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村金融业务

农村金融业务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8:3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村金融业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村金融业务

篇1

农村金融组织机构来看,机构形式单一,数量不足,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错位。由于国家的金融机构定位安排,使得正规金融形式单一且机构的覆盖率较低,业务服务不到位。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品种匾乏,主要集中在粮棉油的购销储活动范围,支农力度不足;中国农业银行实行商业化改革,业务定位转向城市及经济发达区域;农村信用社“一枝独秀”,势单力薄,难以支撑整个“三农”的金融需求;邮政储蓄又不断从农村吸储资金但又不能用于农村经济发展。正规金融的缺位,使得内生于农村经济的非正规金融如民间借贷挤入农村金融市场,尽管有其非合法性,但在有的地区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据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的研究报告,中国农民来自非正规金融市场的贷款大约是正规信贷机构的四倍。

2.2制度供给缺失以及农村金融机构功能弱化

从金融制度供给角度来看,我国农村金融确实存在金融供给的总量不足、有效需求的地区性差异大等特点,但仍属于制度供给缺失所致。由于农村金融市场发育迟缓,存在着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所说的金融抑制,农村金融与经济发展陷入“双抑制”怪圈。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及体制的变革都是沿袭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的制度变迁的结果,存在严重的制度缺欠和制度供给不足的表现,这与我国“以农养工,以农养城”的整体经济发展战略导向是分不开的。从表象上看,我国农村金融抑制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供给型金融抑制,即农村金融机构少、资金量小,供给总量不足。二是需求型金融抑制,主要是由于商品化、货币化程度低,贷款难以及民间金融“挤出效应”等。三是供需结构型金融抑制,主要表现为农村金融机构以存贷款业务为主,保险、证券、信托、、结算等业务极少。

2金融机构产品与服务创新的功能界定

2.1农户的金融需求

是指以一家一户为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农民的金融需求。研究发现,中国农户的金融需求现阶段表现为:道义小农和理性小农并存,生产性资金需求与生活性资金需求并存,“舒尔茨一波普金命题”在我国成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户倾向于单一型金融需求,低收入水平的农户其贷款用于生活支出的比例较高。由于非生产性支出往往占更大比重,故非农业生产性需求凸显出来,生活性借款比重加大。非农业生产性借贷需求和农业生产性借贷需求结合在一起,中国农村的生产性借贷需求呈上升趋势。而经济发达地区,农户的资金需求是收入等级越高的农户,其远离农业生产的程度越高,经营性资金需求加大,综合的金融需求、与城市趋同化的金融需求凸现。

2.2农业金融需求

农业金融需求,是指现代农业在生产、经营、加工和流通等各环节中,其生产和经营主体(包括农户和各种农业组织)所产生的金融需求。从广义上说,现代农业的价值链不断延长,正逐步呈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管理、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根据。农业产业链向产前、产后和流通领域不断延伸,种养加工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各环节不断整合,新农业正在衍生出多元化的商业金融关联市场。农业金融需求可以按照农业生产过程划分的生产性农业金融需求和经营性农业需求;按照需求主体划分,分为农户的生产性金融需求和农业组织的生产经营性金融需求;按照农业组织形式的类型,可以划分为农产品初级产品——种植、养殖业的金融需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以及多种经济形式联合体的金融需求。3.3农村金融需求

农村金融需求泛指农村地区及县域经济区域性的各种个体和组织的金融需求,他们包括一般农民和种养专业户、乡镇企业务工人员、农村经济组织、乡镇工业及建筑企业、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承担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需求的社会管理机构等。随着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我国农村金融需求呈现这样的特点:县域经济发展使商业金融客户群体不断扩大,金融需求层次不断提高。目前县域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县域创造的GDP也占全国的50%。民营经济、特色经济、板块经济、劳务经济等多元化经济发展形式出现,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出现集群化特点,农业和非农业分离的格局开始打破,城乡交融的格局开始形成,这一过程中的金融需求呈现了多元化、差异化的特点。同时,在相关领域又形成一个与“三农”密切关联又相对独立的庞大产业市场,商业性金融资源潜力非常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与产品创新要求也很高。

3以实现金融功能为目标加快金融创新

3.1必须解决创新的动力问题

在现有农村金融的制度框架下,应引入竞争机制,在市场定位中解决好商业化运营的高盈利模式和“支农”的低盈利模式的社会功能矛盾问题。况且孟加拉国的“乡村银行”及在亚洲获得成功的小额信贷的成功经验,证明了农村金融市场不是没有潜在市场前景。同时,要完善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以及中外农村新型村镇银行、贷款机构及社区银行的经营管理机制,完善法人治理机构,为金融创新提供保证。

3.2构建多层次的农村投融资体制

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对投融资商品的需求表现出较强的地域性和层次性特征,不同阶段、不同人口群体、不同产业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由此导致的金融需求也不一致。所以应该建立起“政策性—合作性—商业性”农村金融体系,农户就可以通过政策扶植维持简单再生产,在合作金融支持下实现初级层次的扩大再生产,在商业性金融的竞争条件下,真正具备经营能力的农户可以实现高级层次的扩大再生产。

3.3解决好农户信货抵押的问题

可以在土地金融、保险、衍生金融产品等方面探索创新,如农业保险、租赁、期货、银行卡、理财以及代收代付等业务,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在新一轮的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要完善金融政策、法律、法规的规范与指引,完善金融监管职能,保持农村金融体系的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1]张丽.完善三农金融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J].济南金融,2005,(9).

[2]黄坤.农村金融体系改革:金融功能观视角下的反思[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3).

[3]董玉华.“三农金融”:组织异质化农村金融研究,2007,(10).

篇2

关键词:

农村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发展

我国小微企业繁荣发展,对小微金融业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商业银行发展小微金融业务,可以提高银行的经济效益,促进银行转型,也为我国优化产业结构做贡献。其中城市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发展取得很大的成果,但是农村地区还不够重视小微金融业务,存在一些问题,研究如何解决使推动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小微金融业务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为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作出长足贡献。

一、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

农村小微企业规模小,有时候经济效益相对较低,资金周转比较困难,已经开始有农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的意识,还有其他的需求,农村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开始发展。但是由于整体上关于小微金融业务的经验不足,还存在一些不足。第一,农村商业银行开展小微金融业务过程中没有完善的规划,小微金融业务的操作流程、制度和管理不严格,各项工作环节之间联系不够,这主要是对小微金融业务认识不足造成的;第二,农村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范围局限,推出的业务种类少,大多数脱离小微企业需求,也不符合小微企业的特点;最后,农村商业银行对办理小微企业的审核过程不严格,容易发生欠款不归还等问题,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推动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小微金融业务有重要现实意义

在农村商业银行开展小微金融业务是有必要性也有重要性。第一,小微金融业务的金额比较少,推动发展可以让农村地区小微企业前来办理,积累客户量,增加银行收益;第二,发展小微金融业务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也是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需求,可以让农村商业银行树立良好的形象;第三,农村地区经济有限,一般金额数量多的贷款业务比较少,农村商业银行通过开展小微金融业务,可以促进银行不断变革,也可以提高服务能力,也通过办理小微金融业务的客户,为他们提供与小微企业相关的业务,保证银行正常收益。

三、促进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小微金融业务策略的几点思考

(一)国家支持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小微金融业务,提高重视程度

国家重视小微金融业务的发展,加大政策支持。一方面,各省市县镇政府加大对农村商业银行的投入,提高信息化水平,提高业务操作员工的专业能力,并定期对农村商业银行业务开展情况做调查,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推动其不断改进。另一方面,农村商业银行要贯彻落实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推进发展小微金融业务。开展业务过程中要了解当地小微企业的种类和规模,调查他们的需求,从而制定相关业务内容。

(二)农村商业银行变革小微金融业务的机构模式

上一点已经提到,要根据小微企业的种类和规模开展小微金融业务,在这个基础上变革小微金融业务的机构模式也是必要的。第一,不能硬性要求小微企业的规模和资金,要重视挖掘有潜力的企业。在了解当地小微企业的过程中,要重视对他们发展前景的估计,有些企业可能暂时不符合办理条件,但是其日后会繁荣发展,所以要创新业务规则,挖掘有潜力的企业,从而丰富客户群体。第二,农村商业银行要成立小微金融业务团队,专设办理区域,严格要求团队员工的专业素质。此外,还要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适当定制业务,这个过程要注意管理。第三,合理规划小微金融业务办理流程。农村小微企业的管理人员知识水平有限,对繁琐的规章制度和流程理解不透彻,也容易打消他们办理业务的积极性,所以要让小微金融业务各环节流程尽量简化。

(三)农村商业银行扩展小微金融业务的种类,注意风险预防

一方面,农村小微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中类型也繁多,相关的金融业务需求也不同,这就要求农村商业银行要不断扩展小微企业金融种类,这里可以制定不同类型的贷款方案,将贷款利率灵活化,让小微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扩展小微金融业务种类也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小微企业的特点,同时也要保证银行自身的经济效益,不能一味图创新招揽客户。另一方面,在扩展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时候,要注意风险预防。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严格审核小微企业的实际情况,与工商部门和财政部门配合审核企业的营业执照、企业收益等是否属实。

四、结束语

总之,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小微金融业务符合经济发展需求,是促进银行自身变革的新途径,也有利于促进农村小微企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增长。除了文中提到的几点措施外,乡镇政府要重视发展农村小微企业,加大扶持力度,让他们根据需求办理小微金融业务,从而保证企业长远发展。

作者:郑旭琳 单位:江门新会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3

政策性金融是国家扶持农业的形式之一,必须发挥其对“三农”的基础性支撑作用,使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是国家开发银行要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综合开发等提供必要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加大农村公路、农田水利设施、农村电网改造、科教文卫、生态建设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二是农业发展银行既不能脱离农业,更不能失去政策性银行的性质。目前由商业银行的一些政策性金融业务如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扶贫开发等项目贷款交由农业发展银行承担。同时,将业务范围逐步扩大到农村产业化项目、农业中小企业、农村流通、农民工培训等方面,以保持农村经济结构平衡,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引导农业银行继续发挥农业金融支持作用在具体实施中,一是要稳定并逐步增加营业网点,将营业网点设到县以下中心乡镇,充实信贷力量,从组织结构上贴近农村经济;二是要扩大服务范围,不仅局限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还应将银行卡、现代的支付结算手段等在农村进行推广,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三是要扩大业务范围,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做好金融服务,重点支持农业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涉农企业,并积极开展农村消费信贷业务。

(三)稳定地方性金融机构的支农职能

乌海市没有农村信用社,地方性商业银行不可推卸地成为支持地方农业发展的主力军,由于在合并重组中包括了农村信用社,乌海市商业银行既有从事农业金融业务的经验,又有从事农业金融业务的基础,完全可以利用目前基层网点分布范围较大的优势,继续发挥支农信贷职责,在以前信用农户、信用村镇建设的基础上,推广“职保”信用模式,继续推进小额农贷业务的开展。在落实支农信贷职责时,一方面,要建立专门的信贷支农部门,另一方面,在贷款期限和利率上要给予优惠。

(四)合理利用新生金融机构的力量支持发展

邮政储蓄银行既将在全国地级市挂牌运行,应积极引导邮政储蓄银行在乡镇设点,立足于支持“三农”、服务“三农”,并逐步扩大金融支农的范围,以加快乌海市新农区建设的进程。

(五)规范社会支农资金的发展,对正规金融形成有益补充

由于正规金融在满足农户和农村企业需求上的能力是有限的,而民间金融在满足农业生产资金多样化方面却有着天然的优势,所以应积极引导并逐步使其合法化、规范化运作和发展,使其成为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创新农村融资组织的方式。参照银监会的《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规定,考虑在各乡镇或行政村设立注册资本较小的信用合作组织是培育和发展贴近“三农”的小额贷款公司,指导上述组织按照“三农”生产特点制定信贷政策,合理设置支农信贷品种 ,满足不同层次的信贷需求;三是引导民间借贷采取比较规范的契约形式,防止借贷纠纷,化解不利影响,国家应尽快出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资金优惠政策,把社会资金、民间资本吸引到农业方面来。同时,积极发挥工业反哺农业的力量,鼓励、支持企业家为新农村建设出资出力,探索出一条产业资本与农村经济相结合之路。

二、探索建立有效的农村保险体系

篇4

中图分类号:F840.6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7-0050-02

当前,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局面,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农业结构稳步调整,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对农业保险提出了新要求,农业保险的市场发展潜力很大;广大农民的保险意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希望通过农业保险来防范化解农业生产的风险;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农业保险都非常关心和支持[1]。

一、农业风险本身的特殊性制约着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

(一)农业风险的特殊性

1.农业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自然条件某一方面的异常变化,都会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例如,农业保险标的可能会遇到洪涝、干旱、病虫害、霜冻、雹灾等灾害的袭击,遭受损失的概率比其他行业要大得多。

2.农业风险造成的损失程度大,容易出现巨灾损失。由于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地域的辽阔性、时间的同时性,在同一风险事故中(如旱灾),许多投保单位发生损失以及损失的程度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这使农业风险很难在投保人之间进行分散和转移,致使农业巨灾损失无法避免。

3.农业风险程度及损失发生程度的可测性差。由于农业生产经营对象千差万别,不同地域所面临的风险大小程度也不尽相同,有关农业风险损失的历史数据也不够完整准确,要科学计算出能客观反映各地、各类保险标的的分类费率尤其困难。同时,对农业产量及灾害损失程度的测算较为复杂,目前世界上也没有权威的损失计算标准和方法,这就为农业保险理赔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

(二)农业风险的管理难度大。农业生产在空间上呈现出分散性,例如旱涝保险,通常是灾害频繁的地区急于投保:而旱涝保收的地区不愿参加保险。保险是以大数定律为基础的,这意味着投保越多,则保费越低,保障越充足。然而,对于不少农业保险,大数定律就难以正常运用。在时间上呈现出季节性的特点,所以要求保险人花费比城镇保险多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道德风险在农业保险中更难防范。以禽流感为例,假如某村大量的鸡鸭染上了禽流感,但投保养殖险的饲养户只有几个,于是村里人可能会把所有的死鸡鸭全部放到仅有的几个投保人那里,找保险公司索赔。面对这么多死鸡鸭,保险公司很难分辨出哪些曾投过保,而哪些没有投保。

(三)农业风险对农业保险的经营与管理技术要求高

农业保险的定损理赔比一般保险复杂。一般财产保险的赔款是根据灾前财产的价值计算的,而农业保险的标的是有生命的,价格在不断变化,赔款应根据灾害发生时的价值计算。但此时农作物尚未成熟,要正确估测损失程度、预测未来的产量以及未来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都是极为困难的,因而农险的理赔难度和成本比其他险种高。

二、农业保险可持续性发展和进一步深化面临着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缺乏国家财政税收政策支持。农村金融体制发育不健全,农业保险体系缺乏,农业和农民信贷风险难以分散。国家支持力度小,没有相应的一系列政策。由于缺乏政府直接扶持,受农民收入水平和购买能力所限,如果保险公司完全按照市场价格制定保险费率,农民买不起;如果按农民可以接受的标准制定保险费率,保险公司则赔不起,农业保险经营与发展陷入两难境地。

(二)缺乏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农业保险需要法律的规范和帮助,而目前没有农业保险方面的法律,因此保险双方的合法权利很难得到保护。

(三)正是由于农村金融市场开发程度不够,农村保险市场也不发达。保险业务网络不健全,保险宣传不够,农村居民对保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程度有限,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遇到巨灾风险,只得求助于高利贷、地下金融等。

(一)加快农业保险立法工作。对农业保险的性质、保障范围、经营原则、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的界定、经营主体的组织形式等问题都要通过立法加以明确。现阶段,可先通过制定部门规章或规范性文件解决农业保险急需法律规范的问题,同时为制定《农业保险法》创造条件。进一步明确保险公司、农民双方的法律责任。一方面要合理制定保费、规范理赔流程;另一方面要加强市场行为监管,严厉打击欺瞒、误导和出险后惜赔、少赔、拖延不赔等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走出“投保容易,赔偿难”的怪圈,让农业保险真正解农民后顾之忧[2] 。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目前,在开展农业保险试点的地区,地方财政给农民提供直接的保费补贴,省地县三级财政的补贴总额大多占保费的40%左右。中央财政补贴可分为对农民的保费补贴和对经营主体的补贴两个层次,也可采取支持其建立农业保险基金或购买再保险等方式。补贴的范围可以考虑全面铺开。通过试点,研究制订保费补贴标准、补贴目录、补贴方法,建立农业巨灾基金和再保险运作机制等支持政策措施,鼓励保险公司积极支持、服务于三农[3]。

(三)对农业保险给予信贷支持。有关金融机构,对于参加保险的农户,可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对经营农业保险的公司出现流动性资金不足的融资需求,允许其申请一定额度的无息或低息贷款。农业保险公司可利用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销售保险产品。

(四)政府对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通过再保险公司对参与农业保险的各种私营保险公司、联营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支持。

(五)根据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对农业保险的发展实行一定程度的强制措施。农业保险原则上实行自愿保险,国家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参加农业保险计划的农民不能得到政府其他福利计划,如农产品贷款计划、农产品价格补贴和保护计划等;必须购买巨灾保险,然后才能追加购买其他的保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事实上的强制保险。或者通过法律明确规定,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民实行强制保险;对达不到规模的农户,实行自愿保险[4]。

(六)多渠道筹资应对农业巨灾,完善巨灾保险体系。建立和完善我国巨灾损失补偿机制首先应该明确巨灾损失补偿由谁承担的问题。其次要解决巨灾损失怎么补偿的问题,应尽快转变主要应用行政手段进行灾害损失补偿,减轻政府财政的压力,扭转灾害补偿严重不足,补偿效率不高的局面。长期以来,我国在灾害发生后习惯于把政府的救助作为灾害补偿的主要渠道,使政府承担了过重的财务负担。所以,应重视发挥保险在灾害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把保险作为一种市场化、社会化的资源整合和风险配置平台,运用市场手段调动社会主体参与灾害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政府和市场参与的巨灾风险管理的模式[5]。

1.建立农业巨灾保险基金。具体方式可采取中央财政出资建立中央级农业巨灾保险基金。各类农业保险经营主体,按照商业再保险原则向基金购买再保险,分散自身风险。

政府的介入不是独揽保险责任,既能填补市场空白,又不至于因过度介入而导致市场的作用难以发挥。一旦发生巨灾,不仅超过保险公司理赔支付的能力,也将超过政府当年财政支出的能力。政府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对风险加以量化,进行保险、再保险分配,甚至通过再保险将风险分散到国外,政府只是负担超过理赔能力的部分。

2.发行巨灾风险债券

篇5

开展外汇业务应严格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进行申报,争取以事半功倍的效果取得业务开办资格。——严格按准入流程进行申报。第一是向银监局提交外汇业务开办的申请。第二是向人行外管局申请金融机构识别码和标识码开办结售汇业务申请加入国际收支网上申报系统。第三是加入外汇金宏系统、加入其他相关外汇业务系统。第四是核定结售汇头寸限额、申请营运资金本外币转换额度。第五是缴存外汇存款准备等流程进行申报办理。——明确业务申报内容。外汇业务开展所涉及的申报包括有国际收支申报、账户内结售汇信息、外汇账户信息申报、银行自身外债数据、个人外币现钞存取数据、银行自身资本项目信息、对外金融资产负债信息。——按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原则申请开办外汇业务品种,根据市场需要不断丰富产品。首先是结算类产品。推出信用证、保函、全额到账汇款、速汇金等基础产品。其次是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尽快推出出口发票融资、进口汇出款融资、贸易项下进口代付等贸易融资产品。再次是结合本地客户需求,推出有特色的品牌产品。

二、建立本外币营销策略

以本币业务优势为吸引,建立本外币一体化的市场营销策略,满足客户对本外币多元化的“一条龙”金融服务需求。一是将外汇结算业务与本币结算业务相融合,将国际贸易融资与本币贷款业务融合,将本外币业务作为一个整体项目进行营运。二是加强流程的监督与管理。客户经理营销客户时,应判断客户是否为外向型客户,有无外汇业务需求当作必需步骤,授信时应联合外汇业务对外向型客户拟定涵盖外汇业务贸易融资的综合性授信方案。三是综合制定与客户贡献度相关的续贷、增贷及利率费率优惠制度,避免客户出现只做本币业务不做外汇业务,只做基础贷款业务不做贸易融资业务的情况。四是确立营销重点。结合泸州本地经济发展趋势,重点以泸州酒业园区、机械园区、轻工业园区等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功能区为主要外汇产品推广市场。

三、依托“大平台”强化内控

遵照“小银行+大平台”战略思路,有效借助省联社“大平台”的整合作用,一是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防范外汇业务风险。由省联社组织各家行社业务精英,邀请外汇业务的专家,讨论制定外汇业务操作手册和内控制度,确保各相悖环节相互制约,兼顾效率。二是建议由省联社进行国外账户行和行联系建设,统一进行外币清算和外币资金交易,加快结算渠道速度,减少客户结算中转费用,整体提升四川农信在国际上的整体声誉。三是进行外汇衍生产品业务系统和风险防范系统的研发(建议统一由省联社向监管部门申报衍生品交易资格,加快资格申报成功的进程)。四是进行综合业务系统、国际结算系统、跨境人民币业务项目等系统上线建设,为外汇业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加强同业间合作交流

由于受到资金规模、国际知名度不高等因素的影响,需加强与中外商业银行的合作,一是争取同业授信额度。在办理进口开证、外汇资金清算等业务时支持争取更多同业的授信额度,进一步降低资金成本。二是完善操作流程,防范风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借鉴他行先进经验,不断优化规章制度,为业务开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三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培训模式强化同业合作内容,选派人员到同业跟班学习,同时邀请同业外汇业务专家到行进行业务基础知识、单证操作等培训。四是与其他农商银行组成外汇业务联盟,集中资源克服资本规模较小的问题,提高技术手段和认可度,降低成本。

五、组建外汇业务团队

外汇业务是一项专业性、政策性较强的业务,需组建专业运营团队对该项业务进行办理,除可引进专业人才外,更多依靠培训提高团队整体素质。一是组织业务人员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外部认证考试,争取建成“专家级”的经营团队。例如参加国际商会、SWIFT协会、路透、彭博、外汇交易中心等外部培训。二是组织各层面的营销人员培训,帮助基层一线营销人员掌握好外汇业务基础知识。对所有基层网点负责人、客户经理分批开展业务培训,从实际操作的角度介绍外汇业务产品和营销技巧。三是开展“以工代训”。由基层网点推荐业务骨干到总行国际业务部和外汇业务开办较好的网点工作一段时间,提高业务骨干的实际操作能力与业务素质。

篇6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一)存在的问题

1、合作社发展不平衡。现有的合作社主要分布在种植业和畜牧业,水产、农机、乡村旅游等专业分布较少,有的还是空白。农民对建立合作社的目的、意义和要求的认识比较模糊,不同程度存在随大流思想。

2、普遍存在人才、技术、资金短缺的突出问题。合作社生产程度比较低,生产地规模比较小,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要求差距还比较大。

3、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完善。尤其是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生产管理手段落后,品牌意识不强,市场信息不灵,生产的盲目性、随意性比较大。

4、存在产销渠道不畅通的情况。由于农超对接的门坎比较高,合作社生产的未经加工产品或没有商标的产品不能进入超市,只能廉价卖给小商贩,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二)发展趋势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趋势为合作形势越来越复杂,形成了多种生产要素、多领域的合作关系,并且经营从横向一体化走向纵向一体化,即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对合作社统一化和标准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发展层次、规范组织行为。

二、如何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服务

(一)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完善其内部管理体制

要按合作制原则完成农村信用社的规范化改造,再按自下而上控股的原则,建立县级合作银行。同时明确法人责任制,完善合作银行核算制度和内部管理体制。根据所处地域、资产质量、人员素质等因素,合理确定各部门的考核指标,实行分类考核,以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然后再实施中国农业银行控股,建立全国农村统一的合作金融组织体系,提高整体抗风险能力。建议将从上到下都有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改组成人民银行的农村金融监管部门,只从事农村金融的监管工作,不再从事信贷活动。原有的资金如果是县级信用合作联社的则划回到县级合作银行,剩余资产划拨到中国农业银行,用于对县级合作银行的控股,同时各市级农业银行还可根据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增加控股投资,并对县级合作银行进行业务指导与渗透。

(二)加快发展直接服务“三农”的金融组织

一是要继续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引导其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特点,创新信贷产品,改进服务方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有差别的个性化服务,使之真正成为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力军。二是要规范民间金融,引导其发展成为新型农民合作金融组织,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便利化的金融服务。三是扩大农村金融市场的对内开放,积极创造环境和条件,探索在农村设立小型商业金融机构,发挥小型商业金融机构在服务农民合作组织方面的信息优势、区位优势、组织结构优势和适应性优势,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三)强化管理,逐步提高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质量

在成立县级合作银行后,应设立专门的信贷管理部门,对基层信用社进行业务指导与管理,加强对小额农户贷款的管理,努力盘活农村信用社的资产。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增加服务项目和品种,积极改变农村信用社资产单一化状况。

(四)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建立覆盖农村生产、生活多个领域的农村保险体系

增强金融机构对农民合作组织贷款的信心,为农民合作组织融资提供保障。一是完善农村金融体系。重点是深化农信社产权改革,加快县联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的步伐,建立奖惩分明、充满活力的新机制,使其真正成为县域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二是合理调整授权授信制度,适当扩大县市支行及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审批权限,向经营管理水平高、不良贷款比例较低的县级支行及农村金融机构下放一定额度的贷款审批权限;三是建立激励约束兼容的奖惩制度,以贷款营销额确定信贷人员工资奖金并提高奖励标准,激励信贷业务人员主动寻找市场、挖掘客户。发挥财政杠杆作用,促进农业保险发展。农业保险的开展,需要建立在农民组织化基础上。通过农村信贷促进农民合作社发展,通过合作社组织成员开展互助保险与担保业务,在国家财政政策支持下,农村商业保险才能与互助保险结合起来。建立国家、社会、合作成员与农户多主体分担农业风险体制与机制,促进农村金融体系建立。

(五)培育新型的农村合作金融基础

发挥财政与政策银行引导作用,构建适应农户借贷特点的微观金融组织。要进一步加快立法解决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法律地位,尽快推动试点工作开展,完善章程、制度、办法;要通过财政扶持资金建立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周转资金,通过周转使用,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用经济办法引导农民组织起来,将财政资金产生的借贷收益作为农民的组织和制度成本,建立财政风险补偿资金,承担部分农业风险责任;政策银行要对农村资金互助组织提供转贷款支持,解决资金互助组织融资瓶颈,通过政策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组织模式,建立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体制。

(六)支持农村小额贷款担保公司经营商业银行贷款

建立实行商业银行贷款人与经营人机制分开制度。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基层金融机构不能独立承担经营风险责任,自我约束和自担风险能力较差,只能采取上级控制下级方式经营,这样面对农村贷款“约束机制大于激励机制”。应建立能够独立承担风险经营责任机制,实现贷款人与经营人分离制度,即在农村成立社区小额贷款担保公司,由小额贷款担保公司通过招标经营商业银行贷款,商业银行只作为贷款人角色进行资本监管,由农村小额贷款担保公司独立承担经营风险责任,贷款人通过担保杠杆率对农村小额贷款担保公司进行激励,通过资本责任进行约束。构建商业银行+农村社区小额贷款担保公司+村级资金互助(担保)合作社+农户经营体制与机制。

三、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风险状况提出的建议

(一)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建立担保基金和风险补偿机制

要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资金方面得到更大的帮助,政府要制订必要的优惠扶持政策,一是建设建立信贷担保基金,金融机构在此基数上按一定的放大倍数向合作社授信,以解决专业合作社担保难、融资难问题。二是建立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和奖励机制。即由地方政府、农民专业合作社按一定比例出资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一旦出现贷款损失,按一定的顺序和比例从补偿基金中对金融机构补偿。三是要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形成农业巨灾风险分担机制。

(二)提供适合合作社需求的金融服务

一是简化贷款手续,实行优惠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进行扶持;二是创新金融产品,根据合作社多元化的信贷需求,探索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林权抵押、仓单质押等抵押形式,有效解决合作社抵押品种类过少的问题;三是加大与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的合作,多方式、多渠道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提供信贷支持;四是开发小企业自动循环贷款,满足合作社对资金“短、频、急”的需求。

(三)加强合作社的引导和管理,规范合作社的组织行为和管理制度

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都建立起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但很多还不完善,合作社相关管理部门应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促进合作社内部组织机构的健全,完善合作社的内部管理和监督,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特别要规范合作社的财务管理,真实反映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情况,从而促进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

(四)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的监管方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本身是对现有金融制度安排的创新的产物,因此,在较多方面的探索可能与现有的监管制度安排不协调,因此,监管方式需要创新,根据合作社金融服务的实际情况适度监管否则,监管过度就成为阻碍金融服务创新的要素。

参考文献:

[1]卞江,侯燕;中国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现实意义及制度安排[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2]江春;许立成;;金融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兼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逻辑[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篇7

2.我行手机银行虽然有很多功能,但手机银行最适合的群体为做生意的客户,有业务往来经常转账用到的,但是我行客户大多为老百姓,没有业务往来,交纳电费等中间业务老百姓不会使用手机银行,不如在村委统一收取现金时直观方便,所以客户对手机银行的认知程度不高,即使我们在柜台营销时客户都感觉用不到,所以也不愿意办理此项业务。

篇8

中图分类号:F83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金营运中的问题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所从事的资金业务主要有债券投资、质押式回购等。本文通过调研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信息不对称、获取信息不充分可能会造成资金收益的损失。由于机构资金规模有限,在同业合作中处于劣势地位,基本没有议价能力,只能被动接受他行报价,而无法与其进行价格谈判。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专业人才匮乏的客观实际,在业务决策与操作中经常出现把握投资时点不准,甚至判断失误的现象,从而有可能带来一定的利率风险。在同业业务中受高利率诱惑,忽视部分中小银行承受能力,存放资金过于集中,在市场流动性趋紧的情况下,一旦存放银行流动性紧张,会给自身造成严重的流动性风险。还有部分机构债券投资不审慎,为了追求高收益,大量持有低评级债券,忽视自身对风险的承受能力。

二、加强资金业务管理的建议

随着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强化和深入,以及金融市场的日益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必须通过加强资金管理、搭建服务平台、提高服务能力、完善业务监督来保证资金业务健康发展,壮大自身实力,消化历史包袱,更好地支持“三农”,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1.进行多层次业务培训

许多地方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员工对跨省市自治区异地支付结算业务相对陌生,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制度规范不十分熟悉,办理这方面业务的基本技能比较弱。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各级管理部门,应当结合现有的各项支付结算业务,有针对性地组织举办业务操作规程、相关法规和制度办法培训班,对辖属农村信用联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支行、农村合作银行支行)等机构网点内勤业务主管、联行岗位业务人员和临柜业务人员进行全面培训。在大力推动跨省市自治区异地支付结算业务发展、为客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切实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确保资金安全,不断提高支付结算服务水平。农信银中心也可以发挥牵头作用,组织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开展集中培训,大力推动农信银支付清算业务系统推广运行工作,促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提高跨省市自治区异地支付结算服务水平。

2.搭建资金业务平台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强化省联社服务职能”的要求。建议以强化对县级机构资金业务服务为突破,将省级联社作为全省资金营运平台,并明确不以营利为目的,消除县级机构顾虑。在不侵害基层利益、充分尊重其需求的基础上,省级联社通过运用利率杠杆吸收县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金,进行集约化经营。最终通过约期存款利息支出的形式将收益返还县级机构。

3.强化服务能力

全面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突出农村金融服务针对性。加强对水利建设的支持。各级监管部门和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将支持水利建设作为现阶段“三农”金融服务工作重点,增加水利建设方面的信贷资金投入。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和农村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自身的业务功能和市场定位,在保证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加强对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合理提高农田水利建设贷款比重,合力支持水利建设。大中型商业银行要充分运用资金规模优势,积极支持国家重大水利项目和大型水利枢纽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对城市防洪排涝、居民和工业原水供应、污水处理回用、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等工程项目的金融服务,加强对大江大河河道整治和堤防建设、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国家水土保持、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工程、生态脆弱地区水生态修复、污染严重江河湖泊水环境治理的融资支持。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对农业大县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支持,因地制宜支持山丘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要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支持。着力满足粮食和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有效信贷需求。要根据粮食和农产品生产、产销区运输时间、产品销售周期等和从事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农户、企业资金需求特点,科学掌控涉农信贷投放节奏,确定信贷投放的时机和额度,保证资金准确、及时到位。要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合理掌控春耕备耕资金投放节奏,必要时可以根据时令集中投放,避免耽误农时。

4.严格授权审批制度

孔子曾讲“过犹不及”。交易授权,一定要把握好量和度。在内控问题上,如何把握授权的量和度至关重要。我们把视线回到15年前,可以发现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的经理利森,依靠董事会给予其先斩后奏的权力,未经董事会事前专项授权审批,便购进价值70亿美元的日本日经股票指数期货,然后又在日本债券和短期利率合同期货市场上作价值约200亿美元的空头交易,如此无度地授权,最终毁掉了一家拥有四万员工,下有四个集团,全球几乎所有的地区都有分支机构的233年的巴林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应根据自身的资金营运水平、风险管控能力、资产负债状况及制度执行能力,对交易员、决策者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相对应的、适宜的分级授权和多级审批,建立较为科学的决策和执行体系,并由风控合规部门及稽审部门实施连续的有效监督。

资金营运业务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业务。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现行两级法人体制下,省级联社应该通过加强管理、搭建平台、强化服务、完善监督来提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金营运水平;并通过发挥省级联社专业的研究分析以及信息优势,统筹安排流动性,把握投资节奏,运用规模优势,提升市场议价能力,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动态平衡,保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金业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一、山西省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票据业务发展现状

近年来,山西省农村小微金融机构(以农信、农商、农合为主)在积极响应国家支持“三农”政策的前提下,各项业务发展势头良好,尤其是票据业务有了长足的发展。

从票据融资的区域分布看,集中于地区生产总值较高的地区。以2013年年末为例,山西省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票据融资余额居于前四位的地区是:太原、吕梁、临汾和运城,占比分别为25.99%、16.86%、13.64%和11.02%。而太原、吕梁、临汾和运城这四个地市在2013年度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中居于前五。可见票据业务的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有一定关系,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票据业务相对越活跃。

从票据承兑对象看,以境内企业为主,境外企业为辅;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以大型、微型企业为辅。以2013年12月末为例,山西省农村小微金融机构承兑境内企业签发商业汇票占总体份额的99.8%;承兑境外企业签发商业汇票仅占总体的0.2%。其中,在承兑境内企业中,中小型企业占同期境内企业高达97.82%,而大型企业占比1.81%,微型企业仅占0.37%。这是由于农村小微金融机构是通过窗口指导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的行业准入,进而调整票据结构。对一些大型企业、产能过剩及经营风险大的行业,不予鼓励签发此业务。而微型企业由于自身资金紧张、现金存量少等特性决定了其经营活动以现金结算为主,若经常使用银行承兑汇票将会严重影响其日常开支及经营。

二、山西省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票据业务开展中亟需关注的问题

(一)市场认可度低,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发展缓慢

与其他大型金融机构相比,农村小微金融机构虽然近几年业务发展较快,但在整个金融市场中依然处于弱势地位,对于其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市场认可度较低。这就导致当地企业虽有需求,但办理该机构银行承兑汇票的意愿较小,更倾向于大型金融机构。相比之下,票据贴现业务具有风险度低、期限短、周转快、成本收益稳定及利于满足监管指标等优势。因而,农村小微金融机构开办此业务积极性高,比较优势也明显,致使票据业务发展不平衡。据调查,2013年山西省农村小微金融机构银行承兑汇票签发业务量仅占办理票据贴现业务量的六分之一。

(二)票据融资中转贴现份额大,加剧本省资金外流

通过票据业务,当地企业在农村小微金融机构中真正融到的资金非常有限。调查中发现,2013年山西省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票据融资业务中买断式转贴现业务余额占贴现余额的63%。在调整信贷资产规模和赚取利差的驱动及民间票据中介机构在市场中的冲击下,部分农村小微金融机构更倾向于跨区域转贴现业务,如,部分机构通过上海平安银行等办理转贴业务。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山西省农村小微金融机构间接地支持了本省以外的企业,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资金向其他地区外流的一种新形式。

(三)票据承兑保证金高,加重企业融资成本

在全省整体经济压力的背景下,农村小微金融机构吸收存款难度日渐增大,将银行承兑汇票作为派生存款的重要手段之一。据调查,山西省农村小微金融机构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存款占单位保证金存款全年增量的比例由2010年的30%提高到2013年的123%。再者,绝大多数农村小微金融机构在业务操作中要求企业缴存高额的承兑保证金,部分机构甚至要求企业交纳100%的承兑保证金。这样无疑会导致当地企业融资成本的不断增加。

(四)业务人员素质较低,抵御风险能力较差

调查显示,山西省农村小微金融机构人员配备不到位,很少设AB岗,部分机构的票据业务人员仅仅1人,个别机构甚至没有专业票据业务操作人员。而且,在具体操作业务中,票据业务人员对规章制度不熟悉,缺乏对票据业务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的深层次理解,如,不了解贴现、转贴现、再贴现的利率执行及相关规定。再者,票据业务人员辨别票据真伪能力较差。部分机构人员在填写被背书人名称时经常填写错误或缺位,而由最后的收款人集中补写,或由其他工作人员代填。因此,常出现背书不连续、背书不规范或背书错误的现象,导致承兑行退票或拒付的情况发生,有损机构的信用,从而也增加了操作风险。

三、促进山西省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票据业务规范发展的建议

(一)增强票据业务创新力,完善相关制度,提高市场认可度

当前金融监管日益严格,机构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只有通过业务创新才有机会突破束缚,进一步拓宽金融业务发展路径。对于农村小微金融机构更应设计出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创新型业务,不断完善其票据业务制度,提高其市场认可度。具体而言,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实施。

1.模式上创新。农村小微金融机构之间应努力找寻业务契入点,探索业务共同发展潜力,取长补短,互利共赢。在遵守监管票据条例、符合业务操作监管要求的基础上,探寻票据买断式、卖断式、买入返售、卖出回购等业务的组合以创新业务方式,有效缓解农村小微金融机构资金流短缺、规模受控、效益平平等难点。

2.交易平台上不断创新。农村小微金融机构应不断突破柜面交易模式,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优势,降低交易业务成本;吸收农村小微金融机构加入电子银行承兑汇票平台,完善电子平台交易模式,提高交易效率与效果;统一票据电子化交易服务,制定相应监管制度;推进票据业务产品电子化,开辟农村小微金融机构新业务利润增长点。

3.扩大票据市场参与主体。农村小微金融机构间应建立以省、市为中心的专业性票据交易机构,加强银行之间票据信息交流,如对挂失票据进行统一公示、在银行已办理贴现质押的票据向承兑行发已办理贴现质押的报文。同时,加强对自身票据业务市场宣传力度,提高公众规范用票的积极性。

(二)丰富票据品种,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成本

农村小微金融机构应在巩固票据基础业务的前提下,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推广商业承兑汇票的使用,充分发挥企业信用功能。积极建立签发商业承兑汇票信用保证金制度,规范商业承兑汇票风险补偿机制。推动商业承兑汇票业务信息平台建设,增进企业间信息交流,降低信息不对称成本,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三)规范票据市场秩序,确保票据市场有序发展

一是在坚持票据交易背景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适度放开融资性票据,建立专业票据机构,挤压民间票据发展空间,将其“阳光化”,以便于监测监控和抑制民间票据公司不规范运作。二是尽快制定统一详细的票据交易规则和文本,对票据公司等民间票据融资行为进行监督和监测,以更好地约束和规范票据交易各方行为,促进票据市场健康发展。

(四)提高票据专业队伍素质,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减少操作风险

专业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农村小微金融机构应加强票据业务专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识别票据及相关资料的技能。一是加强从业人员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培训力度,提高遵纪守法自觉性,严格遵守职业操守,降低道德风险发生率。二是注重票据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以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开展专业岗位培训。三是及时更新培训内容,鼓励从业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新业务,适应新形势下票据业务发展的新需求。四是设立AB岗,保障人员充足,坚持双人审核,互相监督,减少违规操作,杜绝各类弊端,确保票据业务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许祥彬.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发展与风险防范[J].金融市场,2012,(9):61-64.

[2]区永纯.对当前欠发达地区票据业务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以梧州为例[J].广西金融研究,2007,(6):42-44.

篇10

中图分类号:F83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428-(2007)06-0085-02

一、建立灵活科学的利率定价机制,以合理的价格服务小企业

为保持小企业贷款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小企业贷款利率要从贷款风险程度、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等三方面进行定价。一是根据小企业信用等级与贷款风险程度成反比例的原则确定贷款利率;二是通过分析小企业现金归行率、考察存贷积数比率、自营出口企业正常项目收汇归行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等综合回报率成反比例确定贷款利率;三是考虑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同业对产品营销的竞争程度以及金融同业利率的报价水平,适时调整利率浮动幅度;四是根据准入和退出机制、国家产业政策等执行利率差别化管理,使小企业贷款利率更有弹性,通过利率杠杆和风险补偿机制,增加小企业信贷资金的可得性,实现银行与企业的共赢。

二、创新信贷服务机制,提高对小企业的服务层次

1.向客户提供一体化金融服务。在合作银行内部,从客户提出申请,到满足客户金融服务需求,整个过程、每个环节,要建立纵向一体化服务意识,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缩短决策链、压缩管理半径。上级行要以下级行为客户,非业务部门要以业务部门为客户,总部要以基层为客户,提高办事效率,做好金融服务工作。

2.全面推行客户经理制度。客户经理不是简单的名称替换,也不是信贷员和外勤人员的翻版,而是对金融服务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客户经理制度,是新形势下为客户提供多样化、一体化金融服务的客观需要。客户经理直面客户,对外就是合作银行的一个网点,同时也是一个品牌。

3.向客户提供全方位、套餐式金融服务。合作银行在做好现有满足客户单一金融服务需求的同时,还要做到主动营销,交叉向客户介绍其他相关金融服务。了解客户潜在的信息咨询、项目评估、企业理财等外延金融服务需求后,为客户量身设计全方位、套餐式金融服务。

4.加强系统指导服务。合作银行总部要重点抓好对基层的信息引导、风险规避、项目督导和业务辅助的服务,了解基层支行发展的实际需要,建设全面、系统、高效的服务平台,确保各支行业务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形成贷款产品创新机制,以更多的产品满足小企业的需求

合作银行在巩固原有传统金融业务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小企业金融服务产品,以满足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多层次要求。

1.建立完善的基于小企业风险特征的信用评级体系。小企业的财务信息不充分、信用记录不完整,合作银行需要逐步建立完善的基于小企业风险特性的信用评级体系,采用适合小企业实际的信用评级办法,在关注小企业财务信息的同时,更加侧重分析小企业的发展阶段、行业前景等非财务因素,通过采取打分形式,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小企业的风险状况。

2.积极开发针对小企业实际金融服务需求的信贷业务。如机器设备的融资租赁业务,不仅可以满足小企业机器设备更新的需要,而且为它们提供一种灵活的、节约成本的融资方式;再如设计多功能的、独立的信用卡,帮助小企业节约成本开支等。

3.信息咨询服务。小企业主普遍文化层次不高,对支票、银行汇票、承兑汇票、信用卡等结算工具缺乏全面了解,习惯于原始的“钱货两清”的交易方式,经常出现拖欠货款、三角债务等现象,甚至出现一些诈骗行为,人为地增加了交易风险。农村合作银行可以尝试增设小企业咨询服务部门,为众多小企业提供金融信息咨询、经济信息咨询、市场信息咨询、经济政策咨询等外延性金融服务,以帮助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避开风险“雷区”。

4.理财服务。目前的小企业,大部分缺乏足够完整的财务信息,财务分析能力、理财意识普遍不强。利用银行资深的企业理财人才,以信息和智力为主要内容,开拓小企业财务咨询、融资安排、资产管理等理财类金融服务,不仅可以规范小企业会计财务制度,解决小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问题,提高小企业融资效率,而且可以建立一个银行与小企业长期互动的良性协作关系。企业理财服务的开辟,对银企关系的融洽、农村合作银行的业务拓展乃至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5.提醒服务。一些小企业主因缺乏相关金融知识,致使在经济活动中显得力不从心。有的小企业主因大额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损失不少利息;有的贷款到期因没有及时办理还款或延期手续,而被罚了不少利息。农村合作银行可以就此推出提醒服务,在办理业务前提示顾客,实行提醒预约,即在存、贷款到期的多少天后提醒客户,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融洽银企关系,而且可以提高银行形象。

6.小企业外汇风险预警、防范服务。在经济外向型大环境下,小企业对外贸易业务异常活跃。国家汇率制度改革进程的加速,增加了出口企业的收汇风险。小企业因为相关人才的匮乏,收汇风险更是不容小觑。农村合作银行可以大力拓展此项业务,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建立小企业汇率风险预警机制,并帮助小企业选择远期结售汇、远期外汇买卖等金融衍生工具降低汇率风险;同时,推出自己的外汇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套期保值、避险工具,使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合理需要,规避汇率风险。

7.小企业管理培训服务。针对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下、会计财务知识缺乏,农村合作银行可以利用银行的专业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展相关知识的培训工作。如开展税务知识申报讲座、融资知识讲座、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财务管理培训、发展战略培训等,以管理类的培训服务为切入点,为小企业提供其他相关配套金融服务。

四、建立高效的审批机制,为小企业开辟“绿色通道”

为更好地适合小企业“小、频、急”的资金需求特点,应当充分发挥农村合作银行一级法人的优势,建立快速的小企业贷款审批机制。

1.实行分级授权管理。一是确定支行授信授权额度,根据支行经营管理层的管理水平、风险防范能力、授权制度执行情况等,确定支行不同的审批权限。在权限内,由支行调查、审批、发放。二是建立超额授信制度,对超过支行授信额度的由总部风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实行综合授信。授信采取年度一次综合授信和年内临时或追加授信,对临时或追加授信,总部每周进行审查确定。三是对新准入的小企业,采取上下互动,缩短调查时间,对符合贷款要求的小企业,在短时间内给予批复,以满足小企业资金需求规律性差、时效性强的特点。

2.降低小企业贷款准入门槛。对经营管理好、有效益、抗风险能力强、产品有市场、发展前景好的小企业,即使无土地、房产等有效资产进行抵押,也要积级探索扩大抵、质押范围,开发新的抵、质押贷款业务品种,如动产抵押、存贷抵押、使用权抵押、应收账款抵押等。

篇11

一、问题的提出

  

云南某农村金融机构在2005年进行了网络改造,完成了清算系统联网运行,但随着农村金融机构电子化的深入,不但资金清算加入全国实时清算系统,而且日常办公也开始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在未来视频会议系统的开通也是大势所趋,对网络稳定性、安全性要求大大增强,原有的单核心网络结构满足不了目前业务运行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必须对原有网络进行改造。

  

目前机构网络结构是单电路、单路由、普通交换机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只要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该金融机构下辖所有营业点的业务将无法开展,通过这次改造将达到核心网点业务分离、线路冗余、负载均衡;普通营业网点核心业务和办公业务分离的目的。

  

二、VRRP技术分析

  

VRRP(Virtual Router Redundancy Protocol)协议是一种设备容错协议,可以将一组交换机组织成一个虚拟交换机,称之为一个备份组。在这个备份组中,交换机身份有主交换机和备份交换机之分,身份的获取由交换机按竞选的方法自动竞选获取,其中主交换机负责数据的转发,而备份交换机定时检测主交换机的工作状况,当检测到主交换机出现故障时,会自动接替主交换机交换机的工作转发数据。

VRRP用于负载均衡,在VRRP 中,允许一台交换机加入多个备份组,通过多备份组设置可以实现负荷分担。交换机A作为备份组1的主交换机,同时又为备份组2 的备份交换机。而交换机B正相反,作为备份组2 的主交换机,并为备份组1 的备份交换机。一部分主机使用备份组1 的虚拟IP作网关,另一部分主机使用备份组2的虚拟IP作为网关‘当发现主用设备故障时,优先级次高的备用设备会当选为新的主交换机接替原主交换机工作,整个过程对用户来说是完全透明的,这就很好的实现了流量切换,这样,既达到分担数据流,又实现相互备份的目的。

三、农村金融机构VRRP冗余和负载均衡的实现

   为了提高网络的稳定性、安全性,在核心路由器出现故障时把损失降到最低,该金融机构购置了路由器并在路由器上加装交换模块,替代原交换机和路由器。在核心营业网点放置两台路由器,两台路由器分别接入不同电路提供商与上级金融机构相连,下级金融网点通过不同的路由器端口连接两台路由器,在路由器交换模块上划分VLAN,分别用于业务,办公和视频预留,分别在两台路由器上配置VRRP,使得在正常情况下业务数据和办公、视频数据通过不同的电路与上级金融机构通讯,当一台路由器出现问题时,自动切换到另一台路由器通讯。

在普通营业网点放置一台路由器,通过两个端口连接不同的电路,在交换机上划分VLAN,分别用于业务,办公和视频预留。

篇12

1、绿色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相比于发达国家而言,仍旧处在一个极低的水平,尽管农业经济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性,但是在经济质量上存在着十分眼中的问题,同时由于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已经遭遇到极为严重的制约。问题集中体现在土地资源匮乏、水资源紧缺、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几个方面。从最新统计的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的实际耕地面积为19.51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二分之一。即便在现有耕地总面积不减少的情况下,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我国将出现极为严重的耕地缺口。据测算,2020年,我国耕地缺口可能近3亿亩。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超过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缺乏环境保护意识,我国每年水土流失的总量已经超过50亿吨。水土流失所导致的土地养分流失,已经造成全国4%的耕地处于地产状态。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的程度日趋严重,水土流失总面积超过15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水土流失还引发了各种次生灾害,例如洪水和泥石流。长期以来,剧毒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问题,存在着极为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由于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如果按照传统的生产方式,其发展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少,而且无法满足未来人口需求,更谈不上国际竞争力。因此必须走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之路。

2、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前景

绿色经济是以生态经济为基础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经济模式。绿色农业经济是绿色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最高形式,是一种农产品安全为目的的标准化农业,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由于绿色农业的发展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从种植、田间管理、产品收获、加工、储藏、营销等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财力支持,加之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基础向来薄弱,尽管政府每年在农业上的投资超过数千亿,但是面对绿色农业生产基地的前期投入,仅仅依靠政府的补贴是难以为继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的补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补贴的形式也过于单一,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补贴体系。同时,绿色农业经济的早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补贴,但是如果没有稳定和持久的经济支撑,必然不可能有长足的发展,更谈不上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因此,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走市场化的道路,利用资本市场为自身的发展服务。但是,我国农村地区长期以来,金融市场的不但没有发展,反而严重萎缩,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严重不足,政府的补贴能力有限,严重制约了绿色农业经济项目的实施。

二、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所存在的问题

1、农村金融体系的结构性问题

上世纪90年代末,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纷纷开始大规模退出农村市场的举动,股份制银行更是无意去填补国有商业银行所留下的商业空白,县级以下地区,几乎看不到银行的踪影,被撤销的银行分支机构共有31000多家,这直接导致了农村金融体系的结构性缺失。同时,农村合作基金会、民政互助储金会以及供销社等具有辅的金融机构,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也纷纷撤销,进一步恶化了农村金融体系的完整性,导致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功能上,以及供给上出现了极为严重的短缺。从理论上而言,金融服务体系应该是以银行为主导的,证券经纪与交易也、保险也、信托投资业相互配合的综合体系。据此分析,我国农村地区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完整的金融服务体系,因此也不可能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由于正规的金融部门确实,非正规的金融部门根本不可能承担起市场责任,因此必然会出现贷款结构失衡的情况。真正用于农业的贷款是少之又少的,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从上世纪80年代起,乡镇企业的贷款始终远远高于农业贷款,因此农业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低速状态。

2、农村金融体系功能上的缺失

由于农村地区缺乏正规的金融机构,因此必然缺乏正规的金融服务能力。这种功能上的缺失,直接导致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因此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很难有长足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二十多个省的农村地下信贷总额将近8000亿,只有50%的农户选择从正规的金融机构贷款。从非正规渠道借贷,意味着承担着更大的市场风险,因此也会进一步抑制农民投资绿色农业项目的积极性。

3、农村金融体系供给上的不足

从1995年起,农村地区每年的金融缺口已经超过了5000亿,并且随着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一缺口正在不断地加大。以2007年为例,政府在农业上的补贴也就在4400亿左右,远远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金融供给不足,导致农民贷款难,农村资金严重外流。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农村金融部门缺乏营销意识,缺乏市场竞争意识,缺乏金融服务意识。同时,贷款办理手续,程序复杂,贷款方式过于单一等,都不利于农民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从现有统计数据显示,农业银行只能够满足5%-8%的资金需求,根本就没有发挥到金融机构应有的金融供给作用,70%以上的农户只能够依靠民间借贷,或是私人借款等方式解决资金需求的问题,因此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风险。

三、农村金融服务的完善对策

1、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结构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完善的金融服务是以完善的金融体系结构为前提条件的,完善的金融体系结构主要是以合作金融为主体、政策金融为导向、商业金融以及民间金融作为补充,农业保险作为支撑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体系。农村合作金融在整个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应该占主导地位,合作金融作为当前世界最为主要的农村金融模式,其主要依托的是民主决策与法人治理机制。合作金融的优势在于,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将所筹集的资金,用于社员。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我国农村地区大规模实行合作金融并不现实,一方面由于农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同时缺乏制度保障,容易产生各种纠纷。因此在现有的条件下,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完善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结构:首先,在农村地区大力发展商业银行,在县级以下地区增设各类金融服务机构,在机构的设置上,可以设置强制性的标准,明确规定金融分支机构的数量,从而确保其能够在农村地区发挥吸收存款的作用,进而限制农村地区因资金外流所导致的供给紧缺。

2、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功能

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并不意味着建立了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应该是多层次,多主体的。不同的金融机构,其所承担的市场责任,以及服务功能应该是有所区别的。以农业银行为例,其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资金储备上具有非常雄厚的实力,其主要的服务对象应该定位于农村地区的中小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等,当这些企业从事有利于绿色农业经济的项目时,农业银行应该发挥积极地推动作用,地方政府也应该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促进这些项目的顺利实施,促进农村企业以及农业企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发展银行可以定位于农村地区的基础性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应该服务于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作为当地政府在政策上应该给予大力的支持,将绿色农业经济项目作为政府重点项目,在项目的建设上可以采用商业化模式,利用市场机制尽快将项目落实到实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在2009年出台的《关于改善农村致富服务环境的指导意见》中的相关规定,农村信用社应该逐步形成综合性业务体系,各类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之间的支付平台应该尽快完善。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其应该成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体,其主要服务的对象是参加合作社的农户,在信贷方式上应该具有更多的灵活性,但是一定要注意合作社的制度建设,在贷款的方法上注意严格性与及时性的平衡。截止201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农村合作信用社在农村金融服务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贷款余额超过13万亿元,直接受惠的农民超过7258万人次,并且为全国1.33亿农民建立了信用档案。同时,还要积极发展邮政储蓄银行、以及村镇银行,小额贷款机构等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模式,为农村地区不同需求的人,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促进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应该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金融机构的服务应该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例如创设小额贷款,微型贷款等金融产品,尤其是对中低收入农户,以及偏远地区的农民,应该给予一定的照顾,帮助其缓解燃眉之急。同时,可以将在城市中已经运作成熟的金融产品,引入农村地区,例如投资理财、信用卡、收付费等业务。

篇13

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将会作为一支潜力股为中国经济金融发展提供新生力量,它的发展势必会为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中国邮政系统有着很好的服务"三农"的经历,可以支持邮政电商、邮政物流、邮政金融业务的发展。建立以邮政传统优势为切入点,以电商平台为基础,结合金融业务的功能与优势,发展邮政电子商务平台,从而打造邮政电商服务平台与金融业务叠加的新型模式。

一、邮政农村电商服务平台与金融业务发展背景

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数据统计分析,中国全年电商服务平台同比增长51.2%,达到6.4万亿元。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数据,仅仅在2015年一年之中,电子商务交易额(包括B2B和网络零售)将达到约19万亿元。随着电子商务成交量急剧加速以及用户户使用量的剧增,这些都对电商金融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些新要求的背后同时也表明了电商金融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邮政农村电商服务平台与金融业务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邮政农村电商服务平台与金融业务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比如在信用风险上,农村更多的对传统金融业务认可度高,对科技含量高的电子类比较排斥,邮政农村电商服务平台的产品风险也较高,依托传统邮政物流纵横模式,邮政具有较好的物流优势,可以讲电商产品直达乡村,但是邮政物流也面临着新时期各种新型物流(顺丰、韵达等)的冲击,在如何保留原有优势,提升产品物流传递速度,提供可靠的电商服务平台物流基础,是要提高重视的地方。另外,邮政农村电商服务平台与金融业务的叠加也面临其他方面的挑战,具体如下:

(一)邮政农村电商服务平台与金融业务叠加面临技术挑战

邮政农村电商服务平台与金融业务叠加面临技术挑战,主要表现在电商服务平台与金融业务的叠加依托互联网金融模式,而互联网金融模式基础是数据,数据是用户管理、风险分析、风险预警的核心,倘若数据出现了误差,那么整个平台将失去意义。随着计算机能力的日渐增强,人们对计算机的功能更加信任,这就导致了技术迷信,计算机给人们带来快捷的同时,其保养、升级、更新更应受到重视,在现在E时代大数据背景下, 电商服务平台从产品设计开始就需要网络进行。因此第一个面临的挑战,就是与时俱进的技术更新与维护。

邮政农村电商服务平台与金融业务叠加面临技术挑战,还表现在电商服务平台的建设随着发展势头迅猛,各家电商平台的数据基础和结构不同,造成在平台互联想创造更大经济效益时面临着困难,如各电商服务平台的金融接口、密钥算法都差异较大,邮政农村电商平台的用户基础是农村,而其他电商平台基础为城镇居民、企业,金融业务类型相同,但实际数据采集的信息完全不同,邮政农村电商服务平台与金融业务叠加整合起来难度非常大,很难实现电商金融体系的互联。

(二)业务风险

邮政农村电商服务平台与金融业务中金融电子商务化建设,是建立在虚拟网络上的,虚拟网络上的电商金融,由于交易双方未能直接当面进行交易,因此与传统金融相比可信度降低,一旦出现风险,救济途径也是依托网络技术,对一些用户来讲技术含量仍然太高。并且交易的平台是由非金融公司控制,容易导致受到道德风险的影响。

(三)新形势下对现有优势的冲击

邮政农村电商服务平台的基础是农村,依托广大农村用户的一贯信赖和可信度,邮政开展电商服务平台具有较好的前期市场稳定性和可信性,但是随着现有农村向周边城镇结合,农村用户逐年减少,随着其他物流的高速发展,农村已不是邮政一家独大的局面,相比较而言农村用户对电商平台接受能力较城镇居民较差,需要更多的宣传和技术讲解,投入的成本更多。

三、邮政农村电商服务平台与金融业务发展应有的对策

(一)技术创新与完善

邮政农村电商服务平台与金融业务发展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体系及标准,电商金融体系标准要参照国际成熟案例,做好规划工作,以长远目标进行开发研制。同时,要积极沟通其他电商服务平台,打造互联的数据沟通,从而做到资源优化共享,建立大数据云数据中心,加强风险分析及金融产品推广。邮政农村电商服务平台要与其他平台一同接受统一监督管理,纵横对比,从而更快发展。

(二)降低业务风险

降低业务风险,主要为了降低用户对新的金融模式的抵触,增加救济途径,增强用户对服务平台与金融业务的了解,可以加大宣传力度,对邮政农村服务平台加大宣传,对金融业务的特点进行讲解,通过消除疑虑提升信任,达到提升用户信任度,从而对后期平台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用户基础。

(三)保持现有优势

要保持现有优势,对自身已占优势的领域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保持农村基础优势,提升物流、金融服务质量,打造用户满意度、可信度、产品质量、金融效益的综合优势,避免出现金融短板,并立足现有优势,发展服务平台,使农村电商服务平台与金融平台更快的占据市场份额。

四、结束语

邮政农村电商服务平台的发展现在属于初级阶段,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问题。邮政农村电商服务平台与金融业务的叠加融合是邮政转型并快速发展的契机,除去需要大数据的支持以外,也要考虑参照传统金融行业,并且取其精华以充实自己,另外就是要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体系,最后最为重要的是要推动相关政策法规的建立来确保邮政农村电商服务平台与金融业务可以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海杨.基于电商金融服务为核心的E网金融研究[J].南方金融,2015,08:18-2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