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风险的分级管控

风险的分级管控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6:2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风险的分级管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风险的分级管控

篇1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融合

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提出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1994年对其进行了增补。该框架认为:为了实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需要下列五个方面的要素支持:控制环境(Control environment)、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控制活动(Control activities)、信息与交流(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和监测(Monitoring)。自COSO报告以来,内部控制框架被世界上许多企业采用,在此基础上,理论界和实务界纷纷对内部控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强调内部控制框架的建立应与企业的风险管理相结合。2004年4月COSO委员会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对内部控制框架进行扩展,继承并包含了《内部控制一整体框架》的主体内容,旨在为各国的企业风险管理提供一个统一术语与概念体系的全面的应用指南。

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我国于2007年3月,由财政部牵头、六部委共同组成的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研究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问世,在业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学者们关注目光主要集中在内部控制规范与体系、全面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融合问题上。2008年5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正式印发,将于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并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COSO报告对我国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对其借鉴主要体现在:在形式上借鉴了COSO报告5要素框架,在内容上体现了风险管理8要素框架的实质。

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关系问题上,我国大部分学者认为,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内部控制是防范企业风险的有效途径。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内部控制旨在风险管理,它对风险管理起着重要作用,COSO企业风险管理的关键点就是管理层应采用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内部控制,并进行内部控制有效评价。

不少学者主张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有机融合在一起。其中,有学者认为,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是一个程序,它不是静态的,而是处于不断的调整和变化之中,以适应组织环境的变化。内部控制只有与风险管理相融合,才能实现最佳效果。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内部控制作为一种内部制度安排,具有特定的功能,主要表现在降低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补充企业不完备契约。对于内部控制的核心问题,即什么是促进和推动内部控制发展的本质属性和最终动力,笔者认为,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是内部控制发展和推进的本质。

二、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博弈分析

企业是一系列(不完全)契约(合同)的有机组合,是人们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由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经济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影响,这组契约通常又是不完备的,使人们之间交易产权存在较大风险,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就是为了在取得低交易成本收益的同时弥补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降低风险而建立在企业内部的一个风险监管机制。

(一)参与者

博弈双方为相对于离企业“较近”的企业的经营者(主要是董事会和经理层);另一方是相对于离企业“较远”的要素投入主体(主要是股东和债权人)在这两方的博弈中,双方均为理性人,也就是说在做出决策时考虑自己的收益和成本,期望自己的收益最大化。

(二)基本假设

假设1:经营者的策略(寻租,不寻租)。寻租,经营者在内部控制风险监管机制不能有效实施时攫取额外租金;不寻租,在内部控制风险监管机制有效实施时正常的寻利行为。

假设2:要素投入主体(实施内部控制风险监管,不实施内部控制风险监管)。实施的内部控制风险监管,要素投入主体投入人力物力实施内部控制风险监管机制使其起作用;不实施内部控制风险监管,要素投入主体没有投入人力物力导致内部控制风险监管机制不起作用。

假设3:企业总体经济利益为I,经营者正常经营所获得的经济利益为A,要素主体实施内部控制风险监管机制所投入的成本为B(并假设,只要投入内部控制风险监管机制,就能控制寻租行为的发生),要素主体没有投入内部控制风险监管机制所发生的损失为C,而经营者为自己谋取的寻租利益为D,实施内部控制风险监管机制发现寻租行为对经营者的惩罚为E(并假设,只要实施内部控制风险监管机制经营者的寻租行为就一定能被发现)。博弈的收益矩阵如表1所示

(三)博弈分析

假设用P表示经营者在内部控制风险监管不能有效实施时的寻租概率,用θ表示要素投入者实施内部控制风险监管的概率。当经营者正常寻利行为的概率为1-P,经营者在内部控制风险监管不能有效实施时的非常寻租行为的概率为P时,要素投入主体选择投入人力物力致使内部控制风险监管有效实施(θ=1)和选择不投入人力物力致使内部控制风险监管不能有效实施(θ=0)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E(θ=1)=( I-A-B-C+E)×P+(I-A-B)×(1-P)

= EP-CP+I-A-B ①

E(θ=0)=(I-A-C)×P+(I-A)×(1-P)

=I-A-CP②

当E(θ=1)=E(θ=0)时,P=B/E③

当要素投入主体选择投入要致使内部控制风险监管有效实施的概率为θ,经营者在内部控制有效实施时选择正常寻利行为(P=1)和在内部控制风险监管不能有效实施时选择非常寻租行为(P=0)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E(P=1)=(A+D-E)×θ+(A+D)×(1-θ)=A+D-Eθ ④

E(P=0)=A×θ+A(1-θ)=A⑤

当E(P=1)=E(P=0)时,θ=D/E⑥

由③可知,当经营者在内部控制风险监管不能有效实施时的寻租概率等于B/E时,要素投入主体选择投入要素致使内部控制风险监管有效实施所获得的期望经济利益等于选择不投入要素致使内部控制风险监管不能有效实施所能获得的期望经济利益。当经营者在内部控制风险监管不能有效实施时的非常寻租行为的概率小于B/E时,则要素投入主体选择投入人力物力致使内部控制风险监管有效实施的期望收益就会小于选择不投入人力物力致使其不能有效实施的期望收益,因此,要素投入主体最优选择就是不投入要素从而致使内部控制风险监管不能有效实施;同样,当经营者在内部控制风险监管不能有效实施时的寻租概率大于B/E时,对应的要素投入主体选择投入要素致使内部控制风险监管有效实施的期望收益就会大于选择不投入要素致使其不能有效实施的期望收益,因此,要素投入主体必定会选择投入要素使内部控制风险监管能有效实施。

由⑥可知,要素投入主体选择监督投入要素致使内部控制风险监管有效实施的概率等于D/E时,经营者选择寻利和寻租所获得的收益是相等的;当要素投入主体选择监督投入要素致使内部控制风险监管有效实施的概率小于D/E时,经营者选择寻租的期望收益大于选择寻利的期望收益,因此,经营者将有可能冒险选择寻租;当要素投入主体选择监督投入要素致使内部控制风险监管有效实施的概率大于D/E时,经营者选择寻租行为的期望收益小于选择寻利的期望收益,因此,经营者必定会选择寻利。

将③⑥结合可知,在给定各个博弈方基本假设的前提下,要素投入主体会选择D/E的概率选择投入要素有效实施内部控制风险监管,而经营者以B/E的概率选择寻租。显然,实施内部控制风险监管发现寻租行为对经营者的惩罚E与经营者选择寻租的概率成反比,惩罚E越大,经营者选择寻租的可能性越小;并且,实施内部控制风险监管发现寻租行为对经营者的惩罚E与要素投入主体选择投入要致使内部控制风险监管有效实施的概率成反比,惩罚力度越大,要素投入主体就不必要花费更多的要素投入内部控制风险监管。因此,要素投入者可以通过加大惩罚力度来加强对经营者的风险监管。

三、基于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机制的评价方法

加大惩罚力度对预防经营者的寻租行为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企业控制风险的根本还是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监管机制。传统的内部控制的评估方法有调查表、文字描述、流程图等,但这些方法的缺点已明显暴露。近年来以风险为导向的现代内部控制评价方法不断涌现,主要方法有标杆比较法、风险矩阵法、控制自我评估法等。

(一)传统的内部控制机制评价方法

传统内部控制机制评价方法主要描述和分析内部控制机制的恰当性和有效性,以及在完成所指派职责时的执行效果。其对内部控制的测试与评价所遵循的逻辑顺序是“控制风险评价控制目的是否实现”,可见,更多的是一种事后的反馈,在确认内部控制薄弱环节之后,提供信息以帮助管理层增强和完善内部控制。这种事后的评价是一种“亡羊补牢”式的滞后的方法,而不是“未雨绸缪”预防式的方法,这些方法无法根据企业目标考察风险,也未能根据风险安排相应的措施以控制风险,因此,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管理的需要。

(二)基于风险管理的现代内部控制评价方法

现代内部控制的测试与评价遵循的逻辑顺序是“目标风险控制”,同时将根据企业风险评估调整审计战略,确定审计重点,紧密关注高风险的领域,以提供更相关、更符合管理层和董事会需求的确证信息,从而保证要素投入主体的利益。基于此,以下介绍几种以风险为导向的现代内部控制机制评价方法。

1. 标杆比较法

标杆比较法(benchmark)就是将本企业各项活动与从事该项活动最佳者进行比较,从而提出行动方法,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美国ALLTEL公司运用了此种办法进行内部控制)它一般分为以下两个步骤:

首先,企业需要建立或确认自身所在行业的最佳实务。

其次,了解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实际情况并将其与最佳实务进行对比,用定量或定性方式评估差距。

2. 风险控制矩阵

风险控制矩阵(Risk and Control Matrix, RCM) 是审计人员根据企业经营目标、风险与控制之间的联系,为确保审计建议能针对重要的风险而建立的一张工作表,如表2。

风险控制矩阵是差距分析和审计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文档。RCM为公司相关的风险、需要达到的控制及当前控制状态等提供了一个控制范例。

3. 控制自我评价法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Control Self-assessment,CSA)是近年来产生的一种新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体现了内部控制评价的新观念控制自我评估。控制自我评价法是在1987年由加拿大海湾资源有限公司首先采用的,是一种来检查和评估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新方法,是由组织成员在内部审计机构的推进和协助下评估组织活动的风险和控制的过程。

CSA强调内部控制系统既不是内部审计工作的责任,也不仅仅是高级管理层应关心的问题,相反,应该把它看成是所有雇员共同的责任。控制自我评估体现了应该最先询问那些参与了风险评估过程以及执行了整个控制过程的人,它所包含的不断改善与现代的全面质量管理概念非常匹配,与整体协作的概念及群体学习的模式也有相通之处,因而在今天的商业社会中存在着巨大的潜能。

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发展到今天,国家政府对内部控制管理的法规在不断改进,其指导性意义显而易见。在实务中,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各种评价方法也在不断改进与更新,力求更大程度地促进企业发展,保证要素投入主体的经济利益。内部控制的发展和更新,将更好地强化我国企业内部管理和有效要素投入者的利益,更好地评价经营者经营的有效性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赵斌. 从内部控制到风险管理.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8,(1).

[2] 林荣. 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浅议. 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2).

[3] 张淑慧. 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评估方法探讨.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4).

[4] 孙斌. 风险导向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程序. 现代商业,2008,(21).

[5] 郭群,吴惠吟. 风险导向内部控制评价模式研究. 广东商学院学报,2002,(2).

[6] 陈元芳. 我国近代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学习月刊, 2008,(6).

[7] 高岩芳. 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战略性考虑. 管理,2007,(11).

篇2

中图分类号:B0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市场经济中蕴含着各种各样的经济风险,这一点在建筑企业中也不例外,并且因为建筑行业独特的行业特点,其经济风险的类型和特点也和其他行业的经济风险大不相同。尤其是建筑企业在进行某一项目时其投资和需要的时间也是格外多的,并且整个过程中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也是比较复杂的,这就需要我们针对建筑经济风险进行有效的鉴别和分析,只有事先识别出经济风险,然后进行必要的管控,才能够确保建筑企业的长久不衰。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相关经验具体分析下建筑企业经济风险的一些相关内容。

一、建筑企业经济风险

建筑企业的主要经济风险一般来说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价格风险和利率风险。下面我就来依次介绍下这四种建筑企业经济风险。(1)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建筑企业资金流动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所导致的经济风险,例如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资金突然的短缺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无法支付一些财政支出,最终导致施工的暂停,甚至终止,这类风险主要就是财务问题导致的,因此主要通过财务活动来管控即可;(2)信用风险:这类风险主要是指在建筑企业运行当中与之打交道的相关企业或者部门没有遵守信用而导致的建筑企业发生损失,这主要是由于他人的原因造成的,一般通过法律手段或者事前详细调查的手段来进行弥补和完善;(3)价格风险 :建筑施工中会有很多的财务支出,比如材料和器械的支出,工人的工资支出,由于这些支出的价格变动所造成的建筑企业风险就叫做价格风险;(4)利率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是指由于金融市场的变动而造成的建筑企业风险,主要的就是指金融利率的变化,因此叫做利率风险。

这四类建筑企业经济风险是比较常见的经济风险,总而言之,建筑企业风险一般说来都是影响比较巨大,造成的后果也会比较严重的,因为任何一项建筑工程所涉及的内容都是相当广泛的,一旦发生风险,那么其影响的范围必然不小,这也就需要我们进行必要的管控来预防或者弥补这些建筑企业经济风险的损失。

二、建筑企业经济风险应对策略

建筑企业的经济风险既然那么严重,那么我们就不得不进行有效地应对。总的说来,进行有效的管控经济风险的途径主要是建立一套完善的经济风险管理体系。这套体系的内容应该尽可能的丰富,尽可能多的涉及建筑企业的各个方面,把所有面临的问题都要考虑周到,这样才能有效的预防建筑企业经济风险的发生,即使一旦发生经济风险才有可能进行有效的弥补。经济风险管理体系听起来可能比较笼统,那么我就来详细地介绍四种具体的建筑企业经济风险管理应对策略,它们分别是有风险规避、风险缓解、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

(1)风险规避策略是所有建筑企业经济风险管控策略中应用最广也是最为有效的策略,深得建筑企业管理人员的喜爱,它能够针对可能发生的经济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然后主动地放弃该项目也就有效的进行了风险的规避。具体来说,在进行投标之前要进行详细的调查,充分的分析在整个的建筑工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一旦发现不利于施工顺利进行的风险源就要予以规避。一般说来,主要规避的对象主要有四点:一是不守信社会评价不好的企业应该不与之合作;二是建筑工程资金不齐全,可能出现资金短缺的工程不能承接;三是垫资较多的工程不能承接;最后一点是施工过程不合理,没有进行具体施工安排的工程不能承接。总而言之,就是针对工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多分析,仔细研究整个的工程过程,全面合理的进行评价,最终有效的规避各种风险。

(2)风险缓解策略主要就是经过认真详细的检查之后通过一些具体的手段来针对风险进行弱化,缓解风险对于自身造成的损失,使得风险能够在自身的承担范围之内。进行风险缓解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在投标时要严格进行工程招标文件的审核和分析,仔细核算工程量和一些相关的工程支出,确定比较合适的工程投标价格;在签订合同时,交由专门的人员进行合同的审核以避免在合同签订中可能存在的一些损失,减少合同带来的风险;针对价格风险应该在合同中予以说明,可以根据具体的行业资源变动来进行资金的调整,减少风险;最后还可以和分包商建立一种合作关系,使得风险可以和分包商共同承担,当然利益也必须分与分包商。

(3)风险转移策略主要是把建筑企业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转移,转移到其他人的身上,常见的风险转移的对象就是保险公司,也就是说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签订一定的保险合同,这样一旦发生经济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就可以由保险公司进行赔付,这种有效的风险转移策略也是目前很多建筑企业常用的手段之一。

(4)风险保留策略主要是采取一些措施针对即将发生的风险进行有效的管控,最常见的措施就是建立灵敏的风险预警机制 ,并且随之制订详细的风险应对计划,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发生经济风险我们都可以进行有效的弥补。首先,在资金的管控上,一般我们是采取事先预留出一定的资金来进行作为风险基金,一旦在财务管理上出现了一定的风险问题,那么我们就可以使用这部分基金来进行有效的弥补,以防止财务风险带来更大的企业损失,然后在事后进行必要的分析调整以稳定工程的有序进行;其次,针对在施工进度和施工技术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一般采用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和成本管理的方法来进行必要的管控,加强成本管理和施工现场管理必然会对整个工程的运行产生重大的意义,在经济上和技术上都能够确保工程的顺利开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风险的发生,即使发生了一定的风险,也能够有效地进行及时的弥补;最后还应该学会使用法律的手段来进行损失的挽回,一旦发生的经济风险是由人员的恶性操作造成的,那么我们就可以采取一定的法律途径来追回我们的损失。

三、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机制

建设企业定额和成本责任管理。在企业中设置定额测定部门,将企业定额的建设引入日常管理,巩固基础管理。对成本进行否决,通过限额控制对成本进行动态管理。构建内部控制和竞争的机制。通过削减管理过程中漏洞和不规范的行为,相关部门通过构建完善的内部监督,从而引入竞争机制。利用工程项目内部竞标,引入外部投标的竞争,从而寻找企业在管理和盈亏责任方面的水平差距。如果对内部资源给予合理配置,构建材料周转调配机制,加强管理和服务的水平。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水平,同时降低成本。

四、加强建筑企业经济风险监察

针对建筑企业经济风险进行有效的监察是有效避免损失的最有利途径,即使是出现了经济风险,那么我们针对这些出现的风险进行持续性的监察也有利于风险的快速消失,将损失降到最低。一般说来,进行监察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工程过程的每个阶段的实现过程;是否有新的经济风险出现;市场上一些与建筑相关的要素的价格变化;国家一些相关政策的变动;最后还要密切监察财务的运行状况。针对工程过程中可能出现风险的地方进行有效的监察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风险的出现或者将出现的风险降到最低。

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的整个过程中建筑企业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经济风险,如何有效的识别和控制这些风险必然成为各个企业最为关心的话题,而只有在整个的工程过程中提高风险意识,做好万全的风险处理准备才能有效的规避风险或者说是在风险中成功脱身。

参考文献

[1]裴吉星.建设工程项目施工风险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

[2]简华晋.建筑企业施工项目的风险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6.

篇3

由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评选的ENR2013全球最大250家国际工程承包商榜单中,中国内地共有53家承包商榜上有名,比2012年增加了1家。其中,在前10强排名中,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111.872亿美元位列第十,跻身第一军团。显示我国大型施工企业在海外承接的国际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在大量海外承接的国际工程项目中,EPC总承包项目所占比例尤为甚多。EPC总承包模式的项目管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20世纪90年代,EPC总承包模式已成为国际工程项目承包的主流模式,1999年国际土木工程师联合会(FIDIC)了专门用于该模式的合同范本。1984年我国政府倡导工程项目实施总承包模式,经过近30年的发展,EPC总承包模式得到广泛的应用,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国内大型施工企业作为国际总承包商,在面对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项目获利空间愈加有限的现实状况下,大都积极实施“分包策略”,从市场上选择合适的分包商来进行施工。实践证明,分包管理不仅充分发挥了总承包商对外协调与项目管理的优势,也有效发挥了分包商自身专业施工队伍的特长,让整个项目的实施更加合理顺畅。提升了企业自身综合竞争力,扩大了经营规模,形成了规模效益,有效控制了项目实施的成本。但是,对于国际总承包商来说“分包策略”有利亦有弊,总承包商一旦分包管理工作不到位,分包商部分能力缺失,两者合作不平等,都会给总承包商带来额外的项目风险。因此,如何有效地降低和控制分包管理中的风险对于国际工程项目总承包商来说尤为关键。

1.国际工程项目分包管理主要风险

1.1 合同风险

国际工程项目总承包商与分包商签订总价包干合同、单价合同,都存在一定程度合同风险,其包括责任划分风险和变更与索赔风险。分包合同中一般都明确了双方应各自承担的详细工作内容、范围、责任义务和相应风险,由于国际EPC项目多是边设计边施工,不确定因素较多,变化性较强,分包商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一旦出现自己难以承担的风险,或者说不管这种风险在合同条款中是否指出由分包商来承担,都直接影响了整个项目的实施,最终损害的是总承包商利益,风险一旦处理不当,总承包商即成最大的第一受害者。就变更与索赔风险而言,多数分包商在投标时,为获得项目,以国内的“低价竞标,中标后在分包合同执行期间以变更索赔来获取利润”思路来竞标,加之,一些分包商的海外施工经验不足,不能判断甄别总承包商所提供的相关信息是否准确可靠,未认真进行前期考察工作,完全以总承包商包给的信息确定竞标价格和编制项目施工组织,一旦分包商在合同执行过程中,项目成本发生费用与预期估算发生较大偏差,分包商将会提出较大数额的合同索赔或合同变更来弥补自己的损失。

1.2 质量风险

在分包合同文件中,具体编写约定了分包项目施工的详细工序、施工方法、规范法规等内容,但一些分包商由于自身内部管理不严格、施工技术不达标、不按技术方案要求施工、导致施工质量严重不符合规范要求,一些分包商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在使用施工材料过程中,以次充好、偷工减料,不按设计文件中要求的材料指标进行违规施工,这些不正当行为都会给总承包商带来质量风险。

1.3 进度风险

国际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一般都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较好的外语沟通能力,对于主要的管理人员来说,也应掌握国际工程的特点、拥有一定的国际工程管理知识能力,而不应该是单纯的把国内的一整套项目管理方法和手段套用过来。然而,一些分包商对东道国的政治人文环境、市场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等没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同时自身又缺乏合格的、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不具备一定的海外施工管理经验,导致其无法实现总承包商要求的项目生产进度,工期延误,影响整个项目的综合进度,从而造成总承包商的项目总体利益受损。

1.4 劳务风险

分包商的施工人员中,常有一部分是素质较高的长期员工,另一部分是临时外聘员工以及东道国的临时雇佣员工,这些临时外聘员工和临时雇佣员工的基本素质和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分包商所制定外派劳务合同的工时、节假、薪资支付数额和时效等方面出现问题时,很容易引起劳务人员的劳资纠纷甚至罢工闹事等恶劣事件发生。国际工程项目一般周期较长,条件相对艰苦,员工需要长时间在东道国工作,外语交流能力有限,东道国与我国的风俗习惯迥异,员工们缺少与外界交流,员工相对封闭,精神压力大,使得一些员工负面情绪易于积攒,无处发泄,特别是每逢中国佳节时,如员工情绪处理不妥,极易引发劳务风险,对整个项目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同时,分包商雇佣东道国员工,有可能不能很好处理复杂的劳务雇佣关系,或因不了解而违反东道国劳动法规制度,造成雇佣员工经常性控告企业的问题,直接造成分包商的经济损失,影响分包项目的实施效率。

2.国际工程项目分包管理风险控制

2.1 分包合同风险控制

第一,明确双方工作内容、范围和责任。在编制的分包合同中尽可能全面明确分包商具体的工程内容和范围,以详细的工程量表和施工说明划分工作范围及责任义务,尽量避免日后无法从合同中找到责任方的事件的产生;

第二,严格执行保函规定。国际工程项目总承包商一般都会要求分包商提供占10%合同额的保函,这一项工作必不可少,这算是给总承包商的一份“定心丸”,也是给分包商的诚信上了一个“保险箱”。

第三,明确违约、争端及仲裁责任。为避免总承包商承担分包违约造成的责任后果,在分包合同中应明确规定:分包商应被认为已经阅读主合同并熟悉了主合同中规定的一切技术要求;分包商同意接受主合同中约束总承包商的条款,并承认此类条款就分包合同涉及的工作来说对分包商有同样的约束力。

第四,认真管理文件资料。在合同执行期间,文件管理必须制度化。由于总承包和分包商之间会形成大量的书面文件,这些过程记录都将会是总承包商日后应对索赔与反索赔的重要武器,管理好这些文件资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

2.2 分包质量风险控制

第一,合理关联合同单价与技术规范要求。合同中如果能将技术规范要求与单价相关联,那么就等于是给分包商带上了“紧箍咒”,当分包商某项工作不符合相关技术规范要求时,总承包商有权利提出降低单价的要求,那么分包商为了顺利拿到工程款,它不得不努力控制好自己的质量水平,比如合同中明确某项工作的混凝土强度标号要达到的程度,并且在商务合同中要求达不到此标准就要扣减相应的比例的工程费用,那么分包商就会自觉加强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控制。

第二,严格审查施工材料、设备和人员。总承包商应严格审查分包商的施工材料、设备、技术资料和人员资质等,分包商只有通过总承包商的审查后才能进场作业,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管理好分包商的质量工作。

第三,加强施工现场巡检工作。总承包商应专门成立现场巡检工作组,负责分包商日常施工的监督与指导工作,当巡检过程中,工作组一旦发现问题,总承包商应及时以正式书面形式提出整改要求,并立刻下发给分包商,督促其按技术规范要求就行整改,确保施工质量合格,如果分包方不听取整改要求,继续强行施工,那么总承包商可以用正式信函形式,把发现的问题、附带照片或现场书面确认书,发送给业主和监理,同时,总承包商可以把相应的工程计量款进行扣留,直到分包商解决此质量问题为止。

2.3分包进度风险控制

第一,仔细编制进度计划,严格遵照执行。在合同签订后,总承包商应要求分包商,从总承包商的总进度计划角度,综合考虑自身的劳动力计划、材料计划、机械设备计划等,编制科学合理的分包项目进度计划。这份计划得到总承包商的审查通过后分包商必须严格按其遵照执行。

第二,建立会议制度,积极协助解决困难。总承包应建立每月两次工作汇报会议制度,定期听取分包商的工作进展,共同商讨后续工作安排。同时,充分了解分包商遇到的困难和阻碍,在不影响自身工作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协助其解决某些困难,确保分包商的工程进度有序正常。

2.4 分包劳务风险控制

第一,加强交流,协助管理。总承包商可以通过派遣经验丰富的劳务管理人员和负责与政府沟通的管理人员对分包商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分包商的劳务管理水平。同时,也可以协助分包商进行劳务管理工作,尤其为避免发生分包商延误或停发员工工资的问题,导致员工积极性受到影响,甚至造成极端事件发生,影响到整个项目形象和进展,总包商可以在分包商出具书面委托的情况下,分包商员工工资,分包商也得交付一定的手续费和保证金。

3.结束语

国际工程项目面临的风险多且复杂,辨识分包管理的风险和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对总承包商而言,任重而道远,总承包商和分包商之间应持互利共赢的态度,建立诚信合作的关系,才能确保国际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实现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内外环境的不断的改变,企业的内部控制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企业在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时,需要不断的改进生产和服务来满足社会需要,而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不可预知的风险,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应该发挥其作用,明确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对风险进行预测、评估和合理防范,进而体现出企业内部控制的强大优势。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概念

(一)企业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主要是指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建立起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分工制度。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就是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内部控制是企业进行科学管理、解决企业潜在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企业为了实现经营目标,保护企业平衡运行和会计信息可靠性,保证企业经营战略能够全面执行的重要手段。企业内部控制主要包括组织目标的实现、服从政策的程序、规则和法律法规、组织资源的利用、信息的高度传播等。企业的内部控制要素则包括环境管理、风险管理、活动管理、信息管理和监督管理。这五个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必然联系,五个要素的合理配合所形成的统一整体,能够有效针对企业的内外环境变化进行动态应对。

(二)风险管理

企业的风险管理是指对存在一定风险的企业环境进行管理,进而将风险降至最低,其中包括对风险进行的预测、评估和应变对策等。良好的风险管理,应该是一系列对优先次序排好的过程,使其中最可能发生以及损失最大的风险得到优先处理。在实际过程中,由于风险的发生通常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所以其优化的过程往往很难决策,只有进行两者比重的权衡,适当选择合适的决定。企业的风险管理应该是一个过程管理,贯穿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当中。企业风险管理的要素包括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风险管理应该与企业的内部控制全面融合,要充分考虑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度、企业的经营方式以及企业的发展战略。

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一)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差别

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侧重点有所不同,风险管理应该是内部控制的一个拓展,是主要针对企业潜在风险进行管理的明确概念。任何时候企业的管理者都应该意识到企业的风险问题,所以企业的风险管理应该是一项贯彻企业发展的重要管理内容,风险管理的目的指向是对风险的评估和核算;而企业的内部控制则是企业管理体制的一部分,是对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进行的强化管理方法,以保证企业能够持续发展,内部控制管理的侧重点主要是针对事后和过程的控制。另外,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程序也不所不同,风险管理需要事先设定出风险管理的目标,然后再进行一系列战略的设定、风险的评估、人员的聘用、会计的预算和行政的管理等工作。而内部控制则需要先制定出一定的规则制度,然后再具体实施各项规则制度,并对风险管理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

(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联系

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目的都是为了维护企业的利益,都是为了促进企业管理者的措施和方案能够更好的实施,也是都以管理的方式来保证企业能够得到更大的利润空间和更好的发展前景。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都能够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证,是企业进行合法经营和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内部控制的良好发挥,能够保证企业的经营合法、合规,能够保证企业的财务报表真实可靠,也能够保证经营效益的最大化。而合规经营、财务的真实性和效益的最大化,也是企业风险管理所应该保证的基本内容。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可以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基础保障,而企业的内部控制过程,也能够有效保证企业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企业采取内部控制的高效措施可以将企业的风险降到最小,进而保证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

三、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构建

(一)基于风险管理的组织控制构建

首先应该建立职务分离控制,对职务进行分离的核心是采取内部牵制的方式。这就要求企业的每项经济业务都要经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部门或者人员来共同处理,避免部门或者人员的工作存在单独性,使部门之间的工作可以相互关联,并相互制约。内部控制制度的高效实施应该保证不相容职务分工的原则,也就是说,每一项工作不能完全由一人处理,对于钱、物和账应该进行分别管理;并保证有健全的制度来做为依据。职务分享制度可能会相应带来人员成本的增加,所以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和业务内容,制定合理的职务分离制度;其次是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度,确定各部门及个人的职责、任务和业务目标等内容,并将内容进行具体化和细化。岗位责任制度应该遵循权责统一、责任分明、职责相称和任务明确的原则。岗位责任制建立以后,企业的每项业务都应该由具体的人员来负责,能够大大减少风险问题的产生,一旦出现风险,就应该追究具体人员的责任。另外,岗位责任制也减少了一些不必要存在的岗位,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进而降低了企业的风险;同时,还需要设计出良好的业务流程,企业的业务流程通常会涉及到信息、需求、预测、计划、采购、生产、运输和交付等一系列内容。对业务流程进行设计时,应该以低成本为目的,以时间为基础,以增值和快速反应为标准。

(二)基于风险管理的人员控制构建

首先是人员招聘制度的构建,企业为了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和扩大经营的需要,招聘人员是必不可少的管理内容。企业为了引进高素质的优秀人才,通常采取比较严格的招聘程序。但是很多企业在将人才招进门以后,就放松了管理,导致一些优秀人才无用武之地。企业在招聘完成之后,人事部门和用人的部门应该协同对人才进行素质、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全面培养、测试、调查和试用,以保证新成员能够真正发挥其作用。对在职人员的培训也是企业应该进行的管理内容之一,企业应该定期对员工进行业务能力培训、风险意识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每位员工都能在岗位上尽职尽责;其次是完善人员的考核制度,企业人员的考核可以说是规避风险的最有效方法,需要对人员的考核目标和考核手段具体制定,并设置适当的奖惩制度,全面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

(三)基于风险管理的财务控制构建

对企业进行财务控制首先就应该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企业的预算过程应该是对财务进行事前控制的重要手段。企业的财务预算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预算制定出来了,控制目标也就相应明确了。做好控制应该从企业的销售、采购、生产等各个环节来着手分析,并对预算结果进行及时的反馈;其次要强化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管理力度,使审计机构与财务部门相互协调,对企业经济进行严格管理。还应该树立全员的风险意识,建立内部审计的良好环境。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使审计人员能够严格履行职责;另外,还应该加强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对企业会计人员的基础工作,以增强会计工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强化会计系统的控制管理工作。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就是将风险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形成一个全新的管理模式。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预防,并在预测的基础进行风险决策,将风险可能存在的损失与控制风险所需要的成本进行分析和比较,确定出应该采取的相应态度和方案,保证将财务风险降至最低。

四、结束语

总之在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应该具备对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的能力,以便采取各种内部控制措施,制定出风险管理策略和方法,将风险控制在萌芽阶段。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寻求发展的重要途径,能够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篇5

资金流构成了企业的血液循环系统,因此当财务管理中存在着风险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根据笔者所关注的农垦企业状况可知,由于企业内部受到作业区域空间分布特点的影响,各个作业区在资金使用上往往存在着风险应对压力,同时由于农业生产又受制于自然环境和条件的状况,这就使得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所面临的风险具有系统性的特征。以可操作性原则,便需要着力应对主观因素所导致的财务风险。

主观因素所导致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财务人员风险意识不强,以及财务人员受到信息不对称条件的制约,而无法有效实施风险管控措施。由此,重点解决这两个问题便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风险解读

本文主要考察农垦企业资金流通的内循环,从内循环中来解读财务风险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

(一)项目资金预算风险

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必然存在着计划职能,这一职能在价值层面的反映便是项目资金预算。从传统视域下来解读这一工作,似乎这只是一个单纯的财务技术问题,实则不然,项目资金预算总量的确定取决于计划生产规模(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而计划生产规模又取决于市场需求状况。可见,财务人员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必然在项目资金预算上存在风险,风险的主要表现便是抬高了资金预算总量,从而对企业整体资金规划和配置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项目资金使用风险

与普通企业不同,农垦企业在生产上存在着空间位置散落,以及人力和自然力并存的现状。对于前者而言,则增大了对项目资金使用监管的难度;对于后者来说,则无形中影响到财务人员对资金使用界线的认定,从而也就无法做出满意的资金使用监管工作。相比较而言,针对项目资金使用风险而建立起的管控机制则更为重要,当然难题也更大。

二、解读基础上的管控机制分析

根据管理学原理中的控制职能界定可知,控制职能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等三个环节,对于财务管理工作而言事后控制便体现为成本核算。由此,以下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出风险管控机制来。

(一)事前控制下的风险管控机制

针对项目资金预算风险的管控便构成了具体的事前控制内容,从预算风险产生的机理来看主要在于信息不对称条件的影响,以及财务人员岗位意识的狭隘性使然。因此,需要从主观因素上来应对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这里笔者只是提出,建立自组织学习系统和岗位培训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事中控制下的风险管控机制

事中控制主要指向资金使用风险的管控,而这一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作业部门的机会主义行为所致。正是由于作业区域的空间散落性特质,以及农业生产依赖于人力和自然力的共同作用。这些较为复杂的技术组织形式,便能激励起作业部门产生机会主义动机。因此,需要通过将这些风险内部化的形式来克服。

(三)事后控制下的风险管控机制

最后所实施的成本核算起着两大功能,首先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价提供技术参数,另外则是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提供量化数据。不难理解,在业绩考核机制下将约束当事人的失范行为,并能提升他们的岗位意识。

三、应对措施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应对措施的构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一)深化对风险形成因素的认识

深化对风险形成因素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财务风险本身,而是需要从农垦企业的生产经营整体特征来入手,从而在整体视域下来认识现有风险的特点,以及未来还可能遭致的风险。认识的逻辑路径便需要沿着“先整体、后局部”模式来展开。另外,在考察农垦企业生产现状时,还需要关注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的财务风险,作为工业组织形式的深加工领域,其财务风险主要在于销售环节中的资金漏损和回笼。

(二)强化对资金预算风险的管控

强化的方式在于建立自组织学习系统和提升岗位意识的途径,因此,首先需要在农垦企业财务部门中营造出学习农业生产基本知识的氛围,通过自学和在职培训相融合的知识学习,来增强财务人员在预算工作中的理性。对于提升他们的岗位意识而言,则主要应打破他们固有的岗位狭隘性,而促使他们能紧密联系作业部门或作业项目来完成预算工作。

(三)优化对资金使用风险的管控

若是依赖于企业制度管理,来强化农垦生产作业中的资金使用规范性仍存在难度,为此可以考虑建立农垦企业内部的市场机制,即农垦企业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以及分公司与分公司之间形成类似于市场交换原则的供需机制,从而在相互的成本约束条件下来关注资金使用的效益性。

(四)严格对资金绩效风险的管控

所谓“严格管控”实则在于,严格落实针对作业部门成员的激励和惩戒政策。只有使这种绩效考核机制落地,才能确保各作业部门在稳定的预期下,理性配置自己的资金资源,并在企业内部市场机制下通过竞争原则来提升农垦企业整体的绩效。

综上所述,以上四个方面便构成了在管控机制基础上的实践途径。

四、结束语

本人认为,实践途径则可以围绕着:深化对风险形成因素的认识、强化对资金预算风险的管控、优化对资金使用风险的管控、严格对资金绩效风险的管控来展开。

参考文献:

篇6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使得一大批企业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并反作用于市场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成为企业重点的关注内容,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能够很好的对其内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形成约束与规范,推动企业有序发展。以下笔者将针对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管理机制的相关问题展开论述。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发展现状分析

1、企业内部控制的环境存在欠缺,体制建设不健全

我国企业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要从改革开放以后算起,至今也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了,在这一段时间内受到一系列政策和先进管理观念的影响,我国企业的发展形势良好,但是基于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来说,其发展环境还存在欠缺,在体制建设方面还十分不足,没有形成规范的、科学的法人化企业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整体的员工素质不高,在实际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没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和充实的管理知识与之相匹配,高层管理者也没有将内部控制的管理意识在企业内部进行普及,导致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没有提供良好的环境。

2、多数企业的风险意识较为淡薄,缺乏行之有效的针对性风险管理方法

从企业当前的发展阶段来看,多数企业都表现出了风险控制意识淡薄的问题,其中尤以国有企业最为严重,国有企业因为受到国家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在参与市场时与其他企业相比较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因而对于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和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方面没有形成一定的意识,也因此没有招聘选拔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对企业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评估、识别与预防,也因此使得企业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层面的能力不高,造成了成本投入的浪费,不能够有效提升企业抗风险的能力。

3、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行为活动不规范,执行力度较小

企业要强化内部控制重点还是需要通过实际执行加以落实的,但是有的企业中尽管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制度的内容却并不科学完善,制度的形式僵化、内容沿袭传统,很多具体的管理工作在制度规定中十分模糊,导致存在的制度流于形式,真正落实到实际中却缺乏执行力度,不能够有效的解决实际风险问题。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中,企业的内部控制如果出现了问题是不能够切实的将责任落实追究到个人与部门的,另外由于企业内部风险控制中没有固定的部门对其进行监督,内部风险控制管理工作开展的状况也就失去了标准的审核与评判,企业内部控制中强调的监督也失去了有效的价值,不能够对企业产生强有力的约束与规范,显然不能够达到现代企业管理的现实需要。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健全的有效措施

1、改善其内内部控制的实际环境,调整企业组织与治理结构

当前企业的内部控制主要集中在审计与会计等几方面,强调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行政信息与财务会计信息展开有效的内部控制,对企业本身的发展却缺少科学的治理。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经营模式的改革,这样一种内部控制的模式显然已经不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将注意力转移到企业治理这一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层面上。在实际风向管理过程中,企业要保证行为活动的统一化与规范化,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与企业发展的目标能够紧密结合,实现各项企业管理工作开展的统一,企业治理作为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开展的具体环境,要重视对其进行改善,不断完善企业的组织与治理结构,使风险管理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推进。

2、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系统与风险评估体系,重视文化建设

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开展离不开一定的审核标准和评估体系,只有制定了完善的、规范的审核标准和评估体系才能够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指明发展方向,从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效果加以改善。现代企业要立足于当前的市场发展形势,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同时要单独成立专业的风险评估审核管理部门开展工作,确保日常风险管理举措的执行与监督行为能够落实到位。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当充分认识到先进文化建设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要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加强文化建设,提高企业先进文化水平,重视企业内部全体员工的职业素质,培养各个部门工作的专业高素质人才,通过这种方式来引导企业顺应市场发展,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3、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企业内部树立良好的风险控制管理理念

企业中的管理工作千丝万缕,彼此之间互有关联,一方面能够使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相互联系,提高工作效率,但一方面也存在各项管理工作之间相互掣肘,降低工作效率的隐患,尤其是内部审计工作因为涉及到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利益在实际执行中不可避免的会收到各个部门的压力与影响,因而为了保证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管理工作开展的效果,就要实现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独立。保证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独立就要确保审计部门和审计部门中的工作人员在实际开展工作过程中不会受到企业其他部门或者个人的干涉与影响,从实际执行中维护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与权威性,为审计工作的树立开展减少阻力。除此以外,企业整体风险控制管理意识的强弱反映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和整体价值观先进与否,所以企业还应当重视对企业风险管理意识在企业范围内的宣传与普及,要让全体员工都意识到企业内部的风险控制管理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坚持的理念和观点,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具有重要的规范约束与导向作用,在思想教育和实际工作两方面培养并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通过这种方式加强风险控制工作的开展,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发展。

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一项系统化的管理工作,加强风险管理机制建设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对于企业有效地规避发展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在实际中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戴勇.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5(35)

[2]刘宁.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5(22)

篇7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4-0118-02

一、研究目的

由金融危机中企业衍生工具交易亏损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导向的内部控制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国内企业理论框架方面,尚未形成类似ERM报告那样得到广泛认同的风险管理导向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基本规范对风险管理的关注还不够全面,框架体系方面还没有形成严格的惩罚机制,内控制度的执行力还很薄弱。企业制度构建方面,还普遍存在着风险管理机制缺失或者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对风险管理的关注程度不够,管理层对内部控制不重视所造成的制度形同虚设等问题。但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重视以内部控制为重点的风险意识的培养是企业应对当前整个世界经济态势的低迷,避免出现做出给企业经营带来重大风险决策的关键所在。

二、中化公司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国家进出口经营权的放开以及政策性垄断资源逐步丧失,中化传统外贸经营模式基础发生了根本性动摇。1998年,在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加剧、国家石油和化肥经营体制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公司长期扩张积累的矛盾集中暴露。外资银行全面收缩对中化集团的信用支持,中化公司资金捉襟见肘,现金流急剧恶化,资金链几乎断裂,遭遇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支付危机。公司历史上累积形成的不良资产和潜亏高达247.5亿元而1998年公司账面净资产只有85亿元,几乎濒临破产。

2008年9月,美国爆发金融海啸,并迅速蔓延至全球经济,席卷大宗商品市场。中化公司在“上下游客户出现经营困难、甚至濒临破产”、“主要商品价格暴跌、拦腰斩”的情况下,财务状况良好,公司业绩稳定增长,总体风险可控。

两次危机,结果迥异,这源于中化公司10年来苦练内功,形成了自己特色的管理体系。

(二)基于COSO框架对1998年中化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分析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中化公司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阶段,忙于快速扩张,但没有适应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没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和突出的核心竞争能力,而且只实行简单的盈亏预算和单纯的结果考核,缺乏完备的业务控制过程和抵御风险的机制,再加上多年实行传统的经营承包制,导致公司漠视股东利益、短期化行为严重,盲目融资以及不分客户资信情况盲目放账、担保的现象比比皆是,最终酿成了公司的支付危机。

1.控制环境缺陷

(1)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总公司管控能力弱化。1998年前,公司长期快速扩张,组织结构软弱无力,盲目横向多元化、纵向多级法人化,权、责、利不对等,其业务运作、财务管理、资源分配均自行其事,每个法人单位都有投资权,加上总公司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导致总公司集中管理能力弱化。而且总公司缺乏科学的高层决策机制,决策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主观性。此外,审计机构缺乏应有的独立性。

(2)系统资源分散,总公司缺乏管控手段。资金、信息等系统资源,在原有多级法人治理结构的情况下很难实现集中统一。资金方面,各级法人都有融资权,资金占用与产出回报不挂钩,现金管理不集中,普遍存在部分单位有大量闲置存款的同时却有其他单位向银行贷款、多头对外融资等不合理现象。

2.风险评估缺陷

缺乏独立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不注重对经营环境、市场、客户、竞争对手、可替代品的变动分析。审计侧重财务会计收支审计,不以风险为导向。

3.信息与沟通缺陷

会计核算标准不一,手段落后,出现会计信息滞后失真、账面资产泡沫过大等现象,不能为公司决策提供依据;客户、业务等核心信息封闭,缺乏交流机制。虽然有网络建设,但各数据库没有实现联网,信息无法共享,更无法现交叉稽核,查错纠弊。

(三)支付危机后中化公司的内部控制改革措施

在度过危机后,中化公司痛定思痛,从自身查找原因,认识到产生危机的真正根源是粗放经营、无序管理、内部控制薄弱,外部环境只是导火索和助燃剂。公司以麦肯锡诊断、实施ERP为起点,从1999年起全面改革,努力推进以市场为导向、服务客户为核心、积极培育核心竞争力,并实施管理改善工程,纠正制度性缺陷。

1.组织结构变革

中化公司对过去形成的纵向多级法人体制和盲目的横向多元化发展进行大规模整理清顿,对不创造价值或市场定位不清晰、无发展潜力的海内外机构进行撤并、重组和清理退出。调整经营领域,收缩经营战线,集中资源发展石油、化肥、化工品等业务,并建立石油、划分、中化国际等经营中心,实现资源共享和一体化经营。

2.体制变革

(1)职能管理体制改革。公司建立了人力资源、投资、审计稽核风险管理、预算、绩效评价六大委员会,分别由公司领导担任主任,各专业职能部门多角参与,定期召开会议,讨论问题,形成决策。

篇8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增长,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社会各领域、各阶层对电力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因此,对电力质量要求在不断提高。近些年国内众多电力企业电力运行规模不断扩大,变电运行等设备也随之不断完善,因此对企业电力运行管理的要求在不断提高。配网运行的基础是变电运行,配电运行是否科学、合理、有效是电网良好运行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加强对配电运行的管理工作。

一、国内配网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及专业技能的参差不齐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各大电力企业为变电站及相关维持电力运行部门引进大量先进设备,完成配网自动化的普及与完整的覆盖率。从而进一步提高国内电力运行效率和质量,在此基础之上,更加要求相关工作技术人员要快速掌握设备的操作应用、操作原理和检修方法,在电力运行操作的过程中,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增强应急意识。相对于传统配网的工作方式来说,配网的运行和故障检修具有较为明显的不同,因此,配网自动化下的工作技术人员在未具备启动自动化系统操作能力时,更容易为配网健康、稳定的运行带来不可估量的风险,导致配网用电事故频频发生。

而配网自动化的普及并不代表可以脱离人工操作,更要求电力运行技术人员规范操作,增强安全防患意识,在国内诸多电力企业进行电力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够,对相关安全制度也没有给予最高程度的重视,没有认真仔细阅读紧急工作安全管理手册,弱化了电力企业电力运行管理的具体要求,无法准确掌握并严格执行工作管理制度、工作间断制度以及现场安全措施等。而国内各大电力企业由于缺乏对相关工作技术人员进行针对性的知识培训,更没有对相关工作安全管理制度进行有效落实,导致许多工作技术人员在对电力运行和配网运行的工作中,无法有效提高安全素质及专业技能,更无法完全满足工作的日常需要,从而导致一些问题及事故频频发生,屡禁不止。

(二)通信技术及信息处理技术的不完善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光纤网络作为主要的通信方式席卷全球,此项通信技术具有通信速度快、可靠性高、操作简单等优势,比较适用于配网自动化系统运行。然而就当今国内通信技术来说,其中配网自动化通信系统的建设和日常维护等需求,相对要高于其他通信方式,在配网自动化通信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光纤容易受到外护管道及建设环境等外界因素的影响,造成光纤设备表面不同程度的磨损,对配网自动化的通信时效性、可靠性、准确性造成一定的冲击,更使其本就不稳定的通信技术发生一定程度上的技术风险。

随着通信技术在国内广泛应用,配网工程也在不断扩大,为了实现配网数据连接、拓展数据、拓扑动态等基础目标,众多电力企业给予较高的技术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但是由于配网自身又存在供电状态分析、线路负荷预测、潮流分析等准确度不高的劣势,造成配网网络中在分布电源的控制、智能监视、自动修复故障、人工技术控制等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地发挥,从根本上对配网自动化健康、稳定发展形成制约,种种技术的不足和通信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同样给配网自动化的普及和应用带来诸多障碍。

(三)配网高级数据不清晰与集成标准无法统一

当前国内的各大电力企业都可以实现对拓扑数据、数据连接进行关系检验、拓扑状态着色分析以及动态电源加以分析,但是由于电力供电网络分区过于分散,严重造成其状态分析、潮流分析(尤其是受最初监测点覆盖限制)、线路负荷预测、网络高仿真等高级数据分析的精准度不够,致使配网自动化对分布式电源的控制、自动修复故障系统控制、智能监视及优化运行控制等功能难以发挥其特有的功效。

随着国内经济体系不断完善,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通信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据交互和信息集成,成为国内电力企业配网自动化主流发展趋势,在此程度上加快数据的处理和传递速度,而配网主站与配电网GIS交互系统却很难做到将各种数据和集成标准统一。当前主要的3种交互集成方式见表1。

二、提高配网自动化技术措施

(一)提高电力运行操作人员综合素养和专业的工作技能培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加安全的设备、更加先进的技术被不断应用,同时安全防护设施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应用。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必将大大提高电力企业的本质安全度,消除或减少职业危害因素对从业人员的职业伤害。然而职工的知识不同时更新,技术技能不同步提高,就无法使用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知识更新、技能提高的有效途径就是教育、培训和学习。在培训的过程中利用真实的事故案例,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使工作人员在操作配网电力运行的过程中,可以直观的清楚和了解错误的操作会导致如何严重的后果。同时电力企业对相关技术进行学术交流,促进技术人员相互学习,举办技术大赛,使相关技术工作人员可以从根本上认识和掌握专业的技术技能。

(二)加强配网自动化系统控制管理

针对高级数据分析精准度不够的问题,应在配网自动化技术安装或调试之初对其拓扑结构进行详细设计,从而在满足基础检测功能的基础上,开发高级功能应用平台,实现数据交互与集成标准统一系统建设配网自动化。通过基于IEC61968或IEC61970标准的电力企业信息集成总线技术,打破SCADA、GIS、CIA、负控以及TCM等系统之间的联络,从而充分发挥配网自动化的信息管理作用。

(三)建立有效、健全的管理制度

用理性思维代替感性思维,用科学管理全面替代经验管理,切实转变管理方式,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增强计划意识,加强计划管理,提高计划覆盖面,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定期修订和完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真正做到“法不阿贵”,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达到“以法治企”的目的。狠抓到位管理,自上而下,加大执行力度,做到令行禁止。细化管理,积极推行科学先进的现场管理方法,全面提高企业现场管理水平,进而提高配网自动化系统作业效率,制订并推行先进的日常维护配网设备制度,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努力调动广大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加强管理基础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来抓,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完善电力调度补偿技术、保障设备和终端蓄电池顺利实用

合理的电力调度对于提高电网效率工作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而通过光纤技术采用无功补偿技术手段,从而达成保持无功功率在较低水平的操作中,降低配网设备的无功损耗,改善电力电网质量,充分利用一切相关的技术和设备。在保证设备及元件的可靠性的基础上,对重点元件和容易发生故障的元件进行最高级别的监测,利用多元化、系统化等技术手段,来增加其耐用性,同时可以避免发生故障后不能及时更换元件的情况,有利于全方位的扩展功能。在蓄电池方面,可以根据蓄电池日常维护设立维护小组,对配网自动化系统和蓄电池等终端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确保蓄电池电力充足。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自动化、智能化等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配网系统与通信信息技术有机结合,使其也逐步迈入其行列中,现如今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刚刚起步,必然存在技术不成熟、缺乏技术标准、配网信息设备不健全等技术风险,因此国内电力企业在运行自动化系统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其进行实时监测,制定紧急方案和备用方案,规划、设计运行系统有序进行,降低问题的影响,为成功建设有效应用配网自动化和维护日常设备创造更好的条件。

篇9

1.1 国际物流的基本概述

国际贸易是国际物流的前提。当生产和消费在两个以上的国家分别进行时,为了克服生产和消费之间空间隔离和时间距离,就要对物资进行物理性移动,就形成了国际物流。国际贸易中同样有四流: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所以单纯的外贸商品的买卖似乎不能构成国际贸易,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实现商品从出口国向进口国的运输。这就体现了国际物流的重要性。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间已有了不少经济交往,但是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与今天的物流全球化有较大距离。

1.2 对外工程项目国际物流在项目风险源方面的系统识别风险源的系统识别工作是对外项目工程在国际物流方面进行风险管理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风险源的系统识别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相关的管理人员找出项目质量、项目进度、项目投资等多方面的项目工程在进行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主要风险,整体上来说,目前,对外项目工程在国际物流方面的主要风险源由4个方面构成。

(1)对外项目工程在国际物流方面的“人”的因素。一般来说,参加对外项目工程的操作过程中一般包含着多个人事部门,这些组织中的相关成员,在资质方面是否能够真的达标;相关人员在自身的行为规范方面是否得体;各组织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否能够相互配合;相关的组织在对外工程项目的变革过程中是不是会带来一些不稳定的因素,这都是对外工程项目在国际物流中所必须要注意的风险。

(2)对外项目工程在国际物流方面的设备因素。在对外项目工程的设备因素,主要指的是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我们的国际物流工作所选用的运输工具以及装卸工具,在对外项目工程的国际物流工作中,我们必须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保证这些工具在其质量以及数量上对项目工程的满意度。避免在进行对外项目工程的过程中,由于机器老化、工序特殊等原因造成对外项目工程在国际物流方面的不适应性而带来的相关风险。

(3)对外项目工程在国际物流方面的环境因素。对外项目工程在国际物流方面的环境因素是一种相对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且将会对项目工程在国际物流方面的运输工作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例如,在国际物流的过程中,车辆在不同路况中所遇到的摩擦力也会不同;对外项目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如果风力过强,那么在进行设备吊装的过程中将会改变设备的原始方向。在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下,我们对外工程项目的国际物流工作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环境因素所带来的风险。

(4)对外项目工程在国际物流方面的程序因素。在整个的对外工程项目的国际物流操作过程中,都会有包含着三个层次的程序来对项目工程过程中所产生的事情进行系统规范和指导。这三个程序因素主要包括:对外项目工程在作业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国家规范标准、对外项目工程在质保体系方面的相关文件以及对外工程项目在具体实施操作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作业指导书。这些因素都是我国在进行对外项目工程的国际物流工作中所必须要遵守的程序因素。

2 对外工程项目国际物流的管理控制风险

在进行对外工程项目的国际物流管理控制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对该项目工程的风险进行系统识别,在对工程项目进行风险系数的量化,进而使用科学的方法对国际物流所产生的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

2.1 对外工程项目国际物流在风险评定中的概念以及风险强度分析对外工程项目国际物流在风险评定中的概念指的是,在对外工程项目的国际物流管理过程中,对项目的结果以及相关成本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和评定,进而找出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相关风险的规律以及问题所在,通过与相关专家进行咨询,帮助对外项目工程的国际物流工作进行系统的定性评价。

在对外工程项目的活动过程中,尤其是国际物流工作的风险评定过程中,必须将风险发生的概率考虑在内,并对工程项目国际物流的风险评定进行准确判断,在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国际物流工作制定出更为周密、详尽的防范措施。

2.2 对外工程项目国际物流的管理控制风险原则

(1)对外项目工程的国际物流方面要及时发现相关风险、避免风险。在我们进行对外工程项目的系统作业过程中,如果在国际物流方面发现风险,那么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避免它的发生。但是,如果该风险存在于对外项目工程作业过程中的某一个关键的部位的时候,那么就可能会意味着相关实施人员要放弃原来制定的相关方案,进行充分分析。作为国际物流的服务商来说,国际物流工作的首要原则是安全,因此,在进行对外工程项目的国际物流工作时候,一定要尽可能的避免风险性作业,将安全问题放在对外项目工程的首位,避免冒险作业给对外项目工程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2)对外项目工程的国际物流方面要采取相关措施,规避风险。在对外工程项目的国际物流工作中,如何实现降低风险的目的,一直是我们相关管理人员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首先,可以通过整合对外项目工程国际物流方面的相关组织,在保障组织之间的整体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对工程物理方面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相对应的措施。其次,要求对外项目工程的物流工作人员都必须接受专业的教育和培训,保证对外项目工程的国际物流工作人员在资质方面的有效性。最后,在对外工程项目的国际物流工作中,我们必须保证对相关设施的监测工作,确保在面临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我们相关的工作人员还可以用相对安全的手段来避免环境所带来的物流隐患,保证外对工程项目在物流方面对工况任务的满意程度。

篇10

1前言

我国的金融行业在发展的进程中一直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作为重点工作对象,金融行业借助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是也将面临诸多的风险,一旦金融风险席卷互联网行业,就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这就需要互联网金融企业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构建风险抵御机制。互联网金融企业要认清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结合市场发展趋势,对企业制定风险管理战略,积极调整企业的内部控制措施,增强企业的风险防控能力,维护企业的经济效益。

2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2.1风险管理概述

风险是指事物发生的走向超出预期的计划,具有不确定性,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市场发展情况和国家政策方法,风险的发生会给国家和社会大众带来一定的影响。而风险管理就是在对风险进行充分了解的情况,借助多种思维方式对风险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得到最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

2.1.1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类型

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的主要类型包括以下几种:中介风险:该风险是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中较为常见的风险,特别是在互联网金融企业平台在资金运作中占据较大的作用,用户和企业都是借助互联网金融企业平台进行交易,对于一些用户交易资金较小的时候,互联网金融企业平台的监管就容易出现偏差,用户就会面临一定的经济损失,该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三方中介平台监管的失职,没有建立完备的监管制度。操作风险:随着手机支付的普及,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由于支付带来的信息泄露的风险,这也是目前社会上由于支付发生的最多的风险状况,一些不法分子借助扫码设备提取用户的信息资料,再加上民众的支付安全意识较低,造成这种风险的增加。流动性风险: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资金流动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企业中的资金本身流动性增强,就会带来资金错配和资金流动不畅的情况,进而造成流动风险的发生。

2.1.2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互联网金融企业中的风险管理工作至关重要,是需要企业全体工作人员共同的付出才能够将企业中的风险规避制度更加完善。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之前需要将企业内部的风险进行评估,因此采取更为合适的应对措施。我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周期较短,在应对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依旧存在较多的不足,这就需要国家给予大力的政策支付,帮助我国互联网金融企业更好的防范风险。

2.2内部控制概述

内部控制主要是指企业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市场环境下,对企业内部的各类资源进行运用,同时也可以利用社会资源,在企业中实行有效的管理措施,对企业内部进行约束和调整。

3企业的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问题

3.1企业风险意识较低

互联网金融企业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内部人员的风险意识较低,不仅仅存在于基层的工作人员,对于企业的管理层同样也会有这些问题。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处于发展的初期,本身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就导致企业的风险意识较低,忽视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企业内的员工也存在对工作效益给予高度的重视,而忽视公司的风险管理,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整体呈现出急功近利的状况,一旦企业的资金流动出现问题,就会导致企业的运作受到严重的影响。

3.2风险防范措施的缺失

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由于自身企业的运作资金有限,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风险防范措施的建立中,就导致企业内部的管理过于粗糙,管理设备落后、管理制度过于传统和对日常的管理存在忽视现象。这些都是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防范措施缺失的体现,进而会对企业的人才引进和资源利用产生较大的影响。

3.3不够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如果不具备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就容易出现企业员工工作态度消极、工作懒散的情况,更严重的是员工做出违反法律法规的事情,例如挪用企业公款等。因此,互联网金融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互联网金融企业承担了互联网领域和金融领域两个方面的风险,企业内部必须做好风险控制工作,才能够避免企业内部受到损失,建立起健全的风险控制制度,促进互联网金融企业呈现出更加良性的发展。

3.4执行力不高、评价机制的缺失

互联网金融企业借助互联网是一种新型的企业模式,实体企业能够对客户的贷款实施实时监控,但是互联网金融企业却无法做到这个方面,对客户的追踪的精准度存在偏差,也无法对客户进行全面的信用评估。互联网金融企业对设备的要求较高,对人工的利用率较低,因此,人员的工资也出现了下滑的迹象,这也会导致企业中的员工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企业员工对于企业制定的管理制度的执行力较低,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

3.5网贷内控风险高、合规程度较低

所谓的合规就是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时的操作流程是符合国家指定的标准要求,但是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企业中存在不合规操作的情况,特别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的加快,互联网金融企业想要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就会做出违背国家行业制度标准的行为。不合规操作也是互联网金融企业最为常见的风险问题,会使得互联网金融企业成为不法分子进行违反活动的场所,从而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

4基于风险管理的提升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策略

4.1基于风险导向完善内部控制工作

互联网金融企业为了最大化的规避风险,完善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制度,首要的任务就是多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在实现共赢的情况,也发挥出风险共享的效果,在应对风险时,能够借助企业各自的优势对风险进行化解。除此之外,企业需要加强企业内部的日常管理工作力度,不能够忽视任何一个工作细节,逐渐使企业的监督体系更加完善,与战略合作伙伴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制度,加快信息传递的效率,使双方都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4.2对风险控制各环节进行强化

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不断发展,对各方面发展因素都有着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在网络安全和数据库安全方面,这就要求互联网金融企业在企业内部构建较为成熟的风险防范的制度,便于企业的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操作时能够及时抵御外来黑客的攻击,而互联网金融企业也需要建立起维护组织,一旦发现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系统出现问题需要进行及时的维修,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设置出风险报警机制,一旦出现风险威胁,能够立刻发出警报,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得到最及时的通知。

4.3风险管理内部环境的创设

互联网金融企业想要更加有效的抵御风险就需要在企业的运作中营造良好的风险意识氛围,通过适当的宣传手段,对企业的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促进工作人员为完善企业的风险机制积极做出贡献,及时配合企业管理人员制定出的风险规避措施。面对互联网金融企业中出现的风险,工作人员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解决,企业也要定期对员工进行风险意识培训,提供工作人员对风险的防范能力,为企业的顺利运作提供支持。

4.4进行p2p网贷平台征信法律建设

互联网金融企业和p2p信贷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建立完善的p2p网贷平台征信制度,能够有效地促进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进步。首先是建立信用评估系统,借助安全可靠的计算机系统对客户进行严格的保密,但是对于必要的信息做到及时披露;再者就是科学化的征信法律建设,可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p2p网贷业务进行明确的规定,一旦发生纠纷可以根据相关的法律条规进行裁决,维护借贷平台和借贷者双方的利益。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仍存在诸多的问题,通过对风险管理的介绍,了解到二者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因此,不仅企业要积极做出相应的风险规避措施,政府部门同样需要给予法律条例支持和政策扶持。互联网金融企业只有在正确的风险管理制度的引导下,才能够最大化的为企业避免风险入侵造成受损,才能够保障互联网金融企业呈现出积极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088-01

内部控制中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管理实施的具体方法及理论,在企业风险评估、内部控制及资产保护、实现企业目标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通过了解当前企业发展情况,发现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相关制度的建立及完善工作存在问题,应加强相关机制的研究,确保企业走可持续道路。

一、风险管理机制概述

企业内部控制指的是在专业管理制度基础上加强风险防范。通过有效的监管,建立可控制企业发展的全方位控制体系,对关键控制点进行描述,以流程形式对生产经营业务情况进行展示并进行规范的管理体系。企业风险管理指的是企业在未来战略目标实现的整个过程中,努力将多种不确定因素可能造成的结果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主要方法及实施过程,可确保实现企业整体利益。我国正处于经济持续发展阶段,企业发展具有较光明的前景,企业方面在业务扩大发展过程中可能缺乏对企业风险的关注,部分企业因财务基础薄弱,无法通过科学数据分析为企业发展提供决策,造成企业内部管理中风险观念的薄弱状态。[1]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的实践产物是针对企业经济风险的有效手段。因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往企业内部实施的传统控制手段及风险管理机制均落后,无法适应社会新潮流。因此,企业应针对自身发展情况加强内部控制管理,通过提高内部控制意识加强风险管理,逐步完善相关制度,最大化减少内部控制缺陷及风险管理不足对企业造成的损失,企业发展中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有效应用十分重要。

二、建立企业内部控制中风险管理机制的前提

企业内部进行控制及风险管理需要满足内部环境、信息交流、内部监督、控制措施、风险评估五个前提条件。并确保在建立风险管理机制中遵循利益原则及机制独立原则。企业方面在建立内部机制前应针对企业主要潜在风险进行有效评估及准确识别,根据轻重缓急按照顺序进行排列。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应贯彻全企业各个环节,机制的建立应充分考虑企业成本及适应程度等多种层面,若只针对风险发生率为零的风险控制,是对企业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2]

三、企业内部控制中风险管理机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国企业风险意识进行分析,多数企业具有较强风险意识,但是重点对财务风险进行关注,在风险控制及管理方面仍缺乏。通过对国企内部控制结构进行分析发现仍存在较大完善空间。若企业不能结合自身发展进行结构治理,随着企业漏洞的扩大无法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的开展。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机制结构的不完整会造成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工作及风险管理工作的无法落实,不能充分发挥其实际价值。因缺乏内部控制监督及制约,虽然少数企业对监督机制的重要性有所认识,甚至已经出台了相关规章制度进行辅助,但在实际工作开展中这些规章制度无法发挥实际效用,导致企业内部仍存在较大风险。

四、企业内部控制中风险管理机制有效应用的措施

企业风险管理观念的开展主要表现在风险评估及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方面。因此,只有企业方面确保工作人员树立正确风险管理理念与认识,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员工风险意识,进而对企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预防,使企业获得最大化经济发展空间。

企业对自身内部控制中风险管理制度的完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公司风险管理首要任务为识别公司存在的风险,因此在企业日常运行过程中应加强对各类型风险制度的识别,通过有效区分可能出现的风险类型,更好地开展风险防范工作。另一方面来说,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建构主要是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准确性,通过对风险事项的分析细化,从企业内部入手对不同层面信息进行划分选择。在加强风险管理机制审计工作中,应实行风险导向审计制度,另一方面应确保企业内部审计自身独立性,对其权威性进行保护。通过严格审核企业风险管理机制,降低企业风险发生率,提高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工作开展效率,实现企业经济及社会效益的提高。

五、结语

全球一体化经济的发展为我国企业带来了巨大挑战,为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意识及能力,应有效加强内部控制中风险管理相关机制的建设。通过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意识、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管理体系、加强内部审计及监督机制,应用ISO9000国际标准对内部控制机制进行完善并加强,不断改革新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机制,提高企业风险管控能力,确保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篇12

二、电力企业预算管理中的问题

(一)全面预算管理同企业的发展战略脱节

由于电力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作为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国家建设提供基本电力供应的基础型企业。电力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同企业预算管理长期存在脱节的现象。由于对于风险控制和预算管理认识的不到位,部分电力企业的管理者倾向于片面地认为电力企业的职责就是为国家提供用电保证,收入和支出问题都应受到国家宏观调控管理,资金的周转与管理工作不需要电力企业下大功夫进行规范和管理。在这种管理思想和理念之下,电力企业的预算编制和企业的生产活动之间在衔接上存在很大问题,没有形成全面预算管理的思想基础和管理理念环境。

(二)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尚不完善

在电力企业的现实管理环境中,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性和技术型的制约,企业的预算管理方法大多还是采用的传统的编制方法,缺乏对于市场情况和需求的深入调查、分析和研究。预算编制过于简单,预算指标不够客观,在预算管理落实上同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上就会存在衔接上的问题,导致了预算编制无法为电力企业提供必要的生产指导;预算执行无法起到必要的控制作用;预算监管时不能完整无误地反映出一定时间段内电力企业的现金流量、筹资计划和投资内容,无法实现以预算为主体的企业生产考核与监管的目的。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企业预算管理手段过于粗犷、预算体系不够完善,从而无法实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而达到内部控制的管理目标。

三、基于风险内控的全面预算管理实施

(一)成立单独的预算管理部门

为了实现电力企业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管理作用以实现风险内控的目标,在企业管理结构体系中成立单独的预算管理部门,执行预算编制及审核通过进行整体、全面负责的职责是电力企业进行全面预算管理改革和建设的第一步。全面预算管理部门同电力企业原财务部门并行权利,通过以电力企业核心目标为指导,调查、分析、整合市场情况和资源为手段,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预算标制,并通过细致的预算报告和详细的预算条款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保证预算编制在制定后能够做到对电力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定量考核并细化到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操作规范。

(二)建立健资金使用全审批制度

为了保障全面预算编制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电力企业需要完善自身的预算审核管理体系。审核部门在预算编制审核过程中,需要结合电力企业一定时间段内财政收支、各生产部门的需求计划及历史实际成本数据整合等具体信息,对预算编制进行审批工作,切实保障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可执行性。根据电力企业生产和发展的需要,预算审核体系和审核制度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不断的更新和完善,时刻把握企业生产环节中的关键控制点,对不合时宜的审批制度进行删除、修订、更新和完善,对审批、授权和预算执行工作做到严格的把关,为电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质的保障。

(三)加强对企业资金使用环节的监督控制

为了保障全面预算管理方案的落实与有效实施,加强对企业生产成本、采购与销售三个大方面的资金控制是电力企业的预算管理执行环节的重点所在。对于电力企业来讲,电力生产所需耗材,如煤炭、大型设备更新与维修等,要格外注意控制各部门的申请报告、订购、合同、验收和付款几项关键环节。通过有效的资金使用环节的控制,将电力企业的预算进行以资金为基础的量化管理,从而保障电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科学性与时效性。

(四)建设基于内部控制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在企业内部,如果缺乏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为指导,就可能使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失去具体标准进行规范,使预算管理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存在,而无法发挥实际作用。同理,如果不能有效搭建全面预算管理的平台,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也不能与企业发展目标相统一,不能深入到企业的工作机构中。只有把全面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两者高度结合,才可以深化全面预算管理基础上的内部控制系统建设,并同时激发二者对企业产生影响。企业在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时,需要同时考虑内部风险控制情况。

(五)落实电力企业部门指标分析制度

建立健全电力企业部门指标的分析制度是全面预算管理执行与落实的重要管理手段。通过向企业管理部门按时递交生产活动资金流转和经营过程中各部门各项指标的详细情况,如煤炭消耗情况、设备损耗情况、生产计划完成情况等,电力企业财务部门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各部门递交的报告数据进行汇总、整合和分析,形成书面形式的报告为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者制定与调整全面预算管理方向和内容,及时根据企业生产状况和市场需求状况体征自身的预算管理情况,增强电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灵活性与市场敏感性,强化了预算在电力生产中的管理能力。

(六)采取科学的全面预算管理方法

电力企业要注意预算管理手段的科学化。完善预算管理的具体内容,采取科学手段,抓住企业成本预算这个重点,在做好业务和财务预算的配合与协调工作之后,促成全面预算系统的建设。建成可以准确体现电力企业运营状态的指标体系。企业也要不断修缮预算管理的操作程序,公司的领导层做好组织工作,把编制业务交给专业管理工作人员来完成。

篇13

2008年6月财政部联合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其中风险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之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制定和将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风险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的国际经贸往来也越来越频繁,加强企业外汇风险管理也越来越重要,以下从内部控制理论的角度,来探讨我国外汇风险管理。

一、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基本理论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形式上借鉴了COSO报告的五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框架,同时在内容上体现了风险管理八要素(控制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框架的实质,构建了以风险评估为重要环节的内部控制框架。风险评估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

全面良好的风险管理需要以真实、准确、及时和完整的风险信息为基础,企业应广泛收集与本企业风险和风险管理相关的内部、外部初始信息,及时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首先确定企业的目标、制度、资源、信息和业务流程等,再通过风险识别活动输出企业风险。风险分析是指企业进一步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目标实现的可能影响程度,是风险应对的基础。风险分析的基本流程包括数据的收集、技术方法选择、分析实施、分析结果、数据存档。风险应对建立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为风险控制活动提供依据。企业根据目标、风险偏好和风险可接受程度、风险发生的原因和风险重要性水平,结合实际情况确定适当的风险应对策略。企业风险应对有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四种基本类型。

二、外汇风险的识别

企业开展风险评估,应当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识别内部风险主要关注人力资源因素、管理因素、自主创新因素、财务因素、安全环保因素等内部风险因素。识别外部风险主要关注经济因素、法律因素、社会因素、科学技术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等外部风险因素。

(一)内部外汇风险

1.专业外汇人才的不足

我国不少企业聘用财务人员管理外汇,而一般的财务人员往往不具备外汇风险预测和防范的能力,缺乏足够的外汇管理知识,因此,即使企业管理层重视外汇风险的管理,但由于企业缺乏专业的外汇人才而使得管理外汇风险无法实施。

2.外汇风险管理的不足

在我国很多企业没有对外汇风险的防范设计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外汇风险管理不足,导致企业一旦面临外汇风险,无法确定外汇风险承受度、无法正确选择外汇风险的应对措施。因此,常常出现以个人风险偏好进行外汇风险管理,这种个人行为将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

3.财务的单一性

我国一些企业的财务存在单一性,出于控制成本的目的只是在个别的金融市场以某一两种货币进行筹资和投资。这样在外币波动的情况下,公司将面临外汇风险,会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

(二)外部外汇风险

1.交易风险

交易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当前交易中因汇率变化而造成的实实在在的经济损失或经济收益,反映了汇率波动对公司现金流量的影响。交易风险的产生一方面源于外币事项自交易发生至结清时的汇率变动;另一方面是外币事项在收付实现时,将外币兑换为本国货币及其他外币或将本国货币兑换为外币过程中发生的损益。交易风险影响企业短期现金流量、收入或收益的人民币价值。

2.折算风险

折算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对资产负债表进行会计处理中,在将外币转换成记账货币时,因汇率变动而出现账面损失的可能性,是账面价值的变化。反映了汇率波动对公司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包括流动资产及负债和股本。折算风险一般会影响到资产负债表上的净资产,而不是现金流量。

3.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是因意料之外汇率变化对未来的经营活动和经营收益所产生的潜在的不确定性而引起的潜在损失。未来收入、净收益和现金流量的人民币价值可能很容易受到外汇潜在贬值的影响,从而使公司的总体价值及其竞争地位受到影响。相对于折算风险与交易风险而言,经济风险影响程度较大。

三、外汇风险的分析

(一)定性与定量的方法相结合

企业应依据风险的复杂程度和重要性选择适当的风险分析技术和方法,往往采用定量技术和定性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定性方法可以采用问卷调查、集体讨论、专家咨询、行业标杆比较、管理层访谈和调查研究等。定量方法可以采用统计推论、计算机模拟、失效模拟和影响分析等。风险分析中,定量与定性分析技术的结合是必要的,两者可以互补其不足,企业可以依据自身的特征决定采用具体的组合形式。例如风险坐标图法。风险坐标图是把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发生后对目标的影响程度,作为两个维度绘制成直角坐标系。如果采用定性方法,可直接用文字描述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对目标的影响程度,如“极低”、“低”、“中等”、“高”、“极高”等。如果采用定量方法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对目标影响程度用具有实际意义的数量描述。如对风险发生可能的高低用概率来表示,对目标影响程度用损失的金额来表示。

(二)确定风险分析结果

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风险进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企业进行风险分析,应当充分吸收专业人员,组成风险分析团队,设置规范流程,严格按照规范流程开展工作,确保风险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第一,对于企业专业外汇人才的不足,应加强外汇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不断充实外汇人才的专业知识,安排专业的外汇专职人员组成风险分析团队,从事外汇风险的预测和防范工作;第二,对于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的不足,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为外汇风险的防范设计一套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使相关人员在防范企业外汇风险时能够严格按照规范流程来开展工作,以减少执行过程可能产生的个人行为。

四、外汇风险管理策略

(一)外汇风险规避

外汇风险规避是指企业对超出风险承受度的外汇风险,通过放弃或停止与该风险相关的业务活动以避免和减轻损失的策略。例如,企业经营多样化。经营多样化是指在国际范围内分散其销售、生产地及原材料来源地,通过国际经营的多样化,当汇率出现变化时,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生产、销售和成本的变化趋利弊害,增加在汇率变化有利的分支机构的生产,而减少或放弃汇率变化不利的分支机构的生产。在我国,企业可以加快海外转移,强化海外生产体制,扩大多边贸易。充分利用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优势,建立全球化生产体制,同时提高当地零部件采购比例,培育当地协作企业,扩大多边贸易。这样既可以提高对汇率变动的抵抗能力,又能够确立全球化的内部分工体系,还可以带动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出口。

(二)外汇风险降低

外汇风险降低是企业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准备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降低外汇风险或减轻损失,将外汇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例如,要选择恰当的合同货币。在有关对外贸易和借贷等经济交易中,选择何种货币作为计价货币直接关系到交易主体是否将承担汇率风险。为了降低汇率风险,企业应该争取使用本国货币作为合同货币,在出口、资本输出时使用硬通货,而在进口、资本输入时使用软通货,同时在合同中加列保值条款等措施。我国企业可以直接与客户签订人民币合同,以扩大人民币结算。再者,企业可以通过在金融市场进行保值来降低外汇风险,主要方法有:现汇交易、期货交易、期汇交易、期权交易、借款与投资、利率―货币互换、外币票据贴现等。此外,对于外汇折算风险,可实行资产负债表保值来化解。在资产负债表上以各种功能货币表示的受险资产与受险负债的数额保持基本相等,从而使其折算风险头寸为零。

(三)外汇风险分担

外汇风险分担是企业准备借助他人力量,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控制措施将外汇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内的策略。例如,我国企业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竞争力。一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差别化战略,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要通过技术革新、增加廉价零部件进口、减少能耗等措施,降低生产成本。当企业具有了一定的竞争力,就可以将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出口成本增长部分转嫁到出口商品价格上,由海外进口商分担部分风险。

(四)外汇风险承受

外汇风险承受是企业对风险承受度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不准备采取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减轻损失的策略。例如,我国企业可以采用财务多样化的方法来承担一些外汇风险。企业在多个金融市场,以多种货币寻求资金的来源和资金去向,实行筹资多样化和投资多样化,这样在有的外币贬值,有的外币升值的情况下,公司就可以使绝大部分的外汇风险相互抵销,使得总的外汇风险在企业承受度内。

【参考文献】

[1] 吕晖,李建平. 金融衍生工具在企业外汇风险管理中的运用[J].财会研究,2009(05):56-5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