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

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6:00:3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

篇1

一、 创新扩散理论概述

1. 创新扩散概念。近几年,创新扩散的研究逐渐成为了研究创新的热点,国内外很多经济学家对创新扩散进行了研究。熊彼特(1912)最早对技术创新扩散进行了定义,他认为技术创新的大面积或大规模的模仿就是技术创新扩散。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创新扩散是指技术创新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某种渠道在社会系统成员中进行传播并被成员接受的过程,这个过程由创新、沟通渠道、社会系统和时间四部分构成”。斯通曼(1989)定义技术扩散为“一项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舒尔茨(1990)认为“没有扩散,创新便不可能有经济影响”。我国经济学家傅家骥(1992)认为创新扩散是技术创新通过一定渠道在潜在使用者之间传播、采用的过程。武春友(1997)认为技术扩散是创新过程中的一个后续子过程,但同时又是一个完整独立的技术与经济结合的运动过程。

同时,创新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创新扩散的速度,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相对优势、复杂性、可试用性、兼容性。

2. 技术创新扩散的过程。罗杰斯认为创新扩散的传播过程符合“S”形曲线,在扩散的早期,用者很少,扩散速度也很慢;当采用者人数扩大到相关群体人数的10%~25%时,扩散速度会突然加快,扩散进入所谓的“起飞期”;接近饱和点时,进展又会减缓(如图1所示)。并将技术扩散过程随时间变迁划分为五个阶段,即认识阶段、说服阶段、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证实阶段。

纵观已有的研究文献,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角度对技术扩散的研究并不多,对新能源汽车创新扩散模式的研究就更少。因此,本文π履茉雌车技术扩散理论与模式研究,提出促进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扩散的政策建议。

二、 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时期,新能源汽车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大力发展。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统计,新能源汽车销售量由2010年的8 000多辆提高了2015年的33万辆(如图2所示),同比增长3.4倍,占全球销量的60%(2015年全球电动车销量达到55万辆)。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4.1辆,销量33.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3倍和3.4倍。其中,纯电动车型产销量分别完成25.5万辆和24.7万辆,同比增长分别为4.2倍和4.5倍(如图3所示)。

根据销售数据,新能源汽车市场销售占汽车销售量的比重为1.35%,说明新能源汽车的扩散还处于开始阶段,在扩散的早期,用者很少,进展速度也很慢,还没有到达“起飞期”。同时,我们利用logistic模型进行拟合,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扩散符合S型增长曲线(如图4所示),新能源汽车的扩散还处于初始阶段,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拐点还没到来,虽然2015年市场销售量突然很高,但是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受政策比较大,所以还处于扩散的开始阶段。

三、 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创新扩散影响因素

1. 技术要素。

(1)技术关联性。通常情况下,技术关联性越强,其扩散的速度就越快。这种以创新性为核心,加强其关联性的技术发展,从而形成一个集团产业,而创新者是这种发展道路上的引导者,引导技术快速、大规模化的生产,从而与其相关的企业或技术都得以扩散与发展。

(2)时效性。基于技术创新,时效性越长,其推动力越大,技术也发展得越快,从而新能源汽车企业就会进一步扩大其生产规模,但创新者为了使自己的优势得以保持,一般不会将其创新成功向外传播,甚至会保护其创新,这种做法就会影响甚至妨碍技术的扩散。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来说,由于基础性技术发展较快,而产品型性带来的利益更大,因而发展产品化的技术就是其首选,比如说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等。但这些技术的时效期较长,让技术达到稳定状态需要不短的时间,因此,时效性也是影响技术扩散的原因。

(3)成本。由于技术创新的成本是巨大的,这样一种背景下会影响到技术扩散的积极性。为了达到创新费用最低,技术发展也快,那么就需要降低成本,增加产出,提高产品质量,这样新能源汽车企业才能从多方面获益,有了收益,才能继续技术创新,所以成本也是影响技术扩散的重要原因。

(4)技术的复杂程度。新能源汽车企业对技术的接受度会被用户对技术使用的难易度所影响。也就是说,技术扩散的速度是受其复杂性的影响的。一项创新技术越简单,那么其就越容易被用户接受,所以其扩散的速度也越快,越多人去学习其中的技术。

2. 市场结构。

(1)企业规模。新能源汽车业的产业集群是以大企业为主导带动生产配套产品的中小企业发展的。大企业通常是技术扩散的上游企业,由于他们对整个产业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保证了技术扩散可以被更多企业所接受,加强了技术创新的实用性。关联密切的零配件企业,可以通过了解大企业的技术研发方向,对是否要进行配套零配件创新作出决策,可以提高零配件企业技术创新的适用性。这样,新能源汽车零配件企业可以大大降低创新技术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有利于促进技术扩散和进步。

(2)专业市场结构。新能源汽车业规模较大的专业化产区往往有比较发达的专业市场与之相配套,如深圳的比亚迪、硅谷的特斯拉等。专业市场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反过来企业的技术也可以更好的在市场中扩散、提升。若形成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集群,就可以将大量的市场技术创新的信息有效地扩散,从而使其他产业中的企业能及时了解社会的需求。对汽车技术的口碑做出评估,并做出是否采用新技术的决策。

3. 社会结构。

(1)政府政策。新能源汽车政策一直以来都是其创新扩散强有力的推动因素,也是创新扩散早期阶段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十二五”期间,国务院、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先后共出台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三十多项,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支持:一是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二是财税政策支持力度;三是在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和人才战略。

(2)企业自身机制因素。从新能源汽车长期稳定发展来看,企业作为主要生产者和科技创新者,是新能源汽车创新扩散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新能源汽车在中后期持续扩散的主要驱动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于新能源汽车创新扩散具有正向影响,调查研究表明新能源汽车质量、使用便利性和安全保护性是消费者在购买时重点考虑因素,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利用技术创新提高新能源汽车性价比和性能优越性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接受度。同时,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尤其是电池维修和更换服务,也影响着新能源汽车扩散。

(3)采用者因素。采用者在创新扩散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用户体验者,可以反馈信息,促进企业的技术改进与营销方式;二是作为口碑扩散的主要力量,参与到新能源汽车的扩散过程中。

四、 新能源汽车技术扩散的模式

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扩散模式可分为两大类,分别是企业导向模式和政府导向模式。企业导向模式又可分为转移扩散模式和融合扩散模式,政府导向模式可分为政府引导模式和政府主导模式。

1. 企业导向模式。

(1)转移扩散模式。转移扩散型是指技术比较先进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将技术转移给传统汽车企业的扩散方式。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若企业依然坚持只生产传统汽车,将研发经费全部投入到传统汽车技术的升级改造中的话,企业必将被时代所淘汰。传统汽车企业可以对生产车间的升级改造,引进生产新能源汽车的配套设备,对员工进行培训,使T工可以尽快掌握新设备的使用方法。使企业可以早日将转移来的技术运用到汽车的生产当中去。

对于多数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来讲,可以通过生产混合动力汽车以达到过渡的目的。但是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用户对新能源汽车接受度的提高,新能源汽车企业再逐渐增加纯电动汽车的生产。

(2)融合扩散模式。融合扩散型是指技术比较落后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将从技术先进的企业通过扩散得来的技术与自身原有的技术相融合,升级换代,提高企业的产能及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的竞争力,促使企业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到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当中来。

由于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长,且新能源汽车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扶持产业内的企业,使得产业内相关企业众多,扩散的可能性大大增强,这就形成了融合扩散的基础。然后寻找与企业原有技术相适合的升级技术或配套技术,通过产、学、研的密切配合,进行技术升级,以市场在推动技术的扩散。这种融合扩散的方式风险更小,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需要。所以,从中国发展的阶段和实际来看,融合扩散型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中最有效的扩散技术的方式。

2. 政府导向模式。

(1)政府主导模式。政府主导型是指政府在技术扩散中对扩散的技术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提供大部分或全部研发经费,将产、学、研组织起来,合力研发这种需要扩散的技术。

由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并未成熟,导致新技术的研发具有较高的风险,企业不论采用何种研发方式,这种风险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政府主导的模式主张由政府出面,凝聚社会上的顶尖科研力量,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分析技术的发展方向,由政府部门承担主要风险,对共性技术进行研发。帮助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打牢产业基础,降低企业风险,增加国家整体在产业中的国际竞争力。树立国家品牌,避免激烈的国内竞争,替企业分担经济压力。

(2)政府引导模式。政府引导型是指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引导产、学、研的研发方向,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提供部分经济补偿,研发成果可以为参与研发的组织共同使用。

政府引导型平台的在扩散中的作用更为明显。因为针对企业需要的研发都是有较高适用性的,通过了解企业所需要的技术,然后组织研发,提供一定的研究资金,鼓励研发机构攻坚克难,在研发成功后供企业有偿使用,这样不仅科研院所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还能提高技术的实用性,并为企业提供与科研院所的对接渠道,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节约时间,企业也会更积极的参与到技术的扩散中来。

五、 促进新能源汽车技术扩散的政策建议

尽管新能源汽车在我国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其未来的前景十分广阔,结合本文的分析结果,为新能源汽车相关生产企业和政府提出以下建议:

1. 进行合理战略定位,引领技术发展方向。首先,进行合理的整体战略定位,明确重要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确立重点技术发展路线。总体上,应该按照《“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以电动汽车为主要发展方向,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研发与产业化。其次,政府应该在技术的研发上起到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对尚需完善的技术进行研发,并通过政策引导,将已经完善后的政策合理有效的扩散出去,对提供技术者人提供一定的补贴,对购买技术者提供开放的购买使用权的渠道,引导行业走向成熟,将新能源汽车销售市场做大做强。

2. 加大扩散力度,构建完整产业链。根据国际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和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应将研发的主要方向放到纯电动汽车上来,完善重点产业链,包括电池技术、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上下游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此外,实现电动汽车与智能电网、智能交通体系的融合,实现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进一步做好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的顶层规划,与区域经济规划、交通枢纽规划、智能电网建设等互相融合。同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领域,创新PPP模式,制定法规保障其权益,加大财政补贴力度,进行税收减免。

3. 完善技术标准,体系统一规范。在标准化建设上,加强重点企业主导的标准化建设,推进产业链协作的标准化、专业领域标准化组织。政府要尽快出台各类型新能源汽车及其相关基础设施的技术指标和配套设施的标准,进行规模化生产,促进技术扩散大规模的推广,为技术应用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撑,确立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4. 进一步推进示范运营工作。在具体示范推广的实施上,可以在一个区域进行新能源汽车示范基地建设。对重点示范工作进行及时的评估、监督,探寻存在的关键问题,加强重点示范城市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互相分享经验,为新一批的重点示范提供政策参考。鼓励个别城市群和重点示范区自行联盟,从政策、充电设施规划、协议等方面形成一个小区域,从小面渐渐扩展到大面。

5. 构建合理的平台组织,提升技术扩散效率。进一步推进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鼓励以技术创新联盟为平台,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协同式创新,鼓励区域性、专业化技术研发联盟。同时,推进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通过平台降低技术研发费用,使技术能够得到更好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傅家骥.技术创新[M].北京:企I管理出版社,1992.

[2] 武春友.技术创新扩散[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

[3] 董景荣.技术创新扩散的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 许慧敏,王琳琳.技术创新扩散系统的动力机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1):292-294.

[5] 李平.国际技术扩散对发展中国际技术进步的影响:机制、效果及对策分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6] 张海洋.中国工业部门R&D吸收能力与外资技术扩散[J].管理世界,2005,(6):82-88.

[7] 徐建中,徐莹莹.政府环境规制下低碳技术创新扩散机制――基于前景理论的演化博弈分析[J].系统工程,2015,(2):118-125.

[8] 王珊珊,王宏起.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综述[J].情报杂志,2012,(6):197-201.

[9] 闫振宇.技术创新扩散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7.

[10] 廖志高,徐玖平.一类技术创新扩散模型的稳定性及其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8):65-74.

篇2

我国及国外很多汽车公司以及科研机构,在当前的环境以及能源压力下开始积极研发清洁能源汽车,使得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所谓新能源汽车主要就是指利用除了柴油以及汽油这些传统能源之外的能源作为动力供给的汽车。当前正在研发的新能源汽车主要是有醇类、合成燃料、天然气、空气等作为燃料。

1.新能源汽车种类及特征

1.1醇类汽车

所谓醇类汽车主要是指以乙醇以及甲醇作为燃料的汽车,其中使用较为广泛的就是乙醇,主要是因为乙醇自身的来源途径较为广泛,在制作的技术上也相对完善和成熟。当前的醇类汽车所使用的主要是乙醇和汽油或者是柴油等依照相应的比例进行混合继而加以驱动,这样就不需要对发动机进行改造,同时还能够起到有效的降低污染以及节能的效果,但是这样就需要加大燃油喷射量,只有掺醇率达到或者是高于百分之十五的时候,应当对发动机的压缩比以及点火提前角加以改变。

因为乙醇燃料自身的空燃相对比较低,对于发动机相关的进气系统没有太高的要求,自身的自燃性能也不是很理想,辛烷值较高,自身的抗爆性较好,汽车尾气的污染能减少至少百分之三十,这样的汽车最早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福特公司研发。

1.2二甲醚汽车

对于二甲醚来说,其是一种无色同时又无味的气体,自身的清洁以及燃烧性能都比较好,同时所产生的污染也较少,稍加压制就会成为液体,因此十分适合作为一种新式的能源,使用这样一种燃料的汽车是符合美国加州关于超低排放的标准。日本的NKK公司已经研发出相关的使用劣质煤生产二甲醚的相应设备,二甲醚汽车在使用的过程中很难或者是不会排放出一些污染环境的气体,所产生的NOX往往会比柴油汽车排放的低百分之二十。

1.3氢燃料汽车

众所周知,氢是一种清洁燃料,通过使用这样一种燃料,燃烧的效率较高,有助于降低燃料的使用量。另外,氢气能够混入到其他燃料之中,继而使得燃料的使用效率有所提升,二氧化氮的排放量有所降低,在各种燃料之中,氢的质量以及密度是最高的,但是其自身的能量目的较低,因此,其自身的不足就是安全以及储存问题。宝马公司一直都在对氢气发动机加以研发,研发出多种款式的氢气发动机汽车。

1.4液化石油和天然气汽车

对于天然气汽车来说,其又被成为“蓝色动力”汽车,主要是以液化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为主要燃料,其中压缩天然气以及液化石油气是较为理想的一种点燃式发动机燃料,主要是因为这两种燃料自身的形成较为单一,有较高的纯度,和空气进行混合时能够做到完全燃烧,同时还能够排出较少的一氧化碳,但是其不足就是储运性能较低,着火的延迟期会比较长。

2.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状况

我国地大物博,尤其是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同时分布的区域也十分广泛,在北京、海南以及重庆和上海等地都是我国燃气汽车的重点示范城市,这些城市在燃油汽车的基础上对压缩天然气汽车以及相关的液化时尤其汽车做了积极研发并进行改装,这些汽车主要是用于出租车以及公交车领域。

我国的山西省是产煤大省,此地的甲醇汽车项目已经有多年的研发历史,当前已经开始进入商业运行的环节,甲醇汽车所使用的燃料系统,不仅能够用甲醇,还能够使用汽油,同时还能够将乙醇作为一种有氧燃料加以使用,这些在黑龙江以及河北省多地进行了推广,另外我国也制定了相关的乙醇汽油燃料的相应标准。其中山西省使用的甲醇中巴车就是一大成功实践。

我国的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国家也在支持将煤炭作为原料对车用燃料加以制造,通过煤直接或者是间接液化的方式对车用燃料加以制取的项目在我国也得到广泛的推行。在“十五”期间,我国在陕西省以及云南省建立了煤直接液化的示范厂,将煤炭作为原料合成二甲醚或者是石油来作为车用的燃料。

篇3

在社会绿色出行和低碳减排的迫切需求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2018年,北京成立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其中第一项战略任务部署就是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如何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通过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模型构建,分析影响产业技术创新过程的各个环节,得出影响作用较大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赋能。

一、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一)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分析法由美国哈佛商学院MichaelE.Porter提出,成为企业进行竞争优势分析的有效工具。Poter教授把企业内外促成价值产生的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包括企业生产、销售、进料后勤、发货后勤、售后服务等。辅助活动包括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开发、采购等。

(二)创新价值链理论

创新价值链是一种与产业链、价值链、技术链、创新链等多链条通过某种机理有机融合在一起运行的过程机制。其中价值链和创新链是最主要的两个链条,价值链的主要运行模式是顾客—员工—顾客,创新链的主要运行模式是顾客—员工—资源。依据邓正红(2012)企业软实力“金字塔”模型内在机理,价值链与创新链的融合,也就是正“金字塔”与倒“金字塔”的无缝对接,将顾客的价值需求转化成员工的价值创新,再将员工的价值创新填补顾客的价值需求,如此循环反复,推动企业在持续的价值创新中不断进化。

(三)创新价值链结构文献分析

学者们分别从知识视角、生产价值视角以及价值链理论视角出发,结合研究课题来定义创新价值链结构。HANSENMT等(2007)从知识视角出发,认为创新价值链结构包括收集知识、转化为创新成果和推向市场实现知识价值;王伟光等(2019)也从知识视角出发,认为创新价值链结构包括知识生产、知识应用和知识扩散。王伟光等(2019)和于永泽(2013,2014)均从生产价值视角,将创新价值链结构分为创新投入、创新知识凝结和创新成果实现三个部分。于永泽等(2014)从价值视角出发,把创新价值链结构分为产品设计和产品生产两个过程。谢青和田志龙(2018)、王静等(2018)从价值链理论出发,将创新价值链结构分为研发、产业化、公共领域推广和私人领域推广等环节。

(四)创新价值链构建文献分析

李新宁(2018)认为,创新价值链的理论形成逻辑是创新与价值链的有机结合。创新价值链主要有三部分:基础要素—项目、成果,创新价值链环节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主体要素—高技术产业,创新价值链环节包括产品开发、设计制造和产业化;目标要素—市场,创新价值链环节包括市场运作和售后服务。赵婉琳(2017)研究的是区域创新,其价值链模型由区域基本价值活动(研发、商业化和管理三个阶段,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研发制造、产业化、市场运作和提供管理服务)和区域辅助价值活动(创新基础设施投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资源利用和信息技术支持)构建而成。宋晓彤(2019)等基于钟柯远(2005)和Hansen(2007)的研究,构建了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价值链。综上所述,有学者从构建创新价值链模型出发,并在此基础上基于专利信息构建相应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所研究的产业技术创新过程进行更好的剖析,并提供能力提升策略。但是,以往相关研究中,在新能源产业领域,缺乏从专利视角利用技术创新价值链来研究该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文献和著作。本文作为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和提升策略的第一步,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模型。在后续研究中,将在此基础上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对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过程进行更好的认识与评价。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模型构建原则

第一,系统性和科学性原则。模型构建必须从新能源产业的各种角度和层次去研究技术创新和价值创造过程的规律,从而得出全面正确的结论,科学地指导管理实践活动。第二,关联性原则。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关联程度关系着创新价值链的业务延伸和战略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价值链上的所有专利成果,于各个产业而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第三,创新原则。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第四,用户需求原则。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实际调研,了解市场用户需求现状,发掘具有巨大需求潜力的价值链环节,加大对该环节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才能更加高效地增加整体经济收益。第五,适应原则。各省在进行价值链创新时,应当考虑到当地的现实情况,比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情况、经济生活水平等,做到因地制宜和适应市场变化,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三、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模型构建

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模型如图1所示。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过程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大类。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基本活动可划分为研究研发、商业化和服务等。具体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生产制造、产业化、市场运作(包括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售后服务等过程。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辅助活动可划分为创新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支持等。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之基本活动

1.基础研究。是指通过实验或理论分析得出基本原理,它不以任何专门应用或使用为目的,成果的主要形式是科学论文和著作,可以反映知识的原始创新能力。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应为研究人员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促使其成果的产生。基础研究有助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2.应用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研究,以特定实际为目的,成果的主要形式是科学论文、专著或专利。要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需要国家加强对科研院所和高校等研究机构所承担科研项目的制度和资金支持,使这些研究机构高质量高效率产出成果,为产业发展增速。3.产品研发。是指以基础和应用研究为基础,以已有资源和技术为支撑,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的核心研究活动。结合政产学研,新能源汽车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作为产品研发主体,加大技术成果转化力度,结合市场需求进行研发,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赋能。4.生产制造。是一种系统性的物化过程。生产制造企业为实现预定目标,通过整合生产的各种相关资源,将前端产品概念设计物化为产品。于新能源汽车而言,高质高效的生产制造可以为行业提供充足的发展基础。5.产业化。是指同一属性的企业或组织根据市场需求情况集合成社会承认的产业规模,通过专业管理实现产品系列化和品牌化的过程。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涉及新能源汽车创新过程的企业集合在一起,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以期更好地发挥产品价值,促进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的高质量发展。6.市场运作。是指一种调节市场经济运行的行为。运作方式包括调整市场价格和市场供求关系,以及协调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市场运作包括公共领域的运作和私人领域的运作。通过市场运作对创新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进行调整,以期更好地进行技术创新分工,提高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达到更高的经济效益,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支撑力量。7.售后服务。是指市场中的卖方把产品、技术、服务销售给买方后,卖方为买方提供的一系列服务。售后服务的目的是扩大买方市场。新能源产业涉及交通、人身安全、环境质量、社会生活质量等问题,所以高质量的售后服务可以使买方获得高满意度,有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性和稳定性发展。

篇4

比亚迪、奇瑞、长安,三家车企是中国本土创新企业的典型代表,它们通过“成本创新”、“掌握成熟开发平台”等方式不断成长壮大,从被认为“痴人说梦”到成为新一代汽车的“黑马”,走出一条自主开发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之路。

比亚迪:本土车企的创新旗帜

2010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细则出台后,作为电动汽车的最大受益者,比亚迪更大的战略意图开始显山露水。

比亚迪股份公司创立于1995年,由20多人的规模起步,2003年成长为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生产商,同年组建比亚迪汽车。2003年1月23日,比亚迪宣布以2.7亿元的价格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77%的股份。比亚迪成为继吉利之后国内第二家民营轿车生产企业。更让人刮目的是,2010年3月3日,比亚迪与奔驰汽车生产商在德国斯图加特签约,双方将联合研发电动汽车,并计划以新品牌推出电动汽车。

以做电池起家的比亚迪谈到造汽车,无非是在扮演一位“门外汉”的角色。正是利用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响亮名号和对秦川汽车的收购行为,使得比亚迪有了相对于其他新手的先发优势。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最积极的推动者和执着的领跑者,比亚迪在新能源车的开发方面走得比较早,在没有进入汽车行业之前,于2003年成立了电动车部门,专门负责电动车的研究和整车的创新。强大的研发实力,是比亚迪迅速发展的根本。

据网络调查显示,比亚迪在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认知度依旧位居最高位。27%的参与投票的人士表示知道比亚迪在国内有生产新能源汽车。尽管F3DM和E6等电动汽车未能在市场上产生规模效应,但前期高调的宣传确实为比亚迪在该领域积攒了相当旺盛的人气,也大大提高了其品牌知名度。

业内人士、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李胜茂认为,“比亚迪是此次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最大受益者,这也可以看作是其自力更生研发电动汽车产品近10年来,政府部门对其新能源汽车解决方案的肯定。”

不过,比亚迪方面也表示,2010年新能源汽车1000辆的生产规划不会因补贴政策的出台而改变,“只生产1000辆,今年不打算大规模生产新能源汽车。”可见,对于政府此次的高额补贴,比亚迪并不敢贸然挺进大规模扩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新能源汽车市场仍“不着边际”。

奇瑞:清洁能源汽车渐成气候

奇瑞汽车早在2001年就成立了“清洁能源汽车专项组”,专门从事混合动力汽车、替代燃料汽车等前沿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并与better place联合开发量产型可更换电池技术方案,运用于奇瑞新能源汽车,技术上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奇瑞新能源已经成功在北京、大连、上海、芜湖、德国等国内外多个地区示范运营,节能环保等优势深受社会各界肯定。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出台,以及奇瑞5年规划的实施,“精耕2010”在奇瑞内部被看做是这一战略的转折年。

据了解,围绕奇瑞汽车战略发展规划,奇瑞将形成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技术、新产品为主体的经济体系,打造立足国内汽车市场的新核心。

事实上,在产品品质与营销全面布局之后,新能源已成为奇瑞的另一个看家法宝。据奇瑞内部人士透露,为了打造技术奇瑞,奇瑞今年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将达到24亿元,目前芜湖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已获得科技部正式认定。该基地的认定完成表明奇瑞汽车在抢占新能源产业的制高点、推动产业升级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标志着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布局进一步加速。

奇瑞新能源公司总经理袁涛向本刊记者表示,芜湖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成后,将通过该基地实现新能源汽车相关科研、关键零部件供应、整车生产等产业集聚,带动奇瑞汽车产业升级,从而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布局,为奇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持。

有理由相信,随着新基地的应用,奇瑞将播下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种子。另据奇瑞总经理助理金弋波透露,今年,奇瑞将在节油率达到30%的强混合动力(ISG)、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和纯电动(EV)产品方面实现产业化,全年将有6款采用ISG、PHEV和EV技术的新能源产品上市。

长安汽车:新能源汽车变革者

自2002年起长安开始涉足新能源,之后长安汽车进入到国家“863计划”,成为中国最早开展混合动力汽车研发的企业之一。

近年来,长安汽车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投入和成果有目共睹,至今已在各种新能源车型的研发上投入超过3亿元,掌握了多项混合动力轿车核心技术,并获得混合动力技术专利7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8项,达到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研发水平。

篇5

政府的扶持,国有资本的引导,让民营资本看到了高新技术开发中潜在的经济价值。无论从现在全球经济形势走向看,还是从解决金融危机、拉动内需看,未来2年内国家逾万亿的投入,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逐渐向高新技术靠拢,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跑步”进入这个行业。在上海、温州等地,不少民企主动出击,正把目光转向高新技术开发的前沿。这也成为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的契机。

民企契机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研究员林越勤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说:“在此之前,民营资本更偏好进入一些门槛低和回报快的传统产业,这种投资‘偏好’近年来已经有很大的改变,民资对高科技领域的兴趣日益浓厚。”

高速发展的经济与能源之间的矛盾,使民营资本介入新能源开发领域,使之成为新一轮投资的风向标,同时也唤起了政府部门在市场的逐利性和公益性之间找到平衡。

事实上,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创新和发展,民营企业确实有着巨大的优势。比如在人才的吸引、产品的市场化方面,民营企业完全可以利用用人制度、薪金水平等方面的高度灵活性,成功实现“双赢”――人才实现价值、企业获得盈利。

林越勤分析:“民营企业必须争夺高科技产业的制高点,这样一方面为国家节约在高科技研究方面的大量经费投入,更重要的是拥有了自己的高科技产品,民营企业打向市场的拳头才会硬,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事实证明,越来越多的民企管理者也正在认识到引入高新技术的重要性。”

然而,高新技术高风险的存在让很多民企望而却步。不是民营企业不需要技术,或者没有资金实力,而是很多人搞不清风险到底有多高。很多技术虽然通过了国家验收,但那仅仅是实验数据,从技术到产品,还有漫长的征程。尽管如此,民营企业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热情与信心并未减少,从这次经济危机中我们应该充分的意识到,高新技术产业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

政策助推

在石油枯竭和成本高企的双重压力下,人类寻找替代能源的激情再次迸发。未来10年,中国新能源投资潜力巨大,数万亿投资新能源相关产业还有待开发。在此次的巨额投资中,仅国家环保局就占有10000亿元,由此可见政府的环保决心。

《中国联合商报》记者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科研处研究员李佐军处获悉:“风电装备制造业投资前景光明。但国内企业应提高技术研发能力,加大科研投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产品,才能在风电新能源的蛋糕中分得一块。”

在新能源中,中国风能资源丰富,总储量达32.26亿千瓦,居世界第一。看到中国风电产业未来10年的巨大商机,世界上所有的风电制造巨头蜂拥而入。风能开发的大门也将向更多的民营资本敞开。越来越多的民企还将触角伸到了核能与天然气开发领域,在深受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双重压力的今天,改变单一能源格局,关系国之根本。新能源技术的开发运用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汪浩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说:“投资近1000亿元的中国第9座核电站福建福清核电工程正式开工,成为中央推出扩大内需4万亿元计划后实施的首个特大型重点工程。几乎与此同时,西气东输二线东段工程也已经开工,仅此一项,就是上千亿元的投入,如果加上主体工程及8条支干线,这将是震惊世界的工程。”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所衍生的经济危机给世界带来了灾难,中国也深受其害,但由于国内市场的巨大空间的待开发,危机反而成为一种难得的机遇,其中一点就是,它大大缩短了中国调整能源结构的时间表。”汪浩说。

■视点:100亿专资助力新能源汽车

1月14日,汽车产业和钢铁产业振兴规划如期出台。值得关注的是,刚出台的汽车产业振兴规划将发展新能源汽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规划提出,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企业联合重组,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加强自主创新,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今后三年中央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发展。此外,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推动电动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产业化。中央财政安排补贴资金,支持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在大中城市示范推广。

篇6

摘要: 新能源汽车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江苏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部分产品和技术居全国领先水平,创新平台及科技载体建设日趋完善,但同时也存在核心竞争力不强、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推广应用成效不明显等问题。在深入分析产业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本文从多个方面就如何促进下阶段江苏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3-0006-03

收稿日期:2014年9月25日。

基金项目:江苏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江苏企业创新能力研究”(BR2012087)。

作者简介:余景亮(1985-),男,安徽宿松人,江苏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与企业创新;孙峰(1978-),男,江苏徐州人,博士,江苏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与创新。

0 引言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新能源汽车具有节能、环保、低碳等特点,产业链条长,可带动70多个上下游行业,是未来经济新的增长点,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推广。“十二五”起,国家和主要省都将新能源汽车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分别制定了专项发展规划和具体推进方案。

1 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情况

早在1873年英国就发明制作了用于载货的电动汽车,比德国人1885年发明的汽油发动机汽车早了12年。然而,由于电池技术进步较慢,电动汽车因技术经济性能不足而淘汰。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随着资源、环境等制约因素进一步趋紧,世界主要汽车强国纷纷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力度,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新的支点。当前,美国、欧盟、日本在新能源汽车技术方面无疑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正在推进的新能源汽车以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增程式电动汽车为主攻方向,代表车型是通用公司的Volt,美国政府通过各种形式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给予支持,如建立法律规范体系、政府直接经费投入、差别化的税收政策、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等。欧洲更崇尚追求完美零污染的纯电动汽车,成立于1990年的欧洲“城市电动车”协会至今在欧共体组织内已有60座城市参与,其中最为成功和著名的就是电动标致106车型,但在动力电池生产领域比较薄弱。日本混合动力车在全球占据主导地位,以丰田普锐斯为代表的车型已取得了巨大成功;在电池方面,选择以三元材料和锰酸锂作为其动力锂电池的技术路线,并且一直占据高端锂离子电池市场。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起步晚于一些发达国家,但发展速度较快,在自主创新的驱动下,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1995年我国开始电动汽车发展的战略研究,2001年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被列入“863”重大科技课题,“十一五”期间提出“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战略,2010年分三批在25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补贴试点工作,新能源汽车进入全面政策扶持阶段。2012年,国家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以纯电驱动为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推广普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内燃机汽车,提升我国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氛围浓厚,科技部、发改委、工信部等纷纷提出支持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国内各省市竞相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有20多个省市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专项规划及相关文件,从产业、资金、用地、税收等方面大力扶持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我国新能源汽车经过近10年的研究开发和示范运行,初步具备产业化发展基础,电池、电机、电子控制和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取得明显进步,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开始小规模投放市场,目前已经研发出多款新能源轿车、客车及客车底盘,其中比亚迪、奇瑞、东风、长安、上汽集团、一汽集团等汽车企业是主要参与者。但我国尚未完全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新能源汽车整车和核心零部件技术尚未突破,产品成本高,社会配套体系不完善,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受到制约。

2 江苏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江苏结合产业基础和科技资源,选择将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两类车型作为主攻方向,在积极发展新能源整车及关键部件的基础上,重点突破储能系统车用动力电池技术,力争高水平电池实现规模化生产。

2.1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十一五”以来,围绕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动力电池、驱动系统等关键核心部件与系统,组织实施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90多项,获得政府资助4.08亿元,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7家,吸引双创人才59人,2012年江苏新能源汽车产业申请专利408件,授权专利252件。江苏从事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研发和生产的重点企业80余家,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98亿元,同比增长25.1%,初步形成涵盖客车、乘用车、专用车、电池、电机等多系列、多产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部分新能源客车和关键部件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常隆、奥新等10家企业的共85款产品列入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列入目录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数量和产品数量均处于全国前列。

2.2 动力电池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江苏动力电池技术水平领先于全国,已形成了一批起点高、技术先进、配套能力强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春兰集团是目前全国唯一既能专业做动力电池、又能提供动力电池集成控制系统的企业,其镍氢动力电池提供国内混合动力车的90%左右份额。苏州星恒锂离子动力电池出货量位居全国第一。国泰华荣的电池电解液产量国内第一、世界第三。华盛化学为世界第二大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生产厂商,其高倍率锂离子动力电池防爆溶剂氟代碳酸乙烯酯,国内市场占有率70%,全球35%。银河锂业为亚洲最大、国内第一家全自动化碳酸锂生产企业。占电解液成本约一半的六氟磷酸锂,国内尚无企业能够生产,江苏国泰华荣和亚原公司已完成了六氟磷酸锂的中试,将突破我国电池原材料的技术壁垒。

2.3 整车产品先试先行 江苏一批骨干汽车企业瞄准新能源汽车产业潜在和巨大的市场前景,不断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取得显著成效。江苏常隆成为国内首个通过全球最高标准—欧盟认证的大型纯电动客车制造企业;盐城中大年产3000辆纯电动客车项目通过工信部备案,是国内客车行业首家获得国家新能源客车项目立项、国内首批批量进入商业运营的纯电动客车、国内首家电动客车出口的企业;苏州金龙产品进入国内17个城市;江苏奥新在国内率先开发出基于轻量化技术的纯电动汽车平台;扬州亚星正在进行超级电容纯电动城市客车的研发及产业化。

2.4 创新平台加快形成 近年来,江苏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大了技术研发的引导和扶持力度,依托重点骨干企业打造行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和产品研发平台,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科技公共服务平台2个,成立了江苏省动力电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建了江苏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国际联盟。盐城市政府与东南大学合作成立了东大盐城新能源汽车研究院,与陈清泉、郭孔辉两位院士签订了新能源汽车发展技术合作协议,设立“院士工作室”;苏州金龙依托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设立“海格新能源客车研究院”;江苏乐能与中国高技术绿色材料发展中心、北京理工大学、江苏大学合作创建“乐能纳米正极材料研究院”;江苏常隆与北航合作成立“北航江阴新能源汽车研究院”。

2.5 创新载体投建力度加大 为引导产业集聚,完善产业配套,拉长产业链,江苏不断加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创业载体投建力度。已建有2家省级新能源汽车科技产业园,张家港锂电池及材料科技产业园拥有国泰华荣、银河锂业、华盛化学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常州高新区新能源车辆科技产业园将建成10万辆产能的纯电动客车、低速微型纯电动汽车及动力电池成组等配套产业链的研发生产基地。盐城在国家火炬计划盐城汽车零部件及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基础上,建设了盐城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已吸纳22个项目,总投资达44.2亿元。

3 江苏新能源汽车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3.1 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江苏新能源整车及零部件企业掌握“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技术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部分企业的技术支撑依靠外部获取,自主研发成果较少、力量弱。2012年度申报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江苏仅有春兰的锂离子动力电池作为南车时代“插电式商用车项目”的子项目入选。从投放市场的新能源汽车产品看,由于整车关键技术特别是电池技术尚没取得重大突破,导致新能源汽车产品难以受到用户青睐。

3.2 研发投入不足 从事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投入大,但收效甚慢,周期较长,近几年尽管江苏已将新能源汽车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但省科技经费在新能源汽车上的投入仅占全省科技经费的1.2%。美国政府为鼓励电动车锂用电池生产,拨款近15亿美元,扶持江森自控等六家企业。国内郑州针对自主研发,每年组织实施一批新能源汽车重大技术攻关和产业化项目,市财政按企业投入的10%给予补贴。

3.3 推广应用成效不明显 试点城市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在具体工作中没有充分形成合力,导致国家、省有关支持政策难以到位。使用本省新能源汽车产品比例低,与外省市形成较大差距,目前江苏省试点城市在线运营的新能源汽车共888辆,由外省生产的占近60%,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对省内企业带动不足,而北京、上海、广东、湖南、安徽、河南等均使用本地产品。与兄弟省市推广成效比,也存在较大差距,合肥市已累计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5622辆,占全国总量的20%。

4 推动江苏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4.1 加大创新力度 加强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投入,科技经费适当向新能源汽车倾斜,支持骨干企业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加快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启动和实施一批新能源汽车项目,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尽快形成高水平产业链。

4.2 提升龙头骨干企业竞争力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关键节点和重点环节,排出一批关键创新技术,实施资源集聚、政策聚焦和优先倾斜,重点支持一批骨干企业快速发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性能,增强竞争能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

4.3 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载体的培育 充分利用大企业、大集团和特色企业的技术、产品优势,加快产业创新资源的整合和集聚,培育若干个在整车、“三电”及材料等方面各具特色并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充分市场化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及产业基地。

4.4 完善政策扶持 切实落实现有的推广应用扶持政策,强化优先选择省内新能源汽车产品工作,完善新能源汽车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推广应用的商业化氛围。继续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激励和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秀杰,陈轶嵩,徐建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1):30-35.

[2]孙建飞,张志超.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模式分析-基于天津市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及SWOT矩阵分析[J].天津经济,2013(6):5-10.

[3]罗琪.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2(11):188-189.

[4]孙俊秀,陈洁,殷正远.美日欧新能源汽车政策辨析及启示[J].上海管理科学,2014(2):63-65.

[5]赵通,孟娟.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管理科学与经济学,2014(1):244-245.

[6]杨忠敏.河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路径研究[J].价值工程,2014(1):40-42.

[7]金永花.日本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策略对我国的借鉴[J].东北亚论坛,2012(3):105-111.

篇7

一、新能源汽车定义及分类

根据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各类别产品。

二、国际新能源汽车发展态势分析

(一)发展环境分析

1.能源危机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动力。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石油价格的巨幅波动,不仅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了重要影响,更引起各国汽车产业的深刻变革:大排量、高油耗的汽车不再受到大多数消费者的青睐,燃油节约型汽车逐渐成为汽车市场的主流。世界各国欲借发展新能源摆脱其对石油的依赖发展趋势,逐步形成了新的世界经济增长模式。

2.金融危机提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机遇龙源期刊。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为了摆脱经济低谷,拉动经济复苏,获得市场[1]竞争先机,并使自己在未来的产业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世界各大汽车企业共同的战略选择。

3.环境污染呼唤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已经成为城市的污染源之一。汽车尾气主要成分是CO、HC、NOX和颗粒物等,在城市中心,交通排放的CO形成的污染物浓度占CO总浓度的90%~95%,HC和NOX占80%~90%,而这些排放物正是造成地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之一。

4.技术变革促进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除了常规的化石能源(煤、石油)以外,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的开发和利用比例逐渐提高,并由此产生了相应的多种新技术。能源的多样化发展给汽车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无限可能,各类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必然会将汽车产业领域延伸、拓展到更加广泛的产业范畴。

(二)发展特点分析

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刚刚起步,代表着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混合动力作为新型汽车能源动力技术共性平台发展趋势,继承了先进内燃机技术,结合了高效洁净的电力驱动方式,既充分利用现有燃料基础设施,又能包容各种代用燃料,已成为新型动力系统汽车产业化的典型代表,开始大规模产业化发展,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越来越受到重视;纯电动汽车借助各种高新技术特别是新型动力电池技术的进步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开始进入市场,并有快速增长的趋势;燃料电池作为一种新兴能量转换装置,尽管目前还存在很多需要克服的技术障碍,但其作为新一代汽车能源动力系统的远期解决方案仍然被看好,各种资助和示范验证正在进行,真正进入市场将还有一个较长的时期;代用燃料汽车可以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生物柴油、合成燃料、醇类燃料、醚类等多种清洁替代能源,成为解决石油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

(三)发展战略比较

美国长期侧重降低石油依赖、确保能源安全的战略发展趋势,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交通领域实现根本上摆脱石油依赖的重要措施,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其战略定位。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不同的阶段提出了不同的车用能源发展战略,克林顿时期以提高燃油经济性为目标,混合动力是其主要的技术解决方案;布什时期追求零排放和对石油的零依赖,氢燃料电池汽车是其主要的技术解决方案,后期还计划用10年时间实现20%的石油替代和节约,主要措施是使用生物质燃料;近期奥巴马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实施了总额48亿美金的动力电池以及电动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计划,其中40亿美金用于动力电池的研发。

日本长期坚持确保能源安全、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双重战略,通过制订国家目标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同时高度重视技术创新龙源期刊。日本在2006年“新国家能源战略”中明确提出,通过改善和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标准、推进生物质燃料应用、促进电动汽车应用等途径,到2030年交通领域对石油的依赖能够降低20%。重视生物燃料和燃料电池等技术开发,拟在2011年单年度生产生物燃料5万千升发展趋势,计划在五年内斥资2090亿日元开发以天然气为原料的液体合成燃料技术、车用电池,以及氢燃料电池科技。近期又将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作为低碳革命的重要内容,计划到2020年以电动汽车为主体的下一代汽车能够达到1350万辆。日本的混合动力汽车已形成产业化,丰田、本田、日产等日本厂商的混合动力汽车不仅在国内热销,在国际市场上也令其他国家厂商望其项背。

欧洲更加侧重于温室气体减排战略,将满足日益严格的二氧化碳排放限制要求作为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主要驱动力。欧洲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目标在早期以生物质燃料和天然气为主,在本世纪初期提出到2020年实现23%的石油替代,主要是生物质燃料、CNG以及氢燃料,但近期对于电动汽车给予高度关注。欧洲在发展电动汽车方面起步较晚,但是国家规划非常细致、系统,从基础研发做起,分阶段从研发产业化、基础设施方面给予统筹布局。2009年下半年德国的电动汽车计划以纯电动汽车为重点,分别提出了2015年、2020年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目标。

(四)产业政策分析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日欧等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规划、政策文件发展趋势,加强了对形成本国电动汽车产业的有效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高度重视产业初创期的政策扶持;主要采用税收和补贴等政策支持措施;税收、补贴政策往往与油耗控制政策及尾气排放控制政策相结合;注重加强对降低整车重量的政策引导。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加强了对本国汽车产业的扶持力度,尤其是针对培育形成本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关注点重在两个方面:大力支持先进电池等技术的研发和鼓励购买电动汽车。

2009年1月,韩国颁布“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将绿色技术、尖端产业融合、高附加值服务等三大领域共17项新兴产业确定为新增长动力,在绿色运输系统方面,提出重点开发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等自主核心技术,实现关键零部件和材料国产化,2013年进入绿色汽车世界4强。2009年9月,美国“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提出拨款20亿美元,支持汽车电池技术等的研发和配件产业的发展发展趋势,尽快生产出全球最轻便、最廉价和最大功效的汽车电池,使美国电动汽车、生物燃料和先进燃烧技术等站在世界前沿。

2009年4月1日,日本开始实施“绿色税制”,免除消费者在购买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清洁柴油汽车时的多项税收,还提出在2009年11月后的一年时间里再提供2300亿日元左右的资金用于支持节能环保车型的补贴龙源期刊。2009年7月1日,美国政府提出了总额10亿美元的“汽车折价退款机制”——以旧换新补贴政策,计划为期一年;“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提出,为鼓励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美国政府将提供总额高达7500亿美元的税收抵免。英国政府在2010年度预算案中提出“绿色复苏”计划,其核心是挑选2~3个城市作为仅适用电动汽车的纯绿色城市,重点推动普及电动汽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充电网络,保证电动汽车能在路边充电站及时充电;对放弃污染较高旧车、购买清洁能源车的消费者,提供每车2000英镑的补贴。

(五)发展趋势分析

在车用动力电池领域,混合动力和纯电动车用动力电池负责储存并为电动机提供电能发展趋势,其性能、成本和安全性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发展进程。从当前的技术水平以及发展趋势来看,镍氢电池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车用动力电池,由于其技术成熟度和成本上的优势,在短期内仍将是混合动力汽车的首选动力。锂离子电池具有无记忆性、低自放电率、高比能量、高比功率、环保等诸多优点,应用前景较好,一旦成本问题得到解决,将成为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主要动力选择。

在车用驱动电机领域,永磁无刷电动机结构灵活、设计自由度大、性能较好,适合成为电动汽车高效、高密度、宽调速牵引驱动,已经在混合动力轿车上进行较多应用,但是受永磁材料工艺影响和限制较大,而且控制系统复杂,造价很高;开关磁阻电动机调速系统兼具直流、交流两类调速系统的优点,结构简单、维护修理容易、可靠性好、转速和效率高、调速范围宽、控制灵活发展趋势,如果其技术瓶颈(转矩波动大、噪声大、需要位置检测器、结构复杂性较大等)得到突破,将更适合电动汽车动力性能要求,被视为最具潜力的电动车电气驱动系统。

电子控制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应用在汽车的各个领域,包括动力牵引系统控制、车辆行驶姿态控制、车身控制和信息传送。随着集成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已明显向集成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三个主要方向发展。

三、国际新能源汽车发展经验总结

从国际经验看,各国政府都制定和实施了系统的激励性政策,在发展规划、关键技术研发投入、消费政策、环境标准、道路交通管理等方面,都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1.发展规划制定。美国、日本、韩国、欧盟等根据产业发展所处阶段的实际需要,制定分阶段、分类别发展规划,动态调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使电动汽车产业顺利实现由政府推动过渡到市场推动。

2.基础研究资助。美国、日本、欧盟等地政府组织科研大攻关,协调全境范围内甚至全球范围内的政府机构、科研单位、汽车和燃料厂商,对未来新能源汽车技术进行大规模的基础研究发展趋势,并对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行直接补贴龙源期刊。

3.财税政策激励。各国政府通过财税政策降低消费环节新能源汽车的购车成本和使用成本,从经济上激励消费者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主要措施包括:购置税减免、返还以及直接补贴,许多欧盟国家基于燃油效率和环保性能制定车辆税费,针对消费者购置新型、清洁和高能效汽车给予税收减免;征收燃油税,欧盟实施高税率燃油税激励消费者选用节能环保的先进柴油车。

4.技术法规限制。美国、日本、欧盟等普遍采用强制性技术法规限制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并逐步提高技术标准,促使汽车生产商加大研发投入,生产新能源汽车。各国和地区的法规主要有:美国的CAFE标准和Tier标准、日本燃料经济性标准和尾气排放标准、欧洲自愿协议和欧盟尾气排放标准。

5.交通管理奖罚。为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美国、日本、欧盟等地在交通管理措施中也有所体现,给予新能源汽车交通优先和停车免费等奖励,对高油耗、污染大的汽车采用惩罚性的措施。

参考文献

[1]陈柳钦.新能源汽车国际路线观察[J].决策,2010,(10).

篇8

根据2009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布)的规定: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各类别产品。

2 、当前汽车行业发展中面对的矛盾

(1)能源危机问题严重

2003年,我国原油生产1.69亿吨,石油进口1.19亿吨,其中原油进口超过9000万吨,原油进口量与2002年同比增长近30%。我国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受我国原油生产资源限制,不具备大幅增产的条件,逐年增加的供需缺口将使中国更加依赖进口石油。 据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石油需求量将超过4亿吨,对外依存度将有可能达到60%。严重的能源危机正日益威胁着燃油汽车的发展。

(2)环保压力逐年增大

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尾气已成为城市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通常在城市的CO总浓度中,汽车排放的CO比例高达90%~95%,而汽车尾气正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之一。

(3)能源危机引发的汽车行业结构变革

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石油价格的巨幅波动,不仅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了重要影响,更引起各国汽车产业的深刻变革:大排量、高油耗的汽车不再受到大多数消费者的青睐,燃油节约型汽车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

以上问题表明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当务之急,在全球能源危机之下,新能源汽车作为一个广受各国关注的新兴产业,必将引领未来的汽车市场。

3、 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

(1)虽然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刚刚起步,但是它代表着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不久以前,科技部电动汽车项目确定了以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三种车型为“三纵”、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动力蓄电池及其管理系统三种共性技术为“三横”的“三纵三横”的研局。这一思路有力的推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2)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当前市场上流行的能源技术分为三种: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不过,除了混合动力技术外,其他两种技术大规模商用还存在很多技术难题。以纯电力驱动为例,目前电池组的协同作业,充放电的次数,电池容量和重量都未达到大规模商用的技术要求。同时,工业化大生产和实验室制造是两回事,很多问题将在生产数量增长后逐步暴露出来。而燃料电池技术,因成本比其他两项技术成本更高,所以难以普及。与此同时以氢燃料大规模驱动汽车还尚需时日。

(3)发展机遇,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于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发展是一个新的转折点、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为了摆脱经济危机低谷,抢占市场先机,并使自己在未来的汽车产业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世界各大汽车企业共同的战略选择。

3、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1)发展中的机遇

面对全球范围内日益严峻的能源危机和环保压力,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都把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提高产业竞争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手段。为抓住这一大好发展机遇,我国很早就开始了研发新能源汽车技术储备。我国在“十五”电动汽车重大科研专项和清洁汽车科技行动攻关计划的基础上,在“863”计划中又启动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继续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通过艰难的自主的技术攻关,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日益成熟。在混合动力汽车方面,我国可靠性、节油性能等方面进步显著,依据不同测试方案实际路况运行节油10%至40%,目前混合动力汽车已经开始(下转第65页)(上接第94页)始小批量进入市场了。在纯电动汽车方面我国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北京奥运中心区使用的大容量锂离子蓄电池客车,代表着当今国际纯电动大客车的先进水平。我国制造的纯电动轿车具有很高的成本优势,已经开始小批量向欧美国家出口,国内市场需求也不断加大。在燃料电池汽车方面,我国的整车集成技术有了新的提高,无故障间隔行程与国外同步达到了3000公里,燃料经济性优于国外同类燃料电池汽车,并取得了“新一代整车控制器”、“两挡变速器”和“氢电系统安全性碰撞”等一批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2)面对的挑战

篇9

现今,随着国际能源供应的持续紧张、原油价格的不断上涨以及全球环境保护呼声的日益高涨,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就北京的汽车产业而言,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当今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开源节流,对缓解能源供需矛盾、改善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牵涉40多个行业、关乎数百万甚至数千万就业机会的产业,新能源汽车是最能反映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新能源汽车推进我国交通能源转型,通过能源多元化、动力电气化、排放洁净化,实现我国从汽车生产大国到汽车技术强国的跨越。发展新能源汽车既代表了世界汽车产业发展方向,同时又符合我国基本国情。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四大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其他新能源(如超级电容器、飞轮等高效储能器)汽车等。非常规的车用燃料指除汽油、柴油、天然气(NG)、液化石油气(LPG)、乙醇汽油(EG)、甲醇、二甲醚之外的燃料。其废气排放量比较低。新能源汽车属于高新技术,一次性投入较大,研发风险和市场风险较高。

一、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1.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发展已初具规模

目前北京公交的三种主要车型为国IV标准柴油车、天然气车和双源无轨电车。新能源公交车主要可分为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三种类型。据北京公交集团统计,2005年以来北京已陆续淘汰11000辆老旧公交车,购置13000辆新型环保公交车。截止到2013年,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公交车超过2.2万辆,8000多辆是新能源车,其中有1000多辆是纯电动车。北京市交通委负责人也曾表示,希望今后能够把所有的公交车都变为新能源车。

2.政府大力扶持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发展

北京市委、市政府一贯高度重视汽车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北京市汽车制造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北京市的重要产业,成为现代制造业的重要支柱,为落实区域功能定位、促进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北京市政府连续几年为北京汽车注入资本金支持北京汽车产业的发展。在《北京市国有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将汽车产业作为“十二五”期间重点支持的产业,“规划”中提出:根据国务院在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批复中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的精神,结合北京市国有经济的现状,“十二五”期间重点支持汽车、电子信息、钢铁、装备制造业、新型建材和医药产业的发展,在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力争在重点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产业升级。

2014年2月26日,北京首次举行新能源汽车车牌摇号,凭示范应用新能源小客车指标,可以购买列入《北京市示范应用新能源小客车生产企业和产品目录》中的纯电动小客车。在摇号买车愈加困难的情况下,北京市政府这一政策的出台是对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政策扶持。2014年北京市配置了2万个指标,个人和单位各占50%。首期共收到1960个摇号申请,其中个人申请655个,单位申请1305个。首期新能源汽车摇号申请数量就已经超过供应指标。这也意味着,我国新能源汽车正式进入私人消费领域。

3.成立北京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

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遵循自主创新,充分发挥、利用、整合北京优势资源的思路,2009年3月13日,中国第一个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正式开始运行。联盟依托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公交集团等单位联合成立。整合了国内新能源领域的优势资源,包括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科研院所以及终端用户等。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将在技术合作、信息共享、科研攻关、政策争取等多个方面为联盟企业创造机会。通过合作创新改变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拉近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与国际顶尖水平的距离。

4.北京市远郊区县推广纯电动出租车

北京市电动车租车示范运营目前主要集中在昌平、延庆、顺义、平谷、怀柔、密云、通州、房山、大兴等9个远郊区县。北京电动出租车是北汽集团积极参与2011年北京市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工作,率先启动的纯电动车产品投放北京市出租车市场示范运营项目。在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能源汽车基本实现“全覆盖、上规模、可持续”。截止到2013年底,北京的区域电动出租车达到1600辆,电动出租车运营总里程超2000万公里,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电动出租车示范运营城市。它的推广解决了北京远郊区县无出租车或少出租车的现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提升了公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阻碍其发展的因素还很多。概括来说,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资金总量相对不足

财政补贴速度跟不上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北京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缺乏足够的经济鼓励政策和激励机制,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差,没有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稳定的市场需求,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没有行之有效的投融资机制,使新能源技术的推广应用受到很大限制。新能源技术运行成本低,但初始投资高,需要建立稳定有效的投融资渠道予以支持,并实行优惠政策降低成本。

2.配套设施发展不完善

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标准未统一。电动汽车充电站是指为电动汽车充电的站点,与现在的加油站相似。目前,因为电动汽车各项标准有待完善,充电站建设技术接口等各项标准也未能全部统一,各电网公司按照各自的标准进行建设,一旦国家标准出台,可能造成部分设施的资源浪费,甚至会出现重复建设问题。

充电站商业运营模式未规范化。目前建成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和在建的充电站各有不同,由电网公司牵头建设的充电站主要提供充电服务,部分充电站还提供换电服务。而石油巨头公司则打算把现有的加油站改造成为充电、换电、加油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站,然而这两种充电站都存在问题。充电站主要解决充电接口问题,但电动汽车的充电比较费时,快充有损电池使用寿命,而换电池方式则因为目前电动汽车电池标准未统一,无法建立完善的换电池体系。加油站改造为充换电池、加油一体站也并不容易,加油站用的电压较小,给电动汽车充电需要更大的电压,石油巨头公司必须对现有的加油站进行改造,改建成更高的工业用电,这就需要电网公司的支持。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不够健全。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建设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密不可分,若不建设充电站,将会使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工作举步维艰,而建设充电站则存在使用率过低的问题。所以,只能等到产业链发展健全,各项基础设施完备之后,这些问题才能逐步得到解决。

3.技术研发不成熟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汽车生产大国,但绝不是强国。我们沿着传统技术路线追赶,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技术差距依然很大。我国新能源汽车从“组装”开始起步,在核心关键部件与技术等方面相当匮乏。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在电池系统集成技术、大规模生产工艺设计、生产过程质量和成本控制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的缺失,致使国产关键零部件与进口产品的性能差距较大。即使国内相对比较成熟的混合动力车,与欧美日车型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新能源核心零部件如: 整车控制技术、电机驱动系统技术、电系统技术、动力耦合技术、发动机及变速器控制技术等,国内仍未取得产业化的实质性突破,部分国产零部件与进口产品的性能差距较大,电机驱动系统效率低下,电池充电时间长,使用寿命较短。

三、促进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对策

1.搭建技术研发平台

增强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实力是产业发展的首选行为。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应当从自身发展的实际出发,考虑自身技术能力,可以从选择合作伙伴入手,利用开放的组织形式发展自身,寻求技术创新。就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创新来说,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激进技术和增量技术的创新。把握好两者的区别,既要重视激进技术的突破,又要重视增量技术带来的实际效益,选择适合产业未来的技术发展路线。

2.完善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

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缺失。没有出台国家统一的技术标准,明确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形成规范的行业标准。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发展的必然,证明了我国已经具备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发展的实力,新能源汽车从技术研发到产品生产都需要一系列的企业组织配套完成,因此形成产业体系发展模式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3.国家补贴政策继续支持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无论是财政补贴还是市场统一规范化政策的支持。国务院已经正式批复新一轮的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方案,2013至2015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已于2013年9月启动。新一轮的国家支持政策在总结第一阶段推广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基础上,确立了激发企业技术创新和地方推动市场的积极性,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顺利走向成熟的目标。主要内容有以新能源汽车为主开展示范,以试点城市为核心建立区域,扩大辐射范围,加速区域电动汽车的推广,改变原有的财政资金补贴方式,加快补贴资金的落实力度,混合动力客车向全国进行推广,对充电站建设等进行财政支持等一系列政策。国家补贴政策应该在补贴范围扩大的同时维持补贴力度,以保证能跟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使新能源汽车能更好更快地发展。

4.推动完善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商业运营模式将成为除电动汽车本身的技术限制之外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在新一轮的推广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充电设施建设布局和网络化的建设,明确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运营主体的商业模式,电动汽车用电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运营的模式创新等问题。要深入研究充电设施的商业模式,积极调动多方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积极性,尽快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开放的、可持续的基础设施运营机制。

5.企业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新能源汽车前期研发一般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但以当前的市场推广情况看,回报周期会很长。虽然,很多企业纷纷投巨资开发新能源汽车,甚至想对新能源汽车的整条产业链进行整合,以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但此类产品的销售情况却不容乐观,导致企业后期研发跟进及市场推广遭遇资金困难,故需要持续的资金供应为企业渡过难关做保障。另外,从目前的政策来看,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支持还停留在整车生产企业层面,享受减免税、补贴等政策优惠的企业大部分为整车生产企业;对于电控、电池、电机及其他零部件的生产研发企业,现有政策的支持力度明显不够。因此,需要国家对新能源汽车整个产业链上的企业进行支持,以增强新能源汽车的配套生产能力。

6.推动公众接受新能源汽车

篇10

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危机,世界各国都在寻求解决办法,新能源汽车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我国人口众多,能源消耗严重,因此迫切需要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工作。就目前而言,我国在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旧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问题有待突破,尤其是在一些核心技术问题的研究上似乎遇到了瓶颈。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路径,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奠定基础。

1 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

新能源汽车主要指利用非传统燃料作为汽车动力,并在汽车结构上进行一定改装使其成为消耗能源较少、环保清洁、能够满足人们实际需求的新型汽车,新能源汽车在驱动装置、车身结构、引擎等方面均与传统汽车有着天壤之别。新能源汽车目前主要包括电动汽车、太阳能汽车、氢能源汽车以及其他新能源汽车。根据燃料的类型又可将其分为混合动力汽车以及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氢发动机汽车、燃气汽车。

混合动力汽车指汽车的汽车仍旧使用传统燃料作为汽车的主要动力来源,并辅助以电动机提高汽车动力的利用率,将汽车行驶中产生的电能重复利用,减少能源损耗。混合动力汽车根据燃料的不同又可细分为汽油混合动力汽车以及柴油混合动力汽车,由于汽车目前使用的内燃机大多为汽油机,因此目前市场上的混合动力汽车主要为汽油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主要指利用电能为主要动力的汽车。纯电动汽车的引擎采用电能驱动,电机取代了传统汽车的内燃机,该类新能源汽车更环保,基本无尾气排出,噪声小,操作便捷。相比于传统内燃机汽车,纯电动汽车在最大车速及续航能力上明显不足。

燃料电池汽车主要指在汽车上安装专门用于产生电流的电池装置,为汽车的运行持续提供动力。该种汽车与纯电动汽车不同的是该汽车需要提供一定的燃料作为产生电流的条件,而纯电动汽车一般利用蓄电装置为汽车储存电能。燃料电池汽车主要利用了原电池原理,利用氢气或有机燃料(非烃类,在这里主要指醇类有机物)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电能并输送到电机推动汽车的运转。燃料电池中提供的燃料并非用于燃烧,而是产生相应的化学反应。

氢发动机汽车主要指利用可燃性的氢作为汽车运转动力的汽车。作为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元素,氢元素必将在未来的能源危机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氢能源的主要提取途径是海水。众所周知,水是有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因此氢能源被视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并且氢能源具有很高的能量密集度,能够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作为汽车动力。难能可贵的是氢能源在燃烧后生成水,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清洁能源。

燃气汽车是指使用燃气作为动力的一类汽车的总称。燃气汽车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其燃料主要是压缩可燃性气体,包括天然气、液化气、石油气等。目前我国使用的燃气汽车主要以天然气、乙醇汽油(酒精与汽油的混合物)、液化气为燃料。相比于传统内燃机汽车,燃气汽车更具环保性,其排放的尾气是二氧化碳和水的混合物。燃气汽车的推广应用主要取决于未来是否能够发展出经济可行的可再生燃气制造技术。

2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存在的问题及技术路径选择

2.1 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现状

就目前状况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相比于发达国家而言,让然有一定差距。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缺乏创新能力,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主要以借鉴为主,难以在现有基础上进行突破,如缺少其他先进技术的支持将陷入发展瓶颈。

新能源汽车是虽然是能源危机下的产物,但由其造价远高于普通的燃油汽车,由此导致新能源汽车的售价超出人们的可接受范围。

受限于技术水平,目前很多新能源汽车都是以高成本为代价制造出来的,不利于后续推广。

虽然近些年我国出台了一些新能源汽车支持政策,由此造成一些汽车企业开始盲目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研究推广,新能源汽车市场不够稳定,技术不够成熟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新能源既相互支持设备落后。新能源汽车需要相应的设备支持,如同燃油汽车需要在形式一段时间后进入加油站加油一样,新能源汽车在形式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能源补充,而现实中针对能源汽车的补给站却十分罕见,因此导致新能源汽车使用不便捷。

2.2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路径选择分析

2.2.1 选择重点突破路线

根据前文提到的集中当代新能源汽车在配置及燃料上都有较大的区别,这些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都不同,而目前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掌握不足以支持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全面发展,仍旧有很多难题等待攻克,为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必须确定发展路线,集中力量进行某项技术的突破。

针对前文提到的几种新能源技术进行充分分析,综合考虑各项新能源技术的可行性及经济性,目前最适合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途径为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从政府方面而言更重视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

综合各种情况来看,混合动力汽车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路径的首选,并且具有更好的普及性,只需对目前在使用的汽车进行小范围改动即可。

2.2.2 坚持自主创新,开创特色品牌

国内目前在新能源汽车的研究上更像是一种跟风行为,不利于汽车行业的发展。我国汽车行业应该充分认识到能源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树立正确的观念。在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中找准研究方向,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研发出带有中国特色的新能源品牌汽车。目前很多国内汽车企业过分注重于新能源汽车的研究进度,忽视了技术上的突破,在发展过程中一直落后于发达国家。自主创新有利于让我国汽车产业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性,并在某些方面迎头赶上,甩掉追随者的帽子,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主导者之一。适当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并根据我国的实际需求进行一定改变,使之成为适用于我国汽车环境的新技术。

3 结束语

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发展的主流,为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必须认清我国新能源汽车研究现状,找准正确的发展方向,做好自主创新工作,提高研究的主动性,摆脱技术上的依赖性,走中国特色的新途径。

篇11

低碳经济以高效能源运用以及清洁能源开发作为基础,新能源汽车应当具有低能耗及低排放的特点。目前,传统汽车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以及一氧化碳,从而造成全球变暖以及环境污染,因此应当加强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以及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根据估算,每减少一辆燃料汽车使用,一年可减少温室气体5吨。新能源汽车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当前许多发达国家大力进行新能源汽车研发工作。新能源汽车不但能够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本文主要研究低碳经济下对汽车产业的要求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当前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核心技术缺失、市场竞争无序、汽车性价比不高、资金制约发展等问题,此外提出相关建设性意义的对策,主要包括优化产业环境、引入高素质人才、加强技术研究、政府加强扶持力度等。

1低碳经济背景下对汽车产业的要求

1.1汽车市场要求

当前,汽车的主要消费成本是大量油耗,然而原油价格快速上升,从而增加汽车消费成本。因此,新能源汽车具有油耗低的市场竞争优势。此外,国家积极号召低碳经济,作为消费者将选择更环保的新能源汽车,目前新能源汽车造价比较高,市场定价比较昂贵。因此,一旦提升相关技术,降低市场价格,新能源汽车将逐渐取代传统汽车,从而成为汽车消费主流。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1.2消费市场要求

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汽车低能耗以及低排放,因此应当开发更先进的新能源汽车技术。首先,应当运用锂电池,促使新能源汽车零排放;其次,运用更新材料,从而降低新能源汽车重量,减少新能源汽车能耗。根据研究表明,一般汽车重量降低10%,燃油效率便可以提高6%~8%。此外,二氧化碳排放每公里路程可减少5克。

1.3出口客观要求

目前,碳排放量成为国际汽车市场的准入标准。例如,2012年欧盟对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130克的汽车进行惩罚,期望到2020年降低到每公里90克。2009年美国制定能源安全法案,2010年对燃油效率以及温室气体排放制定统一标准,美国政府对拒绝减排的国家征收碳关税。因此我国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汽车排放法规,保障新能源汽车节能绿色环保。

2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

2.1技术瓶颈突出

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缺失,从而导致新能源汽车产业受到制约。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许多零件需要依赖进口。此外,部分地方政府以及企业热衷整车项目,忽视关键零件以及基础设施研究,某些新能源汽车中的关键零件需要从国外购买,缺乏真正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严重依赖国外进口。国内大部分新能源客车使用美国变速箱、电机以及电池组。新能源企业更多地是进行组装,技术含量相对较低。

2.2消费市场需求不高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扶持主要是汽车生产企业,忽视大众消费群体,并且新能源汽车相比传统燃油汽车更昂贵。首先,购车成本高于消费者心理预期,相比同样动力的传统汽车价格高了大约50%的成本;其次,新能源汽车各种税费、保险随着汽车售价的提高,这类费用也相应提高,并且目前电池更换、维护等费用也较昂贵,造成了其使用成本也比较高,因此对于市场消费者而言性价比不高,在市场上竞争力不强。假如国家不大力给予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需求不高。

2.3市场竞争无序

我国新能源的汽车产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比普通汽车高几倍。合理的汽车价格才能够保障新能源汽车走向市场消费者,新能源汽车市场尚未真正启动,未来五年内,新能源汽车需求主要是公交车以及出租车。消费群体主要是政府部门,市场需求有限,与大众相距较远,然而国内企业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虽然技术并不成熟,但是地方政府以及车企将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从而提高新能源汽车生产基础以及市场竞争力,促使消费市场打开。

2.4资金制约发展

新能源的汽车研发、宣传、推广、制造需要大量资金,资金问题限制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首先,国家应当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投资基金,并且鼓励社会资金参股到新能源汽车的产业中;其次,相关金融机构也需要响应低碳经济号召,对拥有核心技术以及发展前景较好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融资支持;最后,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应当进入证券市场,从而多渠道获取资金支持。

3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策

3.1整合产业资源以及优化产业环境

针对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新能源发展问题,首先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从而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并且将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重点招商项目,例如考虑引进吉利或者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产品,此外,相关政府应当对土地以及资金给予一定优惠;其次,规划当地的汽车产业园并且搭建汽车产业平台;最后,大力发展技术评估、人才培养、车辆维修、售后服务等服务机构,从而进一步地优化我国汽车产业环境。

3.2制定推广政策

不但制定相关推广政策,而且成立新能源汽车的推广领导小组。此外,规划研究具体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措施。在市政、物流、邮政以及重点景区逐步推广新能源汽车,并且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政府采购重点。一般来讲,政府部门应当优先选择新能源汽车,并且力争5年之内更换市区的传统能源车。政府应当积极发挥引导作用,探索多种资本进入到推广运行的发展模式之中,寻求汽车产业以及城市和谐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且加以融合。

3.3加强技术研究

3.3.1加强技术研发以及合作,并且增强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创新公共平台建设以及建新产业研究中;其次,聘请知名人士以及专家学者,从而加强加大新能源产业研究力度。促使电池、电机等技术水平达到比较高的水平;最后,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配套体系,从而提升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

3.3.2应当优先研发领域。首先,优化电机电控技术。大力研究新能源汽车电机,最大程度地提高电机效率以及减小电机体积,开始研究出高效率以及高性价比的产品;其次,研究高能量密度以及高功率密度的功率模块,从而建成产品供应链并且形成批量生产能力;最后,电池管理技术上,实现电池性能优化,并且保障电池安全性以及稳定性。此外,加强新技术的运用,对自主创新技术,应当积极鼓励企业申请国家或国际专利,精心培育以及打造名优产品以及具有国际影响力品牌。

3.4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应当积极引进以及培养专业人才。依据汽车产业的发展目标以及人才现状制定相关的人才引进以及培养计划。高端技术人才引进过程中,应当重点引进自动化人才以及引进材料专业。管理人员人才引进上,大力引进管理人才,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建立专家研讨会等平台,促使人才互相交流沟通,有利于汽车企业发展。此外,加大人才队伍培养力度,聘用专业教师开展技能培训,从而提高员工专业素质以及技术水平。

3.5加强政府政策扶持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制造存在技术不成熟以及单位成本高问题,因此相关政府应当出台扶持政策。首先,政府部门对规模大以及实力强的企业,应当支持其大力开展研究以及自主创新,提升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创新能力,不但延伸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而且走多元化以及可持续发展道路;其次,对于掌握核心技术企业,政府部门应当促使其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并且打造出知名品牌;最后,加大技术改造资金投入,政府部门设立新能源汽车研究专项资金,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此外,加大新能源产业补贴的力度,新能源汽车不但节能,而且环保,相关政府应当给予一定程度的财政补贴。

4结语

由于环境污染以及能源危机的压力,新能源汽车发展有助于我国汽车产业缓解压力、环境保护以及提高汽车市场竞争能力,保障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本文主要研究低碳经济背景下对汽车产业的要求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当前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核心技术缺失,市场竞争无序、汽车性价比不高、资金制约发展等问题,此外提出相关建设性意义的对策,主要包括优化产业环境、引入高素质人才、加强技术研究、政府加强扶持力度等。从以上方面真正落实到位,从而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作者:汤思佳 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大元.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1,(2).

[2]李钦军.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广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篇12

虽然2014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但相较于2014年超过2300万辆的汽车销售总量,新能源汽车的比重并不可观。尽管在个别地区出现了新能源汽车销售缺口,但总体来看,认同度不高、需求拉动不足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的重要原因。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推广,要综合考虑供给方与需求方。从生产方面、消费方面和市场构建上开展,通过技术开发与创新,促进新能源汽车产品多样化、质量优质化,以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通过扩大需求来刺激供给,进而获得生产扩张来实现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更进一步形成价格优势;通过市场构建来平衡供求双方,架起消费者与生产商之间的桥梁,完善生产、消费、售后等一系列链条,推动市场扩大。

(一)供给方因素1.加大核心技术开发力度,降低生产成本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国内生产商多是小投资、小规模,而因为成本、技术等原因,新能源汽车转向国外配套已成为趋势,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着在关键零部件的供应上核心技术“空心化”的现状。这些都是制约新能源汽车推广的重要因素。要想保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加大相关技术的开发力度。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降低生产成本,形成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优势。2.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多样化,提高产品安全性能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处于生命周期早期的产业,存在着产品单一化、车型选择少等问题,需求偏好是消费者进行消费选择的重要依据,各汽车企业要结合自身的技术水平和资源占用情况、区域性的文化习俗等,因地制宜地研发相应的新能源汽车,促进产品的多样化,努力提高产品安全性能,消除消费者的顾虑,提高消费者的认可度。

(二)需求方因素1.制定政府采购计划,推动私人购买和政府采购相结合政府购买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能源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充当着新技术“最早使用者”的角色。由于政府的特殊地位,使得政府采购不仅可以直接形成需求,对社会成员也有一定的示范和导向作用,从而起到扩大市场的重要作用。根据各地区的现实情况,制定政府采购计划,致力于推动私人购买和政府采购相结合。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认知度据调查,对新能源汽车的了解程度已成为影响消费者选购决策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众多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仅停留在“环保”这一粗略的认知上,而对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价格、使用成本、产品性能、安全系数了解甚少,这必然制约着他们的消费选择。新能源汽车的宣传普及要注重结合消费心理,不仅强调环保性,更要综合产品安全性、便利性、经济性等因素,以强化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积极态度。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培育节能环保的消费文化和社会风气。

(三)市场因素1.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我国新能源汽车及其相关产业存在着种种进入壁垒,如在有的城市实行的“只有具有一定资金实力的企业才允许进入充电桩建设”或“允许进入电动车租赁业务的投标”。此外,行业标准不统一使得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进而影响消费者的接受度。因此,要在了解市场的基础之上完善市场准入,规范材料和技术要求,采用标准化的配件和接口,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2.推动充电网络建设,完善配套设施配套设施完善与否是影响市场构建和推广的重要因素。配套设施不足是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大城市的用地紧张,充电桩被修建在人口流动性较低的地段,严重降低了其使用便利性。政府应结合城市发展规划,规划好充电桩的建设用地,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充电网络建设,同时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投入到配套设施的构建当中。

篇13

中图分类号:Tk- 2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经济调整,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正逐步成为我国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专业化的生产服务业能够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本,提供创新技术服务。产业融合发展对于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价值链转型意义重大,其发展模式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一、价值链理论内涵分析

(一)价值链理论的发展进程

在经济学中,价值链结构是一个企业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不同活动的集合体。企业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不同经济活动被连接在一起,也就是说,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

企业利用价值链能有效提升自身竞争优势和战略地位,并能保证企业获得有序发展效果[1]。也就是说,在价值链体系中,企业的技术结构、管理框架、资本结构、劳动力成本以及自然资源等都是经济系统中的组成元素,也是企业发展的必要环节,只有保证这些元素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才能充分发挥价值链条的实际作用,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战略优势。

(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价值链理论

将价值链理论引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新能源汽车产业运行过程中,是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家对价值链进行综合驱动。也就是说,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价值链理论体系中,生产企业是核心元素,并且要保证生产结构和经销商单位之间建立有效的互动关系[2]。另外,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基础进程中,价值链完整程度的主要判断依据就是行业研发以及设计项目的发展情况。要想真正发挥价值链理论的实际功效,就要提升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产品创新能力以及综合服务能力,也就表示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价值链理论中,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和市场的竞争压力等参数都会对其市场营销产生影响。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一)基于价值链理论分析新能源汽车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之合资发展

在建立融合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合资发展是近几年较为有效的措施。第一,对价值链基础上合资模式的动力机制进行综合分析。由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自身的发展特点,最基本的影响参数就是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因此,其价值结构是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要保证价值链结构完整,就要提升市场营销有效性和品牌建设力度,这种结构已经逐渐向消费者驱动偏移。第二,对价值结构中合资发展的模式进行分析,能利用合资手段提升整体运营链条的全面性和综合性,但同时也会导致自主研发项目出现严重的滞后。

(二)基于价值链理论分析新能源汽车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之自主创新发展

在对自主创新发展结构进行综合分析时,主要经历了四个比较关键的阶段,从模仿创新到技术外包创新,逐渐转变为技术引进创新,最后实现开放式创新。这个过程也就是自主创新发展模式融合的基本路径,将自我构建结构融合在r值链结构中,为企业品牌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且在提升产品质量和研发能力方面也能得到有效的优化。特别要注意的是,在价值链结构基础上借助自主创新发展模式,能有效地构建完整的资源项目,从而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结构。并且自主创新发展模式的治理要求上游经销商和下游供应商之间建立更加有效的平衡态关系。

(三)基于价值链理论分析新能源汽车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之升级性发展

在对融合发展机制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中,要想提升新能源汽车行业和价值链结构的整体水平,就要针对发展模式进行升级性发展。其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中度较低,且整体运行结构中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政府为了大规模发展新能源汽车工业,在发展基础进程中,导致产业出现了严重的盲目性和重复性建设,并且整体产能出现过剩问题。例如,针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国际认定200万辆新能源汽车是新能源汽车规模大小的标准,而在2013年,我国只有4家新能源汽车企业的销售量在200万辆以上。其二,我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刚刚进入发展时期时,新能源汽车企业多数都是合资结构,合资方将零部件带入国内,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零部件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制约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