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数字乡村发展现状

数字乡村发展现状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8:3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数字乡村发展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数字乡村发展现状

篇1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09-2400-04

福建省乡村旅游的发展起步较晚,始于1998年全国的乡村旅游热。国家旅游局将2006、2007年的旅游主题分别确定为“中国乡村游”、“中国和谐城乡游”,掀起了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热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政策倾斜下,福建省乡村旅游以其自成落地于农村并与农村经济增长、农业生产扩大、农民增收紧密关联的优势,正逐步转型升级,规范发展。乡村旅游是以农村的空间环境为依托,通过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为城镇居民提供旅游服务的一种旅游形式。乡村旅游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是突破乡村特定空间区域。为游客提供全方位、高品质服务的必然要求。

1 旅游信息化与智慧旅游

旅游信息化是传统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旅游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数字、智慧技能操作的不断实践。智慧旅游已成为中国旅游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战略阶段。

1.1 旅游信息化发展历程

1981年中国国际旅行社引进美国PRIME550型计算机系统,用于旅行社的财务管理和数据统计,开启了中国旅游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截至2015年,中国旅游信息化已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表1)。

1.2 智慧旅游是旅游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智慧旅游是在旅游信息化已有的信息技术发展基础上形成的,对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和移动通信技术进行综合的更为人性化、个性化和智慧化的旅游信息技术利用形式。同时,旅游信息化向智慧旅游发展是一个分阶段、分地区和可跳跃的过程。①分阶段。中国旅游信息化发展历程如表1所示,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已进入全速发展阶段。信息技术的改革和创新是旅游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旅游信息化新阶段的开启,是基于创新的信息技术的利用:②分地区。由于区域经济水平和技术条件的差异,各区域间、城市与乡村间的旅游信息化发展水平并不一致,各区域所处的旅游信息化发展阶段亦有所不同:③可跳跃。发达城市旅游信息化是在充分的智力、财力原始积累和信息技术不断创新的条件上进行的渐进式发展,而对于不发达地区,可由发达地区进行引领带动。在政府财政支持和引进信息技术条件下,实现跳跃式发展。智慧旅游作为旅游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目前只作为试点项目,在部分城市和旅游景区中试行,也为此提供了佐证。

2 福建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现状

2010年福建省旅游局先后《福建省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以下简称《评定》)和《福建省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服务质量等级评定与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标准化、规范化转型和升级。综观《评定》考量的条件:总体环境、基础设施、餐饮服务、特色活动、从业人员服务质量、经营管理、旅游安全等,着重于对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的硬件条件进行审核,忽视了对其软件条件、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和要求。

2.1 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2010年福建省旅游局对福建乡村旅游发展进行重新定位:红橙黄绿蓝靛紫,七彩福地乡村游。每一种色彩代表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特色和主题,以较为贴切的主题定位匹配乡村旅游发展色彩,特色鲜明,乡村旅游内容较为丰富。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已初具规模和体系,截至2014年3月,福建省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6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7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2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7个。水乡渔村100家。

福建省政府批准的《福建省“十二五”旅游专项规划》明确了乡村旅游作为“十二五”期间全省重点发展的四大新型产品之一。福建省旅游局在充分把握闽台之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关系基础上,于2013年9月确定首批十大闽台乡村旅游试验基地,合闽台之力,共同打造福建省乡村旅游精品。2014年启动《福建省闽台乡村旅游试验基地提升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学习台湾创意,因地制宜嫁接福建乡村旅游发展特色。2014年4月,闽合举办“两岸乡村休闲旅游嘉年华”活动。以该活动为载体,力图构建闽台乡村旅游在规划策划、产品衍生开发、新业态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人才六大方面的深度合作平台。在闽台合作之外,福建省政府和省旅游局从资金、人才、政策方面也对乡村旅游发展给予了支持。福建省旅游局、财政厅、农业部等部门连续多年对全省100多个乡村旅游项目开展扶持,总金额达4 000多万元:福建省旅游局于2013年启动了“种子师资”的培训计划,组织全省高校教师前往台湾亚洲大学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培训:福建省旅游局确定的“百姓富、生态美”发展目标。构建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象。

2.2 福建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现状

旅游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企业信息化、旅游电子商务和旅游电子政务。旅游信息化主要的表现形式有旅游网站、信息化管理、旅游呼叫系统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笔者就旅游信息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分析福建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的概况,

2.2.1 旅游网站 以福建省17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地市名+示范点名称”为关键词。在百度网页上进行检索,结果以所检索网页的前三页为准。在现有的17个示范点中,有4家自建独立网站,网站的主要功能是介绍、宣传、预定和咨询服务等。17个示范点皆可在“福建旅游咨询”网站上的“景区景点”子项中进行查找,获取相关介绍与评价的信息。已有自建旅游网站资源的示范点,旅游相关预订除可在自建网页上进行操作,17家示范点的景点门票和酒店皆可通过携程、乐途、同程、途牛等网站进行预订操作。

2.2.2 信息化管理 旅游信息化管理也常称为数字化管理。常见的旅游目的地数字化管理手段有景区电子售票系统、景区电子门禁系统、文物数字化管理系统、景区监管信息系统、环境监测系统和GPS车辆调度系统、卫星遥感系统、LED信息系统、森林防火监控网络系统、背景音乐智能广播系统等。自2011年12月全国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工作启动以来,福建省有福州、厦门、武夷山、龙岩4个城市先后入选为试点城市。在2014年福建省全省旅游工作会上,启动编制《全省智慧旅游规划》,福州、厦门、龙岩和武夷山积极创建全国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三坊七巷等首批35家景区在全国首创“身份证验证入园”模式。

2.2.3 旅游呼叫系统

旅游呼叫系统为游客和景区搭建沟通的桥梁。2010年11月,福建省旅游局开展关于海峡智能旅游创建单位的推选工作,明确海峡呼叫中心的建立,需包括以公益服务为主导的12301旅游服务热线和提供增值服务的客服热线。2011年1月1日,海峡旅游呼叫中心试运行。海峡旅游呼叫中心主要向游客提供问询、投诉、提示及其他咨询服务。

2.2.4 其他基础设施建设 智慧旅游是基于全面物联、云计算、实时移动通信及人工智能技术而实现和发展的,因而智慧旅游推广的基础和关键在于完善的基础设施。2010年福建省旅游局率先提出“智能旅游”的概念,并首倡智能旅游的“三个一”工程建设,即一网(海峡旅游网上超市)、一卡(海峡旅游卡)、一线(海峡旅游呼叫中心)。2013年9月福建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决定从信息网络工程、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应用工程、消费服务工程、信息安全工程五大方面着手进行信息工程的提升。

2.3 福建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城乡差距和乡村旅游开发者对旅游信息化的不重视,福建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2.3.1 忽视网站建设,缺乏资金投入和营销意识

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者多为地方农民企业家,对旅游信息化的重视程度由其自身素质及乡村旅游盈利状况决定。乡村旅游开发经营者受发展成本所限,以传统的广告营销为主要旅游营销手段,无力把握和吸引网络群体。地方自建的乡村旅游宣传网站较少,乡村旅游网络宣传,多依赖于大型旅游网站,主要侧重于旅游资源介绍,网络电子商务服务缺失。已建成的旅游网站,有效管理、宣传和营销少,网站荒废成为“信息孤岛”。

2.3.2 轻视信息管理,信息化服务和管理水平不高 21世纪是大数据时代。更是信息时代,信息化管理在市场营销、旅游景区管理和控制上的作用会愈加突出。乡村旅游标榜为游客提供原生态的乡村旅游资源,其旅游产品的特性使得经营者常陷入误区:开发与管理的“原生态”。乡村旅游景区数据库并未建立和形成,无法对旅游区内的游客进行科学合理的管控:景区间信息化管理建设重叠。且彼此独立作战。并未形成共享机制:旅游景区服务人员并未经过信息化服务培训,信息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2.3.3 基础设施不完善,阻碍信息化发展 网络、硬件设备、软件设备、数据中心等IT基础设施成为继水、电、气、交通之后的经济社会第五大基础设施。IT基础设施也是旅游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条件。据调查,2012年全国地市级以上旅游旅游信息化管理部门,只有21.8%的单位建立数据中心及机房,信息化发展较为迅速的东部沿海地区也只有33.3%。智慧旅游强调以智能终端为载体,依托移动通信,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旅游服务。当前智能手机、PC等终端逐步普及,有限的无线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的有限覆盖率却阻碍了旅游信息化的发展。

3 智慧旅游助推福建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

智慧旅游既是旅游信息化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也是一种新兴旅游,它融于各专项旅游中。以智慧化、简易性的操作和实践为现实游客和潜在游客提供高品质的旅游服务。智慧旅游环境的确定和营造,保证了高标准的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的大方向,同时,也引领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3.1 完善服务能力建设

旅游服务的智能化是旅游信息化向智慧旅游升级的重要体现。政府、景区和相关企业根据自身主营业务特色和服务对象,利用各类应用系统进行服务能力的建设与完善。如公共服务网站、电子商务系统、电子政务系统、游客管理系统、应急救援系统等。其中,公共服务网站与电子商务系统不仅是景区和相关企业的对外服务平台,也是重要的营销平台。公共服务网站以景区信息展示、咨询为主要内容,依托PC、移动智能终端为展示平台,引进三维全景实景混杂现实技术,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向游客进行旅游资源、游程线路、景区交通等展示。电子商务往往作为公共服务网站的子项而存在和被运营。游客在旅游景区公共服务网站,进行景区门票、酒店和旅行社的预订与交易。以完善的公共服务网站为窗口,实现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服务的有效链接,推进乡村旅游信息化的服务能力提升。

3.2 完善管理能力建设

篇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21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1.131

电视作为大众媒体之一,是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重要渠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电视广告是各广告客户抢占的重要市场资源,因为其具有独特的优势,不仅生动形象,题材广泛,亲和力强,而且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能给人们带来丰富的文化享受。然而如今,电视广告的发展步伐趋缓。出版广电总局各种限令的颁布和实施,对电视广告的播出时间、播放内容等方面做出了严格的规定,特别是对黄金时段播出广告的限制,使电视广告受到冲击。因此,电视广告要采用新技术,完善经营思路,拓宽广告市场,重建媒体生态,从大局入手,以更好地适应数字化平台切换和来自互联网的挑战。本文针对电视广告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进而从挖掘创意、树立形象、注重质量等三个方面提出电视广告创新发展的策略,为电视广告的良性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 电视广告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 广告内容陈旧单一,缺乏审美效果

我国电视广告普遍过分重视声音效果,忽视电视广告的外在表现力,广告内容单一陈旧,缺乏审美效果。这种企图通过声音来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方式,难以满足审美观念日益提高的电视观众的需求。有如脑白金的广告土得掉渣,见面就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反复播放,然而人们并没有真正明白脑白金到底是什么。类似这样的电视广告还有很多,不仅影响了广告的质量,还限制了电视广告的发展。

(二) 过分注重明星效应,弱化自身形象

有一些电视广告依靠明星效应博取人们的眼球,以期获得较高的社会关注度。通过明星代言的形式,让电视广告的作用得到提升,人们对于广告产品的购买欲望会比其他广告产品强烈。但是,过分注重明星效应,明星的光环盖过了产品,出现了“喧宾夺主”的现象,人们关注的焦点会发生变化。在很多的电视广告片制作中,镜头都是从明星的脸上晃来晃去的,力求凸显这个明星的形象,而弱化了产品自身的形象,使电视观众对产品的印象并不深刻。

(三) 受到网络媒体冲击,低俗广告泛滥

网络媒体的兴起对传统电视广告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形势下,各种低俗劣质的广告在电视中泛滥,不仅影响了观众的观看效果,还降低了电视媒体的整体效益,对艺术创作产生消极影响。当前,电视观众老龄化现象严重,电视开机率越来越低,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新兴媒体的兴起。电视广告处于视频网站的层层夹击之下,因此必须要进行一场自救运动,才能够扭转形势,确保电视广告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

二、 新时期电视广告的创新发展策略

(一) 挖掘电视广告创意,满足用户需求

在新时期,电视广告创作必须注重实效性和合理性,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深入挖掘电视广告的创意,拓宽广告的播出渠道,真正实现广而告之的作用。可以加强广告与电视节目的融合,降低观众对电视广告的抵触情绪,促进广告与电视节目的双赢。如,汇源果汁在电视剧《乡村爱情》里的广告植入,金六福在电视剧《小爸爸》里的广告植入等。还可以推广特约播出广告、冠名广告、栏目结尾鸣谢字幕、频道合作伙伴等当下比较热门的广告形式,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广告的意义。

(二) 扩大品牌的知名度,树立企业形象

明星代言只是产品的一个见证,广告的制作更应该是围绕着产品来进行,而不是让明星成为广告的主角。产品要想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必须要明确企业形象的重要性,通过多种渠道树立企业形象,提升企业和产品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提高电视广告的收视率。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电视广告要想创新发展,必须提升品牌传播力度,形成品牌文化,以产品的特质作为广告宣传的核心。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的广告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内容大概是一个小朋友手里拿着可口可乐正在喝着,路过百事可乐的自动取饮料机面前,他就很想喝百事可乐,可是因为他太矮了,所以他就把可口可乐踩在脚底,把硬币投进机器,这个广告很有创意。

(三) 注重广告的多样性,提高广告质量

未来电视广告的发展将会受到更多条件的制约,所以需要更加注重电视广告的多样性,更加有效地传递信息,广告所包含的诉求点越少,广告的宣传效果就越好。应该尽量保证广告简洁明了,倾向于单纯化。如今大部分的电视广告都是由广告公司制作而成,然后向电视台购买播放的时段和时间等。纵观电视广告的发展历程,其形式多种多样,其长度也是从数秒到数分钟皆有。电视广告的制作应该如何创新,电视广告的投放应该何去何从,就成为了我国电视广告行业发展的主要难题。笔者认为,电视广告未来的发展还是要把握住收视群体,并且不断拓展广告资源和市场,从模式引入转换为创新,从而打造出更多精品的广告。一则原创的电视广告必须要有三个必备要素:第一,要有一颗勇于面对现实的信心,立足企业和产品的现状,设计符合实际的、传递正能量的广告;第二,要有一个创新的大脑,创新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第三,要善于尝试新事物,接受新事物,不能故步自封。

三、 结语

总而言之,新时期的电视广告市场发展前景不容乐观,需要引起业界的高度重视。随着数字电视的兴起,人们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想看的电视广告和电视节目,同时手机终端和互联网媒体的迅猛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电视广告造成冲击。因此,电视广告必须创新,才能赢得发展。要努力提高自身质量,摒弃低俗广告和低效广告,注重树立品牌意识和形象意识,以赢得观众的信任和喜爱。

参考文献:

篇3

1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发展现状及规划意义

有线电视网络是广电事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也是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当前,农村地区有线电视网络正朝着双向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各类新业务及运营模式对网络平台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农村地区干线网络老化、故障率高,多地采用电缆传输,光缆改造滞后,网络传输质量差。此外,对于有线电视网络规划,多数地区仍采用550MHz系统,制约了农村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进程。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在施工与管理方面还存在较多漏洞,如施工标准不统一、施工质量不达标及技术标准存在差异。同时,农村地区用户分散性强,管理方式落后,收费难,也影响网络改造升级进程。因此,应缩小城乡发展差异,推进乡村信息化建设。科学协调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工作,立足远、近期目标,细化有线电视网络改造与升级总体任务和实施步骤。例如,参照国家相关政策、规范要求,因地制宜、分区分段进行规划;明确新建、扩建区域规划任务,保证有线电视网络建设的科学性、前瞻性及完整性;发挥有线电视网络公共服务功能,确保网络运行可靠性、经济性及安全性;提高机房规模与建设质量,提高其服务能力[1]。

2FTTH有线电视网络改造规划影响因素

FTTH是光纤改造技术,可提升网络带宽,确保双向业务,满足有线电视网络需求,可降低对供电和环境的要求,能促进有线电视网络可持续发展。但应用FTTH模式进行改造规划时,需要着重考虑三点。①FTTH方案的设计。FTTH模式的优点是高带宽,综合了数据格式、协议与格式及波长透明程度强的特点,运用效果显著。FTTH方案设计包括单纤三波方案和双纤三波方案。单纤方案是将数据信号与有线电视信号进行复用,依靠单一光纤进行传输,虽然成本降低了,但在前端机需要应用合波复用器,增加了用户终端费用,也浪费了无源光纤端口资源。双纤方案实现了有线电视信号、数据信号的单独传输,提高了网络传输的可靠性,但网络建设成本较高。②ODN覆盖方案。一种是光纤到户全覆盖施工。一次性将光纤放置到位,项目成本较高,具有一定投资风险,但后期业务开展容易,便于管理。另一种是薄覆盖,即分阶段施工。先对CO到DP进行集中施工,业务开通过程中再逐渐增加光纤网络敷设作业。该方案起初成本较低,主要将光分路器、无源光纤端口进行投放,但后续施工量大。③分光方法。农村地区除了可以引入一级分光方案与二级分光方案外,还可以引入三级分光方法。通常,一级分光损耗小,在新建高层、多层区域较为适宜;二级分光,主要以城乡郊区为主,包括一些乡村改造区域,可以满足光纤到户。对于施工方面,集中分光以集中部署机房与光缆交接箱、局端机房为主,管理维护相对便捷;分散分光,在LCP与DP点设置分光分路器,安装分纤箱[2]。

3FTTH有线电视网络规划方案

篇4

1、现代卫星数字电视接收监测现状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信息技术不断普及的基础上,我国现代卫星数字电视事业也逐渐发展壮大,不但在普及范围上逐渐扩大,而且科技创新在卫星数字电视的管理上更加突出,逐步覆盖了城镇以及乡村的各个角落,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网络信息系统,并且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伴随着各种互联网业务的增值和网络信息化的全面管理,各种网络信息服务、有线系统管理开发等功能逐步展开,一方面满足了广大现代居民对于信息视野的要求,扩大了现代居民对于信息的需求,加强与网络信息的联系紧密程度,另—方面提高了网络信息的普及程度和范围,降低了城乡卫星数字电视网络的经营成本,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此同时,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兴起、各种智能网络电视设备的诞生,有线数字电视的发展也出现了各宗种困难和考验,传统的卫星数字电视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在面临新科技的不断挑战下,现代卫星数字电视网络的管理也要随着科技创新也发展,来适应新形势下的管理模式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发展性的卫星数字电视管理系统,发展不同条件下对于卫星数字电视网络的管理手段,创新管理模式,是网络信息时代现代卫星数字电视科学管理的必然趋势和时代要求。

2、卫星数字电视接收系统监测技术分析

卫星数字电视接收系统的技术监测要按照具体的指标来进行,充分考虑到监测指标的可实施性和便捷性,监测系统硬件仪器的有效运行,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指标来进行数据的监测与分析。

(1)射频指标:节目参数、接收信号频谱、电平、载噪比以及裕度和BER等指标的监测。

(2)图像层面指标,具体包含:TS流、接收的电视图像质量,具体有:误码率、PRC、帧同步、TRl0290等监测指标。

根据卫星数字电视接收的监测指标参数来分析,不但可以快速地判断卫星传输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及时发现问题,以便于快速解决,最大限度地避免卫星数字电视传输系统的风险性,实现卫星数字电视接收的最佳效果。

3、现代卫星数字电视的管理对策

3.1 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服务程序,提高信息水平

在现代卫星数字电视逐渐普及的发展现状下,制定关于现代卫星数字电视管理的制度是必要的,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和完善网络信息时代下现代卫星数字电视的管理制度是做好信息服务和管理的前提,实现制度化的规范程序进行稳健地操作,贯彻现代卫星数字电视的网络管理执行制度,及时地对问题进行检讨与修正。规范信息管理制度,优化网络服务,提高信息网络水平,树立员工的责任与服务意识。

一方面,由于现代很多地域分布上不具备城市的集中性,很多接收地域都分散在偏远乡村或城市边缘地区,因此,要求卫星数字电视网络管理系统具有高度的规范性和服务性,在分散的地域上灵活的控制着现代网络电视系统的管理与服务,通过建立有效地外线内线管理机制,灵活机动,服务到位,互相支援,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和监督机制来规范管理程序,提高卫星数字电视网络标准化管理水平,强化预先维护工作,提高工作管理效率,真正为现代居民服务。

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确保广大现代居民对于广播电视信息等节目的优质接受,提高网络运营管理机构的网络服务质量,维护广大现代居民合法权益,运营机构不但要按照国家特制定的关于卫星数字电视规范的标准进行服务,及时地解决用户对于有线网络电视的需求,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制定关于网络故障的处理办法,当卫星数字电视网络光缆干线出现故障时,修复的时限应该控制在24到48小时之内,要保持维修服务系统与广大客户的及时沟通,充分保障现代用户的权益,同时,网络信息管理机构要积极开拓新网络业务,不断拓宽卫星数字电视网络的生存能力,实行高品质的网络管理与服务,满足广大现代居民的信息要求。

3.2 优化卫星数字电视网络管理成本。规范标准收费

建立科学的财务制度,规范财务运作程序,让员工参与管理,树立员工成本意识,让每位员工,对于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能衡量,尽量减少网络以外的开支,将有限的资金用到网络发展上。建立方便快捷,能监控的收费程序。城乡联网的,可由市(县)公司统一用控制用户收视和收费。现代卫星数字电视用户收费要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工作人员不能有任何特权,特别是管理人员,不能干涉收费工作,随意更改用户档案,用户台账、档案,财务报表等统一格式,凭正式收据入账。在资产管理方面,建立资产档案,对财产编号标识,明确责任人,实行网络材料每月小盘点,每年大盘点。

篇5

关键词:广东;贫困地区;阅读推广;延伸服务

就目前而言,图书馆仍是阅读的重要场所,而阅读推广这一伴随现代图书馆而生的服务形态,保障了大众公平、平等地享有阅读的权利。尤其是我国有近一半的农村人口,且乡村的阅读基础设施发展还不健全,所以,应该将农村地区图书馆的建设作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力求突破空间的壁垒,使贫困地区的人们也能够自由获取知识,从而实现“科技兴农”这一最高战略目标[1]。

1 V东贫困地区图书馆发展现状

1.1 运作经费严重短缺

相关数据显示[2],贫困地区图书馆普遍存在运作经费严重短缺问题,这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弱势群体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近年来,我国大力投入文化事业,大众的阅读热情也越来越高。城市地区图书馆建设力度加大,而农村地区体量庞大,每一个公民阅读的权利很难得到真正保障,图书馆建设任重且道远。与广东贫困地区情形相似的是,在四川省内多个县市的图书馆里,每年购书经费不足万元的图书馆占比竟高达50%,其中某些县市图书馆的藏书量仅有3~4万册,人均图书阅读量大约为0.03册。以上数据表明,经费严重短缺是当前贫困地区图书馆面临的最大困境。

1.2 图书馆空置现象严重

贫困地区由于财政资金投入匮乏,致使运营经费难以维持正常的运作,因此,往往造成多数建成的图书馆无法投入使用。据统计[3],在偏远的广东贫困地区,约有1/4的县市未建设图书馆,而建成的图书馆仍有10%被空置起来。此外,许多图书馆建成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馆舍及设备陈旧,导致无法进行正常的阅读服务。

1.3 馆员待遇低,流失情况严重

图书馆属于社会公益事业单位,其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据相关数据统计,一线城市多个县级图书馆的年人均收入低于该市的年人均收入,贫困地区的馆员收入情况就更加不容乐观。以广东贫困地区为例,馆员不仅收入低,而且有的连社会医疗保险都没有,这导致了馆员的大量流失。

2 广东贫困地区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2.1 缺失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当前情况下,制约贫困地区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最大问题是缺少经费来源。广东贫困地区图书馆依赖于国家财政拨款,虽然每年有一笔运营经费,但这些费用连维持图书馆正常运转都不能保证,增添新的设备和图书资源就更无从谈起。例如:某贫困地区近年建成一座现代化的图书馆,其项目包括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及文化活动室等,但尚未被中央财政纳入补贴范围,只能由市、县财政各自承担部分经费。这些经费用于日常运作已经勉强,因而很难保证阅读服务的质量。此外,我国倡导在贫困地区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但建成后的农家书屋由于缺少财政补助,致使其一切日常运营费用由当地政府一力承担,其经费取决于当地政策的年度计划,这无疑存在许多主观因素与变数[4]。

2.2 工作机制不完善

相对于发达城市图书馆工作机制的完善与成熟,贫困地区图书馆管理存在诸多弊端与漏洞。尽管我国十分重视农村偏远地区文化事业的建设,例如在《社会教育工作提纲》中就提出了要在县、区、乡、村建立图书馆的目标,也颁布了一系列文件来支持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全力扶助农村进行图书馆文化事业的建设,但是,发展至今,其成效仍微乎其微[5]。目前,由于农村图书馆缺乏明确的认知与定位,面临“无读者可服务”的尴尬现状。加之农村图书馆具有地域分散的特征,难以像城市图书馆一样采取集中化管理,因此,导致其日常工作缺乏必要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2.3 缺乏专业人才

目前,因受条件所限,贫困地区图书馆员薪水微薄,生活艰辛,导致很多拥有专业技能的图书馆员选择离开,而留下的馆员以及兼顾图书馆基本运营的非正式人员因缺乏业务知识和主业技能,导致图书馆管理效率低下,阅读推广活动的效果不尽如人意[6]。例如:在笔者所调研的某个县级图书馆,其馆员大多为大专学历,但由于信息闭塞,互联网技术在该馆仍未普及。部分馆员不熟悉基本的电脑操作,为读者办理借阅手续往往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农村书屋更是如此,其管理人员多由当地村委会任命,加上在农家书屋服务是义务劳动,很少有人愿意承担这项工作,最后只能由村委会主任或大学生兼任。此外,不少农村书屋的管理人员担心借出的图书会丢失或折损,就明令禁止外借。更有一部分管理人员不按时开放农家书屋,只在上级检查的时候开放,使农家书屋成为摆设。

2.4 图书利用率低下

一些图书馆资金设备健全,其标准也符合国家政策的相关要求,馆藏资源相当丰富,但图书利用率低下。例如:广东某贫困地区图书馆空间布局合理,馆藏丰富,其设备均为现代化图书馆的标准配备,但仍无人问津,使阅读推广活动难以深入开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图书馆员严重缺失宣传、组织、引导等管理知识,另一方面是因为农民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据调查,农村地区的读者多为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而且在贫困地区,农民更注重物质生活,并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 广东贫困地区阅读推广及延伸服务的发展策略

3.1 构建多元化合作

针对当前贫困地区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力度不够的状况,图书馆应在现有的管理制度下联合企业、协会及各方爱心人士等,齐心协力,面向贫困地区的弱势群体深入推广阅读服务,并逐渐改变他们由于贫穷而导致难以充分获取信息的处境。同时,活动环境、活动创意、馆藏资源及持续时间等多项因素均会影响阅读推广活动的成败[7],因此,为了向弱势群体提供良好的阅读氛围,图书馆及农家书屋应充分利用讲座资源,邀请相关专家举办特色讲座。

3.2 强调需求导向

图书馆应针对儿童及残疾人制订特殊的阅读推广服务,然后逐步将服务人群向外扩展。同时,图书馆还应对辖区内读者的知识需求进行相关调研,并依托流动图书服务点与农家书屋向其定期开展针对性的延伸服务[8]。阅读推广的形式多种多样,以主题图书活动为例,因为部分农民对种植知识及先进技术有强烈的需求,图书馆通过为其选择合适的阅读书目或宣传手册等就能够实现信息知识的传播。此外,图书馆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整合馆藏资源,为有信息需求的用户推送相关数字资源。

3.3 创建国家阅读基金

目前,我国人口众多,阅读资源分配不均。作为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一环,图书馆仍面临着运营经费匮乏这一非常严峻的问题。因此,为了实际解决问题,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财政部门应加大对图书馆建设的投入。此外,作为公益性的图书馆应设法改变单纯依靠政府扶持的局面,主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创建国家阅读基金,整合社会力量,尤其是吸纳国内外的社会团体及爱心人士等积极参与到捐书或捐款活动项目中去,共同构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3.4 调整馆藏结构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也越来越趋向于现代化。一方面,图书馆馆藏文献实现数字化,具体指的是借助数字化技术将纸质文献以音频、电子书、影像及视频动画等形式向外界传播,从而实现全球资源的有效共享;另一方面,应用新媒体技术,可以轻松便捷地实现服务的自动化,广大读者只需要一部电脑就能获取自身所需的信息。但是,农村图书馆尚未形成数字化图书馆的特定理念,因此,首先,图书馆应注重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其次,图书馆应开展数字化课堂,使馆员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的操作流程[9]。

综上所述,广东贫困地区图书馆阅读推广与延伸服务任重而道远,因此,相关职能部门及各地图书馆应齐心协力,创造更多的可能,让每一位公民的阅读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参考文献:

[1]李亚冰.拓展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推进全民阅读的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8):169-172.

[2]田磊.关于图书馆阅读推广几个问题的思考[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6(2):96-101.

[3]乔广芬.延伸图书馆服务功能,扶持农村个体图书室建设[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9):289-290.

[4]于静.乡村地区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发展策略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6):187-189.

[5]薛明.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与新农村建设刍议[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3):231-234.

[6]陈燕.论乡村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以郴州市为例[J].湘南学院学报,2012(4):85-88.

[7]雷香花.试论乡村图书馆的“1+X”建设模式[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5):83-85.

篇6

中图分类号:J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4-0030-04

农村电影,相对于城市电影的影院制或院线制而言,通常是指以广大农民为主要消费群体、以广大农村为发行放映场地的“电影工程”,包括基础设施、制度建设、文化服务、从业队伍、消费市场等诸多方面。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是《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拉近城乡文化发展差距的四大重点工程之一,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是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江西作为中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省,在经济快速转型时期,江西农村电影如何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更加有效率,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拓展农村文化市场,占领新农村文化建设战略高地,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新课题。本文从江西农村电影的现状和问题出发,对江西农村电影进行SWOT分析,提出加快江西农村电影发展的战略选择和相应政策建议。

一、江西农村电影发展现状和问题

(一)江西农村电影发展现状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作为中国农村电影的局部,江西农村电影伴随着中国农村电影政策扶持、技术突破和市场发展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98―2002年,“2131工程”的提出确立了江西农村电影发展的目标,农村电影从少到多,从基本停滞到高速发展,农村电影队伍迅速扩大;第二阶段是从2003―2006年。这一阶段,数字电影技术的发展为农村电影的普及和繁荣带来了机遇,江西农村电影规模迅速扩大;第三阶段是从“十一五”初期至今。这一阶段中国农村电影发展进行了机制改革、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数字化电影普及等,江西农村电影发展呈现出整体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同时面临着转型升级的现实困难和问题。2006年,江西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电影改革发展综合试点省之后,加大中央财政、省财政的资金投入,采购和补贴了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设备,建立了数字电影地面卫星接收站,配备了农村数字电影放映专用授权读卡器等硬件,建立了省数字电影发行放映监管中心,大力推广农村数字化电影放映,不断加快国有电影发行放映企业改革,培育新的市场主体,促进江西省农村电影事业的稳定和发展。全省各级电影公司赴乡村放映电影91 025场次,观众人数达2 209.292万人,农村电影事业得到恢复性发展。目前,江西省已经构建了以乡村放映队为基点、以县级电影发行企业为主干、以数字电影节目发行为纽带、以农村数字电影院线为龙头的农村电影发行放映网络。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数据,截至2014年12月31日,江西省农村数字院线现有江西欣荣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建有地面卫星接收中心站)和南昌市广电校园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两家,占全国0.66%。而南昌市广电校园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主要服务的对象是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实际上,真正面向农村地区的只有欣荣农村数字院线1家。江西欣荣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在2006年10月14日注册并启动放映活动,已申请安装南昌、赣州、吉安3个卫星接收站,设置34个数字节目授权站,安排了61块硬盘进行影片数据的传递,拥有数字电影放映设备633套。现已组建了442个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在招聘的804名农村数字放映员中,各乡镇自有的兼职农民放映员460名,与公司专职数字电影放映员的比例为58%与42%;男女比例为95%与5%;文化程度中专以上占10%,高中占70%,初中占20%;年龄在30岁以下占20%,30~40岁占30%,40~50岁占50%。目前,江西欣荣农村数字院线有限公司结合江西省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条“行政村、学校、农林垦殖场”相结合的特色发展之路。即行政村和农垦场每月放映1场,省内中小学每学期放映两场、每学年放映4场。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学校主要借助礼堂、大教室和放映大篷车白天放映,行政村和垦殖场则采取麦场、广场放映的形式。通过几个市场的深入开掘,江西欣荣院线实现了规模和效益的协调、持续发展,2012年以367 532场蝉联院线总场次订购冠军。

(二)江西农村电影发展存在的问题

启动“2131工程”,进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被纳入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后,江西农村电影得到迅速的发展,2010年全省基本实现了“到21世纪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但同时面临着转型升级的现实困难和问题。笔者通过数据采集、现场采访、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相关信息。其中调查问卷发放28份调查问卷,有效回收28份,覆盖江西8个地区28个行政村。

1.江西农村电影发展有效供给不足。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的相关数据显示,作为农村电影市场的供给主体,虽然江西省的江西欣荣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订购电影总场次数连续四年都排在全国前列,但是从全省组建的农村数字院线数在中部地区的横向比较来看,数量明显太少,位列中部六省的末尾,与最多的河南省相差19个。具体数据(见下表)。

2.农村电影放映场次存在不足。根据收集问卷的数据统计发现,调查的28个行政村,一年内放映电影场次在12场以上的村8个,6~12场次的村16个,1~6场次的村4个,没有放映的村0个。达到一年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即完成全额任务的村只有8个,占比28.57%。

3.农村放映场所简陋,观看人数较少。根据收集问卷的数据统计发现,在露天放映的村12个,在祠堂放映的村3个,在村支部放映的村6个,在其他屋内场所放映的村7个。可以说,目前农村电影在露天放映的村还是比较普遍,调查统计占比42.86%。观影人数来说,观影人数在100 人以上的村有8个,50 人以下的村有12个,观影人数为 50~100 人的村有8个。究其原因:一是常年在家的人口主要是老人和小孩,青壮年一般都外出务工了;二是晚上交通不方便,放映场所简陋,家里有电视作为替代品;三是放映信息及时传达不到位,有的人不知道村里放电影。

4.农村文化需求强烈,但电影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很难满足农民的需求。根据收集问卷的数据统计发现,“如果村里放映电影,您会去看吗?”“一定会去”的占比71.43%,“可能会去”占比28.57%,“一定不会去”的没有。最喜欢观看电影类型:故事片64.29%,科教片25%,美术片3.57%,纪录片7.14%。最喜欢观看哪个地区出品的电影:内地占比42.86%,港台占比28.57%,日韩占比21.43%,欧美占比3.57%,其他占比3.57%。最喜欢的电影题材内容:都市生活占比21.43%、乡村生活占比32.14%、战争占比17.86%、科幻占比3.57%、戏剧占比14.29%、其他占比10.71%。说明农村对于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故事很感兴趣,乡村题材电影非常受欢迎,但与好的乡村题材电影数量相矛盾。

二、江西农村电影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农村人口文化教育娱乐需求旺盛。截至2013年末,全省总人口4 522万人,农村人口占比51.13%,比全国平均占比高出4.86%。如此之大的农村人口基数仍然为农村电影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发展空间。从经济情况来看,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均消费支出、人均文教娱乐支出都逐年增加,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连续呈下降趋势,可见,江西省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将来会越来越大。

2.电影数字化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持。数字电影要取代胶片电影完全没有悬念,因为数字放映设备的优势比较明显,不仅成本低廉,相对于胶片拷贝更便于保存、携带,还能重复使用。同时数字电影具有投资少、成本低、周转快、受众面广,适合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发展。目前,江西省目前拥有数字电影放映设备633套。

(二)劣势

1.消费群体居住分散。由于农村人口居住较为分散,同时劳动生产具有季节性,使得农村电影市场难以产生规模效应。如2012年江西有乡镇1 403个,行政村17 196个,乡镇平均人口约1.6万,如此分散的镇村人口分布使得流动电影放映难度加大。另外,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农村人口对于文化娱乐消费具有很强的时节性,观影人数会有很大的起伏。因此,消费群体的分散性、闲余时间的季节性二者叠加使得农村电影市场难以产生规模效应。

2.放映监督机制不完善。县市区各主管部门、电影发行公司与乡镇之间关系不明确,管理主体不确定,对于电影放映的具体环节并没有责任到人。地方政府起到的作用不大,没有很好地监督、检查、引导、指导工作。比如,笔者在向地方文化部门了解电影放映的情况时,很多乡镇主管电影放映的人员,并不知道电影放映的具体内容,甚至对其漠不关心。

3.市场供给主体偏少。目前,农村电影正处在转型升级的阵痛期,真正走出来在于合理地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虽然,国家正大力扶持农村电影的发展,给予优惠政策和资金补贴,但市场造血机制没有有效形成,还处在输血阶段。想进入该领域的公司比较少,目前江西省农村数字院线只有两家。

4.缺乏先进的营销理念。与城市相比,农村电影的市场化程度非常低,作为一种文化商品,对电影做市场营销的观念还没形成,对先进的、成熟的营销链条几乎没有,几乎都是眼花缭乱、铺天盖地的营销广告。

(三)机遇

1.农村消费结构的改变为农村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随着农村居民经济收入的增加,电影作为一项文化娱乐方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农村电影消费者。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改造的过程中,农村电影也将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吸引更多的商家,农村电影市场必将伴随着相关产业的发展而被重新激活。

2.电影市场日趋繁荣为农村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随着电影技术的革新,电影制作的效率越来越高,制作的画面越来越具有视觉冲击力,进一步点燃了消费者的观看热情。最新出炉的统计显示,2014年中国电影票房再创新高。中国电影总票房近300亿元人民币,全年票房过亿影片共计66部,爱情、喜剧和动作三种类型共同撑起了国产片的近70%的票房,中国都市年轻一代正在成为票房主力。

3.政府对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大力扶持为农村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十一五”期间,国家有关部委对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给予高度重视,五年共支持资金超过25亿元,用于放映设备采购和放映场次补贴,以及公益版权的购买和农村题材影片的补贴。地方人民政府又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列入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公共财政的覆盖范围和保障体系,要求各地要根据中央、省委的统一安排,落实公益电影放映补贴资金,保证资金投入,政府对工程的扶持为其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

(四)挑战

1.替代品的强烈冲击。广播、电视、网络等电影替代品,凭借着其在消费过程中的家庭化,消费方便快捷的优势,逐渐成为农村文化需求市场的主流。而电影的观影必须到固定的场所才能消费,这些成为其竞争的软肋。2013年末,江西省农村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6.9%,农村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15%,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占家庭总户数的比重达到49.58%。可见农村电影逐渐退去了像20世纪80年代那样一枝独秀的辉煌,若想进一步发展农村电影,必定要与新兴的大众文化消费方式电视、影碟机、网络、电子产品以及各种文艺团体演出共同竞争,大众化、平民化、娱乐化则成为未来农村电影的主要趋势。

2.电影消费需求亟待开发。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农村电影最大的受众群体为中年家庭妇女、留守老人、儿童,然而最有消费能力的受众是家庭妇女。通过访问了解到,她们对于电影消费没有明确的概念,在生活中接触电影的机会很少,对这个行业并不了解。因此,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需要通过电影的娱乐宣传效应激发她们隐藏的消费能力。

三、发展趋势和战略选择

充分利用政策的有力支持,优化农村电影供应链,建立农村电影发行放映网络,采用先进营销理念,激发和培育更多的农村电影消费群体是江西农村电影发展的趋势。

(一)创新电影运营模式,引导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竞争

在市场还不发达,消费群体还没有有效形成的时期,通过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去培育和构建市场参与主体是必须的。但是当市场运行到一定的时候,就必须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发挥作用,政府只能做适当的引导和调控,让市场运行得更加健康,让社会效益最大化。目前,江西省组建江西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只有1家,而公益电影的运作模式,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全部由政府“包养”,即从放映设备的采购、放映经费到放映人员的工资等全部由政府统筹负责支出,中西部地区大都采取这种模式;另一种是政府把补贴款一次性全额拨付给农村电影院线公司,然后即放手由院线公司统一调配使用。这两种模式都不利于农村电影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因此,必须利用“政府买服务”这只有力的大手,让人更多院线积极竞争,参与到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中来,这不仅会有力地推动“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实施,也对农村电影市场的培育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也将在从公益电影向纯商业化市场过渡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采用先进营销理念,释放市场新主体活力

目前,江西省已按照全国试点方案的要求,建立起以乡村放映队为基点、以县级电影发行、放映市场主体为主干,以设区市地面卫星节目接转为纽带、以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为龙头的农村数字化电影发行放映网络。在试点地区的31个县(市、区)中,虽然已有于都、南康、全南、章贡区、信丰、定南、大余、寻乌、安远、井冈山、泰和、宁都等12家原国有县级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进行了改制、转制,成为了市场的新主体,但是这些新型电影企业,缺少现代企业的营销意识,没有先进的营销理念和很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因此,要积极引导他们学会和采用现代先进的营销手段,去点燃那座表面看似需求冷淡、实际却有旺盛文化娱乐消费需求的农村市场这座活火山。

(三)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进一步优化农村电影供应链

城市电影市场的发展,主要原因之一得益于高效、快捷、成熟的城市电影供应链。农村电影供应链却相对不完善、不成熟,而电影数字化技术的革新,对农村电影供应链的发展起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为农村电影供应链发展并赶上城市电影供应链提供了可能。相比以前的胶片拷贝技术,数字化技术一是避免了片源稀缺,新片到农村已成旧片的尴尬;二是大大降低了发行放映成本。数字电影存储在数字硬盘中,避免了胶片拷贝的昂贵洗印费用以及磨损报废的问题;多部电影可以同时储存在一块硬盘中,避免了因频繁更换拷贝而造成的时间耽搁与运输成本的浪费;数字电影设备相对于购买拷贝又便宜得多;三是灵活便捷、影响范围广。数字电影可以灵活地插入广告,这是农村电影产业创收的一个重要来源;虽然现在农村的主要放映方式为流动放映,但是随着经济的进步与发展,今后的放映方式将为通过网络、卫星直接传输数字信号于各个放映点,这非常适应农村相对城市而言地广人稀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张华.中国农村电影供应链的发展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 曹春明.江西省农村电影观众消费行为调查――以抚州市临川区为例[J].科技经济市场,2009,(5).

[3] 曹春明.江西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市场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 李瑾,等.基于SWOT分析的农村三网融合发展战略选择[J].中国软科学,2012,(7).

[5] 季洪,等.关于安徽、江西、湖北、河南农村电影工作的调查报告[J].电影通讯,1982,(9).

[6] 刘藩.公共文化服务和产业开发:农村电影的发展模式[J].艺术评论,2008,(11).

[7] 高樱娟.公共服务视阈下的中国农村电影工程[D].北京: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篇7

数字经济已成为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重要增长极。随着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和数字化农业发展总体水平快速提升,为农村电商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深入推进,农村电商规模大幅增长,农村电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电商形态日益丰富,电商主体日益活跃,但农村电商在高速增长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短板和瓶颈问题。数字技术与电子商务成为推动线上电子商务平台与线下传统产业、供应链配套资源融合发展的引擎动力。因此,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和推动建设数字乡村战略是发展农村电商、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农村电商发展模式

——电商扶助农村模式。主要指以电子商务进入农村市场为目标,结合相应优待政策,让电子商务平台企业能够跨越中间商直接对接农村地区。入驻的电商企业要提供相应的电商平台、农产品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的管理控制、产品质量的控制、产品仓储、产品营销以及物流配送等服务。——电商全产业链运营模式。主要指农村电子商务相关企业自己创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农产品物流及仓储中心,通过自创电商平台对农产品进行销售。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营销、物流配送等全部生产链由企业自主经营。——“平台+商家店铺”运营模式。主要指农产品电商企业或销售方在第三方(例如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进行网店销售模式。此模式由于进入门槛低、流量大等优势,成为当今农产品进入电商平台的一种快捷模式,也是时下最常见的模式。其最主要的业务包括寻找货源、把控品质、建立相应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网络营销,而流通则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完成。

农村电商发展的制约因素

——农村电商市场专业化和标准化程度低。目前,我国仍存在农产品标准制定交叉重复、时间滞后、普及率低等突出问题,导致整个农产品市场标准化程度过低,进而让“产品质量”“产品安全”成为薄弱环节,消费者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因此,依托于农村市场的电商尚未达到专业化、标准化,消费者信任度低、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龙头缺乏等因素制约着农村电商的高质量发展。——农产品品牌建设不力。虽然农村有着丰富的地方特色农业资源和初级产品,但大多生产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普遍分散粗放的小规模经营模式,加之产品科技含量低,难以形成规模化、品牌化效应。同时,一些农业生产经营者只注重商标的注册,缺乏品牌的培育提升,无法实现品牌溢价,极大地限制了农业的质效提升。——农村电商人才匮乏。目前,农村电商从业人员整体文化水平不高,高素质人才更是屈指可数。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大部分中青年外出务工,农业生产经营“无人”问题十分突出。虽然政府大力推动农村电子商务职业培训、激励农村青年返乡创业,但短期来看效果并不明显。同时,引进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进乡村困难,虽然高校培养的电商人才逐年增长,但大多数不愿选择农村地区发展。——农村电商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农村电商是新时代数字化经济形式的一种新业态,但它除了依托虚拟的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外,更离不开现实中的交通、通信、物流、仓储等基础设施。目前,很多地区尚未建成完整的农村电商运输体系和现代农业生产加工体系,导致电商运营单位运输成本、生产成本较高,拉低了整个电商市场的平均利润率。

篇8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2-0143-02

1研究背景

随着网络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各种业务处理、信息收集和汇总分析都广泛使用了计算机,网络经济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模式和经济运作模式。旅游业正在加快信息化程度,电子商务和现代化信息系统代表着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在信息经济时代,旅游业的经营、服务、消费、管理和教育科研活动都直接受到信息技术、网络经济的深刻影响。

2乡村旅游及旅游信息化的定义

21乡村旅游的定义

自1996年开始,我国部分学者针对乡村旅游所下的定义不下30种。其中马波(1996)、王兵(1999)、熊凯(1999)、郭焕成(2000)、杜江和向萍(1999)等学者给乡村旅游下的定义被广泛引用。总的来说,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纯乡村旅游,例如农家乐等;广义的乡村旅游概念则是包括名山大川、小城镇旅游在内的准乡村旅游。严格意义上来说,位于城市近郊、远郊的地域范围存在的观光型农业也应该属于乡村旅游。

22旅游信息化内涵

信息化(Informatization)是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信息处理)为依托的一种新技术扩散过程。而对于旅游信息化的定义,广泛应用的是:旅游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整理、利用各类旅游信息资源,使之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生产力,成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和改善旅游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旅游信息化的作用在于扩展了信息传播的领域和范围,加速了知识的更新和人力资源的开发配置效率,降低了信息的传输成本和效率。

3广西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

31广西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年底,广西14个地市县共有各类大小乡村旅游经营实体景点2500多个,2004年至今,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乡村旅游景点达34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4个。自治区级的农业示范点达115家。这些示范点和示范县的年接待量都达到了5万人次以上,另外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从2011年至今,已经评出了30家星级农家乐,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29家。据统计测算,2012年,广西乡村旅游业为本省提供了5万多人的就业岗位,直接服务乡村旅游产业的人口达20多万人,分布于14个地市60多个县的2500多个乡村旅游景点全年接待游客总量达2000多万人次,全年乡村旅游直接总收入超过3亿多元人民币。相对于乡村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而言,广西的旅游信息化建设却发展缓慢。到目前为止14个地市旅游局才基本上建成了官网,但在60多个县旅游局中,只有6个县建立了自己的独立官网,其他县份都依托广西旅游在线或者区旅游局的官网来获取信息。总体上看,全区的旅游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全区所建成投入使用的各类旅游网站数量和规模都不大,除了区旅游局网站和广西旅游在线等几个网站,其他的知名度都不高,形成了信息孤岛现象。在广西的2500多家乡村旅游农家乐景点中建有网站或网页的仅有约60家,仅占24%左右。而且在这60多家景点中,很多仅是有个网页,大部分经营者不会使用电脑、不会上网甚至很多景点连电脑都没有,全部是传统的管理运营模式。

32存在的问题分析

(1)广西信息化水平较弱,尚未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形态。在这个背景下,旅游信息化统筹协调发展体制尚未形成,支撑信息化运行的多元化机制还不完善。相关从业人员的整体技术素质不高,相关网络技术设备使用不足,信息化应用程度滞后于旅游总体发展水平。

(2)由于乡村旅游的相关参与者意识素质、相关硬软件的完善性及管理协调机制不足等原因,导致了相关参与人在收集、整理、利用各类乡村旅游信息资源时,无法形成覆盖全行业的多层面的信息渠道,从而形成了全区的旅游网站内容单一,普遍侧重于城市或者某地区的知名景点,忽视了乡村旅游景点信息的收集与。

(3)旅游信息服务程度低,未形成全省性的旅游信息平台,网站实效性差。在14个地市60多个县的网站上,信息基本上是单向传输的,网站仅起到展示和通告的作用,而未能展示出良好的互动性,游客或者经营实体很难实现即时互动流。

(4)旅游网站和论坛缺乏长期有效的宣传推广,导致90%的网站无人问津,访问量少,起不到宣传旅游景点信息的作用。广西的14个地市60多个县所建成的相关旅游网站中,几乎是没有做网络推广的。大部分网站基本处于“信息孤岛”的状态。在网站排名搜索引擎排名的结果逐年下滑,形成马太效应。根据世界最权威的网站排名搜索引擎alexacom(世界排名第四)的alexa web search搜索,网站(wwwgxtagovcn)的访问排名一直呈缓慢下降趋势。据2013年9月10日的调查发现,网站 wwwgxtagovcn 当日访问量全球综合排名第1144469位,最近一月平均排名为第2266861位,而最近三个月的平均排名为第1261948位,下降趋势明显。本月访问人数10万人次,已经有676个网站和本站链接。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区旅游网站的知名度普遍偏低,宣传推广不到位。

(5)各乡村旅游景点利用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交易的数量和规模仍较少。下面以淘宝网平台为主,统计全国和广西在旅游和乡村旅游为主题的淘宝店铺卖家数量情况(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广西网上旅游卖家的数量仅占全国卖家数量的290%;另外全国以乡村旅游为主题淘宝卖家数量仅占旅游类主题卖家的750%,说明乡村旅游的网上交易量少,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而从广西来看,区内乡村旅游的网上卖家仅占全区旅游网上卖家总量的532%,比全国的水平还低一些。从以上相关旅游主题网络卖家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乡村旅游信息化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广西的乡村旅游信息化水平落后于全国水平。

4广西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41加强政府规划与扶持工作

各地市相关部门要做好配套政策和措施:制定总体规划、多渠道为农民提供小额信贷、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制定行业相关标准、强化对市场营销指导。以新农村建设和清洁乡村为突破口,优先安排打造一批旅游村,使其成为旅游产品,借助各类强势媒体和网站大力宣传和推广本地乡村旅游。

42加强网站建设与运营管理

(1)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应以建立和推广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为切入点,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网络技术、即时互动性的通信技术等高科技为依托,整合旅游资源,完善公共信息服务建设,构建本地区旅游目的地平台。在建设时,应着眼于把信息与即时互动交流作为建设重点,可以借鉴淘宝网所采用的淘宝旺旺即时沟通工具,也可以借鉴腾讯QQ的即时聊天工具模式,这些都是主流的即时沟通交流工具。

(2)网站的信息更新方面,应采用下一级政府部门定期上报指定信息模式和旅游经营实体主动与网站管理方即时互动交流信息模式。各地旅游局和网站管理方得通过有效手段,让各经营实体进入该交流平台,这才是关键点。同时,网站管理方还应根据上级所下发的活动安排及本地实际,积极配合推广和宣传本地的旅游信息。

(3)管理方还需要考虑网站的持续健康运营问题,因此网站在设置板块时,应开辟一些营利性板块,获取一定的收益,保证网站的健康发展。

(4)网站的管理方要注意网站的安全维护及稳定性,杜绝各类不良信息特别是各种反政府反人类的言论,在即时交流平台上,注意及时清理各类虚假有可能误导消费者的信息。

43完善乡村旅游景点的供给结构和提升经营者的素质和能力(1)各地市县的乡村旅游景点应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努力完善景点的产品和服务供给结构,以满足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实现景点的最大赢利。

(2)各乡村旅游景点实体的经营者应努力学习,提高市场化和信息化意识,会使用主流的移动通信设备、电脑上网设备和即时网络工具如淘宝旺旺或腾讯QQ等来快速和收集相关旅游信息,主动融入到本地的官方旅游网站和交流平台中,寻找跨行业和跨区域合作渠道,有效开拓新市场。

参考文献:

[1]王婉飞浙江乡村旅游发展与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宋书巧,张建勇,屠爽爽广西乡村旅游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3]魏少卿山西旅游信息化平台建设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9

篇9

一、普惠金融的内涵与作用

“普惠金融”一词由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旨在通过金融服务手段为农民和小微企业等有需要的群体提供帮扶性的储蓄、贷款等金融帮助。而我国受自然经济发展和鼓励创新创业政策的影响,普惠金融多年来在我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结合我国本土的实际发展情况,其具体形式也变得更加丰富。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农村地区的经济来源渠道单一、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一直是我国普惠金融的重点关注对象。虽然普惠金融的具体金融形式丰富多样,但由于其帮扶性的特点,在实践中通常是以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使得我国农村地区的群众能够更容易地参与农村金融服务。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历经多年的实践与完善,在各个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金融机构的数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并且仍然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另一方面,金融服务的质量却并未跟上数量增长的步伐,并且由于农村经济的特殊性和政府政策的不断调整,在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农村地区的发展状况仍然值得探索和研究。

二、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的实践情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都登上了新的台阶,但是城乡差距的扩大仍然是我国当前面对的最突出的发展问题,农村地区的发展问题仍是国家政府和全社会人民关注的头等大事。在自普惠金融进入农村以来,已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其中最明显的表现是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数量大大增加,同时开始出现了一批以农村商业银行为首的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首先,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的数量得到了显著增加,覆盖率大大提升。普惠金融顾名思义,其核心关注点一个是金融服务的普及性,一个是金融服务的优惠性,服务于所有有金融服务需求的人群,才是普惠金融的核心理念。其次,农业贷款余额不断提升,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这表明农民手里可以支配利用的资金不断增多,农业经济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再次,普惠金融的商业模式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而持续的创新。在过去的几年中,受惠于政府政策的专业性引导和金融科技的大力支持,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迈入了新征程。与传统的普惠金融商业模式不同,新兴商业模式是基于互联网为发展背景的情况下,结合金融科技,实现了普惠金融发展与数字化信息的有效融合。与传统的商业模式相比,数字普惠金融不仅在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服务性方面有广泛的提升,利用互联网技术,在降低时间与空间成本的方面也有长足的进步,能够让客户更加方便简捷地得到所需要的金融服务。由此可见,数字普惠金融超越了地理上的限制,使得身处不同地区的人民在任何时间都能享受到相同质量的金融服务,进一步在形式上增强了普惠金融的普惠性,对于乡村振兴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近年来普惠金融发展的主流地位就是数字普惠金融。最后,在普惠金融的应用发展中多方机构合作倒推了整个金融业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推动普惠金融更加全面地发展不仅仅是银行机构单方面的努力,更是国家与多方机构共同建设了责任分担体系。国家通过各项财政支持和帮扶政策在宏观上推动普惠金融体系的完善建设,为其有序健康地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并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向县、乡等金融服务薄弱地区拓展网点和业务,平衡了乡村地区的供应与需求。同时政府与多方机构通过建立了风险担保体系,有效地控制了在服务过程中的各类风险。

三、当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建设不完善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各个地区之间差异巨大,加上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导致城乡发展差距较大。部分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尚未完善,尤其是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由于地势特殊和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特点差异,各个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虽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我国的通信技术发展水平较为先进,在一些发展较好的农村和地区已经出现线上支付等现代化手段,但是在一些较为偏远和更加贫困落后的地区,由于设备建设和维护的难度和成本较高,尚未建立完整而健全的互联网终端,移动支付手段也没有得到全面的推广。这就造成了这部分地区的金融服务领域难以得到满足和发展。同时,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导致农村的基础设施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通常是各级政府拨款,但经常受到资金不足的制约,各级政府所能够提供的基础设施数量较少,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在信用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方面,部分地区的农民并没有建立完整的信息档案,因此当其出现违约行为时,很大程度上并不能采取较为有效的措施。同时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开展还面临着很大的信息障碍,农民所能够获取到信息的渠道是十分有限甚至是单一的,而这对于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来说,农民获取信息的对称性和时效性都大大被削弱。

(二)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供需相应存在误差

目前农村大多数农民仍以务农为主要收入来源,而受到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农作物的生产周期一般比较长,并且其产量和品质受到各种人为和自然灾害因素影响较大,极容易造成产量的减少和品质的降低,从而导致农户当期收益减少,这也极大地提高了涉农贷款回收的风险。近些年,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农村里大部分的青壮年都离开农村进城务工,导致真正从事务农的农民的老龄化十分严重,尽管新的经营方式、商业模式在不断涌现,但传统务农人员仍然面临着农产品滞销等问题。而在一些发展较好的地区,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人们的收入日益增高,农民不再仅仅以追求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为唯一的需求,对于乡村旅游、生态环保、教育医疗等多方面也需要金融资金支持,但现有的配套机制仍是匮乏状态。这就造成了乡村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与信贷投入的不统一。人们日常需求的产品及服务越来越多,但农村普惠金融机构创新能力不足,配套的创新机制不完善,无法满足农村用户对金融服务的进一步需求。与此同时,农村金融市场也面临人才短缺这一难题,基层人员多数是单一工作的员工,未接受过金融创新方面的学习与培训,难以推动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发展和创新。

(三)金融生态环境薄弱

我国的征信体系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主导的,同时接入了多方机构的征信信息。但在农村地区,难以做到完全覆盖和信息共享,部分村镇的普惠金融机构还不能做到共享资源,导致客户信息不透明,大大提高了用户还贷不及时的风险。目前,我国农村的贷款对象仍然以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主,关于个人的有象征信信息仍十分缺乏,相关体制仍未建立,难以对个人借贷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由于我国城乡发展的差异,农村地区部分农民的教育层次和文化水平较低,涉及金融方面的相关知识更是十分匮乏,金融诈骗等问题也屡见不鲜,这给农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提高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给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机。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由于农民知识匮乏及部分道德水平不高的现象,可能出现故意骗取贷款和逃债等行为的出现;而农民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和金融意识还较为缺乏,容易出现将个人信息借予他人等多种问题,这对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征信体制建立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与此同时,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贷款给农民本身就是一件具有风险的举措,大多数农民从事的是农产品的生产相关的行业,本身受到各种自然条件的制约,应对市场变化的抗风险能力也较差,经济收入不稳定,有大很可能会出现无法还贷的情况,这就造成在农村的市场上,普惠金融具体的产品和种类比较匮乏。

(四)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完善

目前对普惠金融的应用和发展,相关的政策仅仅停留在针对群体的层面,并没有落实到农村现实环境下。一些大型的金融机构,只是设立了面向农民这一群体的普惠金融服务,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针对农村市场的普惠金融的发展,尚未形成完整健全的体系。政府相关法规的制定也较为宏观,对于具体落实未形成指导意见。以常见的抵押担保为例,在农村地区的实施过程中对资产的评估担保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解决。经过以往简单化的数量增长阶段,农村地区的普惠金融发展已经初步向更加深入更加具体的方向发展,相关的产品和服务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一些辅助机构开始出现并发挥作用。在此背景下,相关法规和制度的完善显得十分重要。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健全有力的法制引导和保障,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尤其如此,只有在制度和法律层面进行不断完善,才能更好地引导农村市场地的普惠金融实现更好的发展和创新。

四、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的改进建议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网点覆盖率

随着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也得到提高,而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速度却没有跟上。在政府层面,可以通过财政补贴进行扶持,帮助部分落后的乡村地区完善基础设施,做好物质条件基础;并通过补贴政策,推动一些传统的大型企业牵头,帮助农村地区建立移动设备网络,为今后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引导农村地区尽快发展数字化产品做好铺垫工作。同时应该引导不同的地区借助自身的地理优势、产业优势等形成新的增长点,并通过出台相关的扶持性策略,形成发展合力,并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具备可操作性指导意见,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在金融机构层面,主动进行机构网点向乡镇级别的地区进行扩张,根据不同地区金融需求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进行针对性的产品设计和服务提供。进行金融机构网点的选择和设计过程中,应当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当地普惠金融服务的具体需求,进行综合考虑。

(二)降低农业生产风险,鼓励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为了应对农作物生产环境的不确定性,除了加强水利建设以外,政府还应当完善财政补偿手段,尤其是对受灾群众的需求进行动态分析,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同时政府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吸引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以缓解务农人员老龄化的问题。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金融机构应引导金融资源向农村下沉,将基础金融资源配置的重点转移到农村,坚持立足于农民群众的需求,针对乡村振兴的痛点,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创新性培训,创造出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满足农村用户日益增长的需要。与此同时,金融创新还需要坚持因地制宜、风险可控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趋势变化和“三农”金融需求,有效地防控风险,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投入乡村振兴中。

(三)健全农村征信体系和监管体系,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金融市场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健康的社会征信体系,逐步完善农村征信信息,建立一套专门针对农村用户的征信体系是很有必要的。金融机构也要主动积极引导农村用户培养诚信意识,利用经济手段让客户切实体验到守诚信的好处。同时国家也应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的良好风气,强化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能,引导金融市场进行合法的交易。针对农村地区农民金融知识匮乏的现状,应当建立完善的金融知识普及体系,可以考虑通过设立专门的学习机构进行教学普及。同时为了保证具体落实过程中的有效性,可以采用以村为单位,设立学习小组的方式,并定期开展金融机构下乡的活动,通过一些鼓励性的活动激发农民的学习热情,并根据不同的农民基础水平进行差异化的普及工作。在普及过程中应当注意要时刻结合当地发展现状,进行针对性教学,要以农民的切实需求为基础,确保农民能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四)完善相关的法规建设,加强政府监管

普惠金融的应用和发展,与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都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在此过程中,相关法规的建设和完善是指导和总领性的任务。政府部门通过宏观调控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出台相应的政策条款,一定程度上对金融机构进行政策性补助,从而引导其更多地向农村地区发展扩张,更好的服务农村地区;并通过一些鼓励性政策,降低农民创新创业的成本和门槛,拓展农民获得收入的渠道。除此之外,政府监督部门也应加强在执行过程中的监管力度,对于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及时的惩处,营造健康良好的普惠金融发展环境。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已从高速增长完成向高质量增长的转变,然而农村地区的发展必然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实现普惠金融全面推广的过程中,农村市场的发展潜力是不容忽视的;相应的,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普惠金融因其普惠性的特点也成为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对当前普惠金融在农村市场上的实践现状进行深度剖析,对实现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薛继芳.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思考[J].时代金融,2020(09):14-15.

[2]王林.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商论,2019(21):54-55.

篇10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 A

一、智慧旅游数字平台背景与发展现状分析

(一)背景分析

形势:1.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信息化的高效推动。 2. 旅游服务水平提升需要信息化的有效支撑。 3. 区域旅游和谐发展需要信息化的可靠保障。 4. 信息技术不断演进为旅游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动力。

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国旅游业“十二五” 信息化发展规划》、国家标准《旅游电子商务标准(草案)》和《饭店信息管理标准(草案)》、国家863重点科研项目《基于高可信网络的数字旅游服务开发及示范系统》、旅游地理信息、旅游遥感信息、旅游卫星定位信息等多项行业标准陆续出台。

机遇:国家局开展“智慧旅游”创建工程,对各类旅游信息化的新应用、新服务、新模式开展试点示范。

(二)国外旅游数字化发展现状

旅游领域的信息化管理、电子化服务己成为本世纪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欧美发达国家,旅游数字化服务己经成为电子商务领域最大、最突出的部分。通过网络查询信息,进行酒店、机票预订和购买支付旅游产品在国外早已成为一种时尚。

早在1998年,美国就有将近半数的旅行者在网上订票,有51%的长期旅行者通过因特网获得旅行目的地的信息、时间及价格。1999年,美国旅游业已有2%的收入来源于网上业务,70%的网民访问过旅游站点。

据comScore Networks市场调查机构的调查表明,目前全球旅游电子商务连续5年以350%以上的速度增长,一度占到全球电子商务总额的20%以上。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旅游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整个电子商务领域发展最快、最突出的部分。从2004年的540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910亿美元,其中Expedia、Priceline、Orbitz、Travelocity四大在线旅行社旅占美国国内在线市场的97%,预订份额游服务约50%的业务都在网络上进行。

旅游业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

(三)国内旅游数字化发展现状

我国旅游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以WEB网站的形式为主,通过互联网网站旅游相关信息,完成旅游在线交易。目前比较成熟的有旅游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及国家旅游局建设的金旅工程系统。

1.旅游电子商务

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网站从 1996 年开始出现,发展势头强劲。目前具有一定旅游资讯能力的网站已达 8000多家,主要包括地区性网站、专业网站和门户网站旅游频道三大类。

旅游门户网站典型代表有:新浪网、搜狐、网易和新华网等网站的旅游频道。

专业网站典型代表有:中青旅网、携程旅游网、华夏旅游网、E龙网。

地区性网站典型代表有:四川旅游网、大连旅游网、黄山官方网站等。

随着在线旅游市场产业链不断演变,航空公司、酒店、旅行社等产业链上游供应商积极利用网站开展在线直销业务,网络预订渠道快速发展,网络预订市场急剧增长,2009年旅游在线预订的用户规模为3024万人,同比增长77.9%;网上旅游预订市场规模为38.9亿元,同比增长32.3%。

这些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多数只利用网络介绍企业、景点和旅游线路,仅仅实现了网上订票、网上机票及基本网上银行支付业务。目前我国的旅游电子商务网站还没有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强大的信息管理与传递的功能,缺少将旅游政务信息化管理、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客户关系管理、旅游信息共享的数字平台。

2.国家金旅工程

“金旅工程”是国家信息网络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部门参与国家旅游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项目。规划建设内部办公网、管理业务网、公众商务网和公用数据库四个部分。至2001年建设以来,初步完成了国家旅游局OA系统,目的地营销系统(中国旅游网china.travel),但是一直以来只停留在测试阶段,并没有大规模市场化推广,市场认知度低。

(四)现代信息化技术现状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对旅游管理、旅游营销和旅游服务等方面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以互联网、物联网、3G/4G移动通信、云计算技术、多媒体技术及数字旅游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为目的地营销模式、旅游文化传播、旅游资源保护、旅游各环节信息综合服务等领域发展创新提供了支撑和动力。

1.多媒体终端网络应用

多媒体终端的网络接入是数字化技术发展的趋势,今后人们更多地会使用手机、数字电子等多种方式进入智慧旅游数字平台。

2.旅游RFID(射频识别)电子标签应用

游客在集散中心购买一个RFID充值卡,则可以在旅游相关各个环节进行消费。这些场所中的射频识别装置会自动记录每个游客的消费情况,并及时反馈到相关管理部门的监控系统。

通过与GPS等设备的结合,平台会自动向游客推荐旅游线路及产品,实现个性化的自助旅游,游客旅游体现信息也能够通过平台反馈到交流网站,与其他游客分享旅游体验。

3.游客流数字化管理

每位游客都拥有一个RFID卡,可以根据景区内各个景点的分布情况,将景区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小区域,在小区域一些关键的位置点设置RFID读写器,配置多对天线,将天线配置在门(或是其他关键点)的位置,覆盖关键点。当游客通过关键点时,RFID读写器通过不同的天线获取游客的ID号,这样,经过位置点的所有RFID标签都可以通过读写器获取,并在第一时间将数据发送到数据中心。系统根据读取信息的结果判定游客的进出,实时了解景点的游客分布情况,做到系统的实时监控。

4.旅游资源网络数字化管理

物联网技术是未来数字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方向,旅游物联网系统将会为整个平台建设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主要应用有旅游RFID(射频识别)电子标签、旅游资源网络数字化管理和游客流数字化管理等功能。

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等技术对景区旅游资源的温度、湿度、负重程度、色泽度等各个方面进行监测,使得管理者可以对有需要的资源进行及时维护,对于已经受到损害的旅游资源可以直接将监测到的相关信息传送到互联网上进行分析,从而获取相对具有科学依据的解决办法。

二、我国旅游城市数字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一)数字化平台现状

经过近几年发展,我国旅游城市数字信息化建设主要形成了两大网站平台、七个数字化管理系统。

两大网站平台分别为:旅游政务网,主要用于行业新闻、政务信息等,及相关管理部门的链接……;旅游网,主要用于旅游相关的资讯、景区景点介绍、旅行社线路、整合E龙网站的订票系统,但是目前除了旅行社线路系统有信息更新外,其他信息内容较为陈旧。

七个数字化管理系统分别为:局办公自动化OA系统、旅游统计系统、旅行社年检系统、旅行社统保系统、旅游财务系统、导游信息管理系统、导游培训及考核系统,具体功能如下:

系统名称 管理部门 主要功能

地市旅游局办公自动化OA系统 产业发展处 各城市旅游局内部收发文、文件审批、信息沟通

旅游统计系统 产业发展处、景区饭店处、旅行社管理处 旅游统计报表收集、汇总、分析

旅行社年检系统 旅行社管理处 对旅行社进行年检审核

旅行社统保系统 旅游协会 办理对旅行社及出游客人的统筹保险的申报、理赔

旅游财务系统 办公室 旅游企业财务报表收集、汇总、分析

导游信息管理系统 导游服务中心 导游基本信息、年审信息,导游证IC卡统计、审批及制作

导游培训及考核系统 导游服务中心 导游资格考试及导游年审在线审核、在线缴费、在线学习、在线考试等功能

(二)对旅游数字化平台的需求调研

产业处对局内相关管理部门对于旅游数字化平台需求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除现有功能外,主要还有六方面的需求,即:景区、饭店管理系统、旅游营销系统、旅游在线投诉系统、旅游同业交互系统。

系统名称 管理部门 主要功能

景区管理系统 景区饭店处 对景区质量、A评进行综合管理

饭店管理系统 景区饭店处 对景区质量、星评进行综合管理

旅游营销系统 市场处 展示宣传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

提供官方监管的旅游产品营销平台

旅游在线投诉系统 质监所 实现在线旅游投诉、公示处理结果

旅游同业交互系统 旅游协会 提供旅游交流平台、信息、资源共享、商机交流、维护旅游单位、从业人员权益

旅游安全管理系统 产业发展处 对旅游企业进行安全综合管理

(三)存在主要问题

1.数字平台功能不完善

目前的数字化系统仅仅只能满足信息、内部文件交流和部分行业管理等功能,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电子资讯几乎还是空白,旅游数字化平台功能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完善其信息采集、智能化数据储存、数字商贸、数据分析、全产业数字化集成等功能。

2.现有资源分散,数据不能有效连通

现有的七个管理系统及两大网站之间相对独立,重复投资,且各模块间不能互相连通,数据无法交换,运行效率底下。特别是OA系统仅仅只能完成内部文件的收发和信息沟通的工作,不能实现现有系统的整合及对其他系统内部信息进行更新、分析和管理,阻碍了信息的有效流通,降低了信息管理的工作效率。

3.平台的信息量很小,更新不及时

现有旅游政务网主要用于行业新闻及政务信息,信息量不大,且更新速度慢。旅游网虽涉及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多方面内容,但是信息更新较慢。旅游统计系统、旅行社年检系统、旅行社统保系统、导游培训及考核系统等多为内部管理系统,信息数据不对外开放,浏览者很难获取到有用信息。

4.没有形成政府、企业、消费者的互动机制

目前现有的数字化信息系统只能完成由政府向企业和消费者单向信息的功能,企业和消费者只能被动接收信息,企业的意愿和消费者的需求很难反馈到政府相对应的管理部门,没有形成良好的信息交流、互动机制。

总之,现有的国内城市旅游数字平台难以适应信息化网络时代高速发展的旅游需求。

三、建设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数字平台的意义

(一)借助两型社会建设先行先试契机,推动旅游城市旅游数字化管理建设

目前全国还没有较为完善出现数字旅游平台系统,借助国家两型社会先行先试契机,率先在一批旅游城市试点建设功能完善的智慧旅游数字平台,成为推行旅游数字化管理的示范城市。

(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时期,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及工作效率

我国旅游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行业管理部门的决策水平与管理能力尤为重要,通过智慧旅游数字平台的使用旅游主管部门可以更快捷地获取旅游基础数据、获取更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享受更便捷地信息交流,提升各旅游城市旅游产业主管部门的管理水平及工作效率。

(三)是“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慧城市”旨在推进数字城市建设,数字城市管理。“智慧城市”项目建设中会涉及到城市形象宣传、旅游资源数字化管理等方面,这些方面内容正好是智慧旅游数字平台正好是主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智慧旅游数字平台的建设是“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的重要补充。

(四)扩大旅游消费选择范围,开拓新的旅游客源市场

旅游数字平台在网络上发展,不受地域的限制可以拓展新市场和新的客源为旅游企业带来利润。旅游网络化必然使消费者在网上频繁接触到各类旅游信息,将使他们出游观光的愿望更加强烈,从而造就一个新型的旅游客源市场。同时,通过网络先对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一饱眼福,可以激发更多的潜在旅游者。

(五)提供个性化、自助式旅游服务

随着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从“达到”型,转变为对“舒适、自由”有着极高要求的“个性化旅游”。数字旅游平台能够分析每位游客的消费偏好,并为其游动推送旅游线路及产品,提供个性化服务。

四、建设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数字平台的基本思路

(一)构架原则

1.与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衔接原则

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数字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在结构设计上应现在国家大力发展的信息化项目主动对接,在数据接口上与金旅工程对接,平台网络功能上与三网融合工程对接,新型信息化技术上与物联网工程对接,空间数据共享上与智慧城市项目对接。

2.充分前瞻、考虑平台扩展性原则

信息时代新旧技术更替非常迅速,因此平台在设计之初就应充分考虑未来科技发展走势,架构上应遵循弹性扩展化设计原则,为今后平台功能的拓展预留充足的空间。

3.系统功能的智能化原则

平台建设运用现有高科技技术手段,在平台的设计、建设和使用阶段都体现信息获取的智能化、管理决策的智能化、产品购买的智能化原则。

4.面向旅游目的地管理的架构与运作的模式

平台架构的建设思路遵循面向旅游目的地管理的原则,平台的基础数据架构主要针对各级城市。由典型旅游城市先行试点运行,然后将平台采取商业化运作模式出售给其他目的地城市使用。

(二)基本目标

以数字化服务为特色的区域现代旅游服务体系,提高旅游服务效率。加快构建适应现代旅游方式的信息服务体系,促进旅游产业以高效、集约、低碳的方式发展。

以信息化创新推动旅游产业创新,逐步实现旅游消费全过程电子化、旅游生产经营数字化和旅游服务管理智能化,率先建设城市型旅游数字化应用平台,推动我国旅游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迈进。

(三)功能定位

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数字平台应建设为:由旅游互联网网站,手机信息服务,旅游呼叫中心、数字电视、电子地图等多项应用服务组成的综合性智慧旅游数字应用平台。

(四)建设方式

以云计算等技术平台为核心,实现旅游信息化资源的集约建设、按需服务。聚合IT资源与存储、计算能力,形成区域范围内的虚拟资源池,结合供应链、企业资源管理、在线营销、在线预订等专业化服务系统,为旅游相关部门及企业提供基于网络共享的软硬件环境和按需使用的应用服务,有效降低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经营活动的资源和技术壁垒,提升旅游信息化应用的研发与服务效率。

以数字旅游服务系统为基础,以旅游一卡通、智能移动设备为服务终端节点,支撑跨行业、跨部门、跨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实现旅游资源网上营销、旅游产品分销、电子支付与认证、资讯导游服务提供和投诉建议受理反馈的一体化服务体系,结合物联网、3G和虚拟现实技术,为游客提供虚拟旅游、位置服务、智能导览等现代科技旅游服务体验,带动娱乐、交通运输、房地产、文化体育等行业发展,推动旅游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

五、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数字平台初步构架

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数字平台分为:旅游政务系统、旅游门户网站、旅游移动服务应用系统、旅游数据库四大功能模块。其结构图如下:

(一)旅游政务系统

旅游政务系统是面向各旅游城市旅游局的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其中包括政务信息的网站、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及各行业的管理系统构成。

1.OA办公系统―内部公文处理、信息、日常办公管理等。

2.旅游政务网―政务公开、办事指南和在线服务功能。

3.业务管理系统―旅行社监管系统,导游管理系统,景区管理系统,饭店统计管理系统,统计与财务系统,假日旅游预报系统等。

4.公众旅游评价反馈和投诉―建立旅游目的地游客满意度调查评价系统,完善游客信息反馈分析机制,客观、动态评估目的地的口碑价值。加强旅游热线投诉、在线投诉处理机制,健全和完善投诉系统和信息制度。建立目的地旅游服务质量在线监督机制。

5.旅游市场运行监测和旅游预报体系―推广基于移动基站定位的景区流量实时监测系统,建设景区视频监控体系,对主要景区的游客流量、来源等信息进行实时统计分析。实施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旅游市场运行、旅游景区的实时监控和应急调度,加强对节假日等旅游高峰期的客流引导能力,提高对不规范旅游服务和旅游安全事件的监控。完善重点旅游景区视频监控和旅游专业气象、地质灾害、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基本实现与各级应急指挥中心信息平台的信息共享、协同联动,提高旅游景区安全监控和应急调度能力。

6.实现相关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强与工商、公安、商务、卫生、质检、价格等部门的信息共享与协作。

(二)旅游门户网站

旅游门户网站是各旅游城市对外进行旅游宣传的窗口,拥有旅游资讯信息、旅游电子商务、同行业交流、会议会展、专题活动信息管理等功能。是面向游客的主要平台。

1.旅游公共信息服务

目的地资讯―除景区(点)的图文、视频信息外,还将家庭旅馆、乡村饭店、休闲娱乐项目、交通设施等各类旅游服务资源纳入目的地旅游信息化管理范围。

旅游服务热线―旅游问询、旅游提示、旅游投诉等服务。

旅游咨询中心―通过互动展示加强对周边旅游产品、旅游线路、文化活动的宣传推介能力,针对休闲度假游、自驾游等新兴旅游模式,为游客提供智能行程规划和自助在线订购功能。

多媒体信息查询终端―加强数字旅游文化资源的内容制作,搭建旅游目的地可视数字资源库,促进旅游文化传播与共享。积极利用富媒体技术提升目的地旅游资源和旅游主题活动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2.旅游在线服务市场

在线营销:旅游网络营销平台―集信息查询、投诉受理、产品推介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信息服务,与客源地媒体、旅游分销渠道的在线营销合作,增强对目的地景区、旅行社、酒店等旅游企业的营销支撑能力。依托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围绕重点景区、特色旅游项目加强区域旅游资源的联合在线营销。依托在线手段加强目的地营销效果监测和评估。加强旅游营销机构与各类网络运营商、网络传媒机构的合作,实现跨网络、跨平台、跨终端的数字旅游营销渠道构建。鼓励以广播电视频道、网络媒体频道、短彩信平台、互联网门户与论坛、博客/微博客、位置服务、SNS社区等各类成熟网络渠道资源作为目的地旅游营销载体。

在线预订:旅游电子商务实现交易流程规范化和电子合同标准化,数字签证认证手段得到有效推广,推动网上支付、电话支付和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工具在旅游市场的应用;逐步建立电子合同、网上产品与旅游服务信息的监测体系,加强对旅游在线业务的监督和风险控制。

旅游点评―在线点评渠道进行旅游目的地评价、投诉与建议。开设旅游达人、光影播客等板块。

(三)旅游移动应用服务

1.综合服务功能―结合手机智能卡技术,实现各类旅游资讯、营销广告、多媒体宣传内容、旅游地图等信息载体在手机和智能移动终端的内容组织和展现;拓展旅游一卡通在目的地通讯服务、交通搭乘、消费支付、电子门票、智能导览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功能,开展物联网在旅游行业的应用示范,为在途游客提供跨平台、跨网络的WAP服务、短彩信服务和各类移动终端应用服务。

2.目的地实时资讯―应用RFID、二维码标签实现重点游览资源的标记联网,形成景区文化物联网资源库;加强符合移动信息传播需求的数字旅游内容制作,利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随身的天然优势,结合标签识别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以及无线定位技术,实现旅游行为可标记,导游顾问可携带,游览对象可辨识,重点满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目的地信息的动态性、差异性、位置相关性和互动性需求。

3.旅游位置服务―加强电子地图、定位导航与移动智能终端技术的有机结合,适合游客在途应用的旅游地理信息技术研发,重点发展旅游位置服务应用;

4.智能化自助旅游服务―推广基于旅游RFID(射频识别)电子标签、二维码电子门禁和智能化自助导览应用;

5.虚拟旅游互动体验―面向在线应用服务的旅游测绘,利用卫星遥感、360度实景拍摄、虚拟显示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大力发展线上虚拟旅游,增强城市和景区的互动式营销体验。

6.旅游团队管理―推广集群通信、数字对讲技术在旅游管理、团队管理等领域的应用。

7.景区智能化管理―加强对旅游环境的监控预警,在景区规划布设传感器网络,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实施智能化管理;

8.企业能耗远程监测―在宾馆、饭店等旅游企业推行智能化能源控制解决方案,实施旅游企业能耗水平动态抽查。

9.景区环境实时监控―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应用遥感测绘、视频监控、数字标签等技术,实现对景区动物、植被、景观、文物等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和监测;应用传感器网络实现旅游景区大气成分、水资源质量、地质成分、环境噪音等环境指标的实时采集监控,并通过动态分析技术对潜在的环境变化进行及时预警。

(四)旅游信息数据库

建立公共信息资源在旅游基础数据库与各应用数据库之间的映射关系,完善基础数据的同步更新机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

建立基础数据库与各类信息渠道主体之间的标准化数据交换接口,实现旅游信息与企业提供的动态旅游产品数据的有机整合。

(五)平台内部管理关系

1.办公自动化系统是整个平台的管理核心

在旅游政务系统中,办公自动化系统(OA)为整合平台的管理核心。各主管部门只需在OA系统界面就能够对旅游门户网站的数据、各部门管理系统的数据进行实时更新和管理。

2.对企业或个人提供相应的访问接口

各部门的管理系统需要对企业或个人提供相应的访问接口,企业或个人能够通过一定途径修改系统内自己的信息。

3.与成熟的信息平台合作

平台内部分功能可以与其他成熟的信息平台合作降低建设成本,数字电子访问系统可以与有线电视部门合作,手机服务平台可以与中国移动或中国联通合作、电子地图可以与3D城市网站合作、电子商务的支付平台可整合现有比较成熟的网络支付方式,如支付宝等。

(六)硬件支撑

平台的硬件由外部访问者设备、管理者设备、物联网感知设备和主机设备四大部分构成。外部访问者主要指游客和企业用户,他们通过多种途径接入平台,介入时信息需经过防火墙过滤。旅游局内部管理人员直接通过OA系统接入平台。物联网感知设备主要包含GPS、射频识别设备、红外感应设备、激光扫描设备等。主机设备主要由WEB服务器组、应用服务器组和数据服务器组等构成。

六、智慧旅游数字平台运作分析

(一)平台运作方式

前期政府全面协调、资金引导,建成后逐步进行市场化过渡,以后完全实行市场化运作。

(二)产品运作方式

平台由热点旅游城市试点建设并投入使用,然后将平台进行商业包装,向全国其他城市进行推广,整个平台的框架打包出售,当地旅游管理部门购买平台后,将基础数据信息替换为本地信息后即可正常使用平台。

在大规模推广使用后,可构建全国旅游服务信息数据的检索网站,将全国的旅游信息通过这一平台进行共享,最终形成全国性的城市智慧旅游数字平台网络。

七、对推进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数字平台建设项目的几点建议

1.成立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数字平台建设工作专班。人员配备和资金投入,组建平台建设专家委员会;建立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循环机制,争取成为国家局“智慧旅游”创建工程试点示范城市。

2.迅速开展智慧旅游数字平台建设项目的全面研究。包括可行性研究、总体规划、功能结构、系统构架、访问者体验及界面设计等专项研究。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的旅游信息化公共支撑平台建设模式。

3.政府和企业有效互动,加强与通信运营商、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合作,组建政府控股的旅游数字平台商业运作公司。

4.加快构建适应现代旅游方式的信息服务体系,推进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旅游企业应用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企业资源管理、在线预定服务等信息化系统实现数字化管理和网络化经营,鼓励专业性技术服务企业通过专业化人才和集约化平台为传统旅游企业提供网络业务外包和技术服务外包。加强对旅游电子商务的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及部门间协调与联合,实现旅游信用数据的动态采集、处理和交换。

5.加强旅游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各旅游城市旅游信息化管控中心,在景区及重要城市节点规划布设传感器网络,推广基于移动基站定位的景区视频实时监测系统,构建泛在、智能的信息高速公路,为个性化、便捷化的旅游信息服务应用开展奠定基础。

结语:

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不是形象工程,也不是简单的技术创新。它的核心是通过信息化来实现城市环境和服务品质的提升。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环境、技术应用以及涉及领域都十分的复杂,所以这必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智慧旅游城市建设中需要结合以上的关键要素,切实的使建设过程科学化,最终实现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与运转。

参考文献:

[1] 迟紫境.优秀旅游城市的转型与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12-14.

篇11

2021年11月8—11日,随着党的六中全会召开,我国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相关政策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在农业管理方面,会议明确了要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做好新时代的“三农”工作,认识“三农”在“两个大局”中的历史使命与战略地位。在新形势下,既往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新时代要求,必须随着政策要求动态优化农村经济管理机制。

1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类别与工作方针

1.1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类别

农村经济管理主要包括3类,分别为大规模企业带动形式、农业合作社共同参与形式、个体经营方式,具体内容有以下几点。第一,大规模企业带动形式。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必然催生出涉农企业,具备指引当地农业市场农产品销路的效果。若能由政府指引,充分发挥大规模企业带动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能有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大规模企业与农村生产大户之间建立双向联系,如组成“农产品”协会组织,该组织能促进当地农业资源的流动,发挥涉农信息共生共享的效果[1]。第二,农业合作社共同参与形式。农业合作社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对农业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明确了农业合作社的管理范畴,包括农畜、树木、土地等资源。农民通过参与股份合作,可享受到资源集中管理带来的福利,利于发挥参与个体、整体利益最大化。第三,个体经营方式。所生产的农产品归生产个人所有,以个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为基础。从组织形式上看,生产经营渠道灵活,且未受到其他管理者的约束,可充分发挥生产优势[2]。

1.2农村经济管理的工作方针

第一,落实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以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作为问题切入点,构建适配度高的农村经济管理方案。采取民主型管理模式,加大培养优秀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以寻求农业发展与财务管理之间的平衡点。第二,建立农业产业化管理模式。以当地农村发展特色为切入点,鼓励当地企业及文旅集团参与其中,创造出农业产业化与旅游产业化的管理模式。此外,为农民开展农业相关知识与旅游相关知识培训讲座,提升农民文化知识水平。第三,合理利用土地承包制度。以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为管理核心,在符合国家政策要求条件下,制定兼顾农民与国家利益的土地承包制度,发挥土地的创收价值。第四,减轻农民经济压力。以减轻农民上缴的农业税收额度出发,通过建立健全农业税收体制,建立“专事专办”的奖励制度与农业支补制度,旨在解决农民在生产、生活方面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管理制度的作用,增加农民经济收入[3]。

2制约当前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健全的相关因素分析

深入开展新阶段农村改革工作,做好顶层设计与总体谋划工作,通过细化分析农村经济管理机制尚存的问题,能够重点改革经济管理环节,进一步健全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监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工作的外部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第二,“三资”管理制度尚待健全并严格执行第三,财务管理理念过于传统。第四,尚未建立畅通的财务资源配置渠道。第五,尚未建立完善且符合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制度体系。

3新时期农村经济管理预期发展趋势研究

3.1以数字化管理推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质效

未来国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向着财务管理信息化、资产管理动态化、分析预警即时化的方向发展。未来农村集体数字化管理工作更加趋于完善与规范,将有更多的村级管理部门引入农村经济数字管理系统,实现农业人员信息百分百录入、银行信息百分百开通、农业支补发放百分百到位、账本初始化百分百完成的效果。

3.2更加重视精神效益与团队合作的价值

在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团队发展的力量,在此期间,团队的个体之间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反思、不断探索、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共谋发展。

3.3生产导向逐步发生变化

当前的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经济形势更加倾向于数字经济,传统生产管理模式中以技术为生产导向,如今转向以消费者需求为生产导向。通过了解生产导向具体转换的特点,可影响农村经济的市场分析与调研工作,有针对性地发展相关产业,这也是未来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发展走向。

4新时期优化农村经济管理方式的可行性路径分析

4.1提升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

提升认知是促进农村经济管理的第一步。只有思想认识提高了、到位了,管理工作者的行动才会自觉。第一,客观分析当前农村工作管理现状,针对性指导并开展管理工作。通过分析当地农业发展现状,合理规划不同领域的投资管理工作。结合自身专业经济学知识、农业学知识及市场学知识,对资金、物力及人力进行投资,使农村经济发展符合客观需要[4]。第二,加大农村经济管理的推广力度。通过提升当地农民对经济管理工作的认知,从群众角度获取经济管理工作的支持,为农民利益与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2大力引进农村经济管理人才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当前我国正处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阶段,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若想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有人才的支撑。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引进人才。第一,制订吸引人才回乡的相应政策。结合城镇对创业者的补助计划,制订更能吸引乡贤回乡创业的计划;鼓励外出务工者能回乡就业,为当地创造GDP,针对回乡就业单位难以落实的,由政府为其联系好工作单位。第二,开展专职农民建设工作。由政府主导,定期开展经济、农业、技术相关方面的知识培训,旨在培养出擅长经营生产、了解专业技术与热爱农村的新时代职业化农民。通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方式,达到生活富裕、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目标,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3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正随着时展而发生变化,在发展过程中,相关学者认识到,过于固化的传统经济管理模式限制了工作开展的深度与广度。在管理内容上,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从而使得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发展陷入瓶颈。通过从管理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农村管理体制。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合理把控经济管理整体发展方位。农村经济发展与城镇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共性与不同,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以促进农业发展为主,而城镇经济发展模式以制造业、工业等能够创造经济利益的行业为主。现如今,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逐步加快,为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当前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应与城镇经济管理模式相结合,例如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与“三农”创业创新措施并举,发挥城镇优质经济管理资源的辐射作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推动力。第二,构建科学发展目标。相较于城镇,我国农村农业基础资源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零散化现状,无法进行统一管理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科学管理的关键性问题。若想进一步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可通过组建产业发展联盟,促进集体资源共享。在横向产业上,更要发挥出“全产业链”的特点,由一个行业带动多个行业发展。根据每年国家对农业政策的不同,修正并制订使其能科学发展的目标纲要,这样才能真正保证经济管理朝着科学化与规范化的方向发展[5]。

4.4创造数字化的农村经济管理方式

以数字技术为依托,达到提升农村经济管理能力的效果。例如打造农村信息交互平台,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放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百家号及官方网站中,发挥群众监督的力量,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4.5加大力度发展当地特色文旅资源

以因地制宜的理念,加大特色农业经济资源的开发力度,有助于为农民提供全新的创收渠道。以民间工艺(剪纸、年画、刺绣)、历史渊源(重大历史事件、名人事迹)、民俗节庆(客家艺术节)、地方饮食(梅州菜、地方菜)、地方曲艺(地方剧、山歌)、地方建筑(寺庙、城池、桥梁)等不同角度对当地特色文旅资源进行开发,并对文旅资源不断创新,保持产品持久的吸引力。

4.6加强集体资金管理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不仅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关乎农村社会稳定性的关键问题。随着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当前针对农村集体经济管理的财务关系与管理内容也发生变化[6]。对此,如何建立健全集体资金管理制度,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提升财务管理工作开展水平。针对集体经济中所涉及的投资监督与筹资管理工作内容,应对此方面内容展开细化管理。以减少税收风险、强化成本意识的形式,进一步将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与财务预测工作做细、做深,并将工作的开展水平纳入激励机制与绩效评价的范畴中。第二,构建新型经济管理理念。可建立以资金管理为中心、以财务公开及民主理财为主、以数字化处理为主的财务管理理念,提升财务管理的价值管理性特点。第三,管理模式规范化。将各村级收入每月汇总1次,并保证所获取数据的真实性;合理制订农村集体资金管理的实施办法,例如属于集体的专项资金必须保存在专门的存款账户中。针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及转归,应在会计分录中明确体现;严格控制各村的非生产性支出情况,根据各村庄的经济规模不同,对每个村庄非生产性支出的上限进行界定,在合理范围内适当减少办公室支出费用、招待费、差旅费等投入资金量。

4.7构建新型农村产业链

农村产业链的形成需多方协作,方可形成管理闭环,发挥管理效能。通过建立农民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有助于提升双方的经济效益,最终可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建议从如下几个角度构建新型农村产业链。第一,创新农产品的营销方式。借助抖音、快手、淘宝等网络直播平台,对农产品进行营销。相关企业可通过打广告的形式,提升农产品的市场价值,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第二,建立农产品营销平台。以增加农产品销路为出发点,使农产品处于自由流通状态。例如在实际工作中,可建立商品配送平台,促进当地合作社与企业间的合作,实现农产品自产、自营、自销的效果,减少中间商赚差价的现象。在日常工作中,应充分预估未来农业农村管理工作面临的困难与风险挑战,分项目、分类别、分行业细化发展,可以切实提升农业经济指标。

4.8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制度

以转变、拓展、提升为战略,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制度,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高农业科学技术的转化能力与创新能力,提升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与安全保障能力水平,提升农村人口素质,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第二,要把农业产业以及农业产业的功能与市场相结合,以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稳定性水平。第三,转变农业发展理念,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转型。例如合理分配农村劳动力资源,让更多富余的劳动力资源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经济效益。减少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以政策的形式让更多青壮年劳动力留在家乡。改变农业资源利用模式,将其转化为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5结束语

在党的六中全会背景之下,国家农业农村部对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全新要求。农村经济管理者应以此为契机,认识到制约当前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健全的相关因素,分别从加大对集体资金的管理力度、重视技术创新、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提升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提升农民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等多角度出发,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提升为科学化的管理系统,更科学地指导农村经济发展,从本质上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让农业更好地造福于人民。文章虽提出了现阶段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与针对性解决策略,但仍需认识到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改变,在落实任何一项策略过程中都需要不断完善,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在及时修正、及时整改的工作方式下,才能真正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红蕾.农村经济合作社企业化管理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以广东省为例[J].农业经济,2021,9(6):92-94.

[2]梁筱聃.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4):174-175.

[3]张建萍.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新农业,2021,5(3):66.

[4]李叶.浅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21,7(3):131-132.

篇12

中方县**镇大松坡村

二、文化和旅游资源禀赋情况

**镇位于中方县西南部,与芷江县、洪江市相邻,距怀化市区35公里,枝柳铁路、怀黔高等级公路贯穿**镇,且有舞水河川流而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在大湘西地区旅游业发展中和中方县旅游业发展格局中,**镇大松坡村处于十分有利的位置:大松坡村地处**镇西北,中国最美“南方葡萄沟”就在大松坡村内,它位于中方县旅游业功能分区中的“荆坪—**休闲旅游带”上,以舞水河为纽带,以荆坪古村为核心,连接荆坪古村度假区、中方新县城观光区、乌溪生态休闲区、五龙溪国家水利风景区和**农业休闲区,为游客营造一个古村度假、城郊休闲、生态农业旅游地。

二、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1、总体旅游规划

基于对**镇大松坡村的综合分析,形成大松坡村旅游规划的总体发展思路。从产业层面,要大力培育和壮大以历史文化旅游、山水度假旅游为重点的特色服务业体系; 从空间层面,构建以“南方葡萄沟”为中心、整合周边发展资源的规划区发展建制,突出以历史文化旅游创新区为中心载体,整合周边优势旅游资源,

突出以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为精神核心,以历史文化旅游服务、生态休闲旅游服务等作为产业引领,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商贸服务服务等作为产业支撑。 最终,整体形成产业基础扎实、品牌特色鲜明、社会生态和谐、具有广泛知名度和市场吸引力的现代新型小村镇。

2、旅游发展现状

**镇大松坡村,葡萄沟农业确定为湖南农大科研基地,研究的湘珍珠品种获得中国地理商标保护名录,2013年,**葡萄沟被授予“中国剌葡萄之乡”称号,被省体育局确立为山地自行车户外运运基地,区内百年老藤葡萄树被授予上海世界基尼斯纪录,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亲自题词,誉**葡萄沟为“中国南方葡萄沟”。该景区连续举办了四届刺葡萄旅游文化节,**葡萄沟景区声名远播,前来参观游览的游客络绎不绝,是开展乡村休闲、生态农业观光、户外野营探险的良好场所,旅游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先后投入近亿元完善景区道路建设;游步道建设;标示系统建设;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建设;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的生态休闲农庄;包装打造建设了葡海观光园、洞坎岩泉山、百年老藤、泥水溪养生度假区、明武洪石桥、宋家桥鸳鸯古树、芒冬溪山地民居建筑群落等经典景观,形成了区内集农业观光、民风民俗体验、历史文化探寻,自然景观游览、乡村风光体验、户外山地穿越、山地自行车骑行等综合性的旅游景区。同时对区内大量的山地居住建筑进行了维护和修缮,对古树名木进行了挂牌保护,对道路、游步道及部分山体进行了美化亮化工作,对村容村貌进行了大力整治,整个葡萄沟呈现出山青、水灵、天蓝的美好景象。

    三、旅游产品建设情况

1.乡村民宿、观光度假、农事体验、乡土美食、文化创意等产品建设情况

2.旅游产品开发特点、文化内涵挖掘、创新创意等情况

    四、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

1.自然生态环境

**镇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其主要特征是:气候温和,三寒明显;降雨充沛、分布均匀;光能潜力大;冬春日照少,垂直差异不大,阶段性气候明显。

年平均气温为15.65℃—16.7℃;年均无霜期为278天;降雨量年平均1600∽1700毫米,全年分配不匀,雨量集中在春、夏两季,占全年的70%,4—6月降水量占全年的44.8%;境内全年日照平均为1486小时,占全年可照时间的34%。

2.传统文化展示与体验

3.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保护措施

包括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保护制度建设、保护途径、保护经费投入(需说明保护经费占乡村旅游收入比例)、保护效果等

    五、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交通设施

包括外部交通设施(通往乡村的公路等级、是否有城市公交或旅游专线车到达、标识标牌建设等)和内部交通设施(游线设计、游步道建设、内部交通工具等)。

2.水电设施

3.邮电通讯设施

加快建设数字式移动电话网,目前已实现全景区自动无线网漫游,建成先进的数字通讯网。同时,按国家标准完善和优化建成城乡邮政网点,坚持邮政事业信息化和邮政服务多样化的发展方向,规划建议对居民住宅集中地区、重点学校设置区级邮政综合服务站。

4.环保设施

    六、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情况

该景区按照国家AAAA景点规划建设,主要建设游客接待中心、生态停车场、葡萄酒庄(葡萄酒吧、葡萄酒窖、葡萄酒深加工产品展示和销售)、茶园山庄、星级农家乐改造、游步道建设、公厕、景区标志性大门及标识标牌等。

1、游客接待中心。修建一座多功能游客接待中心,占地约2000平方米。

2、生态停车场。修建一座占地2000平方米的生态停车场,分上下两层。

3、葡萄酒庄。修建两座大型葡萄酒窖,将葡萄酒实行深加工厂,修建一家葡萄酒吧。

4、华汉茶园山庄。**茶场现有茶叶基地3000余亩,开展茶叶观光旅游,修建茶场游步道,建一家茶园酒庄,集茶楼、餐饮、住宿、垂钓、茶文化展示厅及品鉴等。

5、星级农家乐改造。在大松坡村葡萄沟修建及改造15—20家星级农家乐,全面提升接待能力。

6、景区内道路建设。建成“镇政府—大松坡葡萄沟”全长10公里的环形公路,总投资600万元。

7、公厕、景区大门及标识标牌。修建多座四星级公厕;修建一座有代表性、标志性的景区大门,另在大松坡村部区域修建一座标志性大门;在各交岔路口设立景区标识标牌和警示标志。

七、旅游发展带动效益

篇13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近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能源消耗大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使得环境污染已无力承载。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煤炭消费总量从2002年的13.8亿吨,占全球消费量31.1%,持续飙升到2012年的39.39亿吨,占全球消费量的49.4%。十年消费了292亿吨煤炭,以年均2.56亿吨的年均增速持续增长,煤炭利用强度一直维持在一次能源消费的70%。大量燃烧化石能源使2013年年初中国的5级以上的严重雾霾污染区域达143万平方公里,以PM2.5为主雾霾污染区域达270万平方公里,酸雨污染覆盖区域超过120万平方公里。因此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开发清洁的可再生资源刻不容缓。

同时,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的宏观背景下,蕴含着未来我国对能源的巨大需求。由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主持编写的《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称,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率每年大约提高1个百分点;据此速度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超过60%。同时有研究显示,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推动能源消费8000万吨标准煤。2020年城镇化达到60%时,将拉动全国8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这个数字意味着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三个国家能源消费之和,接近南美洲能源消费总量。在当前严峻的能源环境形势下,需要通过能源革命,建立新的能源体系,才能为城镇化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效的能源供应保障。生物质燃气(主要指沼气)不仅是低碳清洁能源,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可利用各种有机废弃物,既能有效消除其带来的环境污染,又在生物质燃气的利用过程中减少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是缓解能源危机的基本保障,更是建设美丽中国城镇和乡村的重要手段。

2 我国沼气发展现状

沼气在中国的应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能源消耗也日益增大,在此背景下,沼气资源作为连接养殖和种植业的循环链条以及高效清洁的生物气体能源,其开发利用是解决能源紧张形势下农村能源供应问题的有效举措,其发展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

2.1国家对沼气的投入持续增加

在过去的10年间,中央政府投入了超过250亿元的资金专项支持沼气事业建设与发展(图1),使得21世纪的前10年成为中国沼气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

2.2 户用沼气的发展稳定增长

在中央政策引导及资金投入的支持下,中国沼气产业的规模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尤其是户用沼气池的数量增加明显,已经成为沼气产业的主力。根据农业部门的统计,户用沼气池数量一直呈现递增的发展趋势(图2),并以平均每年约17%的速度增长。目前,全国户用沼气达到3996万户,占乡村总户数的23%,受益人口达1.5亿多人,每年可以为农户提供124×108m3的沼气。可以说,中国农村户用沼气池的建设规模和使用量居全球之首,成为中国利用技术最成熟、推广规模最大、效益最突出的可再生能源开发领域之一。

3 新城镇化建设发展沼气产业技术成熟

3.1技术成熟

沼气工程所采用的厌氧发酵技术,是当前世界各领域的主流技术,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大中型沼气工程尝试和探索,目前国内的厌氧发酵技术已经相当的成熟,处理畜禽粪便、餐厨垃圾等有机废弃物的能源站在全国各地均有大量的建设。可以满足项目建设及运营管理的需求,这些可以确保沼气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长期稳定的运行。以畜禽粪便和秸秆混合原料的沼气工程为例,见沼气生产的工艺流程图:

图4 沼气工程的工艺流程

发酵原料畜禽粪便收集之后进入调节池、旋流沉砂池等预处理段,经过进一步水解和沉沙处理之后经转子泵或螺杆泵打入厌氧罐发酵。秸秆原料经粉碎之后进入原料储存间暂存,然后使用装载机等运送至干式进料设备输送至发酵罐内。工业化沼气工程一般采用全混合式钢结构厌氧发酵罐,产生的沼气经脱硫、脱碳、脱氧、脱水净化后生成生物质天然气,发酵过程的部分沼气用于燃烧供热用于厌氧罐增温。厌氧发酵后的发酵液经过固液分离,沼渣生产固态有机肥料,沼液用于果园、饲料地和有机作物种植基地的液态有机肥料,在非用肥季节,沼液进入沼液储存池暂存,沼渣进料堆放场暂存。

3.2 产品利用保障

沼气经过净化提纯后用来满足美丽农村内部居民的炊事采暖用气,沼液沼渣经过深加工后生产有机肥料,用于绿化用肥,并可为周边生产绿色有机食品提供充足的有机肥料。生活垃圾的无机物可以做成免烧砖,其中可燃物加工成RDF。

4 结论

沼气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既可替代秸秆、薪柴等传统生物质能源,也可替代煤炭等商品能源,而且能源效率明显高于秸秆、薪柴、煤炭等。中国农业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十分有限,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不能以消耗农业资源、牺牲农业环境为代价。农村沼气把能源建设、生态建设、环境建设、农民增收链接起来,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生活文明。发展清洁能源,建设美丽新农村,优化广大农村地区能源消费结构,是中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加优质能源供应、缓解国家能源压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提升沼气在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李景明 2011.5 新能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