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会计行业的就业

会计行业的就业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9:4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会计行业的就业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会计行业的就业

篇1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1. 136

[中图分类号] G424.21;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1- 0231- 02

0 引 言

会计专业在高校中一直以就业率高而且稳定而受到家长和学生的青睐,因此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高考成绩一般较好,女生比例一般高于男生,文理兼收。但调查发现,期望较高的会计专业学生在毕业就业时却不被优秀的企业认可,高校培养的会计人才远未达到用人需求。在很多学校的会计系或会计学院,学生普遍都较为“沉闷”或“沉静”,走向社会显得创新力和适应力不足。会计行业工作职能的转型迫使会计教育必须进行改革,而课堂行为直接影响教育质量,本文对会计专业的课堂行为进行透视和解析。

1 “行为窗”理论中的问题归属

美国课堂管理流派之一的人文主义流派提出“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尊严,关注人的心理,重视人的个性。作为人文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托马斯・戈登反对基于权利(奖励和惩罚)的纪律,他认为,以权利为基础的纪律从长远看是没有效果的。戈登主张的是人文主义的自我控制的非强迫型纪律,他指出纪律就是自我控制,是一种内在的体现。戈登还创造性的设计了“行为窗”这种绘图装置来反映自我概念模式中的纪律主张。“行为窗”又称为“行为四角形”,以一条接纳线为界,将一个四角形划分为可接纳的行为和不可接纳的行为两部分,谁拥有问题谁解决问题。行为窗通过接纳线明确了问题归属,同时还提供了不同的技能集合。因此通过绘制行为窗,可有效的对课堂行为进行解析,使课堂行为(包括学生行为和教师行为)可视化,为我们处理不同的课堂行为问题提供了操作性较强的建议。

行为窗中可接纳线以上的部分为可接纳区域。当“他人拥有问题”时,采用帮助(协助)对方的技巧,包括消极聆听和积极聆听两方面。消极聆听包括沉默、非语言的专注、理解的应答等;积极聆听是以陪伴者的身份,帮助他人发现自己的问题。当双方都处在“无问题区”时,可采用预防技能,即推动自我的技能,让别人了解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主要使用“我-讯息”,真实一致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经验。

可接纳线以下为不可接纳区域。当“我拥有问题”时可采用对抗技能,即解决问题的技能,包括有效能的“面质性我信息”(用“事实+感受”的方式描述他人行为及其对我的影响)、转换技巧(“我信息”与积极聆听的转换)等。“双方都拥有问题”包括需求的冲突和价值观的冲突两方面,可采用解决问题的第三法(他赢-我赢的双赢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可接纳线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接纳线的高低取决于他人、自我和环境。我们对不同的人的接纳是不同的;在自我状态、心理和生理不同的情况下,我们的可接纳程度也会不同;环境的变化会影响我们对行为的接纳程度。

2 会计专业的课堂行为的表现及问题归属

国内的学者对大学生课堂行为作了较多的研究、调查和分析,但基于会计专业的课堂行为的研究很少。因此本文在借鉴大学生课堂行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会计专业的具体特点,将会计专业的课堂行为分为教师课堂行为和学生课堂行为两个方面,每一类课堂行为中又分积极的课堂行为和消极的课堂行为两类。按照戈登的行为窗理论,我们以教师的可接纳线和学生的可接纳线为横、纵坐标形成四象限坐标系。其中,教师可接纳线上方表示教师可接纳的区域,学生可接纳线右侧表示学生可接纳的区域,反之为不可接纳的区域。

2.1 第Ⅰ象限:无问题区

在无问题区,教师的课堂行为对学生来说是可接受的,主要是教师的积极课堂行为,包括课前认真备课,授课条例,教师有吸引力等。同时,学生的课堂行为对教师而言也是可接受的,包括学生认真听课、主动提问、积极回答参积极行为。在无问题区可能也包括虚假的可接受行为,比如课堂沉默等。

2.2 第Ⅱ象限:教师处在问题区

学生的课堂行为对教师而言是可接受的,但学生不接纳教师的课堂行为,因此教师处在问题区。不被学生接纳的教师的消极课堂行为主要包括:

(1)教学内容枯燥。会计知识专业性非常强,理论内容空洞晦涩难理解,实务操作知识点多而杂,会计教师如果仅照本或照屏宣科,不能有机的结合实务的讲解就不能吸引学生,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毫无兴趣。

(2)教学方法呆板、单调、陈旧。会计课堂上传统的授课还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难以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学课件也仅仅是书本教材知识的重述,在网络和信息发达的当下,不能满足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需求。

(3)教学水平不高。高校引进的青年教师学历高,科研能力强,但可能较少的投入教学的研究中。教学中条理不清,重点不明,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可能出现集体沉默的现象。

2.3 第Ⅲ象限:双方都处在问题区

对学生而言,教师教学态度散漫,发牢骚;对学生态度冷淡,漠不关心,对作业不评价不反馈;备课不充分,讲解有错误;不进行课堂管理等等,这些课堂行为是不可接纳的;对教师而言,学生上课说话、嬉笑、闲聊、手机刷屏等等也是不可接纳的。

2.4 第Ⅳ象限:学生处在问题区

学生不被教师接纳的行为包括参与性不投入活动,如上课走神、发呆、开小差;睡觉、看闲书;用手机玩游戏、看网页、刷微博;作其他作业、背英语单词;课堂恋爱;等等。这些学生对成绩一般不会介意,但屈从于考勤、权威,他们大多出勤,但不参与课堂的学习。还有一类学生由于家长选择的会计专业并不是自己的意愿、或者是由于自我约束低而缺乏学习动力、或者是由于课程太难而受到挫折而反感上课等等原因而表现出旷课、逃课、缺勤、早退、迟到等非参与性不投入活动。

3 “行为窗”视域下规范高校会计专业课堂行为的技能集合

3.1 当学生处在问题区时,我们可以使用帮助技能

帮助技能的前提是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大学生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对学生保持应有的欣赏和尊重的前提下,聆听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教师的积极聆听对高校大学生意义更为重大。高校课堂没有固定场所,学生缺乏与教师的见面交流机会。高校学生辅导员管理学生众多,工作内容多而杂,不可能顾及每一位学生。学生对专业前景、自身职业规划、学习方法、其他困惑等诸多的问题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指点和帮助。当现实结果与学生期望不符甚至相差较远时,久而久之,学生表现出厌学、自我放任、逃避等问题行为。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专注、反馈、答疑解惑、聆听、交流等协助引导工作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

3.2 当教师和学生都处在无问题区时,需要采用预防技能

教学活动是一项互动性活动,只有双方洞悉对方的行为并作出反应活动时才能顺利进行。使用“我-讯息”能真实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如教师在课堂中用“表白性我信息”对课堂纪律制定规则,不会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放任自流不管不问。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非投入性的隐形问题行为时,教师可以采用“预防性我信息”进行处理,如利用声调或语速的变化给出暗示、改变讲课节奏发出提问、邻近控制、甚至中止授课等适当方式。对于课堂沉默等虚假性可接纳行为,教师可用“肯定性我信息”,肯定学生行为的同时,表达对学生的期望,以给予正面的引导。

3.3 当教师处在问题区时,需要采用对抗技能进行解决

对抗并不是针锋相对,而是意味着必须要解决问题。因为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课堂知识的引导者,其行为影响着课堂活动的成败。教师素质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素养。优秀的教师应关心教学、关爱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和信心,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给学生支持和鼓励。教育素养方面,教师应注重教学艺术,改革教学方式。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参与式等课堂教学方式的合理运用,可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将传统式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的模式,鼓励学生多查资料,多做演示,多付诸实践。

教师授课内容的设置可适当结合会计学生关注的就业、专业前沿与前景、自身未来发展等问题,在课堂上引入更多的实务性、综合性、趣味性、前沿性的内容。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的分析讨论,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可以使授课内容丰富生动,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3.4 当双方存在价值冲突时,可采用解决问题的第三法

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大学生面临多种价值体系的选择。学生不恰当的价值观导致学生的多种课堂问题行为。解除价值对立的途径有三种方法。第一法,即“老师赢-学生输”的权威式方法,依靠教师的权威使学生屈从;第二法,即“学生赢-老师输”的放任式方法,教师对学生问题放任不管,学生我行我素。在这两种方法下,学生对权威的反应可能是逃离、抗争、降服,对奖励的反应是依赖,都不能根本的解决价值对立冲突的问题,因为控制和影响成反比。第三法是“教师赢-学生赢”的双赢式方法,依靠的是师生间互相平等、互相尊重、民主友好的关系。因此解除价值观冲突对立的关键是自我调整。

学生通过德育、心理辅导等正确的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意识到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将社会需求内化为自身内在的需求,进而变成学习和奋斗的内在动力。同时养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以达到马斯洛需要层级的自我实现的最高级别。教师通过师德建设和自我调整,正确的认识科研和教学、职称和责任等各方面的关系,进而真正的投入教育事业,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学校通过环境、制度等的调整,建设有价值的学校文化,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坚实的后盾。

篇2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职业性水平的高低与学生职业素养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是正相关关系,教学过程的职业性水平越高,所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就越丰富、职业素质就越好、职业能力就越强,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就越高;反之亦然。正因为如此,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把教学过程的职业性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三个重点之一。几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在改革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就如何提升会计专业教学过程的职业性水平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进行了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拟根据具体的实践经验和体会并结合会计职业的相关特点,对提升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过程职业性水平的途径、方法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以期能对我国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所裨益。

一、校企合作是提升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过程职业性水平的基础和根本途径

要提升会计专业教学过程的职业性水平,必须要把会计教学与会计实际工作紧密地联系起来,使会计专业与会计职业、会计课程内容与会计工作的职业标准和工作内容、会计教学过程与会计工作过程相对接,将会计职业因素融入会计教学过程。会计职业因素融入会计教学过程越多,会计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内涵就越丰富,职业性水平就越高。而要实现这样的联系和对接,使会计职业因素尽可能多地融入到会计教学过程之中,就需要行业企业广泛而深入地参与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没有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参与,教学过程就没有职业性可言,行业企业参与的广泛性与深入度不够,教学过程的职业性水平就不会很高。所以,要提升会计专业教学过程的职业性水平就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提升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过程职业性水平的基础和根本途径。

根据高职教育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和主要方面,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提升会计专业教学过程职业性水平的具体途径主要包括行业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参与课程、师资队伍、教材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参与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成绩考核等几个方面和环节。鉴于各高职院校在推行校企合作方面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下面仅就高职会计专业在推行这些工作中的几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谈谈笔者的认识和体会。

(一)关于校企共建会计师资队伍

校企共建会计师资队伍主要包括学校专任教师到行业企业进行业务实践锻炼和学校聘请行业企业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并进行教学能力培养,即建设“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两个方面。对于前者,学校可根据专任教师的状况采取脱产锻炼和不脱产锻炼或者二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一般而言,专任教师比较宽裕的可采取脱产锻炼1个学期或学年、3-4年轮回1次的方式;专任教师偏紧的可采取寒暑假不脱产锻炼的方式。不论采取哪种方式,关键是要制度化和规范化,要加强管理、落到实处、务求实效。对于后者,鉴于校外兼职教师的特殊身份,学校首先是要尽可能地与行业企业建立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关系以寻求充足且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来源;其次是要通过教研活动、恳谈会、总结交流会等多种形式提升校外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最后是要注意校外兼职教师行课时间的协调与应急调整。

(二)关于会计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长期以来,会计专业始终存在着实习基地不足的问题。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校内难以建立与专业人数相匹配的实习基地或生产性实训基地;二是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存在着学校难以解决的障碍,即在实际工作中,财会部门是一个单位全部经济活动信息汇集并将其加工处理成会计信息的要害部门,出于对信息及其加工处理过程保密等原因,除了订单培养及就业式顶岗实习以外,企事业单位大都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为了解决会计专业学生实习难的问题,很多职业院校都在努力寻求其他替代办法,如学校自己建立记账机构、与社会上的会计中介服务机构(包括记账机构、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咨询机构、税务师事务所等,下同)合作建立实账工作室或实账训练中心、以社会上的会计中介服务机构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等。这些替代办法虽各有千秋,但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足或潜在的危机。笔者以为,相对而言,目前比较可行的办法是以社会上的会计中介服务机构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院校还可采取校企合建实账工作室和自办记账机构的办法给予一部分学生额外的工学交替式实习机会。

篇3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6-0014-02

从大学生技术技能培养目标出发,由提高大学生学习质量入手,运用高效的完全学分制,能够切实提升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完全学分制是以大学生为本的思想为指导的一种学分制,它区别于学年学分制。在完全学分制下,大学生根据社会需要,结合自身条件、从业意向,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达到学分要求即可毕业。而在学年学分制下,大学生则被动地接受学校院系安排的学年课程。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正不断推进实施完全学分制,而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完全学分制的实施还只处于起步阶段。实际上,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职教育推行发展完全学分制,也是十分必要而且可行的。因此,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中实施完全学分制,十分有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实操性强的会计人才。

一、高职会计专业实行完全学分制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指出:高职教育应“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适应需求、面向人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职教育要实现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探索、运用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的是面向企事业单位的,掌握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事务管理,能从事会计、统计、审计、税务、投资、管理等岗位的专业性技术技能人才。相关岗位对会计专业知识理论、专业实操技能都有很强的要求,且岗位分工明确,个人能力在各岗位上的运用发挥有所差别。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有产业的改造升级,新产业的不断出现,相关岗位对会计人员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从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现实情况看,长期运用计划教学模式,培养的毕业生质量已远远跟不上社会的需求。

在计划教学模式下,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追求系统全面,试图通过系统的知识传授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可能性,培养目标定位口径宽而不明确。如课程多、学习时间短、课程难度低等现象,使得大学生只掌握了一些皮毛,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而教材更新严重滞后于行业标准的变化,大学生能否掌握新行业标准取决于教师是否了解并愿意传授。以学校课堂为主的教学模式僵化,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补充。很多院系虽然在校内开设仿真模拟实训,但与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同时,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应岗位工作往往还需要很长的实际工作学习期,无法马上适应企业需要,竞争力不强。

为了能够实实在在提高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培养适合不同岗位需要的专业会计人才,高职会计专业设置课程需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强化高职会计专业大学生的技能优势。完全学分制比学年学分制更能达到这一目标。

二、实行完全学分制,强化高职会计专业大学生的技能优势

1. 完全W分制能够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般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采用的学分制为学年学分制,专业课程设置时,由院系按照知识重要程度、难易程度、课时要求等安排三年会计专业课程。每一个年级、每一个大学生,在三年高职教育阶段学习的课程、学习的顺序是相同的,甚至是授课的教师也是多年不变。大学生被动地学习,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普遍不高。而实行完全学分制,则能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完全学分制下,会计专业在设置课程时主要安排每一年课程的开设,而是否对某一课程进行学习,则由大学生自主进行选择。当然,根据会计专业的专业特点,对于基础性课程,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可由专业教师引导大学生选择先学。

2. 完全学分制能够明确大学生课程学习的目的性

会计、出纳、审计、税务、投资、管理等岗位都是会计专业毕业生可选择的岗位,但每一个岗位对于就业人员的要求有所不同,甚至相同岗位在不同企业中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会计核算岗位要求从业人员熟悉会计核算流程与方法,熟练运用财务软件;出纳岗位要求从业人员熟练办理现金收付、银行结算等;管理岗位则要求从业人员能对企业经济数据进行加工利用、提供制定企业相关发展决策所需的数据依据。实行完全学分制,大学生可以从自己未来从业的方向、自身的兴趣、能力出发,选择相应的课程进行学习,缩短学习时间。学习的内容以就业为导向,学习的实用性目的加强,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被进一步激发,学习质量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相关岗位实用性人才的目的也就能更好地实现。

3. 完全学分制有利于大学生知识的掌握以精通为目标

在学年学分制下,大学生要被动地接受学什么、什么时候学、质量评定标准等安排。虽然这样的安排可以让大学生接触比较系统的知识,但在突出任务性的情况下,剥夺了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大学生学习的目标仅为通过各科考试,不求精通。完全学分制下,大学生掌握着对课程的选择权,能从人生职业规划出发选择相关的领域知识,并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深入学习。如计划从事电算化岗位工作的大学生,除了学习基本的会计理论、会计电算化技能之外,还能够选择相关的计算机课程进行学习,避免因计算机技术缺乏而只能停留在简单的数据录入层面;而计划从事管理岗位工作的大学生,则能够选择数学方面的相关课程进行学习,加强数据分析能力,适应管理岗位的要求。在掌握选择权的条件下,大学生对所需知识的掌握才能从博转向精,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而言,精通某一方面的技能,更有利于就业与发展。

4. 完全学分制有利于大学生合理安排学习与实践的时间

当前的教育体系中,中专、高职、本科、研究生教育阶段都有会计专业的设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只有明确的培养人才目标,才能更好地完成相应的教育任务。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扎实的职业技能是高职会计毕业生的最主要的竞争力。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技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参加实习。而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无法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实操条件,加之企事业单位对经济数据的正确性、保密性的要求,校企合作模式在会计专业开展受限,因此,会计专业大学生必须寻求更好的实践机会。会计专业的大专学生,相对于中专学生,年龄大,能更快适应社会实习工作;相对于本科、研究生,则学习重点在实际职业技能,理论学习占用时间少,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自主安排,在这样的有利条件下,实行完全学分制能够方便大学生安排在校学习与社会实习的时间,通过加大实习所占比例,提高职业技能,弥补学校教育无法提供足量实操的缺憾。

三、实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行完全学分制的基本举措

为了培养具有竞争力的专业技能型人才,高职会计专业应逐步摒弃传统的学年制、学年学分制模式,引入能够培养社会需要的实操性强会计人才的完全学分制。而实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行完全学分制,则需要有一个渐进的、逐步完善的过程。

1. 完善师资配备,提供量足质优的课程

在能够自主选择的条件下,不同的大学生会对自己的知识体系构成有不同的选择。有些大学生可能希望自己有更完善的知识体系,学习更多的会计知识,而有些大学生则可能更希望自己知识的积累往深处发展,能够在某一方面有出色的技能。实行完全学分制,需要在开设原本已有的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其他的相关领域课程,实现课程的整合、交叉、互补。比如会计专业开设高数、计算机课程等,能够避免此类课程的设置流于形式,而与会计专业技能的运用紧密结合起来;开设物流、电商等快速发展行业的理论课,有利于大学生就业时尽快融入工作岗位。而在课程的内容设置上,不仅需要宽度,还需要加强深度。这对于专业师资的要求会比学年学分制更高,对推动教师不断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教学水平也是极为有利的。

2. 改革教学模式,灵活利用校内外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当前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还停留在校内课堂教学层面上。从高职教学培养人才的目标看,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当今的社会需要的不仅是普通的技术人员,更多的是某一方面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甚至是复合型人才。实践是技能培养很重要的一个手段,但增加大学生的实践时间却是会计专业面临的一个难题。虽然不少院校努力增加实操模拟,但是模拟毕竟不能等同于实践。在目前真正实现会计专业校企合作难度大的情况下,大学生自主安排实习时间,走出校门参与实习,利用实习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是解决这一难题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大学生在实习中遇到困难能够及时通过学校教育协助解决,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技能,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这一途径,学校能够了解企业的实际需要,为实现校企合作提供了可能性。

3. 完善学分构成体系,落实弹性W制

完全学分制下,会计专业的大学生学分来源主要应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校内课程。要确保大学生能在校接受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与基础专业课程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允许大学生结合个人实际选择相关横向扩展或纵向深入的课程进行学习。这类课程应以校内考核为主,大学生能达到专业课程要求的即可获得学分。二是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可将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纳入学分的计算,允许大学生以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替换对应课程学分,并鼓励大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扩大他们的从业面。三是大学生的实习成绩。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实习,并允许大学生以优质的实习成绩来获得一定的学分。这一方面的考核要考虑大学生实习时间的长度,并以大学生实习单位的评价为主。

4. 重视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德育作用

当前,如果实行完全学分制,让大学生自主安排在校学习与参加社会实习的时间,就会加大教师工作的难度。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让大学生提前适应实际工作,使他们毕业时的思想、心态、技能都具有竞争力。对参加实习的大学生,教师可将教学与辅导相结合,帮助大学生进行个人学习规划、实习工作选择,进一步发挥教师的育人作用。

四、结束语

总之,高职院校的办学应突出实用性,培养服务社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但对于高职会计专业而言,只有实行完全学分制,充分增强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发挥、提高教师教学的实用性、引导性,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努力结合实际增强职业技术教育,才能更好地实现培养适应实际岗位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并向着实现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发展。

参考文献:

[1]敬代和.关于高职教育实施完全学分制的构想[J].职教论坛,2012(32).

篇4

一、行政事业会计和企业会计意义的区别

行政事业会计是比较重要的,由我国政府直接掌管并且执行,具有比较高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权利,行政事业会计关系着我国政府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代表我国政府在国家行政事业中的地位。行政事业会计从宏观上讲要比企业会计有着更高的工作能力和要求,毕竟在一个国家内政府的工作权利和工作职能是首要的。与之相关的企业会计也有它的独特重要性。企业会计在会计专业中占据较大的比重,是会计专业一个重要的分支。企业会计的工作内容是对一个企业的成本和费用进行核算、研究和利用。企业会计的目的就是通过合理的利用企业资金以达到为企业进行以低成本创造高效益的作用,对资金的核算管理以防止企业资金的流失从而造成企业资金的浪费。企业会计对企业经营得到的经济利润进行重新管理和再利用,通过类似滚雪球的形式为企业创造越来越多的经济利益。企业会计是一种通过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对企业的经济运营进行管理,进而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同时企业的类型不同,企业会计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重点也会有相应的差异。本质上而言企业会计就是为了经济运营而生的,它的使命就是管理资金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利益。

二、行政事业会计和企业会计工作内容的区别

(一)行政事业会计和企业会计两者的基础差异

在我国独特的会计体系中,不同的行政事业和企业之间的会计工作的基础是有差别的。行政事业会计主要是有监督性质的工作内容,它主要是用来辅助我国政府进行廉政管理和行政的一种工作方式,行政事业会计的资金预算与整个国家的利益相关,同时它的会计工作内容也涉及很多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能力。而企业会计则是对企业的资金进行管理和再利用,是一种小型模式的资金管理,它是以企业资金的预算和投入进行收支平衡的计算进而对企业资金流动方向进行监督的一种方式。企业会计更具有一些私人性质的操作和工作形式,它依据权责发生制对企业资金进行核算,并以此为基础对企业的资金进行会计方面的审核、确定、计算和记录。

(二)行政事业会计和企业会计组成的差异

行政事业会计和企业会计的组成部分是有差别的,行政事业会计主要包括资产、收入和支出等,而企业会计在这基础上还增加了企业所有者的利益。这就说明行政事业会计和企业会计是有很大的差别和不同的。在净资产和企业所有者权益方面就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行政事业会计不需重视所有者效益,因为它是一种公共性的会计工作,所有者就是国家政府,而政府又属于人民,所以说行政事业会计不需特别重视所有者经济效益。行政事业会计是一种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工作形式,同时它的净资产也是比较单一的,没有企业会计复杂。而与之相对的是企业会计那种盈利性的模式。企业会计和行政事业会计较大的不同点在于行政事业中不重视所有者权益,而企业会计则必须重视。所有者经济效益是指企业净资产的所有人享有的对企业盈利的资产进行拥有利用和再创造的权利,它这种权利是更具有私人性质的,是企业所有人特有的具有法律效益,别人无法剥夺的权利。同样的行政事业会计和企业会计的经济收入有很大程度上的差异,尽管两者在这方面的外在形式上相同,但是其内在本质有很大的不同。行政事业会计的经济来源主要是政府提供资金而不是通过资金再造的模式得来的,它的资金是国家给予的,这主要是因为它是一项公共事业。而政府得到的资金则是通过各个企业事业个人缴纳的税款,或者一些国有的企业盈利得来的资金,这种资金是人民的资金,以让政府更好的工作来帮助保障大家的利益。但是企业会计就不同了,企业收入就是企业通过自己商品或服务赚取的资本通过滚雪球模式进行资金的增多。这种模式不像行政事业会计是没有盈利的仅是补的,它的本质就是盈利。通过企业会计对企业经济资金的合理安排和利用进行资金盈利,而盈利的资金将会归企业所有者所有,使他的个人财富增加。如果企业会计对企业的资金利用的越好,那么企业最后的盈利就会越多。

三、结语

从根本上讲行政事业会计和企业会计是不同的,但是他们之间又是有联系的。为了更好的区别行政事业会计和企业会计就要从本质内容上区分,行政事业会计是为了让政府能够更好的工作,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而产生的,它是无私的无回报的,它的目的不在于盈利而在于服务。但是企业会计就不同了,首先它是私人的,不是公共的,它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企业更好的运营产生更多的经济利益,它就是为盈利而生的。企业会计更多的是通过贩卖自己的商品或者为社会提供自己的各种服务来进行资金的赚取,并通过对盈利得到的资金进行再利用和安排以获取更多的利益。因此,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的比较,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了二者的区别,有利于在今后的工作中理解和掌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精神实质,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国家和人民。

篇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184-03

项目教学课型的研究,对促进中职专业课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中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对高效地实施新课改,开展有效教学,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具有功不可没的作用。

一、项目教学课型研究的背景

项目教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它以来自社会生产实践或企业一线的实际工作任务为教学项目,围绕项目组织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最后完成项目的教学方法。对于职业教育的专业课,尤其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工作的组织形式对教学的组织形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教师正积极地将企业文化引入学校课堂,将工作以组织形式引入课堂教学,与企业工作接轨,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逐步缩小学生与就业岗位的差距。

2008年,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财经与商贸专业教研会开展了不同主题的课例研究,中职财贸专业课型研究主要选择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三个维度开展,以职业性、新颖性、普适性为原则筛选出9种特色课型,项目教学课型是其中的一个研究内容。在该实践教学中,教师按照“就业为导向,实践为主线,项目为主体”的原则,尽可能做到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一致,学习进程与工作进程一致,并把业务训练与职业素养的培养融为一体。

二、项目教学课型的理论基石

1.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的。项目教学课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完成项目、工作任务,熟悉工作流程,掌握基本专业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建构自己的职业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辅助者。

2.“做中学”原则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提出的对教育界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做中学”的理论。他认为“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他明确提出:“从做中学要比从听中学更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在杜威看来,“从做中学”充分体现了学与做的结合,即知与行的结合。项目教学课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项目、工作任务为载体,完全符合行为导向教学的要求。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自我实践、合作讨论、归纳提升,在做中学、做中问、做中悟,使学生动态地、开放性地、创造性地学习。

三、项目教学课型的内涵及基本结构

1.项目教学课型的内涵

项目教学课是把典型的工作任务引入课堂教学,学生以完成项目、工作任务为载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完成工作任务,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集职业性、普适性、体验性、互动性于一体的教学课型。

2.项目教学课型的基本结构

项目教学的选择源于典型的工作任务,中职会计教学在新课改下围绕会计岗位任务开展,重视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的要求,培养服务型人才服务于社会。中职会计专业项目教学课的基本流程包括:选择典型的工作任务、明确工作任务、分工合作、制定工作计划、完成任务、成果展示、评价交流。

四、项目教学课的探究与实施

1.巧妙设项,明确任务。

教师是项目的策划者、组织者。项目的设立应与实际工作有直接的联系,是典型的工作任务。定位采用项目教学课,教师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激活教材,对教材进行加工,适当整合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并深入了解行业岗位如何实施此项目,将工作组织形式引入课堂教学,项目的难易程度要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实际岗位要求,设计出适合中职学生的项目教学课。

项目的大小、难易程度不同,可按工作流程合理分解为多个工作任务,分配给学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或本阶段要完成哪些工作任务。任务的设计应注意难易度,尽量分散难点,不把多个难点集中在一个任务中。在下达任务初期,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运用已有知识和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能明确地描述和表达预期获得职业任务的结果,能与同伴沟通并清晰所完成的任务。

例如:“小规模纳税人纳税申报”项目,属于企业会计人员的典型工作任务。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对此进行整合、补充,通过创设仿真的职业场景,以工作任务引领,设置工作岗位,进行纸质申报、电话语音申报和在线网络模拟申报,将企业会计的纳税申报工作搬进课堂,任务设计见图1。

上述任务的设计弥补了原教材的不足,只是介绍相关税费的计算,学生学完该教学内容后,毕业进入职场实习、工作,还是觉得学校学的与实际工作差距很大,不能将所学的知识与工作任务相结合完成纳税申报的工作,以致用人单位经常反映我们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实操技能不过关,学习缺乏实用性。学生通过完成上述任务,真正体验到职场会计人员纳税申报的全过程,做到“课堂学的就是企业做的”,学习更具针对性、实效性、目标性。

篇6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097-02

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设置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依据。为适应会计人才培养要求,应在企业调研基础上,对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整和重构,构建和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

一、确立就业导向的中职会计专业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围绕着就业展开,要使学生就业能力提高,首先必须搞清会计专业有哪些职业岗位,职业岗位决定了相应的知识技能结构。在前期对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需求的社会调研和对历届会计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基础上,明确目前会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依次是出纳员岗、收银员岗、文员岗、营销员岗和库管员岗等。因此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为中小企业和会计服务机构,培养从事出纳、收银、会计核算以及会计服务等工作岗位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了实现中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会计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有必要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构建一个以培养学生从事会计职业岗位工作的综合素质为主线,把会计专业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同时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构建就业导向的中职会计专业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要以职业分析为依据、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对传统的课程内容进行科学整合,力争实现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与岗位需求的顺利对接。

(一)构建以职业道德培养为首要目标的基础素质学习领域

基础素质学习领域课程设计应符合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应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适度和够用,为学生以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1、通过经济政治、法律、体育等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法制修养、职业态度以及塑造学生的健康体魄;通过数学、语文、英语、计算机应用、礼节礼仪等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人际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

2、通过会计基本技能、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等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同时与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把国家职业能力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中,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3、注重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劳动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二)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职业能力学习领域

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设计应符合学生毕业的实际应用和就业需要,开发以项目化、职业化为特征,充分体现岗位技能要求的实践型核心课程,强化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和未来迁移能力。

1、进一步确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思路。校企共同进行会计岗位工作内容分析,明确各个工作岗位的任务,对岗位的一般性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形成典型的工作任务;然后对典型的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归纳完成任务所应具备的能力,确定培养这些职业能力应该开设的学习领域情境,实现从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变。

2、确定《款项收取》、《会计凭证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设置与登记》、《货币资金核算与管理》、《企业经济业务核算》、《成本计算与分析》、《税费计算与申报》、《财务报告编制与阅读》、《电算化会计应用》9门以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学习情境为载体的专业核心课程。并对每门课程按照所要完成的项目或任务,进行教学内容和实训内容设计,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三、实施就业导向的中职会计专业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

(一)夯实专业基础,循序渐进突出实践教学

在教学安排上,第一、第二学期主要安排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等公共基础课和会计基本技能、会计基础等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基础课的项目实训和企业认识实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基本技能。第三、第四学期主要安排货币资金核算与管理、企业经济业务核算、税费计算与申报、电算化会计应用等职业技能课程,以及强化具体岗位技能的训练。第五学期、第六学期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利用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和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际岗位工作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融合在日常课堂教学之中,与理论知识的教学相互交融

按照培养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的不同目标要求,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实现"认知课程实训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综合应用实训"的阶梯式实践体系。它们相辅相成,纵向上形成体系,横向上按照理论教学知识点的渐进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保持实践教学不间断,做到每学期的实践课程教学与相应的知识应用和技能培养有机结合,逐步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不断开发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建立以会计工作流程为导向的校内实践教学环境,学生可以在会计实训室,完成应用财务软件处理会计业务的全过程;建立实战型实践基地,组建财务工作室,承担社会记账、会计咨询等业务,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直接从事企业会计业务的处理等工作,验证和巩固课堂实践教学的成果;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在企业真实的会计环境中的顶岗实习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四)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方式方法的职业化

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逐渐由口授、黑板转为多媒体、网络化和实物现场;教师由过去课堂上的主体转变为实践教学中的组织者协调者,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逐渐向主动参与实践操作转变;教材的选用及开发改变现有中职教材模式和结构,突出教材内容的实际、实践和实用,开发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材。

(五)注重教师专业发展,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引进、培养"双师型"教师;对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进行短期进修,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和动手能力。精心配备数量稳定、生产实践经验丰富、素质较高的兼职教师队伍,参与专业教学和建设工作。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会计专业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能够有效地满足会计专业学生就业需求和技能培养需求。但是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科学性很强工作,需要学校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提高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的科学性、操作性、实效性。

参考文献

篇7

一、粮食行业会计人才需求现状

经过近20年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粮食行业会计人员面临的经济事项不断地发生变化,要求会计人员在懂得法律、熟悉粮食经济政策的基础上,要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及较高的会计业务素质。据调查,山东省粮食行业现有财会人员近2万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不到50%。预计未来十年全国粮食系统每年新增财务相关岗位有1万人左右。目前全国粮食行业的4所高职院校每年会计专业毕业生不超过5000人,粮食行业存在较大的会计人才需求,有着较大的就业空间。

二、学院自身优势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前身为山东省烟台粮食学校,自1975年开设会计专业至今,累计向社会输送毕业生8000余人,许多毕业生成为粮食行业各类企业的骨干,1000多人走上领导岗位,30多年来会计专业的办学得到了粮食系统财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近几年,会计专业依托山东省粮食局财务处,与各地市粮食集团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聘请了全省各地市粮食局30多名财务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和校内实训,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和优势。

在粮食行业存在一定的会计人才需求基础上,结合学院自身特色,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开展了粮食企业会计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尝试。

三、粮食企业会计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容

1、粮食企业会计方向人才培养目标

知识目标 1.具备会计专业所必需的大学专科层次的文化科学知识。

2.熟悉会计专业基础理论,掌握会计实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熟悉粮食会计政策和粮食企业会计处理。

4.熟悉有关会计核算方面的法律、法规及与企事业单位纳税相关的税收政策和法规。

5.掌握财务管理知识和方法,掌握审计查账知识和方法。

能力目标 1.具有较强的资金收付和保管能力。

2.具有较强的粮食会计实务操作技能和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能力。

3.有较强的粮食财务管理和理财能力。

4.具有较强的会计监督、审计查账和评价能力。

素质

目标 1.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2.诚实守信、自律慎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3.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4.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具有一定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和人际关系的沟通能力。

6.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

2、粮食企业会计方向课程体系设置

(1)建立课岗证融合的课程平台

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基础,根据会计职业岗位任职要求,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通过“工作领域―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分析转换,对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构建以能力本位、以技能为核心的课岗证融合的课程平台,包括通识课程平台、专业大类课程平台、专业核心课程平台、素质拓展平台。课程设置上,必修和选修相结合,职业素质和专业教育相结合。

(2)设计循序渐进的实践课程体系

将实践教学贯穿于专业教学全过程,在岗位认知的基础上,从会计职业基本技能课程开始,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同步进行,随着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组织,会计职业基础实训―粮食企业会计实训―粮食企业成本核算实训―ERP沙盘模拟实训―审计实训―粮食企业会计分岗实训―商务实战演练―粮食企业顶岗实习等实训项目逐步推进,并按粮食会计专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确定实训目标、实训内容、考核方式、考核要求及评价标准,依次强化学生的岗位技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就业做好技能准备。

(3)设计素养课程体系

第一,通过班主任养成教育,形成系统的养成教育课体系。

第二,加强诚信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会计职业道德等教学内容进一步整合,通过职业道德教学和法制教育案例,把诚信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第三,加强专业社团建设,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在现有的各种文体社团的基础上,根据会计职业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建设ERP沙盘社团、理财社团、珠算社团、点钞社团等,积极引导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3、鼓励学生考取相关证书,增加就业机会。

粮食企业会计方向学生在校期间考取的证书有:

4、粮食企业会计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评价体系

(1)建立学校、社会、粮食行业用人单位“三位一体”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和完善教学与实践环节相结合、“内评”与“外评”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学校与社会共参与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阶段性的对课堂教学、实验实训、顶岗实习、过程考核、成绩评定等主要环节进行检查;并通过组织公开课、观摩课等活动进行教师评学、学生评教。聘请粮食行业企业人员参与实训实习环节有关文件的修订,建立健全校内和校外实训、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和管理规定。发挥学校、社会、粮食行业用人单位三方面的作用,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检验人才培养质量。以学院、企业、社会共同参与教学结果的分析评价为基准,及时反馈信息,不断完善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

(2)完善素质评价办法

成立德育工作小组,制订学生德育考核办法,有针对性地开展理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纪教育、诚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养成教育。借助课程平台、队伍平台、校园文化平台、社会平台四大平台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学生素质修养与学业成绩挂钩的考核机制,学生素质考核成绩计入学分,学生毕业的素质考核必须修满规定学分,才能准时毕业。对学生素质评价,要从思想道德、职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创新素质等五个基本项目进行考核。采取按学期评议、按学年记绩、与学分挂钩的学生素质考核办法。

本文系山东商务职业学院院级研究课题“基于当代粮食行业需求特色的粮食方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周德云、王莉力.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2015,(8).

篇8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4. 060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4- 0100- 03

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高职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凸显。相关调研显示,我国高职生在就业中的表现为基本工作能力较差,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较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不足,基本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调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解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所需人才之间的矛盾、构建适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问题已成为高职院校不容忽视的问题。

1 我国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现状

众所周知,实践教学是高校各专业教育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它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对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会计实践教学更是如此。然而,综观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会计实践教学现状,不难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1 会计模拟实验室利用率太低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各专业已陆续建立了实验室,但不少学校仍存在着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的现象。这与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实验场地有限、实验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等有着必然的联系,甚至直接影响到了实验教学的效果。以国内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综合实验教学为例,存在的问题有:

(1) 实验内容缺乏接近企业实际的、系统全面的实验案例,缺乏系统的、高质量综合实验教学教程。

(2) 会计手工实验与计算机会计实验严重脱节。

(3) 重视工业企业会计实训,忽视商品流通会计的实训。

(4) 缺乏专业的实验人员,实验教师的企业实施经验较少。

(5) 实验课时、实验场地严重不足。

1.2 校外实习困难重重

目前,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受时间、场地等限制,学生在校内实习的机会及课时根本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因此,让高职生到校外实习已成必然。然而,我国高职生在校外实习的现状是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原因在于:

(1) 实习单位联系难。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因商业机密等原因大多拒绝安排实习生实习。

(2) 实习生实习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个别能接受实习生的单位,因各种原因所限大多实习生不能在相应岗位实习,而被安排做其他工作。

(3) 实习单位分散,给学校实习生的管理带来一些问题。

(4) 学生在外实习费用较大,这将会给贫困学生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

因此,为适应现代社会对会计专业学生的需求,进一步强化仿真实验教学,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知识化、综合化地构建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将成为社会、学校、企业、学生的“共赢”之路。

2 “分段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的总体思路

2.1 本文核心概念

(1) 就业能力。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包括基础性能力、专业性能力和差异性能力3个方面,其中基础能力是根本,专业能力是关键,差异性能力是核心。

(2) 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是专业教学内容的必要补充,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实验课、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教学)、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在本文中实践教学环节暂不涉及毕业设计(论文)。

2.2 总体思路

不难看出,前述“就业能力”与“实践教学”两个核心概念相互结合后,一对一地构成了3个关键环节——基础技能环节、专业技能环节、综合技能环节。因此,本文认为,高职院校会计实验教学体系应紧紧围绕这3个实践教学关键环节构建一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会计“分段式”实践教学体系,以实现有效提升和开发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

3 高职院校“分段式”会计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现

本文所构建的高职院校会计实验教学体系具体分为3个阶段并依次分别构建3个平台,即会计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平台、会计专业岗位技能训练平台、会计综合实践平台。

3.1 会计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平台——以实验课的形式开设

会计基础实验技能训练是做好财务工作的基本功,这一实践环节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却是检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第一关。究其原因主要有:

(1) 高职院校学生应具备的会计理论知识和学生的岗位快速适应能力是用人单位在招聘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没有单位愿意花较多的时间、精力、费用对毕业生进行基本技能培训,企业更需要有扎实会计基本技能的学生。

(2)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初期急需会计基本技能。高职院校毕业生被聘到会计部门工作的初期通常从事的是一些财务岗位的辅工作。然而,纵观我国高职院校长期以来会计实训的现状,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定位一直都有高估的倾向,如会计、会计主管等。这一定位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下,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根据以上分析,会计基础实验技能训练的内容应该针对上述财务岗位辅工作的就业需求来设计。所谓财务岗位辅工作是指除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之外的财务工作。包括票据填写、汇总表编制、凭证要素审核、办理银行结算、公司注册、报税等。这类辅工作,由于难度较低且不直接涉及会计核心工作,只是为会计账簿提供基础资料,因此不需要系统的会计理论知识就能处理,具备一定的文化课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稍加练习即能熟练掌握。例如现金支票的填写,在会计基础实验技能训练阶段,只需向学生展示支票的样本,介绍格式、用途、填写要素即可,至于现金支票的使用方法、科目设置则在进入第二阶段的会计专业岗位技能训练时再做更为深入的训练。

3.2 会计专业岗位技能训练平台——以实训课程的形式实现

为了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都能达到上岗要求,在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中,必须设计一个会计专业岗位训练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向学生提供尽可能全面的、按岗位细分的会计经济业务仿真资料,以便强化训练会计人员应有的主观判断能力、账务处理能力, 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提升打好专业基础。

3.2.1 会计专业岗位技能训练的特点

(1) 本层次的实训需要相当程度的理论支撑。与第一层次的实训内容相比,会计专业岗位技能训练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做支撑,尤其是各会计要素的核算要点、各类经济业务类型的特定核算方法等。可以想象,如果这些理论知识不能系统地掌握,则很难将实训进行下去。

(2) 实训内容应注重局部强化。本层次的实训重点应在于掌握各类经济业务的核算方法,只有当练就了记账凭证编制、账簿登记等会计岗位技能扎实的基本功,为会计报告的编制提供准确的资料,正确地编制会计报告才成为可能。

(3) 实训应有同步仿真的实训资料库作基垫。本层次的实训内容已直接涉及到会计岗位的核心技能,这些技能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会计档案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因此,要想把会计专业岗位技能训练做到位,需要同步的、仿真度较高的实训资料,然而仅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实训教材来看,还不具备时效性与高度仿真性,同步实训资料更为欠缺。

3.2.2 会计专业岗位技能训练实施要点

(1) 建立实训资料库。高职院校应定期进行企业调研,动态更新收集实训资料,包括原始凭证、经济业务、核算方法的收集与更新。

(2) 编写同步实训手册。由实训教师根据调研情况,按照理论教材的章节编写更新同步实训手册,对会计专业岗位技能实训内容进行局部强化。

(3) 按章节设计实训内容。即按章节重点训练会计分录的编制、记账凭证的填制,辅助训练明细账登记、总分类账登记,至于会计报告的编制等则属于第三层次综合实训的重点,本层次尚不做考虑。

(4) 同步开设实训课程。实训课程应与各专业会计理论课程相配套,包括内容配套、课时配套(如实训课时与理论课时比例定为1 ∶ 3 )。

本阶段的训练建议安排在第二、第三学期比较合适,主要是为财务会计、专业会计等课程的理论知识提供感性认识的实践机会,以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度。其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会计岗位的核心技能。当然,在整个实训资料库的建立过程中,应突显对经济业务的种类变化所应进行的调整和应对,尚不必考虑各项经济业务之间的关联性。

3.3 会计综合实践平台——毕业实习前实施

建立综合实训平台的目的是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全面的训练和考核,以满足学生就业后对会计工作职位逐级提升的需求。

3.3.1 会计综合实践平台的特点

(1) 实训内容应体现会计循环。从建账、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试算平衡直至编制会计报告,所有经济业务的设计必须具有关联性,各表格的金额之间应具有勾稽关系。

(2) 经济业务具有“隐蔽性”。本层次实训中涉及到的经济业务,均需由相关的原始凭证来做充分的描述,不再采用文字表述的方式给学生做出明确的提示,而是要给出分析判断经济业务内容的空间。

(3) 实训模型应满足就业定位。不论制造业、商品流通业、基建行业、金融业还是事业单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该根据学生的就业定位,选定一种行业类型的单位作为实训模型,切忌一味追求大而全。

3.3.2 会计综合实践技能训练的实施要点

(1) 编写成套实训手册。选定适合就业定位的某一特定行业单位为实训模型,在会计专业岗位技能实训手册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组合、删减或更新,详细整合实训资料,尽可能系统、全面地为学生创造一个高度仿真的模拟实训环境,以检验学生处理经济业务的综合能力和水平。

(2) 建立实训模块。实训进度不可一味追求快,应该有张有弛地统筹安排整个实训进程,具体可分为建账、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登记总账、编制报表4个模块进行,根据每个模块的工作量及难易程度,合理设计实训进度。详见表1。

会计综合实践技能训练应安排在整个学制的最后一学期比较合适。

4 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模式

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可采用校内实验与顶岗实习两种模式相结合的方案来进行。

4.1 将校内实验室充分利用起来“岗前热身”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都建有校内会计模拟实验室,但因缺乏具体操作内容而一直处于空置状态,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本文所建立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及所倡导建立的实训资料,恰好可以将校内实验室充分利用起来。校内实验室可分为手工实训和计算机实训两种,大力加强计算机仿真会计综合实验的力度,最终实现手工账与电子账并行的教学目的。但不论哪一种,都需要事先建立并不断更新实训资料,从原始凭证的收集整理、经济业务类型的提炼整合到核算方法的更新,都要力图做到与时俱进“岗前热身”,以保证最大程度上接近会计实践。

4.2 动员一切力量组织顶岗实习 “实地演练”

顶岗实习是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比较推崇的一种实践方式。由于很多高职院校都将顶岗实习安排在整个学制的最后一学期,并将其与学生就业联系到了一起,因此这种实践方式在强化学生上岗实践能力的同时,能够发动学生及社会力量自主寻找实践岗位,提高了就业率,具有“一石十鸟”之功效。然而,我们都知道顶岗实习的本意并不仅仅局限于毕业前夕的“就业式”实习,在整个学制中期进行顶岗实习,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巩固、操作技能的强化、就业能力的提升更是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本文认为,顶岗实习可以分散到整个学制的每个寒暑假期间,让学生带着任务或积极获取学分的动机,尽早进入社会进行就业能力的训练,真正实现高职院校的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 麦海娟,罗昌状. 基于SaaS的高校计算机会计综合实验教学研究[J]. 会计之友:上旬刊,2009(2).

[2] 潘玉昆. 借鉴加拿大CBE教学模式以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J]. 教育与职业,2009(8).

篇9

会计操纵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指在公认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利用剩余的会计规则制定权对有关的会计数据进行有意识的处理,使这些数据反映的是操纵者期望表现的状态,这是在会计规则框架内行事,因而是合法会计操纵。另一类则是不遵循会计规则的安排,而在其框架之外进行会计操纵,通常表现为对当前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严重违反,这类会计操纵是非法会计操纵,它所生产出的会计信息则不具真实性,即是“失真”的会计信息。

一、会计信息操纵的动机

首先,需要在这里说明的是这一所讲会计操纵是指已经超过法律所允许的范围的行为,对于法律内不被否定的行为则不作讨论。

企业的会计操纵的结果主要反映在财务报表上,这里就从报表使用者的角度对动机进行分类。

1.投资者

(1)对于现有的投资者:在所有权与经营相对论分离的情况下,出资者虽然不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但需要利用财务会计信息评价企业的财务善和管理当局的经营业绩,检查管理当局是否实现了企业的经营目标。如若公司业绩与管理人员的薪金报酬挂钩,则产生了管理层进行会计操纵的动机。即调整相关数据以切合一定的条件从而获得奖励。根据委托理论,委托人与人两者的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只要不存在一种能够充分反映企业行为的指标,企业管理当局便有可能利用其信息优势侵犯股东权益。而股东与企业管理层往往通过合约趋同两者的目标。而合约中往往会主要依靠盈利指标评判管理层业绩,而奖金等收入的存在,驱使企业管理当局经常采取投机性会计行为以使自己的收入最大化。

(2)对于潜在的投资者出资者除包括现有出资者外,还包括潜在的出资者。对于潜在的出资者来说,他们主要是根据财务会计信息评价企业的各种投资机遇,估量投资的成本和收益以及投资风险的大小,作出是否对该企业投资的决策。为获得这一部分的潜在资金来源,公司管理层、治理层则会有粉饰报表以取得良好公司形象的动机。较大的利润总是在表面上比较吸引投资者的注意力,为公司赢得良好的形象,更易以较低的成本引进资金流。企业每年的经营业绩难免要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比如整个经济面的影响或者行业的影响等,因此不可避免的出现有时业绩大幅提高有时业绩大幅下降的情况。作为企业来说,都希望避免这种大起大落的情况,特别是业绩大幅下降会给公司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企业一般倾向于陈报逐年增长的经营业绩,以向投资者传递公司不断提高的长期盈利能力的信息,从而达到降低融资资本的目的。公司稳定的增长向投资者传递一种信号,也就是公司正常发展的信息,这也有利于树立公司的良好形象,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因而,当上市公司在某年有较大增长时,管理当局可能通过利润平滑将本年的一部分会计盈余递延到以后各期,以保证该公司业绩增长的优良态势;当上市公司在某年利润较上年下降甚至要亏损的时候,管理当局也可能通过会计估计变更来增加本年的利润。

2.债权人

债权人是企业信贷资金的提供者。债权人提供信贷资金的目的是按照约定的条件收回并获取利息收入。也就是说,债权人关心的主要是企业能否近期还本付息。基于此,他们需要了解企业资产与负债的总体结构,分析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评价企业的获利能力以及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从而作出向企业提供贷款、维持原贷款数额、追加贷款、收回贷款或改变信用条件的决策。如此,粉饰报表以获得更多投资的动机产生了。同样,在这里,债权人可分为现有和潜在的。论述与投资人相似,这里便不再重复。

3.监控部门

这里所指的政府部门包括证监会,银监会,会计师事务所。由此则产生企业会计操纵调整利润以迎合监管的动机或是直接影响监督部门以达到会计操纵的目的。企业都希望通过上市来融资,但上市有严格的限制,上市之后增发、配股等也有一些具体的标准。比如要想增发新股,需要最近三个完整会计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有些上市公司如果想要增发而又达不到条件的时候,就可能会利用会计估计变更进行盈余管理,以满足这些条件。另外企业在亏损的时候,有意扩大亏损,以使将来能够转回尽早盈利。比如上市公司为了避免被ST,在亏损的时候有意提高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这样在将来随着应收账款的收回或者再次降低坏账准备的提取比例,可以尽早实现盈利。这又可以称作为政策性调整动机。而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所的验资审计业务,由于其报酬受控与公司,这便使得公司以影响其决策。

4.税务部门

税务部门进行的税收征管是以财务会计数据为基础的。例如,流转税征收中的原始凭证稽核和流转额的确定以及所得税征收中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都离不开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这便促使治理层、管理层产生调增调减诸如存货,收入,费用等以达到避税,逃税的目的。

5.客户,供应商

这里是赢得商誉从而促进企业物流链的上下游的连续。客户,供应商使用财务报表主要是对公司的业务及信誉的评估从为确定针对特定公司销售采购方面的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为了更好地赢得这一资源,产生会计操纵的动机。

二、会计操纵动机体现问题

会计操纵的动机折射出我国的经济体制制度方面的一些不足。

(1)薪酬挂钩动机体现出首先是对激励政策的问题。激励政策过于短视以及单一化很容易导致管理层出现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操纵报表进行欺诈。

而从会计操纵的主体来讲,即治理层及管理层,这体现出公司内部监督以及外部监督力量的不足。内部监督力量主要受公司体制制度的制约。其一是对治理层,管理层权利的制约,其足以因为某些动机而影响财务报表可见其权利制约程度不够深入。表现在监事独立性差、监督失效,独立董事不独立,监管作用甚微,监事会与独立董事职能存在冲突、重叠审计委员会仍是一个新生事物,公司治理层的其实到致其监督职能的发挥打折。其二,是对财报编制流程的监督,公司制度对于这一流程的独立性与完整性的设计的不足也是导致因管理层影响而被改变的原因。而外部监督力量的不足主要来自于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的不足。其取得报酬的方式受被审计单位的控制而这往往损坏其监控的独立性。

(2)从监控,税务部门来讲,除了有关独立性还有胜任能力的问题即能否从财务报表的有关数据查找出会计操纵的痕迹,除此而外,监管行驶职责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漏洞也是会计操纵得以存在的原因。如)会计准则的不完备性。会计准则作为一种由政府出面强制制定的合约,不可能包容所有已发生、将发生的会计事项,总会存在空白和模糊地带,即使再完善的准则,它也具有不完全性,它的缺陷不只是技术性的,更是各利益相关方相互问多次博弈的结果,为使准则能够在各利益相关方之间求得平衡,就必须放宽会计准则对一些经济业务会计处理的可操纵的空间。

三、会计操纵对策

(1)强公司治理,改变业绩评价与考核办法。①完善业绩评价机制,增加一些涉及企业持续经营能力财务会计指标,改变单纯的以利润为评价、考核的唯一指标的做法。②改变激励措施,防止管理者的短期行为,就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措施而言,将长期债效补偿与短期工薪支付的分开。

(2)完善会计制度、准则和相关法律。我国正处在经济的转型时期,新生产业不断涌出,公司间的经济往来日益复杂。会计法规的建立不能一蹴而就,除了借鉴与引进国外先进的经验外,还要注意与本国的国情相结合,它的建立应该是利益相关方多次博弈的过程,使之真正成为各方都认可、对各方都有约束力的法规。权衡好会计制度的统一性,灵活性,明确规范性,努力消除法规、制度中的遗漏地带,准则的漏洞越少,就越能遏制会计操纵行为。

(3)逐步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的公司制运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操纵行为。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应着重解决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完善内部监控制度。明确监事会设立的目的,提高独立性, 增设高质量的审计委员会,细化审计体系,重视内部审计,强化基础性建设。二是提高报表编制的独立性问题。这也是与股东权利的制约以及会计人员和内部个各员工的牵制责任有关。尽量保证会计人员的独立性从而保证报表编制的客观准确。

(4)提高会计及监管部门人员的业务素质。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生成的,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可靠性的关键一环在于会计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随着会计职能的扩大,会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业务技术能力是胜任上市公司会计岗位工作的必然要求。即会计人员对与自身相联系的相关理论知识应有广泛的理解,这包括对行业生产经营、企业管理、会计实务、财税法规的掌握,有综合理财能力,有辩证思维,公关意识、终身学习意识等等。为此,应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力度,以更新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素质,增强其会计处理的判断能力。与其相对的监管人员也应该具备相应的会计、管理、法律方面的知识才能在更高的层面上规范市场行为。

(5)加强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社会监督体系。尽快建立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会计信息社会监督体系,增强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可验证性和公开性同时对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应强化风险意识,完善注册会计师惩戒制度。此外应增强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关注。只有独立才能使注册会计师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可以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发表中肯的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程度,是能否发挥其防范利润操纵作用的关键之一,为完善制度,提高独立性,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暂时终止由上市公司自行聘任注册会计师的做法。②建立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机制。③推进审计收费的市场化进程。

(6)行全方位的诚信教育,净化会计环境。这是在大环境上的引导性规范。上市公司的管理层进行利润操纵,其结果是向市场提供了虚假财务信息,这是一种缺乏诚信的表现。监管机构等证券市场的参与者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诚信教育可以使证券市场的参与者和监管者自觉抵制各种利益的诱惑,创造一个良好的会计环境,而这对于产生一种诚信的氛围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刘彩云.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操纵动机及对策.铜陵学院学报,2004,第2期.

[2]汤静.上市公司利润操纵动机及手段的应对措施探析.时代经贸,2010,3 月 中旬刊.

篇10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096-02

引言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及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程度的提高,会计作为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与此相应的是社会对会计职业专业化的要求也随之增加。经济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要求会计职业不能仅仅局限于记账、报账,更重要的是如何为企业管理者出谋划策,进行有效财务管理,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会计职业背景的巨大变化,要求突现出会计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本文试图以会计职业为背景,对如何进行会计创新性教育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对改进中国会计教育现状发挥“添砖加瓦”的作用。

一、会计职业的发展及与会计教育的关系

(一)会计职业的发展

1.与企业管理经营岗位相融合。在企业信息化的条件下,会计反映职能会大大减少,与此相适应的会计人员如何有效参与企业决策,在诸如产品设计、项目投资、成本控制、绩效评估和薪酬设计等等方面发挥作用。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服务。由此而对会计人员职能的要求将更加灵活和多样。

2.参与企业的价值管理。会计人员应主动参与企业的价值管理。企业价值体现在扣除必要的资本投入以后所创造的剩余。企业价值管理就是通过公司战略、分析技术、业绩评价、激励、风险控制等一系列方式和方法的建立,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3.会计职业协调能力不断增强。会计职业因其处理大量的利益相关问题,不可避免要权衡与协调不同相关人的利益。在协调过程中,会计人员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都需要得到体现和发挥。

(二)会计职业和会计教育的关系

会计职业以其较高的实践性和理论性,决定了会计职业和会计教育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会计实践性决定了会计教育如果仅仅停留在书本教条的讲解和学习,必然也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国外,会计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向会计职业界输送合格的会计人才。其次,会计职业也向会计教育提供必要的实习机会。会计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实习对于会计专业学生就犹如医学院的临床实习,在课堂上教师仅仅讲解的是会计和财务领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面对经营模式千变万化的企业,学生如何将所学的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习可以有效的缩短二者的差距。

会计教育可以从获得会计职业界必要的经济支援,在课题研究方面会计职业界可以充分利用会计教育人力资源,解决现实问题。在国外,一些大的会计事务向会计教育提供相关研究的资助,大大丰富了会计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视野,同时也减少了在会计研究中供应和需求之间的矛盾。

随着会计职业背景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会计事务所需要知识更广泛的专业人才,他们招募职员也不再局限于会计学院这样的专业院校,而是转向了商学院。这无疑是对会计教育的一个重大挑战。这就要求会计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会计领域本身,而是应有更广大的视野,并与相关课程有效结合在一起。

二、适应会计职业发展的会计教育创新模式

创新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的表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也是人类适应环境而作出的能动方式。会计教育创新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会计教育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观念转变

长期以来会计教育围绕着“概念+原理+练习+考试”的模式进行。这一模式固然有其优点。表现为逻辑性强,概念层次清楚,对于初次学习会计基础课程的学生来说,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之间联系清晰,便于学生通过练习,掌握相关知识点。然而,如果所有会计课程都“复制”这一模式,其整体会计教育效果大大折扣。体现在以“填鸭式”教学模式为主,学生在大学学习变为以应付各种考试,而完全忘记了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的目标。因而,会计教育观念亟待转变,表现为:

1.学习能力培养。学习能力体现在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学习主动性是指通过自我设计学习方案,通过自学掌握相关内容;学习探索性体现在已知学习领域之外,掌握相关知识内容。对于教师来说,以学习能力培养为目标,在教学课程设计上就会有很大不同,原来局限于书本面面俱到式的教育就不再适用。激发学生主动性,教师重要的作用在于引导,升华和扩展。引导体现在对整个学习进程的贯通,“打通难点关卡”;升华体现在现有知识点基础上理论的提高;扩展体现对课本以外未知领域的学习和掌握。

2.财经语言表达、写作和沟通能力的培养。会计作为一门商业“语言”,体现以专业词汇对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阐述;以财经语言进行交流、沟通是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因而,在会计和财经课程中安排论文写作,课堂讨论是十分必要的,

3.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经营模式和信息结构发生了本质变化。传统独立的手工会计系统早已为整合的信息系统所替代。为此,传统会计角色也发生本质变化。因而,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是会计教育的重要一环。

4.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职业胜任能力体现在以一定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对所分配工作完成的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主要关注人的精神、品质和态度。这一培养应融会于整个教学模式中,在平时教学中,要求学生以客观、独立的精神进行思考,养成正直、诚信的职业态度,关注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

(二)会计课程体系的整合

现有的会计课程体系基本是改革开放初期对西方会计课程体系的引进和借鉴,形成了主干课程模快:如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审计学等等。现实经济环境的日新月异,原有各自为政的教学模块很难促使学生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笔者认为,会计课程体系应满足“专业性、层次性和模块化”的要求。

1.专业性:在以往的教学安排中,将会计学和财务专业置于管理学的子科目下进行教学,在实践教学中没有将管理课程和会计学课程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两张皮”的特点,会计专业学生缺乏从管理角度来认识会计问题,管理专业学生又缺乏会计视野和深度。为避免“两层皮”的问题,就应针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强调专业性,将管理和信息技术的课程有机整合在整个会计专业学习中。现实环境的发展,使会计人员早已不能局限进行记账和算账这样的传统工作,未来的会计人员可能是企业的信息执行员,预算控制员、资金调度员或成本管理员。

2.层次性。对会计专业的要求,体现了从会计角度对会计课程的安排。同时注意不同层次学生对会计要求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因而,可以将会计课程体系设计成若干层次。第一层――基础层次:强调会计的基本功能、会计的基本循环及会计在管理中的作用;第二层次――专业层次:强调会计处理的基本技能,及相关会计的专业知识;第三层次――应用层次:以基本技能为背景,进行实际的案例分析、操作技巧等方面的训练;第四层次――研究层次:以基本理论为基础,对相关财经问题展开自身研究。

3.模块化。模块化是将大量不同方向课程按照结构层次设计成为不同模式块,同一层次课程有一定相关度,并且课程难易程度相似,知识面涉及较宽。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对不同模块进行自由组合,模块设计过程中即要注意知识的递进层次,又将各个部分有机联系,相互渗透。

(三)会计教学、考评和实践环节的整合

会计教学和实践是实现会计目标的两个重要环节。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教学课程体系以后,与之相适应的是教学模式的调整。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应该得到鼓励和采纳。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剖析、实习锻炼等等成为多样教学模式的重要形式。如何将会计实践模式整合进行会计正常的教学环节,是需要亟待解决问题。会计教学实践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学校和用人单位可以签订长期的实习合作协议,或有必要时学校自身建立实习基地,随时满足学生实习需要;其次,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也可作为实习重要一环节。

采取多样的会计教学模式同时要改变教学考评手段,现有教学模式固化,繁重而大量的课堂讲授几乎占去了会计教学大部分时间,学生疲于应付各种课程的讲授和考核,实践环节浮于表面,学生在自我学习、分析现实财经问题茫然无措,各种所学知识难以贯通。会计教学和实践环节的脱离,和会计教学考评有着一定关系。考评往往重视形式,忽略问题的实质。考评只注重卷面成绩而忽略实际能力,只重视期末成绩而不重视平时成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依赖于考试成绩,忽视对能力培养的考评。这也同时导引了教师的教学倾向和模式。因而对于课外现实问题要么兴趣索然,要么缺乏思考主动性;对教师安排的课堂讨论、案例剖析等教学环节表现出兴趣不大的特点,这无疑挫伤了教师进行新的教学模式探索的积极性,也无形促成了原有教学模式的僵化。

研究结论

会计教学模式的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观念、目标、手段和考评等方方面面进行变化,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是教学真正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会计教学应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学环节多样化和考评等环节加以改革。高等学校对于奠定学生未来良好职业基础的场所,有着更大责任和使命来实现其真正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林志军,等.中国会计教育中的知识及技能要素的发展[J].会计研究,2004,(9).

篇11

一、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卢梭认为发现教学是以儿童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本能为基础,是遵循和提升儿童本性的教学方式,包含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教授两个基本要素。发现教学理论日后成为研究性教学的直接理论来源。研究性教学被普遍理解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以特定的、具体的主题为载体,指导学生独立而主动地探究和实践,并在此过程中吸收并应用知识,进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杜威最早提出主动作业和做中学的方法,建议将实验探索方法引入科学教育领域,其将实验探索方法的过程分为五个具体步骤: 感知困难; 找到困难所在; 设想不同的解决办法; 运用推理来分析设想的意义; 进一步观察和实验,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萨其曼将探究的科学与探求的教学相结合,认为探究性教学的本质和特征是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获得知识,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须的探究能力。研究性教学的理念被广泛运用于欧、美和日本等国的高等教育中,通过鼓励学生形成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我国,王升( 2002) 、石中英( 2002) 和王金发( 2010) 指出,研究性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是一种课程形态,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它不同于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探索、发现和研究知识的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些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得到了推广和检验,如清华大学的学生研究训练( SRT) ,浙江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SRTP) 等,都是在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融入了相关课题的研究,以期在教学和科研统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从国内外的理论发展和实践经验来看,研究性教学就是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教师带着问题组织和实施教学,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和运用知识,师生共同参与,综合地运用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农业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

( 一) 研究性教学能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会计人才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不仅是一门系统性和逻辑性都非常强的学科,而且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具有极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突出表现在随着经济行为和经济关系的日趋活跃与复杂,新的经济业务和财务问题不断涌现,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和财经法规也相应地做出跟进和调整。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机械地死记硬背、简单的会计核算实验,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和财经法规变化的原因,思考这些准则和法规在调整经济行为与经济关系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也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深入思考和参与现实经济问题研究,培养主动获取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切实提高专业素养和应对复杂商业环境的应变能力。

( 二) 研究性教学能促进会计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农业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的发展面临内外双重资源稀缺压力。内部而言,学校往往通过科研项目等级、科研经费规模、论文质量、社会化服务水平等方面来评价学科的发展,并据此来决定予以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的支持。在农业高等院校中,大农学类专业由于办学历史长,师资队伍实力强,科研水平高,被认为是学校的安身立命之本,因此,这些专业占用了绝大部分的校内资源,如学科建设经费、实验室面积、基地数量与规模,以及人才储备建设等等。会计学科的发展无论从科研还是社会化服务来看,都与大农学专业相距甚远,所以,从学校争取资源的话语权非常有限。外部竞争压力更大,农业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的学科发展,较之财经类和重点综合性院校差距明显,突出表现为: 专业学科发展定位模糊,缺乏高水平科研成果,难以引进优秀专业人才。这些差距导致农业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在申报高等级科研项目,争取参与地方和企业的合作中处于劣势。在双重压力之下,需要通过提倡研究性教学来推动会计专业教师钻研业务,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努力争取更多的内外部资源,实现学科的稳步发展。

( 三) 研究性教学能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我国会计学专业招生学校之多、招生规模之大、招生层次之丰富是其他专业难以比肩的,这也意味着会计专业的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相对于财经类和重点综合性院校来说,农业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无论是从学生基础、师资水平还是从社会资源来看都不具有优势。要提高农业高等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用专业的思维来发现、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可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加深其对会计理论的认识,理解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的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具备较强的动脑、动手和动口的能力,从而实现其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三、会计学专业研究性教学三环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湖南农业大学会计专业综合改革的内容之一就是在课程教学中引入研究性教学模式,其基本指导思想是在人才培养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具体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立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专业课程内容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通过引导学生主动调查研究、收集信息、整理和分析资料,并运用课程和专业的理论、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安排,包括研究性课程教学、研究性实践教学和研究性课程考核三个环节。

( 一) 研究性理论教学的构建与实施

研究性理论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针对学生在课程学习或社会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结合经济时事热点来设置特定的教学情境,激发__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来主动收集和分析信息,并努力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具体包括案例教学、课程讨论教学和课题导向教学三个方面。

第一,精心准备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和教师一起对案例进行分析和研讨,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案例所采取的策略,吸收案例中有价值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并将案例中所体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原理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良好的案例既能够贯彻教师的教学意图,实现教学目标,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消化和吸收课程知识。案例教学要求经常对案例进行更新,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说到财务造假就是安然银广厦和蓝田股份那几个老生常谈的例子。不仅时代久远,学生也听了很多遍,感觉索然无味。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案例,除了那些影响大的典型案例,还可以利用学校和教师的社会资源,挖掘身边的案例素材,这样,不仅学生感兴趣,教学效果好,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和社会联系也得到了提升和加强。

第二,深入开展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教学是一种通过师生互动来实现学习深化的教学方式。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组织和提供讨论的材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主动开展社会调查、网络查询、查阅期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资料分析和论证,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能够制作多媒体和进行讲演。课程讨论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还训练了学生将思路转为文字和口头表达的能力。课堂讨论一般采用分组的方式进行,小组除了提交整组分析报告和PPT 文件,还要求提交组内分工方案、讨论记录和组员工作日记,目的是让更多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讨论中来,而不是搭便车。

第三,有针对性地实施课题导向教学。课题导向教学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教师将最近的科研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实现理论基础和学科前沿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专业动态,培养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二是选择一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组成团队来从事一定的科学研究,如,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或申请各类大学生创新性科学研究项目。通过项目研究让学生观察社会经济现象,思考这些经济现象的内在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科学探究的精神,让学生通过参与科研实践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为将来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 二) 研究性实践教学的构建与实施

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开展研究性实践教学能够激励和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主动探索真理和检验真理,可以在增长知识和才干的同时,形成健全的人格。研究性实践教学包括研究性课堂实验、研究性社会实践和研究性毕业论文。

其一,设计开发性课堂实验。通过开发开放性实验课程,把学生关心的焦点和难点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列出来,组织学生在仿真的情景下进行模拟分析和演练,训练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目前,农业高等院校的开放性实验主要有审计实验和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实验,数量非常有限。会计最终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的,而企业的经营管理没有统一的范式可循,是一个开放的综合系统,为了让学生拥有应对企业经营复杂局面的能力,应该多开设一些开放性实验课程,包括课程开放性实验和综合开放性实验。课程开放性实验,如湖南农业大学的企业理财方案设计实验,学生可以通过对案例公司的投、融资分析,现金管理,存贷管理和外汇管理的思考,加深对财务管理课程相关理论的认知。综合开放性实验可以打通学生本科期间所学的课程知识,如成本管理综合实验需要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课程中的知识融会贯通,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能力的目的。

其二,建立一定数量稳定的实习基地。研究性社会实践的开展与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密不可分。现实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变化及企业不同阶段的管理需求差异,导致会计专业的课堂教学、实践模拟与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差距,学生要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就不能只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要到真实的经济环境中去历练和积累经验。但是,由于会计和财务工作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很少有单位愿意接受学生来进行专业实习,或即使接纳实习生,实习内容也大多与专业无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积极想办法借助学校大农学科的优势社会资源,共建一些稳定的会计专业实习基地,让学生干中学,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其三,扎实推进毕业论文工作。研究性毕业论文是指论文指导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后,给出毕业论文题目并提出写作要求,由学生根据选题进行社会调查、文献检索和参与实践来撰写毕业论文的一种实践教学方式。毕业论文是研究性教学模式效果的综合体现,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在案例分析、课程讨论和课题参与中,思维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能够结合专业理论发现经济生活中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通过实验模拟、资料收集、社会实践,可以对论文的选题进行较为深入而踏实的研究。写作研究性毕业论文,检验了学生在校期间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状况,反映了研究性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效果,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了坚实的职业能力基础。

( 三) 研究性课程考核的构建与实施

研究性课程考核包括了考核内容的设计、考核标准的制定和考核方法的选择等三个方面。

第一,研究性考核内容的设计要结合教师研究性教学和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要求。考核内容在设计上主要是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做到活综新三点。活即灵活性,考核的内容既要在书本,又要不局限于书本,鼓励和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经济现象结合起来,能够用专业的理论知识来分析经济社会中鲜活的素材。综即综合性,考核中点的知识主要考核学生对本门课程重点内容的理解,而综则是通过在考核中设计一些前后知识串联的题目,侧重于考核和评价学生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鼓励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解释。新即时新性,会计学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和时效性都非常强,新鲜的内容、身边的内容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挑战的欲望,从而达到理想的考核效果。

第二,研究性考核标准要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结合起来进行评价。过去学生的课程成绩一般由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构成。而平时成绩往往侧重于学生到课出勤的情况,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认知水平在平时成绩中少有体现,同时,通过一张试卷得分的高低来反映学生学习能力也难免有失偏颇。研究性考核标准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以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行为和学习认知统一的综合性的评价机制,重在对学生会计学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与实践精确的考核和评价。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堂表现、实践表现和组员评价。其中,课堂表现包括课堂出勤和课堂活跃度; 实践表现包括实践行为和实践作业,重点考查是否积极参与实践过程,是否为完成实践作业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准备工作,实践作业的结论是否有一定的说服力等。组员评价是在分组实践的过程中,由组长组织全部成员,根据个人的分工情况、工作完成情况及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来进行客观打分。目前湖南农业大学会计学专业已经在理财方案设计实验和审计案例操作实验两个开放性试验中引入了组员评价,学生的评价结果较好地反映了组员的工作努力程度,并没有出现事先担心的评价不公允的情况。结果性评价可以采用开卷、闭卷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课程论文和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让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创新思维,侧重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第三,研究性考核方法应该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擅于动手、乐于跑腿,敢于动口的综合能力。勤于思考,是指在考核中尽量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数据分析、课程论文、调研报告等形式,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检测学生思维的科学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擅于动手,是指通过平时研究性教学的训练,让学生在考核中把自己思考的内容和结论以文字和图表的形式,逻辑分明,层次清晰地表达出来。乐于跑腿,就是要在实践课程、课程论文和调研报告的考核中,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去了解和思考各种经济问题,考核学生基于专业基础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敢于动口,是要通过课堂发言和讨论等方式,考核学生阐述自己观点的表达能力;通过深入社会调研、讨论和访谈等方式,考核学生主动沟通和求知的能力。

四、农业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研究性教学模式的保障体系

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组织和实施,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农业高等院校尤其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合作,以保障会计专业研究性教学的顺利展开。

( 一) 建立和完善研究性教学的各项制度

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意识到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来引导老师乐于开展研究性教学,让学生愿意接受研究性学习的训练。首先,学校应该在经费上对研究性教学予以支持。学校可以将研究性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对教师的社会调研、案例搜集和整理等为研究性教学服务的工作进行资助。其次,改革传统的课堂管理和评价方法。研究性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生发现、分析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需要利用网络和图书资料等多元化的途径来广泛地收集信息和资料。把学生局限于课堂,把学生的行为局限为听教师讲课,难以实现研究性教学的目标。再次,改革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评价体系。目前教师职称的晋升主要是根据其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在这样的教师评价体系下,老师不愿意在教学上多花功夫,更不用说针对研究性教学来进行思考和准备了。只有改革现行的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教学投入予以重视并纳入考评体系,教师才有动力主动开展研究性教学。

( 二) 建设适应研究性教学的师资队伍

篇1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233-02

0 引言

人才培养层次的正确定位关系到学科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其发展格局,是学科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依据,准确理解应用型的内涵实质,是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前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功能,学校首先要结合自身办学实力、区域发展需要、学科专业积淀、师资队伍结构和优势等,明确人才培养层次定位是研究型,还是应用型,并按照对应层次建构培养方案;其次从社会服务方面,主要面向区域经济和行业需要,在人才培养方向及专业方向上,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适时的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设置专业,调整专业方向,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更好的服务于区域经济。

1 目前市场对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1.1需求结构分析据中国新闻网公布的国家工商总局最新的一项统计表明,截止2008年上半年,全国私营企业已达到300万户,同比增长20%,增加近35万户。按此增长速度分析。全国私营企业每年至少增加了30万户,按每个企业配置1-2名会计人员计算,会计行业每年需要增加40多万会计从业人员。由此可见,财务人才的就业前景较为乐观。有关数据统计表明,具有初级职称的人数比中高级职称及其他高证书的人数多。而目前在人才市场上,初级会计人才已相对饱和,甚至过剩,中高级会计人员一直是企业人力资源竞争的对象,就目前每年的供需比来看,中级会计人才需求的缺口很大,高级会计人才如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紧缺就更严重了。所以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的中高层会计人员是各单位所急需的人员。

1.2需求能力分析据调查显示,各招聘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更需要应用型人才,比如他们首先注重的是应聘者的综合能力,如其次是职业资格证书,而学历、口才、分数、外表等都排在后面。这说明市场真正需要的是有能力的人才。如敬业爱岗、务实求精的高素质实用人才,能够动手、“一教两证”的第一线技术人才,知识更新、技术更新的新职业岗位人才,能进行应用创新、开拓创业的创新人才,懂得管理、了解规则的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复合人才。那么就会计专业而言,需要哪些具体的能力呢?鹿亚芹等人认为,会计人才应具有以下几种能力“财务核算能力,会计软件的运用能力,良好的沟通、表达和协调能力,预测、决策和财务管理能力,诚信、责任心等职业道德,懂外语,创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阳征保、胡进认为会计人才应该具备以下五种能力素质:“管理等知识与专业知识融合能力,专业英语运用能力。会计信息的网络处理能力,以沟通能力为核心的资源构建能力,道德判断与道德实践能力”。李荣认为应用型会计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几种能力:“人文能力:政治素养、个人素养、人文素养和信息素养;专业能力:会计核算能力、财务管理能力、财务分析能力、税收处理能力;核心能力:会计能力、财务能力、审计业务能力、税收处理能力;发展能力:注册会计师、创新创业能力、考研能力、出国深造能力”。

2 当前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通常我们对应用型的典型特征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我国高等教育虽然我国在不同时期对本专科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不尽相同,但“高素质、强能力”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的却是一致的。换句话说,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都是其内在要求。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不论是本科还是专科层次的人才培养往往都偏向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理论最终向实践的转化,满足于传统人才培养的规格,没有能按照会计岗位实践性要求去开发课程与教学,从而使人才培养目标发生偏移,人才培养质量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往往眼高手低,在面对市场上激烈的竞争时就出现了一个“怪圈”: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人,而大批的即将要毕业大学生又面I临失业的两难困境。到底是企业挑剔还是我们培养的不是有用的人才?

2.2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合理在课程设置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倾向,过于强调教学内容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善性,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辅助环节,平时会计业务的相关实训课程由于实验经费和实验条件等限制往往很难按照培养计划完整开设;会计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会计实践性的需要,过于侧重讲解会计的核算职能,重复于各种数据的计算和会计分录的编写:教学内容过度专门化,没能有效打通与相关经济管理类课程的相互联系,所学知识僵化,缺少适用性和应用性。

2.3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单调与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相适用的实践教学体系及其操作环节有待完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是分不开的。而与专业实践性教学所需要的独立实践教学体系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完全建立。传统教学模式对理论学习和实践时间安排不合理,人为地造成理论和实际脱节。会计教学方法陈旧,教师单向传授式教育使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使实践性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很多同学在上学期间根本没有接触过会计实务中的单、证、账、表,以后走向工作岗位,一下子要面对各种行业的会计实务中出现的各种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及复杂的业务处理方法无所适从,更不要说实现毕业生的“零距离”就业。

3 当前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3.1合理定位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会计人才的社会需求是目标培养的风向标。社会需求的层次和需求的能力应是我们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主要依据。所以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是个动态概念,是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变化而需要不断调整的教育目标。况且会计是一门技能性、理论性都较强的学科,技能训练比重大,因此应用型会计人才显然是我们培养时要基本确定的方向。所以各个高校在开设此专业前就应该根据自身实力和区域经济的特点,合理定位学校培养层次,是研究型的还是应用型的,从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这样既能保证会计研究、教学的延续性,又能保证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3.2改革课程设置体系,革新教学内容鉴于实训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实训课程开设时间的滞后性,为了保证学生所学理论与实践的及时联系,可以把实训分为两部分:一是分段单项实训,一是综合模拟实训。单项实训强调实训的层次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所以可以

分散在学习各章节的期间进行,根据学生理论掌握情况,灵活安排实训时间。要求学生在认识会计实务中单证账表的基础上分别学会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在综合模拟实训阶段则要求学生在学习以往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等相关课程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一步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在操作过程中既要使业务拟真,又不要过于繁杂;在操作方法上既可以采取分组分角色合作完成一套账,使学生体验不同岗位的职责,也可以每人独自完成一整套账,从总体上把握企业整个账务处理流程。另外,实训也分为手工模拟实训和会计电算化的实训,前面讲的内容更侧重手工实训。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算化的能力也是每个学生应掌握的基本能力,所以应保证会计电算化相关课程的开设,并且给予时间上的最大保障。在做好校内实训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开展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3.3积极改革实践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高校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是在毕业以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学历较高,取得了某种职业资格证书,但没有从事过会计实务工作,实际经验很少,对会计知识的理解仅限于书本。这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先天局限性。所以我们要求教师不仅应具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应该具有很强的实践示范能力,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最好从事过会计工作,能很好的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所以要加强对现有会计教师的后续培训,向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聘请财务总监、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到校指导会计教学工作,对教师进行培训以弥补其实践知识的不足:积极提倡、鼓励教师到企业中去,参与企业财务实务运作,积累解决、处理实际问题的工作经验,如可以轮流选派教师定期或不定期的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会计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一些理论性强、操作性差的课程可以采用闭卷考试,对于可操作性强的课程可直接对操作过程和实习成果进行考核,采取上机操作、技能竞赛、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灵活应用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教学手段上应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运用多媒体可以会计中“资产、所有者权益、会计循环程序”等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图像和声音,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可接受性;为学生提供了高速度、高容量的信息资源.扩充了学习资源,可以延伸课本有限的教学内容,更以其声、形、音、画合而为一的动感场景为会计教学增加吸引力和感染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全面调动学习兴趣,激活创造性思维的环境,让学生感性地认识会计理论,提高会计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13

一、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具体运用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资产的定义为“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单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企业对那些预期不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项目,都不能再作为资产来核算和列报。新会计制度对我国企业当前普遍存在的资产虚增现象,进一步扩大了谨慎性原则的实用范围,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在原来《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计提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跌价准备等四项准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这四项减值准备。而且在会计政策的选择方面企业自主选择的余地更大,如对于坏账准备,原制度规定必须按国家统一规定的比例计提,已经发生的坏账损失必须经过财政部门批准才能冲销,致使大量呆账、坏账长期挂账,固定资产也存在类似情况。这些都是导致企业资产不实的重要因素。新制度规定,坏账准备和累计折旧的计提比例均由企业自主合理确定,这样就能更加真实地反映资产的有效价值,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体现出资产必须具有能够给企业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属性,提供真实稳健的会计信息。例如:待摊费用原制度规定在1年内分期摊销,新制度规定所摊销的项目不能再为企业带来利益,应将尚未摊销的待摊费用全部转入当期成本费用。待处理财产损益原制度规定批准前列示于资产方,经过批准后才能结转为当期损益,新制度规定无论是否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均应在年末结账前计入当期损益,不再允许列示于资产方。开办费原制度规定5年内摊销完毕,新制度规定除购建固定资产外,所有筹建期间发生的费用,先在长期待摊费用中归集,在企业开始生产经营当月一次计入开始生产经营当月的损益。

二、从收益确认的角度看

从谨慎性原则出发,不高估收益,不低估负债和费用。例如:短期投资所取得的现金股利和利息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益,冲减短期投资账面价值,不再作为投资收益确认当期损益。到期不能收回的应收票据,转入应收账款科目核算后,期末不再计提利息,其所包含的利息,在有关备查簿中进行登记,待实际收到时再冲减收到当期的财务费用。对于使用借款购置和建造的固定资产,其利息资本化的时间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为标准,不再以“固定资产投入使用”为标准,避免了企业以是否办理竣工决算为由,拖长借款利息资本化的时间,虚增当期资产和利润,从而引起会计信息失真。

三、谨慎性原则的局限性

首先,谨慎性原则本身具有较强的倾向性,本期的利润稳健了,后期的却不稳健。比如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使得当期利润计算偏低,期末存货价值减少,会导致以后期间销售成本偏低,使利润反弹,对于期末存货占资产比重较大的企业(如房地产开发公司)来说,这不失为操纵利润的手段,由此企业可能在某一会计年度注销巨额呆滞存货,计提巨额存货跌价准备,实现对存货成本的巨额冲销,然后次年可顺利实现数额可观的净利润,这种盈余管理只需对期末存货可变现净值作过低估计,而无需在次年度大量冲回减值准备。其次,谨慎性原则在实务操作中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受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职业判断能力的影响,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可验证性。如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在没取得发票账单和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按该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入账价值,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怎样计算确定,折现率选用多大,都需要看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高低。谨慎性原则具有主观和不可验证性,易被滥用极大地破坏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使企业经营者更加容易地调节年度损益,均衡股利分配甚至逃避税款。

四、谨慎性原则的改进思路

首先,扩大谨慎性原则运用范围与适度运用相结合,通过逐步扩大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范围,促使各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中进行公平竞争,使投资者及债权人对企业的分析有较强的可比性,从而使会计信息成为其真正决策的有效信息。寻找一个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平衡点,以使谨慎性原则的优点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将其缺陷约束在最小的范围内。其次,推行谨慎性原则要循序渐进,由于谨慎性原则贯穿于会计工作各个方面,设计到各方面利益关系,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会减少企业利润,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国家财政收入,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监管,在非上市公司执行谨慎性原则时,制定若干事实细则和操作指南,循序渐进逐步有计划地进行。再次,提高会计人员职业水平和判断能力,加强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会有求真意识;应系统地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练好扎实的基本功;应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加强后续教育。

总之,在我国实行谨慎性原则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谨慎性原则运用过程中把握好“度”的问题,只有适度运用谨慎性程序和方法,才能真正揭示谨慎性会计的本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