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物理意义汇总

初中物理意义汇总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6:00:3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物理意义汇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物理意义汇总

篇1

二、引导学生做好实验

实验是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有趣的关键,初中物理电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充分地发挥实验的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得以激发和提升,同时了解科学的严谨性,进而对物理实验产生热爱.例如讲解摩擦起电知识的时候,老师引导学生做相关的实验,进而得出同电相斥、异电相吸的结论,并且以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进行自然界雷电现象模拟实验,同时加以解释,使学生对电学知识充满热爱和好奇,进而不断地求知.

三、对物理电学公式能够灵活地应用转换

为了促进对物理电学公式的了解,可以对其规律进行总结,并将其与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行对比,借此来发挥求同的学习优势.例如在学习物理电学I=UR定义的时候,我们可以联想到数学中的a=cb,a与c呈正比关系,而a与b则呈反比,前面的I与R以及I与U也是同理关系,这样就使得学生对公式能够灵活地掌握和应用,为后期的题型解析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重视画图和识图

图形是初中物理电学知识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解题的关键,应该引起广大物理授课工作者的重视.在进行题目设计的过程中,许多已知的条件主要隐藏于图形中,需要通过学生的观察去发现和间接性求得,由此可见,加强对物理电学图形的识别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也是画电路图的基础.因此在引领学生进行识图学习的时候,必须保证具有足够的耐心,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本功,促进后期的学习.并且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根据已知情况学会画图,在提问中注意涉及知识的全面性,例如考查学生的物理串联知识的时候,在具备L1和L2两个灯泡、一个开关以及电源的情况下,是否存在以下情况:一是闭合开关,一个灯泡发亮,另一个却不亮;二是开关断开的情况下,两个灯泡均发亮.让学生通过画图来证明自己的设想,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同时达到加强记忆的目的.

五、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学过程中,老师自身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也决定教学成效的好坏以及对学生注意力的影响,由此可见,适当的教学方法是保证物理电学教学取得成功地关键.基于物理电学知识的特性,必须加强学习方法的引导,使学生的思路逐渐趋于明朗.例如让学生进行局部短路判定时,学生对电阻的相关知识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引入形象的比喻,进而加深学生的了解,将灯泡比作前门,而将电阻导线比作后门,借此来加深学生的了解,使学生的思维阻力有效的减少.同时关于隐藏性条件的获取,老师可以加强学生的画图和识图练习,促进学生对隐藏性已知条件的挖掘.例如我引导学生分析以下题型的时候,设定的题目为电阻一定,但是电压却发生变化(由6V到5V)的情况下,电流也随之发生了0.2A的转变,求得变化过程中,功率的变化情况.于是我引领学生进行画图,如图1所示:学生在经过自行绘制图形之后,很快地求得了变化的功率为0.2W,可见正确的学习方法对物理电学知识的学习至关重要.

六、善于总结与归类电学知识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9-0153-02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作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实验室中对物理课本上出现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际操作验证的教学模式。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学习,不但能提升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还能培养探索精神。在实验过程中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实验操作的动手能力,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实验课是一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精神的课程,对其有效方法探究也是很重要的。

1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初中物理是一门逻辑性强、知识比较抽象的学科。目前由于教学环境的特点,教师给学生的实验机会比较少,就算是做实验也不会给学生较长的时间,在实验中往往是教师给学生的演示实验作为实验过程,学生实际参与实验操作较少,对实验仪器的使用以及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感受不深。更有时候学生的实验是一种走过场,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效果很差。在这样的实验中,学生的体验比较间接,更别谈动手操作能力及思维的拓展了。有时候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但是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报告的评价不及时或者不到位,长此以往,就降低了学生对物理实验课的重视程度,实验的兴趣也渐渐淡薄。

在物理实验课前,一些教师没有及时安排学生对实验内容进行预习,学生不注意实验操作过程的注意事项,对实验器材也是一知半解,在实验过程中不明确实验目的,完全是一种盲目的实验状态。组员之间分工协作不明确,各行其是,参与度不高,实验后的交流与评价也较少,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存在的疑问也没有及时在组内或者课堂中提出并且得到解决。甚至对于部分不符合预期的实验数据进行直接修改,不尊重实验客观事实。这都是当前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普遍现象。

2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组的标准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规则,人们才能根据这个规则进行学习、生活。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也是一样,小组实验教学更需要注重小组成员的分配,不能将学习好的全部放置于一个组,这样会使得其他小组没有学习的信心,心理上产生落差;应该保证每个小组既有学习好的优等生,也有学习稍微薄弱的后进生,兼顾理论知识扎实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合作,这样小组中才能人才均衡。每个小组都按照这种方式分配,才能确保小组人员的能力优势互补。同时,要注重分组时对于实验任务的分工,形成实验过程中人人参与、人人合作、人人交流的局面。

3 分组实验学习在教学中的意义

实验过程中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实验现象找到本质,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组实验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也有一定的提高,因为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深刻记忆相关的物理概念及规律,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分组实验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加强学习效率 现在初中课堂的许多物理实验都由教师直接操作,开始时学生由于好奇,还能够认真观察,但渐渐地都会失去兴趣。一部分学生是由于距离教师比较远,既没有参与感,又不能观察到实验的细节,因此就不再看了;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实验现象在课本中就已经讲解得非常详细了,再看也不会出现新的事物。然而实验的吸引力就在于自己成功后的喜悦,在操作实验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动手能力,而且收获了成功的果实,使学生亲身感受物理实验所带来的惊喜与奥妙,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校开展了分组实验教学法,使学生通过团队组合实验,认真归纳总结在实验中所存在的缺陷与问题,及时展开讨论,从而解决问题。

分组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新事物的探索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知识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科技在发展,信息在全球化,因此需要开创新的领域。笔者看到过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其大概意思是: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是发现、寻找新事物的第一人。在分组教学的时候,考查的不仅是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多地是希望学生通过自己的亲手实践打破常规,发现新的问题。但是初中物理实验已经给定最终的结论,而且都是教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有什么现象都已经知道了,使学生都局限于教师的思维中。分组实验的优点在于学生之间可以自主讨论,提出新的观点,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分组学习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团体意识 小组实验教学方法是指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进行实验,使学生自主进行设计规划,探讨实验,发现科学知识,丰富生活内容,加强团队间的合作默契,为以后在工作中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奠定基础。

4 分组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分组实验有助于规范使用实验仪器 认识和了解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在实验中起到关键性作用,保证了实验数据的精密性。每一个实验仪器都有其使用限度,超过了使用范围,轻者实验失败,仪器毁坏,重者有的仪器会引起实验安全问题。因此,在初次接触实验仪器时,学生可能都不会使用实验仪器,这时候分组实验,小组内的成员进行沟通,优秀的学生带薄弱的学生,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动手能力弱的学生。

如在学习探究物体吸收热量多少与物质种类关系时,需要选择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水和酒精,对不同物质进行加热,让他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但是,本实验中酒精是易燃物,如果操作不当容易引起火灾、烫伤。有些学生理论知识弱,不会使用和安装仪器,而小组内的优秀学生由于动手能力强、理论知识扎实,通过交流,实验课上每个学生都能正确使用。这样不但可以确保学生学习内容的有效性,还能让学生之间通过小组学习掌握器材的使用方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甚至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学生还可以进行组与组之间的探讨,比如:用托盘天平测质量时,为什么不能用手拿砝码,而应该用镊子夹取?学生间经过充分讨论后能形成共识,并且知道了正规规范的使用方法。

借助分组实验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 会学习的人不如快乐学习的人,快乐学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基本要素。学生对于未知的、新鲜的事物都充满好奇,有一种急切的求知欲。所以在做物理实验时,每位学生都会集中注意力观察,这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提示学生注意每一步实验的条件及现象变化。在小组实验中能有效实现学生查缺补漏的问题,而且学生在分组实验的时候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实验教学活动,学生之间也能根据实验现象和问题进行讨论。如在学习热传递这章节的时候,实验小组中的学生尽可以进行分工,有学生准备实验器材(铁架台、凡士林、火柴等),有学生负责观察实验现象,有学生记录数据;实验结束后,小组内的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这样确保了每个学生都参与实验教学,体验到操作、观察、交流讨论的乐趣,使优秀的学生和薄弱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愿意学习物理,这样在课堂中听课认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自信心也会增强。这是个良性循环的过程,这个过程会让学习更容易。

对分组实验进行汇总交流,提升实验探究能力 实验结束后,对结果的分析与总结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学生在做实验时,常常由于种种内在外在因素导致实验结果的标准值与测量值存在差距,要引导学生找到产生这种差距的准确原因,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实验中常用的多次测量法,测量密度这个物理量时,涉及的实验室常用仪器是托盘天平和量筒的使用,在实验过程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分组实验可以进行多次测量,进一步减小实验误差。比如在测量水的密度时,教师将班内学生以3人为一个小组,全班形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测量出水的密度,最后将各小组成员所有的测量结果进行平均,得出的平均数据就更准确。

另一方面,小组协作学习在交流汇总各组实验方案时还能集思广益,不断地使实验方案得到改进。比如在测定大气压强的实验中,利用托里拆利实验装置,在用液体水测量大气压强时,各组都发现实验室大气压能托起的水柱越来越高,直到研究到将1米长的试管倒置于水槽中时,试管中的水柱并没有下降。各组讨论时发现,继续加长试管,对于实验的操作来说非常不方便。在小组内和大组间讨论时,大家一致认为,应根据实验原理p大气=p液=ρ液gh,

通过换用密度大的液体使液体的高度变小,使实验操作更方便。讨论交流并且每个小组的学生不断改进自己的实验方案,使小组间的思维碰撞产生创新的火花,这可以引导学生更深程度地了解实验,使实验方案更加完善,理解实验的根本原理,强化物理知识。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物理作为初中学生学习的一门新的学科,尤其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有必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合理对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分组实验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探究,在探究中增强自己的知识,进而培养科学的学习方式,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进行分组实验是比较有效的实验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健鸿.浅谈初中物理学生分组实验教学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3(5):67-69.

篇3

在国内、省内,有很多教育工作者都试图找到一种学生有浓厚兴趣参与、又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但都还处于一种探索阶段,包括现在的“课程改革”也还处于一种实验阶段,对农村初中学科的探究式教学的研究,还是一个相当薄弱环节,如果能使初中物理的探究有效,那么对农村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能起到引领作用,其它学科也有借鉴的价值。

二、研究目标

未来的工作环境以变化快、技术新、方式新、效率高、信息技术应用普遍为特点,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有相当的科学素养和高级的技能,因而要求人们得会学习,会推理,会创造性思维,会做决策,会解决问题。而了解科学、了解科学中的种种过程是培养科学素养和掌握这类高级技能的一种根本途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融进创新的灵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科学、用科学,适应未来社会对科学和技术的迫切需要。

我们对探究式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正是为了①探索出一条学生乐于主动参与的探究方式;②探索出一条真正面向全体的教学;③探索出一条能培养学生协作能力的一种探究方式;④探索出一条能把科学的研究过程移植到教学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科学、用科学,从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的一种教学。

最后我们将撰写出《教育资源在初中物理有效探究策略的研究报告》、《教育资源在初中物理探究教学如何有效设计》、《教育资源在初中物理有效探究教学师生评价体系》等。

三、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社会价值:本课题的研究旨在通过改革教学的组织形式,创设教育教学的实践环境,引导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能动、创造和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上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动手、学会动脑,从而达到身心和谐发展,并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将来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打好基础。

2、教育价值: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包括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内容、方法、手段等在内的教学整体改革,探索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形成适合学科教学的创新性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的整体优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我们只有把创新性教学看作是启迪学生的智慧,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型人才。

3、科学探究就是让学生去模拟科学家的工作过程,按照一定的科学思维程序去探索学习的过程,从中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体验探究过程的心理感受。 科学的探究过程主要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四、研究方法和措施

课题研究方法

1、实验研究法:在常态教学的情况下,选取一定数量的教学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试验,取得试验经验后,在扩大范围推广。成立课题研小组,围绕课题理论,设计,实践、评价等各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为实验操作提供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法

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和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来对初中物理有效探究的教学进行研究。

3、行动研究法

篇4

物理学科是探究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有强烈的探知欲望才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而探知欲望的起点是问题的提出。在物理教学中,只有产生问题,才能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使他们产生更为深入的探索意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实现这个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很紧密,是生活中物理知识的汇总。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建立起物理与生活的桥梁,使学生快速进入到物理教学中。

一、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

1、教学情境创设过于形式化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没有从教学内容出发,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创设情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未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这就导致教学情境创设过于形式化,最终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情境创设的功利化

学校为了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就会让老师开“公开课”,而教师为了迎合“公开课”,则会选择创设教学情境,以此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例如,当教师要讲解“大气压”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会利用剥壳的鸡蛋、玻璃瓶来进行实验,教师先将燃烧物放置在玻璃瓶中点燃,然后再将鸡蛋放在瓶口,当燃烧物在瓶内燃烧完之后,此时鸡蛋就慢慢地掉入瓶子中,通过这一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大气压这一知识,但是教师借助这一实验,只是为了让学生深刻了解大气压这一知识,并没有关注学生情感与思维之间存在的联系。

3、教学情境创设能力的缺失

有一部分初中物理教师对情境教学的含义与意义把握不够准确,甚至还有些教师将“情境”理解为“场景”。此外,还有部分教师选择情境素材的能力比较低。这些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情境创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措施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热情

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创设能够吸引学生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个性化需求。例如:在学习“液体压强”这一教学内容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日常接触的饮料瓶,在饮料瓶上打三个孔,并向瓶中注水,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观察出水距离,从而总结出液体压强是随着深度的加深而增强这一结论。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心。

2、积极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调动学生积极性

物理教学与其他教学不同,能够进行实验教学,实验作为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在实验过程中创设情境十分必要。首先,教师要明确实验目标,有针对性的创设情境,以免情境与教学内容不符;其次,教师要注意实验氛围,要积极为学生营造一个既轻松又严谨的实验氛围;最后,教师要结合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关注一部分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鼓励这些同学共同参与到实验过程中。例如:在学习“电流和电路的关系”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针对学生的特点,合理分配每一个学生的任务,有的设计电路图,有的连接导线等。另外,在进行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将学生生活与物理教学相结合,拉近学生与物理知识之间的距离。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也能够为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重视情境问题的提出,启发学生思考

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其求知欲极强,教师如果能够合理运用学生这一心理特征,能够有效地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促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疑问是激发人们思考的重要动力,只有存在疑问,才能够让学生积极思考。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疑问技巧、适当提问,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目标,为学生思考提供指导;另外,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帮助,进一步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例如:教师在课堂导入过程中,可以在用塑料包好的音响上面放上水并播放音乐,学生观察水随着音乐跳动,并提出问题“水问什么会振动?”及“除了这种现象,还有哪些现象与其类似?”,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循循善诱、激发起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利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的实验分析

(1)实验效果分析

在学校随机选取两个班级进行物理教学试验,两个班级无论从整体上还是个体上不存在明显的差异,一个班级引入运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另个班级采用普通教学模式,试验周期为一个学期,考核方法为成绩测试,测试包括理论测试、实验测试与创新测试三部分。实验结果表明,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实验班的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班,尤其是在物理兴趣、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关注与分析、对物理原理的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等方面,均高于对照班,说明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具有积极的教学效果。其原因可归结于两个方面,其一,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其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他们步入了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2)实践研究反思

通过以上实验分析,我们应该对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学设计与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保护和鼓励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培B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情境创设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但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还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面对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中的种种问题,物理教师应该在实际工作中总结经验,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不断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水平,促进新课改的发展和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

篇5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184-02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课程教学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强调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学生学习方式的明显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学习”、“个人学习”变成了“合作探究”,课堂的师生互动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一定的张扬,这一转变确实令人欣喜。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有时也折射出一些形式与无效,如教学计划不能按时完成、学生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等。物理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知识量大、涉及面宽,教师在课堂“教不得法”,学生自然“学不得法”。结果是老师感觉学生难教,怎么教都教不会;学生感觉物理难学,怎么学都学不会。那么,如何建构高效的课堂,在短短的课堂45分钟内,面对基础、思维方法和习惯、求知欲望都不同的学生,既要完成教学计划,又要注意培养和发展每个人的能力,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作为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高效,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二、课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关于教学模式理论的研究一直是很热门的问题,人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讨、总结,以寻求一种有益于学生学习最优化的教学模式。文汇中学作为课改的一个窗口,实施、推广“自然分材・四环节”模式已有多年,物理科组一直积极参与,并走在前端。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通过实践研究形成一套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模式。现今各学校也都更迫切地希望提高每堂课的教学效率,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都有良好的引导作用。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及研究思路

面向初三年级全体师生,研究影响课堂效率的主要因素,遵循教学规律,创新研究“自然分材・四环节”的实用性,建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及实施情况

(一)第一阶段 理论准备、开题准备阶段

通过调查现有“自然分材・四环节”教学模式下课堂效率的情况及存在问题,制定本课题实施方案,以使研究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和针对性。

(二)第二阶段 初步建模和开展实验研究阶段

根据第一阶段的调查结果,初步建构“自然分材・四环节”教学模式下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模式。

(三)第三阶段 完善教学模式建构、深入开展实验研究阶段

根据第二阶段的实施结果,总结得失成败,修改、完善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模式。

(四)第四阶段 收集总结

汇总第二、三阶段的资料,总结书面材料,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模式,撰写结题报告。

六、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建立了“自然分材・四环节”模式下行之有效的物理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见下页表1)

(二)可喜的改变

1.教师的改变:教师不再谈讲色变,能充分理解“自然分材・四环节”意图,主动适应新课改的教学方式,并灵活运用;同时也提升了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

2.学生的改变:不再只是凑热闹,而是越来越多参与的成就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都有进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成绩都有明显的提高。

3.课堂的改变:自学、探究不再流于形式,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内化”的效果。

七、研究Y论

1.通过实践研究,建立的物理高效课堂模式,实用、有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模”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产物,是学生认识科学、学好物理的高效途径。

2.应用高效模式教学的过程,是提高教师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的过程。它有效提高了教师掌控课堂、驾驭课堂的能力,有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互帮精神。

3.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一是教师的观念要转化,对学生认知规律要认识和把握。二是教师的指导要得法,“模式”就是“得法”的规律性呈现。作为教师,课堂上应做到以下几点:(1)先学后讲。当学生经过集体合作探究仍然不能解决某些问题、理解某些内容时,教师再进行精讲点拨。(2)三讲三不讲。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重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充分利用有效时间完成教学过程。(3)减少无效教学环节。无效教学环节冲淡了课堂教学的落实,有时在环节转换和串联语上花费的教学时间太多,这样势必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益。(4)适时点评,精讲点拨。适时点评是课堂高效的关键点。“点评”就是“点拨”与“评价”,这是高效课堂教师必备的两种教学行为。如何“点拨”?一是把握“点”机。课堂是动态的,变化莫测,教师要善于观察、准确判断,该出“口”时就出“口”,不该出“口”时要封“口”。

4.构建高效课堂需要有扎实有效的“课前”、“课中”、“课后”等一系列工作做保证。

八、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思路

1.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变依赖于班级管理、各学科教师的配合、各方面工作的协调等。如何进一步促进每一位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自主地开展日常形式的教学实践,形成各方面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倘若不能科学地运用“模”,只是机械死套“模”,“模”反而会限制人的思维,课堂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模”,扬其所长,避其所短,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熊川武,江玲.理解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物理课程标准[S].2013.

[3]徐国梁.中学物理教学法[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刘金玉.高效课堂八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篇6

引言

俗话说:”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抱成团“,我想这句话用于我们的教学也是同样适用的。这种模式以小组学习为基本活动单位,以组内互助学习作为基础,以小组平均成绩作为评定标准。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技能、交流能力等有着巨大益处。同样,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探索解决当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诸如忽略学生的合作意识、缺乏科学探究经历等问题,以促进物理课程三维目标的达成,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物理教学中“小组自助――互助模式”,到底对于我们的教学有着怎样的作用呢?站在一个从事物理教学工作者的角度,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从教学的教与学来说

1.从教师的教来看

物理学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应该是一门充满趣味与想象的兴趣学科,但以往课堂上,都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教师苦于自己整节课都在不停讲授,累得声嘶力竭,但学生却毫不领情,反而抱怨听得疲累不堪、索然无趣,甚至厌烦教师的喋喋不休。而在开展了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改革以后,教师的“独唱”变成了以学生为主、师生共同参与、教师起引导指挥作用的“大合唱”。看上去,教师不再整节课忙于讲授,工作负担似乎是比以往轻了,但实际上,新课堂教学改革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改下的教师备课,不仅要从自己出发,备好教案,还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从学生角度出发,备好学案。实现由“怎样教”转为现在的“怎样学”。实现了教师跳入题海,学生脱身于题海的目的。学案上精选的习题,往往都是对学生来说是易错易混的题目,是学习的重点难点。利用这些优选习题,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上的精讲精练,实现了课堂效率的最优化。还会养成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动脑思考的良好的思维习惯,这样也就达到了物理教学真正的目的。

2.从学生的学来看

物理来自于生活,物理就是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果物理的学习只是一味的追求所谓的高分,做对几个题的话,不是物理学科的根本目的。如何让物理学科学以致用才是它的独特魅力。在新型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上,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明显增加。积极动脑思考、抢着回答问题的学生多了,无所事事、昏昏欲睡的少了。在学生们饶有兴趣的讨论中,一个个正确的观点,一条条理想的结论不断地被总结归纳出来。开创的小组自助互助学习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新的思路、新的观点、灵感的火花都会被激发出来。

二、从物理实验教学来看

1.从教师演示实验来看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在演示实验教学中,往往采用的是教师演示,学生观察记录。但是由于班级学生容量的问题,很多时候,学生根本看不清,以至于学生对待物理实验的兴趣不高,导致一部分学生上课既不听,也不看,甚至打击了参与的积极性。为此对待演示实验,先让学生们按预先的分组,对要演示的实验进行一个小组讨论设计,包括实验的目的,实验的器材,实验的原理以及实验的注意事项,让学生积极抢先,组团上讲台做,合作完成实验。当学生站在讲台上做实验时,情况大不相同,一旦实验出现状况,几乎全班同学都会出谋划策,有些性子急得学生直接上讲台指导,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虽然每次只有两到三位同学实验,但全班都在参与,教师也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实验时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学生也分享了互助探究过程的乐趣,课堂效果明显提升。

2.从学生实验来看

对于学生实验,以往学生进了实验室,基本就是把实验器材当成玩具,教师在管理中也是相当的费力,但是小组自助互助模式建立以后,学生不再不重视,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组员们从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等每个环节都要进行认真的分析、讨论、明确实验目的,对每个成员合理分工,是每个成员都知道自己在实验过程中担当的角色,实验操作结束后,组长要领导本组成员对收集的数据和信息进行交流、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并在组和组之间进行交流和展示。最终对本次的实验进行评价,总结实验中的优缺点。、

小组自主互助模式在实验教学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即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协作的课堂气氛。

三、如何构建小组自助――互助学习模式

1.组合有效的小组结构。学习小组成员4人为宜,其中优秀生1名,中上生1名,中下生1名,后进生1名。优秀生与后进生、中上生与中下生、优秀生与中上生建立学习上的师徒关系。搭建组内竞争、组内合作的互助学习的新型同学关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引发组内多元化的思维,使知识探究的深度与广度在小组研讨中得以拓展。

2.开展良性的小组评价。既要开展组内评价,也要开展组间评价。组内1号~4号同学建立师徒关系,进步与退步情况成为学生合作学习的“细胞”;组间1组~10组学生,每组的进步与退步情况成为学生合作学习的“单元”。借此,搭建起学生探究互助学习的良好的“班集体”。评价以进步、退步、进入优秀生、及格生为奖励依据,在班内形成“不比分数,比进步;不比名次、比优秀”的良性的评价体系。

3.开展小组学习,学生会暴露出诸多的问题。这时候,教师的讲评,既需要组间巡视、精讲,又需要教师汇总情况,把共性的问题、富有新意的思维,放到班内精讲,借此达成夯实基础,创新探究的学科学、用科学的教学目标。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小组自助――互助学习模式,能有效的提高学生成绩,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增强学生主体地位,符合《课程标准》对初中物理教育提出的要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小组自助――互助学习模式,可以改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促进物理课程三维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7

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对探究出的新方法我们还有必要对其进行验证,来探究出更好的方法,从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初中物理教学模式运用合作学习方法的意义

在一个合作的集体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认知结构,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在同一个小组的同学可以相互交流,相互鼓励,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想法,产生新的认知,从而提升自学的能力,完成自己被动学习所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在新的教育改革中强调以学生为主,强调合作学习,特别是在物理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课程本身就比较枯燥,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交流中产生新的认知,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完成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

传统课堂上教师只是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既不利于学生提高课堂效率,又不会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所以对传统的物理教育模式的改革很有必要,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让我们的国家落后到世界的后面;“少年强则国强。”只有我们的每一个青年强大,国家才能强大,才能让我们的国家跟上世界的步伐。因此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要进行改革,改变那种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现状,想办法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创新能力。

二、初中物理教学模式运用合作学习方法的探究

1.学习小组的建立

每组排在最前面的学生为组长,下面是一对一的成员负责。比如,让一个物理成绩较好的同学去负责另外一个同学,既可以相互帮助,又可以及时地发现问题,不断解决存在的问题,帮强扶弱。

2.确定小组的成员

每个班按40个同学计算,可以分成8个小组,平均每5个人为一小组,把里边的同学按物理成绩分成优秀、中等、靠下的层次,让那些成绩优秀去辅助那些成绩靠下的同学。分组时还应该按照组里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各方面的能力去分配,从而达到合理分配、公平竞争。在小组中尽量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使每个学生的长处都可以得到发挥。

3.课前准备

组长可以把学习中的问题分成多个部分,把这些问题分给自己的组员,确定解决问题的办法,每个组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任务,然后汇总起来就可以完成总的任务。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完成以下内容:

(1)建立融洽的合作关系

在课堂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及看法,或者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别人不同的意见要适当地接受,从而改变自己以往错误的看法观念,对于那些大家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请教教师,和教师一起讨论,搞清楚教师的想法。以上的种种都是建立在和平融洽的合作关系之上,不要对于不同的意见采取排斥的态度,或许别人的建议就是对的,它可以更好地帮助自己认清自己所存在的错误与不足。

(2)记录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在每个小组应安排一个记录员,记录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大家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的记录下来。对于学习过程中不懂得问题可以继续和其他组的成员进行讨论,或者找教师请教,争取堂堂清,不要忽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只有每堂课的问题都解决了才可以更好地学习接下来的知识,特别是针对像物理这样比较枯燥的学科。

(3)定期检测

人对知识的记忆不是永久的,对应于学过的东西,刚开始可能记忆得很清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你的记忆中可能会渐渐地失去对它的原有记忆,所以我们定期要对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检测,不论通过何种方式都可以,发现对以前知识的记忆不足就在进行巩固复习一下,如果还不行就请教其他成员或者请教教师,这就凸显了定期检测的重要性,定期进行检测时很有必要的。

总之,在当前的形势下,科学地选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我们也必须看到这是现代教育放法的一种,要优化现代的课堂教学方式,而不是单一的用一种方式去代替另一种方式,而应是多种放大的综合,要随着教学内容、模式、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调整,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朱丽萍.谈新课程标准下物理问题情境的创设[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

篇8

一.所处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影响和作用于个体的主要社会环境之一,我国素有“三岁看老”的说法,即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个人一生的重要作用。家庭对个人的影响大致有三:①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开端,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②家庭环境对个人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感情和爱的培养,家庭环境对个人而言,其作为感情交流和体验爱的主要场所,无疑较之其他社会环境重要得多,丰富的感情交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③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具有重大影响,家庭环境中的权威形象和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使家庭社会化对个体的心理和观念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塑造力。基于此,在我们的调查中,重点设计了有关这些方面的题目,经过初步的统计分析和基于理论的思考,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是颇值得我们思考的。

1.家长态度很重要。大部分父母较为轻视语文这一学科。在被调查的中学生当中,有70%的父母认为相对于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其他主科来说语文较不重要。而重视程度越高其语文成绩相对越高,重视程度越低其语文成绩相对越差。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2.家庭藏书量挂钩成绩。语文成绩都随家庭藏书量的增加而上升,并达到差异非常显著性的水平。

3.在家庭学习条件方面,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能在家中上网、父母均为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经常和家人沟通,以及每年有机会外出参观游玩的学生,其语文学习水平相对较高,并达到差异非常显著性水平。

4.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也是语文成绩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调查表明,好的经济条件并不会必然带来好的成绩,但差的经济条件必然会影响子女的语文成绩。我们黄金中学的学生很多来自农村家庭外出务工子女,家庭经济条件差是少部分学生产生心理负担的重要因素之一,拮据的经济条件往往使学生心理上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而这种自卑心同样影响教学质量。

二.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

中学生到社会上的网吧去上网玩游戏危害极大。上QQ微信聊天是学生写作时错别字连篇的直接原因之一。智能手机的普及让学生抛弃字典,万事问度娘成了很多学生的习惯。

三.对策分析

那么在学校里,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又如何应对呢?

1.加强对语文学科重要性的宣传工作,多和家长沟通,提高对课外阅读的认识,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量。

2.加强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克服部分学生的自卑感。

3.加强学生管理,杜绝学生出入网吧现象。积极和家长共同做好对手机的管理。

篇9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活动形式,符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和目的,能使班级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物理教学应以探究性理念为指导,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使学生掌握物理学习的本质。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教师要想通过对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进行引导,使学生通过“亲历”知识的形成,从而达到科学概念的建立、深化和应用,就必须开展好探究式教学。如何进行有效的探究式教学,本人就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重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完整性

探究式教学的模式一般包括五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启迪思考、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协作交流、总结与提高。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常常过于强调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对启迪思考、协作交流和总结提高三个环节却不甚重视,这就导致学生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后一片茫然,以致有的教师对新课程改革产生了怀疑,认为探究式教学不仅耗费了时间,而且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和理解不及教师直接讲解来得深刻、牢固,学生的解题能力还有所下降。其实,不是新课程理念出了问题,有问题的是教师对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认识不够全面。

许多教师在创设出情境后就直接提出需要探究的内容让学生探究,这种做法看似结构完整,水到渠成,实则剥夺了学生思考的过程,导致学生对所要探究内容的来龙去脉、物理意义一无所知。如学习“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有些教师在学习了概念后直接让学生探究,而不启迪学生做出猜想和说明理由,使得学生的探究变成了完成既定任务。

协作交流是探究性学习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对自己的实验设计、探究方法、探究过程和探究结论的验证过程,也是学生将通过探究所获取的知识升华和再生新知的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得到的结果正确吗?得到的结果意味着什么?与实验前的猜想一样吗?以前见过类似的事件吗?这样的结果该怎样表述?例如: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学生通过“理想斜面实验”直观地得出了小车从同一斜面上的同一位置滑下,运动到不同的水平面上,水平面越光滑,小车滑行得越远。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基于以上的事实,如果水平面绝对光滑,小车将会怎样运动呢?”学生通过协作交流,是可以得出“小车将会一直运动下去”的结论的。再通过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和师生、生生交流,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完整内容。这一过程若由教师代替学生来完成,那么前面学生“亲历”的探究就失去了价值,就没有起到让学生主动建构概念的最终目的。

二、重视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调整

探究式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拥有探究过程中的主动权,但不是要弱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高超地引导、组织、支持学生的探究。

在创设情境中,教师要快捷、简明地将预设情境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身临其境。如在教学“比热容”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PPT课件让同样日照下的海水与沙滩升温不同的情境快速地呈现给学生,启迪学生思考,让学生迅速进入“海水与沙滩温度为什么会不一样”的思考状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无论是探究目的的确定还是探究过程的设计,也无论是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还是探究过程中的注意点,探究过程的合作和实验结果的处理,探究结果的概括与交流、提炼等都不能离开教师的引导、组织和支持,而教师如何适时地引导就体现了教师教学艺术的高低和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

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学生在体验了人讲话时声带在振动的事实后,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将看不见的鼓面振动通过实验反映出来,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果鼓面振动停止,还能产生声音吗?如何通过实验来探究?”再让学生亲自去探究刚才的猜想,并归纳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如果把实验前移,先进行实验再让学生思考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就会对探究失去兴趣,唤不起生对新知的激情,产生“这么简单的道理还要学习”的消极情绪,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物理失去热情。

随着学生学习进程的发展,学生的探究技能会不断提升,教师要适时地调整自己在学生探究活动中的地位,直到最终的退出,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三、重视探究式教学向课外延伸

探究式教学的阵地不仅在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课堂的探究性活动延续到课外,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使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能使学生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学习“热现象”时,关于“井水的温度是否真的冬夏季节不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季节进行探究。再如“用笼屉蒸馒头时,是哪层先熟?为什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调查和实验,并指导学生设计探究方案,也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询问家长、包子铺的师傅、查阅资料等方法,然后全班同学汇总交流得出结论:在笼屉密封很好时上层先熟,密封不好时下层先熟。

将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不仅培养了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否定,体验到了科学研究的过程,学到了获得知识的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四、重视探究式教学的渐进性

初中生刚开始学习物理,对探究活动的目的性认识、程序的规范性、结论的表达与交流、结论的应用等许多能力都处于低级阶段,这些能力的培养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上应遵循“引领―实践―放手”的顺序,不能操之过急。在探究内容上,要从最简单的、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入手;探究程序上,要从基本的技能方法入手;探究活动从不完整到逐渐完整;探究结论的表述从表象到本质、从不严密到严密。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逐渐弱化自身的引导作用,强化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篇10

二、初中生学习物理概念中常见的问题

1.先入为主、片面或者错误的生活经验造成思维障碍

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一些与物理有关的感性经验,这些经验,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它们往往对学生形成正确概念造成干扰。例如,在学习“密度”这个概念时,学生往往会根据生活中感知到的同样体积的铁比铝重,而铁的密度又大于铝,就得出“密度大的物体一定比密度小的物体重”这一错误的结论。又如,学习“浮力”时,学生会认为“上浮的物体浮力一定大于下沉的物体的浮力”。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学生受到了生活经验的误导,造成了思维的障碍。

2.由于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导致过分依赖感性认识,一旦感性认识不足,便出现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

初中生由于抽象思维正在形成和发展之中,他们对于抽象概念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形象思维,这就出现了一旦学生的感性认识不足,则往往无法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也就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在学习“磁场”这个概念时,如果教学时没有进行相应的演示实验,形象地再现磁场的形状和作用,单靠学生肤浅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教师空洞的讲解、板演,就很难正确理解磁场的概念和作用。

3.隐含条件造成思维混乱

每个物理问题中,往往包含有显性条件和隐形条件。有时候隐性条件在其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初中生思维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分析问题时,对于隐含条件的把握显得力不从心。例如,在学习“温度”这一概念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把一个初温相等的铁块和木块浸没于沸腾的水中,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铁块和木块的温度谁比较高?”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常常借助生活经验,认为铁比较容易吸热,所以温度应该较高。这一错误结论的产生,在于学生不科学的思维习惯,忽视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两个物体都和开水达到了热平衡”这一隐含条件。

4.多米诺骨牌效应

物理学中,有些概念的形成要借助已有概念的建立,如果前面一个概念没有掌握,势必会影响到另一个概念的形成。例如,在学习“功”这一概念时,如果学生对于“功”这个概念没有掌握,那么在学习“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功率”等概念时,就会出现连锁障碍,引起多米诺骨牌式的效应。

5.数学公式和物理公式的混淆

初中生的心理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运用相似思维和类比思维时,一般的通病是不问实质,不看条件,形式地或机械地进行对比。例如,在学习“电阻”这一概念时,学生对于公式R=■,常常认为R和U成正比,和I成反比,而忽视了R所代表的物理意义,即R表示导体的特性。常温下,它只和导体的种类、长度、横截面积有关,与U、I无关。

6.思维定式的反作用和相联概念之间的混淆

在建立物理概念的时候,定式的心理效应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学习相联概念的时候,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会成为一种心理障碍,造成概念间的混淆。如,在学习“温度”“内能”“热量”这三个概念时,学生往往认为温度高的物体热量大,学生明显是由于思维定式的影响,把内能和热量这两个概念给混淆了。

7.运用概念时,张冠李戴,不能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出现这种问题,究其心理过程的实质,在于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不足。具体表现是,学习完概念之后,对于概念的内容、公式、物理意义、适用条件都能倒背如流,但真正运用的时候,往往会张冠李戴,不能正确地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表述问题。如,在学习“功”这一概念时,对于功的两个要素、计算公式W=FS都耳熟能详,但在运用时,常常出现错误。如,下面这个问题:“一个人提着一桶重200 N的水,沿着水平地面前进了5 m,则这个人的拉力做了多少功?”很多初学者在回答上述问题时,都是习惯性地得出做功1000 J这一结论。这种不加分析判断、张冠李戴地随便套用公式条件的错误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尤其普遍,其问题在于对于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没有正确理解。

三、物理概念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思维特点和过程

要解决上述学生学习物理概念时出现的问题,必须对物理概念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思维特点和过程有充分的认识,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1.物理概念的特点

(1)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的产物。物理学的特点决定了物理概念是在观察、实验基础上运用科学思维的方法,排除片面的、偶然的非本质的联系,抓住一类物理现象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并加以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在此过程中,感觉、知觉、表象是基础,科学思维是关键。

(2)物理概念具有量的含义,可以用数学方法和测量共同来建立。许多物理概念是定量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如速度、功、电流等物理量。如,在建立“速度”这一概念时,就离不开路程和时间的测量,然后再借助数学工具来建立概念。

(3)物理概念中的物理量,还具有各自的特征。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反映出物理量各自的多种特征。如状态量、过程量、特性量或基本物理量、导出物理量等。尤其是导出物理量的建立,需要建立在前面基本物理量的正确形成的基础上,所以学好基本物理量对于建立导出物理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初中生学习物理概念的思维特点和过程

(1)学习物理概念的思维特点。一是建立概念时思维定式具有重要作用,既有正面作用,也有反面作用。二是易于用生活观念代替物理概念。三是表现出强烈的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四是抽象思维能力比较低。

(2)掌握基本物理概念的过程,包括感知、理解、运用这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感知有直接感知和间接感知两种方式。直接感知就是通过观察、实验、参观、生产劳动等活动,让学生直接接触学习对象,对有关事物和现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形成概念。间接感知就是通过教师形象化的语言描述,或利用各种形象化的直观的事物,使学生对有关事物和现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形成概念。

理解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它是在大量的感知的基础上,提高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想象等思维活动,得出正确的概括性的结论,这是属于抽象思维阶段。

运用是由认识到行动的过程,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飞跃,是将抽象知识具体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加深理解知识的有效途径。

四、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基于以上的论述和说明,要解决前面叙述的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中出现的问题,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所以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实施好以下相应的教学策略。

1.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物理概念的教学环境

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必须首先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应教学要求,借以引导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本质属性的物理环境,例如以下的几个办法。

(1)运用实验

运用实验,一是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和积极主动的思考。二是便于让学生从实验中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和印象,更好地完成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这个过程要求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善于观察,达到了解现象、取得资料、发掘问题和勤于思考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密度”这一概念时,教师应该设计合理的分组实验,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实验数据,以便从中发现问题、探索事物的本质属性。比如,可以参照下面表格所示的信息,将全班学生分为A、B、C三组,A组负责测量铁块,B组负责测量木块,C组负责测量铝块,最后再汇总,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概括。由于有大量的感知数据,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这两个结论。

(2)利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

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已经接触并积累了一些与物理有关的生活经验,假如教师能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经验,也能创设良好的物理情境。如,在进行“惯性”这个概念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味自己乘车时车子突然刹车和启动时身体不同的反应或者走路时绊到石头不慎摔倒等事例,都能把学生置身于物理环境中,让学生对惯性有着切身的体会与认识。

此外,借助漫画、板画、多媒体技术、实地参观访问等,也可以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

2.启发思考,教给方法,加强思维训练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概念的基础。要获得正确的概念,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加工,完成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飞跃。这个过程,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发学生思考并教给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加强一些思维训练,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初中物理教学中,涉及的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观察实验法、初步的科学抽象概括法和比较、分析、综合的研究方法,还有运用简单的推理想象、定性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理想化法、等效法、类比法、运用数学工具表达物理概念等方法。例如,在教学“电阻”这个概念时,可运用类比联想的方法,类比密度这个概念的建立过程,类比密度表示物质的特性而电阻也是导体的特性这个共同点。又如,教学“功率”这个概念时,也可类比“速度”这个概念。只要运用得当,使用类比的方法,前面的概念的正确建立势必对后面的类似的概念的建立起到很好的积极作用。再如,在教学“蒸发与沸腾”“串联与并联”“热量与内能、温度”等概念时,都可以采取对比的方法来理清有关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在思维训练中,应注意充分利用思维定式的正面作用,尽量降低思维定式的负面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可加强对这方面的训练。如,在教学“力”这一概念时,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扣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中的“相互作用”这四个字,这样学生一旦提到力,头脑中立即就会反映出“相互作用”四个字,对以后的知识运用很有帮助,这是思维定式的正面作用。又如,在学习“沸腾”这个概念时,学生已经形成这样一个思维定式:只要水温达到100℃就会沸腾,教学中应反复训练,引导学生克服这样的心理障碍,消除思维定式的影响,以有利于正确概念的形成。

此外,在思维训练中,应加强逆向思维训练和发散思维训练,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如,在学习“内能与温度”时,学生一般会理解“温度升高内能就增加”这个结论,此时教师若能借机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思考:“物体内能增加了,温度一定升高吗?”引导学生分析当水沸腾时,内能增加但是温度不变,借助这个特例来理解以上的那个问题,就可以正确理解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多进行这样的逆向思维训练,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和运用。

最后,在思维训练中,应注意加强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教学,逐步使学生理解内涵和外延,逐步深化和扩展对概念的理解。应注意加强对隐含条件挖掘的专题训练,让学生头脑中存在“隐含条件”这一思维定式,有利于在碰到存在隐含条件的问题时,这个思维定式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3.加强运用训练,实现知识迁移

“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目的,也是概念教学中的一个基本要求。因为只有通过运用,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概念,同时在运用中发现问题,以进一步解决问题,完善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所以教学中应及时地多提供一些运用概念的机会,如练习和实践活动等。在运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教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说,运用是使学生实现知识迁移的关键。例如,在教学完“惯性”这一概念后,教师可提问:如果锤头松了,应该怎么办?或者提问:怎么去除衣服上的灰尘?其中有何科学道理?当然,在设置问题加强练习时,问题和练习不在于多而在于典型性、灵活性和启发性是否突出。

总之,在概念教学中,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只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能预见到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能够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因势利导,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应该可以在教学实践中逐步解决上述问题。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043-01

前言

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洞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诸多方面。传统的中学物理教学单纯注重书面理论知识的讲授,完全忽视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塑造和培养,严重抑制了学生自身思维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在教育体制改革和新一轮课改实施的新形势下,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教育观念,逐步促进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提高,这已成为当前广大中学物理教师的共识。加强物理教学的创新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兴趣,逐步拓展学生的开阔思维,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的提高。

1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的物理教学仅限于空间和时间上的固定化和程式化,不允许各种发散思维的发挥,单纯依赖纯演绎的教学使学生缺失个性化的独立思维,严重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必须积极调整教材结构,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不断加强创新思维技巧的实践能力,激励学生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比如,在进行水沸腾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告诫学生仔细观察水加热过程的具体变化情况,并积极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变化现象形成的根本原因,最后汇总出产生实质现象的最终原因,由学生通过若干次实验得出结论,杜绝由教师罗列出各种原因和条件,再提供给学生的具体做法。

2 不断激发学生联想能力和创新意识

联想即是对一种事物通过一定的心理暗示想到另一种事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同时把当前事物和过去事物进行有机的结合,而产生一种新的意识和观念。进行实际物理教学时,在注重传授书面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密切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和科研成果,通过直观的事件实例以激发联想的灵感。一切物理教学活动应该围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加以展开,不断促进学生联想力和创新意识的增强,并通过创造性思维加强创新活动的实践,旨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进一步增强。例如,在进行“电磁继电器”内容的讲授时,通过教师的积极指引,学生自主总结出电磁继电器具有通过弱电流和低电压有效控制强电流和高电压,实现自动控制和远距离操作的应用特点。依据这种基础启发学生联想力的展开,以及引导学生将电磁继电器有效应用于日常生产和生活之中。教师应巧妙运用具有丰富联想内涵的实例,使学生领悟物理学科的深层次内容,充分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

3 通过实验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通过一些演示和数据实验潜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探索性思考,指点学生合理选择器材和实验方法,并积极发现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例如,在进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教师不断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启发学生是否可以利用现有装置合理测定当地重力加速度,以及探索各种测定当地重力加速度的方法。在小组分组实验中,教师允许学生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前提下,可以使用不同器材和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操作,以提高学生进行物理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讲授“摩擦起电”一节内容时,为加强抽象知识的形象化,激发学生探索的意识,教师应选择干燥的天气进行新课实验,携带一端蓬松的塑料捆扎绳若干根,教师提问是否哪位同学能将蓬松一端聚捻为一体,接下来允许几个举手的学生逐一到台前进行操作。经过多位同学切身实践体验,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实际效果,而且越用力聚捻越更加蓬松。这一奇特的现象极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迫切想知道事情的原因,这样就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课程的兴趣。

4 教导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质疑以培养创新精神

善于发现和提出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出发点。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是个人善于动脑和思维活跃的具体表现。质疑和驳问的过程,实质是学生积极思维逐步扩展的过程,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质疑是自身探索新知识的开始,它蕴涵了具有创新意识的深层意义。教师应积极利用深层次语言,设置激发学生意念的思想情境,促进学生树立突破自己思维定式的观念,从物理科学角度提出各种疑问,鼓励学生提出批判性质疑。培养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模式,对于教材内容和教师的讲解提出批判性质疑,并勇于积极实践和探索,全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进一步提升。教师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对各种现象提出质疑和驳问,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潜力。另外,学生质疑驳问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必须加强教师的积极指导。

5 结语

总之,创新教学已成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新课改新形势下的新主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新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进行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物理教学活动的主体组织者,应积极创设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意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和实践。将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当下的神圣使命,在实施创新教学的实践中,积极探索研究和开拓进取。

参考文献

[1] 赵瑞花.浅谈中学物理创新课堂的教学策略[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2,(16):386.

[2] 郭亮.浅谈初中物理的创新教学的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 神州,2012,(16):221.

篇12

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一般情况下,人们要对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清晰、完整的认识,必须经历通过观察活动获得感性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际运用这样三个阶段。而在实际的物理概念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很容易犯只重结论、轻过程,只重定义、轻现象的错误,从而导致学生能对概念的定义背得透熟,但却不知道概念怎么来的、该怎么用,无法与物理现象联系起来。所以,在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探究活动的过程,体验概念获得的快乐,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概念,在实际运用中用好概念。

案例1:电流和电流表的使用。

第一步骤:教师给出由两个规格不同的灯泡、电池、开关组成的串联电路,引导学生进行以下探究活动。

活动一:闭合电路,灯泡会发光。运用转换法,学生认识到电路中有电流存在;结合挂图,将电流与水流进行类比,变抽象为形象。

活动二:观察到电路中两个灯泡亮度不一样,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其内在的认知冲突: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大小究竟是什么关系?猜想:可能相等、可能不相等。由此学生自然就会联想到必须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裁判。

第二步骤:学习电流表。

先对照设定的问题,自学并小组讨论电流表的使用规则;根据讨论的结果,模拟演练电流表的连接;学生总结、交流、汇报电流表使用过程相关要求(如串联接入时要“+”进“-”出,要采用试触的方法选择量程等)。

其次运用习得的方法,自我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特点;分小组研讨并联电路电流特点的研究方法,然后进行猜想交流论证(不同小组交流,以节省时间)。

第三步骤:引出电流强度的相关知识,阅读“身边的电流值”。

反思: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根据教材的编排顺序,采取讲解、演示、阅读等形式让学生认识电流的存在、电流的大小、电流单位等基本知识,然后用分组实验的形式,学生依据教师给出电流表的使用规则进行活动,从而掌握电流表的使用要求和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这样的教学安排虽然也能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掌握电流的概念和电流表的使用要求,但由于学生没有经历探究活动的过程,在获得概念的过程中也就没有课堂热情,表现为学生获得概念的过程是一种单向、单调、机械的“注入”过程,故而学生对这种概念的获得持续的时间较为短暂,在今后的实际运用过程中,也就会有一定困难。而在此案例中,一改常规教学范式,先让学生结合活动体验电流的存在,然后在学生猜想、自主学习、探究交流活动中感受到概念的内涵,再在小组实验的基础上合作、交流、讨论进一步深化对电流和电流表外延的认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了其概念。

二、通过探究活动形式让学生理解习题解答中的方法和思想

在现如今物理课堂中的习题教学,往往都充斥着“模仿式”教学模式。也就是说,通过教师对例题的分析、讲解、板书等形式,让学生掌握这一类习题的解题过程,学生只要按照这样的解题范式进行套解,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殊不知,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只能造就一些高分低能的学习“呆子”,而大大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与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课程教学观和培养人才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教师本身更新观念,树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引路人的新型教学观,摈弃陋习,才能让课堂成为学生获取“活”知识、发展新个性、提高创新能力的场所。

案例2:“电功率计算”教学片断。

L1 “220V 100W”、L2 “220V 40W”两个不同灯泡串联在220V的电路中,哪个灯泡更亮?

教学程序如下:⑴展示两个灯泡的实物,学生观察灯泡中灯丝的不同,有什么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⑵并联在220V的电路中,哪个灯泡更亮?为什么?⑶串联在220V电路中,猜想哪个灯泡更亮?⑷闭合开关,观察现象(40W的灯泡亮,而100W灯泡几乎不亮);⑸根据现象,通过计算说明原因,并小组交流讨论。

反思:针对此题的教学,过去我们往往会通过以下过程进行:第一步根据灯泡铭牌上的数据计算电阻;第二步运用欧姆定律计算该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第三步用P=I2R算出电功率。这种讲法完全是接受式学习,虽然也能让学生掌握住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案,但是由于学生没有经历体验、探究的过程,故而对解题的过程和结果只能是死记硬背,一旦遇到此类题的变式、拓展,就会感到束手无策了。但在此案例中,它就打破了常规计算教学一般模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想、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形式,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了直观的现象,知道了灯泡的亮度是取决于其实际电功率,而不是额定功率。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不仅知道了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而且在活动中也大大调动了学生感官上的认识,激发了思维上的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型的课堂教学理念应该是学生在进行物理知识运用过程中主体自主建构知识、内化知识内涵和外延的过程,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自我调节、再组织达到新平衡的过程,而不是靠外在力量强行施加的过程。

三、通过探究实验的过程,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众所周知,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可以这样讲,实验教学贯穿于整个物理课堂中的各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采用各种实验方式,如演示实验、自制小实验、分组实验等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物理的乐趣。在这些实验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探究活动,再结合学生小组间的交流、合作、讨论形式,将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收集的数据、总结的结论进行及时的反馈、交流。事实证明,这样的活动形式对增强学生之间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概括思维能力将有较大程度的影响。

案例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片断。

在学生猜想凸透镜成像大小与物体和凸透镜的距离有关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⑴该实验中需要哪些实验器材?⑵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应该怎样放置?⑶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应该如何调节?为什么?⑷在实验过程中,应该如何调节蜡烛、凸透镜、光屏这三者的位置,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接着,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包括现象和数据),展示交流后分组设计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对小组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点拨【如在移动光屏的时候(即改变像距),是否应该要移动蜡烛或者凸透镜(即改变物距)?应该在什么时候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蜡烛放在离凸透镜较远处,光屏上是否能得到像?在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过程中,光屏上的像有什么变化?】学生在实验中将现象(像的倒正、大小)和数据(物距、像距)记录在表格中。

最后,实验小组代表将现象和数据填写到讲台上电脑里Excel表格中,教师利用Excel表格中的数据处理功能将各类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交流、整理、概括出凸透镜成不同实像的条件。

反思: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实验都可以通过探究活动的形式进行,但不一定要按照科学探究过程的七个要素一一展开。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需要,抓住一个或两个要素有重点、分层次地展开,学生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积极性就会大大得到提升。此案例中主要就科学探究中的实验设计、实验验证、交流与评估进行了设计,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凸透镜在什么时候成什么像展开,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口、手、脑并用,各种能力在不经意中也就得到了培养,从而实现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外显活动和内隐活动的统一、操作活动和思维活动的统一,有效地将凸透镜在不同条件下成不同实像的难点突破了。另外,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预设物理实验中的探究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实验前、实验中的指导以及实验后对数据或现象的分析引导,切不可只图课堂上氛围的热闹而不考虑课堂教学的实质性内容。

篇13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新课改背景下倡导教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开展教学,也就是经由教师的指导,以小组为基本单位,组内学生通过互助以及自主探索实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将个性探索和小组合作探索两者进行充分融合,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以调动,从而使学生得到全方面的协调发展。然而,现阶段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合作,大部分为形式上的合作,其实际效果相对较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小组合作学习的健康持续发展。鉴于这个原因,笔者提出改善初中物理合作学习效果的策略,以期为提高物理合作学习提供借鉴。

1、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为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对于小组的组建,通常情况下,可以安排4至6人为一组,人数过多为教师的有效控制增加难度,同时会造成合作学习效率较低;而太少则对小组间的交流非常不利。分组时候应该对学生各个方面的差异进行考虑,具体可以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工,保证不同水平的学生相互组合,各小组均包括优、良、差等各个层次的学生(学生按不同层次分为1、2、3、4号)。这样通过不同水平的学生组成的小组进行学习,对他们彼此帮助、共同提高非常有利,使能力相对较高的学生得到继续提升;一般的学生从中得到充分的锻炼,而能力相对较差的得到适当的帮助。同时还需要设置组长,通常先让学习好、能力强,具有奉献以及合作精神的人担当,教师应该注重培养组员的合作互助的习惯,注重培养组长的组织以及管理能力。小组合作开展熟练后,可轮流让组员尝试担任组长,锻炼其组织以及领导能力,使其体验到各个不同角色。这样,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能够使学生的合作信心得到增强。

2、充分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各个环节,推动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实施

首先,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前预习活动。课前预习,能够使教学难点得到淡化,使课堂教学负担有所减轻。对于小组合作预习,属于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以及学生合作探究精神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式。应该注重从物理课开始时候做起,一步步对学生的课前预习精神进行培养,使其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通过多年有意识对学生小组合作预习习惯进行培养,我感觉能够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在搜集资料过程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之前让学生带着事先设计好的问题通过诸多手段尽量搜集相关信息,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搜集到非常多的资料。以组为单位将每个人搜集的信息仅汇总,然后选择出有用的信息以备使用。例如,在《电流的热效应》学习过程中,小组通过网络对相关信息进行搜集,然后课堂上每一个组将自己的资料展示出来,针对展示内容组与组之间进行讨论。

再次,让每个学生在亲身体验、纠错过程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新授课的时候,教师不应该过分提醒学生那些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让学生亲身体验错误,从而能够在方法上实现改进。学生在错误的教训中找到解决的措施,使其能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牢牢掌握知识,这样就能够使学生物理活动的经验得到积累,有助于学生养成一种批判性以及深刻性的思维,对于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非常有帮助。在开展习题课过程中,首先通过小组内对问题进行探讨,找出对于大家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在小组讨论后由1号或者2号同学在班内进行讲解,其他同学补充;对于错误较多的但难度不大的可在小组讨论后由3号或者4号讲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点拨。在组内纠错开展时,让各同学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让组员指出其中的错误,并对其进行纠正,从而使各个组员均能够从中获得收获。

3、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在进行评价的时候,教师一方面应该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另一方面还应该高度重视学生合作的过程;一方面对各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评价,另一方面需要考虑小组的整体情况;一方面对发言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进行评价,另一方面还需要强调学生在表达个人观点、倾听他人发言的时候的态度;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评价,而且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投入程度、合作精神以及情感等方面。教师利用评价机制,使广大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找到自信。教师应该适当的对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以及水平实施评价,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表示重视,对学生的实验设计进行表扬;有时候一个眼神以及表情均能够使学生感受到鼓励,老师的评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使其勇于提问、敢于表达。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每一个假设以及实验设计在口头上进行鼓励,同时还可以对具有独创性的优秀表现给予适当的奖励,例如最佳合作奖、最佳组员、最佳创新奖、最佳成果奖以及最佳小组奖等各种奖励,必要时候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激发学生的合作热情以及合作信心。除此之外,充分发扬民主,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改善合作学习的一个有效手段。对于评价,主要包括教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学生间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等几种形式,每一种评价均能够使学生在评价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作用,实现自身的不断提高。

总而言之,小组合作学习属于课程改革形势下的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习方式之一,相信在学校、教师以及广大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其一定能够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获得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