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茶叶的专业知识

茶叶的专业知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6:2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茶叶的专业知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茶叶的专业知识

篇1

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知识是财政学专业的基础内容,也是后期学习、研究财政和税收政策的必备利器。在这方面,我们会深入学习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经济学入门课程,公共经济学、公债经济学等与政府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学习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审计学和税法等会计学的中级课程。这些知识是我们通向财政学知识海洋的指路明灯,不但让我们学会站在经济学的视角和维度看待这个世界,还让我们拥有解决财政学问题的武器,让我们在财政学的科研道路上披荆斩棘,手到擒来。

具备基本技能之后,面临的便是永无止境的专业知识学习了。对于这些知识,我的信条是――The more,the better。首先是税收政策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会学习国际税收、税收政策前沿等;其次是财政政策问题,如政府预算、公共经济学案例等。

初入大学的我,同现在大多数的高中生一样,觉得科研是一件难到无法触及,同时又遥远得不敢仰望的事情,总以一种初中生看高考的态度幻想着科研的模样。3年的大学生活却让我明白,科研不仅无处不在,还为我们提供了体现自身价值的大舞台,让我们熠熠生辉。

财政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主要有财政理论与政策、税收理论与政策、财政货币政策协调、公共预算与财税管理以及公共财政计量分析等。一般从社会现象与国际、国内矛盾和问题切入,从政策制定和政府资金运用的角度展开研究,最终探究可以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和资金运用方式。例如,如何从政府的角度解决“黄牛党”倒卖火车票的问题,如何合理运用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资金解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等。

篇2

    为了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解决师范院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水平较低等问题,越来越多的高师院校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突出师范教育特色,把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纳人到课程体系,并加强考核和管理。而体现师范教育特色之一的高师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工作,也一直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如原国家教委师范司、浙江省教育厅(浙教师[2002]141号文件)先后制定了关于高师学生教师职业训练有关文件,明确了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的概念与内涵,即: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专业性基本技能和技巧,是师范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它具有综合性、操作性、实践性等特点,是融理论与训练为一体的实践性很强的教育专业课程。小学教师职业技能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美育与艺体活动技能、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等六个方面。

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现状调查

    为了进一步了解小教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现状,我们开展了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跟踪调查活动。调查时间:2002年4月;调查对象及人数:湖州师范学院初教系200()届、2001届168名小教大专毕业生(包括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生、五年一贯制大专生、“三·二”分段大专生);调查方式: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向用人单位发出168份调查问卷,回收148份,回收率达88 %;调查内容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等方面;调查项目设计的依据:原国家教委师范司1992年(关于印发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的通知)、1994年制定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技能训练大纲(试行))、浙江省教育厅2002年(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要求与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的文件精神。

    调查结果如下:

    1、语言表达能力:主要调查口头表达能力、教态两方面(见表1)。

2、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主要调查板书书写水平(见表2)。

3、课堂教学基本技能:主要调查教学态度、对教材理解把握处理的能力、课堂应变能力三方面(见表3)。

4、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主要调查组织管理能力、开展活动能力两方面(见表4)。

5、综合技能(见表5)。

    从以上调查反馈的结果来看,用人单位对小教大专毕业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给予了客观的评价和较充分的肯定。综合如下:对小教大专毕业生的教学态度方面满意率达到100;对小教大专毕业生的综合技能、板书书写水平、教态等满意率达到90%以上;对小教大专毕业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课堂应变能力、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处理能力等满意率达到87%以上;对小教大专毕业生的开展活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满意率达到81%以上。但实际上小教大专毕业生的教师职业技能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口头表达能力、把握处理理解教材的能力、课堂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开展活动能力很强和板书书写水平优秀的学生明显不多,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只是达到了基本掌握的程度,在教学过程中很难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

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对策研究

根据这次调查的结果,我们将进一步努力探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内涵,完善其培训内容、训练方法,既要研究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一般职业技能的训练的内容、方法,包括语言和文字技能、艺术和体育技能、教学媒体操作技能、组织管理技能;又要重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的训练内容、方法,包括对小学教材的分析技能、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演示实验和制作教具的技能等,以提升毕业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提高毕业生对教师角色的适应能力。所以我们觉得对小教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和教师职业素质的养成,要有完善的配套措施和规范化的制度。

    (一)要构筑明确的教师职业技能目标管理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高师院校办学指导思想明显存在着“重学术性、轻师范性”的倾向,又因近几年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下文要求开设的课程不断增加,而且各个学校为突出办学特色又出现了加大计算机、英语、公共选修课等课时的趋向,使原来已十分拥挤的课程显得更加繁杂,于是造成了现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缺少操作性、实践性强的执教技能训练课程、课程配比不合理的现象。另外,小学教育本科化之后,招收的是高中起点后的大学生,这些学生与五年一贯制大专生、“三·二”分段大专生相比,虽然文化基础知识、接受能力和发展潜力等方面相对较强,但生源质量、专业思想、教师职业技能等方面往往不如五年一贯制大专生、“三·二”分段大专生,尤其是由于高中起点后的大学生可塑性不强,教师职业技能方面明显较为薄弱。

   “定格在本科、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的小学教师培养,要求我们既能培养出能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具有时代精神和现代人格的全面发展的小学教师,又要培养出“能教小学、能管理小学、能研究小学”的高素质教师,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况且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美育与艺体活动技能、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等为核心的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经过师范教育工作者多年来的潜心研究和广大中师学校的积极实践,其理论及实践作用都已得到充分的证明。而且“开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从直接相关的范畴来看,高师的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法应考虑进行统一目标管理,连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综合为理论实践教学联合体。”

    可见,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由理论体系、操作体系等构成的完整的立体网络式的系统结构体系;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又是一项长久性的工作,执行这一工作需要一个过程。这就需要结合国家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精神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在传统的、原有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基础上进行改革,规定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要求及考核标准,构筑明确的教师职业技能目标管理体系,并把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纳人到教学计划中。这样就使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有了一个明确的管理目标,做到有章可依,从根本上保证了训练的可能性和持久性,保证了开课时间和训练质量,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

    (二)要优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管理过程

    既然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是其毕业后的敲门砖和毕业前的必修课,是其专业知识得以顺利传授的重要凭借和依托,这就要求我们高师院校的相关教育工作者明确训练目标管理体系,确保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质量,强化训练管理过程。主要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制订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计划。教师职业技能的基本结构,不是决定于其个别构成要素的性质,而是决定于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整体,因此要从全局角度来考虑制定计划,这一计划尤其要注重训练内容安排的系统性,体现出从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的逐步深化过程。如一年级可以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美育与艺体活动技能为主;二年级可以以培养学生的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三年级可以以培养学生的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为主;而四年级则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进行综合训练及考核,成绩合格者发给教师职业技能证书。第二,采取规范化、多样化的训练方法,将计划落实到具体的训练形式上,可采用理论指导和实际训练结合、激发兴趣和持之以恒结合、课堂训练与课外自练结合、范例训练和创造训练结合、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结合、自觉训练和考核评比结合等方法进行。第三,建立实习训练中心,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小学教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未来的小学教师,学生要胜任未来小学教师这一职业,除了要掌握扎实的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而教学能力的形成,则需要实践的磨练。这种能力绝非单纯靠课堂听课就可以得到的,他们必须深人到社会生活、小学教育实践中,在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参与班级的教学、学生的管理和学校的工作,这样才能逐步掌握教师职业技能。因此要建立学生实习训练中心,通过见习、小实习、大实习、“拜师学教”等活动,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使师范生得到全面的锻炼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要完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质最监控

    “在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组织过程中,通过组织管理能够解决执行计划方案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但是在培训的过程中,有一些矛盾即计划的组织实施过程随着时间推移和过程展开而出现的计划与组织实施相偏离的种种矛盾。这方面的矛盾单靠计划过程和组织过程是无法解决的,这就需要有一个组织过程以外的过程来辅助或监督。”要完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质量监控,可通过建立教师职业技能质量监控网络和严格每项技能的考核制度加以解决。

篇3

关键词:创业教育;高职教育;问卷调查;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

Key word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questionnaire survey;food nutrition and detection specialty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5-0205-03

0 引言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时代潮流,其中大学生创业更是受到政府、社会的鼓励。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简称“高职食检专业”下同)自从1999年开办以来,经过十多年建设,目前已建成国家示范性专业,总体而言学生找工作不难,但就业质量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1]。在校期间开展有效的创业教育,将有助于本专业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

本问卷调查选取本校高职食检专业学生(大一、大二、大三、近五年毕业的)作为调查对象,收回有效问卷232份,并与若干学生进行访谈调查。本研究设计的调查问卷共有15个问题,主要围绕学生创业现状、创业教育开展现状、创业教育措施等方面进行开展。

1 创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由表1可知,高职食检专业学生对于创业的理解较为全面,82.8%的学生认可创业是开创一份自己的事业,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在创业[2]。通过创业教育(尤其是创业实践),有助于W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方向,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例如在找工作时,可以从个人事业发展、个人创业角度出发进行选择,更加清楚自己需要怎样的工作,而不会单纯追求待遇或所谓轻松工作。当然也有60.8%的学生认为创业是开办企业(公司),毕竟以往人们狭义的创业主要是指开办公司,为消费者提品或服务,并创造工作岗位,能为他人提供就业岗位,这种观念也造成部分学生和教师对创业教育的误解,认为在校期间学生不大可能开办真实企业(公司),所以这种创业教育价值不大。

调查发现,有83.2%的学生表示有或曾经有创业意向,而只有16.8%的学生表示没有想过创业,这说明创业的想法在大学生心中是普遍存在的,大部分大学生并不希望过平庸的生活,希望能有自己的一番事业,但现实障碍也是存在的,往往会残酷击碎很多大学生的创业想法。因此,如何保护大学生的创业想法,值得学校、教师去思考。

由表2可知,62.1%的学生选择创业是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自己的老板,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这是人的本性。也有59.1%的学生认为创业可以赚到更多钱,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而单纯在企业打工的收入是不高的[3]。在交谈中了解到,部分毕业生,尤其是女生,希望能找到专业相关的、收入较高、工作轻松的工作,但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难以实现。其实不论今后是创业还是就业,都需要在工作中有创业意识,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提高工作能力,积极进取,而不能满足于按时上下班,满足于稳定。

由表3可知,高达80.6%的学生选择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创业。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专业后,有的发现自己兴趣不大,专业学习效果也必然差强人意。如果在校期间能接受有效的创业教育,大学生能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同时可以看出,只有35.8%的学生认为创业应放在与自身专业相结合的领域,这一方面说明目前的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不好,学生未能充分意识到只有结合专业才能使自己的未来创业更有特色和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提示在校期间,专业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思考如何在专业领域找到感兴趣的创业方向,实现专业特色与兴趣的结合,提高创业成功概率,例如成立针对特定检测项目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营养咨询或营养配餐机构、食检耗材电商平台、企业产品地区等。

其实今后创业和职业发展应尽量与专业结合,才能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不断积累,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意识到学好专业的必要性。毕竟在创业教育中,学生可以吸纳前人在专业领域的经验和体会,体验前人所遇到的专业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过程,促使学生在职业发展中,能紧紧抓住职业发展方向,扬长避短。在校期间的创业教育应加强与专业结合,融入专业教学中,寓教于创,使得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相互促进,解决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问题,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创业教育无处不在,才能有的放矢[4]。

由表4可知,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障碍很多,尤其是90.5%的学生选择个人能力,如经验不够,缺乏指导,缺乏社会关系,同时有83.6%的学生选择资金不足,没有好的创业方向,这两方面都是创业者普遍面临的障碍[3]。这些障碍说明创业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创业教育应针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而不要强制要求所有学生参与,尊重学生的意愿。

2 创业教育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调查发现,17.3%的学生认为在校期间的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今后职业发展是不可缺少的,78.4%的学生认可有一定帮助作用,只有4.3%的学生认为没有作用,还是多花点时间学好专业技能。其实在校期间的创业教育,不是让学生都去开公司、做买卖,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在学习分享他人创业经历和开展创业实践中,让学生更加明确各自的专业发展方向,更加懂得为何学习专业,需要学习哪些专业知识,进而对今后找工作、明确职业发展有指导作用。高职食检专业主要学习理化、微生物、仪器检验项目操作,依据相关检验标准,对产品合格与否进行判断,强调检验技能操作的规范性、严谨性,容易使学生思维机械、缺乏创新创业意识,限制了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1]。

在学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的调查问题中,71.6%的学生选择“一般”,18.1%的学生选择“不重视”,这表明学校和专业现有的创业教育开展效果不好。究其原因,主要是创业教育仍未受到足够重视和强化(尤其是部分系领导、教研室主任重视不够),不能引领专业的改革;创业教育未能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未探索出适合不同学生需求的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师资建设、经费投入未得到有效保障。

由表5可知,对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教育应着重培养的能力,75.9%的学生认为主要是培养创业意识,如何激发创新、寻找商机等,从而通过创业教育帮助学生启迪思维、开拓视野,以更好、更快地确定职业方向,这是在校期间开展创业教育真正能做到的,更符合高职食检专业学生实际需求的,也是切实可行。而培养学生开办企业、财务管理、产品开发等能力,则是在校期间难以真正开展的。在创业教育中,因材施教,开设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创业教育模块,实现普遍创业意识教育与部分学生接受更高水平的创业实践相结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也可以避免引起部分创业兴趣不大学生的抵制和反感。

由表6可知,受调查对象中,77.6%的学生认为应加强社会实践,建立校企联合的创业基地,73.3%的学生希望为大学生提供到企业、公司实践与锻炼的机会,说明高职食检专业学生更愿意接受实践类型的创业教育,毕竟实践出真知,这不是单纯开设创业课程或开展创业大赛所能比拟的。在校期间的创业教育形式应多采取高职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新方式和新措施,尤其是偏向实践、体验类型,能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而不是在课堂内被动接受创业理论。

3 食检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措施

调查发现,42.2%的学生认为大一适合开展创业教育,40.1%的学生认为大二更适合,而只有较少的学生(17.7%)选择大三开始创业。针对各个阶段,可以采取不同的创业教育形式,分层递进,例如在大一阶段,可以组织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来校交流、组织学生去相关企业参观见习,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大二阶段,一方面将专业课程前移到大二完成(如第四学期就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尽早让学生学完专业课程,尽早对专业有所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在专业课程中穿插创业教育内容、聘请成功创业者来校讲座交流、组织学生去企事业单位实习等,有助于学生初步确定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道路。而在大三阶段,应探索施行分级教育和弹性学分制度,即在第五学期给学生选择机会,即根据兴趣、能力,其中喜欢检验专业工作的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学习检验技能高级课程、去专业对口的检验类单位实习,而喜欢创业、经商的学生,可以接受高级创业技能学习(如创业商机选择、企业管理、电子商务等)、进行创业实践,而非一刀切要求学生都接受相同的课程和实习。

在本次调查中,几乎所有学生(97.8%)都认为在课程教学中有必要融入适当的创业教育,可以拓展视野、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例如在食品加工技术课程中,可以融入食品加工创新创业案例,播放食品创业人物故事视频,与食品加工工艺巧妙结合,可以更好帮助学生理解食品加工技术操作及其应用实例。同时很多食品加工工艺由于缺乏机器设备现场展示、演示,学生很难理解,而辅助食品加工创新创业案例和视频,学生可以很容易理解,恍然大悟,也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5]。当然食品创业案例和视频要和专业内容相适应,同时要精选、精简,时间要控制,否则一节课单纯讲解案例和播放视频,而没有讲解专业知识,只会本末倒置。此外,有针对性开设食品加工创新创业实训环节,依托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营销、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课程,使学生能开展食品产品开发、前店后厂式创业等实践活动[6-8]。

由表7可知,72.0%的学生选择聘请成功创业者,64.2%的学生选择聘请已经毕业的校友(尤其是已经开展创业的),认为他们适合讲授创业教育内容。尤其是已经开展创业的的校友,这些人与在校学生有着更多的共同经历,是让人更容易接近的榜样。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只有31.0%的学生选择学校就业指导人员进行创业教育,这与当前主要由学校就业指导人员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现状形成很大反差,学生普遍认为学校就业指导人员讲授创业教育时,缺乏专业背景,内容往往偏向理论,加之本身缺乏创业经历,感觉是纸上谈兵,所以虽然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但实际效果不佳,甚至部分学生认为浪费时间,还不如腾出时间,学习检验专业技能操作。

调查也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专业教师不适合讲授创业教育内容,究其原因是专业教师也普遍缺乏创业经历,没有掌握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的方式方法。因此,专业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经历、所授课程特点,摸索总结适合自己课程的创业教育方式方法,尤其是形成有专业特色的创业教育实训环节,必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4 总结

通过对本校高职食检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可以确定大部分学生认为在校期间的创业教育尚未得到有效开展,造成学生创业意识不强、创业能力缺失。在校期间的创业教育主要目的不是鼓励学生开办企业,而更多是帮助学生树立创业意识,通过榜样力量,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指导方向、提供帮助。在校期间的创业教育应采取多样化、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尤其是偏向实践、体验型的创业实践活动,也认为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有必要增加创业教育环节,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也有必要融入相关创业教育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魏强华,姚勇芳,邓桂兰.高职食品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探讨[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4-46.

[2]倪赤丹,苏敏.高校学生创业意识的实证研究――基于对广东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调查的实证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9(2):164-167.

[3]王静.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构建――基于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调查[J].人口与经济,2011(1):27-32,45.

[4]刘小廷.论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基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视角[J].创新创业,2014(2):19-22,38.

[5]魏强华.食品专业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收集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11(18):21,29.

篇4

在幼儿园调研中发现,和一线教师交谈关于“观察、了解儿童”的话题,较多教师第一反应是看到儿童的“作品”、“照片”以及一些零散的言行举止片段等等,其实那预示着我们只看到了儿童外显的表象!同样,因为缺失科学的教育观和儿童观,缺乏相应的观察知识和方法,很多时候教师为“观察”儿童埋头苦干,记了满满数页,但教师自己也不知道实际上看到了什么……观察儿童似乎变成了外加的甚至是强迫的任务,撰写观察记录更是毫无头绪。下面就观察儿童目前存在的典型问题做梳理:

(一)观察方面的问题

调查发现当前幼儿教师观察幼儿意识、能力与策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观察意识的缺失:在日常保教工作中,幼儿教师相对比较关注每日的保教活动以及自己的教育行为,但容易忽略幼儿在一日活动中的生活、游戏与学习各环节的具体表现和状态,还普遍缺乏主动观察幼儿的意识和习惯。

2.观察目的的缺失:《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来,更多的幼儿园和教师开始重视“观察儿童”的工作,但缺乏明确的观察目的,具体表现为:不能根据多方因素确定观察目的、明确观察目标、制定观察计划。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确定观察目的、明确观察内容、制定观察计划是保证观察取得预期成效的基础。所以,更多时候的观察是漫无目的的。

3.观察方法的缺失:因为缺乏相关的知识经验、科学有效的观察方法以及观察手段,教师在现场中用的更多是描述法、叙事法等,较少采用拍照、录像、录音等观察手段,一旦现场呈现出的幼儿信息比较多元或场景比较复杂时,教师就会显得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往往捕捉到的信息不够客观、全面、系统。

(二)记录方面的问题

在观察记录中主要有以下几点突出问题:

1.缺乏目的性:教师在观察记录幼儿行为前,首先要确定本活动现场要重点关注的人、事,有明确的观察目的。但我们发现教师在记录幼儿信息时,往往不能明确自己所要观察记录的目标,所以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记了满满数页,但自己也不知道实际上看到了什么、记录下了什么。

2.缺乏客观性:教师在观察记录幼儿行为时,要持客观和研究的态度,学会从客观的立场看问题,从而获得大量具体、真实的信息。但从教师记录的信息分析来看,往往教师会不自觉的带有主观色彩:如对信息进行夸张虚构、记录较概括、主观性语言多等。

3.缺乏有效性:教师在观察过程中要能够辨别、选择对观察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客观、真实地记录,呈现完整的观察记录。现实中的任何活动现场幼儿都会呈现大量的信息,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具有研究的价值。一线教师还普遍缺乏在观察记录时能敏感地捕捉幼儿活动中有价值的典型行为,并采用最适宜的手段及时记录。

二、观察、记录的“方法”

(一)如何观察儿童

观察目的:观察一名2岁6个月女孩的语言发展情况。

B和教师坐在一起看她喜欢的故事书――《饥饿的毛毛虫》。

教师指着第一页问:“B,这是什么?”

“树叶。”

“看,毛毛虫。”B说。

“对,这是一条毛毛虫,还有太阳。”教师说。

“太阳。”

“这是什么?”教师问。

“苹果。”B指着图画说:“毛毛虫、苹果。”

“对,毛毛虫吃苹果。”成人说,“他还吃了两个梨。”

“还有梨。”B说。

“让我们来数数这些梨。”教师说道,指着图画数起来:“1,2,3。”

“2,3。”B重复着。

上述案例教师在观察幼儿时,更多的只是关注到了幼儿和教师对话的内容,缺乏更为全面和细致的观察,如:面部表情、语调和姿势、行为持久度等……

观察儿童时我们应该尽力做到三个层次:第一,视其所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仔细观察儿童的一举一动,用“白描”的方式微格描述儿童的活动,包括他们的表情。第二,观其所由。即用我们的头脑去“诊断”式观察:儿童的所为,反映了该年龄段的共性特征,还是个性特点?有何行为动机、有何需要等等。第三,察其所安。即用心去观察,我们要陪伴儿童一起经历他们的心路历程,体察他们的情感态度,欣赏并学习他们的视角、思维、逻辑,分享他们的灵性、率真。

(二)如何记录儿童

教师甲记录:豆豆今天很生气,他谁也不想理,老师想和他一起做花灯,他也不高兴。

教师乙记录:豆豆今天早上皱着眉头走进教室。老师向他打招呼,他低头不语,一声不吭。他垂着肩,穿过教室走向睡房的阅读区角,一屁股坐在地垫上。浩浩想过来和他一起玩,却被他一把推开。老师走过来,问要不要一起做花灯,他摇摇头……

案例中教师乙的记录相比教师甲更为客观、真实,用“白描”的方式呈现了豆豆的情绪表现以及其他相关信息,便于教师后期更好地去解读该幼儿,并进一步支持他的发展。

所以在记录幼儿信息时,应该做到:第一,客观:对现场中的幼儿进行非判断性的观察,如实记录现场信息,在观察和记录时,不要解释和下结论。第二,具体:围绕近阶段的观察目的全面捕捉和记录幼儿的信息,即便是最不起眼的细节也不能忽视。第三,使用直接引语:观察者要细心聆听幼儿,并记录幼儿的原话。第四,使用情态词:用最直接的词语记录幼儿的情绪状态。

二、“专业”观察中的教育智慧

晨间区域游戏中,大班的孩子们正饶有兴趣地剪窗花。游戏操作中,大家纷纷忙着用自己手上的剪刀剪东西。

一个男孩手上拿着一张红色的纸“甩着”,头微微低着……我走近,他一点都没有动……班级老师正好走过来:“不着急,先想一想你要剪什么?”

过了会儿,有几位小朋友已经剪出了各色的窗花,并聚集在一起展览。男孩着急地看着其他人,依旧一副很茫然的样子。这时,班级内稍年轻的老师走过去,说:“还不会啊,来,老师帮你吧!”我站在旁边轻轻对她说:“不着急,再给他一点时间看看。”

3分钟过去了,看着他还是没有动手做,我微笑着向他征询:“我们一起去看看其他的小朋友怎么做的,好吗?”男孩使劲地点了点头,于是我带他到隔壁桌(观察中我已经“留意”好的资源)进行“观察”……

大概看了5分钟,他抬起头对我说:“老师,我好像会了。”回到桌前,他继续开始他的“创作”,这时已经只剩下不多的几个小朋友在做了,他才刚刚开始。

篇5

广告设计教育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广告业的繁荣,其发展的速度与规模的增长却十分惊人。根据近几年的高校招生情况可以看出,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招生规模远远超过本科和中职招生的规模,但其中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新设广告设计专业的,并且班级的规模比较大,实践教学设施难以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学生参与实践能力训练的机会不多,导致实践教学质量不高。

2.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目前从事高职院校广告设计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是从美术教师转过来的,其教学理念与方式与设计教育存在一定的偏差。即使是从设计院校毕业的教师也很少有广告行业的工作经历,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对广告行业实际缺乏较深入的了解,难以及时地把一些新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设计实训难以给予科学、正确的指导,甚至会产生误导。

3.实践教学内容难以跟市场接轨

由于广告设计专业的课程本身具有实践性很强的特点,使得实践教学在整个广告设计专业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及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由于种种原因,实践教学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尽管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开始对现行的广告设计专业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实施模块式教学,设立了公共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理论课程模块、专业实践课程模块等,但在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学条件与设施的限制,课程教学比较偏重理论的讲授,普遍对一些实践课程、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不太重视或者是没有条件实施。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没有及时地根据行业发展需求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学生在学校掌握的操作技能难以适应岗位的要求。如广告策划、CI设计、广告媒体分析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因缺乏相关项目支持,没有相应的实践教学环境与条件,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到一个完整的广告策划活动中去,对广告业务的洽谈、策划、设计、制作等工作流程缺乏直接参与性,没有对不同广告媒体深入了解的机会,在设计过程中缺乏针对性,其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就可想而知了。

更为严重的是作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课程,如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课程,在学生实践技能与职业能力培养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毕业设计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三年第二学期,学生忙于找实习或工作单位,对毕业设计课程没有投入什么精力,对指导老师布置的设计任务敷衍了事。另外,广告设计专业的毕业实习不宜集中进行,实习单位基本上是由学生自行联系,因而实习点非常分散,学校根本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对实习进行监管,毕业实习内容缺乏系统性安排,毕业实习课程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基本上是流于形式。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广告设计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单一的广告服务企业已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只有不断地拓展服务领域才能在市场上立足,这对广告行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涉及设计学、营销学、广告文学、广告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如果不及时地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无法满足专业工作岗位的需要。

4.实践教学模式、方法比较陈旧

高职广告设计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基本上是照搬本科院校的教育模式,在实践训练教学中基本上是按照“经典案例欣赏——任课教师布置训练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定设计项目——设计作品点评”的形式进行。

这种单一陈旧的实践教学模式容易产生很多弊端。首先,由于学生的设计项目是自定的或假设的,既不存在要与客户交流沟通的问题,也没有什么针对性,更没有具体要求的限制,因此在设计训练中的随意性很大,甚至有的学生对设计训练采取应付的态度,达不到实践训练的目标。而与客户交流沟通的能力恰恰是一个广告设计师必备的基本能力,在这种实践教学中却完全被忽视了。其次,学生在进行项目设计训练中基本上是采取单干的方式进行,难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最后,对于学生的实践训练成果的评价重结果轻过程,评价结果基本上是任课教师凭个人的喜好说了算,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合理地评价。

篇6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22-03

实践育人是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它代表教育管理机构和教育者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师资教学水平中发挥实效作用。教学过程中的理论知识要通过实践得以验证,它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高职高专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是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服务区域发展,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勇于开拓创新意志,具备就业创业能力,肩负社会责任感,理论基础牢固、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音乐人才。根据这一培养目标和音乐专业特点,实践教学模式、方法、形式在高职高专音乐专业教学过程中必然占据重要位置。如何在教学中真正实施实践育人是当下教育者面临思考的问题。本调查研究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出指导性建议。

一、研究对象和调查方法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的决定,让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顺利、有效地实施实践育人,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本研究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的教育与表演专业历届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情况,在校学生课程学习、实习实训的状况进行分析。

本研究采用查阅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座谈会调查、全面调查、跟踪调查、个案调查、现状调查、原因调查的方法。通过文献资料查阅、现状调查的方式,了解当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专业开设课程中实践环节占有比例、教师教学中实践性内容占有比例、教学过程中开展实践性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情况。通过全面调查和原因调查的方法,掌握目前实训与实践基地的建设情况。采用问卷调查、跟踪调查、访问调查及个案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创业状况。采用座谈会调查的方式了解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的情况。

二、调查方式与资料整理

本研究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调查:一是从现有的资料中入手,整理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二是通过测试、问卷、观察、访谈的方式,有目的地设计有关问题,以集中测试的形式,统一发放问卷,立即收卷,在整理谈话记录中,有条理地归纳数据。应用SPSS软件对实践育人状况的数据进行分析,对实施实践育人各个环节中相互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做出分析,建议可行性的方案。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当前高职高专音乐专业课程学时设置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音乐教育专业必修课程进行统计、制表、分析(见表1),发现音乐表演专业选修课程共计20门,包含实践学时的仅有6门,总学时占有率为 27.7%,14门课程设置有理论学时,总学时占有率为72.3%,根据音乐表演专业设置的定位,为基础音乐教育、基层群众文化单位、大众音乐文化传播等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基础音乐人才。因此,所开设的课程中应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如理论课程“中学音乐教学法”、“民族民间音乐”、“乐队编配”、“艺术概论”、“中外声乐作品赏析”、“电脑音乐制作”、“声乐基础理论”、“多媒体课件制作”、“论文写作”、“意大利语音”、“声乐教育理论”、“中小学声乐教学”、“中外歌剧欣赏”、“西方现代音乐概述”,教育者在完成理论知识的传递的同时,通过课程实践学时,让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实践中,让学生顺利完成知识转化为能力。如“电脑音乐制作”课程,需要学生掌握电脑操作的要领,灵活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学习与操作同步,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掌握各种五线谱、简谱的制作,简单歌曲伴奏与乐曲音乐的制作。再如技能技巧课程“电子琴”、“手风琴”、“牧童笛和少先队鼓”、“键盘和声与即兴伴奏”、“流行音乐演唱”,更应该增加实践学时,让学生以独唱、独奏、独舞、重唱、重奏的形式在课堂中增加表演、实践的机会,为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音乐教学能力进行铺垫。

(二)高职高专音乐技能大赛反映学生“实践能力”缺失的现象。通过观察法分析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选派参加第五届广西高职院校技能大赛键盘乐器演奏赛项的比赛经过与结果(见表2),我们发现参赛选手的音乐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是影响选手最终排名获奖的关键。赛事考查选手在乐曲演奏、听音测试、伴奏编配排演方面的能力,这三个模块与学生平常学习的专业课程息息相关,包括“钢琴”、“钢琴综合赏析与教学”、“中外音乐史及欣赏”、“视唱练耳”、“乐理”、“键盘和声”、“钢琴即兴伴奏”、“声乐”。获得第一名的选手,在每一个分赛项中都保持排名前二的水平,而获得第十名和第十一名的选手,虽然乐曲演奏成绩排名在第五名和第八名,但是在听音测试、伴奏编配排演的分赛项中成绩靠后,影响了最终名次。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学生的专业演奏技能而忽略音乐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加大实践力度,通过实践途径增强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三)高职高专实践演出师生参与度存在“低下”现象。通过相关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绘制了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3下半年音乐厅使用的情况(见表3),音乐系在校学生人数为511人,现有专业教师人数为47人,根据以下数据我们得出学生参加音乐会的比例为71.4%,学生观摩音乐会的比例为272%,教师参与指导音乐会的比例为78.7%。举办音乐会是实施实践育人活动的形式之一,通过音乐会,让学生在舞台上充分展现自己的音乐专业水平,经过反复的舞台实践,让学生克服表演中“怯场”的心理,增强自信心,促进学生之间协同创新的意识,因此,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会演出,让学生参与率达到100%,教育管理者应该支持专业教师辅导学生举办各种音乐会,让指导教师参与率达到100%。

(四)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实训、实践基地建设“滞后”现象。具体如下:

1.校内实训、实践基地。通过实地调查、数据筹集和整理,制作了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校内实训室一览表(见表4),分析该表,钢琴实训室有122间,生均占有率是23.9%,平均两个学生占有一台钢琴练习,电子琴实训室有一间,配备30台电子琴,平均四个选修学生占有一台电子琴练习,舞蹈实训室4间,满足了舞蹈小组课的授课与练习,民乐实训室33间,为学生学习民族乐器提供充分的保障,综合演艺厅为各种音乐会及舞台实践提供硬件设施与平台。然而,这些实训室的硬件设施较为落后,都是建设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实训中长期使用这些设备,造成磨损和消耗,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原有的实训设备早已不适应现在的教学,比如综合演艺厅的三角钢琴,原来配备的是YAMAHA,经过15年的消耗,已经是伤痕累累,在硬件设备落后的情况下实施“实践育人”,势必影响其效果。

2.校外实训、实践基地。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校外建立了实训、实践基地(见表5),包括文艺团体和学校。建立校外实训、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实训、实践的机会,解除了学生实习困难的忧虑,为学生搭建了实现“知识转化”的平台,同时解决学生创业、就业难的问题。从表5中分析,校外实训基地建立的量过少,只能为少数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实训的科目涉及的专业范围较窄,学生实践不能完全实现专业全面化。

(五)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学生创业、就业能力“薄弱”现象。学生创业、就业的情况,我们采取了跟踪调查法和寄发调查问卷的方式,着重从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道德品质、工作能力、继续学习能力等14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有目的地选择各类用人单位进行调查,主动与单位领导、业务主管人员联系,以问卷形式请用人单位填写介绍毕业生基本情况,以访问调查的方式、座谈会方式详细了解各单位毕业生情况,以个案调查的方式选择部分毕业生进行谈,了解其在用人单位表现情况,以及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走访了58个用人单位,共发放《用人单位对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历届毕业生质量评价表》280多份,共收回了262份。分析评价表的数据,82.32%的用人单位对学校的毕业生在思想素质方面感到比较满意,18.32%的用人单位对一些毕业生频繁变换工作岗位持不太敬业的态度。25.33%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能力持不满意态度,认为他们在工作岗位适应力上表现出工作效率低、独立处理工作问题能力差、缺乏协同创新的钻研拼搏精神。用人单位提出的建议,反映了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学生创业、就业能力“薄弱”。

(六)高职高专音乐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单一”现象。高职高专音乐专业以实践育人理念建立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彰显音乐专业特色,开展多元化、全方位的教育实践活动,实施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工作实践能力。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专业的专职教师,同时具备“高校教师资格证”和职业工作证(演员证、编导证、灯光音响工程师证)的人员寥寥无几,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具备双证的教师占有率为25.3%,出现了教师队伍建设“单一”的现象。

四、建议

(一)深刻理解实践育人的哲理深邃。实践育人代表一种教育理念,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与能力,教育者通过实践途径,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能力培养,实践不是教学过程中的环节和组成,它是教育本质的特征,教育必须在实践中进行。实践育人代表创新的教育思维方式,它立足于受教育者参与的实践活动,探究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而实践育人的教育思维方式必须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实践育人代表一种教育模式,教学中各种理论知识的掌握需要运用实践平台得以检验,让主体与客体的教学关系得到融合,让教学中理论与实际得到统一,让理论知识与行动实践同步进行,实现“知行合一”,推行校地和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二)创新“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种先进教学理念的展开和应用,需要借助于教学模式来实施,它是教学结构与过程的相对定型化,是反映客体认知事物需遵循客观规律,是联接教育活动中理论与实践相交替与融合的桥梁。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高职高专音乐专业教学应该结合市场人才需求,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知识+能力”、“演学结合”、“理论+实践”、“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在创新“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高职高专音乐专业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将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对接,把工作过程及要领融入教学中,创设让学生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环境,以提高学生实践技术的能力、教学中组织学生到一线工作岗位,深入观摩、学习工作内容,总结工作案例,展开案例实践教学活动。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实施互动式、研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微课、慕课、网络课程、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

(四)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是高职高专音乐专业顺利开展“实践育人”的有力保障,我们应该以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为核心,把用人单位请入学校,建立校企共存、产教融合的实践实训基地,积极与用人单位深入合作,结合音乐专业特点和行业发展,共同建立校外实践实训基地,解决学生实习困难的问题,通过“顶岗实习”、“创岗实习”减轻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强化校企协作,推动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养的一体化育人方式。

(五)建设“双师型”的教师教学团队。教学质量的优劣是学校办学前景的关键,人才培养是否合格关系到学科专业结构的存亡,优质的教师教学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实施“实践育人”,必须建立专业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选派教师深入行业进行短期实践与锻炼、参加行业培训与资格考核,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占有率,常年外聘专业教授、行家,通过专题讲座、课堂教学、实习指导、实践指导的形式使教学活动变得多样化。

【参考文献】

[1]卢婷婷. 高职高专钢琴教学改革探微[J].广西教育,2014(9)

[2]王军,覃海英,张群生,周运金.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自我评价调查研究[J]. 广西教育,2014(9)

篇7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 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9.018

Abstrac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to the new college students of protected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is carried out for understanding the planning and knowledge of future career prospect of the themselves major . Analysis of the tentative ideas and plans of future occupation of this major and summary the opinions of them about how to develop protected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are done basing on data investigated in this article . Protected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s a major that related with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n Tianjin and some suggestions about how to make it better service urban modern protected agriculture in Tianjin are put forward in this article. At the same time , reference of specialty construction, the curriculum reform and innovative experiment of students are provided in this article.

Key words: protected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career planning

随着生产需求的增加,高等农业院校在数量、规模、专业设置等方面也急剧增长,促使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正在向现代化、实用化方向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国家、社会、学生、家长所共同关注的焦点,就业率高低也间接地反映出高等农业教育的成败。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各农口院校新开设的专业[1-3],是适应我国设施农业大发展形势而产生的。为了解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新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及就职前景的认知和规划状况,笔者对天津农学院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学一年级本科生做了实证调查,以调查数据作为基础,分析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对本专业以后的职业观现状,调查在实践教学及对课程设置方面的要求,以期能对当前相关专业在专业教育及课程设置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也为农业高校专业思想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1 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1.1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调查

问题1 你选择上大学的理由是:A.学习知识技能来武装和提高自己;B.只为学历;C.想体验大学生活;D.为考研做准备。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选择A的比率为89%,选择B的比率为2%,选择C的比率为3%,选择D的比率为6%。大学教育非常重要,而选择上大学的理由又都是什么呢?有将近89%的同学希望可以学到真正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就要真正能满足学生求知的要求。专业培养就要切合实际,使学生具备现代设施工程设计、温室配套设备和环境控制设备的研制与开发、设施特色作物栽培和现代园区规划设计、设施企业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问题2 你现在是否有明确的学习计划:A.有,对学习已经作出规划;B.没有,顺其自然;C.及格就行;D.尚在考虑中。

调查统计图结果显示:选择A的比率为31%,选择B的比率为18%,选择C的比率为11%,选择D的比率为40%。既然大部分同学还未作出明确的学习规划,那么在新生入学时就要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帮助学生及早建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和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不仅分专业纵向培养而且还可以横向培养[3],培养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一定专业特长的应用型农业高级专门人才。

问题3 进入大学后你将如何规划业余时间:A.学习专业知识或者阅读感兴趣的书籍;B.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兼职;C.上网玩游戏、聊天等,或者睡觉;D.加强体育运动,强身健体。

调查显示,对于大学业余时间的规划,有56%的同学学习专业知识或者阅读感兴趣的书籍;32%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兼职;11%加强体育运动,强身健体,而没有学生选择上网玩游戏、聊天或者睡觉,反映出学生积极向上的主观性。大多数同学将业余时间用来学习专业知识和阅读书籍,学校和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推荐一系列的相关书目、学术期刊网站供学生参考阅读,其中包括不同国家的出版物以帮助学生开拓国际视野。

问题4 你是否有未来职业规划:A.有,并向此方向努力奋斗;B.没想过;C.想过但不知道能不能实现;D.顺其自然。

调查显示,对于大学生职业规划,有31%的同学有规划并正向此方向努力;2%没有想过做规划;61%想过但不知道能不能实现;6%表示顺其自然。在职业规划上,学校可帮助他们做一些实际的规划并提高自信,来实现规划的真实价值。还可帮助大学生在校期间提供更广泛、更具体的实习机会,培养和提高学生真正和社会工作接轨的知识技能。

问题5 你理想的就业部门是:A.国家公务员或事业单位;B.设施相关企业;C.自己创业;D.到农村基层。

调查统计图结果显示:选择A的比率为52%,选择B的比率为39%,选择C的比率为10%,选择D的比率为0%。调查显示有52%的同学希望到国家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就业,而没有同学想到农村基层就业。大学生就业难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我国的人才总量是缺乏的。相信这个现象导致了大学生对就业部门选择的大差异。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并非由市场供大于求造成的,而是产生于个人就业意愿和技能与劳动力市场机会及需求之间的不匹配。农业技术的应用以及农业人才的用武之地大部分在基层,培养的农业人才如果离开了基层,就会背离培养的初衷,这在大学生职业教育中需要重点加强职业教育,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当前,国外人才培养工作中出现一种新的趋势,即企业界人士参与到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企业界人士把企业界的建议、意见和人才需求信息反馈给高等学校,而高等学校则可以根据此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设立相应的教育课程,培养出企业适用的各类应用型人才[2],可以说这是一种农科院校的订单式培养,直接为企业输送人才。

问题6 关于大学毕业去向你的选择是:A.考研或考公务员;B.在天津发展;C.到其他大城市工作;D.回原籍发展。

调查显示,有44%的同学将在大学毕业后考研或考公务员;27%在天津继续发展(其中有21%的学生是天津市生源);6%到其他大城市工作;23%回原籍发展。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发展方向还是很不均衡的,依然有很多同学选择考研或考公务员。那么学校在注重培养学生设施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做到学农、爱农,为我国的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1.2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对实践教学方面的调查

问题7 毕业实习时,你希望在设施相关企事业单位实习时间的长短为:A.半年;B.3个月;C.1个月;D.半个月。

调查统计图结果显示:选择A的比率为45%,选择B的比率为35%,选择C的比率为16%,选择D的比率为3%。调查显示75%的同学希望实习3个月到半年,说明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希望通过更长时间的实习,来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实践技能,以便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和做好工作。因此在制定大学生实习时间上可以参考学生意愿,适当延长大学生的毕业实习时间,积累实践经验,让学生从大学到单位完成更高效的转变。

问题8 毕业论文的开始时间你认为最理想的是:A.二年级下半年;B.三年级上半年;C.三年级下半年;D.四年级上半年。

调查统计图结果显示:选择A的比率为3%,选择B的比率为32%,选择C的比率为35%,选择D的比率为29%。调查结果中,希望在三年级下半年开始毕业论文的比率最大,说明更多同学希望在三年级以后开始毕业论文是因为希望在大学的前两年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然后再开始论文的研究和学习。而目前大学的课程安排是一二年级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专业课程要在大三甚至大四才能学到,大四的学生又面临着找工作和考研复习,所以三四年级的大学生活会很充实很忙碌。因此如果可以适当地将一些专业知识学习提前,所有重要专业课程可以在上大四之前学完。这样即使三年级开始准备论文不会有还没学到的专业知识,也不会和四年级毕业实习有时间上的冲突。

问题9 你想从以下哪些方法提高设施专业技能?A.积极参加学校的教学实习;B.放假期间(包括寒暑假)到公司或企业实习;C.自己深入设施基地实践;D.查阅文献资料从书中获取技能知识。

调查显示,学生中45%希望通过参加学校的教学实习来提高设施专业技能;23%想放假期间到公司或企业实习;31%希望自己能深入设施基地实践;2%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丛书中获取技能知识。对此,学校可以通过完善实践教学,将企业管理引进教学中来,提供可实践的条件,帮助学生提供重点文献和相关资料等方面来帮助同学们提高设施专业技能。

问题10 你对学校与企业订单式培养(为企业培养人才,毕业后直接进入该企业)支持吗?如果支持,那么订单式培养开始时间适合在什么时候?A.支持,适合在大二就开始;B.支持,适合在大三开始;C.支持,适合在大四开始;D.不支持。

调查结果显示,选择A的比率为13%,选择B的比率为60%,选择C的比率为16%,选择D的比率为11%。学生中有89%支持学校与企业订单式培养,其中13%希望在大二就开始,60%希望在大三开始,16%希望到大四在开始。大学三年级,在整个大学四年的过程中算得上是真正从校园步入社会的开始,在这个时候开始将企业管理等的培养引入到学校中来是最合适不过的时间。因此从大三开始,加强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和眼界,将企业的需求等传授给学生,以利于广大同学更真实、更直接、更高效地了解、认识企业需求,提升就业率。

1.3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方面的调查

问题11 通过对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四年的学习,你希望学到哪些技能?A.农业设施等相关领域的设施设计与建造;B.设施栽培与管理技术;C.农业设施等相关领域管理技能;D.设施生产技术推广。

调查统计图结果显示,选择A的比率为44%,选择B的比率为24%,选择C的比率为26%,选择D的比率为6%。设施农业是一门涉及生物、工程、环境等多学科交叉的科学,是多学科的综合发展与应用。调查显示大多数同学对农业设施等相关领域的设施设计与建造、管理技能以及设施栽培与管理技术等相关知识比较感兴趣,其中希望学到“农业设施等相关领域的规划设计”这方面的知识技能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率最大。我国的设施农业起步较晚,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生产水平和科技含量不高[1]。根本原因是设施农业专门人才缺乏、现有生产管理及技术研发人员科技素质较低。因此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设立,在解决生产中工、农结合人才的需求方面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问题12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农工结合的特点,你认为适合的农、工课程比率是:A.农、工各占50%;B.农应该比工占更大比率;C.工应比农占更大比率;D.根据服务区域生产需求确定。

调查显示,对于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适合的农、工课程比率的问题,有21%人选择农、工各占50%;16%认为农应该比工占更大比率;45%认为工应比农占更大比率;18%认为可以按服务区域生产需求确定。设施农业是一门涉及生物、工程、环境等多学科交叉的科学,是多学科的综合发展与应用,这三个方面应该有机地结合与统一形成新兴学科。农、工所占比率要能体现专业设置的定位,并能更好地适应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方向。

2 结 论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刚入学不久的大学生虽然还没有作出明确的学习规划,但绝大多数学生还是希望大学四年学到真正的知识与技能。对于未来职业的选择,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还是受到青睐,而农村基层则备受冷落,说明农业高等教育还要加强学农、爱农教育,鼓励学生到基层去,学以致用。对于实践教学,大多数学生希望实习3个月到半年,并且学生绝大多数赞成订单式培养,并希望在大学三年级开始,这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是一项很好的措施。关于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近半数学生支持农工各50%的比率,并可根据生产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设施栽培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我国设施农业正在向现代化方向发展[4]。据资料统计,我国设施园艺栽培主要以花卉、蔬菜和果树为主体,到2011年我国设施栽培面积已经超过400万hm2 [5]。为与其相适应,部分农业院校先后开设了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天津农学院2011年正式成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并批准为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该专业的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都处于摸索阶段,与此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在新专业建设初期通过调查,为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确立提供理论依据,也为相关农业院校专业建设提供参考,使该专业人才培养与生产实际接轨,更好地服务于当地设施农业生产实际。

参考文献:

[1] 高洪波,张广华,李敬蕊,等.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9(4):112-115.

[2] 李建明,邹志荣,屈锋敏,等.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4(4):45-47.

篇8

冯文轩

邱伟佳

张浩迪

[摘 要]当今社会复杂多变,对警察的综合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本研究针对警察大学生应该如何做到职业素质培养与专业知识有效协调这一问题进行了调研采访,通过总结分析,得出了一些具体的结论与建议,包括:当代警察大学生在协调职业素质培养与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建立简单数学模型的方法分析警察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专业知识学习之间的关系;针对我国现行的高等警察教育提出意见与建议。

[

关键词 ]警察大学生;职业素质;专业知识;有效协调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5-0013-02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司法警官学院项目“警察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专业知识有效协调的分析” (编号:XYX201227)的成果。项目负责人:唐宇和;项目组成员:冯文轩、邱伟佳、张浩迪。指导老师:董宇坤。

作为当代警察大学生,如何在信息化时代愈加复杂的社会状况下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如何在大学里将专业知识学习与警察职业素质的培养合理有效地协调起来,是一个亟待思考的问题。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当代警察大学生在学校里较难将警察职业素质的培养与专业知识的学习进行有效协调。因为是大学生,应该把专业知识的学习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但同时又是警察大学生,具有特殊的性质,因此警察职业素质的培养也非常关键。据我们的初步调查,现在很多在校警察大学生认为自己十分缺乏警察职业意识,他们希望通过更多的社会实践以及实习活动来锻炼自己,希望通过在校的机会接受更多的警察职业能力训练,但又因此导致他们有些忽视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很多学生对此感到很困惑。所以,针对为数不少的警察大学生难以适应这两者之间需要相互协调的特殊关系,以及他们进入工作岗位后难以有效将校园里的所学知识与职业要求相结合的问题,我们研究小组经过一年多的深入调查采访,得出了一些具有参考和实用价值的结论。

一、调研内容

为了对“警察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专业知识有效协调”问题进行科学深入地研究,本课题小组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调研活动:一是以在校警察大学生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研活动;二是以警察工作基层单位为调研对象,通过采访获取真实资料。

1.对在校警察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课题组成员对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四川警察学院和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2012、2叭3级的部分同学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其中270份问卷有效。问卷所提核心问题及调查结果如下:

(1)警院大学生对警察职业素质培养的认识。在近300份的调查问卷中,有90%的学生认为人民警察的职业素质培养主要由专业技能培养、体能素质培养和思想道德培养三部分组成。这与专业领域的人们所普遍理解和接受的人民警察所需具备的知识、业务、伦理三种基本素质基本吻合。

(2)警院大学生如何看待警察职业素质培养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关系。在如何看待警察职业素质培养和专业知识关系这一问题上。60%的学生认为对于警察职业素质培养和专业知识学者应该辩证看待,即两者应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其中50%的学生认为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也促进了职业素质培养,两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但也有30%的学生认为专业知识学习就是单纯的课堂学习,与警察职业素质培养没有直接的关系。

针对警察职业素质培养与专业知识学习孰轻孰重的问题,国际上也存在着广泛的争议,各国的模式各有不同。在英国,警察由社会人士和大学毕业生组成,没有专门设立的警察大学或学院,不进行专门的警察高等学历教育,经考试招录的警察在上岗前会进行为期两年的专业化培训,因此,英国更加注重警察职业素质培训方面。而美国则与之不同,美国要求考生必须具有学士学位及以上才可以报考警察职位,美国还拥有专门的系统的高等警察院校,其它一些知名大学中也设有警察学院,为美国培养专业知识丰富、业务能力强、思想品质高的合格警察。再来看看与我国同属东亚的韩国,它更是采用军事化的标准来培养高学历的警察,警察职业素质训练与专业知识学习共重,地位平等。

(3)警院大学生如何将警察职业素质培养和专业知识学习进行有效协调。如何协调这两者的关系,关键之一就是时间的安排。在仔细分析调查问卷时,我们发现有5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学校平时的作息时间安排不合理:有30%的学生认为比较合理,但有待改进;有20%的学生认为合理。比较集中的问题体现在学生普遍认为早晨起床早训的时间太早,影响睡眠时间,导致上课时昏昏沉沉,打不起精神,无法专注地投入到专业课知识的学习中去。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学生对这两方面的重视度,总的来说可分为四类:①两者都很重视( 75%):②偏重职业素质培养(10%);③偏重专业课的学习(15%);④两者都不重视(5%)。

(4)学生是否了解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职业,是否知道如何针对此类职业进行有效的专业知识学习。在被问及是否了解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职业时,90%的学生回答自己将选择从事公安或司法系统的工作,其中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比较了解将来希望从事的工作,但对此如何进行有效的专业知识学习,很多学生直接表示不知道,也有一些学生表示大概了解,但了解不深,仅有少部分学生表示自己会根据将来想要从事的工作进行相应的专业知识学习,如课外学习相关知识弥补不足,有意识地阅读报刊杂志,主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主动进行身体素质锻炼等。

2.对警察工作基层单位的调研。在调查问卷工作完成之后,我们又利用假期时间采访了一些地市公安局的部分领导,并对采访之后归纳的信息总结成为以下几个方面:

对于当代警院大学毕业生进入到工作岗位后的评价:①总体评价:上手快,业务较为精通,能够将部分理论知识运用到工作上。②综合素质较高,细节把握不足。③在大学中所学的知识很多都不能运用到岗位中,在实际工作中经验不足。④沟通交流能力有待提高。警院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存在着与同事、领导沟通和交流中的实际问题,由于缺乏沟通,容易导致工作时与同事、领导问出现隔阂或障碍。

二、调研结果分析

1.问卷调查结论。根据以上的调研结果,我们经过研究与讨论之后,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1)当代警察大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警察的工作职责,什么是警察职业素质培养以及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警察需要具有哪些素质和技能。

(2)针对不同系别的学生进行的分类问卷结果显示,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了解自己大学所学的专业,其中能具体回答对本专业了解多少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学生仅能答出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大类或一级学科的大概信息,而对于自己到底要学些什么,本专业有哪些主干课程则知之甚少。

(3)大多数警察学院的学生认为专业知识学习和警察职业素质培养这两方面都应重视,但很少有学生知道在两者都应重视的情况下自己如何具体去做。

2.数学模型总结。我们可以简单地用一个图来表示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关系,如下图,横轴代表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间,纵轴代表职业素质的培养时间,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到,要使OXP的面积最大(OXP代表知识掌握总量)。就要使P点位于(9.9)坐标点处(9在图中假设为每天学习时间的最大化),随着图像曲线的走势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长时间学习会导致同学们学习效率的不断下降(即曲线斜率的减小),导致学习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OXP的面积仍在增加,即知识掌握量在减速增加。

这个粗略图不尽完善,还有如环境变化、人与人之间不同等诸多因素没有考虑,但仍然具有一些参考价值,它说明了唯有同学们勤奋努力,坚持不懈,付出时间和汗水,才会有更大的收获。它不仅对中小学生实用,对于将要走上工作岗位的我们大也同样适用!

3.存在问题。结合调研结果和上述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我们可以看到,当代警察大学生要胜任将来的工作,就要着重解决以下三点问题:

(1)学习理论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与重点大学或知名大学的学生相比,警察大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上的努力程度和重视程度较低,学习氛围不够浓厚。

(2)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据我们的调查和了解,当代警察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近年来有持续下降的趋势,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存在心理问题的警察大学生比例呈增长趋势。

(3)创新能力:作为一名大学生,理论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但当代警察大学生在这一方面的专研和重视度还远远不够。

三、建议及希望达到的效果

1.建议。针对以上调查结果,并结合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我们在经过近三个月的细致分析和探讨后,提出了以下几条建议:①应在高等警察院校中继续推进和增加相应的专业知识课程的设置,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新型人民警察。②加强警察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与训练,加强体能训练、擒拿格斗术、防身术的学习。③开设专业性较强的心理课程学习和心理咨询服务,使警察大学生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和较好的心理健康知识,保证警察大学生学习生活及将来工作的顺利进行。④协调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的学习与培训,按调查结果显示,专业知识学习与职业素养培训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同学们自身的把握和对时间的安排上。

据此,我们建议警察类高等院校在专业课程课时不变的前提下,适当增加职业素养培训课程的学习及训练的时间,并将职业素质中所包含的心理素质训练及政治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更多地结合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去。①提升警察大学生的学习效率,改进每日生活学习的时间安排。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课堂上会出现打盹甚至睡觉的现象。因此,我们建议在严格执行晚就寝制度的基础上,将早训时间延后一小时,这样对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很有好处,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加优质和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利于课程学习,可近一步提升警察大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②提前制定学习目标,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了解自己将来希望从事职业的详细情况,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贵精而不贵多。③提升警察院校的学习氛围,提高对警察大学生的学习要求,增强专业课程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深入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将来的工作打好基础。④提升警察院校的科研创新水平,重视并大力支持警察大学生参与创新科研竞赛及创业竞赛,在校内形成积极活跃的科研学术氛围。⑤改善警察院校的相应硬件设施,保证警察大学生能够接受更加优质先进的教育,保证警察大学生的职业化训练的实效性。

2.希望达到的效果:①帮助警察大学生解决难以将专业知识学习与职业素质培养有效协调的问题。②有利于具体分析警察和司法系统中相关岗位所需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在校大学生所学知识不相适应的原因,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③有利于在校警察大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且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认识。④有利于推进我国警察院校的专业化课程改进,培养更具专业素质的预备警官。⑤为警察大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将专业知识有效地结合到实践中去提供有效信息。⑥为我国警察院校的改革提供有用的参考信息及建议。

篇9

调查对象主要为市州县会计局、审计局与注册会计师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大中型企业(上市与非上市、国有与股份)、行政事业单位、外资企业的负责人及财会人员,大学会计教师,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他会计中介服务机构的注册会计师及从业人员,行业主管部门的财务负责人。

调查对象共30人。从职称情况看,教授、副教授5人,占16.67%;高级会计师5人,占16.67%;高级经济师2人,占6.67%;高级审计师3人,占10%;注册会计师5人,占16.67%;会计师5人,占16.66%;助理会计师5人,占16.66%。

从调查对象的工作岗位看,会计理论工作者5人,占16.67%;外资企业会计人员3人,占16.67%;行业主管部门财务负责人3人,占10%;单位负责人2人,占6.66%;大中型企业会计人员3人,占10%;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3人,占10%;财政与审计部门的会计管理工作人员3人,占10%;会计师事务所及会计咨询公司做从业人员3人,占10%;小型企业财会人员5人,占16.66%。

所有调查对象均为本科以上学历,从事会计及与会计有关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具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历。

关于第一个问题,多数调查对象认为,会计人员应当具备的专业知识包括,会计准则与制度知识、财务会计知识、成本会计知识、管理会计知识、税务知识、审计知识、财务管理知识、国际会计知识、经济法律法规知识、国际贸易知识等。

如荆州市审计局汤从华高级审计师认为,会计人员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除传统内容外,应考虑增加与投资有关的证券业、保险业、期货业相关的知识内容,包括WTO在内的国际经济交往方面的知识内容(如国际结算知识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方面的知识内容。

关于第二个问题,多数调查对象认为,会计人员应该具备会计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自我提高能力、市场开发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职业分析与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用写作能力和管理咨询服务能力等。

如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的沈烈教授认为,会计人员应当具备会计实务操作能力、职业判断和分析能力、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沟通及交流和书写能力、会计设计能力、参与管理和决策的能力,其中,沟通及交流和书写能力、会计设计能力、参与管理和决策的能力,是对中高级会计人员必备的能力要求。

第二步,在第一步调查的基础,将上述两个问题合并为一个调查项目――“您认为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可选多项)”,并提供了18个选项(具体选项见下表),供调查对象进行多项选择。其调查对象为湖北省市州及县市区企业、事业和行政机关单位的313名财会人员。从其职称构成情况看,高级职称占0.9%,中级职称占31.9%,初级职称占67.2%。

现将第二步调查结果整理如下表:

调查结果表明,50%以上的调查对象认为,“会计准则与制度、会计操作、法律法规、税务、财务管理”等专业知识与技能是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1/4或接近1/4的调查对象认为,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除“会计准则与制度、会计操作、法律法规、税务、财务管理”外,“审计、管理会计、自我提高、人际沟通”等专业知识与技能,也是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

从上可知,会计人员将掌握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知识摆在首位,一方面,由于新的会计准则与制度不断出台,基层会计人员对新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掌握程度不高,急切需要增加这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表明会计人员遵循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意识不断增强,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在会计实务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此外,调查对象将法律法规及税务知识,排在财务管理知识之前,说明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在增强,税务与会计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且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差别越来越大;相反,财务与会计的分歧越来越明显,财务管理的职能正在走向独立,财务与会计的分离势在必行。

两步调查结果相比,在会计专业技能的认同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一步调查对象比较重视的专业技能,如职业分析与判断、语言表达和信息处理等,在第二步调查中,没有获得较高的认同。笔者认为,并非上述各项知识与技能不重要。一方面,“会计准则与制度、会计操作、法律法规、税务、财务管理、审计、管理会计、自我提高和人际沟通”等知识与技能仍然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由于第二步调查对象主要是从事具体财会工作的人员,他们的工作岗位与所处的管理层面而使其认识水平受限。从两步调查对象的职称结构看,第一步调查对象中,中高级职称人员占83.34%;而第二步调查对象中,中高级职称人员仅占32.8%。正因为第二步调查对象的经历、资历与第一步调查对象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职业分析与判断、语言表达和信息处理”尚未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会计理论界与会计实务界高层管理者的认识比较接近,而这两者与处在第一线的会计人员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上述第二步调查结果,与荆新教授所在会计专业“毕业生能力需求和现状统计表”中,将“日常会计操作”列为会计人员最应具备的素质或技能,基本吻合;与秦玉熙教授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来自基层单位会计的报告》中,将“税收”知识列为会计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不含会计)的首位,将“财税金融”知识列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首要内容,也是基本一致的。

教育心理学认为,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技能,按其性质和特点,可分为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两大类;按其形成途径,可分为一般技能与专门技能两种。一般技能是指在一般活动中形成的心智与动作技能,如一般的观察、倾听、理解、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等技能;专门技能是指在某些专业和特殊职业活动中形成的心智与动作技能,如阅读、作文和计算技能等等。会计人员不仅应具备一般技能,还应具备从事会计工作的专门技能。综合以上分析,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如下:

1.语言表达技能。即用口头语、书面语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思传达给他人的技能。这是作为一个现代人最起码的技能要求。正如老舍先生所说,一个人表达不了自己所想表达的东西那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会计人员要能用口头语、书面语完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通过语言交流,尤其是应用频率较高的口头语言传递信息、布置汇报工作、提供咨询;运用书面语言撰写各种常用的应用文。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广泛,不仅要具备汉语表达技能,还应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外语表达技能。

2.人际沟通技能。即融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关系的技能。会计工作者不仅参与会计管理活动,处理会计事务,而且要与从事其他工作的人员接触、交往,协调由经济活动所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便更有效地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与经济效益。

3.信息处理技能。即运用计算机收集、存贮、加工和传递各种信息的技能。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计算机操作技能。随着办公自动化的普及和计算机在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运用计算机处理各种事务、从事会计管理的技能,已成为会计人员基本的技能要求。

4.会计操作技能。即填制凭证、登记帐簿、计算成本、编制报表、会计分析、会计检查、会计预测和会计决策等方面的技能,这是对会计专业人员最基本的技能要求。

5.组织与管理技能。即对经济活动中的人、财、物进行安排、调度,使之得到合理利用,充分发挥效率的技能。会计专业人才不仅是会计管理活动的参与者,而且又是会计管理活动的组织者,具备一定的组织与管理技能是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条件。

6.职业判断技能。即对会计专业中不确定的、复杂的或新出现的情况,能够凭自己的知识,做出分析、判断、顺应多变的经济和社会环境的技能。正如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所言,管理者“要具备凭现状以判断未来趋势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企业所带来的效益,现在可能是零,将来可能是无限的”。

上述6项技能,从技能要求的层面来看,语言表达、人际沟通、会计操作和信息处理技能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础技能;组织管理与职业判断技能则属于发展技能;会计操作技能既是会计专业的专门技能,又是会计专业的核心技能。

会计专业的人员基本技能的构成应当呈宝塔型,基础技能扎实、专门技能应当过硬、发展技能应当突出。

篇10

教师专业知识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必备条件,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内容,其掌握的程度能够反映出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本研究通过对长春市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找寻高校体育教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为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参考与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长春市3所高校的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著作,并通过CNKI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为本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2)问卷调查法

先后对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大学、吉林财经大学的体育教师发放自编调查问卷。共发放92份,回收86份,有效问卷82份,有效率为95.30%。采用a信度系数法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信度检验,检验结果显示问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3)专家访谈法

本研究对部分高校体育教师进行了访谈,通过访谈了解到的情况更为翔实、具体,是对问卷的补充和完善。

(4)数理统计法

通过SPSS17.0社会统计学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为本研究提供参考,以得出相关结论。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

专业知识是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内容,是开展体育教学工作的必备条件。本研究结果显示,高校体育教师在各类专业知识上的得分率均低于48.50%,这与马云鹏对语文、数学、外语学科教师专业知识得分率低于60.00%的调查结果比较接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内容、体育教学方法、体育基本技能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扎实,缺乏对体育课程标准的认识与了解;虽然具有基层教学与实践的经历,但由于缺乏和忽视了职后的培训与研修活动,加之对体育前沿知识和全新教学理念的生疏,导致在各类专业知识的掌握上处于不及格的水平。整体而言,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的掌握状况不容乐观,已很难保证体育教学的基本质量,甚至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2.影响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的情况

高校体育教师在入职前和入职后所具有的专业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是截然不同的。本研究结果显示,高校体育教师仅在教育理论知识的得分率上接近及格水平。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高校体育教师接受教育理论知识学习的时间相对久远,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已逐渐消退或淡忘,导致在教育理论知识的掌握上略低。高校体育教师虽然在课程知识、体育学科知识、体育学科教学法知识上拥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历,对体育基础教学改革比较了解,特别是在教材的把握、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分析、教学突发事件的处置等方面的掌握较好,但是专业知识整体水平仍不容乐观。

3.不同层次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的差异情况

不同层次师范院校在办学理念、师资水平、学科建设、生源质量、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部属院校毕业的高校体育教师在各类专业知识的得分率上优于省属重点和省属一般院校毕业的体育教师的情况并非绝对,省属重点院校毕业的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知识的掌握上要略好于部属院校体育教师。但就整体而言,部属院校毕业的体育教师在专业知识的掌握状况优于省属重点和省属一般院校的特征十分明显。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多方面复杂的,具体表现在部属院校的办学定位准确,办学思路清晰,已彰显出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特色,特别是在人民教师的培养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省属重点院校面临着办学资金紧张、发展定位不清、核心竞争力不强的困境,致使在人才的培养成效上不及部属院校;省属一般院校由于近年来刚刚由专科晋升为本科院校,在学校建设、学科发展、师资配备等方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短期内无法与部属院校和省属重点院校相抗衡。

高校体育教师对各类专业知识的掌握均未达到及格水平,已很难保证体育教学的基本质量。高校体育教师在教育理论知识、课程知识、体育学科知识、体育学科教学法知识的掌握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层次院校毕业的体育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存在显著差异。整体而言,部属院校优于省属重点和省属一般师范院校,省属重点院校优于省属一般院校。

篇11

1.调查对象与时间

通过学习和实习阶段才能全面了解茶艺课程的实施效果。因此,本次调查对象为九江职业大学文化旅游学院2010级酒店、2010级旅管班学生。2010级酒店班的学生在第四学期按每周四节共计72课时完成了茶艺课程的学习,对茶艺课程的理论和实操有深刻的体验;2010级旅管班的学生在第五学期按每周两节共计36课时进行了茶艺实操课程的学习,对茶艺实操课程有所体验。调查时间选在2013年6月份学生返校进行毕业答辩时展开。

2.调查方法

本次茶艺课程实施效果调查采用资料收集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问卷除个别调查项采用主观题形式外,其他均采用客观选择题形式。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调查,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和所学专业;第二部分为课程设置满意情况调查,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结构、教学情况及其他三个方面,基本涵盖课程实施的主要问题。第二部分共设有17道题,最后一道为主观题,补充了解被调查者关于茶艺课程设置的其他看法与建议。问卷调查采取预先确定目标范围,采用现场发放问卷的形式,发出调查问卷56份,收回问卷55份,其中有效问卷数55份,有效回收率为98.2%。

二 调查统计结果与分析

1.样本的基本情况

被测样本中酒店管理专业学生24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31名。其中男生11名,女生44名。

2.课程实施的整体效果

在调查问卷中,对在九江职业大学旅游专业开设的茶艺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了了解,认为效果很好的学生有12名,占被测样本22%,认为效果比较好的学生有33名,占被测样本的60%;认为效果一般的学生有10名,占被测样本的18%;被测样本中没有学生认为此次课程实施不理想。

3.课程目标的完成情况

第一,是否有必要在旅游专业开设茶艺课程。经过茶艺课程的学习和实习,对于在旅游专业设置茶艺课程,52.7%的被测样本认为很有必要,41.8%的被测样本认为一般必要,5.5%的被测样本认为没有必要。

第二,学生所持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方面,被测样本认为,学习茶艺课程对于拓宽就业渠道的作用放在第一位,同时提高就业待遇。其他目标中,培养个人素养、拓展知识结构也是茶艺课程开设的目标所在,对于课程是否完善了旅游专业课程设置,部分被测样本持保留态度,见表1。这说明学生对于茶艺课程目标的认识是出于自身需要,这与《在高职旅游专业开设茶艺课程需求调研报告》的调研结果相一致。

第三,课程学习是否有利于实现学生所持课程目标。茶艺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的课程目标来说,认为“非常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占9%,认为“有利于”的占65%,认为“一般”的占21%,认为“不利于”的占5%,如图2。该图表明,超过60%的被测样本认为茶艺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此持保留态度。

第四,课程内容与就业需求、工作的关系。在茶艺课程与

就业需求、工作的关系调查中,5.4%的被测样本认为两者联系非常紧密,能扩大将来的就业面和提高工作能力;51.8%的被测样本认为两者有一定的联系,有一部分可以应用到以后的工作中,39.3%的被测样本认为对将来就业的工作有较大的帮助,只有3.6%的被测样本认为该课程和工作没有联系。调查表明,课程的内容对学生的就业需求和工作有相当程度的呼应。

第五,课程目标的实际达成度。(1)培养具有茶艺特长的旅游专业人才。2012年6月,本次试点班级2010级酒店班21名学生顺利通过全国中级茶艺师资格考试,获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部颁发的国家中级茶艺师资格证。(2)扩大学生就业面,提高就业待遇。通过收集被测样本的就业协议书和访谈中得知,旅游行业就业人数17人,占被测样本31%;酒店行业就业人数22人,占被测样本40%;茶庄就业人数1人,占被测样本2%;其他行业就业人数15人,占被测样本的27%。在此之前,九江职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未有学生从事茶庄行业工作;其中茶庄对被测样本的茶艺理论和实操要求较高,旅游行业和酒店行业要求被测样本掌握茶艺实操;其他行业被测样本表示在工作中不用茶艺知识。从工作待遇看,被测样本底薪为1300~2500元不等,旅游和酒店行业中的员工在底薪上会适当上浮。

4.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第一,课程学习效果。(1)课程学习效果满意情况。为了了解被测样本对茶艺课程学习效果是否满意,问卷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进行调查,21.8%的被测样本表示很满意课程学习效果;58.2%的被测样本认为比较满意课程学习效果,18.2%的被测样本认为学习效果一般,只有1.8%的被测样本不满意课程学习效果。(2)影响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同时,此次调查对于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也作了调查,结果表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认为影响学习效果最主要的因素是课时偏少,讲课内容少;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认为影响学习效果最主要的因素是理论课内容理论性太强,不易理解;另外,有少部分学生认为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兴趣淡薄。

第二,课程结构设置的合理性。(1)对课程的感兴趣程度。对于在旅游专业开设茶艺课程,20%的学生表示很感兴趣,58.2%的学生表示感兴趣,21.8%的学生表示一般,没有被测样本表示不感兴趣。(2)授课时数是否合理。关于茶艺课程的授课时数,4%的被测样本认为非常合理,61.8%的被测样本认为比较合理,30.9%的被测样本认为较不合理,认为应当增加授课时数。(3)理论课和实践课比例是否合理。问卷主要考察了茶艺课程中的理论与实践课的比例是否恰当,调查结果见表2,部分被测样本认为应提高实践课程的比例,适当减少理论课程的比例,并考虑增设到茶馆实地考察的课时。

第三,课程内容设置的合理性。问卷主要考察课程周期结束后,课程内容的合理性、涵盖面、前沿性、实践性及学生对于课程内容学习的需求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要求。(1)课程内容是否有特色。此次在试点班级开设的茶艺课程是以国家职业工种茶艺师为标准,结合了旅游专业和茶文化两者的特点,75.4%的被测样本表示比较赞同,22.8%的被测样本表示非常赞同,1.8%的被测样本表示不太赞同。学生收获最大的课程依次是茶艺基本冲泡技巧与茶点选配、茶艺表演、中外饮茶风俗、茶艺礼仪与规范、茶叶种类、茶具知识、中国茶文化知识、中国名茶及产茶区、茶艺职业道德与守则、茶叶品质鉴别和保管、品茗用水与科学饮茶常识、茶席设计,与《在高职旅游专业开设茶艺课程需求调研报告》的调研结果基本一致,实操课程的收获对于学生来说更为直观。(2)课程内容的合理性。针对茶艺课程内容合理性的调查结果显示,被测样本中认为课程内容非常合理的占14.5%,比较合理的占74.5%,但也有10.9%的被测样本对课程内容持有保留态度。总体来说,被测样本认为课程内容较为合理,但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还有改进的空间。(3)课程内容的前沿性与实践性。在课程内容具体方面的调查中,试点班级是否认同课程内容及实践操作满足一定前沿性与实践性要求,结果见表2、表3。超过66.7%的被测样本认为课程的内容与实际工作之间关系较为密切,动手能力强,可以满足市场需求。这表明,现有课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前沿性”和“实践性”的需求。

5.教学方法的合理性

在试点中,采用学生本位主义教学方式,实操课程教学以个人练习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理论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多媒体演示为辅。89%的被测样本认为课程教学方法合理,11%的被测样本认为课程教学方法不合理。

篇12

中图分类号:C9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2-0247-02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不同社会、文化、以及不同地区的人们生存及工作的空间界限也日益模糊。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举办奥运会之后,中外交流的需求更是日益增强,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不容回避的事实。为此,英语教学也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与发展,关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社会语言学家认为,成功的交际除了依靠良好的语言基础以外,还必须正确理解蕴含在该语言结构中的文化因素和有关的文化背景。因此,笔者选择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知识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整理与分析,以了解当今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跨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调查试卷的设计

(一)调查目的

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英、美等国家文化知识的调查,是为了了解其对英、美等国家文化知识的熟识情况,并试图从测试结果的数据整理、归纳、分析中发现一些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调查对象

研究者随机抽取了辽宁省三所大学的非英语专业的本科学生作为样本,进行了测试调查。其中,男生147人,占样本总数的49%,女生153人,占样本总数的51%;各年级所占比例均衡,成绩也基本成正态分布。本次测试调查共发放试卷300份,回收300份,回收率100%。

(三)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分为:1.英语国家基本知识;2.社会价值观;3.时间观念及时间价值取向;4.社交规约;5.会话原则;6.言语行为;7.非言语行为。从以上七个方面考察当前大学生对英语国家(主要是英、美等国家)文化知识的熟识情况。

三、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对英美等国家文化知识测试成绩与英语成绩的对比

学生对英、美等国家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较低。而且文化知识测试成绩普遍低于其英语成绩,而平时的英语考试往往以语言知识测试为主。由此可知,相对于语言知识而言,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相关文化知识存在缺失。这应引起相关英语教师的注意。

(二)英美国家基本知识

本部分测试的英语国家基本知识都是比较基本的、常见的知识,但全部正确的只占40.7%。由此看来,学生对英语国家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其中,关于耶稣和自由女神像两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知识题,正确率较高,分别为85%和67.3%。而关于英国本土构成的问题,只有44%的学生答对,正确率明显偏低。

(三)社会价值观

从文化相对论的角度来看,本部分测试题都是一种相对的观点:即使你认为如此,西方人并非认为如此;而如果双方都将自己的观点带入跨文化交际,其结果可想而知。从整体上看,只有22.7%的学生能正确对待不同文化的社会价值观。而且,从对汉语与中国人的评价两题的调查结果可以明显看出:学生对本民族的评价较高,对异国的社会价值观有明显的民族主义倾向。

(四)时间观念及时间价值取向

本部分的三个题目与时间观念或时间取向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主要考察大学生在当今这个开放的社会中对西方时间观念或价值取向的了解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6.7%的学生时间观念与价值取向与英语国家的比较一致。其中,54%的学生认为,只能偶尔违反传统,60.7%的学生认为应该对老人格外尊重,55.3%的学生对于迟到只是感到有点儿不安;而西方人却认为可以随时违反传统,对老人应适当尊重,英美人士对于迟到则会感到十分不安。这显示出中西方对于时间观念及时间价值取向的差异,而且在当今开放的中国,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的大学生并未意识到这种差异。

(五)社交规约

本部分调查显示:只有18.7%的学生判断与西方社会的社交规约一致。80%的学生认为,与人谈话时应尽量避免争论;35%的学生认为,与客人告别时应将其送至门外;62.7%的学生认为,打电话时应先询问对方的名字,这些都属于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常用的社交规约,而不属于西方社交规约。显然,中西方的社交规约存在着巨大差异。有些学生会无意识地将中国文化的社交规约“负迁移”到英语文化的社交规约中,这样在与英语人士进行交际时,就很可能引起不快或误解:他们会认为喜欢争论的英语人士过于咄咄逼人,不够友善;会觉得“不愿”迈出家门一步送客的英语人士不够热情;至于应答电话,如果拿起电话就问是谁,而不是先说自己或单位的名字,英语人士就会觉得对方很粗鲁,不懂礼貌。

(六)会话原则

从这部分调查的整体情况来看,只有20.7%的学生的判断与英美国家的会话原则一致。显然,大部分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会话原则并不清楚。在课堂上回答美籍教师的问题时或接受英国朋友的礼物时,竟然分别有高达72%和41.3%的学生采用了不符合英美文化的会话原则。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回答问题时不起立或当面打开礼物是不礼貌的。这是中国文化中的会话原则。但英美人士却认为,课堂上,学生不必起立回答问题;如果学生站起来,反倒会很为难,使交际不够畅快。同样,若不当面打开礼物,可能是对方不够喜欢,从而成为进一步交际的障碍。

(七)言语行为

这部分测试结果相对来说好一些,50.7%的学生能够全部作出正确的选择。其中,63.3%能正确地与英语人士打招呼,并意识到“teacher”是一种职业,而不是称谓;分别有59.3%和55%的学生能恰当地谢绝和称赞。由此可见,随着接触西方文化的增多,学生的日常语言应用能力正逐步提高。但同时也需要注意:仍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对英语日常言语行为的理解明显受到汉语思维的影响。

(八)非言语行为

学生在非言语交际行为方面的失误比较严重,只有28%的学生能够理解全部测试项目。45%的学生认为,当坐着与美国人士谈话时,绝对不可以翘二郎腿;58.3%的学生不知道正确使用手势语招呼英国朋友;81.3%的学生能正确地理解美国人耸肩的意思。其实,在美国人看来,只要不是很正式或庄重的场合,一般都可以翘二郎腿。这是一种随便、轻松的表露。在英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语言的学习和运用,而严重地忽略了非言语行为。所以,常常会闹出一些笑话和不愉快。实际上,“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比语言交际行为所起的交际作用更大”。

四、结论

由此次调查的结果可知,相对于语言知识而言,学生对相关国家文化知识的熟识程度不高,文化差异的意识比较淡薄,文化差异的敏感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毫无疑问,这势必将大大影响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有:

第一,对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了解程度不高。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是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知识的学习过程,而是一个漫长的异文化知识的积累与运用的过程。

第二,受“民族中心主义”影响。“民族中心主义”指的是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优于其他民族。从调查可以看出,“民族中心主义”在学生中普遍存在。这对跨文化交际的负面影响很大,是对跨文化交际影响较大的和最直接的一种心理因素。

第三,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研究认为,第一语言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起着巨大的干扰作用,这种干扰又称负向迁移。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语系,存在很大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而学生由于缺乏对英语国家文化、交际知识的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经验,所以,他们倾向于借鉴母语学习经验去分析、看待英语的语言现象、文化现象,在跨文化交际时就会不自觉地将汉语的文化习惯和文化模式套用到跨文化交际的场景中去,导致母语文化的负向迁移。通过调查数据来看,母语负向迁移对学生的影响比较严重,这也是学生不能正确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篇13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8-0021-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加德纳把智能定义为“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产生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对我们正确认识“差生”和实现“差生”转化提供了新的视野。

1 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体系中,包括以下几种智能:(1)言语―语言智能;(2)音乐―节奏智能;(3)逻辑―数理智能;(4)视觉―空间智能;(5)身体―运动智能;(6)自知―自我认知能力;(7)交往―人际关系智能;(8)自然观察者智能。

他认为,一方面,智能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另一方面,智能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各种相对独立的智能以不同方式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即便是同一种智能,其表现形式也不一样。例如,同样具有较高逻辑―数理智能的心算能力的两个人,其中一个可能是数学家,而另一个可能是文盲,但他有很好的心算能力。正是这种在个体身上体现的智能差异性,使得我们每一个人看起来“与众不同”。

加德纳认为,因为每个人的智能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每一种智能又都有多种表现形式,所以,我们很难找到一个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聪明和成功与否。正如我们无法指出丘吉尔、莫扎特、爱因斯坦、毕加索、乔丹、柏拉图谁更聪明、谁更成功,我们只能说他们各自在哪方面聪明、在哪方面成功,以及他们各自怎样聪明、怎样成功。因为我们不能说上述八种智能哪一种重要、哪一种不重要。它们在个体智能结构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只不过表现的程度和方面不一样而已[1]。

加德纳认为,在正常条件下,只要适当的外界刺激和个体本身的努力,每一个个体都能发展和加强自己的任何一种智能。在加德纳看来,影响每个人的智能发展有三种因素,即先天资质、个人成长经历和个人生存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三种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加德纳指出,虽然人的天赋对智能的类型起决定作用,但智能的发展水平高低取决于个体后天的历史文化教育活动。其中,开启经历和关闭经历就是两个重要的变化过程,是个体智能发展的转折点。前者如爱因斯坦的指南针的作用,它激励爱因斯坦产生了探究宇宙奥秘的欲望,开启了他的数学――逻辑思维型智能的发展。后者则通常与耻辱、内疚、恐惧等消极经历有关,它会中断一个人某种智能发展的路程,从而使这种智能失去进一步发展、完善的机会。

2 从多元智能理论看化学差生

2.1传统教育中所界定的“化学差生”

在传统教育中,一般将差生分成两个类型:一种是学业不良型差生,即指学习成绩未能达到同其智力水准相称的学生;另一类是学习失能型差生,即指源于脑功能轻微障碍导致学业不良的学生,这类学生属于特殊教育的范畴[2]。因此,传统教育中界定的化学差生是指学业不良的学生,即是指个人的智力水平属于正常范围内,在同类群体中,化学学习水平低下,学习能力缺乏,达不到国家规定的相应化学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简单地说,“化学差生”就是那些智力正常,但是却在化学标准化测验中失败的学生。

2.2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中的“化学差生”

在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中,每个学生都不同程度地拥有潜在的八种智能,只是每个人的智能组合形式各异、优势智能领域不同而已。分数并不代表一切。以传统智力观为基础的化学考试分数主要反映的是一个人在数理―逻辑智能方面的表现情况,其他智能方面的才能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因此,若把传统教育中所界定的“化学差生”放在多元智能领域的视野中,他们就不再是难以转化的学生了,即使是考试成绩都极差的学生,他们也有自己的闪光点,只要我们努力发现每个“化学差生”的优势智能,就会找到教育转化他们的策略。

3 多元智能理论为化学差生的转化提供了新的策略

3.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学生观是一种积极的学生观。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八种智能,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能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学生的问题不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而是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种信念:每个学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3.2 树立多元的智能观

在差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由于传统的、单一的智能观的影响,容易出现一种错误的自我认识―自卑。化学差生的自卑起因于自己的化学成绩差,于是认为自己天生愚笨,不是学化学的料,对自己全盘否定,自暴自弃。作为化学教师,一方面,应使他们认识到一个人的智能有多种,每一种智能在生活中都是必需的。化学是源于生活的。另一方面,还应使化学差生充分认识到,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人的智能也是可以通过培养和训练得到提高的,从而使他们对自我有一个新的认识和评估,树立多元的智能观,重树自尊与自信,这是“化学差生”转化的重要基础。

3.3 树立“对症下药”的因材施教观

“对症下药”的教学观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针对不同智能特点的“对症下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不同的智能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过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有所不同。其二,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对症下药”。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时,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智能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对症下药”地进行。不论什么教育内容都使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不论哪个教育对象都采用“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形式,是违背教育规律和因材施教原则的。

加德纳认为有些学生在学习某些科目(如化学)时可能会觉得吃力,是因为内容的呈现方式和手段与学生的认知风格产生了不一致。教师应尽量利用多元管道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能在不同教学方式中,利用自己的优势智能来学习,或在多元教学活动中发展其较为弱势的智能[3]。这也正是在教学中转化化学差生的切入点。

3.3.1教师要善于发现“化学差生”的优势智能领域,尊重他们的智能差异,帮助学生将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中去。

对学习化学有困难的学生,化学教师要对他们有清楚的了解,并给予特别的关注。通过与其他任课教师交流,了解这些学生在这些科目上的表现;也可以通过与他本人谈话,帮助他分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还可以通过多种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优势智能的各种舞台。通过以上的种种途径,很可能就会发现以前曾被贴上“差生”标签的学生,在其他方面有着较好的表现能力。

3.3.2针对化学差生的智能特点,开发和发展其多元智能,促进化学学习

化学知识具有多而杂的特点,且相似、相关的概念相互交织[4],从而造成一部分化学差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化学用语、物质性质等的记忆存在困难。针对这部分化学差生,教师可编出一系列的顺口溜(化合价口诀,金属活动性顺序口诀,酸、碱、盐在水中的溶解度口诀等)等一些阅读材料来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通过对学生语言智能的开发,一方面,让学生明确了这些术语的涵义,熟练掌握并恰当地加以应用,另一方面,能为其他智能的有效发展做准备。另外,听化学小故事、课堂讨论、办化学小报或出化学黑板报等也是开发和发展学生语言智能的有效的学习策略。

有的化学差生是在视觉―空间智能方面存在弱势。在教学中,教师可采取以下策略:①根据经历或观察的事物及现象画出图或图表;②制作模型(原子、分子、晶体结构、有机物的空间结构等);③将信息以概念图、思维图、图表、表格、图片等加以提炼和呈现;④设计和使用录像、幻灯片、多媒体等。

有的化学差生是对逻辑结构关系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以及思维的表达能力不强。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进行化学方法论的培养和运用数理进行运算和逻辑推理,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教学中经常要用到观察法、实验方法、模拟方法、分析综合法、比较分类法、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模型方法、假说方法、联想思维法等,化学实验还包括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设计实验、提出假设、验证假设、解释实验结果并应用到新情境中、交流实验成果等方法,这些都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这些方法的运用对于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培养创新能力、科学态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5]。例如,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其中蕴涵的多种科学方法,其全过程为:①提出问题:铁不能与冷、热水反应,但能否与水蒸气反应?(基于前面介绍的金属钠与水的反应的背景知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②设计方案:给出了设计装置的要点、提供实验仪器,要求根据已有知识设计组装实验装置,同时给出一套实验装置供学生比较,优化实验装置。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信息迁移能力等;③进行实验,记录现象。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等;④小结讨论、交流探究活动的收获。培养学生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教学使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向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转变。在化学习题教学中,也有很多数学方法经常用到,如:代数方法、不等式法、不定方程方法、数列方法、极值方法、等效平衡方法、误差理论方法和微积分的简单应用等,这些方法都有利于促进学生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

创设积极的人际交往环境,塑造人际交往智能的最好的方法是开展合作学习和小组活动。这是由于在小组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思维的火花可以不断迸发,投入学习的情绪高涨。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能营造轻松自如的学习气氛,降低学生的焦虑感。学生之间愿意沟通,愿意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在这样一种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化学差生放弃任务和破坏性的行为也会明显减少。教师可以对小组进行指导或提供帮助,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教学交往关系。通过各种交流讨论活动,学生学会了用积极、有效的办法来相互沟通,掌握说服他人的方式,学会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和爱好,欣赏他人独特的风格,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

另外,针对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领域,在课堂上,学生对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观察活动是培养这种智能的有效途径;在课堂外,可以利用化学与环境、食品、社会、生态的关系,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贴近自然环境,让学生近距离观察,调查当地的空气、饮用水的质量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产、生活等的联系。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培养其自然观察智能。

我们有理由认为:只要教师根据每项智能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学生就可以在一天中某个时刻或者某个教学阶段利用他最发达的智能学到自己应该学到的知识[6]。因此,化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用他们自己所理解的方式去获取知识,以满足不同学习风格的需要,保障每位学生学习、享受教育资源和发展的权利。

3.4树立多元的评价观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应该摈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学科成绩考核为重点的评价观,树立多种多样的评价观。多元智能理论所主张的教育评价应该是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的、确实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初步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能力的评价[7]。教师应该从多方面观察、评价和分析学生的优点和弱点,并把这种由此得来的资料作为服务于学生的出发点,以此为依据选择和设计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评价确实成为促进每一个学生智能充分发展的有效手段。目前的化学新课程所倡导的过程性评价,采用档案袋的评价方法,有利于对学生化学学习的全面评价,这也是消除以往对“化学差生”的片面认识、正确看待所谓的“化学差生”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林宪生.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2]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韩峰,吴俊明.多元智能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2005,(6):18―21.

[4]王后雄.论中学生学习化学的难度及其成因[J].化学教育,2003,(11):4―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