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2:4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公共安全体系建设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键词:科学管理;公共交通;安全体系建设
Key words: scientific management;public transport;safety system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U4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4-0059-04
0 引言
城市公共交通作为大城市的命脉,这也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公共交通作为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同时也是关系到城市能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公益事业。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相继发生了多起公交车辆燃烧和安全生产事故,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加之近两年在雾霾治理政策的影响下,全国各城市分别采取不定期限行政策,无形中增加了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营管理压力,其中安全管理无疑是迫在眉睫的一个问题。
本文首先主要对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安全现状及对策进行了分析探讨,继而通过引入公共交通智能管理系统,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来对当前的公共交通系统进行全方位的实时监控和安全管理,极大的提高了公共交通系统的安全管理水平。
1 城市公共交通安全运营管理现状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与城市居民的日常交通活动息息相关,其安全性直接决定城市居民的出行体验。我国目前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整体的运营管理状况并不乐观,其安全管理和日常运营管理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难度,加之近两年来雾霾治理政策实施过程中,全国各大城市不定期限行,客观上加大了公共交通安全管理的难度。此外,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1 安检措施缺乏
我国公共交通具有公益、大众以及便利的特征,这部分特征的存在,则使得公共交通运行安全处于公共安全范围内,即需要能够做好相应的安全检查工作。安检措施方面其经常应用在铁路运输、民航以及公路运输等公共出行方式中,在这几类安检工作中,安全检查措施可以说是对出行安全进行保证的基本前提。而在目前的公交车出行当中,很多地区根本没有开展安全检查措施,即在城市公交车中,任何人都可以乘坐,不仅在乘坐时没有专人查验,且没有专人值守,根本无法判断乘客是否携带危险品上车,而这也是近年来我国城市交通事故高发的一项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出现了较多的乘客携带汽油乘车、报复社会导致公交车爆燃的情况,因此导致发生了非常严重的伤亡情况,该种情况的出现,同现阶段我国公共交通安全体系建设安检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十分密切的关联。
1.2 管理不到位
在公共管理安全体系建设中,科学管理在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没有做好相应的管理,则会因此导致严重事故的发生。如在前些年成都发生的一起公交车爆燃事故中,当事故发生之后,无法找到公交车安全锤,乘客在危险情况下不能够破窗逃生,同时,公交车存在较为严重的超载情况,进一步加大了事故后果。厦门BRT发生的一起公交车爆燃事故中,当公交车已经发生着火情况之后,司机却没有立即停车疏散乘客,而是坚持将车开到站台位置停靠,在着火情况下,该种操作方式无异于火上浇油,对事故的发生以及扩大起到了加剧的作用,并因此导致严重后果的发生。此外,当厦门BRT完成建设之后,就已经有市民对BRT快线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分析,并向政府提出了解决建议。可惜的是,在建议提出之后,相关部门并没有对问题进行积极的采纳,并最终导致严重事故的发生。可以说,这部分情况的存在,同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工作具有直接的关联,正是管理方面不到位情况的存在,不仅直接导致事故发生以及后续的救援,且因在事故情况下没有做出正确处理导致事故向着更为严重的方向发展。
1.3 公共交通安全教育缺失
在公共交通事故发生之后,公众往往会进入到一个慌乱而无助的状态,在该种情况下,良好的公共安全常识可以说是保证公众自救的关键依据,而在现今城市交通当中,公众在基本公共交通安全常识方面却存在十分缺乏的情况,如即使公交车已经满员,仍然要挤进去,并使得公交车达到了饱和,乘客在车上即使连正常的移动都无法进行。在该种状态下,如果因各类因素的存在发生爆燃事故,可想而知将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在拥挤的公交车当中,乘客逃生将存在非常大的困难,而从安全角度考虑,如果在公交车的运行过程中就做好最大载客量的限制,那么即使事故发生,乘客下车自救的机会则将增大,也将有效降低事故后果。对此,就需要能够积极加强公众在公共交通安全方面的意R,通过意识的加强做好日常出行防范、以此对交通事故以及事故后果的扩大起到积极的防范作用。
2 完善公共交通安全体系对策
2.1 构建公共交通信息化管理系统,运用网络科技加强安全监控
公交行业信息化建设投入遵循企业为主、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相结合原则,企业通过自筹资金负责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集群调度系统、智能场站建设和公交站点信息服务系统等的建设与维护,以及员工培训等投入,并纳入企业经营成本。提倡由第三方机构参与公交信息建设和服务,政府对涉及公众服务和行业管理等信息内容购买服务。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参与,以提高公共交通信息化管理效率。公共交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细节虽然因城市而异,但是都有一个通用的模式,见图1。
■
2.2 加强安检
对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乘客积极开展安全检查,是实现我国交通安全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能够在从源头避免交通事故发生的基础上实现对乘客生命财产安全的保证。在所有交通工具当中,飞机事故率最低,除了飞机自身可靠性以及较高的飞行技术保障之外,安检是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安全措施。在乘坐飞机时,其所开展的安检工作十分严格,不仅需要在过安检时要做好包裹以及自身携带物品的扫描,甚至是一瓶矿泉水都不允许带上飞机。而同飞机相比,公交车基本上不存在安全检查,乘客是否携带危险品上车,谁也不能够掌握,而这也可以说是影响公交运行安全的一项重要因素。对此,在未来的工作当中,就需要能够对公交系统的运行安全引起充分重视,在城市公交系统当中强制安检。而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安检技术十分成熟,通过在不同公交车上做好安检设备的安装,则能够从技术层面对不法分子作案的可能性进行杜绝。同时,在对安检设备安装时,也将会因此提升公交车的运营成本,对此,政府则需要能够加大城市交通安全方面投入,在该方面加大补贴力度,或通过对公交运营价格适当提升的方式抵消安全设备带来的成本负担。人的生命是无价的,同人的生命相比,设备成本负担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
2.3 科学管理
管理的科学与否可以说是对社会现代化情况进行衡量的重要标志,要想真正实现安全公共交通体系建设,科学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在之前我们提到的公交车爆燃事故当中,公交车超载情况既是对管理缺位的一种充分体现,也是对公共交通事故后果的加剧。作为城市公交公司,不应当不加变化的对公交车辆进行安排,而是需要根据城市不同时段人流情况对公交车辆进行合理的调配,以此实现对公交车辆的动态管理,即在对本城市交通情况充分把握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分流、增加运力以及科学规划等方式避免出现超载情况。而除了做好公交超载情况的科学治理之外,也需要能够在城市公共交通当中做好运行方面的强化管理,即在做好视频监控设备安装的基础上对公交运行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将公共交通当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消除。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其逃生工具、安全门以及卫生消毒等方面的维护可以说是对公共交通安全进行维护的重要措施,虽然这部分工具从外观角度看来并非关键内容、甚至在平时交通运输当中很少用到,但却会在关键时刻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2.4 加强公共交通安全教育
在城市交通安全工作当中,做好公众的交通安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通过该类安全教育的开展,则能够帮助司机以及乘客都能够形成好的交通安全常识,在事故发生之前,能够形成基本的安全考虑,在外出以及工具乘坐之时就能够做好各类安全内容的防范。在事故发生中,不会惊慌失措,在临危不乱、科学有效开展自救的情况下,在保证自身安全、避免此生事故发生的同时做好帮助协作作用,降低事故后果。在事故发生之后,能够有序逃生,降低灾害伤亡,可以说,这部分能力非常重要,也绝非依靠乘客的自我认识就能够形成,而是同长久的公共交通安全教育分不开的。在该项工作实际开展中,要充分重视、严格落实,避免该项教育出现流于形式的情况,需要在公众当中经常开展,无论是普通的乘客还是司乘人员,都需要定期的接受这方面教育。同时,交通部门也需要在城市当中定期开展交通事故演习,加大媒体如报纸、电视对该演习活动的宣传,通过该种方式使公众能够在心灵深处对公共交通安全形成更为清晰的认识,在共同实现公共交通事故发生情况防范的基础上提升自我自救能力,最大程度降低公共交通事故发生所引起的危害。
2.5 构建良好的社会安全网
在整个社会当中,公共交通安全并非是孤立存在的一项内容,而同社会上公共卫生安全、信息安全、食品安全以及建筑、医药等各方面都具有密切的联系,并共同形成公共安全。虽然在公共安全这个较大的领域当中,安全的不同方面具有一定的区别,但同时也具有密切的联系。如在前些年贵阳公交车爆燃事故中,携带汽油上公交车、点燃汽油导致公交车爆燃的犯罪嫌疑人之所以作出这样的举动,即是因为其在生活中怀疑其妻子出轨,为了对心中愤怒进行发泄所作出的报复社会举动。而在厦门公交车爆燃事故中,犯罪嫌疑人作出犯罪举动的原因,即是到当地派出所更改年龄遭拒,在诉求无门的情况下决定以此方式报复社会,并因此导致严重事故的发生。这部分案例的存在,都充分体现出了社会安全网对交通安全事故预防方案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在事故当中,犯罪嫌疑人自身因素固然重要,但试想一下,如果这部分不法分子心中的诉求以及不满能够得到满足以及释放,则可能会避免这些悲剧的发生。对此,就需要政府部门能够秉承为民服务的原则,在工作中恪尽职守,使具有诉求的民众具有申诉的渠道以及途径,则不会因诉求无门导致绝望、不会因绝望而做出报复社会的行为。除了做好群众正常诉求的满足之外,政府还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做好民生的改善工作,对普通民众的教育、社会保障以及医疗方面做好保障,在使普通民众具有生活保障的情况下形成好的社会安全网构建。
3 实践研究――上海地面公交行业信息化建设
2013年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关于推进本市地面公交行业信息化工作的实施意见》以来,以巴士集团、浦东公交两大集团公交信息化示范工程和交通运输部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为抓手,积极推进公交行业信息化工作,目前已基本建成集行业监管决策、企业运营调度和公众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公交行业信息化体系框架。按照“掌握现状、找出规律、科学诱导、有效指挥”的总体指导思想,以一机三屏的方式,全面、实时整合、处理全市道路交通、公共交通、对外交通领域车流、客流、交通设施等多源异构基础信息数据资源,实现跨行业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和交换,基本形成覆盖全市的交通综合信息应用服务体系。
中心城区基本实现一体化车载信息系统全覆盖(如图2所示);完成150个公交首末站的RFID基站建设,2000辆公交车安装了RFID电子标签;完成2111个POS机改造工作;完成945辆公交车的智能投币机的改造安装工作,试点265套客流采集仪对上下车客流进行采集,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道路交通状态判别与实时展示,以可变信息标志,展示道路交通状态等实时信息和交通视频(如图3所示)。通过车载信息系统,畅通了数据的采集渠道并实时传递,与公交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交互,公交站亭建成1600块LCD55寸显示屏、1700根太阳能电子站牌实现了车辆实时到达信息的,继而通过客流量监控界面(如图4所示)实时调控车道信息。4600余站点通过手机扫描设置的二维码标识,获知该站经停公交车的信息。基于智能手机“上海公交”APP的个性化服务,除了具有出行规划、线路站点查询等功能,目前已实现965条公交线路的实时到站信息,并具有公告和线路评价等互动功能(如图3所示),为新一轮智慧公交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总体来看,公交监管系统可对企业服务质量、运营安全、运营成本进行动态监管和定期评价,实现对人员、车辆、线路的过程化管理,增强行业优化配置车辆、优化公交线网布设的能力,提高了管理与决策的科学性。
4 结语
在我国现今城市发展建设、交通事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对于交通安全也具有了更高的诉求。在上文中,我们对科学管理加强公共交通安全体系建设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通过安检工作的加强,能够避免不法分子有机会实施犯罪;通过科学的管理,有利于实现公共交通安全隐患消除的基础上提升交通工具运行可靠性以及安全性;通过公共交通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则能够使公众在形成较高危机意识的情r下掌握自救知识,减小事故伤害;通过良好社会安全网的构建,则对公共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的预防起到重要作用。在未来工作中,需要交管以及城市管理者能够从上述内容着手,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切实提升公共交通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纪志龙.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创新发展的若干建议[J].人民公交,2014(01):46-49.
[2]胡杏.浅谈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理念[J].青年与社会,2013(12):44-46.
[3]章继光.城市公共交通的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J].交通与运输,2013(03):55-56.
一、“区域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的内涵及其价值分析
所谓区域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就是针对一定区域与范围的、用以满足公众不断面临的公共安全需求的科学技术,它属于民生科技范畴,具有人为性、为人性、社会性、公共性等特征。其构成包括三个层面: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区域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的器物层面主要指为提高公众安全、满足公众安全需要、实现公众科技权益而直接提供的公共科技产品与服务,在三层次中具有外显性特征;制度层面则指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主导力量为保障公众公共安全需求和处置公共应急事件而制定的相关法规政策和管理制度的总和;精神层面则是指公共安全科技服务过程中渗透公众与社会之中的科技意识、科技思想、科技精神和具有公益性、公共性和服务性的价值德行。
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体现科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公众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公众理解科技的重要内容。公众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与使用将使我们的世界变成一个更加有趣并且更少威胁性的地方,因此,在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科技的发展不应把公民排除在外,科技只有在满足公众需求与参与的基础上,才具有政治上的合法性。在近些年所发生的如SARS、圆明园防渗膜事件、奶粉三聚氰胺事件等事件中,一方面各有关部门以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对有关事件进行了处置,另一方面公众以利益相关人或关键人的角色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科学决策过程中。这些实践证明: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越来越多地与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公众生活质量、提高国民素质和维护社会和谐紧密联系,体现了科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二、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服务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当前,随着科技与社会的不断融合,科技的公共性与社会性日益凸现,加上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各种矛盾日渐突出,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十分必要。针对我国幅员辽阔以及各地公共安全的特殊性现状,如何有针对性地加强区域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显得尤为紧迫。应该说,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区域公共安全问题,2004年,主持会议,在听取公共安全科技问题研究专题汇报时指出:区域性公共安全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是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的紧迫问题。《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也首次将区域公共安全科技列为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其中应急管理是公共安全的核心问题。我们认为,加强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至少在以下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1)有助于加强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形成机理的研究与科学预测,提高预测预警能力,从而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建立并完善多部门协同应对机制和加强多目标多阶段的应急决策理论,做到未雨绸缪、科学决策;(2)有助于在处置公共安全与应急事件过程中做到临危不乱、科学处置,及时使救援力量得到优化调度、应急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从而尽量减少可能带来的损失;(3)有助于在公共安全事件处理后及时恢复社会秩序、舒缓民众心理、化解社会危机与矛盾,维护区域内的社会和谐稳定,满足与引导民众的公共需求。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典型突发事件案例更是警示我们:面对可能发生的各种自然风险与社会风险,针对各地的具体情况,加快发展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并建立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应成为当前我国科技发展与应用的重中之重。
三、对我国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制、组织体系及救援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已具备一定基础,积累了许多处置突发事件的经验,成功应对了一些专业领域的突发事件;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相关领域的项目经费和数量逐年增长;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所涉及的各个领域的科技得到快速良性发展,研究成果取得了很大进展。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比较仍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1)我国还没有从整体层面上进行系统的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研究,缺乏完善的区域性公共安全体系,各相关领域研究处于条块分割状态;(2)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相关领域的安全体系的建立还刚刚起步,研究基础弱;(3)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服务的相关条件不足、设备相对落后;(4)区域内公共安全科技意识淡薄、专门人才不足、公众安全教育不够完善;(5)在公共安全科技经费投入方面不足,缺乏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支撑条件等。
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科技发展观,坚持“科技为了人民、科技成果为人民共享”的理念。要从理念、制度、服务能力、公民意识等角度加强体系建设。
(一)提高各级政府对区域性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的认识,深化相关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改革
完善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强各级政府对公共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对国家、社会和公民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政府在公共科技服务上的责任意识,注重对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的理论建设;明确政府在提供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中的职能定位和对公共服务的事权配置,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区域性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体系涉及政府诸多部门的协调配合。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中涉及教育部门、科技部门、宣传部门,组织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等,要做好各部门间的事权配置,防止出现在履行公共科技服务中的模糊行为、责任承担时的相互推诿。
(二)鼓励供给主体社会化趋势发展,处理好责任主体政府与各供给主体的指导、协调、合作、监督的关系
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的供给主体涵盖了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社团组织、社区自治组织和公民个人,形成了党、政府、人民团体和科技单位密切配合、大联合、大协作的新的工作体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强有力的领导与协调,很容易滋生各方定位不清、职责模糊等问题,继而出现相互推委、互不负责的不作为现象。要避免此类问题,必须从制度上加以防范,加强对公共安全科技服务工作的领导和协调,理顺工作关系,实现有效协作,统筹部署,集成资源,扎实有效地推进我国科普事业的纵深发展。
(三)细化相关政策法规,持续增加区域性公共安全科技服务投入,实施绩效管理和评估机制,保证公共科技服务体系的效率
加大对现有相关法规政策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使公众对保障自身权利的法律法规有所了解。各级政府部门要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实现法规政策的细则化和可操作性;持续增加对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的财政投入,开拓多渠道鼓励社会投入。要加大各级政府在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上的财政投入和专项资金投入,并有倾向性地将更多财政资金投入到贫困落后地区的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中去,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体系,形成全社会积极投入公共科技服务的局面;要加强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中的监测评估,尽快建立评估机构和评估机制,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的监测评估体系;同时,要倡导由公众、社团、大众媒体在内的第三方评估,以保证评估的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
(四)注重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的能力建设,努力增加、提高公共科技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使公共科技服务与公众需求相适应
增加可视公共安全科学空间的数量,提高可视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学空间的服务质量;充分调动科学共同体作用,提高公共科学咨询服务和培训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建立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网络信息平台,整合公共安全科技信息资源,加大大众媒体在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中的作用。
(五)坚持公共科技服务以人为本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原则,重视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体系中公众的权利主体地位,积极探索公众参与机制
在建构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过程中,要重视公众对公共安全科学服务应享有的知情、获取、表达、接近、参与、监督等权利,针对诸如有关科学技术的突发性事件、热点事件、公众共同关心的问题,建立积极、快速、高效的响应互动机制。建议建立健全发现、回应、表达与参与的机制,建立重大公共科技项目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重大科技公共项目的公众听证会、协商制度,公益性科研项目报告公开、信息公开存取制度,实施“关键公众”接触,加强公民调查工作,鼓励公民科研行为等,创建全民参与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的良好氛围和局面。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发展,建设工程在全国各地不断出现,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安全事故的发生,除了施工过程中的一些不可预料的自然因素外,出现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尤其是工程人员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应该切实加强施工人员,包括间接的管理者和直接的施工者的安全防范意识,有效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
一、影响工程建设施工安全的因素分析
1、施工人员因素
参与施工过程的人员主体主要是管理者和操作者。管理者的素质高,安全管理的决策能力就强,企业和工程项目的施工就会有较强的质量规划、目标管理、施工组织和技术指导;操作者拥有过硬的职业技能,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遵纪守法的原则,才能够有效地保证工程建设项目的安全施工。
2、施工材料因素
施工材料的质量是保证施工安全的基础,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就不可能符合标准,因此也难以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严格加强对建筑工程所需材料规格和数量的控制,是安全施工的重要保证。
3、施工方法因素
施工过程中的方法,指在工程项目整个建设周期内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和检测手段等。制定和审核施工方案时,必须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管理、工艺、组织、操作、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以保证方案有利于提高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
4、施工环境因素
影响施工质量的环境因素主要有:(1)工程技术环境,如工程水文地质条件;(2)工程管理环境,如质量保障体系和质量管理制度等;(3)员工劳作环境,如人员配备、工程设备、工作地点等;(4)人文社会环境,如社会风俗习惯、治安条件、社会富裕程度等;(5)自然气候环境,如气象条件、温度湿度、风雨雷电以及自然灾害等。
二、工程建设施工安全评价体系
1、施工安全评价要素层次列表
根据总体目标,并将由其引出的指标和隶属于指标的要素分层次排列,由以上要素分析结果,可将体系分为3层,第一层是目标层,第二层是指标层,第三层是要素层,由此建立评价要素层次列表(表1)。
表1施工安全评价要素层次列表
目标层A 指标层B 要素层C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评价A
施工人员因素B1
管理者C1
操作者C2
施工材料因素B2
材料规格C3
材料数量C4
施工方法因素B3
技术方案C5
工艺流程C6
组织措施C7
检测手段C8
施工环境因素B4
工程技术环境C9
工程管理环境C10
员工劳作环境C11
人文社会环境C12
自然气候环境C13
2、施工安全评价矩阵
根据资料研究,并对相关的一些专家进行问卷调查,将专家的打分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平均所有专家的打分,得到本文层次结构模型中各层次要素两两比较构造的判断矩阵,本论文采用专家打分法对表1中的各层次要素构造评价矩阵,以A评价矩阵为例,如表2所示。
表2A评价矩阵
A B1 B2 B3 B4
B1 1 1 1 3
B2 1 1 1 3
B3 1 1 1 3
B4 1/3 1/3 1/3 1
3、评价矩阵一致性
运用方根法计算各评价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其相应的特征向量,将评价矩阵最大特征根外的特征根的平均值的负值,作为度量矩阵是否满足一致性的标准,记为 。
评价矩阵一致性的度量,采用随机平均一致性的指标 值(如表3)。
表3随机平均一致性指标( )
矩阵阶数 1 2 3 4 5 6 7 8 9
0.00 0.00 0.58 0.90 1.12 1.24 1.32 1.41 1.45
评价矩阵的一致性指标 与同一阶次随机平均一致性指标 的比值称为随机一致性比率,记为 。当
时,即认为评价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经检验,所有评价矩阵均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4、建立施工安全评价体系
综合以上的计算结果,可建立工程建设施工安全评价体系,如表5所示。
表5工程建设施工安全评价体系
层次B
层次C B1 B2 B3 B4 层次C总排序W 优先
顺序
0.300 0.300 0.300 0.100
C1 0.50 0 0 0 0.150 1
C2 0.50 0 0 0 0.150 1
C3 0 0.50 0 0 0.150 1
C4 0 0.50 0 0 0.150 1
C5 0 0 0.25 0 0.075 5
C6 0 0 0.25 0 0.075 5
C7 0 0 0.25 0 0.075 5
C8 0 0 0.25 0 0.075 5
C9 0 0 0 0.25 0.025 10
C10 0 0 0 0.30 0.030 9
C11 0 0 0 0.15 0.015 11
C12 0 0 0 0.15 0.015 11
C13 0 0 0 0.15 0.015 11
从上述工程建设施工安全评价体系可以看出,影响施工安全的主要因素是:工程管理领导者和施工技术人员的素质,以及施工材料的质量。
三、提高工程建设施工的安全管理水平
根据工程建设施工安全评价体系,认为从以下方面可以提高工程建设施工的安全管理水平。
1.增强工程建设施工领导者的安全意识。
工程建设施工的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性的工作,因此,安全管理队伍素质的高低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目前我国的工程建设施工安全事故的频发与工程项目参与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有密切关系。因此,增强领导者和施工者的安全意识,将安全管理落到实处,是解决工程安全问题的关键。
2.严格控制施工材料的质量。
工程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要确定所需材料的品牌、材质、规格,精心测算所需材料的数量,组织材料商供货并做好调研选好合格材料:(1)检查材料生产商及供货商的相关手续是否合法且完备;(2)考察材料生产厂家的经营状况、销售规模和配套服务保障等情况;(3)考察材料生产厂家的质量管理系统,是否取得国家及行业的相关安全资质,以及材料的质量与同行业同类产品的比较等。
总结:
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不仅关系到施工企业的生存,甚至会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提高工程建设施工的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以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批示和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理念,建立以生产经营单位(含学校、医院、影剧院等具有较高安全风险的事业单位,下同)分级分类管理为基础,以隐患排查治理标准体系为支撑,以网络信息系统为平台,以生产经营单位自查自报、部门实时监控为核心的新型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体系,健全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逐步形成情况能掌握、过程能记录、责任能明晰、监管全覆盖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新格局,全面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和行业主管部门直接监管、安全监管部门综合监管、地方政府属地监管责任,切实防范和遏制各类生产安全事故。
二、实施步骤
(一)制定方案,动员部署(2013年11月)
各责任单位根据全市统一部署,结合实际,制定隐患排查治理“两化”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组建“两化”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细化工作职责、内容和程序,进行动员部署。
区政府成立隐患排查治理“两化”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安监局。
(二)调查摸底,分类分级(2013年11月-2014年2月)
1.摸清底数。按照属地原则,各街办乡、管委会分别对辖区内所有生产经营单位开展摸底调查,掌握其类型、规模、产品、原材料、安全生产相关情况等基础信息,督促填报《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基本情况调查表》(附件1),建立基础信息电子档案;区直各行业主管部门对直接监管的生产经营单位同步开展调查,为分类分级监管奠定基础。
2.分类汇总。在全面摸底调查的基础上,按照分类要求,对生产经营单位按工业生产、矿山开采、化学品、烟花爆竹、工程建筑、道路运输、水上交通、人员聚集和其它共9大类进行分类统计(附件2),建立基础台帐。
3.监管分级。在9大类企业中,按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风险高低和难易程度分为重点监管、一般监管和自主管理三大类。
(1)分级及监管权限划分
重点监管生产经营单位主要指矿山、危化品、烟花爆竹以及其它规模以上生产经营单位。生产经营单位按规模大小、风险高低、安全监管工作难易程度分A、B、C、D四级。A级按行业分类由省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监管;B级按行业分类由市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监管;C级按行业分类由县(市、区)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监管;D级按行业分类由乡镇(街办)负责监管。
一般监管生产经营单位指重点监管以外的风险程度一般的中、小型生产经营单位。一般监管生产经营单位原则上由县级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监管。
自主管理生产经营单位指风险程度不高的小型、微型生产经营单位。自主管理生产经营单位原则上由乡镇(街办)负责监管。
(2)重点监管生产经营单位分级确认
对重点监管生产经营单位按行业进行分类统计,确定纳入本级监管的生产经营单位名单和建议由上级部门监管的名单,并填写《分级监管生产经营单位名单确认表》(附件3),报区“两化”体系建设办公室。
区“两化”体系建设办公室根据各责任单位上报的生产经营单位名单,研究确定由区级负责监管的名单,提出建议由市级负责监管的名单。
(三)编制指南,培训人员(2013年11月-2014年3月)
1.编制指南。按照省安监局分行业编制的《隐患排查指南》样本,各生产经营单位对照本行业隐患排查标准,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个性化的隐患排查指南,明确排查事项、排查部位、排查频次、治理要求、责任单位及责任人员,为录入“两化”系统作准备。
2.建立信息管理员和信息员队伍。区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及行业主管部门、各街道办事处、乡人民政府、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解放路步行街管委会根据工作任务确定信息管理员;各类生产经营单位确定信息员。
3.分级培训。区行业主管部门、各街道办事处、乡人民政府、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解放路步行街管委会的信息管理员和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的信息员由区安监局负责组织培训。培训内容为基本信息录入、企业安全检查标准、安全隐患自查自报工作的方法及步骤、数据库操作等。
(四)登录系统,两化融合(2014年4月1日-2014年12月)
1.各级信息管理员、各生产经营单位信息员登录省“两化”管理系统,填写注册信息进行初始注册,经审核通过后登录该系统,并补充完善本地、本行业、本单位相关基础信息。
2.各生产经营单位根据系统提供的《省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标准》或本单位编制的《隐患排查指南》,实施不漏项的安全检查和整改,并将检查及整改情况录入系统。
3.各监管部门根据分级监管权限,对监管对象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程实时监管。对系统反映连续15天没有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实施有针对性地执法检查,并将执法文书上传系统。
(五)总结完善,全面覆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
“两化”体系建设单位要进行认真总结,不断完善系统运用。从2014年12月起,请各责任单位分别制定“两化”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全面推行。2015年实现“两化”体系全覆盖。
三、保障措施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深刻认识做好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性,以保障我县粮食行业安全生产为根本出发点,推进安全生产网络化、标准化建设,完善安全生产制度体系,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全面提升我县粮食行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二、工作措施
(一)制定工作实施方案。根据上级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研究制定我县粮食系统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有步骤地推进安全生产体系建设。
(二)准确掌握我县各粮食企业基本情况。县粮食局对所属粮食企业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排查摸底,准确掌握粮食企业安全监管防控体系建设情况;网格化覆盖落实情况;安全管理制度标准化、信息化建立等基本情况。为企业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做好基础工作。
(三)落实监管责任,建立安全生产体系建设长效机制。粮食企业要明确责任,将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工作落实到岗位、具体人员,各企业要加快实现安全隐患排查、登记、上报、监控、整改、统计、检查和考核的全过程管理,通过标准化建设、网络化管理等手段,不断夯实安全管理基础。
三、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4年2月9日至2月12日)。按照本方案要求,通知到全县粮食经营企业。同时,要求各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具体实施方案,并认真实施。
(二)调查摸底阶段(2014年2月13日至2月28日)。各企业认真仔细开展自查,全面掌握本企业安全生产体系建设情况,并及时向粮食局有关部门汇报,以便粮食局全面掌握全县粮食经营企业生产条件、安全生产管理重点和形式特点等内容。
(三)组织实施阶段(2014年3月1日至11月30日)。粮食局要成立专门监督检查组,深入企业,对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制度建设、网络化平台建设、隐患排查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监督检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落实主体责任,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四)总结阶段(2014年12月)。粮食局对各阶段各企业安全生产体系建设情况进行梳理、汇总,进一步完善综合监督体系,理顺工作机制,构建体系完善、内容科学、运行有效的安全生产体系。
一、专业管理理念和目标
1.1 专业管理的理念或策略
信息安全管理的理念为主动作为,从技术上做到信息安全“可控、能控、在控和预控”,实现事前认证、事中监控、事后审计的全流程安全管理。
1.2 专业管理的范围
综合数据网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涉及公司所有员工。
1.3专业管理的目标
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的目标为违规外联事件为0,桌面弱口令为0,杀毒软件安装率为100%,桌面管控系统安装率为100%以及不出现其它受到考核的不安全行为和事件。
二、当前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形势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业务和应用完全依赖于计算机网络和桌面计算机。但是计算机病毒、黑客木马、间谍软件进入桌面计算机,在计算机上安装非法软件,肆意破坏网络和业务系统,外来电脑接入本单位计算机网络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些行为非常容易导致桌面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瘫痪。最近几年来,网络安全威胁愈演愈烈,网络攻击工具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容易获得,所需要的技能越来越低,只需下载一个黑客程序就可以进行攻击,漏洞利用的时间越来越短。攻击的目的性,过去纯粹为了比技术,现在商业目的越来越明显。
三、国网眉山供电公司综合数据网信息安全现状
国网眉山供电公司综合数据网经过2011年到2012年的大规模建设,网络覆盖到了35KV变电站及供电所等机构,形成了规模巨大的数据网络,包含连接各级机关、各个电压等级的变电站和供电所的广域网,以及各个站点的局域网。
综合数据网的建成为所有办公终端提供了高速数据通道,大大提升了信息化水平和办公效率。但也带来了一个严重问题――安全问题。国网眉山供电公司在网的计算机多,爆发的安全问题多,管理难度很大。从国网推广的北信源安全管控系统监控的结果来看,目前内网计算机违规外联、计算机使用弱口令、计算机没有安装防病毒软件等问题还很多,北信源的安全管控系统主要是监控并不能够从技术上进行事前规避。国网眉山供电公司实施了大量的管理措施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没有建立一套全方位的安全技术系统,提升网络的安全性,保护电力公司的信息资产安全。
为了真正提升网络安全性需要建立一个整体安全架构,从局部安全、全局安全、智能安全三个层面,建设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防护体系,使网络成为智能化的安全实体。局部安全针对关键问题点进行安全部署,抵御最基础的安全威胁;全局安全利用安全策略完成产品间的分工协作,达到协同防御的目的;智能安全在统一的安全管理平台基础上,借助于开放融合的大安全模型,将网络安全变为从感知到响应的智能实体。
四、国网眉山供电公司综合数据网信息安全体系建设规划
4.1局部安全
目前国网眉山供电公司的网络仅在连接省干网的出口部署了防火墙设备,防火墙能够进行边界保护和基于网络层面的访问控制,但是对应用层的攻击如通过Email携带病毒,通过网页挂木马方式对用户攻击等不能够阻断,应用层攻击行为能够对业务系统造成较大损害。
局部安全建设要对电业局网络进行分区:外联区、服务器区、接入区。外联区:外联区是国网眉山供电公司与省干网连接的边界区域;服务器区:服务器区是国网眉山供电公司的数据中心,存放重要的业务数据;接入区:接入区是各个站点及电力公司的局域网区域;
完成局部安全建设后,本电业局与省公司及其他电业局之间的安全攻击将被隔离,本电业局的攻击不会影响到省公司和其他电业局。本电业局内部的攻击也不会影响到服务器区的业务系统。提升了业务系统的安全性。对于电业局的网络系统基本上没有安全防范的措施,所以需要重建安全技术体系。
4.2全局安全
全局安全是通过网络设备与安全设备的配合提供端到端的安全防护。通过局部安全建设能够抵御内部的安全攻击,但是不能够控制攻击的在内部的泛滥,需要通过网络设备的准入功能,在网络的与用户终端的边界建立准入机制,只允许合法的用户访问网络,且只允许合法用户符合安全要求的终端访问网络,并通过客户端软件强制功能提升终端的自身的安全性。
全局安全的主要建设内容为:
身份认证:变开放的网络为封闭网络防止外来非法计算机访问网络;在网络接入设备上开启网络认证功能,开启该功能后,当计算机接入网络时是无法转发任何数据的,只有认证报文能够通过网络与认证服务器交互,只有合法的员工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后认证成功,该用户获得第一级访问网络的权限,仅能够访问安全隔离区;外来的非法计算机因没有账号和口令而无法向网络发送任何数据。
安全评估:加强计算机的安全性,只有符合安全规范的计算机才能够访问网络;当合法员工输入正确的账号和口令后获得第一访问网络的权限后,启动对计算机的安全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弱口令检查、防病毒软件、操作系统补丁、必须要运行的软件等。弱口令检查是扫描计算机账号的口令,与弱口令字典进行比对,如果存在弱口令则认证失败,要求用户修改口令,直到口令改为强口令,避免被破解口令后远程控制该计算机;防病毒软件检查是扫描系统是否安装防病毒软件以及是否更新病毒库,如果没有安装防病毒软件或者病毒库没有更新,则认证失败。并要求计算机访问安全隔离区进行修复,安装防病毒软件或者进行病毒库升级,保证计算机具有防病毒能力,能够对通过计算机外设及通过网络散播的病毒进行杀毒。
软件管理:目前国网要求所有终端安装北信源的安全管控软件,但是部分终端没有安装,导致无法评估真实网络安全状态,建设全局安全启动了网络准入功能,如果终端不安装北信源软件就无法访问网络,通过技术手段保证每个接入网络的终端必须安装北信源安全管控软件,提升国网考核的注册率。
防内网外联:启用网络准入功能后,准入客户端可以在终端上对网络驱动下发隔离策略,只有被安全认证服务器认证通过的网卡才能够访问网络,而安全认证服务器是在信息内网中的。当终端接入到互联网上时,只有认证数据能够通过,因互联网上没有安全认证服务器所以认证不通过,终端无法获得授权而无法访问网络。在终端运行过程中插入WLAN网卡或者3G网卡也无法联网,因为在互联网上无法进行认证所以网卡被隔离无法访问互联网。
全局安全建设后,对于具有安全隐患的终端将无法接入到网络,大大提高网络的安全性,终端自身也具有了较高的防御性,可以抵御网络中的攻击。
4.3智能安全
局部安全和全局安全建设后,整个网络具有了较高的安全性。但是还不具备足够的智能性。智能安全的目标是动态调整终端安全性、识别安全攻击并快速定位和隔离攻击,将安全事件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在终端使用过程安全状态会发生变化,智能安全的目标是使得终端具备智能提升安全性能力,通过动态补丁升级服务器可以保证终端缺乏必要安全补丁时能够自动从补丁服务器上获取补丁,避免操作系统受到漏洞攻击;当病毒库版本升级后终端能够自动进行升级。
工程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对安全生产责任的认识存在误区。在工程实际中,各单位主要依据内部各部门履行的主要功能划分部门职责。人们通常以顾名思义的方式判断该部门的主要职责,认为安全工作就是安全部门的事情;施工单位接收到安全隐患文件、整改通知书时,便交给安全部门全部负责,认为安全隐患应该由安全部门负责整改;对于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监理单位认为安全隐患都是施工单位的责任,忽略了自身应该承担的监管责任。这些对安全生产责任的认识误区,导致参建单位安全生产责任不明确、不健全、不落实,管理混乱。2.末端安全生产责任缺失。安全生产责任末端即岗位安全职责,人们常常强调要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但往往是层级越多,执行力削弱越多,在执行过程中,责任的不明晰是导致执行力削弱的关键因素。因为在没有明确应该承担什么责任的前提下,人的责任意识强弱将直接影响执行效果,如果责任体系对每一级监管人员和保障体系人员的责任进行了明确,那么将大大减少人员责任意识强弱对执行力的影响。在责任明晰的管理体系中,每个人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会涉及的责任风险,非常清楚,这才是安全责任管理的根本所在。3.安全生产责任交叉漏洞。各参建单位内部存在着综合监管部门与专业监管部门的法定职责、职责界限和相互关系不明确的问题,在工作中产生了职责交叉、互相扯皮的矛盾,影响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整体性、协调性,出现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脱节和漏洞。
建立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和责任追究机制
1.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参照当前国家安全生产管理体制“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相结合”的模式,健全安全监管体系和保障体系责任。《安全生产法》第19条明确规定,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因此,在明晰的责任体系中,建设工程各参建单位不仅必须设置专职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明确专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综合监管职能,而且各参建单位对其他安全生产保障部门要建立明晰的安全生产职责,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发挥技术、资金、物资等的保障作用。安全生产责任要按照单位、部门、岗位从上至下,必须涵盖每个人,每个岗位。职责就是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确定每个人的职位,明确规定各职位应当担负的任务,一定要落实到每个人。2.参建各方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框架。(1)单位层级。工程涉及的参建方主要有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工程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和出租单位等其他服务性单位,应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确定建设主体各方严格的安全生产责任,构建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第一层级框架,解决单位与单位之间在安全责任上的相互关系,约束生产经营活动。(2)部门层级。独立开来看,建设各方作为生产经营单位,都要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在其内部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按照分工对各个职能部门分解安全生产责任。值得注意的是,在安全监督责任和安全保障责任上,要做到责任明晰,落实“一岗双责”。(3)岗位层级。岗位职责是对部门责任的进一步补充,是安全生产责任对生产活动中人的具体约束,是指将安全生产责任从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分解到各个岗位,包括各副职、部门、班组直到每一位作业人员,真正做到人人负责。3.建立安全生产责任追究机制。根据《安全生产法》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规定,在建立明晰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前提下,安全生产责任必须建立责任追究考核机制,因为只有通过对不履行安全责任行为的不断追究,安全责任的强制性才能体现,安全责任意识才能得到加强,安全责任才能在人的意识中得到强化,才能真正规范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活动。所有安全隐患产生的根源在于,安全责任链中某一个层级存在薄弱环节或者整个责任链中某个岗位存在失职和履行职责不到位。现阶段,必须重新认识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核心地位,建立安全生产责任明晰的管理体系,只有通过对各个层级、每个岗位安全责任履职的管理和追究,才能强化安全管理基础;必须重新认识安全监管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的内涵,根据职能分工,将安全责任合理分解到相关部门,切实落实“一岗双责”,才能构筑安全工作的坚实“体魄”;必须统一步伐,加快责任追究机制的建设,不仅仅是建设单位,更重要的是作为责任主体的施工单位,对于安全隐患和事故,不能再遮遮掩掩,只有通过安全生产责任追究,才能解决隐患产生的真正薄弱环节。
本文作者:余杰工作单位:大庆油田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管道公司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7-0068-02
0 引言
该剧院位于河南濮阳,是当地具有地标性的建筑物。该建筑属于人口密集场所,根据规范要求,特为其配备了公共安全系统。该系统在满足实用性之外,还采用了先进的概念、技术和方法,使系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1 公共安全系统的构成
该建筑物包含以下几个子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防联动系统,火灾应急照明及消防配电,火灾应急照明及消防配电,消防广播及消防对讲电话系统,防火剩余电流动作报警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电子巡查管理系统。
每个子系统都有自身的保护内容,因此在该建筑物中,各子系统的功能都不能被忽视。
2 各子系统的设计内容及要求
2.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该建筑属于一级防火保护对象,采用控制中心报警系统;消防控制室设于首层,控制室内设置集中报警控制器及消防联动控制设备、消防广播设备、消防通讯设备等;报警系统采用微电脑全智能型报警控制器,接受并显示报警部位信号,发出相关指令,联动控制各个消防设备,返回消防设备状态信号;
火灾报警系统集中报警控制器主机同时与打印机及中文电脑联接;当有事故发生时,在主机的显示屏上以中文文字形式显示故障报警信息,在图文电脑上以图形和中文文字两种形式显示故障报警信息,同时输出打印,报警与故障采用不同的字体或颜色的文字打印;
火灾报警系统设置DC24V(蓄电池组)直流备用电源,保障全负荷运行不小于1小时;
火灾报警控制器容量和每一总线回路所连接的火灾探测器和控制模块或信号模块的地址编码总数应有20%的余量;
地下车库及各建筑功能区按防火分区设置区域显示器或消防端子箱;消防端子箱设置弱电井内,消防区域显示器设置在有人值守的区域;
汽车库设置感温探测器;餐厅、办公室、会议室、多功能厅、各种机房、库房、变电室、电梯前室、走道等场所设置感烟探测器;防火卷帘门两侧设感温探测器和感烟探测器;厨房设置可燃气体探测器和感温探测器;走道或出入口附近设置带消防对讲电话播孔的手动报警按钮;消防控制室设置可直接报警的外线电话;
火灾探测器为吸顶安装,吊顶内不设置火灾探测器;
火灾探测器与其他设施或构筑物边缘的最小水平间距规定如下:与墙壁或结构梁边为0.5米;与吸顶式或壁挂式扬声器为0.1米;与灯具为0.2米;与喷淋头为0.3米;与送风口为1.5米;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备应采用经国家有关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单位检验合格的产品。
2.2 消防联动系统
2.2.1 防排烟系统 当消防控制室接到火灾报警后,联动打开报警位置所在防火分区的排烟口,排烟口也可手动开启;消防控制室接到排烟口打开信号后,联动打开排烟道上的280℃排烟防火阀,启动排烟风机,关闭防火分区内的空调机组和送风机,并接收各动作的反馈信号;当排烟风机入口处280℃排烟防火阀动作后,联动排烟机停止;
地下层排烟风机的启动和关断应同时联锁相应的补(送)风机启动和关断;
正压风机与各层楼电梯前室及距前室最近的感烟探测器联动,当此探测器报警后,联动启动正压风机;
在消防控制室可手动控制排烟风机、补(送)风机、正压风机的启停、并能显示各风机的动作状态信号;
空调及通风管道上70℃防火阀动作后,将信号传到消防控制室;70℃防火阀与对应的空调机组或新风机组组成电气联锁,防火阀动作后联锁机组停止。
2.2.2 水灭火系统 消火栓内设报警按扭;当消火栓内报警按钮报警后,消火栓泵直接启动;消火栓泵也可由消防控制室联动或手动启动;消防泵启动后信号应反馈到消防控制室和消火栓按钮;
各水流指示器、信号阀及相应的湿式报警阀报警及压力开关动作后直接启动喷淋泵;喷淋泵也可由消防控制室联动或手动启动;喷淋泵启动信号应反馈到消防控制室;
预作用喷洒灭火系统;感温探测器动作并火灾确认后,快速放气阀前的电动阀打开,系统转为湿式喷淋系统,空压机断电停止工作;消防控制室能显示空压机工作状态、故障状态、高低气压信号,显示预作用系统电动阀的工作状态。
2.2.3 防火卷帘门控制 在疏散通道上的防火卷帘门两侧各设一组感烟、差定温感温探测器;其中感烟探测器报警后,卷帘门下降至距地(楼)面1.8米,感温探测器报警后,卷帘门下降到底;卷帘门两侧设手动控制按钮,消防控制室能显示卷帘门的状态信号;
当防火卷帘门仅做为防火区分隔使用时,其两侧的任何一只探测器报警后,均通过消防控制室联动卷帘门下降到底,并将状态信号反馈到消防控制室。
2.2.4 切除普通照明和其它非消防电源 切除非消防电源功能采用在消防控制室手动操作;空调电源在制冷机房总配电开关处切除,非消防电梯及其它非消防电源在变电室低压配电开关处按功能和区域分别控制切除;其动作状态信号应返回消防控制室。
2.2.5 消防电梯及客梯 在消防控制室和首层的各电梯前室均设置强制电梯归首控制装置;火灾确认后,所有电梯均归首;消防电梯转为消防状态待用,非消防电梯归首后断电停运;消防控制室内设电梯运行状态显示信号。
2.3 火灾应急照明及消防配电
2.3.1 在消防控制室、疏散楼梯间、疏散通道、电梯前室、门厅、消防电梯机房、消防泵房、防烟及排烟机房、变配电室、车库等场所设置应急照明,应急照明照度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应急照明采用自带蓄电池的灯具,持续供电时间大于30min;火灾确认后,应急照明灯均应强行点亮。
2.3.2 在走道、楼梯间出入口、门厅、车库、变电室、通往室外的出入口和走道等场所设置疏散照明,疏散照明照度满足相关规范要求;疏散照明采用自带蓄电池灯具,持续供电时间大于30min。
2.3.3 消防控制室、变配电室、防烟及排烟机房机房、消防水泵房、弱电机房等均设置备用照明,备用照明照度不低于正常照明照度;持续供电时间大于180min。
2.3.4 本工程采用智能消防疏散指示系统;建筑内公共区域的疏散方向指示灯均采用485总线工作方式;疏散方向指示灯通过485总线与系统主机连接;系统主机安装在消防控制室内,并能与消防系统主机实现联动。
2.3.5 智能消防疏散指示系统主机可以24小时不间断对系统中的疏散方向指示灯进行巡检,检测系统中每个指示灯的状态;应急状态下,由系统主机控制疏散方向指示灯指向远离故障点的方向,以确保人员迅速安全疏散。
2.3.6 应急照明灯具及疏散标志指示灯具应设置不燃烧材料制作的保护罩,并应符合“消防安全标志”GB13495中的相关规定。
2.3.7 消火栓泵、喷淋泵、防排烟风机、火灾自动报警控制设备、消防电梯、应急照明等均按一级负荷供电;消防用电设备均由变配电室不同的低压母线段采用专用线路配电,并在最末一级配电箱处加装双电源自动转换装置。
2.4 消防广播及消防对讲电话系统
2.4.1 消防控制室设广播主机,汽车库设5W扬声器,其它位置设3W扬声器;扬声器均选用吸顶式,有吊顶的地方选用嵌入式扬声器;平时视需要播放重要通知及背景音乐,火灾时强制转入火灾应急广播状态。
2.4.2 在消防控制室、消防泵房、消防电梯机房、变配电室、防排烟机房、主要的通风和空调机房设置专用消防实装电话;各防火分区、出入口处及电梯前室的手动报警按钮均自带消防电话插孔。
2.5 防火剩余电流动作报警系统 本建筑设置防火剩余电流动作报警系统;用于探测变配电室各低压出线线路上漏电电流、过电流等信号并发出声光信号报警;准确报出故障线路地址及监视故障点的变化,提醒相关人员消除隐患。
2.6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①保安监控室位于2#建筑首层,与消防控制室合用;②控制室内设置数字硬盘摄像机和显示器;系统设备应具系统信息存储功能;监控图像和声音信息应具有原始完整性;系统记录的图像信息应包含图像编号/地址、记录时的时间和日期;③在本建筑的地下车库、大堂、电梯前室、电梯轿箱、办公层的公共区域及B标段周界设置摄像头;管理人员可以在监控室内调看(或控制)监控画面;④本系统中使用的设备必须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和现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并经法定机构检验或认证合格;⑤根据工程特点,在以下位置设置不同种类的摄像机:
地下车库设置电动云台黑白摄像机,并配以金属防护罩;
车库出入口处设置固定黑白摄像机;
走道及办公公共区域设置黑白半球摄像机;
首层前台接待处设置黑白半球摄像机;
首层大堂设置彩色一体化快球摄像机;
客梯大堂设置黑白半球摄像机;
公共区域设置黑白半球摄像机;
各主要出入口处设置黑白半球摄像机;
电梯轿厢内设置1/4"电梯专用黑白半球摄像机;
室外设置1/2"云台黑白摄像机,另外配红外辅助照明。
2.7 电子巡查管理系统 ①巡更系统采用离线巡更方式,由信息采集器、下载器、信息钮和巡更软件组成;②巡更系统在建筑物出入口、过道等设置巡更点;③系统功能:
实现巡更路线和巡更报警时限的设定;自动按照巡更设置核对巡逻情况,异常报警;实现与智能化集成系统和物业运营管理系统的集成。
3 结束语
公共安全系统在建筑物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综合利用先进的现代计算机技术和图文显示技术,结合建筑物的特点设计符合中国国情的安全系统,是我们设计人员必须要面对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王建章.公共安全防范系统.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中图分类号: G642.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8-0095-02
1引言
近年来, 众多学者都提出了着力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主张, 并积极建设和改进与研究型大学定位相符合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 坚持教育目的多样性和人文主义精神的原则, 特别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结合[1-8],近10 年来我校通过广泛的国内外调研,研究国内外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新动向,不断加大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力度,运用新的教育理念,搭建起实验教学与科技研究平台,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科技研究,取得了人才培养的可喜成果。
2 转变实验教学观念,明确实验教学目标
传统的实验教学是从每门专课程总学时中划出部分学时进行实验教学,即课内试验。整个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按照教师所“教”的内容,在有限分散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实验。使学生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接收状态,也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受到了严重限制。尽管我们在实验教学改革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将实验教学变成课程理论教学的辅助活动,致使实验教学没有独立的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建立适应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观念、体系和内容等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与我校建设世界一流研究性综合大学的目标差距较大。根据系统科学理论,教学体系应由理论和实验教学两大部分组成,理论与实验教学的关系不是主从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验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和创新性,也更能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4]。安全工程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学科。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明确地提出了“实验教学不仅是全新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研究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大途径”。我们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坚持“实验课程系列化,实验对象层次化,实验内容现代化,实验管理规范化”原则。实验课程教学培养创新能力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本技能,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构建实验教学体系,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随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就成为本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10年我们开始实行实验教学单独设课的教学改革。开设了5 门实验课程。分别是安全工程专业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科研训练、开放实验,实验总学分15学分。专业实验和课程设计由学生2 人1 组完成,综合实验由学生3 人1 组完成。完成实验的优秀学生可进入科技研究与创新实验。专业实验和课程设计教学目标是以几门基础和专业理论课的知识为基点,融实实验理论、实验知识和实验技能为一体,培养学生的基本试验思想、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综合实验、开放实验和科研训练教学是以课群为起点,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实验意识。
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是实现教学目的具体体现,也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难点。我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的措施是,研究确定新的实验内容,教师集体评议验收,编写实验指导书和投入实验室使用。“211 工程”一、二期建设、 “本科教学”建设、国家及省级精品平课程建设、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以来,安全工程实验教学投入近300 万元,目前共有1 个实验室,建设面积约1500M2。自主研发出新型燃烧爆炸参数(爆炸压力、火焰速度、爆炸温度等)测试实验平台、物质危险性参数测试平台、云雾形成和点火控制系统实验平台、粉尘爆炸研究实验系统、阻隔防爆实验系统、爆炸抑制研究实验系统和爆炸泄放实验系统等,共计40 多台套仪器设备。这些实验设备开出25实验,在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校安全工程实验教学内容见表1和表2。
4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探索创新能力培养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2]。随着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如何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实验教学方法改革上努力工作。我们具体做法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不同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学时,采用不同教学方法。指导教师只讲注意事项、新仪器仪表使用方法,对学生实验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启发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克服困难,使学生通过自己完成实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动手能力。实验课程成绩由预习、实验操作、实验记录、实验作风、回答问题、组织管理、实验报告7部分组成。具体评分标准见表3。
几年来的实践表明,这样的实验教学调动了学生实验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而且大部分学生都能针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并提出见解,大幅度地提升了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
对于实验成绩优秀且有积极性的学生,每学年开设自拟实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验条件,提出实验。学生自己认真查阅资料,精心设计实验方案和确定实验方法。指导教师加强实验过程的考察、质疑。通过实验,学生普遍反映“既感紧张,又感兴趣”,“既提高了我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又提高了创新思维能力”。
开展研究性教学,探索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由于我校安全学科的实力比较强,每年都承担十几项安全科研课题。我们采取多种鼓励措施,鼓励老师将在研课题内容列入科研训练课题,采用同学参加的科研课题的研究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学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参加各类国内外学者的讲学。老师就科学研究课题方法、研究团队的协调作用等方面进行讲座,有计划有步骤地的逐渐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团队精神和研究能力。学生根据研究内容和要求,查阅文献资料,拟定实验研究计划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和设备,完成实验内容。近三年来,参加研究性科研训练的本科生达60多人次,指导学生完成各种研究内容达20 余项。如由2 名本科生组成的小组在参与国家重点基金研究项目的“气溶胶云雾形成理论和实验研究”研究课题中,提出的云雾爆轰波传播胞格结构和爆炸参数测定技术思路新颖,方案切实可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协作攻关,研究小组经过大量实验提出了燃料液滴云雾机理,在国内一级刊物《爆炸与冲击》上发表了论文。
5 结语
经过几年努力,我们根据安全工程实验教学特点,将培养大学生工程实践和科技创新能力放在首位,探索了专业课教学中培养研究型人才的途径。虽然我校安全工程经过几年建设已经列入国家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但我们应以此为动力, 继续加强课程实验教学环节建设, 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 争取开设更多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
参考文献:
[1] 管晓刚,程槿涛,闫卫平,行龙.注重研究性 突出实践性 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2007(4): 60-64.
[2] 辛剑,孟长功,程文堂,赵常志.面向新世纪大学化学实验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03(1):92-94.
[3] 陈睿.实验室建设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9):86-88.
[4] 王国强,傅承新.研究型大学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125-128.
[5] 郭祥群,胡荣宗,朱亚先,潘宝柱,袁友珠.高素质化学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6(2):15-17.
当前,随着我国高速公路事业得到蓬勃发展,特别是高速公路网的形成,其安全管理的广度、深度、难度都在日渐增大。安徽省高速公路控股集团池州管理处管辖G50沪渝高速池州段、S27安东高速和G35济广高速池州段,总里程162公里。路段内高边坡、特大桥、长大隧道众多,管养难度大,安全管理的任务也因此更重。管理处自2006年11月份组建运行以来,始络将安全管理工作视为头等大事,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安全态势持续健康平稳;自2007年始,连续5年被池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市级“安全生产先进单位”;2011年度成为安徽省首批“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命名单位。回顾多年来取得的安全绩效,值得总结和探讨的地方很多,笔者深有感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加强:
1.建设安全文化,提高安全本质水平
安全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文化建设也是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实现企业本质安全的重要途径。结合营运安全管理实际,将企业发展愿景和安全管理的理念、取向渗透到营运管理的各个环节,以员工为本、以发展为基、以安全为重,通过培育理念文化、完善制度文化、打造视听文化、创新管理文化、丰富载体文化,使职工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安全教育。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系列活动,面向社会、面向员工、面向司乘、面向沿线群众,大力传播安全文化知识、安全法律法规,推进安全文化、安全理念、安全法律和安全知识的深植、固化,强夯本质安全。
2.加大安全设施的投入,提高安全管理绩效
为保障车辆安全行驶,加强对高速公路护栏、桥梁护栏、隔离设施、防眩设施、视线诱导设施、照明设施及交通标志、标线等安全附属设施的管理及维护,确保完好率;在长大隧道、长大纵坡、转弯路段、事故多发点增设减速震荡标线、安全行车标志牌、太阳能爆闪灯,隧道入口反光标牌,以警示驾驶人员安全行车。此外,还修建方便冬季司乘防滑自救的储料池,改造桥头跳车和桥面伸缩缝,完善隧道照明系统、扩建隧道消防蓄水池,新增隧道区上下行互通线,不断完善道路硬件设施建设,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在冰雪等恶劣天气发生时,不计成本,利用科技力量、机械力量,快速进行道路抗雪除冰工作,全力改善不利路况,预防重特大事故发生,提高安全管理率。
3.重视特殊天气、特别路段的安全管理工作
大雨、大雾、大风、大雪、雷电、冰冻等恶劣气候对高速公路安全畅通影响巨大,极易发生恶性生产安全事故。因此,一要信息互通、报告及时。相邻经营单位要密切配合,共同防范;一旦出现恶劣天气,科学安排警力提供第一手资料。二要强化管控、多措并举。通过就近分流以及路况实时信息等方式及时疏散因雾雪等恶劣天气造成的大量车辆滞留;对恶劣天气下重点路段和危险区域进行巡查;三要根据天气对道路影响程度,适时采取间断放行、控制车速、分流车辆和封闭高速公路的交通管制措施,严管大型客车、“三超”车、运输危险化学品等车辆。四要强化协作、配合到位。通过各负其职,层层联动,做到调度有序、快速救援、及时处置,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4.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健全应急处置机制
首先强化应急预案管理。对重大危险源和重点工作岗位都有专项应急预案或现场处置方案,应急预案的制定要有相关的专家参与,提高科学性和合理性;其次,落实应急预案演练。要建立应急演练制度,以演带练,做到快速响应、快速救援、快速处置;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修订预案、完善应急措施。三是加强应急救援保障体系建设。做好应急装备、物资的储备,并做好日常维护管理,并视需要购置相应的应急救援技术装备;加强人员应急培训,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的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最后,进一步完善联动机制,对雾、冰、雪等自然灾害或安全事故,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充分发挥联动机制一体化的优越性,共同应对、共同防范。
5.做好事前防范工作,杜绝安全隐患
安全预防是管理上的最大效益。牢固树立预防为主、预防在先的意识,由注重事后查处向注重事前防范转变,由事后的被动经验管理向事前主动预防管理转变,由被动整改向主动抓管理、抓基层、抓基础转变,切实推动安全管理工作重点下移、关口前移,加强事前防范,提高工作的前瞻性。首先,抓源头防范,从落实责任、健全机制、强化措施入手,严把源头关,切实做好各项预防工作,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其次,抓过程管控,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融入到日常营运管理工作当中,把握安全生产的进度,针对出现的安全管理问题开展全面的评估,并使其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确保安全生产“可控、在控和能控”;最后,抓重大危险源控制,加强对关键环节、重点部位、重点设备及重大危险源等专项排查及整改工作,杜绝安全事故隐患。
6.积极探索实践,构建安全共管体系
针对高速公路营运安全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要不断探索高速公路安全管理模式。建立路警、路地、路养安全共管和应急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了交警、路政、消防、医疗、养护、施救、地方政府等各方合力,促进安全共管体系不断在探索中完善;聘请沿线乡镇分管负责人为路段长,建立“路地共管”安全网络,延伸高速公路安全监管网络,及时化解了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和沿线群众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拓展跨区域性管理协作渠道,与相邻高速经营单位签订了涉及运营管理、安全管控等合作协议,全面提高道路运营管控能力,确保相邻路段的安全有序;深化与高速交警、高速路政、路段养护、清障施救的“五方联动”应急工作机制,坚持信息资源共享,长期开展勤务联动,增强预警演练和培训,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优势,打造“平安高速”。
0 引言
就目前的水电站建设工程而言,其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工作都不到位,虽然也设立的了安全管理制度,但是在落实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管理人员没有岗位责任意识,工作期间不在工作岗位。或者在安全管理中凭借经验来判断,完全没有严格按照安全管理制度进行操作,管理中错过很多控制环节,造成安全事故频繁发生。除此之外,一些企业没有实行岗位责任制,当发生安全问题后,找不到具体责任人。
1 水电站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1.1 安全管理人员数量不足
按照我国安全生产法中的规定,对于水电施工企业而言,必须配置专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但是该规定却没有明确指出所配备专职管理人员的数量,这就存在一定的漏洞,目前的各个大中型水电站进行施工时,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一般都会配备3到5名安全管理人员,在进行水电站建设时,其具有点多面广战线长等特点,除此之外,相关的管理部门还要对环保、质量、移民等方面进行管理,导致安全管理人员不足,不能满足现场的要求。另一方面,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在管理中需要对水电工程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管理,涉及到各个施工环节,这对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职业素质,专业技术水平,岗位责任心都有很高的要求,安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强,但是实际情况却不同,安全管理人员不仅老龄化严重,而相应的年轻人却没有很好的管理技能和经验,没有很强的知识系统,还有少部分人员属于半路出家,没有受到专业系统的学习,而企业没有时间进行整体培训,致使在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有限。
1.2 不重视安全管理工作
在传统的管理理念中,很多人员都重视工程的施工,对水电工程的管理很轻视,在这些落后思想的影响下,管理人员就不重视安全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效益和安全之间的关系不明确,在施工中经常出现抢进度,争效益的问题,安全管理不仅可以保证施工质量,同时也能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其和公司效益有直接的关系[1]。第二点,虽然配备了安全管理人员,但是在实践工作中,相关领导并没有真正的开展各种基层的安全检查和管理工作,上级检查时再现出组织,当检查之后就恢复原来的工作状态,形式主义严重,真正的安全检查工作难以落实。
1.3 不完善的安全管理系统
水电站项目建设中的安全管理系统,保证安全管理工作具备整体性的特点,跟水电站的基础需求相符。中国水电站项目建设中,严重缺乏安全管理的系统,发生系统不完善的问题,限制了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大部分水电站中的安全管理系统,存在于表面形势,其在建设水电站中,起不到什么管理或标准的作用,水电站安全管理中表现出了随意性的状态,不能科学的管控水电站的施工建设。
1.4 安全设施配套状况相对差,处理安全事故的能力相对低
因为水电站施工的环境大都远离城区,造成安全设备的配套状况相对差,消防问题特别突出。在水电站项目施工经过中,电气工人、电焊工、油料员等缺少防火意识,在施工作业中对电气自动化设备操作不当,在引起火灾以后也不可以做出应急措施,对水电站项目导致很大危害。
2 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分析
2.1 按照规定配置安全管理人数
如果管理人数不足,那么制定好的管理计划就很难实施,毕竟每个管理人员的精力有限,而水电工程施工现场又比较复杂,因此企业要配备相应的管理人数,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古语云兵在精而不在多,如果管理人员数量达到要求,而每个人的管理能力有限,也会制约实际的管理效果。因此企业要制定内部培训计划,定期会不定期对所有员工进行培训,培训时间选择工作时间比较宽裕的时候[2],针对员工发展方向,个人素质,个人技术水平的不同,分批次有针对性进行培训,这样才能提高管理中的实效性,在实践中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2.2 完善安全管理的系统
安全管理系统在水电站项目建设中,具备防范、控制的功能。依据水电站在安全管理系统方面的需求,提出改善的方法,如:(1)对安全管理责任构建制度,使用实名制的办法规划水电站项目责任,划分每一个管理部门、管理人员的责任范围,一旦发生安全问题,依据实名制追究管理人员的责任,由此限制管理人员的行为,把安全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同时展现责任制度的可行性;(2)拟定风险预控系统,依照风险等级明确水电站项目中也许会发生的安全事故,提前设计风险预控策略,方便消除水电站施工中潜在的风险;(3)安排风险应急系统,关键是把已产生风险的破坏性降低,运用应急、救援的办法,把控水电站的施工经过,优化施工环境。
2.3 提高安全培训的力度
企业要加强安全培训力度,为了保证培训质量,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在年初就制定出全年的安全培训计划,持续每天对建设单位进行安全培训的检查工作,结合相关企业的培训内容,对其培训效果进行评定,然后结合评定结果进行奖惩,不仅让参建单位对其有足够的重视度,同时还能调动各个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形成全面的安全管理。第二,定期聘请安全管理专家到施工现场进行培训,不仅要用以往的水电工程施工案例,分析其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同时要结合现场情况,了解分析目前做的到位的方面,剖析还存在的安全问题,并组织参建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取证或复训。提高安全管理的影响力度,把安全管理和施工质量、施工进度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2.4 实行安全日志制度
为了提高水电工程的安全管理质量,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企业要实行安全日志制度,也就是在工作期间,统一为安全管理人员印发企业内部的工作记录本,与此同时,在企业内部网络建立安全日志管理平台,这样方便安全管理人员在岗时,进行每天工作的记录[3],记录内容包括安全培训、安全会议和安全检查等,重点就是每日的安全检查工作,不仅可以了解和发展施工现场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能及时了解管理人员的工作情况,领导在浏览其记录的日志后,分析员工的工作状态,如果有质疑,可以亲自到施工现场进行核对,这是一种有效的监督措施,以此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保证安全管理落到实处。在每日例会中,管理人员依据当日的巡检记录汇报工作,同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这项措施有利于规范现场安全监管工作,疏理查找工作漏洞和不足,规避安全责任风险。
2.5 加强对安全权重的确定
相关专家要根据层次分析方法,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水电站建设项目施工安全管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下面就给出了观音岩水电站的安全权重比,希望给有关人士一些借鉴。
3 总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水电站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和之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是随着各方面对安全施工的要求提高,企业相关领导必须在此基础上,积极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对自我和企业的管理体系不断突破,推动安全管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让企业在世界竞争中都有竞争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力建设;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随着我国电力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的激烈,导致企业生存存在很大的挑战,企业想要在以后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做好电力建设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例如在管理中执行安全责任制,强化管理人员在安全方面的培训,设立健全的安全管理监督机制,对现场出现的安全隐患及时排查,严格按照安全四步法指导施工现场的安全工作,下面就深入进行分析。
1分析电力建设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问题
1.1设定的施工方案不合格
在很多建设单位中,施工前没有设计一个合理的施工方案,一般施工队伍都是严格按照制定的施工图纸施工,如果出现问题,也不能擅自改变这一方案,要和设计人员、技术人员沟通,双方达成一致后,经过重新设计才能施工。但是很多施工单位没有设计出合理的施工方案,那么一线施工人员按照错误图纸施工,完成后的工序肯定不合格,后期肯定要进行返工,不仅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同时也延误施工工期,不利于工程的建设。
1.2大型机械设备管理不到位
在电力建设现场施工管理中,大型机械设备的管理也是安全管理的重要一部分,该工作贯穿机械使用寿命的全过程中,如果管理不到位,就会引发群死群伤的事故,通过对近些年管理安全问题的分析,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型机械设备质量不合格,在设备质量审批中没有严格把关,在设备运输吊装工作中,操作不严密,方案不完善,导致设备外观出现磕碰,甚至导致内部元件出现质量问题,设备到达现场后,其日常的使用维护工作不全面,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在施工中出现狭窄地方出现很多大型设备同时操作,不仅相互影响,而且很容易出现事故,再加上现场管理不到位,现场场地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就会引发安全事故,出现一些列的安全惨剧。
1.3现场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不高
进行任何的施工建设时,都需要有足够的安全意识,如果安全意识不到位,那么在处处都存在安全威胁的施工现场,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不仅会影响个人的身体健康情况[1],同时对施工企业也会造成很大的损失。施工人员的安全和健康是保证交通工程顺利进行的基础,但是很多施工人员,管理人员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例如管理人员在现场没有真正履行自己管理的职责,其监督管理能力下降,那么一线员工本来薄弱的安全意识也没有了监督,都存在侥幸的心理进行施工。当监督人员在现场监督时还都可以按照要求进行[2],一旦监督人员离开现场,很多施工人员把安全帽摘下来,或者进行高空作业时没有严格按照程序进行,致使施工事故频繁发生。
2电力建设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措施分析
2.1科学的制定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的制定非常重要,如果在方案制定就出现问题,那么后续的施工管理工作肯定面临很多问题。因此在进行电力工程图纸绘制时,相关人员要到施工现场进行勘察,了解实际的地质条件,对地下水深度,附近的自然环境,以及当地天气等进行了解,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将不利因素都考虑进去,保证施工方案的合理性,这样才能保证工程顺利的实施。结合不利因素,编制好施工现场预案,能够有效预防在施工操作中出现一些意外问题,如果发生事故后,可以迅速做好对受伤人员的抢救工作,并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组织的紧急救治在电建施工现场中。一般情况下,制定的预案主要涉及到火灾事故处置,化学危险品的应急处理,机械设备应急预案,射线事故应急预案,食品中毒应急预案,防台风防汛应急预案,伤亡事故应急预案等。
2.2做好大型机械设备的现场管理工作
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相关人员必须重视大型机械的管理工作。例如在进行设备安装拆卸时,都要严格根据出厂说明书操作,不能只凭个人经验操作,避免发生安全问题。在后期的维护使用过程中,也要遵循设备的基本维护保养方法和流程,定期进行设备,添加相关的机油,对设备进行清洗,避免其生锈,如果设备出现故障,工作人员要在第一时间进行检修,更好配件,时刻保证设备处于工作状态,避免耽误施工进程。对各个环节进行保养时都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消除一切可能使机械受到损坏,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因素和现象。根据机械设备管理好的电力施工企业经验,应做好以下几点,第一点,为了提高机械的完好率,定期对机械检查、保养和修理。第二点,要求械安全保护设施齐全,设备接地一定要满足安全规程要求,保证使用的安全性[3]。第三点,加强对机械操作使用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操作水平。第四点,加强单机安全技术档案,对日常检查、维修等情况仔细记录,并入档案中,有利于以后的查找和维修,搞做好状态识别,定期检验鉴定做好相关记录。第五点,对于相关的机械保养要及时补充和完善,有针对性地对机械进行定期保养和故障检修, 确保机械设备良好。
2.3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
通过多年的工作总结发现,对于电力施工人员而言,具有良好的技术水平,安全责任意识,在日常工作中,尤其是安全生产中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因此企业在以后l展中,应该加强对现场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管理技能,增强安全责任意识,提高其现场管理的综合素质。例如对新老员工进行区别培训,对于新入职员工,培训的主要内容就是岗位责任,岗位安全意识,以及个人的操作管理技术能力,让其在最短时间内胜任岗位,及时发挥其作用。对于老员工而言,进行基础的技术培训后,在此基础上,还应该进行案例培训,可以引用其他企业的安全事故案例,或者使用该企业的实际案例,分析出现安全事故的原因,对事故发生后的预案处理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然后提出合理化建议,将问题剖析透彻之后,要求相关人员针对企业现状,提出合理化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再结合企业具体要求,对当前管理中存在的弊病加以更正,优化其预案处理,优化管理流程。
总结:通过以上对电力建设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问题,发现在做好上述工作后,企业还应该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这是日常工作的指标,按照管理要求实施管理,避免出现管理疏漏,除此之外,相关领导要做好落实工作,坚决避免走形式过场问题的出现。
参考文献:
公共图书馆是人类文化知识的宝库,是对内对外进行文化交流、学习与合作的重要场所。由于图书馆馆藏资料的可燃性,计算机网络机房、各类用电设备的易燃性,加之人员的流动的大量性等特点,一旦发生火灾,造成的损失不可低估。因此,图书馆消防系统的建设尤为重要。
1 图书馆消防系统建设的重要性
1.1 图书馆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能作用
图书馆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能作用,收集和保存着大量的文献资源,履行着为各级政府机关、社会组织及社会公众提供文献信息及参考咨询服务,参与对内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等职能。
1.2 图书馆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教育服务任务
除了社会职能作用之外,公共图书馆还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教育服务作用。一方面为各级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及公众提供文献借阅、业务研究、信息咨询服务等。另一方面通过开办各类文献展览、公益讲座、报告会等活动,传播中华文化、传承社会文明。
1.3 图书馆馆藏资料的历史价值性强
公共图书馆作为集中收藏各类文献和书籍的场所,具有极强的历史价值性,尤其是一些图书馆收藏和保存着珍贵的国家古籍和文献,重要的历史资料,发生火灾就会造成重大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损失。
2 当前公共图书馆消防问题分析
2.1 消防安全工作不到位
当前图书馆消防安全工作仍存在诸多不到位的地方。一是安全宣传不到位。对内对外缺乏积极宣传消防的大氛围、大环境;二是安全责任不到位。职责不明,责任不清;三是消防制度不规范。主要是值班制度不严肃、检查制度流于形式、整改问题不彻底、演练制度不经常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如2013年8月法国国家图书馆老馆发生火灾就产因为责任不清,职责不明,安全检查不到位,导致火灾发生。
2.2 消防设施建设与配置不合理
当前公共图书馆的消防安全设施建设不够到位,难以应对突发的火灾事故。主要表现在:一是图书馆消防系统建设比较滞后;二是日常维护不及时;三是错报、误报、失灵现象存在;四是灭火设施配置、疏散通道的管理、警示标志的摆放不合理。设备器材的建管脱节现象突出,后续维护保养不及时等问题存在。
2.3 应急预案不科学
目前各级图书馆消防应急预案不够科学,情况设想简单,处置程序单一。作为公共文化场所,馆藏文献丰富而珍贵,读者集中,人员流动性强等特点,一旦发生火灾,简单而单一的消防应急预案难以保证馆藏资料安全和读者等人员生命安全,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和负面影响。如2014年4月26日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图书馆发生火灾后,第一时间内,校内救援力量不足,应急不力,导致火势蔓延较快。
3 公共图书馆消防安全系统建设对策
3.1 强化消防安全意识
强化馆内工作人员及读者的消防安全意识。首先,应定期组织全体员工进行消防安全培训,普及消防知识,强化消防安全意识。其次,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完善消防安全监督机制,落实好人员值班、责任追究、请示报告、定期检查等制度。第三加大宣传力度。在馆内醒目位置张贴各类防火标志和防火警句等,形成浓厚的消防安全氛围。
3.2 加强消防设施建设和维护
结合图书馆馆藏、建筑结构等实际,采用消防栓灭火系统、建筑防火分区以及火灾报警等方式。同时考虑到某些珍贵文献资料的重要性和不可再生性,在图书馆灭火系统中应采用先进的气体灭火系统以及细水雾灭火系统,可以在保证灭火效率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护馆内的文献资料。
3.3 制定火灾应急预案
科学的火灾应急预案可以将火灾损失降至最低。公共图书馆火灾应急预案的制定重点把握以下几点:(1)在火灾发生初期能够做到及时报警并启动火灾报警按钮。(2)应急预案应充分考虑人员的紧急疏散与现场救援相结合。(3)在火灾发生时应尽可能将损失最小化。(4)预案应保证各个部门之间的统一协调和指挥。
3.4 加强消防演习
通过加强灭火演习,提高馆内工作人员和读者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在火灾发生时可以更快地做出反应。在消防演习时应将工作人员分为灭火行动组、内部疏散引导组、外部疏散引导组、警戒组、医疗救护组、宣传报道组、事故广播、通讯组等几个小组,明确各个行动小组的职责,加强行动小组之间的协调合作。
4 结语
图书馆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能与文化传承作用,馆藏文献具有极强的历史价值,一旦发生火灾破坏力巨大。因此公共图书馆消防安全系统建设必须放在图书馆建设的重要位置。当前公共图书馆消防安全中主要存在消防安全意识不到位、设施建设与维护不及时、火灾应急预案不科学等。加强公共图书馆消防系统建设的对策包括强化消防安全意识、加强消防设施建设、制定科学应急预案、加强消防演习等,通过这些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证图书馆的消防安全,使公共图书馆在文化事业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