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项目发展

农业项目发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8:3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农业项目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业项目发展

篇1

从农产品市场价格上看,我国这一优势农业产业项目生产的农产品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据《中国统计年鉴》和《世界经济年鉴》资料分析显示,我国的蔬菜生产成本低,国内菜价约为国外的1/5至1/8,我国蔬菜出口竞争力系数为09129,在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能力,主要水果如苹果、鸭梨、柑橘、西瓜、水蜜桃、葡萄等优质产品的市场价格比国外市场低四至七成,除禽肉外,猪肉价格比国际市场低766%,牛肉低651%,羊肉低54%,水产品和海产品更是国际市场上的抢手货。

从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看,许多人都认为水果、蔬菜、花卉、水产品、畜牧业产品等农产品是我国农村优势农业产业项目。例如,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早已指出,中国农业不怕入世,对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比如蔬菜、水果等,中国是具有国际竞争力优势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农产品价格低廉;著名农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良恕也认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我国进口资源密集型、比较利益低的农产品,如粮食、棉花和油料,从而腾出一些农业资源发展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如水果、蔬菜、水产品、畜牧业产品等;来自国家计委、农业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农业问题专家也分析认为,加入WTO有利于中国进口农产品特别是土地密集型的农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包括水果、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

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因而决定了农业的粮食生产是一切生产的基础,经过建国以来的长期努力特别是党的后,我国的粮食生产已经达到了一定富裕的自给程度,加入WTO组织,又给我国从世界粮食市场购买低于自身粮食生产成本的粮食资源提供了条件,因此,我国在重视本国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水果、蔬菜、花卉、水产品、畜牧业产品等农村农业产业新项目,并逐渐发展成为优势农业产业项目,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事实上,改革开放后,我国发展起来的水果、蔬菜、花卉、水产品、畜牧业产品等农村农业产业项目是具有相当规模的,并占有了一定的国际农产品市场份额。

二、发展我国农村优势农业产业项目具有战略意义

1有利于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努力,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连续迈上几个大台阶,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入世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农业发展由主要受资源约束变为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出现了农产品卖难、价格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新问题。这些问题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反映,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反映。为了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必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不断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农业和农村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农业各产业的比较优势,加快形成优势产业带,才能使我国农村农业尽快地发展起来,其中,发展优势农业产业项目就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事实上,近几年来,通过农村优势农业产业项目的大力实施,不仅大大推动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而且使广大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2有利于妥善安置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合理地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

目前我国城市下岗及企事业单位富裕人员总数达6600万人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15亿人左右。在我国经济发展现有水平条件下,城市在未来10―20年内,要消化吸收城市劳动力都十分困难,更不可能全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未来我国城市每年只能从原有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转移299万人,未来20年将转移走5980万人,因而城市化对转移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不可否认,但是,如果按照这种方式实现转移,全部转移将需56年,也就是说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将长期沉淀在农村被白白浪费掉。我国广大农村具有丰富的剩余劳动力资源,如果将这一资源浪费掉,对急于摆脱贫穷落后状况的农民群众乃至国家而言,其损失不可估量。所以,必须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及时转移寻找新的有效途径,这就是大力发展我国农村优势农业产业项目。事实上,我国优势农业产业项目大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农村优势农业产业项目必然会极大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为充分、合理利用我国的劳动力资源提供条件。

篇2

一是面向农业生产,推进职后教育,改变农村原有劳动力素质面貌

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创新效益应当首先从农业生产的现实土壤中生发出来。通过多种形式的专业技术普及和提高培训,更新广大农民的创业思想和创新行为,促进农业科学技术快速、有效地推广和应用,能够增强农业经济生产率,也能够有效地拉动农业职前教育的改革推进。所以职后教育在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改革推进中尤为重要。职后教育服务对象不仅要瞄准农业生产实际劳动力,而且要指向那些富余劳动力。对后者进行专业技术熏陶,支持他们开阔眼界,立足现代农业发展寻求新的创业机会,可以避免他们涌向城市和工业等其他非农领域,孕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生力量。

面向农业生产实施专业技术职后培训教育,着力点是搭建农业科技推广平台。围绕地方农业经济生产特点和区域条件优势,广泛吸纳新信息、新技术,有针对性地整合实用价值水平高、发展前景好的科学技术项目课程,在生产实践中提供信息咨询和技术应用、转化等服务,以科技帮扶和跟踪支持形成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学校和农村紧密合作,加快技术转化,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价值。立足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平台,广大农民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增强创新意识,弘扬创业精神,能够展现出映射时代光辉的新形象。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也在技术培养价值实现中获得了新生。

二是面向农业项目,延伸职前教育,坚定农村新生劳动力就业信心

职前教育实施专业学历教育,在育人功能上以进行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全面性、系统性教育培养为主,对于农业经济新生劳动力的培养具有决定性作用。然而传统落后的分散型、劳作型的农业生产对这些标准的要求却很不敏感,以至于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学历培养的专业技术支持功能始终难以在农业天地打开局面,职前教育在农业生产中显现不出明显的价值优势。

篇3

从1996年开始,周至县被纳入陕西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并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土地治理项目是周至县农业综合开发的经常性项目,从1996开始的15年里从未间断,项目投入逐年增长,从1996年的296.7万元提高到2010年的1041万元,累计投入资金9115.854万元,其中水利措施资金6214.11万元,农业措施资金1548.884万元,林业措施资金670.38万元,科技推广措施资金412.48万元,其他措施资金78万元。土地治理项目是改善周至县农业生产条件的最主要资金来源,每年支持周至县实现土地综合治理800-1000公顷,到2010年基本完成了全县15600公顷的中低产田改造,完善了全县的农业基础设施。2010-2011年的冬春连旱中,周至县受旱面积达8000公顷,全县利用430眼机井和配套水利工程设施,灌溉作物6640公顷,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周至县有无项目对比分析

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对周至县粮食生产有直接影响。目前周至县参与土地治理项目的乡镇主要有12个,去除2010年刚加入的尚村镇,这里选取11个实施过土地综合治理的乡镇进行研究。有无项目对比分析是项目评价中常用方法之一,可以对项目实施前后进行对比分析,也可以对项目区与非项目区进行对比分析。

(一)项目实施前后对比分析

通过比较项目区在土地治理项目实施前后的粮食单产变化趋势,初步评价土地治理项目对周至县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1995年,周至县11个农业基础生产条件较差的乡镇未实施土地治理项目以前,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各个乡镇的粮食单产表现出较强的差异性,竹裕乡与九峰乡的单产差距为2945公斤/公顷,单产仅为九峰乡的1/3。各粮食单产在较低的水平波动,均值为3218.64公斤/公顷,低于全县平均水平341.01公斤/公顷。到2010年,周至县基本完成了11个主要乡镇的农业综合开发,各乡镇粮食单产得到大幅提高,单产最高的乡镇九峰乡与单产最低的乡镇司竹乡的单产之差为2095公斤/公顷。11个乡镇的粮食单产实现在5065.91公斤/公顷的水平波动,比1995年提高了1847.27公斤/公顷,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394.27公斤/公顷。可见,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项目镇的粮食单产对全县粮食单产的影响由原来的“制约”作用变为现在的“促进”作用(如图2)。从图2中可以看出,随着农业综合开发的持续推进,11个乡镇粮食单产由项目实施初期(1995—1996年)低于全县水平逐渐增加到与全县单产水平长期持平甚至偏高。在2007年全县粮食单产由于自然灾害受到重创时,仍然增势不减,并在最近3年持续高于全县水平。这不仅体现了土地治理项目增强了农业生产能力,也表明了农业基础生产设施的改善能有效地规避自然灾害,保证农业生产稳产增收。

(二)项目区和非项目区对比分析

不考虑2010年刚进行土地治理的尚村镇,根据有无项目可把周至县的22个乡镇分为项目乡镇(11个乡镇)和非项目乡镇(11个乡镇),分别以1995年和2010年为考察时点,并将粮食种植面积的减量视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增量,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周至县项目乡镇粮食种植面积占全县的2/3,单产增幅较大,且有7000多公顷的农业结构调整行为。非项目乡镇的粮食单产徘徊不前,农业结构调整不到150公顷。可见,周至县土地治理项目提高了全县的粮食单产水平,推动了县域农业结构调整。

三、土地治理项目对周至县域农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一)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

土地治理项目为周至县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契机。周至县临近西安市,又是猕猴桃适生区,具备蔬菜产业和猕猴桃产业发展的自然和社会条件。2005年县政府实施土地治理项目,在终南镇建立了万亩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2008—2009年,周至县土地治理项目连续支持终南镇。现在终南镇已是全市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专业市场功能齐全、产业化服务体系健全的蔬菜种植示范基地。与终南镇类似,周至县富仁乡在2006-2008年连续3年在土地治理项目支持下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结构调整。全县的蔬菜种植已成规模,并带动了一批蔬菜专业合作社和产销企业的形成,为当地的农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出路。土地治理项目也极大地促进了猕猴桃生产。2010年,周至县猕猴桃种植面积达到2万公顷。所有12个实施了土地治理项目的乡镇,都是猕猴桃发展重点乡镇,占总数的2/3,猕猴桃种植面积15673.33公顷,占总数的77.93%。最具代表性的马召镇是周至县农业综合开发最早乡镇,也是猕猴桃发展较好的乡镇之一。2009年,周至县又在马召镇启动了万亩有机猕猴桃现代示范园建设项目,并在2010年再次在马召镇投放土地治理项目资金。2010年,全县年末耕地面积5万公顷,猕猴桃和蔬菜种植达到25912.27公顷,占全县年末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根据对周至县猕猴桃种植基地和蔬菜种植基地建设项目的考察,结合对土地治理项目资金投向的追踪可以发现,对于政府主导的农业结构调整项目,基本都采用农业综合开发推动,而进行过土地治理项目的乡镇,也广泛存在村民自主型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行为。可以说,土地治理项目是发展周至县域农业经济的重要工具,项目实施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性。

(二)对农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从有无项目分析可知,土地治理项目大规模地提高了周至县的农业生产能力,使全县1/2的乡镇、2/3耕地的粮食生产由原来“拖后腿”,变为现在的“生力军”。同时,土地治理项目的实施不仅带动了全县粮食单产不断攀升,还使周至县非粮农作物产量逐年提高,其中猕猴桃和蔬菜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来源的重要部分。2005年以来,周至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为了分析土地治理项目导致的农业结构调整对周至县农民生活水平的影响,这里选用1996—2010年全县的粮食产量(L)、猕猴桃产量(M)和蔬菜产量(S)作为因变量,周至县农民人均纯收入(Y)作为自变量,应用统计分析软件eviews6.0进行回归分析。通过ADF检验可以得出,数据序列Y、M、S、L均为二阶单整数据;进一步用E-G两步法检验得出,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直接用LS法进行回归分析:Y=642.7321+0.014246M+0.006426S-0.000590L(0.824843)(9.360216)(2.693408)(-0.201625)R2=0.976069F=149.5498回归结果显示,粮食产出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没有显著影响,甚至是负影响。而猕猴桃和蔬菜对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显著正影响。因此这里剔除粮食产量(L)因素,重新进行回归分析:Y=487.5027+0.014216M+0.006397S(4.228358)(9.785150)(2.800390)R2=0.975980F=243.7948再次回归得到了良好的拟合结果。方程的调整R2为0.9720,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蔬菜年产量(S)和猕猴桃年产量(M)对周至县农民人均纯收入(Y)影响显著,表明土地治理项目带来的农业种植结构大调整是周至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源泉。此时,非项目区的农户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近为487.50元。

(三)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篇4

(一)大榛子产业

围绕建成全省最大的大榛子种植基地目标,做大做强大榛子种植产业。鼓励集中连片发展大榛子种植,集中连片种植面积10-20亩(每亩667平方米,以下等同),每亩奖励60元,连奖2年;20-50亩的,每亩奖励80元,连奖2年;50亩以上(含50亩)不足150亩的,每亩奖补100元,连奖2年;集中连片种植面积150亩以上(含150亩)的,每亩奖补120元,连奖2年。

(二)中草药种植产业

鼓励集中连片发展中药材种植项目。种植面积20亩以上(含20亩)不足50亩的,一次性奖补每亩100元;种植面积50亩以上(含50亩)不足100亩的,一次性奖补每亩150元;种植面积100亩及以上的,一次性奖补每亩200元。

(三)平菇、香菇产业

鼓励集中连片发展平菇、香菇产业,除享受市里补贴政策外,对集中新建连片平菇、香菇棚达到10栋及以上规模(单个菌棚不少于667平方米),并投入生产的,每个菌棚当年一次性奖补3000元,或配套相应价值的基础设施。

二、奖补要求和优惠措施

(一)上述一大类产业项目,集中连片经营面积达到100亩以上规模的,在土地流转时,同等条件下镇政府优先办理产业项目用地。

(二)达到奖补条件的,政府负责协调信用社、邮政等金融信贷部门提供贷款支持。

(三)对达到200亩以上的镇政府设立产业园区,优先安排申报国家建设项目补贴和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扶持资金。对园区规划、用地建设、办理建设审批手续的,镇政府安排专人帮办,属于镇政府主管部门直接收取费用的,根据建设规模投资情况将给予适当减免优惠。

(四)大榛子产业奖补分2年发放,第一年成活率85%以上发放奖补,第二年补植率(补种树苗)100%且总体成活率达到90%以上发放奖补。符合国家清理林地还林补贴政策的,按国家有关政策办理。

三、奖补范围、对象及考核办法

(一)奖补范围。发展扶持项目是指文件后规定的2020年新发展的农业产业项目。

篇5

项目管理是国民经济中许多经济组织和科研组织需要用到的管理手段。在理论上项目管理专家把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项目管理称为传统的项目管理,80年代以后为现代项目管理。传统项目管理主要包括范围管理、时间管理、费用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四个方面,这一阶段项目管理主要应用于国防科研、建筑工程等领域,致力于预算、规划和达到特定目标的小范围活动。现代项目管理在传统项目管理基础上增加了质量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和综合管理五个方面的内容,项目管理的应用也逐渐扩展到制造、金融、电信、软件开发等许多行业,国外许多大公司投入大量时间和资金及培训来提高项目管理能力。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华罗庚教授等数学家在全国推广统筹法开始了项目管理的研究与应用,20世纪80年代中建筑工程项目实行招标承包制初步形成了建筑市场和工程项目管理模式,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我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研究工作。在我国的项目管理体系内,理论核心包括了项目管理的概念、观点、原理及与项目环境和管理行为有关的内容,诸如领导、权利、成员及组织的目标等,这些基本的内容与农业技术经济学有密不可分的学科与应用联系。项目是一个特殊的将被完成的有限任务,它是在一定时间内,满足一系列特定目标的多项相关工作的总称。项目管理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农业技术经济学是一门技术科学与经济科学相交叉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农业技术进步中的技术经济关系。农业技术经济学以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特别是以技术经济效益原理为主线,对农业技术进步的现象和特点进行解释,对农业技术进步在农业经济系统内的地位进行分析,对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农业技术进步的一般规律进行探索。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越来越多的知识性项目蕴运而生,农业技术就是其中一类重要的知识性项目。

一、农业技术进步与项目管理的关系

(一)农业技术进步具有项目的特性

农业技术进步就是农业新技术不断运用于农业生产,并使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农业新技术通常是通过提高单位投入的农产品产量,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或增加农产品的新用途等形式对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发挥作用的。农业技术进步活动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技术创新项目,如研制开发、工艺进步、技术改造等活动,这些活动具有开创性、前瞻性、风险性、一次性等特点,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时间、成本、质量等约束条件,每一个活动也就具备了项目的特性。另一类是这些创新成果的应用,如日常的生产、营销活动的组织,这些活动具有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特点,这些活动由于面对社会需求的不同,每一次组织活动也可当作一个项目来管理。

(二)农业技术创新离不开项目管理

1.农业发展要靠技术创新项目来实现。农业技术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个项目诞生、实施、运作过程的集合,农业科研机构不断参与技术创新和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项目也就不断产生。每一个创新项目构成了技术进步的载体,成功的项目为农业带来了活力,也构筑了农业发展的阶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