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项目发展

农业项目发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8:3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业项目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业项目发展

篇1

从农产品市场价格上看,我国这一优势农业产业项目生产的农产品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据《中国统计年鉴》和《世界经济年鉴》资料分析显示,我国的蔬菜生产成本低,国内菜价约为国外的1/5至1/8,我国蔬菜出口竞争力系数为09129,在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能力,主要水果如苹果、鸭梨、柑橘、西瓜、水蜜桃、葡萄等优质产品的市场价格比国外市场低四至七成,除禽肉外,猪肉价格比国际市场低766%,牛肉低651%,羊肉低54%,水产品和海产品更是国际市场上的抢手货。

从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看,许多人都认为水果、蔬菜、花卉、水产品、畜牧业产品等农产品是我国农村优势农业产业项目。例如,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早已指出,中国农业不怕入世,对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比如蔬菜、水果等,中国是具有国际竞争力优势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农产品价格低廉;著名农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良恕也认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我国进口资源密集型、比较利益低的农产品,如粮食、棉花和油料,从而腾出一些农业资源发展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如水果、蔬菜、水产品、畜牧业产品等;来自国家计委、农业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农业问题专家也分析认为,加入WTO有利于中国进口农产品特别是土地密集型的农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包括水果、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

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因而决定了农业的粮食生产是一切生产的基础,经过建国以来的长期努力特别是党的后,我国的粮食生产已经达到了一定富裕的自给程度,加入WTO组织,又给我国从世界粮食市场购买低于自身粮食生产成本的粮食资源提供了条件,因此,我国在重视本国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水果、蔬菜、花卉、水产品、畜牧业产品等农村农业产业新项目,并逐渐发展成为优势农业产业项目,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事实上,改革开放后,我国发展起来的水果、蔬菜、花卉、水产品、畜牧业产品等农村农业产业项目是具有相当规模的,并占有了一定的国际农产品市场份额。

二、发展我国农村优势农业产业项目具有战略意义

1有利于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努力,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连续迈上几个大台阶,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入世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农业发展由主要受资源约束变为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出现了农产品卖难、价格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新问题。这些问题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反映,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反映。为了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必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不断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农业和农村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农业各产业的比较优势,加快形成优势产业带,才能使我国农村农业尽快地发展起来,其中,发展优势农业产业项目就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事实上,近几年来,通过农村优势农业产业项目的大力实施,不仅大大推动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而且使广大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2有利于妥善安置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合理地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

目前我国城市下岗及企事业单位富裕人员总数达6600万人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15亿人左右。在我国经济发展现有水平条件下,城市在未来10―20年内,要消化吸收城市劳动力都十分困难,更不可能全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未来我国城市每年只能从原有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转移299万人,未来20年将转移走5980万人,因而城市化对转移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不可否认,但是,如果按照这种方式实现转移,全部转移将需56年,也就是说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将长期沉淀在农村被白白浪费掉。我国广大农村具有丰富的剩余劳动力资源,如果将这一资源浪费掉,对急于摆脱贫穷落后状况的农民群众乃至国家而言,其损失不可估量。所以,必须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及时转移寻找新的有效途径,这就是大力发展我国农村优势农业产业项目。事实上,我国优势农业产业项目大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农村优势农业产业项目必然会极大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为充分、合理利用我国的劳动力资源提供条件。

篇2

一是面向农业生产,推进职后教育,改变农村原有劳动力素质面貌

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创新效益应当首先从农业生产的现实土壤中生发出来。通过多种形式的专业技术普及和提高培训,更新广大农民的创业思想和创新行为,促进农业科学技术快速、有效地推广和应用,能够增强农业经济生产率,也能够有效地拉动农业职前教育的改革推进。所以职后教育在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改革推进中尤为重要。职后教育服务对象不仅要瞄准农业生产实际劳动力,而且要指向那些富余劳动力。对后者进行专业技术熏陶,支持他们开阔眼界,立足现代农业发展寻求新的创业机会,可以避免他们涌向城市和工业等其他非农领域,孕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生力量。

面向农业生产实施专业技术职后培训教育,着力点是搭建农业科技推广平台。围绕地方农业经济生产特点和区域条件优势,广泛吸纳新信息、新技术,有针对性地整合实用价值水平高、发展前景好的科学技术项目课程,在生产实践中提供信息咨询和技术应用、转化等服务,以科技帮扶和跟踪支持形成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学校和农村紧密合作,加快技术转化,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价值。立足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平台,广大农民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增强创新意识,弘扬创业精神,能够展现出映射时代光辉的新形象。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也在技术培养价值实现中获得了新生。

二是面向农业项目,延伸职前教育,坚定农村新生劳动力就业信心

职前教育实施专业学历教育,在育人功能上以进行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全面性、系统性教育培养为主,对于农业经济新生劳动力的培养具有决定性作用。然而传统落后的分散型、劳作型的农业生产对这些标准的要求却很不敏感,以至于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学历培养的专业技术支持功能始终难以在农业天地打开局面,职前教育在农业生产中显现不出明显的价值优势。

篇3

从1996年开始,周至县被纳入陕西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并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土地治理项目是周至县农业综合开发的经常性项目,从1996开始的15年里从未间断,项目投入逐年增长,从1996年的296.7万元提高到2010年的1041万元,累计投入资金9115.854万元,其中水利措施资金6214.11万元,农业措施资金1548.884万元,林业措施资金670.38万元,科技推广措施资金412.48万元,其他措施资金78万元。土地治理项目是改善周至县农业生产条件的最主要资金来源,每年支持周至县实现土地综合治理800-1000公顷,到2010年基本完成了全县15600公顷的中低产田改造,完善了全县的农业基础设施。2010-2011年的冬春连旱中,周至县受旱面积达8000公顷,全县利用430眼机井和配套水利工程设施,灌溉作物6640公顷,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周至县有无项目对比分析

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对周至县粮食生产有直接影响。目前周至县参与土地治理项目的乡镇主要有12个,去除2010年刚加入的尚村镇,这里选取11个实施过土地综合治理的乡镇进行研究。有无项目对比分析是项目评价中常用方法之一,可以对项目实施前后进行对比分析,也可以对项目区与非项目区进行对比分析。

(一)项目实施前后对比分析

通过比较项目区在土地治理项目实施前后的粮食单产变化趋势,初步评价土地治理项目对周至县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1995年,周至县11个农业基础生产条件较差的乡镇未实施土地治理项目以前,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各个乡镇的粮食单产表现出较强的差异性,竹裕乡与九峰乡的单产差距为2945公斤/公顷,单产仅为九峰乡的1/3。各粮食单产在较低的水平波动,均值为3218.64公斤/公顷,低于全县平均水平341.01公斤/公顷。到2010年,周至县基本完成了11个主要乡镇的农业综合开发,各乡镇粮食单产得到大幅提高,单产最高的乡镇九峰乡与单产最低的乡镇司竹乡的单产之差为2095公斤/公顷。11个乡镇的粮食单产实现在5065.91公斤/公顷的水平波动,比1995年提高了1847.27公斤/公顷,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394.27公斤/公顷。可见,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项目镇的粮食单产对全县粮食单产的影响由原来的“制约”作用变为现在的“促进”作用(如图2)。从图2中可以看出,随着农业综合开发的持续推进,11个乡镇粮食单产由项目实施初期(1995—1996年)低于全县水平逐渐增加到与全县单产水平长期持平甚至偏高。在2007年全县粮食单产由于自然灾害受到重创时,仍然增势不减,并在最近3年持续高于全县水平。这不仅体现了土地治理项目增强了农业生产能力,也表明了农业基础生产设施的改善能有效地规避自然灾害,保证农业生产稳产增收。

(二)项目区和非项目区对比分析

不考虑2010年刚进行土地治理的尚村镇,根据有无项目可把周至县的22个乡镇分为项目乡镇(11个乡镇)和非项目乡镇(11个乡镇),分别以1995年和2010年为考察时点,并将粮食种植面积的减量视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增量,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周至县项目乡镇粮食种植面积占全县的2/3,单产增幅较大,且有7000多公顷的农业结构调整行为。非项目乡镇的粮食单产徘徊不前,农业结构调整不到150公顷。可见,周至县土地治理项目提高了全县的粮食单产水平,推动了县域农业结构调整。

三、土地治理项目对周至县域农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一)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

土地治理项目为周至县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契机。周至县临近西安市,又是猕猴桃适生区,具备蔬菜产业和猕猴桃产业发展的自然和社会条件。2005年县政府实施土地治理项目,在终南镇建立了万亩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2008—2009年,周至县土地治理项目连续支持终南镇。现在终南镇已是全市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专业市场功能齐全、产业化服务体系健全的蔬菜种植示范基地。与终南镇类似,周至县富仁乡在2006-2008年连续3年在土地治理项目支持下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结构调整。全县的蔬菜种植已成规模,并带动了一批蔬菜专业合作社和产销企业的形成,为当地的农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出路。土地治理项目也极大地促进了猕猴桃生产。2010年,周至县猕猴桃种植面积达到2万公顷。所有12个实施了土地治理项目的乡镇,都是猕猴桃发展重点乡镇,占总数的2/3,猕猴桃种植面积15673.33公顷,占总数的77.93%。最具代表性的马召镇是周至县农业综合开发最早乡镇,也是猕猴桃发展较好的乡镇之一。2009年,周至县又在马召镇启动了万亩有机猕猴桃现代示范园建设项目,并在2010年再次在马召镇投放土地治理项目资金。2010年,全县年末耕地面积5万公顷,猕猴桃和蔬菜种植达到25912.27公顷,占全县年末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根据对周至县猕猴桃种植基地和蔬菜种植基地建设项目的考察,结合对土地治理项目资金投向的追踪可以发现,对于政府主导的农业结构调整项目,基本都采用农业综合开发推动,而进行过土地治理项目的乡镇,也广泛存在村民自主型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行为。可以说,土地治理项目是发展周至县域农业经济的重要工具,项目实施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性。

(二)对农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从有无项目分析可知,土地治理项目大规模地提高了周至县的农业生产能力,使全县1/2的乡镇、2/3耕地的粮食生产由原来“拖后腿”,变为现在的“生力军”。同时,土地治理项目的实施不仅带动了全县粮食单产不断攀升,还使周至县非粮农作物产量逐年提高,其中猕猴桃和蔬菜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来源的重要部分。2005年以来,周至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为了分析土地治理项目导致的农业结构调整对周至县农民生活水平的影响,这里选用1996—2010年全县的粮食产量(L)、猕猴桃产量(M)和蔬菜产量(S)作为因变量,周至县农民人均纯收入(Y)作为自变量,应用统计分析软件eviews6.0进行回归分析。通过ADF检验可以得出,数据序列Y、M、S、L均为二阶单整数据;进一步用E-G两步法检验得出,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直接用LS法进行回归分析:Y=642.7321+0.014246M+0.006426S-0.000590L(0.824843)(9.360216)(2.693408)(-0.201625)R2=0.976069F=149.5498回归结果显示,粮食产出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没有显著影响,甚至是负影响。而猕猴桃和蔬菜对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显著正影响。因此这里剔除粮食产量(L)因素,重新进行回归分析:Y=487.5027+0.014216M+0.006397S(4.228358)(9.785150)(2.800390)R2=0.975980F=243.7948再次回归得到了良好的拟合结果。方程的调整R2为0.9720,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蔬菜年产量(S)和猕猴桃年产量(M)对周至县农民人均纯收入(Y)影响显著,表明土地治理项目带来的农业种植结构大调整是周至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源泉。此时,非项目区的农户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近为487.50元。

(三)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篇4

(一)大榛子产业

围绕建成全省最大的大榛子种植基地目标,做大做强大榛子种植产业。鼓励集中连片发展大榛子种植,集中连片种植面积10-20亩(每亩667平方米,以下等同),每亩奖励60元,连奖2年;20-50亩的,每亩奖励80元,连奖2年;50亩以上(含50亩)不足150亩的,每亩奖补100元,连奖2年;集中连片种植面积150亩以上(含150亩)的,每亩奖补120元,连奖2年。

(二)中草药种植产业

鼓励集中连片发展中药材种植项目。种植面积20亩以上(含20亩)不足50亩的,一次性奖补每亩100元;种植面积50亩以上(含50亩)不足100亩的,一次性奖补每亩150元;种植面积100亩及以上的,一次性奖补每亩200元。

(三)平菇、香菇产业

鼓励集中连片发展平菇、香菇产业,除享受市里补贴政策外,对集中新建连片平菇、香菇棚达到10栋及以上规模(单个菌棚不少于667平方米),并投入生产的,每个菌棚当年一次性奖补3000元,或配套相应价值的基础设施。

二、奖补要求和优惠措施

(一)上述一大类产业项目,集中连片经营面积达到100亩以上规模的,在土地流转时,同等条件下镇政府优先办理产业项目用地。

(二)达到奖补条件的,政府负责协调信用社、邮政等金融信贷部门提供贷款支持。

(三)对达到200亩以上的镇政府设立产业园区,优先安排申报国家建设项目补贴和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扶持资金。对园区规划、用地建设、办理建设审批手续的,镇政府安排专人帮办,属于镇政府主管部门直接收取费用的,根据建设规模投资情况将给予适当减免优惠。

(四)大榛子产业奖补分2年发放,第一年成活率85%以上发放奖补,第二年补植率(补种树苗)100%且总体成活率达到90%以上发放奖补。符合国家清理林地还林补贴政策的,按国家有关政策办理。

三、奖补范围、对象及考核办法

(一)奖补范围。发展扶持项目是指文件后规定的2020年新发展的农业产业项目。

篇5

项目管理是国民经济中许多经济组织和科研组织需要用到的管理手段。在理论上项目管理专家把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项目管理称为传统的项目管理,80年代以后为现代项目管理。传统项目管理主要包括范围管理、时间管理、费用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四个方面,这一阶段项目管理主要应用于国防科研、建筑工程等领域,致力于预算、规划和达到特定目标的小范围活动。现代项目管理在传统项目管理基础上增加了质量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和综合管理五个方面的内容,项目管理的应用也逐渐扩展到制造、金融、电信、软件开发等许多行业,国外许多大公司投入大量时间和资金及培训来提高项目管理能力。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华罗庚教授等数学家在全国推广统筹法开始了项目管理的研究与应用,20世纪80年代中建筑工程项目实行招标承包制初步形成了建筑市场和工程项目管理模式,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我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研究工作。在我国的项目管理体系内,理论核心包括了项目管理的概念、观点、原理及与项目环境和管理行为有关的内容,诸如领导、权利、成员及组织的目标等,这些基本的内容与农业技术经济学有密不可分的学科与应用联系。项目是一个特殊的将被完成的有限任务,它是在一定时间内,满足一系列特定目标的多项相关工作的总称。项目管理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农业技术经济学是一门技术科学与经济科学相交叉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农业技术进步中的技术经济关系。农业技术经济学以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特别是以技术经济效益原理为主线,对农业技术进步的现象和特点进行解释,对农业技术进步在农业经济系统内的地位进行分析,对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农业技术进步的一般规律进行探索。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越来越多的知识性项目蕴运而生,农业技术就是其中一类重要的知识性项目。

一、农业技术进步与项目管理的关系

(一)农业技术进步具有项目的特性

农业技术进步就是农业新技术不断运用于农业生产,并使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农业新技术通常是通过提高单位投入的农产品产量,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或增加农产品的新用途等形式对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发挥作用的。农业技术进步活动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技术创新项目,如研制开发、工艺进步、技术改造等活动,这些活动具有开创性、前瞻性、风险性、一次性等特点,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时间、成本、质量等约束条件,每一个活动也就具备了项目的特性。另一类是这些创新成果的应用,如日常的生产、营销活动的组织,这些活动具有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特点,这些活动由于面对社会需求的不同,每一次组织活动也可当作一个项目来管理。

(二)农业技术创新离不开项目管理

1.农业发展要靠技术创新项目来实现。农业技术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个项目诞生、实施、运作过程的集合,农业科研机构不断参与技术创新和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项目也就不断产生。每一个创新项目构成了技术进步的载体,成功的项目为农业带来了活力,也构筑了农业发展的阶梯。

篇6

 

根据《新乡市农业农村局  新乡市财政局关于提前下达2021年农业相关转移支付资金预算指标的通知》(新财预〔2020〕482号)要求、参照新乡市2020年度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家庭农场发展项目实施方案,现就卫辉市2021年度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家庭农场发展项目制定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2021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市委市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围绕推进产业精准扶贫、“四优四化”等重点工作,按照“完善认定、示范创建、普惠支持、服务提升”的要求,加快培育我市家庭农场。通过财政资金扶持家庭农场发展,鼓励其有序流转土地、健全管理制度、应用先进技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绿色化标准化生产、购买社会化服务等,推动发展示范家庭农场。

二、扶持资金及扶持对象

2021年新乡市下发卫辉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资金15万元用于支持家庭农场发展项目,支持对象分三家家庭农场实施,每家5万元。家庭农场发展项目扶持资金用于支持规模适度、管理规范、效益稳定且已录入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的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近三年获得财政支持的示范家庭农场不再受用),打造一批先进典型和亮点,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优先支持“四优”农产品重点区域、带贫效果明显、返乡人员创办的家庭农场。

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包括:《河南省农业厅关于公布2019年省级示范家庭农场认定和监测合格名单的通知》(豫农文〔2019〕35号)、《新乡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公布2020年监测合格和认定市级示范家庭农场的通知》(新农〔2020〕116号)且已录入农场名录系统的家庭农场。

三、扶持方向

1.生产基地建设

(1)种植业绿色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制订和实施生产标准与技术规程,引进与推广良种良法;兴建温室大棚;绿色化标准化生产基地设施建设,购置小、微型灌溉设备;大型农业生产机具设备、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仪器购置等。开展农产品初加工,建设清选包装、冷藏保鲜、烘干仓储等设施。

(2)畜牧集中饲养小区建设。兴建饲养圈舍、购置相关设备和环保处理设施等。

(3)渔业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包括购置相关设备等。

2.市场营销能力建设。拓展产品市场。兴办产地批发市场和交易市场,购置相关设备;在城市超市租用专门柜台直销等销售网点建设;举办或参与产品展览展示推介等市场营销活动。提升产品品质,实施品牌战略,拉长产业链条,兴办加工实体。

3.开展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和品牌建设。开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或地理标识认证,争创国家及省级著名商标品牌等。

4.创新试点。开展电子商务等营销业态创新。

5.购买社会化服务。通过农业生产托管等形式,购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作业的社会化服务。

6.提升管理水平。鼓励各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专业机构或专业人才为家庭农场提供政策咨询、生产控制、财务管理、技术指导、信息统计等服务。

7.发展监测。做好典型家庭农场发展监测工作。

家庭农场发展资金不得用于招待费、办公费、发放工资补贴等与生产经营无关的支出。

四、项目管理

1.加强组织协调。乡镇农业农村办公室要加强对项目的组织实施,结合农场实际,协助其细化实施方案,农业农村部门将积极协调财政部门按照资金拨付渠道,及时将项目资金按进度要求拨付到实施单位。

2.强化政策公开。实施方案要在乡(镇)和村公开栏进行公示,按程序做好补助对象、补助资金等信息公开公示工作,强化社会监督。

3.加强指导服务。各乡镇农业农村办要指导家庭农场管好用好国家扶持资金,严格按照财务制度规定和资金使用方向正确使用,切实发挥资金效益。将补助对象纳入农业农村部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管理,指导家庭农场做好填报工作。

4.注重信息调度。建立项目执行定期调度督导机制,及时掌握项目执行和资金使用情况。4月26日前乡镇要组织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进行申报,由乡镇择优推荐,并将承接任务对象、推荐报告、家庭农场实施方案报至卫辉市农业农村局农经站。

 

联系人:  贵仕胜   李梦雅

联系电话:4484331

电子邮箱:whsnjz@126.com

 

 

卫辉市农业农村局

篇7

1.据农业农村部消息,农业农村部关于积极稳妥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积极稳妥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工作,要突出服务乡村振兴。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眼乡村产业发展需求,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选择盘活利用模式。要统筹考虑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环境容量、产业基础和历史文化传承,选择适合本地实际的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模式。鼓励利用闲置住宅发展符合乡村特点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创意办公、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以及农产品冷链、初加工、仓储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支持采取整理、复垦、复绿等方式,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整治,依法依规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政策,为农民建房、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提供土地等要素保障。

2.为了积极落实国家“一带一路”、“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扬泰机场二期工程的建设是势在必行。随着机场提档升级,人流、物流、产业流将会迅速聚集,得天独厚的优势,临空经济区建设将成为丁沟的载体和平台,将大批发展要素吸引到这里,机场经济圈正在崛起。

3.光线中国电影世界项目是我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将在空港新城规划区内建设国内规模最大的摄影棚组群。西浦光线电影学院落户,既凝聚着西交利物浦大学多方面的资源优势,又涵盖光线传媒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品牌IP等多领域的实质内涵。两个项目将对地区影视文化旅游全产业链发展,空港新城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4.丁沟镇朱桥村朱套组位于启扬高速机场互通高速路和安大路机场连接路交汇之间,紧邻机场。朱套,名如地形,四面环水,村落房屋之间小巷多,风景秀丽,有“小江南”的美誉。小村落民风淳朴,人文历史悠久,明朝的举人进士韩如善和朱三嘚曾居住此地。目前,除去首批拆迁户,该组还有65户人家,309人,耕地445亩。该地段将受益于机场利好辐射

二、项目方案、方式,建设规模、实施进度及投资分析(另详):

1.乡村游(农活体验、果蔬采摘、捕鱼)机场旅客变游客;

河道和村道整理;各种公共设施和配套设施完善;农田、八边地、河流由公司集体承包,统一规划,有机生态种养殖;

2.民宿居民交闲置房屋入股或租赁,一户一方案,改造装潢预算和施工监理(不新增建筑面积,旧房改造)。首批50个床位(经济型、中式精品型、乡村田园风型、集装箱型)。

3.餐饮农家乐,特产便利店,乡村酒吧,烧烤(200人次)

资金来源:政府乡村振兴项目资金+村企合作企业资金+农户个人资金=1000万

三、项目组织、劳动定员、运行操作:

公司运行:扬州市源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农户

项目名称:水韵朱套—小江南

四、项目社会效益分析、风险分析:

项目效益达成村居环境好,人人有事做,户户有钱赚,文旅品牌响。

篇8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7-0132-04

现代农业(花卉)生产发展项目是一项政府涉林重点建设项目[1-3],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开展绩效评价,不仅有助于加强项目实施技术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而且对于进一步加快花卉产业发展,提高产品竞争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5]。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现代农业(花卉)生产发展项目检查验收的术语和定义,检查验收依据、对象、内容、制度、方法和步骤、评价标准、结果应用与处理等。本规范适用于龙岩市范围内现代农业(花卉)生产发展项目的检查验收,各类花卉项目参照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2.1 花卉栽培设施

花卉栽培设施是人为建造的适宜或保护不同类型的花卉正常生长发育的各种建筑及设备,主要包括温室、塑料大棚、冷床与温床、荫棚、风障以及机械化与自动化设备、各种机具和容器等。

2.2 温室

温室是以采光覆盖材料作为全部或部分围护结构材料,可在冬季或其他不适宜露地植物生长的季节供栽培植物的建筑。

2.3 智能温室

智能温室也称作自动化温室,是指配备了由计算机控制的可移动天窗、遮阳系统、保温系统、升温系统、湿窗帘/风扇降温系统、喷滴灌系统或滴灌系统、移动苗床等自动化设施,基于农业温室环境的高科技“智能”温室。

2.4 标准温室

标准温室是连片建设面积2 000 m2以上,檐高≥2.5 m,脊高≥4 m,外遮阳高≥5 m,每拱跨度6.0~12.0 m,开间3.0~8.0 m,配备风扇水帘降温系统、加温系统、供水及浇灌系统、外遮阳系统、卷膜通风系统的温室。

2.5 荫棚

荫棚是为园林植物生长提供遮阳的栽培设施。

2.6 大棚

大棚是由热镀锌管制成的拉杆、压杆、立柱以及拱杆等材料作骨架,覆盖塑料薄膜而成为拱圆形的料棚。根据其形状特点分为拱形钢架塑料大棚、连拱钢架塑料大棚、标准钢架大棚。

2.7 喷灌

喷灌是利用喷头等专用设备把有压水喷洒到空中,形成水滴落到地喷灌面和作物表面的灌溉方法。

2.8 滴灌

滴灌是按照作物需水要求,通过低压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毛管上的灌水器,将水和作物需要的养分一滴一滴、均匀而又缓慢地滴入作物根区土壤中的灌水方法。

3 检查验收依据

①《福建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闽财农〔2008〕92号);②《省级设施农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闽财农〔2013〕115号);③《福建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绩效考评(试行)办法》(闽财农〔2009〕16号);④省财政厅、林业厅印发的省级现代农业(花卉)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和省级设施农业(花卉)项目年度申报指南或申报要求;⑤省、市下达的年度现代农业(花卉)生产发展项目计划任务;⑥市林业局、财政局印发的现代农业(花卉)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实施方案批复文件;⑦现代农业(花卉)生产发展项目实施方案、设计图;⑧现代农业(花卉)生产发展项目建设竣工资料;⑨现代农业(花卉)生产发展项目施工合同书。

4 检查验收对象

承担现代农业(花卉)生产发展项目和各类设施农业(花卉)项目的县(市、区)及相关实施单位。

5 检查验收内容

5.1 建设任务完成情况

对照项目批复文件逐项检查建设任务完成实绩。设施栽培示范基地项目重点检查设施建设面积、工程质量、配套设施设备及建成后的使用情况,苗木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重点检查基地建设面积、各分项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及工程质量。

5.2 资金到位使用情况

省级下达的项目资金和配套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

5.3 组织措施落实情况

项目县及项目建设单位为推进项目建设采取的具体措施办法。

5.4 项目建设成效情况

包括种植花卉单位面积产量、产值增幅及农民增收的情况。

6 检查验收与备案制度

现代农业(花卉)生产发展项目实行三级检查验收和省级备案制度,即实施单位自查、县级初级验收,市级竣工检查验收,省级备案。

7 检查验收方法和步骤

项目竣工验收采取自下而上的自查―初级验收―竣工检查验收―备案程序。

7.1 单位自查

各项目建设单位应组织专人根据项目批复文件,逐项检查落实批复任务的完成情况、建设质量和成效,以及省、市下达的项目资金和地方及建设单位配套资金到位使用等情况,并出具审计报告,连同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项目建设情况总结(含建设合同、工程决算书、竣工图、验收报告等),上报并申请县林业局、财政局组织项目验收。

7.2 县级初级验收

7.2.1 准备工作。检查验收工作由县财政局、林业局组织相关工作人员或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社会服务机构完成;购置检查验收工具、文具等设备;学习检查验收方法、标准、要求;收集检查作业设计说明书、图纸,施工合同、自检报告等资料文件。

7.2.2 验收比重。全面验收。

7.2.3 外业检查验收方法。

(1)钢架大棚(温室)外业检查验收方法。①面积测量:用皮尺或其他高精确度的仪器测量钢架(温室)大棚内部长度、宽度,计算面积。②主体结构:用皮尺或其他高精确度的仪器测量钢架(温室)大棚檐高、脊高、外遮阳高、跨度、开间、纵向立柱间距、顶高等。③配套设施:验收时现场查对项目建设标准提出的主要配套设施设备是否配齐,主要配套设施是否达到要求。④材料质量:由实施主体负责提供生产厂家的质检证明,或供货单位的证明,或实施主体提供的证明,作为验收附件。

(2)观赏苗木生产示范基地设施外业检查验收方法。①田间道:用皮尺或其他高精确度的仪器测量田间道长度和路面、路基宽度。质量符合《农业机械田间行走道路技术规范》(NY/T 2194―2012)。②生产用道:用皮尺或其他高精确度的仪器测量生产用道长度和路面、路基宽度。质量符合《农业机械田间行走道路技术规范》(NY/T 2194―2012)。③蓄排沟:用皮尺或其他高精确度的仪器测量蓄排沟长度和沟底宽、沟深。④喷溉设施:喷灌工程需符合《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085―2007)。应审查技术文件是否齐全、正确;应检查土建工程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和本规范的规定;应检查设备选择是否合理,安装质量是否达到本规范的规定。应进行全系统的试运行,并应对主要技术参数进行实测。⑤滴溉设施:滴灌工程需符合《微灌工程技术规范》(GB/T 50485―2009)。应审查技术文件是否齐全、正确;检查土建工程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检查设备选择是否合理,安装质量是否达到本规范的规定。应进行全系统的试运行,并应对主要技术参数进行实测。⑥蓄水池:用皮尺或其他高精确度的仪器测量蓄水池容积。

7.2.4 检查验收标准。检查验收标准见附录A。

7.2.5 检查验收成果资料。检查验收报告书、检查验收统计表见附录B。

7.2.6 检查验收报告内容要求。①检查验收基本情况,包括验收时间、验收组织、验收方法;②检查验收结果及评价;③完成任务情况分析;④建设资金筹集、投入和管理情况。

7.2.7 检查验收成果上报。县(市、区)现代农业(花卉)生产发展项目检查验收成果一式4份,于每年11月底前上报市财政局、林业局。

7.3 市级竣工检查验收

在县级初级验收的基础上,由市财政局、林业局组织相关工作人员或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社会服务机构完成。

7.3.1 听取项目实施情况汇报。听取项目县(市、区)及项目承担单位对项目管理与实施情况汇报;观看项目实施过程的录像资料;开展检查质询等。

7.3.2 查阅项目文档资料。项目县(市、区)及项目承担单位需提供的文档资料主要包括:①项目申请、计划批复、实施方案、自查自检等文件资料;②项目资金拨付文件、会计账表、管理制度等;③项目建设合同、工作总结;④项目实施过程中质量监查、录像、照片等有关资料。

7.3.3 项目区实地检查。实地检查主要包括建设内容、建设面积和工程质量等内容。①建设内容:核对与项目批复文件的建设内容是否一致;②工程数量:实地测量,核对与项目批复文件的建设任务是否完成;③工程质量:检查各项工程的建设标准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7.3.4 竣工检查验收方法标准。竣工检查验收方法标准与县检查验收相同;竣工检查验收结果的确定。①以实施单位为主体,检查面积(长度、容积),市级竣工检查验收的核实数量与县级初级验收之比≥97%者,则按县级初级验收数量计算成效,否则,以市级竣工检查验收数量为准;②工程质量以市级竣工检查验收为准。

7.3.5 竣工检查验收成果。

(1)竣工检查验收报告内容。①竣工检查验收工作简况;②竣工检查验收情况及结果;③工程典型经验介绍;④主要存在问题和建议。

(2)竣工检查验收统计表。①竣工检查验收统计表(附录B);②市级竣工检查验收与县级初级验收情况对比总表;③竣工检查验收结果评分表;④工程建设专项资金筹集和使用情况表。

7.3.6 竣工检查验收成果上报。市级竣工检查验收成果于每年12月底前一式2份上报省财政厅、林业厅。

7.4 省级备案

县级初级验收后,将项目批复文件、经专家评审修改确认的实施方案及附件、工程招标文件、施工合同及施工图纸、工程决算书及验收报告、现场签证材料(含影像材料、主材合格证、设备出厂证书等)、项目现场布置平面图、项目实施总结及审计报告等材料作为县级初级验收报告附件,需逐页盖章,连同县级初级验收报告一并上报市财政局、林业局。市级竣工检查验收后将市级竣工检查验收报告及竣工检查验收结果评分表一起转报省财政厅、林业厅备查。

8 评价标准和结果应用与处理

8.1 评价标准

8.1.1 资金到位使用情况(35分)。包括资金到位、资金使用和财务管理等指标。主要评价资金的拨付、列支、核算、管理执行有关专项资金管理规定的情况。

8.1.2 建设任务完成情况(55分)。按任务完成的百分率计算得分。主要评价项目技术方案是否科学、项目实施是否规范到位、建设任务是否完成等。

8.1.3 项目管理情况(10分)。主要考核项目县在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科学指导、确保成效等方面采取的措施;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考核项目在提高产量、产值,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成效;检查内业资料,包括照片录像资料以及文档管理情况(附录C)。

8.2 结果应用与处理

8.2.1 县级初级验收结果应用与处理。县级初次验收不合格的,由县林业局、财政局向项目单位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责令项目单位限期整改;第2次验收不合格的,项目县林业局、财政局必须及时上报市林业局、财政局,市级项目由市林业局、财政局取消项目补助,收回市级补助资金;省级项目转报省林业厅、财政厅,由省林业厅、财政厅取消项目补助,收回省级补助资金。

8.2.2 市级竣工检查验收结果应用与处理。市级竣工检查验收结果评判实行百分制,计分采用量化指标,满分为100分(附录C)。根据得分的不同情况将考评结果划分为4个等级:总分在90分以上(含90分)为优秀;80~89分(含80分)为良好;70~79分(含70分)为合格;70分以下为不合格。

(1)省级财政现代农业(花卉)生产发展项目竣工检查验收结果应用与处理。市级竣工检查验收不合格的,由市林业局、财政局向项目单位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限期整改后仍达不到竣工要求的,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市级对检查发现存在弄虚作假、套取补贴资金的项目,取消项目补贴资格,收回补贴资金,情节严重的暂停该县(市、区)下一年度补贴项目。

(2)市级财政现代农业(花卉)生产发展项目竣工检查验收结果应用与处理。项目实施单位必须按批复的项目内容、数量、标准及时间要求完成,经营管理水平得到提高。经市级竣工检查验收任务完成率100%以上的,项目验收为合格,且申报单位建设项目(温室、大棚)或苗木基地内的花卉苗木栽培面积必须大于申报建设项目(温室、大棚)面积80%的,予以全额补助;50%~80%的按比例补助;50%以下的不予补助;经市级竣工检查验收任务完成率低于100%的,验收为不合格,市级对检查不合格的项目,由市林业局、财政局向项目单位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限期整改后仍达不到竣工要求的,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市级对检查发现存在弄虚作假、套取补贴资金的项目,取消项目补贴资格,收回补贴资金,情节严重的暂停该县(市、区)下一年度补贴项目。实施多个项目的单位任务完成率按补助项目资金权重加权计算。任务完成率(%)=符合质量要求的实际完成数/批复任务数×100。

9 参考文献

[1] 晓峰.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项目通过竣工验收[J].农业工程,2014(4):43.

[2] 李.水稻轻型栽培机械化技术规范[J].贵州农机化,2001(6):26-27.

[3] 何少波.规范和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管理工作的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9(9):30-32.

[4] 阮雅琴.农业产业化项目扶持资金管理亟待规范[J].杭州(周刊),2016(2):42.

[5] 袁静.规范农业项目资金管理的对策和措施[J].中国农业信息,2015(1):142.

附录A 项目建设标准和要求

1 省级财政现代农业(花卉)生产发展项目质量标准

1.1 智能温室

1.1.1 主体规格。檐高≥3.0 m,脊高≥5.0 m,外遮阳高≥5.5 m。每拱跨度8.0~12.0 m,开间4.0~8.0 m。

1.1.2 结构材料。钢结构骨架使用质量不低于Q235优质钢材,所有钢架及构件均采用热镀锌材料,并经防老化、耐腐蚀处理,风载≥0.75 kN/m2(相当于11级大风以上)。现场组装不经焊接工艺,确保温室密闭性。

1.1.3 覆盖材料。透光覆盖材料使用适合南方气候特点的长寿型PEP利得膜,厚度≥0.15 mm,透光率≥85%。

1.1.4 遮阳系统。需安装双层遮阳网,可根据生产用途选择使用合理遮光率的针织遮阳网;配备电动和手动2套控制系统。

1.1.5 降温系统。水帘厚度≥10 cm,蜂窝孔直径≤9 mm;风机功率≥1 kW,排风量≥40 000 m3/h。如设有侧通风,需加装防虫网。

1.1.6 排水。水槽须用热浸镀锌或热浸镀锌板冷弯成型,壁厚不少于2.5 mm,并满足最大排雨量≥120 mm/h的要求;落水管为PVC,直径≥110 mm。

1.1.7 其他。温室四周裙墙需砖砌。配备移动苗床的智能温室,移动苗床面积应占智能温室面积的70%以上,地面硬化率≥60%;无配备移动苗床的,地面不需硬化。

1.2 大跨度生产荫棚

1.2.1 主体框架结构。跨度≥30 m,纵向立柱间距≤6 m,可根据生产用途选择使用合理遮光率的针织遮阳网。

1.2.2 灌溉设施。每跨配备1台大型多用途移动喷灌车。

1.2.3 地面处理。由机械平整土地,整成折扇型地面,斜度为 ≥2°,地面铺设≥8 cm厚小碎石,覆盖园艺地布,并设排水沟。

1.3 连拱钢架塑料大棚

1.3.1 大棚规格。跨度≥6 m,肩高≥2 m,顶高≥3.6 m,开间≤4 m。

1.3.2 水槽。用热浸镀锌或热浸镀锌板冷弯成型,壁厚不少于2.5 mm。

1.3.3 覆盖材料。覆盖层采用适合生产需要的长寿型PEP利得膜或长寿型PEP利得膜和针织遮阳网。

1.4 拱形钢架塑料大棚

1.4.1 大棚规格。主骨架采用国产热镀锌钢管,棚体高度≥2.5 m、宽度≥6.0 m,拱间距≤1.3 m。

1.4.2 覆盖材料。覆盖层采用适合生产需要的塑料薄膜和针织遮阳网。

1.5 观赏苗木生产示范基地

1.5.1 田间道。路面宽3~4 m,路基宽3~4 m,纵坡标高应高出地面≥0.5 m,路面采用泥结碎石,质量符合《农业机械田间行走道路技术规范》(NY/T 2194―2012)。

1.5.2 生产用道。路面宽1.0~1.5 m,路基宽1.5~2.0 m,路面高出地面≥0.3 m,采用砂性土夯实,质量符合《农业机械田间行走道路技术规范》(NY/T 2194―2012)。

1.5.3 蓄排沟。沟底宽≥0.3 m,沟高≥0.3 m,沟底为C15混凝土底板厚度为10 cm,沟壁为12墙砖,并用M5水泥砂浆抹面 1 cm。

1.5.4 喷溉设施。喷灌工程须符合《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085―2007)。

1.5.5 滴溉设施。滴灌工程须符合《微灌工程技术规范》(GB/T 50485―2009)。

1.5.6 蓄水池。采用钢筋混凝土砌成;全埋式或半埋式蓄水池也可采用砖混结构砌成。

2 市级财政现代农业(花卉)生产发展项目质量标准

2.1 温室

连片建设面积2 000 m2以上,各项性能参数不得低于以下要求。

2.1.1 主体规格。檐高≥2.5 m,脊高≥4 m,外遮阳高≥5 m。每拱跨度6.0~12.0 m,开间3.0~8.0 m。

2.1.2 主要性能指标。风载≥0.75 kN/m2(相当于11级大风以上),最大排雨量≥120 mm/h,电源参数220 V/380 V,50 Hz。

2.1.3 材料及工艺要求。①钢结构骨架使用质量不低于Q235优质钢材,所有钢架及构件均采用热镀锌材料,并经防老化、耐腐蚀处理;②透光覆盖材料使用适合南方气候特点的长寿型PEP利得膜,厚度≥0.15 mm,透光率≥85%。

2.1.4 设备要求。配备风扇水帘降温系统、加温系统、供水及浇灌系统、外遮阳系统、卷膜通风系统等。

2.2 标准钢架大棚

连片建设面积2 000 m2以上,各项性能参数不得低于以下要求。

2.2.1 标准钢架大棚规格。跨度≥6 m,肩高≥2 m,顶高≥3.6 m,开间≤4 m,拱间距≤1.3 m。

篇9

我国农村牧区对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进行了一些探索,如在农户实施的“四位一体”生态家园工程,在农户庭院有厕所、猪圈,温室内建沼气池,种植业促进养殖业,养殖业带动沼气建设,沼气供给农牧民生活用能,沼渣(液)供给绿色植物营养所需,成为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种模式。

为了大力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推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切实转变传统农牧业的发展理念,在农牧业生产中应强调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大效益”的统一,走优质、高产、高效、可持续的道路

二、加强领导,通力合作,把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摆上重要日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制订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创造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的良好环境,借智生财、借财生财,促进农牧业循环经济的大发展,让农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成为解决“三农三牧”问题的重要途径

三、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的主要形式

(一)减量化生产形式

主要是通过提高利用率,减少使用化肥、农药、农膜以及农用能源和其它化工类农用资料,或使用新型生产资料和技术来代替常规生产资料和技术。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其它农用资料,可以减少进入水体、土壤和大气的污染物。

(二)再利用运作形式

主要是指将废弃物能源化、肥料化和饲料化。比如,在生态农牧业综合开发中,种植业与畜牧业相结合,加上以沼气发酵为主的能源生态工程、粪便生物氧化塘多级利用工程,可将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和家畜排泄物能源化、肥料化,向农牧户提供清洁的生活能源和生产能源,向农田提供清洁高效的有机肥料。有机废弃物饲料化利用生态工程也是再利用运作模式的又一重点内容。

(三)再循环链接形式

一类是农畜产品在储存或运输过程中质量发生变化,不能按原有用途消费,可经过分类处理改变用途,既可减少农牧业通过最终产品向系统外输出污染物,又能增加可利用的物质与能源来源。如变质水果和蔬菜类可转化成肥料,次等粮食可加工成酒精。另一类是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将农畜产品加工成环保农牧业生产资料,如可降解地膜、营养钵、生物柴油等生物产品。

四、打造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框架

如以粮食及其它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为依托的加工企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畜牧、水产生产加工企业为依托的畜牧、水产加工循环经济链条;以林业及其加工业为依托的林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秸秆的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秸秆循环经济链条。

五、构建循环经济型农牧业体系

(一)加快传统农牧业、资源消耗型农牧业向生态型农牧业、资源循环利用型农牧业转化

继续加大种养结合的比重,优化种养区域布局,加强农牧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循环利用,形成大农业内部良性循环,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投入的减量化,逐步降低农牧业的各类污染,积极推广农牧业清洁生产模式。

(二)种植业要建立立体种植、养殖模式

积极推广玉米、春小麦结合马铃薯、豆类、向日葵、胡萝卜等蔬菜组成的多种立体种植模式,改造盐碱地和中低产田,提高土地有效利用率、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利用率。大力发展养殖业,通过过腹还田、直接还田、沼气发酵等途径,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效率,

完成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

(三)畜牧业要以循环经济发展为原则,根据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发展

牧区畜牧业,稳定牲畜头数,加强草原的保护,采取围建草库伦、划区轮牧、封育、以草定畜等方法,大力推行草原集约化经营,建设人工草场,改良天然草场,发展灌溉草场,多渠道增加饲草生产能力。农区畜牧业,围绕畜牧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调整粮草种植结构,在提高粮食单产、稳定粮食总产的前提下,不断扩大青贮玉米和优质牧草种植面积,在城郊区、水资源富集区、玉米集中种植区建立一批规模化的养殖场。

六、加快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的发展步伐,培植农牧业循环经济载体

(一)搞好循环型农牧业工业园区建设

制订农畜副产品加工企业聚集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以生产要素为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内,实现有害污染物在园区内的闭路循环。

(二)做好农畜副产品出口基地园区建设

大力推进出口农畜产品的清洁生产,使农畜副产品达到质量、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七、进一步探索农牧业节本增效新途径,逐步实现粗放农牧业向精准农牧业的转变

(一)实施“藏粮于土”“藏粮于科技”战略,保持和提高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力,处理好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的矛盾。

(二)进一步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加快优势产业带建设,发挥集约种植养殖优势,提高规模效益。

篇10

2.从人均产出和收入看。3.5万人的从业规模与8万人的生猪养殖从业规模相比较小,但是人均纯收入比生猪养殖业高2.8倍,水貂养殖收益明显好于生猪养殖。

二、发展家庭牧场的经验做法

1.科学制定认定标准,稳步推进牧场发展。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畜牧业家庭牧场的认定标准,拟定了扶持规模养殖大户升级为家庭牧场的计划。并根据诸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家庭牧场建设的意见》和《诸城市鼓励扶持家庭牧场建设的暂行办法》两个重要文件的要求,将扶持的对象分为养殖业家庭牧场和种养结合家庭牧场两大类别,规定了每个畜牧业家庭牧场的规模标准、技术标准和经营管理标准,同时还必须具备《规模畜禽养殖项目登记备案证明》《规模畜禽养殖用地登记备案证明》,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和建有粪污及病死畜禽无害处理设施等;标准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指明了诸城市发展畜牧业家庭牧场的方向。

2.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做好舆论引导。家庭牧场作为新的农业经营主体和发展模式,各级各部门都加大了宣传力度。畜牧部门充分发挥业务优势,发动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进场入户开展家庭牧场的政策宣传,利用给养殖场户进行诊疗服务和开展畜牧业技术培训的间隙进行宣传。对规模养殖大户,要主动与他们沟通,鼓励符合条件的规模养殖大户成立家庭牧场。同时,充分利用报纸、网络、电视等新闻媒体,将畜牧业家庭牧场的开展情况和亮点及时进行宣传报道,让中央的惠农政策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传递到养殖户中,充分了解发展家庭牧场的意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严格牧场申报程序,认真组织检查认定。根据《诸城市家庭牧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申报家庭牧场采取镇级申报、县级认定的原则,申报单位填写《诸城市家庭牧场申报表》、提报土地承包合同、登记备案证明材料及动物防疫条件证明等材料,并将上述材料报镇街政府,经镇街政府审核后报市委农工办。市委农工办组织相关职能部门组成联合认定组,对申报单位开展实地认定工作。畜牧业家庭牧场在符合上述条件的基础上,必须建有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达到规模经营的10亩地最低要求。认定合格单位由市委农工办出具家庭牧场认定书,确保了家庭牧场规范有序发展。

三、存在问题

1.土地资金制约。家庭牧场在生产要素获得方面仍然面临着较强的约束,主要集中在资金和土地等方面。实现适度规模化生产经营需要土地作为支撑,由于受到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土地资源稀缺、土地流转不畅等因素制约,畜牧业规模化生产经营依然面临无地可转的困境。同时,受生产规模的制约,绝大多数的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在融资筹资方面都存在授信担保困难、申请手续繁复、隐易费用高等问题,发展前景受到很大制约。

2.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在培育家庭牧场新型经营主体和畜牧业新型经营体系过程中,大多数生产主体经营者年龄都在50岁以上,一旦他们从农业产业中退出,能否有数量充足的后继人才接替工作。同时,现在基层专业技术服务人员面临老龄化,受人事、编制、职业特点等因素制约,注入畜牧业专业技术队伍中的年轻力量较弱,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这些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

3.政策支持存在偏差。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加大了对畜牧业的支持力度,对稳定畜牧业发展和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的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政策落实效率不高,政策实施成本较高,实施时间缺乏时效性等。

四、发展家庭牧场的思考与建议

1.加大政策扶持,调动兴办家庭牧场积极性。当前家庭牧场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和积极探索的阶段。作为引导者要及时跟上配套扶持政策,做到成熟一个培育一个,示范一个带动一片的效果。要在《关于加快推进家庭农场建设的意见》的基础上,发挥行业的优势,对符合条件的家庭牧场优先安排承担畜牧业类项目建设,优先推荐申报省级以上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和其他荣誉称号。要对家庭牧场开展免费技术培训和免费动物诊疗服务等技术支持。

篇11

F327A

李晶(1981-),女,汉族,内蒙古呼伦贝尔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刘启云 (1979-),女,汉族,山东武城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经济管理;王淑华(1980-),女,汉族,山东郓城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内蒙古高校科学研究项目“以发展牧区经济为中心,推进呼伦贝尔新牧区建设的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编号:NJSY11226。

一、引言

呼伦贝尔市地处东北部,土地资源丰富,农牧业一直是呼伦贝尔市传统基础性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呼伦贝尔市农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加快了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的转变,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步伐也日益加快。农牧业产值增长迅速,草原畜牧业结构趋向合理,带动全市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各旗县区间的联系不断增强,农牧业逐步打破地域限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程度也在提高。本文以地方农牧业发展水平为研究对象,分析呼伦贝尔市各旗市区间农牧业发展的相关性。

二、实证分析

(一)空间相关性模型选取

Anselin(1988)发展了空间计量模型,提出了空间自相关概念,这是一种空间统计方法,研究对象和其空间位置之间存在的相关性。空间自相关是检验某一要素属性值与其相邻空间要素上的属性值是否显著关联的重要指标。空间自相关的全域指标用于验证整个研究区域的空间模式,Moran’s I系数是常用的全域空间相关性。为了检验公共服务的空间溢出效应,本文采用空间经济计量分析中的Moran’s I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表示空间单位的变量,表示区域内空间单位的个数,为二进制的空间权重矩阵,其目的是定义空间对象的相互邻接关系,便于把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中的有关属性放到所研究的地理空间上来对比,有多种计算方法,本文采用以区域为基础的邻接标准建立空间权重矩阵,其定义规则为:

Moran’s I指数在(-1,1)之间,大于0表示各地区间为空间正相关,数值越大,正相关的程度越强;小于0表明空间负相关;等于0表示各地区之间无关联。

(二)相关性分析

本文以呼伦贝尔市13个旗市区的农牧业生产总值为对象进行统计描述由计算结果可知,2012年农牧业生产总值的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为04757,表明各旗市区农牧业发展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正自相关关系和空间依赖性。这种农牧业生产的空间结构使农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相靠近,农牧业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相邻。

下面采用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标分析各地区农牧业发展的空间相关性,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表示旗市区农牧业发展水平与全市农牧业发展水平均值的离差。表示旗市区的相邻旗市区的农牧业发展与全市农牧业发展平均水平的离差,是二元空间权重矩阵的元素。若>0,则旗市区与相邻旗市区的农牧业发展间存在正相关性;若0,旗市区与相邻旗市区的农牧业发展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LL型:>0,旗市区与相邻旗市区的农牧业发展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HL型:

对呼伦贝尔市13个旗市区进行分类,如图1所示,第一象限内的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扎兰屯市、牙克石市属于第一种类型,即农牧业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集中地;第二象限内的鄂伦春旗属于第二种类型,这种类型特点是周边地区农牧业发展水平较高,本地区发展水而较低;第三象限内的根河、额尔古纳市、海拉尔区、陈巴尔虎旗、满洲里市、新陈巴尔虎左旗、新陈巴尔虎右旗属于第三种类型,农牧业发展的周围也是低财政支出地区。其中,位于一、三象限地区的为正,表明地区间的农牧业发展存在正的空间依赖性,位于二、四象限的为负,表明地区间的农牧业发展存在负的空间依赖性。

呼伦贝尔市有12个旗市区位于一、三象限内,地区间的农牧业发展呈现明显空间依赖性。位于第一象限的扎兰屯、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LMI明显值大于牙克石市,且牙克石市的LMI接近于零。从地理位置来看,前三个地区位于岭东主要以农业为主,牙克石市位于大兴安岭中部林区,表明农业的发展呈现明显的空间聚集效应。第三象限的包括了四大牧业旗—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鄂温克自治旗,位于岭西,位于岭西的还有海拉尔区、额尔古纳市、满洲里市,四大牧业旗的发展对岭西的其他地区产生影响。总体上,农牧业的发展呈现高度空间聚集状态和显著的空间相关性。

三、回归分析

从空间自相关系数可知呼伦贝尔市农牧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聚集效应,进一步分析此种聚集效应是否会对经济发展水平产生影响。

(一)模型设定

为了分析农牧业的空间聚集效应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用GDP描述经济发展水平、农牧业生产总值描述农牧业发展水平。由于受统计资料的制约,在计量分析中仅用时间序列资料不能反映空间特点,这样会降低分析结论的可信度。而面板数据在时间序列上可取多个截面。在这些截面上同时选取若干样本观测值所构成的样本数据。也就是说面板数据能够同时从时间和截面构成的二维空间反映变量的变化特征和规律。所以本文空间滞后模型分析农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建立模型如下:

其中,表示GDP,表示农牧业生产总值,w表示空间权重矩阵。

(二)结果分析

通过空间滞后模型发现,基于邻接权重的方程,采用单一的生产增加值代表产业发展水平,农牧业发展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不是很显著,即农牧业通过空间传导机制作用于其他地区总体经济的效果不是很好。由于呼伦贝尔市旗市区土地面积差距较大,且主导产业明显不同,农业经济区、牧业经济区、林业经济区空间分布呈明显聚集状态,同时该地区农牧业产业更多处于初加工生产阶段。

四、结论与建议

(一)呼伦贝尔市的农牧业发展具有显著空间相关性

通过全局Moran’s I指标计算发现13个旗县区农牧业经济存在空间相关性,且相关性较高,呼伦贝尔市的旗市区除个别地区外,大部分农牧业发展具有显著空间聚集形态。各旗市区要抓住机遇、依托特色自然资源持续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同时拓宽农牧产品的深加工领域,以主要产业、特色产业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农牧业的空间传输效果不理想

一方面是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呼伦贝尔市土地面积广大、人口相对稀少,经济带划分明显。呼伦贝尔80%以上的牧民居住在远离城镇的草原,有25%的牧民仍以游牧为主,维持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加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使得农牧业的空间传输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是由于农牧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仍采取粗放的生产经营模式。长期以来以发展第一产业为主,二、三产业相对落后。同时,农牧产品的生产方式相对发达地区较落后、生产效率低。因此,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大力发展农牧产品加工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企业利润,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李靖,肖运来,常瑞甫等青海省农牧业发展现状和特色及发展战略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1)

篇12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062

现代机械化生产的农牧业,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畜商品率等,来实现农牧业的大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为了使农牧业生产可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农牧产品的发展方向,应该更加着重强调其多样化、优质化、高效等等,使其符合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农牧业的机械化生产和发展,应该也要根据现代农牧业的发展,不断的做出调整,以便加快农牧业机械化的发展。

1 新疆阜康市城关镇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业基础设施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

新疆阜康市城关镇农业机械化生产和建设起步晚,其农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所以大型、高端、精准作业的农牧业的机械和工具都无法适应本地生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机械化作业的推广和应用[1]。

1.2 资金和技术投入不足

新疆阜康市城关镇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和投入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补贴资金投入。还有部分是农牧民对农业机械工具的自我投入。新疆阜康市城关镇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资金投入十分不足。大型、高端、精准作业机械保有量很少,并且土地也都比较分散,无法实现大规模化的作业。这都严重的影响其现代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制约了其整体经济的进步。对于农牧业机械使用的推广,以及整体的发展状况,还远远达不到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2]。

1.3 政策不够重视,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

目前,新疆阜康市城关镇的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惠农政策。但是,在现代化的农业发展角度来看,还有很多不足。所以,地方的惠农政策,还需要继续加强和完善。不断的激发农村农牧民的劳动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农牧业的机械化发展。

1.4 农机技术员技术水平不足,影响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

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农业机械的使用率不高的原因是很多都是基层的农机技术员技术能力不足。在农业机械工具的使用以及后期的维护保养等工作整体水平不足,这就很大程度上的降低了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制约了新疆阜康市城关镇农机化的发展。

2 从现代生产特点看农牧业机械化发展方向

2.1 提高机械化对农牧业综合生产力的支撑作用

为提高新疆阜康市城关镇的农牧业机械化生产力。需要重视机械化在农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大力的开展机械化作业,加快机械化建设的步伐。要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工程技术的推广。积极扶持和推广大型、高端、精准的机械化作业,以及其配套技术。对于机具的更新换代,全力推进现代化的生产。通过地方政府优惠政策扶持的优势,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和机械化技术。要注意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尽快实现生产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2.2 坚持机械化农业发展道路

新疆阜康市城关镇的农业发展中,由于其受气候的作用影响,其重要的作物都是旱地作物。针对这点,就要注重去发展旱作农业机械化。要使用符合干旱缺水地区的蓄水办法,使用免耕种植等机械化技术。对有效的旱作农业技术与机具进行推广应用。发挥农业机械在旱地作物生产上的作用,提高旱作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旱作节水农业机械装备质量,进一步推广节水灌溉等一体化的机械化滴灌技术。

2.3 不断推广农牧业机械技术的应用

推广农牧业机械技术的应用,需要掌握好关键的机械化作业技术。把握好现代化技术的农业发展方向,选择科学合理的机械化生产方式,提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机械化水平。研究和解决大棚温室智能化技术也是整体技术关键和重点,提高产品的商品率。

2.4 提高农区畜牧业机械装备水平

在新疆阜康市城关镇的农区畜牧业发展中,需要不断的积极推广规模化的机械养殖和经营模式。政府采用优惠政策扶持农牧业的机械化大生产。实现从饲草种植,到后期加工和运输的机械化模式。重点是大力发展一些优质饲料的生产,缓解牧区饲草不足的问题。

3 结 语

本文主要是探讨了从现代生产特点看农牧业机械化发展方向。对于农牧区的合理化机械作业,进行了一些讨论。在农牧区域的划分上,不同的地区可以使用与其相符合的机械化发展模式,从而更好的实现农牧业生产机械化,形成一个标准化的机械化作业系统。

篇13

中图分类号:S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200

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受天气、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所以掌握当地气候资源环境,获取及时、准确天气预报信息在农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现代农牧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农牧业生产过程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气象为农业服务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1 阿合奇县气象为农牧业服务现状

1.1 建设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阿合奇县气象局高度重视对农牧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牧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开展专业化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技术系统建设,使得现代农业气象科技成果惠及更多农牧民。

1.2 加大为农服务力度

阿合奇县气象部门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建立和完善气象预警信息和灾害情况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切实落实和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按要求完成区域中小河流和滑坡点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工作。不断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流程,加强应急演练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推进农村气象服务站、为农气象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充实天气预报内容并保障正常运行,给广大农牧民群众传递及时有效气象信息。

1.3 搭建特色服务平台

开通“阿合奇牧讯通”短讯服务热线和23个“牧场小喇叭”,针对农牧民生产生活所需,及时订制、播报天气变化、惠农政策、就业服务、民政救助等咨询服务538条,搭建通讯服务平台。组建35支流动便民服务队,深入29个边远牧业点开展流动科普送教、巡回送医下乡、一线结对帮扶等流动服务83场(次),做到流动服务进村入户,搭建流动服务平台,最大限度发挥村级事务代办点便民惠民“直通车”“一站式”服务平台作用。

1.4 气象为农服务形式多样

借助手机短信、户外电子显示屏、微信微博、电视、收音机、“12121”等第一时间气象信息,建立气象防灾减灾绿色通道。在关键农事季节深入开展农作物春耕预报、夏收夏种、秋收秋种等农业气象专题分析及农用天气预报服务,为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指导农业生产提供决策信息。通过农情和灾情调查,详细了解农牧民对气象服务需求,开展有针对。

2 气象为农牧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牧民对气象知识的了解较少

农民知识水平有限,不懂得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进行农牧业生产,不能按照天气气候变化开展农业种植。

2.2 开展专项气象服务能力不足

基层气象部门缺少专业人员,农业气象人才缺乏造成农业气象预报产品针对性和专业性差,不能更好为三农服务,阻碍“两个体系”建设发展。

2.3 气象为农服务信息单一

阿合奇县气象部门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程度较低,农业气象科技服务信息产品单一,很难满足现代农牧业发展需要。

3 阿合奇县气象工作为农牧业服务发展建议

3.1 丰富气象服务产品

针对现代农牧业生产对气象服务信息产品的依赖和需求,不断创新农业气象服务方式,丰富气象服务内容,积极开发适合现代农牧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发挥为农牧业服务作用。

3.2 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

提升阿合奇县气象局短时、短期和中长期天气预报能力,将从区域自动气象站和小气候站中获取的气象要素数据信息应用在为农气象服罩小=手机短信气象服务工作做好,提升气象信息及时性和准确性。气与林业、农业等部门加强联系,组成专家联盟,共同研究农牧业科学种植方法和不同生育期内应对各种天气状况对策。加强服务人才培养,遵循“请进来、走出去”方针,开发“三农”气象服务产品,提升气象为农服务针对性。

3.3 完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建立健全人工影响管理体系,优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系统。加强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构建,完善安全监控系统,提升作业科技含量。积极引进科技人才,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发展,提升人工影响天气科技水平,增强人工影响天气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人影工作在农牧业中的作用。

4 结论

农牧业生产离不开气象服务支撑和保障。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象灾害频繁出现,给农牧业生产带来影响。气象部门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新时期农牧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为牵引,充分发挥气象预报预警、气象防灾减灾作用,全面提升气象为农牧业服务水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