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重要性

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重要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9:4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重要性

篇1

[中图分类号]G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11-0088-03

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成长的主要途径。中小学教师广泛深入开展教育科研,积极探索和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教师现在和未来生存发展的根基。基于此,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广州市中小学教育科研现状,发现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对广州市中小学进行了实地调查。

本次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访谈。问卷调查抽取广州市12个区共124所中小学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240份,收回1148份,有效问卷1141份,有效率为92.0%。调查问卷涉及学校教育科研现状、学校科研管理制度建设、教育科研培训、教师科研动机及能力、教育科研难点等五大方面问题。本次调查采用SPSS for Window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得出,目前中小学教育科研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中小学教师有一定的教育科研意识

在近三年中,被调查的学校参与课题的平均数为10.59个,其中校级课题为4.52个、区级课题3.16个、市级课题1.86个、省部级课题0.68个、国家级课题0.81个。参与课题且有成果的教师达到59.3%,77.6%的教师认为学校全体教师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课题研究,20.2%的教师科研成果发表在省级以上的刊物上。由此说明,目前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比较高,教师已经具备一定的科研意识。不过,广州市中小学的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倾向于课程与教学、学生学习、学校组织管理及学校文化四个方面,以课程与教学为最多,高达69.2%,但对学生学习方面和德育方面研究比较缺乏,这方面立项课题也较少。另外,虽然课题研究参与面比较广,但是大多数教师忙于教学,对科研的兴趣不大;不少教师为评职称而做,带有较强的功利性,缺乏科研的内在动机;而且教师的研究成果大多数还只在校内进行交流,发表过科研成果的教师比例不高。

(二)教师教育科研内在动机不足

在教师的科研动机及其对科研的认识方面,问卷设计了4个问题,分别是教师科研动机、教育科研成果是否作为考察教师工作成绩的指标、教育科研活动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前景。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主要动机是通过科研来改进教学,也有部分教师科研动机是为了职称晋升,把科研当成兴趣的教师比例非常少;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应该将教育科研成果作为考察教师工作成绩比较重要的指标;40%的教师认为教育科研活动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一定作用;54.1%的教师认为中小学教育科研前景发展一般。这说明大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但对其作用还抱有怀疑态度,并觉得教育科研的发展前景不乐观。

(三)教师难以有效地获取教育科研知识和提高研究能力

问卷在教育科研培训方面设计了6个问题,分别是教师获取教育科研资料的途径、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主要方式、教师教育科研知识主要来源、教育科研和方法培训力度、教育科研培训途径、教师认为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根据调查结果得出:41.5%的教师通过网络获取教育科研资料,36.8%的教师通过自己购买书籍和订阅报刊而获得,这反映了学校图书馆建设不健全;教育科研主要方式中,38.3%的教师是独立撰写论文,31.0%的教师与同事合作,只有极少数教师能够与专家合作进行科研活动;教师的科研知识主要来源于N-N书刊,其次是校内培训,教师与同事之间科研知识方面的交流较少;大部分学校能够定期对教师进行科研方面的培训,主要是学校请专家来对教师进行培训,学校自我培训没有引起重视;教师认为定期外出参观考察是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对校本培训和聘请专家培训赞同率不高。

(四)教师在开展教育科研中困难重重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存在一定的困难,其中处于前4位的是教学任务重、缺乏专家指导、经费匮乏、不会搞科研。这说明教师并非不想搞科研,而是由于工作任务繁重、缺乏方法上的指导及经费不足。

通过对开放性问题的汇总,笔者认为教育科研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工作负担过重,没有精力参与教育科研工作。第二,科研与教学脱节,让教师失去研究的兴趣。第三,教师科研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缺乏有效培训。第四,教师进行科研缺乏经费上的支持。第五,学校缺乏科研方面的规划,制度建设不健全。

(五)同一学校不同教师群体对教育科研问题看法的差异

通过调查分析笔者发现,不同群体的教师在对教育科研的兴趣、培训方法、课题研究机会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同。

首先,课题研究兴趣上的不同。所有教师的研究兴趣均侧重于课程教学方面。其中,校长对学校组织及学校文化、师资建设方面的课题关注程度略高,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课题的兴趣与其他教师相比有明显差异。初级职称的教师比其他职称的教师更加喜爱信息技术方面的课题,而高级职称的教师则相反。另外,高级职称的教师反而对学生学习方面的课题不感兴趣。

其次,培训方法认同度的不同。大多数校长认为校本培训是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普通教师则认为定期外出考察为其有效途径。其原因可能是校长考虑经济成本,而教师则期望有更多的外出考察机会。相对于其他职称教师,高级职称的教师对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最有效途径中的聘请专家或专职人员支持率较低,他们更倾向于组织校本校训。

再次,科研资料获取途径不同。年龄较大的教师更加倾向于通过自己购买书籍、订阅报刊来获取教育科研资料,而21-30岁教师更愿意通过网络来获取教育科研资料。

最后,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不同。初级职称教师在课题参号情况方面, “参与、有成果”一项相对于其他职称教师比例偏低,而“从来没有参与过”一项相对于其他职称教师比例偏高,这说明初级职称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比较少。

(六)不同类型学校教师对问题看法的差异

小学教师认为,校长对教育科研的态度“很重

视、积极支持”的比例远高于其他类别学校的教师,而初级中学教师选“口头重视、支持”的比例较高。在科研经费来源方面,初级中学获得“区财政资助”相对于其他类别学校更高,但“市级课题资助”和“学校专项经费”所占比例较少,完全中学获得“区财政资助”所占比例较小,小学获得的“市级课题资助”比例较高,同时小学的“学校专项经费”配套较好。在教师科研理论和方法的培训力度方面,完全中学的定期培训不够,只是偶尔培训,小学在“定期培训”方面比例较高。在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培训途径方面,完全中学更加依赖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而小学选择此项的比例较小。在教育科研主要方式方面,小学更倾向于“学校集体组织”。在教育科研知识主要来源上,初级中学教师选择“校内培训”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学校,而小学恰好相反。在学校有无专门教育N-N机构设置方面,高级中学和初级中学没有设置专门机构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类别的学校。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可归纳为:初级中学的领导对课题的兴趣比较小,教师参与课题的面相对校窄;小学教师参与课题的范围比较大,领导也非常支持。这可能是由于初中教师面临着学生升学的压力,教师没有精力去做科研,也放不开手去做;而小学教师没有升学的压力,因此可以放手搞研究,校长也很支持。这也造成了初级中学市立项课题较少的局面,因此获得市级资助相对较少,但由于初级中学大多数由区政府管理,因此可以获取区级财政的支持。

二、提升中小学教育科研水平的对策分析

(一)加大对教育科研课题的统筹与管理

目前广州市中小学课题省、市、区及校级课题管理处于分散状态,管理平台不能对接,各自为政,这种状况势必造成课题的重复申报,造成资源浪费和管理上的混乱。因此,从管理层面来看,相关部门迫切需要建立市、区、校三级教育科研管理平台,统一规划,统筹管理,加大对课题的过程管理,督促课题中期考核与结题验收;从学校层面来看,学校要设置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对全校课题进行系统规划与设计,制订近期和中长期的课题研究计划与远景,确保课题研究不断系统、深入、可持续地滚动式发展。在课题立项之后,相关部门应该组织人员对课题的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及时跟进,通过开题、中期评估、结果评价和经费调控,确保课题研究的有序和高效。

(二)加大对中小学课题研究的经费投入

广州市中小学市级课题立项来源主要为广州市教育规划课题, “十一五”规划前三批共立项306项,其中高等学校、中学和小学课题研究经费占经费总量的比例分别为47.36%、17.36%和12.83%,中小学课题研究经费相对不足。各区对教育研究的经费投入参差不齐,少数区(县级市)根本没有区级课题立项与资助,造成教育科研水平的不均衡发展。为此,笔者建议市级课题研究经费向中小学倾斜,争取达到研究经费总量的50%;各区(县级市)制订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规划,争取获得区(县级市)教育科研经费支持。

(三)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调查发现,64.4%的教师认为,他们缺乏课题的选题和方法等方面的指导和培训,不会搞科研;38.3%的教师其科研方式只是总结经验独立撰写论文,只有5.4%的教师与专家合作。在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存在的困难中,缺乏专家指导排在第二位。但只有16.3%的教师认为,聘请专家或专职研究人员为学校科研辅导员是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最有效途径。这反映了教师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教师认为自身缺乏相关教育科研方面的知识和方法,需要专家的帮助;另一方面教师又害怕改变自己,缺乏成长的需求。因此,学校应该针对教师的不同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对于年长的教师,要更多地给予他们信息技术方面的指导,使他们能够通过更多渠道获取信息;对于年轻教师,则要更多地给予科研理论和方法的培训,使他们能够理解教育科研的意义和实践操作。同时,学校要提倡与专家合作进行校本培训,寻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入点。

(四)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杜绝科研“浮夸”之风

篇2

小学教师课题研究计划范文(一)一、目的意义

1、开展数学小课题研究是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课程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通过数学小课题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在整体素质上有明显的提高。

2、通过数学小课题研究,在中高年级逐步形成一批优秀学生群体,这些学生应该能在数学学习、能力发展中为全体学生树立榜样,从而为数学学科建设提供重要支持。

3、开展数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

开展数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是教师拓宽教学视野、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形式的重要方面,是数学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重要途径。

二、总体要求

中年级以撰写数学小发现、小体会为主,把握好“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训练应体现思维的发散性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高年级撰写数学小试验、小调查为主,引导学以致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和魅力。

三、主要工作

1、在数学学习引导讲发现、重创造。

在数学课堂教学和数学兴趣小组或者中,引导学生能够积极敢于思考,善于发现,特别是鼓励学生敢于独立思考,发表不同意见。

2、、在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方法重于知识、过程重于结论、思维重于记忆、长远重于眼前的评价思想,特别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概括与提炼,逐步形成数学能力。

3、引导部分兴趣小组的学生进行一些调查活动,如节俭、环境、交通、运动、经济、实践等方面开展系列研究,然后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写出小调查、小报告。

4、引导学生读好《小学生数学报》、《时代学习报》、《数学大世界》等数学报刊杂志,指导学生写好数学小发现或小试验或小调查,积极向学生报刊。

5、在适当时候,出一些数学小课题研究专辑,在《小学生数学报》上出一些专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成功。

小学教师课题研究计划范文(二)一、选题的现实意义

1、目前小学数学课内外作业的现状:

①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②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教师在布置练习时只从本身意志出发,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练习、作业形式单调,书面作业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无新鲜感可言,更谈不上趣味性,致使众多小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

③我们的教育活动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也以考试为主,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时代的呼唤。

①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②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练习中变得十分必要。从课改精神出发,改革练习设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使练习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练习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练习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以便收到较好的效果。

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改变传统的练习观,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反思当前哪些练习是有效的,哪些练习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研究目标

通过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数学活动的视角: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数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数学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目标,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动手学数学的活动组织模式。

三、概念的界定

练习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练习有无效练习与有效练习之分。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题中所指的练习包括课堂内的各种练习,如书面练习,口头练习,动手练习等;同时也包括课外的练习。

四、实施策略

1.课内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课外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①课前作业。调查表明,大都的数学老师不太习惯给学生布置预习,有的老师会把上课做的教具也会给学生准备好。而我们觉得有些内容学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有些教具学生能准备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②课后作业。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布置的作业越多,学生错的也越多,因此在课外作业上我们要求少布置或不布置书面作业,而布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课后作业。

(1)实践性作业。实践性作业,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性作业。这种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而且使学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如在教了利息后,让学生向银行职员或家长调查,询问提前支取或延后支取的利息情况。

(3)研究性作业。通过设计一些小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施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指练习要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要注意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地实现“练在关键”。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练习中,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习题,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生活性原则

练习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放性原则

练习无论是在内容的选取还是形式的呈现,都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自主创新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5、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包含两个意思,首先从学生方面来考虑,练习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同时又要关注优秀的学生,让差生吃饱,让优生吃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从知识系统上来考虑,练习必须要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规律逐步加大难度。

六、理论依据

①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解。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维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于行动”。因此,以数学活动为主线,有效地开展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

②“数学化”理论。

“数学化”理论认为: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化”是学生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过程。学生通过“横向数学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又通过“纵向数学化”把符号世界一步步地完善。学生的“数学化”的进程贯穿在其所经历的数学活动中,活动是学生“数学化”的根本途径。

③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4)“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就是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数学活动设计,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七、研究对象

本校四年级学生。

八、研究方法

调查法:主要用于量化分析,做好前测后测记录,为制定“测量评估”指标,经验,提供事实依据。

个案研究法: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学生或班级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学生做好跟踪调查,为他们建立研究档案,以此作为研究资料。

经验总结法:对实验中出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经验都要进行及时的总结,

九、研究时间:201x年2月至20x年7月

第一阶段:准备

时间:201x年2月至20x年3月

主要工作:1、拟写工作

2、制定实验方案

3、落实分工

4、拟写准备阶段工作情况汇报

第二阶段:实施

时间:201x年3月至20x年4月

主要工作:1、召开会议

2、制定整体的研究计划

3、课题展示

4、阶段性报告及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

时间:201x年4月至20x年7月

主要工作:1、课题展示

2、总结性报告及论文

十、研究成果形式

1、阶段性报告

2课题成果结题报告

3、练习设计精编

4、论文

5、教案

6、个案分析

十一、研究组成员

课题组长:黄静

组员:高小贤蔡秋香李素娟

小学教师课题研究计划范文(三)一、指导思想

课题研究工作是本学期我校科研工作的重点,是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的主阵地。本学期我校以“十一五”课题研究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为目的,结合我校的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制定本学期的课题研究计划。

二、具体内容

1、加强课题档案的管理

随着课题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课题档案的整理和管理工作越显得重要。本学期在进行课题研究的同时将进一步加强课题档案的管理工作,准备结题。

2.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进一步加强题小组成员的培训

(1)每位课题小组成员每月自学有关多元评价及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知识,并书写读书笔记。

(2)学校组织教师集中进行科研培训,交流讲座,促进教师课题研究能力的提高。

3、开展课题研究课活动。

结合学校第三届“青蓝杯”课堂教学大赛活动,积极开展科研课题研究课的活动,围绕研究课开展相互交流、促进教师相互提高。

4、落实好课题实施计划

(1)按照课题实施方案制定本学期的课题研究计划,各课题小组结合学科特点从多元角度拿出方案并认真实施。

(2)教师把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继续围绕个课题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小组成员间相互听课,研讨交流。

(3)由课题组统一领导,落实好本学期的实验研究工作。学校科研室跟踪指导,带领各小组不断修正补充完善。

5、开展课题阶段性成果的撰写

课题研究日程安排

九月:召开课题小组成员会议,明确本学期的研究任务。

学校制订课题研究计划。

实验教师上交本学期的研究计划。

十月:按照本学期课题研究计划,围绕课题开展一年一度的第三届“青蓝杯”课堂教学大赛活动。

十一月:召开科研课题研讨会,修正完善,总结经验教训。

十二月:集中科研培训

实验教师上交阶段性实验总结。

篇3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090-02

教师专业化是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科研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土壤。教育科研能力是小学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完成从“经验型教师”到“研究型教师”的转变,就必须提高教师的科研素养,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活动,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 小学教师科研素养存在的问题

1.教师科研意识淡薄

科研意识是科研素质的重要组织部分,强烈的科研意识能帮助教师形成良好的科研思维,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小学教师的科研意识普遍淡薄,对科研的认识存在误区。有些教师认为科研就是写论文评职称,有些教师则热衷于教育科研的光环效应,觉得能做些科研工作是在向“名师”迈进,有的则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搞科研是额外负担。

2.教师缺乏科研能力

一些教师缺乏基本的教育科研理论、科研方法和科研能力。在知识储备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论文撰写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方面差强人意。

在资料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方面,一些教师缺乏系统、规范的信息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差,不能充分获取科研信息资源,对互联网的利用基本只限于使用搜索引擎,对收集到的信息不能进行有效地筛选和使用。据调查,教师对收集来的资料,感到无从下手的比例为11.66%,采取拼接方式进行处理的比例为66.30%,能够熟练驾驭资料的比例仅为21.74%。

3.教师缺乏科研勇气

搞学术科研型必须抵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诱惑,耐得住寂寞。部分小学教师虽然知道教师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具备一定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但是对科研或望而却步或浅尝辄止,缺乏“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科研勇气。

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到科研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没有认识到教学与科研是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认为科研与考试成绩、升学率的关系不直接,耗时长、见效慢、与学校当前相利益矛盾。有的学校领导则是对教师没有足够的信心。

5.学校缺乏科研环境

学校除上级行政部门布置任务外,很少安排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由于得不到重视,科研活动需要的时间和科研环境便得不到保证,日常教学任务与科研发生矛盾,教师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无暇顾及科研。学校缺乏科研经费和文献资料,没有调动教师积极性的科研管理体制,缺乏协同研究的科研合力的科研氛围。

二 小学教师科研素养培养的对策

重视培养和提高小学教师的科研素质和能力,使教师科研能力与小学教育协同发展,已成为影响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根本因素。

1.要树立从事科研的信心

从事科研活动,要能忍受寂寞和挫折,磨炼良好的自制能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在最初从事科研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研究能力和知识水平的科研项目进行研究,避免直接从事难度较大的课题,首先培养科研兴趣和科研信心。

2.要转变对科研的认识

第一,教师要克服认为科研高不可攀的畏难情绪。通过学习,了解各类科研管理制度和政策的学习,关注和收集专业的最新研究动态,逐步参与课题研究和技术应用。

第二,学校要提高对科研重要性的认识,明确科研是教育发展和教师发展的需要,不具备科研能力的教师,就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学校发展。学校在新教师入职教育培训时,要增加科研的培训,鼓励教师由“教书匠”向“专家型”教师转化。

3.要提高科研能力

第一,提高信息搜索素养,拓宽消息获取渠道,充分利用网上大量的免费教育网站、教育类论坛、数字化学术期刊、文献数据库来获取科研信息资源的能力。提高对资源的鉴别、筛选、利用和评价能力。

第二,通过专家辅导和自学方式,提高课题选择、项目申报、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深入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及科学研究方法论等理论知识。

4.学校要改善科研环境

第一,学校要健全科研管理体制,在科研制度建设、科研条件改善等方面尽量提供保障,如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增加更多图书和数字化资源。

第二,制定激励机制,将科研成果与奖金、福利、待遇等相结合,同时将科研与精神层面的荣誉感等相结合;将科研与教师职称晋升、业务评优挂钩,促使教师从自身发展需要去关注科研。

第三,学校应多开展课题研究活动,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及时了解最新动态、提高认识、开阔视野、加强教师的文字功底,以便将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为科研工作打下一定的写作基础。

5.提倡“校本科研”策略

以学校为主要培训基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将培训与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发挥本校教研部

门或年级组的作用,敦促每一位老师参与研究,加强教师的互助合作,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1-0010-04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要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然而,这几乎成了中小学教师的奢望,梦寐以求之事。时下的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几乎成了极少部分教师的专场演出,曲高和寡,围观者不少,无助者甚众。教育科研成了科研者的天堂,也成了其他教师的人间炼狱。

推究其因,显然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但中小学教师主观认识的偏颇、方法论缺乏是最主要的原因。尽管教师专业化的提出已有时日,课程改革走到今天,他们认为自己只要做好课堂教学工作就好了,存在着教育科研与自己无关的错误认识。另一方面,“提出论点―论证观点―得到结论”三段论的研究思路与成果表达形式,始终占据着很大的份额。中小学教师往往简单地移植、借用大量教育理论的概念术语,在盲目听从照搬照抄专家话语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充满个体体验的真诚的、丰富的日常教育实践话语。

一、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工作存在的四种普遍现象

(一)多演绎推论,少归纳抽象

就科研成果、论文的表达形式看,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研究过程中,习惯了以演绎法来表述研究成果。自小以来的教育经历和体验,决定了中小学教师习惯以思辩的方式思考问题。他们对于并不新鲜的理论,以颇长篇幅来描述理论依据所在;然后,以差异性的视角,多样化的论证方法来验证理论的价值,并获得一个已然存在的结论。

分析近年来某些研究成果、论文,研究方法多样化也是一个基本特征。从传统的演绎到归纳研究,从理论探索到教育教学实验研究,采取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采取务虚研讨与务实研究相结合,研究方法翻新,丰富了教育研究生态,也为教师同行指明了可借鉴的成长途径。表象后的真实是,多样化的研究方法与成果表达主要集中于那些教育科研的明星。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教师而言,他们并没有显著的改善,采取单一的演绎法,三段论来做科学研究,无法满足不同研究领域的本质属性要求。因此,其成果显得苍白无力,显得虚无飘渺,甚至无病。

(二)感性材料有余,理性思考不足

中小学教师科研围绕学校教育教学中心工作,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仔细阅读研究成果,案例堆砌、叙事冗长等现象相对普遍。正因如此,导致研究成果的理性不足。近些年,教育科学研究不断从理性研究走向感性的叙事研究。中小学教师依托叙事梳理、反思教育教学行为,提升教育智慧。但不能否认的是,叙事绵绵,教育教学智慧的提升并不显著,也没有教育理性思考的升华。叙事只是叙事,只是局限于个人经验描述身边的教育事件,走不出事件本身的局限,走不出的狭隘空间,不能抵达教育科研的本质,不能全面地认识现象本身,也不能真正实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研究目的。

(三)定性研究有余,定量研究不足

通常情况下,一个课题的研究需要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但并非方法的堆砌罗列。课题的研究内容与假设决定了研究方法的取舍。如,实验研究必须以获得的实验数据为依据,通过统计学的检验证明实验效果。观察某些研究成果、论文,冠以“行动研究”、“实践研究、探索”的比例接近一半,但研究成果、探索结论缺乏定量分析,以描述性的结论替代科研数据分析、验证。目前,呈现的是有行动而少反思,因而显得肤浅、幼稚;重行动而轻反思,因而显得苍白、浅薄。行动研究必须基于行动、反思、修正;深刻反思和行为跟进,才能有认识的升华与实践的提升。我们无意抹杀教师对研究方法的偏好,但偏好未必能推断出研究结论。研究术语的流行,是跟风的产物。当研究者因追逐时尚、追求流行款式的时候,缺乏研究者本身的思维,意味着研究参与的终结之时。

(四)研究成果多,成果转化少

研究成果年年创新高,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有的科研成果缺乏转化,缺乏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成果依然停留在文字成果上。倾心科研,也有所得,但却无法转化为实际教育教学,科研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和价值。教育科学研究最基本的功能是为学校发展服务,为教师发展服务,为学生成长服务。对教育科研功能本意的认识不足,势必导致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功利化,也导致学校教育科研的纸质化。教育科学研究需要必要性、可行性的认证,才能保证教育科研价值的实现。有的地区为追求立项课题的量,以学校的专任教师数为基数,实行科研工作考核。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基层学校的各级各类立项课题数量多,进而陷入重立项轻研究,重结果轻过程的研究悖论。为课题而课题,追求的是量,忽视了研究的质,更忽视研究的过程。任何忽视过程的成果,很难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很难组织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转向的必要性

中小学教育科研之目的与其他研究如出一辙,都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

(一)关爱学生,促进全面成长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社会正在不断地追逐功利,技术理性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甚至把持着教育的话语权。技术至上,这是对教育的曲解,甚至是对教育的背信弃义。面临着办学水平的竞争和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选择,学校在无奈中极度关注学生的成长,备受唾弃诟病的重复训练战术依然有其市场,以分数论英雄等有悖于教育价值的办学行为依然存在。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更新理念、拓展思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关注教师,促进专业发展

如果说学校是展翅飞翔的雄鹰,那么学生和教师就是两翼。折断的翅膀,不能高傲地飞翔。没有教师专业的发展与提升,学校发展、学生成长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通过引领,调动教师参与的学习积极性,把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与教育教学研究及自身专业化融为一体,带着研究的意识从事教育教学。用研究的目光审视教育教学的各种要素,各个环节乃至整个过程,同时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灵世界,探索适合每个学生个性特征的教育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用研究的方法探索解决各种教育教学问题的新途径,实现教育教学工作的新突破、新跨越。

(三)聚焦学校,促进特色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保持学校蓬勃的发展态势,促进优质、均衡发展的学校建设,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与教育资源不足之间的供需矛盾。学校在教育品牌的培育与经营过程中,需要不断研究新问题,探索新途径,解决新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引导中小学教师参与到教育实践的探索与研究中来,发挥教师的实践智慧,有针对性地破解教育难题,形成学校的教育特色,进而形成学校办学品牌。

三、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转向的两个基础

柳夕浪认为:作为当事人的教师有着旁观者无法取代的优势。教师首先是教育实践者,其次是作为教育科学研究者,其研究内容的情境性、研究价值的直观性等特点,为教师教育科研转向奠定了基础。

(一)教师作为实践者的基础

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了他们掌握着其他研究人员所不具备的教育研究资源,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是最恰当不过的资源,他们的教育对象――学生,为他们提供了鲜活的研究案例。教师不仅处于最佳的研究位置,而且还拥有最佳的研究机会。教师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是教室。从实验研究的角度看,教室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实验室,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科学研究过程来系统地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问题,这使教师拥有了丰富的研究机会。

学校生活是教育理论创新的沃土,教育实践是教育思想的源泉。教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他们的研究与问题都是与他们自己的教学有关,教师可以获得第一手的鲜活的资料。教师的观察、文档和实验可以作为形成和检验更为基础的教育理论所需要的材料。教师只有扎根于教育实践,根据自身的研究兴趣和学科特点、技术特长,寻找适合自己的研究突破点,持之以恒地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和探索,才能在博采众长中形成和逐渐凸显自己的研究风格。

(二)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基础

教师作为研究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信息、资料,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研究提供了翔实的一手资料。通过整理、分析,归纳、抽象,可以形成具有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教师通过研究解决自己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教师作为研究者,从来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凝聚着团队的力量。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团队支持的研究课题可以取得丰富的、全面的研究成果,都是团队成员在实践课题的指导理论,完善研究过程,串珠成链,才能完成课题研究的本真目标和真正使命。

教师作为研究者,可以使教师更加关注具体的教学情境,把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教师作为研究者可以促使教师对教学过程和课堂行为进行必要的反思与研究,把一些成功的教学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丰富教育理论知识。

四、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转向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中小学教师的科学研究具有情境性的特点,融教师教育教学与管理的实践性、教育研究内容的开放性及研究成果的生成性于一体。马克斯・范梅南在《生活体验研究》中指出:人的生存意味着理解意义和渴望对意义的理解。教师在研究中理解教育教学实践的意义,阐释教育教学的立场,在教育研究中有效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有效解决实践到理论的升华问题和有效解决理论本土化的问题。

(一)有效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理论指导实践,理论是实践的先导。随着实践的深入,固有的理论也未必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也有一些教条主义者,固守着教育理论,机械地运用理论。补充、完善固有理论,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需要有效突破中小学教师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二)有效解决实践到理论的升华问题

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其教育教学与管理行为过程中蕴藏着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没有理论升华的实践始终停留在教书匠的层面。如何抽象实践性知识,提升为理论,是中小学教师面临的一道坎。

(三)有效解决理论本土化的问题

无论是西方的教育理论,还是国内学界的教育研究成果,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面对不同的学校文化背景,断然没有完全合辙的理论。洋为中用,古为今用,都需要考虑教育理论的适应性问题。教育理论不是张贴墙壁上,不是挂在某人的嘴上,而是根植于教师个人的意识中,体现于教师的具体行动中,镶嵌在整个学校的文化中,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本土化的理论,才有生命力。

五、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转向的三个维度

教育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和目的,在于启发教育者的教育自觉,通过教师对教育理论成果的学习吸纳、对教育问题的思考琢磨以及沉浸其中的体验,使他们不断领悟教育的真谛,促进教师尽快把外在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信念,最终形成自己对教育独特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实现教育教学活动的最高境界――创造性的教育。从教育现象到教育理解,从教学技能到教学智慧,根植于教育科学研究的沃土,在实践平台上展示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研究内容的转向

尽管草根式研究以其起点低、操作简单的特点打破了课题研究的神秘化,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但是,草根式研究在推进过程中暴露出了庸俗的倾向。问题即课题,是基于降低课题研究的难度,打破课题研究的神秘性。对教育教学工作中呈现出来的问题,教师必须学会选择,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能力来确定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许多问题虽然本身没有新意,但是研究角度、方法、效果不同则可以有新意,有创新性,这需要一定的辨别、判定、选择能力。草根式研究存在着研究过程不到位的现象。教师对课题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存在急功近利思想,看不到课题研究与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过程浮躁,不能把小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踏踏实实地开展研究工作。造成研究成果表面上遍地开花的表象,实则效果不佳,一片虚假的繁荣。

刘铁芳认为,教育科学研究不仅面临着一个知识的世界,同时还面临着一个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小学教师扎根在教育第一线,与学生在一起,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实际问题,具备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对教育现状有深刻的认识,掌握着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蕴含着巨大的研究价值。从中小学教师的研究对象看,学生、教师都可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课堂中的师生行为,分析课外师生的生活状态,多角度地采集学生、教师的信息,在教育情境中深刻理解各种信息中蕴涵的意义,解读各种行为与方式。

(二)研究方法的转向

朱永新教授认为,中小学教科研应该从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路开始,把这一串串的珍珠用教育理论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学校教育科研应通过多维视角,突破目前就教育而研究教育的单一视角和方法。从现代教学论、解构―建构主义、现象学、解释学等视角,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增强学校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增强学校教育科研的适用性与信度。采取观察法、调查法、实验研究法、案例研究等方法,多维度、多层面地观察与分析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通过各种类型的活动探讨和大量数据资料的统计,整体观照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师生及其生活状态,探讨激发教师、学生生命活力的积极因素,为提高师生生命质量提供合理的解释与分析,创造性地应用教育理论去研究与解决不断变化的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合理的解释,为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教育生活提供鲜活的实践性知识。

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否得当,对教育科研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基于中小学教师的实践者和研究者的优势,教育叙事与自主反思是研究方法转向的重要选项;基于中小学教师的实践者和研究者的历史事实,以实验研究范式规范行动研究的过程,提高行动研究的内部信度和效度。

(三)研究成果的转向

汗牛充栋或束之高阁的研究成果,无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甚至会阻碍事业发展的进程。为立项而立项,为研究而研究,以数量衡量评价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取向必须改变。教育科学研究只有更多地关注对教育实践问题的细微而敏锐的把握,才可能体现其对教育实践活动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也才可能最终实现自觉的教育理性与现实教育“道理”的相融相通。教育科学研究的第一要义就是应用,为了有效解决教育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现实问题。研以致用,把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使研究看得见、摸得着,发挥教育研究对课程改革的直接作用。通过直接应用,把教育研究成果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嫁接移植,将科研成果移植到更大范围中;通过深化拓展,在推广科研成果的过程中对原课题再研究,使成果得到深化和发展;通过渗透,把科研成果中的教育理念渗透到老师的教学过程中。

回顾反思当下的中小学教师科研工作,展望未来的走向,自下而上的研究、从应然到实然的研究、从建构到解构的研究、从问题解决到形成智慧的研究将会进一步得到关注。教育科学研究应是教师的生活方式。教育科研无须用华丽的辞藻堆砌,无须竭尽修辞之所能。以浅显的语言把问题表达清楚,揭示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把解决思路和方案描绘出来,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困惑,以及在此其间产生的新现象,并以教育科学的观点解释、处理干预,提高教育实效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学校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参考文献:

[1]董屹敏.试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转型[J].上海教育科研,2010,(4).

[2](奥)弗兰克尔.何忠强,杨凤池 译.追寻生命的意义[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3]刘铁芳.对当前教育理论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OL].http://省略/2002-11-13.

[4]刘 尧.中国教育科学研究的反思与改造述评[J].当代教育科学,2004,(9).

[5](美)马斯洛,等.人的潜能与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6]麻晓春.承认中小学教师研究的特性[J].上海教育科研,2010,(12).

[7]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8]吴志宏,冯大鸣,魏志春.新编教育管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张 华.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重构[J].教学与管理,2007,(3).

篇5

一、基本情况

㈠、组织机构得到完善

县教育科研工作组织机构健全,成立了以教育局局长为组长,相关业务部门及基层学校负责人代表组成的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下设由邰秀丽副校长为主任的科研办公室,成立了以教育局局长为主任委员,部分学术骨干教师为委员的教育科学学术委员会,负责筹划和指导全县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目前,我县实现了县、乡、校三级科研网络,为有效地开展科研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确保了我县教育科研工作科学稳步的运行。

㈡、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我们选派了一线业务骨干教师领导到教育科研所工作,目前,教育科研所现有专职科研人员五人,负责指导全县的教育科研工作。根据我县教育发展的需要,早在10年前,我们就要求全县各基层学校建立科研室,并设专(兼)职科研室主任,科研室主任由学校中层以上领导担任。经过多年的努力,建立了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为了整合全县教育科研优质人力资源,从分发挥科研骨干的引领作用,更好的开展全县的教育科研工作,我们建立了科研专家库,兼职科研员队伍,确定了热爱科研,理论水平高,研究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由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组成的十名科研专家和十名兼职研究员,为全面做好我县教育科研工作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㈢、办公条件明显改善

一是办公条件基本满足需要,今年装修了办公室,并为每位研究人员配齐了电脑,投入了大约两万元满足了工作需要。

二是建立了比较晚善的信息网络,建立了教育科研网页,与全县各中小学校(园)实现了网络连接。教育科研网页设立了科研管理、培训、校本科研、信息、简讯、动态等栏目,及时向全县学校和教师提供了科研信息和培训资源。

三是图书资料满足需要我们依据进修学校不断充实理论和信息资源,订阅了较为齐全的各类教育报刊、杂志、今年新购置了图书册,供科研员及学校教师吸取教育信息及教育理论。

㈣、科研经费逐年增加

教育局对教育科研工作给予了政策倾斜和工作支持,特别是在经费投入上克服全局资金短缺实际困难,逐年加大投入“十一五”以来为科研人员外出学习培训,聘请专家讲课,名师送课,添置办公设备等,投入资金约三万元,为科研所配置办公室投入两万元,此外,我们还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筹集资金用于科研工作。由于科研所隶属于进修学校科研部,所以没有设立独立的帐户。

㈤、科研管理规范

在认真吸取了“十五”期间课题研究工作经验基础上,我们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十一五”期间全县各中小学校(园)的课题研究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为进一步加强我县教育科研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分别出台了《县科研组织管理制度》、《县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县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三极管理职责》、《县课题管理条例》、《县教育科研研究成果评选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全县各中小学校(园)科研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促进了科研工作科学有序的开展。

二是进一步加强了实验基地校的建设与管理。在科研工作中我们把培树实验校和发挥实验的辐射功能作为工作的重点。我们建立了25小学、2小学、县实验小学3所县级科研实验基地校。同时我们确立了搜登站中心校为市县级农村教育科研实验基地校,为发挥基地校的辐射做用,通过召开现场会,成果研讨会等形式,努力打造校际向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例如今年我们就分别在25小学和2小学召开了“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和“十一五”立项课题阶段研究成果交流会等,以此努力打造校际向学习和交流的平台,用科研工作带动学校整体工作的升位。

三是突出了“十一五”立项课题的管理。为了加强立项课题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提高课题申报立项管理工作的严肃性,我们将“十一五”期间正是立项的各级各类课题列入科研目录,出台了《县“十一五”科研课题管理目录》,这样就从源头上清理了立项课题管理的混乱状况,确保了管理工作的严肃性。

“十一五”开局,我们确立了“用科研的理念和方法解决教育发展中的新问题”的科研思路,通过论证,确立了12项国家级课题,35项省级课题,12项市级课题等重点课题,对所有立项课题逐个进行认真审阅,从题目的确立,课题的论证,方发的使用,步骤的安排,成果呈现形式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详细审查,并与以指导,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帮助、协调学校进行改进和完善,课题申报的质量有了明显得提高。

㈥、咨询服务功能进一步发挥

多年来,我县教育科研所始终坚持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的思想,主动开展工作,有计划,有组织的承担了“学习型学校特征与评估体系的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此课题是为了配合我县全面实施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进行的配套研究课题。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评价体系上发挥重要作用。针对我县各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开展不均衡的现象,我们深入基层学校调研,通过听取校长汇报查看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材料及与主管此项工作的负责人交流等程序,形成了翔实的分析报告,提交给了教育局,为全面了解全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状况,如何扎实有效开展下一步工作提供了依据。教育科研所还有效利用《教育通讯》定期为行政部门提供信息服务。

㈦、课题研究与校本科研工作稳步推进

一是扎实开展县级以上课题研究工作,我们把科研员能够承担科研课题,做为对科研员的基本素质要求,现在,我教科所三名科研人员承担了县级课题“学习型学校特征与评估体系的研究”此项课题现已进入全面研究与实施当中。由主管局长、进修主管校长具体负责承担的“网络环境下有效研修途径与方法的研究”、“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与对策研究”等国家级课题取得了预期成果,已通过结题验收。

二是加强课题研究实验校的管理与指导。通过专项调研、参与活动提出指导性意见等形式,对“十一五”期间,承担市教育科研所主持的规划课题研究实验的十二所学校;承担国家级课题“青年教师培养的方法与实践研究”的五所学校;承担国家级课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性格培养”、“小学生不同时期心理问题的预防策略”两所学校;“十一五”期间,承担市教科所主持的省级重点规划课题“县域和谐普惠教育发展研究”,以及其他各类立项课题的单位,进行了跟踪指导,先后制定了《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课题研究过程实录》,为学校一线教师提供了学习和实践的依据。通过鼓励和引领及召开课题研究经验交流会,帮助学校解决研究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努力使课题研究与学校的实际工作有机整合,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我们83%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级课题十二项,现有十项已结题;省级三十五项,现有十三项已结题达到结题率37%;市级课题十二项,十一项结题,结题率92%。

三是注重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是保证研究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制定了《县教育科研档案管理目录》,要求学校及时积累课题研究的过程材料;今年我们还专门组织召开了“县教科研室与档案标准化建设”工作交流会,从而提高了全县科研管理的规范化进程。

自2007年9月市教育局启动“校本科研工程”活动以来,县教育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形成了以一把局长任组长的工程领导小组,制定了县实施“校本科研工程”活动方案,同时召开了由业务校长、科研主任、骨干教师参加的“校本科研工程”启动大会,县中小学校共有22所学校参与一期工程研究。经过一年扎实有效的研究,经过市教科所的过程验收,全部结题。市教科所在县二小学召开了市校本科研一期工程现场会,县校本科研工作受到了市局、市所的高度认可。为此县教育局、教科所均被评为一期工程实施工程先进单位。

2008年10月,在认真总结我县校本一期工程做法和借鉴其它市、县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按市所总体要求和部署,全面启动实施了校本二期工程。确立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教学实践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教学“行动研究”的校本科研理念。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⒈教育局高度重视,教育局把深入实施校本科研工程纳入局工作重点,加大教科研工作在目标管理检查中分值比重,进修学校从整体工作部署出发,整合科研与教研工作。强调科研与教研有机融合,建构校本教研制度进而整体推进校本科研向纵深发展。

⒉强化教研,科研的引领

定期召开科研主任会议,提出工程实施的阶段目标和具体工作,了解各校校本科研工作情况,针对实施进程中出现的困惑,盲点及时予以指导与相应的建议或意见。搭建平台,开展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的交流与研讨活动。

⒊开展扎实有效地“菜单式”培训

校本科研“菜单式”培训,是结合我县科研培训工作现状而创新出的一种科研培训模式。它的做法是基层学校把在校本科研中遇到的热点、难点、困惑的问题提炼出来,由校长提名培训人准备相关问题,,并将此问题上报科研所与我们相互交流探讨问题,形成共识,即可在校本教师学习团队中予以培训。科研所的相关人员在培训过程中所培训内容要进行点评与指导,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⒋建构校本教研制度,推进校本科研向纵深发展。

在整体推进实施校本科研工作实践中,我们构建了一种能够充分体现校本教研三要素的可供具体操作模式,即“以解决总是为目标,以科学的课堂观察”为手段,以课例分析为载体,以行动研究委主要研究方法的校本校本教科研模式。它的基本流程是:发现问题——确立主题——学习理论——研究课例——专题研究,进一步反思产生新问题,进行新一轮研究。在这一流程中教师经过自己的反思与实践行动、专业引领与同伴互助,分享教育教学的经验与困惑,修正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对于整合、重构自己的专业生活,实现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行动为转变,促进校本教研、科研向纵深发展和飞跃,意义重大。

⒌共同抓好“两个带动,推进工程的整体进展。在推进校本科研工作中,我们发现和培树一批先进实验基地校,其中2小学,25小学就是我县实施校本科研工作中的先进校典型代表,我们以2所学校为例,引领并完整的展示他们在校本科研工作中的案例思考和做法以及成果。抓好农村基地校建设,培树点小就是我们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今年搜登站中心校被命名为市农村教育基地校并举行了揭牌仪式。

⒍推进实施校本科研工程实现“四个”转变

一是校本教研目标向新课程实施后更加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受、体验及生成目标的的达成转变。

二是校本教研手段向新课程实施后的案例研究、叙事研究、小课题研究、自我反思为主转变。

三是校本教研内容向备课组、学科组对学生资源教学媒体、教学信息的合作交流为主转变。

四是校本教研内容向新课程实施后的以正确选择、科学判断教育理论,不断改革、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大胆创设,有效生成教学情境为主转变。

(八)科普工作扎实开展

为使一线教师通过学习和行动研究真正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我们采取“预约式”服务深入学校进行科普讲座,例如:李嘉安《教育深度叙事》、《小课题研究》。王精诚的《科研档案管理》培训材料等,此种“预约式”培训讲座,主要是配合“菜单式”培训讲座同时进行,将二者有机结合既解决科研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同时对基层学校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及时有效的“诊断式”解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积极组织领导干部赴北京师范大学及省教科院,市教育科研所组织的各类培训。组织学校积极订阅《普教研究》、《中学教师》、《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动态》、《中国教育学刊》等科研刊物,以满足学校教师学习要求。

(九)学徐交流丰富多彩

我们把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作为总结和推广科研成果的一项重要举措。按照《县科研成果评选办法》规定,我们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县教育科研成果评选及总结工作表彰会,2007——2008年度共评选出县科研先进单位7个,教育科研优秀课题组6个,优秀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7人,优秀科研骨干教师20人,优秀科研成果,按论文、随笔、案例、教育叙事、教育教学专著,校本课程教材及课件,研究报告等7类共324项成果。有力的促进了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推动全县教育科研工作整体发展。

围绕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开展的中国教育学会“县域性教师资源的整合与提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小课题“青年教师培养与成长管理研究”,几年来,我们坚持召开阶段研究交流会和研究成果总结推广交流会,对于其中优秀研究成果,将其推广发表在《教育通讯》上。

今年10月份,我们还召开了市所“十一五”规划课题阶段研究成果交流研讨会,并在《教育通讯》上发表了综合报道,对于推动“十一五”立项课题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把学校的教育科研年会制度化,每年召开一次,并列入学校年度工作的考核内容,这样自下而上便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十)科研成果逐步显现

“十一五”期间,我县研究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对策研究”课题,邰秀丽副校长参加了中国首届农村教师队伍论坛,所撰写的“农村小学教师培训模式初探”获最佳演讲者称号,我们撰写的《县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调研报告》获教育部课题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四小学研究的《以责育责的特色管理研究》课题,被省教育学会评为优秀课题研究一等奖,并在我县召开了省教育学会课题结题现场会,所撰写的结题报告,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一等奖结题报告。

几年来,在上级科研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体科研者的勤恳工作,我县科研所取得了一些成绩,被市教科所评为校本一期工程标兵教育局,先进科研所。

二、点滴体会

在多年的科研所工作实践中,我们能够从我县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实践,扎实有序地开展了科研工作,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领导重视是前提。领导的重视与带动是保证教育科研工作得以比足发展,有效发挥科研作用是前提。我们把教育科研工作作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和可再造的课程资源给予足够重视。2006年县教育下发了《县教育局关于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县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评选办法》(简称“两个办法”)《意见》中明确阐述把教育科研摆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第一推动力的重要位置。强化科研对促进全县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与发展的重要性和推动作用。在方向引领方面,为教育科研工作提出了鲜明的理念和工作思路。按照素质教育呵课程改革的新要求,教育局提出了“校校有研究题目,人人有研究问题(课题)的科研工作目标,明确问题(课题)工作化,工作问题(课题)化的科研工作思路,树立“教师既是研究者”“科研走进课改”,“问题既课题,教学即研究,效果即成果”的校本教科研理念,瞄准教育创新与改革这个大方向,有效指导科研的开展。

突出重点,把教育科研作为领导干部和名优骨干教师考核的主要内容,我县开展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把是否有研究课题、具有相当的教育科研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评价内容。

第二龙头课题做引领,我县“十一五”立项的课题,重点突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以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为出发点,以倾斜农村,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确立课题研究内容。例如“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对策研究”“网络环境下有效研修途径与方法研究”“中小学校办学特色的研究”“关于校本教研制度体系建设的研究”“县域和普发展的研究”等等。

我们还根据当前我县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如新课程改革涉及到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方式、方法等系列需教育科研引领的问题。因此,在“十一五”科研引领新课程改的研究基础上,在“十一五”期间我们确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研究”“英语阅读教学的教学策略与学习策略研究”“反思教学研究中的教学叙事研究”等课题,使教育科研深入到学科领域,加大了科研引领新课改的研究力度。力求增强科研兴教的力度,这也是我县教育科研的较大的增比点。

第三、搭建平台、交流互动,实现教育科研资源的共建共享。我县通过《教育通讯》“教育科研网页”和“教师博客群”等媒介,为教师展示交流课题研究过程和研究阶段成果搭建了共享平台。

我们的《教育通讯》从2003年12月开始创办,至今已创办第期,每期当中都有教育科研的专项板块,如“行动研究”“教育叙事”“小课题研究”等;我们在教育信息网上专门开辟了“教育科研网页”并在设有课题管理系统,此外,还有个栏目,共基层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在这里共享;我们还于2006年7月创建了“教师博客群”,基层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们纷纷自觉自愿地申请注册,在个人博客撰写中,有相当比例是用来撰写自己的教育教学案例、教育叙事、反思、教学随笔等的。我们的做法分别在“首届中国教师论坛”会议上和“省教师进修院校培训部主任高级研修班“上做了题为”创建教师博客,实现思路共享“的交流发言。全国中小学继续教育网还将我们的”教师博客群“做了向连接

三、反思不足,采取对策,促进科研整体升位。

篇6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1―0047―03

引言

当今中国,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与重要性的认识日益加强,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日渐显现。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教育质量的优劣,关键也在教师。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目前,国内教育界热烈地探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这种合作,结成的是一种平等共生的合作伙伴关系。

叶澜教授曾指出,“做教育学的学问不能只是坐而论道,而且要起而行道,‘论’是为了更好的‘行’,‘行’会产生更好的‘论’。”[1]中小学是实现教育意义的基地,中小学教育实践是教育发生与展开的生活世界,是教育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双方的合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搭建了进入现场、观察了解中小学实际生活的平台,为教育学科的建设与教育学理论的丰富创造了条件。然而,笔者在课题研究中发现,中小学教师在与高校教师进行合作研究过程中,教师作为研究者,其身份有所缺失。

一 问题的表现

1 研究时间相对甚少

行动研究的早期倡导者科里(Corey)提出“有足够的研究时间”是有效的“校本行动研究”必须具备的六个条件之一。斯滕豪斯也感叹行动研究最大的问题是教师的时间太少。[2]高校和中小学的合作研究,是一种特定的“教育教学研究”,它是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和探究,其目的不是为教育教学工作增加额外的负担,而是力图使教育教学活动以更有效的方式展开,使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3]但是由于高校和中小学在时间管理上存在差别,而且合作的具体实施和操作大部分是由小学教师承担,这就决定了在合作研究中小学教师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在合作研究中,时间是影响中小学教师参与研究的因素之一。

调查发现,参与研究的教师教学工作繁重,有的还担任部分行政职务,最为特别的是小学教师每天要花大量的时间管理学生。此外,中小学教师还要寓研究于教学中,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但事实上,固定的教学模式在他们内心已根深蒂固,改用新的方式需要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特别是在研究的起步阶段。可以说,时间影响教师成为研究者。

2 交流次数过少影响研究共同体的形成

斯滕豪斯区分了两种行动研究:一是由中小学教师亲自操作的“一线研究”(The first-order inquiry),参与研究的教师被称为“内部研究者”;二是由来自高校的研究小组操作的“二线研究”(The second-order inquiry),参与研究的研究者称为“外部研究者”,外部研究者的责任是促进内部研究者,激励“教师成为研究者”。[4]在合作中,作为外部研究者的高校研究人员在促进中小学教师进行理论研究方面做得很好,但是由于地域原因以及上文提到的时间局限,合作中双方交流的次数明显过少,高校研究者并不能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这种跨地域的沟通依旧很困难,因此,不利于教师研究共同体的形成。

3文化差异影响共同体的交流

大学和中小学虽同为学校,但具有明显不同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研究者独立研究能力强,有较强的自信心,敢于对权威和标准提出挑战。而中小学教师着力于基础知识的教育,形成了相对封闭、顺从的中小学文化。[5]此外,高校研究者倾向“研究思路”,而中小学教师倾向“工作思路”。在合作研究中,高校研究者努力用“工作思路”与教师进行交流,但是交流上依然存在困难。

在对研究的认识上,双方的文化依旧存在差异。高校研究者希望通过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来改善实践,虽然在合作的过程中,高校研究者已经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引导中小学教师进行研究,并在课题研究中不断强调反思,目的就是让教师从课题实施中总结出有价值的信息,这种方式就是理论提升最好的方式,是立足于自我以外批判性地考察自己言行的过程。但是,很多教师在问卷中提到高校研究人员应该加强理论对于教学实践的指导,可见,中小学教师没有领悟到研究中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以及自身实践的提升。双方对于理论、实践的不同理解反映出双方价值观念的不一。

4 教师自主研究观念淡薄

以上三方面是从外部因素来分析的,影响教师成为研究者还有其内部因素,即教师自身的态度观念。贝克汉姆(Buckingham)曾这样表述:教育研究不应该是专业人员专有的领域,它没有不同于教育自身的界限,实际上,研究不是一个领域,而是一个态度。[6]对于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者而言,这个“态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为“个体由被动的专业发展走向主动的专业发展是非常自我的、内在的,所有的外力作用都必须通过教师内因而起作用,因此,教师个体是否具有自主发展意识,能否做到主动专业发展是实现其专业发展的关键”。[7]只有真正树立起研究的信念,教师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但是在合作中,一些教师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把研究当作额外的任务,究其原因在于研究没有真正成为教师的内在需求。

二 对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建议及思考

笔者结合课题研究,构建了“中小学教师同盟”的社群组织(省略.cn),在与中小学教师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总结出如下方法。

1 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

中小学教师在合作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发挥主动性,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完全独立或完全听从高校研究人员的指示都是合作的两极,不利于教师成为研究者。合作中面临的问题是教师被动地进行研究,对高校研究人员过于依赖,这意味着教师如果想成为真正的研究者,必须更加主动地反思、学习。

2 建立教师群体内的共同愿景、合作对话

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共同愿景是每个成员真心向往并为之奋斗的目标,它是推动共同体行动的内在动力。对于有共同愿景的教师来说,合作研究中形成的合作与对话关系,对教师持续地开展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同经历和背景的教师在各自的实际工作中,形成了对问题的独特看法,这是合作研究中重要的资源。教师之间的互动、对话有助于形成研究共同体,对话的过程是互相学习和关注的过程,个别教师的研究会给其他教师带来促动和鼓励,有利于促进教师研究能力的整体提高。在共同体中,教师个体之间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持续不断地转换,也是共同体成员整体专业水平得以提升的关键所在。

3 培养教师的自我成就感

成就感是保持变革的重要激励因素之一,在合作中,由于中小学教师更加关注合作的任务和结果,因此,他们的成就动机往往要比注重合作内涵和过程的高校研究人员要高。教师渴望的这种“成功”,既包括获得有形的成果――与晋升相挂钩的科研成果以及可感受到的业务提升,又包括无形的成果――合作带来的职业自豪感和自我认同。合作研究中,高校研究者应注意对教师的言语激励,合作中期安排部分教师发表小论文、在全区骨干教师大会上交流研究成果,进行全校性的交流等等,这些都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动力。

4 充分尊重、民主协商,引发深度会谈

高校研究者与中小学教师在合作中的关系问题,是任何一个合作研究都无法逃避的问题。双方良好的关系是合作成功的先决条件。高校研究者应该为合作提供良好的网络交流平台、创设民主的氛围、充分尊重中小学教师、与之展开对话;同时,高校研究者在合作中要注意对研究的干涉程度,随着研究的深入,高校研究者角色必须从“指导者”向“协助者”转换,给予教师个人充分的话语权,在教师成员的交流中,鼓励并引发他们深度会谈和讨论,让大家以多样的观点探讨复杂的难题,让每个教师谈出心中的假设,并自由交换他们的想法。[8]在这样一种无拘无束的探索中,教师成员自己深藏的经验与想法完全浮现出来,在有效的深度会谈中,“人们变成自己思维的观察者”。

5 建立健全学校保障机制

时间是影响教师参与研究的重要因素,在合作过程中,学校应该做好研究的组织工作。例如为参与合作的教师调课,保证每次座谈时,所有教师都在场参与讨论;学校还可以减少教师的行政事务和常规性的会议,将这些时间作为研究的规定时间,为教师日常开展研究提供保障。无论是合作过程中还是合作结束之后,如果学校不能为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划分出固定的时间,那么可以利用其原有的教研组织,让科研组织与教研组融为一体,利用教研时间让参与合作研究的教师带动周围的教师进行教科研,或者根据教师的学科分类,让参与合作的教师在备课组、教研组中发挥作用。[9]此外,学校建立保障研究的机制,还应为教师的科研提供一定的资源支持,例如相关的书籍和可供学习参考的文献资料等。高校很容易能找到相关的科研论文,而中小学教师在科研材料上的缺失也是其不能转化为研究者角色的重要原因,特别是一些条件不好的学校,如果能够配备相应的资金,无疑是教师作研究的良好保障。

此外,中小学教师主观上也存在自主总结经验,发现、归纳问题能力不足的问题,中小学教师大多是大学本科、专科毕业,除了进行过有限数量的毕业论文的写作外,很少接受过科研能力的训练,这也是中小学教师培养单位在课程内容设置和课程讲授过程中应该传达给准教师的思路,是中小学教师研究者身份缺失最为隐性的原因,是需要解决的长远问题。

结语

教育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它不应该仅仅被作为一个静态的概念去理解。对教育的理解,只有在丰富的现实教育实践中才能真正获得。”[10]高校与中小学双方的合作正适应了这种需要。中小学丰富的教育实践呼唤教育研究者的进入,高校需要中小学提供教育实践的支持。然而,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者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其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共同体内部的向心力,还要研究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方式,使教师在共同体中不断实现超越,逐渐进入教学研究者的行列。

参考文献

[1] 李政涛.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叶澜教授访谈录[J].教育研究,2004,(2):33-37.

[2] 刘良华.校本行动研究[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8-260.

[3][9] 殷芬.大学-中小学合作研究与教师成为研究者[D].华东师范大学,2007.

[4] 柳夕浪.教师研究的意蕴[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6-30.

[5] 胡惠闵.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管理改革:上海市打虎山路第一小学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5.

[6] 宁虹.“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解与可行途径[J].比较教育研究,2002,(1):50.

篇7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向

我们明确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意义,其实也就给我们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指明了方向,即中小学教育科研更多的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因此,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更应注重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小的课题研究为主,做到一个课题能解决一个教学实际问题即可,切忌贪多求大。这是因为:

1、工作需要。

2、自己熟悉。

3、便于操作。

4、利于推广。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种种不良现象

1.功利主义:今天中小学教育科研热,在很大程度上功利主义造成的,严重违背了教育科研的实质。我们知道,教育科研是一门严肃的科学,。虽然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起点低,学术性不是很强,但其科学性不容置疑。它更多的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质就是通过教育科研的研究来达到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水平,使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但眼下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热,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如此,而是借教育科研工作为学校招来一块“金字招牌”,那些参加科研工作(特别是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也大多是出于评职晋级的需要,给自己脸上贴金罢了。至于所研究的内容(课题)是否对教学有益,对学生是否有切实的意义则不太关心。只要上级能肯定,给一个什么奖,那就万事大吉了。

造成科研工作功利严重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主管部门只浮于表面,而疏于管理和指导是分不开的。只要留心一点就不难看出,由于现在许多评定的项目和内容中,都有一条“科研情况”或“课题研究”情况。你想评职,没有参加课题研究,不行!你要获得诸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称号,对不起,未参加课题研究,不行!这种人浮于事的现象的确太多、太普遍了,“功利主义”能不大行其道吗?

教育科研是严肃的、科学的,它不能成为一个指标,也不需要所有的教师都必须参与,因为它必定是理性的,学术性很强的东西。而我们今天的某些领导,不能正确认识其科学性和学术性,硬实要把它作为一项评定的指标,这不仅违背了教育科研的本质,更是把它推进了“功利主义”的死胡同。

2.两头热,中间冷:功利主义必然造成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两头热,中间冷”。这里所说的“两头热,中间冷”主要是指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课题研究方面,大家的热情和精力都放在课题的立项、开题和结题上。这种现象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是比较普遍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应为大家所关心的并不是课题本身,而是课题的影响力,课题在上级那儿能引起多大的注意。说穿了,也就是一个“功利主义”在作怪。

3.泡沫成果多:功利主义、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必然产生“泡沫学术”,在中小学教育科研热的背后,各种“泡沫”现象层出不穷,水分沙子越掺越多。在不少的科研项目中,老师为课题的名称的确化了不少心思,以取悦于领导,课题一旦获得通过,便在开题、结题方面大做文章,包装过度,大话空话不少,但对课题的实施研究过程,却并不看重。更为甚者,对研究的过程凭空想象,造假数据,东摘西抄,胡乱拼凑,把课题越吹越大,但却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一些用巨资累起来的课题成果,不要说推广运用,就连本校教师甚至高课题研究的老师也不敢真正把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谁敢拿教学质量开玩笑呢?

“功利主义”倾向是产生“泡沫学术”成果的温床,而“泡沫学术”成果的飞扬跋扈又直接刺激和助长了“功利主义”倾向盛行的势头。要纠正这些现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要强调教育科研的正确定位,进一步明确并强调教育科研是运用科学理论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难与问题,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功能,淡化名利,弘扬科学精神。

三、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几点意见

1.克服功利思想,端正科研态度

影响中小学教育科研顺利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功利主义思想,因此,要使中小学教育科研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必须克服功利思想,端正科研态度。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努力学习,提高我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正确认识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的关系,多做实事,少空谈,不为名利。这样,中小学教育科研才能健康顺利的发展,也才能起到指导教学的目的。:

2.切合实际,做小做实

中小学教育科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作为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不是为搞科研而科研,不是为开展课题研究而研究,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必须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所谓“小”,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着眼于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工作,研究一个方面,解决一个问题,决不能贪多误得。所谓“实”,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该做踏踏实实的工作,真真正正地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为名、不为利。

篇8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向

我们明确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意义,其实也就给我们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指明了方向,即中小学教育科研更多的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因此,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更应注重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小的课题研究为主,做到一个课题能解决一个教学实际问题即可,切忌贪多求大。这是因为:

1。工作需要。

2。自己熟悉。

3。便于操作。

4。利于推广。

思考三: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种种不良现象

1.功利主义:今天中小学教育科研热,在很大程度上功利主义造成的,严重违背了教育科研的实质。我们知道,教育科研是一门严肃的科学,。虽然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起点低,学术性不是很强,但其科学性不容置疑。它更多的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质就是通过教育科研的研究来达到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水平,使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但眼下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热,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如此,而是借教育科研工作为学校招来一块“金字招牌”,那些参加科研工作(特别是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也大多是出于评职晋级的需要,给自己脸上贴金罢了。至于所研究的内容(课题)是否对教学有益,对学生是否有切实的意义则不太关心。只要上级能肯定,给一个什么奖,那就万事大吉了。

造成科研工作功利严重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主管部门只浮于表面,而疏于管理和指导是分不开的。只要留心一点就不难看出,由于现在许多评定的项目和内容中,都有一条“科研情况”或“课题研究”情况。你想评职,没有参加课题研究,不行!你要获得诸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称号,对不起,未参加课题研究,不行!这种人浮于事的现象的确太多、太普遍了,“功利主义”能不大行其道吗?

教育科研是严肃的、科学的,它不能成为一个指标,也不需要所有的教师都必须参与,因为它必定是理性的,学术性很强的东西。而我们今天的某些领导,不能正确认识其科学性和学术性,硬实要把它作为一项评定的指标,这不仅违背了教育科研的本质,更是把它推进了“功利主义”的死胡同。

2。两头热,中间冷:功利主义必然造成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两头热,中间冷”。这里所说的“两头热,中间冷”主要是指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课题研究方面,大家的热情和精力都放在课题的立项、开题和结题上。这种现象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是比较普遍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应为大家所关心的并不是课题本身,而是课题的影响力,课题在上级那儿能引起多大的注意。说穿了,也就是一个“功利主义”在作怪。

3.泡沫成果多:功利主义、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必然产生“泡沫学术”,在中小学教育科研热的背后,各种“泡沫”现象层出不穷,水分沙子越掺越多。在不少的科研项目中,老师为课题的名称的确化了不少心思,以取悦于领导,课题一旦获得通过,便在开题、结题方面大做文章,包装过度,大话空话不少,但对课题的实施研究过程,却并不看重。更为甚者,对研究的过程凭空想象,造假数据,东摘西抄,胡乱拼凑,把课题越吹越大,但却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一些用巨资累起来的课题成果,不要说推广运用,就连本校教师甚至高课题研究的老师也不敢真正把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谁敢拿教学质量开玩笑呢?

“功利主义”倾向是产生“泡沫学术”成果的温床,而“泡沫学术”成果的飞扬跋扈又直接刺激和助长了“功利主义”倾向盛行的势头。要纠正这些现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要强调教育科研的正确定位,进一步明确并强调教育科研是运用科学理论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难与问题,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功能,淡化名利,弘扬科学精神。

思考四: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几点意见

1.克服功利思想,端正科研态度

影响中小学教育科研顺利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功利主义思想,因此,要使中小学教育科研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必须克服功利思想,端正科研态度。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努力学习,提高我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正确认识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的关系,多做实事,少空谈,不为名利。这样,中小学教育科研才能健康顺利的发展,也才能起到指导教学的目的。

2.切合实际,做小做实

中小学教育科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作为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不是为搞科研而科研,不是为开展课题研究而研究,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必须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所谓“小”,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着眼于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工作,研究一个方面,解决一个问题,决不能贪多误得。所谓“实”,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该做踏踏实实的工作,真真正正地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为名、不为利。

篇9

[中图分类号]G45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09)12-0066-04

一、问题提出

研究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和需求,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强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此方面的研究,国外主要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针对个案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特点。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主要是从教师素质方面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行静态研究,缺乏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的研究,这正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与重点所在。

二、调查内容、方法与对象

调查内容主要是了解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现状,包括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专业自主等方面。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开放式调查及访谈结果编制调查问卷。问卷由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和问卷主体两部分组成。问卷基本采用五点量表计分法,由小学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及平时表现自评。

问卷调查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层包括办学条件分层。本次调查共选取北京朝阳区30所小学880名教师参与调查。其中,男教师135人,女教师727人;24岁以下94人,25~29岁255人,30~39岁413人,40~49岁72人。50~59岁36人,60岁以上2人。办学条件较好的小学5所,一般小学15所,相对薄弱小学10所。

调查采用现场作答方式。发放、回收、有效问卷各为880份,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及SPSS13.0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小学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认同与实际态度

被试小学教师对课程改革观念认同均分为4.0159,实际态度均分为3.7890。与满分5分相比,被试教师对理念认同度较高,实际态度相对较低。理念认同包括整体认同、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被试教师的各项平均得分都高于3.5分;其中,学生观的平均得分最高(4.4423),课程观的平均得分最低(3.5769),实际态度的平均得分居中(3.7890)(见表1)。

(二)面对新课改,小学教师的知识、能力适应状况与发展意识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被试教师知识、能力的适应状况与发展意识为中等(见表2)。其中,最低项是能力项,平均分3.4253,与满分5分相比,处于中等偏下;最高项是发展意识,平均分3.7068,与满分5分相比,处于中等偏上。发展意识、知识和能力三方面的标准差都较小,说明被试教师在这些方面的自我评价都较为接近。

1.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状况

被试教师在知识方面自评结果是,72.3%的小学教师不同程度感到“在使用新教材备课时,已有学科知识落伍了”,但在“我已有知识能使我对新课改应对自如”问题的回答中,却有90.7%教师不同程度地选择符合。64.9%(37.3%+27.60%)的教师能够“经常阅读一些辅助教学书”,78.0%(39.2%+38.8%)的教师“经常借助图书馆、网络等获取信息”。可见,三分之二以上的教师能够主动学习,但完全能做到的教师比例不高,约为三分之一,基本做不到的也有三分之一(见表3)。

2.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状况

被试教师对自己的两种专业能力自评比较弱(见表4)。一是课堂管理能力,有四分之一的教师认为“新课改强调给学生自主使自己的课堂管理很困难”。二是教育研究能力,如对课程开发与整合能力,不足半数的教师持肯定答案(38.6%+10.6%=49.20/0),36.3%的教师处在能与不能之间;有半数以上教师对“既教学又搞科研感到力不从心”,仅有五分之一的教师能够适应。

3.小学教师的专业情意状况

调查显示,七成被试教师感到课程改革对他们教学工作的挑战与价值,过半数的被试教师认为课改使他们体验到教师工作的魅力和意义。同时,也有五分之一的被试教师认为课改使教师的工作压力骤然增大,自己不再想做教师了,还有五分之一的被试教师不喜欢这个职业。

(三)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1.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最大的方面

在参与课程改革过程中,被试教师觉得自己提高很大的方面,在六个选项中按照提高的程度由大到小排序,对排在第一序列的统计结果是“教学技能”(32.2%)“学科知识”(21.4%)“科研能力”(14.0%)“计算机应用能力”(13.9%)“教育知识”(9.3%)“班级管理能力”(7.4%);样本遗失1.9%。

2.小学教师最需要发展的专业素质

在参与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被试教师觉得自己需要充电的方面,在六个选项中按照需要的强烈程度由强到弱排序,对排在第一序列的统计结果是“科研能力”(23.3%)“学科知识”(22.4%)“教学技能”(21.7%)“教育理论知识”(16.7%)“计算机应用能力”(9.5%)“班级管理能力”(5.5%);样本遗失0.8%。

3.小学教师开展教研活动遇到的主要困难

对“小学教师在开展教育科研活动遇到的主要困难”的调查结果,九个选项中排在第一序列前四位是“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61.6%)”“自己知识、经验不足”(13.8%)“没有相应的设备和资料”(6.7%)与“不知道从何下手”(6.3%)。

4.小学教师认为学校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有效措施

学校为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所采取的七项主要措施排序,排在第一序列前三位的是“制定政策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52.7%)“申请课题,为教师参与搭建平台”(25.0%)“向教师介绍科研方法和教研信息传播先进的教育理论”(7.3%)。

(四)影响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被试教师对影响他们专业发展的六个选项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顺序排序,对排在第一序列的统计结果是“学校氛围”(34.5%)“课改推动”(25.9%)“教师间合作”(19.8%)“校长影响”(11.9%)“学生的鼓励与帮助”(5%)“其他”

(0.9%);样本遗失1.9%。

2.阻碍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被试教师对阻碍他们专业发展的十二个影响因素进行由强到弱排序,对排在第一序列的统计结果依次是“教师职业社会地位低”’(13.4%)

“年龄”(12.8%)“生源”(12.7%)“学历”(8.6%)“学校氛围”(8.0%)“学校是否重点”(4.3%)“学校领导素质”(4.0%)“家庭”(3.5%)“与同事关系”(1%),“教育政策变化快”“课程改革频繁”“其他”三个选项为“零”;样本遗失31.6%。

3.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措施

被试教师对促进他们专业发展措施的六个选项排序,对排在第一序列的统计结果依次是“脱产进修”(31.7%)“教育专家现场指导”(22.7%)“名师指导”(23.2%)“校本培训”(13%)“结对子互助”(7.3%)“其他”(0.6%);样本遗失1.6%。

四、结论与讨论

(一)小学教师对课改理念的认同、知识能力的适应与发展状况为“中等偏上”

首先,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当代教育新理念,对小学教师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无疑是一种挑战。而人的观念转变、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转变并非朝夕之事,可以一蹴而就,需要时间、经验、体验、实践。小学教师在实践中基本接受与认同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

其次,课程改革不是零散的、局部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行学校课程的全方位改革,其中包括了大量的新概念、新命题等,小学教师要真正理解与掌握它,更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而被调查小学教师都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了变化。

再次,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是对终身学习的自觉追求。因而小学教师在知识、能力、专业发展意识方面呈现“中等”现象实属正常,这也是被调查小学教师目前真实状况的反映。

(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首选科研能力,其次是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而对教育知识与班级管理知识的需要比较弱

在课程改革中,尽管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学科知识、科研能力获得提高最大,但这三项同样也是他们最需要发展的方面,只不过是顺序不同而已。

科研能力是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此项能力以往并不为小学教师所必备,因而小学教师将其作为首选需要符合实际。新课程改革提出课程理念,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什么”和“怎么教”成为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尽管小学教师经过在职培训,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都有提高,但仍感不足。这表明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还处在补充学科知识与提高教学技能阶段。

小学教师对教育知识与班级管理知识的需要比较弱,一方面是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所致,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目前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只注重学科教学专业性,还没有意识到或需要教育专业性。

(三)小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自身专业发展存在一些困惑与问题

其一,各有五分之一的被试教师不想做教师和不喜欢教师职业,这一现象不容忽视。从事教师职业者自身的幸福与快乐、生活质量会直接影响小学生身心发展与小学教育状态。其二,小学教师主动学习与自觉探究的意识与能力状况并不乐观,与其他方面相比更显弱一些,这是制约他们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三,小学教师将自身专业发展动力与阻力主要归因于外,一方面反映了客观现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小学教师自主发展意识不强。这样的归因不利于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真正、持久动力来自于自身的生命发展需要。

(四)小学教师最喜欢“脱产进修”,不喜欢“校本培训”

绝大多数被调查小学教师喜欢“脱产进修”“教育专家现场指导”“名师指导”等,并不喜欢“校本培训”,在七个选项中仅排在第四位,且比例比前三项低十多个百分点。分析其原因:一是大多数小学教师觉得教学工作负担很重,难以有时间集中精力来学习、提升;二是小学教师本身已有较为丰富的实际教学体验和教学经验,需要一定的时间专门接受强化学习与训练;三是教师缺乏对校本培训本身的理解与研究,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流于形式,存在一定的问题。

六、对策建议

(一)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支持性条件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而且需要客观环境的支持。富兰曾指出,改革就是改变大环境。领导者的工作就是要变革大环境――将新的元素引入局面之中,以便更好地影响人们的行为。改变局面,也就有机会改变人们短期或长期的行为。调查结果也显示影响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来自于“学校气氛”“课改推动”等。因此学校要积极创设良好环境,最大限度地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性条件。

首先,校长要具有、理解教育新理念,成为学校发展的“领跑者”,积极领导学校围绕教育新理念开展文化建设;其次,学校要开放,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将新的元素带入学校,让教师开阔视野,体验不同;第三,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组织、调动全体教师参与其中,引导教师持续不断地学习、践行教育新理念,在活动中体验改变。

(二)加强小学教师的教育基本理论学习

教育基本理论的缺乏是制约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实中许多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轻视或厌烦理论学习的现象,考察优秀小学教师与一般小学教师的一个重要不同在于,前者渴望教育理论的学习与获得,后者看重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因此可以通过诸如此类的比较、对话、案例分析、与理论工作者合作研究等方式,帮助小学教师意识到教育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不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的学习,而是与实践相结合的体验式学习我们要回到教育职场中,透过解析教师的教育经验,引导他们体验教育理论的价值与魅力,帮助他们提升理论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三)着重提高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

教育研究能力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研究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旨在改善教育教学。从一定意义上讲,提升了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也就全面提升了小学教师的教育水平。调查显示小学教师这项能力很弱且迫切需要提高,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提升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

篇10

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新理念,从我们进修学校的职能而言,若想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实施新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最为有效、途径最为便捷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理应发挥更大作用。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作用如何呢?我们通过全县中小学教师对继续教育工作的评价反馈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可以概括为:(1)、形式单一:每年一次的考试毫无意义,等同虚设;(2)、流于形式:抄袭为主,知识点在教师头脑中没有任何痕迹;(3)、观念过时:考试中所反映的教学理念不适应现代教学需求;(4)、浮于表面:只做表面性文章,与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需求向悖;(5)、内容浮浅:培训仅限于说教式的灌输,培训中不能理论联系实际;(6)、关系僵化:进校工作因不能服务基层的教育教学工作,而引起基层学校领导、教师的强烈不满。因此,我们必须制定出应对策略,探索出符合我县实际的继续教育新模式。

二、深入调研,把握研究方向

建立《新课程理念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的探究》的模式,是一项有难度的综合性实验,涉及到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的转变、观念的更新;涉及到教师进修学校传统培训模式的改革、培训站位、环境条件、培训经费的投入等等诸多因素。对此,我们培训中心工作人员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学校领导、教师的意见建议后,采取及时随机深入调研、理论联系实际、反馈跟踪信息,课题研究与行政行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斥巨资加大“专家引路”的规模

为揭开新课程理念的“神秘面纱”,在教育局、进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三年中先后聘请了北京教育学院、市教育学院、天津师大等院校教授、市教科所专家、特级教师、优秀校长、中国民主促进会北京市工作委员会两位教授莅临我校讲学。几次讲学盛况空前,反响强烈,均取得圆满成功。

2、通过“自修反思+学以致用”力促教师把理论转化为“内功”

专家精彩的案例分析,精辟的理论讲解,以及活跃实用的互动研讨形式,深深留在大家的头脑中,大家对照专家的论断积极开展反思,并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结合本校、本班的教学实际加以转化应用,边摸索、边教学、边总结,大家在不断的研究摸索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普遍感觉自己的理论水平在短期内有了飞速提升,经过教学中的积极尝试,普遍认为效果很好。

3、深入探究,志在践行,力求“共同发展提高”

这是我们课题实验所最终达到的目标。通过专家引路,广大教师深入地展开了自修与反思,并力求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真正把专家的理论转化为自己的“内功”。在这种精神的带动下,使他们的素质能力、知识水平的有效提高。广大教师一致反映这种新型模式使他们受益匪浅,力求共同体高成为基层的共同呼声,他们迫切要求强化培训,渴求进一步的学习提高,力争在专家的引导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成为教学骨干。

三、大胆探索,建立新型模式

“专家引路+自修反思+学以致用=共同提高”这一课题,既有理论探讨意义,又有现实指导意义。所以,本课题从开始酝酿就受到基层学校领导和教师的热切关注。现在,我们认为这项课题的研究已经顺利完成了“两个建立”,实现了“三个提高”,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课题研究实验完成的“两个建立”是:

(一)建立了适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理论框架

实践表明,教师培训工作是课程改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教师的培训工作比以往更显示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专家引路+自修反思+学以致用=共同提高”这一新模式的建立,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县教师进修学校多年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体系,其成果将指导和推进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建立了与基层领导、教师的深层信任关系,强化了服务意识

多年来,基层领导和教师对进修学校的继教工作呈现贬低态度,如何缓解矛盾就成为了我们课题研究的重中之重。课题实验研究进入攻关阶段,为深入了解实验研究效果,我们再次在几所具有代表性的中小学教师中发放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仍从五个方面入手,内容涉及:1、通过“专家引路”,基层教师对新课标理念达到的的理解和认识过程以及掌握程度的调查分析;2、开展“自修反思”并力求“学以致用”后,对教师提高素质能力是否得到有效提高情况的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基层领导和教师对继续教育新模式表示充分的肯定和认可,并表示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付诸实施。同时,他们积极评价进修学校的培训工作实用有效,找准了站位,体现了服务意识。

课题研究实验所实现的“三个提高”是:

(一)提高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

通过我们开办的几次卓有成效的大型“专家引路”培训活动,并对基层教师对新课标理念达到的的理解和认识过程,以及掌握程度的进行了调查分析,大家一致认为,专家揭开了新理念神秘的面纱,大家产生了清晰的感知,意识上不在认为高不可攀或过于神秘,思想上产生质的变化。

(二)提高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

开展“自修反思”并力求“学以致用”后,我们通过深入基层对教师提高素质能力是否得到有效提高情况的进行了调查分析,大家普遍反映专家精彩的案例分析,精辟的理论讲解,以及活跃实用的互动研讨形式,深深留在大家的头脑中,大家对照专家的论断积极开展反思,使自己的理论水平在短期内有了飞速提升。

篇11

一、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的选题指南

1、基础教育课题改革研究

新课程实施的研究;优化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研究;课程现代化的研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研究;改革普通高中课程适应办学模式多样化的研究。

2、教学论研究

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方法论的实验与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研究;各种教材(特别是地方教材)应用研究。

3、教学手段现代化研究

计算机辅助(整合)学科教学研究;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的研究。

4、教学管理研究

学科教学评价研究;教师工作评价研究;学校教学工作评价研究。

5、学生心理教育研究

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研究;儿童潜能开发研究;青少年健康人格培养研究;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6、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教育现代化对中小学教师素质目标要求的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方式及途径的研究;先进教师选拔与培养的研究。

二、课题的前期论证

课题的前期论证是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的工作,一般把这一过程分成三步:(1)明确研究方向;(2)周详研究计划;(3)进行研究可能性的自我分析

总之,通过教育实践,挖掘研究方向,提炼课题雏形,设计研究课题的内容。

课题的前期论证的关键是完成八个要素的推敲,它们分别是:

1、课题名称的确定课题名称在内容上要突出课题的重要性,准确性,

名称要醒目,要恰如其分。一般由三个成份组成:主题词、定语和有关技术说明。例如:南京市教研室承担的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第三期)重点课题“导学式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在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立项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研究的课题。其中主题词“导学式大单元教学模式”,定语“初中”和“语文”,技术说明“教学模式的研究”,名称醒目,准确,一目了然。

2、目的的论证指对课题研究的目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进行分析,重点考虑通过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例如:“导学式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研究”的目的是以语文教材中的教学单元为依托,以学习方法指导与实践为主线,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语文与生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的一种开发性的单元教学模式。其理论价值是以构想体现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学习心理学,系统论整体性原则,建构主义等为支撑。其实践意义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时间和内容,让学生在大量的读写听说的实践活动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学会做人,从而全面提高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3、背景论证指的是对该课题方向的国内研究现状的了解与简要分析。别人已做过什么研究,还需要做什么方面的加深研究,其意义是什么?例如:“导学式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研究”,分析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素质越来越高的要求,而语文学科的地位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责任和重要作用;分析了我国二十多年语文单元教学模式的背景,我国语文教学中接受式教学、分析式教学、封闭式教学的模式几乎一统天下,长期陷入“高投入低消率”的怪圈,语文教改不从宏观上着眼,仅仅停留在一技一法的改革上显然是不行的背景。另外,借鉴了河北省张孝纯先生提出的“大语文”教育观念和构建的“一体两翼”(“一体”指课堂教学,“两翼”指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环境)的框架以及宜昌市开展的“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课题研究的成果,在此社会和学术背景上提出了该课题加深研究的内容,阐述了其研究的意义。

4、基础论证指的是课题承担者已有的基础的客观的估计。它一方面包括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经历,成员结构合理、学科结构、学术水平、主要著述或成果;另一方面指的是已掌握的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已形成的假设或阶段成果等。基础论证也可以说是条件分析,除了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经历、学科结构、学术水平、主要著述或成果以外,还包括课题组的工作环境情况等。例如:“导学式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研究”,成员均是南京市语文教学方面的专家,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另一方面是在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第二期)重点课题“初中语文学法指导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深拓宽的。

5、内容设计指课题研究的内容,不是研究计划。内容设计要把课题从结构上分析,其包括几个子课题,子课题又包括几个部分,就是结构的科学树。例如:“导学式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构建大单元教学模式教学中的“八课型”,“八课型”也就是子课题。“八课型”是指“预习课”“教读课”“自读课”“回读课”“延伸课”“活动课”“

作文课”“测评课”几个部分,每一个课型均有学校课题组分别研究形成丰富多彩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形式(模式)。最终构成了大单元教学模式的主体内容。

6、步骤设计将研究任务和目标加以分解,与时段结合起来,落实到人,制定分阶段的操作计划。

7、方法设计指课题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主要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

8、成果设计指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主要表现形式为论文集(教师和学生)、教学案例集、制作(光碟、教学具)等。

三、中小学教学课题研究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

教学课题研究怎样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怎样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应符合国家教育方针。

2、科学性原则

教学课题研究必须建立在科学操作的基础上,理论支撑要科学,研究方法要科学,研究过程要科学,数据处理的方法也必须科学合理,方能使教学课题研究的成果可信、可靠,有推广价值。

3、过程性原则

学校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教育影响,引导或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向教育者预期的目标转化的过程。教育要求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主体活动,成为他自己的要求,才能转化为发展。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是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是通过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落实的。是通过观察、倾听、思索、发现和研讨,不断地改进研究方法;通过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实验、总结;再实验、再总结,得出结论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可操作性,不然研究就脱离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成为基层领导和教师的负担,研究也难以奏效。整个过程也是锻炼培养教师的过程,不是在研究室里查资料,一蹴而就的。

4、合作性原则

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是研究育人的活动。教育对象的群体性、差异性,影响育人结果的因素复杂多变,因此,课题研究小组是由学科的专家与教育家及教师队伍组成,不是某一个人能独立、封闭承担完成研究的,大量艰苦的设计、实践、验证、思辨和总结工作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力量,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任何环节都离不开课题组成员集体的智慧和外界的帮助。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的提出往往来自第一线的教师,虽然它也可能研究教材教法,但这种研究不只是凭经验转承,形式上也不一味要求传帮带,课题研究中寻找理论依据,进行调查分析、计划设计、实验操作和结题总结,是通过分工合作的关系来完成的,要求课题组成员十分注重。

篇12

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功利性明显,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参加继续教育的态度不积极。很大一部分学校的教师根本不愿意参加继续教育,有的学校是通过抓阄的办法来确定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人选,或者学校直接摊派。即使自愿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他们的目的都很明确或者是为了拿文凭,或者为了以后评职称,一旦有了文凭评定了职称就不愿意再参加继续教育了。都没有认识到参加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继续教育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工作能力的。因此即便是参加了继续教育其实际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教师的素质很难得到提高。

(二)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教学方式单一、培训师资薄弱。现在继续教育的种类虽然不少,但课程比较单一、不系统、没有针对当前教育中教师遇到的问题,内容不能反映时展的要求。还有一些教师认为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陈旧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在培训方式方面大部分都是单一的讲授式,教学设备不过就是一个话筒,一本教材,老师枯燥无味的照本宣科,理论和实际相脱离。有的即便是用了课件,也不过只是把所讲的内容用电脑呈现出来,代替了他们的板书,来减自己的授课负担。学员们只能在下边被动的接受,更谈不上参与进课堂教学去了。老师在上面大谈教育改革、启发式教学、创新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教师,让他们怎样去实践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呢?如果是教育学院组织的他们有专门的教师,教学效果相对来说会稍微好一点。很多是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他们没有专职教师,每次都是临时找一些领导或者一些学校的教师讲课,讲的内容往往是东拼西凑没有教育理论基础的支持,理论性和实践性都不强,根本不能满足教师对新的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需求。

(三)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量大,继续教育的时间难以保障。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量一般都很大很难抽出专门的时间来学习,工作时间和学习时间往往发生冲突。很多学校无法安排教师外出参加继续教育,一旦教师出去学习学校没有相应的教师代课。而很多继续教育的时间都被安排在教师的工作时间里,因此很多教师为了不耽误工作他们只好调课。回来后还要加班加点,甚至有的挤占星期天给学生们补课,有的老师因此就放弃了继续教育。这样继续教育不仅不能提高教师素质,反而给教师们增添了沉重的负担。

(四)培训经费不足增加了教师的经济负担。如今中小学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费用主要是个人承担,很多学校不愿承担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即便是有的学校和政府承担部分经费其比例是很小的。特别是偏远、薄弱农村地区的学校,教师参与培训的费用完全由个人承担,而往往这些地区的教师工资又很低。还有一些地方的继续教育层次不高且名目繁多,培训的费用反而又高,这些费用对农村中小教师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特别是中青年教师,他们的生活负担普遍较重,又是继续教育的主要众群体,如果所需费用绝大部分由他们自己承担,就大大影响了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五)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在执行继续教育政策和组织继续教育培训时往往虎头蛇尾、前紧后松。某地一位中学老师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2005年他所在的地区组织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第一批教师交了三百多元培训费到当地的教育学院参加为期一个月的继续教育,结束时进行了严格的考试和毕业论文答辩才发给合格证。到了当年的暑假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交了同样的钱却参加了为期半个月的培训,结束时也进行了考试但没有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就发了合格证。到了第三期教育主管部门为了普及继续教育,要求剩下的所有教师交了十元钱利用星期天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培训就发了合格证。像这样的例子在继续教育中是非常普遍的,久而久之在教师的心目中就形成了越靠后越省钱省时省力,因此很多第一批继续教育的人选都是通过抓阄的办法确定的。教育主管部门的不重视势必使继续教育流于形式,在教师的心目中也造成继续教育可有可无的不好印象。继续教育的作用和效果就很难发挥了。

二、对继续教育的几点思考和建议,以促进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提高

(一)放宽条件,扩大教育专业硕士的招生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在我国的设立为我国中小学教师获得硕士学位开辟了新的渠道。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不同于学术性学位,它以课程为主,一般开设12门课程和一些选修课,课程内容除了教师所教的学科专业知识、掌握学科前沿动态,还有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同时教师可以身临大学之境感受大学浓厚的学术气氛,可以接触到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理论,享受大学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些对提高教师素质和增强教师的科研能力是非常有用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可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能使他们的社会地位得到相应的提高,因此许多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也会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里边学习的。但是现在教育硕士只招收在职的中学教师,要逐步放宽条件,适当扩大招生规模,使小学教师也能参加到教育硕士的学习中去。

(二)不断探索和完善“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的新模式

现在不少师范院校正在探索和实施“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的新模式。师范生到中小学校实习来置换出部分教师使他们有专门时间去参加继续教育。师范院校专门组织有经验的一线教授制定适合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课程体系,编写教材,由他们给中小学老师上课。这样中小学教师不仅在时间上有了保障,同时可以享受到师范院校高质量的师资,还可以学习到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了解到教育的最前沿动态。这种互利双赢的新模式还可以大大降低中小学教师的经济负担,提高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开展校本培训,进行课题研究

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展校本培训。校本培训可以提高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本校的优势和特色发扬光大。同时还可以扩大继续教育的范围,提升继续教育的功能,丰富继续教育的方式方法。校长积极发动学校的优秀教师、高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参与校本的策划、组织和实施,以及开发本校的校本培训人力资源、课程资源,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培训资源。鼓励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提升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促进教师终身学习观念的形成。

(四)从制度上保障教师继续教育的时间和经费来源

世界上很多国家对教师在职进修都有专门的法律规定,英国1972年就规定每位教师工作7年可以获得一个学期的带薪在职进修的机会,1976年延长为一年;日本1987年文部省公布了《实行新任教师进修实施要点方案》,规定从1989年开始分批分期地对新任教师在职培训一年;有的国家也规定中小学教师工作几年要到大学修学几个学分的不同规定等。在我国虽然在法律上也规定了教师的继续教育,但都没有明确的时间和经费保障的规定。很多专家学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调研组在为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供的六十条建议中写到建立和完善教师在职进修制度,对经费和时间有了明确的建议。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严格执法使教师愿意且积极地参加继续教育。

(五)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改变传统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切实为提高教师素质服务

从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到各中小学校的校长要改变传统观念,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对新的教育理念要提高认识,同时要有为每个教师服务的意识,在继续教育重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这样一般教师对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才能提高,才愿意积极主动地参加继续教育,继续教育也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在组织继续教育要根据当地教师和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要在质量上下工夫,要办就办高水平高质量的继续教育,不能只讲数量而不求质量。在场地和时间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被培训教师的实际情况,把继续教育办成切实是为广大教师服务。有条件的地区把课堂设在各个中小学校,形成送课下乡、送课到校、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参考文献:

篇13

问题的提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学习所有学科的基本能力。身为师范类中文专业的学生,我们需要调查研究新课标下中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这有助于我们将所学的知识与时俱进地与现实接轨,也有助于日后我们更好地从事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为准确把握中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深化教学改革,找出并解决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探索教学的新方式,遂进行进行关于中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

二、

调查目标及意义

1、了解泉州市区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2、找出影响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因素,有助于教师从根本去解决问题,提升教学质量。

3、针对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如何解决问题并提高中小学生教师的语文教学能力。

4、为改善中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以及如何提升教学质量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5、通过调研,明确课题的意义、特点及功能问题。

三、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泉州市区各中小学的部分教师及学生。

四、调查方法及主要内容

1、

实地考察法

利用见习机会到市区部分中小学去进行听课交流,实地调查中小学语文教学情况,将自己的听课心得整理出来。在听课过程中和中小学的语文任课老师探讨教学现状。

2、

问卷调查法

向中小学师生分发问卷进行填写,学生问卷包括对学习方式、学习理念、学习情感趋向、能力现状等方面的调查,教师问卷包括对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教学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调查。本次问卷共计收回30份。

3、

文献研究法

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专业书籍、学术论文和新闻报道,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分析课题,和具体实际相结合,得出提升中小学生语文教学能力的策略。

五、实践过程记录

1、前期研究阶段(2017年7月15至7月20日)

首先确定了本次课题的题目和课题研究的方向和目标,接着选择调研的方式方法,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信息和查阅了相关资料,着手准备调研中所需的问卷材料,并开始了课题研究方案的撰写。

2、

中期研究阶段(2017年7月21日至7月31日)

开展实践调查研究,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查阅文献的方式,得到课题研究所需的相关材料,系统地记录和整理了这些材料,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课题方案。中期研究阶段主要开展了以下调研活动:

(1)

实地考察活动

考察过程中选取了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教师作为调查研究对象,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小学生语文教学现状进行调查。一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个人魅力,即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二是课堂和课后所取得的教学成效,三是教师和学生对本次教学的评价。考察过程中进行详细地记录,考察结束后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2)

问卷调查活动

以网上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本次活动,共计收回28份问卷。问卷调查的问题主要有:你喜欢什么样的语文老师上课?语文课的主要教授方式有哪些?对语文教学有哪些意见及建议?等等。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3)

查阅文献活动

除了实际的调查结果外,还需要科学理论的支撑,查阅与课题内容相关的理论报告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客观科学地分析总结调研成果。我们查阅了有关新课标下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要求和如何准确判断分析中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文章及报道。

3、

后期研究阶段(2017年8月1日至8月10日)

准备结束调研过程中的实践阶段。整理前一研究阶段收集到的调研结果,结合所找到的文献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反馈、总结,思考课题问题的解决方案,撰写课题调研总结报告。

六、调研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结果显示,发现大部分的泉州市区的中小学的语文教学情况基本良好,大部分教师掌握了基础的语文教学能力,少部分具有较高的语文教学能力,还有部分教学能力不佳,没有取得成效等等。这些现象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中都是十分常见的,调研结果具有典型性。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新课标下中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1、

中小学生还没有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数对语文课程没有太大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些同学认为理科类的课程更为重要,他们往往花费一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在做数学习题等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他们,在他们的眼中,语文课被认为是“学了没用”的课程。在“你喜欢上语文课吗?”这个问题中,31.58%的学生选择了“一般”这个选项,5.26%的学生选择了“不喜欢”这个选项。在当今科学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现状下,比起传统的学习方式,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看电视、上网、看录像显得更加直观且活泼,更有意思,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研所得出的数据如下图所示。

2、

中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也存在部分问题,有些学生觉得语文课的教授方式太过于老套,让人提不起兴趣听讲。调研过程中的中小学任课老师也觉得语文的教学方式需要改革,我们需要摆脱以往程式化、封闭式、静态的教学模式。比如说可以借助结合如今高速发展的多媒体技术等等,新颖有趣的授课方式往往更加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听课质量也就有了保证。但现实中,现代化教学媒体和手段在现代教学过程中的应有作用未能够充分发挥。几种新型教学模式方式的情况如下表所示。

多媒体结合运用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多涉及与现实紧密联系的课外知识

教师循循善诱,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

3、

教师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某种程度上也对教学情况产生影响。调查结果中,96%的教师能“经常批改作业”,90%的教师能做到“每节上课前都充分备课”,93%的教师对待所谓“差生”能够“视其情况,耐心引导”,这反映出教师们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

4、

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基本符合国家对教师资格的要求和规定,但高学历(硕士、博士等)所占比重较小。另外从实际知识结构、教育教学能力来看,教师实际水平和学历基本合格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比如,知识结构不合理,观念陈旧落伍,信息摄入量不足等。教师们感觉到面对教改后的新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有限,处理教程力不从心。如果教师综合素质不高,会限制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不高,师资培训存在一定问题。

5、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仅有68%的学生能够坚持朗读和背诵课文,75%的学生能够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当,将会直接影响语文学习效率。教师倡导正确的学习方式,适当督促学生的学习情况对语文教学成效是有益处的,教师要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发挥积极主动性和学习潜力。50%的学生表示“遇到学习困难时不会主动询问老师”,这也需要教师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的建立,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

七、对改善中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建议

首先,要加强新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强化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实践中的指导地位。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其次,教师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欲望。《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教师要积极探索、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结构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现在的孩子较早接触网络,他们能体会到网络带给他们的乐趣,所以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引人网络上的多媒体,更能让学生愉快的学习,也为教师减轻了一定的教学负担。教学方法有很多,教师要熟练掌握各种方法的作用、特点、使用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对象和内容的不同灵活变通,扬长避短,发挥最佳综合效应。教学方法的改革,也要求教师从自身做起,加强教学科研,多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

再次,要在师生间建立和谐、平等的互动关系。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都需要与时俱进,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和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尊重和爱护每一位学生,鼓励他们踊跃提问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只有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全方位投入语文的教学当中,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成效。

八、课题调研总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