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病理学学习心得

病理学学习心得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6:1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病理学学习心得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研究过程中对运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对合并高血压脑出血的冠心病患者进行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和具体措施进行研究分析,帮助临床拓宽对合并患有高血压脑出血的冠心病患者进行护理的方法,以便临床为其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使该类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用科学试验研究过程中普遍应用的随机抽样分组方法,抽取2008年4月~2011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120例合并患有高血压脑出血的冠心病患者,将其分为A组与B组。A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28~76岁,平均48.3岁;高血压患病时间3~26年,平均8.3年。B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29~78岁,平均47.2岁;高血压患病时间2~24年,平均7.9年。所抽取的研究对象的自然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在接受治疗前,所有患者都经过了相关的临床检查之后予以确诊。

1.2  方法:将120例抽样研究对象的资料,经过进一步整理后分为A组、B组,平均每组60例,采用临床保守治疗方法对其进行治疗。A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常规护理;B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针对性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治疗后所取得的效果、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情况、住院治疗时间、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

1.3  疗效评价标准:显效:神经功能仍然存在轻微的障碍,但已基本可以正常生活;有效:中度病残,但是生活基本可以自理;无效:重度病残,生活无法自理,或植物人或死亡。

1.4  统计学处理: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得到相关数据,均采用常用的SPSS 14.0数据处理系统予以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篇2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3-0102-02

高血压长期控制不佳可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称为高血压性心脏病,包括:早期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左室肥厚,逐步发展出现心肌收缩功能减退最终发生心力衰竭,有研究显示多数心力衰竭由高血压所致;同时可能出现其他合并症。在本文中,通过对我院某年度所收治的多例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的研究,探讨了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更好地帮助医院提高治疗高血压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

一、一般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了我院某年度被确诊为患有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疾病的中老年患者,一共100例,所有患者的平均年龄在于40-75岁,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为50例,其中,观察组的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各有35例和15例,平均年龄不超过70岁,患有高血压疾病最少有2年,最多不超过10年;在对照组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各有26例和24例,平均年龄不超过75岁,患有高血压疾病不超过12年,不少于3年。根据中国高血压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符合高血压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的记录上的差异不具有任何统计学上的意义,具有可比性。

2、研究方法

对照组:对于对照组的患者采取的是常规治疗措施,这些常规措施主要包括:强心、扩管、利尿、吸氧等治疗措施以及常规的血压检查,同时指导患者自身正确的测量血压。观察组:对于观察组的患者,除了采取常规的治疗措施,还对其采用了有针对性的药物进行治疗,所采用的药物主要是美托洛尔,患者服用该药物的时候先从最小的药量开始,慢慢增加适合患者服用药物的剂量,最大的剂量是75毫克,每天服用两次,保持患者的心率在每分钟55-60次水平,每两周进行一次药量的调节。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主要指标是HYHA心功能评价、左心射血分数LVEF、左心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

4、疗效判定标准

有效:患者的心功能明显得到改善,NYHA心功能评价为1级,

无效:患者的心功能没有明显的变化,

恶化:患者的病情明显恶化,心功能评价指标下降。

5、统计学方法:采用了SPSS18.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采用了例数N值和百分比作为表示,采用了T值检验,当P

二、研究结果

1、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情况:

观察组:经过治疗之前,心功能评级为1级的病例有0例,2级的病例有27例,3级的病例有15例,4级的病例有8例;治疗之后,心功能评级为1级的病例有38例,2级的病例有6例,3级的病例有5例,4级的病例有1例。

对照组:经过治疗之前,心功能评级为1级的病例有0例,2级的病例有25例,3级的病例有19例,4级的病例有6例;治疗之后,心功能评级为1级的病例有28例,2级的病例有8例,3级的病例有8例,4级的病例有6例。

由此可见,观察组的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比对照组的要更好,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措施对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心功能改善起着明显的作用。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

2、比较两组患者的总疗效:

观察组:有效的病例共有38例,无效的病例共有9例,恶化的病例共有3例,总有效率为76%;

对照组:有效的病例共有28例,无效的病例共有16例,恶化的病例共有6例,总有效率为55%。

由此可见,观察组在各项指标的数据值都明显的比对照组的要好,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

3、比较两组患者超声心动检查指标

观察组:治疗前,LVER为32%,LVESD为50mm,LVEDD为60mm;治疗后,LVER为42%,LVESD为30mm,LVEDD为50mm。

对照组:治疗前,LVER为32%,LVESD为53mm,LVEDD为63mm;治疗后,LVER为35%,LVESD为40mm,LVEDD为58mm。

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

三、研究结论

高血压性心脏病是最常见的一种慢性心血管病,该病患病率在中老年人群中最高,现在在世界范围内患有高血压性心脏病的人高达约10亿。因此,寻求有效诊断和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方法是必须得到医学界的重点关注的。引起高血压性心脏病发生的原因在于患者长期的高血压,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最重要原因就是高血压病,其病理过程与促进血压增高息息相关。观察组在各项指标的数据值都明显的比对照组的要高,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实施的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措施具有明显的疗效。

结语

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措施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篇3

通常在肾衰危害性大,易合并其他并发症,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是肾衰的常见并发症,若不合理治疗,则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在肾衰合并心血管病患者的血液透析期间,需重视其透析期间的各项操作及患者的病情变化[1],加强肾衰合并心血管病患者的血透护理,对促进患者安全治疗起到显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52例肾衰合并心血管病患者在我院就诊时间2012年1月~2015年1月,男36例,女16例;年龄20~65岁,平均(41.6±5.7)岁;合并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31例,心力衰竭15例,早搏6例;患者参与研究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护理方法 52例肾衰合并心血管病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①心理护理。肾衰合并心血管病患者因病情多会出现焦虑、恐惧、绝望、抑郁等情绪,同时会因气促、胸闷、心悸等进一步加重负性情绪。因此护士需与患者温和、耐心、友好交流,介绍血液透析基本方法、目的、安全性等。②心力衰竭护理。肾衰者常合并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注意控制预冲液和回血时血液体量,透析期间控制预冲液60~100mL,也需有效控制回血时血液体量,控制回血速度。必要时使用西地兰。同时在透析期间给予输氧,抽血时实施血气分析,必要时取5%碳酸氢钠溶液静脉滴注,积极预防低氧血症。③高血压护理。高血压的发生是因血容量增加导致,血压升高会降低肾功能,而肾功能进一步加重则促使血压持续升高。因此血液透析期间需限制水钠摄入,控制食盐摄入,根据肾功能严重程度确定蛋白质摄入。以低蛋白饮食,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注意血清钾、钠、钙、氮等含量变化。并要注意患者是否出现乏力、精神不振、心律失常等,适当补钾,纠正低钾血症。并根据其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降压药物。④加强血液透析期间的护理。患者血液透析期间,尤其是合并并发症时,需注意患者体内环境改变,注意体内容量变化,密切注意患者病情变化,加强巡视,定时测量患者血压,监测患者脉搏、呼吸等,便于发生异常问题并进行处理。主动巡视患者,询问患者不适等症状,控制超滤率。同时若患者下床前,叮嘱患者缓慢坐起,以免发生性低血压,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控制盐量的摄入和饮水量,适当控制体重,抑制两次透析期间体质量的增长,以免体液增长,或透析期间脱水量的增加出现低血压、水电失衡等并发症。⑤用药护理。患者血液透析期间,为了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多是在透析器期间服用降压药物,而在选择降压药物时,需明确透析患者高血压发生机制,选择针对性高血压药物;同时需要明确患者透析期间所出现的并发症,是否合并心力衰竭、高脂血症、肺部疾病等基础疾病,考虑降压药物的半衰期,是否会经透析而清除;并要考虑患者经济承受能力,以此合理用药。

1.3评价指标[2] 采取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对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予以评估,以百分制计算,SAS评分、SDS评分超过52分,则表示存在焦虑、抑郁,分数越高,其负面情绪越严重。

采取SF-36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包括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精神状态和日常生活四个方面,每个方面100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此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取t检验,P

2结果

2.1护理前后情绪变化对比 患者护理前SAS评分(63.7±5.8)分、SDS评分(65.9±6.1)分;护理后SAS评分(31.6±6.7)分、SDS评分(33.9±6.8)分;治疗前后对比,P

2.2患者治疗情况分析 52例肾衰合并心血管病患者经治疗和护理,均好转,3例患者因多器官衰竭而死亡,占5.8%。

2.3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对比 患者护理后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精神状态和日常生活较护理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肾衰是目前为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其危害性大,血液透析是目前治疗肾衰的主要方式。血管疾病是肾衰的常见并发症,肾衰合并心血管病患者负面情绪严重,多会出现焦虑、恐惧、绝望、抑郁等情绪。肾衰合并心血管病患者在血液透析期间,多数处于高危状态,因此医护人员需重视患者治疗期间的生命体征的变化,熟练操作,有条不紊,以免发生意外[3]。通常在血液透析期间,腹膜透析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小,可采取腹膜透析等方法实施超滤脱水,适当减少患者血容量,相应减轻患者的心脏负荷,以此改善患者心功能不全。且肾衰合并心血管病疾病复杂,病情进展快,在血液透析期间实施抢救时,需有条不紊、镇定自若,熟练、快速操作。在此次研究中,患者治疗后SAS评分、SDS评分较护理前明显降低,P

在护理期间,主动巡视患者,询问患者不适等症状,控制超滤率;需注意患者体内环境改变,注意体内容量变化,密切注意患者病情变化,加强巡视,定时测量患者血压,监测患者脉搏、呼吸等变化,以此及时发现异常问题并处理。总而言之,对肾衰合并心血管病患者血液透析期间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可缓解患者血液透析期间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临床价值高。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血液透析;心理护理

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成熟和提高,越来越多的尿毒症患者选择了血液透析。由于长期受病痛折磨,加上透析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给病人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大多数患者负性心理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现对我院2007-2至2009-7就诊的30例病人进行心理分析,以寻找最佳的护理方法,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所帮助。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30例,其中男26例,女4例;年龄在24~65岁;慢性肾小球肾炎引起尿毒症10例,糖尿病肾病1例,高血压肾病12例,先天性多囊肾7例,均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平均维持性血透时间为10个月。

2 心理特征

尿毒症患者的主要心理特征有:①恐惧心理。尿毒症疾病的特点是患者需要长期透析,透析中不适,经济费用高,动、静脉穿刺疼痛等使患者产生恐惧、焦虑等心理[1]。②渴望、期待的心理。期待血透后能有奇迹出现,逐步摆脱血液治疗,故对每次的复查结果都特别关心,在饮食控制、限制水、盐摄入等方面能积极配合。③焦虑、失望的心理。随着血透次数的增加,长期的饮食控制,反复抽血复查肾功能、血常规等,均使患者遭受很大的痛苦,加之病情不断加重,造成患者心理承受能力随之降低,焦虑、失望的心理交织在一起,难以解脱,从而产生不配合治疗或放弃治疗的心理。④悲观、厌世的心理。随着病情的进展,透析次数增加,寡言少语、伤心流泪、失眠,对周围的事物、他人的言行及环境的变化等都很敏感,有些患者因此而变得脾气暴躁,认为家庭对他照顾不周,甚至嫌弃他,进而产生悲观厌世的心理。

3 护理对策

3.1 创造良好的护理环境:舒适的环境能消除陌生感,给患者创造一个安静的治疗及休息环境,床位整洁、室内安装空调、电视、微波炉、电话尽可能为病人提供方便。

3.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顺利实施的前提,护理人员对待病人的态度应该是和蔼可亲、热情耐心、细致周到。给病人适当的鼓励和安慰,让他们体会到护士的热情真诚;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朋友;在工作中应该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精湛的技术,使病人对医护人员产生亲切感,感到可以信赖,可以信任。

3.3 唤起病人对治疗的信心:病人对治疗的态度是影响其生存质量最大的心理因素,唤起病人对治疗的信心是心理护理的关键。我们应与病人多交谈,耐心地倾听,找到病人丧失信心的根源;向病人介绍透析治疗病情好转的病人,告知病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顽症被我们认识或治愈,再加上国家对国民健康的重视,医药费报销的比例逐年增加,可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增强病人对治疗的信心,使其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

3.4 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取得密切配合:医务人员首先应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结构及家庭角色、婚姻状况、学历、所在单位及单位的角色、患者的生活习惯等),转变患者对治疗的态度。病人家庭的理解与配合是影响病人生存质量的因素之一。我们应积极争取家属配合,当患者出现不良情绪应进行疏导,可邀请家庭其他成员或患者的亲密朋友一同进行疏导。并告戒病人家属,其言行及情绪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病人的心理及治疗,劝其家属在病人面前要保持良好的心境,经常安慰鼓励病人[2]。对病情稳定、自我感觉良好的病人,鼓励他们重新走上自己的工作同岗位,如教书,做生意。对年纪偏大的老年患者,鼓励他们生活自理,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练,如散步、打太极拳,但要循序渐进。对于家庭困难,报销比例小的病人,我们应尽量减少其支出,并鼓励他们向社会、国家寻求帮助,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大家庭的帮助。

3.5 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识水平:由于文化素质、社会经验的不同,病人对疾病的认识也不同,我们采取一对一的口头宣教或用黑板报、小册子的宣教,或介绍一些透龄长、效果好的病人进行现身说法等方式向病人介绍疾病的变化规律、注意事项。指导病人合理的膳食及血管通路的自我护理,并教会病人及家属一些简单的自救方法,如失衡综合症、低血压、低血糖等。加强自我保健意识,对治疗和护理有促进作用。

3.6 提高透析质量:医疗技术是患者透析质量提高的基础,透析过程中要倾听患者的主诉,尊重患者的意愿,合理使用各种药物和辅助治疗,避免透析过程中各类并发症的发生;血液透析的用水质量监控、 透析机的超滤性能、动静脉内瘘护理和穿刺水平、腹膜透析感染率等均体现透析技术水平,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除充分的血液透析外,可开展血液滤过或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防止和减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积极治疗贫血是提高患者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关键。 4结果 通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患者基本上接受了需长期透析的生活方式。30例患者中有20例重新走上自己岗位,6例能生活自理并干一些轻的家务活,3例生活基本能自理,1例因患有癌症后死亡。心理护理不仅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而且在增强透析和消除患者抑郁状态上有明显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随着糖尿病患者寿命的延长,各种慢性并发症特别是心脑血管并发症明显增加,糖尿病的代谢紊乱促进了动脉硬化,使血液粘稠度增加;另外,糖尿病心脏微血管病变和心肌代谢紊乱可引起心肌灶性坏死,引起心绞痛、心脏增大,称为糖尿病心肌病或微血管性心绞痛[1,2],临床表现为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据统计,糖尿病患者约30%~60%并发冠心病[2],本文主要探讨血糖、血脂代谢紊乱对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发病和预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60例,均为2008年3月-2009年10月本院住院患者,经心电图、X线、心脏超声等检查确诊(限于本院条件,不能行冠脉造影确诊),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40~79岁,糖尿病史6个月~25年。对照组非糖尿病冠心病60例,为本院同期住院患者,其中心绞痛38例,心肌梗死22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44~78岁。二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观察方法 均于入院24h内测定血压,空腹血糖、血脂、二氧化碳结合力、肾功能及电解质。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提出的心功能分级方案,分为心功能IV级,以患者出院或治疗1个月后的心功能分级情况,作为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心功能改善2级及以上为显效,心功能改善1级为有效,心功能无改善或恶化为无效。发病期间出现消化道出血(大便潜血或呕吐物潜血阳性者),肺部感染、肾功能损害、脑血管事件(脑梗死、脑卒中)、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为并发症。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与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组与非糖尿病冠心病组患者心功能、临床疗效、并发症及病死率比较 见表1

3 讨论

随着糖尿病患者寿命的延长,各种慢性并发症特别是心脑血管并发症,已成为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3]。本组结果显示,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比血糖正常的冠心病患者心功能不全严重(本组心功能Ⅲ、Ⅳ级患者占81.7%),预后差,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明显升高,病死率高。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中,由于易发并发高血压、高脂血症及其他代谢紊乱,使血液粘稠度增高,易并发血管栓塞性疾病,大中型血管和小动脉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甚至伴有闭塞,引起组织供血不足与坏死。同时,山梨醇旁路代谢增强,生长激素过多,血液流变学改变,凝血机制失调、血小板功能异常,红细胞2、3-二磷甘油酸、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增高导致组织缺氧,促使发生及发展成微血管病变,随着病程的进展,可以引起心室肥厚,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力下降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

本组结果同时表明,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中,血脂升高亚组心功能不全严重程度及并发症、病死率较血脂正常亚组者高,预后差。心功能Ⅲ、Ⅳ亚组脂代谢紊乱较心功能Ⅰ、Ⅱ级亚组严重,表明血脂代谢紊乱,可加重冠心病病情,预后较差,这与国内外学者研究结果一致。美国MRFIT(多危险因素干预试验)血TC超过5.2mmol/L(200mg/dl)以后,冠心病发生的危险性随TC的增高而更为明显,如血TC分别达到6.5mmol/L和7.8mmol/L时,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则较血TC为5.2mmol/L者分别增加2倍和4倍。我国MONICA研究显示,血浆TC水平与人群冠心病的发病率高低显著正相关[4]。Marrugat[5]在10年中对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观察,结果提示:HDL-C水平低于1mmol/L,则增加50%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提高HDL-C水平至1.56mmol/L可降低50%的危险性。

本组结果表明,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更应积极控制血糖、血脂,对避免心功能进一步恶化,防治严重心脏血管事件发生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98-807.

[2] 都本洁.实用心血管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119-1121.

[3] 廖家智,黄毅.糖尿病肾病晚期22例的并发症及死因分析[J].内科危重急症杂志,2006,6(2):7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