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6:00:3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篇1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2-179-01

高等教育运动保障源自于二十世纪时期,并在90年代时期在西方国家得到迅速发展,在这一运动保障中,人们逐渐清晰认识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好与坏是以教学质量保障为前提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质量需要具备一套完善的综合保障体系,这是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界定,也是提高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如何针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质量构建有效保障体系,是当前高校需关注的首要问题。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目标系统的构建

目标系统是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也是根本所在,它主要包含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方针及目标,并包括你完善的组织信息体系及信息控制系统,对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开展教学质量规划、管理评估。同时,这项体系还包含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培养计划、教学模式、教学结构等,这些计划与方案的创建目的都是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所制定,只有使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整体信息得到规范与科学化,才能够使课程人才培养得到根本的保障。

(二)组织管理系统的构建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组织管理系统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从组织整体来说,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组织主要包括院校、系、教研部三个监控组织,这三个监控组织的执行方式是根据级别开展监控与分工工作,并对每个级别学生做到负责,组织系统包括指挥与执行系统。只会系统是由高校党委部门与校长所组成,该系统部门的主要责任是将院校的教学方针、教学方向定位、教学特色等进行构建与调整,对人才培养方向作出引导,并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作出明确标准。院校领导需对重要的教学活动进行监督,比各级组织需对院校教学质量政策做到全面落实执行。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当中的执行系统主要由教务处、管理部门及教学监督部门所组成,主要执行工作范围是对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政策进行完善与创建,对教学质量进行监督与检查。另外,也需对高校教学质量的规章制度,如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教学质量控制制度等作出制定,使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得到有效保障,也是质量管理工作得到切实执行,尽早实现保障目标。

(三)信息反馈系统的构建

信息反馈系统的构建能够使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得到有效监控,并能够对不同教学环节及教学过程中组织状况进行掌握,是对教学管理开展决策的重要依据。高校需加强对信息采集工作的重视,并根据院校课程教学质量监理相应的信息收集系统,以此准确、及时的收集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各项信息内容,并将信息内容定期于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收集系统当中,其信息主要内容有包括各个年级的教学检查信息、监督制度执行状况信息、学生反馈信息等。

(四)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构建

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构建是为了对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作出准确的判断,以此能够针对性的完善系统漏洞。该评价体系的构建需全面面向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各项信息呢偶人,并严格根据教学内容有计划的进行评估,在体系构建傻瓜,高校需对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方向做到明确,从而制定评估方向,这对评估内容做到决定性作用。在评估上,主要根据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指标来确定评估内容,尽可能做到客观性评估,避免存在主观性因素。按照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要求,高校需对公共体育课程的规划、教学活动与环境、授课质量、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开展监督与评估工作,并对结果作出准确分析,提出有效意见,同时根据评估结果对公共体育课程指标体系作出修改。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性工作,该工作不仅需从学科及教学开展,还需面向高校的各个管理层、指挥层以及监督层开展,需各个部门积极配合,这是有效执行保障体系的关键所在。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工作上,高校可从目标系统、组织管理系统、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四个层面进行构建,以此确保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能够尽早达成目标。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内涵原则 运行机制 监控与反馈系统

一、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内涵

教学质量监控包括教学管理、教学过程和教学对象等方面的内容。教学管理方面的监控,体现了学校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与标准。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是落实教学质量监控和完善教学质量标准化。教育教学的监控过程,不但反映了教师教学质量,还能够促进好的教学质量形成。对教学主体的监控,能够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氛围和基本情况。在教学质量形成的主导方面进行监控,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对教学质量形成的主体方面进行监控,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能够按照培养目标培养出合格人才,满足社会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实现对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动态化,对人才培养活动不断地改进达到理想的效果,最终满足社会的要求。

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中心工作是全程监控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包括建立教育教学评估制度,并通过信息员反馈制度及时收集、纠错、改进,使教学质量得以保证和提升。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已经建立了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学生学习质量评估办法、考试质量分析评估办法等教学全过程的教学质量评估监控的制度体系,以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原则

构建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既庞大又复杂;同时,又是一个无法用具体量化的方法,所以在体系运转过程中应该考虑各种情况,尽量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一方面,社会是多元化的,所以需求也是各不相同的;另一方面,每个学生的想法更是千差万别的,这都决定了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时要多样性,这正是体现教育的“以人为本”。

1. 可行性原则

保障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必须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符合我国国情和校情,特别要符合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有较明确、便于操作的工作指标和评价标准,做到操作上可行,运作上方便,易于为广大师生员工所接受。

2. 系统性原则

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要素包括观念、机制、管理、制度、条件等,是由学院、系(部)、教研室以及各教学管理部门等构成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网络,几乎与教学活动及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有关。因此,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必须贯彻系统性原则,不能顾此失彼。

3. 动态性原则

教学质量是在按人才培养计划进行的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中形成的,必须根据学校的内部、外部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变化而不断调整与完善。因此,构建与实施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必须遵循动态性原则。

三、设立专门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机构

目前,有的民办高校借鉴国内外的教学管理经验,设立“教学促进办公室”(简称教促办),专职负责全校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和促进提高工作,形成教务处主要负责教学管理和教务工作,教促办专职负责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工作的管理格局。教学促进办公室与一般高校设立的“督导组”不完全相同。“督导”和“促进”,虽然只是两字之差,但其内涵却有较大区别。“督导”的主要含义是监督、检查和指导,而“促进”则是共同促使学校教学质量不断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教促办根据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特点,青年教师多,教学资历短,经验欠缺,采取一督、二帮、三促进的工作理念。一督是指督管、督教、督学;二帮是采取各种措施,如新教师和青年教师培训、优质课大赛、说课大赛、教学经验交流会等,帮助新教师和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三促进是指促进教风、学风建设、构建和谐稳定的平安校园。教师和教促办的工作人员虽然工作性质不同,而目的是相同的,即共同促进学院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许多青年教师经常到教促办主动要求教授们去听他们的课,希望更快提高教学水平。

学校依托教促办组建一级(院级)教学质量监控组,聘请在高等院校长期担任教学工作,治学严谨,学术水平高,教学和管理工作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担任教促办主任,负责全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工作,在教学研究、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师资培训等方面开展活动。同时,诚聘校内具有高级职称的不同学科的专家、教授组成校级(一级)教学质量监控组,开展校级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工作。在这些学校,主要做法是教促办配合教务处,教务处支持教促办,共同完成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的工作。同时各系(部)主任牵头组建以教研室主任和各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二级(系、部)教学质量监控组,负责系(部)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工作。从另一个角度,教促办组织由各班学生代表组成的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参与学校的教学为质量保障工作,实行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

四、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系统

根据教育部相关的文件精神。民办高校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系统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对教学工作能够有效地监督、检查、评价和指导。通过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体系,规范教学行为,完善教学管理,增强各级领导、教师的质量自控意识和持续改进意识,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系统

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系统,就主体而言,包括领导、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就组织而言,包括学院及各职能部门、系(部)、教研室等教学单位;就职能而言,涉及决策、管理、实施、反馈、调节、评价等。因此,提高教学质量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的事,而是需要全体师生、各单位和各部门通力配合、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教学质量监控队伍由六个层面的人员组成:主管教学院长、教务处、教促办领导、系(部)主任、教研室主任、一级和二级教学质量监控组成员、学生信息员。主管院长主要负责目标的决策及外部协调工作;教务处处长实施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教促办主任负责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任务的下达和对反馈信息的处理等;系(部)主任负责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工作;教研室主任组织拟定本教研室学科和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同时负责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一级、二级教学质量监控组成员通过教学管理工作,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学风、校风的检查与指导,及时向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反映信息,提供决策性参考建议;学生信息员每周反映授课教师的授课情况,同学们的学习状况,以及学生对教学的各个环节建议。鉴于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民办高校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构建适合自己的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系统。由主管教学的院领导直接领导全院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形成主管教学院长领导,教促办和教务处具体落实,各系(部)领导分头负责的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系统。

五、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

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在监控教学过程方面分工负责,各司其职。一级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执行全院的教学监督、指导、评比、咨询等职能,面向全院教师,对主管教学院长负责;二级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执行本系(部)的教学监督、培养、考核、咨询职能。面向本系(部)教师及给本系(部)开课的其他系(部)的教师。两者都要结合专业评估、课程调研的需要,随机深入课堂听课,保证更多课程的教学情况处于受监控状态。两级教学质量监控组成员分别由学校与系(部)聘请和管理,并按各自的方式开展工作、行使职能,在业务上交流指导、配合互补。

在培养青年教师过程中,一级教学质量监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听课、评课、组织观摩课、优质课大赛、说课竞赛以及教学经验交流会等方式进行,以现场听、评课,反馈、交流教学信息为主,同时为他们开设教学系列专题讲座。二级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把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作为监控重点,随时进行课堂跟踪和手把手专业指导,对首次开课的青年教师在多次指导的基础上进行考核。

总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监督、检查、评估与指导有重要意义,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建立院、系(部)两级教学质量监控机构,不仅仅可以深入广泛地了解教学状况,还能够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培养青年骨干教师。通过开展两级教学质量监控活动,分层次指导、帮助教师,使质量监控工作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民办高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基本概念

1.1 实践教学含义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和拓展,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包括:实验、工程训练、工程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学年论文、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计划、大学生社会实践等等。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1]。

1.2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内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是学校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把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活动与职能合理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任务、职责、权限明确,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稳定、有效的管理系统。它的功能目标是保证高等教育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增强高校自身主动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促进高校合理利用内外资源,不断改进和提高学校人才培养活动的效果[2]。

2民办高校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现状和问题

2.1 重视程度不够许多高校都意识到实践教学环节的意义和重要性,但在实施中,不同程度上存在问题,如减少学时、删减内容、轻视考核方法、经费不足等等。

2.2 过度监控掩盖教学质量保障真正目的教学质量保障是为了鉴定、考核,还是为了推动、改进;是为了选拔、淘汰还是为了教育发展?前者侧重于鉴定等级分配、区分优劣排名,后者侧重于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改进教学,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真正目的[3]。

2.3 管理制度滞后影响教学质量保障效果许多院校仍在沿用旧规章制度来管理变化了的高等学校,尚未构建一套如何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效果[4]。

2.4 质量标准单一或缺失成为教学质量保障的明显漏洞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设计中,过于强调管理过程而忽视输入质量标准调控。指标体系的设计越来越复杂,但真正能有效改进教学质量的评价手段匮乏。

3民办高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3.1 民办高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民办高校教育实践性人才的培养首先体现在专业设置上,即根据社会需求和市场前景设置专业、确定招生计划和培养计划;其次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即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3.2 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民办高校应对严峻就业形势的必然需要,是解决“量”与“质”矛盾的必然途径质量竞争、品牌与特色效应、优胜劣汰成为民办教育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高等教育质量在于引导社会需要并通过自身的变革与创新增强适应发展需要的能力[5]。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民办高校教育最重要和最显著的特征,也是毕业生能否顺利融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

3.3 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民办教育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学生对职业技能的掌握和良好的就业形势无疑会对学校产生无形的、最好的宣传,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3.4 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跟上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现己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庞大,作为应用型人才重要培养基地的民办院校,更应重视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和实施。

4民办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构策略

4.1 组织质量保障实践教学管理包括机构、教学基地和人员的管理及校内外实践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手段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等。管理机构、基地建设和人员管理通常采用校院(系)二级管理模式。在管理体系中,教务处负责统一组织、协调,并收集、整理和分析各种反馈信息,从整体上规划、执行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6]。

4.2 目标质量保障明确现实背景后,确定教育目标和理念的明确性、知晓性和认同性。实践教学活动围绕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这条线,建立具有特色的,以基本、专业和综合技能为重点的教学体系。通过有效措施,使师生对教学目标有清楚的认识,并拥护落实。

4.3 输入质量保障对达到目标所需要条件、资源,从“人——师资队伍质量、财——经费投入质量、物——教材及基地建设质量”层面来描述。

4.3.1 师资队伍质量①除具有一定数量专职实践教学教师外,聘请校外名师、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②教师的年龄、职称、学历等结构合理。要有一批“双师素质"的教师,达到职业教育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和时代要求的人才[7]。③出台政策和改革措施,进一步健全激励、考核和保障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④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对符合学历要求但缺乏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从企业选调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非师范院校毕业教师、对未达到规定学历要求的有培养前途的年轻教师、对中老年教师进行相应的实践技能、教育教学、学历、知识更新等培训,并完善培训制度。

4.3.2 经费投入质量落实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讲义资料、教学仪器设备维修、教学仪器设备购置等的资金到位,且使用合理、高效。

4.3.3 教材及实习基地建设质量鼓励专业教师根据社会需求、实训项目、学生特点开发实用的实训教材,随着实践内容和设施更新而不断完善。加强实验室和实训中心设施建设,购置和配备仪器设备,整合资源,增加实验开出率,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利用学校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综合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结合于学生的培养中。

4.4 过程质量保障包括教学管理质量和教学环节质量两个方面

4.4.1 教学管理质量第一、管理体制: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建立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体制;合理配备基本素质好、某一方面素质具有优势的管理人员是保证管理工作落实到位的关键。第二、规章制度:一是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规章制度;二是教学单位在制定专业技能规范时,根据人才培养规格的技能要求及学科发展制定专业技能规范;三是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目的要求、时间安排、教学形式和手段、教学所需设施条件、考核办法等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四是按照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要求做出调整更新,修订实践教学计划;五是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实验技能等环节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建立实践教学档案。

4.4.2 教学环节质量第一、教学内容:按照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原则组织、充分体现以能力为中心的特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且补充更新速度快。第二、教学方法:积极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把综合实务模拟教学法、项目导向教学法等先进的教育技术成果运用于教学过程。第三、考核形式:建立完善的考核标准,包括教师、实践单位对学生的考核,并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训练效果作出准确评价。第四、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反馈,把目标、任务和考核标准具体化,形成可直接操作、考察和分析的量化体系,研究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目的。

4.5 输出质量保障包括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社会输出质量

4.5.1 学生学习质量衡量一所学校教育工作成败的根本尺度,也是评价教学工作效果的重要依据。

4.5.2 社会输出质量包括学生就业率和社会反映等。学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反映出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建立毕业生质量定期调查评价制度,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听取用人单位、社会各界对毕业生的评价,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等,为改进教学和管理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依据[8]。

参考文献:

[1]李海华,王国栋,李春梅等.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6.12(12).50-53.

[2]曲维,朱志军.构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监控系统的理论与实践[J].辽宁师大学报,2004(6).72-73.

[3]马东太,王晓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完善[J].当代教育科学,2004(8).47-48.

[4]时伟.现代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缺失与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6(9).70-71.

[5]樊明成,管弦.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的特点和问题[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5(3).11-14.

篇4

(①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镇江 212003;②江苏科技大学发展规划处,镇江 212003)

(①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Zhenjiang 212003,China;

②Department of Development and Plan,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212003,China)

摘要: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加强质量意识、实施质量监控、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借鉴TQM理论,江苏科技大学构建质量保证体系的工作实践,提出构建全员参与、全程监控、质量持续改善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Abstract: With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quality sense, implement quality control and improve teaching level for universiti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arning from TQM Theory, the paper considered the work practice of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building and proposed that teaching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construction based on full participation, process monitoring, quality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s a long-term mechanism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关键词: 全面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 保障体系

Key words: TQM; teaching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218-02

0引言

但前由于本科生扩招,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办学资源紧张的现象,师资队伍、硬件设备投入、后勤服务与保障体系、学校软环境建设等一定程度上滞后于招生数量。不少高校在一味追求扩张的同时,对于巩固和提高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作为高等学校教育的核心部分,教学管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的高低[1]。如何提升高校教学质量,成为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了在教学管理领域应用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的热潮,并逐渐形成了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理论(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of Teach,TQMT)。按照TQMT的观点,教学质量的形成与产品质量的形成类似,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或环节),其中多种因素对教学质量的形成产生影响。这些环节构成了教学质量的形成过程,也是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本文试图以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保障体系为参照,从教学标准设计、教学过程质量控制以及教学质量反馈三个维度出发,构建基于TQM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并运用案例研究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1TQM与高校教学管理的契合度分析

全面质量管理自1961年由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质量管理部部长菲根堡姆博士提出之后,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与传统质量管理理念相比较,TQM把过去以事后检验为主转变为以预防为主,强调不断改进过程质量来达到不断改进产品质量[2]。教学管理理论的演进与质量管理发展的轨迹非常相似,TQM理论应用到高校教学管理领域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质量管理与高校教学管理要求的一致性我国近年来不断提出的现代教学管理要求在教学质量观、教学管理要素等方面与TQM有着颇为一致之处,如表1所示。现代教学管理是向学生主体回归的教育,是尊重学生个性的教育,是不断改进的教育。结合TQM相关理论,不难发现,高校教学管理强烈关注:①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中心,在学生和教师、学生与学校的关系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②关注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学校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如何有效地获取知识。③尊重学生个性,增强服务意识,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满意服务。④坚持不断改进,不断纠正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使教学不断取得更好效果。这些要求与TQM的“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过程管理”、“持续改进”、“全员参与”等要素是一致的。

1.2 我国学校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成功实践我国教育组织的全面质量管理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领域也出现了推行ISO9000标准的热潮。推行ISO9000标准给学校工作带来了深刻变化:一是“以人为本”,尽可能关注人的需求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精髓;二是学校功能由被动保障转换为主动服务;三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四是教职工更加关注家长和社会的需求和期望。有些学校按照ISO9000标准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有些学校还通过了国内或国外相关认证。具体做法有:①强调“消费至上”。学校把传统的受教育者(学生)及其家长、社会当成“消费者”,而把学校的教职工看成内部的“消费者”,把学校教育视为一种服务,强调学校关注、满足消费者的利益与需求。②坚持质量管理的全面性。对学校教育、教学、科研、行政和后勤工作等进行全面设计并全部进行质量控制。③坚持质量管理的全员性。把学校各级人员,全体教职工作为“服务网”、“质量链”中的一环,强调全员参与和团队配合。④监视质量管理的全过程,注意对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进行质量管理,重视持续改进。

2TQM在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应用

2.1 基于TQM的高校教学过程质量控制第一、从教学过程质量控制的定义、功能和要素构成来看,教学过程质量控制体系至少包括:①控制要素体系:保障与监控什么,即保障与监控的对象(与教学质量有关的教、学、管)。②统计、测量评价体系:保障与监控的手段,即教学工作的信息、资料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与评价。③组织体系:谁来保障与监控。④保障体系:如何使保障与监控工作顺利的环节。第二、从工作环节来看,教学过程质量控制体系至少包括六个环节:①依据确定的目标。②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建立。注意区分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各主要教学工作环节的质量标准。③统计与测量(即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信息、资料的收集、分析和整理)。④评价。⑤反馈。⑥调控。对教学质量进行保障与监控的根本目的是使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满足社会与受教育者的需要,是否达到了这个目的,只有通过评估或评价才能做出判断,所以评估在教学过程质量控制体系中确实处于一种特殊重要的地位[3]。

2.2 基于TQM的高校教学质量反馈与持续改进戴明环是教学质量改进的普遍规律,适用于学校教学的各个方向、各个环节和各个层面。学校在具体应用戴明环时,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收集数据,了解现状。为了正确识别改进的机会,需要客观地收集相关数据,描述学校教学现状和学生需求;第二、确定改进活动。质量改进活动的确定是质量改进成功的关键;第三、调查研究,查找原因。调查原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认识改进过程性质的过程;第四、确定因果关系。只有确认了质量问题的真正原因,弄清了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才能通过采取针对性措施,消除这些原因;第五、拟订和实施改进方案。综合性改进措施涉及到教学质量形成过程中的多个阶段、多种活动,而且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第六、检查效果,确认改进成果。学校在实施效果检查时要认真开展数据的采集,用数据和事实说话且要多层次、多方位进行对比;第七、巩固改进成果。质量改进结果确认后,需保持和巩固下来,否则将功亏一篑;第八、持续改进。如果所期望的改进已经实现且已经巩固,则应在此基础上再选择和实施新的质量改进项目。

3案例分析

以江苏科技大学为例,结合TQM的“全员”、“全过程”管理原则,建立和完善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该校教学保障体系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实行全面系统控制,并以教学质量控制为重点建立起来的科学、规范的组织运行机制,由教学指挥系统、检查评估系统、信息反馈系统、质量控制系统构成,主要是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帮助和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1 教学质量反馈与持续改进过程中的机构及其职能

3.1.1 学校行政部门在教学质量反馈与持续改进中的职能教学评估部门,其职能为:①负责面向学生(含在校生、毕业生)的教学质量调查,并向有关部门和教学单位提供反馈意见(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汇总,表2、3);②负责部门理评估信息及评估结果;教务部门职能为:根据教学质量控制和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和建设方案,并监督实施;学生管理部门职能为:①参与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效果评估,并向学校有关部门和教学单位反馈有关情况;②经常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并向教学评估部门及教务部门及时通报情况;人事部门职能为:负责对评为不称职的教师的进行再培训及调整;教学院(部)职能为:对本单位评估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整改与建设措施,实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目标。

3.1.2 专门机构在教学质量反馈与持续改进中的职能教学评估领导小组职能为:对教学质量控制和评估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落实;督导部门职能为:①参加教学评估部门组织的教学质量控制和评估工作;②参加教学评估部门组织的各项调研活动,对教学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3.2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综合结构与运行

3.2.1 控制运行体系该体系包括校级和院(部)级两个层次。院(部)级保障体系是基础,院(部)要按要求认真开展教学状态和教学质量的控制和评估;校级保障体系负责对全校的教学状态和教学质量进行控制和评估,同时对院(部)级的控制、评估结果进行确认。

3.2.2 控制运行程序各院(部)根据教学评估部门的安排,对本院(部)的教学工作进行控制和检查。首先由院(部)按照学校制定的评估指标体系及其标准进行自评,并写出自评报告。校评估专家组对院(部)自评情况进行复评,并给出评定等级和评语。在此过程中,应重点关注:①信息反馈。教学评估部门要把学校对院(部)教学工作评估结果及时反馈到院(部)和有关部门负责人。教学评估部门要接待教师、学生及有关人员的访问和咨询,听取对教学质量控制和评估工作的意见和建议。②整改与建设。校评估领导小组要及时召开会议,对教学质量控制和评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向有关部门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教务部门根据评估领导小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制定具体的整改措施和建设方案,并负责组织落实。各教学单位及有关部门根据教务部门下达的整改和建设任务,认真落实,并把整改和建设情况及时反馈给教务部门和教学评估部门。教学评估部门和教务部门要对各院(部)和有关部门的整改和建设情况进行复评或验收。

综合以上内容,可以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综合结构与运行程序,如图1。

参考文献:

篇5

首先,双语教学的概念易被错误定位。《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将双语教学(bilingual instruction)定义为“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由此可以看出,双语教学不同于纯语言学习,第二语言是教学的语言和手段,是在非语言类学科中用外语进行教学。也有学者认为“双语教学从本质上来说是通过学科学习来带动外语学习,这种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以学科内容为核心。教育部则将双语教学定义为将母语外的另一种外国语言直接应用于非语言类课程教学,并使外语与学科知识同步获取的一种教学模式。然而在现实中对双语教学的理解普遍存在误区,授课内容与方式上存有盲目性。不少双语课堂基本都是用中文讲授国外原版教材里的内容。

其次,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参差不齐。在双语教学中教师是直接实施者,是开展双语教学和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一位合格的双语教师应该兼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高水平的外语教育素质,同时还要熟悉本学科的最新国际动态和发展趋势。而具备这类专业素质的教师却是少之又少,从而制约了双语教学的发展。尽管不少任课教师可以正确地认识到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但其个人素质却限制了他们成功实现教学目标的可能性。2007 年《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就提出高校要鼓励留学回国人员从事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然而有留学经历的优秀硕士、博士在个人素质上虽然可以达到胜任双语教学任务的标准,但这股教学力量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甚小,无法满足高校对双语教师的巨大需求。

再次,中国学生的外语水平普遍不高。虽然英语课程几乎贯穿了中国学生的各个教育阶段,但以往的英语学习往往偏重于应试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通常在综合运用英语方面,尤其是听、说方面能力欠缺。而在双语教学中,学生外语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只有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才能达到开拓视野、进一步了解所学专业和提高外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最后,双语教学所用教材的择定缺少指导性标准。双语教学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使用何种教材也是非常关键的问题,但对于教材的选定缺乏指导性的标准供高校参考。一本合格的双语教材要能做到兼顾专业知识的信息量、时效性以及适中的语言难度以便于学生理解。但如今的现状是双语教材选用杂乱,合适的教材稀缺。目前双语教材基本分为四类:国外原版教材、国内出版教材、学校自编教材和翻译教材,其中不少双语教师都偏爱采用国外的原版教材。国外的原版教材语言规范,涵盖的专业知识内容较为新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思维和交流习惯。

构建双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势在必行

由于上述这些突出问题的存在,双语教学相较于传统教学更需要高校加大支持力度,并投入更多的精力来进行科学的管理与推进才能保证其顺利并有效地开展下去。

首先,在教学管理方面,高校的教务管理部门要对拟开设的双语课程建立准入制度。唯有通过专家组评估的双语课程才能正式开设。而在前期的评估阶段,学校需对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师资力量、教材选定以及学生能力进行层层把关,为之后课程顺利地进行奠定基础。此外,高校还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双语教学实施办法、课程标准与教学评估标准来规范双语教学,使其有章可循。而在教学实施阶段,高校教务管理部门与下属的各个院系要对双语教学的教学环节进行监督、检查、综合考评并及时反馈教学情况。

其次,在师资方面,高校要采取“派出去、请进来、多培训”等多种途径培养双语师资。由于合格的双语教学人才严重匮乏,仅仅依靠归国的留学人员已是远水解不了近渴。除了聘请国外学者和专家以外,高校双语教学管理机构必须建立加强内部双语师资队伍建设的机制。

再次,在学生能力方面,高校可以采取以点带面的形式稳妥地推动双语教学的受众面,同时确保学生双语学习的有效性。双语教学的管理部门可以要求下属院系遴选出专业知识和外语基础较好的学生组班并对他们开设双语课程,之后根据学生对双语课程和自身学习效果的评估对双语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等作出相应的调整,为后期接收更多学生学习双语课程作好准备。

最后,在教材方面,高校的双语教学管理部门要组织专家为双语教材的择定把关,并根据本校生源素质和实际教学情况来协助教师选择内容与语言难度都适宜的教材。在合适教材缺乏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教师和专家对外文原版教材和学术资料进行整合,自行编写内容具有前沿性与易教性的双语教材。

结 语

双语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推进高校双语教学进程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由于种种局限,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任重而道远。因此,高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界都应该对双语教学进行更深层次的长期研究,促进双语教学有效、顺利地开展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白少君,乔磊,潘惠霞,王雯.陕西高校双语教学评估体系设计[J].理论导刊,2010,(2).

篇6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是20世纪80年代从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教学质量管理理念,其目的在于以“自律”换取“自主和自由”,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以消解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批评。在我国,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的关注和研究则始于2000年之后,特别是高校评估以来,基于传统的一维单向的管理人员对教师的“监控”所导致的教学质量隐性滑坡而提出的,使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进一步深化。

一、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的本质

教学质量保障,广义上是指为实现既定的教学质量规格要求,学校内外必须具备的办学条件和实施全部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狭义上是指学校内部对教学质量的控制,包括学校层面的办学定位、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办学条件和绩效等;专业层面的人才规格和社会定位;课堂层面的教师的教学观念与素质;学生层面的基础与动力等。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是一种全新的质量管理理念,有学者总结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的七大特点。第一,它承认和尊重多元教育质量观和质量标准,认为高等学校应基于自己的质量观和质量标准实施质量管理。第二,它坚持协商交流,强调形成质量共识,重视质量文化建设,体现现代评价思想。第三,从以往更多关注质量结果到更加重视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从分割的质量控制措施转到系统、全面的质量管理。第四,从坚持高校自我价值导向到关注利益关系人的发展。第五,从过分推崇“大学独立、学术自由”到对外部进行质量承诺。第六,它全面引进工商企业质量管理的技术与方法。第七,高校内部质量保障重视已有管理制度的优化组合,明确质量责任。

因此,教学质量保障,实质上是关注提高教学质量的条件性保障,而非简单的、高高在上的监控评价。在众多的条件性保障中,居于关键地位的是教学质量观的保障,即教学质量管理的理念、思想和价值观。没有科学的教学质量功能和思想体系,教学质量保障就无从谈起,甚至是一种南辕北辙的保障,会造成教师的压抑、愤怒,产生隐性抵制。

二、提高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的思想保障体系

地方高校是指由省级及其以下政府部门主管的普通高等院校。据浙江师范大学学者刘尧统计,截至2005年底,在全国2089所普通高校中,有1978所为地方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95%。一般而言,部、委属大学往往以精英化本科教育为人才培养定位,而对大多数地方本科高校而言,培养应用型、技能型、职业型人才是其本科教育的目标定位。因此,围绕应用能力培养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基本尺度。与之相应,提高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思想保障体系应当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学校管理层面,要树立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质量观

相对于部、委属大学而言,地方院校一般具有以下四大特点:一是隶属于地方管辖,地方政府的认可与支持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动力与源泉;二是可利用的资源相对较少,特别是经费、学术大师;三是培养的人才直接进入社会生产一线,接受功利性、实效性很强的市场检验;四是生源质量相对较差。这些特点决定了地方高校必须有自己的办学定位、有自己的人才需求市场和“客户”、有自己的质量标准,如果一味向综合大学学习、模仿和复制,永远处于末流。基于此,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应当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突出专业基础、专业核心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因此,学校管理层面应当围绕应用、服务和就业三个维度设计教学质量标准,依次来评价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而不是一味地向综合大学看齐。

(二)建立教学质量监控者的平等观和诊断观

沿用传统的工业产品质量保障的理念,教学质量保障就是控制与监督,就是对教学结果的评判与鉴别,是类似于“监工”身份的领导和督导的检查、听课、评估、调查等,存在着“重实践应用,轻理论探讨;重监控评价,轻条件保障;重定量指标,轻定性分析;重行政干预,轻学术批判”等弊端,导致教师与督导和领导的严重对立。其结果是,教师表面上按时上下课、足量辅导,但与学校确立的质量观却格格不入,质量监控成为摆设。因此,教学质量监控者的角色定位、监控的目标、监控的环节是实现教学质量保障的理论基础。现代教学质量监控观要求监控者要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拥有科学的教学价值目标,以与教师平等的身份深入教学活动各个环节,与教师一道研究和诊断教学中的问题,持续地指导教学、改进教学,而不是单纯地以拥有行政权力管理者对教师指手画脚。因此,提高教学质量监控者的素质是实现教学质量保障的关键。

(三)教师的知识观与教学观,是教学质量保障的基础

毫无疑问,教师是教学质量保障的主体,教师的知识观和教学观是教师教学行动的基础。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对教学质量的价值取向、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手段、专业的实践背景等,是决定教学质量的最关键的因素。其中,教师所拥有知识的质和量,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处理知识、如何教学,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授知识,知识是客观的、确定不移的、外在的、面向过去的、静止的书面文字,因此,教师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的知识不是科学家的学科知识,必须加以心理学化改造,对学生而言,知识是与学生个体的活动和经验融为一体的,是不断改造、不断变化、指向未来的、促进人的发展和改造社会的工具,是不可传递的。因此,教师必须以心理学为依据,加工、改造设计知识,才能生成学生的知识经验。当代教育心理学家也认为,知识不是单纯的经验积累,不是单纯的“是什么”知识,而由三部分组成,即陈述性知识(是什么)、程序性知识(如何做)、条件性知识(什么时候,为什么)。我国学者研究认为,教师的知识包括本体性(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及实践性知识(课堂管理和控制)。国内外研究表明,教师的学科知识与学生的成绩不存在统计上的相关。教师的学科知识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准,但并不是越多越好,超出一定的水平,它与学生的成绩之间不再呈现相关性。而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则最终决定学生学习的效果。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过程,是在学生充分主动的前提下,通过教师创设学习情景,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生成知识、形成能力和态度的过程。因此,教学重在活动过程,而不是单纯地掌握知识的多寡,重在能力和态度的形成,而不是考试成绩。

据此,高校教师对自己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就是能否将知识心理学化,能否有恰当的设计、科学的施教,从而形成学生的应用能力,这对地方院校的教师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学生自身的学习观、发展观、人才观等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思想保障,它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方向。

三、构建地方高校教学质量思想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

(一)管理者要构建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校园质量文化

地方高校管理者,特别是党委书记和校长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设计者。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校领导在教学质量观上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应当用政治家的远见和教育家的睿智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需求和质量规格,构建以人为本的校园质量文化。质量文化主要包括理论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

所谓理论文化,就是学校把研究科学的质量观、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变化、未来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趋势、应用型人才的素质结构等作为事关学校发展大计的问题去思考、去研究,并常态化。因此,地方高校的校级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如政策研究室、高教研究所等机构扮演着重要角色。毫无疑问,地方高校要强化这些研究机构的校本研究职能,成为校领导质量管理的思想库,而不是单纯的理论研究,评价其工作绩效的标准不是论文与专著的数量和层次,而是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此外,各院系、各专业、各教研室(研究室)等也应当积极研究本学科、本专业、本课程的科学质量观。全校形成自上而下的质量观研究体系,上下互动,上下贯通。

所谓制度文化,就是将基于校本研究的质量管理理论转化为各种管理制度,实现由隐形的理论形态向显性的管理行为形态转化。这些制度包括学校的所有管理制度,诸如学校规划设计、机构设置、干部考核、培养计划、学籍管理、科研管理、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等。衡量这些制度的标准应当符合现代质量管理思想、渗透校本质量管理的理论研究成果。

所谓管理文化,就是学校各个层面的管理者,是否体现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以师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质量管理理念和物质形态。管理者是否以“诊断者”“研究者”“协商者”的身份与被管理者共同研究解决问题,而不是高高在上、指手画脚。从物质形态来讲,校园环境、教学设备、实践实验环境能否满足教师教学和研究的需要,等等。

(二)不断提升地方高校教师的专业化素养,以适应教学质量观的需求

我国新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质量保障体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教师是实现这些目标和转型的重要保障,因此,要“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大力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目前,针对中小学教师的《教师培养标准》正在紧锣密鼓的起草当中。可以预见,针对高校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的问题也会摆在重要位置。

目前,高校教师,特别是地方高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能适应现代人才质量观的要求,特别是不能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一是学科本位严重,衡量教师水平的高低,其标准往往是学科知识、科研水平、学历高低等,其背后的影子主要是学科知识水平;二是教学方法滞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还是采用“满堂灌”的方法,课堂控制与引导放任自流;三是缺乏专业实践背景;四是由于经费限制,教师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少;五是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侧重学历提高,而忽略教学理念与水平的提升。因此,地方高校教师的培训提高应当围绕“专业实践”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其适应性。其中,教育教学能力的重点是“知识的心理学改造”、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及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适应。

(三)不断提高教学督导的素质和优化教学督导队伍

教学督导是落实校本教学质量观的主要监控者和信息反馈者。因此,教学督导的教育理论水平、质量管理理念、平等的角色意识、对“督导”的正确理解,决定着督导的水平和效益。

篇7

【关键词】

信息技术;高校思政;教学质量;全面质量管理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使得高校教学方式也面临新一轮的改变,高校教学质量成为凸显新形势下高校教学实力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而如何利用现代信息化条件,为高校教学质量服务,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1 构建思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作为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关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品德与理论两门课程,其教学质量的好坏,也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大学践行党的教育机构的宗旨。而信息化条件下,各种不同思潮的冲击,在不断的侵蚀着当代高校学生的思想。因此,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质量成为在信息化条件下必须面对的问题。

而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直接对当前我国政治理论教学的效果有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在信息化条件下,很多高校缺乏利用信息化条件下对高校政治理论思想的认识;其次很多的高校对信息化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认识不足;再次从教育者的角度,存在着利用信息化的惰性;最后当的思想理论的要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要求,通过上述的分析总结,从而使得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 信息化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构建的原则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源于质量管理的理念,通过监督,实现对活动的全方位的监控,从而从各个方面保障产品的质量。而思政教学质量体系的构建,是建立有组织、规范化的监督体系,从而使得将整个教学活动都纳入到监控的范围内,并通过相关的机制及时转变和提升我国高校思政教学课程。因此,在信息化条件下其必须遵循以下的构建原则:

第一,科学化原则。结合高校思政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制定信息化条件下的思政教学体系的时候,其必须与教学大纲的要求一致,同时在对各个不同指标进行测定时,必须注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软件和硬件相结合,从而使得保障体系的科学性。

第二,系统性原则。作为高校思政质量保障体系,其属于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需要学校各个不同的部门联动,从而形成配合。而构建信息化的思政教学体系,其将不可避免的调动各方面的资源。

第三,全过程动态原则。如何将教学构成纳入到信息化条件下进行全过程的监督,是该体系构建的主要问题和关键原则。因为教学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在以往的评估考察中,其往往都是在考试终结后才进行考察,而网络技术的运用,可及时有效的对教学进行评价,从而使得对思政教学的监督成为可能。

3 思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针对高校思政保障体系,在本文中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对保障体系进行构建。而全面质量管理是由美国著名的菲根堡姆在上世纪60年代的初期多提出的。而其基本的思想则是通过以质量作为中心,以全民参与的方式,从而使得顾客或者是组织成员收益的管理途径。而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在新形势下在高校思政采用质量管理,就是将教学看成为一个系统,以提高思政教学质量为中心,并在思政教学有关的所有联系者作为参与者,实现对思政教学活动从事前再到事后的全过程的控制,从而达到对教学质量监督的过程。其具体的框架构建如图1所示。

通过对其构建可看出,该系统主要包括教学组织管理、思政教研、教学质量督导、教学质量信息、教学质量评估、教学质量整改等不同的子系统。而每个不同的子系统又包含着不同的功能,以此构成了对高校思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机整体。而这些功能又在学校各个不同部门的配合下实现运作。总体形成以学生和老师作为基础,以高校二级学院、院系教学督导、思政职能部门构成的第二层级监督体系,最终由高校的教学质量监督委员会实现对其整个高校思政教学质量的监督。

其中,教学质量组织管理是以负责教学质量的副书记、分管校长、教务处领导等构成委员会,该委员会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战略的高度,从而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同时机构领导定期开展思政教学的会议,从而解决在思政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督导二级学院加强对思政教学的工作和质量监督。

思政教研子系统则主要包括各个不同的二级学院和专门的与思政有关的职能机构。通过该系统,承担全校思政教学的任务,并对思政老师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培养,同时以马克思学科点作为对马克思理论研究的依托,不断拓展和深化对马克思教育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同时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

教学督导系统则主要包括校级和院内针对思政教学的督查监督系统。而该系统则主要由教务管理人员和退休教授组成,并直接向校委会报告的制度,从而形成对青年教师、新聘教师的常规课程检查。其次动态的对相关的教学信息进行收集和监督。

教学评估系统主要功能则是通过制定不同的方式,如调查问卷、网上调查、微信调查、听课、专家打分、座谈等方式,并通过同行的评价等,实现对思政教师教学从外在因素到内在因素的评价。

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则主要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和方式实现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收集和整理,并对教师进行综合的评比,以此为下一步整改奠定数据的基础。

整改系统则是通过上述分析,对教师在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如需要教师进行整改的,则必须立即进行整改,而其运作则将反馈意见反馈到学校,并通过各部门的奖惩、监督机制实现。

通过上述的构建,使得思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通通过各个不同的功能模块,实现对高校思政教学的科学监督,并提高了思政教学的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林,徐少杰.完善我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探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8):151-153.

[2]王润孝,支希哲.注重发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作用确保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6(6):74-78.

篇8

1 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数学模型

1.1 层次分析法(AHP)具体步骤

1.1.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分析所研究的问题,把问题划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等,用框式图说明层次的递阶结构如图1。

1.1.2 建立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在相邻的两个层次中,高层次为目标,低层次为因素。一般取判断矩阵(表1)形式。

在层次分析法中,为了使判断定量化,采用1-9标度方法如表2。

构造判断矩阵,判断矩阵B具有如下特征:

①;②;③

在层次分析法中,只要矩阵中的满足上述三条关系式,就说明两两判断矩阵具有完全的一致性。

1.1.3 层次单排序

利用和积法或方根法来计算满足的特征根与特征向量,其中为的最大特征根,为对应于的正规化的特征向量,的分量即是相应元素单排序的权值。该文只给出和积法。

(1)和积法:

①判断矩阵的归一化: ;

②归一化处理后,对判断矩阵按行相加:;

③对向量归一化处理:

即为所求的特征向量的近似解;

④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

(2)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 (Consistency Index):。一致性指标的值越小,表明判断矩阵越接近于完全一致性。一般判断矩阵的阶数越大,人为造成的偏离完全一致性指标的值便越大。当时,判断矩阵永远具有完全一致性。

(3)随机一致性指标(Random Index)的对应值,如表3。

(4)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与同阶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之比称为随机一致性比率(Consistency Ratio)。当时,便认为判断矩阵具有可以接受的一致性。当时,就需要调整和修正判断矩阵,使其满足,从而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1.1.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由上步中层次单排序的计算结果,计算出对更上一层次的优劣顺序,类似的,当时,认为层次总排序结果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1.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模型和步骤

(1)确定论域,其中表示个指标。

(2)确定评语集:评语集是评价者对被评价对象可能做出的各种总的评价结果组成的集合,用表示:其中代表第个评价结果,为总的评价结果数。

(3)进行单因素评价,建立模糊关系矩阵:对量化,即确定被评价对象对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度,得到矩阵,其中 表示某个被评价对象从因素来看对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度。而表示被评价对象在某个因素方面的表现。在确定隶属关系时即计算:其中,c可以适当选取,使得。

(4)确定模糊权向量:常见的确定权重的方法有:①层次分析法;②加权平均法;③专家估计法。

(5)多因素模糊评价:模糊综合评价的模型为

,其中是由与的第j列运算得到的,表示被评级对象从整体上看对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程度。

(6)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将综合评价结果转换为综合分值,对模糊综合评价向量的处理有两种方法。

①最大隶属度原则:如果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向量满足关系式中的,则被评价对象总体上来讲隶属于第等级。

②加权平均原则:表达方式如下

其中,为待定系数(=1或2),当时,加权平均原则即为最大隶属原则。

1.3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评价模型的构建过程

(1)确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语集。

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选择反映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19个,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如表4。其中,评价因素论域…

,评语集为:

(2)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对总体目标组合的权重。

首先,构造主观上的两两判断矩阵;然后,利用和积法对判断矩阵做处理,通过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确定权重;最后,检验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

(3)由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求得最终的结果。

篇9

高职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发展的转型时期,如何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规范、高效、具有较强操作性的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一、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连续扩招,招生人数急剧增加,招引起了社会和教育界不少人士对教育质量的担心。原因有:(1)高校收费后的学校办学的过分市场行为;(2)教育资源不足,师资配备数量不足、结构失调、水平不高。(3)学生入学起点要求降低,生源质量差别增大; (4)教学过程和办学秩序受到冲击,新的教学及管理方式、方法没有及时确立;(5)受就业市场的冲击,就业竞争激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对价值多元化取向难以适从。故此,高等教育的质量面临着多方面的严峻考验。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构筑高等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势在必行。

二、构建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要了解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原则,首先必须明确教育的性质。教育是一种服务业。世界贸易组织(WTO)服务贸易总协定将“教育服务”列入服务贸易范畴。“服务贸易总协定”第十三条规定:“除了由各国政府彻底资助的教学活动均属教育服务范畴。它覆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所有WTO成员国均有权参与教育服务竞争。因此,在建立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时,必须遵循服务业的相关原则:

(一)主动服务原则:学校的顾客是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社会、合作办学者等。学校必须关注顾客的需求,将顾客的需求确定下来,并转化为学校的办学目标,给予实现。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理念要贯穿在办学的各个过程和环节中。

(二)过程控制原则:将学校的一切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

过程模式图示如下:

增值(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输入 输出

资源(人、财、物、时间、信息、环境)

将学校的活动和资源划分成一个一个的“输入”、“输出”的过程中,过程的核心是增值。通过输入和输出后,没有增值的就是无效过程,这些过程应当去掉(活动停止,资源不投入),以达到有效和高效的目的。

每一个过程的输出就是下一个过程的输入,小过程连接起来完成一个大过程。

(三)系统管理原则: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四)基于事实的决策原则:有效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也就是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根椐客观事实不断变化的情况,调整我们的决策,方法。

(五)发展共赢原则:学校工作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既培养学生,也培养员工;服务了社会,也发展了学校。对内对外既要竞争,又要合作,以实现双赢。

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成

构建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根椐系统原则要明确四点:(1)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确定学校的质量目标;(2)确定完成质量目标所需要的组织框架;(3)设计具体的质量保障活动并作出分类;(4)明确规范保障体系各部门的关系。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构成。

(一)质量评估与决策系统。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包括国家行政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估体系(宏观)、社会中介的评估体系(外部)、学校自身的评估体系(内部自我)三位一体各有侧重的评估标准体系。只有综合各方的评估并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才能逐渐构筑起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大厦。

学校自身的评估体系主要任务有五项:确定质量目标和质量标准;制定教学质量活动的政策和措施;协调学校各部门教学质量管理活动的关系;总结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活动的经验;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教学质量管理运行机制。

(二)质量监测与控制体系。

从系统控制理论角度来看, 只有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才能为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提供足够的能量,只有协调好教学及其支持系统的关系,才能使系统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充分调动“ 教”与“ 学”两方面积极性, 才能使系统发挥最大的工作潜能, 只有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与督导机制, 才能形成控制理论所称的“ 闭环控制”, 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由目标监控体系、教学过程监控体系、教学信息监控体系三个部分组成,它是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前馈监控、对教学过程的适时监控和教学信息反馈监控形成的一个完整的闭合系统。

1.建立有效的组织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保障系统包括监控主体组织系统和反馈组织系统。监控主体组织系统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校长、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务处组成的校级组织, 以及由系、部和教研室组成的系(部)级组织; 反馈组织系统包括大学教学督导室、教学信息中心、学生助理、教务处网络热线。

2.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的制度保障体系。

配套制度的建立对进一步保证监控主体行使职能, 实施有效监控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在实施质量监控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制度包括专业建设的立项制度、教师上讲台制度、必修课中高水平教材选用制度、学生辅导员制度、教学改革的配套管理文件等方面的“前馈监控相关制度”和网上选课制度、教师教学手册制度、教学检查与评价制度、教学院长例会制度、院级教学管理工作评估制度等“教学管理监控制度”, 以及教学督导制度、学校各级领导听课制度、惯例检查与随机抽查制度等构成的“适时监控制度”。

3.学校建设管理系统。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是学校建设,围绕专业建设,形成不同的子系统。主要包括:

(1)专业建设系统:确定专业是学校将顾客(学生、用人单位、社会)的需求,转化为学校办学目标的方式,是学校与社会对接的唯一接口。办学校就是办专业,专业定得准不准,关系到学校的生死存亡。

(2)课程建设系统:专业靠课程支撑,课程体系建设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

(3)教学模式探索系统:高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教学模式的改革十分重要,必须以工学结合为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引导课程、内容和方法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中,应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这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必须进行探索,形成学校教学模式特色。

(4)实训基地建设系统:实验、实训、实习是教学模式改革的三个关键环节。教学模式要作到校内外结合、工学交替、订单培养、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都必须要有实训基地,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要形成系统。

(5)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系统: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是凸显高职院校特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应在质量保证体系中,形成系统。

(6)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系统:组织内部成员的质量行为模式及由此体现出来的质量价值观念和质量价值规范。质量文化确定了师生员工价值取向,影响考核与评价方式。

四、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以系统分析为依据,以质量评价为导向,以基本建设为基础,以监测与控制为核心按系统原理进行。

1.建立教学质量管理委员会,这一层由学院领导班子构成,这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最高层的监控单元。负责学校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办学的路线和办学方针、中长期规划的确定。分析外部评价标准与评估结论,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原则,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技术,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对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给与客观、公正、公平地评价,获取教学过程的信息。确立教学质量管理方案,确保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有计划、有组织、按步骤进行。

2.进行学校各类建设。

(1)专业建设。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由学校的专家和企业同行专家各一半组成。按照了解和确定社会需求――确定专业――制定方案――组织专家论证――修定方案――付诸实施(招生)的过程进行专业建设。如果招生成功,说明专业的选择是正确的。每所学校每年招生后,都要由专业指导委员会对自己所设的专业进行分析比较,总结成功的经验,及时调整招生差的专业方向。

(2)课程建设。课程建设应该由专业带头人组织专业教研室(组)进行。专业确定以后,各专业方向设多少门课程,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专业骨干课、实操课设多少,学时学分如何分配。要与专业目标确定的岗位群相衔接。

学校在社会调研和参照同行的基础上,由专业教研室(组)提出方案,经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论证,特别要重视企业同行的专家意见,经修改定稿后实施。同时,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

(3)探索教学模式。由学院、系(部)、教研室(组)和全体任课教师组成系统,由学院出台鼓励政策,由系(部)牵头,组织各教研室(组)发动全体任课教师参加。教学模式改革必须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重点是引导课程、内容和方法改革。积极组织教师“说课”活动,实践新型教学模式与方法,如“行动教学法”。这是国际上高职教育比较成功的教学方法。行动教学法的关键是“行”和“动”。行是教师要推行,在推行中,自已由不行变得行,由行变得更行。动是学生要动,学生身体要动(不是呆坐着听),脑子要动,把课堂交给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老师进行引导、指导、辅导,以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再逐步提高其学习能力。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技能是练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学生不动,什么技能也学不会。

3.监测与控制。

采用层级结合、上下贯通、全员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运行方式。

(1)纵向运行。由学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监控主体组成学校的监控组织, 以院系监控为主, 逐级负责, 分工协作。校级教学监控的运行,重点放在涉及面较广的课程和主要教学环节上, 并对全校整体教学状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系教学质量监控重点放在教学的具体环节和直接因素上, 教研室是院系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执行部门。

(2)横向运行。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施以不同层面、不同性质的监控。在教学过程的初始阶段, 针对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生源质量、师资水平、专业、课程等进行诊断性的监控, 以便了解情况、协调配合、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的进行中, 对教师的课堂授课质量、学生学习质量、教师教学研究能力、育人能力、师生关系、教风学风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形成性监控,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结束阶段, 对系部教学质量、师生教与学的质量、课程、专业、教学管理水平等进行系统的终结性监控, 并将监控结果与院校内部体制改革、重点学科建设、课程改革、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优秀教师评选、奖学金评选等各项工作密切联系起来。

(3)全员参与。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课程、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多因素组成的一个功能系统, 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学各因素的质量及其各因素相互作用的质量, 也就是说, 教学质量是通过教学各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创造出来的。因此, 教学质量的监控应全员参与,化被动监控为主动要求监控。对教学全过程各环节的监控上, 不仅要从单纯的课堂教学延伸到教学的其他环节, 而且还要从教学的主要要素延伸到教学的相关因素; 不仅要对各年级进行纵向的教学质量监控, 还要抓住各环节进行横向的质量监控。在监控方式上, 把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形成性监控与教学过程结束时的终结性监控结合起来, 以形成性监控为主, 确定合适的权重或比例, 从而使教学质量监控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使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的每个阶段各个环节都得到及时的监控和保障。

参考文献:

篇10

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具有较为显著的特色,表现为既有主导,又显多元。从更深层次看,学者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即学术权力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占有主导地位,根据共同的价值观来管理教学)在极大程度上促成了英国以高校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为主、外部院校审计和社会监督等为辅的模式。具体而言,其高校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主要立足于学校层面的外部监考员制度、周期性全面检查、定期的学科专业评估、系/所层面的年度课程模块评估和日常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等一系列常规活动,而英国的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则主要通过第三方独立机构的院校审计、院校检查、法定或专业机构的专业认证、政府定期的检查和社会监督等方式开展工作。总的来看,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致力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与其经济社会的发展背景和要求,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诉求形成了一种具有良好协调性的有机统一关系。

鉴于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有着较长的历史,在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总结与实践成果,笔者在文本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选取英格兰地区四所不同类型的大学进行了个案研究。在问卷调查部分,基于对英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相关文本资料以及质量保障署审计报告的分析,进行了问卷设计,调研对象主要集中于学校负责本科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相关人员,调查通过专业的问卷调查网站()进行,采用30人的小样本调研,反馈率为47%。在访谈部分,调研对象主要是学校负责本科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主管领导,访谈围绕大学的管理和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这一主题展开,为尽可能详实了解他们对教学质量保障的理解与看法,主要采取了半开放式深度访谈的形式。综合上述研究可以发现,英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一、英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形成具有显著的外生性特点

英国高校自治的传统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高校教育质量管理方法各异的格局,直到1990年大学校长委员会设立学术审计处(Academic Audit Unit /AAU)开始对英国所有大学进行学术质量审计(Academic Quality Audit),这一格局开始发生变化。该项审计的重点在于检查各类大学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实现自己制定的质量目标,即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有效性。自此,许多大学开始制订和完善本校的学术标准,成立教学质量委员会或质量管理机构,并根据学术审计处1991年制定的《审计人员指导手册》和大学校长委员会制定的《实践准则》进行相应的自查自评工作。时至2002年,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QAA)开始采用院校审计(Institutional Audit)方法对英格兰和北爱尔兰的所有院校进行审计,审计的重点仍是院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有效性,与以往质量审计不同的是,QAA制定了全国统一的质量保障框架(Quality Assurance Framework /QAF)和《院校审计手册》,强调院校要遵守全国统一的质量标准与学术准则,这促使各院校根据全国统一的质量标准及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并通过这一规范化的进程,在内部质量管理方面开始具有了一些共性。以英国高校质量保障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的发展作为观察视角,不难发现,英国院校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要是由外部质量保障活动所推进的,其形成具有较为显著的外生性特点。

这种通过外部质量保障运动推动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规范化的做法,其意义在于鼓励高校质量保障经验在院校内外的交流与传播,在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探索出更多的成功做法并贡献于高等教育,从而促成以持续改进为重要目标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良性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规范化的目标指向不在于行为的一致性,因为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基于多样化、多层次需求的一种质量与结构的追求,立足有效的持续改进和多元化发展应该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也只有当规范化为此而生时,其意义方可体现。

二、注重质量文化的培育与积淀,关注学校办学声誉

在英国,无论身处老牌大学还是新建院校,均不难感受到他们对校园质量文化培育与积淀的注重,学校高度关注在公众心目中的声誉,常常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学校的质量理念,推广教学质量保障方面的优良经验。从英国众多高校的实践看,积极推动学校内部形成自觉维护质量的舆论氛围已经成为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动力之一。比如,校方会通过印制和发放各类教育质量保障手册、课程手册等措施,使全体师生了解学校的学术标准,形成自觉维护学术质量和学校声誉的良好氛围。

毋庸置疑,一所大学的声誉在极大程度上与其教学和科研的质量密切相关,由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习经历长期积淀而成的质量文化,成为学校声誉的重要支撑。在办学过程中,学校需要通过培养高质量的学生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此同时也使其声誉得到提升,而良好的声誉使学校更有可能获得更多更优质的资源,如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选聘一流的教师,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质人才。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这一循环的起点在于人才培养,孕育土壤是质量文化,接力棒则是学校声誉,全体师生在不断地进行此项接力,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则发挥为提高学校社会声誉服务的功能。

三、学校定位合理,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质量标准切实可行

学校根据自身的合理定位和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一个恰如其分、切实可行的教学质量目标或标准,这是教学质量管理活动能否对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发挥有效指导作用的重要前提。从英国高校的实践看,院校内部质量保障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关注点面结合,关注总体目标的统领作用,关注特色建设。整体上,质量保障工作从学校的定位、使命、战略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和各类质量标准的确立,到师资队伍建设、专业与学科建设、专业培养目标与计划的制定、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大纲的编制,直至各环节的课堂与实践教学活动,均从不同的点和面围绕一个总体目标来开展人才培养活动。并且,各院校注重通过利用较为充分的办学自主空间来形成自身的特色。从学校内部而言,各院系同样如此。

无论是合理的定位、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还是切实可行的质量标准,这些既为高校和二级院系的质量保障起到了指导与规范作用,也在“合理、明确和切实可行”的前提下为学校和二级院系保留了自主发展的空间,对于特色建设及创新发展而言十分重要。

四、关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制度化建设,尊重院系和师生的自主发展权

首先,英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经验表明,学校合理运用外部参照标准,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制定一系列规范的政策文件,是高校质量保障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制度前提。这一点在访谈和问卷调查中均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受访的各位院校领导一致认为,教育质量与学术标准保障手册作为指导整个学校工作的总领,是学校学术政策和质量框架的主要组成部分,各院系都必须遵循;当然,各院系在遵循学校总体政策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本院系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制定相应的规章。在问卷调查中,有46%的受访者认为,院系在遵循学校统一的总体质量政策和标准(如质量保障手册等)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自由度,能够保持一定程度的特色。总体而言,这种自上而下、由粗至细的制度制定进程,在保持学校的统一性与院系的多样性之间起到了有效的协调作用。实践表明,无论是学校与外部的质量保障机构(如QAA)在政策、制度上的一致性,还是院系与学校之间的在政策、制度上的一致性,均可减少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大量矛盾,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其次,制度与规则确立在先,评价标准明确,并公之于众,使大家明确了解相关内容,这对于高校质量保障的管理与实施,对于学校及师生自主发展空间的保障,都十分重要。具体而言,例如,对于某项工作,适合何种资质的人员承担以及具体的工作标准、评价的标准和方法、评价结果的使用;对于外部质量保障活动,如何准备接受外部的评价或如何去评价某项工作;对于权益保障,如果不满又如何寻求自身的权利保障(通过何种途径向谁投诉)等等,均应如此。又如,有些学校在学生入学时就会发一本考试手册,厚如词典,规定细至考试所穿服饰,或许看来有点古板,但对一个学府而言,更是一种校园文化的传统,一种制度的标志,宝贵的不是形式,而是形式背后的某种文化积淀。而这种总体上的统一,更确切地讲应该是规范,并不妨碍教学与科研工作中的多样化发展,学校会在统一的学术框架下,通过单独的教学大纲等让各学科领域的师生去追求合理的多样化发展之路。

总之,学校在关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制度化建设的同时,也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中尊重多样性发展的重要性,并认为这是大学的应有特征之一,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五、关注质量保障工作的组织效率,重视功能性机构的建设

通过对英国高校质量保障组织体系的分析可以看到,首先,在顶层设计中,学校的教育委员会负责学校层面的政策制定、对外交流和决策的选择,对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和学位标准负责。其次,在基层,各系/所是落实具体质量保障工作的执行主体,而各学部和学院委员会则处于中间层面,发挥协调作用。对此,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有27%的受访者认为,学校在处理统一与个性之间的关系时,主要通过学校的一些团体(如学院联合会、学部等)加强学校和院系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寻求两者间的平衡点,保证双方权利。最后,质量保障工作的组织体系呈现“工”字型布局,重点在两头,中间层面在保证有效沟通效能的前提下力求精简。实践表明,这一组织体系既可保证政策的统一,又可使质量保障工作及相关资源落到实处,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此外,各院校通常还设有专门的高等教育研究院或学习研究所,为学校的教学提供研究支持,为教职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培训,从而确保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经历的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从英国高校所关注质量保障工作组织效率和功能性机构的建设看,这些做法有利于在质量保障中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其中值得借鉴的是,在提高组织效率的过程中,制度与标准建设的科学合理性、明确性与执行力是重要的前提;而在质量保障功能性机构的建设中,重点关注教职员工的专业发展,这一落脚点切中了推进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关键。

六、以学生为本,推进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活动的学生参与进程

在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活动中引入学生的正式参与,可以说是英国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特点之一,而校内各院系的质量保障活动中也有此类规定。在实践中,无论是高校的自评,还是评估机构的检查,学生都被置于重要位置。具体而言,关注学生在质量保障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质量标准方面注重体现学生的利益;二是在制定教学质量标准与专业课程设置标准的过程中,重视学生代表团体的参与以及他们所提的意见或建议。并且,学校及质量保障机构在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的调查对象选择上,也不局限于在校生或应届毕业生,通常还包括往届毕业生及其用人单位,并为他们提供多渠道的反馈途径,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访谈中,多数院校领导认为,学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经历和培养学生如何去思考,其中,有位院校领导谈到“目前,我们的教学质量保证已经很成熟,所以重点就放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上,我们将大力推进探究式学习,并且鼓励自主学习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实践表明,高校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本,首先要将学生权益置于首位,并将此体现于质量保障的制度与标准建设;其次要重视、了解和分析学生的真实感受与合理需求,体现学生参与教学质量保障过程的实效性,避免走过场或流于形式,切实服务于教学质量保障。

七、抓好专业与课程质量,以此作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抓手

从英国的实践看,在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整个过程中,均十分强调专业的教学质量,对于专业的审批、设置及其质量监督,都建有一整套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在专业内部,质量保障的重点则是抓好每一门课的教学质量。为此,高校除了对专业作定期检查和接受外部机构的专业认证外,院系还会定期组织对课程模块的评估(此项工作现已成为各院系的常规工作之一)。

调研显示,专业与课程是英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重要抓手。学校以此为抓手,在实现教学质量管理对于教学工作的推进效能与尽可能地减小管理带来的干扰之间,寻求到了一个较为理想的落脚点。换言之,这至少在学校层面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把握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评价点,也避免了因过度管理给师生正常教学工作带来的干扰。

八、关注教师专业发展,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

在英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中,各学校均十分重视学生、雇主对教师的反馈信息,并结合每年的教师考核工作(学校和院系对此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和程序),安排与教师进行交流,共同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培训计划,以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对此,一些学校有着较为全面的认识和具体的做法,例如,牛津大学认为,对教师的奖励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工资,还应包括其他影响教师个人事业成就的因素,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等。此外,各院校还特别关注在职业进步和专业发展方面的改革与创新,重视优秀教学成果的奖励;在监督和评价过程中,高度重视贯穿其中的平等性与多样性原则,保证监督与评价工作重在以积极的行动服务于提高教学质量的真实效用;在促进教职员工专业发展、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过程中,学校亦十分重视开发多样化的教师培训方式。

篇11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in Vocational Colleges

XIONG Wei

(Guilin Shanshui Vocational College, Guilin, Guangxi 541100)

Abstract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rain of qualified personnel, increase the employment rate and improve the college's core competitiveness.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ions need to focus on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Learn from IS09001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this paper advocates the "three-wide a variety " teaching quality management guidelines, and explores on how to implement and establish the teaching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Key wordsteaching quality of vocational colleges; IS09001;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three-wide a variety " teaching quality management

在经历了10年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关注是多方的,但主要的关注点还是集中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上。如何培养出社会需求的人才,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的发展道理,这是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这是值得探索的课题。

根据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高职院校要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教学工作是学院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关系着学院的生存与发展,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为此,学院必须建立起一个科学、规范、可操作、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系统,以保证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院校的内部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

1 “三全一多样”的教学管理指导思想

为了高校教学的快速发展,探索现代高等职业院校的管理方式,将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引入高等职业学院教学质量管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构筑现代化高等职业教学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管理制度,它将有利于高等职业教学未来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IS09001提供了持续改进的框架,有利于组织保持与增加顾客和其他相关方面的满意程度,增强市场的竞争能力。结合高等职业学院质量管理的实际情况,按照 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探讨教学的质量管理理念,建立完善的以市场为导向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服务管理质量是 21世纪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

教学管理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教学管理体系指在主管院长的领导下,以教务处为主形成的运转灵活、上通下达、有权威、高效率的教学管理系统。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应包括指挥系统、参谋咨询系统、执行运作系统。根据现代管理理念,在教学管理体系中引入先进的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必须的,也是值得探索的。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三全一多样”即全员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多样方法的质量管理。在教学工作中全员参与、贯穿全过程、遍及全方位;质量管理工作要从目标和计划的制订、执行、检查监控、评审总结、到反馈,形成一个覆盖全局、全过程、周而复始的质量保证和持续改进闭合环路。

全员的质量管理:全体教职员工、全体学生参与的教学质量管理,全员都要有质量认识,高度重视质量。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从招生录取、入学、在学院学习期间、毕业、毕业跟综的全教育过程的管理、监控。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从教职员工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及从学生的德、智、体等全方位进行管理。多样方法的质量管理:管理办法不能单一,从立体角度多层次、多方法进行管理。质量管理内涵及建设如下:

1.1 全员质量管理

为实现全员的质量管理,学院必须建立和完善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组织机构及制定相应任务,要求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建立“三级五方”教学质量督导评估组织保障体系。加强自我评估,建立“三级五方”教学质量督导评估组织保障体系,以体现全员参与。所谓“三级”是指以教研室为基本教学质量保证监控组织单位,由院、系、教研室三级组织共同承担教学质量责任,形成自下而上、层层把关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具体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把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活动与职能合理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任务、职责、权限明确,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1.2 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1)招生:由招就处负责把好质量关,完成招生录取报到后,进行军训及入学教育。

(2)在校学习:第一,教务处狠抓师德建设以建立良好的教风,教务处负责全院教学管理工作,从教学计划的制定、执行、检查、总结等环节把好质量关,质量保障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对教师的教学质量采取领导(专家)、同行、学生、社会四方综合评价来评判,学生对教师的评教采取定性、定量的办法组织学生以收集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意见并反馈给上课教师改进教学、教师每月进行教学目标管理考核;学院经常组织说课、优质课、研究课的比赛活动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老师们的教学基本功;组织以平常成绩、期中考核、期末考试三项成绩构成的学生成绩评定考核学生的课程成绩;通过这周而复始的活动使教学质量得到有力保障。教务处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经常组织进行各种教学改革和各类技能的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完成学院的培养目标及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打下基础。第二,学工处狠抓学生思想工作以建立良好的学风。要求班主任对工作要有责任心、对学生要有爱心做好学生工作;不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干部管理班集体的作用;成立各种社团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水平;执行学生管理规定;按制度对学生进行各种奖惩等;这一系列管理工作使得学生的成长有了可靠保证。

(3)毕业:学生按教学计划修完各门课程并成绩合格后,准予毕业。毕业前学院安排学生进行半年的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学院要进行实习考核。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各作为一门成绩纳入准予毕业的范畴。毕业由招就处负责推荐工作并与系部一道实行毕业后的毕业跟综服务。

1.3 全方位的质量管理

从教职员工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及从学生的德、智、体等全方位进行管理。这方面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各种制度的建立健全方面。学院制定了各方面制度并要按照“计划、执行、检查评估、信息反馈、总结调控”等循环管理办法来贯彻执行各种制度,使教学质量的监督有可靠保障。

1.4 多样方法的质量管理

管理办法不能单一,从立体角度多层次、多方法进行管理。各系部处室要根据以上内容结合本部门实际制定质量保障具体实施及检查办法,以确保教学工作质量。

2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教学质量体系的建立其中重要的一环是要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有两两方面,一是教师的教学质量;二是学生的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质量我们采取领导(专家)、同行、学生、社会四方综合评价来评判,以百分制为满分,各方评价占一定的比例进行。对学生的教学质量评价主要从:学年成绩、职业资格证、计算机等级证、英语应用能力证的获取、就业率的高低等方面来评价。

企业发展以质量求生存,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存关键也在于教学质量的保障,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质量建设的重要工作。这也是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高等院校培养合格的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制度保障。高等职业院校要高度的重视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率,提高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桂林山水职业学院通过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并实施,取得了较大成绩,使学院的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如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在全区高校每届成绩均名列前茅;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证,有的专业如物业管理、文秘通过率可达100%,就业率较高等等。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5-0048-03

一 高职院校院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取得的成果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笔者所在的随州职业技术学院很好地抓住了这一前所未有的机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而增强了综合实力,知名度也大为提高。

1.建立完备的教学制度

日常教学质量的管理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基础性工作。而制度是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根据学院的具体情况,建立并执行如下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学生评教与教师评教制度、教师评学制度、听课制度、新生素质调研制度、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课程评价制度、教学督导制度等。

严格考勤制度,严格学生和教师的上课考勤,学生科、教务科不定期检查,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将检查结果定期公布,并与学生评优、评奖助学金、入党等,教师的绩效工资等挂钩,做到奖优罚劣。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彻底解决了学生不能按时上课、教师不能好好上课的问题。

完善评课制度,各班选派一名教学信息员代表所在班级全体学生在网上参与评课,每学期开展三次评课活动,上学期时间为10月、11月、12月,下学期时间为3月、4月、5月。每一位信息员加入“随州职院教学信息员群”,在群共享里下载课堂教学评价表(理论+实践课、实践课)和课堂教学评价表(理论课),针对不同的课程选用这两种表格,对每门课程按照评价标准依次进行评价打分,并计算出总分,在“评价意见”一栏填写对该课程任课教师的意见及建议。所有的课程评价完成后,将结果汇总到院系教务科。通过与学生特别是信息员的沟通交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学院相关领导也根据情况不断调整指导性意见,教学效果有明显的提高。

2.建立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能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采用应用型、复合型、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中,既坚持把握培养目标的有效性,也重视学生毕业之后的可持续发展。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制订与修订工作,控制总学时在3000学时以内,其中实验、实训和生产实习课时应占总学时的50%以上。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在确保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对学生因材施教。

3.在课程建设上实现新的突破

应根据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需要,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实现新的突破。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和职业技能培养的实际,突出高职课程自身特色,跟上科技进步和时展的需要,尤其是根据与用人单位所需职业的发展相适应的原则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使之形成全新的各专业主干课和公共必修课的教学内容,编写出一系列适合于高职教育需要的新教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

为了全面突破汽车与机电工程学院课程建设困境,学院不断向合格课程、院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努力、迈进。经过2~3年的不懈努力,我院各专业课程建设均已达到合格,现不断完善院级、省级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建设和检查验收机制,目前,通过课程的科学设置与改革,对教学大纲进行完善、更新、规范,科学调整教学内容、恰当运用教学方法,建设好试题库,建设教师结构合理,教学质量、水平和效果上乘的院级精品课程,并在其中产生4门以上有重大教改成果和课程创新的省级精品课程。出台鼓励政策,加大教材建设的力度,在省高职教材建设上形成汽车学院品牌教材。

4.教学手段改革,提升教学水平

教学手段改革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教学课件或电子教案授课,所有教师都会制作PPT或电子教案、课件,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多变化的立体式的演示功能,提高教学的直观性。目前,我院巨龙电子白板教室已达20余个,基本可以满足专业教学需要。

5.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实现开门办学

结合专业建设,建一批成效明显、示范作用强的校外实习实训教学基地,从本院系的实际出发,高度重视专业实体化建设,积极寻找产学研合作伙伴,巩固和发展专业合作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对外办学、建立实体、对外服务等参与生产、经营、服务管理等多种途径,广辟合作渠道,扩大产学研结合规模。在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时,把学生的参与和学生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培养作为主要目的,努力将生产、经营、服务管理引入校内和课堂教学活动中,将教学活动延伸至企业和社会,做到人才培养和资源共享的双赢。及时制订并实施鼓励产学研结合的相关政策,加强对产学研一体化的扶持和管理。

二 高职院校院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1.教学管理观念陈旧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在学校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高职院校院系的许多教学管理者还没有完全摆脱旧的教学管理体制观念,教学管理体制陈旧。制度是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我院建立了一系列较完善的制度,但流于形式,现在依旧使用原有的教学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其内部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这种教学管理机制的主要弊端是没有建立岗位责任制,职责不明确,大家共同的责任等于没有责任,导致效率低下。这必然会约束教学管理机制功能的发挥,造成教学管理水平、质量下降。

2.教学管理机构权责不明

权责是管理制度方面的内容,是实施教学管理,确保教学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高职院校院系教学管理机构权责不明确、有名无实。目前,虽然许多高校建立了教学岗位责任制,但各部门之间存在职责、分工不明确的问题,造成责任机制有名无实,这使各职能部门和单位不能明确自身的任务和担负各自应尽的责任,使教学各项工作不能具体落实,导致教学管理成为软指标、空架子,有的相互之间职能交叉,推诿扯皮,使工作出现盲区、死角,没有明确规定各个工作部门和各类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没有具体的职责、职权、一定时期的工作对象,以及所要完成的任务、工作标准和要求等。对负责的工作,只停留在布置传达层面,贯彻和实施的效果不闻不问,没有对工作督促检查、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也就是说,责任没有落实到人,“大锅饭”必然产生责任扩散效应,大家共同的责任等于每个人都没有责任,从而也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3.内部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高职院校院系不仅涉及教育工作的各部门,同时还涉及教育工作以外的部门,如教务管理部门、后勤服务管理部门等。各部门都有担负大学生教育教学的任务和要求。如何协调好相关部门一起做好大学生的教学工作,成为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任务。从表面和文件上看,学校齐抓共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机制是健全完善的,但在具体的教育工作实践中,各部门之间各行其是,缺乏配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比较突出。在高校里,大学生教育仍存在着“单打独斗”的现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仍没有真正落到实处,高校“三育人”工作仍然较薄弱。

三 高职院校院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施策略

近年来,随着全国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高考报名人数亦呈逐年下降趋势,在此大环境下,如何能招到学生成为首要问题,而教学质量和就业质量的保证就成为吸引学生就读的关键要素,据此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显得格外重要。

1.优化资源配置

根据院系两级教学管理的需要,有效整合、利用学校、系部两级管理机构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加强院系两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效能监控,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管理决策科学合理、人才培养高质量、产学有效结合。这些都是提高高职院校院系两级教学管理效益的关键。

2.责、权、利相一致

在组织管理中必须遵循责、权、利相一致原则,三者有效统一是科学管理的基础。在学校教学管理活动中,权力、责任和利益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学校中每一个岗位都是责、权、利的统一体,其中一方出现问题,就会引起整个体系失衡,进而引发教学管理上的混乱。

因此,应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抓好人、财、物网络化精细管理。建立专业化的岗位职责,使每个人能各就各位;建立目标管理体系,使每个人能各干各事;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使每个单位能各考各评;建立考评结果应用体系,使每个人能各拿各钱。采用精细化管理方法,使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流程化、流程化事情定量化、定量的事情信息化。

3.转变教学管理观念

管理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它要不断地适应内部及外部环境。教育管理更要适应新社会的发展要求,而且教育管理有自身的规律,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以我们的管理制度既不能顽固不化又不能朝令夕改,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有自己完整、合理的体系,不能只求速度。目前,院系两级教学管理体制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模式。所以,我们需要缜密制订院系两级教学管理实施方案,坚持循序渐进与逐步过渡的原则,制订出科学合理、适合我院实情的院系两级教学管理体制的实施方案,确保这一探索和创新稳妥健康地发展。

4.完善监控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必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与行业、企业共同对师资队伍、实训条件、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过程监控、反馈与评价,实施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的动态管理。校企共建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校企共建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校企共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第一,校企共建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积极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制订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对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教学条件保障、专业设置与调整等进行系统化规划设计,制订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课程标准、教学标准。强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制订的“过程控制”,确保专业教学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需求目标的一致性。

第二,校企共建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引入行业、企业标准,通过制订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质量评价标准、质量保障实施办法与反馈办法等制度,将教学质量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注重教学过程与质量评价要素的有机结合。建立由教学组织管理、教学工作评价、教学过程质量管理、教学质量检查等环节组成的全面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评价体系。明确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规范和创新生产实训、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的质量监控。构建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有职业教育及专业特色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第三,校企共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建立校企共管制度,岗位互聘制度,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共建制度,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校企共同评价教学质量制度,专任教师下企业制度,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制度,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监控、分析、反馈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专、兼职教师教学规范要求;建立和完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标准等教学管理、监控与评价制度。

5.实施多层面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高职院校必须进行教学管理组织机构改革,打破原有的学院、系、教研室的传统教学管理组织形式,建立学院、系、专业、企业相融合的新型教学组织机构。

重点探索专业群、企业在教育教学中的融合作用,发挥专业群资源整合优势,成立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工作机构,由企业专业人士、生产一线技师和专业教师组成。建立专业技能标准和技能考核题库、实训项目库等教学文件,使人才培养质量有标准,考核评价有标准。实施院、系、专业、企业四个层面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将教书育人落到实处。

6.建立多方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

目前,为了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大多都建立了教学质量组织管理系统,成立以院长作为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院长、副院长负责,教务处、教务科牵头,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教学督导、教学质量评价、学生信息员参与教学评价及教学质量反馈的监控组织系统。我院高职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已经建立,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建立激励机制。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质量与绩效工资挂钩,这样能激励教师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到教学中去;另一方面,学生的到课率与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的津贴挂钩,从而激发任课教师认真上好课,班主任、辅导员狠抓到课率,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建立高职综合考评制度,定期开展考核,对成效突出的高职予以表彰奖励。将高职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学科专业与行业产业的匹配度、毕业生在鄂就业情况等,作为考核高职教学质量和绩效评估的重要指标。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着力解决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中的重难点问题,因此,切实加强学风建设,建立学术规范教育制度,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加强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过程管理,强化全方位的监督和管理,严肃处理学风不端行为。把规范办学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形成依法办学、自我约束的发展机制,来提高高职办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向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8(4)

篇13

高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育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因此高校必须始终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开展教学研究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教学研究工作,充分发挥其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为了促进我校教学改革,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研究水平,我校于2004年6月制定了《长江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对于项目的申请与评审、项目经费的划拨、项目过程的管理、项目的结题验收、成果的使用与奖励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自2004年以来,我校每年开展教学研究项目的申报立项,截至今年,已获批立项省级教研项目77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69项。在近两届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1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6项,获奖数量在省属院校中居于前列。

我校在教学研究中确实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为了进一步地保证教学研究质量,提高教学质量,还应在抓好教学研究立项工作、强化过程管理、推动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不断努力。

一、抓好教学研究立项工作是保障研究质量的基础环节

高校教学工作涉及面广,既包括课堂理论教学,又涵盖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既包括优化课程体系与改革课程内容的课程建设,又包括调整与优化专业结构的专业建设;既包括教育教学理论的探讨,又包括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在如此广泛的教学工作领域内,有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与探索,这些问题都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研究的内容。

教学研究立项工作是一项严谨的工作,应遵循以下相关原则。

第一,要考虑研究的目的性。教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发现与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必须围绕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目的明确、具体,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第二,要考虑研究的创新性。为了更好地解决现有的问题,因此所进行的教学研究应属于创新性研究,一定程度上可以填补前人研究的空白,或属于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有所发展。

第三,要考虑研究方案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有先进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合理、周详、具体的实施计划,突出的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具备关键性的研究条件。如果仅仅是有好的立意,而缺乏有利的条件,就很难进行实质性的研究。

第四,要考虑预期成果的实践性。研究成果最终将运用于教学实践,在评审项目是否予以立项时应充分考虑其预期成果是否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否在近期内能够推广应用,能否直接产生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

我校教务处于每年上半年根据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当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立项工作的通知安排,按照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要求和《长江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以下发通知的形式向各教学单位和相关管理部门下发立项通知,然后组织评审专家按照评审指标对于提交的申请书进行评审。

二、强化教学研究过程管理是保障研究质量的中心工作

1.制订合理的教学研究计划是强化过程管理的前提

一方面,教学研究项目从予以立项、着手研究到结题验收是一项周期性的工作。另一方面,教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运用于教学实践,因此,一般可以将研究周期规定为2―3年。

教学研究项目的管理应实行项目负责人制,由负责人对项目的内容设计、研究计划、人员分工安排、中期汇报、结题验收、成果申报、经费使用及日常管理等工作全面负责。

2.划拨充足的教学研究经费是强化过程管理的保证

为了保证教学研究顺利实施,应由学校设立教学研究项目专项经费,资助立项项目的研究。为了保证研究经费的使用与管理落到实处,应实行严格的经费管理制度。

长江大学平均每年划拨万余元经费用于资助教学研究项目,每个省级教学研究项目资助10000元,每个校级教学研究项目资助5000元。项目立项通知下发后,项目经费即由学校向项目所在单位划拨。项目经费由项目所在单位管理,经费开支实行项目负责人、单位主管财务的领导签字报销制度,教务处负责检查考核。项目经费实行专款专用,其支出严格按计划使用。经费分三次划拨,第一次在予以立项后划拨,第二次在中期检查后划拨,第三次在结题验收后划拨。经费的划拨将严格按照其检查验收的结果而定。

3.实施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度是强化过程管理的关键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项目管理,还必须实施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度。

长江大学每年九月份以教务处下发通知的形式,要求研究期已满的教学研究项目的负责人和研究期未满的教学研究项目的负责人分别在规定的时间内准备好相应的结题材料和中期检查材料。参加结题验收者需提交结题报告和支撑其结题报告的附件材料。结题报告的内容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同类研究情况、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成果论述及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参加中期检查者需提交中期检查报告和支撑其中期检查报告的附件材料。中期检查报告内容包括研究工作进展情况、已取得的阶段研究成果、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经费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工作计划。研究期已满的教学研究项目的负责人因特殊原因欲延期结题,需提交《长江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延期结题申请表》,但必须参加项目研究中期检查。

每年十二月份由教务处聘请具有高级职称的同行专家,成立专门的教学研究项目评审小组,对于申请结题验收的项目和参加中期检查的项目进行评审。

对于申请结题验收的项目,评审小组主要是在认真审阅项目结题报告的基础上,听取各项目负责人的汇报与答辩,综合评价其研究完成情况,经评议和无记名投票形式给出相应的评审结果。评审结果分为三类,其一为通过验收鉴定,其二为予以结题,其三为不予结题。通过验收鉴定者除了划拨完其剩余经费外,还给予一定的工作量,其中省级教研项目给予200学时工作量,校级教研项目给予120学时工作量;予以结题者仅仅划拨完其剩余经费;不予结题者除了终止其剩余经费的划拨,两年内不再接受其负责人的教学研究项目立项申请。

自2004年以来,在对于申请结题验收的项目进行评审中,共有67项通过验收鉴定,79项予以结题,12项不予结题。

对于参加中期检查的项目,评审小组主要是在认真审阅项目中期检查报告的基础上,给出相应的评审结果。评审结果分为两类,其一为通过中期检查,其二为不通过中期检查。通过者划拨其第二批经费,不通过者将顺延至下次检查,不予以划拨第二批经费。

三、做好教学研究成果奖励与应用工作是保障研究质量的重要环节

在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要求进行教学成果申报与评奖工作的同时,努力完善校内的教学成果评奖制度。根据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周期,学校每四年评选一次校级教学成果奖。凡是通过验收鉴定的教研成果,以及由本校教师任第一主编,公开出版且在教学中至少被两届学生使用过的教材,均可申报。申报材料包括申报表、成果鉴定证书、总结报告和相应的背景材料。教务处组织学校教学委员会对申报成果进行认真研究,在成果主要完成人汇报、答辩的基础上,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评选。成果主要完成人的汇报采用PPT形式进行,着重介绍成果主要内容、创新点及应用情况。2004年我校评选出校级教学成果奖48项,其等奖5项,一等奖17项,二等奖26项。2008年我校评选出校级教学成果奖57项,其等奖6项,一等奖22项,二等奖29项。

教学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是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有了这一环节,教学研究才能真正起到推动教学质量上台阶的作用。我校校长张昌民教授主持完成的《多学科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09年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该成果探索出开展多学科产学研合作教育进入教育理念、进入人才培养方案、进入教学实践过程、进入教学管理的指导思想,构建了以建立“校企”、“校地”合作组织为纽带,以落实“四进入”为基础,以互惠双赢为杠杆,以基地建设为保障,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的多学科产学研合作教育运行机制,从思想观念、制度建设上保证合作教育顺利实施,达到了合作教育互惠双赢的目的,实现了合作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务处处长张光明教授主持完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2005年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该成果构建了完善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形成了与政策和制度配套的激励机制、督导机制、信息反馈机制和毕业生质量调查与监测的跟踪机制。以该成果为指导,学校构建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的建立。

建立并完善高校教学研究质量保障体系,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保证教学研究质量的重要举措。长江大学在今后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将继续从抓立项、过程管理、成果推广方面加大管理力度,不断提高教学研究质量。

参考文献:

[1]余谨.教学研究课题立项的思考[J].广西高教研究,1996,(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