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8:3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古代文学现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通常美能带给我们一些感观上的享受:看到花儿、鸟儿,我们会觉得生意盎然,听到美妙的歌声,我们会感到心情舒畅。所以对于美我们会有一种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追求,在文学作品中也一样,我们乐于看到大团圆的结局,坏人也应该长着一副奸酸的嘴脸。可是当我们看惯了美,就会觉得视觉疲劳,这时候就需要丑来中和一下,我们开始欣赏西方的悲剧,接受街头的奇装异服,文学作品中也开始充斥着丑的要素。而古代文学中也有着很多的“丑”的描写,可是文学作品中的丑不仅仅是因为视觉疲劳,须分类看待。
一、以丑衬美
荀子说:“故人之情,口好味而臭味莫美焉;耳好声而声乐莫大焉;目好色而文章致繁妇女莫众焉;……”
就是说丑和美是同时客观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而且人本来就有对于美和丑的鉴赏能力。
丑是作为美的对立面而存在的,但是两者又是相互依存的,有时候作者对于丑的描写只是突出美,是对美的一种向往,美丑作为一对矛盾体共存或许只是为了互证而已。
唐代刘禹锡曾经写过:“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句子,这里面的“沉舟”、“病树”都给人一种颓败之感,甚至是“病态”的,但是作者之所以描写它们是为了突出“千帆”、“万木春”这样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所以说丑的存在是为了突出美,而描写丑则更是为了衬托美。
葛洪在《抱朴子》中说的“不睹琼琨之熠烁,则不觉瓦砾之可贱;不窥虎豹之或蔚,则不知犬羊之质漫。”“锐锋产乎钝石,明火炽乎暗木,贵珠出乎贱蚌,美玉出乎丑璞。”
他这里也指出了丑的存在是为了衬托美。
在京剧表演中,一般觉得主角或好人看上去清爽一些,而奸邪小人通常画白脸,像曹超、严嵩等都化白脸,紫脸大多是表现沉着果敢的人物,像常遇春的紫三块瓦脸。在京剧中脸谱的画法是很讲究的,就拿白脸来说:演员化妆时把白色涂满整张脸,然后用黑笔勾出眉、眼、鼻翼和肌肉的纹理,这样才能刻画出剧中人物的阴险狡诈的性格。而生、旦是称素面或洁面,净、丑称涂面,分红棉、白面和花面;生、旦的面部化妆俗称俊脸儿,净、丑的化妆称红脸儿、黑脸儿、白脸儿等,都衬托了主角干净的妆容,也是以丑衬美。
以丑衬美属于映衬中的反衬,目的在于突出美。在突出美的同时也把丑带入了我们的视野。
二、以丑为美
以丑为美比较复杂一些,分为三类:
(一)作家自觉的艺术追求
当丑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后,人们发现丑相比美而言更容易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些作者开始自觉的去描写丑。但是他们的目的并不在于丑本身,而是想要透过“丑”折射出生活得真实,这种经过了文人艺术加工的丑,已经具有了美学的意义,成为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这一类的作家代表首推韩愈。
韩愈是一个有雄才的人,很多人都很推崇他。比如白居易说韩愈“户大嫌甜酒,才高笑小诗”,但是韩愈的时文非常喜欢用僻字险韵,这就使得诗文读来非常聱牙诘屈。苏洵评价韩愈的文:“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鼍蛟龙,万怪惶惑,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而人望见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抑自畏避,不敢迫视。”这个评语非常中肯,而且也同样适用他的诗。
韩愈的诗如《雉带箭》:“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冲人决起百馀尺,红翎白镞随倾斜。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虽然是一首短诗,但仍被他写的惊心动魄,跌宕起伏。
赵翼《瓯北诗话》中曾列出韩愈诗中僻涩难读的句子:“至如《南山》诗之‘突起莫问簉’,‘诋奸陷乾窦’,‘仰喜呀不仆’,‘堛塞生怐愗’,‘远枿壮复奏’;《和郑相樊员外》诗之禀生有巢力刚”,‘烹于力健倔’,‘烹斡力健屈’,‘龟判错衮黻’,‘呀豁疚掊掘’;《征蜀》诗之‘剟肤浃疮痍,败面碎剠〈吉刂〉’,岩钩踔狙猿,水漉杂鳣螖;投奅闹〈石宫〉{隆石},填隍亻威亻密傄’,‘爇堞熇歊熺,抉门呀拗门曷>’,‘硂梁排郁缩,闯窦揳窋窡’,《陆浑山火》之‘亡皿池波风肉陵屯’,‘电光︺磹赪目目爰>’此等词句,徒聱牙轖舌,而实无意义,未免英雄欺人耳。其实《石鼓歌》等杰作,何尝有一语奥涩,而磊落豪横,自然挫笼万有。”
韩愈这是有意为奇,在用词用韵方面都别出心裁。但他并不属于反对礼教,而是一种艺术上的自觉的追求。
(二)对传统思想的颠覆,张扬个性
标新立异
古代的封建统治对人们的思想相当束缚,有三纲五常,有伦理道德,但是无论是历史上的哪一阶段,总有一些人反其道而行之。
魏晋就是这样的一个阶段,《世说新语》中记载了很多魏晋士人的怪异的言行。如:“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这个刘伶赤身非但不觉得羞耻,反而还怪别人跑到他的裤子中。
《世说新语》中还有这样一则:“诸阮皆能饮酒,仲容至宗人间共集,不复用常杯斟酌,以大瓮盛酒,围坐相向大酌。时有群猪来饮,直接去上,便共饮之。”
和猪一同饮酒,可能阮咸要算第一人了,魏晋的士人总显得豪放不羁,这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有联系。
但是凡事都有一个度,刻意的去追求奇特,追求丑不仅引得别人厌恶,更让人觉得有标榜之嫌。
(三)文人的一种游戏笔墨
有一部分文人并不是在艺术上有追求,也并不对这个社会不满,而是抱着一种游戏人生的态度,他们会描写丑只是想自娱或娱人。
王和卿和关汉卿都作过关于的作品:
“假胡伶,聘聪明。你本待洗腌臜,倒惹得不干净。精尻上匀排七道青,扇圈大膏药刚糊定,早难道外宣无病。”(王和卿《双调·拔不断·王大姐浴房内吃打》)
“十指如枯笋,和袖捧金樽。掐杀银笋字不真。揉痒天生钝,纵有相思泪痕,索把拳头搵。”(关汉卿《仙侣·醉扶归·秃指甲》)
这两首都是描写的,关汉卿对她不幸的遭遇饱含同情的,而并不完全是讽刺。而王和卿只是想博人一笑而已。
赵洽的《丑妇赋》
“畜眼已来丑数,则有此一人。幍飞蓬兮成鬓,涂嫩甚兮为唇。无兮利之伎量,有妒毒之精神。天生面上没媚,鼻头足津。闲则如能穷舌,馋则佯推有娠。耽眠嗜睡,爱釜憎薪。有笑兮如哭,有戏兮如嗔。眉间有千般碎皱,项底有百道粗筋。贮多年之垢污,停累月之重皲。严平未卜悬知恶,许负遥春早道贫。
或人忽然而叹曰:可羞可耻,难生难死。甚没精神,甚没举止。结束则前褰后跢,披掩则藏头出齿。以犊逨兮为行,以屈淬兮为跪。五色鬼之小妇,三家村之大姊。豪豪横横,或恐马而惊驴;咋咋邹邹,即喧邻兮聒里。仡脂磨逻之面,恶努降肛之嘴。尔乃只爱说非,何曾道是。闻人行兮撼战,见客过兮自捶。打女而高声怒气,何忍更涂香相貌,摆敷妆眉。只是丑上添丑,衰中道衰。告冤屈者胡粉,称苦痛者烟脂。唯学嫉中出行,当十恶里矜持。厌蛊家问法,符书上趁师。
人家有此怪疹,亦实枉食枉衣。须则糠火发遣,不得稽迟。勿客死外宁可生离。所有男女总收取,所有资籍任相随。好去好往,信往信依。各自皆得努力,苦兮乐兮,焉知。”
它通篇让我们觉得怪诞可笑。
(四)当时的社会风尚的影响
一些怪异的社会风尚会影响人们的审美标准,继而影响文学创作。据史料记载:“元和末,妇人为圆鬟椎髻,不设鬓饰,不施朱粉,,惟以乌膏注唇,状似悲啼者。”相关的资料在白居易的《时世妆》诗中有更详尽地记载:“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圆鬟无鬓堆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昔闻披发伊川中,辛有见之知有戎。元和妆梳君记取,髻堆面赭非华风。”
所谓“时世妆”就是当时比较流行的打扮,可是以我们现在的眼光看来,这种倒八字的眉形,乌黑色的嘴唇,想来就非常怪异,毫无美感可言,可当时这是流行,真是难以相信。据说还有一个妆容叫“血晕妆”,是长庆年间比较流行的,是把真的眉毛剃去,然后在眉下和眼上用红紫色涂画,看上去血肉模糊的,甚为恐怖。就像元稹说的:“近世妇女,衣服修广之度和匹配色泽,尤剧怪艳。”
从妇女妆容打扮的趋势就可以看出当时人的审美眼光,当时是一个崇尚怪异的时代,元和年间的出现的韩愈为代表的“险怪派”相信也并不是偶然的。
而汉代以瘦为美,盛唐以胖为美,被称为燕瘦环肥;春秋战国时期的楚灵王喜欢腰细的女子,有“楚王好细腰,百宫多饿死”的说法;古代对女子审美的要求还有以小脚为美,所谓“三寸金莲”这种奇怪的甚至是变态的审美历来数不甚数。
三、齐美丑
这种观点认为美和丑都是客观存在的,是平等的,不应该褒美贬丑,也不应该过于刻画丑而忽略了美。
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是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强调的是美和善的统一,把美同教化相联系;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则强调真,他们所说的真就是道,就是自然。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就是说人们知道了怎样是美,就有了丑;知道了什么是善就有了恶。老子认为美是相对于它的对立面丑而存在的,并且它们是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的,而且可以相互转化。
庄子发展了老子的这个思想。在庄子看来,只有道是最高的,而美和丑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都属于道。
庄子提出了“厉与西施”“道通为一”的观点。
“厉”通“疠”是指皮肤溃烂,而西施则是古代有名的美女。在道家看来,无论是丑陋之人或是美貌的人都是一样的。
庄子自己也创作了大批丑者形象,如《人间世》和《德充符》两篇中写了大批残缺、畸形,外貌丑陋的人,像支离疏、兀者王骀、兀者申徒嘉、兀者叔山无趾、哀骀它等。这些人有的是驼背,有的双腿是弯曲的,有的缺嘴唇、有的相貌奇丑。
道家的这个思想影响很大,使得人们对于美和丑的对立并不看得那么严重,那么绝对。其中较有成就的是叶燮。
叶燮认为“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凡物之义不孤行,必有其偶为对待。”如“陈熟、生新,二者对于义为对待。对待之义,自太极生两仪,无事无物不然:日月、寒暑、昼夜,以及人事之万有:生死、贵贱、贫富、高卑、上下、长举。”也就是说美丑是统一存在的。
美丑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转化:“大约对待之两端,各有美丑,有恶,并非美恶偏于一者也。其间惟生死、贵贱、贫富、香臭,人皆美生而恶死,美香而恶臭,美富贵而恶贫贱。然逢比之尽忠,死何尝不美?江总之白首,生何尝不恶?幽兰得粪而肥,臭之成美;海木生香则萎,香反为恶。富贵有时而可恶,贫贱有时而见美。”
无论是自然物还是艺术作品,美丑并不是最重要的。
也有很多是受到佛教的影响。
佛教宣传众生平等。佛教教人们摒除外物的干扰,而且佛教教人们超出爱增的境界,所以一切在佛教看来都是空幻的。
佛教认为“色即是空,色复异空”。而色就是指世间的万事万物,当然也包括美丑。所以美和丑也是虚无的。
佛教虽然认为美和丑都是虚无的,但并不是否认美和丑的存在。佛教从“梵人合一”“物我同根”的思想出发,认为“美丑一旨”“善恶无二”。
僧肇《维摩经注》:“万物齐旨,是非同现。”“若能齐是非,一好丑者,虽复上同如来,不以为尊,不等六师,不以为卑。何则?天地一旨,万物一观,邪正虽殊,其性不二”
万物相同,美丑也相同,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并日益流传,佛教的一些教义思想也对人们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四、小结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各种丑、奇的现象并不是偶然的,它是有着各自不同的原因的。有的是作家自身的艺术追求,而有的则受到外界的包括政治、社会风尚、乃至佛道思想的影响的。
参考文献
1 蒋南华、罗书勤、杨寒清.荀子全译[M] .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2 葛洪.抱朴子内外篇[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
3 谢思炜.白居易诗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
4 王琳、邢培顺.苏洵苏辙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5 屈守元、常思春.韩愈全集校注[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6 霍松林 胡主佑.瓯北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7 柳士镇、刘开骅.世说新语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8 隋树森.全元散曲[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4.
9 羽田亨.敦煌遗书[M]. 台湾: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85.
10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1 谢思炜.白居易诗集校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06.
12 翼勤.元稹集[M]. 北京:中华书局,2010.
13 辛战军.老子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08.
首先,我们先关注一下王国维。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现代学人,很容易觉得中国文化思想在整体上擅长于历史叙述而缺乏哲学思考,于是,出于批判改造之意,必然要引西人思辩之长以改造传统文化思想。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就既是传统词学批评的一种自然延续,又是20世纪新学人批判旧说而另立新说的“先锋”行为。换言之,王氏既可以看作是新文艺学思想的奠基者,又可以看作是治传统文学批评的先行者,这双重属性恰恰也是当时中国之文化形势的生动体现。在某种意义上,王国维的研究,已经在尝试着20世纪末人们所说的“转型”;为什么在百年之后的今天,人们还在吁求“转型”呢?
“转型”必需的前提就是不因循既定的格式套路。一般研究者多认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作为现代学科的确立,是以黄侃在北京大学讲授《文心雕龙》课程并最终写成《文心雕龙札记》为标志的。循着这种规范的学术思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或者被确认为传统文学批评的自然延续,或者被确认为同其《红楼梦评论》一样,是当时以西方思潮为动因而展开的新文学批评,总之是不宜拿它来当20世纪古典文学批评之研究的开山著作!而现在想提请大家讨论的是:这样一种规范的思路,是否可以与另一种思路连通?我认为是有必要的。
于是,可以尝试双行思路。而一旦超越了单行思路,就会生成为多维思路。王运熙先生曾呼吁过,古代文学批评的研究,应该重视作家作品评论中所具体展开的古典文学思想。这一呼吁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响应。举一反三,我们其实还可以意识到,在进入20世纪以后,古典文学思想的展开方式将是多维的:既可以在纯粹的古典文学思想以及古代文学批评史的专门化研究中展开,又可以在具备了新与旧、中与西之思想冲撞运动的文学批评实践中展开,还可以在新世纪人们创建民族文学理论体系的思考中展开,等等。其中,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中国走向更加开放的大形势下展开的学术思维,不可能不具备中西比较的思维态势,但这必须是具有原创性的,不宜因循于既定的比较模式。比如,人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认识:西方文化善于逻辑推理,中国文化善于直觉感悟,其实,我们何妨一问:那种被称作逻辑的东西,是否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去发现百年以来人们以西方逻辑思维模式审视中国古典文学思想时所可能出现的错觉和误解。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尝试着去发现中国古典文学思想,以及其所体现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政治思想等所具有的逻辑理性——不同于西方的另一种逻辑理性。
不论是多维展开方式的确认,还是对中国传统逻辑理性的“证明”,都要求我们具备一个“思想者”所应该有的强烈的“问题意识”,捕捉真正的“问题”,于是就成为我们最为艰巨的学术任务。在这里,有以下几个“问题”,希望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古典文学思想的现代延伸方式与现代高校文学教育。只要回顾一下已经流行起来的古典文学批评方面的研究著作,就不难发现,其中很多是作为高校文科教材或教学参考书而出现的,于是,大学文科教育就自然成了古典文学思想之现代延伸方式的基础,也自然就成了我们的基本关注点。百年以来中国高等学校的文学教育思路,以及其中相应的古典文学的内容,究竟有哪些“问题”值得思考呢?
在屈赋中,作者构造了很多求女情节,塑造了一批女神形象,如洛神、湘妃、汉女等。虽然屈原的求女行为多被阐释为求贤、求君,但是其笔下神女的美丽光辉无法掩盖。之后的曹植继承了楚辞传统,又在《洛神赋》中塑造出极其完美的洛神形象。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述”,无论有无深层寄托,诸多文士都在作品中对这种女性都表现出向往之情。这是因为封建时代的文人,由于种种原因,人生有着诸多的坎坷失意,而在经历这些磨难的时候,他们往往又幽居寂寞,需要一个无论外在还是内在都符合要求的红粉知己陪伴。但是大多数的文人没有这样的好运,于是便将水仙等美丽芳香的花卉塑造成心中理想的女性知己。洛神等神女成为水仙的主要象征意象后,文士们又顺势将这些神女的品格赋予水仙,为它塑造出美丽贞洁的女性人格层面,并且表达了对此类红颜知己的希求,以及由此产生的甜蜜、安慰、惆怅、哀伤等情绪。其甜蜜期许之情如宋李石《水仙花》诗:“肌肤剪秋水,垂云出龙宫。我意得子佩,笑许无言中。”采用借喻手法,直接将水仙塑造成美丽的女子,表达了与其赠物相许的愿望。诗的尾句“笑许无言中”尽展深意:即作者看重的不仅仅是神女“秋水”、“肌肤”这些外表的美丽,更重要的是需求一个无需言语,心灵默契的知己,这“一笑”乃是会心一笑,蕴涵着作者对水仙花所象征的美好女性的期许。相对于李石的直白袒露,陈与义在表达同样的希求时便委婉惆怅得多:咏水仙花五韵[宋]陈与义仙人湘色裘,编衣以杨之。青获纷委地,独立东风时。吹香洞庭暖,弄影清昼迟。寂寂篱落英,亭亭与予期。谁知园中客,能赋会真诗。诗中使用的独立、弄影、寂寂等字眼,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如同杜甫《佳人》般寂寞幽处的女子,这女子因为与诗人共同具有幽贞芳洁的品质,所以才能“亭亭与予期”。正是因为花品恰如人品,人意方托花意,此时水仙花在诗人笔下,要比那些不知道“园中客”有“能赋会真诗”才华的外人要解语得多,知己得多,而作者怀才不遇的幽怨之情却是浸透全篇,无法抑制的。
二、严守封建礼教的贞女
【摘要】重人伦,重道德,追求和谐,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内涵,也是现代医院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宏观环境下,医院文化建设应传承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民本思想,把“以人为本”作为现代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古代哲学;民本;以人为本;医院文化
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先进文化已成为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指明了医院文化建设的方向。而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其蕴含的“民本”思想,不仅与“以人为本”的医院文化理念不谋而合,也为“以人为本”的医院文化建设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
1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民本思想
中国最古老的一部书《尚书》中就已经提到了“重我民”,西周统治者周公则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成为早期民本论的代表。而系统阐述民本论思想的还要数儒家,在《论语》、《诗经》、《尚书》等古书中都有见诸。
事实上,中国古代哲学所体现的“民本”精髓与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不谋而合,其核心都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即在“以人为本”的精神指导下,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领导方式、服务理念、行为道德规范等。[1]
2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民本思想对现代医院文化的影响――以安医大二附院为例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是安徽省改革开放30年来投资兴建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规模的现代化综合性教学医院。自开业以来,二附院以“仁爱、济世、良医、康民”为宗旨,将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围绕“人”来展开,积极推进“以人为本”的医院文化建设,为医院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2.1 仁爱:中国古代哲学中“仁爱”是以“信”为基础,与理想相联系,始见于韩非子。对于医院来说,仁爱,就是要以病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以病人的满意为目标,通过增加服务项目、简化服务程序、优化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来营造人性化的就医环境。
2.1.1 规范制度维护患者权利:健全规范的医疗管理制度是患者权利的保障,也是弘扬仁爱的前提。为此,院领导十分重视医疗安全,明确了岗位责任制和各项技术操作规范,建立健全工作例会制度、医护技能考核制度、医务查房制度、处方检查制度等,逐步提高医疗质量管理、医疗安全管理和医院感染管理的水平。同时,认真处理投诉工作,严防医疗投诉案件的发生。
2.1.2 细节关怀:服务重在细节,对病人的人性化服务,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如方便快捷的导医制度和预约制度能为患者节省大量的就医时间;明净温馨的就诊环境能为患者缓解紧张情绪;简单明晰的指示标志和合理的科室布局能为患者提供便利的服务流程,甚至包括病房建筑材料和色彩的选择也都应站在病人的角度上,尽最大努力满足他们的需求。
2.2 济世:济世,即救助世人。原义出于《论语•雍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古代曾有“悬壶济世”一说,颂誉医者以医技普济众生,救人于病痛。作为医院,除了应牢记“救死扶伤”的使命,也要时刻炳记一个非营利组织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将公益性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主旋律。[2]
2.2.1 支援济世:深入支援省内各个基层医院、社区和农村;定期组织专家义诊,为广大患者免费检查、答疑宣教;对兄弟单位结对帮扶,提供教学查房、学术讲座、技术指导等帮助,将服务和共赢的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
2.2.2 公益济世:组织开展大型公益性活动,如对白血病儿童救助的“生命小战士”系列活动,对白内障患者免费手术的“百千万白内障病人复明工程”等等,亲身履行社会职责,以实际行动践行济世理想。
2.3 良医:良医,即医道高明的医生,始见于《左传•定公三十年》、《论衡•率性》等。“良医”目标的实现,不仅要主观上的“好学”,还需要客观上的“力行”。造就良医,医院需要积极培养“精益求精”的博学意识,重视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只有医技精湛的良医才能赢得患者的信赖,才能保障患者的权利。
2.3.1 重视对“良医”的吸纳和培养:医院将人才视为发展的第一要素,以创建学习型医院为目标,制订人才吸引和培养规划,定期为员工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着力提高整体素质,同时也满足了其自我发展的需求。
2.3.2 重视对“良医”的激励:为最大程度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医院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决策制度和院务公开制度,让广大职工真正参与医院管理,培养其对医院的归属感,用自觉行动来实践医院价值观和医院精神。[3]
2.4 康民
2.4.1 树立“康民”的目标:康民,即使民安康。关于如何具体落实民本论,《尚书》最早提出了“养民”、“康民”的方法。《诗经•小雅》和《论语•子路》也都有相关记载。由此看来,康民不仅是一种目标,也是一种策略。对于医院来说,康民是医院和医疗卫生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也是医院和职工敬业的根本体现。
2.4.2 培育“崇德敬业”的职业修养:医院员工是医院文化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实践者和创造者。“康民”目标的实现,需要广大员工具备崇德敬业的精神和素质。因此医院文化一方面应该强化员工的无私奉献、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知识创新等精神,另一方面也要努力培养医务人员的竞争、信息、效益、发展等现代观念,以此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为每一位患者奉献出最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4]
参考文献
[1] 沙志平.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医院文化建设[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5):32
[2] 宋争放.公益性――医院文化建设的主旋律[J].中国卫生,2009(10):87
【关键词】美学;先秦;工艺美术;古代哲学;文学
一、学习中国美学思想时需把握的特点
讨论美学思想学习的特点前我们要先明确一点,即美学与美学思想是不同的,朱光潜在其晚年著作《美学拾穗集》里,作出了这样一种用语上的区分:“美学”与“美学思想”。他认为, 1750 年鲍姆加登的《美学》这本书出版,“美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科学, 而“美学思想”却与“人类历史一样的古老”。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美学作为学科的时间并不很长久,但美学思想却一直都存在,无论是魏晋六朝时代的诗歌、绘画还是书法,比如谢灵运、顾恺之、王羲之等人的作品,对于后世艺术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而这个时代所酝酿的各种艺术理论,如钟嵘的《诗品》、陆机的《文赋》等都为后世的文学、绘画理论奠定了基础。正因如此,过去对于美学思想的研究就从魏晋六朝开始。而先秦两汉时的美学思想则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悉。其实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汉代这段时间里,美学思想也曾如花朵般静静绽放过,并且这些思想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影响着后世。因此,为了对中国的美学思想有更全面与深刻的了解,我们在学习美学思想的时候就要注意两个特点:第一,中国历史上,美学思想不仅仅是存在于哲学作品中,而且历代的诗人、建筑学家、画家……所留下的各种理论中也都有丰富的美学思想。这样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美学思想时要开阔眼界,广泛涉猎,搜寻更丰富的材料来分析研究;第二,各门传统艺术,比如绘画、诗文、戏剧、建筑等各自都有自己的独特体系,而且各门艺术间相互影响,有时候甚至会相互包含。因此,在学习美学思想时要充分认识到各门艺术之间的相同之处和相通之处。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美学思想研究的难处变为它的优越之处,并且赋予这一研究更特殊的意趣。
二、先秦时期的工艺美术及其中体现的美学思想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若论造物工艺甚至可以追溯到距今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那时由于生活的需要,人类对各类的石、骨、角进行加工制作,并在这一过程中在脑子里逐渐形成了成熟的器物形态,形成了造型的观念。
先秦时期的雕刻艺术充分展示了古人对于美的追求。如广东省曲江县马坝镇石峡遗址出土的几件玉琮,其中一件就是在简单的转动轴上机械操作得来的,这证明当时的人类已有了简单的玉饰钻孔打磨的技艺了,并且对于玉饰的造型有所考虑,尽管只是处于极简的形态。到了商周时代玉器的制作则不仅是只考虑其用途,其外形也更加精美,如河南殷商妇好墓中出土的755 件玉器,有各种礼器、柄形器及配饰等,其中多是平雕、圆雕的动物、人物,形象生动,线条流畅。
先秦时代的陶器制作也是艺术与美学的巧妙结合。人们在打磨光滑的陶坯上以天然矿物颜料描绘,再经高温煅烧,经过这般制作纹饰色彩愈加鲜艳,与器物的造型形成高度统一,从而达到了美化装饰的效果。原始陶器的造型并没有很大的突破,直到快轮工艺的出现,陶器的造型才发生了重大变化。如龙山文化黑陶中的“蛋壳陶杯”,造型挺拔规整,器壁匀薄。这一时期的陶器造型技艺均是原始审美进一步发展的体现,因为人们不仅表现了高度的技巧,同时还表现了他们自身的艺术构思以及对美的理想追求。陶器在商代后的发展,又出现了贵族专供的高级陶器,如白陶,是由高岭土烧制而成的,扣之有声,色泽皎洁,代表着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也是我国瓷器的前身。在这些陶器的制作中,工匠们从技术结构的设计到外形的设计都必须达到合理、美观,这就要求他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艺术使得作品既要体现出工艺美、形式美,又要具备时代的特色。因此在先秦陶器制作工艺中,美学思想始终贯穿其中,美与生活在工艺文化中相互结合,相互发展。
青铜器是先秦时期人们的又一重要发明,主要是利用采冶或铸造的方法制作。青铜礼器的制作在商代可以说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如1939 年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做工极其考究。《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六分其金,而锡居其一,谓之钟鼎之齐(剂)。”即铸造钟鼎一类的器物,铜与锡的比例应为6 : 1( 铜占85 .7% ,锡占14 . 3% ) ,这样可使器物呈橙黄色,比较美观,并且可以敲击出美妙的音响。由此可见,古人在青铜器的制作中,首先考虑的是其造型、色彩是否符合审美,然后在此基础之上追求更高的理想即创造新技法力求使青铜器的敲击声响亦达美境。
先秦时期虽无明确美学思想提出,但每个人、每件工艺作品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观念的发展、新作品的创作。而通过对各种新作品的外形、原料、合理性的考虑,工匠们在先秦工艺作品中不断融合了文化的精髓以及审美的观念,从而使每件作品都成为了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艺术品。
三、古代哲学文学及其中体现的美学思想
中国古代人民不仅在创造新式器具上展示了高超的技艺,在哲学文学方面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与体验。在先秦时期就有许多著名的哲学家,他们在自己的人生哲理中不可或缺的都有探讨关于美的问题,谈到对艺术的理解。其中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儒家学派的代表孔子和孟子,以及先秦著作《淮南子》《礼记》等都提出了各自对于艺术及美的个性理解,比如孔子善用绘画来比喻礼,用雕刻来比喻教育。当然中国哲人的思想中体现的美学思想与西方哲学中的美学有着相当大的悬殊,中国古人惯以自身的生活与自然结合的体验而得出哲理,而西方人则非亲身感受,而是根据已有的经验规则利用严密的逻辑来演绎推导出观念与哲学体系。在先秦诸子哲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古人的哲学思想中有着与自然相契合的浑然天成的大气之美,即美学中的“自得”思想。从美学的角度看,“自得”意味着审美体验的超越前人,不依藩篱,更意味着个性的独立,破除已为僵硬外壳的既成模式。当这种自得思想被先秦诸子百家所吸收后,表现出来的就是两种观点,第一种是孔子之类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此类尊重艺术尊重美,寻求礼乐的本质和根源,于自然之中体验大道而得真理。另一类则是墨子、庄子之类的“非乐”、“见独”思想,他们对于艺术与美持有的是一种否定、批判的态度,认为对于艺术与美的追求是物质欲望的表现,应该坚持精神的朴素与升华。但是一言以蔽之,无论是尊重美和艺术,积极探寻美,还是持否定批判的态度,都为先秦时期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对后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四、总结
中国历史的划分使得中国美学的研究呈现出阶段性,先秦时期中国虽未正式出现美学的分类,但美学思想已然萌发。诸子百家常用艺术作比喻来阐释自己的哲学思想,与此同时,他们的思想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工艺品中所表现的无论是《考工记》中所形容的错彩镂金、雕缋满眼的一种状态,还是魏晋六朝之后“初发芙蓉”以素为美的理想追求,都是中国古人对美的感悟与理解。乃至后世其与文学、绘画等艺术形式重叠交织共同演变发展出今时中国的独特美学思想。可见,先秦时期的工艺美术与哲学、文学是中国美学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朱光潜《美学拾穗集》.百花出版社,1980.8页.
[2]范琪. 论先秦工艺文化中的科技与艺术.焦作大学学报,2011 年第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