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6:00:3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对景观设计的认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新型的工业园区设计已经转变为系统化的建设模式,打造生态工业园,为企业的生产和员工的生活创造一个优美的环境,建设“园林式园区,花园式工厂”,营造一个优美、舒适、安全、协调、统一、多样、人文的高品质厂区景观环境,在保证企业各部门运作的同时更好地展现企业文化内涵,提升企业形象,使园区景观设计成为企业宣传的一个重要途径,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这已成为社会的共识。
1、景观设计的基本理念
人的需求应该放在景观设计的第一位;利用自然条件展现特色;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特色;着眼于长远,克服急功近利思想。
1.1景观设计的要素
景观设计的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植被,道路,水体,铺装和设施景观。
1.2景观设计的方法
景观设计的方法包括构思、构图、对景与借景、添景与障景、引导与示意、渗透和延伸、尺度与比例、质感与机理、节奏与韵律。
1.3景观设计的终极目标
景观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融合了工程和艺术、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精髓,创造一个高品质的生活居住环境,帮助人们塑造一种新的生活意识,更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它的最终目的是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创造和谐。
2、景观设计原则
2.1 “以人为本” 体现人为生态
园区内绿化景观设计要形成“以人为本”的优雅高品味工作环境空间,提升环境优化重工业园区氛围的功能。利用园区文化资源,塑造园区特色,弘扬园区文化,展现园区内涵,构建富有文化底蕴的园区。
2.2 “以绿为主”体现自然生态
植物配置要丰富多彩,强调植物的造景功能和适用功能,突出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创造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斑斓、冬景苍翠的四季美景。要求乔木和灌木、常绿和落叶、阔叶和针叶树相结合,最大限度提高绿视率。
2.3 “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根据园区整体建设方案所表达的建筑形式,研究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强调将建筑融入环境,建筑与环境相互衬托,统一和谐,交相呼应,相得益彰。在绿化树种的选择上要实地择树,该地区为碱性土壤,适宜栽种的树种较多,在树种的选择上要考虑季相的变化。主、次干道行道树各成特色。南北主轴植物种植要简洁规整,既要有庄重的气氛又不失活泼大气的效果。
3、景观设计方法
景观设计是多项工程配合相互协调的综合设计,就其复杂性来讲,需要考虑交通、水电、园林、市政、建筑等各个技术领域。各种法则法规都要了解掌握,才能在具体的设计中,运用好各种景观设计要素,安排好项目中每一地块的用途,设计出符合土地使用性质的、满足客户需要的、比较适用的方案。景观设计中一般以建筑为硬件,绿化为软件,以水景为网络,以小品为节点,采用各种专业技术手段辅助实施设计方案。
4、景观设计的生态设计观
生态设计观念或结合自然的设计观念,已被设计者和研究者倡导了很长的时间,随着全球化带来的环境价值共享和高科技的工具支持,生态设计观必然有进一步的发展,可以将其概括为:
4.1不仅考虑人如何有效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能源,而且将设计作为完善大自然能量大循环的一个手段,充分体现地域自然生态的特征和运行机制;
4.2尊重地域自然地理特征,设计中尽量避免对地形构造和地表机理的破坏,尤其是注意继承和保护地域传统中因自然地理特征而形成的特色景观;
4.3从生命意义角度去开拓设计思路,既完善了人的生命,也尊重了自然的生命,体现了生命优于物质的主题;
4.4通过设计重新认识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建构更好的生态伦理。
4.5具体说就是:以“生态”为切入点展开,遵循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的原则,充分利用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质地进行构图,并通过植物的季相及生命周期的变化,使之成为一幅活的动态构图。坚持适地适树原则,尊重植物生态特性,通过乔木与灌木、常绿与落叶的合理搭配,建立景观优美、结构稳定的植物生态群落。植物配置不但讲究层次、厚度、色彩,还从功能角度出发,使喜阳、耐阴、喜湿的植物各得其所,同时兼顾考虑植物立地条件,选择合适的植物材料,从而达到以最少的植物、最优化的配置方式来烘托周边环境,创造丰富、自然地四季植物景观。
4、景观设计的人性设计观
全球化是人类推动的,人类是世界的主体,是技术的掌握者、文化的继承者、自然的维护者。景观设计观念拓展的重要一方面即是完善人的生命意义,超越功能意义设计,进入到人性化设计。具体包括:以人为本,设计中处处体现对人的关注和尊重,是期望的环境行为模式获得使用者的认同;呼应现代人性意义,对人类生活空间与大自然的融合表示更多的支持;与人类的多样性和发展性相符合,肯定形式的变化和内涵的多义性。
室内中地面、墙面、天花板、窗户等这些环境要素的设计,体现着人与环境的关系,针对不同的空间,这些要素有着不同的设计要求。搞清每个空间的功能,明白人与各种环境的关系,是室内设计的第一步,同时也是贯穿整个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思路。
2 刺激与效应
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表现为刺激和效应。刺激是环境对人体的作用和影响;效应是人对感官刺激做出的相应反应。当刺激量中等时,人会能动地做出自我调节;刺激量过大时,人会主动的调整或改变环境,甚至创造新的环境。
虽然构成环境的物质条件有许多,包括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生物环境和社会环境,但本文主要探讨物理环境对室内设计的影响,其他环境作用不是非常大,这里就不一一赘述。由于物理环境主要构成因素是温度、湿度、气流、声、光等,这些对人的刺激,故而使人的行为效应具体表现为视觉、听觉、皮肤感觉等生理反应。正因为人的这些不同的反应效应,对室内各个构成要素设计有了不同的要求。
3 湿热和人的关系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湿热环境其实是两个概念,即湿环境和热环境。室外气候条件以及室内发热发湿源直接影响着室内热湿环境。湿热主要与人的触觉发生关系。由于我国处在北半球,而且南北纬度及东西经度跨度很大,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相差也非常大。但不管哪里的人们对周围湿热环境的舒适标准要求是基本一致的,简单讲就是为维持生命,人体体温必须处于使各器官能够保证正常的功能运作。这个温度成为核心温度,绝大多数人的核心温度相差不大,也就是我们在健康情况下测温所得的温度。但周围的环境却要远低于这个核心温度,以此来使人感到舒适。
3.1 湿热环境对窗户设计的影响
对于室内湿热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太阳的辐射,室内空调及暖气设备,以及人自身的着衣量和活动量。家中的窗户是接受太阳辐射的主要地方。因此要求对窗户的设计要合理,朝南的窗户要尽可能大些,以接受较多的光与热,并且要挂有窗帘或百叶窗,以抵挡夏日过高过量的热辐射;而朝北的窗户可以适当小些,减少冬日的寒冷之风。在窗户的设计上,可以选择双层玻璃窗,这样对室内保温具有很好的功能。
3.2 湿热与地面、墙面的设计关系
同样,室内的墙面、地面的设计也受到湿热环境的影响。地面是人与室内环境接触最多、最直接的。卧室采用木质地面为最佳,不仅可以保温隔热,还具有舒适性。但由于厕所、厨房等地湿气过重,应首要考虑防滑耐磨的陶瓷地面。同时为了避免过多的水渗入地面,对楼下造成影响,应注意在装修时涂抹防水材料。
墙面与人发生了视觉与触觉的关系。为了迎合湿热的影响,在不同的墙面设计上应有不同的材质装饰。卧室及客厅,这些人滞留时间长,又相对干燥的地方,可以贴上纤维质的墙纸,它可以对室内温度进行一个有效的保护,又可以软化墙面,不至于让人们触摸的时候有一种冰冷冰硬的感觉。而厕所等水汽重的地方,要考虑防滑防水的材质。
4 声、光、气与人的关系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这三种物理环境主要与人的面部器官发生关系。就室内声音而言,人们主要考虑的是噪声的控制。室内噪声来源主要是户外的交通噪声及社会喧闹噪声。光环境则分为自然光与人工光。人们依靠眼睛来对外界获得信息的频率最大,占所有感觉器官的87%。而光则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光环境的营造成了室内设计重要的考虑因素。气主要指室内的空气环境,这包括我们鼻子闻的出的气味(花香、烟气、秸秆燃烧气等),也包括闻不出来的气体(CO2、CO、微生物等)。因此最低限度的噪声影响,适度的采光,保持空气的流通成为家居设计中的重点。
4.1 声、光、气与窗户设计
窗户是所有建筑物环境构成要素中与这三个环境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窗户的功能历来都是采光和换气,随着噪声污染的严重,它又兼具着隔声的作用。首先在窗户开设的位置上就要注意,在南北的方向上要有能够相对的窗户,这样有利于空气的对流。使得室内污浊的空气最快的稀释散尽。在大小上,南面的窗户宜宽大,北面的宜小一些。在材料上可以选择双层玻璃,对户外的噪声及有害气体可以降至最低。在色彩上一般选用透明玻璃即可,不用彩色玻璃,它会将光过滤,影响人们对物体色彩的判断,尤其不利儿童房。
4.2 声、光、气与墙面、地面的设计
由于墙面、地面是人们在室内中触觉和视觉较为密切相关的地方。因此在设计中,要考虑其色彩的应用。客厅是一家人用于交流的地方,因此光线应该是最为明朗的,在墙面的设计上,可以贴一些浅色系的壁纸,甚至不做任何装饰,直接是白墙。这样即便是自然光照射不到客厅内部,也可以通过墙面将光反射到厅内,夜晚开灯也可以将客厅的光照度最大化。而地面可以选择稍微深色的材质,不至于让客厅在夜晚开灯时显得过于“辉煌”,给人一种舒适的光反射就可以了。光污染渐渐也进入人们的视线,故不需要将玻璃、镜子等反射折射力强的材料作为客厅装饰的主体。
卧室的墙面就可以适当的暖色处理,毕竟那是私密的地方,休息的地方,柔弱温暖的光,有助于人的休息与放松。就地面而言,选择木质的地板最佳。因为木头有吸声的功能,在这些对安静度要求较高的空间,可以有效的降低脚步声。
对于厨卫的墙面,就要考虑清洗的问题。因为受长期的烟熏及水汽损害,墙面要易于清洗,以瓷质墙砖为佳。
4.3 声、光、气与天花板设计
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之“新”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实行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些论述都是真理。然而,有些地方或部门片面追求GDP 增长,把物质利益或财富、金钱的获得看作是发展的标志、政绩的标准,而无视在资源和环保上的代价,忘却了GDP 的增长是为了“人”。当前,我们面对的现实是经济增长并没有消除贫困、失业和不公平现象,相反,却导致了贫富两极分化、生态环境恶化和社会冲突加剧,甚至有的地方出现了“有增长而无发展”的局面。当前,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加速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但这个“总体”实际是一个平均的概念,在这个平均的背后,还掩盖着许多的不协调、不平衡、不全面。也就是说,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不是建成了“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的小康社会。
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广大人民既应是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和享有者,也应是社会精神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和享有者。所以,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的发展指向:“以人为本”。也就是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高宗旨和最终目的。当然,“以人为本”不是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断言人的需要和利益是最高的,甚至是唯一有价值的和重要的,因此对非人类实体的关怀仅限于那些对人类有价值的实体。相反,“人本”意味着不“以神为本”,或“以自然神为本”;不“以官为本”,或“以上为本”、“以权为本”、“以管理为本”;不“以钱为本”,或“以生产为本”、“以GDP 为本”;也不“以大自然为本”,或“以生态为本”。可见,“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也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同时认为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层面上,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协调,人虽居于主导地位,是管理者,但决不意味着人可以凌驾于自然之上,不守自然规律而随心所欲地驱使自然,安排自然,而要求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共处,走信息化、生态化的新型工业化文明之路。因此,我们必须警惕人类中心主义滑入“绝对人类中心主义”,显然,“以人为本”体现了二者的平衡,体现着人们对发展问题的真理性把握的智慧。
二、“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之“维”
首先,“全面、协调”体现了“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事实表明,如果片面追求经济价值而不顾及其他,那么就必然会引起生态、社会等价值的流失和缺损。这是因为事物间存在普遍的物质(包括质量和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的相互作用。就相互作用必然引起参与相互作用之事物的物质和信息结构的改变这一情景来看,凡是相互作用过程都必然会伴有价值关系发生,因为价值关系存在的范围、相互作用存在的范围与事物(包括物质的和信息)存在的范围具有同样的普遍性和广泛性,而世界更是作为普遍联系着的统一体存在的,也就是说,价值现象绝不仅仅存在于以人的世界为参照的主客体关系中,它乃是一切事物内部或外部相互作用时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对价值范畴重新界定,也就是价值是事物(物质、信息,包括信息的主观形态———精神)通过内部或外部相互作用所实现的效应。实践已经表明,把价值存在的范围限定在以人的世界为参照的主客体关系的领域是一种片面的理论,仅仅在人的世界里无法找寻到解决全部人的问题、社会的问题的答案,更不用说生态环境问题的答案。但不可否认,自然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与人和社会的价值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价值作用决不仅仅是单向的,而是双向或多向的,并且有正价值、负价值、中性价值之分。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地把握各种价值关系,全面考虑各种发展中的价值因素,进而真正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科学发展的价值诉求。同时,我们还要协调各种价值关系,统筹各个方面的发展,力求实现正价值,避免产生负价值,以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总之,“全面、协调”发展的含义是强调在社会整体发展上,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价值的前提下,把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共荣,维护生态平衡作为根本的价值尺度和目标之一。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制定各项重大政策和规划时,要始终注意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始终注意人、社会与自然关系中各种要素的协调发展,一切以促进“人—自然—社会”的统一和谐、全面发展为依归。
“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人类对发展的真理把握的巨大进步。可持续发展观的认识过程,可以说是对时代所传递的人类发展安全的价值真理的认识过程。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的存在、变化、发展的度与规律等本质规定的把握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讲,这又是一个信息活动过程,它是对认识对象的“度”与规律等本质规定的信息度的把握。真理信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体,是实现了的信息的质与量之度的统一,是事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在实践中实现了的辩证统
一。时展所传递给我们的信息表明,在一定限度内,发展是对生存的完善和促进,但超过这一限度,发展就反过来构成了对生存的威胁。这个“度”既包括发展规模也包括发展速度,映射在自然界,就是地球生态系统吐故纳新、自我修复的能力范围,也就是生态阈值。生态阈值是客观存在的,一旦社会经济发展超越了生态阈值,就可能发生波及整个人类的灾难性后果,并且这个后果是不可逆的。
实践证明,单纯经济增长的发展观与仅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为中心”的发展观是不可持续的发展,不可持续的发展既不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更损害后代人满足他们需求的能力。发展的真理表明发展必须保持地球的负荷能力,保护地球的生存能力和多样性,减缓非可再生资源的衰竭。总之,“可持续发展”表明了发展观对人类整体与长远生存安全的关切。
因此,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发展要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要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要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倡导人类福利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正,实施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生产,开展无害环境管理、发展循环经济等工作,这些都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真理对我们的实践要求。
三、“生态规律”:科学发展观之“度”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积极的、求实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发展观,它更加强调发展要“好”字当头,做到又好又快地发展,发展的科学之度其实就是在发展进程中强调发展的生态伦理,遵循发展的生态规律。
质、量与度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纯粹的量的分割是有一个极限的,到了这个极限它就转化为质的差别”。〔1〕(P313)“在这些关节点上,运动的量的增加或减少会引起相应物体的状态的质的变化,所以在这些关节点上,量转化为质。”〔1〕(P314)这是因为变化超出其限度,就会引起质的变化。从一定意义上讲,度是和规律范畴一样的范畴,认识了一事物的度也就是一定程度上认识、把握了规律。所以,对科学发展的生态规律之度的把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人们掌握真理的关键是一个在实践中把握事物存在发展变化的“度”的问题。马克思深刻指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2〕(P47)因此,人也要按照自然规律来改造自然。人在改造自然的时候,能够按照自然规律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并维护自然,在充当生产者的同时又具有维护者的主体地位。
正如彼得·弗莱布所说,科学家现在知道人与动物分离的断层并不像从前那样,任何对人的独特性的定义显然只是基于程度上的差别。这样,生态伦理要求我们自觉认识人的“度”在什么地方。所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化重点,体现在对“生态伦理”的科学认识。
人之“度”要求我们敬畏自然。现在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已极其发达,人类已经具有了毁灭人类自身的能力,几乎可以为所欲为,许多人自然地产生了无须敬畏自然的思想,甚至有人蔑视自然。然而,我们应当尊重自然规律,倡导敬畏自然。这是因为,在大自然面前未被我们人类探察和认知的领域太多了,违背自然规律,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不可否认,对于无限的宇宙、自然,人及人类历史是有限、有“度”的,或者说人类掌握的真理永远是相对真理,在绝对真理面前,不能不有敬畏的前提。
然而,“敬畏自然”的“人之度”要求我们不能“回避”矛盾,更不是“无为”和“消极怠工”,而是一种“从义出发,利以义取”、“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态度,要节制和规范人类对自然开发利用的不当和失范行为。要求人们从整体上、本质上重新审视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复杂关系,树立新的价值观,以全新的生态思维方式,重新调整人类的行为模式和实践活动,促使人类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根源于、服从于生态环境系统,更好地实现社会经济的有序、协调、健康、持续的发展。同时,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保护、尊重和发展生态,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资源。
当前,信息化、工业化、生态化是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人类发展的共同规律。经过改革开放30 年的发展,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我国的“三化”融合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面对信息化的发展历史机遇,我们要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和生态化三者的融合,走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适合我国国情、加快实现和谐社会的历史选择。
总之,发展观是关于发展问题的理性认识,一个国家和地区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只有正确的意识被付诸生生不息的生活世界,才能真正变为创造世界的现实力量。为此,我们应该真正领会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化认识,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从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新”、“维”、“度”。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各高职院校建设与改革的着力点,在经管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础建设中,很多高职院校在校内建立现代商务实训中心(以下称“超市”),为经管类学生提供校内生产性实训平台。
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超市建设的集中模式
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的相关文件提出了关于高职院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指导意见和要求,许多高职院校进行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加强对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取得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成果。总的说来,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引企入校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院校提供实训场所,企业投入设备,形成经济实体,自主经营管理,自负盈亏。这种引企入校的经营模式,能够较好地让学生直观体会真实的经营模式,但是也存在弊端,那就是企业的自主经营权一旦掌握后就会以单纯的盈利为目的,过度偏重于经营和生产,忽视了其实习实训的初衷,实训效果难以达到。
(二)校企合作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院校提供场地,校企共同出资建设实训场地,企业技术师傅发挥实践实战优势,学院专业教师发挥理论指导优势,共同经营与管理,其优点是使得管理更加社会化、企业化和制度化,责权分明既方便管理又有利于提供真实的实习实训机会;其缺点是需要考虑企业的利益,生产性实训的开展相对没有那么灵活。
(三)独立自主经营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学院独立出资,生产、管理和销售由学院自主安排,其优点是能够独立自主地根据学院的教学进程对校内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有计划的合理安排,其缺点是由于校内专业教师对经营管理缺乏实战经验,且由于学院师资配备往往不足,一两名专业教师难以单独完成整个实训环节的专业授课,且经营成本风险较大。
(四)行业或政府资助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行业、政府出资,学校负责管理,其优点是学院有充裕的资金投入,能够有效推动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其缺点是由于责权不明造成资源浪费。
二、学院超市建设在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商务实训中心(超市)始建于2006年,至今已有8年,为学院经管类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校内实习实训平台,在经管类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应有的努力和贡献,但是在运作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
(一)学院配备的师资力量单薄。长期以来,学院超市的初衷是为经管类学生提供校内实训平台,根据学院的教学进程安排,经管类学生共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营销与策划专业、会计与统计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和国际商务专业等5个专业,按照工作过程为导向来指导学生进行全面的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其内容包括预算、询价、洽谈、进货、上货、理货、仓储、物流、营销、收银、防损、盘点、结算等环节,若完全讲解整个过程,至少需要2周60个课时,更不用说让学生完全掌握并学以致用了。
(二)教师难以完成众多的经管类专业知识的讲授。目前学院仅仅配备一名专业教师及一名实训师傅,且专业教师和实训师傅是毫无企业工作经验的,对超市的预算、询价、洽谈、进货、上货、理货、仓储、物流、营销、收银、防损、盘点、结算等环节的专业知识难以深入掌握,且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难以达到指导学生专业实习实训的教学目的。
(三)教学与实训的脱节。由于学院一直以来都是采用独立自主经营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超市的运营必须以实习实训的教学为中心,出于经营的复杂性和安全性考虑,许多实训环节,如下单、预算、询价、采购等不得不流于形式,形成了象征性地走过场,教学理论难于在实训中体现出来,致使教学理论与实践实训相脱节。
三、建设现代商务实训中心的对策
(一)学院政策的支持。学院将超市自主经营和管理权利下放给系部,系部根据各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特点,紧紧抓住现代生产劳动过程和现代学校教育过程的联接点,面向市场,依据工作过程,制定实习实训计划,努力培养和输送“适销对路”高质量人才。
(二)选择合适企业,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高职经管类专业只有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才能保证培养的人才是符合一线生产、服务与管理需要,才符合高职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学院超市作为工学结合的企业角色扮演者,需要不断完善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尽可能多地提供实习实训岗位,为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平台。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现代商务实训中心完全由学生自主经营自主管理,并按照企业的经营模式为学生提供“全真”的岗位:包括经理、主管、财务、市场导购员、仓库管理员、物流配送员、市场销售员、市场调研员等等。
(三)以专业群为“单元”进行资源整合,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在专业课程安排、教学计划制定、专业人才培养以及专业建设发展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共性的特点,因此,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应当整合各个经管类的专业,形成具有某一共性的专业群,合理安排不同专业的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如会计专业的教师既可以对会计专业和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讲授财务管理课程,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可以对市场营销专业和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讲授商务与谈判技巧的课程,如此一来,既提高实习实训基地的运转效率,也提高实习实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保证了生产性实训的效果。
(四)现代商务实训中心在实习人员的管理上实行“三阶员工制”。即员工分三类:一是试用实习员工,以课堂学习为主,课余到超市上班;二是正式实习员工,兼顾课堂学习和超市实践,三是是实习管理员工,全天8小时工作,他们主要来自毕业班,相当于毕业前的“专职实习”。学生经过这种“三阶员工制”的学习实践,能够有目的、有阶段性的锻炼和提升自己的职业技术能力,并且兼顾了理论知识的学习。
(五)现代商务实训中心坚持传帮带的实习方式,即实习管理员工带正式实习员工,正式实习员工带试用实习员工,三阶员工紧密结合,环环相扣,并请专业教师进行培训。通过这些手段,保证了超市内人员的连续性,也保证了超市的正常运行,使学生能在实习基地内迅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了学生提早进行角色转化。
参考文献
[1] 石令明.强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重要特色――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2] 冯雪萍.校企合作共建高职校内生产性物流实训基地的实践与探索[J].高教论坛,2008(5).
[3] 朱 智.高职经管类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1(3).
委托管理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一、依照《北京市外地来京人员租赁房屋管理规定》全面加强对本地区出租房屋的管理工作;
二、建章建制,配备经过区、县房地局专业培训的专职管理人员;
三、负责本地区向外地来京人员租赁房屋的调查摸底工作;
四、负责受理和审查出租人申请房屋租赁的有关证件和证明材料,并对出租房屋进行现场勘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