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现代经济问题

现代经济问题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9: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现代经济问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现代经济问题

篇1

1农业经济现代化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1.1农业经济缺乏品牌竞争力

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传统农业经营体系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的市场环境,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竞争力的提升,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现代化转型发展。随着农业生产成本的不断增加,以及农产品质量难以保障,使得我国农业经济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链的转型升级,难以创造良好的品牌形象,难以提升购买力。农业经济在品牌形象、沟通协作等因素的影响下,农业出口过程中农产品通常容易被视为廉价商品进行出口,进而导致我国农业出口受到制约,降低了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农业经济由于缺乏品牌竞争力,农业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农业出口品牌形象的建立等都受到制约,未来我国农业需通过增强品牌竞争力来培养竞争优势。

1.2农业经营机制不健全

“扶农重粮”政策力度不断强化,农产品价格呈上涨态势,土地流转成本亦有所增长,土地流转成本的上涨加大了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难度。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呈现“小而分散、产加销环节多”的特征,加大了对农业经营机制的监管难度,阻碍了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的形成。另外,大型农业生产企业、农业经营机构等之间的协作性、对农民生产农业的推动作用不强,未能建立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和谐模式,难以形成农业生产经营销售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农业经营机制的不健全在于我国农业经营监管力度不够、农业经济主体之间的协作性不强、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并导致我国农业生产难以形成标准化、规模化、一体化的体系,制约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1.3资源环境影响因素加大制约农业经济发展

制约我国农业经济现代化转型的另一重要因素是资源环境影响因素的加大,资源环境因素对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影响机制主要源自三个方面:第一,土地要素资源的制约,我国国土面积虽然庞大,但总人口数较多,人均土地面积有限,并且我国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土地资源的局限性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第二,能源因素的制约,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使用量与日俱增,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电力资源、水资源、农业生产油资源等的需求较大,且国际油价使得我国的农业生产油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第三,宏观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近几年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资源要素开始由传统行业流向第三产业中的新兴产业,农业发展受到限制,加之美国次贷危机加速了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亦受到一定影响。

2农业经济现代化转型对策

2.1提高农业非价格竞争力培育农产品品牌

针对我国农业经济缺乏品牌竞争力的问题,我国应该加强对农业经济品牌建设的重视程度,形成非价格要素的核心竞争力。农业经济发展品牌化是农业经济现代化转型的必然趋势,形成具备竞争力的品牌优势,方能在农产品出口、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我国农业经济品牌化的建立应通过“品牌带动”战略予以实现,形成“绿色、高品质、安全、友好、原产地”等农业特色,提供高质量、优品牌的农产品,提升对粮食安全建设的重视,建立高效绿色的农业经济品牌体系,提升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品牌竞争力、国际竞争力以及购买力,不断扩大我国农产品的市场份额,取得可持续发展。

2.2建农业合理的经营体系及经营制度

农业经营体系的建立和农业经营制度的形成是农业经济现代化转型发展的核心内容,规范化、科学化的经营制度对指导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建农业合理的经营体系及经营制度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1)形成现代化农业经营组织体系。农业经济发展主体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通过配需具备高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的农业经营主体,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服务化转型,进而构建基于优势主体的现代化农业经营组织体系,增强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技术能力和经营能力,实现农业经济的现代化转型发展。(2)完善现代农业经济价格体系。实现农产品价格市场化,根据市场中农产品供给和需求情况调节农产品价格,提升农产品价格竞争力,避免“价格倒挂”现象的出现,实现土地承包权、农业生产经营权、所有权的分置,建立科学的农产品市场价格体系。(3)健全粮食质量安全监督机制。粮食质量安全是农业经济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内容,健全粮食质量安全监督机制是保障我国粮食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通过建立有效的农业监管机制、保护制度等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促进现代农业经济的健康、绿色发展。

2.3坚持资源友好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坚持资源友好型是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和转型的重要路径,一个国家的资源与环境优势是维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农业经济转型过程中,应基于现代科学技术加强循环经济的发展、促进产业链的绿色发展、通过节约资源和提升资源使用效率,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性和长远性,为农业经济转型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文胜.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农业发展的多目标转型[J].农村经济,2014(12).

篇2

现代企业的重要构成标志是具有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理念,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是企业在进行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时所应用的基本原则,是管理理念、方法和思想的汇总。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将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相结合,是经济学和管理学两种学科结合产生的新的管理体系。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能够将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管理主旨和企业的核心利益清晰的反映出来,企业经济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从根本上促进了企业综合实力的发展,成为现代企业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实现企业经济现代化管理能够保障企业在生产、销售、经营、财务等各个环节的合理化科学化安排,使企业现有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从而促进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

二、现代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观念落后

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本土企业没有完整独立的经营理念和发展体系,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主要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发展的,企业长期在政府引导下发展,导致企业缺乏创新理念对经济管理不重视,缺乏经济管理经验和理念。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下,我国经济已经渐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因此,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从产品之间的竞争转变为综合实力的竞争,这也将改变市场的现状,企业不能单靠保全自身利益来进行发展而是要与各个部门、相关企业进行交流合作,才能保证企业发展。只顾保全自身利益,不注重与各个部门进行合作是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观念落后的一种体现。另外,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观念的落后还体现在企业过分重视眼前利益,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缺乏危机意识,缺乏竞争精神。

(二)缺乏明确的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职责

大部分企业并不缺乏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但是仍然无法做好经济管理工作。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无法合理进行的主要原因是,各个部门之间缺乏合作交流,企业中一旦出现问题,各个部门之间相互推脱责任,长此以往各个部门之间产生严重隔阂,无法合作,其根本原因是企业中管理职责不明确。在企业中经营者更注重对于产品的经营,疏于对企业经济进行管理。制定的相关企业管理制度形同虚设,也没有对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明确的责任分配,员工相关工作制度不完善,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经济管理部门的工作,降低了经济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打消了一部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降低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导致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三)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低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普遍较低,现有工作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无法满足经济管理工作需要。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人员中,有很大的一部分并不是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的高等管理人才,非专业的人员缺乏经济管理知识,无法熟练的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无法熟练的将经济管理知识系统的运用到经济管理工作中,从而导致经济管理工作无法高效进行。经济管理工作人员对相关知识的缺乏,导致其无法独自解决工作中所产生的问题,需要求助于其他工作人员,给其他工作人员带来不必要的工作负担,降低了经济管理工作的效率,也降低了被求助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四)经济管理方式粗放

我国大多数企业采用的都是粗放的经济管理模式,然而这种模式有很大的弊端,粗放的经济管理模式极其注重企业规模的扩大,导致自身发展不平衡。随着市场经济到来,企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如果不改变这种粗放式的经济管理模式,那给企业带来的将是难以想象的后果,所以,必须转变这种粗放的经济管理模式,将粗放式的经济管理模式转变为集约型的经济管理模式,促进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应对策略

(一)更新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观念

随着时代的进步,企业经济管理观念也在不断进步。为保证企业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企业应该在发展的过程中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经济管理方法,运用系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方法发现和解决企业中存在的经济问题,保证企业经济管理目标顺利实现。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将企业现有的落后的组织机构进行调整,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明确员工职责,为员工的工作起指导性作用,为形成完善的企业管理方式保驾护航,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发展。

(二)完善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制度

完善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是企业经济管理工作高效进行的重要保障,只有建立完善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才能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的标准化,在经济管理制度的建立中,应该将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知识融入进来,规范经济管理流程,确立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按照程序管理经济。遵循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同时,企业还需要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做出相应的改变,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提高企业效益,另外还需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的方式来提升竞争力,运用新型的营销策略拓宽企业市场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优秀的人才是保证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优秀的人才无论是在企业的整体发展还是对各个部门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的企业人员流动性大,且部分经济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低,因此,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加强对人员的选拔,着重保护优秀人才,防止优秀人才外流,另外也应加强对企业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制定相应的监督体制也是非常必要的,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为调动经济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应该制定绩效考核体系,奖惩并用,监督经济管理人员工作。鼓励经济管理人员自主学习,实现自我完善,提升专业素质,实现企业和个人共同进步。

篇3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经营方式正由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双层经营方式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经营方式转变,这也是我国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结果。农业经营方式的这种巨大转变必然会引起农业劳动力方面的变化,现有的农业劳动力供给情况也越来越不能满足这种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一、农业现代化及其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

(一)两种类型的农业劳动力

在研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劳动力的需求情况时不妨以经营种植业的家庭农场作为研究对象。家庭农场在经营过程中要求其经营者必须具有一定知识、懂得现代技术、同时要善于经营管理,这对于家庭农场的经营好坏至关重要。其次,要分析家庭农场在经营活动中对短期雇佣劳动力的需求情况。在分析中,暂且把家庭农场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要从事粮食作物种植的家庭农场,二是主要从事经济作物种植的家庭农场。笔者在对安徽省宿州市的家庭农场的实地调研中发现,这两种家庭农场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是完全不同的。在粮食作物(的种植中,现代大型农业机械能够得到极为广泛的应用极大地解放了人力。家庭农场在整个经营过程中仅需在作物收获和销售时短暂雇佣少量劳动力。与之不同的是无论是蔬菜、瓜果还是花卉种植,在其栽种、管理、收获的整个过程中均需要大量人力,经营经济作物的家庭农场就必须雇佣大量劳动力。

(二)对农业雇工劳动的需求特点

种植经济作物对农业雇工的需求虽然较多但极不稳定[7],总结其特点主要有:一是对雇工需求的临时性。二是农业雇工多为当地村民,且以50岁上下的留守妇女为多,男性劳力很少。三是农业雇工劳动强度相对较大且工资较低。相对于外出务工或其他工作,农业雇工无论是在劳动强度还是工资水平上都处于明显的劣势。

二、农业劳动力供给的现状与问题

(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不断的向城市转移进入到工业和服务业领域就业。可以确定的是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继续提高,还会有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农业劳动力还会继续减少。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具有高度筛选性的转移过程,外出务工或者经商的都是一些相对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壮年劳动力[3]。我国农业劳动力所呈现出严重的老龄化和女性化特点,且文化水平低普遍较低,年轻农业劳动力甚少,且年轻一代大都不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

(二)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劳动力质量的下降。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具有高度筛选性的转移过程,转移的结果便是大多数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转移到非农业部门,留守农村的多是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且以女性为主的劳动力,农村留守劳动力质量下降严重[3]。这样低质量的农业劳动力是根本无法满足现代农业专业化、市场化的发展需求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2.农业后继者缺乏。农村的年青一代大多没有再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不仅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劳动力,同时也需要大量的农业零工劳动。组成这种农业零工劳动的主要是较年长(50~60岁)的女性农业劳动为主,倘若再过几年,这一批农业劳动力均已老去无法再继续从事农业劳动,农业中所需的零工劳动又将从哪里来寻找?

三、改善农业劳动力供给,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引导农地流转集中,实现农业规模经营

在我国,土地作为农业生产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生产要素由于过多的人口被极大的分散了,农业的比较收益低相当一部分原因农户经营土地面积过小限制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发展现代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比较收益使农业成为一个更有吸引力的就业领域是解决农业劳动力问题的最根本途径。

(二)农业技术进步

劳动节约型技术为农业的规模经营提供了条件,加之土地单产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农业也才能成为更有吸引力的产业农业,农业工资以及农业经营收益才能得到快速提高。此外,技术进步实现的对人力劳动的替代,将会减小农业零工劳动的需求。

(三)建立起更为广泛的劳动力流动机制

这种农业劳动力的流动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农村不同区域间的劳动力流动,第二是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流动。

除以上所讲的几点外: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等方面对改善农业劳动力供给也是相当重要的。

四、结语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最关键的还是要有足够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业劳动力和足够的农业零工劳动。我国在经历了长时期的劳动力非均质转移之后农业劳动力出现了数量减少、结构劣化、后继乏人的严重问题,对我国农业安全造成了威胁。实施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对于吸引高素质劳动力从事农业经营尤其关键,此外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劳动力市场的完善对于解决农业劳动力不足也十分重要,农业是弱质产业但更是基础产业,在经济发展到这个程度时也更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总之,保障农业劳动力供给对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非常关键,但涉及范围之广、之复杂还需更为细致的研究论证。

参考文献

[1]朱启臻,.谁在种地――对农业劳动力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62-169.

[2]陈锡文,陈昱阳,张建军.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产出影响的量化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1,(2):39-46.

[3]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74-79.

[4]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57-159.

[5]鲁先凤.中国现阶段农业雇工的特征与成因简析[J].理论月刊,2008,(12):154-157.

[6]唐祥来.“四化同步”背景下的农业劳动力替代转移[J].现代经济探讨,2013,(7):53-57.

[7]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日).农业经济论(新版)[M].沈金虎,周应恒等,译.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84-114.

[8]舒尔茨(美).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5-21.

[9]徐增文.农村劳恿Φ牧鞫与农业劳动力的流失[J].中国农村经济,1995,(1):51-53.

篇4

在景观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植物的形态特征表现特质美、利用植物的色彩和季相变化表现季节美、利用植物的装饰特性表现艺术美、利用植物的寓意和象征表现社会美;在功能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植物材料本身的特性,使其发挥生态作用、防护作用、实用作用和社会经济作用。

2.现代植物景观设计的现状

在现代景物景观设计中,由于设计者和决策者有时会忽视或片面理解园林植物的主导作用,导致现代植物景观无论在观赏上,还是在功能上都有所折扣。

2.1城市原有植物景观系统的破坏

在新近绿地的建设或是旧有绿地的改造中,往往有片面强调图形的美观和象征意义,而忽视其园林植物生态功能的现象;有些大树在移植过程中被截干去枝,甚至死亡,这对其原生的生态系统无疑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有些林带本来是生态通道,结果被新修的所谓景观大道截断;而大面积的城市广场和硬质铺地很少考虑其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意义。

2.2城市物种多样性的破坏

景观生态学上衡量城市景观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其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本土化程度。物种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因素。由于片面地追求景观的视觉效果,在我国各地的植物景观设计中,都存在大量引进外来的植物品种种植的现象,有时甚至完全不顾本地的气候和土质状况。由于外来植物的介入,城市生态环境被人为地加以改变,生态群落遭受破坏;此外,为了街道的整齐和气势的营造,往往整条街栽种单一树种而不维持原始状况下多树种的混种,最终导致物种多样性的破坏,是城市生态系统变得脆弱而不稳定。

3 现代植物景观设计的问题

现代植物景观设计与建设中的滞后、不合理的观念,导致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植物景观的生态效益低下

近年来,很多城市的公共绿地多是西方古典园林中的大面积草坪和小灌木林拼成图案的绿化方式,并在一段时期内草坪加上色块图案成为城市园林绿化中的时尚(如是做法被称为“城市美化运动”)虽然草坪加色块图案能给人宽阔和心旷神怡的感觉,也能使园林洁净明朗,但从生态学上看,此种绿化模式发挥的生态效益远不如中国传统的乔灌草复合群落,而且养护费用相当高。这种“事倍功半”的做法是不可去的,也是不应提倡的。

3.2植物景观“千城一面”

对植物景观设计的理解缺少深度和内涵,设计作品仅仅停留在概念、形式提出的水平上:有的将植物景观设计简单地理解为栽花种草,植物景观处于喷泉、雕塑、小品等人工景物的陪衬地位;有的偏爱以植物材料构成图案效果,热衷把植物修剪形成整齐划一的色带或几何形体——如此种种的做法,使得国内一些城市因缺乏城市特色而导致“千城一面”。

3.3植物微观群落不稳定

植物微观群落是植物与植物之间建立的互惠的、共生的关系。特定的“乔灌草”组合的搭配是物种亿万年进化的结果:符合自然规律,并且能够使群落中的各种生物生长良好、使其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但是,从植物景观设计的植物配置来看,设计者主观性的把一些不具备共生关系、甚至不能共同生长的植物种植在一起,使植物微观群落变得非常不稳定。

3.4忽视乡土树种的应用

乡土树种具有最佳的本土适应性和文化传承性,代表地方特色。但是由于设计者的观念问题和当地苗圃的种质资源问题,使乡土树种的应用具有相对的滞后性,很难使这一理念得以充分的理解和应用。

4 现代植物景观设计的发展对策

现代植物景观设计承担着美化城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游憩场所的功能。在现代植物景观设计中,我们要吸收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借鉴外国园林建设的优秀经验,实现植物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4.1现代植物景观设计应当遵循的原则

4.1.1科学性

适地适树和选用乡土植物是科学性的基础。植物个体的生态习性非常不同,对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空气等都有不同的要求,群体生态中还涉及各种植物相互关系,所以,要营造多种植物生长所需的生态环境。依照植物之间的微观群落的互惠共生关系,搭配植物。

4.1.2文化性

植物景观和园林中其它的景观一样都需要有文化涵义,中国自古花文化异常丰富。众所周知,梅兰竹菊、玉堂富贵都有其代表性的树种。此外,本土树种也可以代表当地文化。例如,哈尔滨是旧有“榆都丁香城”的美誉,榆树和丁香是我国旱地地区的本土植物,更代表了城市的文化特色。

4.1.3艺术性

一般的艺术规律同样可以用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对比与协调、节奏与韵律、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度等形式美规律可以在植物景观设计中灵活运用,创造出极富艺术性的植物景观。

4.1.4实用性

植物景观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单方面地说,例如,黑龙江省北方森林植物园内种植的郁金香每年就会为植物园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每当郁金香的花期,就会有大量游客慕名而来,一赏百花盛开的景象;另外,郁金香的切花也可以为植物园带来经济收入。

4.2寻求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原则

4.2.1生态位原则

从生态学上说,生态位是指处于群落中的物种,在时间、空间和营养方面所占的地位。植物空间的生态位,从宏观层面上来讲,是指植物空间提供给人们的或者可以被人们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如土地、气候、休憩空间、交通等)的集合,反映植物空间的现状对于人们各种活动(主要是游憩活动)的适宜程度及吸引力大小,良好的生态位比较适宜人们的各种活动,对人的吸引力比较大;从微观层面上讲,良好的生态位是指构成植物景观的每一种植物处于合理的空间分布,在它所处的生态空间都能比较健康的生长,正常地进行光合作用。

4.2.2引入绿量概念

篇5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现代企业是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经济正在不断向前发展,对企业经济管理有着较高要求,传统经济管理模式不再适应新市场环境,因此,管理者应该重视经济管理,对经济管理有着深层次上的了解,明确管理责任,对管理人员全面监督,确保其做好经济管理相关工作,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一、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概述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经济管理会严重影响企业发展情况,因此,作为企业管理者要正确认识经济管理,对其特征有一定了解,这样既可以有效发挥经济管理效用,使其职能得到体现,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企业可以达到现代化标准,提高企业整体实力。具体来说,经济管理具有以下特征:其一,经济管理和企业经营管理联系较为紧密,在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时,会需要一定资金,需要工作人员对资金进行合理调配,以此确保经营管理能够获得最大效益。所以,管理者要把经济管理渗透到经济管理各项工作中,在展现经济管理价值的同时,使企业生产经营能够稳定进行。其二,经济管理会包含财务指标,其可以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全面反映,不仅便于管理者明确发展方向,制定科学决策,还能提升企业实力。而这些都离不开财务报表,其把控着企业经营情况,如哪些经营活动获利最大,哪些活动收益较低等,这对于规划企业发展是非常有益的。其三,企业管理工作有着较强综合性,就现代企业来说,经济管理最为主要的目的是促使企业价值能够有效实现,帮助企业利益得以最大化,面对该种情形,需要科学管理经营活动,让企业发展目标可以早日实现的基础上,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高经营整体水平。

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观念比较落后

有的企业长期受传统观念所感染,在开展经济管理工作时,管理者运用家族式思想进行管理,这很难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也无法满足管理人员内在诉求。从现有经济管理状况分析,很多管理人员都是管理者朋友或者亲属,并且这些人员没有受过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学习以及培训,不仅无法起到监督管理作用,还不能根据经营活动提出有效建议,导致企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并且很多企业管理者都没有积极转变观念,没有认识到现代管理观念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在经济管理期间,仍然通过粗放式进行管理,缺乏对细节内容的考虑,有时为了获得更大利益,常常高能耗生产,不仅给环境带来破坏,没有遵循绿色生产相关要求,还降低了企业在社会中的形象。此外,在生产经营时,有的管理者出于利益考虑,没有对新技术进行及时引进,造成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增加生产成本投入。

(二)组织结构不够合理

现在大多数企业都通过集权组织结构进行管理,尽管这种方式能够对各部门进行有效协调,把企业中的资源有机整合,达到管理目的,但此种模式有一定缺陷,没有对下层利益进行考虑,不能满足基层员工个性化需求,导致员工缺乏认同感[3]。并且有的管理者没有对基层员工职业需求进行考虑,使得基层员工发展遭到限制,在制定某些决策时,经常要上级进行逐层汇报,不仅使决策效率大大降低,还导致员工工作热情逐渐降低。与此同时,集权组织结构还会使得企业内部组织缺乏合理性,出现一人兼多职现象,例如,财务人员常常兼职出纳岗位,一方面导致职责不明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给财务信息透明度带来不利影响。

(三)人员素质不高

企业人员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高层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现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大多是某个技术方面的专员,但在上岗之前,没有接受一系列管理知识的学习,导致其对经济管理存在一定模糊,不能有效的开展相关活动,降低了经济管理整体效果。其二,中层管理人员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中层管理人员是企业经济管理最为重要的人员,其不仅影响着企业生产以及经营,还关系着企业能否健康运营,但高层管理者经常忽视对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得其素质不能得到明显提升,造成经济管理质量不断降低。

三、加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措施

(一)树立现代化管理理念

在新形势下,现代化发展已经成为企业发展必然趋势,作为企业重要管理者要树立长远目标,改变管理理念,加强对现代化思想的学习,不断应用先进管理方式,以企业现有情况为基础,适当调整管理模式,这样既可以使经济管理作用得以有效展现,还能提高管理有效性。首先,管理者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通过柔性管理使企业员工产生认同感,让其受到思想层面的鼓励,一方面可以让员工感觉到被重视,自身价值能够得到发挥,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员工责任心,把企业当成一个家庭,通过自身努力更好地为企业建设。其次,管理者要对企业员工给予一定关怀,了解其职业规划以及发展目标,并把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紧密结合,这样员工在实现个人目标的同时,可以促使企业目标能够早日实现,达到统筹管理目的。最后,管理者要爱惜人才,从市场中聘请优秀管理人到企业中,为企业建设提出重要建议,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这样既可以使生产流程不断优化,提高新产品研发力度,还能提高产品质量,促使企业能够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

(二)完善经济管理体系

在实际工作中,要想使经济管理水平能够得到提升,需要企业健全经济管理体系,不断优化管理组织,以企业经营特点为主要立足点,使各职能能够得到优化处理,以此满足经济管理各方面需求。首先,管理者要对经营、生产各方面情况进行考虑,确保管理体系与本企业情况相一致,这样才能发挥管理体系应有的作用,达到科学管理目的。在建设制度时,管理者要先进行调研,对经营状况有一定了解,这样既可以对财政预算进行实时监管,还能使资金使用更为安全,提高可靠性。其次,管理者要实时追踪热点,掌握市场环境变化,不断完善制度内容,一方面可以促使经济管理体系能够完全落实,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建设力度,可以对财务状况进行严格把控。

(三)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企业竞争已经转变为人才竞争,人才对于现代企业的作用不言而喻,所以,企业领导层要重视人才,做好管理人员培训工作,使其素养能够得到提升,这样才能更好地执行各项经济管理活动,使活动能够顺利完成。具体而言,其一,领导层要引入经理制,让经济管理领域的人才进行科学管理,由于其受过完整的学习以及训练,能够掌握经济管理各项内容,不仅可以发挥经济管理主要优势,还能有效规避企业一些弊端,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并且优秀管理人员会运用较为规范的手段进行管理,使企业员工价值能够得到发挥、展现的同时,调动其工作热情,以此提高管理效率。其二,管理者要根据企业员工情况制定培训内容,使其具有一定针对性,并把先进管理理论知识渗透到培训工作中,让企业员工可以自觉受到感染,不仅可以促使员工提升职业素养,使其认真对待经济管理工作,还能增强其工作责任心,根据经济管理有关规范实施经济管理活动,促使活动可以正常完成。

四、结语

经济管理工作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复杂性,并非是一项简单任务,所以,管理者要正视经济管理价值,加强对经济管理的重视,引入先进管理模式,这样既可以提高管理水平,还能顺应时代需求,使企业在现代化发展中找到一定出路。

参考文献

[1]王亚晖.试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8(3).

[2]李骁,冯俊华.试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问题及解决对策[J].纳税,2018(7).

[3]张晶.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贸实践,2018(10).

篇6

畜牧业的经济管理一般被认为是对畜牧业进行生产、交换以及分配和消费的相关组织和环节,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做好监督以及组织工作。畜牧业的经济管理和畜牧业的发展以及人畜健康都存在较大的关系,因此本文主要是对现代化畜牧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希望能够为我国的畜牧生产发挥出更大的效用。

1畜牧经济面临的困境分析

(1)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激烈性。进入到21世纪之后,各个行业也进入了竞争激烈的时期。农产品市场的竞争主要是资源的使用和分配需要打破需求的界限。我国在传统的农业宏观保护方面与国际市场还存在多种冲突,因此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若是不能很好地改进,势必会影响到畜牧业经济的持续发展。(2)畜产品的出口能力。从当前的市场情况来看,我国在畜产品的生产方面刚刚够维持国内的需要水平,可是需要关注的是,在市场需求产品方面,出口的潜力也是相对有限的。按照相关的资料显示,伴随着全球化市场发展和肉制品价格的持续增长,我国的猪肉净出口量还依然保持在一个平稳的水平基础之上,也就是我国的猪肉出口相对来讲还是滞后的。在此过程中,我国具有畜产品的优势地位和水产品的资源优势也受到了饲料资源以及价格方面的制约。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还需要不断地满足国家在市场方面的多种需要,由此可以说出口的商品在潜力上是有限的。(3)饲料用量和价格的提升。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畜牧产品以及多种资源产品具有较大的需求,饲料用量在总体的粮食消费量当中占据了非常大的比例,由此可以了解到我国在对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中都会面临粮食紧缺的问题,饲料也在国内的供给量非常少。饲料价格会对整个畜牧业发展的空间和发展速度上产生影响,小麦、大豆、玉米的价格上涨,势必会增强养殖成本,进而对整个畜牧行业产生制约性作用。

2畜牧业经济管理的路径分析

(1)改进农业资源的配置结构,扩大出口。使用进口替代的方式,并且向出口促进的方向转移,就需要对相关的行业发展进行多方面扶持,不断地对猪肉以及相关资源防疫监控力度进行增加,使农产品在出口方面进行港口建设、储运及通讯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促进农产品市场相关体系的建设,强化农产品市场体制方面的改革。出口方面强调的是无公害产品,无公害畜产品要依托于经济方面的管理。要想更好地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强化宣传力度,让多数人明确畜牧养殖在新时期的新理念,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畜牧产品的检测体系,不断对信息体系进行完善。以建立科学示范场地为主要措施,建立起更加广泛的推广体系,在畜牧业发展方面带动无公害农产品的种植,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提升市场的竞争能力。发挥畜产品的优势,努力将畜牧产品在布局上以及行业规范上的优势显现出来[1]。(2)提升思想水平,转变畜牧经济管理观念。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人们都是生活在相对困难的状态之中,在思想上以及认识水平上存在较大的阻碍性和局限性,比较看重经济方面的利益,轻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协调性和发展性,特别是没有强化对公众的引导和支持,因此要转变思想,尤其是面对广大的领导干部以及群众,需要在意识发展的过程中面对畜牧经济管理的挑战,让以往粗放型的经济发展转变为集约型的管理,以此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走上一条健康的快速的发展道路[2]。(3)降低成本,规模化经营。对于畜牧业来讲,并不是需要越来越大的规模,而是需要立足于现实,进行更加适度的生产和经营。具体来讲就是不断地减少成本的付出,以此实现对资金和技术以及相关要素的合理性分配利用。我国的畜牧业在发展过程中速度加快,也出现了很多畜牧的新产品,但是非常杂乱,还需要做好多方面的管理,增强市场竞争力,因此要对市场上当前存在的品牌进行整合,重新塑造出新的品牌,不断发挥出品牌的积极作用[3]。

篇7

1 现代小区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1.1 总体规划不合理

景观总体规划时没有做深入的研究,往往只注重概念设计,导致实际建设效果与设计效果相差较大;大部分小区对建筑物和景观设计没有进行统筹规划,它们之间的融合做得不好,过于追求视觉效果和建筑面积的最大化;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往往出现建筑物和景观不协调的情况,有的甚至出现中西式建筑风格混搭,出现不洋不中的情况。

1.2 设计上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

小区的根本追求是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有的小区,在设计时没有把人生活习惯、需求放在首位,如为了防止破坏绿地,在绿地的周边用一些带刺的铁丝围起来,这样做使得绿地和整个环境很不协调。此外,随着人们年龄的增大原来的景观没有做相应的调整,景观需求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变化。如台阶、座椅以及健身体育设施不适合老年人的需求,他们只能在家里活动。多数设计上追求空间的最大化,使设计趋于表面化,缺乏情感投入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人们不能和景观融和在一起。

1.3 跟风现象严重

许多小区为了追求“卖点”,在景观设计上盲目追求“西化”风格。住宅、建筑物和植物景观,大都采用柱式、喷泉、草坪等西方典型的设计风格,以抬高自身的身价。但是在追求这种风格的时候,往往忽略人们对小区本质的要求,即实用性的要求。小区的环境盲目追求豪华性、异域性,缺乏实用性和地方彩色,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1.4 缺乏特色

在小区景观设计中,很少强调对与周边环境和原有地形地貌的尊重,小区建设时,内部的道路早已经确定好了,这样与后期的景观设计很难搭配。同时,小区应该研究和发掘其深层的文化内涵,从而使地域特色、周边环境等得以继承和发展,小区环境缺乏个性和特色。有些小区的景观设计过分强调绿化的美化作用,大片草坪引入小区,只见草地不见树林的绿化模式,这样的景观设计缺乏个性和特色,生态性不强。

2 现代小区景观设计的对策

2.1 坚持因地制宜

坚持因地制宜是小区景观设计应遵循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合理利用土地;二是选择合适的园林植物。合理利用土地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减少施工量,使景观显得真切自然。自然起伏的地形比平面整齐的地形更让人感到温馨和浪漫。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应坚持以乡土植物为主,可适当添加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地植物,丰富小区的植物种植结构。

2.2 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

在规划设计小区景观时,首先要以植物学、景观生态学、美学等角度为基础,遵循生态原则,对周围的自然景观进行重新认识:例如地形、水体、动植物等。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周围的动植物以及其它环境因子组成有机结合,形成整体效果。从视觉景观形象、生态环境、大众行为方面,崇尚绿色;不仅要有绿化的数量,更要考虑绿地的质量和功能,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融入自然,使小区景观生态建设能够满足人们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得到美的享受。这样才能保证小区环境的活力,才能体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设计理念。

2.3 注重生态化

通过植物的合理搭配,强调植被的复合层次和季相性,增加生物多样性;充分利用阳光、空气、水、土地等,构成一个和谐、稳定的生态群落,在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小区通风、净化空气、吸尘滞尘、消减噪音等方面,发挥生态系统调节小区微气候、改善环境质量和美化景观的作用。

2.4 注重文化内涵

通过各种植物的配置及创意景观,使其具有相应的文化环境氛围,形成不同个性的文化环境景观,从而使人们的主观感情与宏观环境之间产生共鸣和联想。将传统的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风格融合在一起,建筑物和景观设计提炼了传统建筑的元素和精华并且融合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并将绿色生态理念贯穿始终,脱离了那种盲目跟风做法,力求体现现代都市风格和当地特色。

3 结论

现代小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设计理念都在不断地发展,景观设计的发展是各方面都应该重视的环节,现代小区的景观设计应该走人性化设计、可持续发展、生态化和体现文化内涵的道路。

参考文献

篇8

现代环境艺术社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伴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提高,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大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研究对促进社会文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就目前来看,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依然在采取传统的设计理念、方法,设计过程中脱离了自然,违背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在现代社会里,要想推动现代环境艺术的发展,就必须结合我国时展的需要,不断设计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作品。

1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问题

1.1 忽略了环境因素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下,要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种艺术行为,就目前来看,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主要是为了满足产品功能性的需要,忽略了环境,没有结合相应的自然因素,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够和谐。

1.2 专业的人才不足

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抄袭现象较严重,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千遍一律,毫无创新型。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员的不足。一方面是设计人员专业水平有限,受传统设计理念的束缚,另一方面设计人员业务素质较差,在设计过程中大多是按照以往的设计经验来进行设计,不利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

1.3 设计方式单一

环境艺术设计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目前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整体呈现设计方式单一,缺乏地区特色和时代风格,整体设计水平处于较低阶段。目前整体的设计都趋向于简单,大草坪的设计方式十分普遍,这样的设计方式比较缺乏创意性,都是对于陈旧设计方式的模仿和复制,跟不上越来越高的审美要求,没有新意也没有区域性特色,会造成审美疲劳。

2 现代环境艺术问题的对策

2.1 环境艺术与自然的融合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是现代建筑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绿色建设设计也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建设绿色建筑依然成为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趋势。而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要求下,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应当结合自然环境去进行设计,做好设计行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更高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人员要对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要善于利用自然元素来进行艺术创作,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建筑环境的需求。

2.2 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建筑环境直接相关,而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业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在这一过程中,专业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专业的设计人才可以更好地把握时展的需要,设计出符合时展需要的作品。为此,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应当加强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加强现阶段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专业知识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促使他们合理的运用自然元素来创新环境艺术设计。另外,我国政府应当设立专业的院校,成立专业的课程,为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

2.3 加大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

在现代社会里,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对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而言,其要想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必须立足创新。首先,要创新设立理念,要树立绿色的设计理念;其次,要创新设计方式,要摆脱那种传统的设计方式,要善于利用高新科学技术来进行设计,通过科技,将环境与人文艺术结合,从而设计出较新颖的华景艺术设计。另外,要加大技术创新。科技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加大科技创新,可以提高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效率和水平,为设计者提供技术帮助,从而推动现代环境艺术的更好发展。

2.4 突出民族特色

我国有着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色,而各民族的文化也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素材。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人员应当善于利用民族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突出民族特色。而在现代环境术设计中要想突出民族特色,就要求设计人员对我国各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从而合理的应用民族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突出民族特色。

2.5 建设专门性环境艺术设计管理机构

应当建立专门的换季艺术设计环境里机构,将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项专门的项目来进行管理,这样才能保证环境艺术设计建设和维护的整体水平。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于环境艺术的整体城市布局规划和具体设计施工安排与城建部分分开,进行专项管理,有助于环境艺术设计水平的提高。其次,对于城市环境设计的后期使用管理和维护也有管理机构专门负责管理,让环境艺术设计建筑的整体水平都可以得到提高,后期使用效果也更有保证。专门性的管理机构能够让环境艺术的重视度被提高,设计建设管理水平升级。

3 结语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种艺术行为,它与建筑环境息息相关,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艺术设计业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当前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我环境艺术的发展。而本文针对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解决措施,通过相应的措施来更好地解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问题,从而推动我国现代环境艺术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炜.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艺术研究,2012,03:130-131.

[2]杨佳,刘利果.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2,35:248.

篇9

华尔街爆发的金融次贷危机使得全球的经济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很多的企业因此发生了破产,使得市场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这种背景环境下,使用会计的公允价值进行计价成为了受到很大非议的事情。在经济危机发生是时候,并不是因为会计的公允价值导致的,但是发生经济危机和会计的公允价值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在后危机时代使用会计的公允价值进行计价是要面临着很多的问题的,为了使经济市场快速恢复到以前的样子,在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价的时候,一定要找到解决的措施,保证公允价值计量可以顺利使用。

一、后危机时代公允价值会计出现的缺陷以及成因

会计的公允价值是在市场环境井然有序的情况下进行交易才能够实现的,而且在进行交易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市场是在正常的环境下的,交易的双方必须是自愿的,并且在进行交易的时候,必须是公平和公正的。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价格才能真正体现商品的价值,公允价值才能够真正得到体现。但是在经济危机爆发以后,市场的环境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公允价值会计在进行交易的时候出现了很多的缺陷。在后危机时代对公允价值会计进行改革已经成为了必须要做的事情。导致公允价值会计出现缺陷很大程度上是和极端市场条件出现有很大原因的,在经济危机爆发以后,市场中的投资者因为经济危机而出现恐慌的情况,在市场中对自己所持有的金融资产进行抛售,使得市场交易出现停顿的情况,这时就会导致公允价值会计失去意义。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对公允价值会计、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进行审视一定会发现制度方面的缺陷,但是,即使在制定制度的时候考虑的再全面也会是受到现实情况的影响的,这时制度就会出现无法面对考验的情况。对现行的会计制度进行评价是非常不公正,而且是非常不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的。因此,对公允价值会计进行会计准则方面的改革不能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来进行。在2008年10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金融资产进行了重新的分类,这样就会导致会计在进行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受到政治的影响。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对金融工具在会计处理方面做出了一项重要的决定,但是,只是在进行资产的划分上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在计量问题上仍然不是十分明确的,因此在金融资产的计量上采用了混合尽量的模式,两种准则对金融资产的计量出现了不同的解释,在企业中,只能依靠管理者进行判断。

二、公允价值会计在对减值模型进行改革时面临的挑战

在资产减值方面,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要用预期损失模型取代已发生损失模型,进行这种改革主要是为了使风险和报酬保证一致。使用预期损失模型可以使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得到保证,同时也会减少损失发生的周期效应。预期损失模型对会计进行信用损失的确认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时和信用风险管理也是非常吻合的。同时,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预期损失模型也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得出,预期损失模型在理念上是优于已发生损失模型的,但是预期损失模型在实际的操作中是存在着很大的难度的,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是要面临很多的挑战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基础条件的挑战

预期损失模型在使用的时候,范围是非常广的,其中在大型的商业银行使用的是非常好的。在一些非银行的金融机构使用这种损失的模型来进行减值的时候要面临的问题是非常多的。这主要是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报告的主体上是缺乏信用风险的模型的。特别是在一些市场经济刚刚起步的国家,金融机构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是处于初级阶段的,在评估数据库的建设、模型的开发使用以及专业评估技术和人员方面都是十分的缺乏的,这样就使得在基础条件方面是存在很多的问题的。

2.对内部控制的挑战

使用预期损失模型对企业的损失进行评价,使得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要面临很多的挑战。在一些金融机构中,例如银行机构在市场中重要是通过信贷业务来得到利益的。在信贷业务中,要经过不同部门共同运作来实现信贷业务。这样就使得银行在确定贷款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时候要通过不同的部门进行交互测算,这样就使得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一定要是非常的严格的,同时在对企业的内部进行管理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有严格的规范来进行管理。在金融机构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现值的测算的时候,一定要有一定的操作进行指引,使得不同的部门在进行测算的时候可以做到有据可依。

3.对金融监管方面的挑战

在金融机构中,预期损失模型在使用的时候,金融机构的管理层是要进行估计和判断的,因此预期损失模型在使用的时候对管理层是非常依赖的,这样也就会导致透明度下降的情况出现,对金融监管和盈余控制都有很大的影响。为了使金融机构在经营的过程中更加的透明,在金融监管方面,管理层一定要做到公正公开,避免出现利用预期损失模型进行利润调节的事情,进而对股价进行控制。

4. 对独立审计的挑战

预期损失模型将大幅增加审计难度和诉讼风险。由于预期损失模型取消了以触发事件作为确认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前提条件, 计提减值准备不再需要充分确凿的证据, 审计轨迹不再那么清晰可辨, 这不仅将加大审计的难度和成本, 而且将降低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解决会计估计和判断意见分歧的讨价还价能力。

三、结束语

篇10

激烈的市场竞争让现代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经营压力,企业必须要从自身出发,积极查找自身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企业才能认清自身发展的不足,积极完善优化经济管理工作,让经济管理推动经济效益的提高。

一、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创新意识

在绝大多数企业中,企业对于经济管理的认知水平比较低,在运行经济管理体制的过程中,投入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十分有限,管理体制的科学性还有待提升,体制和企业实际情况也不够匹配,使得企业经济管理所取得的效果十分有限。企业经济管理由于缺少创新意识,也就失去了发展和完善的动力,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二)管理组织落后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制度获得了极大的完善,但是企业中没有形成完善的经济管理组织,企业经济管理效率十分低下。在大多数企业中,普遍存在单一的管理组织,受到计划经济极大的束缚,让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十分落后。企业经历了计划经济,没能跟上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无法完整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做出的决策缺少合理性。企业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并不能达到市场的要求,导致企业陷入发展瓶颈期。另外,企业经济管理多是由领导管理人员展开,管理职责得不到科学分布,管理质量受到限制。

(三)管理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企业中缺少人员调动机制,企业内员工的责任不够明确,效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让企业人工经济负担有所增加。企业为了控制人力成本,缩减了员工岗位培训,员工由于未能及时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工作质量必然受到影响,经济管理水平无法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整体水平也相对较低。

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重视创新管理制度

企业要想解决经济管理问题,需要具备一个创新管理理念,在思想上指导经济管理。企业领导管理人员尤其要更新管理理念,建设一个良好的管理环境。在创新管理理念的同时,要融入战略发展意识,使用战略发展观念展开经济管理。企业要进行经济管理适用范围相对广泛,要在科学指导下准确评估风险,方便企业大胆实践经济管理创新方法。在现代社会,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织,必须要不断进行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一方面需要对企业组织中存在的模式问题进行解决,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企业长远发展的条件。经济管理制度根据企业需求导向,及时修整制度内容,让经济管理水平得到保证。企业要对经济管理的权利和职责进行确定,制定更加科学的奖惩制度,保障经济管理制度的落实。在现行的经济管理制度中,企业领导负责决策和指导,各职能部门进行制度的执行。因此需要增加评审环节,定期分析经济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保证企业可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对经济管理部门也要执行绩效考核机制,对经济管理制度的员工、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果展开全面的评审。

(二)优化经济管理组织

对于经济管理工作而言,经济管理组织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使用的管理模式各种各样,选择经济管理模式还需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评审管理体系并展开优化。评审工作可以使用分解评审的方式,根据全方位的评审结果优化管理模式。在评审过程中发现经济管理存在的长期问题,则需要展开有针对性的改革和完善,从而对经济管理体系展开优化。评审经济管理体系还需要引进绩效考核机制,让项目评审内容可以落实到经济管理部门以及管理人员身上。在评审之后可以确定出责任主体,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从而让改革工作获得有力保障。管理组织的优化也要注意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业通过提高员工的素质水平,优化管理组织能力。企业首先要提高员工的选拔标准,对专业对口的优秀人才优先录用。招聘过程中,需要开展专业知识以及技能的测评,对人才的思想道德情况以及社会背景展开全面考察,细化招聘工作。其次要在企业中执行培训制度,需要定期展开管理人员岗位培训,有针对性的提升管理人员自身的业务能力。最后要在培训体系中加入政治素养、职业道德的系统培训,保证员工可以在经济管理工作中保持严谨作风,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投入工作。

(三)调整经济管理模式

在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对管理模式的调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企业目前的发展过程中,经济管理方式直接影响着经济管理效果,真实有效的管理方式能够发挥出事半功倍的真实效果。伴随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必须要注意调整经济管理的方式,将粗放型经济管理转变为集约型经济管理,让企业经济管理可以和社会经济环境相融合。所谓集约型经济管理,主要是利用提高管理水平来实现提高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让社会经济得到增长。以这种方法推动经济的增长,可以以较低消耗、较低成本达到目标,让产品质量提升的同时,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经济管理模式的调整要融入财务风险意识,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面临着经营风险。管理人员需要建立从风险防控意识出发,对经济管理风险进行预防,展开经济管理。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先是对现代企业在经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缺少创新意识、管理组织落后以及管理水平较低的问题。其次提出了现代企业经济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法,企业要重视创新管理制度,不断优化经济管理组织,积极调整经济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篇11

一、经济通货膨胀问题

拉美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普遍产生了通货膨胀问题。拉美经济具有对外依附性特征,外企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较大。拉美国家采取外企国有化政策,筹措大量资金(增大货币供应量)收购外企,必然引起通胀。通胀问题在拉美各国日益凸显。但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拉美地区主要国家尚能将通胀基本保持在可控制的相对稳定范围内,经济总体运行情况还算顺利。进入80年代,拉美经济恶化,外债问题严重。政府仍然通过增加货币投放量的办法解决问题,无异于火上浇油,导致通胀急速扩大。通胀加剧不仅严重地干扰了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还带来一系列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引发社会骚乱。许多拉美国家为稳定经济采取多种调整措施,如阿根廷通货膨胀,实施“货币兑换法”。其办法是固定阿根廷货币与美元汇率,稳定币值,政府保证足够数量的外汇和黄金储备,并废除中央金融机构向政府提供财政开支的作法。其结果,促使阿根廷通胀率由1991年的84%降至1993年的7.7%,创20多年来的最低水平。恶性通胀得到遏制,经济形势开始好转。但是,通货膨胀问题至今仍然困扰着拉美国家经济。

二、债务问题

拉美经济现代化出现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债务危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拉美国家开始大规模举借外债。其原因是由于经济发展对石油需求增加,拉美国家不断扩大石油进口,国际支出加大。西方发达国家乘机加大资本渗透,从中牟利。加之,拉美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急躁冒进,不顾自身经济承受能力与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计划。如巴西为实现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目标,制订了投资规模达3700亿美元的5年(1981~1985年)发展计划。其投资规模太大,远超自身财政承受能力。同时,拉美国家认为自己能够通过扩大出口、增加收入以偿还债务,于是继续向西方发达国家借钱。拉美国家债务猛增,1975年拉美外债总额不足700亿美元,1982年超过了3000亿美元,增加了三倍多。可是,拉美国家政府并没有能够真正、充分利用资金,相反,许多资金被滥用。加上国际经济旧秩序依然作祟,拉美国家出口持续受挫,国际收入日减。一些国家问题尤其严重,日渐难支。最终,1982年墨西哥政府率先宣布无力偿还外债,一场影响深刻、广泛的拉美债务危机由此总爆发。危机发生以后,拉美国家的债务一直未低于4000亿美元,每年须支付巨额利息。巨额利息不仅使拉美外贸顺差收益荡然无存,而且为偿还利息又不得不举借新债,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滚雪球般恶性循环之中。这场持续时间长、影响深刻的经济危机,普遍波及整个拉美地区。面对经济灾难,拉美国家被迫采取措施,减债应对。例如巴西,政府减小投资规模,修改了发展计划。许多拉美国家则普遍采取(国企)私有化策略。通过采取私有化措施,改革企业经营体制,改善管理方式,原来国企严重亏损的局面开始改变,不少企业开始扭亏为盈。进入90年代,拉美国家经济形势逐渐好转。但债务问题仍是困扰拉美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痼疾。

三、(经济)一体化问题

一体化思想在拉美产生较早。19世纪玻利瓦尔就曾主张拉美国家要在政治上结盟、经济上合作。但后来美国利用“一体化”思想,将其释为“泛美主义”,妄图独霸拉美。“进口替代”战略实施10年之后,拉美各国普遍遇到国内市场狭小的困境,这成为继续工业化的障碍。于是,一些拉美学者积极呼吁实现地区经济一体化。1960年2月,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十几个拉美国家在蒙得维的亚成立了拉丁美洲自由贸易协会,同年底,危地马拉等国成立中美洲共同市场,从此揭开了经济一体化的序幕。各种地区一体化组织也相继建立起来。这些组织内部协调成员国间的工业发展战略,甚至在某一组织内规划某种“进口替代”,谋求走共同发展的道路。但是,由于存在内部体制弱点,历史遗留分歧以及外部势力干扰等问题,一体化运动遇到许多困难,甚至出现停滞。因此拉美各国对地区一体化组织进行了改革。1980年拉美自由贸易协会改组为拉美一体化协会。1984年巴西、墨西哥等11国为解决债务问题而联合组建卡塔赫纳集团。1986年孔塔多拉集团(由巴拿马、墨西哥等国组成)与利马集团(由秘鲁、阿根廷等国组成)共同组成8国集团,这是一个有良好基础的高级磋商与协调机构,以解决本地区问题。这反映了拉美一体化向更高层次水平的发展,有利于拉美现代化进程的加速。

参 考 文 献

篇12

二、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分析

中部地区虽然在“中部崛起”战略的推动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总体来看还不发达。究其原因,固然有地理环境和国家发展战略等方面的不利影响,但县域经济自我封闭、缺乏合作、各自为政的发展模式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第一,县域经济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需求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矛盾。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资源能源供需矛盾突出,劳动力、资源成本进入上升通道,生产要素和资源环境约束增强,节能减排的压力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任务更加艰巨。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代价。这种情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县域经济增长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的“三高两低”问题比较突出,因此,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重点处理好产业转型与加快发展的关系、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与提高发展质量的关系、追求当前利益与谋划长远发展的关系,决不能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努力实现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科学发展转变;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由就工业抓工业向跳出工业发展工业转变。从更广视野、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把工业化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来抓,准确把握工业与服务业、农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工业化与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之间的依存关系,努力实现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和“三化”的良性互动。注重追求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相协调,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工业化趋向于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综观中国全境,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服从国家战略的需要,工作的重心或者说是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这一问题之所以发展到如此局面,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还是建国之后,政府以大力推进工业化形成城市经济的聚集效应为依据形成的一系列政策对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各类农村经济赖以生存的资源的吸取,以及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对农村市场的扩展的结果。当然,一方面我们需要承认,工业化对农业资源的吸取以及工业化对农村市场的扩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工业化过程的不断推进过程中,相对于城市经济而言,由于受到因向城市经济输送廉价资源而受损的环境条件和城市工业品的大量输入盘剥的县域经济显然是处于弱势地位。这种不利因素势必造成县域经济自身发展的资本缺失、人才流失和资源过度消耗等一系列不利局面。第三,由于区位劣势造成的县域经济边缘化问题。“有利的区位因素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也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中部地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对照在区位和交通方面存在不利影响的地区而言,一些占据着优势地理位置的地区地位的发展总是先于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劣势地位的地区。根据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一旦优势地位得以巩固,诸如资本、劳动力等各种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将会进一步流向优势地区,并形成集聚效应。如此,先前处于劣势地位的县域便再难以与存在优势地位的县域从经济发展方面竞争了。贫困县域的不利经济状况将不可避免。第四,资源环境、技术水平和人才储备瓶颈化与县域经济集群化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包括资金、技术和人才在内的各种因素随着市场效益的变动而流动是一种常态。县域经济集群化发展便是通过扩大包括人才、技术等各种因素在内的经济发展因素的投入以形成县域经济的产业集聚,从而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无疑这种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对人才、资金、技术和资源等经济发展必要因素的要求极高。而这些种类的资源发展因素也恰恰是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所缺少的。其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中部地区县域经济长时间的发展停滞,从而又造成了县域经济资本积累能力的低下,由此形成恶性循环。第五,县域经济特色化过程和资源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传统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基于县域内已有的自然资源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模式。这种以自然资源开发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发展模式往往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存在着极大影响。这类对自然资源环境破坏较大的工业如果没有得到合适的引导其后果是比较严重的。如此,以自身拥有的自然资源为基础大力发展特色县域产业与县域经济生态化建设之间便形成了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篇13

1.明确园林景观设计主题,突出设计特色

有人认为园林景观设计等同于种花种草、挖湖堆山、置石理水,客观上造成了千城一面的结果,多同而少异,缺乏内涵和特色。对此,明确园林景观设计的主题,突出园林的特色极其重要。每一个园林都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只有与众不同,才能被众人记住。具体而言,园林景观设计的主题主要分为自然生态美和文化生态美两个方面。自然生态美是指自然生态系统所表现出来的美,它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是一种原初的美和直接性的美。将自然生态美作为主题的园林,一定要注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文化生态美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能够融合共生,为园林景观设计带来独特的美感。此外,要立足现代城市整体发展要求规划长期目标,做到生物多样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兼顾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讲求多学科的高度综合应用。

2.重视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整体性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最优化的和提供满足人们生活活动的空间景观环境,这种景观源于景观的整体效果的体现。因此,整体性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灵魂”,设计过程中不能把各个组成空间割裂成片段,而要通过整体设计,构造整体景观形象,保证彼此间的协调,形成自然、优雅、有序的景观环境。园林景观设计除了应综合考虑建筑功能、环境条件外,还应遵循一定的艺术规律,在设计中,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布局构景手法和相关的设计法则后,才能对设计要素进行合理的布局与整合,进一步增强园林景观的表现力,从而创造出优美合理、新颖独特的园林景观。同时,设计过程中还应将局部的景观设计置于较大的城市区域节点来考虑,这有利于城市特定场所环境的创建和园林景观总体格局的完善。

3.倡导基于生态理念的园林景观设计

生态设计应是所有的景观设计中的一个普遍原则,即遵循生命的规律,强调人为过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生态理念已成为园林景观设计师内在和本质的设计理念,因为它符合人们企盼亲近自然和返回自然的愿望。这就告诉我们:以可持续发展为准则的生态园林设计将成为未来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景观设计中,景观设计师应注重将生态科学技术和景观美学原则相结合,创造出在尊重自然基础之上的完美景观作品。在进行生态景观设计时,我们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尤其是对特殊自然景观元素或生态系统的保护。第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使用。第三,废物利用。我们可对废弃物进行利用,大大节约成本,降低自然资源消耗,从而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第四,尽量多使用新技术和新材料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4.注重园林景观设计中民族文化的表现

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我们要重视民族文化的渗透工作,加强文化内涵的应用,使园林发展同民族文化紧密结合。(1)要了解民族历史文化。所谓了解民族文化,是指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首先要确定园林景观所希望表达的民族文化内容,在确定内容之后,要认真对相关历史文化内容进行挖掘,从而筛选最能作以表达的文化精髓。(2)要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是指随着我国历史发展而不断改进和发展,最终得以传流下来的文化艺术形式,它没有历史时期的限制,也没有历史阶段的不适应性。(3)重视自然文化的利用。我国园林景观建设和发展时间较长,古代园林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因此,现代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也应该重视对自然文化的引用,促进我国园林景观的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