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物流运输的管理

物流运输的管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9:4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物流运输的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物流运输的管理

篇1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活动的集中程度和规模程度逐渐凸显。企业间的生产资料交换和依赖关系错综复杂,对流通路径和速度要求越来越高。现代物流就是要将流通从生产中剥离开来,重新整合物流资源,形成含运输、仓储、装卸、配送一体化的专业物流系统和服务。同时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提高物流业务过程中信息的共享、传递、跟踪、查询等一系列用户活动的处理能力。

2 国内外现状及研究意义

世界各国物流运输管理信息化的进程都不一样,发达国家拥有成熟完整的物流端到端系统,货物领域采用先进的条形码和RFID电子标识录入系统,货源跟踪采用GPS、GIS等卫星定位技术,客户可以在线下单以及查询货物运输的详细情况。

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较晚,信息化水平和投入远远不足,信息的不对称造成我国流通运输环节效率低下且成本较高。但幸运的是我国交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为现代物流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代物流运输方式主要包括公路、铁路、民航、水路、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其中我国铁路物流运输具备以下优势:(1)基础设施完善,我国铁路运输网络发达,运营线路2013年已突破10万公里,TMIS系统运行成熟,拥有大量的货运站点,具备实现仓储、装卸、运输、配送的基本能力。(2)运力规模大,铁路比公路单车装载能力和规模都具备明显的优势,并且安全可靠。(3)全天候运输,铁路物流运输受风雨雪雾等恶劣天气的影响极小,这些是飞机、汽车等其他运输方式所不可比拟的。

3 物流运输管理系统设计

3.1 需求分析

物流运输管理系统是指对物流运输资源的动态管理,搭建起一个系统平台实现物流信息与市场对接,同时利用工作流技术建立统一规范的物流运输标准,高效完成整个业务活动的控制、整体物流服务计划的制定和协调等。

目前我国各铁路局已经在货物运输、仓储、配送等方面开展一些服务,为了进一步激发铁路物流运输的活力,必须要做到面向客户,可定制、多样化、高效率的物流服务才能够占领市场。

从上述业务需求可以看出,物流运输管理系统的需求应该主要包括路外需求和路内需求,路外需求就是要将市场客户管理纳入到系统中,为客户提供业务办理、信息动态追踪、多级查询等功能;路内需求就是通过物流运输系统科学规划和管理物流运输流程,完成仓储、运输、配送整个业务链条的管理。

3.2 总体架构

基于以上需求分析,全面考虑系统建设网络环境,采用了四层体系设计了物流运输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如图1),包含底层服务器、工作站以及GPS、GIS等定位追踪硬件设备,网络层负责数据传输,数据层提供数据存储和访问操作,应用层完成业务展示。

3.3 功能模块

业务层功能划分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客户服务类功能、物流运输业务类功能、用户及系统管理类功能。

3.3.1 客户服务类

主要是为用户提供业务办理、信息查询、通知提示等功能。

(1)客户业务办理:系统提供在线电子业务订单,支持多种类型订单业务,客户可以自助选择,包括整车运输、集装箱运输、仓储业务、配送业务等等,支持客户个性化定制,确保订单业务的流畅和准确。

(2)客户信息查询:系统提供用户在线全面查询货物状态的详细信息,包括仓储查询、装卸查询、运输查询、配送查询等功能,客户通过货物号查看出库情况及货物装卸情况,根据货物运单号查询运输情况和配送情况,如货物名称、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目前位置、联系人、装载量等等。

(3)通知提示:货物状态发生变化或者管理员公告时,可以以邮件或者短信的方式通知到客户。

3.3.2 物流运输业务类

主要为企业提供管理、控制、决策的功能。

(1)运输管理:完成装车业务、发送业务、到达业务的电子化和信息化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协调线路和运力,同时与仓储、配送衔接业务做好交互和关联。

(2)仓储管理:以仓库为核心,完成入库、出库等信息的管理,包括货物验收入库、分类放置、拣货计划、包装出库等,同时做好货物存储保管,包括货位、货区存储量、入库日期等,对货物流转状态进行实时动态管理。

(3)配送管理:主要完成铁路运输外周边的配送业务,也就是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包括公路车辆信息管理、调度信息管理、驾驶员信息管理。

(4)客户管理:收集、录入、管理客户的基本资料,对客户签订的合同以及提供的服务进行电子化管理,及时挖掘客户需求。

3.3.3 用户及系统管理类

主要提供用户个人信息的管理、系统角色权限分配等功能。

(1)用户管理:完成账户登录、密码以及个人信息的管理。

(2)系统管理:完成账户分配、角色管理、权限管理。

3.4 关键技术

(1)系统基于WEB的B/S架构,采用面向服务的SOA松耦合体系技术,以企业服务总线ESB为关键组件实现完整的信息共享。

(2)企业服务总线ESB开放标准化的接口,能够完成与其它组件的互操作和粗粒度应用。

(3)系统集成度高,基于SOA的模块化开发,异构程度高,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以及快速部署。

(4)采用了业务流程建模、管理的方法,使业务执行标准化、通用化、线性化。

4 物流运输管理系统的实现

4.1 客户服务类功能实现

4.1.1 业务办理

用户登录物流运输管理系统网站进行注册,提交客户档案信息,完成后可以自助通过网站申请业务办理并填写相关电子订单,包括整车业务、普快货物列车业务、集装箱业务和仓储业务,管理员审核后即可展开后续物流流程。

4.1.2 信息查询

提供客户多条件查询,客户可以查询到自己的订单信息、货物信息、运输信息。

4.1.3 通知提示

系统发现客户货物状态发生改变是通过接口启动发送功能,短信或者邮件通知客户。

4.2 物流业务类

4.2.1 运输管理

系统业务人员查看客户业务办理汇总表,根据管理部门的审核情况,对符合申请发送业务的订单进行统计,然后进行归类,运输业务应该分为铁路整车运输和集装箱运输,通盘考虑协调运力,制定完善的运输计划,运输计划信息应包括:发货人、收货人、货物名称、种类、发车时间/地点、到达时间/地点、线路描述、运输类型、运输价格、联系人、联系电话等等,业务人员根据系统中运输计划完成申请装车、组织发送、到达确认、卸车配送等作业,并对业务完成情况形成报表以及费用统计报表,系统支持配置多种灵活的报表格式和模版。

4.2.2 仓储管理

根据客户订单要求,在系统中申请入库作业、出库作业等流程,同时实时动态管理仓库,统计、查询物料对应、批次、储量等情况。

4.2.3 配送管理

根据系统中客户订单发到站信息,申请配送业务流程,组织车辆运输,并对运输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并在系统中显示周转信息和记录,支持报表统计。

4.2.4 客户管理

对客户信息进行增、删、改、查操作,管理客户的基本信息,包括客户名称、客户代码、客户类型、法人、联系电话等等;管理客户的业务信息,包括合同名称、编号、服务内容、业务数量等等。

4.3 用户及系统管理类

4.3.1 用户管理

对用户进行增、删、改、差等操作,用于后台管理。

4.3.2 系统管理

设定角色能组、权限组,对用户进行归类增、删、改、查等操作,用于系统后台管理。

5 结束语

本文研究了基于B/S模式下的物流运输管理系统,重点实现了系统的客户服务、物流运输业务、用户系统管理等功能,将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结合,推进物流运输向信息化、专业化转变,为打通面向客户、面向市场的高速现代物流运输通道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诚.铁路物流发展理论及其支撑技术研究[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1.

篇2

在国民经济生产系统当中,交通运输的重要地位不可动摇,是国民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一个先决条件。当前,世界贸易自由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国际物流系统也随之而逐渐形成,相应地现代物流管理必然会越来越成熟,这势必会对交通运输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1我国现代物流管理和交通运输中存在的问题

1.1港站枢纽的物流服务水平尚待提升

港站枢纽同其他物流平台一样,具有仓储、配送和转运等基本的现代物流业务功能,在实现向物流区的转型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当然这也是其发展成为物流园区的一个重要依托。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港站枢纽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在与物流园区的融合方面,仍旧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比如,公路货运站场的功能较为单一,区域物流园区与货运枢纽之间,以及不同运输方式的货运枢纽之间,在规划和布局方面,统筹协调性还不够强。港口和临港的物流园区都还普遍存在着外部疏运不畅的状况,很多临港的保税物流区、物流园区以及保税港区的功能都未得到充分发挥。

1.2亟待推进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

改革开放的持续性发展促使我国交通运输的规模和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从总体上看,已经进入了运输服务一体化、网络完善和结构优化的集约发展新阶段。而相较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而言,综合运输的网络体系仍旧还不够健全,其结构的合理性程度也不高,在运输枢纽的建设方面,进展也还不够快,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性还不够强,很多组合性效率与整体优势都还没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此外,从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的规模总量上看,还是比较不足,我国也尚未建成高速公路网,国省干线仍旧还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层次路网间的结构匹配性较差,功能也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内河的水运发展严重滞后,其中高等级的航道所占比重仍旧较低,大大降低了港口的运输能力。

1.3交通运输的集约化和组织化程度不高

最近几年,交通运输业对发展转型的重视程度还是相当高的,其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服务水平也上升了不少。但是,运输市场的主体仍旧较为分散,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的这一格局至今仍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甩挂运输、厢式运输和多式联运等先进的运输组织方式的发展仍旧较为滞后。不仅如此,船舶的标准化、大型化和专业化程度仍旧普遍偏低,正是因为这些原因,运输的效率一直得不到提升,很难满足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

1.4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创新还有待提高

要想现代物流和交通运输能够有效融合,信息化和科技创新的实现是必不可少的。从总体上看,我国在交通运输方面的信息化水平与科技创新进展仍旧还无法适应现代物流和交通运输融合发展的需求。在很多关键领域,自主创新的能力仍旧不强,行业区域性和综合性项目普遍较为缺乏,在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仍旧还存在着较多不足,这就导致了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的集成发展程度普遍不高,很多物流公共信息的服务功能都没能得到有效发挥。另外,在对社会公共资源和行业资源的兼容和整合方面,也是非常不足的。

2现代物流管理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2.1促进交通运输系统的完善

交通服务系统是连接生产系统和消费系统的重要纽带,紧密地联系着生产环节、分配环节、交换环节和消费环节,是各项社会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而物流又是构成生产消费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的一个基本要素,是商品或服务等物质实体的一个流动过程,其中包含了存储、运输、装卸、配送、保管以及物流信息管理之类的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使物流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活动实现形式。其一,直接以网络传输的方式来配送商品或者服务,比如各类具有较高价值的信息软件、信息咨询服务以及电子出版物等;其二,以传统物理的方式来配送商品或服务。因此,建立准确而及时的物流信息系统和高效的物资配送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交通运输系统的完善,更有利于现代化交通运输系统的建立,从而更好地实现运输工具的自动化和机械化,当然,这同时也是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系统效率,实现物流网络化、数字化和全球化的重要环节。

2.2保证交通运输系统的正常运行

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对生产来说,从最开始的原材料采购起,便会产生与之相应的物流活动,当原材料采购到位之后,所有生产活动才能够顺利开展。而在这一生产过程当中,又有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和废弃物物流等。由此也可看出,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都伴有物流,而不可否认的是,物流的实现不可能离开交通运输系统。现代物流的实现能够促进交通系统的完善,而现代化交通运输的实现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企业的库存结构,减少资金的占用,降低成本,并且还能够缩短生产的周期,以使现代化的生产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而从消费上来看,不管是生产性的消费,还是生活性的消费;不管是政府的消费,还是个人的消费,始终都离不开物流,也正是因为方方面面都有物流的存在,所以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行也是能够得到保障的。

2.3提高交通运输业的经济效益

对物流来说,运输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并且,在所有的物流成本当中,运输成本所占比重是最大的。相关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在各类货物的物流成本中,运输成本就占掉了百分之四十左右,假如再把产品出厂时的包装费算到制造成本中,那么运输成本在物流成本中的比重就占了约50%。所以合理地配置运输系统能够有效地降低物流的总成本。通常情况下,当社会的各个生产条件不发生变化时,物流的合理化程度越高,其周转的速度就会越快,就越有利于社会生产经济效益的提升。所以,加强对物流的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物流的合理化程度,商品或服务的周转速度就会越快,交通运输也会随之而不断发展,其所能够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就会更高。

3提高现代物流管理对交通运输影响力的措施

3.1适当降低物流成本

一方面,要适当降低高速公路收费标准。不难看出,当前我国高速公路的收费利润率普遍偏高,在未来,非常有必要进行合理化的调整。可喜的是,交通运输部中已有不少相关人士表态,交通运输部自进行高速公路收费大清理以来,就已经开始在着手对高速公路收费利润率过高这一问题进行处理了,希望能够通过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来从根本上将这一问题解决,也就是说,当某一收费公路所获得的利润超过了合理的回报时,国家有权要求该公路降低其费率。并且,还要坚决清理那些涉农或者是超期的收费,一定不能为了地方利益而去损害物流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还需要着力降低物流业的税负。尽管我国某些地区为了减轻物流业税负而做了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尝试,但是效果却不甚理想。这一办法的尝试反而让很多大型的运输型物流企业的税负大幅度增加,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货物运输业务的增值税税率相对偏高,另一个则是可抵扣的进项税额相对偏少。有人建议将交通运输服务中的货物运输服务剥离出来,纳入至物流辅助服务中去,并适当地增加一些增值税进项抵扣的项目,以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税负增加的这一问题。物流业发展当前还面临着一定的体制,例如对物流的行业政策、商业网点的布局、交通运输的收费以及商贸用地的规划等环节的管理,都是不容忽视的。有学者指出,在对物流行业进行宏观管理时,我国至今都还没有一个主导性的主管部门,并且其还建议由商务部来担此重任,对物流行业进行协调和管理,而其他的政府部门,则应做好配合工作。

3.2注重科技创新,提高信息化水平

要充分地利用现代管理技术、金融工具和信息技术来对交通运输业进行改造,以提升其现代化和智能化水平。要紧紧围绕当前交通运输业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共性及其所使用的关键技术,不断地进行创新,引进更多的先进技术手段,进行消化和吸收,实现再创新,以此来提升交通运输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推进交通运输业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同时,还需要积极地推进互联互通,实现信息共享,加强业务协同,不断地深化电子商务与交通运输电子政务的融合应用,以此来加快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从而更好地实现现代物流与交通运输的融合发展。

3.3加强对物流管理人才的管理

任何一个行业或企业想要实现长远发展,都离不开人,可以说,人力资源是其成长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加之物流企业又是一个多功能的合成系统,各种物流增值服务需求必然会越来越多样化,这就对物流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掌握专业的物流知识之外,对贸易、保险以及报关等领域的知识,也要有所涉猎。我国的物流管理人才是相当缺乏的,这也是我国整体物流管理水平一直得不到提升的重要原因,无论是在物流管理理念,还是技术手段的应用上,都无法与国外的物流企业相抗衡。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对物流管理人才的管理,对现有的物流管理人才进行培训。一方面,要标准化和规范化相应的服务流程与相关准则;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其的新知识培训,以弥补其在国际贸易、水手、财务、管理和计算机信息化等方面知识的不足。

4结束语

现代物流管理对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而就目前看来,我国在现代物流管理和交通运输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物流管理对交通运输影响力的发挥,既阻碍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物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因此,需要积极采取降低物流成本、加快科技创新以及加强对物流人才的管理等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物流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忠伟.现代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的有效融合[J].交通标准化,2008,05:106-108.

[2]李振福,曹印.大连市交通运输企业现代物流管理方案[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05:49-50.

[3]叶怀珍,杨泽轶.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1,01:56-58+83.

篇3

中图分类号:F506 文献标识码:A

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物流产业的高速发展,物流企业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上油价节节攀升,如何降低物流企业运营成本,提高运输效率,成为各物流企业在竞争中制胜的关键。研究表明,我国物流企业中运输成本在企业整体运营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在50%以上,并且物流水平越高,运输成本在企业整体运营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高。物流企业必须对车辆进行动态控制,合理调度,优化运输方案,从而降低物流企业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安全也是物流运输的一大问题。近年来,我国交通安全事故频发,很大一部分就是货物运输的安全事故,特别是贵重货物和危险品的运输。

移动定位技术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一个重要支撑技术,至今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将移动定位技术和城市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可以为客户和物流企业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将对物流的优化组织、科学管理,提高物流企业的工作效率,保证安全,增加企业利润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现代物流运输

物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地到消费地的有效流动与存储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一般认为,物流具有运输、保管、装卸、包装四个基本功能, 从物流管理者的角度看,物流的四项基本功能是物流业发展的中心内容。其中物流运输是使商品产生价值增量的过程,是物流的核心。物流运输包含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的运输,也包含消费地向消费者配送时的运输回归。

降低货物运输成本,缩短货物送达时间,随时掌握货物在途中的状态,是整个物流运输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近年兴起的移动定位技术恰恰能满足货物运输这些方面的需求.

二、移动定位技术

1.移动定位技术概述

移动定位技术是在移动通信网络中获取移动终端位置信息,并且在电子地图系统支持下提供用户所需要的方向、位置等信息。国际上对移动定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自动车辆导航系统(AVL),最早的定位服务源于1996年美国政府FCC(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对突发事件服务制定的强制性法规(E-911法规)。我国移动运营商提供定位服务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发展很快,也已经比较成熟。目前的移动定位方案,根据进行定位估计的位置、定位主体及采用的设备的不同可将对移动台的移动定位方分为三类:基于移动台的定位方案、基于网络的定位方案、GPS铺助定位方案,以及组合定位方案。

2.基于GSM网络的定位原理

GSM定位技术是基于现有的GSM移动通信网络实现移动台(手机或GSM移块)位置的确定。基本原理是通过测出电磁波从发射机(移动台)传播到多个接收机的传播时间或时间差来确定目标移动台的位置。电磁波从发射机传播到接收机的距离与电磁波传播时间成正比,若电磁波从目标发射机到第个固定位置接收机的传播时间为T,电磁波传播速度为C,发射机的位置坐标为,接收机位置些标为,则发射机必定处在以为圆心,以为半径的圆上。在多个接收机上进行上述计算,则目标发射机的二维位置坐标可由三个以上圆的相交点确定。

通过三个基站可以确定出发射机的当前位置坐标,测出电磁波从发射机传播至多个基站的传播时间或时间差来确定目标移动台的位置。定位原理如图 1所示。

从该方程组可解出所要的发射机的当前坐标。

三、系统结构功能及实现技术

1.系统构架及功能

基于移动定位技术的物流运输管理系统主要由车载移动定位模块、GSM网络服务系统和调度信息中心组成,调度中心配有先进的GIS。

当物流运输车辆装车出发后,车辆只需间隔一段时间向调度中心发出一个信号,GSM服务网络通过三个基站可以确定出车辆的当前位置,然后通过GSM通信网络传给监控调度中心,调度信息中心将接收到的位置坐标以及其他数据进行处理后,与GIS系统的电子地图进行匹配,在电子地图上对车辆的准确位置进行直观显示。通过这样,调度中心的管理人员可以实时掌握运输车辆的动态信息,如位置、速度、行驶状态等。并且可以通过与交通管理系统、气象信息系统的接口根据运输车辆所在区域交通流量状况和沿途天气情况对运输车辆行驶路径进行优化。

2.系统主要实现技术

(1)调度信息中心

信息管理中心主要有运输车辆管理,GIS信息(最优路径选择)管理,物流资源和需求管理,以及与其他系统的接口功能。

调度信息中心的核心功能是实现对运输车辆的动态管理。该系统利用GSM/GIS技术,提供一个动态的电子地图,可以动态掌握整个运输网络车辆状态和物流需求状况。可以为物流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准确的车辆定位查询,最优路径选择以及其他一些管理功能。被授权的客户也可以用公司所提供的用户密码登录该管理系统行信息查询。

调度信息中心和车载终端进行通信的时间间隔是可以改变的,根据车辆的实际运行状况和应用需求,系统动态的控制信息发送间隔,在满足实时监控需要的前提下,尽量降低系统的运行费用。

(2)定位技术以及通信网络

移动定位技术是21世纪一项很重要的增值业务,较之传统的GPS定位技术具有费用低,不受树木、高层建筑遮蔽影响,初次定位时间短等优点。

在移动通信网络中,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市场应用广泛,目前已遍及我国大部分地区,技术上很成熟可靠性高,误码率低。GSM定位技术的定位精度在50-100米之间,满足该系统的精度要求。所以,该系统利用GSM移动通信网络进行定位和通信。

四、结束语

作者提出了建立结合移动定位技术和GIS技术的物流运输管理系统,本文的设计思想符合现代物流企业对运输车辆动态控制的需要,对降低物流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利润起到积极作用。

该系统在具体实现中还存在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很多设计思想还很难从应用层面上得到解决,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建立基于移动定位技术的物流运输管理系统必将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趋势。

作者单位:烟台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缪六莹.物流运输技术管理实务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120-125.

篇4

1 教学目标与课程定位

义乌小商品市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以产业集群为主要载体的发展模式对物流和运输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特别是物流运输方面的主要发展特征与运作机理。

以2012年为例,在全年的经济发展中,义乌集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流动人口160万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全年海关监管集装箱65万标准箱,小商品城交易额达到580亿人民币。在近些年的产业发展中,电子商务作为一个新型的产业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义乌拥有淘宝卖家超过6万家,2012年“双十一”单日最多快递包裹达到80万单/天。所有这些经济生产的运作都需要物流运输系统的支持。因此在教学目标设定和课程定位中要充分考虑义乌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进行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该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运输发展历史,熟悉各种运输方式,掌握货物运输实务,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熟悉区域交通运输特点,掌握货运操作能力,了解与创业相关的快递与物流运输,掌握基本实操技能和专业拓展能力。培养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

以“国内外快递运输”章节为例,对其快递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进行剖析。了解各种运输方式的发展与特色,掌握区域交通运输与物流发展,熟悉电子商务发展与快递运输基本运作模式。注重安排货物运输方式、线路设计、货物装载设计、询价报价、操作流程等方面的能力培养。

2 内容选取与模块构建

以能力为本、实践领先、做学交替、综合拓展为原则,通过职业能力分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设定,确定教学载体,形成项目模块,构架课程内容。

2.1 教学载体

教学载体的设置将对教学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在确定中要注意一些基本原则。通用的、典型的、难度适中的方案设计项目的结合;涵盖运输操作、管理运作等基本内容;覆盖多种运输方式的安排与支持;延伸后续课程的相关知识,拓展专业领域。

2.2 任务与情境

根据知识、能力和素质教学目标要求,进行任务分解。将知识内容整合为“基础知识与发展史、技能知识与原理、综合拓展能力”三大模块;将实践内容优化为“基础性实验、技能性实训和综合拓展”三个层次。任务应对学习情境,为每一项任务设置较为实际、真切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的理解与学习。

2.3 具体内容

“基础知识与发展史”模块设定内容包括物流运输概论、运输需求与市场、五种运输方式简介;“技能知识与原理”模块设定内容包括特种货物运输、集装化运输、多式联运;“综合拓展能力”模块包括区域产业与货运、电子商务与快递运输、绿色物流与发展前沿。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3.1 方法设计

物流运输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应用课程,需要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项目化教学法、仿真教学法、互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在方式的应用中要灵活多样、贴近实际、体现前沿,最大程度的将学习情境置身于社会经济的实际运作中,提高模拟的仿真度和贴合度。

3.2 项目化教学

破除章节式教法,实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目标管理,让学生置身于职场情境之中,真刀真枪,真题真做,感受到职场的实际;在项目构思、制作和测试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是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实现高等教育与工作实际衔接的重要保障,也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支点。

3.3 互动教学法

以实际工作流程为载体,软硬结合,虚实兼用,打造学习工场,模拟工作过程。打破理论与实践的时空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互动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摒弃单向输入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及时对学生的学习实践做出应答,在相互沟通与交流中,传播理论知识,检验学习效果。

3.4 案例教学法

以案例分析与讲解为手段,将课程内容以真实案例为素材,全方位、立体化地、真实地展示给学生,以达到最佳理解和学习效果。案例是学生了解现实经济社会的重要方式,也是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重要载体。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案例的整体效果,注重案例的时效性、前沿性和贴合性。

3.5 现场教学法

在义乌经济产业与物流运输发展中,大量的现实案例和工作场景就在我们身边,利用现场教学的方式为学生们提供直观认知和感受。例如,在对义乌货运和电子商务快递发展的讲解中,可以带学生到货运场站、学生创业基地,现场教学,帮助学生提高认知水平,理解理论与现实的发展。

4 教学团队与教学环境

要出色地完成教学目标,必须有一支精湛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力争执教能力强、科研水平高、专兼结合、德技双馨。对教学团队的考核,可以从双师结构、学缘结构和职称结构三个方面考虑。双师资格是指,在校教师除了具备高校讲师资格以外,还要具备与所教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要求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学缘结构是指某个教育单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历学位的人的比例。因此要求运输管理课程任课教师应来自不同院校,覆盖不同类型交通运输专业毕业的教师。职称结构是指在教学团队中,不同层次职称老师所占据的比例,最好实现高中低共存,高职称带动低职称,促进团队的不断进步与良性成长。

教学环境可以从实训条件和教学现场两个方面考虑。专业建设在校外与多家物流企业联合办学,建设实训基地;校内建设国内、国际快递运输认知实训基地;义乌经济大力发展为专业实训提供了大量案例和实训资源。教学现场灵活多样,例如本课程的快递运输教学现场设在学生的电子商务创业基地,以认知实训为主,通过调查和分析创业学生的快递运输业务,参观入驻的快递企业,帮助学生较好地完成知识学习,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结合。

5 教学效果与创新

课程建设可能需要多年的努力,在教学模式、课程内容、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不断积淀,才能取得较好的建设成果,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考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积极改革与创新。在课程建设的考核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教学效果考核。通过专家教授、校内督导、专业同行、企业专家评价,以及生评师、生评课、教务处考查和社会认可度测评等多种方式,进行课程教学效果的考核。这种类型的考核应不定期进行,作为一个常规工作,在日常教学中实施与评价,提高常规建设工作的规范性。

学习效果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是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和根本出发点,采用终结性考试与形成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学生自评、教师点评等多种方式进行效果考核。通过职业资格考试和生产实习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进而通过学生学习效果的这面镜子,发现课程建设的自身问题。

篇5

物流运输领域是物联网技术应用较早的领域之一,主要应用在特种货物运输领域。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物流运输管理将产生巨大影响。基于物联网的运输人才与岗位需求也会发生变化,“运输管理实务”课程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最重要的核心技术课程,物联网背景下的课程设计也将随之调整。

1物联网技术对物流运输管理的影响

RFID技术、GPS技术、智能机器人等较成熟的物联网技术在五种传统的运输方式中都有应用,特种货物运输中应用最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从整体上优化运输管理的流程,提高运输环节的自动化程度;改善运输信息的传递,实现运输管理的透明化,提高货物运输效率;实时监控和跟踪车辆与货物信息,确保车货安全,降低运输风险;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规模效益,降低运输成本。当然,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比如物联网设备和技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企业信息和网络的安全问题,物联网技术的标准问题等。

2基于物联网的物流运输人才和岗位能力需求

传统的运输操作和管理流程、方法、操作要点等将不能适应物联网背景下物流运输行业的发展。现有的物流运输人才和岗位能力需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经过笔者大量调查,我国高职高专物流运输人才大致包括基础操作岗位(业务员层次)、基础管理岗位(项目经理层次)、运输管理岗位(高级项目经理层次)三个不同层级的岗位需求。这些不同层次的岗位能力需求和传统的岗位能力需求大致相当,但需要融入物联网的元素进来。简单地说,基于物联网的物流运输人才和岗位能力要求,就是在传统的运输操作和管理能力的基础上,还需具备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思维,了解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最新技术的发展状况,以及思考如何在自己工作的领域上应用,具备物联网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例如:了解运输领域常用的物联网感知技术(如RFID技术)、网络通信与网络技术(如3G技术)和智能技术(如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在确保物联网相关设施和设备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对物联网背景下的运输作业流程进行管理和优化,顺利高效完成运输管理各环节任务。

3基于物联网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设计

3.1校企融合的“运输管理实务”的系统化课程模式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运输管理实务”课程一直采用的是基于校企融合的系统化课程模式。该模式有两个关键点:第一,校企融合。包括课程定位与企业岗位融合、课程内容与工作内容融合、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融合、课程的评价与企业标准融合。第二,系统化课程模式。根据运输领域中各种运输业务之间的难易程度和递进关系,打破传统按照运输方式划分教学模块的思路,按照一个运输人员从初学者—能手—专家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在学习任务的难度、复杂度、广度和深度方面逐渐递增,体现从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一种课程模式。在物联网背景下,该课程模式保持不变,结合“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的主要学习任务,将物联网技术的简单认知和基本应用知识等系统化融入课程项目任务学习中去。

3.2基于物联网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定位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经过企业调研、实践专家研讨和往届毕业生访谈,结合高职学生的性格、基础、特点、就业规律和学院所处的区位特征,结合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基于物流职业岗位层级的校企融合三环渐进模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运输管理实务”定位课程定位于培养在物联网背景下,在第一线从事运输调配(运输调度及运输主管)的高技能人才。该岗位的主要工作包括:第一,了解基于物联网背景的运输行业的总体情况;第二,进行物联网环境下具体运输业务的操作;第三,进行简单的基于物联网的运输决策与规划。

3.3基于物联网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目标和设计思路

本课程目标的确定遵循三个原则:课程目标结合专业体系的定位与企业要求;课程目标的描述上要体现综合职业能力;课程目标适当高于企业要求,以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基于物联网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目标除了该课程原有的保证货物安全、选择合理运输方式、运输工具、运输路线、处理各种具体运输业务、正确核算运费、处理运输事故与纠纷、统计运输数据、设计运输方案等11个能力目标外,还要求学生掌握物联网背景下各种运输流程的变化和处理办法,结合物联网技术进行最优运输方案的设计,运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各种运输操作和管理,运输物联网技术来保证货物安全。在课程设计时,严格遵循“调研典型工作岗位的要求和内容—根据岗位要求确定课程学习目标—对岗位工作内容进行由简单到复杂进行排序—将工作内容整合成学习内容”的过程。

3.4基于物联网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内容

物联网背景下“运输管理实务”课程内容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载体、遵循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学习内容适当高于工作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个完整的学习任务具有共同的业务流程、注意与其他课程的衔接、课程目标与学习内容的融合等原则来确定。将典型的工作内容转化为学习任务。如下表所示。在进行具体学习任务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基础、每个任务的学习目标、需要的知识含量。

3.5基于物联网的“运输管理实务”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运输管理实务”课程为了实现实践与理论融合,真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了项目任务驱动模式,从任务导入(采用问题引导法、角色扮演法、影视放映法、案例导入法等)—知识点输入(采用教师讲授法、问题引导法、伙伴学习法等)—解决项目任务问题(采用小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模拟实践法、辩论法等)—师生检查(采用伙伴学习法、教师讲授法、小组展示法等)—师生评价(采用小组讨论法、教师讲授法、问卷调查法、闪光灯法)—师生反思(采用教师讲授法、自我总结法)。反思环节尤为重要,让学生通过深入的反思和总结,掌握每一个学习任务的关键点,掌握该课程学习的重点,把握学习和认知的规律,让学生获得学习过程的迁移。

3.6基于物联网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评价

本课程结合物联网背景下运输管理实际工作的要求进行课程评价,评价方案体现评价内容结合课程目标、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对象可视化、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标准企业化、课程考核方法过程化。“运输管理实务”总成绩包括三部分:第一,项目成绩(主要包括出勤成绩、平时表现、调研报告、模拟操作记录、学习工作页、运输方案、汇报材料等)占60%。其中,六个学习任务按照难易程度,比例分别为10%、10%、20%、10%、20%、30%。每个学习任务的成绩按照组间评价、组内评价、教师评价及通用能力评价四个方面进行评分。第二,期中考核(采用期中课业或期中考试的方式)占10%。第三,期末考核(采用期末课业或期末考试的方式)占30%。

4结论

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运输领域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物流运输人才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运输管理实务”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最重要的核心课程,其课程模式、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和设计思路、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都应该结合物联网技术应用这个大背景,本文只是初步探讨,在具体内容设计和课堂实施上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阙丽娟.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运输领域的应用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16(9):14-16.

篇6

中图分类号:F53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铁路运输行业改革迫在眉睫。

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现代物流管理理念的运用,使铁路企业物资供应管理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极大改变。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科学的安全管理理念为铁路安全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铁路运输企业追求经济效益,必然对铁路企业物流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采购 - 仓储 - 供应”模式已不能适应运输生产的要求,只有真正树立现代物流理念,全面提升铁路物流管理水平,切实降低铁路物流成本,才能进一步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的经营效益。

一、高物流成本影响运输经营效益的提高。

铁路运输生产物资供应传统的做法主要依赖库存供应,通过提前计划上报需求和准备较富裕的安全库存,长此以来形成较大的物资积压浪费和价值损耗,造成铁路物流成本居高不下,铁路运输企业生产经营效益提高困难增大。主要表现为: 铁路物资采购管理权限不明确,分散采购、多头采购现象严重,节约采购成本效果不明显; 物流信息化水平比较低,覆盖面小,不仅与财务系统没有实现有效对接,而且在物流系统内不能实现快速沟通和信息共享; 获取市场信息手段单一,掌握供应商信息资源较少,导致采购供应渠道单一; 计划大于实际需求,导致库存逐年积压,库存结构不合理,占用资金额度大,库存积压造成的物资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大; 缺乏供应链管理理念,在供应商管理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物流保障在应对防洪抢险等突发事件方面,预案要求不高,响应速度不快,组织供应能力不强。

二、物资集采统供管理模式下物流管理的创新。

为控制物流成本,铁路物资应采用集采统供管理模式,并应该逐步尝试实施一些新的物流管理方法。

1、明确采供职责。

大力推行铁路局直管站,对物流部门进行整合,成立集中的路局直属物资供应站。物资供应站负责全局运输生产所需物资设备的仓储、配送和受路局委托物资的采购供应; 各生产站段由材料科负责提报生产用料计划、领取材料、仓储保管和发料配送及应急用料的采购供应; 物资管理处受路局委托,负责大宗物资和重要设备及关键配件的招议标采购,并对全局物资系统进行专业业务管理。

按规定程序推行物资设备批量采购和集招分供。生产单位按月将物资需求计划在物资信息系统上报后,物资供应段按照管理权限,将需物资处审批的计划进行转报。

物资处对需求物资进行汇总统计,单品种采购资金达到一定金额以上的,集中统一纳入招标采购,选择供应厂商,由其进行分头配送供应。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2、打造现代物流环境下的电子采购体系。

分别以铁路局局域网、互联网为载体,建立和完善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构建供应商管理、信息、询价采购、招标采购和设备管理 6 大平台组成的电子采购体系,并融入路局整体运输生产,形成市场监督、采购供应和物资使用全过程闭环管理的现代物流管理模式。通过建立和不断提升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物资管理网络化、信息化工作环境,实现了物资与财务在局域网上的同级信息对接,将各系统的仓库资源和物资消耗在网上进行链接,把物流管理信息从路局物资处向物资供应段业务部门―――站段材料科―――材料使用车间班组 ( 最终用户) 延伸,扩大了信息共享范围。对物流管理的全过程实时跟踪控制,进一步保证各生产单位制定采购计划和物流部门实施采购决策的科学性,减少过量的安全库存,提高物资使用效能。利用互联网优势,通过网络手段提升招标质量。

3、优化物资库存结构。

路局加强物资成本的预算管理,对站段生产用料计划按月提报审批,需求预测按周调整,从而大大缩短了需求提前期。能有效消除了部分生产需要的“牛鞭效应”,物资安全库存得到合理控制。

对重点物资设备供应采取提前介入机制,通过提高物资计划的准确性、及时性,做到合理快速组织物资保障供应,有效压缩物资在库时间,加速全局库存物资周转。

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可实行零库存物资供应品种范围,推行引厂入段储备模式,选择质量信誉优良的大型企业和区域定点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扩大生产厂商代保管物资品类和数量,对全局物资消耗量相对稳定的产品实行厂家物资代储备保管,压缩自存物资品种和数量。

4、加强合格供应商管理。

培育铁路物流供应链体系利用路局品牌优势,完善外网电子商务功能,建立供应商档案,形成供应商资源库,定期对供应商进行“星级”诚信监测和综合评价等一系列动态管理。

与专业供应厂家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直达供应的采供双赢模式。减少中间供应环节,节约成本费用,剔除不具备法人资格、产品生产资质的企业及商,对线路配件、牵引供电设备、接触网配件、通信信号设备等专业技术要求高的重要件,取消供应商,直接与经过评审的生产企业签订协议。

5、建立有效应急机制。

提升应急保障能力。针对铁路突发事件和防洪灾及冰雪等自然灾害,为应对可能对铁路运输生产造成的损害,确保及时抢险恢复,应逐级建立抢险应急预案,以抢险文件命令形式下达防洪物资设备明细。防洪备料除保持必要库存外,当地资源充足或厂商供应保障度高的品类物资,采购单位要与之签订代储协议,建立抢险应急物资供应绿色通道信息库。代储物资协议单位和所有抢险工作人员信息要做到公开,当值人员不得脱离岗位,相关人员手机24 小时处于开机状态,人员随时待命,机械设备预热检查,要求全部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15-0256-0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政府部门也加大了对交通运输业的重视力度,采取措施,解决交通运输安全问题。相关部门也需要加强国民的安全意识,提高道路运输行业的运输效率[1],促进国家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这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危险品定义

危险品是指在航空、陆运、水运的运输过程中,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人身安全可能造成威胁,或者运输过程中对运输工具、运输设备以及其他个人财产或公共财产造成损害的物质和物品。

各类危险品的危害性:

(1)爆炸危险品的危害性,在爆炸品爆炸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引起火灾等,遇到周围的介质,如煤炭,杂草,化学药品等,会发生巨大的化学反应释放出有害气体等,有巨大的破坏能力等。(2)气体危险品的危害性,气体也会引起爆炸,并且气体泄露与周围介质在爆炸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有害于人身安全的化学物质[2],并且一部分气体本身带有毒性如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硫化氢等。(3)易燃液体危险品的危害性,高度易燃,燃烧时,若空间密闭或狭窄,极易发生爆炸,并且具有高度的流动性以及受热膨胀的特性,容易引起危害的扩大,以及蔓延。并且一部分易燃危险品带有有毒性,如甲醛、苯、二氧化硫等。(4)易燃固体危险品在爆炸过程中和爆炸过后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其中大部分易燃固体会与水反应,遇到氧气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并且少部分有强烈的毒性,如苯酚等。(5)具有氧化性的危险品的危害性,此类危险品助燃性非常好,与任何可燃物质都会发生反应,并且释放大量的热,在一定条件下可形成爆炸。并且此类危险品因其强氧化性和助燃性,在燃烧时可产生大量易挥发性气体等,如硫酸钾、硝酸钾等。(6)有毒物质的危险品的危害,此类危险品大多数易挥发,随呼吸进入人身体内,造成肾脏、肝脏等器官的衰竭[3],以此致人死亡,如氯气等。(7)腐蚀性危险品的危害性,此类危险品对金属和碳水化合物有强氧化性,加速其老化,对人的皮肤呼吸道等有强破坏能力,如硫酸、盐酸等。

二、危险品泄露分析

2.1危险品泄露的原因分类。

气体危险品的危害性,气体也会引起爆炸,并且气体泄露与周围介质在爆炸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运输危险品引起危险品泄露引起原因可分为两大类:因交通事故引起和由非交通事故引起。因交通事故引发的危险品泄露指在危险品运输过程中,驾驶员操作不当或因环境条件等因素导致运输车与其他车辆碰撞或运输车与道路上的围栏等固定物碰撞[4],引起危险品的泄露、爆炸、中毒等后果。因非交通事故引发的危险品泄露指在危险品运输前因灌装、密封等操作不当引起泄露,进而引起爆炸、中毒等后果。在我国其中绝大部分的道路危险品泄露都是由交通事故引發的。

2.2引起危险品泄露的因素分析

(1)驾驶员疲劳驾驶。部分驾驶员为了缩短运送时间,提高效益长时间驾驶车辆,引起疲劳,在行进的过程中反应变慢,遇到紧急情况无法及时变更车道等造成与车辆或固定物相撞[5]。

(2)因车速过快而引起,在行进中驾驶员车速过快,在遇到急弯时,因紧急转向而引起车辆侧翻;或因遇到紧急避让行人等原因发生侧翻。

(3)因环境而引起,运输车在行进过程中突然遇到大雾等原因造成驾驶员视线受阻,不能及时发现情况而引发碰撞侧翻等。

在危险品灌装时,由于操作不当,使得危险品微泄露,司机或者是押运员也没有在发车时及时检查,造成车辆行进中存在隐患,在行进中因道路不平造成震荡引发爆炸,或在行进中遇到大雾,使得潮湿易燃品发生燃烧[6]等。

三、危险品物流运输安全的对策

解决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问题要从源头出发,针对根源解决实际性问题才能够减少或着杜绝道路危险品的运输安全问题。解决对策如下:

3.1加强运输企业的专业化。运输企业必须对运输人员,如驾驶员,押运员等做出专业培训,并在行车过程中提前了解天气、道路状况等避免出现意外。并且严格控制车速,特别是注意避免出现在转弯时发生侧翻等。企业及时进行对运输人员在行车过程中的状况了解,对运输人员提供更好的帮助。定期进行危险品泄漏的紧急处理演练,及时做好记录使运输企业专业化。

3.2政府部门监管。加强政府对道路危险品运输的监管力度,是降低危险品泄露、促进道路危险品运输也的良好发展的有效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由于我国对与运输管理方面仍然空乏,法律法规等方面仍然处于摸索状态,所以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法规。因我国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非常之多,运输市场鱼龙混杂,增加了政府监管难度,可根据相应的规范取代规模小,运输发生事故多的企业,制定统一操作的规范,帮助运输企业正规化[7]。建立第三方专业化管理,一些综合实力强,拥有足够的物流服务的正规化企业可以对现有的中型危险品运输企业进行职能上的管理,此方法可以使得政府只需对第三方监管就可以了,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监管的压力。

结语

加强政府对道路上危险品运输车辆的监督,建立合理的检查方案,制定严格的惩罚规定。例如针对超载、超高、超宽、超速的惩罚,并可关注各路口监控,检查驾驶员是否因行驶时间过长而产生疲劳驾驶。政府应加强运输企业专业化检查,检查是否定期培训考试,检查危险品运输车上是否有危险品泄露的处理工具,如灭火器,防毒面具等。同时检查驾驶员和押运员是否会正确使用应急工具和采取正确的应急方法。

政府和第三方企业应制定多套规范的应急措施,并时常进行演练,防止意外发生时出现忙中出错。政府应该制定合理有效的紧急救援措施,建立专业的应急救援网络,组建专业化的救援团队[8],以便在意外发生时,可快速处理危机,防止事故的进一步扩大,有效的降低危害所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对于加快建立合理化的管理的建立提供简单的帮助。

篇8

中图分类号: U16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运输不仅是物流的重要职能之一,同时运输贯穿于产品的整个流通过程之中,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分销这一过程中,各个节点之间物质实体的联系也是运输, 任何产品都不可能不经过搬运装卸、包装、运输、保管就立即消费。 运输不仅横贯了企业的各职能部门,而且越过了企业的边界将上游和下游的企业联结起来。然而目前我国物流运输业仍处在起步发展的阶段,为此本文就目前我国运输管理与物流管理的关系与未来发展前景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物流运输的起源

中国的物流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在历史上我国早在隋朝京杭大运河沟通南北承担南粮北运的国脉操作中,就有了物流的实际运作。

物流理论真正起源于美国,即起源于二战期间的美国后勤管理,英文为logistic。二战后美国真正形成并发展了物流理论。其后物流理论随美国对日本的保护也传入了日本,日文直接产生了物流的词语与概念.而我国则是在80年代改革开放后随大批留日学者的带入从而直接延用日文“物流”,从而引进了这门研究。物流研究产生在当代有其必然趋势,发达国家之所以开始研究物流是由于其逐步进入后工业时代利润逐步减少,而其追逐利润的嗅觉迫使其开始发掘这块被其所称为“第三利润源泉”的物流领域。 物流日前发展迅速还有一个重大原因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使得生产全球化,消费全球化,消费与生产都已经穿越了国界,同时生产分工的更加细化,物流的运作变得更加复杂,成本日益庞大,于是出现了专门从事物流操作的经济实体,这也是劳动分工的必然结果。二、运输管理的现状

1交通运输是人类社会生产经济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交通运输的需求迅速增长,从而形成了现代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在整个社会机制中起着纽带的作用。交通运输既是衔接生产和消费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保证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联系交往的手段。因此交通运输业在现代社会各个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我国公路发展概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伴随着公路网技术水平的提高、汽车工业的不断进步,公路货物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公路货物运输无论在运输量绝对水平或在全社会货物运输中所占比重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伴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活跃,区域间经济交往和货物交流的日趋频繁和道路条件的改善,货物运输平均运距也有所提高。我国公路网络由国道、省道和县乡道路构成。国道为我国公路的主骨架起着连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要城市、港口、车站、工农业生产基地等作用。省道和县乡道路是国道的支线,起着省区范围内城乡之间联系和通过国道与省外联系的作用。

三、影响我国公路货运发展的诸多因素

1 交通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虽然我国的交通运输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我国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很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不断增长的需求。我国按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计算的运输网络密度,不仅远远落后于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就是与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交通基础设施的缺乏,特别是在主要运输通道上客货运输能力严重不足,将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 交通运输设施的区域布局不利于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

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只有各地区之间实现了协调发展,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才能得以保证。目前我国东部地区交通比较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交通比较落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受到了落后的交通运输的严重制约。而中西部地区地域广大,资源丰富,西部地区又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他们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 交通运输业的能耗高、污染严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过去的一个时期内,交通运输的快速增长,是以较严重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交通运输的大发展是必然的趋势,若按照目前的交通运输现状延续发展,势必对资源和环境造成更加严重的影响。

4 较低的交通运输技术和装备水平影响着运输效率的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方面有了较大发展,但从总体上讲,我国交通运输的技术装备水平上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技术状况的参差不齐和运力结构的不合理,既严重影响了运输效率的提高,又浪费了大量能源,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四 影响公路货运发展问题的应对措施

1 合理配置运输网络,在规划运输网络时,应合理配置仓库、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以及中转站、货运站物流节点。统一考虑做到既满足销售的需要,又能减少交叉、迂回、空载运输、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在设计和利用运输线路时,要进行运输线路优化。

2 提高车辆运行效率,努力提高车辆的运行率、实载率、减少车辆空载、迂回运输、对流运输、重复运输、倒流运输现象,缩短等待时间或装运时间。提高有效工作时间,从而可以有效地促进运输的合理化。

篇9

电子信息技术由多个技术种类组成,其中包括:(一)通信技术,指的是按照已经达成的协议,信息通过媒介在人、地点、设备以及进程之间进行相互传递的相关技术;(二)计算机技术,指的是在计算机领域当中所能够应用到的所有技术手段及方法,涵盖范围较广,大体可分为组装技术、部件技术、系统技术以及器件技术等方面,与多个技术领域均有互通价值;(三)网络技术,指的是通信网络、互联网以及物联网等相关内容,在网络当中,无视地域的限制,人们可以进行零距离的交流,起到缩短人类社会距离的作用;(四)微电子技术,指的是上述所有技术的基础,微电子技术通常以集成电路为核心,以半导体为依托,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具有更轻、更小、更快、更可靠的核心器件。

二、电子信息技术对中小物流运输企业管理的影响

2.1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

电子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多元化的技术手段,在中小物流运输企业这个大载体中可以充分应用,对商务谈判、生产环节控制、品质管理、品牌宣传等多个企业经营及管理环节进行充分干预,能够满足企业商务电子化、生产监控数字化、质量管理有效化、物流运输网络化等条件,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及竞争能力。

2.2提高决策质量,适应竞争环境

与大型物流企业相比,中小物流运输企业规模较小,对于市场信息的掌握渠道、即时性与真实性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陷,企业决策方面也通常是遵循领导层一言堂的局面,决策质量低下,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而互联网技术的出现,能够改善中小物流运输企业市场信息匮乏的现状,能够帮助企业尽快掌握最新市场动态,通过数据分析理解市场需求,进而摆脱盲目决策的困境。

2.3有助于企业内外信息的流畅性

在现代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仅仅依靠闭门造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多角度的信息沟通,及时做出最为有效的应对,并且需要企业各个部门统一协调,将生产、销售、服务等工作形成系统化模式,进而提升企业服务质量。传统管理模式当中的人员交流能够有助于信息的畅通,同时可以提高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性,改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状态,虽然目前企业经营当中经常面临多个部门分隔多地的局面,但是现代电子通讯设备同样能够满足这样的交流与沟通。互联网络、办公自动化软件、QQ、微信等通信技术手段有助于信息的及时沟通与传递,协调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充分进行有效的信息共享。

三、中小物流运输企业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要求

篇10

沈阳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坚持“工程教育、职业取向”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物流管理专业作为学院的重点专业,其培养目标是能在物流企业或其他企业从事供应链系统规划、物流业务运作及物流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管理人才。这一目标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工作必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大胆引入“职业能力本位”“项目化课程改革”“以工作工程为导向”等课程改革思路。

一、“物流运输管理”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内涵

项目化教学是近年来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课程项目化改造按照企业(行业)调研――调研分析――确定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形成学习情境(项目)――教学实施――对比分析的路径推进。在学习领域的整体设计上,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运输业务为载体,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行动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通过任务驱动构建课程项目体系。

二、“物流运输管理”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实施

1.明确课程的地位和培养目标

物流运输是物流的核心功能,《物流运输管理》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也是重要的专业技能课,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课程旨在为货物运输企业、物流企业运输作业部,兼顾生产企业和商贸连锁企业的运输部门,培养业务操作管理员(提/送货员、积载配货员、理/验货员、信息处理员等)、运输项目主管、运输部门经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从职业能力标准出发,培养学生具有物流运输业务市场处理与开拓能力,具有制定运输计划和调度指令、整车货物运输作业操作和业务流程设计、零担货物运输作业操作和业务流程设计、特种货物(鲜活、危险、大件)运输作业组织和关键作业优化、审定运输合同内容和处理货物运输事故、初步核算运输成本支出、初步评价运输服务绩效的能力,具备一线业务操作与管理的基本职业能力。

本课程在于培养学生对运输模式、运输组织及运输基础设施的未来可能发展方向有一定的认识,并为其掌握有关运输供需的知识以及成本核算与定价提供一定的方法论,试图培养学生了解交通运输基本知识,掌握物流运输管理基本技能,使其具有从事物流运输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

2.“物流运输管理”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思路

《物流运输管理》课程根据典型的工作任务,设计出物流运输市场调研;公路货物运输组织及运输作业等十大项目主题,每一个项目为完整的一个工作过程。项目主题与真实世界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提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和展示形式的决策机会,学生能够自主、自由地进行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通过模拟运输活动的工作情境,把工作过程采用项目化形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觉认识到每一项运输活动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物流运输管理”项目化课程改革的要点

本课题的研究是将职业能力标准充分结合到教学内容中,把职业能力标准细分为知识目标(应知)和能力目标(应会),并以之作为我们物流教学的培养目标,将能力目标细分为具有运输市场调研能力和制定运输计划能力、公路货物运输组织及运输作业能力等能力。同时把这些能力目标融合到基于物流工作过程而划分的任务中去,然后通过这些任务的驱动,真正让学生掌握真实物流行业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掌握相应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这样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就有了很实在的内容,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增添了砝码,工作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加强。

4.“物流运输管理”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实施

对《物流运输管理》课程项目化改革的实施过程进行分析,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标准出发,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作过程相联系,根据典型的工作任务,设计出物流运输市场调研;公路货物运输组织及运输作业等项目主题,每一个项目为完整的一个工作过程。从职业情境中的工作过程导出“行动领域”,再经教学整合形成“学习领域”,并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来实施,每个学习情境包含多个不同的工作任务,通过多个不同工作任务的训练,把该学习领域的所有知识点都涵盖进去。秉承我院“工程教育、职业取向”办学理念,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物流运输管理》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课程坚持项目化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和方法,以物流运输管理工作过程为主线,形成教学内容的逻辑框架。在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各项目注重知识和技能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注重技能训练,注重体现岗位技能和综合技能的相互结合。在学生的学习方法方面,注重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实施过程。

(1)将职业能力标准细分

①具有运输市场调研能力和制定运输计划能力;②公路货物运输组织及运输作业能力;③水路货物运输组织能力;④铁路货物运输组织能力;⑤航空货物运输组织能力;⑥集装箱货物运输作业组织操作能力;⑦联合运输组织能力;⑧物流运输管理决策能力;使学生具备一线业务操作与管理的基本职业能力。

(2)根据典型的工作任务,设计出如下项目

①项目一:物流运输市场调研

运输市场是运输生产者和运输需求者之间进行运输服务产品交易的场所和机制,是运输活动的客观反映。在完成运输任务前,首先要对运输市场进行调研,了解市场情况,为企业的运输生产做出合理安排。市场部组织工作人员对物流运输市场进行调查,调查货主的运输需求、运输供给情况,对运输市场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做出本期的运输生产计划。

通过课堂上讲授物流运输市场的分类、运输市场的特征、运输市场的竞争、运输合理化的措施,组织学生对不同运输市场进行调研,分析运输市场的特征,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进行改进。通过本项目的训教,使学生掌握了运输市场调研的方法和调研的内容,具备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制定运输计划,制定运输车辆和线路的能力。

②项目二:公路货物运输组织及运输作业

公路运输是现代物流的运输方式之一。在目前全世界现代交通网中,公路线长2/3,公路运输所完成的货运量占整个货运量的70%~80%,货运周转量约占10%。在各种运输方式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做好公路货物运输的组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公路货物运输的组织方法应在掌握一定货源的基础上,根据货物结构的不同,合理调配和使用车辆,做到车种适合货种,标重适合货重。

在本项目中,要使学生掌握公路货物运输的组织方法,运输路线和时间进度的安排、装载计划、计算驾驶时间、本地送货的组织。能够使用节约里程法对配送中心的运输配送路线进行设计与优化。

③项目三:水路货物运输组织

水路运输具有运输批量大、运输成本低、占地少、投资少、劳动生产率高、航速低等特点,特别适合大宗货物的长途运输,海洋运输尤其是远洋运输是国际贸易的主要运输形式,是国家综合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项目要求学生了解水路运输的技术装备和设施,掌握班轮货物运输业务程序、货物交付方式、班轮运输的主要单证、货运班轮单证流程;掌握租船运输业务的主要租船经营方式、租船运输业务的程序。

④项目四:铁路货物运输组织

我国幅员辽阔,铁路运输是陆地交通运输的主力,比其他的运输方式具有更多的优越性。铁路运输具有适应性强、运输能力大、安全性高、运输速度较快、能耗小、环境污染小、运输成本低等特点,适合于经常且稳定的大宗货物运输,主要是中长距离运输。本项目要求学生了解铁路运输的技术装备和设施,掌握铁路货物的托运、受理、承运、装卸、到达和支付;铁路运输合同的签订、变更、解除;争议的调解、仲裁和诉讼;铁路货物运输费用的核收、计算;铁路集装箱运输业务程序。

⑤项目五:航空货物运输组织

航空运输具有高科技性、运输速度快、机动灵活、安全舒适、建设周期短、投资少、回收快、运输成本高等特点,适合于长途旅客运输、货物运输及邮件运输。本项目要求学生掌握国际航空货物运输流程及主要单证、国际航空货物运单、国际航空货物运费等内容。

⑥项目六:集装箱运输组织

集装箱运输是以集装箱为载体,将货物集合组装成集装单元,以便在现代流通领域中运用大型机械设备和大型运载车辆进行装卸搬运和运输。它冲破了过去交通运输中的一切陈旧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形成一套独立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制,是最先进的现代化运输方式。近年来,集装箱运输在世界物流界已成为一种主要的运输方式。本项目中,要求学生熟悉集装箱的类型及标识;掌握集装箱货组织形式;掌握集装箱货物的交接地点和交接方式;了解集装箱的装箱方式和集散方式;了解集装箱海上运输管理。

⑦项目七:联合运输组织

货物从出发地到最终目的地的完整运输过程可能不仅使用一种运输方式完成,很多情况下需要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输工具,通过分段接力的运输方式来完成,这就是联合运输。联合运输不是一种新的运输方式,而是一种新的运输组织形式。本项目中要求学生掌握多式联运业务组织方法中的衔接式多式联运的组织方法;掌握联运站的运营管理。

⑧项目八:物流运输管理决策

运输是现代物流的重要职能,其管理与作业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和决定整个物流的运营成本、效率和客户满意度,而搞好现代物流的基础之一就是准确的运输决策。根据物流发展过程中的相关统计资料来看,物流运输成本要占到物流总成本的35%~50%左右,对于许多商品来说,运输成本会占到商品价格的4%~10%左右,可以看出,运输成本占物流总成本的比重要比其他物流活动大得多。在本项目中,要求学生掌握的主要决策是:对载运工具的选择、运输提供商的选择、运输路线的选择、运输能力的配备等问题。

每一个项目为完整的一个工作过程。

(3)教学考核与评价

教学考核与评价以过程考核为主,期末考试为辅的考核方式。课程的学业成绩由过程考核成绩×70%+期末考试×30%两部分组成。在每一个项目训教过程中,围绕项目的训教目标,从学习态度、职业素养、任务完成质量、团队精神进行综合性考核。过程考核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老师评价相结合。每一个项目结束后,都有一个完成该项目的成绩,根据项目的难易程度,定出每一项目的权重,所有项目完成后,得到过程考核成绩;期末考试主要是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物流运输管理”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总结

《物流运输管理》项目化课程改革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从被动听讲的从属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地位。如在物流运输市场调研项目中,同学们能够根据老师上课时讲解的运输市场调研的各种方法和案例分析,广泛查阅各种资料,结合实际调研工作,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各种运输市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专业知识提出了解决方案。实践证明,基于职业能力标准的项目化课程改革的理念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操作的可行性,为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这个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 任务驱动;一体化;开发

Key words: task-driven;integration;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261-02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生源逐年递减,我国高职院校不断注重学校,突出办学特色,各地院校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工作,示范性院校与骨干校的建设在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基础,以技能学习为主导,应用专业知识去支持技能的形成,去解释动作要领,去反映操作规范的实质,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必需的职业能力。为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必须要有与之相配套的教材。

1 现代一体化教材内涵

一体化教学是以培养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以及知识技能型人才为目的,通过整合教学大纲、课程、师资、教材、教学设备和教辅材料等教学资源,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教学融为一体的教育教学形式。

教材是教学活动实施的主要材料,为了确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现代技术实时更新,现行的教材也需要进行改革。一体化教材一改原有单纯理论知识介绍,向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内容设计转变,兼顾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组织需求,结合课程特色,便于课程实施等特点进行教材开发。而现代的一体化教材的体现形式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已逐渐由原有的纸质载体向电子化转变,不仅仅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融合,同时通过电子化教材实现除需其他辅助工具外的多媒体实训,可以通过电子化教材完成作业内容的线上提交等一系列新形式的体现。

2 任务驱动式一体化教材开发思路

2.1 结合区域经济特性,设计典型工作任务 工作任务的选取源于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及工作内容,因此,应结合地域的经济特性,行业、企业工作特点,做好工作任务选取的前期调研工作。

首先,应结合当地的环境优势,确定培养学生的从业走向。黑龙江省有健全的公路、铁路、航空等网络资源,同时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和重工业大省,在运输需求上多倚仗公路及铁路系统得以完成。随着企业内函件业务及电商业务逐步的贴近我们的生活,航空物流也同样被我们所熟悉。其次,工作任务的选取要具有地域特色,粮食运输、重工业产品运输占我省运输总量的比例较大,此类任务体现了地域的特色。

2.2 把握特色,寻求教材开发的差异性 普通教材目前的编写情况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追其实质还只是形式上的转变,改变性不大。而一体化教材的差异在于,通过一部教材既可以完成教与学的过程,同时可以通过教材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巩固与举一反三的过程,最终能真正的解决现实中的工作问题。

本教材的开发选材主要注意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地域性。教材的适用群体为本省内开办物流管理专业的院校,因为在省内我们的教学方式、文化氛围、生活环境等因素存在一定的共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岗位群也有着大部分的交集。二是针对性。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此类人才既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知道“要做什么”,又要培养专业技术来使学生懂得“怎么做,如何做”,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三是系统性。教材的编写不能只针对一种类型的企业去开发,我们是结合学科的特性将多类型企业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选取,将理论知识进行重新的续化,行程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

2.3 资源整合,有的放矢对成果进行推广 如何让兄弟院校也能得心应手的使用教材是成果推广的关键。辅助教学资源的整合有助于教材使用推广,在教材开发的同时,制作整门课程教学课件,同时开发《物流运输管理》课程资源库,可以方便使用者自主学习,我们为每一使用者分配一个在线实训平台帐号测试,可以让选用院校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特定功能进行免费试用。对省内选用教材的兄弟院校,我们可以定期的开展示范课活动,方便兄弟院校教师共同交流,真正起到示范性辐射作用。

2.4 行业企业联动,保持教材内容持续更新 教材的使用持续性才能真正的体现其编写水平,但如果内容一直不变则终会被淘汰,课程团队时刻与行业企业保持良好的沟通,定期参加行业协会会议,选派教师赴企业参加长、短期社会实践,时刻汲取新动态、新知识,并将新内容更新到教材中。

3 《物流运输管理》课程一体化教材开发实践

3.1 确定面向的职业岗位 结合近三年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服务及校企合作单位用人信息、各大物流企业招聘情况及赴企业实地工作等方式总结出物流运输相关的职业岗位包括:客户服务人员、运作员、制单员、核算员、调度员、运营主管等运输岗位群职位。

3.2 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我们对各类运输企业各岗位能力进行分解、归纳、总结,得到岗位与能力、知识和素质目标的对应关系。以下表1是以客户服务人员为例的培养目标。

3.3 选取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对运输企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物流运输管理》课程以上海佳吉速运、中铁快运、顺丰等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以不同运输方式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都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3.4 配套资源库建设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保证一体化教材顺利使用与推广的关键,资源库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实施课件,每一工作任务所涉多媒体资源、典型案例、法律法规、行业动态、试题库及在线实训等内容。

3.5 教学组织安排 教材充分考虑教学组织需求,根据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特点,设置了完整的教学环节:“任务单资讯问题任务实施计划任务实施任务完成情况评价举一反三课外拓展”。并为任务完成情况提供评价参考依据,每一情境都设置技能考核点、考核评价方法和考核标准,每一情境设置主体任务评价和拓展任务评价两个考核环节。拓展任务设置了两种完成方式:小组协作完成和个人独立完成,设置三种评价方式: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点评三个环节。将考核评价纳入教学教程,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便于教师组织过程考核,将过程与结果联系起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12

云商务技术

云商务技术以最优化的方式整合共享的、可配置的网络资源、数据库资源、服务器、系统应用和服务资源,提高了计算机网络的服务率,以便捷、按需付费的方式向用户提供计算资源,这些资源通过无人干预的方式获取和释放。云商务技术通过虚拟化技术运行,商务作业运行时只装入一部分作业,另一部分商务运行数据存储在远程磁盘上,当需要的时候再装入主存,这样在一个小的存贮空间就能运行一个比他庞大的商务系统。云技术可以动态地配置资源,有效地提高系统水平伸缩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浪费。云系统的大数据处理可以协助发现可重复的商务事物模式,提高商务管理的智能化。

物流管理系统实施云商务模式后的变革

(一)不受组织局限

物流产业是社会经济运转的纽带,物流系统的运行要服务于原料、生产、商业、消费、服务业等供应链上下游各个行业,所涉及的行业、资源数量和种类都相当繁琐。传统的物流信息系统组织结构局限,使得物流运营过程信息冗杂、资源浪费,错误率较高。云商务管理不再遵循传统组织架构,让全员参与物流企业管理。云商务技术基于社交化网络技术,提供各种联系和交流的交互通路,实现管理的社交网络化信息通过社交化方式沟通传达,扩大影响力,增强物流行业客户粘性,促进团队沟通与协同,提升管理效率,迅速灵活推进工作,促进商业模式、产业模式创新。

(二)突破资源局限

物流产业所需资源,包括仓储、运输、人力、信息技术等各个方面。在以往的物流信息技术管理情况下,只能做到局部的物流资源调度。云商务技术根据管理和计算的需要,动态配置物流资源的负载、数据源等资源,有效提高系统的水平伸缩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浪费;整合物流价值链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人才资产、智慧资产等资源和生态系统资源,实现海量数据的挖掘处理,让物流系统通过任何终端最大化地使用与分享内外资源并辅助决策,实现绿色物流。

(三)突破物流管理时空局限

受产业链运营效率影响,物流行业是强调时效性的行业,同时物流行业本身具备地域分散、资源流动性强、时间协同要求高的特点。地域局限和时间协同局限是物流产业发展的两大瓶颈。云商务中的移动商务技术,可以使物流业通过智能终端,持续地改变、优化业务流程,促进企业由原有的传统集中式管理向网络化、移动化过渡,从而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物流资源调度、业务的处理与审批,实现物流管理的移动化。

(四)建立物流协同能增强企业应变力和亲和力

物流产业链是一个协同发展的产业链。在物流行业建立协同发展机制,例如整合全部资源进行研发协同创新,充分利用云商务媒体,物流企业能够更敏锐地洞察与响应客户,灵活地应对内外部变化,响应速度更快。云商务技术和移动网络技术结合,突破了时空局限,实现全员参与的管理模式,使物流企业与客户、企业与企业之间更容易接近和交流。云商务媒体不仅改变了物流企业与客户的沟通渠道,也改变物流雇主与雇员、产业链合作伙伴间的沟通方式。

基于云商务的物流管理系统设计

云商务技术支持的物流管理系统,从宏观到微观,应整合物流资源,将包含雇主资源、仓储资源、配送资源、运输资源、服务资源和财务信息资源等各个产业链资源集中到云商务技术的信息池中,将各个产业链资源在云系统中重新规划编排组合统一搭建部署在云商务平台之上,搭建一个由雇主资源系统(服务云)、仓储服务(仓储云)、配送服务(配送云)、财务信息(财务云)等几个服务功能域组成的“物流管理云”,并通过一个服务终端提供给各个环节的用户使用,如图1所示。基于云商务的物流管理系统建设,应从以下方向入手:

(一)基础设施层(LaaS Layer)

这一层又分三个子层,包括:硬件层:将物流系统各个参与机构的服务器、存储、网络等信息资源以资源池的形式统一管理起来,最大限度地共享、使用资源。虚拟化层:利用虚拟化技术将硬件资源进行虚拟化,从而提供更细粒度的资源―虚拟CPU、内存、存储、虚拟网络等。虚拟系统层:由于虚拟化技术的引入,IT的基础设施不再需要将物理资源直接暴露给外部使用,而是以业务驱动、资源动态调配的方式来提供计算资源,虚拟系统则是资源分配和提供计算能力的最小单元,通常会包含通过虚拟化创建的操作系统、ACP程序及业务应用。

服务器:要求服务器具备较高的性能,通常使用小型机来运行I/O带宽、内存带宽要求更高的数据库系统。

(二)平台服务层

云平台提供了开放、可靠的平台服务层。在平台服务层提供了统一的应用平台装配机制,解决不同中间件、数据库等基础软件的异构、管理多样性问题,具备与包括与中间件产品的集成能力。这些中间件基础软件所提供的服务在云平台中都作为平台服务的一部分,共同为业务提供强劲支持。

(三)应用层

基于基础设施层与平台服务层的能力,云平台可以支撑多种类型的应用,包括:雇主服务系统(服务云)、仓储服务(仓储云)、配送服务(配送云)、财务信息(财务云)、订单管理(订单云)等几个服务功能,同时也包括行业审批、电子监察软件、应急指挥、数字城管、办公自动化OA平台以及未来的SaaS等应用。

服务云。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面向物流产业用户(雇主、客户、公司、个人)提供多样化的(查询、配送、仓储、运输等)物流业务服务。服务云能够满足用户的查询需求,并根据物流用户的需求,进行业务能力的评估,提出合理的时间、服务(配送、运输、仓储等)方式,评估价格,在用户需求的情况下能够完成在线下订单。

服务云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做好物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服务云建立分类管理的客户信息档案,做到企业对客户个性化需求的迅速响应机制。服务云对客户信息档案进行数量分析,从而对市场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做好物流业务预测报表,进行物流资源的调度。

仓储云。仓储云具备企业物料资源计划的功能,按照用户的需求,对物流运作的业务规则和法则进行设计,对信息、资源、出入库、存货等系列动作进行管理,包括库内作业、拣货作业、越库操作、月台管理、上架管理、收货处理、补货管理、加工管理、循环盘点等。仓储云管理系统打破传统数据管理的资源配置局限问题,利用自动识别技术和无线网络定位技术提高资源优化配置和仓储管理的精准度。同时仓储云可以发挥云商务技术的管理模式重新定义特长,根据企业自身经营特点量身定做仓储管理商务模式,实现真正的灵活管理。

配送云。配送云主要完成运输设备资源管理和运输路线管理。配送云利用资源池和移动定位技术,对所有运输资源进行登记、定位和管理,其中包括所有固有车辆、协作车辆和临时雇用车辆。根据云数据的计算方法,对货物、车辆承载能力、配载方式、最佳路径进行选择搭配,从而得出最优化的运输工具选择、运输路线地图、承运商选择及管理、运输作业调度、运输移动定位、单证管理、货物交接等方案的最优化配置,从而进行配送方案的订制。

财务云。财务云系统通过针对物流产业中各个物流资源体系的多套核算体系的设置,实现物流企业外部财务报告和内部考核报告分离进行。当物流产业链、物流企业组织架构发生变化时,通过新增核算体系来快速响应变化的财务需求;根据物流企业不同的会计政策,为物流产业建立多个账簿,帮助物流体系中的各个企业快速出具不同制度下的财务报告;通过智能平台设置,对一套物流业务单据生成多账簿的会计凭证,实现物流业务的即时发生,产业链中订单、财务即时核算的管理需求;通过物流企业、组织间交易关系设置,充分实现物流企业间交易的结算,帮助物流供应链企业正确考核不同组织的经营绩效。

订单云。订单云在物流业务完成过程中,完成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任务交接、记录、说明工作,同时也是物流任务的监督凭据,实现物流业务的计划性控制,使物流活动处于有序、流畅、高效的状态。在接受到物流任务后,订单云系统自动生成订单,并在接收、仓储、配送、回访等环节,进行订单的交接、拆分合并、送达、回收和监督工作。

这种云服务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业务大集中,实现所有硬件资源与应用体系统一部署、统一管理、业务和IT解耦,提升物流价值链管理能力;IT运维变得简单,物流产业管理人员可以从云计算平台监控大量信息,无需像以前那样逐个登陆检查,同时以前的很多人工的操作也可以让云计算商务管理平台来自动处理,提升IT运维效率;基于云平台提供为企业和个人多样化信息服务,供各类用户随时随地享受社会服务资源,实现向服务型政府转型;作为云商务的信息枢纽,全面提升物流产业链的效能。

云商务物流管理系统运用的关键问题

管理思想上的转换。云商务技术是一个全新的管理部署架构,具备更灵活、高效的商业服务方式。物流产业整体规划资源,设计系统,并协调产业链上下各个环节的资源和功能模块,改变业务交接方法和响应效率,更大程度上的信息查询和共享,各个环节都要避免信息孤岛的出现,还要注意保护商业信息的安全性。

坚持科学的规划。云商务技术的物流管理系统,物流产业资源集成与优化,整合服务器、虚拟化、存储、数据库、企业管理、物流仓储、配送、运输、物流服务等业务资源,必须使物流信息系统实现安全管理、高可用性、弹性计算、性能管理的云商务计算架构,才能够达到云商务系统预期的目的。

各技术层的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物流管理的云商务,需要用户维护部门、配送、仓储、运输单据、财务及其他环节的决策人员、部门主管、业务员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共同参与,这些人员都要重新认识物流产业链的业务流程组合,适应云商务管理模式。对原有物流行业人员进行信息化培训的同时,还要进行云商务技术中IT人才的引进与配合,培养各个云商务物流管理层次人才梯队。

综上,物流行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必然带来物流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多元化、分工化和效率化,要求物流行业能够适应快节奏的市场需求,增强物流服务的柔性和精确度。随着云商务技术和无线移动网络的迅速发展,物流管理系统实施云商务管理,是结合物流行业特点的可行方案,它具备功能强大、柔性好、响应迅速的特点。当然云商务技术的物流信息系统在许多方面还有待提高和改进,比如功能进一步拓展、完善,物流业务流程的分析设计还不够充分,这些问题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篇13

(2)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建模的最终目的在于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可行性方案,这对以往只是简单从书本上获取知识的学生来说是一项挑战,但同时也是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提升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机会。数学建模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这需要学生不断地搜集数据和资料,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以反映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对分析出的数据进行检测,最后交流结果。数学建模的引入,能够培养学生自身初步的科研能力,让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有积极作用,也能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数学建模在物流管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数学建模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立模型得出的数据和结论对企业的发展有借鉴和参考意义。因此,在物流管理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数学建模思想的引入,将数学模型和物流管理中的知识内容结合起来,以问题设计为基础、以建立和运用模型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开展教学工作。数学建模具有广泛的应用,在物流管理教学中也有许多内容都能适用到数学模型,例如,物流管理课程中的运输管理、物流配送中心设计的内容可以引入最小二乘法的数学模型进行讲解,最小二乘法可以通过最小化误差的平方,减小模拟的数据和实际数据之间的误差,可以提供交通运输中最优化的方案;又如,物流管理课程中关于仓储管理的内容,可以运用指数平滑法的数学模型进行讲解,指数平滑法可以通过模拟数据得出的图式来对仓储量进行预测,以解决仓储管理中进库量和出库量之间的矛盾,并使得的库存量达到最理想化的状态。在物流管理教学中适当地引入数学模型,能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下面笔者以对物流管理课程中物流成本内容的分析为例,阐述线性回归的数学建模思想在物流管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准备模型,明确现实意义。在教学物流成本的内容时,由于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要素之一,企业为了更好地发展会寻求降低物流成本的最优化方案,而线性回归分析是解决最优化问题而运用最多的方法,因此,教师可以先建立起线性回归模型来讲解物流成本的课程内容。通过数学模型的引入,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建模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运用,让学生对课堂内容充满兴趣,而且能让学生对物流成本的分析更加清楚,也便于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

(2)建立模型。线性回归分析可以分为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由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涉及的影响因素较多,学习讲解起来较为复杂,而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和理解能力又比较差,基于这一点,教师在选择线性回归模型时应选择较为简单易懂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如果学生有兴趣拓展,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尝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一元线性回归通常只和两个因素有关,即因变量和自变量,这种分析方法和初中所学的一次函数极为相似,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较为容易理解和掌握。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可以用式子:Y=α+βX+t来表示,其中Y表示因变量,X是自变量,α和β都是回归系数,α一般为常数项,t是随机误差项,α+βX是非随机部分,而t是随机部分,其变化不可控。

(3)分析影响因素,确定预测目标。影响物流成本的因素是比较多的,其中最主要的有物流运输的空间距离、物流运输的派出车辆、物流货物的重量和数量,等等,分析这些因素对物流成本造成的影响,找出其中对物流成本影响最大的因素,以及如何才能降低物流成本,是教师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师需要让学生学会分析的地方。通过分析可以知道,其中运输距离和运输车辆是影响物流成本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可以将这两个主要的因素作为预测的对象。结合之前建立起来的线性回归模型,教师可以把物流成本记为Y,把影响物流成本的主要因素即运输距离记为α,运输车辆记为β,而其他影响因素记为t。

(4)进行数据分析,建立预测模型。在建立好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查阅资料搜集相关的物流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线性回归分析方程,即回归分析预测模型。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可以找出因变量Y和自变量X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发现它们之间这种关系的影响程度,以更准确地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5)检测模型,分析结果。通过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出来的模拟数据,可以呈现出散点图的图式,观察散点图的直线趋势,不仅能够直观地看出这些因素对物流成本的影响程度,而且可以很好地预测出物流成本的未来发展趋势。对数据结果进行实际的检测,能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提供有价值参考,有利于企业做出最优化的选择。教师在物流管理教学过程中,结合数学建模的思想,可以很好地将实际问题引入课堂,通过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实际运用价值。这不仅能让课堂教学取得成效,更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推动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