上的模式。电影导演的传播者角色不仅会影响影片的传播效果,同时也会影响文学作品的传播效果。

综上所述,在电影和文学的关系演进中,导演地位从附庸发展到中心地位,从传播学的视野来看,导演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解码者”和“编码者”的角色、“传播者”的角色。电影导演的所处时代、个人经历、思想观念、个性气质、文学趣味、欣赏能力、理论修养以及电影创作个性、艺术理念等均会影响对于电影文学改编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犀禾.中国电影美学的再认识[M]//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下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203.

篇2

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特点

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综合地处理文字、语言、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的系统技术。它的基本工作原理即是把语言、图像处理技术和视听技术集结在一起,并通过对音频、视频信号的模数转换和数据压缩、解压等过程,实现计算机对不同媒体信息的存储、传递、加工、变换和检索。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学习可表现出如下特点:

(1)集成性。多媒体技术将多种媒体对信息的呈现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信息呈现形式的多样化;(2)交互性。多媒体技术具有便捷的人机交互特点,利用多媒体网络可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机器之间适时快捷地交流;(3)信息组织的大容量和非线性。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大容量的知识库,可容纳非常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其信息组织形式也具有非线性、网络化特点。

2.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国外在最初的时候曾将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方式命名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即CAI)。由这个名称我们可以看出:在语文教育中运用的多媒体技术及平台,只是一个辅的手段。但是它却具有我们传统语文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

2.1 大容量,高密度,多渠道。语文教学所要传播的知识是系统性的,囊括了文字、语音、语法、文学和文化艺术的诸多元素,内容杂而泛,语文基础知识的教授既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而多媒体教学工具本身具有信息量大,传输快,清晰度高的特点,用它来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极具优势。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语文课堂上往往需要讲解固定不变、需要学生能够记忆、背诵而掌握的知识点,如一些名家、名人的名篇名作,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就比教师一笔一划的板书来得省时。多媒体由于其图文声并茂、形象直观生动,使课堂教学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动态的传播,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声、图、文,颜色、光彩、视听"并举,多渠道多方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2.2 有助于创设崭新的审美时空。《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目标部分总目标第一点就提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新课标指出,语文要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在审美中进行文化的陶冶,真正回到"人文"精神状态,是一线语文教师需要破解的难题。中学语文课本里有很多诗歌,而诗里面的情感美、意境美是单纯的文字难以展现的,如果借助音乐、图像、影视这样的手段则能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其中的美,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互动的"情景教学"。

多媒体教学则声、像、文并用,打破了课堂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数千年,沟通现实,引发想象,化静为动,虚实结合,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这种融声、光、色于一体的形象刺激,能迅速地集合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思维指向,拉近学生和文章的距离,唤起他们的生活体验与情感体验,从而获得对文章的视觉感知与听觉感知,同时既陶冶学生的情操,又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3.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3.1 声――利用录音强化听说教学。录音是借助电、声、音响来传输教学信息的方式。在语文教学的朗读能力训练中,利用录音可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较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朗读材料是专业工作者经过认真揣摩、反复练习后制作的优秀作品,它用响亮、清晰的语言转换了书面的文字语言,恰到好处地再现了文章的语言、节奏、格调和作品蕴藏的情趣、意味,能给学生提供语音、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的示范。同时,录音教材还具有可重复的特点,因而运用录音教材进行听说、朗读训练,效果颇佳。乡村地区的学生基础较差,一些篇幅较长的文言文以及一些在朗读上对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要求较高的文章,他们很难掌握。这时候可以通过跟读录音教材,迅速地感知内容,还能利用录音教材训练学生的朗读,使学生学有标准,学有兴趣,能够较快地掌握方法和技巧。

3.2 乐――利用音乐艺术,优化语文审美教学。音乐是能够启发人的想象力的特殊语言艺术。将听觉语言艺术移植到以语言学习为主的语文课堂,能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到新课学习的心理状态,运用多种知觉体悟出课文语言的特有魅力。当然,音乐在审美教学中的作用绝不是孤立施加的。所以,音乐所具有的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渗透力,应该综合认识和运用,关键是如何和文章内容有机结合,使之水融,浑然一体。因此,以音乐来创设课堂情境,在引导学生及早进入作品氛围、产生情感共鸣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音乐还有利于活跃思维,增强记忆。

4.强化氛围,进入情境

篇3

威斯敏斯特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个别学科方向设置较细。如本科阶段设有医疗新闻学。医疗新闻学包括编辑(医学);特写写作(医学);适用于卫生专家的排版设计;适用于卫生专家的出版法和伦理;适用于卫生专家的专业写作;新闻的语境;医疗保健工作政治学等课程模块③。再如,硕士研究生阶段设有传播政策。该专业所包括的必修课程模块有传播政策的政治分析(必修)和学位论文专业指导;第一学期的选修课程模块包括传播的政治经济学;技术和传播政策;传播理论;传播学研究方法;学习技能;第二学期的选修课程模块包括全球化和媒介;政治传播;媒介受众;性别,暴力和政治;政治传播等④。

点评 :学科细化与学科的深入发展息息相关。与欧美国家相比,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尤其是传播学教育)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并不算久。因此,中国高校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总的来说存在学科方向设置线条粗疏的问题。当然,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和学界研究的细化,一些细化学科正逐步被列入教学方案。譬如奥运报道、健康传播等。但是,由于这些教学方向完整体系的形成还需假以时日,因此,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这些被细化出来的学科方向往往跟其他早已成型的学科方向难以有明显的界线,难以突出细化学科方向个性化的东西。不过可以期待的是,不管是从横向看还是从纵向来看,中国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应该并且会朝学科细化的方向发展,横向学科细化以媒体类别(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为维度;纵向的学科细化以传播内容所属领域或学科领域(如体育新闻报道、社会新闻报道、经济新闻报道、健康传播、传播政策等)为维度。

体现出较强的社会科学特点

英国站在社会科学的视点上研究新闻和传播活动的规律,表现出较强的社会科学特点。此点可由针对新闻学本科生的课程设置略见一斑。

另外,从理论课授课内容也可以看出其较强的社会科学特点,以2006年第一学期传播学硕士课程《新闻理论》为例,该学习模块涉及战争与新闻、新闻业市场结构与新闻实践、新闻从业者为谁而工作、新闻与政治、新闻业与互联网、国际新闻流与通讯社等专题。

点评:与英国相比,中国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尤其是新闻学教育表现出较强的人文学科特点。现今中国的新闻学教育最早借鉴于苏联。由于当时国际、国内特定的政治背景和社会背景,新闻学更多地“体现出政治与文学杂揉的特点”,“更具人文学科的特点”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尤其是90年代之前),这种新闻学教育视角与社会对新闻人才的需要基本合拍。但是, “当新闻活动越来越表现为一种文化消费活动时,以社会科学的态度对待新闻学已是一种必然选择。”⑥。站在社会科学的视点上把握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律,可以让新闻学教育更贴近现实操作。

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教育差别较为明显

英国大学本科学制3年,硕士研究生学制1年。本科生入学前无需经过统一考试,而是一般要经历提交申请、面试、录取等程序。一般可以同时申请6所学校。威斯敏斯特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所提供的本科生教育包括媒介学和医疗新闻学。所提供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包括传播学、传播政策、针对国际学生的新闻学研究、媒介管理,摄影新闻学、公共关系等。

本科生阶段教育理论与实践并重(甚至更重实践)。学生一般每学期要修两门理论课,两门实践课。前者包括新闻理论、传播理论、全球化、媒介消费、传播法方面的课程。后者包括印刷、在线和广播新闻、电视制作、广播制作或公共关系等。学生入校后,即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侧重某方面的实践。譬如对电视制作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实践课上学会摄影、编辑视频、制作演播室节目和制作纪录片等所需的技能。本科阶段的理论课在讲授时“多结合案例,与实践紧密相联,并不注重深入系统地介绍理论”⑦。多以教师讲授和小组讨论的形式组织课堂。

硕士研究生阶段主要是深化学生的理论积累和培养其做研究的能力。实践课的重要性下降。理论课多以专题形式组织,表现出一定的深度,如2006年第一学期传播理论这门课涉及大众传播与现代化、发展传播学、意识形态与霸权、传播与文化、法兰克福学派、政治经济学等专题。课堂组织形式除教师讲授和小组讨论外,还包括一对一与导师面谈。在与导师面谈时间内,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老师深入探讨,老师会指导学生论文写作。

点评:国内新闻与传播学教育中出现的一个问题是本科阶段教育与硕士研究生阶段教育之间并未泾渭分明。一些在本科阶段学过的内容还会出现在硕士研究生阶段。解决此问题的一个途径也许是更准确地把握不同阶段教育的定位,拉开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距离。譬如将本科生教育定位于“怎样做”,将硕士研究生教育定位于“怎样对做进行思考”。要教好本科生“怎样做”,可能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如硬件设备。硬件设备不仅体现在量上――量不足就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充足的熟能生巧的机会;而且还体现在质上――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用20世纪80年代的设备来训练21世纪的学生只能事倍功半。将本科生教育定位于“怎样做”并不意味着只培养“匠人”,而是说,这是本科生教育的基本使命。将硕士研究生教育定位于“怎样对做进行思考”,亦即侧重于引导学生学会站在理论的高度上描述现实、解释现实、预测与控制现实。

博士研究生教育程序控制严格

博士研究生学制3年。拿到学位之前,一般要经过以下程序:提交研究计划――面试――注册――身份转换――提交论文――论文答辩。入学前无需经过统一考试,但要提交研究计划。如果学校认为有导师可以指导申请者将来的研究,就会组织面试,以了解其对该研究论题的把握程度及未来的研究潜力。申请者面试通过就会被录取。正式入学后就要在导师指导下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工作。首先要大量阅读与研究论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大学图书馆间资源共享,许多政府或社会网站上的信息完全公开,因此可供学生利用的信息资源特别丰富)。一年级第二学期初要经历注册程序,学生要准备书面材料,老师以面谈形式检查学生此前的研究成果,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二年级末要经历身份转换程序,一般需提交字数约为毕业论文1/3的报告,如果顺利通过专家小组的面试,身份就可由MPHil (Master of Philosophy ) 转为PHD候选人(PHD Candidate),如果未通过,就不能转换身份,只能修改后重新经历身份转换程序。身份转为PHD候选人后,就可正式进入论文写作阶段,接着是提交毕业论文及论文答辩⑧。由于目标清晰可见,博士研究生从入学的那一刻起就以理论突破为目的,并且有着明确的研究论题。由于导师与学生间的双向选择机制能确保学生的研究论题尽可能落在导师的研究领域(研究兴趣)范围内,所以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很充分地得到导师的指导意见。通过环环相扣的程序,一步步地完成始定的研究论题,可谓三年磨一剑。

点评:国内博士研究生阶段新闻与传播学教育所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有些学生所选定的研究论题与导师的研究领域(研究兴趣)出现错位,以致导师在指导学生做研究时不能那么游刃有余。此问题的主要责任并不在导师,而在于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机制并未能完全顺畅地运转。

留给学生主动寻求知识的时间与空间

英国高校教育每一学年包括两个学期,每学期正式上课时间为12周。2006年第一学期始自9月18日。第二学期始自1月15日。威斯敏斯特大学新闻与传播学只要求本科学生每一学期选4门课。硕士研究生的课程量要求不一,但也不算很多。以传播学硕士教育为例,要求学生在一年内修完3门核心课程和5门选修课程。公共关系硕士教育要求学生在一年内学完4门必修课和2门选修课。

点评:英国高校教育的工作量是每年24周,比中国少了近1/3。不仅如此,而且由于理论课上小组讨论和与导师面谈会占去相当多的时间,因此用于讲授的时间就更少了(每门理论课每学期约讲授十多个小时,当然也有的课会多些)。“老师只是给学生拉出一个知识框架,学生可以利用大量课余时间自己去探索、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13

必修课数量不多,选修课丰富

必修课程一般为核心课程,其在学生所修的全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每学期1-2门。以传播学硕士教育为例,必修课只有3门。可供选择的选修课则包括13门。

点评:在新闻与传播学教育中,中国不少高校的必修课所占比重较大。不过此点只能作为一个客观差异来看待,并不能说明孰优孰劣。

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灵活

学生修完一门课,老师都会给出评定成绩。很多老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不是期末考试,而是根据学生的论文(多为理论课)、作品(多为实践课)等做出综合评价。譬如对本科阶段新闻学方向的学生来讲,老师会根据论文和设计方案来评定理论课的成绩,根据实际操作,个人和团体设计方案和分析自己工作的日记等评定实践课的成绩,没有期末考试。

点评:老师到底以何种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还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每一种方式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都是有条件的。

学生反馈全面

威斯敏斯特的学生在学期末会拿到一份学生反馈问卷,以调查每一教学模块(model)的教学效果。这份问卷设计得相对较为详细,不仅会涉及授课本身,而且还会涉及到教学设备、教材等。以2006年该校学生拿到的反馈问卷为例,整份问卷共分为9个部分,前6部分为客观题,后3部分为主观题。分别为组织;材料与设备;讲授(lecture);小组讨论和实践/设计;评价;综合评价;你的观点;背景信息;附加问题。每一客观题均包含五六个六级量表。

点评:教学本来就是个双向传播的过程。传播效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反馈的情况。由于学生反馈意见的根据是自己接受教育的效果,而教学效果不光会受到课堂教学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教学设备、试验室设备、图书馆资源等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将这些内容包括在学生反馈问卷中会更符合实际情况。

注释:

③wmin.ac.uk/mad/page-400

篇4

    中学地理cai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的教学模式:

    1.模拟演示

    教师在教学中借助于计算机,演示动态地理过程,以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在这 一过程中,计算机只是做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学生和计算机之间并无交互作用。

    有的cai专家认为,课堂上单纯的模拟演示不是真正的cai教学,因为没有发挥cai交互性、个别化等最独特 的特点。但是,由于地理学科的特点和我国中学计算机硬件条件的限制,我们认为应该提倡地理教师在教学中 使用计算机演示动态地理过程,尤其是那些用其它教学媒体很难或无法表示的地理现象,以丰富学生感知,理 解抽象的地理概念。

    由于市场上现售的软件并不能完全适合教学的需要,所以,地理教师可以自己动手制作课件,这并不是可 望不可及的事情。北京市的一些中学教师,利用软件工具盘、动画机等软硬件设备,制作了课堂教学需要的课 件,在教学中进行演示,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会话教学

    学生主要通过和计算机的对话获得知识,计算机既是教材,也是教师,在教学课件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指 导思想,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对教材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采取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的运用。这种会话式 教学对教学硬件的要求较高,要求计算机处理信息的速度较快,具有较强而迅速的交互功能,如果计算机之间 实现联网,还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并且教师能通过计算机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反馈信息 。或者说,在较好的硬件条件下,课件的设计可以更周密、更全面地体现教师的教学意图。

    现有的会话式地理教学软件中,在结构设计上主要是出于程序教学的刺激-反应-强化的指导思想:先展示 教学内容并提出问题(刺激),然后要求学生回答(反应),确认学生回答是否正确,展示正确内容(强化) 。如果学生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计算机再重新演示教学内容并出示和前面水平相当的题目,要求学生回答。 如果学生已经达到了规定的要求,计算机将进入下一单元的内容,这些教学软件,比较重视知识的条理化、系 统化、图形化,但知识的启发性不够,没有充分考虑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发 展。

    随着认知理论、人工智能理论等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cai教学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变化。cai教学软件的设 计,从单纯的程序教学法逐步发展到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强调启发式教学、体现发现法等教学方法,较好地 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发展了cai的教学优势。

    3.复习与练习

    教师教授完某段教学内容后,采取cai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与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形成 技能。这类教学软件,一般先呈现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通过图形、文字、声音的刺激,强化学生对所学内 容的理解。然后,进入练习状态,通过大量的习题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除以上几种基本教学模式外,cai还可以用于教学的其它环节,如在课外小组活动中,通过游戏,增强学生 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竞争的意识;利用计算机,研究工厂选址和乡镇规划等,使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利用计算机大容量的存储处理信息的功能,教师可以分析课堂教学过程,建立 题库、资料库,备课、编制练习题等。

    三、中学地理cai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综上所述,cai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它是一种独特的教学过程。如何发挥cai教学优势,使 其与学科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为cai教学的关键。在中学地理cai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首先要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观的指导下开展cai教学,明确开展cai教学不 仅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其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培养学生 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因此,在cai设计时要力图 体现这一教学指导思想。

篇5

商务英语翻译的特点

商务英语和普通英语有相同的语言学特点,但是商务英语相比普通英语而言更加的整体,商务英语是普通英语的综合体,商务英语的翻译相比于普通英语翻译更加的复杂,了解起来更加的困难。现如今,国际贸易间的商务活动在经济社会当中充当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交易双方都希望在商务交流活动当中取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商务英语在翻译的过程当中,需要尤其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忠于原文。商务英语在翻译的过程当中,完整性与真实性是需要特别遵从的,在翻译的过程当中将原文当中的深层内容表达出来,特别是原文当中潜藏的内在信息。具体要求是在保证原文基本意思的基础上,还需要将原文当中的潜在的内在含义表现出来。这是因为在商务英语的活动当中,商务英语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使读者能够完全了解当中的信息以及要求,商务英语翻译需要完全忠实的展现原文当中的具体文化信息。

术语的精确翻译。在国际贸易交流活动当中,翻译当中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多,一般出现频率较高的有经济、贸易以及法律等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因此一个优秀的商务英语译者需要了解各个领域当中的专业术语。需要将原文当中的信息准确无误的表达出来,因此在翻译的过程当中,需要使用准确的相对应的专业术语,其主要目的是强化词语当中的准确对应与正确使用,从而满足读者能够充分了解清楚原文当中的意思。

语句简单凝练。在商务活动当中,交易双方追求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当中取得高效率的活动目的,这项要求也是商务活动当中最基本的活动要求。在商务活动当中有一个广为人知的要求,就是需要保证语言以及动作从礼出发。所以,简洁准确的将当中需要表达的内容良好的表现出来成为了提高商务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商务文件的翻译需要尽可能的简单凝练,在翻译当中突出重点,简单客观,礼貌的同时理论述服能力也同样重要,客观真实是商务翻译的追求的基本方向,不要求如何华丽夸张的辞藻进行修饰。

文化心理学下的商务英语翻译的基本方式

文化心理学当中的商务英语翻译,有基本的翻译方式需要遵循。主要包含了以下几点内容。

理解和组成操作方式。翻译的过程是理解过程与组成过程相结合的一个有机过程,二者之间相互结合,共同作用。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读者不单单需要了解表面信息,文件当中的潜在信息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将两方面的信息结合起来,才能够有正确的认识,与此同时,读者和文件之间是有联系的。文化心理学和人之间的认知的过程、情感过程以及意志过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这三个心理现象与心理活动的进行都是在一种特定的环境当中开展,从而实现文化心理的过程。在文化心理当中包含的内容有文化价值、文化行为以及文化表达形式。在文化心理学当中,其主要的工作目的是为了了解服务以及表达服务。这个过程是同步完成的,从整体出发,分层面进行更加细致的研究工作,判断出文化心理信息当中的内容以及具体的操作内容。

转述技巧。翻译过程当中的转述,也就是译者对于商务文件当中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了解清楚,并且通过另外一种语言的形式清楚详细的表达出来。在认知心理学当中,将这种行为称之为知识表达,需要具体了解的内容是陈述什么,用怎样的方式陈述等各类相关问题。在认知心理学研究当中,认为认知心理学分成了两种基本的形式,分别是陈述性以及程序性。陈述性指的是可以被表达出来能够用语言描述的内容,程序性的重点内容则像是说明,关于怎样完成知识构造等等。所以在翻译的过程当中,主要完成的就是这样两个方面操作内容的转述。但是经常一些商务翻译的过程当中,会出现用词不当造成意思偏差的情况。但是文化心理很大程度上能够实现校正操作,进行调整改变,最终实现词语的准确表达。

文化角度上的商务英语翻译

中文商务词语与英文商务词语之间的照应关系当中,主要是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具体关系。

毫无对照。中西商务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是完全重合有相对应的地方的,肯定存在各种不相同的地方。西方商务文化当中的内在含义在中国的商务文化当中也许完全找不到对应点。例如商务文件当中牵涉到的法律条款,近代“新自然法”学派当中那个提出的许多内容,像是“民主”“自由”“天赋人权”等等,在西方这些理论已经融入到法律文件当中,但是在中国,这方面的内容只在政治当中才能够找到。另外,权力效用的限制以及相关思想内容的空缺,像是商务文件当中法律责任部分经常出现“司法独立”这一词汇,在翻译以及理解起来就非常的困难。最后,中西方之间存在的制度差异,很多西方当中存在的像是“罢免”在中国商务文件法律概念当中是不存在的。

相似对照。在中西商务文化当中那个,有些内容之间是相互重合的,但是有些部分的内容又完全不同,我们可以将这种情况称之为相似性。例如“权力”这一概念,在西方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并且有人认为在西方文化没有进入到中国之前,中国文化当中是存在“权力”的概念的。但是其实在中国儒家思想当中,就有权力这一基本思想内容,虽然两者之间的定义略有不同,但是总体上的内容还是极为相似的。所以,西方文化中的“权力”和中国文化当中的“权力”是差不多的。清楚了解了这个内容,在翻译起来就会更加的准确,更好的处理和“权力”相关的一切翻译内容。

心理文化下的商务英语翻译的手段

篇6

 

1.引言

学术论文写作长期以来是英语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英语教学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提高学生在学术论文写作方面的能力,而话语重述是一种重要的话语组织策略和语用策略,体现了一个人的语用意识和语用能力。重述(reformulation)是言语交际中一种常见的语用现象。英语中的i.e, thatis, that is to say, in other words, namely和viz.就是这样的重述标记语(Murillo,2004)。重述话语常由重述标记语引入,重述标记语将原话语和重述话语有机地联系起来,在引导读者(或听话人)寻找关联,充分理解作者(或说话人)表达意图的过程起重要作用。考察重述标记语使用情况,可以部分了解作者(或说话人)(包括二语学习者)对重述这种语用策略和话语组织策略的运用情况及其背后的语用认知意识。本文对50篇英语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进行了分析,考察学生在学术写作中的英语重述标记语的情况,旨在揭示英语专业学生使用英语重述标记语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从而为相关内容的教学提供建议。

2.研究背景

重述标记语的研究话语重述,国内外已有不少相关的成果(如Blakemore1993;冯光武2004,2005;Matsui2002; Murillo2004等)。Blakemore(2002:183)认为,that is和in other words有意识或形式近似的表达形式,这些近似表达形式作为概念内容在话语中起作用。在Blakemore研究的基础上,Murillo(2004)对重述标记语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认为重述标记语既有程序意义又有概念意义,重述标记语在话语理解中既可以促进显义,也有助于隐义的传达。最后,Murillo得出结论(2004:2066):重述标记语对话语理解所涉及的各种推理过程都有帮助。从上面的简要回顾可以看出,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对重述标记语在话语理解的认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上,对于二语学习者系的和受用重述标记语的研究还很少,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50篇英语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的分析,考察英语专业学生使用重述标记语的情况,以揭示其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具体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1)英语专业学生在学术论文写作中使用重述标记语的频率如何?原因可能是什么?

2)重述标记语i.e., that is,that is to say, in other words, namely,和viz.在英语专业学生学术论文中分布如何?

3 研究方法

3.1调查对象与语料收集

本项研究共收集了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50篇,样本采取了随机抽取的办法。其中文学类25篇,语言学类15篇,翻译类5篇,文化类5篇。论文来自安徽某高校,涉及2006-2009三届毕业生的论文。

3.2 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

本研究从安徽某高校2006-2009三届英语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中随机抽取了50篇,并找出文中的重述标记语和含有重述标记语的话语。同时,对每篇文章的句子数量进行统计话语重述,计算出所有文章句子的总数,从而得出重述标记语在语料中所占的比例。

数据分析的目的有两个:一,通过语料中重述标记语的整体出现频率,考察英语专业学生使用重述标记语的总体特征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二,考察英语专业学生在学术论文写作中重述标记语使用的分布情况。

3.3结果与分析

3.3.1 英语专业学生使用重述标记语的频率

表1是英语专业学生使用重述标记语的情况。从表一中可以看出英语专业学生使用重述标记语的频率从整体上看比较高(3.84%),平均每100个句子会出现3.84个重述标记语。

表1.重述标记语的使用频率

 

 

 

英语专业学生学术论文

文章总数

50

句子总数

5684

重述标记语总数

篇7

影视文瑙冷是电影文学与电视文学的合称,是新兴的文学样式。影视文学的历史远不及传统的诗歌、兑肩女文汉戈剧,然而,凭借电影、电视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巨大影响,影视文学在一个世纪以来迅玉孟发月是,成为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以至于一上舍弃了影视文学,当代文学便显得残缺不全。但是在高校教育中富有文化含量且影响人终身发展的影视文学批评教学却是一个薄弱点。因此,加强影视文学作品的教学是时展的寰导璧薯,影视欣赏的开展将会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抚岑一个新的生长点。

一、存在的问题

丰目又寸于传统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而言,影视文学应该说是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人们对影视文学的认识非但不及传统的文学样式,甚至七匕刁互如又寸影视艺术的了解。我们已有数以百计的交日本文学史和对各类传统文学体裁的研究专论,我们也刁尽乏影视艺术史、影飞见哩论甚至影视制作各个环布亏的专论,但说到影视文学作品教学的习究状况,则不免相形见细。当今的影视文学还处在年轻阶毛n,虽然影视文学批评的教学应该是高校中文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任务,但就目前课堂教学现来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在鉴赏实践训练课上会发现:学生分不清戏剧艺术与剧本之间的差异、分不清景爹视艺术与影视文学之间的差异,且在对剧本与藻丝视文学进行鉴赏时不能结合戏剧与影视艺术的特点和要求;在鉴赏交流活动中,学生交流最多的是诗歌和刁、说作品肩交文次戈匕,只有个同学涉及居鉴赏,基本没有涉及影视文学的鉴赏。即便涉及到影视文学,也只是停留在“看”的低层次学生通常会被作品情节的曲折、场面的火爆、人物命运的坎坷等吸引,为之动容和感慨,远未达到对影视文学内涵和意蕴“鉴赏”和“批评”的高度。更为尹龙重的是,在对我校民族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他在7TH少观看电视作品,电影则更少,这样扎七鉴赏根本天访戈起。

二、原因的分析

综合分析上述大学生在影视文学鉴赏中存在的问题彦割京因应该是多方面的。首先,影视文等特比评教学的重要性被忽视。影视文学批评既是一门艺术教育课,又是一门美育课。由于影视艺术的大众化特点和影视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寓教于乐的特点,能够通过对影视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影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待点以及风格特征,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培养和增强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那么,这样的一门课是应该受到重视的,可事实恰恰相反。就目前堂教学现状来看,影视文学教学的重要性并未引起学校和老师的高度,有时甚至处于可有可无的越图比境地。在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中,专科阶段没有安排影视文学扎七评课程,本科阶段这门课也只是属于选修课。同时配备的教师也很少具备这方面的专业素质,实际授课也很随意。对于严重缺乏影视作品积累的民族学生没能够做适当的引导,而是直接进行王里论讲授,这就如同从未看过《子夜》,去要空空地分析吴孙蒲这一人物形象一样,绝对不会收到好的授效果。其次,影视文学批评教学的内容简单化。就笔者了解到的情况看,各校对于影主见文学批评教学内容的设计可谓五花/又门,或者手巴这门设训一为影视基础知果,或者将计‘为影视作品分析课,甚至索性把它设计为影视作品又见摩课。问其故,都说因为缺乏一部比较成熟的教材作为设计程内容的依据。诚然,不拘泥于教材本应是素质教育和创新型教学的-勇原贝,同样一门课程也允许有与众不同的材受形式,但是,凡事总得有个规矩,不拘泥于教材并不等于不要教材,教无定法也并非随心所欲,不然,这些既缺乏目标规定性又缺乏讲授系统性的故法就会给该门课程的教学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那么,联系民族院校在高校教育中的特殊,在影视文学批评课的选材上可以突破教材指定的范例,进行影片分析时侧重选择一些有代表胜的反应民族生活的作品,这样对课程内容的灵活置能够以兴趣带动学习,然而实际教学中一直存在着教学内容简单化的问题,真正联系学生实际清况的教学探索很少。再次,影视文学教学的方式单调化。目前我们在影视文学批评教学时,方式极类单攀调,基本忽视了影视文学独有的特点,而简单的将影视文学作品作为一般的文学作品来教授,导致影视文学作品独有的感染力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不能真正打动学生,提升文学审美能力。另一极端做法就是大量运用现代化媒付次影示教学内容,用观看影视作品代替文学作品的解读,用新技术代替对语言的,用图像和声音代替对文字的体认,学生的兴奋点往往只停留在视听尧乡觉上,只满足于声像画面带来的直觉衫习惑,感官的愉悦替代了}胜层面的思考追问,以肤浅的感性内容替代了深度的生活体验,批变万丈了看电影看电主见剧,成了一种休闲交是乐活动。综上,影视文导特比评教学的重要性被忽视、教学内容简单七、教学方式单调化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必要性的探究

1影视文学批评教学是文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教育除了加强传统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居文学样式的教学之外,还需要补充翻社洋血液。而影视文学的教学应该说是最有生命力的,它融合了文学、音乐亲留舀、美术、雕刻等多种艺术形态特点尸手力口上电脑合成等科技手段,无仑是画面的动感、质感还是音响效果,都是相当出色的。影视文学暑本本身来源于文学,和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学的一整套反映生活、表达生活的方法,比如刁、说的叙事手法、结构样式、表现技巧,诗歌的扦清,散文的意境,都为影视文学创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营养。影视文学作品教学是实施语文综合活动的最佳平台。它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对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清的共鸣;它可以让学生发掘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理解;它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诵、表演房论等方式来提高鉴赏水平。在影视文学作品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者阶导以提高,审美能力不断得到加强,艺术品位也随之逐步提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胜和健全的人格,所以应该把影视文学作品澳女学方文在文学教育的卫匡璧慈位置。

2.影视文学批评教学是提高民族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鉴赏影视文学作品质己指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修养,又寸影视艺术的美学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之斤欠赏者本人又有一定的生活积累与体验,因而能夕读彭视文学作品的各个层面进行更深人的读解,并在址匕着鳌础上通过欣赏,受到美的感染,在心王里仁得到愉悦。这就说明如果学生对影视作品没有一沪定的感受和积累,则提高审美与鉴赏能力等目标京允无异于一纸空谈。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这方面的素质,就成了我们首先需要关注的问题。原著刁屯和由此改编的影视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鉴赏,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人点。学生下门对原著小说的理解和我们对改编的影视文学作品的讲解可以互为参照,其间的异同可以帮助学生衫成对影视文学作品的初步感受与经验素材积累,学生头脑当中会对影视作品的独特之处留下深刻印象,对人物形象的理助释更加彩磷夕火,特别提岁寸影视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从而使其对影视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得到提高。

在高等民族师范院校中文专业通过影视文学扎七评教学来提高民族学生的文化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其原因是:现代的中小学生刃见看影视作品已成为他们继学校教育之外最主要的受教途径之一,而观看影视作品对其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初步刃爹成影响重大,所以,他下门的邓昨誉行为必须受到正确的引导。而类似于笔者所从教的学校培育的大学生将来恰好是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们的教育者,即未来的中刁、学语文教师,其清感态度和价值劝职寸中小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异绮与难以估量的作用。所以,提高民族师范院校中文专业大学生的影视鉴赏能力是一项有益于后展的、意义深远的事业。

四、影视文学批评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

篇8

近年来,影视界与文学界最热的两个关键词是“改编”和“翻拍”,通过把著名的文学作品直接改编成影视作品不仅可以引发受众的关注与认可,同时也可以使影视文学作品可以直接继承文学作品的故事与意蕴,虽然这种影视文化的产生方式可以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但是学术界认为这种影视文学的生产方式对艺术产生了极大影响。现阶段学术界很多学者都认为文学与影视是相互对立的关系,但是通过改编文学作品来创作影视文学作品这种方式会直接影响到艺术生产,会直接导致艺术在视觉图像时代中开始走向逆向化、剧本化、通俗化以及肤浅化。

1 影视文学对艺术产生的影响

新时期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的标准是服务的好坏和舒适程度,艺术就是这些衡量人民生活质量中的一个重要成分,信息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人们对时间和空间不断进行扩大与凝缩,在不经易间开始强迫受众对信息做出及时、直观的反映,人们这种对时空极度的执着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影视文学与艺术之间的不平衡。著名学者哈罗德・伊尔斯认为人类的时间观念与空间观念要维持恰当平衡,我们在评价艺术的过程中要认清其发生影响地域大小和时间的长短,但是影视文学的出现在艺术中产生一种十分明显的偏向,这种偏向或利于时间观念、或利于空间观念。哈罗德・伊尔斯这一理论充分揭示出影视文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虽然影视文学的出现让人们在选择和掌握信息上有了很多自由空间,但是很多强大的媒体会使人们被迫去接受一些形态各异的信息,这也就形成了集中化、官僚化的媒介霸权倾向,导致现代影视文学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人开始对媒介提供的影视文学逐渐丧失了理性和判断力。现代影视文学具有扩散性、长久性、快速性以及可表达性几个特点,这些影视文学的特点最终形成了现代社会的思维特点和审美特性,导致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在影视文学的影响下开始陷入盲从,所以影视文学所带来的虚无主义和当代崇拜对艺术带来的影响很大。

2影视文学与艺术共同发展的策略

2.1认清艺术生产的特殊性

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其属于精神生产,而影视文学的生产也是属于精神生产,所以要求艺术创作者要认清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的区别,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影视文学生产与艺术生产可以生产剩余价值这一特性,也要求艺术创作者要将创作方式要将大众文化作为主要基础,再将自身对其的理解充分融入到艺术作品创作中。现阶段艺术创作者要认识到影视文学可以作为艺术传播的媒介,但是要实现这一点首先要有效处理现代影视文化与艺术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要追求艺术作品在改编成影视文学这个过程中两者之间的平衡,要求影视文学在创作过程中既要考虑大众文化又要考虑艺术自身特性,这样才能使受众在影视文学作品中充分体验到原汁原味的艺术特性。

2.2影视文学应响应生产对象的丰富性

我们可以从艺术生产系统构成角度认识到生产资料的重要性,而现代艺术生产活动不仅需要生产者与生产资料之间的有机结合,同时也要艺术信息、文化资本等艺术资源在功能优化的基础上发挥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现影视文学与艺术之间的平衡,而信息时代大背景下社会生产的改变主要凸显在流通领域,这便要求新时期的艺术生产要认识到这一时代特点。现阶段大众媒体所追求的“大而全”传播模式,会直接导致影视文学作品在本质上出现信息内容全而不精、没有深度的现象,同时也会导致艺术的传播内容开始出现同质化现象,这便要求影视文学在继承艺术的同时要注重挖掘其个性化、独特性的部分,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影视文学与艺术两者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可以更好的满足不同情趣人群的需求。

2.3构建交互式复合性生产模式

篇9

关键词: 热点IP 影视改编 网络文学

一、网络热点IP再生产――影视改编

1.关于当下改编热点现象简评。

在现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无处不在,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主要平台。网络文学作为一支主力军,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纸质传媒,加之网络文学众多,题材宽泛,成本低,发展空间大,更是成为网络媒介下大众文化的重要聚集地。网络文学影视改编剧作为网络文学和影视二者结合的产儿,许多方面同时具备二者的优点,成为当下大众喜闻乐见的产品。

近年来的电视剧市场,网络热点IP剧霸屏态势依旧。从题材上分,大致分为青春校园小说,如《微微一笑很倾城》、《最好的我们》、《左耳》等,讲懵懂时期情窦初开的爱情;都市职场小说,如《最美的时光》、《杜拉拉升职记》等,讲如何在职场上摸爬滚打,步步高升;穿越小说,如《宫》、《步步惊心》、《太子妃升职记》,从现代穿越至古代,从古代穿越至现代,不一样的体验;言情小说,《何以笙箫默》、《杉杉来了》,现代职场爱情大戏,霸道总裁的恋爱之旅;宫斗小说,《甄执》、《美人心计》等,后宫女人之间的钩心斗角。种种现象表明,目前网络文学改编剧仍存在旺盛的生命力,在我国影视业熠熠生辉。

2.当下网络IP改变热的原因分析。

(1)网络文学时尚新颖,能够迎合受众口味,群众基础夯实。

网络如今进入千家万户,大家对纸质传媒的需求越来越少,相反,更多的青少年、大学生甚至一些中年人都采取便捷的网络阅读,在零碎的时间阅读,网络文学网站的众多更是为该文学的广泛传播提供了优势。绝大多数的网络创作并不是一气呵成的,而是作者的随写随发,许多是跟帖型。读者会在贴吧等网站发表或者留言自己的看法和对之后剧情的构想,可以根据读者的阅读经验时时更新创作观念。这样看来,网络文学的作者不仅仅是作者,还有读者。正如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中提到的读者对于作品的再创造理论。这样,网络文学的群众基础就远远在传统文学之上。

除此之外,与小说相比,影视剧更加具有娱乐、时尚和大众气息,其审美特点和传播数段更容易吸引观众目光。改编热点IP受到欢迎,很大的原因在于网络文学本身。网络文学的作者更多的是业余爱好者,他们的写作素材来源于自己的真实生活,更易与受众产生共鸣。网络是普通人生活的另外一个空间,这个时代不缺有才华的人,只缺发现才华的眼睛。他们有感而写,情节都独具一新、惊心动魄,塑造人物形象生动,个性鲜明,语言自然活泼,符合当下潮流。由于他们的非职业作家身份,写作更可以不拘束于条条框框,更直观地捕捉到受众的喜好,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取材于生活。因此,近年来,影视热点IP改编剧收视率较高。

(2)文学网站新媒体的催化作用,促进网络小说改编产业化营销。

网络文学与影视业联姻,其中重要的推动力来自文学网站。起点中文网是国内第一家跻身于世界百强的原创文学门户网站,其曾在上海召开“原文学之旅”,创国内网络文学年会盛况,并且上海盛大网络曾多次向起点中文网增加投资。资本的投入,使起点中文网将许多优秀的作品成功改编为影视剧,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链条。例如一些与影视剧相关的手游、玩偶等衍生产业。而且主要的华语原创网站都走上了网络文学创作到网游再到影视制作的产业链发展模式,相互关联,协同发展,为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提供了契机。

(3)网络文学题材宽泛,改善影视业“剧本荒”难题,新机遇出现。

好的故事情节,会让读者和观众耳目一新。我国影视业遇到瓶颈,问题主要来自内容。很多网友甚至嘲讽似地编出了中国大陆电视剧的老套剧情榜:男女主角相爱一定会有狠心使坏的婆婆、高富帅必定找了草根女、后宫钩心斗角、女主先弱后强,等等。好的剧本和创意是电视剧成功的灵魂之一。网络文学所拥有的数量庞大、题材广泛的素材库,从其中挑选出优质的文本改变了影视剧业的“剧本荒”问题,极大地改善了影视业原创力不足、选材重复、情节老套的现状,是对优质剧本内容的深刻挖掘、发现和推广的重要来源。

以青春纯爱偶像剧《微微一笑很倾城》为例。该剧根据顾漫同名小说改编而来。美女学霸贝微微,与学长肖奈在游戏中结为侠侣,在现实生活中相恋的故事。贝微微和肖奈在同一所大学的同一个学院,女主是大二系花,男主是即将毕业的大四校草。两个人的爱情与家室门第、社会地位等毫无瓜葛,一起在图书馆学习,一起组队打游戏,一起在食堂吃饭。没有传统剧中的堕胎、车祸、出国、恶婆婆情节,这样简单的爱情却让观众耳目一新。连情敌女二孟逸然的手段也只是羡慕嫉妒恨。整个故事都是校园爱情本来的模样,清新、自然、甜蜜、动人、欢乐,更让观众放松身心、缓解压力。此外,该剧与众不同的是加入了大量网游情节,以网络游戏作为剧情主要元素在国产剧中是较为少见的,也让大家看到了网游世界的美好的一面。

(4)网络文学高人气保证了影视改编的收视率。

收视率是决定一部影片价值的首要因素。信息时代,观众逐渐有了审美疲劳,对影视剧的要求越来越多。同时丰富的网络文学极大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知名作家或者网络所拥有的良好口碑和强大的读者群超人气为影视剧的收视率提供了保障。热播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由唐七公子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唐七公子以文风温暖清丽著称,她擅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述说令人心伤的故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开播不到一个月就爆红,网络播放量超过186亿,平均每天点击量为8.08亿,更有一天之间点击量猛增14亿的惊人成绩,创历史新高。唐七公子本人的微博粉丝也有115万多。网络文学的高人气为影视改编剧保驾护航。

二、网络热点IP影视改编的特点

1.明确市场受众需求,网络小说改编呈现个性化特色。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受众无时无刻不在接收各种信息。编剧、导演及影视制作商想让一部影视作品获得好的收视率,就必须发掘网络小说中的个性特色,并将之与受众需求进行对接。在网络小说改编为影视剧的过程中,一些主体发生了变化。首先,受众的身份由读者变成了观众,其次,传播媒体由网络变成了影视传媒,传播方式也由阅读变成了观看。目前,许多网络热点小说的改编,不仅是简单地将作品以影视动画的方式呈现,而且根据受众的个性需求和特点,对网络文学进行影视影视剧转化和改编,以不同媒体的协同创新对原作进行拓展深化,从而达到最佳影视效果。

2.重视音乐、特效等多媒体协同创新,影视业视听效果好。

将网络小说改编为影视剧,一定程度上将自身对原著内容、风格等重新定义,如果要更真实地还原小说的场景等就要做到多媒体协同创新。与网络小说相比,改编的影视剧视觉效果更佳。因此,能否通过声音、影像等方式将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容艺术式地呈现给观众成为影视改编的关键。为了达到更好的改编效果,通常更加注重背景、音乐、服装、旁白等因素,拓展影视剧的艺术想象空间。影视改编的作品中,比较重视科技等多媒体加入的就是魔幻鬼神类的小说,如《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一类。《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故事发生地经历了多地转换,在凡间、仙界、妖族有多处情感纠葛,不仅有情感铺陈开来的场景需求,剧中还有荡气回肠的战争场景大戏,属于对美术有着极高要求的仙幻题材。除此之外,剧组在道具细节也是极尽所能,抚琴姿势、礼仪动作乃至桌上一碟小菜都做到精益求精,以求达到最好的视听效果。

3.改编热门IP题材多元化,改编方法多样化。

网络文学题材广泛,包括都市家庭、情感青春、偶像校园、历史穿越、悬疑魔幻、惊悚恐怖等。网络小说的多元题材为影视剧改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近年来,成功的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都市情感类,以都市生活为背景,以都市男女之间爱情纠葛为主线,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反映爱情心理和社会生活,如《失恋三十三天》、《何以笙箫默》等;家庭伦理剧,以家庭为单位,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家庭成员中的矛盾冲突、感情变化等问题,《蜗居》、《婆婆来了》都是这一类的代表;历史古装剧,以某一历史时期的人物为叙事对象,包括历史正剧、历史古装剧、穿越剧,《芈月传》是其中的佼佼者;魔幻神话类,诸如《盗墓笔记》、《寻龙诀》等。

随着改编剧的增多,改编方法也有变化。完全符合原著的作品越来越少,更多的影视作品借用了原著的精神内涵,增添了许多新的人物,有些甚至为了获得收视率改编了故事情节。《花千骨》中的大结局与原著的大结局不符,也增添了一些反派角色更好地烘托主人公。历史剧《美人心计》也类似,在思想内涵和情节构建与原著相符,但在局部细节上如同再创作。

三、目前网络IP改编出现的问题

1.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未做到忠实原作。

一些热点小说改编为电视剧之后会遭到许多观众的吐槽,原因之一是制作商在改编过程中盲目追求经济利益,使影视剧的剧情、场景、演员等与原作相差甚远,引发受众的心理落差。每一位观众的自身成长阅历、兴趣爱好、价值取向、文化心理等都有独特性,众口难调。但从影视剧和制作商的角度分析,则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网络小说在写的过程中很注重和读者的互动,或者许多情节和内容是网络作家和读共同的智慧结晶。但改编成影视剧之后,为了减少拍摄的额外支出,降低影视剧制作成本,对原版小说会做很多改变。改编缩小了原版著作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精华。很多为了节约资金,都采用电脑合成等技术,虽然大大增强了影视的效果,但是未能实现和原版著作的接洽,甚至有的过于夸张,漏洞百出,穿帮镜头屡见不鲜。

2.为了降低版权成本,作者参与度低。

我国许多影视剧在改编过程中,一些场景、人物形象、情节经不起仔细推敲,对白和情节烦冗拖沓,语言风格脱离现实。有些影视剧似乎哗众取宠,集数很多,主题内容少,情节演进慢,尤其在一些后宫戏、穿越剧、魔幻剧中明显。先生曾经对改编有这样的见解,改编必须要求在不伤害原作主题思想和原有风格的原则下增添更多的动作形象,有时候通过扩大,有时候则通过稀释和填补。目前我国影视剧改编质量良莠不齐,改编思想文化与作者作品想要突出的内容有所差距,改编后的作品或多或少地受到制作商价值观的影响,带上了改编者的影子。应当将网络文学的作者作为改编主体之一,加以重视和利用,以保障改编剧本的文学性。

3.W络文学影视改编演员选定难。

演员是一部影视剧的担当和门面,演员阵容是否强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影视作品是否受欢迎。一部好的剧加上一个实力强大的演员阵容,必能使该剧火爆。网络文学本身就具有了超高的人气,拥有强大的粉丝团。读者对文学中设定的主人公形象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读者在心中已经先入为主地描绘出了剧中的人物。改编为影视剧后,观众脑海中对小说中涉及的人物就会变成实实在在的演员,但演员一般很难符合读者心中所想。这就导致很多网络文学被改编为影视剧后,会受到读者的批评。

四、网络热点IP影视改编的趋势

1.提升网络作家对影视改编参与度。

对面对故事荒、编剧难的影视制作商来说,有改编潜力的好故事是关键。在华视影视签约江南、唐家三少之前,已经有众多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的大项目宣布,D如万达影业、华谊兄弟、光线影业三家联手投资1.5亿拍摄根据《鬼吹灯》改编的《寻龙诀》,上影集团、欢瑞世纪、星皓电影、光线传媒则宣布了《盗墓笔记》的改编计划。各个影视商只是购买了IP版权,并未让网络作家参与其中,这样使改编剧和原版著作有较大差距。未来影视改编再创亮点,则需要网络作家参与其中。将自己写作时的所思所想运用到改编剧中。同时网络作家的参与,可以解决目前我国网络热点IP改编的一些问题,在选择演员、完善剧情方面,作家对作品能够提出更加深入的见解和建议,帮助影视还原文学。

2.努力遵循原著精神内核。

网络文学改编过程中,因为经济利益的关系,对原著删改较多,甚至有些则只是借用男女主的名字和主要情节,使观众感到突兀。影视改编,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更好地呼应热点IP的广大读者和粉丝团,努力做到遵循原著精神内核。网络文学本身靠语言和事件推动故事情节,在改编的影视剧中加入了动作之后,情节应该更加紧凑和丰富。对于一些青春校园偶像小说,在改编过程中,要根据小说设定的人物进行演员、场景等的选择,贴近事实,不宜过于夸张。对于文本想要突出的人物性格和形象,除了演员演技外,情节塑造也是尤为重要的,要根据小说文本进行改编,更符合作者原本的写作意图,更好地突出小说和影视剧共同的思想内容和价值取向。

3.建立健全多媒体协同发展机制。

大数据时代下,多媒体协同发展是获得收益的保证。网络文学改编为影视作品,从文本到电视剧,从阅读到观看。除了网站网络文学的推广外,还可以借助传统纸质传媒推广。加之网络应用到我们生活方方面面,很多以改编影视剧为主题的手游也备受欢迎,如《花千骨》和它的同名手游,一起提高了影视剧的影响力。还有一些以影视作品人物形象为参照的服装、配饰、玩偶等文化衍生品也受到大众喜欢。在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的同时,可以带动传统纸质传媒、动漫、游戏、服装等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平.试论当下网络文学影视改编中的问题[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3(6):97-104.

[2]冯云超.关于网络文学影视改编潮流的思考[J].天中学刊,2013(10):62-64.

[3]王瑞.全媒体时代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特点及对策[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5(6):13-17.

篇10

新媒体概念本身便是和传统媒体相对的,指的是将计算机和互联网作为基础的媒体业态,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手机、移动电视和数字电视都是新媒体的重要内容。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我国戏剧影视创作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呈现出的发展态势也更多。培养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人才符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及文化传承的实际需要,随着观念和科技的发展,社会对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便要求我们必须适应新媒体环境变化,培养出符合当前需要的高素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人才。

一、新媒体环境下戏剧影视文学创作的新特点

(一)对故事情节要求更高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手机移动媒体艺术和数字电视技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人们通过移动媒体平台来进行戏剧影视作品的频率不断增加。特别是很多年轻人,往往会通过手机来进行戏剧影视文学作品的欣赏,手机的优点比较明显,比如携带比较方便,操作比较容易[1]。但是手机也有一定的限制,比如屏幕比较小,续航时间比较短。新媒体环境中,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有必要改造戏剧影视作品,仅仅照搬戏剧影视作品是不够的。现在,人们往往比较喜欢短视频,这便要求进行新媒体戏剧影视短片创造的时候,重视故事情境和文学剧本,通过推荐故事情节,真正地了解这个故事的核心。这便要求戏剧影视文学人才认识到文学剧本的重要性,创造出更多高质量的剧本。

(二)戏剧影视文学创作呈现出年轻态的特点和中老年人相比,年轻人在接受新媒体技术的时候,接受能力更强,随着新媒体影响的不断增加,在进行戏剧影视创作的时候,人们对于人物性格塑造方面更加重视,并且人物性格塑造也会围绕年轻人欣赏习惯进行。仅仅利用剧本来进行作品核心思想的表达是不够的,无法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我们还需要把文学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通过代表人物来刻画出来。所以,在进行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必须重视主要人物的刻画,优秀的作品,其人物塑造往往比较出色,能够将剧本人物性格思想更好地体现出来。受到新媒体的影响,若是戏剧影视人物和年轻人欣赏习惯相符,那么人们接受起来会更加的容易。

(三)新媒体环境下戏剧影视创作主题也更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的热点话题,这些热点话题呈现的时候,也往往和新媒体技术有着直接关系。新媒体技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这种情况下,进行戏剧影视作品创作的时候,便必须重视主题的发展和丰富,以往较为单一的主题已经很难满足当前观众欣赏的实际需要[2]。所以,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我们必须根据社会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将多样性的主题更好地呈现出来。

二、新媒体对戏剧影视文学创作的影响分析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也给戏剧影视文学创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不但影响了其创作的形式,还给其创作内容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新媒体给戏剧影视文学创作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下面几点。

(一)新媒体让戏剧影视文学创作呈现出多元、互动、碎片的特点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地加快,人们休息时间也呈现出了碎片化的特点,新媒体技术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方面的需要,也让碎片化倾向不断地加剧。因为方便快捷,手机和平板电脑受到了绝大多数年轻人的喜欢,人们也非常喜欢通过手机或者平板电脑来进行戏剧影视作品的观看[3]。收到新媒体技术影响,现在戏剧影视作品的交流传播空间更大,并且播出的工具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情况下,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需要根据人们的兴趣和新媒体的特点进行,并且戏剧影视短片也会成为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重要形式。这便要求编剧在进行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做到作品结构紧凑、节奏松弛有度,在比较短的时间中将故事情节理清楚,需要通过情节来引导人们更加深入的了解整个故事。其次,对于新媒体而言,其基础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数字技术,以此为基础来让受众和媒体之间更好的交互。受到新媒体影响,戏剧影视编剧在创作的时候,也需要将这种理念运用到创作中来,体现作品的生命力。比如被称为“城市IP片”的《凌晨四点的上海》,在短片拍摄的时候,运用了大量的当地景物和建筑,在播出之后取得的反响比较热烈,很多观众都喜欢去取景点打卡,从而进行剧情的回味。这个片子也是新媒体影响下戏剧影视文学创作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案例,不但评价不错,还能够利用作品让受众和媒体之间更好的互动。最后,新媒体让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更加的多元。通过新媒体技术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上的一些热点事件,这些热点事件的存在也给戏剧影视文学创作更好地进行提供了比较丰富的素材。新媒体环境下,人们每天都能够接收到大量的信息,若是创作方式比较单一,那么很难满足人们对于娱乐和审美的需要。只有人们认可,文学的价值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进行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也只有能够获得受众的喜欢,其审美价值才能够得到体现。

(二)新媒体给戏剧影视文学的人物形象塑造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在传媒体系中,新媒体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新媒体技术不断地发展,人们的生活和新媒体之间的关系也愈加紧密。戏剧影视文学人物形象传播的时候,传播的环境以及传播的方式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当前传播环境中,稍微有一定影响力的事件或者人物很容易被人民群众了解[4]。并且,受众在信息接收的时候,也不仅仅是单项的接受相关的信息,而是可以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新媒体关注的是普通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喜乐。戏剧影视作品本身便是将声音和画面作为载体的一种视听艺术,受到新媒体的影响,戏剧影视作品创作的时候,需要在这个基础上提高创作的层面,给人民群众更多的互动体验和交流体验。这种情况下,戏剧影视文学编剧也更加重视我们的生活、社会热点事件,从社会热点和生活出发来进行素材的提炼和挖掘,这样才能够进行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新媒体要求在进行戏剧影视人物设计的时候,不但需要重视着装、相貌、仪态举止,还必须重视其内在形象的打造,通过各种手段塑造出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戏剧影视人物。

(三)新媒体给戏剧影视文学的主题及情节设置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受到新媒体的影响,进行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相关的内涵更加的丰富。影视文学和戏剧文学本身便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也有明显的区别。二者都需要通过多样化、个性的主体内涵设计来将戏剧影视特点更好地展示出来。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新媒体技术也有了极大的发展,新媒体发展也给戏剧影视文学创作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在起始阶段,新媒体受众往往是年轻人,所以,在进行戏剧影视文学创作的时候,主题往往是校园、青春和爱情。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很多中老年人也因为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而越来越喜欢新媒体。在进行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编剧也不再仅仅重视年轻人,而是需要满足不同受众的实际需要,而想要做到这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人才便必须重视作品主体内涵的丰富。在新媒体环境中,对于戏剧影视文学创作意识的要求也更高,要求必须做好故事的选择,提高故事的质量。在戏剧影视文学作品中,其核心内容往往是故事,故事情节起伏大能够给表演者更好的表演提供空间,戏剧影视作品本身所具备的文化价值也会不断地提高[5]。随着科技发展,人们生活节奏不断的加快,生活节奏的加快,也导致了快餐文化的出现,特别是在短视频中,人们更加喜欢快餐文化。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戏剧影视文学创作者一般都会选择那些情节比较紧凑,层次比较分明的故事来进行创作,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戏剧中的矛盾冲突更好地展示给观众,以往的戏剧影视文学作品重视徐徐展开,而现在的短视频更重视观众较短时间中的快意感觉。

三、新媒体环境中戏剧影视文学创作思路变化

(一)新媒体背景下戏剧影视创作应该重视年轻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发展的时候,年轻态也成了非常重要的趋向,在进行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也应该将年轻态体现出来。新媒体技术传播特点比较明显,很多受众群体接受模式也比较明显。这种情况下,在进行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只有更加重视冲突性,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提高作品本身的价值。只有产生了冲突,故事才能够更好地发展,若是这个前提欠缺,那么戏剧影视文学创作的价值便无法体现出来[6]。并且,冲突也是创作发展的基础,是吸引观众眼球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突出性的体现,只有这样作品核心价值才能够更好地表现出来。

篇11

营销网络文学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渗透了我们的生活。利用网络文学发展起来的盛大文学的繁荣让我们看到了网络文学的巨大市场需求与广阔的发展前景。如今,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学被改编成了电影和电视剧,逐渐成熟的产业链进一步开发了网络文学的价值。但是在不断的成功案例背后,也有很多本身优秀的网络文学在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时由于制作和营销方面的不成功影响了其商业价值,同时也毁灭了其文学价值。网络文学本身有自己的特点,在制作和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的过程之中都需要有其不同的关注点。

1.网络文学及其改编营销特点

网络文学是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在中国发展壮大起来的。公认的第一部比较有影响力的网络文学是1998年痞子蔡蔡智恒在BBS上发表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这篇小说被大众认为是网络文学的第一著作,标志着网络文学在中国的诞生和兴起。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有新的特点。第一,网络文学本身有很强的互动性。网络文学创作的过程可以看作作者与读者的一个博弈的过程。由于网络本身的开放和互动性,很多网络文学在创作中会随时通过留言或者贴吧获得读者第一时间的反馈,作者会在自己对故事的设计与读者对作品的期望之间寻找平衡点来创作后续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能更加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从而更利于获得较高的点击率,实现商业价值。第二,网络文学在创作题材、内容、语言方面更加丰富。网络文学由于本身创作者来源广泛,再加上网络空间本身相对自由的平台,有更多天马行空的想法通过网络文学的方式展示出来,获得网友的认可,而这些是传统文学很难做到的。而且网络文学篇幅没有限制,语言更加贴近生活,这些都体现了网络文学自由的特点。第三,网络文学平民化,大众化倾向严重。网络文学的虽然有一部分是传统的作家转型而成,但是大部分都是“非专业”出身,而且偏向低龄化发展。这些都带给网络文学贴近生活,紧跟潮流的特点。第四,网络文学质量良莠不齐。由于网络文学来源广泛,数量庞大,再加上对商业利益和点击量的追求,使很多网络文学丧失了本身应有的文学性,出现了大量的为博眼球为短期利益粗制滥造的作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网络文学的发展。由于网络文学的这些特点,在改编成影视剧及营销时也有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电影电视剧的特点。首先,改编的网络文学一般都是在网络上积累了一定的人气的作品,这样使很多作品在上映前积累了很高的人气,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投资的风险。同时,这样的作品观众的期望值也很高,很难满足读者的期盼,有一点儿错误都很容易有很多差评出现。第二,网络文学本身的自由性和电影电视剧的常常受到各方约束的特点给改编制作的过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网络文学题材可以多样化,但是电影电视剧的内容需要受到审核;网络文学中很多华丽的场景和绚丽的效果会由于制作经费以及制作手段的限制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由于读者对书中角色都有自己提前的预设,所以在选角的时候很难满足所有读者的需求。第三,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剧在营销方面与其他电影电视剧有很大区别。网络文学的故事情节已经被大家熟知,所以在营销时主打的已经不是内容,而是制作的细致精良,演员以及制作团队的高质量。在宣传时也多通过网络手段通过炒热话题来吸引更多的关注度。在制作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原有的名气制造事件话题,保持持续较高的曝光率。

2.网络文学制作营销成功案例

目前有很多网络文学作品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其中不乏口碑很高,改编很成功,同时获得很大商业利益的作品。我们应该从他们成功的例子中吸取经验运用在整个产业链的进一步发展和优化上。

2.1甄传

《甄传》改编自网络作家流潋紫所著的《后宫•甄传》。这部影视剧不仅获得了各方面的好评,同时也实现了其商业价值,可以说是网络文学改编成电视剧成功的典范。总结起来,这部剧成功归因于精心的改编制作和成功的营销。第一,《后宫•甄传》在改编之前作为网络小说就有极高的人气,这篇小说本身故事情节就非常紧凑,很有看头,在挑选小说作品的时候制片方精准地挑选了人气高质量也高的作品。在筹备时期,国内比较火的剧集有《宫锁珠帘》、《步步惊心》,而《甄传》的选题正好是顺应了清宫剧的潮流,再加上情节丰富、制作精良,才取得了成功。第二,《甄传》在剧本的改编上尽量符合了电视剧的要求,把架空剧改编成了历史正剧。剧本的创作上继承了原作丰富和扣人心弦的情节,淡化了言情的成分,还有合适人物时代和身份的台词。这些细致的重创作和改编给了作品第二次生命,让作品更加适合在银幕上呈现。第三,《甄传》的团队都是十分专业的,从导演到道具到演员,每个细节尽量还原到作品中的朝代,避免了类似雷剧词服装与情节不符的情况。专业的团队细心的制作是成功的关键。第四,就是有关营销方面的策略。《甄传》是网络小说改编,这部电视剧和网络小说的受众都是经常使用网络的人,由于受众的高度重叠性所以宣传手段也紧紧与网络相连。通过微博的话题与观众互动,通过几个公众号用剧集中人物的语言与观众沟通,生动又新颖。正确的剧本选择,细致专业的制作,以及专业的营销最终造就了《甄传》的成功。

2.2失恋33天

如果说《甄传》的成功有大部分原因是大手笔的投资,那么小成本制作的《失恋33天》的成功就要归因于对网络文学成功的改编和对网络作品精准的营销了。《失恋33天》是鲍鲸鲸的同名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这个网络故事来源于豆瓣,本身是网友之间“互相取暖”的作品,十分贴近生活,改编时又融合了幽默的语言,符合受众群体的喜好。制作投资虽然不大,但是对故事细致的设计还是让观众感到故事的完整性和娱乐性。在营销方面,由于对市场的精准定位,制片方选择了社交网络的宣传推广模式,直接将内容推送到目标客户的社交网络中去,宣传直接有效,又结合2011.11.11日“神棍节”的特殊事件在网上制造足够的噱头,吸引更多人的注意。

3.网络文学影视剧制作重点

综上所述,要想利用网络文学制作电影电视剧,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挑选合适的作品。这些作品除了高人气之外,还要合适改编成剧本,适合在荧幕上展现。比如《甄传》顺应了当时宫廷剧的潮流,《失恋33天》契合了“神棍节”的主题,外加故事情节紧凑,在改编成影视剧后仍有很大的看头。其次,在改编作品是要由适当合理的调整,要和原作者通力合作,了解受众与作者之前的交流成功来更好的服务剧本。剧本改编要细致认真,修改掉因为连载和连续创作出现的前后逻辑不通的情况。第三,选演员要符合角色性格和特点,必要时可利用社交平台同网友互动,让网友读者选出喜欢的演员。这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营销推广手段。比如同是由网络小说改编的作品《琅琊榜》和《何以笙箫默》在选角时就通过社交网络与网友互动,选出了相对符合读者意愿的演员,提高了关注度的同时,降低了上映后出现差评的几率。

4.网络文学影视剧营销手段

从上边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优秀的剧本和制作还不够,一定要用精准有效的营销辅助影视剧的推广。由于网络文学本身依附于网络的特性,在宣传时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作用,通过与观众的互动以及炒热相关话题提高关注度,吸引更多的观众。在《甄传》和《失恋33天》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二者都是通过网络手段成功的营销帮助影视剧获得成功的。这种方式已经被其他网络文学改编的电影电视剧广泛应用。由于网络文学本身和网络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读者和观众高度的重叠性,保证了网络营销会有更好的效果。无论是社交网络的互动还是炒作话题,都让剧集未映先热,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再加上网络营销本身相对低廉的成本,更使得这种营销手段不断被利用。总结网络文学本身拥有的互动性和高人气以及相对低廉的版权费使他逐渐成为影视改编的热点对象。要想利用好网络文学,制片方面挑选作品时就要细心考虑,改编过程中要保持原作原本优秀的特质的同时使其更加符合展现方式。在营销过程中注重利用网络平台推广宣传,保证高的曝光率和关注度。做到以上细节才能保证最终的成功,最终引导网络文学产业链不断发展成熟。

参考文献:

[1]冯云超.关于网络文学影视改编潮流的思考.天中学刊,2013,28(5):62-64.

[2]赵光平.从自由到捆绑——网络小说影视改编困境探析[J].时代文学,2011(15):245-246.

[3]崔兆玉.刍议网络文学.南方论刊,2013(11):101-103.

篇12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82-01

影视的诞生与发展是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结果,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就不可能出现电影、电视这两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就影视的技术性而言,它综合了光学、声学、电学、物理学、化学、机械学、计算机科学等多种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的技术成果,当这些现代科学成果不断地被迅速吸收到影视艺术的制作中,便使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法与艺术语言日益丰富,不断创新,与此同时,影视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媒介,经过近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已经共同构筑起令人瞩目的影视文化,而影视文化本身涉及到传媒学、文学、艺术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各种社会科学领域,它是一种地地道道的综合性文化,因此,影视艺术的综合性,首先体现在它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应用科学与人文科学、科学与艺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

此外,影视艺术的综合性还体现在它吸收各种艺术的长处和特点,丰富并充实自己的艺术表现力上。影视艺术综合了戏剧、文化、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建筑等艺术中的多种元素。当这些艺术元素进入影视之后,便被融合改造,形成了影视的新特质,使影视艺术成为了一种可独立的艺术,影视艺术之所以能将其他艺术的精华吸纳到自身的系统中,固然是由于影视作为最年轻的艺术种类,它必须向其他早已成熟的艺术样式学习和借鉴经验,更重要的是,影视本身既是视觉艺术,又是听觉艺术,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既是静态艺术,又是动态艺术,既是再现艺术,又是表现艺术,正是影视艺术自身的这种集大成、综合性的特点,使得影视艺术必须是一种集体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它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剪辑、美工、道具、服装、化妆、录音、音响等多种职能部门的艺术创造者集合在一起,在导演的总体构思下共同完成摄制任务。

篇13

在影视文学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飞速发展的当今,语文教学也可适当向影视文学借力,为形成学生语文素养服务,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科学使用影视资源,让其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的载体呢?影视文学在语文课堂的运用有哪些意义呢?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与摸索中,我粗浅地提出以下的一些看法:

一、有利于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有求知,才会创新。兴趣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影视文学中形、声、光、色的运用与有机结合,能有效地渲染气氛,制造情景,激发学生情感并促使其积极参与情感体验,心驰神往地投入学习活动。如借助电视散文以灵活跃动的声画形态,能够很好地营造文学意境,使学生在视听中获得一次文学的奇迹之旅,《爱莲说》、《桃花源记》等动画散文呈现形式,古朴写意的水墨国画加上奇妙的电视三维动画制作,让人赏心悦目;悦耳动听的名家朗诵和沁人心脾的古典音乐,给人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犹如进行了一次诗情画意的精神之旅。再如在进行唐诗教学单元之前,不是枯燥单一地介绍历史背景与诗人综述,而是以文化记录片《千古唐诗》引入,让学生欣赏音、画、文、情并茂的视听艺术,使学生沉浸在古风古韵之中,文化自豪感与向往之情油然而生,对唐诗的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在一种良好的情境中很快进入文本,使教学过程水到渠成。

二、有利于形象阐释,促进学生理解感悟

影视文学具有形象性生动性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并在有意无意中积累了大量的影视文学素材,这些素材散乱无系统,但确是语文教学中值得调动的珍贵素材。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与文本的理解,教师可以调动与重现学生积累的影视素材为教学目标服务,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理解,并能让学生养成触类旁通、多向迁移的思维习惯。在小说单元的教学中,如何鉴赏人物形象时,如何教会学生深入人物心理去体会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可以借助电影《蜘蛛侠3》中主人公内心狂妄与良知的内心冲突来进行理解;同理,这部电影中传统意义上的反派角色的良知回归也有助于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复杂性,明白了成功的小说形象并不扁平,而具有善恶冲突的真实性。同样,在阐释杜甫诗歌《登高》的巨大孤独感与强烈的社会责任的冲突之时,适当地引用当时热映的电影《我是传奇》进行阐释,片中主人公拯救世界的责任与孑然一身的孤独无援的冲突引起了学生的情感触动,进而回归到文本,就不难体会到作者的千古孤独的悲怆与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伟大了。

三、有利于延伸补充,拓展伸课堂教学外延

高学语文教材中选了不少名篇名著,其中一些也被改编制作成电视传媒作品。组织学生欣赏电视传媒作品,既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通过组织学生分析其与文字作品的区别与优劣,培养了学生综合比较的能力。在进行《雷雨》教学时。为了使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体会话剧的语言与结构内容的特点,在文本的解读之外,让学生欣赏电影版本,学生在空前浓厚的学习兴趣中能够对课文中几个人物从语气、语言、表情及内心活动上的理解更加直观、形象,并对戏剧冲突的概念理解更加深入了。

四、有利于情感熏陶,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

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而感知又是审美的门户。审美主体通过感知并产生某种程度的情节,才能产生美感。有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正确的情感价值,可以选择学生乐意观看和值得观看的影视作品作为教材,让优秀影视作品对于人的心灵的净化功能与语文教学实现相通,从而发挥情感交流。如学习《红楼梦》时,适当选择《黛玉葬花》片段的播放,学生不仅为寄人篱下的孤傲才女掬一把同情泪,又得到了文质兼美的诗词文化的熏陶。

五、有利于激发思考,促进学生的理性思辨

影视作品作为学生文化生活的有机部分,利于开拓学生联想发散的思维,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对影视文学进行学、比较、分析,那么可以在扩展了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的同时,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的、学会多角度去分析的能力,使其的理性思考趋于成熟,对语文的内涵、对社会的现状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如对于一些也被改编制作成影视文学的作品,可以组织学生欣赏引导分析其与文字作品的共通点、区别与优劣点,既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综合比较的能力。再如教师可以经常性地启发学生在看某部影视作品,多点思考这样的问题:影视作品如何选材?一些片段的表现手法是夸张、烘托,还是反衬、对比,连续剧还可以找贯穿作品的主线是什么?各集之间作者是怎样地联系起来的?如此等等,在娱乐之中增长了知识,既做到了很好的分析阅读、欣赏提高吗,又促进了学生的思辨性思维的发展,可谓一举两得。

综合上述,我认为,影视文学已经成为新的文学体裁,理应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一座充满魔力的桥梁,能把学生引向文学的殿堂,引向无限广阔的审美鉴赏的天地。认真研究如何将影视教育向课堂延伸,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进一步发挥影视的教育教学功能,是十分必要且很有意义的。当然,影视只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应有统摄、纠偏的宏观调制能力,影视文学的使用要经过教师合理的组织和选用,选取其精粹加工转化,并应为主题服务,不可喧宾夺主,导致课堂资源的失控现象。我相信,善于向各种文学载体借力,能够让语文课堂更有趣味,更有活力,更有厚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