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物理教学特点

初中物理教学特点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6:00:3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物理教学特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物理教学特点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187-01

物理是一门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学科,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喜爱它。但又感到物理难学,很不容易把这门功课学好。如何解决物理难学的问题,我认为:从教师角度来看,在手段上,必须注意学生以下几种心理特点:

1.求趣心理

求趣是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当学生学习自己喜爱的知识时,他们心理上会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物理内容涉及的物理现象或问题往往是新奇的生动的。教学时,如果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奇异的自然景观、物理奇观、物理学史的奇闻轶事等,就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震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在讲磁场时,引用了“魔鬼三角洲”的传说,在北大西洋有一片广阔的海域,在这片海域上神秘失踪了数以百计的船只和飞机,从事航海和航空事业的人更是谈虎色变,把这一带海域视为畏途,因此人们都称它为"魔鬼三角洲",这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此处海底有一个巨大的磁体呢?到目前为止还未揭开这个谜,科学是不断地发展的,通过我们同学的不断努力,将来揭开这个谜的也有可能是我们在座的其中的一个,这些深含期待、鼓励的话语,增添了学生们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做出贡献的壮志豪情。

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根据学生的求趣心理,运用一定的物理学史料,并适当地介绍有关物理学家的奋斗历程和进取精神,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对本学科产生的兴趣,即使内容再难学,他们也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刻苦钻研,并以顽强的毅力学好它。

2.求奇心理

人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等方面的精神需要,这是众所周知的。好奇作为思维的先导,是青少年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培养好奇心,既能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又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物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成功的起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的进行引发,有效地利用这一特点来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2.1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组织好起始课的教学。精心设计好第一课堂,争取给学生留下一个“新鲜好奇”的印象,让学生产生一种跃跃欲学的感觉。例如,上初二物理绪言课时,如果补充一些有趣的演示实验,就能把学生带进一个变幻神奇的知识天地,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2利用好奇心组织好新课导入。物理课堂教学中引课的方法有很多,诸如开门见山法、故事导入法、矛盾悬念法、实验引入法、质疑引入法、引导探索法等等。只要认真钻研教材、注意搜集有关的素材,有效地运用各种新课导入方法。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3利用好奇心,开展问题讨论。利用问题来引发学生好奇心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所提出的问题新异有趣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水平相近,极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进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例如:静坐在汽车里的乘客,司机说他静坐没动,路旁的孩子赞叹他前进得真快,一个说他静止,一个说他运动,谁说得对呢?通过问题的讨论,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好动心理

好动是大多数中学生的天性,他们厌倦老师的死板教学,希望老师多进行实验教学。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工作深深地体会到,有无实验其教学效果大不一样。精彩的实验可以使学生情绪高昂,心情振奋,例如我在讲直流电动机时,指导学生自制直流电动机,当学生看到自制的电动机旋转不停时,个个拍手叫好。这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加深了对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理解。

篇2

1.1选择题

选择题一般考查学生对物理现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识别能力问题,以及对物理问题的分析能力.

1.2填空题

填空题是在物理问题的陈述中,给出空格要求学生填写.要求填写的可能是问题的条件,也可能是问题的结论.考查范围比较广泛,既可以考查需要学生识记的内容,也可以考查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推理和进行计算的问题.

1.3作图题

作图题通常要求学生在给出的图上作图,主要考查学生物理作图的基本技能,如作力的图示、力臂、光路图、电路图等;也可以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要求学生设计电路图等.

1.4简答题

简答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表达、解释、论述物理问题的能力.

1.5探究实验题

由于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对实验的考查是物理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题主要考查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学生对实验原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实验设计等等.

1.6计算题

计算题是物理试题中一种重要的题型,着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其中浮力计算、压强的计算、功与机械效率的计算、电路计算等是考查的重点.

2中考命题对物理教学的几点启示

2.1加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教学中要把重点放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上,要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对教材中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如“压力和重力”、 “蒸发与沸腾”、 “惯性与惯性定律”、“实像和虚像”、“温度、热量与内能”、“电功与电功率”等等,必须引导学生在学习时归纳、总结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准确地把握这些概念和规律.对于教材中的文字叙述、课后习题、演示实验以及每一幅插图,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理解,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和练习,从而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比较宏观和清晰的认识.

2.2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增强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要对大纲要求的学生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认真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对课本上涉及的小实验,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做到能做、会做、做好.实验中要让学生熟悉各种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明确实验原理,学会选择合适的器材,合理设计实验探究步骤,正确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探究,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2.3注重方法教育,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3

初中物理的教育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和总结能力,能够用科学的思维去分析事物的发展,进而为高中物理的深入教学打下基础。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大都与生活息息相关

初中生具有创新能力,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还处于培养当中,对于周围事物的认知充满了好奇,因此,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和思维特点,增加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初中物理实验教育教学,实验教学更加通俗易懂、易于操作,而且丰富的生活素材也为实验教学提供了便利。例如,通过利用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教学实验,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关于电的现象认知将其和课堂教学相结合,进而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电流、电压等基本的电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安全用电认知。

二、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初中物理的教育教学内容虽然相对简单,但因为物理课程的特殊性,使许多抽象的物理概念必须借助物理实验等形式才能表达出来,例如,关于电流方面的物理实验,通过实验教学就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物理公式的基本应用和推理过程,同时通过学生亲自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践,真正了解物理的本质。

篇4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要从新课程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

我们的教学就是要使教学内容的输出与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的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达到最佳“匹配”,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同教师的指导处于“共振”状态,这样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因此,有必要研究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年的初期,跟初中阶段比较在心理,生理上更趋成熟。他们精力充沛,求知欲强烈、记忆清晰。其智力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观察水平不断提高。能够初步地独立发现事物的本质及各个主要细节,发现事物的因果关系。但在观察时,往往存在程序不恰当,过早下结论的缺点。

2.注意力较稳定且持久,能把注意力集中并稳定在那些毫无直接兴趣而又具有直接意义的比较抽象的学习上。对难度不大的理论推理较感兴趣。适当难度的问题能激发他们向更深的知识探求。

3.对死记硬背的方法感到厌烦,会寻求良好的记忆方法。具有初步归纳重点知识,抓住问题本质的能力。对“保姆式”呆板的教学方法不感兴趣。

4.抽象逻辑水平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化,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他们不轻信,不盲从,对各种问题能谈出自己经过思考后的见解。但往往存在主观性、片面性、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对经过自己思考后而得出的见解,往往固执己见,不易改变。

根据这些特点,有必要整理出一套在系统地传授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有利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进行主动学习的高中物理教学方法的体系。

二、着重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发现式教学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点以及新课程的特点,我觉得发现式教学法较能适应高中生心理特点和智力发展水平,使学生在未知的境界里,自己去求发现,从而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

发现式教学从整个教学过程看可分为:(1)教师提出课题;(2)学生通过动脑来探讨解决的方式;(3)通过学生自己概括、推理而得出结论;(4)教师取得反馈来检查教学效果这四个主要环节。

在尝试发现式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教学模式:

1.实验式发现法。对于本源性知识或来源于实验的派生性知识,如物体的平衡条件,主电路欧姆定律,楞次定律等内容,较适用于实验式发现法。通过教师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有所根据的猜想和设计,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2.观察式发现法。对一些较复杂,在学生头脑中易受直观错觉干扰的概念和规律,如惯性定律,动量守恒定律以及牛顿第二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内容,可采用观察式发现法。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通过认真、有系统地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经过自己的思考,讨论进而突出本质、摈弃非本质的东西,发现事物的因果关系。

3.讨论式发现法。对于派生性知识或学习内容超过学生理解能力的知识,如电位等内容,可用讨论式发现法。让学生在教师周密设计的情景中,根据平时已学过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在教师适当指导下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得出结论。

4.自学式发现法。对课本内容意义丰富,语言生动,容易为学生掌握的知识可以由教师提出阅读提纲,学生在课堂中认真阅读课文,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自学的时间里,学生可以自定步调地学习,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返回看,遇到旧知识不清楚,还可以翻到前面去复习。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在听课中由于疏忽,疑问等原因造成学习的障碍。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困难之所在,教师再给予指导,从而获得实际的帮助。

发现式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应该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不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该穿行,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对物理问题的正确思维方法和创造性思维,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材。

三、发现式教学中教师指导的份量

让学生在自己发现中学习,并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发现式教学以教师指导份量的多少可分教师高组织,学生低参加和教师低组织、学生高参加二种形式。究竟采用那种方法为好呢?

我在高一年级对不同气质的学生进行分组跟踪实验中发现:具有热情好动,动作敏捷,情感难于自我控制的属于胆汁质,多血质型的学生,他们思想活泼,善于探索,勇于追求。对于这种类型的学生,老师指导份量宜少,而由他们自己去在发现中获得知识,效果较好。而具有好静,动作迟缓,情感发生慢的粘液质,抑郁质型的学生,他们思想不够灵活,学习态度拘谨。对于这种类型学生,则以教师高组织,学生低参加为好,并且指导得越周密,成绩越优良。

四、检验教学效果的目标和方法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所产生的效果如何,主要是从学生反馈的信息中取得。评定发现式教学效果的标准,我认为主要是看能否达到以下五个指标:(1)学习成绩的提高;(2)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3)自学能力的成长;(4)能力的迁移;(5)学科的全面发展。

取得反馈信息的方法,我们做了如下一些改革尝试:

1.课堂提问。如果在评定教学效果时,单靠提问个别学生来取得反馈信息,则测量可能受到偶然取样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影响测量的信度。为及时统计多数学生反馈信息,每学完一个课题后,给出一组有4个答案的选择题,根据学生举手的情况来统计反馈信息。

2.作业评定。由于高中生学习自觉性相对较强,具有一定分析和判断能力,因此,可以把作业评定权交给学生自己。每次课上让几个学生讲上次课作业思路、方法,让大家自己知道错误所在,并得以矫正。而教师的批改着重放在发现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

3.考试方法。传统的考试采用求同思维的方法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和保留,它是同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相适应,无法评价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在评价发现式教学效果的考试中,我们除保留部份传统的求同思维的方法外,增加了:(1)采用求异思维的小论文形式考题来评价学生是否善于运用自己的思考和思考能力所达到的程度。(2)采用学生未学过知识为内容的课本或科普小文章,通过学生认真阅读后回答问题,借以评价学生阅读、自学能力。(3)采用告诉学生题目的物理实验设计和操作的考试,着重考查学生组织实验能力、操作技能和得出结论的方法。

通过我们的摸索和尝试,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成绩普遍提高。特别值得庆幸的是,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能力等方面迈出可喜一步。

教学理论丰富多彩,教学方法多种多样。笔者认为,遵循教育规律、改革教学方法是做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三明市教师进修学院编.现代教育理论选介.1997,3.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82-02

一、通过分析小孔成像,初步建立实像的概念

在我们的物理教材《光的传播》一节后有这样一道关于小孔成像的习题:在空的易拉罐的底部中央,用钉子敲个小孔,罩上一层塑料薄膜,这样就制作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利用它观察窗外的景物,你看见了什么?记下所成像的特点,并试着加以解释。针对这道习题,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按小组在课下制作好实验装置,并制造的针孔照相机观察窗外的景物,记录下看到的景物的像的特点。在课上,学生要汇报课下实验情况,并展示实验的结果,通过观察不难发现,观看窗外的景物时,学生只能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然后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验情况适当拓展题目,用点燃的蜡烛代替景物,调整烛焰到小孔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观察成像的特点变化,最终总结出像距和物距与成像特点之间的关系,给学生在脑海中初步建立一个实像的概念,为讨论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打下基础。

二、重视平面镜成像,初步建立虚像概念

平面镜成像知识虽然比较简单,但教师要充分重视平面镜成像教学。因为平面镜成像使学生第一次接触了虚像的概念,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更好地更深入地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有了平面镜成像的知识基础,在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平面镜成像与凸透镜成像进行对比讲解,让学生了解两者的区别,从而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知识结构。无论是小孔成像还是平面镜成像都是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基础,做好这些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学习凸透镜成像。

三、精心设计凸透镜成像课程教案

在设计凸透镜成像的教案时,首先要选对教学方法,物理规律的教学比较适合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但如何让学生顺利地探究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还需要教师全面考虑各个概念的前后联系,精心进行教学设计。选好教学方法后,教师还要考虑课堂实验要采用什么实验器材;如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需要观察到哪些现象;记录哪些实验的数据;怎样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教学会遇到问题。本节课中,讨论分析数据是的重点和难点,直接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学生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以便得出正确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四、深入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画光路图,给学生展示凸透镜成像的连续变化规律,学会画不同物距的凸透镜成像的光路图,可以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掌握的更加牢固。在总结成虚像还是实像时,要让学生自己观察物距连续变化时,像和像距的变化规律,并找出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这两个特殊位置,分析这两个位置的特殊意义。

凸透镜的成像可以从正立或倒立、缩小或放大、虚像或实像三个方面来描述,这些就是凸透镜成像性质,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成像的虚实、像距和物距的关系、像距大小和像大小之间的关系、物距与像大小之间的关系等,引导学生从凸透镜成像的过程出发,总结归纳凸透镜成像的性质和规律,并灵活地运用它们解决具体问题,以便更好地掌握凸透镜成像知识。

将凸透镜成像与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比较可以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凸透镜成像是光经过折射形成的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等于一倍焦距时,成平行光不成像;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实像;等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实像;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小孔成像证明的是光沿直线传播,成的是倒立的实像。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大小相等,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所以只有凸透镜所成的像为实像时,与小孔成像现象相同。

五、认真解答课堂上学生遇到的问题

凸透镜成像一课中涉及到的实验探究,并且是教学中的难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学生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很可能会遇到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或不能在光凭中央等问题。此时,教师就要耐心教给学生调节的方法,并强调实验前调节的重要性。在操作技巧方面,教师要给学生做好正确、标准的示范,引导学生正确实验。在探究思考时,要鼓励学生讨论分析实验数据,独立思考,得出结论。

六、适当应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便于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师可以适当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通过课件演示凸透镜成像的过程。用鼠标拖动光源,随着光源移动让学生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大小、正倒,还有像距、物距发生的变化,多媒体呈现的动态效果一目了然,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和演示效果进行对比,并讨论分析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七、及时做好课堂反馈

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巩固并进行问题反馈。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进行提问测试,并统计测试结果,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教师通过反馈信息也可以及时了解授课效果的好坏,并针对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巩固和矫正。

总之,对于整个光学部分的教学,教师要注重教学策略,总揽全局,强调把握基本概念和性质,并找准性质、规律之间的联系。让学生集中精力完成实验、分析数据、总结规律,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参考文献:

[1]宋尚雪.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2011年11期

[2]刘连印. 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 2012年04期

篇6

所谓教学与实验相结合,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进行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以下简称“四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

(一)教学与实验相结合教学是一种低容量高密度思维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因材施教,切合初中学生的实际。

课的容量是指一节课内运用新概念、基本规律、技能、科学方法的多少。高密度思维是指学生在一堂课上有较长的有意注意时间,并能充分地开展思维活动。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若比较多的采用教学与实验相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学生通过“四动”进行学习,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就能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促使大脑对各感官传输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思维密度。教学与实验相结合不仅使全体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能既获得知识,又提高了能力,而且解决了将课堂教学统得太死,对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不能因人制宜的弊端。

(二)教学与实验相结合能够起到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综合作用。

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学生分组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较好手段,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环。但是,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存在一定的弊端。课堂中的演示实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的过程,它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活动,教学中如果把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边学边实验,既能使学生对实验获得更加清晰的印象,学到物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学生分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和测量性实验,一般都安排在新课或一个单元教学之后进行,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不够紧密。加上初中学生实验能力差,学生对实验的注意力常常集中在操作上,教师则往往忙于协助学生排除故障,师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以致往往无法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采用教学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边看、边学、边实验、边思考、边讨论,能较快地掌握物理知识。教学与实验相结合课一般安排在教室里进行。每个桌上都有一套仪器,每位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与实验相结合起到了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综合作用。

二、充分发挥教学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功能

(一)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程度,与学习的方式关系很大。一般来说,学生通过听教师讲授,能够记住10%――20%;学生如能看到实物或现象,能够记住30%;如果学生既能听教师讲,又能看到实物或现象,能记住50%;如果学生看到实物或现象,自己又描述过,便能记往70%;如果学生既动手做过,又描述过,则能记住90%。而教学与实验相结合,既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又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讨论、分析,最后自己归纳出物理概念和规律。显然,这样的学习过程属于上面所说的最后一种情况。可见,教学与实验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提倡手脑并用的学习方式。他在《手脑相长歌》中写道:“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老。”我们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提出教学与实验相结合,提出“四动”,正是遵循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去实践的。我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是学生动手的机会太少。开展教学与实验相结合,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实验操作的机会,因此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物理的方法。

教学与实验相结合的学习探索过程,更接近人类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因此,我们主张将课堂变为教师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的主动学习的活动场所。在教师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兴趣(情感领域)、知识(认知领域)、能力(动作领域)等各种心理因素融为一体,使他们在直接参与教学与实验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实验是获得物理事实的根据;实验是检验假设真理性的标准;逐步领会科学家是如何通过物理实验获得物理事实,并从而得出概念和规律的。可见,通过长期教学与实验相结合的训练,学生将会逐步掌握物理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

三、实施教学与实验相结合教学的策略

(一)恰当地选择教学与实验相结合教学的内容。

教改实践表明,凡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便于随堂进行并利于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利于发展他们智能的内容,都可选为教学与实验相结合教学的内容。

1、根据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对能力、技能的具体要求,安排教学与实验相结合的内容。

2、对器材的要求不是很高的演示实验,可以改为教学与实验相结合。

3、将课本上的部分学生分组实验改为教学与实验相结合。

(二)认真准备好教学与实验相结合教学的仪器。

大部分初中物理实验仪器都可以自制,可供选择的器材也很广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制教具学具的活动,不仅为教学与实验相结合教学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实验仪器,为物理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实验条件,而且学生通过自制教具和学具,增长了才干,提高了动手能力。

篇7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7—0068—01

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过好衔接关,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重要任务。笔者愿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高一新生做好教学衔接工作。

一、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初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跨度大。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语法结构简单。绝大部分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感受或体验是吻合的、一致的。高中物理每节的内容较多,篇幅较长,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理论性较强。

2.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现象直观、生动、具体、形象,容易理解,篇幅少,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叙述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不行的。

3.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欠佳。高一物理所用的数学知识,远比初中物理所用的四则运算复杂得多。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搞不清楚,到高中物理阶段,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中来的数理结合能力就更差,直接导致了对物理这门学科的恐惧。

4.学生在以往生活中接触、感受到许多物理学的现象,特别是力学现象,而在初中阶段,所研究的力学现象,如杠杆原理、浮力问题等,与他们的生活感受及生活经验绝大部分是吻合的、一致的。因此,他们有许多时候凭直观感受或主观想象,都能猜中正确的结论,而高中所涉及的物理知识更本质、更抽象一些,甚至有时一些生活现象与实际的物理规律相矛盾。

二、对策

1.注意新旧知识承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消化理解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和顺应新知识。

2.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3.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水平。改进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篇8

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物理衔接中出现的“台阶”。这个台阶存在于物理教材的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及心理特点上。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在初中和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阐述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学生如何克服面对的台阶和怎样做好高初中物理教学衔接的一些观点。

一、台阶分析

台阶1:思维方法上,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初中研究力学问题,仅是力的初步概念,重力的常识,摩擦力只作为阻力等的形式介绍而己。而进入高中后,一开始就要对较抽象的弹力、摩擦力进行全面的定量研究,继而要进行受力分析、分清施力物、受力物、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平衡力等容易混淆的概念;要选定研究对象、采取正确的研究方法等等,这些是横在新生面前凸起的台阶,跨不过去,高中物理将很难过关。

台阶2:能力要求上,从单一能力上升为综合能力。高中物理教学中所应培养的能力是: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在初中,物理规律大部分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而在高中,物理规律则要通过较多的推理和判断得出,如牛顿运动定律。因此,推理和判断的能力要求大大提高,高中物理学不好,其主要原因是此种思维能力培养的欠缺。

台阶3: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变更和适应。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学生更多地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复现知识,对概念及规律习惯于死记硬背。进人高中后,则既要重视学习结果的记忆,又要重视对知识的理解,更要能够自学钻研,消化知识,且重视纵横推理、判断、假设、归纳等一系列更为高级的思维活动,这对习惯于死记和套公式的初中学生而言,当然是不适应的。

二、帮助学生克服台阶

1.充分准备,上好每一节课。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普遍都有“更要努力”的积极心态。所以教师要上好高中物理的第一堂课——绪论,以抓住绝大多数同学都“更要努力”的向上心态这一物质基础,激发起他们学物理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

2.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却发生根本的变化。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己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3.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抽象的物理概念直观化、形象化。

4.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开始于疑问与惊奇,问题启动于思维。”改进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5.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还必须掌握一些必要的方法和技巧。

6.加强课外辅导。正确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培养自学能力,养成学生分类、归纳、总结等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高一的练习应难度小,要求严,不选超出课本要求的内容和习题;对于格式、步骤、单位应用、必要的分析语言等方面严加要求,以规范的步伐上好“引桥”;关心差生,防止过早两极分化,争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比起初中,高中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心理以及物理这一学科所要求学生的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数学的解题能力都有更高的标准,学生能否在最短的时间适应高中的学习,顺利地跨过这个学习台阶,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降低初高中物理的学习台阶,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统筹安排的系统工程:要从高中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同时也要从初中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要从教材,从学生方面想办法;要从教法、教师方面想办法。高初中教师都应重视这个问题,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共同努力,为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做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篇9

二、初中物理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到初中物理教学效率,主要表现如下:

首先,教学设备与设施较为落后,由于初中物理教学是物理教育教学起步阶段,教学内容基础性较强、难度不大,因此学校和教师都认为物理教学只需要简单的教学道具足以[1]。在教学中缺乏先进教学设备与设施,这严重影响到物理教学效果,物理教学中学生只能通过教师单纯语言讲述来了解教学内容,并在教师教条件简陋下进行物理实验,由于缺乏先进的教学设备与设施,使物理教学中难点无法从教师讲述中充分的体现出来,不仅影响到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更不利于初中物理教学效率提高。

其次,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单一,使学生对物理学习缺乏兴趣,部分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没有注重教学方法改善,通常采用填鸭式教学法,物理教学周而复始重复课前提问、讲课、笔记、作业、考试等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严重缺乏新鲜元素,不能够满足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心理需求,传统、单一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同时也违背了物理教学实践性原则,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第三,初中物理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初级阶段,虽然教师认为教学内容难度不大,但是对初中学生而言,物理作为一门新的学科,接受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这就是物理教学中的难点。这些难点单纯通过教师讲解,很难使学生理解透彻,严重影响了物理教学的质量。

三、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多媒体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充分结合了物理教学特征,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将物理教学中难点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与了解物理教学内容,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提高了初中物理教学效率[2]。但是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使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应用更加有效,具体原则如下:

1、互补性原则,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首先要遵循互补性原则,是指要遵循多媒体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与教师教学方法互补,利用多媒体教学特点弥补教学内容空洞性与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化,多媒体技术教学能够通过丰富画面、音效、视觉冲击效果等将教学内容变的生动鲜活,充实了教学内容,同时多媒体技术利用视频、音频等方式进行教学补充了教师教学过程中较为单一教学方法,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2、实用性原则,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要遵循实用性原则,有些学校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初中物理教学中最终目的并不是使多媒体技术充分为教学服务,而是为了体现学校硬件教学能力,盲目跟随信息技术潮流,使多媒体硬件设施缺乏实用性。因此应遵循实用性原则,使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起到良好的辅助教学作用,为教学增添新鲜元素、活化教材,应利用多媒体技术特点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物理教学中难点与实验教学重点,以此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3、适时性原则,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要遵循适时性原则,适时性原则是指多媒体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应用,应根据时机,恰当接入才能使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如果物理教学课中第一时间利用多媒体对物理教学内容进行展示,将大大减少了学生想象空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首先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想象之后适时的加入多媒体技术,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与丰富,以此增强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效果。

四、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通过视频、音频及动画的形式使物理教学内容具有直观、生动、活泼、形象等特点,充分满足了初中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年龄特征,能够有效的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具体应用如下。

(一)应用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创设情境

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在物理教学中创设情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对物理教学内容进行了解与掌握,对提高学生物理学习质量尤为重要。例如在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中的第一节《温度》教学中,教师可事先通过网络资源找到有关《温度》教学内容的素材,科学的将其整理制作成理想的情境课件投入到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应用中,教师将空气温度的变化及变化现象利用春夏秋冬四季图片进行情境体现,对水温等温度通过视频动画的情境展现,之后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展示和视频播放使学生通过形象生动的多媒体画面理解温度的定义,及温度的变化与温度的单位等教学内容,之后教师再播放一组温度计使用的视频,使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学习到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与正确的读数方法[3]。在对课件播放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融入到多媒体画面及视频情境中,使学生想象图片中的情境,由于四季空气温度的变化是学生日常的生活现象及规律,因此学生很容易进入画面情境,在视频播放水温从低到高的变化时,学生从给水加温的视频容易联想到日常生活中烧开水的画面,温度计的使用视频能够使学生进入了量体温等生活情境。因此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是提高物理教学效率的最佳方法之一。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将物理实验教学直观化

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特点,因此应利用多媒体技术这一特点将教学实验直观化,以此增强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应用的效果。例如在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力学》实验中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力学实验课件,用图片和视频的方式设计杠杆原理实验图示与动画,学生通过图示与视频中杠杆运动轨迹,充分了解到教学内容中动力、动力臂、阻力与阻力臂的关系,通过直观的视觉与感官效果对杠杆原理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第十章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实验教学中由于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利用动画的形式研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浮力,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了解到物体在液体中的重力以及物体在液体受到的浮力,并将这些变化直观的表现出来,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将物理教学难点形象化

篇10

随着新课标的实行,对于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不能满足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也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研究有效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就针对初中物理的教学特点,提出几点简单的教学策略。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在我国的教学体制中,教师的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很多初中物理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只把关注点放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一味的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灌输,以及大量的物理习题的练习,最主要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不关注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增长。这种教学观念与新课标下的教学理念是不相符的,这也违背了现代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为了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改变传统的主动灌输知识的教学观念,而是在课堂教学中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不能单纯的看学生的学习成绩的高低,而是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的提升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学方式往往比较单一,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往往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难以提高学习兴趣,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在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该在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大胆的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根据相关的知识内容,制作具有很好的视觉效果的动态演示课件等,能够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够注意力非常集中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积极的组织实验教学,通过一些简单的小实验,学生能够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牢固的掌握,同时,对于一些大型的实验,如果学校的实验室中没有条件来完成,教师可以搜集一些有关的视频,通过多媒体播放,同样能够使学生对相关的理论内容有一个深入的理解。

三、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开展分层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家庭背景、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都是存在较大差异的,要使班级中的学生都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采用一种统一的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是很难实现这一目的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分层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对于班级中的学生的总体学习效果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初中物理教学时,教师应该首先根据学生的各方面的特点,对班级中的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根据每个层次的学生的特点,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

例如,对于物理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好,物理解题能力较强,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选择一些具有探索性的教学内容来开展教学,同时,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而对于一些物理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一般,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解题能力进行适当的培养。而对于那些物理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较差,对于物理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为了能够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评价时,应该采用不同的评价内容与评价标准,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核,较为简单的评价内容,能够提高学生的评价成绩,对于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应该注重对其物理能力及物理水平进行评价。需要重点强调的时,不管是依据学生的那种特点对学生进行分层,这种分层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应该根据学生后期的学习情况进行动态的调整。

四、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初中物理学习是学生物理学习的重要的打基础阶段,这个阶段的学习,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物理基础知识,为后期的深入的物理学习做铺垫,还有一种重要的培养目的就是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这也是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培养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各种具有引导意义、探究意义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这其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是科学探究式教学,在该种教学方式中,需要学生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以及物理教学课堂中,发现身边的物理问题,并将已经学习过的物理知识作为基础,通过自主的探索以及相关资料的查询,去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获得物理知识的牢固掌握,如果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要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课堂中的以教师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在该种教学方式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占有绝对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根据教材中的内容及相关的知识,设置一些具有探究性的课题,让学生能够在自主的探究与学习中寻找答案,这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牢固掌握,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也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结束语

物理科目的学习,与其他科目的学习相比,其培养目标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随着新课标的实行,加强学生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显得非常的必要,本文就针对目前的初中物理教学特点,从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目标等方面提出了几点初中物理教学的策略,其中提出的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以及科学探究式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提高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推广。

篇11

我国新课程当中规定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实施教学。这说明了在现代教育当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性传授和技能训练,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和能力培养。在初中的物理教学当中,教师需要重视设计的科学性,要让学生真正投入其中,从而提升教学有效性。下面将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进行详细讨论和分析。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特点

(一)重视基础性

在初中的物理教学设计当中,教师需要从实际生活出发,然后逐渐融入物理教学当中去,然后再从课堂走向实际问问题。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也要看重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知识核心体系的建立。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和创新能力比较强,这个阶段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护他们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强调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能得到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

(二)体现时代性

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物理的教学应当更加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观念的融入,强调知识的前沿性。同时要适当融入一些国家的科技发展内容,重视物理知识教学与现代物理之间的发展结合,从而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和能力素质培养奠定基础。

(三)反映选择性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认知特点和生活环境等影响因素,要精心为他们设计教学方案,促使方案更加丰富,能凸显出教学特点,尽量让学生接触到更多他们没有接触过的内容,从而促使学生能得到更加充足的发展空间。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一)明确教学目标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当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首先,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应当明确教学的任务和知识体系,不能完全按照课本要求来进行教学设计,而是要更多突出教学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目标。全面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促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运用及其产生的社会价值。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能力。教师对此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层次和认知水平来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具有创新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体现出辩证唯物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从而为学生价值观念的建立提供可靠的保障。此外,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应当体现出因地制宜的原则。要分析学生主体的区域特点,积极利用好当地的资源来进行知识补充和教学开展,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二)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初中阶段的教学来说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了足够的兴趣,他们才能在学习中更加主动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达到知识和能力上的全面提升。对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为学生创造一个公平、民主的学习环境,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研究。尤其是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设置出适当的探究性题目内容,并在课堂中留有一定的空白时间,让学生能进行知识交流和学习,同时也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建议和想法,并给予适当评价。要将当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全面记录下来,以便于为学生制定接下来的教学计划。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尊重学生,要了解学生的看法和思想,尽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促使教学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此外,教师要利用物理实验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物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科学设置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多方面的,当中既要体现出教师对教学主体活动的指导,同时也要体现出教学活动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其中。教师针对教学主体的活动开展,当前应当强调当中的针对性,并且要保证学生都能平等地参与其中。在教学设计中则应当以学生的基础能力和生活经验作为基础,以实践案例的方法来代替传统的说教手段,要求教师掌握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课堂的多样化发展。同时,作为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班级的不同情况来设计出可见性比较强的教学计划,要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适当的改进,弥补教学当中的错误问题,促使教学设计能够得到适当的延展。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态度调动,只有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更好地配合教学实施。对此,教师可以使用现代多媒体进行教学,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方法,总之要保证教学设计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更多的学生愿意投入中。

(四)引导学生探究和感受

现代社会中市场竞争是十分激烈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同时也要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不同之处,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当然学习当中的基础部分也是很重要的,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探究和实验的方式才能让学生更加直接地了解到知识本质所在,从而提升自身经验。创新不是实验结果相同的不同实验方法应用,而是要求在理念上是全新的,在方法上也是全新的,只有真正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给创新一个更高的期望。只有学生有了对知识学习的新认识,他们才能更加主动地参与其中。初中物理的教学设计中,探究的方式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激发他们物理学习动力的关键所在,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学习的意义,从而找到学习的乐趣。

(五)积极展开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学生成绩的评价,而且是对学生的潜能进行开发的一个过程。学习评价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当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检查学习成绩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为了改变当前的评价现状,作为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要在评价中重视人性化,从而促使学生的价值观念能得到进一步的培养。此外,教师还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意志力等方面的培养,采取自评、互评等方式来让学生对自我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全人格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同时也要从环境、氛围和教学内容等方面来进行综合的考虑,从而找到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升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作者:陈善勇 单位:福建省建瓯市房道中学

参考文献:

[1]李雪莲.初二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J].教师,2017(4):120-125.

[2]黄贵善.错误资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探微[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7(1):12-16.

篇12

一、注重课堂教学设计,进行课前备课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也存在着教学设计方面的活动,这主要是教师的备课。可通常教师的备课都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意志在进行,这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制约。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一定要对教师的备课进行改革。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仅要对教学设计进行研究,还需要注重课前备课的质量,笔者提倡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备课成员在进行备课时,应该要机体对物理教材以及教学大纲进行研究,要将这其中涉及的每一点都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理解,集体备课一定要能够明确主备人、备课地点以及备课的时间,进行集体备课一定要能够听取主备人的发言,主备人制订出详细的备课提纲,要能够将本节物理课中所涉及的重点难点内容以及教授的方法和学生的作业都进行明确的计划,然后所有的备课老师针对这份备课提纲发表自己的意见,主备人根据大家的意见将备课提纲进行修改,这样集思广益,更能够帮助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根据课堂教学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

在落实课程标准以及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物理教材充当了重要的载体,这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保障。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要对物理教材的特点进行充分的研究,不断熟悉教材的内容,从中挑选出最为适合的教学内容。另外,教师还应该对精心挑选出来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加工,要能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设计出既方便自己教学又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充满乐趣的物理教学中激发出自己对物理的兴趣。教师将教材作为教学的基础,充分利用的同时又不被其束缚,这样才能够将新课程理念深入到日常的物理课堂教学中,优化教学。

三、改变课堂组织形式,注重课堂实效

新课程改革要求物理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合作探究的互动教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是新课改背景下新的课堂教学方法,这不仅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还能够推动物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是集体授课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所以物理教师一定要够充分考虑教材的运用以及物理教学资源的开发。另外,学生参与方式以及教师的引导方式也都需要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进行充分的考虑和整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合作探究式教学所具有的系统性和灵活性进行具体的操作。新课程强调,所有的物理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应该有具体的效果,没有教学效果都是枉然。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每一项活动都要讲求实效。

四、采取多样化教学,提高课堂练习效果

新课程改革中提到教育活动应该重视教学的过程与方法,能够将学生对学习的情感与态度进行充分落实,使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物理教学也是如此。物理思想和方法都在物理问题中有所体现,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对物理课堂教学的形式作出研究,让物理课堂练习的效果提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物理问题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思想和方法。所以,物理课堂要不断提高练习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物理课堂练习应该要有目的性,要能够从物理教学的目标出发,巩固所学的物理知识,物理课堂练习要具有整体性,所设计的练习内容要从整体体系到单元到每一节课循序渐进,这样物理课堂质量才能够得到优化。

篇13

很多学生觉得高中物理较初中物理,从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上都存在着较大跨度。许多孩子在初中时物理成绩很好,而到了高中成绩却很一般。其实,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不仅是教学内容上有较大拓宽和延伸,更多的是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容易出现初、高中物理教学上的脱节。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学习特点和教学特点,是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应该注意以下五方面:

一、初、高中教材的变化

初中教材难度小,趣味性浓,物理现象一般都是从实验或生产、生活中来,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数据的浅显形象思维,较少要求应用物理概念和原理进行深层次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初中物理主要通过习题的重复训练来加深学生对一些简单自然现象的认识和物理规律的掌握,且要求学生以解说物理现象为主,要求学生进行深入思维活动的习题较少。高中物理所研究的物理现象和过程都比较复杂,并且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不是很紧密;分析物理问题时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分析,建立物理模型,从而解决问题;高中物理要求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需要学生掌握归纳推理、类比分析和演泽推理等多种物理思想认识方法,着重培养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

在初中,物理成绩优秀的学生在高一学习中遇到了困难,得不到教师的及时鼓励和帮助,甚至受到不公正的批评,便开始对物理学科产生反感(尤其是女生),产生自卑感和畏难情绪。经调查发现,学生在进入高中文理分科之间,认为“物理难学”的学生占60%以上。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热爱学生,亲近学生,给学生尤其是物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力求让学生在高中衔接期不断尝试“成功”的乐趣,这样既促使学生产生进步满足的愿望,又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同时又融洽了师生关系,为建立良好的物理教学环境铺平了道路。

三、教学中降低学生的思维台阶,注意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

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这样就降低了高中物理学习台阶。例如,在学习“力的合成”时,应先复习初中学过的“在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的知识,再提出“合力、分力”的概念,进而提出“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从而引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淅进,这是我们课堂教学中应坚持的原则。

四、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做好物理实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尽量多安排些实验,并注意提高实验效果。一个完整的实验,包括提出问题、设计操作、数据分析和理论解释四个阶段。在整个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学习方法,如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推理、归纳、演绎等。教学中要注重把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探索实验,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去领会科学家研究问题的物理方法,并转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培养学生用物理方法主动探求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例如,在新教材中“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究方法去解决“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的导出问题,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真正体会探究式学习的全过程,即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和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分析和推理的过程。当我们最终得出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后,学生才真实地感受到探究式学习既坎坷又有趣,这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对其他物理规律的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加强物理概念和规律讲解,逐步渗透物理思想方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