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性

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8:3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性

篇1

调研流程

2016年7月1~20日,我走访了湖南省益阳市多个乡村,实地考察并记录了污染情况。通过这些天的调研,我将乡村污染恶化的原因归纳成以下五个方面。

一、“白色污染”严重。随着乡村工商业的迅速发展,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大家在生产生活中贪图便捷、省事,广泛使用塑料袋、农用薄膜和编织袋等。这些一次性用品成本不高,商家通常在顾客购物时用于打包或直接赠送,以致它们通常在用完一次后就被丢弃。然而大量被丢弃的塑料,难以降解,造成了乡村的“白色污染”。

二、化肥与农药的污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样的乡村美景,已经渐渐远离乡村了。化肥与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稻花依旧,蛙声却稀稀落落了,连沟港湖汊里的鱼、虾、螺、蚌等,也成了“稀有动物”。还记得儿时,爷爷带着我去门前小沟捉虾,不一会儿就能抓满一大筐。而这个暑假,当我再次来到这条小沟时,那里的水体早已严重富营养化,成了黑臭的一潭死水了,更别提什么鱼虾了。

三、工业污染的恶化。为发展经济,各乡镇积极引进工业,建设工业开发园区,甚至连一些村民也办起了工厂。然而,为了节约治理工业污染的巨大成本,在乡村,不少工业废水、废气、废料被偷偷排放或堆放。像7月8日我去的烂泥糊乡撇洪新河,因沿线的工业排污,河水都是“五彩斑斓”的。而泥江口乡的钒厂排放废气时,周边方圆十来里内的人家都不得不紧闭门窗,否则,就会被呛得涕泪俱下、咳嗽不止。

四、建筑垃圾的污染。在乡村基础建设实施的过程中,不少废旧的建筑垃圾并没有得到及时的清理,从而形成了不小的污染。就拿我爷爷家的田地来说,在“田园化”和“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田中用混凝土、红砖等砌出了大大小小的排水沟、机耕道。然而,三五年过去后,这些“砖混结构”设施慢慢损坏了,形成的建筑垃圾就成了又一大污染。

五、牲畜粪便污染加剧。乡村养猪、牛、羊等很普遍,从前养得少,其粪便被当作肥料处理了。但近些年来,村民们扩大养殖规模,动辄几十上百头(只),随意排放的粪便也成了一些山塘、沟渠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根源。

7月21~31日,我拜访了益阳市环保局、农业局、农业开发办公室等单位,采集到2015年益阳市乡村主要污染源数据(见右表),这些数据也能进一步证明加快整治乡村污染的必要性、紧迫性。

当然,近年来益阳市也为改善乡村环境作了不少的尝试与努力,在建设农村示范生态基地、完善农田基础建设以及创建污水处理试点等工作上均取得一定成效(见上图)。

篇2

中图分类号: TU9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29025

“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迁安市大力开展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建设,逐步完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体系,农村群众安全饮水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到2015年底,全省共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工程459处,累计解决了52.1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由于投资标准偏低、自然条件复杂等原因,迁安市农村饮水工程还存在建设标准不高,供水保证率、水质达标率不高,规模效益低,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还有差距,需要进一步凝聚共识、明确目标、落实措施,创新农村供水建设管理理念,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三五”期间,国家拟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迁安市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国家补助资金,让所有农村居民都能长期饮用干净水、安全水,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为建设美丽迁安提供坚实保障。

1 工程建设的依据及可行性

1.1 工程建设依据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方案编制规程》(SL559-2011);

《村镇供水工程设计规范》(SL687-2014);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2015-2009);

《用水定额》(DB13/T1161.2-2009);

《供水管井技术规范》(GB50296-99);

《机井技术规范》(GB/T50625-2010);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泵站设计规范》(GB50265-2010);

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冀发[2016]3号);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办法》;

《迁安市2016年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1.2 建设任务与目标

迁安市五重安乡、大崔庄镇、建昌营镇、杨各庄镇、扣庄乡及大五里乡美丽乡村饮水安全专项工程的任务就是通过新建或者更新改造安全、可靠的水源工程,配套布置更为合理、经济的管网来解决31个村庄,2.8万人的饮用水需求;为具备条件的村庄安装消火栓。以上工程的实施将改善项目区饮水现状,降低供水成本,提高供水保证率。

主要设计参数:

供水方式:单村供水;

设计年限:15a;

人口自然增长率:3‰ ;

用水人口:28364人;

用水定额:60L/人・d;

供水保证率:不小于95%;

供水水压:不小于0.1MPa(单层)。

项目区的2.8万人饮用水不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饮水不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饮用水水量不足、水质不达标、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部分村庄依靠自备井作为生活用水,村庄整体搬迁造成的不安全人口。

1.3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迁安市部分村庄存在管网破损严重、水量不足、首部设备陈旧老化等问题,造成供水保证率偏低;还有部分人口长期饮用水窖水和自备井水,水窖水由于存放时间长,造成饮用水变质、变腐、发臭。自备井主要取浅层地下水,水质没有保障。

农村饮水安全已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饮水无保证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活,俗语说,“民以食为天”当地的农民连最基本的饮用水问题都不能解决,更不要说致力生产经营改变落后贫穷的面貌,当下解决生活饮用水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4 工程建设的可行性

工程的建设是对原有供水工程的巩固和提升,达到水源在水质和水量上都可以满足生活饮用水要求。

另外考虑到本工程的建设经济上有政策扶持、工程施工条件好、技术上有保障和管理上积累的经验,工程建设完全可行。

2 以农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和经验

2.1 规划编制必须把握科学布局,持续发展的方向

编制好规划是科学有效开展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的前提和基础。迁安市在做好前期调研工作后,根据实际科学编制了工程规划。在规划制定中,迁安市按照饮水安全工程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根据年度计划安排情况编制实施方案和工程计划,科学论证水源,合理确定供水工程类型、布局、规格、投资和建设内容。

2.2 资金筹措采取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方式

充分利用国家“十三五”农村饮水投资政策,全力争取国家对迁安市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省级对接现有专项资金的力度,利用多种途径,撬动金融资金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加强资金监管,提高使用效率,确保资金安排。多元的投资机制有效的融合了社会各个层面对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的投入,为全市美丽乡村的顺利实施提高了资金保障。

2.3 规范建设管理

加强工程建设而管理,落实项目法人制,全面推行项目建设公示制度以及用水户全过程参与机制。严格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加强质量监控,原材料进口、设备采购、施工质量等层层把关,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加工程运行管理,明确管护责任,健全规章制度,强化水质保障,确保了供水水质的安全。

2.4 加强督导检查

建立和完善了安全饮水专项行动督查机制,适时组织和开展了专项督导检查,建立健全了进度通报制度,引导和督促镇乡和项目村强化措施,加强管理,及时整改,解决问题。对饮水安全工程为完成及运行管护等进行考核验收。

篇3

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基本情况

1.1农村生活污水基本情况。农村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包括人粪尿,洗涤、洗浴和厨用废水等。乌兰察布市地域辽阔,与城镇生活污水相比,农村生活污水呈现分布散、污染物浓度相对较高、水量差异大等特点。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与居民的生活条件、生活习惯、经济条件以及用水习惯等相关,同时农村生活污水水量波动还与居民的作息规律和村庄类型密切相关。1.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乌兰察布市立足农村实际,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以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农村环境整治提质增效为主线,协同推进生活污水治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源头治理、城乡统筹、建管并重,截至2020年底,乌兰察布市共计完成了206个农村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其中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60%。“十四五”期间本市计划再完成182个建制村的整治任务,生活污水治理率要达到60%。同时对照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等政策文件要求,乌兰察布市结合农村环境实际,以县域为单位,所属的11个旗县市区均已编制完成了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梯次推进,为建设美丽乌兰察布奠定了坚实基础。1.3亮点举措及取得的成效。考虑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成本较高,资金需求量较大,乌兰察布市积极申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相关项目,分批次、多渠道积极争取中央和专项资金,优先整治生态环境敏感、适宜发展乡村旅游以及人口密集的村庄,通过在集宁区、卓资县、兴和县和凉城县等旗县选择符合要求项目并予以资金支持,以点带面,梯次推进,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整治一个、见效一个,形成经验并逐步推广。

2存在问题

总的来说,乌兰察布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数量较少,且治理的区域分布不均匀。“十三五”期间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主要集中在丰镇市和兴和县,其他旗县只是试点性的开展。因此“十四五”期间乃至更长时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将成为乌兰察布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中之重。2.1污水收集率低。乌兰察布市农村牧区地域辽阔、人口分散,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所属的11个旗县市区有8个属于国贫县,2个属于区贫县。目前仅城镇周边部分农村的生活污水纳入市政管网统一收集,其他未建污水处理设施的区域生活污水具有面积广、分散性高、难于统一收集的特点,污水收集率低。2.2认识不到位。农民对农村生活污水乱排的危害性以及生活污水治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是很理解和支持在农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且受多年生活习惯影响,农户一般直接将其浇灌房前屋院菜地或泼洒到地面,导致管网纳管率较低。2.3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大部分既要建设包括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室外排水设施,还要涉及管网入户部分的室内卫生间改造,工程量较大、基础设施建设短缺、实施成本高。目前支持生活污水治理的资金来源于中央和自治区,市级和旗县两级专项用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资金相对较少,资金缺口较大,工程建设和后续运维存在实际困难。

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对策

3.1分类分区治理农村生活污水。统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厕所改造、城镇和乡村工作,在规划布局、治理模式以及核查评估等方面做好衔接。特别是要优先在水源保护区、乡镇政府所在地、旅游风景区、中心村、城乡接合部等村庄因地制宜开展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要规范设施建设与运维,鼓励第三方参与治理。制订长效化管理措施,开展已建设施调查评估与分类改造提升,定期通报设施运行和监测情况,持续推进集中式设施出水监测,做好美丽乡村的长效运维管护,切实维护美丽乡村建设成果。3.2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协调配合。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分工,各部门统筹调度、信息共享、督导评估,强化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在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上,生态环境部门要与农牧等部门强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改厕工作统筹衔接;联合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推进城乡污水协同治理,加强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联合水利等部门统筹推进黑臭水体整治与水系综合整治。3.3加大财政资金的保障力度。市县两级政府部门加大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特别是生活污水治理资金的保障力度,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3.4科学分类确定治理模式。要进一步深入旗县市区对乌兰察布市农村现状进行调研,根据村庄位置、农户分布、基础设施、农户意愿等情况分类施策、科学施策,能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的采取资源化利用模式,能纳入现有城镇管网的就近依托,能集中处理的要建立集中处理设施,不能集中处理的要进行单户或多户连片治理,避免生搬硬套。3.5加强宣传发动及报道。充分发动社会和群团组织、志愿者、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中,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发放宣传手册、制定村规民约、运用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报道,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有效提升村民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危害性、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引导农民改进生活污水就地泼洒的生活习惯。

4结语

近年来,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乌兰察布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乌兰察布市地域广阔、村庄分布较分散、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可以说是任重道远。各级各部门应当坚决扛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责任,结合各旗县市区实际,因地制宜开展治理工作,提高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水平,助推乡村振兴取得实绩。

参考文献

[1]周琳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2021(7):97.

[2]王海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问题及对策[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1(02):85~86.

篇4

一、项目建设必要性。

近年来,村通过大力开展全域无垃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今年又实施了“四抓四促”念好“五字经”打好城乡环境整治攻坚战,全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提升。

但由于资金缺乏,整治工作仍旧存在不彻底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转运、填埋处理等一些基础设施跟不上,生活垃圾不能及时回收和有效处理。

这些问题仍严重影响着群众生活,制约美丽乡村的建设和经济发展,为扭转当前局面,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小康建设步伐,增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效应,整治项目势在必行。

二、项目建设计划。

项目名称:县镇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建设内容:采购勾臂式垃圾车X辆、垃圾箱X个、户外垃圾桶X个。

建设时限:X年X月X日-X年X月X日

建设资金:该项目概算资金X万元,资金来源为专项资金。

三、项目保障措施。

一是组织领导。为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开展,镇政府成立由党委副书记、镇长任组长,村包村组长任副组长,镇包村专干、村干部为组员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项目的建设、落实及督促检查和验收工作。同时要把项目建设列入主要议事日程,精心安排,周密部署,抽调工作责任心强、组织协调能力好的干部蹲点包片,现场指挥,协调解决项目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明确职责。

为切实做好该工程,镇政府召开了多次会议、专题安排部署,并各方面协调,争取确保该工程建设项目圆满完成。

三是强化督查。

在上级主管部门督察的同时,镇领导小组加强对该项目做好规划。同时镇上将分阶段定期不定期的督察、抽查、检查和验收,全面促进该工程建设保质保量完成。

四、项目管理及实施办法。

(一)项目启动。项目领导小组接到批准项目计划后,要召开专题会议,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共同讨论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二)项目实施要求。

(X)勾臂式垃圾车:主要由项目村进行管理维护,负责运转生活垃圾。(X)垃圾箱、垃圾桶:每个社分别在社区内分散放置,主要收集居民生日常活垃圾

(三)确定实施单位。

通过招议标形式确定中标单位,中标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供应性能优良的产品,供应商要与镇政府签订具体采购合同。

(四)后期运行服务。

项目建成后运行责任主体为村村民委员会,探索建立村民自治与政府支持相结合的示范项目设施运行和管理机制。

五、项目验收及后续管理。

篇5

在“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中,户县人用智慧为笔,勤劳为墨,创新为颜料,在沸腾的土地上画出了一幅幅美丽乡村的多彩画卷,而这无疑根植于户县人着力培育核心价值,深入践行文明风尚,倾力打造美丽乡村的执着信念。虽是阶段性成果,但这对西部陕西县域文明风尚的探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总结依然有其必要性。

构建载体,前驱后效精布局

中央向来高度重视农村工作,去年,省文明委将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2015年的重点工作之一,省上又召开全省文明办主任会议,要求各区县对此项工作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提出以“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为载体,围绕“十个一”(有乡村文明一条街,有一个农家书屋或文化活动室,有一个广播室,有一个文化活动广场,有一个宣传文化栏或善行义举榜,每年评选一批十星级文明户,每年评选表彰一批好公婆、好儿媳、好儿女、好家庭,有一支乡贤文化骨干队伍,有一整套乡规民约制度,有一个宣传文化大讲堂)的建设目标,抓好民风建设,结合村规民约、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等传统工作,推动核心价值观进农村。全省共确定10个重点示范县,户县成为10个重点示范县之一,也是西安市惟一被确定的县,这既是对该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肯定,也使该县对自我超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挑战,户县文明委认真讨论、研究,结合该县实际,制定并印发了建设“美丽乡村・文明家园”活动的实施方案,明晰了以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为抓手,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花开农村的工作思路;经过半年多的工作,逐步实现了“四个突出”典型示范、“四个创新”优化机制、“三个文化彰显文明”,为建设“环境美、风尚美、人文美、创业美”的社会主义“四美新农村”营造了良好的底蕴支撑和良好氛围。

“四个突出”,典型示范促引领

突出幸福农家“十星级文明户”评选表彰。在全县各镇村开展“幸福农家”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和表彰活动。各村评选出不超过总户数10%的十星级文明户,由县、镇两级给予奖励。去年以来,对评选出的10个重点村和162户十星级文明户给予了每村、每户5000元和500元的奖励。突出乡规民约评议会和乡贤文化骨干队伍建设。在全县518个行政村成立了乡规民约评议会,将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到乡规民约和评议会内容之中,扎实做好核心价值观宣传和践行工作,同时,充分发挥“五老”的乡贤文化骨干作用,培育村子的年轻村民,传承和发扬民间传统优秀文化,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突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效果。实现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精细化管理。截至去年年底,全县518个行政村,建成环境卫生一类村349个,占全县行政村的70%,示范村达到102个。全县84.5%的村庄已完成美化绿化任务,村庄绿化率达到45%,县乡道路绿化率达到100%,99%的村庄达到亮化建设标准,村庄主干道硬化率达到99%,县乡道路硬化率达到100%,农村无害化厕所达到农户总数的66%以上。突出农村片区化中心社区建设。该县积极开展片区化中心社区建设,大力推广“十二进社区”工作,即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培优学员、金融服务、放心食品等公共服务进入农村社区,进一步延伸了服务触角。截至去年年底,已建成农村片区化中心社区22个,各类便民服务事项已经全面展开,社区群众生产生活更加方便舒适。

“四个创新”,机制优化建长效

创新农村乡贤及优秀人才培育机制。实施农村青年“培优工程”,公开选拔培训2855名农村优秀青年,通过党校集中授课、乡镇岗位实践、村上挂职锻炼三个阶段,进行为期两年的培养,吸引、挖掘、培养农村能人,建立农村后备干部人才梯队。一大批农村优秀青年迅速成长为党和政府管理社会最基层的生力军、决策部署的有力执行者和带领农村发展的“领头雁”。同时,充分发挥“五老”的乡贤文化骨干作用,培育村子的年轻村民,传承和发扬民间传统优秀文化,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创新农村文明一条街表现形式。户县的农民画公益广告共有200余幅被中央文明办作为通稿在全国推广。按照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要求,结合户县各村实际,精选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内容的农民画,在全县村镇推行新壁画运动,打造农民画公益广告一条街,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观念,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群众用文明行为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良好风尚。创新文明引导载体,开展文明乡风巡演活动。联合县文联、文化馆创作以文明乡风为主题的快板、相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穿插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宣讲,倡导文明新风尚,去年共在各镇村开展巡演10余场。创新设立200万专项奖励基金助力好人风尚引领。户县出台了《户县精神文明建设奖励基金使用办法》《户县道德模范评选办法》《户县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和优秀志愿者评选办法》等相关文件,县财政每年拿出200万元,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个人以及评选出的道德模范、五好文明家庭、身边好人、优秀志愿者等进行重奖。树立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引导人们向模范看齐,作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