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6:00:3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金融趋势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理财不仅可以让人们追求财务自由,而且还可以保障人们的财务安全。面对现阶段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发展迅速,投资产品层出不穷,为了在金融投资理财环境日益纷乱复杂的环境下,帮助我国大众家庭提高金融投资意识,推动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发展,有必要对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进行趋势分析。
一、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必要性
虽然我国在金融投资理财方面起步较晚,近年来,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方面发展迅速,金融市场上可供大众家庭挑选的理财产品种类繁多,为了让我国大众家庭解决温饱问题之后,仍然能够选择在自身家庭经济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根据意愿,选择适合的理财产品,保证财务升值。需要对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进行必要的分析与研究,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我国大众家庭,由于贪念影响投资的选择,错误的选取风险投入较大的投资理财产品,增加家庭财务资源的风险;不仅如此,对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进行必要的分析与研究,还可以提高社会理财能力,在实现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参与人员获得额外收益的同时,也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金融资源的发展,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总而言之,对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进行分析与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这些必要性体现在:1.平衡家庭收支情况,增加家庭理财投资收益,提高大众家庭生活质量;2.通过科学投资理财的方法,增加抵抗意外风险,以及危险灾害的能力;3.有助于创造大众家庭人员之间的团结,让大众家庭收入与利润明细清晰,捋顺大众家庭经济关系;4.平衡消费与节约美德之间关系,利用投资理财,实现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平衡物质物欲、理想生活追求以及家庭收入之间的关系;5.社会经济水平提高后,大众家庭可支配的余额资金日益扩增,大众家庭不再愿意将钱死死地放在银行,等待死收益,更倾向于家庭理财,这种投资意愿带来了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社会需求,为了满足这种社会投资理财需求,需要对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进行分析与研究。6.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在金融体制方面的改革不断深入,金融竞争日益严峻,金融投资理财需要创新性发展,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了促进我国金融投资理财创新性发展,对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分析研究具有必要性。
二、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均收入也得到不断增长。我国大众家庭已经意识到:放在银行储存的钱币会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贬值问题,只有通过金融投资理财等手段,让钱币流通起来,让钱生钱,才能实现利益的扩增。为了促进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发展,需要对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笔者在纵观我国现阶段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发展现状后,发现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存在这样几点问题:(1)我国部分大众家庭,受传统思想影响,对金融理财投资有误解,不仅不进行理财投资,还散播金融投资理财的负面思想,阻碍影响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发展进度。(2)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需求日益扩张,面对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热的问题,很多家庭出现了不顾家庭基本经济情况,盲目跟风,胡乱选择金融投资理财产品的问题。(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金融投资理财产品纷繁复杂,令大众家庭选择的时候容易出现跟风,不顾现实经济状况。(4)随着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发展,人们的选择能力日益提高,对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要求日益提高,在投资方法投资理念方面也在不断得到提升,已经从生活理财的方式方法,逐渐转变到了投资理财需求方面。(5)由于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发展时间不久,对这方面的管理存在不足与弊端,还有待完善。(6)对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理解认识不深入,选择理财投资的时期认识存在偏差,很多刚毕业走入社会的人员,片面地认为现阶段不需要进行理财投资,赚的钱应该都投入到提高生活质量,提升自己价值方面,理财是成家之后,或者年龄大的时候才去做的事。
三、解决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问题的建议
为了推动我国金融的全面发展,针对上述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认为可以通过这样几个方法进行解决:(1)加大我国社会对大众家庭投资理财的宣传,加强大众家庭闲置资金的合理配置,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2)通过国家银行等正规金融股投资理财企业,进行金融投资理财产品知识的宣传,帮助人们选择适合自身家庭状况的理财产品,增加家庭经济收入的额外收益,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减少人们盲目跟风攀比的投资问题,减少由于选择不恰当金融投资理财产品,而带来的金融投资风险。(3)加强国家对大众家庭金融理财投资的法律宣传,增强投资人员的法律保护知识,减少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风险。综上所述,在思想意识上帮助人们认识到理财投资的好处的基础上,通过提高人们投资风险意识,与法律知识保护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利益收益,与此同时加强国家对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管理与研究,帮助大众家庭根据各自经济状态,选择适合自己的金融投资理财产品,切忌在选择过程中,不可不顾自身家庭状况,进行中短期金融投资理财,购买量控制在小幅范围,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家庭负担,还可以便于统计资金,获得可靠稳定的资金收益。
四、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趋势分析
面对社会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状,我国经济在持续地、飞快地增长着。为了帮助我国大众家庭可以根据家庭财力状况,将闲散资金投入到金融投资理财当中,帮助我国大众家庭正确认识金融投资理财,帮助我国大众家庭选择合适的理财工具,帮助我国大众家庭通过金融投资理财,推动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纵观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发展现状,可以发现: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发展趋势势头良好,这种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发展不仅仅是一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趋势;是利用社会大众家庭闲散资金,帮助社会经济对金融资金进行合理科学配置,进行小资金集中汇拢,统一进行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化资金利用创新性体现。这种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发展还是一种降低家庭金融理财投资风险,进行风险转移的投资趋势;选择多种投资理财产品,分散投资,是一种将资金合理分配,有效抵御经济社会市场投资风险,细水长流,多管齐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投资的有效调整。这种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发展还是一种增加资金流动,保证资金收益长期性可持续性;通过购置股票、基金、债券、保险等小型金融投资理财产品,实现收益期效短,资金不闲置的资金使用,同时将长期不用的闲置资金,通过购置增长、稳定型股票的长期持有,节约手续费,也免受市场经济波动,影响投资理财产品的收益。不仅如此,这种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发展更是一种改变传统思想束缚,积累家庭财务资产,改善家庭经济条件,满足家庭物质需求,实现家庭人员人生目标,与时俱进的一种家庭资产管理思想。最后,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可以发现这种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发展也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毕竟我国现在是处于老龄化严重的社会情势,现在的年轻人以为数不多的养老缴纳金,供养人数众多的老龄人群,然而现今社会由于社会压力大,选择一个孩子或者丁克生活方式的家庭越来越多,面对这种下一代养老金缴纳人员溃减的现状,现阶段的人员只能依靠金融投资理财的方法,增加家庭收入,通过购置保险、证券等理财产品的方法,为以后的生活提前准备一个保障,避免退休或者没有经济收入时,可以不受疾病造成经济压力,保障晚年的生活所需。
参考文献:
[1]史晓茹.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居民家庭金融投资风险研究[J].金融财经,2015(09):102-103.
[2]杨金敏.我国大众家庭个人理财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金融经济研究,2014(12):98-99.
[3]尹淑娥.我国大众家庭个人理财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商界金融,2015(10):117-118.
通过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不但可以为经济的发展营造稳定的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有助于保证经济主体在金融风险中不会受到较大的干扰。基于此,为保证经济主体进行最大化的收益与最小的损耗,应通过强化对金融风险控制,合理对其进行预测,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方案,确保经济主体金融风险中的整体安全性,最大程度化降低经济主体的受损程度。
一、金融风险管理的特点
(一)不稳定性金融活动作为经济活动的关键所在,通过健康的金融活动,可以促进经济平稳发展,但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果不能够很好把握金融风险,将会带来经济萧条等问题。由此可见,金融风险往往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众所周知,金融风险还存在较大的危害性,一旦发生较大的金融风险,极有可能造成国际上的影响。金融危机的出现,不但为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而且造成了物价大幅度提升,导致很多企业面临着倒闭的状态,并且也为人们的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
(二)挑战性在金融风险客观性与不稳定性影响下,金融风险的爆发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随着金融活动的不断增加,很多金融问题叠加到一定程度后,便引发金融风险。由于当前这种情况所决定,才充分体现出了金融风险的可判定性与可分析性,各个地区和国家通过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并且根据实际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最大限度将金融风险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呢,最大程度化降低金融其带来的影响,减少为人们带来的损失。
(三)双面性在对金融风险进行分析的时候,要采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提高对金融风险的认知程度,积极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重点加强对金融风险的把控,最大程度化发挥金融风险的防御效果,积极应对金融风险,促进金融活动的平稳运行。
二、金融风险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加大金融风险文化管理力度在对金融风险进行控制的过程中,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确立与金融风险管理相关的文化管控力度,同时要树立科学的金融管理理念,创新金融风险管理模式,促进金融风险管控工作全面发展。为了最大限度对金融风险进行控制,则需要深度对金融风险进行研究和分析,不断完善相关应急预防机制,同时要根据具体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相关预防对策,增加预防风险意识。在实际的管理过程当中,如果出现相关问题时,可对风险来源进行严格的审查,并引起足够的重视,避免出现再次发生风险的可能。在保证当前工作的基础上,还应当注重人文色侧人文主义、人文理念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坚持以人性为基本理念开展相关活动,以此来保证企业管理的稳定性,进而降低风险的概率。
(二)提升管理金融风险的水准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拓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风险发生的几率,基于当前这种情况下,应该不断完善金融管理水准,通过创新方式进行技术提升。只有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才能够更高的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具体包括:对操作业务流程进行进行重点规范,针对已经发生的金融风险而言,需要对其发生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并做好经验上的借鉴,同时针对市场动态预测风险变化做到掌握和了解,做好风险预警准备工作。此外,强化信息技术风险管理,尤其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先进的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得到了显著性的发展,促进了产品和业务方面的创新。在当前这个过程中,相关金融机构要根据实际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不断完善金融风险管理制度,健全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同时要注重新技术的应用,不断完善金融风险管理系统,做好金融风险动态化调查,一旦发现存在金融风险的可能,及时做好预警提示,以便于对金融风险进行合理化控制。
(三)金融风险管理体制创新在金融风险管理过程中,要想实现对其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则需要增加金融活动专业化管理,确保管理与实施之间的配合,充分保证各个环节的稳定发展,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业务操作流程。此外,还需要不断完善相关考核机制,不断丰富专业考核评价,重视预警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为投资者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以此来(下转第75页)保证投资的安全性。
(四)增强风险自我管控意识在金融风险控制过程中,为了促进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则需要注重创新和发展。在实际的创新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针对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同时,在金融创新中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在保证足够了解的基础上,要制定妥善的解决方案,不断完善风险管理策略。从金融发展表现的特点来看,其程序相对较为复杂化,形式较为多样化,鉴于此要健全风险评估体系,确保金融风险管理得到全面落实,实现对金融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信息化有力地支持了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推动了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面对金融业信息化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大致总结如下:
进一步加强自身监管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
加强金融行业信息化监管,既是控制金融风险、促进金融创新、推动银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手段,也是管理和防范风险、保障金融稳定的重要工具。
就银行方面而言,我国的银行业普遍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较为先进的业务系统,但是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设相对还比较薄弱。相关金融信息安全的监管要求缺位,同时存在不少对外包的银行信息化建设管理的问题。为了建立起全面的风险控制体系,相关专家提出要尽快建立银行监管网络的建议。网络是银行监管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在正确评估我国金融网络现状的基础上,尽快建立适应我国银行监管实际的高速、安全和先进的网络框架,同时要充分考虑网络的兼容性和拓展性,为下金融网络的长期稳定互联做准备。
进一步重视金融行业连续性管理以防范金融风险
重视金融行业连续性管理,是现代化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工具和手段。这是金融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为金融业改革与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和客观条件。
我们知道,金融风险的防范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复杂问题。虽然不能仅仅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就可以解决,但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金融信息技术深入、广泛的应用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以及严格金融监管强有力的途径与方法。过去的几年,某些金融机构、服务商等由于信息系统故障,导致异常业务中断,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为此,金融业将进一步重视业务的连续性管理,切实采取措施防范技术风险,加大对信息技术风险的监管力度。银行监管部门也将加大对信息技术风险的监管力度,提高金融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降低建设与运营的成本。
进一步提高以客户为中心的信息化服务建设速度
不仅仅局限在金融业,现在各个行业都在迅猛发展的同时,越来越侧重“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方针。我国各金融机构也已经开始了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重大变革,这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虽然现在金融界真在迅速发展“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转型,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较之发达国家的客户服务的运营与管理仍有不足。客户关系的管理和业务需求的提炼是银行信息化服务的重点,信息技术结合客户管理、信息服务管理高端人才都将成为金融行业服务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因素。如此看来,应该从现在开始逐步重视对业务需求的分析,并培养一批真正面向客户的系统需求分析的高端专业人才。
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托管的流程标准和监管机制
所谓信息技术业务外包是指银行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而把信息技术的相关业务承包给外部的信息技术服务商的做法。信息技术托管,即IT外包,要促进其健康快速的发展,一定要有明确的标准流程约和完善的监管机制。
金融机构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信息技术托管范围逐渐加大的同时,对IT服务商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金融行业而言,对信息技术托管的需求是比较强烈的。我们了解,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协助企业提高业务效率和服务质量、降低成本。原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陈静等专家普遍认为,符合客户需求和管理模式的专业IT外包服务,可以把金融机构从长远的固定IT成本上释放出来,使金融机构聚焦于核心业务的创新。因此,信息技术托管将以其服务行为的公司化、配套行、灵活度的外包服务方式成为金融机构快速发展的最为可行的途径之一。
进一步走向行业业务信息服务的普及
1 互联网金融的SWOT分析
1.1 互联网金融的优势
1.1.1 互联网技术优势
互联网能够提供规模巨大、涉及广泛、及时有效的信息资源,大幅降低了信息的不对称程度,有效改进了人们共享信息资源的方式和效率。
1.1.2 先进的企业文化
互联网企业对互联网精神理解最为深刻,在不进则退的互联网行业生存竞争中,其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的速度往往快的惊人,而且更能发挥出互联网模式的最大价值,占据市场主动。
1.1.3 个性化的用户体验
互联网金融模式真正的生命力在于提升用户的服务体验,并尽可能的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使之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平台资源,让每位用户都成为互联网平台的服务中心,使产品的设计真正以客户为导向。
1.1.4 高效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互联网金融这一平台让用户的金融行为变得更有逻辑和更容易辨别,从而提高了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
(1)提供了全新的信息获取方式。
(2)提供了全新的信息处理方式。
1.1.5 平台经济的垄断优势
互联网经济平台具有天然垄断性,他是推广互联网支付体系的前提条件,是获取用户关键数据的可持续源泉,并且具有规模门槛的特性,从而形成“赢者通吃”的游戏规则。
1.2 互联网金融的劣势
1.2.1 互联网金融并未改变金融的本质和功能
余额宝、P2P等业务,实质上只是传统金融在监管之外的另一种生存形态,互联网只是金融的代步工具,金融的本质没有改变。他并不能彻底颠覆现有金融体系,同时还继承了传统金融原有的各种缺陷。
1.2.2 受技术影响较大
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技术选择风险直接威胁着其金融产品的生存,落后的技术必然会导致信息传输和处理速度的相对降低,从而造成其产品与时代相脱节,用户迅速流失直至产品彻底失败。
1.2.3 互联网安全问题
互联网金融企业大量业务置于开放式的公用通信网络系统中,这就导致其很容易遭受病毒感染以及黑客的攻击,其主要问题有:①互联网基础协议存在缺陷;②数据加密技术不完善;③计算机病毒、木马与黑客的泛滥;④用户不严谨的使用习惯。
1.3 互联网金融的机遇
1.3.1 政策支持
2014年3月5日,互联网金融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说明互联网金融已进入决策层视野,体现了政府开放心态、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执政理念和坚定推进金融改革的决心以及鼓励创新发展的总原则,也标志着互联网金融将正式进入中国经济金融发展序列。
1.3.2 互联网消费习惯已经形成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互联网行业进入了相对成熟的阶段。网上商城产品的丰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普及和物流的方便快捷都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网购的意愿,网上支付和网购消费者数量快速增加。
1.3.3 监管盲点
当前很多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创新是利用了当前监管上的盲点,秉承着“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原则跨越了传统金融不可触碰的各种壁垒,降低了运行成本,开拓了新型市场,获得了监管套利的机会。
1.3.4 互联网金融面临的威胁
(1)过度竞争。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对利润增长和市场饱和的压力越来越强,可能会造成对风险控制和内部审核的放松,从而使企业逐步抬高经营杠杆,导致产品和服务质量逐渐劣化,提高了企业经营风险,对行业整体造成危害。
(2)社会诚信体系不完善。国内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还未真正建立、信用评级发展历程短、信用评级指标体系不完备、相关优惠政策和有关公共服务跟不上,造成了互联网金融的生态秩序不佳。
(3)法律风险。关于互联网金融的立法还相对模糊,可能导致互联网金融业务交易双方的权 利、义务不明确,增加相关交易行为和结果的不确定性,制约了其良性健康发展。
(4)传统金融机构的比较优势。高度的金融专业优势: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具有高 度的专 业性,在资金 供给、资产管理、风险 把控和服务专 业化等方面目前仍 拥有难以被超越的优 势、能力和认知度。
线下资源的垄断优势:银行的营业厅、ATM机和POS机遍布各个角落,而移动支付还处于探索和推广阶段,在线下的使用范围和易用性上均存在明显劣势。
资本和客户资源优势:传统金融机构具备雄厚的资本实力、丰富的经营渠道和海量的客户资源。互联网金融在体量上仍难望其项背。
2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总结出其在各种条件下可能的发展对策如下:
2.1 SO对策
利用自身优势和外部机会加速创新发展,尽可能挤压传统金融业、扩大市场并争取政策和法规的支持,获得合法地位。
2.2 WO对策
改善风险控制机制,树立良好信誉形象,充分利用政策和监管优势稳步发展。
2.3 ST对策
强化自身特点,提高竞争力,稳固市场规模优势;与传统金融业相关标准接轨,规避风险提高社会认知度,或直接与其开展合作。
2.4 WO对策
改善风险控制机制,树立良好信誉形象,充分利用政策和监管优势稳步发展。
P2P互联网金融贷款作为一种新型的贷款模式,它是借助于互联网这个平台来满足借款与贷款双方的需求,不仅便利了大家的生活,还有利于资金的流通。通过对P2P互联网金融的调查,可知P2P互联网金融有如下特点。
1、信息流通快,交易手续便捷
在互联网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P2P互联网金融信息的流通速度不仅快,而且它在全网的覆盖面都是比较广泛的,一有金融的相关消息,经过互联网这个平台就可以立刻出去,既可以让人们及时了解更新信息的内容,又能够及时得到广大网友的反馈。因此方便快捷,信息流通快是P2P互联网金融传播的一个重要的特点。而我们传统的金融交易的程序是比较繁琐的,但是P2P互联网金融的交易手续却非常便捷,借款方和贷款方可以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了解双方的信用状况,身份情况以及其它情况等等,而且在进行交易的过程中,只需要按双方的规定填好信息就可以完成贷款程序,借款方和贷款方在了解彼此的信息之后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他们可以选择符合自己要求的客户进行合作和交易。
2、涉及金额小,借款期限短
P2P互联网金融贷款涉及的都是比较小量的金额,它的运作模式只是作为现实中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一种补充,因此是小额贷款的模式,小额贷款有利于缓解贷款人的短期资金压力,同时也可以使借贷机构能够及时收回所借出去的小额资金数目,更加有利于规避风险。P2P互联网金融贷款所涉及的金额小,其借款期限也比较短,因为P2P互联网金融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贷款,因此在没有一个完整机构的前提下,短期的借款期限有利于控制P2P互联网金融风险,加快其运营模式和工作效率。
3、贷款门槛低,覆盖面广
P2P互联网金融贷款模式相对于现实的金融贷款机构而言,贷款门槛低,并且覆盖面比较广,有很多在金融贷款机构碰到闭门羹的客户,通常会转向P2P互联网金融贷款,因为通过互联网金融的平台,贷款人只需要根据要求填写好相关的信息,在互联网这个平台激活自己的会员账户之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去申请贷款,互联网的运作模式本身就是面向全球,因此它贷款的覆盖面非常广,最主要是面向那些刚开始出来工作不久的年轻人,而发放贷款的则是那些有一定资金实力而资金又无处安放资金的高收入人群。
二、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和劣势
P2P互联网金融在一定程度上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有足够的优势,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P2P互联网金融是小额借贷,因此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机会,实现了资金双方的供求融通;其次,P2P互联网金融的透明度非常高,这就加大了对P2P互联网金融的监督力度和控制力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客户的资金安全也有了较好的保障;然后,P2P互联网金融的资源是开放的,它能够使资源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传播出去,实现资源共享;最后,P2P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能够节能成本,有效的进行资金配置。当然,随着P2P互联网金融的不断深入,它也存在着一定的劣势,首先,在P2P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不严的情况下,就容易出现混乱的状态,比如说有的人资用别人的身份开户,以从中骗取资金,并且,在无准入门槛的阶段,金融服务的品质就会下降,其次,在P2P互联网金融的运营下,很多用户的信息容易被泄露,这就使得用户的资金安全存在着威胁;最后,P2P互联网金融在对微小企业进行贷款时,很难把握微小企业所需的真实的融资需求,并且它在吸收存款这方面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三、P2P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
P2P互联网金融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是互联网毕竟只是虚拟化的一个平台,贷款人与借款人对彼此都不了解,因此P2P互联网金融在互联网这个平台的运行下,必定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根据调查,我做了以下几点风险的分析。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来自两方面的风险,一方面是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就是互联网借贷平台的信用风险。借款人的信用风险主要体现在借款人的资金状况和还款能力上,在互联网虚拟平台下进行P2P金融贷款其实是非常不真实的,因为借款人不需要签字画押,也不需要抵押任何东西只需要填写好规定的信息就可以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及时了解借款方的还贷能力,很可能就会造成一些违约情况,而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由于资金波动的周期性也会影响经济波动的周期信用风险。而互联网借贷平台的信用风险主要是指互联网这个平台的可靠程度,但是由于借款人的贪婪,他会一个人注册多个账户而骗取钱财,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平台肯定是脱不了干系,势必就会指向互联网平台存在的信用风险上,而且互联网借贷的资金流转一般要通过中介的服务,但是在中介不行的情况下互联网只能依托其他方式或是自己这个平台管理,一旦资金出现问题就会归结于互联网平台的信用。
2、制度风险
P2P互联网金融在运行的过程中,缺乏相应法律的监管,因此相关监管人员和审核人员对P2P互联网金融的判定无从下手,在这样的情况下,会衍生很多不合法的网站。在处于一种无准入机制的条件下,就会发生制度风险,严重的还会引发有关金融借贷的大事件。而那些不合法的P2P互联网金融就会乘机进入从而扰乱P2P互联网金融市场。
3、操作风险
由于监管不严,因此P2P互联网金融的操作就不那么严谨,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导致操作风险,操作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借款人利用P2P互联网金融贷款进行合同诈骗,另一方面就是借款人通过借新债来还旧债。利用P2P互联网金融贷款进行合同诈骗,首先是建立在互联网平台虚拟的前提下,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借款人可以虚构自己的身份,虚构自己的资金状况来进行合同的签订,而一旦受到借款的资金,诈骗人就会逃跑。P2P互联网金融的平台颇多,而且信息传播的比较快,因此借款人可以在这个平台借款去还上一次他在另外一个平台上所借的资金,但是当借款人没有还款的能力时,所累积的借款资金过多过广泛,不仅会影响自己的信用,同时还会给P2P互联网金融借贷机构带来一定的风险。
4、业务管理风险
由于网络的不真实,因此P2P互联网金融借贷业务的管理尤为重要,可是在借贷的过程中还是会发生诸多业务管理上的风险。首先,在进行P2P互联网金融借贷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实名制身份证验证,可是当信息一旦泄露出去,就会有很大的麻烦,这就是业务对借款人信息管理不当而发生的问题;其次,在互联网平台对贷款人审核的过程中,由于审核的方式和技术存在着问题,因此很难了解借款人的状况而随意发放贷款带来的风险;然后就是有关P2P互联网金融借贷的工作人员专业素养不高,对这方面的业务还不太熟悉所导致的业务管理风险。
四、P2P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管对策
1、明确P2P互联网金融借贷的法律地位与监管主体
互联网平台下的P2P金融借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为它是一个比较虚拟的平台,进行交易的双方也是在彼此没有碰面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一些不合法的事情。因此要明确P2P互联网金融借贷的法律地位,多出台相应的法律文件以规范借贷活动。当然,对P2P互联网金融借贷的监管也是必不可少的,要明确监管主体,充分调动多方的监管,比如说保监会,工信部等,一起进行监管。
2、规范P2P互联网金融的运营模式
P2P互联网金融借贷平台,需要一个良好的运营模式,因为运营的规范会影响它的整个工作效率和工作进度,并且有利于这个平台健康持久的发展。在公司职责方面,要根据公司每个人工作的内容,进行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违反公司法规的必须加以严惩。要想形成一个井然有序的运营模式,各个工作人员要根据不同客户的情况进行工作内部的调整和控制。
3、加强对借款客户的信用评估,限制高额贷款
很多客户的信息并不是自己本身的,他们有的是借用或盗用别人的信息而进行资料的填写,说明自己的资金和信用状况的,还有的就是虚报自己的资金和信用状况,因此P2P互联网金融借贷的工作人员就要加强对借款客户的信用调查以及评估,以免借款人资金短缺而长期亏欠或是不还贷款而逃跑的现象,造成对互联网金融借贷机构不必要的损失。当然也要限制高额贷款,有的人故意用别人的信息来进行高额贷款,这实际上是一种欺诈,当贷款发放下来,他便会远走高飞,而被盗用信息的人却要承受一定的损失,当然,限制高额贷款有利于借款人在规定的时期内还款,从而促使资金的有效流通。
4、及时掌握市场的动态与政策的调整
在P2P互联网平台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关注市场的动态与政策的变动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它会提及到很多的信息,及时了解P2P互联网金融借贷市场的动态有利于互联网金融借贷更新相关的金融信息,调整自己的运作方向,同时规避更多不必要的风险。
关键词:金融危机 产业发展 产业调整
此次金融危机不能改变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但经济全球化将进入新的阶段,全球产业转移的方式和节奏将会有新的变化。中国经济的全球市场地位决定了中国产业结构在这次危机中将会有新的调整,经受新的考验。
金融危机对全球产业的影响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主要经历过七次经济危机,除了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外,几乎所有的世界性经济危机都是原发性生产过剩危机。这种经济危机的特征是:生产能力过快增长与相对滞后的社会总需求的差异,导致大量生产能力和资本闲置,企业倒闭,人员大批失业,社会陷入通货紧缩的漩涡,从而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和萧条。
这一时期产业信息化、协作化、关联度都较低,在经济危机下产业表现的是效率低下,部分规模较小的企业倒闭,大企业裁员等现象,对产业的影响就是产业复苏迟缓,企业发展缓慢。
此次金融危机的最大特征是社会资金链条的断裂,源于资金链的核心环节金融系统坍塌。对产业的影响是从核心大型企业开始,产业链末端企业反应要迟缓一些。如在金融业中,由于金融业者处于社会中高端消费阶层,它们的新增失业首先冲击的就是生产高端消费品的公司和企业。再如:现代产业经济支柱――产业链核心企业都受到冲击。全球产业体系受到很大破坏,多米诺骨牌倒塌的进程远没接近尾声。
社会经济链条的核心环节―金融行业的危机,对社会生产领域的各类产业带来了最直接影响。首先是产业链的间断,全球生产制造供应链的断裂使各国企业受到了直接影响,金融危机对产业的最直接影响是从全球制造业核心企业开始,这对全球产业的冲击是巨大的。我国产业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与世界产业正处于融合阶段,工业化进程仍处于初中期阶段,在全球产业链中我国多数企业仍处于产业链低端环节,受金融危机直接影响程度远不如西方发达国家。但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我国要利用改革开放30多年的积累及在全球经济中的优势地位,及时对我国产业进行调整,以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为目标,通过有效途径,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使我国产业发展水平进入一个更高层次。
金融危机下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衰退,已对我国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但同时也为我国产业水平的提高、产业长远发展提供了机遇。在这次危机中我国产业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多数制造业仍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环节
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达70%,中国经济已成为欧美经济的函数,中国产业与全球经济融合度最高的是制造业。世界制造业产业链主要由七个环节构成: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加工制造―批发销售―终端零售。目前中国制造业大量处于加工制造环节,挣得大约10%的生产利润,其余90%利润分散在另外6个环节被国外资本所掌握。处于产业链低端,我国制造业利润还能维持多久,这是我国产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利用这次危机使我国产业沿产业链低端向高端调整,这是我国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产业集群结构面临重新整合
这种外源性的金融危机,虽然初期对我国经济基本层面没造成明显伤害,似乎仅涉及到出口型企业倒闭、破产,但长期持续下来,其将由经济中的从动变量升格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主动变量。因为我国出口型企业大部分在国内采购原材料已形成产业梯度和不同形式的产业集聚,金融危机必然使我国产业集群结构受到冲击。我国产业集群形式必须在国家总体政策扶持支持下向产业高端整合,提高产业源发性竞争力。
(三)政府投资加快工业化进程
国家拉动内需的4万亿投资及地方政府跟随性投资,使投资和消费比例发生变化,这直接对我国产业结构产生影响,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根据霍夫曼工业化法则,工业化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资本品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是不发达的;第二阶段,消费品工业的生产增长慢于资本品工业的生产增长,但消费品工业的生产规模要比资本品工业生产规模大得多;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生产增长,规模扩大,与消费品工业生产处于平衡状态;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生产占主导地位,规模大于消费品工业的生产规模,实现了工业化。在我国应对这次金融危机中,4万亿的投入主要流入重化工领域和民生基础设施领域。从短期看是应对危机所采取的措施,从长期战略角度看是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每一次经济危机过后都会产生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这次金融危机过后发达国家必定以新的产业形式、新的技术手段构成现代产业体系。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产业技术主要来源于从国外引进的别人已经淘汰的技术,但对于当时落后的我国产业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这种大面积的技术转移做法抑制了我国技术上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应利用危机中我国的经济积累和经济发展中的经验调整,引导我国产业不断向世界核心产业靠近,提高产业技术能力,使我国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金融危机下我国产业调整路径
面对金融危机,我国不仅要看到此次危机给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带来的挑战,更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机遇。利用有利机遇对我国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危机过后能使我国产业居于全球经济中更有利的地位。
(一)提高我国产业资本收益水平
利用我国消费品和终端产品出口大国地位和产业链高端环节国外资本的弱化,加快我国工业产业发展,提高我国工业化资本收益。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产业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发展主要是在与世界发达国家合作、引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汽车、化工、机电、信息、生物等各行各业。产业面广,合作内容复杂,产业发展靠国内外市场和国家政策扶持。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具有一定规模,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我国大多数产业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获利份额少,表现为低价值、低知识、低收益,远低于后工业阶段发达国家水平。而在高资本技术行业大多数中国工厂只处于产品装配阶段。从产业发展角度看,我国加工装配也对上游产业形成巨大需求。
20世纪90年代初期轻纺产业在珠江三角洲形成的产业集群和90年代中期外商以IT产业为主导的大规模产业转移造就了今天中国消费品和终端产品出口大国地位。利用这一优势延伸产业链和产业价值链深度和广度,并利用产业链高端环节外国资本弱化,提升我国产业链在全球中的位置,提高我国产业资本收益水平。
(二)加强高端产业的投入控制并转移低端产业
利用我国充足的外汇积累扩大控制产业链高端产业,向落后地区转移产业链低端环节,以此改变我国产业层次结构。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海外资本市场出现暴跌,对我国海外投资产生了负面影响。金融危机使得海外许多股市大幅缩水,资产价值大幅下降,一些公司股票已经跌到历史最低点,迫使海外一些公司低价销售公司资产或控股权,一些国家大幅降低了外资进入门槛,这些都为我国相关企业、机构创造了一系列海外直接投资或间接投资的机会,为我国企业进入全球产业高端环节提供了机会。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且以美元资产为主,而国际商品价格正在探底,已处于相对低位,现在是我国购买资源技术、投资资源行业、调整产业结构的最有利时机。通过与发达国家发展互惠合作关系,最终实现低端产业的转移和高端环节的投入控制,以此促进我国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拉动内需投资加快工业化进程
我国对外救市投资和拉动内需投资加速了我国工业化进程步伐,使我国产业发展速度加快。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推出进一步扩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主要致力于改善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和对国民经济发展关系重大的大事。初步匡算到2010年底需投入4万亿人民币。从十项措施看,一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高涨引致钢铁、水泥、石油化工、建筑机械等重化工业的强劲需求;二是人均收入提高后消费结构升级,汽车、住房需求进入新阶段,同样引致重化工业的强劲需求。国内资金大量流入重化工领域使产业链不断扩展,工业化进程加快。企业并购外资股权拓展涉外投资项目可能性提升,使我国产业在这次危机中进入世界产业体系更高层次机会加大。
(四)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依托产业集成式的科技创新成果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摆脱危机保持产业持续有效地快速发展最根本的措施是全面增强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成为拉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开放的技术创新体系正在形成,用科技政策统领产业的政策在不断完善。
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有两个来源,即外源式和内源式。外源式是指通过投资、贸易、模仿等方式从国际市场获取技术,内源式是通过自主创新获取技术。中国是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最重要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累计吸收了800多家外资研发机构,这既得益于我国有着低成本、优质的研发人力资源,又得益于在华外国直接投资的巨额存量。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市场吸引力持续增加,将会使更多的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一般而言, 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 对东道国存在“溢出效应”,主要包括示范、人才与信息流动、合作、竞争等机制。“溢出效应”为中国产业链向上游研发环节拓展提供了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为实现产业链上游环节合作提供了契机。另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搞狭隘民族主义,通过闭门造车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是不可取的。要充分地利用国际科技和产业资源,一定要有自主的创新产品和创新平台,这样才能形成产业发展、产品开发的系统性概念,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资源,拓展哪方面能力。自主创新应当强调的是创新者对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的主导权,而不是技术本身的来源。在合作创新的技术联盟中,获取创新主要收益的是掌握主导权的一方。我国在自主创新上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相比差距较大,应利用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放缓阶段的契机,努力提升我国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以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参考文献:
1.李付梅.探讨我国加工贸易如何转型升级[J].时代经贸,2008.1
2.隆国强.中国产业升级的机遇与策略[J].中国对外贸易,2008.4
3.康月敏,冯玫.国外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经济与管理,2007,7
4.张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5
5.孙向利.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启示.中国集体经济,2008.5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不少互联网公司、电子商务公司、网络运营商等非传统金融机构不断跨界探索金融服务,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金融创新力量。同时,传统银行业以及其他金融机构顺应时代的变化趋势,努力推动传统金融服务的电子化、网络化、移动化,打造立体化、多元化服务体系,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两者相得益彰,推动了我国网络金融的跨越
性发展。
二、网络金融的界定
所谓网络金融,又称电子金融(E-finance),是指基于金融电子化建设成果在国际因特网上实现的金融活动,包括网络金融机构、网络金融交易、网络金融市场和网络金融监管等方面。从狭义上讲是指在国际因特网(Internet)上开展的金融业务,包括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等金融服务及相关内容;从广义上讲,互联网金融就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全球范围内的所有金融活动的总称,包括金融安全、金融监管等诸多方面。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物理形态存在的金融活动,是存在于电子空间中的金融活动,其存在形态是虚拟化的、运行方式是网络化的。它是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适应电子商务(E-commerce)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网络时代的金融运行模式。
三、我国网络金融的发展现状
大量的互联网公司结合原有的互联网思维来改造新传统的金融服务以及金融产品,如果从主体政策、发展形势方面来分析我国网络金融的发展现状,很难完整的对现状进行全面的描述,本文将从现如今各主要网络产品的角度分析,具体如下:
(一)网络支付模式----第三方支付
1996年,全球第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在美国诞生,随后美国的第三方支付业务迅猛发展,形成了以Pay Pal为代表的一大批第三方支付公司,如: Amazon Payments、Yahoo Pay Direct 等。在我国网络支付的典型模式是互联网支付按照主要经营领域以及是否存在物理介质来划分,大体可以将国内互联网支付分为以银联商务、支付宝、财付通、快钱等为代表的线上支付模式,以及以拉卡拉、盒子支付等为代表的线上、线下结合支付模式。前者完全利用第三方机构的网络客户端进行操作,后者则由第三方机构提供一定的物理介质,如手机刷卡器等。与此同时,随着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互联网支付迅速拓展至移动支付领域,并积极布局线下银行卡收单、预付卡发行与受理等其他支付服务市场,互联网支付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扩大。
据统计2011年5月至2014年12月31日,央行发放了五批次共张第三方支付牌照。经过几年的发展,第三方支付行业格局己基本划定。来自wind咨询的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随着市场监管的规范和市场细分的深入,互联网支付规模增长逐步趋于稳定。统计数据显 示,2012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交额为36598亿元,同比增长76%;2013年达到53729亿元,同比增长46.8%。在此背景下,第三方支付己然成为中国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易观智库2014年第3季度非金融支付机构综合支付交易份额占比统计,银联商务、支付宝和财付通分别以38.27%,31.72和6.81%的占比位居前三。
(二)网络融资模式
(1)P2P借贷。P2P概念起源于网络点对点下载服务,但随着技术的发展,金融服务行业的进步,P2P又被人们赋予了新概念----person to person。是利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为网络两端的放贷人和借款人之间搭建一个平等沟通的桥梁。全球最早的P2P网络借贷平台是2005年3月在英国运营的Zopa网站。2008年传入我国,2010年以后逐渐成形,并有部分企业开始拓展P2P网贷市场。
(2)众筹模式。5年前,众筹概念在国外开始流行。众筹得本质就是通过大量的人出资很少量的钱,然后大量的小额资金汇聚在一起而形成数量可观的资金,利用资金去完成某件事,由发起人、平台、用户三部分构成。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与了众筹模式高速发展的空间,发起人或者团队,利用网络平台创意以及产品设计方案,然后有用户决定是否要支持该项目,支持者需要支付一定的资金,而支付过程全部利用网络金融模式完成,其中最著名的是京东众筹。
2014被业界称为众筹元年”,国内众筹募资总额在1.88亿元,共有1423起众筹项目,参与人数超过10.9万人。从数据可以看出,众筹行业发展的市场潜力巨大,未来将会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一个方向并且众筹这种零散化的网络金融交易方式,让用户能够花费最少的钱得到最大的收益,因此可以说众筹模式的火爆使得网络金融的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四、我国网络金融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普及境外电子商务服务
伴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普通消费者和外贸企业对于跨境支付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跨境支付业务有望成为行业竞争的新蓝海。目前,支付宝、财付通、快钱、易宝支付、易支付等机构已经涉足跨境支付领域。近期央行已批准两家外资机构进入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虽然目前业务范围仅限于预付卡业务,但可以预计,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外资机构在中国开展互联网支付业务是必然趋势,跨境支付将得到极大发展。2012 年移动支付标准逐渐走向统一,移动支付通过不断创新,主动引导、迅速融入主流消费趋势,为超常规发展打下了雄厚的技术基础。易观智库预计,2015 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7123亿元。
(二)多元化发展网络金融业务
网络金融对传统金融业形成的革命性的冲击,代表着一个新的金融时代的到来。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很多传统金融业中并不存在的业务显露出了冰山一角,而通过技术应用探索和挖掘这些潜在的业务可以说是目前业务创新的一个趋势。最初的网络金融业务只是应用了网络信息技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模拟传统金融业务的流程,如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等。但在短短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网络金融不仅将传统金融业务迁移到网上进行,而且通过对不同渠道、产品和服务之间的组合匹配,产生了许多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形态。
(三)网络金融服务专业化
网络金融对传统金融业形成的革命性的冲击,代表着一个新的金融时代的到来。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很多传统金融业中并不存在的业务显露出了冰山一角,而通过技术应用探索和挖掘这些潜在的业务可以说是目前业务创新的一个趋势。最初的网络金融业务只是应用了网络信息技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模拟传统金融业务的流程,如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等。但在短短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网络金融不仅将传统金融业务迁移到网上进行,而且通过对不同渠道、产品和服务之间的组合匹配,产生了许多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形态。
(四)完善网络金融监管环境
目前,中国网络融资还没有明确的监管机构和行业规则,P2P、众筹融资等平台良莠不齐,风险事件时有发生。2013 年以来,政府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发展的各项政策规定,为网络融资规范化、阳光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对网络融资的规范,以及网络融资的巨大市场潜力必将吸引更多的主体参与其中。一方面,诸如腾讯、阿里巴巴等拥有庞大客户基础、具备风险控制能力网络运营商的机构而言,其在大幅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交易成本方面的优势必将彻底颠覆行业现有发展态势。另一方面,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面对网络融资的冲击,必然会积极运用在资金来源、客户资源、风险管理、数据处理及运用、市场信誉等方面的优势,对现有发展模式、业务流程进行革新。
五、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网络金融发展形势整体良好,但在线上、线下信息的交流以及服务融合方面仍然存在部分问题,需要各传统行业与新兴互联网公司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寻求双赢的发展路线。促进金融行业进一步快去发展,跟随发展趋势,完成线下金融机构向线上网络金融信息服务的过度与转变。
参考文献:
[1]孔繁强.新经济形式下网络金融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市场,2010,(22).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11-0096-04 中图分类号:F833.1 文献标识码:A
一、本轮金融危机前美国金融监管体制和投资银行经营模式
(一)危机前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特征
本次金融危机前,美国的金融监管是一种以美联储为中心的“伞形双层多头监管”模式,这是一种介于分业监管和统一监管之间的监管模式。“伞形”是指以美联储为中心、各专业金融监管机构为旁支;“双层”是指联邦层和州政府层;“多头”是指美国联邦政府针对金融分业经营的需要设立了多个监管主体(见图1)。
而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美国现行金融监管模式的缺陷被暴露无遗,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既缺乏统一监管者,也缺乏必要的协调机制,无法防范和应对系统性风险或危机;第二,金融监管职能的重叠造成金融监管死角;第三,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差,尤其是缺乏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有效监管;第四,美国金融分业监管体系与其混业经营的市场模式严重背离。
(二)危机前美国投资银行的经营模式及其特征
自1975年5月全美证券经纪商实施佣金自由化以来,经过20多年的行业并购与业务整合,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投资银行业的竞争格局基本成型,在坚持专业化、特色化经营战略的基础上,美国投资银行的发展路径呈现多元化特色,形成了以下三类较为典型的经营模式。
1.第一类模式:颇具激进特色的多元化独立投行模式
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在本次危机中先后倒下或转型的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雷曼、贝尔斯登。该模式的经营特点是:
(1)投资银行的治理结构由合伙人制转为公开上市股份制;(2)业务扩展多采取高杠杆率方式来追逐高额利润和扩大市场份额;(3)采用影子银行模式,利用短期资金来源投资长期资产,以结构性投资工具从事表外高风险资产扩张;(4)交易业务从代客户造市的辅业务中分离为独立业务线,包括自有账户交易、证券投资(尤其是结构性产品投资)业务;(5)收益和股票价值具有较大的波动性,系统性风险远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2.第二类模式:基于稳健、立足传统业务的独立投行模式
多数投资银行均采用这一稳健的传统业务模式,其中5家比较有代表性并且公开上市的机构是:R・詹姆斯(Raymond James)、杰佛瑞(Jefferies&Co.),格林(Greenhill&Co.)、K・B-伍德(Keefe Bruyette&Woods)、P・杰佛fPiper Jaffra)。这一经营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从事以收费为主的投资银行业务,自有账户交易收入占比小;(2)经营发展中强调充分发挥自身相对优势,占据细分市场业务、重深度轻广度,无意于规模扩张;(3)经营杠杆率远远低于五大巨头,接近甚至低于商业银行平均水平;(4)收益和股票价值的波动性小,系统性风险低于五大投资银行平均水平。
3.第三类模式:涉足多领域的全能银行模式――金融控股公司
《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实施以来,花旗等银行采取全能银行模式,收购或组建投资银行作为其旗下子公司,部分原来独立的投资银行转制为金融控股公司的一部分。美国的全能银行有以下主要特点:
(1)是一种纯粹型的金融控股公司制。以美国的花旗银行为例,集团总公司不从事专门金融服务,仅从事公司总体战略规划设计;各子公司间在管理、规划、人事等各方面相互独立,从而减少了彼此间的利益冲突;(2)以提供“一站式”的全过程金融服务为主要目标;(3)伞状型的主监管模式,其中:证券交易委员会及其他证券监管机构负责金融控股公司的证券业务,州保险监督厅负责监管金融控股公司的保险业务,现有的银行监管机构负责监督金融控股公司的银行业务。
二、本次美国金融监管改革过程和最终法案的主要内容
(一)纵观这场危机的发生、发展,美国政府及其金融监管机构对危机的产生和蔓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面对外界对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批评与改革的呼声,奥巴马政府于2009年6月17日公布了名为《金融监管改革――新基础:重建金融监管》的金融监管改革计划白皮书。根据美国国会的规定,奥巴马政府的这项立法提案必须送交参众两院,由参众两院提出各自的修改版本后,两个版本将再度交由参、众议院讨论并经过“先众后参”的两次表决(参议院可对众议院所通过的版本进行修改)。参众两院的表决通过意味着议案可交由美国总统,后者的签署将使得议案实质上成为法案。
(二)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最终版本的主要内容和改革思路
根据立法程序,美国的本次金融监管改革法案经历了奥巴马政府提案――众议院讨论形成众议院版本――参议院讨论形成参议院版本――众参两版本“合二为一”依次提交众议院、参议院讨论(其中参议院可对众议院的讨论结果进行修改)等一系列的程序后,在2010年7月15日,美国国会参议院以60票赞成、39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最终版本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同年7月2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金融监管改革法案,使之成为法律,标志着历时近两年的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立法完成,华尔街正式掀开新金融时代序幕。
1.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最终版本的主要内容
第一,成立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负责监测和处理威胁国家金融稳定的系统性风险。该委员会共有10名成员,由财政部长牵头。委员会有权认定哪些金融机构可能对市场产生系统性冲击,从而在资本金和流动性方面对这些机构提出更加严格的监管要求。
第二,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下设立新的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对提供信用卡、抵押贷款和其他贷款等消费者金融产品及服务的金融机构实施监管。
第三,将之前缺乏监管的场外衍生品市场纳入监管视野,大部分衍生品须在交易所内通过第三方清算进行交易。
第四,限制银行自营交易及高风险的衍生品交易。在自营交易方面,允许银行投资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但资金规模不得高于自身一级资本的3%。在衍生品交易方面,要求金融机构将农产品掉期、能源掉期、多数金属掉期等风险最大的衍生品交易业务拆分到附属公司,但自身可保留利率掉期、外汇掉期以及金银掉期等业务。
第五,设立新的破产清算机制,由联邦储蓄保险公司负责,责令大型金融机构提前做出自己的风险拨备,以防止金融机构倒闭再度拖累纳税人救助。
第六,美联储被赋予更大的监管职责,但其自身
也将受到更严格的监督。美国国会下属政府问责局将对美联储向银行发放的紧急贷款、低息贷款以及为执行利率政策进行的公开市场交易等行为进行审计和监督。
第七,美联储将对企业高管薪酬进行监督,确保高管薪酬制度不会导致对风险的过度追求。美联储将提供纲领性指导而非制定具体规则,一旦发现薪酬制度导致企业过度追求高风险业务,美联储有权加以干预和阻止。
2.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最终版本的核心看点
第一,扩大监管机构权力,破解金融机构“大而不能倒”的困局,允许分拆陷入困境的所谓“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的金融机构和禁止使用纳税人资金救市;可限制金融高管的薪酬。
第二,设立新的消费者金融保护局,赋予其超越目前监管机构的权力,全面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第三,采纳所谓的“沃尔克法则”,即限制大金融机构的投机易,尤其是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以防范金融风险。
3.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最终版本的监管思路
第一,强调“无盲区、无缝隙”的全面监管理念,在市场方面将场外市场纳入监管范围,在机构方面将对冲基金纳入监管,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强化了对资产支持证券(ABs]和其他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
第二,加强对具有“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改革方案赋权美联储监管规模较大、关联较深的以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为主的金融控股公司、大型保险公司等一切可能对金融稳定构成威胁的企业,并通过维持较高的资本充足率,限制高风险投资和过多提高杠杆率等措施,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第三,着力解决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与制衡问题,改革方案提出的设立金融服务监督委员会将有助于解决此前监管效率低下、监管重叠和监管真空并存的弊端。
第四,构建更为完整的投资者和消费者保护体系。
第五,确立政府在危机处理中的核心地位。
第六,提高国际监管标准并促进国际合作,改革方案共提出了11项具体举措,通过这些措施,美国可以继续巩固其在全球金融政策协调中的领导作用,并增强国内政策与G20共识间的一致性。
三、此次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投资银行的发展趋势
(一)“激进型”的多元化独立投行模式淡出,全能银行模式暂时成为最优选择
在本次金融危机中,以五大投资银行为代表的激进创新经营模式遭到重创,其中:排名第五的贝尔斯登在2008年3月被摩根大通低价收购;排名第四的雷曼兄弟于2008年9月15日宣布进入破产程序;排名第三的美林证券在2008年9月15日以每股29美元被美国银行收购;排名前两位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在2008年9月21日晚,被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批准其提出的转为银行控股公司的请求,即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将转型为全能银行或银行控股公司。
现实中投资银行的全能化主要采取以下两条路径:一是成为现有金融控股公司的一部分,如摩根大通银行收购贝尔斯登,美国银行收购美林;二是申请成为银行控股公司,然后升格为金融控股公司,如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但是,金融控股公司仅是一种法律框架,在此框架下,投资银行可有多种业务组合选择,而全能银行只是其中最大限度允许从事的业务组合,而不是唯一选择。从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以来的战略部署及经营状况中,可以看出,尽管危机前独立投行模式的“激进”风格大为淡化,但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以来,上述两家公司的业务模式及基本策略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因此可以认为,投资银行在危急关头转制为金融控股公司可以争取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位置:先将自己置于美联储庇护之下,同时获得进退自如地从事灵活业务组合的选择权。也就是说,对于本次危机中遭到重创的大投行而言,致力于全能银行模式的转型,无疑是其尽快走出危机阴影的最优选择。
(二)择机退出政府救助,旨在维护经营管理中的“独立性”
为了帮助在本次金融危机中濒临破产的银行和公司,2008年秋季美国政府启动了7000亿美元的“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简称TARP,该协议包括了纳税人保护、监管和透明度、购房者保护以及资金权限等方面内容)。在当年9月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的高盛、摩根士丹利也分别接受了美国政府100亿美元的注资。
2009年6月,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同时偿还了在“问题资产救助计划”中获得的政府援助资金,随后的当年7月高盛向美国政府支付11亿美元用于回购美国政府根据问题资产救援计划获得的认股权证,当年8月摩根士丹利以9.5亿美元赎回政府从问题资产救助计划中获得的认股权证。自此,两家公司成功退出政府救助计划。
两家公司之所以择机退出政府救助计划,除了向市场展示公司经营管理以及综合实力恢复情况以外,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持公司在运营管理方面拥有更强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尤其是在颇受市场质疑的高管和雇员薪酬支付方面(摩根士丹利长期以来的薪酬支出都要占到公司净收入的40%以上,在次贷危机影响下的2007年,公司所支付的员工薪酬依然占全年净收入的60%)。
(三)经营“去杠杆化”成效显著,经营策略并未实质性改变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监管层及投资银行不得不重新审视高杠杆经营中所蕴含的高风险,以及小概率高风险事件可能对市场带来的影响。2009年,在世界经济逐渐向好并由此引发证券市场逐渐回暖的大背景下,再加之美国政府“问题资产救助计划”的实施,使得包括高盛、摩根斯坦利在内的美国金融机构的资本金实力进一步提升,经营中的“去杠杆化”成效极为显著。如,高盛2009年的负债,股东权益之比为11倍,而在2007年这一比率高达25倍;摩根斯坦利2009年的负债/股东权益之比为15倍,而在2007年这一比率高达32倍。
表1、表2的数据分析显示,在2009年随着经济的复苏和市场的向好,高盛、摩根斯坦利两家投行转型后的收入结构再度恢复到2007年的状况,风险相对较高的本金交易和投资业务仍在收入结构中占据突出地位,自有金融产品的公允价值在总资产中的比重仍达40%左右。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尽管美国五大投行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陷入困境而被迫在2008年相继放弃此前的高杠杆经营模式,经营中的“激进”大为收敛,但其以“盈利模式多元化且业务特色显著”的经营策略并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四、结 语
透过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方案中纷繁复杂的机构变动和监管权限调整,我们可以看出,本次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实质结果,可以归纳为四组重要关系的调整:一是金融业与全社会整体利益关系的调整,这其中涉及金融业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受到监管、怎样防止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的冲击两大问题;二是金融企业与金融消费者关系的调整;三是金融业经营管理层与股东关系的调整;四是美国与其他国家金融业关系的调整。这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是:研究金融监管应该有超越金融业的宽阔视角,一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应能有效限制金融机构的投机行为,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应有利于协调好金融业与消费者、金融业股东与管理层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应符合金融全球化时代提高中国金融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在国际金融竞争中谋求先机。
金融监管改革法案颁布后,华尔街金融机构将面临更高的监管标准、更严格的薪酬规定、甚至是被强行分拆清算的风险,花旗和摩根大通这样的银行“巨无霸”不可避免要面临更高的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要求;在“沃尔克法则”下,高盛、摩根士丹利等投资银行的白营业务和场外衍生品交易将受到很大限制;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将从无监管的“影子银行系统”中,被纳入严格监管的大框架之下。但是,在新的监管改革中,长达12年的过渡缓冲期,足以使华尔街大行找到新的商业模式和赢利空间。
作为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投资银行的价值正是在于分散风险和管理风险,其本质上在于对风险进行经营,因此,运用经营杠杆并承担其中所蕴含的风险,正是由投资银行经营本质所决定的商业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在本次金融危机中的重创不在于盈利模式创新,也不在于金融创新,而在于金融市场的风险无法得以有效地监管和防范。这也就提醒人们,不能忽视小概率高风险事件的发生。
互联网金融的早期雏形早在1995年就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家互联网银行建立在美国,也就是美国亚特兰大安全第一网络银行。但是由于西方国家的金融行业发展较为完善,因此在西方国家的互联网金融并没有真正的发展起来。而在我国由于金融市场的弊端存在,传统金融主体对于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正好弥补了市场的需要,因此发展迅速,成为我国金融发展的重要一极。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快速崛起的原因
在我国,互联网金融能够出现如此迅速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综合效用。首先是市场对于资金的需求量非常大,而能够获得资金的渠道非常有限,有调查显示,在2015年我国需要无抵押贷款的群体占到了贷款群体的50%以上,而商业银行的严格要求使得这部分人群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其次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政策的支持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使得互联网金融在宽松的发展环境中茁壮成长。再次是我国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尤其是以移动客户端为代表的互联网的发展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渠道和资源。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强劲发展势头给资本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资本的流动变得更加便捷和迅速,资源配置的效率也变得更加的快捷,互联网金融在发展的同时也给传统金融行业的代表者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银行的中介地位受到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基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因此在资金流动的过程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被降低到最低,银行的传统金融中介的角色并逐渐的取代,银行的支付功能被不断的降低,互联网金融以其极低的交易成本和极端便捷的支付手段完全打破了传统银行的支付垄断,并逐渐快速的占领市场份额,银行在支付端的优势被逐渐抵消。
(二)互联网金融很好的弥补了银行的功能缺陷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基础是互联网,互联网在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在互联网金融行业得到了很好的利用,互联网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充当信息中介的角色。传统银行业务中,银行对于客户的信息处理往往都是客户的身份等指标信息,但是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客户的相关性信息都能够得到运用,利用大数据分析,互联网金融企业能够根据对于客户习惯等信息的分析找出潜在需求,并定制最适合的服务形式,这样既能够有效的利用资金,又能够完美的实现客户的需求和期望。
(三)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带来动力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为金融市场发展带来了活力,但其极高的效率也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产品更新速度很快,这就倒逼这传统的银行必须在企业的内容上和形式上都要加快创新。商业银行在经历了银行主宰市场之后逐渐转向了以服务客户为重点的服务中来。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巨大冲击给传统商业银行敲响了警钟,如果传统商业银行不在产品和服务方面进行改进,那么金融市场的格局就必然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银行必须有相应的积极的应对措施来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压力。
三、银行应该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带来的挑战
(一)商业银行应该积极推出互联网金融战略
在如何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商业银行必须在互联网金融发面加快涉足和发展。必须加快商业银行自身的技术升级,在服务客户群体方面进行革新和改变。近年来很多的商业银行都在相应的互联网金融方面做出了大的努力,比如中国工商银行的“融e 购、融e 联,融e行”三大平台,分别在电商、通信和直销银行方面进行突破,构建全方位的互联网金融体系,成果显著。在不断的实践后发现,商业银行网络渠道的完善给商业银行的业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通过银行互联网渠道进行交易的客户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方面的涉足更加的深入,对互联网金融的发挥也有了明显的话语权。
(二)银行加快线上线下的融合
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是企业在客户和数据方面的优势,而传统商业银行的优势则显现在其完善的产品和充分的线下经验方面。商业银行在不断加快自身的互联网渠道建设的同时也在不断的进行线上线下资源的整合。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在银行网点的网络覆盖和互联网金融安全的建设方面。当前我国的各项政策也非常的支持互联网金融和传统商业银行的融合,希望依托互联网金融带来的竞争充分释放商业银行的优势和潜力。
四、未来发展建议
虽然目前商业银行在很多方面进行了革新,并积极的向互联网金融企业学习经验,但是面对互联网金融极端迅速的发展态势,银行能否适应其发展而不超越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一)维护二者共存的市场局面
传统商业银行的垄断造成了其服务质量的不完善,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银行逐渐改善其服务。但是如果互联网金融独占市场,以目前的金融安全环境来说,会给市场带来巨大风险。因此既要维护商业银行的稳定,又要保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二者和谐共生。
(二)控制互联网金融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给法规和政策的制定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偶然性和创新性,风险也随之产生,虽然目前商业银行的辅助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作用,但是这仍然不能使得这种风险明显的降低,因此如何有效的对这种风险进行控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三)加强合作,不断进行创新
目前互联网金融和传统商业银行的竞争态势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目前如何中和二者的优势,并实现化学作用有待进一步探讨。目前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金融产品更新速度非常快,但是任何一项产品的质量和市场接受程度都要接受市场的检验,满足市场的多方面需求,互联网金融企业有着明显的效率优势,而传统商业银行有着明显的市场和经验优势,这二者的结合将毫无疑问的为未来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孙国茂.互联网金融:本质、现状与趋势[J].理论学刊,2015(3)
截至2013年末,我区有政策性银行2家,国有大型银行5家,全国股份制银行7家,城市商业银行4家,邮政储蓄银行1家,外资银行1家,农村信用社法人机构93家,村镇银行61家,贷款公司1家,资金互助社2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2家,信托公司2家,资产管理公司3家。各银行共有营业网点5346个,同比增加112个,新引进渤海银行正在筹建,伊利财务公司和鄂尔多斯财务公司已获得批准筹建。2013年引进太平财产保险公司,全区省级保险机构达到37家,营业网点2024个,同比增加116个。证券公司2家,证券期货营业部76家,同比增加5家,筹备12家。
(二)金融业已成为服务业中的重要产业之一
2013年以来,我区金融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呈现出经济拉动金融、金融促进经济的良好局面。2013年,我区实现金融业增加值563亿元,同比增长10.3%,比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快1.3个百分点,比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快3.2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9.2%。金融业实现税收共计357.3亿元。截至2013年末,银行业总资产规模达到2.1万亿元,同比增长13.4%,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37.9%,金融从业人员近20万人。2013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吸纳应届大学毕业生3600多人。
(三)存款保持平稳增长
2013年12月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5205.69亿元,比年初新增1588.04亿元,同比多增38.6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1.7%,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1.14个百分点,比全国低2.1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至四季度各项存款分别新增922.98亿元、157.74亿元、203.46亿元和303.86亿元,占全部新增的58.12%、9.93%、12.81%和19.13%,四季度开始出现回升。从内部结构看呈现出“一升两降”的特点,“一升”是全年新增单位存款661.53亿元,同比多增258.3亿元。两降是:新增个人存款999.62亿元,同比少增225.93亿元;新增财政存款-99.01亿元,同比少增59.5亿元。个人存款持续分流,今年随着银行理财产品、债券、信托产品的种类不断增多、规模迅速增加,收益率的大幅度提高,使得居民把部分储蓄存款用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债券、信托产品等。
表1 2013年全年分机构人民币存款新增情况(单位:亿元)
(四)贷款继续保持较高增长
2013年12月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2944.17亿元,比年初新增贷款1635.59亿元,同比多增93.88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4.71%,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1.2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0.61个百分点。分地区看,东部五盟市贷款增多,2013年新增东部五盟市贷款460.1亿元,同比多增45.68亿元,新增额占全区新增贷款的28.13%,同比提高1.25个百分点。分机构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新增贷款707.87亿元,占比下降8.71个百分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保持较快增长,新增贷款540.52亿元,占比上升5.86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在全国经济下行和贷款规模从紧的影响下,我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增加信贷投放,实现了“四个超过”:贷款增速超过全国贷款增速、超过存款增速、超过全区GDP增速,贷款新增额超过存款新增额,余额存贷比达到85%,比全国高16.25个百分点,新增额存贷比达到103%,为全国最高,比全国同期高32.21个百分点。
(五)直接融资中债券融资增长较快
2013年全年直接融资562.67亿元,其中,债券融资413.3亿元,占全部直接融资额的73.4%。直接融资总额比去年减少42.37亿元,主要原因:一是去年证监会IPO停发,我区没有新上市企业,较上年上市融资少66亿元;二是国家在2013年中期开展政府性债务审计,部分城司企业债发行计划暂停,较上年减少69亿元。剔除以上因素,直接融资实现较快增长。
(六)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经济的能力增强
2013年,各家资产管理公司通过收购、金融租赁、发债等方式共投放资金总额290亿元。各家信托投资公司信托规模达到1701亿元,新增信托项目金额为380.2亿元。全区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387.6亿元,有力的支持了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牧民,带动就业人数12万人。全区融资性担保机构在保余额340.9亿元,新增担保额277亿元,融资性担保机构有力地为小微企业提供了增信服务,提高了贷款可获得性,为解决我区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发挥了积极作用。
(七)保险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
2013年末,全区保险业资产584.92亿元,同比增长17.56%。全区保险业实现原保费收入274.69亿元,同比增长10.88%。全区保险公司累计赔付支出100.56亿元,同比增长17.81%。农业保险收入27.84亿元,同比增长44.96%。保险创新方面成效显著,内蒙古银行和华安保险公司在包头青山区开展了中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试点;人保财险内蒙古分公司和邮储银行在乌兰察布市开展了农户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已累计向300多户农牧民发放了小额贷款1300多万元。
(八)银行卡在拉动需求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013年末,全区累计发卡量达到8696万张,较年初增长28%;POS机具25.2万台,ATM机具9884台,分别较年初增长76.4%、36.4%。2013年全年银行卡在刺激消费、拉动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使用银行卡消费金额达到3547亿元,同比增长60.1%,银行卡渗透率达到45.1%,较2012年提高约3.9个百分点,拉动全区GDP增长约55亿元。
二、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存款趋势下降明显
2013年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1.7%,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14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同期2.1个百分点,存款增速全国排25位,尤其受居民理财意识增强的影响,个人存款下降较快。目前我区的余额存贷比和新增额存贷比远高于全国,存款增长低于贷款增长的信贷投放模式将会制约贷款投放。
(二)银行不良贷款呈现双升
2013年末,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上升。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进入2013年,全区经济增速放缓,煤炭、建材等相当一批企业受市场持续低迷影响,资金周转困难,导致不良贷款出现上升。二是部分地方法人机构风险管理水平不高,内控机制不健全。三是民间借贷风险向正规金融机构传导,形成不良贷款。
(三)利率市场化对中小型金融机构影响较大
2014年国家将进一步推行利率市场化进程,对金融机构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中小型金融机构受网点少、品牌知名度低、收入渠道窄、议价能力弱等因素制约,利率市场化对其影响更大,如吸收存款难度加大、经营管理压力增加等。面对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中小型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强化金融产品创新。
三、2014年金融形势研判
(一)经济转型升级的阵痛期仍将持续
中图分类号:DF433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金融证券化的概念是这些年来主西方国家和以及国际金融市场之上出现的创新趋势,同时它同各国金融制度的演进以及经济金融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金融证券化主要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融资形式的证券化以及银行贷款资产的证券化。
社会融资形式的证券化则是指诸多社会经济的主体即包含有政府的部门、企业以及个人,那么就可以直接通过在市场上发行以及买卖有价证券这种形式来融通资金,即就是社会融资就从银 行信贷向证券市场的转变,那么就会间接金融而转向直接金融转化。
金融证券化的趋势一般则是出现在金融市场发展到的一定阶段,一般则是成熟阶段。而世界金融已经发展了近6个世纪,然而真正迅速发展阶段要应该是从20世纪的60年代算起。尤其是在70年代之后的全球金融市场、金融工具、金融体制的巨大变革以及改进,金融则向证券转变的趋势则是大势所趋。同时金融证券化并不同于资产证券化,因为它将会从更加广泛的角度,即就是整个金融系统的范围作为考虑范围,就以衍生证券,集团贷款分包等等;通常资产证券化则仅仅是从银行的不良资产或者流动性较差的资产来进行证券化这一方向作为出发点,同时分析出金融体系中的银行方面的证券化改革。因此就可以认为,金融证券化就可以能够全面地表现出世界趋于增强金融的流动性,同时降低了金融风险性的趋势,所以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2、我国金融证券化趋势的表现
在80年代中期之后,所以我国证券市场取得了相当迅猛的发展,同时证券的发行以及交易的规模则会迅速的扩大,尤其是发展到90年代,这种发展的势头则显得非常的迅猛,因此这就说明了我国的经济金融就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社会融资证券化趋势则就显得明显,从这些年来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的话,自从1981年直到1991年末,而各种债券的累计发行金额将会达到3000多亿元。这样通过国债发行则就为国家财政可以筹集到1 300亿元而对资金。从1988年开始逐渐开放了国债券转让的市场之后,直到1 9 9 1年底则累计国债的交易额将达到360亿元。到了1991年底.企业则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总共筹措了将70亿元的资金。从1985年之后,我国的四大专业银行以及交通银行和一些 信托投资公司以及国家专业投资公司则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等,总共筹集到1000多亿元的资金,其中是重点经济建设以及生产流通企业服务。同时最近几年来我国还通过积极 尝试进入到国际资本市场,从1982年开始,就先后多次成功地在国际债券市场上开始发行了融资债券,到1991年末,我 国的金融机构以及企业则在国际资本的市场上累计发行了 外币债券50多亿美元,这就为我国在国际证券的市场上将筹集到资金积累一些初步的经验。
站在我国股票市场的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的话,从1 9 8 4年9月北京出现了我国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后之后,股份制 企业的数量持快速增长的趋势,到了 1991 年底就已经达到了100多家。同时的股票发行以及交易的规模也呈现出快速扩大的趋势,到了1991年末,就已经开始向社会公开发行股 票达63亿元。深圳、上海的股票交易呈现出特别活跃,到了1 991年底,这两地的股票全年累计交易量则就达到43.6亿元。伴随着改革的深化以及证券市场的持续发展,而间接金融的比重则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直接金融的比重则表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并且在证券市场之上,债券交易所它占据的比重逐步的下降,股票交易所它占到的比重则不断的增大,而后这则由1990年的仅5%左右而上升到1991年的2 5% 左 右。所以就从发展的趋势来看的话.那么这个比重则还将继 续的上升。于此同时,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凭借——证券机构的发展的表现卓著,直到2010年末,则证券公司的发展以及到了107多家,300多家信托投资公司以及综合性银行分支 机构设立的证券营业部。
3、当前我国金融证券化发展的方向分析
我们应该看到在西方国家,金融证券化在理论上表现的已比较成熟,并且实践之中也获得了成功;但是我国金融证券化的理论则依然在讨论之中,同时实际操作数量比较少,范围也偏小,而这是因为各方面原因而导致的。
3.1、应该加大增加对金融资产在证券上的投资力度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因该积极寻找优秀、稳定的证券来进行投资,同时提高“三性”。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选择则有:国库券、财政债券、重点建设债券以及国家建设债券、特种债券、基本建设债券、保值公债以及金融债券、国家重点企业债券同地方企业债券、股票,然而商业银行的证券投资则主要集中在国家债券之上。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第43条,明文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这样就是为了保持银行高度安全性以及流动性,如此法规的规定则显得自然以及正确。但是伴随着债券种类的不断增多以及金融市场的完善。在笔者看来商业银行投资到达各种利率、期限的证券则将会更有利于它提高资金运用效率,同时也将得到更高收益,这样就可以方便其更加快速、健康地发展。而在从另一方面来讲,证券的买卖则是央行进行间接调控的最合适的手段。作为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之一的公开市场操作,它在美国就被看成最有效的调节工具。所以,在美国金融市场上,各种利率、期限的债券就可以自由流通,这就完全可以由市场供求来决定价格。然而当美联储认为市场上将会需要更多的现金之时,那么它就在债券市场上可以收集到各种债券,这时的债券价格将会直线上升,而持有者将会纷纷的抛售,美联储就可以达到原来的目的。而这个是通过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来进行的间接的调控,但是如果市场如果不够成熟的话,那么间接调控的手段就绝对没有办法来实施。所以本文认为,我国金融体系应在证券种类的开发、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加大力度,既可以使商业银行投资于证券,来提高收益率、同时降低风险,这样又可以使得国家金融调控就直接转为间接,这样就可以便于金融体系自身调节以及稳定发展。当前,我国目前正在建立以及发展集安全性、流动性成一体的证券市场包括债券和股票市场,到了2000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市值则就已经达到了35000亿元,这样累计则就为企业融资达到4600亿元,同时开户的人数达将达到5000万人,并且表现出较长足的进步;同时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呈现出交易活跃的态势,2000年上半年单边债券交割量将达到4444.43亿元,并且超过了1999年全年市场债券交割的总量。但是我国证券市场如果要真正达到信息通畅、工具丰富以及秩序良好的状况,则还需要较长时间,同时也应该从各方面对其进行协调,例如政策法规的支持以及约束,交易结算的安全性,在加上监管的配合以及信息化的普及这些方面。
3.2、应该加快金融资产的证券化的步伐
应该在房屋抵押证券化市场成功的经验之下,当前国际证券化市场则就表现出三个衍生的发展方向:
第一,即就是支持证券化的资产的多样化,这是由消费信贷作为主体资产并且向商业抵押贷款而发展;并且有单独资产则向不同资产组合支持成的多层次证券化方向发展。
同其他金融工具相结合的金融创新,比如说资产背景下的商业票据。
第三、就是使用解决不良的资产,以及运用资产证券化当做工具来解决不良资产,同时建立其“解决信托公司”。
当前我国只有在第三个方面上有所吸收以及利用。国家出资400亿,并且建立起四家资产管理公司,这样就为消化银行的风险资产而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即就是“债转股”的业务。当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都是在使用最为先进的资产管理的办法来经营不良资产,同时使得不良资产可以尽量得到比较文、较高的收益,并且使我国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可以逐步的发展提供范例,但是在这个过程之中还存在相当多的困难,比如说资金短缺,以及缺乏专业资产管理人员,当前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同时这也就为我国进一步资产证券化也提出了一些应该改进的方向。
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区别“债转股”同金融资产证券化,债转股它是阶段性的工作,如果一旦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理完毕的话,债转股工作就可以宣告结束,同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也就可以解散,所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持股则就具有了阶段性的特征。同时金融资产证券化也可以作为一项崭新的金融工具,并且具有广泛性以及一般性的特征。所以,债转股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金融资产证券化的一种形式。
4、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证券市场将会以飞快的速度发展,这伴随着社会融资证券化趋势持续加强,那么企业应该对金融机构的资金依赖程度将会有所减弱。并且这同西方国家金融业发展的状况是由类似之处的,我国目前的银行业存贷利差同时也将会逐渐缩小。并且应该为自身的生存以及发展,银行的机构也应该进行不断地拓展业务,并且改变银行业的传统,就是以存贷款息差作为主要利润来源的盈利结构,同时也应该加强银行内部的管理,最大程度的提高员工的素质,并且积极地向证券市场不断渗透,以及应该不断扩大金融证券的发行,并且加大对有价证券的投资业务。
(一)样本基本情况。被调查的621户农牧民中海北州288户、海南州333户(见表1)。其中,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户255户,基本占据半壁江山,达到41.06%;其次是以副业为主的农户有153户,占24.64%,第三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牧业生产为辅为主的农户126户,占20.29%。农户家庭规模最小1人,最大12人,在农户家庭总人口3009人中,劳动力人口为1541人,占比51.21%,户均劳动力人口2.48人。作为农村经济的基本单元,劳动力规模普遍偏小。
(二)贷款需求分析。通过调查发现,农牧民的金融需求中最旺盛也最难以满足的是贷款需求。在621户农牧民中,“向金融机构有贷款需求”的农牧户为492户,所占比例为79.23%,我们主要以贷款需求为主进行金融需求分析。
农牧民对贷款资金主要用途可分为生产性用途和生活性用途(见表2),满足生产性需求比例为37.96%,满足于生活性需要的比例为62.04%。其中用于建房和装修的为19.97%,子女教育为16.01%,看医治病22.09%,婚丧嫁娶和其他共占3.97%。随着农牧民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和资金投入的扩大化,对从事生产所需的资金需求是比较强烈的,因为农牧业生产的季节性使农牧民必须投入资金购置各种生产资料和畜养成本,频繁的自然灾害也使农牧民加大了对应急贷款的需求。
贷款需求金额的调查显示,最低融资金额为0.2万元,最高的为33万元。融资在5万元以下的农牧民共有436户,占到所有融资总户数的88.61%;融资在5~10万元的农牧民有48户,占到了所有融资总户的9.76%;融资在10万元以上的农牧民有8户,占融资总户的1.63%,可见农牧民融资的额度还是以小额为主。在向正规金融机构借款的农牧民中,选择的融资期限一般在6个月~1年,1年以内的借款农牧民为309户,占到所有借款户的62.80%,一年以上的借款农牧民为183户,占到所有借款户的37.20%。所以农牧民的借款期限基本上以短期为主。这说明,农牧民的信贷需求旺盛,但贷款额度小,期限短。
借贷资金来源的调查显示,有492户通过金融机构借贷满足需求(见表3),占比为79.23%;有453户通过民间借贷满足需求,主要向亲戚朋友借款,比例为72.95%;21户通过私人钱庄借款,9户通过其他途径满足需求。由此可以看出,青海藏区农牧民对借贷资金的需求旺盛,但因为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导致借款比较困难。83.5%的农牧民认为贷款不易,取得艰难。
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发现,贷款取得的难易程度与农牧民的经济条件和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少数认为贷款容易的农牧民,家庭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受教育程度也比较高。而大部分认为贷款难以取得的农牧民,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也比较低。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藏区农牧民的收入普遍偏低(见表4),2000元以上占15.4%,15000――20000元占20.60%,10000-15000元的占25.93%,5000―10000元的占24.96%,5000元以下的占13.37%,收入分布较为均匀。受教育程度显示小学文化水平比例48%;初高中文化水平比例40%;大学或其他比例12%,由此可见青海藏区农牧民受文化教育水平偏低。收入水平低,影响偿还能力和担保能力;受教育水平低,理解金融政策有难度,获取金融信息有限、导致贷款难甚至无法取得贷款。
二、青海藏区农村金融供给分析
(一)金融服务网点不足。自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革,便从青海县域进行战略性撤退,基本上只在州府、县府所在地及经济相对发达乡镇布置网点,县级以下网点以农村信用社为主。截止2012年末,海南州36个乡镇拥有68个金融机构网点,金融服务覆盖率为77.8%;海北州30个乡镇拥有57个金融机构网点,金融服务覆盖率为83.33%。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业银行虽说以扶持农业发展为主,但受管理体制制约,对县域经济的支持也在逐渐萎缩,大部分农牧区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导致藏区金融服务体系单一。
(二)金融业务单一。随着青海经济的发展,当前农牧民资金主要投向农畜产品加工、特色种养殖业、农家乐建设等领域,信贷需求数额增大,期限延长,而青海藏区的金融服务仍以存贷款、汇兑等传统业务为主。一些金融工具如汇票、支票等使用范围狭窄,推广力度不大;现有的信贷品种、放贷方式难以适应未来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规模化经营对信贷资金的需求;贷款期限不科学,均以短期为主,不符合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周期,更难以满足农牧民对资金的需求;资金结算方面电子化水平低,县级以下很多信用社未开通大额支付系统,使农牧民资金结算,农牧民外出务工带来不便;中间业务可选择余地狭小,如投资顾问、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开通的很少,养殖大户、个体工商户、种植业大户无法获得各地市场的产销信息,也不能及时根据市场最新供销信息调整结构。
(三)资金外流严重。截止2012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从海北州和海南州吸收的存款余额为212.8亿元,而发放的贷款余额为60.5亿元,转移资金额度达152.3亿元。这两个州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125个,平均每个乡镇被银行业金融机构转移的资金高达1.22亿元。这表明,农牧区资金外流现象严重,极大地削弱了藏区经济发展的资金保障。加上农户效率低下的自给自足式生产方式,导致农牧区缺乏投资机会,虽有大量农牧民外出打工,但其收入通过藏区金融机构回流到发达地区,其结果就是藏区农牧业、农牧民难以获得足够的发展资金,陷入融资难的恶性境地。
(四)民间金融存在风险。民间金融以其“短频快”的优势成为藏区被正规金融机构所排斥的农牧民贷款者的首选。在藏区日益繁荣和活跃的今天,海北州和海南州72.95%的农牧民曾向亲戚朋友借款取得所需资金就很好的证明了这点。民间金融虽能够及时满足藏区季节性的生产资金需求,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藏区金融供需矛盾,但由于民间金融游离于法律体系之外,缺乏法律约束力,极易产生纠纷,从而引发社会风险。
三、藏区农村金融供需失衡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信用社的垄断地位导致效率低下。藏区的农村金融市场是垄断市场。当行业垄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会因缺少竞争而减弱发展的动力,从而导致企业衰败。近年来,青海省藏区各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在“扁平化”经营策略的指导下,导致藏区金融机构网点数骤减,缺少直接服务农牧民的平台。农村信用社是目前青海省网点最多、覆盖最广、服务最贴近基层的地方性金融机构。目前与农村信用社产生一定竞争的只有邮政储蓄,缺少有力的竞争对手就会丧失拼搏和创新的能力。
(二)正规金融机构的功能缺失。商业银行在藏区大量裁撤分支机构,上收贷款审批权限、实行贷款终身责任制,同时采用高利率吸引支行将资金进行上存,使基层机构的信贷业务不断萎缩,成为“吸存器”。农业银行非但没有填补网点和业务空白,在撤并县域以下的营业网点同时将经营重心向经济发达的城市转移,引发了农村金融资源的“漏出”;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惟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随着国家粮油流通体制的深入改革,成立投资部,这意味着其商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开始朝综合金融道路迈进,与其最初定位的政策职能正在逐步错位;邮政储蓄利用其在农村网点多、分布广的特点,倒吸资金,成为藏区农村资金外流的主渠道,支农效果令人堪忧。
(三)民间金融监管薄弱。民间金融是因民众的需求在民间自发形成的“非公开化”融资关系,随着非公制经济的迅速发展,民间金融机构数量和贷款存量金额巨大,资金流向难以掌控,融资关联主体多,信用软约束,金融风险大,隐蔽性强,易产生金融“黑洞”。加之专门的民间金融监管制度的缺失,管制政策过死,常用“禁止”方式笼统管理,民间金融和监管机构常处于博弈状态,导致有些监管领域出现真空状态。
四、结语
从阿里巴巴与天弘基金通过余额宝推出的互联网基金模式开始,仅经历了9个月的时间就积累了5400多亿的资金规模,这与已经经营十年的浙商银行资金总数相当,从而使得天弘基金成为了我国最大的基金公司。这也拉开了互联网与金融深度合作的序幕,颠覆了传统的金融价值理念、产品形态和服务模式。互联网金融以开放、分享、合作、平等的原则为基础,打破了传统金融行业的高门槛限制,以低成本、灵活的方式为中小客户群服务,体现出了普惠金融的价值,从而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1.互联网金融发展中政府的态度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政府一直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在2013年国务院部署的金融领域19个重点研究课题中就包括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监管。之后国务院办公厅又下达了一系列的重要文件对互联网金融的技术、工具、服务模式等进行进一步的强调。在2013年的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对互联网金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互联网金融具有参与广、成本低、支付便捷、透明度高、数据丰富等多重优势,这也是互联网金融在金融发展方面的第一份权威文件。不仅国家将互联网金融作为一项重要的新兴产业给予大力的支持,同时各地方政府也纷纷表达出对互联网金融的高度热情,比如北京中关村、上海黄浦区等都将金融互联网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在大力的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
2.互联网金融发展中企业的态度
随着互联网金融优势的凸显,大部分企业都开始向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商业银行也针对互联网金融搭建了P2P平台。比如民生银行建立了善融商务、工行建立了支付+融资的综合性电商平台等。同时由腾讯马化腾、阿里巴巴马云以及中国平安马明哲三个企业联手建立的众安在线财产保险公司也建立起来,并得到了保监会的执照。而太平洋保险以及新华保险等大型的保险企业也分别设立了自己的互联网保险平台。
3.互联网金融中IT企业和移动运营商的态度
从互联网金融开始出现后,主流IT运营商就表现出了积极的参与态度,比如阿里巴巴推出了阿里小贷以及阿里金融,京东的京东互联网金融、京保贝,百度推出了百度百发,腾讯推出的微信支付,国美的在线金融产品等。同时三大移动运营商移动、联通、电信等也获得了第三方支付执照。利用网络终端就可以实现支付。此外,学术界对互联网金融的重视度也不断的提高,研究的方向呈现多元化发展,很多金融机构开展了与互联金融研究的合作,比如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等。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展望
1.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空间巨大
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弹性、想象空间巨大的概念和产业,从当前其发展的情况来看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新的模式将会不断的被开发出来。首先,信息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也在不断的被突破,为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奠定了技术基础。比如人脸识别技术,有效的改善了金融身份认证中的难题;其次,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市场将会不断的被细分。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大规模发展后,传统的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都开始将触角伸向互联网金融市场,并利用自身的优势,对市场进行细分,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比如阿里小微的招财宝、团贷网的房宝宝等;最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不断挖掘客户的需求,并针对客户的需求开发满足个人或者企业的个性化服务。我国传统的金融体系结构无法实现对个人以及中小企业的全面覆盖,而互联网却能够通过快速的创新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这也将促使更多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不断的研发。
2.大数据将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关键手段
无论传统金融还是互联网金融其本质都是金融,而金融信用是其根本和生命,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主要在于能够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用户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进而能够对信用评估和风险定价进行准确的分析。但是我国的征信体系一直不够完善,唯一比较完善的央行征信系统也不向互联网金融企业开放。这种缺乏可靠数据的情况,使得互联网金融企业只能通过线下征信获得更多的数据资料,从而导致运营的成本升高,无法发挥出互联金融的优势。因此,互联网金融企业急需数据共享,以此来消除投融资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进而增大投融资双方的风险,但是由于缺乏数据共享的平台,使得互联网金融企业数据共享陷入到困境之中。同时,监管层面也认识到了互联网金融中征信难的发展障碍,开始积极准备将互联网金融信息与央行征信系统进行连接,进而实现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数据共享,引导互联网金融企业能够将竞争聚焦在产品、用户体验、风险控制等方面,从而促进互联网金融能够实现透明化、健全化和完善化的信用数据发展。
3.互联网金融将受到法规的监管
当前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在市场准入以及市场的监管上都缺乏有效的依据,监管的成本较低。这种情况导致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钻法律政策空子,采用“用户体验”的方式来打破传统的行业准则,从而实现监管套利的目的。缺乏规则的互联网金融过于注重互联网精神,导致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加剧。针对互联网金融这些风险问题,我国政府也开始积极的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在2014年出台了《国十条》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等进行强调。由此可见,当前互联网金融中可预见的金融问题将受到法律法规的规范和监管,其套利的空间被逐渐缩小,形成线上线下公平竞争的局面。此外,在监管方式上,互联网金融企业监管机构的数量在不断的发展、业务以及风险传播也在向多元化发展,因此只有对互联网金融交易的信息进行实时的把握,才能够实现对互联网金融的有效监管。因此大数据的科技化监管将成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的主要发展趋势。
4.互联网金融提升了金融行业的虚拟化
互联网金融企业不但使传统的金融行业的经济损失受到影响,同时也使其精神层面造成严重的创伤。传统金融的小客户价值意识淡薄以及缺乏人文关怀等弊端引起了人们的反感,而传统金融行业也开始认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并开始打破传统的经营模式,向互联网金融进行发展,通过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实现共享经济。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在近几年期间必须要对金融业的形态进行重构,使金融行业以新的姿态展现在大众的面前。因此我们可以预见将来商业银行的概念会保持下来,但是其为客户的服务将逐渐向“云”服务形式转化,而实体将会逐渐减少或者消失。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金融行业开始认识到了其发展中的瓶颈,因此将互联网技术引入到金融行业的运行和经营中。同时其他行业也开始认识到了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并利用互联网涉足到互联网金融行业中,这使得互联网金融行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但是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形式还不够明朗,存在很多的监管漏洞也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在提升监管力度的同时,还需要能够正确认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完善金融业态的重构。
参考文献:
[1]向思遇.互联网金融业态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