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9:0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2交叉知识点的影响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理论学习时间较普通高等教育要短,但课程设置和学习内容量差距不大,因此理论教学时间显得尤为珍贵。医学基础课程交界知识点需要在多门课程中讲解,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有限的教学时间。比如骨骼肌这一交叉知识点,在“组织胚胎学”中需要讲解骨骼肌纤维的一般结构和超微结构;在“生理学”中也要先讲解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再讲解骨骼肌的收缩机制。“组织胚胎学”设置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生理学”设置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两门学科间隔时间较长,在学习“生理学”时,学生几乎忘记了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这一交叉知识点,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重新讲解,严重浪费了教学时间。
3交叉知识点的探讨
针对交叉知识点的存在,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实际的教学情况来分析其更偏重于哪一门课程,实行一门课程详讲、一门课程略讲,不仅能够节约教学时间资源,更能保证教学的连续性,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以“人体解剖学”中的九大系统为基础,对“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生理学”这三门课程的重要交叉知识点进行梳理总结,以供各位授课教师参考。
3.1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与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其中骨骼肌在“人体解剖学”中主要是讲解大体结构、位置、毗邻关系的内容;在“组织胚胎学”中则是讲解肌细胞的微观结构;在“生理学”中主要是讲解收缩机制及收缩形式。在这三门课程中,肌细胞的微观结构在“组织胚胎学”和“生理学”中都有涉及,且都是需要着重讲解的内容,其中肌原纤维与肌管系统的微观形态结构决定骨骼肌收缩功能和收缩特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虽然“组织胚胎学”对此交叉知识点作了重点讲解,但在“生理学”课程中,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情况并不乐观。因此,可以考虑将重点讲解放在“生理学”课程中,先讲微细结构后讲收缩机制及形式,知识间的连续性更强,学生掌握得也更加牢固。
3.2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构成。其中,消化腺中胃的外分泌腺所分泌的胃液及其消化功能是“组织胚胎学”和“生理学”的交叉知识点。“组织胚胎学”侧重外分泌细胞的组织结构,“生理学”侧重外分泌细胞的分泌机制。两门课程都涉及了消化液的功能。授课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两部分内容进行整合,形成“组织结构-生理功能-临床意义”的系统性知识,这样可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3.3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肺泡是肺换气的场所,肺泡表面张力是“组织胚胎学”和“生理学”的交叉知识点。“组织胚胎学”侧重讲解了Ⅱ型肺泡细胞的组织结构及其分泌的表面活性物质能够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利于肺通气;而在“生理学”中,肺通气阻力是教学重点,其中肺泡表面张力产生的阻力是肺通气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理学”先介绍了肺泡表面张力对肺通气的负面影响,而后介绍了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拮抗表面张力的作用。表面张力产生的原理及对肺通气的负面作用是理解的难点,需要一定的学时讲解。故建议在“组织胚胎学”中略讲此交叉知识,在“生理学”中着重讲解。呼吸系统中的胸膜腔负压内容在“组织胚胎学”与“生理学”中都有涉及。“人体解剖学”介绍了胸膜腔的组成及功能,“生理学”介绍了胸膜腔负压的形成原理及功能。授课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选择整合此交叉知识或者一门课程略讲、一门课程详讲。
3.4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构成。其中肾是产生尿液的器官,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尿液生成的部位。在“组织胚胎学”中,肾单位的结构为重点内容;而在“生理学”中,肾单位的功能为重点,对结构的讲解较为简单。但在“生理学”课程教学中,只是简单地复习肾单位的结构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是不够的,教师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复习肾单位的结构,才能较顺利地讲解功能。因此,这一交叉知识点在两门课程中都需要作详细介绍。另外,球旁器的内容在“组织胚胎学”和“生理学”中都有介绍,但在“组织胚胎学”中介绍得更多一些,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门课程重点讲解。
3.5脉管系统与血液
脉管系统中的交叉知识较多,包括心脏的传导系统、血液循环、微循环、淋巴回流等内容。其中心脏传导系统、微循环、淋巴回流在“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中都有涉及。血液循环是“人体解剖学”的重点内容,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此部分在“生理学”中没有特别介绍,但是“生理学”对心脏、血管的生理功能的讲解与血液循环的途径密切联系。只有掌握“人体解剖学”中的脉管系统的基础知识,才能理解及掌握“生理学”中的脉管生理。因此,血液循环内容在“人体解剖学”中要重点讲解。心脏传导系统、微循环和淋巴回流可选择在一门课程中着重讲解。在“生理学”中,血液作为单独一章节内容,对血液的理化性质、血浆、血细胞等内容作了介绍。其中,血细胞的内容在“组织胚胎学”的结缔组织一章中有相应介绍,且内容相似。故此部分可以考虑侧重在一门课程中讲解,以节约教学资源。
3.6内分泌系统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指在同一空间和时间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的教学。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顺序,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知识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理实一体化教学具有三个特性:①空间和时间的同一性;②认识过程的同步性;③认识形式的交错性。
理实一体化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为目标,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由同一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方法组织教学,是一种实时、互动的教与学,使教学更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优势
1.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理实一体化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一体化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的教学模式的框架。在注重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因此一体化教学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鲜明特征。
2.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中职学校,大多数学生都是理论学习的“失败者”,长期的“失败”经历使他们对理论学习产生了恐惧和厌恶心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学习特点为基础,从有趣的实践或问题着手,真实而且实用,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让他们感受到理论学习的必要性,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理论的动机。
3.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迁移。知识、技能和能力三者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与转化的现象称为迁移。知识、能力是掌握技能的前提,制约着技能形成的程度,而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又有助于掌握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技能是知识化为能力的中间环节。理实一体化教学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融于一体,让学生在教中学、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既有助于学生技能的形成,又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实现了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迁移。
4.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能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一体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因此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要求教师本身要不断地学习,自我充电,自我提高,不仅要在理论上提高,也要在实践动手能力上有所提高。
5.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学资源的配置。中职教育是由教师、学生、教学设施、设备以及教学时间构成的资源系统,合理配置并充分利用宝贵的职业教育资源,在人才紧缺、经费不足、设施落后、时间紧迫的中等职业学校显得尤为重要。理实一体化教学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一体化师资,统筹考虑师资配置,减少岗位设置,提高人员效率,解决师资紧缺问题。一体化教学将知识和技能体系重新组合,节约了教学课时,保证了技能训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很好地解决了中职学校技能培养过程中方法论的问题,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组合。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1.教材编写。依据模块化、项目化的要求,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针对性、适时性、有效性原则编写出项目课程教材。以项目任务为载体,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进行“知识点”整合,将近似或同类的“知识点”集中编排,密切“知识点”的关联,使学生在完成项目训练的同时,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
2.师资培训。现在电子专业教师,有些常年只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很少上实训课。为能胜任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教学,必须对专业教师进行必要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培训。培训方式可采用组织教师利用节假日进工厂顶岗锻炼;实训指导教师传、帮、带;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技能培训;从企业引进优秀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学一线;聘请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等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生产实践水平,满足项目课程教学的需要。
3.硬件设施的完善。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学基地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保障。要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就必须具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训教学的“一体化”场所。其间应包括理论教学用的桌椅、黑板,也包括实训教学用的设备、工具、仪器仪表,还包括现代教学手段所用的电脑、投影、音响、电子黑板、仿真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4.教学方法的选择。“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目前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产生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实践导向法、行为引导法、探究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具体怎么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对象等灵活选择。
5.教学质量考核。本课程考核采用实训考核与理论考试相结合的办法,考核模块化,即每进行完一个模块,就对实训和理论分别考核一次,并将每次的成绩纳入期末总评。其中理论、实训成绩各占总评分的4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学习态度和课堂纪律)占总评分的20%。
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3.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4.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6.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7.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8.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9.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
10.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方式有:动能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
11.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也称热能)
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4.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5.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6.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
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7.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8.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9.比热(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10.比热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就相同。
11.比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12.水的比热是:C=4.2103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耳。
13.热量的计算:
①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
②Q放=cm(t0-t)=cmt降
1.热值(q):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单位是:焦耳/千克。
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qm;(Q放是热量,单位是:焦耳;q是热值,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单位是:千克。
3.利用内能可以加热,也可以做功。
4.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它们一个工作循环由吸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四个冲程。一个工作循环中对外做功1次,活塞往复2次,曲轴转2周。
5.热机的效率: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热机的效率。的热机的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6.在热机的各种损失中,废气带走的能量最多,设法利用废气的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简单机械和功】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或写成。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
(2)费力杠杆:L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功=力距离)
3.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1焦=1牛米).
4.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5.斜面:FL=Gh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螺丝、盘山公路也是斜面)
6.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计算公式:P有/W=
7.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
计算公式:。单位:P瓦特;W焦;t秒。(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电路】
1.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2.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4.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5.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6.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7.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断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8.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9.串联: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中任意一处断开,电路中都没有电流通过)
10.并联: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并联电路中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1.电流的大小用电流强度(简称电流)表示。
2.电流I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安培(A);常用单位是:毫安(mA)、微安(A)。1安培=103毫安=106微安。
3.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1.电压(U):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压U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伏特(V);常用单位是:千伏(KV)、毫伏(mV)、微伏(V)。1千伏=103伏=106毫伏=109微伏。
3.测量电压的仪表是:电压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
5.熟记的电压值:
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1.5伏;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2伏;③家庭照明电压为220伏;④对人体安全的电压是:不高于36伏;⑤工业电压380伏。
1.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如果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那么电阻就越大,而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
2.电阻(R)的单位:国际单位:欧姆();常用的单位有:兆欧(M)、千欧(K)。
1兆欧=103千欧;1千欧=103欧。
3.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电阻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
4.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
(1)滑动变阻器:
①原理: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②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电工基础是中职电类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在中职积极推行一体化教学的今天,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建立电压、电流等电学基本概念,掌握电学基本测量仪器仪表万用表、示波器等的使用方法,学会一般性电路的搭建、测试与排故的基本方法,为学生深入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学习效果对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兴趣与热情有重大影响。
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如果仍按以前以理论试卷考核为主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就十分不科学,达不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效果,甚至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呢?笔者认为在评价中只有突出对学习过程的考核,把握住以专业素养与能力水平是否提高为核心的原则才能较为科学、准确,即学习评价应关注一体化“教、学、做”全过程,弱化期末考试,突出阶段性考核,以电工基础课程模块、任务或项目为考核载体,以学生做什么、怎么做、做得怎样为评价依据,对学生实时学习状况进行评价考核。在评价考核中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方法能力、迁移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同时可与企业共同制定课程评价标准,将考核评价与职业资格、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相结合,强调多层面、多角度、多方式和多层标准,学习质量评价以能力水平为主要指标,重视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的考核。
一、评价考核基本原则
1.专业素养与专业能力考核并重。
以企业需求和规范为引导,在操作技能考核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安全意识、责任意识、成本意识、质量意识和操作规范等方面的考核,突出专业素养,为学校和企业“零接轨”奠定基础。
2.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过程中的考核,以课程模块、任务或项目等为单元,以过程自评、互评、抽查考核为主要形式,改变原来以终结性考核为主的方式。
3.笔试、操作考核相结合。
改革原来只进行笔试考核的方法,实现笔试、操作考核相结合,不仅考核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而且考查实践动手能力,操作考核时,根据操作项目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其中笔试、操作考试各占一定比例。
二、电工基础课程评价考核模块划分
评价考核模块的划分以学生认知规律和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开展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可以打破传统教材按章节形成的知识体系结构,以基本概念、基本元器件、简单电路(认识、搭建、测试、排故)、复杂电路(认识、测试、排故)为主线,结合企业岗位要求,穿插安全用电规范、仪器仪表使用等知识和技能。举例如下:
模块一 电路的基本概念
(1)能说出电路的基本组成、各部分作用;
(2)会判断电路各工作状态并叙述其特点;
(3)会画常用电气元件符号;
(4)会使用电压、电流、万用表测量电路中电压、电流、电位等基本物理量;
(5)了解电阻、电容、电感等基本元件的概念、作用;
(6)会识别常用各类电阻、电容、电感并识读其参数;
(7)能准确识读电度表,会正确计算电能、电费;
……
模块二 电路的基本定律
(1)能叙述欧姆定律并运用其进行电路简单计算;
(2)会判断支路、节点、回路、网孔;
(3)会测量电压、电流并运用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判断;
(4)会测量线性二端网络等效参数并画出等效后电路;
……
模块三 简单直流电路
(1)能正确连接串并联电路和2个网孔双电源电路;
(2)能准确使用电压表、电流表、万用表等测量电路中的电压、电流、阻值;
(3)能根据电路测量数据分析电路性能,排除简单故障;
(4)能对简单电路实际电压源、电流源进行等效变换;
(5)会判断电路是否阻抗匹配,知道阻抗匹配的应用;
……
模块四 简单交流电路
……
三、学习效果评价考核构成
课程学习评价考核构成主要包含学习态度(如出勤、作业、纪律性、团队合作意识等)、操作规范、模块考核、基础理论、综合考核等几部分,每一部分均占一定权重,最后形成该课程的综合成绩。
四、评价模式改革的效果
通过一体化教学和学习评价模式的改革,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知识、技能为本位的教学观转变为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观。教师明白了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首位。学生们对于实用技术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解决学习任务过程中表现出勇于探索精神,思维敏捷,思路开阔。过程性评价能够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从而实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评价方式,同时,还能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
五、结语
通过评价模式的改革,可以综合测量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成就,从而为学生学习决策提供信息和依据,改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为教师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建设决策提供信息和依据。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很多岗位已由单一的工种向复合的工种转变、企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职业由简单职业向综合职业的发展,劳动者必须具备适应转岗和跨专业就业的能力,只有具备了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不断挖掘自身潜能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目前,一些中职学校的教学与社会需要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脱节,教学中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操作,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仍很普遍,这种现象制约着中职的发展。作为培养工作在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的中职教育,必须以培养能力为本位。
一、问题教学的界定和意义
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活动。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所谓问题教学,前苏联教育家列尔耐尔和马赫穆托夫等认为问题教学其本质一是强调教师的引导性,即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二是强调学生的独立性,即教师引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三是强调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即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问题教学其实就是使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师利用教材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通过层层追问,促使学生开动脑筋,通过设置一些结构不良的、真实的问题来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实践性的探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采用问题教学模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上同学们围绕一个问题进行猜测、交流、讨论,层层深入地追问,既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又提高了他们的问题意识,还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营造了良好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打下基础。
二、问题教学的原则
教学的目的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种发展不只是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是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1]。问题教学包含了三大要素:问题情境、学生和教师。问题情境是课程的组织核心,内涵丰富、值得思考、富有教育意义、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才是好的问题情境。[2]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教学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主体性原则,任何教学都应以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为最佳。教学的过程不是直接给予知识,而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思考、讨论、探索、层层追问,从中获取知识和技能。二是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设置的问题必须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三是让教材内容问题化的原则,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等把教材内容巧妙地创设为教学需要的问题情境,设置悬念、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产生要去为这个问题进行寻根究底的冲动。四是手脑并用原则,中职校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非常重要。
三、问题教学模式在中职《电工基础》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要真正用好问题教学这一模式,在教学中还必须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
第一,密切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对生活的热爱。教师利用生活中的例子进行精心设计,创设出能够刺激感官或者激发思维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电阻串联的应用时,可以利用同学们都熟悉的电风扇换挡的问题问学生:“大家知道电风扇是怎么调速的吗?”又比如学习电功和电功率之前,问学生“你们知道家里一个月要用多少度电?要交多少电费?用电饭煲煮一顿饭大约要花多少钱吗?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在这些太熟悉不过的生活事例中被激起了好奇,有种想立马寻求到答案的冲动,这种心理活动直接促使其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提高学习效果。
第二,多做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电工基础课程的内容抽象、枯燥,难懂,但它的实践性却很强,利用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多做一些演示实验,对于一些不便实物演示的实验还要尽可能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三维动画的模拟演示,把抽象理论形象化,降低学习难度,增强感性认识,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在感官的刺激下驱动好奇心,主动去思考问题。如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磁场的分布问题、三相负载的星形或三角形连接等。
第三,在动手探究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去体验和发现问题,手脑并用,养成追问的习惯,培养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比如对于电容器的学习,在讲解了电容器是装电荷的容器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来探究电容器电容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在实验中学生会发现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左右偏转,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这说明了什么?”在探究出电容的大小与电介质有关后?引导学生反思:“既然电容器中间是绝缘的,那么这个电是怎么装上去的呢?”正当学生处于冥思苦想、反复琢磨之际,教师利用多媒体形象地模拟电容器充放电的过程,学生恍然领悟,原来如此,进入到无比兴奋的境地。
第四,尊重学生的思维,营造能够发挥他们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空间,培养思辨能力。在学习了纯电阻、纯电感、纯电容电路后,让学生通过比较、归纳,总结出这三种电路的特点和学习这三种电路的方法,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这三者串联在同一个电路中他们的电压与电流的关系会是怎样的呢?让同学们围绕问题进行思考,老师对同学们的思路和想法进行鼓励、表扬,让其畅所欲言,对错误的想法不压抑、不嘲讽,并借此错误的想法来让同学们展开讨论,老师在讨论中适时给予引导,纠正。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讨论,既活跃了气氛,又弄清了对错的原因。
总之,在中职《电工基础》教学中要真正运用好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模式还需要老师们的共同努力,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教训,从而真正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c)-0151-02
多媒体弥补了教师的不足。对于戏曲类、器乐类欣赏,通过多媒体弥补了教师讲解及聆听的不足。对于初中音乐教学而言,提高教育执行能力和实践能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是初中音乐课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和重要手段。
1 多媒体为音乐教学增添了许多魅力
1.1 多媒体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
中学音乐课利用多种媒体的介入,活跃了课堂气氛;为学生音乐学习提供了全面的感性材料;以一种全方位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美好的世界。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是简化知识点难度,让知识更形象生动,更易理解。课件制作一定要站在学员的认知和思维角度去制作,才能更易理解,另外,还要从互动性上做设计,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1.2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
在教学中,我们分年级进行调查,得出的结果是多媒体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多媒体技术为中学音乐课带来了新的契机。例如:七年级上册欣赏演唱《牧歌》,上课伊始:教师播放腾格尔演唱的《天堂》,悠长、宽广的歌声与多媒体同步展示的美丽风光:奔跑的骏马、成群的牛羊、蔚蓝的天空、劳作的牧人……随后教师提问导入蒙古民歌的长调歌曲《牧歌》的教学。这样图文结合、声情并茂的创设情景环节导入课题,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演唱情绪。
1.3 启迪学生思维,增强了直观性和形象性,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教学内容可以直接显示,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的感知和思维过程,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使学生速度更快、更准确的掌握教学内容。改变理性抽象为具体感性。学生在借助观察和比较积极参与到其中,启发思维,逐步探索知识的形成,从而把握知识的本质。例如:高一鉴赏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我通过播放迪尼斯的动画片,这一动画片是根据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而创作的,生动形象的动画使学生们直观的了解作品体味音乐语言带来的艺术享受,有效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2 适当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
纵观古今,传统的教学方式之所以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固然有其中的道理,古人没有一台电脑,投影机,也创造和延续了人类的历史和文明,扮演了传道授业的角色。如果多媒体教学取代了其他所有的教育手段,将使人类的教育能力大大下降。所以,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多媒体课件来完成,不管有用的和无用的都使用多媒体是错误的,教师要根据情况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来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 制作移动课件平台
现在每个学生都有手机,通过这个趋势,制作移动课件平台,将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素材使他们融为一体并赋予它们以交互特性。并且有测试,答疑,交流等教学组件。教师可以百度搜索速课,它就是通过这些形式免费制作,通过链接,二维码就可以传播给需要学习的人,制作方便,有模板套用。将知识点放入模板框内就能形成移动微课件,运用到教学当中。
4 教师要学习多种多媒体制作软件
比如EduOffice音乐教学备课软件,它是为广大普教系统音乐教师量身打造的一款实用、易用的音乐教学备课软件。软件具有五线谱课件编辑制作、简谱课件编辑制作、五线谱与简谱混合编辑制作、以及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资源混合编辑排版等功能;乐谱播放支持128种音色,任意位置播放,及移调播放等;特有的乐符字符化功能可以方便地编辑制作乐理教学课件;与Word、Photoshop等软件无缝连接,并能导出mid、png、doc等多种格式。同时也为广大的中小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与曲谱创作的便利,以创作带动学习,通过自由编辑乐曲、修改和试听,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5 认清课件制作中各种形式的媒体素材在课件中的作用
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素材,各自有其自身的特点。在选择使用各种媒体素材的时候要综合考虑素材的优点和缺点,使教学资源实现最优化。根据戴尔的“经验之塔”。文字、图像、音频、动画、视频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顺序,我们对这些素材的理解掌握程度也是由最难理解的文字到容易接收信息的视频。这里要做以强调的是,不是f越容易掌握的素材就一定越好。对于数学积分公式的计算应该采用文本的形式,若要采用图像素材则难以展现。又例如,化学中水分子电离过程,用3D动画能按照我们的教学要求可实现完美体现。若采用视频素材的形式,不但制作费用昂贵,而且不能按照教学进行控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媒体的表现力、投入成本等,综合选择媒体,使教学内容实现最优化的呈现。
6 课件制作中在注意版面设计的同时应尽量避免干扰信息的呈现
一门课件如果从头至尾页面元素没有一点变化且表现形式单一,必然会导致学习者的视觉疲劳。画面色彩是否丰富,教学重点是否突出,界面操作是否简便,交互是否合理,这些都是吸引学习者的重要因素。即在课件开发时要注意课件的版面设计。
注意版面设计也不是使页面中什么都有。课件中色彩和动画等因素能够引人入胜,然而与课堂教学无关的色彩元素和动画同样也会吸引你的眼球。这会使学习者将注意力转移到无关信息上。多媒体课件本身信息含量比较大,无用信息的呈现必定会给教育信息的的传播带来极大的干扰。阻碍了学习者对主要教学内容的接收。最常见的干扰方式有:在画面的边角加入动画、图片;以色彩鲜艳的图片作为背景;版面色彩对比强烈等。
7 多媒体教学的负面影响
(1)劣质多媒体课件的产生及一哄而上的多媒体教学必然会导致更多劣质多媒体课件的产生。文字总结,难以发挥多媒体教学在教育中的优势。这种课件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而由于表现形式单一,易使学生产生大脑疲劳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2)目前的现状是无论授课内容是否适合或者有必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讲授,在课堂上从头到尾都是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只是播音员和解说员,失去了对教学应有的控制地位,甚至出现一些教师离开多媒体课件后无法进行教学实践的情况。(3)过多依赖于多媒体课件,会使教师学生之间失去互动性,难以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多媒体课堂教学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和发展。在初中学生的音乐教育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从源头上上使学生学习学的快乐,教师教的轻松。
参考文献
[1] 卢媛婷.舒兰市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研究[D].延边大学 2010.
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目标,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以实训教学为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但是,当前的中职机电专业的实训教学往往做表面文章,学生的专业技能难以得到真正的提升,严重影响学生未来的就业与发展。因此,亟待进行相关的教育教学改革。
一、中职机电专业实训教学现存问题
1.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方法比较单一
中职机电专业实训教学,依旧存在轻视实践、过度依赖理论的教学现象。学生没有能够接受有效的实训课程,动手操作能力较差。另外,部分教师没有足够的生产一线加工经历,在实训教学中,对企业注重的工作技能难以准确把握,限制了学生的实训技能拓展。
2.实训教学评价不够科学
当前中职机电专业实训教学的评价依然以学生的成绩作为标准,考核的是学生某项技能的掌握情况,忽视学生综合技能的掌握水平。这样的教学评价导致学生重视单项技能,难以培养企业需要的综合性技能岗位人员,并且,这种教学评价与技能考核缺少科学性。
3.教学内容陈旧,与生产实际脱轨
传统实训教学,教师教学以教材为依托进行技能操作,将教材中的示例原封不动地演示给学生,接着由学生自己进行单项技能练习,然后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指导与评价。这种流程模板式的实训教学过程过于呆板,学生对不同单项技能之间的具体联系与相关知识理解有限。
4.实训基地建设滞后,设备无法同步更新
国家近几年来加大了对中职专业院校的大力扶持,但是现实依然有部分中职院校的硬件设施落后,难以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陈旧的实践设施设备远远落后于企业现用设备,学生在这些设备上进行的实践操作与企业机电设备相差太多,实训教学效果难以达到。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中职机电专业实训教学模式的效能
为了解决中职机电专业传统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学校引入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训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将中职院校办学宗旨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有效推进学生动手能力与专业能力的培养。与传统实训教学相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中职机电专业实训教学模式的优越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有利于中职机电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中职生一般年龄较小,心智各方面都还不健全,学校一般的教学采用知识灌输模式,对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不够重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中职机电专业实训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任务驱动形式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消化操作,教学目标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与文化素养都有极大提升。
2.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厚植未来发展优势
中职机电专业实训教学是以职业导向为基础的,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促进所学知识与未来职业的无缝对接,同时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补足了能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中职机电专业实训教学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出发,培养综合型机电人才,中职生们在入职后也能够很快进入角色,为用人单位节省了很大部分的人员培训支出。
3.有效弥补传统实训教学的人才培养缺陷
传统实训课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中职机电专业实训教学有较强的计划性与目标性,能弥补传统实训教学的不足,同时能够有效规避中职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缺失问题。另外,它自身的过程性质,也能够有效延伸理论课程。
4.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训教学是中职教改的重要环节。实训教学课改的成功能够延伸到理论教学改革,同时能够促进其他专业的改革,就像是蝴蝶效应一样。改革需要大量有经验的教师,需要熟悉流程与实践操作的技能型教师,对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有极大推动作用。
三、小结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中职机电专业实训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也会存在不足之处。这就需要学校与教师在实际探索中不断完善实训教学模式,并结合本地情况,培养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综合性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薛维峰.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内在结构及教学目标误区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3(5).
苦中作乐 勇攀高峰
从实习医生到住院医师,再到主治医师,陈灏珠在中山医院设施简陋的集体宿舍里,一住就是6年。好学的他博览群书,心无旁鹜地扑在医疗、教学、科研第一线。在紧张的临床工作之余,陈灏珠还撰写并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和病例讨论总结。与此同时,陈灏珠还积极响应医院号召,先后参加了为治疗血吸虫病的医疗队、抗美援朝医疗队、贵州巡回医疗队和云南抗震救灾医疗队,并多次立功和受到嘉奖。如今,每当回忆起自己当住院医师时的受训经历,陈灏珠都充满了感激之情,他认为自己扎实的大内科基础和严密的临床思维都得益于当时的严格训练。
改革开放以后,陈灏珠的事业迎来了久违的春天。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陈灏珠有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和前所未有的机遇。1978年,陈灏珠晋升为内科副教授,并被任命为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设于中山医院内)副所长。两年后,他被破格晋升为上海医科大学内科教授。1984年至今,陈灏珠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心研所)所长,为心研所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医60年来,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陈灏珠一直恪守一个知识分子和优秀医生的品德,清清白白做人,孜孜不倦工作,在心脏病流行病学、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高血压、心肌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以及心血管疾病的超声诊断和治疗新技术等研究领域做出了卓著贡献。1997年,陈灏珠光荣地当选为我国内科心血管病领域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灏珠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医生这个职业是苦中作乐。”在不尽如人意的生活中,患者的康复能帮助医生排解愁苦,使自己能用宽广的心胸对待生活,更懂得生命和爱的珍贵。
仁心仁术 心系病家
作为国内知名的心血管病专家,每天找陈灏珠看病的患者很多。其中不乏政府要员、企业界知名人士和外国友人,但更多的是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普通患者。他对患者全部一视同仁,看病时非常认真仔细,关心体贴。除日常工作外,陈灏珠还经常收到全国各地患者的求助信,以及一些遇到临床难题的同行写来的信。虽然回信占去了陈灏珠大量的业余时间,但他却毫无怨言。
陈灏珠认为,一个合格医师所应该具备的条件,首先应当是责任心,要把患者当作一个与你一样的独立而有尊严的人。对患者有责任感,关心患者、同情患者的医师,会以患者为中心去考虑问题,也会在与患者的交谈和观察中寻找出更多的临床问题,真正帮助患者解决问题。不关心患者,把患者看作时“问题”或等待修理的“生命机器”,那么即使你有再丰富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好医师。陈灏珠常告诫学生,前辈教授最看重什么东西?他们流传下来最珍贵的是什么东西?那就是他们身体力行,把患者当作亲人。其次,行医者一定要严谨,对患者态度要好,时刻牢记医疗工作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来不得半点马虎。第三,技术要精益求精。一个医生,态度很好,做事也非常认真,但技术不够高明,不能替患者解决问题,还是没有用。
著书育人 甘为“人梯”
在60年的教学生涯中,陈灏珠承担了包括临床医学院、预防医学院、药学院、留学生班等有关内科循环系统疾病和诊断学的教学任务,无数医学院学生聆听过他的讲课。陈灏珠学识渊博,上课从来不照本宣科,备课充分而仔细,讲解简明扼要、条理清晰、通俗易懂。在教学的同时,陈灏珠还教育学生要爱护患者,不要把患者视为实习的工具,而应把他们看作是帮助自己学习的朋友和不幸患病需要自己帮助的亲人。
陈灏珠为人友善、温文尔雅、治学严谨、诲人不倦。他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术会议,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指导他们用英语书写论文,申请各级科研课题;鼓励学生出国深造,并力邀外国专家来华讲学,加强国际交流;坚持用英语教学查房,帮助住院医师提高英语水平;支持学生撰写论文,并坚持让学生作为第一作者署名,他自己放在最后。与此同时,他还通过举办各类全国性的进修班,以推广心内科诊疗进展,为全国培养专业人才,提高我国在心血管病诊疗的整体水平。
在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之余,陈灏珠还主持编写了许多讲义、教材和专业书籍,如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内科学》,以及《实用内科学》《实用心脏病学》《心血管病诊断治疗学》《心脏导管术的临床应用》等。他认为:“著书为后学,把自己的经验传下去,也是表达自己临床经验、科研成果的好机会。”
2007年,时值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80周年校庆之际,陈灏珠在夫人和女儿的帮助下,筹资100万元,成立了复旦大学陈灏珠院士医学奖助学金,支持医学院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关注科普 热心公益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前进和发展,人们对于健康与疾病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于医学事业的发展倾注了更多心血。中医学作为我国本土医学,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兴起和发展,中医的处境越来越“尴尬”,如何振兴中医事业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而振兴的关键在于中医拔尖人才的培养[1]。湖南中医药大学本着培养具有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中医拔尖人才的目的,建立中医临床拔尖人才班。
1中医临床拔尖人才班现状
目前,湖南中医药大学对中医拔尖人才的培养主要实行的是“精英教育”,即学校在学生完成大一对中医基础课程的学习后,通过对学生的笔试与面试选取对中医有浓厚兴趣的具有中医临床思维的学生进入中医临床拔尖人才班。与其他班级不同的是,首先,该班级增添了许多如《药性赋》《汤头歌诀》《医学心悟》等中医特色课程,并安排高年制老师进行教学。其次,在课余时间,学校给学生安排了一系列来自从事临床工作数十年的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名师的讲座。并且对学生本科阶段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配备基础导师和临床导师,即1~3年级一对一跟从基础导师学习,4~5年级一对一跟随临床导师上临床进行学习。
2培养方式的利弊
建立中医临床拔尖人才班的成功之处在于,学校把对中医有兴趣的学生聚集起来组成行政班级,对该班级进行统一的管理,可以制造浓厚的中医学习氛围,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为中医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人才。处于该班级中的学生也能够获得比普通班级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且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可促使人向上[2]。本科阶段的基础导师可为学生的学习答疑解惑,从而稳固中医基础知识,避免学生走弯路,而临床导师则可带学生上临床,使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更完美的结合。任何制度在存在好处的同时免不了有弊端,这种管理体系也不可避免。如,每学期所增加的额外课程太多易导致学生学习压力过大,不堪重负;太过匆忙的学习生活让学生无法深入体会中医专业知识的内涵,只停留于知识的表面,尤其体现在对于中医经典知识的学习理解上;教育资源的倾斜引起同级学生的不满;重理论轻实践导致中医的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脱节,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学术视野狭窄,缺乏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等等。
3解决措施
3.1明确定位不仅仅局限于湖南中医药大学,对于所有中医院校而言,首先是要对自己学校做出一个精准的定位。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何清湖教授指出,每个大学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应当有一个合理的定位———本科学制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本硕连读学制的目标是什么,本硕博学制的目标是什么。各个学制之间的目标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学校对各学制的培养方案进行调整,根据自己的学校条件来对学生因材施教,探索出属于各学制的独特的培养模式。
3.2循序渐进在对中医拔尖人才的培养的过程中不可追求过快的速度,追求过快的速度只会导致质量的下降,正如金字塔需要将地基稳固,再一层一层往上累积一样,如果地基未垒好就往上添砖加瓦,看似牢固的金字塔实则岌岌可危。中医的学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医基础理论就是地基,只有将基础理论掌握牢固了,才能在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去追求更高阶的知识。因而要合理的安排学生的课程,一步一步地稳固知识。
3.3注重经典中医经典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它们构建了中医药学的理论框架,涵盖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工具。甚者有,不读《伤寒》不知辨证,不读《金匮》不知病源的言论,经典作用可见一斑。但学生目前学的东西过于繁杂,不仅有经典,还有英语、各种西医教材,这样反而导致学生的中医根基不扎实,导致进入临床后茫然不知所措。因而,各大中医学校应立足于经典知识点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加以丰富和发展。
3.4加强临床任何一门医学都离不开临床实践,中医学也不例外。中医学发展从古发展至今,仍能在医学界中占有一席地位的原因就在于实际疗效。临床实践是中医学的理论根源,更是其发展的核心。中医对于疾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论证。而现今的中医院校学生,往往被学业所累,没有太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接触病人,更谈不上对病人进行辨证论治。学校应通过设置一些中医基本技能训练或者临床各科技能训练,将课堂从教室移至医院,从而让学生更多的接触临床,使理论知识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应用。
毕业论文是毕业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知识的综合体现。由于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精力不足,对毕业论文态度不认真,思想上不够重视,论文抄袭现象严重,真正属于自己原创的论文不多,缺少亲身实践、病例资料不详实。从近几年中医学本科毕业论文中发现,许多学生中医基础知识较薄弱,缺乏规范的中医术语,没有完整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思路,毕业论文的立题依据、中医机理阐释不明确,仅一笔带过,大片幅的是西医内容。这种中医理念逐渐淡化现象必须予以纠正。同时论文引文数量少、吸收信息能力不足。引文数量是衡量论文作者吸收信息能力的指标之一,一般情况下,引文量愈大,说明作者吸收文献信息的能力就愈强,引文内容反映作者的研究动向和理论依据,引文数量则反映出作者的研究环境和所掌握的相关信息量,引文年代是测评论文新颖性的标志之一。但大多数论文引文数量太少,有的只有3~4个,综述引文也不足10个,说明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查阅资料太少,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没有全面了解该方向的研究进展,当然也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综述的意义不大。
由于缺少相应激励奖罚政策,指导教师责任心有待加强。对一般学生来说,毕业论文的合格与优秀对毕业证、学位证的获得影响不大,从这点来说学生做好毕业论文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认真撰写。个别指导教师临床工作较忙,指导力度不够,对指导教师也缺少相应奖励政策,指导毕业论文没有计入教学工作量,优秀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没有给予表彰和奖励,这也是影响指导教师积极性的原因之一。
2.思考与对策
2.1 端正态度,提高认识,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
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实践过程,是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途经。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加深了学生对某一具体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知识面,熟悉和初步掌握了科研论文的基本格式和撰写过程,锻炼了文字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对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有指导作用,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中医学本科毕业论文是毕业生对中医学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的科学研究和探索的实践,是对教学成果的综合检验。对指导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责任意识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要强调毕业论文的目的、意义和作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2.2 强化中医基础知识教育、增强中医药研究信念
中医学院培养出来的中医药人才的认识方式和思维模式对中医药发展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医基础知识教育奠定了学生今后从事中医学的基石,应该重视中医药基础理论教学,增加基础课比重,注重挖掘、提练中医宝库的精华。因为只有在领会透彻、掌握中医理论精华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中医创新思维有所启发,也才有可能找到发展中医质的飞跃之起点。
从跨入中医药院校大门开始就要让学生树立中医理念,热爱中医药学,对新生进行中医药辉煌历史及未来发展的形势教育,让其有信心、有责任从事中医药研究。在中医理论意识尚未建立之前,西医课程最好晚些加入,一方面在强化理解阴阳五行、藏象理论,一方面又溶入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会使学生思维混乱,相信其一,难解其二。要求学生必须重点掌握中医基础、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基础课程,适当延长教学课时,以便学生理解记忆,有些内容强迫背诵也是必须的,有了扎实的基本功,不但强化了中医理念,也有益于后期临床课程的学习。
教师的教学态度,对学生中医学研究思维的引导非常重要。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对本门课程熟悉的基础上,要有自信,充满热情,对中医药研究充满希望,要让学生对中医学有骄傲感和使命感。强调中医药研究的优异成绩,客观认识中医药的优势及中西医的差别,不要片面扩大、过多流露中医学的不足。每门课程可根据学科人员研究优势重点讲授部分章节,更好地达到熟练自信,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更加有兴趣、有热情,也可能从此就确定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并终身为之奋斗。
2.3 建立和完善毕业论文规范化管理机制、强化过程管理
提高质量意识、强化过程管理、抓好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是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重要措施。应充分认识本科毕业论文在人才培养中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始终把做好此项工作作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形成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一般要经过选题、查阅文献资料、开题报告、科学实验或临床观察、编写提纲、撰写初稿、修改定稿等几个阶段。要求指导教师与学生充分交流,培养学生学术研究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对毕业论文的格式、写作规范、文献资料查阅、病例收集、数据处理等提出全面的规范要求。程序勿过于形式化,真正做到选题、开题、指导、完成、答辩过程的完整性。
2.4 举办论文写作培训班,提高学生撰写论文水平
开设毕业论文写作课程,举办中医药科研选题与设计、临床研究方法、医学统计等相关知识讲座,了解中医药研究的有关规范标准,如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药临床疗效判定标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等。让学生掌握医学论文的书写格式,熟悉中医药科研的思路与方法。开设图书馆和医学文献检索方法教育课,充分利用校图书馆资源,让学生了解本校图书馆、专业资料室的馆藏和服务项目,了解馆藏位置索取号、区别目录数据库,学会利用作者、题名、关键词进行检索,充分利用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维普引文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万方硕博论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电子教学参考书等,知道如何根据所选课题去调研文献、收集资料,学会如何选择和利用信息。
2.5 正确指导、启发学生科研思路
可采取双向选择,由各学科组拟定一些论文题目并对选题的可行性及难易程度进行分析,召开座谈会,组织与题目相关的学术报告,使学生对选题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加强对选题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学生选择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课题。选题应该以中医学方向为主,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切忌完全西医化。
2.6 建立优秀毕业论文奖励制度,提高学生积极性
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中医学文献,提高文字水平,不断提高写作能力,鼓励学生在校期间撰写并,进行大学生论文竞赛评奖活动,并可作为奖学金评定指标之一。积极开展优秀毕业论文的评审工作,对优秀毕业论文的学生和指导老师给予一定奖励,并颁发优秀毕业论文证书。
2.7 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责任心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2-0096-02
《中医学》是我国西医院校的重要教学课程。西医高等院校开设《中医学》课程的目标是使西医学系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生命的认知差异,初步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开拓临床思维,丰富诊疗手段。我国西医院校开展《中医学》教学已经20余年,但对其教学效果较少进行调查总结,尤其是有关学生对教学评估的研究更少。为此,笔者以临床专业七年制学生作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以期对《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为今后《中医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提供参考。
1 评估内容
2011-2012年,笔者选取首都医科大学2008级和2009级临床专业七年制学生120名,使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学习《中医学》课程反馈调查。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填写无记名的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您学习《中医学》课程的最大收获是什么?”、“您对《中医学》理论授课和见习授课最不满意的地方是什么?”、“您对《中医学》今后的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有何建议?”等问题。要求学生进行认真思考后如实回答。120份问卷调查表全部收回。
2 评估结果
2.1 学习《中医学》的收获
2.1.1 收获一般(大致了解) 55名(45.8%)学生认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中医有了一个整体、概念上的认识,大致了解了中医学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了解了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和思维方式。认识到中医与西医属于不同体系,《中医学》的学习有助于开放思维。
2.1.2 收获较大(深刻了解) 47名(39.2%)学生认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有了较深的了解。认识到中医把人还原于自然中,是自然奥秘的体现;感受到中医学的文化精髓,学会了另一种医学思维;认为学习《中医学》对西医的学习有很多启发,并尝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中西医的共通之处。
2.1.3 收获很大(理论联系实际) 18名(15.0%)学生认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系统学习了中医理论,学会了用辨证的方法看问题,并能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可以联系到实际。
2.2 对《中医学》教学方式的满意程度
2.2.1 很不满意 19名(15.9%)的学生感到很不满意,认为理论课不够有趣,过于枯燥,缺少中药的见习。
2.2.2 不太满意 79名(65.8%)的学生感到不太满意,认为理论课程太少,只学到了肤浅的知识,没能深入学习;见习时带教老师少,每组学生人数太多,动手实践的机会较少,不能很好地观察患者,缺少与患者交流的机会;见习时的患者不够多,带教老师对学生讲解有限。
2.2.3 比较满意 22名(18.3%)的学生认为理论授课覆盖面广,理论课带教老师准备充分,讲解较为透彻。
2.3 对《中医学》教学方式改进的建议
基于目前《中医学》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学生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①适当增加课时,将现行教材中文言文描述的内容用更浅显的语言加以解释,以方便准确理解;②理论授课时在课件内增加和丰富图片内容,以帮助记忆;③增加一些典型病例的讨论,以提高课堂的活跃性;④多讲解具体实用的知识,并采用更易理解的方式;⑤理论授课时不用太泛,应结合具体情况重点讲解;⑥增加见习课带教老师,以便学生能多参与临床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⑦增加见习的形式,除门诊带教外,还可让学生参与中医会诊、病例讨论等;⑧增加中药见习次数,以真正掌握中药的性能;⑨中医与我国中华文化息息相关,讲课过程中可穿插介绍中医与中国文化的深厚联系。
3 对教学模式调整的建议
从上述学生的反馈意见可以看出,目前《中医学》教学模式存在较多问题,学生满意度不太高。由于现行西医院校课程设置的安排,《中医学》课时数很难增多,因此,如何调整和改进《中医学》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获,是今后《中医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3.1 增加带教老师
中医学理论较为抽象,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兴趣。既往七年制临床专业学生的见习一般为8~10名学生配1名带教老师,学生动手机会较少。因此,增加带教老师可以增加学生接触患者的机会。建议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使学生参与中医门诊、中医病房会诊及参观中药房,以有效保证每个学生见习次数和学时,满足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
3.2 改进教学模式
学习风格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习惯性学习方式和倾向。当教学策略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时,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熟悉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了解不同学习风格的优势与缺陷,因此,应根据其学习风格的特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临床见习时,可根据科室带教师资情况,将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合理分组见习,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
3.3 加强网站建设
《中医学》作为首都医科大学的精品课程,首都医科大学的教学网站上提供了较多的中医药在线学习内容,今后应进一步丰富在线教学内容,建设多个学习模块,如教学课程、教学参考及中医科普等,加入适当的教学图片、图谱、动画及教学录像等资料。其中,教学课程模块包括教案、课件、复习题及重点讲解等,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教学参考模块包括课程相关的参考文献,可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触类旁通;中医科普模块包括基础知识、预防保健、中医入门等内容,可增加学生对中医的兴趣。另外,应开设讨论专区,为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平台。
3.4 密切结合临床
尽量增加临床见习时间,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临床。如让学生参与望、闻、问、切的中医辨证全过程,亲自与患者沟通交流,以锻炼其沟通能力和观察能力;另外,教师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出问题,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提出诊断和治疗方案,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通过对相似病例的比较,增强学生的思维辨别能力。
3.5 充实中医文化教学
在《中医学》教学中穿插介绍中医现代研究技术与方法,以及中医与西医的联系与区别,拓宽学生的科研思路,增加学生对中医的学习兴趣。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适当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使学生理解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初步奠定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帮助学生理解中医理论,掌握中医学的精髓。
4 结语
高等中医药教育50余年来进行了很多适应社会变革的改革,初步形成了系统的学科群体和课程体系。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全国中医药院校在校生人数为80,637人,至2005年达到303,075人(《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办学规模翻了两番;多数中医药院校的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由原来的6一7个增加到20个左右。但是受现代大学制度和西医教育模式的影响,高等中医药教育仅仅依赖单一的院校教育模式,并且根据临床实际要求,中医院校学生中西医两套理论都要学。基于中医和西医各自独立的理论和临床教学内容,培养的中医院校毕业生中医思维和中医实践能力不尽如人意,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术上也显得不足,部分学生甚至面临中医不精、西医不通的尴尬局面。
1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比较明显的不足之处。
院校教育往往只注重单科的专业知识传授。课程设置不完整、没有依据完整的中医学知识结构来完成教学任务,相关经典医学文献学习不够,忽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等中医药理论形成的外部因素的了解和学习,使得学生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
高等中医教育一直沿用基础课程、临床课程、毕业实习三段式培养模式。中医学人才成长缓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阶段,使得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临床中医技能不足,更缺乏理解经典、运用经典的能力,从而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师徒传承的传统培养模式弱化,纯正中医后继乏人。作为中医院校,临床实践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但是由于扩招、培养目标不明,带教老师水平参差不齐以及临床实习基地西医化等因素,临床实践中中医比例过少,缺乏纯正的中医治疗,教师和学生都偏于西医知识的深化学习,或者西医诊疗操作的锻炼,忽视中医知识的讲解和运用,忽视锻炼学生的中医诊疗思维,长此以往,学生的中医基础知识渐渐弱化,中医临床基本功逐渐减弱,中医思维慢慢被西医的思维模式所取代,不能处理好中西医的关系,使中医实习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临床中医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中医科研创新能力的不足。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校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但从目前高校的学生培养过程来看,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比较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度却显得不足。
中医离不开创新,而创新离不开科研。目前的中医教育既要有中医的创新性,又要凸现出中医的理论与思维,从科研中领会中医理论的奥妙。然而,部分高等中医院校不注重锻炼中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与科研技能,许多中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与实验室技能十分差,中医毕业生缺乏基本的科研思维和方法,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不具备科研优势。
2对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思考
如何使身处21世纪的高等中医教育和中医人才培养与中医药学术传承发展相得益彰,既传承中医药的思维方式,又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探索出不断进步的中医药教育规律和培养方式,中医院校必须进行办学目标、发展战略等宏观层面的思考,还必须在培养模式,尤其是在临床教学中保持和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克服套用西医办学模式的负面影响,从中西医学发展规律的差异进行反思。
2.1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定位
高等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遵照中医药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去办学。中医药不同于西医学的学科体系和思维方法,决定了中医院校应该努力探索办学道路,开展试点,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道路。当务之急是要深刻思索中医教育的主要任务,继承中医药传统思维和方式,以培养具有中医传统文化基础和具有在中医领域进一步深造和有发展潜力的学生为目标,跳出固有的中医教育体制,顺应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拓展思路,敢于开展并确立新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
2.2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几点思考
(1)系统学习中医课程,早期建立中医知识架构
多年来,各界对于中医院校课程设置的争论一直未有定论,普遍认同的是要遵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准确地体现中医药学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医学的知识结构包括:学习中国传统文史哲和自然知识以形成文化观念和思维方式;学习中医药的经典医著以确立中医药学的概念和体系;学习中医药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按摩、导引、食疗等疗法。
对于西医知识的学习,各界也持有不同观点,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贾谦教授的《中医药战略地位研究总报告概要》中提出:“能否不要让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西医和外语课程,将来工作需要西医知识和外语时,可以再脱产学习。起码应允许一半中医药院校以纯中医药院校方式存在,同时,应允许师徒传承方式的存在,并给师带徒出身的人以一定的学术地位。培养兼具中西医知识的人才应该由西医院校承担此项工作”。笔者认为,在目前中医院校普遍学习西医基础课程的现状下,培养中医药学生最重要的莫过于建立中医药知识结构,加强中医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考核,加大中医经典的学习深化,扩大中医传统文化必修课程的比例。当学生在学习初期接受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熏陶,牢固地掌握了中医药理论基础的辨证论治体系后,再学习必要的西医知识。中西思维的碰撞建立在基本理解中医内涵和确立中医整体观的基础上,那么,中医药学生也会更加客观深人地看待中西医诊断思维和治疗方法的区别。
(2)重视中医临床技能的早期培养
中医经典是中医药学独特理论和临床诊疗体系的基石,但其内容比较抽象,主要依赖于人的理性思维去学习和体会。因此中医专业思想的根植,是一个临床实践与理论学习不断反复的过程。中医的院校教育应以中医知识结构的方法论内容为重点,使学生能透彻地理解中医最基本的原理,在此基础上加强中医的临床技能的学习运用能力。
因此,应该在学生学习中医经典的同时,进行临床跟诊、见习,也就是在贯彻“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学习中医经典和临床见习的同步性。可采取多种形式,如通过临床典型病例中医讨论、临床见习、中医门诊跟诊,或者经典与临床的讲座等多种形式,在学生学习中医经典理论课程的同时,接触实际病例,在临床上培养中医经典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经典并及时深化理解经典、运用经典的能力。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在本科教育和七年制教育中,以医学知识基础为根基,加强医学生医学基础知识训练。为了巩固中医学生的基础知识,从学生人学的第二个学期起,每学期组织学生参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诊断学基础》五门课为主的“中医基础知识竞赛”,历年的考试成绩将作为进人临床实习的先决条件,极大地强化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并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提高实践课的比例,规定实践教学应占整门课程的30 %。实践学习时间的增加能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抽象深奥的基础理论知识。70%的理论学习时间基本保证了理论教学的学时数,也为提炼实践知识留下了足够时间。
(3)继承师承教育,发展院校教育
现今的中医药教育主要采用院校教育的形式,具有传播知识的信息量大,传授的知识标准、统一、规范,受教育的普及率高等特点。相对于院校教育,师承教育注重传统文化学习,中医基础知识较扎实,有利于继承教师独特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因此将中医药教育的师承教育和现代的中医药院校教育更加有效地结合将更加有利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在现有的中医教育体制中适当的方式是在学生的临床课和临床实习中实行导师制。这样,可以使医有专长的教师培养学有专长的学生。同时可采用多种形式的师承教育,如普及性的师带徒和高层次的师承教育,既有利于继承老一辈中医名家的个人经验,又有利于从业个体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中医学丰富的理论内涵,把握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临床经验,增强人才队伍对中医的信心。
针对近年来中医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师承教育的模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面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一代带二代”、“跨学院、跨医院、跨地区”的模式进行师承,甚至可以试行优秀的中医药博、硕士研究生辅导本、专科中医药学生的方式,在实践中检验成果,不断的修正培养方法。
根据邓铁涛等巧位全国名老中医的倡议,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为试点,创新传统“师带徒”模式,发挥“集体带集体”的优势,全国名老中医带徒中青年骨干,由中青年骨干带徒学生,师生定时见面,进行生动的授业解惑,并且实行定期的不同的名老中医跟诊制度。该举措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毕业后均受到了就业单位的一致好评,不仅掌握了扎实的中医药知识,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而且拥有开阔的思维,在掌握自己导师的基本思想的基础上,还不同程度地吸纳了其他老中医的医学思想。
(4)中医院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到目前为止,纸笔化考试仍然是检查教学效果和考核学生水平的主要且有效的手段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我院中医学课程考试存在以下现状:
1.1考试目的功利化 中医学课程考试已经异化为中医学课程的终结,成了中医学业成绩评定的唯一手段,进而成了学生评优和毕业的重要依据,而从根本上忽略了考与学,考与教,考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
1.2考试内容教材化 中医学课程考试内容以教材为主,过于狭窄、片面,重书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记忆能力的考核,而轻实践能力的运用,忽视了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最终把学生模式化,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3考试方法模式化 目前考试采用闭卷为主,开卷为辅的传统模式,这种考试形式主要考査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片面强调了记忆的重要性,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发展,以至形成了“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忘笔记”的怪圈。
1.4考试评价分数化 由于考试的分数仍是考核的重点,从而导致了学生对考试的目的产生错误的理解,纯粹为了最终的分数而并没有对知识充分掌握,死记硬背成了争取高分的手段,从而扼杀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1.5考试作弊现象 以闭卷考试、强调机械记忆为主的考试方式,使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卷面成绩比重过大,也不利于学生们平时的学习和积累;考试成绩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获得学位,而且是学生评优、评奖、人党甚至找工作的主要依据之一,致使学生在考试中为了通过考试、考出好成绩铤而走险,利用各种手段谋求作弊,造成考试作弊现象。
西医院校中医学课程考试存在的上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考试功能的正常发挥,影响了教学质量,阻碍了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
2西医院校中医学课程教学特点
2.1突出重点,横向联系 中医学内容丰富但课时少,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传授相关知识,需要在内容上有所侧重,应当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基础理论的教学上。中医学的精髓内容要讲深讲透,要突出中医学的哲学思想和辨证论治,避免引用大量的文言文。在讲解藏象和辨证部分时,突出重点,删节重复,同时注重它们之间的横向联系。比如,在讲解脏腑功能的水液代谢方面时,可以将肺通调水道、脾运化水湿、肝主疏泄、调节水液代谢以及肾主水等功能加以联系,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又能够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使学生对水液代谢和脏腑关系有整体认识。
2.2注重中西医理论的联系 在教学中,坚持中医学理论特色同时,还应结合现代医学的科研成果进行中西医结合的讲授,例如:西医注重外因的分析,而强调内因是中医学病因学的特点;西医对局部病理变化研究细致,而中医学则侧重整体的变化;在治疗方面,西医对病原学有较强的针对性,而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对扶正祛邪有独特的理论和治则,通过病因、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对比讲解,使学生充分了解中西医学思维互补、方法互参、技能 互用的优势,使学生建立有利于医学创新和发展的中西医结合的思维方法。
2.3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由于中医理论多比较抽象,与学生在此之前所学习的西医理论知识联系较少,此时若继续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不妨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即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来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西医院校中医学课程考试改革思路
高等医学教育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要培养和提髙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通过对考试方法、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的改革,在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实际应用能力。考试改革是实施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为加强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考试不应再以考察学生的记忆力为重点,而是要突破回忆式纸笔测试的考试模式。
结合目前西医院校中医学课程考试的现状及西医院校中医学课程教学特点,拟提出考试改革思路。
3.1改革考试内容 考试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理论考核,要注重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考试方式可实行开卷考试、闭卷开卷相结合、半开卷考试。目的是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熟悉和掌握程度;第二部分为操作技能考核,主要是四诊部分中脉诊的基本操作方法、常见脉象的诊察,考核方式以实际操作为主;第三部分为综合运用能力考核,采用案例分析方式进行考试,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应用、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考核方式可采取课堂上学生小组讨论、上交实验报告的方式进行。
3.2改革试题题型 加强命题的科学性、合理性。考试要测试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注重智力和能力的培养。教师编制的考题,在内容上不仅要对课程内容具有足够的覆盖率,也要涵盖新确定的教育目标;题型上要根据考试内容、考试目标,灵活采用不同类型的试题。填空、选择、是非判断等客观题与简答、分析、论述等主观题的比例最好为40%和60%,少出一些只用一种方法或只有一个答案的题目,而多出些需经学生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才能做出来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