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8:3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企业信息化应用案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信息时代背景之下,现代化信息技术已渗透于生活生产的角角落落,极大的推动了社会进步。其中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更是在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下逐渐走向信息化,不仅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也促进了档案信息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从而为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重要保障,足以见得,在档案管理中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不失为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1 企业在档案管理中引入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就当下而言,信息资源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而档案信息作为企业资源的重要构成,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加之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明显滞后,难以满足对档案信息的实际要求,而将现代化信息技术渗透于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可因其便于存储、方便查找、成本较低、可靠性高、检索迅速、有效性长等优势而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管理质量,进而安全而完整的保存企业活动信息,并为企业信息咨询、经营决策等提供重要依据,显然与时展要求相吻合,且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故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是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必然选择和现实需求。
2 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企业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企业档案管理所涉及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其实是基于现代化办公、网络通信、计算机硬件、数据库技术、档案管理软件等设备和系统平台,将档案资源转化为电子文档,以便于档案信息的快速收集、整合、处理、分析和高效查询、利用、输出等[1]。
2.1 实践应用
如企业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应用档案管理系统等信息技术产物,可实现诸多功能,像支持档案统计、检索、借阅、原件批量扫描和挂接等需求,支持扫描仪、打印机、通讯等设备连接用于信息存储、传输和共享,支持档案分类管理、设置用户权限、快速增、删、改信息以及系统自动升级等功能,如此一来,电子文件逐渐成为了企业档案的主要载体,实现了便捷管理、高效办公;打破了文书、产品、人事、会计、基建等传统的档案分类,而是转变为更为科学、规范、详尽的类目,更符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对档案的需求[2];同时档案的接收、校对、归档、保存等也变得更为快捷和安全,且可经深度挖掘及时获取价值信息。故现代化信息技术为企业档案管理创造了可观的效益。
2.2 应用现状
可是电子商务的不断深化,对电子文件的收集、处理、保管和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时需要档案人员不断扩大服务要求,构建一套科学、高效、灵活、多功能的档案信息管理体系。但目前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还存在诸多不足,如相应的规范标准尚未统一,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信息共享和开发程度不够,档案信息安全性亟待提高等,这些都不利于信息技术优势的发挥和档案信息价值的提高,故下面就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企业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策略加以探讨。
3 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企业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策略探讨
3.1 以统筹规划为前提
企业档案是其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记忆,是最为可靠、最有价值、最为系统的信息资源,在企业获取信息服务、作出经营决策、打造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不容小觑,故基于信息技术以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系统工程,只有予以科学分析,统筹规划,方可顺利实现目标。这就要求企业认真调查馆藏数量、档案类型、存储状态、利用情况等实际信息,然后权衡长远发展和实力条件作出科学规划,如分清主次,优先、重点建设重要、高利用率的档案,优先配备具有支撑作用和扩展能力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以满足目前工作需求,然后循序渐进、逐步完善。
3.2 以标准规范为指导
现代化信息技术若想在企业档案管理中顺利应用和有序发展,就必须以相应的标准规范为指导和约束,以免因盲目应用和管理而影响其实际效用。具体而言,应以前瞻性、系统性、开放性、兼容性、经济性等为基本原则,对硬件设施、软件系统、数字水印、存储格式、加密算法等技术类规范加以统一;对电子档案定义、整理、著录、存储、鉴定、移交、检索、利用、原始文件处理和安全维护等管理类规范加以统一[3];对电子档案术语、描述、元数据、文件格式、对象数据格式等业务类规范加以统一,以此构建标准、完善、实用的档案信息化体系,从而为档案管理工作高效、有序开展提供重要指导。
3.3 以资源建设为基础
一要确保所选用的服务器、网络设备等硬件设施成熟可靠、经济实用,且具有良好的通用性,档案系统、管理软件等软件设施则要性能稳定,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包容性、可扩展性,同时专设档案室,优化技术设备运行环境和完善设施保护措施,以保证信息技术能够正常发挥效用;二要严格遵循档案管理规范,尽量确保档案资源收集的真实性、完整性、连续性与安全性,以此为档案分析质量和利用价值的提高奠定有力基础;三要着力打造优质、专业的档案人员,可通过宣传教育和实践培训,强化其责任感,提高其技术操作水准,增强其档案信息整合和开发能力,以及主动服务和创新意识等,以此更好的胜任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
3.4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企业在建设档案信息化时,必然会运用诸多现代化信息技术,如目前最先进、最具潜力的海量数据存储、图像分类、并发大量查询、智能检索等信息技术,可显著提高档案管理的技术含量和工作水平,因此企业应立足实际,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并将其合理的融入于具体工作中。其中基于信息技术的数据库作为管理数据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不仅存储容量大、查找方便、检索迅速,而且可靠性高、保密性好、经济合理,提高企业档案信息管理效率不说,更利于推动其走向正规化和科学化,最为关键的是可明显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建议企业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与自身生产活动和经营管理相适应的档案数据库。
3.5 以安全手段为保障
企业档案管理在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那就是安全风险的上升,因此要求企业不定期对档案室的硬件设备和线路加以巡检和维护,以免因设备故障造成数据丢失或损坏;针对病毒入侵、垃圾邮件、木马程序等威胁,要时常检测扫描档案文件,不断提高防火墙性能和功能,配以360安全卫士、金山毒霸、卡巴斯基等杀毒软件,以提高网络安全防护水平;同时针对档案管理应用系统,应以档案管理软件为平台,尽快完善用户访问权限,或者设置并定期更改密码,以此抵御系统非正常访问,并建立涵盖用户访问、数据库更新、管理软件更新等在内的日志文档中心,以便及时追踪异安全时间,降低风险隐患,确保档案信息安全。
4 结束语
总之,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企业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已是大势所趋,企业当下的重点是如何将信息技术良好的融入于具体工作中,以切实提高档案管理的高效性和安全性。这就要求企业立足实际,结合信息技术和有效措施,逐步推动档案信息化管理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安全化和多元化,进而不断强化档案信息的使用价值,促进档案管理工作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修立.信息技术在企业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2(09).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企业化与工业化快速发展期,企业化与工业化的一个直接后果对于石油的需求大增,那么石油企业扩展也会加速,档案也会越来越多。石油地质档案是石油企业在勘探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记录、数据、分析结果以及科研成果等,是石油企业在地震、钻井、测井、录井、试油、油井开发等油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所产生的科技文件成果[1]。同时在企业发展与合并中,很容易造成石油地质档案的散乱与遗失,再加上企业普遍较为重视人事档案、财务档案等档案的保护,石油企业档案的流失现象更为普遍。为此我们逐渐意识到规范企业石油企业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信息化手段在石油企业地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1、石油企业地质档案管理的作用
石油地质档案是石油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其真实客观地记载着油气资源的地质情况,既是油田地质科研人员正确认识地下地质客观世界和油气分布规律的智慧结晶,也是他人继续深入研究的重要依据[3]。因此,如何对这些宝贵资料进行储存和管理就非常重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石油地质档案的管理手段和利用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应充分利用当前的信息化技术,实现石油地质档案的永久保存和使用。
2、当前石油企业地质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档案意识有待提高
目前,很多企业并不具备档案意识,当前我国石油地质档案在档案管理中是较不受重视的类别,花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而且石油勘探工程部门往往重视不够,不想配合,认为材料放在手边用用就行了[4]。石油勘探工程一般由流动性较大的秘书作为石油勘探资料管理员,而他们有的甚至连石油勘探工程基建项目材料的构成也不清楚,更不用说是符合归档的要求了;各部门研究人员在用图纸等材料时往往随意涂写,用了资料后不会及时交回到档案室,往往造成档案资料的遗失。
2.2 档案质量有待提高
在己归档的材料中发现,石油企业档案的材料普遍质量不高,如图纸的清洁程度、整齐程度等。有些图纸不是原件,而是复印件;甚至有的是不利于长期保存的热敏纸;有些图纸上有任意涂写等情况。同时档案的信息化程度也普遍偏低,在已归档的石油企业档案中,一般企业只能做到目录级的管理,即只能在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上检索到目录,而没有相应电子稿。还有的企业因为未能进行部门立卷制度,只是上交材料,需要档案部门进一步的整理。同时归档时间跨度大,具有成套性[4]。石油企业油田的开发从立项到油田投产到最后油田关停要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每年都有新的文件材料形成,这些文件材料与该油田相联系,是反映该油田实际建设过程的真实记录。这些材料都应及时收集整理归档,而不应不受时间长短的限制,放在项目结束后归档,以影响研究人员的使用。只有及时收集整理才能保证案卷的成套性不受影响,有利于今后的档案管理利用工作的顺利进行。
2.3 档案载体有待丰富
按规定,勘察过程每个阶段均要留下照片或是其它电子文件。但调查表明,特殊载体的材料匾乏,要么没有相应的材料,即使有一些有特殊载体材料,其数量也不超过5%,给企业留下了不可弥补的损失。目前由于声像档案载体材料成本较高,而且属于“账外”档案,不易控制。许多建设声像档案形成部门,出于使用便利,不愿将其无偿交给档案部门管理,而往往从个人实际工作需要出发,对声像资料任意处置,致使照片底片损伤或丢失,录像制品也因多次使用,其中一些珍贵资料内容丢失。有些档案即使交给档案部门了,也是星星点点,很不完整[5]。还出现过个别人在调离工作时,连同自己拍摄的工作照片也一同卷走,声称这属于个人知识产权。加之保管条件等原因,这部分档案正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很多纸质石油地质档案由于保存时间的地点过于潮湿和保存的时间过长,纸质档案资料开始老化磨损,颜色泛黄变脆,加上使用的频率又很高,资料不仅磨损而且损坏很严重,尤其是部分带有图片和数字的资料,由于磨损而不能体现图件所表达的全部,造成不能正常使用。如果不在资料信息还比较完整的时候采取数字化储存和管理,宝贵的石油地质档案将会随着时间不断流失[6]。
3、信息化手段在石油企业地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措施
中图分类号:C931.6
1全球眼技术在中小企业安防信息化管理中应用的局限性
中小企业安防信息化管理应用全球眼技术,主要包括有高中端的家庭住宅、写字楼、商店以及病房等,它们通过利用全球眼技术,实现现场辅助、安防报警以及视频监控等功能。在使用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点局限性。
1.1全球眼的安防报警功能不够完善
就目前来说,全球眼技术的安防报警功能还不够完善。在其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中,报警终端接入方式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利用电缆,实现对硬盘录像机、视频服务器(DVS)或者IP Camera的告警输入接口与报警探测器的连接。当告警输入接口电平出现高低变化时,前端的DVS或者IP Camera就会触发告警,由于已有既定的通信协议,告警就可以上报至“全球眼”网络监控平台。
第二,由安防报警主机管理报警探测器,通过利用无线或者有线,实现安防主机和报警探测器的连接,其中,对于接入的探测器,安防主机不仅可以进行防区设定,还可以布置或者撤销安防管理,通过串口电缆,安防主机就能连接到IP Camera或者DVS。同时IP Camera或DVS对报警探测器的告警触发进行甄别,并且通过既有协议,将告警信息上报平台。
然而,这两种报警方法均存在着局限性。当某一地点发生报警情况时,由于告警传递到平台上的信息量不够充足,因此系统对防区的信息、告警类型等无法正常识别,对前端安防设备的运行状况也不能进行监控,做不到精确监控防区的位置,而只能确定发生报警的IP Camera或者DVS。由于存在着这样的局限,当某一地点发生报警后,工作人员首先需要对监控所在的位置资料进行查看,然后再结合位置的实际情况,做出对警情处理办法的决策,这个过程使工作人员不能及时处理报警事件;同时,由于单向地传输报警信息,因此前端报警终端的监控工作就无法顺利进行,前端报警终端的布、撤防工作也实现不了客户端远程作业与远程管理;除此之外,如果需要详细了解用户前端安防主机的报警信息,还需要电话的帮助,因此全球眼平台无法实现联网上报。而电话、视频监控等等多种安防系统的同时使用,给用户造成了很多麻烦。
1.2全球眼现有的功能没有密切结合中小企业的需要
从中小企业的角度来说,他们希望实现安防报警以及视频监控在同一界面上进行操作的可能,这样,可以对生产情况以及营运情况实现动态化的了解,例如员工的出勤率、商铺的客流量等等,远程监控为他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从全球眼的目前技术上来看,其主要负责实现的是视频监控功能,而且用户一定要保证IP Camera与DVS的捆绑使用,而不能私自进行安防系统功能组合。由于每个用户的需求不同,这种强制性组合安装大大降低了全球眼的吸引力,缩小了全球眼业务拓展的机会。其次,在发生报警时,告警通知的手段比较少,报警信息量不够大,而且单一;当告警信号上报到网络视频服务器时,需要用户在互联网上,否则无法及时发现警情,客户也只能了解些许报警信息,因为平台只是记录报警以及报警时间而已,其他更详细的的信息则无法提供。
1.3全球眼软件技术层面存在着不足
中小企业选择使用全球眼监控,首先,在客户端上,需要用户安装全球眼技术专用的客户端软件,其操作系统也会有相应的限制。其次,在客户端结构上,采取的是C/S(客户机/服务器)结构。当全球眼系统的软件要进行升级时,每一个用户、每一台机器都需要重新安装新的升级软件。然而,由于在实际的使用中,存在着用户移动办公或者分布式办公的现象,因此C/S服务机制会让监控操作程序变得更加繁琐。在监控设备较少或监控点较少的用户上,例如家庭用户、商店或者其他中小企业,由于采用C/S模式,在安装上,工作量非常大;在成本上,所需的维护成本以及升级成本都非常高,大大制约了全球眼业务在市场的扩展。
2如何推进全球眼技术在中小企业安防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
2.1改进全球眼技术的视频前端
视频前端由IP Camera或者模拟摄像机以及DVS组成,负责实现监控的音频、视频信息数据的采集、编码、存储、传送等一系列流程功能,同时,来自平台的控制指令可以在视频前端实现作用。从而通过全球眼这一平台,实现对网络视频的监控。
2.2完善安防报警主机
利用IP网络,就可以实现安防报警主机与全球眼平台的连接。网络型安防报警主机下挂各种种类的探测器,以对监控现场的周围环境信息进行采集。要监测现场是否存在着火灾安全隐患时,可以通过烟感探测器;监测现场是否有人员出现时,可以选择红外传感器等等。网络型安防报警系统通过各种类型传感器的帮助,实现了对现场信息的探测、采集,并把采集而来的信息封装成IP数据包,再传输到中心平台。
2.3加强对中心平台的管理功能
利用全球眼现有的监控平台而开发的中心平台,是整个系统的信息控制中心。这个中心平台一方面对全球眼的告警联动、使用者权限以及接入终端进行统一的监控和管理,另一方面,在增设报警管理服务器的前提下,实现对告警联动、联动预案的管理功能,同时指令报警管理服务器,及时、正确地处理安防主机上报的告警信息。
2.4客户端支持多种架构
传统的全球眼客户端只支持C/S结构,改造后还应该能支持B/S架构。这样,客户端的限制度下降,用户就可以利用互联网,登录全球眼平台,远程控制视频前端,同时还可以实现查阅告警记录、浏览实时视频、回放监控录像以及设置报警联动等等功能。
2.5拓宽安防报警的应用范围
由于网络型报警主机具有携带告警信息和全双工通信等功能,因此,可以根据此优势,把安防报警的应用范围扩大到生产管理、经营管理等方面。例如,中国电信可以根据全球眼用户的需求,在安防报警功能的基础上,增加统计客流量、管理人工考勤等功能,从而提高全球眼产品在中小企业安防信息化管理市场上的竞争力。
结束语
尽管全球眼技术在中小企业安防信息化管理的应用中,存在着一些技术上的局限,然而其工作仍然是具有一定的实效性、科学性以及高效性。相信随着科学的进步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全球眼技术一定能结合用户的需求,做出改变,完善自我,从而促进中小企业安防信息化管理的发展,使之跃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二、课程设置方面
基于为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制造企业和运用信息化管理技术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培养信息化管理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按照重能力、厚基础、理论与实践并重、系统整合的原则设置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所谓重能力,就是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担负企事业单位一线管理者和组织者的能力;所谓厚基础,就是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重视基本理论知识、方法与素质的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就是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在课程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方向)主要开设的课程有“C语言程序设计”“项目管理”“生产运作管理”“ERP原理”“ERP解决方案与ERP案例”“JAVA程序设计”“ERP专业数据库”“业务流程重组”“电子商务”等。另外,针对企业信息化管理职业特点,鼓励学生参加企业信息化管理类的职业资格培训,坚持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中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教学原则。
三、实验室教学方面
实验室是学生用于验证理论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第一步。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方向)应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技术开发和运用实验室、企业信息化实验室和ERP模拟实验室。企业信息化实验室,主要承担经济管理系工商管理专业的ERP项目实施与管理实训。本实训突出以实践为主体的课程特点,在实训过程中为学生分配角色,使学习通过模拟企业ERP的实施过程,来加深对ERP原理的理解,熟悉企业实施ERP的具体操作流程和对于ERP实施效果的过程控制;另外,在实训过程中,模拟企业的实际过程运作环境和管理理念,建立规范化的过程评价标准也是本实训的特点。
ERP模拟实验室,主要承担ERP模拟演练,这种模拟实训课程是依托沙盘模型或某种ERP主流软件,对企业的战略规划、采购管理与业务流程、库存管理、存货管理、销售管理、人力资源与薪资管理、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物料需求规划等企业运作环节进行模拟,让学生在仿真的企业环境中,通过角色扮演和对抗演练,来体验如何优化企业各项资源的管理理念。本实验是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教师的引导下,体验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而在该过程中体会ERP核心理念,体验统一信息平台下的企业运作管理,学习依靠客观数字评测与决策的意识与技能,感悟准确及时集成的信息对于科学决策的重要作用,训练信息化时代的基本管理技能,从而全面提高管理能力。校内实验室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但校内实验室毕竟是企业的模拟环境。因此,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加强培养学生在现实环境的实际动手能力,是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同时,在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建立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做好学生平时实践和模拟实习管理,建立日常实验、实践、实训的量化考核标准,更好地提高工商管理专业的综合教学水平。
四、案例教学方面
案例教学是一种参与性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亲自参与并解答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综合性、复杂性和即时性的问题的能力。但案例教学中存在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滥竽充数的问题,这大大降低了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参与案例研究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方法应该着手从案例的选取、案例研究小组的划分、学生成绩的管理等方面进行改进。案例的选取和案例研究小组的组成方面。第一,将案例分为不同的类型,一个班级分为几个案例小组,每组6~8名成员,每个小组完成不同的案例分析。案例小组分组的标准是基于学生对某个案例的兴趣、爱好,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性别进行分组;第二,在成绩评定方面,每位学生针对案例的研究,提交一份独立的研究报告,这份案例研究报告的成绩将作为学生个人的平时成绩,构成总成绩的一部分,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学生滥竽充数的可能性。
学生案例研究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学生个人平时成绩(30%)、小组案例研究报告成绩(40%)和小组案例研究演讲成绩(30%)。平时成绩和研究报告成绩由指导老师评定。演讲成绩由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评定,第一,组建一个案例演讲评审小组,组员由指导教师和每组的一位学生构成,该学生可以代表本小组直接就案例演讲效果给出成绩,也可以给出一个本小组全体成员的平均成绩;第二,在案例演讲过程中,演讲者和该组成员将问答指导老师和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该小组每位学生对本案例内容的了解、理解、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该小组的成绩;第三,评审小组给出每组案例演讲的成绩;第四,指导老师根据三部分成绩给出总成绩。这种案例研究教学方法将重点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每位同学必须认真参与案例研究,其个人行为将影响小组成员和自己个人的成绩;另一方面,每位同学都有评分的资格和权利。这样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案例演讲的关注度、参与度。
五、实践教学方面
为培养出具备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消化吸收专业主干课程内容,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商管理专业应该建立四个阶段实习课程: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其中前三项实习时间集中在每学年的夏季小学期。
(一)认知实习
认知实习是工商管理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本实习为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前提供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认知实习可使学生初步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内容,专业范围,了解本专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本实习属于工商企业管理、工商企业运营管理、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初步认识实习,通过专家讲授、学生社会实践、到工矿企业实地观察等,培养学生对工商企业发展前景、公司经营特点、市场环境、公司文化等的感性认识。通过本次实习,要求学生了解、认识工商管理公司的组织机构设置、各部门的职能性质,熟悉工商管理业务,为今后的具体业务实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奠定基础。认知实习的内容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部分。感性认识是带领学生到企业实践,让学生了解、理解和掌握工商企业管理的基本职能、生产运作流程等。理性认识是聘请企业管理人员、资深教师等为学生举办有关企业内容的讲座,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本实习重点考查学生对企业的基本认识,主要包括企业的性质、企业的功能、员工的价值观、工作流程、规章制度及其执行情况等。实习结束要求学生完成实习报告。
企业信息化面临许多挑战,其中首当其冲的是企业信息化定位不明确,其次是企业信息化的生态环境恶劣
案例――
信息中心黄主任总有些不得志的感觉。至竞聘上岗这一年来,自己似乎可有可无,提了若干项信息化建设的提案,都如石沉大海,没有了下文。黄经理的前任李经理在任期间,企业实施了一套小型的进销存系统,虽然功能简单,但还是解决了企业的一些实际问题。而恰恰是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的信息系统,目前无法满足企业信息化的需求,公司期待优化的生产管理环节,因为这套小型进销存不能提供接口,而无法进行。
黄经理曾经建议公司更换新的信息系统,但是老总似乎并不买账:“我们公司订单是A产品,实际销售时可能变成B产品,而客户要求发票开成C产品。信息系统不适合我们企业。”
老总的一句话把黄经理顶了回来。黄经理不得不把预算用在这个明知错误的信息系统的修修补补上。
黄经理的任务是为企业买辆“汽车”,但是企业的生态环境不适合“汽车”行驶,而企业的生态环境不是黄经理能够解决的,黄经理想大干一番的想法,也不得不在现实面前低头。
黄经理很清楚,公司两年一竞聘,如果照目前这种态势发展下去,一年后的竞聘将是自己职业生涯的一次挫折……
黄经理所面对的问题,正是现今大多数企业的信息主管所面临的问题。企业的信息化到底该给它一个什么样的定位,企业的信息化与企业业务流程等生态环境到底是怎样的互动关系?其实,这个案例反映出企业信息化所面临的许多挑战,其中首当其冲的是企业信息化定位不明确,其次是企业信息化的生态环境恶劣。
或许您的企业也闪现过类似的场景,那么这些情况说明您的企业在信息化方面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呢?您想知道自己的企业组织的真实状况吗?那么赶快拿出纸笔,认真填写调查问卷,您将获得专业的管理咨询专家,运用专业的系统模版,为您开具的诊断说明。
信息化体系健康需要检查的相关项
信息化体系的健康状况调查是本次“中国企业组织健康状况系列调查”(共分为10个部分)的第7部分。“信息化体系”是指企业通过借助信息化改善管理的一整套体系。“信息化体系健康状况指数”是企业“组织健康指数”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组织可能存在的最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信息化方向与定位
* 没有明确的信息化方向,或很清楚方向是错
误的,但是还在继续坚持;
* 信息化过多关注技术层面,对管理层面关注
过少;
* 信息化规划对现实困难考虑不足,在信息化
建设中被束之高阁。
信息化生态环境
* 信息化组织职能分配不合理,职能不能得到
充分发挥;
* 信息化流程不完善,想到什么做什么;
* 员工素质不适应企业信息化的要求,并对信
息化抵触很大;
* 缺乏专业人才支持,信息化建设时效性不
足。
信息流管理
* 基础数据不完整,不统一,后续实施先进的
信息系统难度很大;
* 基础数据缺乏必要的重视,使得基础数据管
理混乱;
* 组织内部横向和纵向的信息流不够贯通;
* 信息流管理缺位,信息化不能体现管理者的
管理思想。
信息化技术应用
* 受信息系统集成性能影响,存在“信息孤岛”;
* 信息系统供应商研发能力不足,企业的信息
化缺少后续支持;
* 信息化应用水平偏低,大部分工作要由手工
完成。
信息化基础设施
* 基础设施建设对安全性、通信质量等考虑不足。
基于上述对于信息化体系问题的总结,本次调查的“组织体系健康指数”将通过以下几个指标对企业的组织体系状况进行评价:信息化建设方向性指标、信息管理指标、信息化管理组织流程人员素质指标(信息化生态环境)、应用系统指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硬件设施(信息化基础设施)指标。
其中,信息化建设方向性指标、信息化管理组织流程人员素质指标、信息管理指标是最重要的三个指标。信息化方向决定企业信息化的效能,保证企业信息化在做正确的事;信息化的生态环境关注企业的现状及基础管理水平;信息管理指标是企业保证信息化目标实现的管理体系;而技术应用与基础设施只是具体的工具,因此,在上述五项指标中,前三项指标的权重要大一些。
指标权重分配:
信息化建设方向性指标20%
信息化管理组织、流程、人员素质指标20%
企业信息化受到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将其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因素,一类是管理因素。相比之下,技术因素是一种可以定量化分析的变量,可以用现有的规范和标准来衡量某一个技术的好坏,技术因素的变化和发展是可以监测和相对固定的,而管理因素则是不易监测和难以量化,它的变化也是不规律和难以控制的。技术因素在企业开始信息化项目之后基本上处于不变的状态,它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程度也就相对固定,而企业的内部环境则是不断变化,企业的管理能力具有很强的动态性。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管理能力是影响企业信息化成败的不可忽视的要素之一。
影响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管理因素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学习和总结,影响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管理因素包括:企业战略决策能力、领导激励能力、组织再造能力、人力资源能力和管理基础环境。
(一)企业战略决策能力
企业战略决策能力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企业战略规划能力和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能力。企业战略是设立远景目标并对目标的轨迹进行的总体性、指导性的谋划,是一种宏观管理。而信息化战略规划就是指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来规划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方案和过程。信息战略规划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含义:一是高层决策者在制定企业的战略规划时,应该将信息化战略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进行考虑。从战略的高度,把企业的信息化当做企业发展的动力来抓。二是制定企业信息化战略是应该从全局的角度进行规划,合理的组合资源,由上到下分步骤推进信息化。三是企业战略和信息化战略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在内容上应该保持高度的一致。信息化战略为企业战略的目标服务,企业战略为信息化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持。
(二)领导激励能力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周期长且涉及面大的项目,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周期在8-10个月之间,信息化改变的是整个企业经营模式和管理理念,可能会出现员工懈怠、相关利益者抵触的情况。领导激励作用在解决这些问题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领导激励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高层领导对信息化项目提供支持,充分调动企业内部的资源,给予信息建设最大的帮助。消除员工对信息化项目的阻力,增强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高层领导的参与度。高层领导通过对信息化项目的管理,控制其中存在的商业风险,解决技术和业务之间的融合。高层领导通过科学的调研和分析,捕捉在管理层次、业务层次上的信息需求,通过与IT人员的合作保证信息系统的可行性。三是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高层领导对信息化项目的支持和参与都是个人的行为,通过建立一套良好的激励机制,将这种个人行为规范成一种组织行为。适当的激励手段能够提升员工参与信息化工程的热情。
(三)组织再造能力
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必然要引起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组织结构的变化、管理理念的改变。信息化带来的变化是全面的,它影响企业的每一项业务、每一个员工。这种改变将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深入到各个层次,是一种连续不断的过程。起始阶段,基层员工会从信息化项目中获益,通过规范的信息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优化了工作的流程;接着改变了管理层传统的决策模式,通过信息系统的分析,准确地把握市场的变化,根据获得的信息做出最优决策;最后,改变整个企业的管理理念,形成独特的企业信息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竞争水平。企业要通过持续不断的组织再造来适应信息化的要求,通过不断的学习,获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模式,将它们融合到企业文化中。
(四)人力资源能力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重要的资源之一,与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信息化的成果最终体现在各个阶层员工对信息化的理解和执行情况;反过来,企业员工对信息系统的使用,对新的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学习决定着企业信息化实施的成败。
(五)管理基础环境
管理的基础环境包括各种软硬件设备的投入、数据环境的建设和规范操作标准等内容。管理基础环境是信息化实施的前提,对整个信息化项目的影响重大。整个信息系统的运行是需要有丰富的硬件平台支持,还需要合理的网络设备与系统作为媒介,以及完整的企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为支撑。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必须达到硬件设备与软件资源的同步更新和良好配合。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基础环境可能在某些方面有所不足,因此对基础环境的建设要随着信息化的改变而升级。
企业信息化能力评价体系设计
在20世纪70年代,为了突破在信息化研究方面的瓶颈,西方学者开始从组织、管理、文化等非技术角度来研究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企业信息化,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和理论。例如,纽约大学著名学者Laudon认为,信息系统的构成因素不仅仅是技术,管理和组织的因素也在信息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信息化的研究应该包括组织行为学、管理学、经济学;唐志荣等人建立了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体系,分别从信息技术投入及设施水平、生产过程自动化、管理过程信息化、营销活动信息化和人力资源等五个方面对企业信息化进行评价,创新性地将管理因素纳入到评价体系;赵丽洁从领导层支持、组织管理的影响、项目管理水平的影响、企业文化的影响、其他因素的影响5个非技术因素角度来对企业信息化能力进行评价。刘培德从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因素、信息化战略、信息化组织建设、信息化人才建设、信息化应用因素、信息化效益因素等6个维度来研究如何弥补企业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不足;马艳峰针对我国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非技术问题,探索性地提出了构建基于IT能力的非技术因素分析框架、对高层领导支持、组织变革与变革管理、企业的文化管理三个方面的非技术因素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上述的评价体系理论出现一定的缺陷。
(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本文从企业管理能力的角度来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与管理能力密切相关的各类因素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综合已有的各种研究成果和前文的分析,企业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从企业战略决策能力、领导激励能力、组织再造能力、人力资源能力,管理基础环境5个方面进行设计。在这5个一级指标的前提下,本文在每个一级指标下面根据调查的结果均设置了相应的二级指标,共设计了17个二级指标,构成了现有的企业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二)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方法以及评价方法
本文中涉及的研究对象大部分都是定性指标,适用于主观权重确定方法,因此选定AHP方法进行权重的确定。对企业信息化进行评价的方法有多种,可以分为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在本文的研究因素中,评价指标都是基于管理能力而产生的,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FAHP)。根据在实际应用中的因素的多少和层次的高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分为单层次评价模型和多层次评价模型。
综合各类研究结果,本文将企业信息化能力分为5个等级:企业信息化能力很强(0.9-1);企业信息化能力强(0.8-0.9);企业信息化能力较好(0.7-0.8);企业信息化能力一般(0.6-0.7);企业信息化能力差(0.6及以下)。通过计算企业信息化能力的最终得分,可以清晰地看到目前企业信息化能力水平,为企业即将开始的信息化提供充分的依据。
案例研究
(一)案例背景
A企业是一家软件服务业企业,专门为各类企业提供信息化管理软件,同时也负责管理咨询工作和管理信息化人才培训工作。由于该企业领先的技术水平,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广受欢迎,随着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张和业务量的高速增长,公司在研发、生产、人事管理等各个领域都需要进行创新优化,企业现有的管理水平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随着信息化管理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企业决定开始实施信息化,希望通过信息化建设能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增强对风险的抵御能力。
(二)企业信息化评价实施过程
根据前文中的信息化实施评价体系以及对A的调查与分析,对其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首先采用AHP法确定权重,通过专家访问法,构造判断矩阵、特征向量以及一致性检查。
层次总排序检验。根据求出的各项权重W1、W2、W3、W4、W5以及已知的CI和RI的值,求出层次总排序的随机一致性比率:
=0.0025
所以,层次总排序有效。
通过选取企业员工代表、相关专家共计20人组成评审团,以问卷调查结合访问的形式让他们对企业信息化能力评价体系的各个二级指标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的统计,可以构造模糊判断矩阵,得到一级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B1=[0.08848 0.28906 0.41147 0.17696 0.03393]
B2=[0.11141 0.33454 0.387545 0.166105 0]
B3=[0.04122 0.25752 0.482605 0.16875 0.050005]
B4=[0.127005 0.318165 0.406695 0.148135 0]
B5=[0.196355 0.32991 0.34018 0.133555 0]
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价,得到评价结果为:
B=[0.10224 0.299078 0.41537 0.161536 0.142194]
最后计算出A公司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为:P=0.571736。
根据前文中指定的企业信息化能力评价标准,信息化能力隶属度处于0.6以下的企业均属于信息化能力差,由此可以看出,目前该企业的信息化实施能力与标准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结合调查的过程和最后的结果,可以分析出该企业的不足主要集中在组织再造能力上,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优化和流程再造的过程,使得信息化的实施受到了一定的阻力,现有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有很大一部分是冗余和无效的,它们会最大限度的削弱信息化所带来的影响。除此之外,该企业在信息化战略制定方面也有改进的空间。信息化战略能保证整个信息化的过程按照预定的轨道进行,最终达到预期效果。
企业信息化的结果不仅仅受到信息技术的制约,管理要素更是成为影响企业信息化结果的关键因素。企业只有不断加强企业信息化规划能力,健全信息化组织结构,加强人才培养,注重企业再造,加强数据标准化建设,才能为进一步的企业信息化革命做好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梁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理论与评价方法[M].科学出版社,1994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化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信息化产品供应商与用户间的信息不对称越来越严重。博弈中,用户的弱势地位突显,致使企业信息化非理性因素增加,风险加大,信息化规划、实施和运行的效率与效能下降。在这种背景下,企业信息化咨询市场应运而生,用户对咨询介入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那么,咨询介入真能改善企业信息化高失败率的尴尬局面吗?为此,本文分析了国内百余家企业信息化案例,并对河北56家企业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分析显示围绕企业信息化咨询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分别存在于信息化咨询市场、咨询服务提供方和用户方,这些问题制约了企业信息化咨询市场的发育和正常运行。
咨询介入与企业正确认识信息化的关系
什么是企业信息化?如何认识企业信息化?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化?这些问题是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进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咨询介入有责任和义务使企业了解企业信息化,正确理解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和作用,进而使企业明确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具有复杂内涵和外延的概念,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不同的企业,其信息化的内涵是不相同的,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应结合企业的实际和企业的市场环境。脱离这些来谈企业的信息化,只能是空洞的、脱离实际的,也是没有成功基础的。
从宏观角度看,企业信息化有它的共性,其内容大体包括: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信息化、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企业供应链和客户关系管理的信息化等几个方面。其中,管理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点。但是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并不意味着企业的全面信息化。常常见到一些信息化提供商和咨询顾问有意或无意误导用户,将管理信息化等同于企业信息化,更有甚者将实施ERP等同于企业信息化。许多管理咨询顾问在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纷纷加入到企业信息化咨询的行列,为企业开展信息化咨询业务。这些管理咨询顾问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咨询经验,能迅速弥补企业信息化咨询服务供应严重不足的缺憾,这是它有利的一面。但是,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管理咨询顾问由于其专业领域的局限性,往往夸大管理信息化对企业的作用。
对企业而言,在信息化建设中重管理轻技术与重技术轻管理这两种极端的观念都是非常危险的。其危害在于以偏概全,将企业全业务流程的数字化、信息化割裂开,使企业业务流程中出现信息化盲区。这样做既违背了企业信息化实施的阶段性和层次性规律,也压缩了企业信息化战略纵深,加重了企业信息化规划的盲目性。许多企业在信息化提供商或咨询顾问的误导下上了一些管理信息系统,由于做规划时不是从企业内部和外部全业务流程考虑,而是只关注管理环节,致使这些管理信息系统既没有考虑与其他环节信息化的兼容性,也没预留与其他环节信息化的数据交换、转换和共享的接口。最后这些管理信息系统不是成了信息孤岛,便是其作用有限、名实不符。信息化提供商兼做咨询服务时,往往围绕其提供的信息化服务和应用的技术来定义信息化,背离了企业需求。还有一些咨询顾问追求面面俱到,贪大求全,使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超出企业承受能力,把信息化变成了企业的包袱。
企业信息化的积极影响
实施企业信息化是一项涉及面广、周期长、风险大的系统工程。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决策时首先要问的就是信息化能给企业带来什么?许多信息化提供商和咨询顾问都能列举出一大堆信息化会给企业带来的益处,诸如降低库存、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等等。
当企业确信信息化能给企业带来利益和回报时,往往在信息化提供商或咨询顾问的引导下将信息系统视为组织的战略目标,这样就使企业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对策,而使信息化的投入变得越来越庞大,最终企业不仅不能在保持规模和效益的前提下增强自身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甚至还可能因此陷入经营困境。
当企业发现信息化并不像信息化提供商或咨询顾问所描述的那样,尤其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作用平平,再看看其他企业信息化实践,成功的案例少,失败的案例多,就难免使企业对信息化心存疑虑。另有一些企业出于种种原因,为了信息化而搞信息化,往往会将信息系统独立于组织战略之外。从而使企业信息化难以实现整体规划。最终花费了大量资金,即使在个别应用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全局上却构筑了无数个信息孤岛。这些信息孤岛没有实现信息的集成和共享,甚至产生负效益,从而使企业承受高额的风险代价。
实际上,信息化革命正在打破并重组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和结构,并促使其由资本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市场竞争由红海向蓝海演进。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如果没有信息化,企业的改造、重构、工业化的进程就会怠慢,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会成为大问题。作为信息化咨询顾问,应使用户清楚地认识到企业信息化能给企业带来的最大利益不在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是提高企业的协同竞争力。
准确把握信息化的作用应是咨询顾问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企业正确制订信息化战略的前提。
咨询介入的利益导向
一个规范的信息化咨询市场所提供的咨询服务应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咨询顾问团队应十分熟悉企业业务流程,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为企业定义信息化,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规划。
调查显示,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主要有四种实现方式:
完全自助。企业自己设计战略、流程并实施。 这种途径的优点是企业熟悉自身,成本低;缺点是专业化程度差,市场化速度较慢,同时可能存在管理的盲点。
打包服务。购买厂商产品的同时,由信息化提供商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性的咨询服务。
战略咨询与自主实施。由管理咨询设计战略,企业自己实施。
完全外包。由咨询公司设计战略,系统集成商实施,这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
企业选择完全自助并非信息化建设最佳途径,往往是企业基于对信息化提供商和咨询服务方不信任的无奈选择。实际上大多数客户希望咨询公司能够同时帮助他们完成项目的实施,因此目前的趋势是一揽子解决方案:不仅提供技术和决策咨询,还参与具体方案的实施。
信息化提供商往往是系统集成商,在兼作咨询服务时,其咨询介入的本质是技术导向和利益导向。他们受利益的驱使,会围绕其所掌握或能提供的技术与服务,诱导企业应用他们的技术和产品。他们关注的是能否将其产品推销给企业,咨询的目的是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这种咨询服务在信息不对称下很难保证其客观和公正性,也难符合企业需求。
有些企业聘请管理咨询公司来帮助设计战略,自己去设计具体的流程并实施。由于缺乏对流程与信息技术的掌握,企业无法很好地整合战略与技术。这就使得战略很难转化为可操作的流程而得以实施。这就是很多大型信息化咨询项目在实际中很难取得彻底成功的原因。管理咨询公司在做信息化咨询时往往有业务导向倾向,他们夸大自己业务领域的作用和地位,不能真正站在企业信息化战略的高度和从四流集成的角度整体审视、规划企业信息化项目。
还有相当数量的高校、科研院所的教授和专家也纷纷从事企业信息化咨询。这些专家学者型咨询顾问往往没有企业经验,缺乏企业实践。他们基于自己研究领域和熟知的知识为企业信息化咨询,很多是生搬硬套一些知识和模式,对企业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具有典型的知识导向特点。
上述几类咨询,很容易误导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或以偏概全,以局部代全局;或使企业信息化背离企业需求,进而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失败。合理的信息化咨询应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制定的企业战略、信息化规划要符合企业实际,其信息化实施、监理、培训等咨询环节也应围绕企业需求来进行。
咨询服务的发展趋势
面对迅速成长并相对混乱的信息化咨询市场,谁应成为咨询服务的主力军?按照企业信息化咨询服务提供商主体的不同,可以将企业信息化咨询市场进一步分为三类:系统集成、软件和解决方案供应商自己提供咨询服务的市场;与系统集成、软件和解决方案供应商结成销售关系的管理咨询公司提供咨询的市场;第三方咨询服务的市场。
目前,前两个细分市场仍占压倒性的优势和市场份额,但实际上存在很大问题。在第一个市场上,用户企业与信息化提供商是直接的甲方乙方关系,由于缺乏第三方,双方利益冲突常常出现且无法调停。一方面,用户企业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在双方博弈中常常处于弱势。用户企业或者徘徊观望,拒绝信息化,错过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竞争力的机会,或者盲目听从乙方的游说,仓促上马信息化项目,增大信息化的风险。另一方面,作为乙方的信息化提供商一般对甲方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业务流程、管理模式不熟悉,加上甲方人员可能不予积极配合、沟通不畅,乙方对甲方的需求分析、信息化解决方案设计和项目规划、实施的广度、深度、力度都不到位,不仅导致项目失败率高,造成甲方投资损失,而且,在没有第三方帮助沟通、调解的情况下,因双方常常对项目是否完工、成功与否等问题认识不同而产生纠纷,也可能使乙方套牢在一个项目中难以自拔。
在第二个市场上,表面看,信息化提供商与咨询服务商优势互补,携手为甲方服务。但是,由于咨询服务商实际上是信息化提供商的商,利益驱使决定了他们共同作为乙方与甲方的合作关系,第一个市场的弊病仍然是不可避免的。这不仅仍然使用户企业得不到优质、诚信的咨询服务,也不利于我国整个企业信息化咨询市场的健康发展,最终将反过来影响信息化提供商与咨询服务商自身的发展。
在第三个市场上,存在着学院派咨询和咨询公司自主提供中立、第三方咨询服务两种形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学院派咨询也普遍存在,这类咨询最明显的优势是理论和思想的沉淀。但问题也比较突出:一是咨询方案尽管很系统,但缺乏有效的操作性,而企业信息化咨询最终的目的是让企业能够有效的实施。二是缺少真正咨询公司必备的组织体系和人力体系。通常由导师带领几个学生为企业咨询,而缺乏一个咨询公司必须具有的资讯、研发、咨询和培训开发的核心体系。
作为厂商和客户之外的专业第三方咨询公司,是站在一个较公正、中立和客观的角度上,对客户的应用现状作全面分析,并且提供最佳解决方案。对于客户来说,客观性和公正性是他们最为关注的,而后依次是技术专家的实力、对业界的洞察力、项目管理水平。但是第三方咨询公司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缺乏咨询专家,缺乏企业管理理论和经验基础;国内大多数信息化咨询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企业品牌;还有的咨询公司的服务不规范。
上述三个细分市场中,虽然前两个仍占据压倒性的优势和市场份额。但我们分析认为,问题就是机遇,需求决定供给。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呼唤中立、第三方的咨询服务商,去沟通、协调甲方、乙方关系,帮助企业进行可行性研究、整体规划、选型招标、实施监理和验收评估,保护企业信息化投资,提高项目成功率。这既是企业信息化咨询服务市场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IT企业、咨询公司与用户企业三方共赢的必然选择。
咨询介入的价值分析
咨询介入有价值吗?其价值在哪里?价值是如何体现和度量的?信息化咨询市场发育不全、企业信息化咨询项目效果不佳、咨询介入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缺乏度量手段,使人们对信息化咨询介入的价值产生疑惑。
由于咨询服务所提供的是一种无形、动态的知识产品,而用户支付的咨询费用则是有形的、静态的。用户寻找信息化咨询顾问的主要目的是减少企业信息化项目的风险和降低投资成本,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效率和效能。这也是信息化咨询介入的价值体现。
调查发现:企业的咨询意识已有了普遍提高。约有90%的企业明确表示需要咨询顾问帮助;多数企业不知道怎样找到或找不到理想的咨询公司,75%的企业不知道自己需要咨询什么,选择谁来提供咨询服务,不知谁真能帮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多数企业对咨询公司的运作方式和作业质量不满意。在与咨询公司接触过或合作过的37家企业中,有29家表示不满意甚至反感。鉴于此,我们认为,信息化咨询业的发展已到了一个由无序状态向规范化转变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用户方和咨询方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咨询服务质量、咨询服务效率和咨询效果评价。
信息化咨询服务的质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决定:信息化项目风险降低,对信息化项目绩效影响;信息系统本身质量,与企业切合度和对外接口;知识转移。
信息化项目风险是否降低直接决定了咨询介入是否有效;对信息化项目绩效影响则涉及到如何度量信息化规划、实施、应用与利用,计算并解释财务赢利指标,度量和报告咨询介入的非财务性收益。信息系统本身质量,与企业切合度和对外接口说明了咨询活动是否正确实施。知识转移是要看用户学到了什么。在不规范的市场运作下,加上缺乏度量依据,信息化咨询介入的质量如雾里看花,不仅用户说不清,咨询方也难以解释清楚。增加了用户对咨询介入效果的困惑和不信任。
服务效率也难以指标量化和测定。在信息化咨询服务中,一个方案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为企业所利用其实不仅企业没法把握,就连咨询公司也模棱两可。其根本原因不仅在于服务时间不充分,更在于服务者和客户之间的知识领域差异和信息不对称。
企业信息化咨询的内容
目前在我国,信息化咨询介入仍处于低水平运作阶段,很难实现高质量和高效率的全程信息化咨询服务。咨询公司的服务不规范。没有成型的咨询体系,没有咨询案例数据库,并且动态信息源不够,不能向用户提供严谨、详实、规范的表达信息。咨询的需求方明显的感觉就是产品没有档次。在咨询过程之中双方的不信任和在时间、费用、咨询目标等方面的背离使得咨询的成功性大大的降低。在信息化建设中如何选择咨询服务、咨询什么内容已成为困扰企业的又一难题。
较之传统的管理咨询,企业信息化咨询具有以下特点:其主要服务方式为集合多家供应商及不同领域的先进技术和产品形成最贴近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其终极目标是要帮助企业把信息技术和企业的战略结合起来。信息化咨询服务更侧重于为用户提供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客户和咨询服务提供商两方,同时还有提供信息技术产品的厂商。在此过程中,咨询方需要完全从用户的利益出发,帮助用户制定切合企业实际的信息化战略方案或信息化规划,根据用户的具体特点和需求选择最适合用户的产品,参与项目的实施和监理,同时向他们提品的相关服务,如关于产品的管理、使用、维护等的培训项目。为此,信息化咨询方自身既要熟知企业运作、企业战略规划、掌握企业生产经营业务流程和用户所从事领域的技术及工艺,还要对信息技术产品有着准确深入的了解,包括对产品技术性能的优缺点的了解,对实施这一产品的相关成本的了解等。
企业信息化咨询人才标准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多学科知识融合的领域,对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要求很高。目前,造成信息化咨询服务低水平运作的关键原因就是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信息化咨询人才极度匮乏,这也是困扰信息化咨询服务商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多学科领域、多专业融合背景下的信息化咨询人才应具有工业工程、企业和工商管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专业知识,这类人才应该是技术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要有一定的企业管理实践和项目管理经验,他们熟悉企业内部业务和流程,了解用户企业所从事领域的技术和工艺发展特点,能站在全局的角度审视企业信息化,能将信息技术和管理紧密结合,能将信息技术和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相结合,并能将常规的管理技术与企业特点相结合。当然这样的祈求只能是一种奢望。一般来讲第三方咨询公司是由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咨询顾问组成的团队,这些顾问大多是某一专业领域的专家。由这样一些顾问组成的团队参与传统咨询项目还是能胜任的,但是由他们去承担企业信息化咨询就往往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其原因是专业的局限性制约了咨询顾问对企业信息化全局的把握,造成了以偏概全,甚至指鹿为马;专业背景的差异造成沟通障碍,导致理解上的歧异,难以保证信息化项目的高质量实施。
所以企业信息化第三方咨询顾问应是高端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的专业教育复合而成的一种人才,在掌握至少两个专业领域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使不同的专业知识有机地相互渗透、互补、衔接而达到融合,实现互为所用。这样的人才才是复合型人才,也正是企业信息化咨询稀缺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01
一、引言
信息化管理是指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过程。信息化管理是将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转变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方式、管理与组织方式及业务流程等,实现企业内外部资源的重新整合,以此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企业的竞争力。[1]从广义上讲,企业在管理领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都属于信息化管理的范畴,但是现代信息化管理的内涵已经远远超越了20世纪80年代所指的计算机辅助管理,它是对以往单一职能或者多种职能的信息系统的综合概括,其本质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企业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和工作流的有机整合。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应对激烈的外部市场竞争,企业不仅需要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还必须具备一流的捕捉市场动态变化的反应能力,这就要求企业具有强大的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化管理因此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然而,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并不乐观。来自外部和企业内部的多种因素阻碍了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探讨信息化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信息化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现状
自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提供在企业中实行计算机辅助管理以来,在各级政府和企业自身的不断努力下,我国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工作逐步推广,企业信息化管理正在由点向面逐步实施,已经形成一支推进信息化管理的中坚力量等。与此同时,我国企业在企业管理中运用信息化管理也暴露了许多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企业信息化管理认识不足,企业间信息化管理水平发展不平衡。许多企业领导仍然把信息化管理等同于20世纪80年代实行的计算机辅助管理、财务会计电算化等一般工程技术项目。部分企业领导虽然能正确区分这一点,但他们对信息化管理是企业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根本出路认识不足,认为信息化管理对企业来说只是锦上添花的点缀。也有部分企业对如何实现信息化管理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他们认为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主要依靠的是硬件,事实上软件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由此可见,不同的企业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水平大相径庭,这直接导致了企业间信息化管理水平发展的不平衡。这表现在经济发达地区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明显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型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明显高于中小企业;具备早期单一职能信息化基础、信息化队伍较强的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企业;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明显高于本土企业。[2]
第二,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投入不足。这主要表现在对企业领导层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培训不足,对实施企业信息化管理项目的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的培训不足,对社会上大量信息化管理软件的推广、监督不足等方面。
第三,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也存在问题。例如信息化管理的软件与企业生产动作不兼容,目前企业可以选择的用于信息化管理的软件数量众多,价格较高,对环境的要求也较高,这超出了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而且部分软件供应商在设计软件时并没有进行充分的调研与测试,使得这些软件与企业生产经营完全不兼容,对于企业来说,这样不仅不能推进信息化管理进程,反而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另外,企业在开展信息化管理过程中还暴露了数据安全问题。如果企业使用的信息化管理软件感染病毒或遭恶意攻击,就会出现企业信息数据丢失、网络服务器崩溃、财务报表无法处理等一系列数据安全问题。
三、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1.提高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认识
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实现信息化管理是现代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必然选择,也是一项涉及企业生产运作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遵循总体布局、分步实施、逐步升级、不断完善的原则和规律,要着力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引导与服务。企业领导和企业员工也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领导层需要突出信息化管理在企业管理的重要地位,企业员工则需要适应信息化管理与日常工作的频繁衔接。
2.加强信息化管理公共支撑体系建设
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要充分发挥各种社会中介团体在交流成功信息化管理案例、推介先进信息化管理软件中的重要作用,他们能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项目进行有效的咨询、指导和评价。因此,要扶持建立一批服务于流程改造、管理诊断、软件实施和项目监理等企业信息化管理环节的社会化中介机构。此外,还要制定对相关信息化管理应用软件的供应商、监理商、实施商的评价和认定的规范,从法律和技术两个方面重视公共网络安全认证、网上支付、信用建设等基础性工作。
3.加强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没有相应的人才队伍,企业将很难实施信息化管理。因此,企业要注重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全体员工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水平和应用操作能力。企业全面开展信息化管理还必须有相应的IT机构和企业信息主管。企业要采用引进和培养同时进行的策略,培养有力的信息化管理机构。
4.注重信息化管理软件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兼容
企业还必须重视信息化管理软件的选择,坚持结合本企业实际,通过反复比较、关注软件供应商成功案例、实地考察等方式全面评估软件供应商及其提供的软件,选择经济、适用、与日常生产经营相兼容的信息管理软件。
四、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的提高。企业在其内部构成企业内部网,致力信息共享,使得企业高效快速运行。另外,企业不断挖掘外部信息网络,形成了庞大互联网的一部分,由此企业就必须加大知识化、数字化、虚拟化、敏捷化、全球化的改革,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牢牢把握住信息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准确、有效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使得信息化成为优先级的核心竞争优势,这也是当前企业管理进程中不可阻挡的趋势。
今年以来,工业通信业开局总体平稳,中小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出现一些积极的变化。但是不容忽视,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部分小微企业发展中困难增多,主要表现为要素成本较高,市场开拓乏力,融资难、融资贵,难以有效提高自身素质等。显然,信息化技术的充分应用,正是帮助小微企业克服当前困难最为有效的手段,迫切需要借助丰富的社会服务资源,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中小企业承载规划提出的任务,从2005年启动至今已经8年多了,在社会各界的热情关注、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下,努力探索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有效途径,凝聚了一支以骨干企业为主体,专业服务能力强,具有市场开拓能力和一定公信力的专业服务团队,推进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以政府推动为先导。政府积极营造发展环境,搭建工作平台,制定政策措施,建立政企合作机制,组织动员各类信息化服务商、专业服务机构、新闻媒体等广泛参与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作的实践,推动以信息化手段服务中小企业的新商业模式。
以服务小微企业为核心。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突出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工作重点,探索运用云服务、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降低小微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成本和门槛。为小微企业提供经济实惠、简单便捷、省心安全、按需付费的服务。
以专项计划为抓手。充分发挥骨干信息化服务商的人才、技术和服务优势,支持服务商实施一批为中小企业量身打造的专项计划。在全国广泛开展信息化培训和信息技术应用推广活动,促进电子商务应用与服务,帮助中小企业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和信息化应用能力。
以资源整合为重点。由骨干信息化服务商发挥龙头和引领作用,建设信息化服务平台,联合企业服务商和服务机构形成配套的服务体系,共同在研发设计、管理提升、电子商务、融资服务、人力资源培养等方面全方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以完善网络为方向。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探索服务的协同化、网络化和信息化,使公共服务更加智能、更加便捷、更加有效。推动信息化服务商与地方企业、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和行业协会加强合作,促进信息技术的行业应用和集成应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2014年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作将致力于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进一步营造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环境。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实践,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方法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进一步处理好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政府要在营造良好环境、扫除发展障碍、实现宏观调控、制定发展战略、制定规则和标准、形成产业政策等方面做更多的工作,而中小企业的直接服务要更多发挥各类信息化服务企业和专门机构的作用。
进一步落实中小企业信息化规划,组织实施中小企业两化融合能力提升行动和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推动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经营管理、市场开拓、投资融资、人才培训、信息培训等专业化服务,健全和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提高信息化服务的有效性。
进一步发挥中小企业信息化新技术优势。大力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利用互联网和信息化辅导站、培训基地、体验中心、服务中心等,进一步降低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成本和门槛,鼓励小微企业利用智能终端、云服务、SaaS平台、服务外包等方式,选择使用低成本、低风险,支撑主营业务的软件与服务。
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总结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信息化的成功经验和实践案例,研究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的特点和规律,努力实现中小企业两化融合的发展目标。到2018年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公信力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涌现一批通过信息技术支撑、保持平稳可持续发展的中小企业工业园区和集群。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044-02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企业信息化的规模不断扩大,所占企业总投资的比例越来越大。但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使信息化的投资达到应有的效果,这就使企业信息化流于形式,而并未真正达到企业信息化实施的目的。有的企业只是单纯地做业务,没有致力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如果这样下去,不但会使信息化投资得不到应有的收益,而且会使企业失去市场竞争力。因此,对企业信息化进行绩效评价是非常必要的。但传统的信息化评价方法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应对竞争的需求,所以我们要立足于企业的总体战略,根据企业特点进行评价体系的研究。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信息化实施评价体系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以上问题。
一、平衡计分卡(BSC)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极具影响力的管理工具,在企业理念和实施效果之间建立联系。1992年,罗伯特・S・卡普兰(Robert・S・zKaplan)与大卫・P・诺顿(David・P・Norton)在对当时绩效评测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12家公司进行项目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论文《平衡计分卡:良好绩效的测评体系》,第一次提出了平衡计分卡的概念。所谓平衡计分卡就是着眼于企业的战略规划,通过对创造企业未来良好业绩的驱动因素的分析,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以及学习与成长等四个维度综合衡量和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
1.财务维度
企业的各项活动都与财务有着密切的联系。平衡计分卡的财务角度是要提高企业的业务价值以及投资收益,尽可能的满足股东。它要求企业要时刻关注三个方面:“收益增长与组合”、“成本降低-改进生产力”、“资产利用-投资收益”。不同的企业所面临的战略挑战不同,因而其财务指标的侧重点就有所不同。
2.顾客维度
是否能很好的满足顾客需求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重视顾客这一维度。在顾客这一方面我们要注意提高顾客忠诚度、获得新顾客,提高顾客满意度等。平衡计分卡发明者从产品―服务、顾客关系、企业形象三方面阐述顾客维度的指标。
3.企业内部流程维度
企业针对内部流程维度首先要明确企业优势,充分利用优势。它包括创新、经营、售后服务等内容。要创新就要跟上市场的步伐,不断开发产品,提供新型服务模式。经营过程是实现由产到销获得利润的过程。企业要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努力优化流程、减少费用、提高利润。可以通过产品开发时间,投资回报等指标进行衡量。售后服务直接关系着顾客维度的效果,评价售后效果的指标有投诉处理时间、售后成功率等等。
4.学习与成长维度
如今,企业的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很大程度取决于组织的学习与成长能力,而企业的学习与成长又表现为人的学习与成长。企业必须充分调动员工的聪明才智为企业实现目标。学习与成长维度衡量指标主要包括人员、信息系统和企业程序。平衡计分卡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而必须与企业长远战略密切联系。
二、企业信息化评价
企业信息化评价从评价的主体角度划分,可以划分为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信息化绩效评价。微观层面的信息化绩效评价根据侧重点不同又可以划分为以战略实施、管理控制和项目管理为基础的绩效评价。宏观评价主要是政府根据企业信息化总体目标的要求,建立绩效评价的标准指标体系和数据的测度方法,统一测算和颁布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信息化绩效的标准值,作为不同行业和不同规模企业进行绩效横向比较的依据,以判断企业在同行业、同规模、同区域的水平地位和主要差距,更有利于绩效评价制度的科学性。此外,对于信息化供应商、服务商而言,宏观层面的企业信息化评价有助于他们认识企业信息化的总体需求方向。
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已经正式推出了中国第一个面向效益的信息化指标体系――《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以全面评价中国境内各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
1.基本指标
该指标能够客观反映企业信息化的状况,用于统计调查和政府监测。从21个方面对企业信息化状况进行了客观描述,主要用于社会统计调查和政府监测。至于情况是好是坏,投入是浪费还是不浪费,基本指标不作评价。基本指标不独立用于对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全面评价和认证,得分不向社会公示。
2.效能指标
该指标评价信息化行为的合理性和信息化的成效,客观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是反映和评价企业信息化实效的一套评价指标体系。效能指标的重要评价思想是“标杆值”法,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的标杆值,是一套“标杆值”体系。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不同,评价其信息化实效的标杆值也各不相同。 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由适宜度和灵敏度两大类指标构成。适宜度指标包括:投资适宜度、战略适宜度、资源匹配度、组织文化适宜度和应用适宜度。灵敏度指标包括:信息灵敏度、管理运行灵敏度、对外反应灵敏度和创新灵敏度等。效能指标是在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基础上,结合不同行业、不同对象特点,以标杆库和标杆值为参照,以信息化效益为评价目标的评价指标,可以形成信息化水平的客观定量分析结论。
三、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信息化实施评价
1.企业信息化平衡计分卡构建
企业在确立信息化目标前,要综合企业资源优势及内外环境进行分析和定位,以此进行信息化的准备工作。
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投资,但能够带来长远的利益。因此,传统的财务评价方法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企业以财务和非财务的绩效方法,围绕企业核心战略进行评价。企业可以组成一个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团队,负责确定评价标准、建立评价体系、收集整理数据、考核、以及进行修订指标,进而反馈给信息化实施人员进行改善。
企业根据自身特点,需从企业战略、客户、信息化流程、发展四个角度,形成企业信息化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财务目标和非财务目标,战略目标和战术目标。
图1反映了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思路。企业要想通过信息化推动战略实施,从而获得利润。利润的提高来自于客户的获得,所以企业要以顾客为中心,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顾客满意度又需要对内部流程进行改善,既要进行流程创新,提高流程柔性及可用性,又要注意安全和保密,对信息进行反馈处理,从而更有效地为客户提供服务。而提高企业内部效率的前提是企业成长潜力和发展创新能力,企业需注重提高企业知名度,树立企业形象;同时进行信息集成、提高人员素质技能来进行高效的管理。
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企业设计的信息化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进行分析综合,建立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建立每个维度的目标,所设立的目标要很好地概括企业在此方面应重视的内容,尽量不要有所遗漏。其次,对前面所设立的目标进行进一步的细分。最后,分别从四个维度各项指标对企业的重要程度确定指标权重,这一过程可以请专家确定。详细过程如下:
(1)确定四个维度的权重,再将每个维度进行细分得目标层1。如表1。
(2)将目标层1继续细分得目标层2,并赋以权重。如果有需要,可继续细分,如表2 信息化战略维度目标层2。
(3)根据企业信息化的效果给最低层的目标计分,乘以相应权重。
(4)依次向上级目标计分,最后计算到信息化实施的总得分。
参考文献:
[1] 乌家培.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2-3.
[2] 游战清,李苏剑.企业信息化理论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29-32.
[3] 赵兴春.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估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4] 郝晓玲,孙强.信息化绩效评价框架、实施与案例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5.
[5] 汪莹.企业信息化的效应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5-16.
企业信息化已成为一种趋势,但企业在走信息化的道路上由于考虑不周,出现了大量的信息化失败案例。总结这些失败案例的经验与教训,我们发现处理好“三个关系”对信息化是否成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适用性与新技术的关系
不同企业均有不同的发展战略、发展方向、企业文化等,企业的个性化要求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量体裁衣”。而目前许多企业受系统开发企业的诱导,错误的认为信息技术越新越好,没有从企业的实际出发片面求新求全,结果事与愿违。我们知道,信息技术仅仅是一种工具或一种手段,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最根本因素在于企业的产品和企业自身的管理决策水平,信息化也并非包治百病的良药,信息技术应用于管理领域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管理决策水平,但是否真正能将管理决策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还要看如何运用信息化这一工具,运用不当或不能充分运用,其结果未必理想。也有一些企业认为国内的软件技术落后、功能不足,因此用昂贵的代价购买或委托国外企业开发信息化产品,未考虑的软件存在的地区差异和制度要求,其结果是花了大代价购买了一套并不适用的系统,应用效果差,严重的企业出现了信息化彻底失败结局。
二、信息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大部分企业都具有管理团队,但是由于缺乏管理和技术人才,导致管理不清晰,制度存在漏洞,管理的方式不能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企业都没有摆脱落后的管理体制,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发展迅速的时代,企业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大的同时需要对企业做出调整。导致企业没有重视信息化的建设和投入,对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增加了限制。首先是内部管理,内部信息的采集不够准确和具体。使内部沟通产生了困难,各部门不能够顺畅合作等现象。信息资源的利用产生了浪费,信息效率低下,间接的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阻碍。其次是外部管理,大部分企业都在互联网上建立起自己的网站门户,可是作为企业对外传递信息重要途径。相当一部分企业仅仅将这个网站作为躯壳,缺少专业的管理和维护,这样就加大了企业信息流动的风险。
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信息的相互沟通和交换。信息化使在各个管理层之间运转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信息化要求改变以往传统的信息管理体制,使企业更加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适应现代化管理的思想,对企业传统管理进行一次大的变革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三、信息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现在企业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企业要具备自己的信息化理念和行为,为信息化建设作铺垫。在信息化理念层面,追求企业自身信息化价值要求企业各个部门和员工紧跟时代的步伐。从自身的认识开始,正确信息化中信息和员工自身具备的各种能力,从思想上对信息化提高建设意识,利用信息技术为企业服务。在信息化行为层面,也就是上面提到的企业管理,建立并实施信息化管理的体制,通过体制给员工精神力量。从而让员工的整体思想达成一致,利用群体意识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道德思想力量。这两个层面的结合是信息化与文化的融合|信息化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它可以有效的丰富企业文化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建设。在企业信息化文化的渗入中,人的因素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企业迈向信息化的道路上,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可以对员工产生有利的影响,减少组织结构中的扁平化和为追求个人利益而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发生。
综上所述,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处理好多方面的关系。在处理适用性与技术新旧的关系问题时应坚持管理导向而非技术导向。首先应确定本企业的信息化目标,弄清本企业需求,在坚持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资源约束条件,设计适合本企业使用的信息化方案。其次,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树立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将企业全体员工的观念和思想推向现代化,建立起符合发展条件的信息化观念,创新企业文化,进而改造组织结构。第三,企业信息化要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在强调信息化与管理水平相适应的同时,兼顾信息化方案的开放性和前瞻性,走一条符合企业目标,适合本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之路。
参考文献
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入,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条件。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将信息化与其他“四化”[①]并列,体现了信息化对企业的重要性,企业信息化[1]是指企业以流程重组为基础,在生产和经营的各个环节推广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展和利用企业内外部的各种信息资源,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过程。企业信息化具有投资大、持续长、滞后性的特点,对于中小企业,由于其存在观念、资金、技术方面的劣势,企业迫切需要根据信息化实施的情况制订相应的动态的发展计划,但又无能为力指标体系,因而,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实用、针对性强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对于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1.研究现状
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2]是指对照统一的标准,建立特定指标体系,运用数理统计、运筹学等方法,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一定经营期间的信息化过程表现和信息化的效果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对于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较少,也不成体系。
徐强、戴芸(2003)从系统观点出发设计企业信息化绩效的多维动态评价指标体系[3];李晓青等(2008)从财务、业务流程、客户服务、战略与发展四个角度构建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BP神经网络(back-propagationNN)算法进行了应用研究[1];王江涛,周泓(2009)利用IT平衡计分卡(IT Balanced ScoreCard, IT BSC)对商业银行信息化绩效评价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以IT价值贡献、IT用户满意度、IT内部过程和IT学习与革新为准则的指标体系[4];邵宏宇,郭伟(2009)构建了以信息化环境、信息化战略、信息化能力和信息化水平的绩效指标体系[5]
以上指标体系都缺乏对中小企业的针对性、实际性,不能突出反映出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绩效评价。因此本文在邵宏宇,郭伟(2009)的研究基础上,参考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NIEC)颁布的《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试行)》,充分考虑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具体特点,在多次咨询企业信息化方面的专家和企业相关负责人后,进一步提出了表1所示的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表1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目标层)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指标含义
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A
财务指标
(B1)
信息化投入比例(C1)
信息化投入占营业收的比例
销售收入增长率(C2)
信息化对销售收入增加带动情况
利润增长率(C3)
信息化增加利润情况
用户指标
(B2)[②]
老用户满意度[③](C4)
老用户对企业实施信息化前后的整体满意程度对比
新用户满意度(C5)
新用户对企业实施信息化后的整体满意程度
战略指标
(B3)
信息化负责人在企业中的地位(C6)
领导对企业信息化战略定位认识程度
信息化的预算投入(C7)
反映信息化未来发展财力投入
信息化部门人力投入(C8)
信息化人员比例
信息化部门人员学历构成(C9)
信息化人员知识水平
应用指标
(B4)
计算机数量(C10)
企业信息化硬件设施水平
网络通信水平(C11)
网络通信水平
网络安全措施(C12)
应对网络安全能力
网站水平(C13)
企业网站内容及维护水平
2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T.L.Satty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这一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将复杂的问题层次化,通过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将各层中的元素(指标)进行两两比较,以确定各自权重,从而构造出比较判断矩阵指标体系,经过一致性检验后,进行层次单排序,最终实现层次总排序。本文通过专家赋值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运用mceAHP[④]软件计算权重并检验一致性,最终得到判断矩阵。
具体步骤:
第一步:构造层次分析结构。
第二步:构造判断矩阵。
采用1-9标度法将上层元素A做为准则,对下一层元素B1,B2,…,Bn(n=1,2,…n),表示B1,B2,…,Bn(n=1,2,…n)相对于A的重要程度。
第三步:求各层权重,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在本文中,采用mceAHP软件进行计算,以指标A-B为例说明计算过程。
表2:判断矩阵A-B为
A
B1
B2
B3
B4
B1
1
0.17
0.27
2.5
B2
6
1
1.53
15.5
B3
4
0.66
1
10.5
B4
0.42
0.15
0.12
1
所得权重
0.09
0.53
0.35
0.03
CR=0.0005,Rmax=4.0013CI=0.0004 RI=0.9
CR
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其它指标权重。
总的计算结果:
表3 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一级指标
(目标层)
二级指标
权重
三级指标
权重
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A
财务指标
(B1)
0.09
信息化投入比例(C1)
0.35
销售收入增长率(C2)
0.24
利润增长率(C3)
0.41
用户指标
(B2)[⑤]
0.53
老用户满意度[⑥](C4)
0.75
新用户满意度(C5)
0.25
战略指标
(B3)
0.35
信息化负责人在企业中的地位(C6)
0.27
信息化的预算投入(C7)
0.21
信息化部门人力投入(C8)
0.19
信息化部门人员学历构成(C9)
0.34
应用指标
(B4)
0.03
计算机数量(C10)
0.14
网络通信水平(C11)
0.25
网络安全措施(C12)
0.24
网站水平(C13)
0.37
3. 数据含义
通过上面的数据发现,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中的用户指标(B2),战略指标(B3)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这说明中小企业信息化中用户满意程度,尤其是老用户的满足程度对于企业信息化的实施至关重要,而评价体系中应用指标(B4)中的计算机数量指标(C10)得分较低指标体系,这也说明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本硬件设施条件已具备,而不再是专家着重考虑的因素。
4.对策建议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多,地域、行业、规模特点各异,注定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道路漫长、曲折,且规律性差,因此,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应该采取积极有效且有针对性的措施,推进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深入发展。
4.1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科学决策,层层递进
中小企业信息化工程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工程项目,它的目的是为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提供技术支持。为了实施企业信息化,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中小企业应该从企业全局出发,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全面、科学地分析企业的整体环境,确定企业发展战略和整体规划,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现况,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制定符合本企业实际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也就是说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采取有计划、分层次、有步骤、分阶段的实施方针,不断推进内外整合,规范业务流程、消除信息孤岛,最终全面实现信息化。
4.2争取主动指标体系,按需、量力实施
中小企业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在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建设的初期阶段,一方面要争取主动,而不是被动实施;另一方面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比如人力、物力情况,进行调研,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的、量力而行的、可具体操作的实施计划书。
4.3分层、分重点管理,全员参与
中小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实施自始至终都需要企业最高管理层的支持。比如企业流程再造需求的支持、培训工作支持、高层领导支持和组织机构支持等。
在这个组织机构中,要以“分层管理、全员参与”为原则,也就是说企业信息化管理是分层次的、有序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另外企业信息化也是一个全员参与的人机互动的系统工作,这就要求树立全员参与意识,不断组织学习,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信息化素质和技能,增强企业每一位员工的竞争力,只有这样,企业竞争力才能更强,所以,全员参与是取得信息化事业成功的关键。
4.4以政府为支助,积极争取政府帮扶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由于其自身水平,尤其是资金、人才和技术水平方面的制约指标体系,其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充满着先天性的不足,这种不足,单纯地依靠企业自身去完善,不切实际,因此需要政府部门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外部环境方面大力帮扶。比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平台建立,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信息化关键性技术的研发,保障信息化安全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信息化试点、示范工程的实施,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等等都与政府息息相关,因此,以政府为支助,积极争取政府帮扶,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李晓青,刘炳辉,颜全铨.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型应用研究[J].情报杂志,2008,(12):15-17.
[2]郝晓玲,孙强.信息化绩效评价:框架、实施与案例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4.
一、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面临复杂、变化多端的开放的经营环境,对企业的应变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企业管理信息化就是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水平,实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过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方案确定后,面临的主要的风险就是服务提供商的选择,目前从事信息化服务的提供商(咨询商、软件提供商和系统集成商)很多,但技术水平良莠不齐,由此造成总体的实施效果很难保障,企业在选择信息化服务商时一定要非常谨慎,如果服务商选择不当,给整个信息化的建设带来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讲,选择供应商比选择产品还重要,供应商的选择隐藏着更大的风险。如何从众多的信息化服务商中做出合理选择是企业在信息化过程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企业信息化供应商的选择而言,就是一个由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而往往缺少定量数据的系统。层次分析法为解决信息化供应商选择问题的决策和排序提供了一种新的、简洁而实用的建模方法。
二、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信息化供应商模型的构建
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应用AHP分析决策问题时,首先要把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构造出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模型。通过信息化建设的特点、信息化供应商的特点建立了信息化供应商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其层次结构模型见图1。
2、构造判断矩阵
层次结构反映了因素之间的关系,但准则层中的各准则在目标衡量中的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求对每一层次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出的判断,建立判断矩阵。层次分析法通常采用9级标度法来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见表1。
4、层次综合排序
层次综合排序就是在单准则排序的基础上,可计算每一层次中各个元素相对于总目标的综合权重,并进行综合判断一致性检验。总排序权重要自上而下地将单准则下的权重进行合成。对层次总排序也需作一致性检验,检验类似层次总排序那样由高层到低层逐层进行。
三、应用算例
某企业要从信息化供应商A、B、C中选出选择。根据递阶层级结构模型,请企业有关专家对相应评价指标两两相比的重要性及优劣势进行比较,建立两两判断矩。然后进行单准则排序与层次综合排序。目标层―准则层判断矩阵及单准则排序见表3,准则层―子准则层判断矩阵(见表4、表5、表6)。
由此可得子准则层各指标相对目标层总排序权重(见表7)。
根据专家分析,可以建立针对子准则层的12个指标的服务商A、B、C之间的重要性判断矩阵,进行企业信息化服务商选择最优决策总目标的层次综合排序结果如表8所示。
根据层次总排序权值,显然服务商A是最佳选择。
四、结论
本文应用层次分析法突破了传统的定性决策方法的局限性,为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信息化服务商提供了一种定量化决策方法,对于企业信息化服务商评价选择向科学的定量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企业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可以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