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十四五农业发展

十四五农业发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8:3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十四五农业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十四五农业发展

篇1

中图分类号 F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305-02九成农工商有限责任公司(原称九成畈农场,简称九成公司),是安徽省皖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全资子公司,位于宿松县境内最南端,与望江县接壤,1957年建场,1999年进行公司改制改造。九成公司三面环湖,一面临江,占地面积54 km2。九成公司地处长江中下游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是粮、棉、油的优势产区。该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降雨量1 320.2 mm,气温16.4 ℃,相对湿度80%,日照时数1 576.6 h,无霜期243 d,具有发展农业的独特地域环境优势。近年来,九成公司在连续实现主营业收入超2亿元、净利润过2 000万元的基础上,连年攀新高,成为皖中集团公司的骨干企业之一。

1 “十一五”九成公司农业产业化取得的成绩

农业是九成公司的基础产业,是九成公司“三足鼎立”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足。“十一五”以来,随着公司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农业产业化建设为抓手,以传统农业改造为重点,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九成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快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

(1)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十一五”,九成公司持续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初步建成了稻麦生产基地、生猪养殖基地、蔬菜种植基地[1-2]。依托3 026.67 hm2耕地资源,以土地开发治理、设施改善配套、装备水平提高为重点,稻麦生产基地的建设投资力度逐年加大。生态养殖分公司先后投资1 070万元,建成了拥有1个2.7万m2的现代化繁育中心和11个育肥点的万头规模猪场。园艺场依托16.00 hm2露地蔬菜生产,依托5.33 hm2钢架大棚,保障6 000人左右的内需市场,并积极进军社会市场。

(2)主导产业发展壮大。按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逐步发展形成了以稻、麦、生猪、良种、蔬菜等为重点的主导产业。至 2011年,水稻自营规模逾2 000.0 hm2,小麦播种面积近1 333.3 hm2,生猪年出栏量达到8 000头,蔬菜年产量稳定在1 500 t,常规小麦良种转化率达到70%以上,年产销稻麦良种突破3 000 t。

(3)产业龙头初步建立。自2006年以来,建成了设施设备较为先进、齐全的大米加工中心,拥有日处理能力达100 t的粮食烘干线、年加工能力1万t的大米生产线,总仓储能力达到1万t,推出了“九成畈”牌系列绿色大米。目前,年加工销售大米8 000 t,年总产值达到3 000万元以上,龙头功能逐步提升[3-4]。农丰种子公司围绕“一主两翼”发展思路,以小麦良种为主、以常规稻种和杂交棉种为辅的种子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目前,种子营业收入在1 000万元以上。

(4)市场意识逐步增强。近年来,各成员企业乃至从业人员的市场意识不断增强,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市场需求发展生产的自觉性普遍提高。农丰种子公司、米业分公司等龙头企业通过规范内部管理,市场开拓能力明显提升;通过强化产品研发,产品结构和产品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市场适应能力逐步增强。

(5)经营效率明显提高。历经几年的产业化建设,农业装备水平大幅提高,特别是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应用,从根本上扭转了传统农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高耗低效的生产局面。至2010年,在水稻耕作、收割机械化实现100%全覆盖的基础上,水稻播栽机械化率实现历史性突破,达70%,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覆盖率达到100%。同时,通过在各成员企业广泛开展精准管理,生产成本梯度下降,效益明显提高。

(6)农业产值逐年提升。2006年,九成公司实现农业总产值2 316万元,占公司经济总产值的23.0%;2007年农业生产总值3 188万元,占公司经济总产值的27.6%;2008年农业生产总值3 262万元,占公司经济总产值的25%;2009年农业生产总值达4 877.2万元,占公司经济总产值的31.4%;2010年农业生产总值达6 883万元,占公司经济总产值的32.0%,农业产值在九成公司经济总产值中所占比重逐年提升。经过多年来的努力,九成公司的农业生产力由弱变强,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

2 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九成公司农业产业化建设在“十一五”成绩卓然,但当前九成公司农业产业化进程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低,突出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龙头企业的引领功能仍然不强。市场开拓能力不强,缺乏与市场经济有效融合的销售体系,难以及时获得全面、准确的市场信息;受设备、资金、技术等方面因素制约,企业生产产品成本大,效益低,缺乏经受市场冲击的能力,企业效益随市场波动而波动。

(2)产品特色不突出仍是发展的瓶颈。产品科技含量低,结构单一,竞争乏力,有产品商标,缺拳头产品,有市场,缺市场占有率,辐射影响力弱;生态优势未能转化为产品特色,与中低端市场的同类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市场竞争激烈,高端市场、精品市场难以进入。

(3)农业抗风险能力弱仍然较为突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自然灾害频发,阴雨涝害、干旱热害、低温冷害、风灾雪灾等灾害性气候对农业影响明显;农业信息平台构建不足,风险预警机制缺失,经营的市场风险度提高,农业自身积累不多,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4)比较效益低下的局面仍未根本扭转。产业链短,附加值不高,毛猪、原粮等农产品原材料销售仍然占很大比重;农业的装备水平仍难以满足农业集约化经营的要求,科技成果转化慢、创新应用水平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农业高投入、低产出的弱质性特点仍较明显。

3 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面临的机遇。“十二五”,国内经济将继续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宏观经济环境总体趋好,农业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一是国际粮价已出现大幅度上涨,新的“高粮价”时代已经到来。二是中央对“三农”工作越来越重视,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强,对种植户发放种粮补贴,以及实行最低收购价格等优惠政策,使种粮成本下降。三是九成公司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一定的产业链基础,集约化管理水平较高,各种生产门类较为齐全;且地处长江中下游,气候温和,三面环湖,一面临江,远离工业污染区,发展农业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

(2)面临的挑战。一是国内通胀预期增加,CPI指数居高不下,部分地区出现了粮食丰产不丰收的现象,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一些不确定因素。二是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不容忽视,灾害性天气频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防灾减灾能力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三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弱、先进科技成果转化慢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制约了农业发展步伐。基于以上形势分析,农业的发展环境虽然面临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但可控因素多于不可控因素。

4 “十二五”九成公司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未来一个时期,既是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也是错综复杂的矛盾凸显期。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克服困难、应对挑战,突出重点、多措并举,持续着力,加快推进“十二五”九成公司农业产业化发展。

(1)加强管理创新,着力优化农业管理机制。在现有农业管理体制下,进一步理顺农场各管理主体的责权利关系,建立责权明析、分工协作、高效运转的农业工作机制;坚持以岗定责、以效定绩、以绩定酬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业绩效评价体系;鼓励职工牵头进行农业全程劳务承包管理,积极开展农工联产联本全程劳务承包管理;加强农业劳务市场培育,加快农业劳务的市场化进程。

(2)突出以人为本,着力加强农业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人员的日常教育、引导和督察的力度,促进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作风,形成务实创业、真抓实干的良好氛围;加大对农业人员的技能培训,采用课堂与外出参观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着力培养现代农业亟需的管理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以丰产方建设为纽带,推行农业技术人员与农业岗位职工技术对接,通过传、帮、带,培养农业实用型人才。

(3)加大农业投入,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国家一系列扶农惠农强农政策,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土地的综合治理,提高耕地的适耕性;加强小农水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系统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实现农业丰产丰收提供有力保障。

(4)实施科技兴农,着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以星火计划项目及公司科技项目的开展为引导,以新品种的引用、良种良法配套、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两高一优技术体系建设等为重点,开展实用性强的技术攻关和技术应用,提升粮食丰产方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加强植保、育种、栽培等科技力量,促进农业的精准管理和规范管理水平的提高。

(5)培育农机市场,着力提升农业产出效益。坚持农业种植机械化的发展方向,使农业种植和收割实现全程机械化。加强对当地农机作业市场的培育,引导周边农机拥有者成立农机合作社,建立稳定性强、保障度高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综合提升农业种植的机械装备水平和生产效率。

(6)发挥龙头引领,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坚定不移地培育种业和米业两大龙头,突出两大龙头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核心地位。提升米厂的生产能力,壮大经营规模;提升市场营销水平,增强市场对接能力;提升品牌建设能力与维护能力,努力把九成米业建成皖西南的龙头企业。以种子良繁基地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发挥品牌和科研优势,维护和培育好“九成”牌系列农作物良种品牌,推进种子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做大做强九成种业。

5 参考文献

[1] 宋瑞敏,刘文谦,汪彬雯.河南省农业产业化中的融资问题及其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2(5):3155-3156.

篇2

1上蔡县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现状

设施农业能在局部范围改善或创造环境因素,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环境条件进行有效生产。与传统农业相比,设施农业对天气依赖度降低,但气象因素仍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上蔡县传统气象服务集中在玉米、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生产领域。

2基层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存在问题

2.1气象服务水平不能满足设施农业生产需求

基层气象台站观测任务以地面测报、天气预报、预警为主,注重气象数据收集上报工作,农业气象指数预报水平有限,专业气象服务的意识淡薄。加之传统气象服务主要集中在粮食作物,气象服务水平很难满足设施农业种植的蔬菜、水果、花卉等多样化需求[1]。

2.2服务产品针对性弱,操作性不强

常规气象服务对设施农业的针对性不强。例如,一次寒潮降温过程中,会预报降温幅度和最低气温,但设施农业更关心棚内最低温度会不会达到作物的临近值。这种需求与服务不对称现象是基层台站经常出现的问题,是急需解决的难题[2]。

2.3气象服务产品缺乏多样性

基层较为成熟的预报多集中在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上。设施农业遍布蔬菜、水果、花卉等作物,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战。现有气象服务无法满足不同作物管理的需求,对设施农业的需求了解较少,气象服务产品利用率低。

2.4农业气象工作者水平不高

基层农业气象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农业气象工作者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偏低,不能满足农业气象服务工作需求。基层台站开展设施农业作物需求调查的能力不足,服务材料缺乏本地化订正,气象服务缺乏针对性。

3应对措施

3.1提高预报预测能力,提升气象服务水平

提高气象预报预测能力,是做好气象服务的基础与前提。基层台站要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手段和服务形式,开发适用于当地农业生产的气象服务产品。与农业部门建立合作机制,了解设施农业作物不同生长期所需要的气象指标,建立针对性的设施农业气象指标。

3.2加强区域站网布局,构建设施农业监测体系

区域站网布局是提高精细化预报的重要途径。基层气象台站要加大区域站网布局,针对设施农业布局特点进行合理调整。建立集小气候农田观测仪、土壤水分站、四要素站等为一体的高科技、高精度示范园区,实时提供气象要素。

3.3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并留住人才

篇3

[2]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

的意见.(国发[2011]8号)[EB/OL].(2011-04-18)[2013-03-19]..

[3] 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鄂政发[2011]47号)[EB/OL].(2011-08-26)[2013-03-19]..

[5] 武汉市发改委、武汉市农业局.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2012-2020年)[EB/OL].(2012-08-21)[2013-03-19]..

[6] 张艾理.加快萧山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思考[EB/OL].(2012-04-05)[2013-03-19]..

[7] 陈美岁.对加快推进闽北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思考[J].种子科技,2011,29(11):7-8.

[8] 马志强,曹德华,潘利兵,等.美国种子管理及种业发展趋势[J].种子科技,2005,23(3):29-31.

篇4

人才支撑发展,发展孕育人才,烟农和烟技员队伍都是__烟叶发展的宝贵资源,为此,__营销部近年来一直把烟技员和烟农队伍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20__年建立“合同管理户籍化、技术指导客户化”的烟叶生产模式以来,不断升华“模式”的内涵。20__年提出和烟农建立“鱼水关系”的新理念,从三个角度的互动较好的实现了烟技工作者和烟农的零距离沟通:一是从培育烟农队伍忠诚度着手,首先通过户籍化管理,优化烟农队伍,提高个体种植规模,走适度规模化经营道路。20__年种植合同面积4.2万亩,户均种烟7.30亩(比去年5.56亩户均增加1.74亩),诚信户2752户,计3.17万亩,其中种植10亩以上的烟农1066户,面积17850多亩,规模化和诚信化种植逐渐突显。其次建立烟农培训体系,倡导个性化优质服务,培育烟农队伍的忠诚度。今年生产期间集中培训和阶段性深入乡村培训烟农达两万多人次,收购期间为偏远山村的烟农提供运输服务等,烟农对企业的满意度和信任度都上升一个新的水平。二是从加强烟技员队伍培训着手,克服烟技员队伍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和经验较丰富的矛盾,主要采取集中培训和自学的方式,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理论,均衡“水桶理论”中所说的挡板高度,转化为一支团结关爱、战斗力强的队伍。三是从强化烟技员和烟农队伍的沟通协调着手,主要采取量化的烟农对烟技员的满意度考核和询问烟农的方式,进一步改善烟农和烟技员队伍的关系,提高烟农对烟草公司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向建立“鱼水之情”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二、全面发展,落实到__烟叶生产上就是要全方位提高__烟叶生产的综合实力,稳步发展种植规模,提升种植水平,提高烟叶的产质量,提升抗风险能力。

从理论上分析,__县耕地面积97万亩,每年种植烟叶4.2万亩(扣除不宜种植的田块,仍可以实行轮作),平均亩产按2.8担计算,可收购烟叶11.76万担,可实现地方特产税1000多万;平均每斤价格按5.5元计算,可实现烟农收入6468多万,可以解决一部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同时企业获利基数也有坚实的保障,应该说稳定15万担的种植规模对__烟叶生产的科学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在20__年冬季统计种植面积只有3.2万亩的情况下,__营销部意识到这样的种植面积和科学发展的矛盾,立即开展调研工作,认真分析存在的原因,对症下药,及时加大了对烟叶生产扶持的力度,投入扶持资金900多万元用于烤房改造、改良土壤、起垄机、漂浮育苗大棚和乡村水利建设等项目;投入100余万元为全县烟叶生产买了保险,并将保险公司因灾补偿全部补贴烟农;出台政策,对灾年烟农亩产值偏低、不到650元/亩的,一律补足650元/亩;改往年股(室)挂包基层站为股(室)主要负责人挂包,进一步明确责任人的责任,并划出部分奖金和基层站完成目标情况挂钩,同时成立烟叶收购督查服务小组和推行“管收结合”的烟叶收购新模式,改变了以往部门或个人抓烟叶收购的弊病,有效的整合了现有的人力资源。通过全方位的投入和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种植面积看,从最初统计的3.2万亩到4.21万亩,增加了一万多亩;从收购过程看,规范水平进一步提高,“公正、公开、公平”的收购要求得到体现;从收购质量看,在烟叶屡遭水、旱、虫灾的情况下,收购上等烟比例、收购均价、亩产值基本与上年持平,得到大部分烟农满意的评价;从收购数量看,20__年收购烟叶11.42万担,比上年增加近1万担,地方特产税明显增加,政府比较满意;从烟叶生产基础条件看,现在我县烟叶生产区烟水、烟路、育苗基地、烤房等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已配套,基本烟田规划与建设已具备规模。这些措施和结果为促使__烟叶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协调发展,落实到__烟叶的发展上就是要充分整合影响烟叶生产的关键要素,协调好__烟草发展中的各种关系,通过搞好协调,为__烟草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和空间。

__烟叶生产要可持续性发展,健康的内外部环境尤为重要。一要制定和完善烟叶生产的各项扶持和激励制度,解决好烟叶生产“起步早、改造难、规范滞后”三者的矛盾,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近几年来,__营销部为让新技术应用和基础设施相配套,以每年1000多万的资金扶持烟叶生产,20__年更是投入2300余万元,其中仅用于土壤改良、烤房改造和乡村水利等烟叶种植的基础性项目的投入就有近900万元,煤炭补贴和灾害补贴600多万元;同时也健全和完善对员工的激励制度,更加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分配机制。如烟叶收购考核上,一改往年只注重考核上等烟和收购量的方式,今年不仅考核上等烟和收购量,>

篇5

“十一五”期间,在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指导下,在全国上下特别是亿万农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09年,我国粮食实现了总产10600亿斤,连续3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总产、单产双双连续6年增长,双双超历史最高水平,粮食总产量在较高的基数上仍然实现了6%的增长。粮食、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和水产品等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二是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村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06年5.9:55.5:38.6变为2008年的27.6:45.3:27.2;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由2006年的49.8:3.7:31.5:10.2逐步优化为2008年的50.1:3.8:36.8:9.3。乡镇企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6.09万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6.20万亿元。三是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剔出价格因素,2006年农民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了7.4%,2007年比上年实际增长9.5%,2008年比上年实际增长了8.0%,2009年农民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8.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3587元增加到2009年的5153元。四是农村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截至2008年年末,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为5595万人,2008年全年共有512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截至2008年6月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覆盖,到2009年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4.0%;截至2010年2月,已有2328万户、4840.4万人得到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低保工作正向“应保尽保”的目标迈进;农村义务教育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促进了农村教育公平。

二、“十二五”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阶段,也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将面临重大的变化,农业农村经济的外部环境将更加多变,自身发展的要求将更加提高,支持的政策将更加有力。适应这一形势要求,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思路应重点突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以稳粮增收为主线,保持农业稳定。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6年增产,但在耕地不断减少,人口持续增加,需求明显增长背景下,粮食供求平衡任务仍然艰巨。要继续按照稳定面积、增加单产、改善品质、提高效益的总体要求,坚持粮食生产的“三条底线”,即: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着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确保我国95%以上的粮食自给率;实行更加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坚守全国18亿亩耕地的红线;提高粮食产量,确保人均粮食占有不低于400公斤。同时,加快推进耕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制度改革,形成集约、节约、高效用地的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增加对产粮大县的奖励补助,并加快研究其他相应的扶持政策。要加大粮食收购价格提升幅度,继续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和销售补贴。

2.以改革分配方式为手段,夯实发展基础。要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改变农业的弱势地位,改变农民在分配中处于被动和底层的局面,建立有利于劳动作为分配依据的社会初次分配制度,提高农民劳动在社会分配中的比重,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物质经济条件。加大转移支付等手段在平衡社会收入方面的调控作用,实行国民收入二次分配向农村倾斜的政策。要继续深入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强化农业发展的基础。

3.以培养农业人才为方向,培育新型农民。针对农村青壮劳动力日渐减少的现状,采取多种手段,培育一批有知识、有技能、有方法,乐于务农、善于务农,适应规模化、市场化、现代化农业生产新要求的新型农业生产者。要加强农业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开展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和阳光工程培训,培养一批农业生产能手和农民技术骨干。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发挥其技术和人才培养的优势条件,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服务。联合有关部门选拔培养一批科技致富能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农村产业致富带头人,带动周边农民的发展。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或者“一村一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农业科技服务;完善有关政策,引导有文化知识、有专业技能、有市场开拓能力的专业人才到农村发展创业,为农业产业发展聚集新生力量。

4.以转变发展方式为重点,促进提质增效。要转变传统农业粗放经营的方式,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效益,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生态农业产业、生物质能产业、农业创意产业、现代农业服务业等新型农业产业。要继续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资金实力雄厚、企业责任心强、科技管理水平高的公司进行合理的产能扩张或兼并收购,使农产品由数量向质量提高方向转变,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要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发挥科技在促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5.以农村经济组织为纽带,提升服务能力。要继续扶持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技推广机构、龙头企业等农业农村服务主体。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尽快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对从事市场营销、农资采购经营、信息服务、技术推广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产品加工运输贮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给予财政补贴、贷款支持或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并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承担或参与政府建设项目的有效机制,扶持其不断提升服务能力。继续支持各类农业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发展,充分发挥其开展技术服务、整合行业力量、提升谈判地位的功能。研究制定和完善在开展农业保险、组织实施有关工程建设项目等方面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类农业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的政策措施。

6.以对外开放为导向,拓展发展空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这一趋势,大力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要大力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既要积极吸纳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人才发展农业,又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科研单位和农业企业“走出去”,开辟境外农业资源开发新渠道,积极参与农业国际竞争;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加快建设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鼓励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投资开发外向型农业,扩大优势农产品和加工制成品出口。加强农产品进出口宏观调控,规范和完善农产品进口管理,建立农产品贸易快速反应机制,有效保护我国农业。

7.以统筹城乡为基础,促进社会公平。要彻底消除阻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各种要素的机制。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建设城乡统一的资源要素市场,加大金融扶持农村发展的力度,最大限度的吸纳农村人口、拓展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大力提高政府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形成农村教育、医疗、文化和社会保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力度,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范围,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和保障标准,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三、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十二五”期间,要在继续完善和深入实施现有各项行之有效政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出台新的扶持政策,以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1.继续增加农业投入。加快出台《农业投入法》,依法保证国家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尽快建立农业建设发展基金,建议出台文件明确土地出让收益的一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的80%作为农业建设基金的主要来源,把这部分资金集中到中央农业部门统一调配使用。完善农村信贷体系,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引导各种经济成份投资农业,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参与农业的投资和经营。调整农业投入结构,使农业投入向农业科技研究、中小型农田建设和粮食主产区建设等方面转变。

2.完善各项补贴政策。坚持“补农民、补农业、补农村”的基本原则不动摇。在稳定“四补贴”的基础上,增加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完善补贴办法。大幅度提高对大豆、油菜籽等实行单一低关税且非常重要的敏感产品主产区生产者的直接补贴;全面实施农业生产保险补贴,继续推进家电、汽车、摩托车等耐用消费品下乡补贴政策,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补贴,实施草原生态补偿制度,适时开列新的补贴种类。

3.加强农业支持保护。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要在WTO规则允许的框架内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强对我国重点农产品产业安全状况的分析和研究;加快建立统一的、权威的全国性大宗农产品产业安全的监测预警系统,及时预警并制定相应应急预案;加强对种子产业的管理,完善种子产业体系建设,确保种子质量,切实保障农业生产。

4.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要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支持力度,对主导产品关键技术着力加强,力争在动植物遗传改良、节本增效技术、产后加工升值、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等重大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加快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加强对生物质能源相关技术和设备研发力度,制定生物质能发展战略;稳步推进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实施一批国家重大转基因工程,尽快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新品种,提高农业战略性技术的储备水平。

篇6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092-2

当前,农作物病虫害已成为我市粮食增产的限制因素,而构建新型的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提高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能力,是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植保防灾减灾能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同时对提高农产品质量,减轻高毒农药污染,保护生态环境,降低生产性农药中毒事故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是我们植保工作今后的一项重点任务和发展方向。

1 基本情况

吉林市常年种植玉米、水稻、大豆等粮食作物,面积近950万亩,果树、蔬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面积近158万亩,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种类有317种之多,危害严重的有30余种;农田杂草204种,常见的有30余种;农田害鼠17种,优势鼠种为6个。年均农作物各类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达到了1015万亩次,防治面积达2293万亩次。同时,灾变规律也有明显的变化,突发性、暴发性、流行性病虫害发生面广、危害严重,新发现病虫害种类不断增加,一些次要病虫害已上升为主要病虫害,常发性病虫害居高不下,危险性病虫发展速度加快,农田鼠害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发周期。恶性杂草、抗性杂草以及阶段性干旱等因素造成的草荒现象也很严重,这些农业有害生物的频繁发生,对我市农业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而农民千家万户小规模的分散防治,无序用药或随意加大农药用量及次数,不仅农药利用率低,防治水平差,而且还增加很多生产成本;另外,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得当前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老、幼、妇”人员,劳动强度日益突出,为此大力发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意义十分重大。这就要求植保工作者要加强对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的引导、扶持与管理,推进基层植保服务组织和农作物病虫害应急防治专业队伍建设,逐步建成以县级植保站为指导,以乡镇农技站和农药经营组织为主体,以农作物病虫害应急防治专业队为带动的农民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我市农作物病虫专业化防治水平。

2 专业化防治现状

在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指导和支持下,我市现有各类专业防治组织174个,其中注册组织123个,防治队员1560人,防治面积近30万亩次,占全市防治面积的1.4%。从现状看,我市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才刚刚起步,需要做大量的引导、扶持和管理工作,才能进一步发展壮大专业化防治组织及队伍。目前,我市专业化防治组织有以下几种形式:

2.1 植保专业化防治协会型

这是我市开展专业化防治的主要形式。其工作方式是,植保技术人员下基层开展病虫害调查及时对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预测预报,并指导农民进行统防统治。植保专业协会由县植保站、乡镇农业站、机械防治人员组成,由协会指导专业队,实行三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将机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实行植保技术人员、专业防治队、机械防治人员分级负责,并明确三个层次的责、权,利,从而调动专业队员与农户的积极性。

2.2 植保专业化防治股份公司型

通过组建“植保专业化防治股份有限公司”形式,采取股份制经营,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实行企业化管理。招聘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农药定点销售和配送,把病虫害防治技术、专业人才、植保机械整合在一起,发挥综合优势。目前全市共成立注册股份公司型组织190家,对促进专业化防治发挥较大的引导推动作用。

2.3 农药经销专业化防治型

一些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农药经销商为扩大经营规模、增加生存空间,自发购置机动喷雾器,开展农药销售病虫害防治一条龙服务,收取农药费和用工费,带动农药经销,也促进自身发展。为提高农药经销商的专业素质,我们每年都开展农资营销人员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农资经销商的专业技术水平,保证了开展专业化防治效果。

2.4 临时组建专业化防治型

许多农村出现了有几个人组成的病虫草害防治队伍,一般4-5人,最多的不超过5人,多为临时性的。一般拥有3-4台机动防治机械,属于带头人所有,实行自主管理、流动作业。经营方式为收取用工费和农药成本费,用工费一般在每亩3-4元,作业对象多为水稻病虫害、玉米化学除草等,每个队伍年防治面积在2000亩左右。但是由于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防治效果较差,甚至出现药害等严重后果。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财政投入不足,防治经费短缺

近几年国家在农作物种植上,进行了良种补贴、大型机械补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唯独没有病虫草害防治补贴,各级财政对病虫草害防治的投入很少,影响了防治队伍以及防治体系的建设。也由于投入不足,防治机械更新换代较慢,机动机械存有量仅450多台,而又多为前几年开展统防统治项目补助时购置的机械,时下设备严重老化,已经满足不了生产需求。

3.2 技术力量不足,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目前我市植保技术人员有306人,平均每人每年要承担约3.6万亩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指导工作,很难满足防治要求,达到防治效果。有些上级行政机关借调技术人员现象较多、时间较长,人员流动性大,工作时常出现空挡。而具备本专业技术人员仅有282人,且从事本职工作的时间难以保证,技术宣传、田间指导明显跟不上,很多工作无法开展下去。除专职专业技术人员外,目前其他从事专业化防治队伍人员文化程度大多数是初中毕业在家多年务农的农民,年龄均在40岁以上,基本未接受过较正规系统的教育培训,仅凭多年的务农经验开展防治工作,很难满足科技含量很高的防治工作需要。

3.3 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长远发展规划

主要表现是,服务方式不够规范,服务内容比较单一,收费标准五花八门,服务人员技术水平不高。同时缺乏高效施药机械,药械维修人员也少得可怜,服务体系明显滞后发展需求。

4 今后发展思路

4.1 建立健全专业化防治体系

进一步加大推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的力度,积极探索专业化防治的新模式,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农民为主体,通过政府引导、植保部门支持、农民自主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形式,支持专业队伍发展壮大。同时加快制定出台各项管理章程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专业化防治体系,全面推进 “组织体系、责任体系、保障体系、培训体系、考核体系、淘汰体系”的建设。即组织体系建设以完善市、县(市、区)、乡镇三级专业化防治服务网络为主,提高基层防治队伍整体业务素质;责任体系建设应在主导产业中设立植保专家和专业化防治指导员,乡镇设立责任人员,并确保基层人员工资福利足额落实到位;培训体系,根据发展制订专业化防治人员培训计划,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人员综合能力;考核体系,建立专业化防治人员考核机制,将工作量和工作业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服务对象的评价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淘汰体系,对不适应岗位需要的,服务对象不满意的人员进行及时通报或调整。

4.2 不断加大投入扶持力度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既要有科技支撑,又要有资金保障。一方面要保障植保测报经费,提高病虫害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使病虫害得到有效防治;另一方面应积极申请财政扶持资金,充分利用国家有关项目资金,改善植保机械,增加植保机械的拥有量,实行项目带动、行政推动、政策促动,不断发展壮大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确保农业增产增收。

4.3 加强专业队人才培养和培训

加强对专业化防治队人员的培训,植保部门要采取集中和分散培训的方式对每位专业机械防治人员进行综合培训,在上岗工作前对本区域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常发病虫害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防治时间、防治药剂、防治技术等进行培训,提高专业防治队伍的综合素质,从而保证病虫害防治质量和效果。

篇7

2.全面机械化。

目前,我区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不高,行业发展“痛点”集中表现为: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机产品结构性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发展不平衡,如耕种环节机械化水平高、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低;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高、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低。

篇8

中图分类号:S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201-01

黑龙江省的农业在国家发展、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地位,广袤的松嫩大平原,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造就了我省粮食总产量、商品粮调出量,在国内各省中名列前茅,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虽然我省农作物生产、畜牧养殖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离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农业大生产方式还有很大的距离,管理粗放、新技术采用缓慢、储运过程损失浪费严重,制约了我省农业跨越式的发展。在科研、育种、栽培、管理、储运、保管、机械化生产、机械维修等各个环节大有潜力可供挖掘、所以新技术、新方法、食品安全的科技推广工作在我省农业生产大发展、大提高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物联网”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解决我省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瓶颈的机遇,物联网产业将经历的应用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三个关键的发展阶段,

也是正是解决目前我省比较薄弱的关键环节;与我省的发展战略高度吻合,跟随国家“互联网”发展建设的东风,乘胜而上,必然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提高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大市场的时时变化的对应能力,我们对此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目前我省在农业科研、粮食、蔬菜育种、栽培、机耕、畜牧、水产养殖的研究已经体系化,科学种田、科学养殖、深入人心,政府大力扶持,机械化建设、水利建设、道路建设、仓储建设、国家资金大量投入,为我省农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些硬件条件的具备可以说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由三个要素组成:

大量掌握农业科学生产技能的生产者、和相关知识的科研人员研究成果的相结合;

懂经营会管理,着眼全国、放眼世界,紧盯最新农业科技前沿、灵活娴熟的经营手段,具有战略性眼光的新型经营管理人才;现代化的信息交流手段及条件,发达的“物联网”体系;

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指出,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要方向和推动力量,要抢抓机遇,应对挑战,扎实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体系,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我省的农民目前文化水平,知识水平普遍比较低、思想比较保守,接受新的生产方式较慢,经济上抗风险能力较弱,地理上分散,这些问题大大的制约了我省农业科技项目的推广工作、生产市场及时自我调节的能力、最新产品的高效快速流通。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办法与对应措施呢?国家已经为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大力出版农业科普书籍,出版专项种植、养殖、农机维修、粮食保管、科技服务、通讯、互联网等基础建设做了大量工作。我认为在这些基础上,还要采用更加现代直观的声像技术输送即时的、国内、国外最新的科技情报,市场经济信息通过网络推广工作是能够使农民得到效益,真正能够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才能有着无穷的生命力。发展黑龙江科技声像情报工作必须围绕这一根主线思考、规划、推进。

在这里我们仅探讨以上1、3两个要素是与我们工作相关的思考,我们从事科技情报人员面对国内、国外的海量的科技成果,要力求用最低的成本来整理、加工、推广最有效的科技情报一直都是我们的责任。

纵观科技事业的发展历史从来都是社会需求才是最基本的动力,社会需求带动的科技发展最有生命力也是最为强大与持久的,我们科技情报工作者的着眼点就是去发现目前农村最需要的是什么!科技事业促进农业发展,农业的需求又拉动科技发展,本身就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我们的工作重心就是为农业、农村、农民扎扎实实的服务,用我们的眼光扩大农民兄弟的视野,努力促进、帮助提高他们对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的认识能力。

首先利用我们获得科技发展信息的优越条件在国际、国内的大范围寻找、发现、跟踪。哪些作物、动物是最优秀的品种,在我省最为适合;地理、气候、易于生长,种植、养殖,技术易于掌握,成本低,价值高,易于市场销售,见效快的项目,立足当前、心怀长远,进行分析整理,特种种植、特种养殖、沼气、包括太阳能合理使用、风力、水力发电、农家肥发酵、青储饲料、农作物储藏、防病、防害、农村房屋建设、环境卫生、环境保护等等;各个项目的最新发展,对农村建设有利的、在龙江有推广价值的,都是我们选择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知道农民兄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了解当前他们的财力、物力是否能够得到有效支撑、能否进入良性循环。必须贴近农民的生活,努力下功夫争取收到及时雨的效果。

第二就是带着农村的实际发展需求去寻找、因为我们的目的是推动农村科技水平的发展,不是为了推广科技而推广,否则就是本末倒置了。一些农村急需的项目,又可通过我们反馈给科技工作者传递信息,让他们知道农村对什么项目最为急需实用,在选择研究课题时少走弯路。搭建这种交流沟通平台,有利于降低成本,真正起到桥梁的作用,经过实践的科技推广项目给农民就比较受欢迎。

第三我们的科技情报推广与农村的发展实际还没有做到无缝隙连接,供求关系基本是半畅通状态,仅有少数科技人员主动关注当前的科技动态,各个领域的最新发展,最有需求的农民是根本不知道到哪里去寻找自己需要的东西,目前的体制问题也是比较突出需要改革的地方。有关部门已经注意到大的项目推广与成果转化工作,国家也有专门的款项支持,虽然有效但还是显得有些孤单,进度与规模还是小了一些,成本也会高一些。

篇9

《农业人才英语能力培养研究》基于当代农业人才自身英语水平同国际化需求的差异,主要论述了当前社会农业人才英语培养的社会背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等知识,并据此深入探讨了农业人才培养策略,例如根据实际需求为农业人才英语能力培养制定方案、为农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为农业人才的英语能力培养提供助力等。该书理论阐述清晰明确、理论结构明朗科学,可作为高校农业英语人才培养创新探索之良好借鉴书籍。目前,从农业英语专业人才就业调查报告大数据来看,我国农业英语专业人才能力水平总体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很多人的英语水平局限于文字书写,无法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究其根本,主要是由于:第一,国内英语教育是以分数产出的应试教育,农业工作者们大多不具备过硬英语翻译能力和素养,进入社会后脱离大学英语教育的语言环境,英语使用明显不太流畅,能实现汉、英流利转换的人屈指可数。第二,农业工作者本身不注重英语在农业建设方面的应用。第三,我国农业改革速度虽快但时间不长,加强国际农业合作与交流的理念还未形成深刻共识,故高校农业英语专业教育教学并未充分重视人才英语翻译、运用能力素养的培养。在经济全球化的21世纪,要想实现农业国际化发展,必须要先完成四个前提。首先,生产国际化。农业生产的过程不局限于本国生产,在全球各国间形成生产链,加强国际合作。

其次,商品国际化。中国农产品物资数不胜数且受许多国家青睐,让农业产品“走出去”实现商品的国际价值,促进我国农业生产要素国际性流通,增强国际竞争力。最后,人才国际化。农业人才承担的不只是指导农业生产技术,还包括农业科技研发创新,研究全球性农业产品融资,把握农业国际化发展方向,促进我国农业发展与国际社会快速接轨。

笔者在2019年度河南农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JWC-JG-2019A026)、2019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9SJGLX224)的资助下,结合农业国际化发展趋势及我国高校农业专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实际,对农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略作探讨。

一、以农业国际化发展趋势为依据,切实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农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成为大势所趋。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做好师生思想工作,提升师生对农业英语教学国际化发展的认识,激发师生参与农业英语翻译学习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优化、探索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在加大农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实践信息化教学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高校要积极联动农业相关部门、科研机构、国内外高校等多个主体,积极构建资源优势互补的国际化合作平台,并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翻译人才培养成功经验、教学模式,不断切实调整、改善自身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农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专业性、时代性。

二、以问题为导向,依托农业专业知识教学

农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趋势向农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提出了不小的挑战,高校要坚持以教学实践中的多种问题为导向,脚踏实地,依托农业专业知识“抓好”、“抓精”农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教学。农业英语翻译的核心是农业专业学科理论、技术知识,要想提升农业英语翻译人才整体素质能力水平,需要紧紧围绕农业专业学科基础理论、技术革新、前沿发展等知识,讲方法、讲技巧地开展农业英语翻译人才翻译素养、技能培养。同时鉴于农业英语突出的实践性、应用性,高校还应积极开辟更多实习、实训渠道,例如与农业国际博览会、交流会以及农业生产加工相关企业构建合作教学新模式,既为农业英语翻译教学体系理论提供行业发展第一手资讯,也为学生锻炼、强化农业英语翻译能力提供良好条件。

篇10

现代农业指的是智慧农业,是与工业4.0或后工业时代对称的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不同于农业产业化,也不同于农业工业化,而是智慧农业,是智慧经济为主导、大健康产业为核心的自动化、个性化、艺术化、生态化、规模化、精准化农业。现代农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赶超战略的根本途径。现代农业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应用现代经营方法理论来进行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发展现代农业势在必行。吉林省作为国内的农业大省,应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有所作为。

1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农业劳均社会总产值等13项指标完成情况看,吉林省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农村生态环境、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恩格尔系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都比较好,达到初步农业现代化达标率的75%以上。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农业劳均社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村劳动力素质4项指标,仅在35%左右,反映出吉林省经济指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农村经济呈现负向增长,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层次低,农业生产效益差,县域经济欠发达,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低等主要问题。如何加快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突出重点,进行布局调整,抓好优质粮食工程建设,搞好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抓好优质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1.2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立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

1.3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

1.4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1.5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

加快农机具推广步伐,建立农机发展多元化投入的新机制。

1.6大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1.7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引进新技术和现代管理经验,吸引人才,扩大招商引资,开拓国际市场。

1.8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

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农村工业),放开发展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1.9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农村能源建设。

2吉林省当前农业发展中科技的应用

农业科学技术主要是指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等方面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改革开放以来,吉林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步伐加快,在一些领域形成了局部优势。近年来,吉林省农用机械拥有量全面增长。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继续回升,小型拖拉机发展势头不减;收获机械连续几年都有较好的发展,联合收割机的发展突飞猛进,农机装备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在现代生物技术方面,依托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农科院组织实施了一批优质良种产业化工程项目。经过几年的努力,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种子质量监控和技术服务体系。同时,吉林省还建成了“农友网”、“吉林省农业经济信息网”等涉农网站,构建了吉林省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利用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开展了农作物栽培、土壤墒情监测、灾情预报等工作;把计算机技术应用到节水灌溉、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反季节农产品生产等领域。

3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分析

3.1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愿景

根据吉林省对农业发展的定位和目标,进行前期文献研究,并结合实地调研对照前期文献分析结论及调研,经行业专家咨询论证再次确认,去掉技术重要度、技术发展水平较低但产业化成本高的因素,得出吉林省在“十四五”期间现代农业发展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质量标准制定技术,玉米种植的量化技术,尽快出台优质生产补贴及农业保险等扶持政策。吉林省应该在中期(5~10a)优先发展的技术为遗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手段、良种产业化繁育技术、新品种选育的基础研究、新品种选育的分子育种技术、病虫草害快速监测技术(包括应用卫星光谱等先进手段)、多靶点治疗机理研究、杂草防治新技术、无公害栽培技术、农药减施技术、肥料减施技术、病虫菌害防治技术。除此之外,在远期吉林省还应该在产品的推广营销上提前布局,重点发展。吉林关键技术发展路径可分以下几类,自主研发,主要是选择吉林省科研基础好,相关创新资源充分且并不急于解决的技术问题;自主研发与联合研发的选择,这类技术主要是对于时效性要求较高,目前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亟待解决;需要通过技术引进解决,这类技术吉林省并无科研创新储备,而且对于技术需求的要求较高。根据专家讨论和技术预见的结果,吉林省关键技术的实现时间集中在2021—2027年期间。但总体上,多数技术的实现还需要8~9a左右的时间。依靠吉林省相关发展规划,建议未来吉林省可以在质量标准制定、农业生产标准化和农产品综合开发方面增加科技立项支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3.2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

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农民政治思想水平不足。当代农民要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健康的身体和心理、较强的学习能力、主动学习的态度以及一定的创新精神,这些都是一直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所不具备的。在现代农业的建设中,很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农业的信息化发展。现代农业主要是应用信息化农业生产工具促进农业生产的一种发展模式,其显著的特征是农业生产环境资源数据的信息化、农村社会经济状况的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的信息化、农业科技教育的信息化以及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化5个方面。有研究显示,现代农业有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经营管理水平以及农产品的竞争力等作用。中国的农业整体上正处于从农业电气化向农业自动化过渡的阶段,而现代农业则是这个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农业的过程一般由以下3个阶段构成:农业电气化,其标志就是技术上可实现的农业生产绝大多数环节实现电气化;农业信息数字化,其标志是包括运输销售等农业生产的全流程数据信息数字化;农业智能化,也就是建立能够自动完成农业信息的处理,提供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必要科技情报。

4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4.1大力推广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模式

引导企业通过合同契约、投资入股、资产参与等多种形式,鼓励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建立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和帮助小农户进入专业程度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带动脱贫,增加经济收入。

4.2试点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

如,吉林、通化优质水稻生产基地、长白山区的食药用菌生产基地、松花江两岸优质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白城地区的小杂粮生产基地以及延边的优质苹果梨生产基地等,通过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建设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拳头产品,促进产业集聚,转变发展方式。

4.3在农业高新技术领域重点开展技术研发

实现传统农业的技术升级,优先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的高科技并实现其产业化,力争在应用作物新品种选育、生物反应器技术、基因工程研制等方面取得技术突破,开发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逐步形成农业高科技产业化。

4.4大力培养新型农民,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把义务教育和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结合起来,整合农业职业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广泛运用现代媒体和远程教育手段,扩大培育对象覆盖面,努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

4.5依法保护耕地、水资源和基本农田,提高粮食

篇11

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农业的生产方式从传统的人力劳动逐渐转变为机械自动化的生产。农业机械也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在农机装备不断升级更新的形势下,如果专业技能人才跟不上,即使再好的机械,其作业效能也不能充分发挥,特别在粮食收获环节还容易造成损失。因此,有必要举办农业机械理论、驾驶操作和安全知识培训,通过普及机械理论、技术操作要点和安全作业知识,来提高驾驶员的机械操作水平和安全生产意识,提高生产作业效率,降低事故发生率。

1农机培训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1.1有利于新技术和新农机的推广使用

近年来,国家为扶持农业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机械化、现代化发展,实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并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大量引进和应用新农机和新技术。新农机在日常操作、使用和维修上,与传统农机有很大的区别,而且由于发展观念的限制,农民接受新技术、新农机的时间也比较长,这就会对新技术、新农机的普及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农机培训,则是对农民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农机使用教育,让他们更好地掌握新农机的特性和使用方法,以便更好地使用和维护新农机[1-2]。科学合理的农机培训也可以引导农民使用适合自己的技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农机。一种新的技术和农机的出现,可能会为农民带来利益,但许多农民并不会意识到这一点,或者因为不懂而不敢去尝试,这时,开展农机培训,可以让农民对新技术和新农机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加强农机培训,有利于提高农民对新技术、新农机的认知,促使广大农民接受新技术、购置新农机。同时,加强农机培训,也能提高农民使用和维护新农机的能力,使新技术和新农机的使用更加有效。

1.2有利于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

随着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发展进程的推进,农村开始大量使用各类机械进行农业生产。然而,我国有很大一部分农机使用者都没有接受过机械、交通安全、生产安全等方面的专业教育。这就导致许多农机使用者的使用技术、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都较差,从而引发了各种安全事故,给自身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而通过加强对农户的农机培训,可以提高农机操作人员的安全驾驶意识,提高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从而降低使用农业机械进行农业生产时的安全风险,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稳定性和安全性[3-4]。

1.3有利于提升农户的整体素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改革力度也不断加大,主要是推动农业生产实现现代化,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当前,农村的劳动力正在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文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很多农民都希望可以利用先进的农机进行农业生产,让自己能够从传统人力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近年来,在国家与各地方政府的研究和扶持下,农民对购买农机进行农业生产的兴趣和热情正处于上升期,农机使用效果成为最好的宣传推广材料。加强农机培训,有助于农民更全面认识和理解新农机、新技术,提高农民专业机械技术和操作能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业产业实现机械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1.4有利于稳定农业市场,保障农民权益

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加快,农机市场迅速发展,服务范围和规模都在不断扩大,对农业生产率提高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繁荣现状的背后,还存在许多问题不容忽视。一方面,我国的农机市场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如产品质量问题、售后服务不健全等。由于现代农业发展,农机被大量应用,一些不法经营者利用这个机会,将大量低价、劣质、有安全隐患的农机引入市场,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农民切身利益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由于我国农机产品的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很容易引起农户和农机企业之间的矛盾,从而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加强农机培训,能提高农民对不合格农机的辨别能力,降低购买劣质农机的概率,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自觉抵制不合格农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的稳定。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农业机械行业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都建立了大量的农机维修机构,但许多机修人员的技术水平还不够高,只有极少数的机修人员通过了正规的训练,获得了上岗资格。这不仅会影响到农机的操作效果,还会危及到农户的利益和人身安全。加强农业机械的技术培训,能够提高机修人员的技术素质,让他们通过正规的技术培训,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从而为稳定农业机械市场和保障农民利益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逐渐提升该行业的人才水平。

1.5有利于提高基层干部的专业水平

当前,有些乡镇逐步将基层农机管理站和其他站所合并,组建农机服务中心,这种管理方式让农机工作成为工作人员众多工作中的一部分,有很多管理人员对农机工作的认识程度不高,也没有掌握足够的农机专业知识,这种情况对基层农机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5]。加强农机培训,可以使初级农机管理人员在专业素质和经营能力方面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更好地发挥其职位带来的辐射带动效应,使农民认识到先进农机需要有效应用与良好推广。为了提高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的专业水平,应重视农机与农艺的结合。农艺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生产技艺,农机是帮助进行农业生产的机械设备,将农机与农艺进行良好融合,可以提升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但在进行农机培训和推广的过程中没有进行农艺的传授,就会导致机械化技术无法与现代化农艺进行结合,单纯地进行农机推广工作并不能让农民切实地认识到农机的优势,无法高效发挥农机使用的价值。

2强化农机培训的策略

2.1强化农机人才队伍的建设

基层农机站工作人员是农机培训的主体,其技术水平、服务意识、专业素质是影响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工作质量的关键。当前,我国农业机械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有两个对策:一是注重引进优秀的技术人员。受工资、工作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很多优秀人才不愿到基层工作。通过提高工资待遇、优化工作条件、实行轮岗等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技术人才到基层农机站工作。二是要加强对职工的培训和教育。现代农业机械装备的更新换代非常快速,通过开展经常性的科普活动,广大农机从业人员可以对新农机的使用技术有更多的了解,为农业技术培训提供有力支持。此外,还要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环节,注重实践的灵活性,使农户能够更好地掌握训练的实际应用。实践表明,现代教育方法在加强农业机械训练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借助实物、模型示教盘、多媒体等现代教育工具,可以激发农户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学习成效。同时,利用农忙时间,还可以安排技术人员和农机培训教师深入农村、农户、田地中,主动为农民创建农机使用维护档案,手把手地教给农民科学、规范和安全的农机操作方法,解决农户在农机使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6-7]。

2.2开设专业的技术培训学校

很多基层农机站工作人员短缺,仅依靠农机部门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力量非常薄弱。农机培训既是我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科技兴农工作的根本。因此,有关部门对这方面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等的扶持,为农机培训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从根本上提高农机培训工作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农机培训机构要积极创新农机技术培训方法,通过与有关部门合作,建立健全农机培训激励机制,并聘请技术过硬、热爱农机事业、职业道德良好的农机培训教师组成农机技术培训队伍。此外,在农机培训过程中,要结合我国农机化发展现状,制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机培训教材,以推动我国农机化程度的提高。农机培训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工作,而教师又是农机培训的灵魂。没有好的师资,就像没有好的农机具,也就无法使办学成为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的基石。要加强农机专业师资的培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骨干。农机培训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更新。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教师定期到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系统的学习,着重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邀请权威专家授课,以达到学习新知识、引进新技术的目的。只有如此,农机培训工作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培养一批懂管理、懂理论、会操作、会维修的农机培训人才,以适应新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要改善教师的待遇,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以人为本,留住和稳定师资,并充分发挥其在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方面的作用。具有较高规范化办学水平、先进的教学仪器、优秀的师资力量,是一所农机培训机构的靓丽名片,这样的机构会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农机培训机构要想实现长期发展,就必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拓展教育范围。本着“以人为本,知人善任”的原则,达到“共赢”的目的,促进农机培训机构的发展壮大[8]。

2.3加大农机宣传推广力度

要想切实提高农机推广工作的工作效果,就要提高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了解农机推广工作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设定专项资金用于农机推广工作,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制订科学可靠的推广方案,提升宣传工作的工作效果,使农民可以清晰地明白使用农机进行农业生产的优势,让他们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农机推广工作。需要加强对于农业生产中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越来越多发达国家在农业生产中的现代化技术水平已经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不仅因为其拥有大量的农业机械设备,更是因为其高技术农业生产人员充沛,农民对于各类机械化技术的掌握水平较高,农机培训体系完备。要对农机市场的运行机制进行规范,将农机推广工作作为日常重要工作,建立相应的管理部门和工作小组,对农机推广工作和农机市场进行监管和指导,保障推广工作的相关内容可以落地。此外,还要对农机市场进行科学化管理,对于不规范和不达标的农机站进行处理,保障农机设备的质量,维护农民的权益,进而激发农民使用农机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9-10]。农机推广工作者可以先从农机大户入手,利用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大户使用更加先进的农机设备,使大户可以产生模范带头作用,进而调动其他农户使用农机设备进行农业生产。农机推广部门还应丰富宣传推广方式,现在的农民在互联网普及的过程中逐渐具备新观念和新思想,这就让农机推广工作拥有创新改进宣传推广方式的空间。不仅可以使用传统的信息渠道开展农机推广工作,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进行推广宣传,利用多种渠道使农民正确认识农机,将机械化农业生产的观念深植现代农民的心中,让农民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地方政府和国家的惠农政策,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让他们可以主动参与农机推广工作的落实,真正发挥出农民的价值。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机培训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农机装备的使用寿命缩短、机械故障频繁发生,这些都对农机手及其他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相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农机培训的重要性,并结合现有的工作环境,制订相应的培训方案,为广大农民提供方便、优质的农机培训,以提高农民的农机操作技能,使其能够高质量地开展农业生产活动。

参考文献:

[1]方伟,郭忠明.农机技术培训工作的有效实施及对农机推广的积极作用[J].现代农机,2021(6):48-49.

[2]魏粉霞.搞好农机培训工作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探讨[J].当代农机,2021(4):51-52.

[3]路坦.如何提高农机培训的质量和效率的分析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11):18-19.

[4]金香凤,王辉,傅杰,等.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助推乡村振兴[J].南方农机,2021,52(23):41-42+46.

[5]朱俊林.新型职业农民农机技术培训的强化方式与价值讨论[J].吉林农业,2018(18):90-91.

[6]王兴波.农机管理工作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农家科技,2015(9):260.

[7]郭朝强.新形势下加强农机培训工作对策研究[J].南方农机,2021,52(8):105-106.

[8]叶叔元,董杏云,江秀珍.试论农机化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17(12):31+92.

篇12

你们好!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就我镇农业农村工作报告如下,不到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2020年工作回顾

2020年XX镇农业农村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引下,以乡村振兴统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为要求,努力打造产业强、生态美、治理优的新时代幸福农村。

一、农业产业发展兴旺

粮食生产安全发展,全年粮食总产量14480吨,其中水稻10433吨,小麦3116吨,玉米404吨,豆类263吨,薯类264吨,为全市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生猪生产稳定发展,高度重视生猪稳产保供工作,落实生猪政策性保险,重点安排部署了全镇养殖大户生猪恢复生产,确保生猪养殖有序开展,落实生猪养殖政策,2020年我镇共出栏生猪二千多头,能繁母猪存栏达104头。

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全镇注册有200个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其中有国家级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1家,市级示范社5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4家,XX市龙头企业5家。2020年琼梅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建成XX镇首个连栋大棚4862平方,争取补贴资金约45万元。

乡村休闲旅游业蝶变发展,域内村有伴山居休闲山庄一个,村成功创建安徽省特色旅游名村,民宿旅游扶贫项目岭里民宿一期已产生收益,二期正在建设。新建与改造旅游标识牌、旅游公厕若干,旅游线路规划完毕。

农产品安全和谐发展,XX镇农产品现有1家省级有机企业,1家省级无公害企业XX市银屏山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省级无公害企业。同时完成约120个监测点的土壤取样和作物取样检测工作,完成畜禽、水产等农产品安全检测工作。

乡村信息产业化稳步发展,XX镇已建立益农信息站11个,镇益农信息中心站在省益农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已经注册; 2020年度报送农业物联网应用主体1家,在村建设园林式物联网+养鱼系统项目。

产业扶贫持续发展,2020年共发展特色种养到户项目申报117户,是上级下达计划117%,累计申报发放到户补贴资金18.79万元,组织100人次贫困户开展了特色种养技能培训,对全镇3个茶叶扶贫产业园和1个瓜篓子扶贫产业园棚架进行技术指导加固工程,目前长势良好。

二、农业生态呈现新貌

人居环境实现持续改善。按照人居环境“五清一改”整治内容,完成整治村庄154个,完成率100%,共清理黑臭沟塘206个,清淤水沟6500米,在关闭畜禽养殖户27户的基础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备配套率95%。指导规模户联系周边种植大户签订合同,推行粪肥施用、种养结合模式。改造门前屋后“五小园”,对乱堆乱放、乱搭乱建进行全面整治,我镇美丽乡村中心村、中心村及中段一般自然村通过省级验收,美丽乡村示范村获得省级示范村荣誉称号。

畜禽废弃物实现资源化利用,建立粪污消纳台账、实现干湿分离等。推进利用上级畜禽废弃物补助资金专用于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进一步带动资源化利用工作,同时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养殖户们粪污处理难题。

秸秆综合利用实现良性发展,进一步强化了秸秆禁烧监督管理工作机制,深入推进了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建立健全政策激励机制,建有一网生态肥有限公司、丁岗养殖场和XX市广源园林秸秆处理服务站回收利用点。

化肥农药使用实现总量控制,全年农药总用量18.04吨,较上一年减少0.48吨,减量2.6%;当年化肥总用量943吨,较上一年减少22吨,减量2.3%,完成2个定点农户和10个采样点、5个大户的采样任务。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6500亩,占农作物面积的90.1%。

禁捕工作实现平稳态势,镇成立了禁捕退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巡查督查机制,打击非法捕捞行为,建立领导干部帮扶联系机制,施行包保到人,对全镇220户域名施行帮联。准确录入退捕渔船信息系统,全部退捕渔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转产就业工作,多次组织参加退捕渔民招聘会,推荐渔民就业。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XX镇成立了5个巡查小组,并联合公安、渔政等部门打击各种偷捕行为。镇各部门积极开展政策解读和业务培训活动,以会带训,并组织人员到村实地指导开展工作。全镇拆解登记“三无”船只 艘,运销船 艘,所有补贴资金全部打卡发放到位。对户居民自用船做到统一登记,统一上牌,造册归档,落实管理责任人。

三、乡村治理改革持续有效

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壮大。利用区域优势,通过政策扶持,助推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用好用活5个市级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资金,着力探索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效路径。村利用扶持资金690万元入股购买标准化厂房,实现每年稳定收益。2020年各村居通过绿色长廊、生态林、公益林等实现村集体增收205.7万元,通过盘活存量资产实现村集体增收60.72万元。9个村(社区)2020年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544.6万元。村级集体经济达50万的村居共6个,其中村、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

两个“改革”持续推进。推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现已有7个村(居)委会完成三变改革,涉及农户数8572户,村集体投入资金539.375万元,其中通过股份合作形式投入资金336.992万元,其中财政投入三变改革项目资金70.223万元。全镇9个村居按时全部完成清产核资系统录入,录入系统的数据错误率为0。完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并编制成册。各村都制定了股份合作制改革实施方案和章程,将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集体成员,建立股东清册。

从业人员素质持续提升。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磷选了9个新型经营主体和4名农机手为培训对象到上级有关部门参加集中和分期培训,所有参训人员全部合格毕业,并获得资格证书。

2021年工作计划

2021年,XX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坚持以推进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以促进绿色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大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力度,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的指导和培训,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普及的应用率,为促进全镇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抓好产业发展工作。扶贫产业中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到户项目,开展特色种养技能培训,全站在编人员开展入户技术指导,镇防疫站人员入户开展防疫工作;对到村的种养产业园项目开展技术指导。做好农业项目的谋划和申报工作,支持发展茶叶、设施栽培基地、绿肥示范基地、中药材基地以及农产品品牌认定、休闲农业发展等。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从业人员素质。继续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

二是抓好农业生态工作。控制一级保护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工作,推进绿色发展,对照上级政策利用新技术、新模式确保实现一级保护区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任务,并为2021年“零使用”打下坚实基础。计划在村建立千亩粮食绿色发展示范片,确定专人,实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技术跟踪服务,从而有力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继续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推进社会化服务工作,保证综合利用达95%。

三是抓好技术指导工作。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抓好技术培训和宣传服务工作,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推广“优质稻栽培技术”“水稻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肥药双控、秸秆利用”“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技术使受众掌握相应的实用技术,促进实用技术的应用普及。开展科技入户和技企联系工作,发动技术人员参加科技入户和技企联系,深入农户企业,送技上门,送技到户,手把手结对帮扶,每个示范户带动周边20个辐射户,确保我镇在检查中名次靠前。

四是抓好农业安全工作。根据抓行业必须抓安全的工作要求,深入开展涉农领域的安全生产排查治理工作,对农业机械、涉农危化品、能源、设施农业、畜牧兽医、水产渔业等其他涉农领域开展隐患排查;对农产品农残定性检测样本不少于550个,水产110个,畜牧100个,完成上级下达的定量检测任务,确保无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加强对土壤监测点的检测取样工作,包括土壤取样和产出品的取样。

篇13

一、2021年奋斗目标

2020年,全市农林牧渔各产业产值分别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1.1%、11.7%、20.1%、17.1%。按照2020年各产业占比为基数进行测算,要实现2021年我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的奋战目标,农林牧渔各产业需完成以下目标任务:农业(种植业)产值力争增长6%以上、林业产值力争增长5.5%以上、畜牧业产值增长10%以上、渔业产值增长5.5%以上(见附件1)。

(一)农业(种植业)

1.粮食产量保稳略增。2021年,要完成自治区下达的目标任务,并力争在2020年基础上略有增长。全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83.3万亩;产量 92.5万吨、增0.4%。

2.蔬菜产量增长6%。2021年力争全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 137.94万亩、增长3.76%;产量210.9万吨(其中食用菌产量0.3万吨)、增长6.02%。

3.水果产量增长12%。2021年力争全年全市水果产量253.34万吨、增长12%。

4.糖料蔗、茶叶、中药材、花生、桑蚕等经济作物产量综合增长3%。

(二)林业

5.林业产值增长5.5%。力争2021年林业总产值达32亿元,增长5.5%。其中力争林业采伐量321万立方米,增长5.5%。力争全年全市造林面积8.95万亩。

(三)畜牧业

6.猪肉产量增长33.04%。力争2021年全市生猪出栏143万头,同比增长26.13%;猪肉产量11.77万吨,同比增长33.04%。

7.禽肉产量增长0.44%。力争2021年全市家禽出栏稳定在1.3亿羽,同比增长3.3%;禽肉产量20.96万吨,同比增长0.44%。

8.牛肉羊肉产量增长5.97%。力争2021年全市肉牛、肉羊分别出栏6.87万头、8.1万只;牛肉羊肉产量达到0.865万吨,同比增长5.97%。

(四)渔业

9.水产品产量增长5.5%。力争2021年全年全市水产品产量60.04万吨、增长5.5%。

二、2021年第一季度奋斗目标

聚焦我市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以“起步就要提速、开局就要争先”的奋斗姿态,全力以赴打好春季农业开门红硬仗,通过加倍努力奋战,力争2021 年一季度全市一产增加值增长6%以上,为推动全市经济运行良好开局贡献力量。经测算,为支撑2021年全市一季度一产增加值增长6%,全市农牧渔业总产值需增长6%以上(见附件3)。

(一)农业(种植业)

1.蔬菜产量增长5.04%。力争2021年第一季度全市蔬菜产量要达到66.26万吨、增长5.04%。

2.园林水果产量增长12.8%。力争2021年第一季度全市园林水果产量要达到27.4万吨、增长12.8%。

3.茶叶产量增长8.14%。力争2021年第一季度全市茶叶产量要达到0.23万吨,增长8.14%。

4.中药材产量增长3.77%。力争2021年第一季度全市中药材产量要达到0.40万吨、增长3.77%。

(二)林业

5.林业产值增长5.5%。全市林业木材采伐量95万立方米,造林面积5.1万亩。

(三)畜牧业

6.猪肉产量增长82.27%。力争2021年第一季度全市生猪存栏138万头,出栏46万头、同比增长64.93%,猪肉产量4.18万吨、同比增长82.27%。

7.禽肉产量增长1.32%。力争2021年第一季度全市家禽出栏2846万羽,产量5.28万吨、同比增长1.32%。

8.牛肉羊肉产量增长12.91%。力争2021年第一季度全市肉牛、肉羊分别出栏2万头、1.8万只,牛肉羊肉产量达到0.223万吨,同比增长12.91%。

(四)渔业

9.水产品产量增长10%。力争2021年第一季度全市水产品产量要达到9.38万吨,增长10%,产值13.06亿元。

三、重点工作

(一)抓好春耕备耕工作。奋战一季度、加力开新局。全力抓好春耕备耕,保障春季农业生产物资稳定供应,加强春季农作物保花保果、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措施和农业防灾减灾。加强农资供应和市场监管,及时组织种子、肥料、农药、农膜、农机具等农资调运,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把好农资源头关、市场准入关和产品质量关。提前做好农业机械的检修维护工作,确保足量供应、运输畅通、及时到位。抢修、疏通农业灌溉干(支)渠,保障灌区春季农业生产用水。要强化措施落实,防止耕地“非粮化”,不误农时开展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突出抓好早稻种植面积的落实,着力夯实全年粮食丰收基础。(各县区人民政府牵头负责,市农业农村局、水利局、气象局等相关部门配合)

(二) 加快生猪产能恢复。继续开展生猪生产恢复发展行动,千方百计稳定肉蛋奶生产。重点抓好782个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的生产。推动五祥黄桐岭种猪场、益豚现代化生猪养殖基地、钦州市融和农牧公司14万头生猪养殖基地等一季度投产。力争一季度生猪存栏138万头、出栏46万头以上。加大畜禽销售力度。(各县区人民政府牵头负责,市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配合)

(三)加快发展渔业生产。扩大深水抗风浪网箱等生态养殖,一季度完成新建 35 个深水抗风浪网箱,力争新增 32 个圆型池投产养殖。加强节假日水产品运输流通保障。力争一季度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 10%。(各县区人民政府牵头负责,市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配合)

(四)抓好园林水果生产。优化水果品种结构调整工作,提高优质品种比例;推广密闭园改造、果园机械,完善果园基础设施,节约生产成本、提高效益;推广病虫害预测预报技术、荔枝蛀蒂虫灯光驱避技术、水果套袋技术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提高果品质量安全水平;推广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和设施设备,提高商品质量水平,努力拓展流通渠道,促进大宗水果顺产顺销。

(各县区人民政府牵头负责,市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配合)

(五)抓好糖业生产。抓紧糖料蔗砍收进度,及时兑现蔗款,抓紧开展糖料蔗春耕种植及宿根蔗管护。积极引导制糖企业开展下榨季订单农业工作,实施蔗渣综合利用,鼓励企业扩大生产。(各县区人民政府牵头负责,市“双高”办、财政局、农业农村局等相关单位配合)

(六)抓好林业生产。配合实施广西油茶“双千”计划,推动壮大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实行林业综合利用和高质量发展,指导林化工企业开展工作,做好林产品产销售对接。(各县区人民政府牵头负责,市林业局等相关单位配合)

(七)及时分解细化目标任务。各县区要紧紧围绕指导性目标任务,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要尽快将本县区的各行业生产目标任务层层分解下达到乡镇(街道)、到村到户,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确保以镇保县、以县保市,加强一季度指标任务尤其是早稻面积的监测调度,确保完成早稻插秧任务,确保以季保年,完满完成全年粮食生产任务。(各县区人民政府牵头负责,市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配合。)

(八)科学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早应对春旱、春涝、倒春寒、冰雹等有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提前做好防范准备,加强抗灾技术推广应用,提高灾害应对能力和水平。要完善重大病虫疫情应急预案和田间监测网点,针对今年可能发生病虫灾害,加强监测预警演练,及时预警信息,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全力抓好草地贪夜蛾、水稻“两迁”害虫等重大病虫疫情防控工作。持续强化非洲猪瘟防控措施,严格规范地报告疫情,做好疫情处置,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加强冬春季水生动物疫病防控,确保不暴发重大水产养殖病害。(各县区人民政府牵头负责,市农业农村局、应急局、气象局等相关部门配合)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粮食生产党政同责和行政首长负责制,要强化政治责任感、增强政治敏感度,切实加强对农业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春季农业生产的各项措施组织好、落实好。采取领导包片挂点的办法,将责任落实到人。积极宣传和落实各种惠农强农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要认真分析研究疫情防控期间春季农业生产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好农业防灾减灾物资储备、农产品产销形势研判预警、信息、矛盾调解等工作,确保春季农业生产顺利推进,巩固农业发展的良好势头。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