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健康教育策略

健康教育策略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6:00:3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健康教育策略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健康教育策略

篇1

统计分析运用知晓率来统计计算,经过对所有问卷进行质量控制,获得有效问卷299份,对城乡中小学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知识问卷干预前、后进行分析、比较,可以看出学生对肺结核及结核病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在进行教育、学习、宣传等干预手段后,知晓率有了明显的上升,从干预前的86.25%,上升到干预后的92.74%,说明干预工作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从整体答卷卷面分析,学生对肺结核病的认知程度和认识态度、关注度的不同,造成知晓率的不同,本次调查还显示,中小学生对肺结核病知晓率总体水平较高,但还存在城乡、年龄、人群和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本次调查和《石河子地区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状况调查》调查结果[1]基本一致。从对“肺结核传染源的认识”这道题,干预前知晓率为76.25%,干预后为88.29%,说明学生对肺结核传染源的认识不到位,这在如何提高肺结核的治愈率、减少传染源、控制疫情这几大措施方面难度加大;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文化程度之间在接受知识方面有差异;因此,加强对肺结核知识常见的传播方式中核心信息的传播,不管是大众人群还是患者对肺结核知识的传播来源应该更广泛,避免造成学生对重点知识信息缺漏现象;又如肺结核治疗疗程中“正规治疗肺结核病时间”这道题,干预前知晓率在62.20%,干预后是79.26%;说明部分学生在认识治疗疾病的时间上仍存在盲点,对病人而言治疗是强化性的,而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少,没有感性认识,说明学生在防治肺结核病知识方面的了解仍不广泛。

篇2

随着人们对心理学研究的深入,逐渐有了新的视角,也就是积极心理学,这主要是注重开发和应用人们身体中固有的、潜在的、积极的力量,通过这种方式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某种方式积极宣传和培养学生构建自身积极健康的心理,维护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随着心理问题出现逐渐的低龄化、极端化,我国的各个高校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也提高了与之配套的软硬件设施。目前,在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向学生介绍促进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和心理品质。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解析各种心理疾病或者是心理问题的现象,向学生传授进行心理调适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心理问题的预防,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不定期地开展心理健康的讲座和主体活动宣传。通过这些方法,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有效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但是这种教育模式,更多的是对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的预防,教学的重点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实质上属于一种“消极心理学”。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理念已经难以适应当前教育以及时代的发展要求,需要及时进行改进,加强学生对积极情绪的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幸福能力和积极人格,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改变传统的心理学教育的理念

教育理念约束着整个教学活动,是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理论基础,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观要求和理性认识。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逐渐增加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心理学教育理念下,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注重缓解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学的重点是“预防”。在这种教育理念下,人们会对心理教育产生误解和偏见,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是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心理疾病或者是心理健康的问题直接等同于心理健康,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就是为了处理和鉴别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这种理念是典型的问题取向,没有正确、科学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挖掘出学生固有的、潜在的积极力量。通过让学生不断地体验积极地情绪,培养出积极的人格和心理品质,达到预防心理问题的目的。转变传统的心理学教育理念,需要做到的是在知识观方面的转变,通过在高校中全面的普及积极心理学相关的知识,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意识到积极心理学对自己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2.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加积极心理学的内容

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生命教育、人际交往、挫折和压力的应对、自我认识、常见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防治、心理健康的标准等。从教学内容可以看出来,目前更加注重对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在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下,学校应该增加相关的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积极的情绪,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和获取幸福的能力。积极的情绪包括爱、感激、自豪、兴趣、满意、快乐等,主要是人体感受到愉悦,可以是受到身体内或者是外部的刺激以及个体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积极的情绪有利于预防疾病,有助于身体健康,同时能够让人们充满幸福感,有助于心理健康。因此,高校的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应该注重使用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增加学生在积极情绪方面的体验,培养学生调节情绪的方法。

3.对心理学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拓展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和心理品质,教师需要注重拓展心理学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多渠道对向学生灌输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首先,教师是要注重课堂教学,这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根据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目标,注重加强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和完善,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在课堂上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其次,在其余的时间,教师可以积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掘朋辈资源,在日常的沟通中促进互相之间的了解,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学的指导和培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理念转变为积极心理学,是时代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和人格,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在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理念下,首先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正确认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其次,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加积极心理学的内容,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积极心理学的作用。最后,教师需要对心理学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拓展,在日常的生活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屠鸣,李晓彧,魏春燕,邱建国,王媛.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篇3

在初中学校中,学校和教师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中,抓文化课、提高升学率是学校需要做的头等大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基本没有。有些学校即使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也会成为其他学科的补课时间。学校管理者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比较落后,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重要影响和意义,学校没有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的心理问题无处排解,学生不知道方法进行解决,导致很多中学生做出违法乱纪的行为。

(二)心理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当前,初中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不少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都是由学校团委等部门的教师兼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专门的研究,只是为了做好学校布置的的工作,他们没有经过系统化的教育培训,对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够透彻,心理咨询的经验不足,技能不高,不利于实现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结果。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比较单一

目前,初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师将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课堂教学的气氛比较沉闷,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形式化,无法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而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是在实际的初中心理课堂上,教师只讲一些比较共性的问题,不能对学生的个别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教学的效果不明显。

(四)错误的认识导致心理咨询室的利用率不高

社会中的很多人对心理存在问题的人比较歧视,甚至被等同于精神病。这种观念下,即使有初中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存在问题,也不敢说出来,不敢求助于心理教师,害怕心理教师将自己的情况说出去,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所以很多初中生都选择隐瞒自己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室中很少看到学生的身影。还有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只是摆设作用,并不对学生开放,设置心理咨询室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策略

(一)提高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

为了进一步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学校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明确心理健康对于初中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日常教育的重要位置上,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小组,明确心理教师的重要职责,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经费,设置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教师,保证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强化心理健康教师的素质能力

要加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做前提。学校应选择一些心理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定期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教育培训,掌握心理诊断的方法以及各种软件的应用,并要求心理专家进行教育讲座。学校还应组织心理教师对学校内的典型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案,提高心理教育的效果。同时,学校也应组织心理教师到医院进行临床实践,了解心理问题的表现,从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心理教师还应加强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蔼地对待每一位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并为他们保守秘密,使学生更加信任教师,能够将自己的心理问题讲给心理教师听,从而帮助自己的解决心理问题。

(三)提高心理咨询室的利用率

目前,很多初中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比较简陋,硬件设施以及环境不完善,对于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室,配备完善的基础设施,改善心理咨询室的环境和氛围,使心理咨询室的环境优雅、舒适,学生在心理咨询室能够放松自己的紧张情绪,配备专业化的心理检测仪器和设备,帮助心理教师判断心理问题。同时,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应远离学生聚集的位置,避免学生在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受到周围学生的偏见,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保证心理咨询室在日常教学时间随意为学生开放,以便满需足学生心理咨询的需要。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

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育的重要因素,学校应为初中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学校应强化自己的精神文化建设,树立正确的学风和校风,教师应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为人师表,鼓励学生,学生应勤奋好学、尊重师长,实现良好的精神风貌,不给心理问题滋生的空间和土壤,使每一位初中生都能够积极健康的成长。

篇4

一、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1.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

人类在朝代过程中,解剖和生理上在不断发展,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结构和机能达到高度发达的水平,具有其它一切生物所没有的特征。人类共有的遗传素质是使儿童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由于遗传切缺陷造成脑发育不全的儿童,其智力障碍往往难以克服。由此可见,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它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自然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

2.家庭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

对于学前儿童,家庭所给予的影响是更多的,更大的。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庭观念、家庭活动内容与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具有率先性、随意性与随机性、亲情性、持久性、丰富性等特点,若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将会对幼儿产生积极影响。

3.幼儿园的环境和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幼儿园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托幼机构对学习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作用,学前儿童对教师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如果儿童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密切、不融洽、不协调,往往会导致其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4.幼儿心理的内部因素之间的矛盾是推动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

由于受幼儿理解、认识等方面能力的限制,幼儿时期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要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形成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势或反射,包括个性心理品质、情绪情感。

二、构建高效实用的教育模式

1.养成性教育模式

在幼儿时期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受幼儿理解、认识等方面能力的限制,在操作上,主要是要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形成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势或反射,包括个性心理品质、情绪情感、社会适应等方面,即采用养成性教育模式。

2.补尝性教育模式

对于已经出现了心理障碍的幼儿,除了应加大养成性教育的力度之外,还应积极采取心理保健措施以及心理咨询、治疗技术,对他们的心理障碍实施有效干预。这种补偿性教育模式在幼儿时期的使用不仅重要,而且比幼儿成人之后再进行干预,效果要好得多。

三、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维护

1.提高幼儿教师素质

第一要从教育理念上更新。幼儿教育既要关注他们的生理成长,同时心理素质的提高也很重要,既要培养他们健康的体魄,也让他们形成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社会生存能力强的人,乐于与人交往,性格好,能及时调整自己的需要与外部的关系。第二要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既有教学方法,也有丰富的知识水平,并把这些运用到教育教学当中去,第三,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水平,并把这些素质施加给幼儿,对幼儿的心理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创设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环境

生态学指出,幼儿的心理发展需要一定的环境中才能更为健康,要把幼儿的心理发展放在多个心理系统中并加以整合。而幼儿发展的环境并不是在一个家庭中、一个幼儿园中就可以的,而是特指那些以人际文化为主要元素的人文环境。这里所说的幼儿心理发展环境所需要的人文环境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即所三个系统:第一是直接环境,一般指家庭和幼儿园,因为这里的教育对幼儿会产生直接有影响;第二是间接环境,一般是家长的工作或者家长所处的朋友、亲威等,这些会对幼儿产生间接的影响,第三是宏观环境,比如幼儿所处的时代、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等是制约幼儿发展的大环境。

3.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施加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关系,日常生活可以对幼儿的心理产生好影响也有坏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引导幼儿正确的心理健康成长方向,使他们的心理是健康的。

4.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对幼儿的心理保健教育

在教育教学中让幼儿形成自我保健的意识,让幼儿知道心理健康对他们长大后具有很大的帮助。

5.注重个体差异

每个幼儿的心理状况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要对心理有一定的问题的幼儿进行个别辅导。

给幼儿一个心理健康的环境免不了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这里所说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一日活动相结合,并不是有意的给幼儿施加多余的环节,也不是只有生活就可以代替幼儿心理健康教学,而是把日常生活中或者教学中具有这方面的内在因素发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长与发展需要进行有意识的教学,使生理健康教育更接近生活,甚至辅助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幼儿园中,我们不能只限于让幼儿与本班的幼儿打交道,而是可以与其他班的幼儿交往,甚至与高一年级的或者低一年级的幼儿交往,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与交往能力。

综上所述,幼儿时期的心理如果能得到健康的发展,那么,会对他们以后直至一生的健康与幸福会有很大的帮助。幼儿是祖国的栋梁,是我们的希望,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对幼儿的心理健康负责,让他们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参考文献:

[1]李善英.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2)

[2]姚本先,邓明.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与途径[J]. 教育科学研究. 2004(01)

篇5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082-01

就国内而言,高血压属于多种慢性疾病中,患病率最高的疾病。目前,高血压已对国内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国内的医疗卫生资源产生了严重影响。而健康教育属于治疗高血压疾病当中所应用的一种手段,其对于提高患者在自我保健方面的意识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目前,如何给予患者进行合理的健康教育属于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此情况下,本次研究对高血压疾病中较常应用的健康教育对策进行总结,分析其应用进展,以期为高血压的治疗提供帮助。

1健康教育策略概述

目前,国内在高血压疾病当中所应用的健康教育策略指的是,依据目标人群的实际情况、预期目标等采取教育所应用的方法。当中所应用的方法有多种,以网络干预、个体化健康教育、KWL策略、俱乐部健康教育、电话回访进行干预、临床护理路径以及危险分层理论等较为常见。

2高血压发病原因分析

目前,导致患者发生高血压的相关因素主要来自4个方面:①年龄过大(年龄>40岁)的患病率相对较高;②患者摄入的盐分过大,导致血压平均水平、患病率等也相应的升高;③肥胖者的发病率较高;④具有高血压家族病史;另外,除了这几个发病相关因素外,心理因素、吸烟、服用避孕药、生活方式等也属于引发高血压的相关因素。高血压疾病是导致患者其他脏器(如肾、脑、心等)受到损害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通过采取自我管理,可有效的预防与控制高血压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3高血压疾病中的常见健康教育策略

3.1网络干预。该策略是借助网络平台来解除患者对于高血压疾病的疑惑,该教育方法属于新型教育策略的一种,一来可缩短患者的健康教育周期,二来节省患者在健康教育、在就诊上所花费的时间与金钱,三来可通过网络上的资源共享来达到多人干预的目的。

3.2个体化健康教育。该教育方法是通过一对一的方式,给予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教育,该教育方式比集体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切切实实解决了患者所具有的问题,具有系统化、个体化以及专业化等特点[1]。因为老年患者在服药依从性、遵医嘱行为等方面较不理想,通过个体化的教育方式,可有效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3.3KWL策略。该方法是从患者的薄弱点入手,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通过进行效果反馈,达到提高患者认知能力的目的。有研究表明,在进行健康教育前,对患者采取问卷调查,可掌握到患者对高血压相关情况的了解程度,进而以访谈形式了解到患者对于高血压疾病的教育需求。另外,在教育中期、教育晚期对患者的认知情况再次评估,确保健康教育的积极效果可充分发挥。

3.4俱乐部健康教育。该教育方法是通过卫生保健的专业人员协助,使得患者可独立进行治疗性/预防性保健活动。就国外而言,该教育方法已发展多年,并且实践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高血压患者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俱乐部中常见的教育方式有经验交流、示范教育、专题讲座等。

3.5电话回访进行干预。该教育方法时通过电话回访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逐渐转变医院封闭式的健康教育服务为开放式。在住院期间,高血压患者所具有的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可得到有效的限制,然而在患者出院后,其不良行为极易再次出现。通过电话回访进行干预,可将健康教育从医院延伸至社区,保障了健康教育的效果。

3.6临床护理路径。该教育方法是通过结合临床护理路径理论、健康教育等,以图表形式展开健康教育。相关医学研究中通过构建临床护理路径的小组给予高血压患者进行教育,负责健康教育的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出院期间给予其连续性、针对性、全面性的健康教育,结果有效提升了健康教育的达标率。

3.7危险分层理论。在高血压疾病的健康教育中,危险分层理论是用于对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危险程度进行分层,进而提供了相应的健康教育重点[2]。其中,对于危险度相对较低的患者,主要侧重与对患者的饮食指导、行为指导,指导患者进行健康的饮食,并学会自行监测血压。对于危险度较高的患者,除了要注重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外,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生活方式,进行针对性干预,指导患者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如何进行处理,并教会其识别靶器官的损害情况。

4高血压疾病健康教育策略的应用进展

一方面,在高血压中所应用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初步阶段,所有相关的医学研究对其展开了实践研究,但尚未成熟。由于不少心理因素均属于高血压疾病的促发相关因素,两者若相互影响,极易形成恶性的循环状态。因此在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应将心理干预纳入其中,从而防止患者由于负面心理影响而加重病情。另一方面,高血压患者要形成健康的促进行为,有效控制自身的血压并提高生活质量,多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慢慢培养。而目前在高血压疾病的健康教育中,评价时间、评价周期所在3~6个月之间,间隔时间较短,而健康教育的效果也许会具有立竿见影的情况,但也十分有可能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具有反跳现象,因此评价时间周期在科学性上较为欠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