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6:00:4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篇1

加工企业与生产基地之间“链条”脱节,导致龙头企业原材料没有稳定的供应渠道。龙头企业重加工、重流通,轻培育、轻服务,加工企业和基地企业、农民之间没有真正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仅靠价格拉动增收,靠政策扶持致富,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制约了企业规模效益的提高。如科玛协力魔芋发展有限公司按企业每年加工2000吨魔芋精粉生产能力计算,年需鲜魔芋26315吨,而本县实际魔芋种植面积5.3万亩,年产鲜魔芋40000吨,其中商品魔芋28000吨,完全能够保证该企业满负荷生产,但科玛协力魔芋发展有限公司没有与这些生产基地和生产农户签订购销合同,导致本地生产的鲜魔芋被外地加工企业大量收购,而该企业又派采购人员在外地采购原料,增加了企业成本,限制了规模发展。

企业诚信意识和市场意识差,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由于大多数民营企业不注重文化建设,管理水平较低,经营观念落后,市场意识差,诚信度低,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导致与外商签订的购销合同难以如约履行。当供大于求时,产品外销无路,造成产品积压,价格下跌;当求大于供时,生产企业纷纷抬价、惜售,错失良机。

财务体系不健全,核算意识差,经营效益低。一是没有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缺乏约束。二是会计账目不完整,会计报表残缺不齐,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有的企业甚至做假账、做假报表。三是核算意识差,应收货款居高不下。如科玛协力魔芋发展有限公司近年来累计销售收入523万元,回笼货款202万元,占销售收入的39%,应收货款321万元,占销售收入的61%,有的超过结算期9个多月。仅此一项,企业年增加利息支出13.1万元。四是普遍存在坐支销售货款,销售货款归行率都在80%以下。

建议和对策

建立“企业+生产基地”联营模式,保证企业正常生产原材料的需求。企业要按照当年生产计划,及早与生产基地和农户签订购销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保证充足的原材料供应。

加大企业管理人员培训,转变经营理念,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水平。一是督促企业管理人员参加专业培训,提高专业素质,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二是组织龙头企业管理人员外出参观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水平,增强市场意识和紧迫感、责任感,自我加压,提高管理水平。

篇2

截止2018年12月末,支持小微企业户数达到XXX户,发放贷款金额XXX万元,其中:企业XX户,金额XXX万元;小微企业主贷款XX户,金额XXX万元;个体工商户贷款XX户,金额XXX万元。投向农村合作社成员用于安格斯牛养殖类贷款XX户,金额XX万元;向符合贷款条件的XXX家小微企业授信XXX万元。

二、采取主要措施和取得成效

(一)创新模式产品,进一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1.创新信贷产品。根据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和资金需求特点,推出富商贷、下岗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循保商户贷、携手商户贷、小企业循环贷、小企业联盟贷等信贷产品。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额度控制、循环使用”的产品管理模式,为企业提供存款、支付、结算、等一体化的综合金融服务。

2.扩大抵质押物范围。积极采用“不动产抵押+其他补充担保措施”的组合担保方式,扩大抵押率,解决企业足额贷款问题。注重对企业第一还款来源的分析判断,在第一还款来源覆盖充分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公司治理完善、负债水平合理、履约记录良好的优质企业适当提高贷款比例。

3.创新还款方式。积极拓宽民营企业兼并重组融资渠道,通过展期、期限重约、贷款重组、无还本续贷等方式,提高存量资金使用效率,推动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对暂时遇到经营困难,但产品有市场、项目有发展前景、技术有市场竞争力、诚信经营的民营企业,区分外部原因导致的暂时困难与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缺陷导致的困难,实行“一企一策”的风险化解策略,不盲目停贷、压贷、抽贷、断贷,采取分期偿还本金等方式减轻企业负担,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二)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

1.加强融资成本管理。结合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周期和风险状况等因素,实行差别化的利率政策,合理确定民营企业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充分压降内部管理成本,运用科技手段降低运营成本,带动企业融资成本下降。

2.严格收费管理。严格落实“七不准”“四公开”“两禁两限”要求,进一步落实好服务价格相关政策规定,及时整改不合法、不合理收费,酌情减免合法收费,不将尽职调查、押品评估等相关成本转嫁给客户,不对民营企业贷款收取承诺费、资金管理费等任何费用。

(三)完善配套服务,进一步提高服务民营企业能力

1.优化信贷流程。按照市场化、法制化原则,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公司治理完善、负债水平合理、履约记录良好的民营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优化审批流程,调整对风险控制无实质影响的审批条件,减少不必要审核环节,明确每个环节的时限要求,确保信贷审批效率不低于平均水平。

2.提升支付结算服务水平。加强支付系统建设、维护和管理,提高民营经济资金周转速度。不断丰富手机银行、企业网银、微信银行等电子渠道服务功能。加快助农金融服务点建设,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扩大POS机具布放范围,对乡镇民营经济的金融服务覆盖率达100%。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小微企业自身实力不足无法达到贷款要求

1.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小微企业具有资产规模小、资产负债率高、产业层次低等特点,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弱。特别是初创期的小微企业,底子薄、自有资本少、产品技术含量低、现金流不足,达不到金融机构授信标准。

2.财务制度不健全,资信状况较差。小微企业大多由个人或家族创建,未建立现代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和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3.抵押物不足,缺乏有效抵押品。抵押担保是小微企业取得贷款的最主要形式。小微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普遍存在固定资产少、流动资产变化快、无形资产难以量化、厂房设备不足以作为贷款抵押物等问题。部分小微企业甚至没有取得土地使用权证或者厂房都是租用的,根本无抵押物可言。

4.扎旗地区有部分开发商当时开发楼盘时办理“自建”手续,土地性质为“集体”或“划拨”,未缴纳土地出纳金,而现如今土地性质为“集体”或“划拨”根本无法补缴土地出让金,导致房屋业主无法办理不动产抵押登记手续。

(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1.担保机构作用有限。担保机构普遍存在注册资本低、运转不规范、担保基金量小、协作银行选择困难等问题。尤其是扎旗地区担保机构少且担保能力较弱,根本无法为小微企业提供有效保证。

2.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起步较晚、信用信息采集难度大,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有待提高。

四、下一步对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安排和有关建议 

一是创新产品模式,推广无还本续贷模式,持续提高信用良好、生产经营正常的民营企业无还本续贷笔数、金额占比,清理不必要的“通道”和“过桥”环节,缓解企业到期还款压力。扩大担保品范围,增加专利权、商标权、股权、承包经营权等质押品的担保运用,有效解决担保难问题。

二是创新融资服务模式。大力推广“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通过围绕核心企业增信,开展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金融服务,形成“农村信用社+核心企业+经销商”“农村信用社+合作社+农牧户”等服务模式,盘活民营企业动产资源。

三是对能够带动和吸纳贫困户发展生产、就业增收等农牧业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在信贷资金、利率定价上积极给予支持。

四是提供工商注册代办服务。主动对接市场监督管理局,与其签订具体业务合作协议,指定线下代办窗口,免费提供代办注册、变更、注销登记及后续融资、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

篇3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乐山民营经济在乐山地方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自2013年以来的经济下行中,乐山民营经济受到较大冲击,名企的上游企业要现款,下游企业要赊账,结算周期和应收账款周期普遍拉长,企业资金链紧绷。如何重新认识经济转型新常态下乐山民营经济,如何在支持其转型发展中化解风险,缓解资金瓶颈,捕捉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是民企和银行急需解决的问题。乐山银行业努力探索,取得了成效。

一、民营经济是乐山经济发展和转型的重要组成

乐山民营经济占非公有制经济的94%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近年来,乐山市民营经济实现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支撑和推动乐山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15年乐山市国内生产总值1301亿元,其中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10亿元,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3%。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民间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六成,税收也占到六成,解决就业占7七成。民营经济已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壮大经济实力的重要力量。随着民营经济涉足的产业从主要以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小型制造等传统行业为主,拓展到三次产业的多个领域,并向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资本和技术不断聚集提升。以民营企业为主逐步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冶金建材、精细盐磷化工、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六大产业集群,如碳纤维复合材料、新型专业陶瓷、化工双甘膦等,结构优化成效明显。乐山市立足资源优势,经过多年的规划发展和结构导向调整,2016年乐山确立了旅游主导产业的地位,民营企业积极介入与旅游匹配的绿色产业,高新区的总部经济区,五通,犍为传统产业的低碳发展,沐川、井研的生态农业,建设全省最大的有机茶叶、有机竹笋基地。通过PPP等方式等参与打造与旅游相适应的美丽城市的“三江六岸”、“特色小镇”。在与旅游相联动的生态脱贫中展现民营经济的创新活力。在新一轮的民企“参军”中,走军民融合之路。

二、乐山民营经济获得了银行业机构较好的金融支持

各银行提高了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可获取性和覆盖面。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特别是贷款需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额外提高门槛,不设玻璃门弹簧门。截至2016年3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表内外授信余额103亿元,支持各类民营企业1.7万户。银行提供的融资服务方式逐渐多样化,积极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包括金融结算服务、财务顾问服务、结构化投融资业务,着手为民营企业设计债权承销业务等。辖内银行业机构中非授信业务民营企业客户数5万余户。各银行改进优化服务网点和设备,向城郊、集镇、园区延伸扎根。普及推广手机银行、电子银行等。丰富金融服务的“毛细血管”。2016年上半年,全市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10个百分点。

各银行提升了对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各银行通过制度、流程和产品创新满足民营经济的差异化需求,降低融资成本。全市现有挂牌的小微支行3家,一些银行也将部分传统支行定位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专营机构。除传统的“三表、三品、三流”以外,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对客户发票、税务,POS数据,以及产业链上核心企业出具的交易数据作为客户分析的基础。积极推动建立政府、银行和担保机构合作机制,合理分担信贷风险,推进“银税保互动”等新服务模式。乐山建行与税务部门签订合作协议,纳税评级高的客户可向建行申请最高额度为200万元的纯信用“税易贷”。借助省财政和产业园区补偿金,为园区企业提供“园保贷”融资、网银循环贷等。在转贷续贷上也不断完善制度办法和IT系统。乐山商业银行主动争取并用好央行政策工具,如全省首家试点的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等,至2016年上半年已累计运用专项资金77亿元,主要投向了民营经济。为降企业融资成本,农行等采取自己内部评估抵押资产、资产价值确认函等。有的银行不仅担保费率控制在2-3%以内,而且不收取保证金,抵押率提高到70~80%,对部分优质客户还可以足值贷、征信互认。招商银行一次抵押评估可以办理三个一年期贷款。中行“中银信贷工厂”通过专营机构和采用标准化流程集中审批提高效率,与海外分行协调,举办跨境交流合作会,打通国界开展业务。对企业的金融服务中,各银行减免合并收费项目共300多项。有的银行对新增收费项目公示三个月。全市一年期担保贷款的总成本一般控制在10%以内,抵押贷款8%以内,如邮储银行2016年上半年平均6.54%,相比2015的7.15%降幅较大。工行促进互联网金融服务,推动19家本地企业零门槛入驻工行融e购电商平台。国开行四川省分行自2015年起开展专项建设基金工作,以股权投资或股东借款的方式解决乐山重点领域项目资本金不足问题。

各银行落实经济转型期支持实体经济的要求,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安全等可以整改后达标,业主有意愿,也有信心度过难关,配合银行理清理对外的负债,担保,包括民间借贷情况的,银行业机构为企业转贷、续贷,降低利率,改变还款方式,不抽贷、断贷压贷,保持企业的资金链不断裂。在监管部门的督导下,各债权银行还成立债权银行委员会,相互交流债权企业的基本信息,通报企业重大投融资活动,共同研究风险化解方案,对企业采用一致的共进退行动。

支持乐山民营企业的“军民融合”发展。四川是军民融合发展的改革试验区,乐山有传统的核工业等基础。军民融合产业创新性强,技术密集,附加值高,也正符合经济转型升级的大方向。乐山银行业把握地方政府出台政策,探索以老军工企业为基础建立融合发展园区的机会,针对“民”和“民参军”的企业不断更新服务模式,突出地方特色,给予较高的利率优惠。在符合保密原则的基础上,做好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态分析。银行监管部门完善军民融合金融服务专项考核评估,形成了正向的激励和负向的约束。

三、对民营经济金融支持的制约因素

首先还是政策支持的问题。近年来支持民企发展的政策出台不少,但落地不到位。越往下走,政策的影响越来越低。国家和省里形成了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财政、税收、金融等一整套优惠政策体系,持续为企业松绑减负,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但到市县一级,要么是不具有可操作性的照搬,要么是干脆迟迟不落实。对待民营企业也缺乏政策宣传和解读,一些可操作性的政策在执行中不到位时也往往缺乏督促机制。

其次是民营企业自身存在明显短板制约融资业务。特别是有的企业公司治理不健全、股东监事风险意识弱,公司章程中权利责任等条款模糊不清。不少企业是新一轮经济上行周期发展起来的,没有经历过下行周期的冲击导致风险识别和处理能力弱。发展战略不清晰稳定,盲目扩张,绷紧资金链。不合理的企业经济结构在经济下行期业务风险不断显现。在环境过热时盲目的脱离主业的投资很快暴露出来,一些企业盲目投资资源产品初加工企业和房地产项目,业务跨度大。随资产价格的急剧下跌,又不愿果断止损导致主业资金链紧张。资产价格的下跌又导致企业的投资欲望减少,2016年上半年,乐山占总投资61%的民间投资增速仅仅0.4%,同比回落14个百分点。一些中大型企业关联关系复杂,形成理不清楚的“担保网络”和“连环担保”。不少企业还涉及高息的民间借贷,往往是导致资金链断裂的导火线。科技创新投入少,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弱。据初步调查,三分之二以上的非公企业没有研发部门或固定的科研合作单位。研发投入强度低导致新产品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不足5%。在军民融合发展中,民营企业在军工市场的合作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而且有保密协议的约束,客观上影响了经营和财务透明度。

再次,对银行业机构来说,贷款等债权的违约率不断攀升,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不良贷款占到不良贷款的一半,不良资产管控压力增大,内部问责和外部监管也更严厉,如有的大型银行,不良贷款的追责情况需要报总行的监察部。出于对风险、利润等指标的综合考虑,商业金融毕竟不是政策金融,各行社的授信和贷款增量下降的幅度比较大。长期以来银行金融服务的专业性强,产品宣传主动营销力度弱,让银行自己和有金融服务需求的企业之间形成了“沟壑”。

四、对策和建议

(一)推动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在市县落地

民企具有天然的创新基因,国家和省级层面近年来出台了不少鼓励和支持民企发展的政策,有的配套措施还很具体,职能部门的可操作性强,但在市县一级就出现政策措施递减的情况,民企的获得感不好,一方面地方财力不足,更重要的是工作效率问题。市县一级要加快落实民间资本投资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性措施,进一步细化行业领域准入规则、标准和条件等,建立健全具有操作性的支持体系,活跃产权交易和技术交易市场,疏通民间资本进入和退出渠道。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进入公开招标、特许经营、知识产权入股和产业投资基金等领域;通过技术改造、自主创新、节能环保等专项政府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产业引导作用。通过实施风险补偿、贷款贴息、担保费补助、担保代偿损失补助、保险费补助等政策,健全风险共担机制。对民间投资的保护也非常重要,民间资本最关心的是辛苦投资和积累的财产或产权能否保值增值和完整安全。在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的债务纠纷中,要体现司法的公正。

(二)督促民营企业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

银行自身不仅有资金优势,还有信息、技术、人才、管理等优势,对企业的金融服务不仅在资金和结算,还要辅导和促进民营企业清晰化发展战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把握产业发展的方向,打造绿色健康品牌,加大技术创新,充分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技术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银行要为企业做好总体财务策划,引导企业多维度拓宽融资渠道,除传统的银行贷款外,探索“新三板”挂牌、产业发展和风险投资基金、中小企业集合债、专项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使用。

(三)督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大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创新力度

突出银行机构建设的专营定位,完善符合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特点的信用评级授信制度,量身打造特色信贷产品,通过设定合理的贷款条件、期限结构和产品定价等手段强化风险防控。探索发展各类形式的担保机构,对现有的担保公司进行整合重组,依托省级政府背景的再担保公司,在新常态下探索担保的制度和方法,建立完善担保机构的资本补充机制,增强担保公司实力。

篇4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是所有制主体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这一基本制度使我国民营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日益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已经被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未来的整体竞争力。

一、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民营经济克服了基础薄弱和先天不足等劣势,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GDP中民营经济所占比重已达到61%,拥有的资产占全社会资产的比重已超过20%,民营企业产值已“三分天下”甚至“二分天下”,并逐渐显露出它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以及维护供需平衡、扩大就业、稳定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民营企业的发展正从发展初期向发展中期转变,正向着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向发展。从民营企业的形成来看,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一是从个体户起家,逐渐积累发展起来,或直接由家庭成员投资兴办的家庭式企业;二是朋友、同事参股合资开办的合伙企业;三是国营或集体企业通过买断转型的企业等。其共同的特点是企业的所有权归一个或少数几个投资者所有,其企业股份不断分散化、社会化。从现实情况来看,民营企业还是企业中的弱势群体。在经济潮起潮落中,少数民营企业能够抓住机遇,决策得当,从而越过了初创期的艰难,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一跃成为企业明星。但是,多数民营企业还处于创业后的成长期,有待于在竞争中壮大和发展。与此同时,有不少民营企业成立后不久就消失了,也有一些企业虽一时赫赫有名,但却并未逃脱昙花一现的命运,如“三株”、“巨人”、“飞龙”、“太阳神”等,更有为数不少的民营企业在市场的夹缝中惨淡经营。因此,民营企业从总体上看,虽然有其市场化程度高、经营灵活、社会负担轻等优势,但中国民营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也的确存在一些问题,并且生产周期都不长。国内理论界对这种“短寿”现象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中国民企易“短寿”的更深层次的原因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法人的发展思路,因为企业家的发展思路是企业的灵魂,这对民营企业来讲是十分重要的。

二、影响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因

1.管理水平低下

我国目前的许多民营企业都选择了家长式管理模式,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家族”和“亲缘化”特征,实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经营者既是资产所有者,也是资产经营者。一项研究资料显示,家庭式企业的寿命一般为2-3年左右,在延续第二代的家庭企业只占39%,而能延至第三代的企业更少,只有15%。在制约家族企业长盛不衰的诸多原因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家族式企业的产权结构妨碍着家族式企业的发展。国有企业最大的问题是产权不明晰,而家族企业却不存在这个问题,但是他们却面临着另外一个同样十分严峻的问题,即产权的过度集中或是说单一化。产权单一不利于企业形成一种开放的系统,从而使社会资源不能有效地进入企业,企业很难借助于外力实现根本性的进步。产权单一的另一个弊病是决策的非民主化。由于产权的高度集中,事实上没有人有权也没有义务纠正企业决策人可能出现的错误。

2.人才机制不灵活

大多数民营企业家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但现实条件下大多数民营企业却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家落后的“资本雇佣劳动力”观念和强盗逻辑,认为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只是劳动力的雇佣关系,很多民营企业家认为只要有高薪,市场上多的是优秀人才,而没有从思想意识上真正重视人才和维护他们的人格尊严。加之一些民营企业任人唯亲的用人方式,使优秀人才难以真正融入民营企业。因此,在民营企业工作的人才通常持打工心态,只关心眼前利益,对企业没有认同感和长期扎根的观念。经济学家吴稼祥在《体制保障还是人格保障》中指出:“有多大的人格办多大的企业。”对于一个民营企业来说,要想罗致真正的人才,民营企业家自身首先必须有一个博大的胸怀、远大的目标和分利于民的境界。民营企业家应主动抛弃“江山为我打,企业为我有”的陈旧观念,充分确立“智力资本”在企业的地位,通过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造,建立企业内部的共同利益平台,使那些能够为公司创造价值的人才能够在公司处于“显著”地位。这是民营企业家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也是民营企业走向长盛不衰的必由之路。

3.决策盲目,增加了企业经营风险

民营企业的发展初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帮助,这在一个曾经长期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经济社会中是非常正常的,但却使一部分成功的经营者因此而淡化了风险意识。过分自信导致无法正确地评价自己,也无法正确地评价企业的成功。在多元化问题上摔跟头的民营企业之所以先后走进了多元化的陷阱,首先与这些民营企业家的成功经历和个人心态有很大的关系。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之下,一些民营企业没有经过认真论证,一拍脑袋便进入了另一个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在很“风光”地投入巨资后令人遗憾地大败而归。

4.设备科技含量低,技术改造相对滞后,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民营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这种生产模式注定了企业的战略与企业能够相互调动的资源不能相互支撑,战略与资源无法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系统。从抽象的意义上讲一个战略其本身实际上并无所谓对错,而只有对本企业适合不适合之分。同样一个战略,对于一个企业可能是致胜的“法宝”,而对于另一个企业则可能是跌进万丈深渊的“陷阱”。当一个企业制定了一个与自身不适应的战略时,其战略越宏大将会使企业越被动。

5.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政策环境的局限阻碍了多数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融资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由于种种原因,国有商业银行主要服务于政府项目和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的融资要求,不论企业项目如何,大多都为防范风险而较少介入。

三、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无论在我国还是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家族式民营企业的存在和发展都与一定的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状况、社会文化特征密切相关。家族企业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生态群体的母体和重要的企业组织形态,其治理结构优劣并存。全盘否定民营企业的家族治理模式,就等于推翻了当前我国民营经济的基础,这是不可取的。民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演变有一个特定的历史过程,根据其发展阶段采用相应的治理结构,才能使其生命力不断延伸,而现代企业制度并不适合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的现实状况。

创新体系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在创新体系中,制度创新以理论创新为前提,而其本身对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具有保障作用。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制度环境很不完善,制度环境的改善将使我国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只有坚持制度创新,积极改善现存体制和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中的各种制约因素,使民营企业的创造力和生产力与制度框架在交互作用中不断演进,才能使企业跨上新的发展平台,顺利完成企业形态的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民营企业的制度创新应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培育企业家精神

由于企业家的素质决定了我国广大民营企业的素质和发展,因而民营企业制度创新中最重要的就是企业家自身的创新。企业家创新的途径有三个:第一,加强对企业家的人力资本投资。企业家可以通过系统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来提升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如主动参加培训、进修MBA、自学等。第二,坚持“干中学”,不断地用科学的方法归纳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从实践中体会、感悟企业经营管理之道。第三,适时引进职业经理人。民营企业家可在时机成熟时引进职业经理人,给予其一定的资本所有权,自己则保留控制权和剩余价值索取权。

企业家精神能对民营企业的经营哲学、价值理念产生极大的影响,因而培育企业家精神是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和企业家创新的核心内容。进一步强化企业家的实干精神、创新精神、不屈不挠、逆流而上的精神,对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2.进行产权制度创新

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清晰合理的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创新的突破口,产权不清会导致人们热衷于瓜分企业而丧失关注企业效率的责任心。我国民营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重点是:第一,明晰企业产权。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在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框架下逐步实现与公有产权的分离,即创业初期采用集体企业形态的民营企业要在科学核算的基础上真正“摘帽”;另一方面,是要逐步实现企业产权与企业家或家族财产的分离,为引入家族外部投资、鼓励人才以技术和管理才能入股、实现企业形态的进一步转变创造条件。第二,实现产权多元化。封闭式的单一产权结构虽然使民营企业保持了高效的激励机制与决策效率,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其弊端也日渐显现。单一产权使企业家或其家族承担了很高的经营风险,限制了企业的规模,不利于企业实现企业形态的转换,更不利于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而积极引入外部投资,实现产权多元化,是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第三,实现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合理化。目前,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内部产权的“分散”仍局限在家族成员之间。通过在企业内部合理分配股权,吸纳职业经理人和技术骨干的股份并适当送股,进行股权激励,能使其增强主人翁意识;实行员工持股,能使员工获得劳动收入之外的资本收益,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家或家族则能在相对股权降低的同时增加股份的绝对份额,从而提高收益的绝对额度。

3.健全企业运行机制

真正优秀的企业不是依赖优秀的企业家,而是依靠让企业家、经理人各司其职的企业运行机制。健全的企业运行机制,能使民营企业更换数代企业家而经久不衰。健全机制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健全企业内部运行机制,通过董事会、职代会、监事会等机构强化对企业家的约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并建立一套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管理机制,如财务机制、技术创新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等;另一方面,要健全企业外部约束机制,包括产品市场、要素市场、资本市场等,加强对企业的约束。有效的市场机制能迅速反映企业任何合理和不合理的行为,并对企业进行“纠错”,增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改善企业经营的外部制度环境

篇5

一、蓝海战略的内涵

所谓蓝海战略:即超越产业竞争,开创全新市场。战略布局对于任何一个组织都至关重要。流连于红海的竞争之中,将越来越难以创造未来的获利性增长。要赢得明天,企业不能靠与对手竞争,而是要开创蓝海,也就是说要开创蕴含庞大需求的新市场空间,以走上持续增长的道路。这种被称为价值创新的战略行动,能够为企业和买方都创造价值上的飞跃,是企业彻底甩脱竞争对手,并将新的需求释放出来的有效途径。企业要驶入无人竞争的蓝海,就意味着企业选择了一条充满机遇和挑战的道路。同时企业也要为公众着想,尽一份自己的责任,这才是蓝海战略的真正意义所在。

二、蓝海战略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1.创新是关键

蓝海战略中,创新很重要。红海与蓝海的重大区别在于以不同的方式、角度来看待和处理,最根本的是价值创新。价值创新挑战了基于竞争的战略思想中最广为人们接受的信条:即价值和成本间的权衡取舍关系。常规看法认为,一家企业要么以较高成本为顾客创造更高的价值,要么用较低的成本创造产品的有效价值,这样战略就被看作为如何在“差异化”和“低成本”之中选择其一。然而志在开创蓝海的人们则会同时追求“差异化”和“低成本”,从而启发我们要想开创蓝海,摆脱竞争,就要以一种新的方法思考和实施战略,即价值创新。只有制订一个正确的竞争战略,摆脱同质化竞争,走特色化的新型道路,才能使自己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获得核心竞争力。

蓝海不仅仅是指技术突破,也不在于进入市场时机或早或晚,一项不被市场认可的新产品就不能被称作是蓝海。蓝海的终极目标是企业把创新与效用、价格、成本正合为一体的价值创新。产品、人员、过程三大因素都要周全考虑。即在有了一个好创意的前提下,首先要唤醒员工,让他们一意识到战略变革的重要性。另外,企业从一开始就应该让员工个人参与到战略决策中,询问他们的意见,而且要让所有相关和受的员工都清楚制定最终的战略决策的理由,同时发告诉他们游戏规则,只有这样一个公平、公开的过程才能让员工感觉到自己受到了尊重,从而自愿地加入到变革当中,而这些将决定企业能否在有限的资源下成功实现变革。因此,中国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才能逐步实现自主创新。

2.真正关心顾客

在实施蓝海战略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探寻顾客尚未满足的需求。顾客尚未满足的需求有两种:大家都看得到的显形需求、不易被认知的顾客的隐性需求。因此,企业应该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真正实现对顾客的承诺,真正做一个让顾客满意和对社会负责的企业。诸如良好的售后服务和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过程都是真正关心顾客的表现。

三、人们对蓝海战略认识的误区

自从“ 蓝海战略”提出后, 就在世界企业管理界掀起了一股“ 蓝海风暴”,但人们对于“ 蓝海战略”的认识还存在着许多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蓝海战略需要创新,但创新不等于蓝海战略

虽然《蓝海战略》一书非常强调创新的重要性,但创新并不是蓝海战略的核心价值。蓝海战略所强调的创新是能够为企业带来利益的创新,即价值创新。这种价值创新只有既能使企业获利,又不易被别的企业模仿,才是真正的蓝海战略。因此,尽管蓝海战略重视创新,离不开创新,但创新与蓝海战略不能画等号。

蓝海战略中作者所举的案例,都是一些传统产业,如马戏团和葡萄酒。但是,许多的中国企业应该注意:在蓝海战略的制定过程中,企业不能脱离自己的实际能力,单单依靠想象是无法进入生存领域的。

2.蓝海战略强调摆脱残酷的竞争方式,但并不意味企业没有竞争意识

我们知道很多企业都面临着各种各样严峻竞争的困扰,但是也有一些公司例外,他们没有竞争者,比如星巴克。星巴克始终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它有很多家店,每家店门口都有人在排队。这种现象用以竞争为基础的是无法解释的,而蓝海战略使我们了解到无竞争市场与有竞争市场之间的差异。今天的蓝海并不意味着明天还是蓝海。蓝海确实能为企业带来高额利润,能使企业摆脱竞争,驶入风平浪静的海港。但摆脱竞争只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最初进入蓝海的企业可能会掏到第一桶金,暂时安全,但随着追随者的进入,蓝海会渐渐被血腥的味道充斥,最终变成红海。因此,摆脱竞争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任何进入蓝海的企业都需要不断开创新的蓝海,不断提高竞争意识,不断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蓝海,保证自己永远在巨大的蓝海中生存。

四、实现从红海战略到蓝海战略的转移

当前,技术进步加速全球一体化以及消费者需求个性化等诸多变化,使竞争更加激烈 。如何走出超越竞争的战略进入蓝海,是企业的头等大事。为此,企业需要转型,需要寻找进入蓝海的方式。蓝海战略的核心是改变行业的竞争模式,蓝海既可以出现在现有产业疆域之外,也可以萌生在现有产业的红海之中。因此,对于中国企业,重要的是如何实现从红海战略到蓝海战略的转移。要顺利实现这个战略性的转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开创没有竞争的新市场;不与对手竞争,使竞争变得毫不相干;创造新的需求,并通过成本控制,追求持续领先;同时追求为顾客提供的高价值与产品的低成本;调整整个公司的操作系统,给予完全的配合。要实现以上转变,首先就要做到:

1.创新思维,重视企业家的作用

企业家是一种执行新组合的职能,这种职能不是一般通过小步骤的不断调整从旧组合中产生的,它既不产生新变化,也不产生我们所谓的,而是间断出现,是第一次出现,而不是已经成为惯例。程序性工作属于经理人或者管理者“企业家”的本质在于不断发现机会和利用机会,由此才推动了经济和的进步和发展。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环境剧烈变化的,挑战与机遇并存,这就要求企业家创新思维,独辟蹊径,识别并把握机会,不在竞争白热化的市场上争高低。

2.从以效率为中心到以价值为中心,实现管理重心转移

过去在巨型工厂、复杂自动化设备和众多工人的基础上的组织与管理形态下,管理的重点在于实现工作效率最大化。而在接近一种似乎没有实体存在的组织中,价值创造最重要,组织成为整合全球资源的弹性需要,时间构成决策和行为上的最重要因素。单纯追求效率不再有效,弹性和适应性成为取胜的关键和条件,比谁的速度更快,比谁能主导市场。这就需要从以往的单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做法上转到同时提高客户价值和企业价值的道路上来,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

3.克服组织障碍,开通从红海到蓝海战略的转移之路

尽管人们越来越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达成共识,但人们并未完全接受价值创新。这是因为价值创新往往涉及部门、单位以及个人利益的调整,需要组织内部取得思想和行动上的协同一致。因此,首先要使员工意识到战略转移的必要性,其次要集中使用有限资源,最后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保证组织的支持。

五、中国企业运用蓝海战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在《蓝海战略》一书中提到,据调查,86%的新业务开拓都是在红海的领域,只有14%在蓝海领域进行。虽然蓝海领域内进行的新业务开拓只有14%,但是却占收入上的62%,利润上的39%。由此可见,进入蓝海对于企业、对于社会都受益匪浅。对我国企业,其意义则更加重大。

1.改变我国陈旧的竞争观念,避免残酷的价格战

当前许多企业把目光集中在了低成本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价格战不仅企业的品牌和信誉,使其难以长久生存,也使消费者难以得到实惠。就拿我国彩电业的价格战来说,尽管企业将彩电的价格降低到不能再降的程度,但消费者并没有因此就感到满意。当企业在某一产业中难以寻找出路时,企业应该转换观念,及时调整投资方向,开辟属于自己的蓝海。

2.为企业家开辟新的投资思路,避免盲目跟风

在我国,由于企业家缺乏创新意识导致的“ 家电热”、“ 汽车热”、“数码热”等现象屡见不鲜。这种现象不仅会使参与其中的企业受损,而且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不能使社会资源达到较优配置。虽然国内也有具备创新意识的企业家走进了自己的蓝海,但毕竟是凤毛麟角。面对这样的大环境,企业能否避免跟风,始终不渝地走自己的路是摆在企业家面前的一大。因此,在中国,企业实施蓝海战略必须首先树立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培养企业家的战略眼光,改变跟风的习惯。

3.提升我国产品附加值,改变我国“ 世界加工厂”的形象

,发达国家制造业的“ 空心化”实际上是将增值较低的装配部分转移出来,而自己则牢牢把持对高附加值部分,如关键技术等知识产权的控制,形成双方相对收益上的巨大差异,使得装配方根本无力实施技术赶超。因此,技术的落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实际经济和政治地位。我国必须改变这种现状,积极探索寻找新的出路,开辟有中国特色的产品、技术、品牌、商标等等。我们的企业要扭转目前这种只赚取加工费的局面,必须开创自己的蓝海,不断地创新,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1] 王倩茹.突出重围.打造中国特色的”蓝海战略” .中外企业家,2006.(5).

篇6

2.企业法人因安置富余人员兴办第三产业,申请变更原登记注册事项的,除增设具备法人资格的分支机构外,其它事项由企业法人依据章程自主确定,可不再提交上级主管部门批件,直接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为鼓励全民所有制企业用一部分国有资产开办集体所有制的第三产业企业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企业在办理登记注册手续时,只需提交上级主管部门的资产负债表或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表,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开具资金信用证明,按规定核定占用费后,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注册登记,不再另行办理验资手续。职工自筹资金或合伙经营的,可以委托本地区或跨地区的验资机构出具验资证明。

3.除军队房产外,对以租赁房屋为企业用房或经营场所的,企业可凭产权方出具的房产证明及双方房屋租赁协议,直接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注册登记。鼓励中外合资企业与本市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联营开办生产型、科技型企业。具备条件的,可直接到所在区、县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注册登记。

4.鼓励企业富余人员,经原企业同意,可自愿组合、自筹资金合作合伙兴办新的第三产业企业;允许企业采取资金入股或投资入股的方式兴办股份合作制第三产业企业;支持和鼓励企业职工按照合作制的原则兴办职工消费合作社;对具备资金、场地、设施、人员和技术力量等基本经营条件的企业,允许跨行业开展多种经营。

5.放宽审批有条件的第三产业企业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开展批发业务。生产企业开办的有商业批发业务的企业,除国家有特殊规定的商品外,可以从事非自产商品的批发经营业务,其注册资金可区别不同经营项目,适当降低限额起点;商业零售企业兼营批发业务的,其批发营业场地面积要与批发业务相适应,不作具体规定。对第三产业企业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批发兼零售企业的最低批发销售额占销售总额的比例和零售兼批发企业的最高批发销售额占销售总额的比例,不再作具体规定。允许企业灵活经营,能批则批,能零则零。

6.企业申办第三产业,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可直接到所在区、县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营业执照;如涉及到行业主管部门时,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要尽量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在收到企业申报5天内必须给予明确答复。市、区(县)两级联合审批办公室在联合办公时,可吸收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参加,加快审批速度。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符合开办标准和从业条件的申请,要加快审批,登记发照。

7.新办不需增加劳动工资指标的全民所有制第三产业企业,由各区、县、局(总公司)自行审批,抄报市计委和市政府主管委、办备案,凭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开具的资金信用证明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

8.适当提高新、老第三产业企业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职工的计税工资标准,一般行业可由每人每年1800元调整到2200元,特殊体力劳动行业可由每人每年2160元调整到2560元,在成本(费用)中列支,另外可根据企业经济效益高低,由各区、县、局(总公司)审核后报税务机关批准,在上述计税工资标准基础上,可在上下不超过30%的范围内浮动。

9.新开办或原有第三产业企业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安置富余人员的工资、奖金,可按照原单位上年在成本中列支的人均工资总额,由原单位劳资部门开具证明后,在成本中列支。分配制度和工资形式,可根据自身的经济效益高低和生产经营特点,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由企业自行确定。经济效益高于主办单位的,在处理好积累与消费关系的前提下,职工的工资水平可高于主办单位,反之,则应不高于主办单位。安置进来的富余人员的工资水平由接收单位重新确定。

10.对从事饮食、服务、修理、服装零活加工的第三产业企业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职工,经有关部门批准,可实行提成工资。

11.安置到第三产业企业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的富余人员的退休费统筹基金、职工待业保险基金,仍由原所在单位缴纳。职工达到退休年龄时,仍回所在单位办理退休手续,享受退休待遇。其中到社会上待业的,由原所在单位出具证明,按规定享受待业保险。

12.安置到第三产业企业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的各类人员,均应与所到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其中安置的富余人员要签订安置合同,聘用人员要签订聘用合同。签订各类合同要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合同一经签订即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必须严格履行。

13.各金融机构要在信贷计划的总盘子中,划出一定的贷款规模,用于支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市工商银行今年要安排1?2亿元贷款,专门用于支持第三产业企业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的发展。市劳动局要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贷款贴息。

14.对发展第三产业的贷款,要贯彻区别对待、择优扶持、讲究效益、有借有还的原则。在保证归还贷款的前提下,企业自有资金比例可按不低于10%掌握。对规模较小的企业,可用少量流动资金贷款支持其营业用房的装修和值价不高的设备购置。允许信用社向从事第三产业的集体企业发放小额固定资产贷款和简易设备维修贷款。

15.凡新开办具有法人资格、独立核算的全民、集体第三产业企业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当年新安置富余人员达从业人员总数60%以上的,可给予免征所得税两年的照顾;当年新安置富余人员达从业人员总数30%以上不足60%的,可给予减半征收所得税两年的照顾。对原有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核算的第三产业企业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当年新安置的富余人员达到从业人员总数60%以上的,可给予免征所得税两年的照顾;新安置富余人员达到从业人员总数30%以上不足60%的,可给予减半征收所得税两年的照顾。

16.对安置富余人员新办及原有第三产业企业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凡从事旅店、饮食、修配、修理、加工、浴池、理发、缝纫以及从事装卸搬运业务的,当年新安置富余人员达到从业人员总数60%以上的,可给予免征营业税一年的照顾;当年新安置富余人员达到从业人员总数30%以上不足60%的,可给予减半征收营业税一年的照顾。

17.对年利润20万元以下的第三产业企业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减免税期满后,继续按八级超额累进税率缴纳所得税。其中年所得税负担率超过33%的企业,对其超过部分免征两年,全部做为企业发展基金。

18.企业的富余人员,从事个体和私营饮食、服务、修理、服装零活加工、小副食、小百货行业的,从领取经营执照之日起,给予减半征收营业税和所得税一年的照顾。

19.安置富余人员的企业在申请减免税时,必须持有原单位劳动部门开具的证明。

20.允许新办的第三产业企业与主办单位签订合同,实行税后大包干经营责任制。

21.第三产业企业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用银行贷款进行技术改造的,可用税前新增利润归还贷款本息的60%。

篇7

市场环境

任志武表示,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通过组织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调研和与工商联联合召开有关省市发展改革委及民营企业家座谈会等途径,了解到通过推动《实施意见》近一年来的落实已取得良好成效,为各地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赢得了更多机会和更大空间。

他说,各省市积极在放宽民间投资准入范围上出实招,规范设置投资准入门槛,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所有行业和领域。

以广东省为例,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等七大领域的范围,并推动相关领域的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共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为民间资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公共资源配置一视同仁

任志武说,国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公共资源配置方面给予了民营企业与其他投资主体同样的待遇。

去年,在中央财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和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共支持了17个民营企业项目,安排国家资金8亿元,其中基因工程重大项目支持的唯一一个项目就是由民营企业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承担。

在中央预算内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目中,有关部门共支持了江苏恒神纤维材料有限公司等41个民营企业项目,占总批复项目数的38%。此外,2011年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也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支持重点,共安排7500万元,支持了85个项目。

重视民企意见 强化创新能力

任志武说,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在编制“十二五”相关规划过程中积极听取民营企业的意见,并认真加以吸纳。在《实施意见》起草过程中,发展改革委专门听取了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民营企业的意见;在“十二五”中小企业发展规划中,将鼓励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引导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针对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不强的情况,发展改革委近一年来着力强化民企创新基础能力建设。

发展改革委依托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在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建设了一批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我国其他公共技术创新平台也都向民营企业提供服务,为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了较好的创新基础能力保障。

2011年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共安排4000万元,支持了41个技术服务平台改造提升项目;认定了首批99家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并出台了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适用科技开发用品进口税收优惠政策。

支持民企融资 开展国际合作

据介绍,近一年来,国家支持民营企业充分利用新型金融工具融资。

2011年,国家新兴产业创投计划新批准参股设立创业投资基金41只,其中国家补助资金20.5亿元,引导地方政府及社会资金约90亿元。

迄今为止,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共参股设立创业投资基金61只,其中国家补助资金30.5亿元,引导地方政府及社会资金超过140亿元。这些创投基金将为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重要的资金来源。在2011年中小企业专项资金中,安排了4.8亿元,对566家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的企业进行补助。

篇8

重塑市场定位,增强金融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渗透和支持能力。一是强化对中小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明确贷款操作程序和管理措施,并根据中小民营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确其在年度新增贷款增量中的占有份额;同时,各国有商业银行上级行要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分支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合理调整授信额度,向一部分经营规范、经营效益好的县级支行下放一定限额的贷款权限,由其根据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特点、信用程度、经营状况等及时提供信贷支持,并做到简化手续、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周期,及时满足中小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要把主要信贷资金用于支持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中小民营企业融资主渠道的作用。二是实施信贷战略转移,突出信贷支持重点。支持有市场、有效益、还本付息能力强的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开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效益的“高、精、尖、特”产品,实现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增强市场竞争力;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参与改制,鼓励兼并扩充,实行横向联合;把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与扶持再就业工程相结合,缓解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

完善功能,拓宽业务,为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一是金融机构在加大对中小民营企业信贷投入的同时,应坚持以效益为中心的原则,针对中小民营企业更适应市场经济的特点开发新的金融服务品种。二是在融资服务上,要扩大票据承兑、贴现业务,试办融资租赁业务,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理财服务上,主动上门为中小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当参谋、出主意,帮助中小民营企业用好用活现有资金,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多视角、信息灵的优势和便利条件,及时捕捉市场“空白点”,向中小民营企业提供有利发展的技术信息、产品信息,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指导督促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民营企业的信贷投入。要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制定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区域性信贷政策,合理引导贷款投向;进一步扩大货币政策工具的应用范围,开办非全额质押的银行承兑汇票业务,适当降低保证金收取比例,加快商业承兑汇票的推广应用,扩大企业参与面,优先为其办理贴现和再贴现业务;增加对基层人民银行再贴现、再贷款的额度,调节区域货币供应总量,以增强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对中小民营企业信贷支持能力;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调节作用,适当降低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利率,在合理的利率区间内,使利率更具有弹性,更接近市场化,并将部分短期贷款转化为中长期贷款,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的功能,鼓励有市场潜力的高科技中小民营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向社会直接融资,改变目前单一的信贷市场融资状况,切实推动中小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摘自2005年2月17日《中华工商时报》 )

篇9

知识是人力资源也是智慧资本,更是当今生产力提升与经济成长的主要驱动力,其重要性已远超过土地、劳力、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其价值是直接建立在知识的创造、扩散、累积、应用、加值与保护。其实,知识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其附加价值高,它在经济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重要,越显示这个社会的进步与成熟。总之,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民营企业如何将知识转化为经济,运用知识来赚取利润乃成为时势所趋,因此将技术产业化、商品化的情形也就越普遍。

随着当前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形式的经济形式也有着本身的发展模式。对于民营企业而言,由于投入资金的问题,需要有技术的创新才能保障在经济的潮流中不被淘汰。而技术创新的起源来自于科技人员的创新研究,因此在校企合作的产学研过程中需要提供良好的技术投资氛围,让科技人员能够通过这个平台发挥优势,从而达到企业稳步发展的目的。对于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产学合作朝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迎向产学研发展的新阶段。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中,知识创新的投入与企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知识经济时代更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保证企业的发展。同样民营企业也是需要不断地输入新鲜的血液确保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会因为技术的老旧或没有更新而停滞发展的步伐。民营企业经济发展更需要知识资本的投入,让自身的产品能够更具有竞争力,能够迎接市场经济下同行业企业的挑战。民营企业技术的创新在充分地开发本企业的人力资源外,还可以与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实现产研学的协作发展模式,民营企业提供技术发展的资金和环境,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提供技术的支持和人才的培养,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

二、区域校企合作产学研在民营企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目前新技术的创新是公司不断成长与取得竞争优势的主要关键之一,取得方式包括产业本身之间的合作、产研合作、以及产学合作等,其中又以产学合作被世界各国认为是越来越重要的议题,因此产学合作乃成为影响国家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自从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知识的创造、累积和应用成为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泉源,才间接地促使大学与民营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加强相互的合作,产学研合作才算真正全面发展起来。校企合作产学研已经成为当前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民营企业发展离不开技术的革新和科技的进步,这些都需要有良好的人才支持和科研的支持,这些因素在人才济济的高等院校都能找到,因此民营企业在产学研模式发展中能够得到更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机遇。民营企业的管理者要重视区域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这样才会让企业能够林立于不断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民营企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管理者有韬光远虑,虽然投入的过程需要不断资金的支持,但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没有技术创新,随时都会被这个时代所摒弃。产学研合作扮演的角色是非常关键的,民营企业要抓住这样的机遇,让企业的发展更加有方向,更加有动力。

篇10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238—2

项目支持:“吉林省民营企业发展问题及对策”是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1B296,也是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部分研究成果,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2]第263号。

1 吉林省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吉林省民营企业的现阶段运营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经济发展呈现区域化、特色化格局逐渐形成

以长春县市为例,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民营经济实体。双阳、九台的鹿,皓月的牛,野力集团的饮料,五棵树的酒,高榕的菜已经形成农业产业化集团。市区内,以出租车民营经济为代表,实现了以中东、顺风、绿新、远东、华正、崇智、卓展、时代服饰广场、国贸商都、恒客隆等为亮点的商业企业。

以长平经济走廊为载体,四平市采取集约化经营与集中连片开发的方式,重点建设了一批以农副产品加工、食品饮料加工、建材加工和机械设备制造为主的生产基地。如范家屯“汽车配件专业镇”、郭家店“标准件专业镇”、刘房子“林果专业镇”和十家堡“酿酒专业镇”;兴建了“山门个体经营工业园区”、“辽河农业经济区”和“红嘴高科技园区”等。

1.2 加强领导,各级政府的工作体系初步形成

各市(州)对民营企业的发展都给予重视,并加强了从政府方面的引导和支持,各级领导的工作积极性高涨。尤其以长春、吉林、四平、通化、白山、辽源、松原和白城等市均将民营经济纳入政府的局级规划,特别是吉林市从财力和人力方面给予极大地支持。同时一些县市也设置了独立的民营企业发展机构或是设置合并机构,用来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管理和引领,并且在机构中配备了专职人员便于与民营企业沟通。

1.3 积极引导,促进民营企业资产重组

民营企业的跨越式发展,除了依靠自身的实力外,也可以通过兼并重组国有企业有效部分,补充自身发展不足,找到民营企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公主岭、临江、集安、大安、镇赉等县(市)的民营企业在参与国有企业改制中获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尤以公主岭市为代表,通过兼并和产权置换,公主岭市将原有的216户公有制企业缩减到了186户民营企业。经过重组后的民营企业不但吸引了更多的资金投资,而且还增长了效益,也为在岗员工谋到了更好的福利待遇。

2 吉林省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吉林省的民营经济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

2.1 资金不足,贷款困难

一般民营企业的发展资金都是来自于民间投资和原始积累,对于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所需资金,一直是困扰民营企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民营企业都苦于贷款难,特别是与银行的沟通,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银行对于民营企业的贷款有着极多的限制条件,要求民营企业具有与贷款数额相等的有价证券作抵押。这对于民营企业的贷款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即使民营企业短期内达到了银行的硬件要求,银行也不愿批复贷款。无独有偶,辽源市明生园艺厂是经营香菇出口的民营企业,其市场前景巨大,企业发展潜力很好,为了扩大生产,向银行申请货款35万元,但银行要50万元的地皮和5万元的定期存折作抵钾,使贷款者感到无路可走。各种迹象表明,资金不足已经极大的制约了吉林省民营企业的发展,导致很多市场前景看好的项目和产品因缺乏资金的投入而搁浅。

2.2 不公平竞争现象严重

政府作为主管部门,应该尽量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力求各种经济成分的公平竞争。但是由于现阶段吉林省出台的一些政策不健全,没能形成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和监管作用,导致民营企业不能与国有企业抗衡。在项目审批、场地安排、土地征用、资源供给、出口贸易等方面民营企业都面临手续难办的困难。另外,在不公平竞争条件下,很多民营企业挂靠在国营、集体企业下,将一些非法经营合法化,扰乱市场秩序。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快速壮大。

2.3 家族化管理存在管理缺陷

民营企业的特殊创业体和原始积累决定了其经营模式的特殊形式,企业所有权和管理密不可分,民营企业的管理层家族化模式严重。吉林省民营企业也不无例外,家族式的“夫妻店”、“父子店”为数不少。从企业管理模式上来分析,这样的家族民营企业有其自身的优点,权责统一,自主管理,效率较高。当然,这样的家族民营企业的弊端更为突显,经营者缺乏市场观念、竞争意识、品牌建设、信息收集等方面的系统的管理知识,主要表现在:对于企业的经营决策缺乏科学性,且多以人治为主,没有健全的制度和有效的制约。出现了管理与民营企业发展不能适应的矛盾,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吉林省民营企业的发展受到阻碍。

2.4 人才缺乏

民营企业在发展进程中会面临资金、项目等诸多问题,但是人才缺乏却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虽然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条件下显示出用人机制的优越性,对各类人才可以采取具有诱惑力的条件网络,但是人才的流失却成为当下民营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以吉林省民营企业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民营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决策者过多,专业人员过少,员工多,技术人员少,人才流动比率过大,“近亲繁殖”现象严重。这些都极大的影响了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很多民营企业在经受着人才缺乏痛苦的同时,还要对新引进的人才存在戒备心理,防止人才在同行企业间的无序流动泄露企业机密。这种人才引进与民营企业经营间的矛盾也成为吉林省民营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3 吉林省民营企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3.1 加大金融机构支持力度

充分利用现有的货币政策工具,利用中小金融机构再贷款、支农再贷款、再贴现等方式,给予民营企业资金上的帮助。同时,增强地方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信贷投放实力,提高各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投放比率,使其与民营经济所占全省GDP的比重相匹配,引导各商业机构为民营企业贷款开设绿色通道,为小型民营企业提供小额贷款。

3.2 扶持龙头企业,夯实中坚力量

对于一些在行业内、区域内具有高成长和广阔发展前景的优势企业,应加大对其在资金、技术、管理、服务和市场等各相关方面的政策倾斜和扶持,促使一批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并将其做强、做大,通过后期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使其带动整个行业和区域的发展,扩充地区性优势。推动全胜的民营经济实现整体跨越。

3.3 加快产业集聚进程,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针对吉林省民营企业的经营模式,不断拉伸、延长企业的产业链条,推进民营企业的优化组合,促进其将产业细分和专业化。根据地区优势,设置专业园区、专业乡、专业村、专业街,通过鼓励分散一些企业的配套零件,着力发展下游产品,分工协作,这样能增强商品的竞争能力和促进市场的有序发展,形成“小商品大市场、小资本大集聚、小企业大协作、小产业大规模”的集群优势。

3.4 加强企业管理,着力解决人才短缺问题

引导民营企业建立健全经营转换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建立和完善人力、劳动、财务、资金、物资、营销等各项管理制度,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管理思想、管理体系、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同时,要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家素质,抓好企业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管理,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企业应该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念,采用引进、“客座式”聘用、培养等多种形式,解决人才缺乏的问题。

篇11

1*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1.1民营企业的经济规模现状

2000年以来,*民营企业的总体数量逐年增加,从2000年的17097户,增加到2005年的38169户,2005年是2000年的2.23倍,年均增长17.4%。2005年*民营企业注册资金总额为478.13亿元,营业收入总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上规模民营企业有270家,比2004年增加36家,同比增长15.4%;营业收入过5000万元的有90户,比2004年增加48户,同比增长114.3%。营业收入过亿元的企业44户,比2004年增加15户,同比增长51.7%。

1.2民营企业的经济贡献现状

近年来,*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发展,成为社会增加固定资产、扩大生产规模的重要手段,投资总量由2000年的4.6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52.54亿元,增加了11.4倍。民营企业还成为对外贸易的新兴主力,发挥低成本制造的比较优势,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累计进出口2.6亿美元,同比增长13.1%,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10%。

1.3民营企业的就业规模现状

2005年,*省城镇从业人员比2004年新增24.8万人,民营企业新增投资与雇工人数为5.71万人,而国有单位、集体单位从业人员却减少了2.73万人。*省城镇新增从业人员中,民营企业所吸纳的人数占到了23%。民营企业就业人数的稳步增长,促进了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再就业的良性互动,有效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

1.4民营企业的产业结构现状

从行业分布看,*民营企业主要分布在商业服务业、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建筑业等12个行业中。其中建筑业企业数量连续四年居各行业之首,占全部企业的24.4%。在公用事业等垄断行业中,*省民营企业仍处于空白。在经济效益的行业分布排名中,商业服务业、农产品加工、建筑业和有色金属冶炼业的营业收入位居前4位。

2*民营企业发展的现实障碍

2.1自身存在的问题

(1)资金约束。资金不足已经是当前*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2005年全国民营企业注册资金为61331.12亿元,而*省注册资金仅有478.13亿元,占全国注册资金的0.78%。*民营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自有资金较少,信用度低,缺乏担保,财务状况无法满足银行的贷款条件,很难得到银行的贷款。民营企业的主要发展资金主要依靠自身积累,民间借贷和内部员工筹措等,致使企业融资数量少,成本高,纠纷多。

(2)结构约束。*民营企业产业结构大多分布在劳动密集型、资金技术要求较低的传统日用消费品生产服务业和初级产品加工业行业中。据《2006*省民营经济发展报告》显示:商业服务业、农产品加工、建筑业和有色金属冶炼业的营业收入位居全省民营企业行业经济效益前4位。这些产业结构层次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小,而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外向型及民营科技企业虽有一定发展,但所占比重仍然较低。

(3)人才约束。*省人才市场不完善,使得人才资源等软资源严重缺乏。突出表现为:①管理人才缺乏。企业人治的成分大,法制和文治的比重小;②技术人才缺乏。由于*民营企业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很难吸引优秀的技术人才。2004年*民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3.4%,中高级技术职称

的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1.7%;由于人才因素的制约,*省大多数民营企业存在缺乏管理经验、对市场不够了解、技术水平低、人员素质低等问题。

(4)技术约束。*民营企业总体来讲企业规模小,技术层次低,生产工艺、技术水平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截止2005年,*省经科技厅认定的科技型民营企业才有300多家,占*民营企业的总量不到0.8%,仅有少数企业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如奇正藏药、海默公司的计量仪表等。技术力量薄弱导致*民营企业大多分布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低,初级产品加工比重大,潜在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较弱。

(5)企业家资源约束。企业家是民营企业发展的灵魂,企业家的素质决定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前景。*民营企业家学历层次普遍不高,据第六次全国民营企业调查显示:*民营企业家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0%,中专文化程度的占33。33%,高中文化程度的占40%,初中及以下的占16.67%,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的人少之又少。这必然导致企业家对市场环境的认知、洞察与适应能力不足,缺乏风险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

2.2外部面临的障碍

(1)政策实施不到位。尽管“非公经济36条”出台后,*各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这些政策的实施并不到位,软环境滞后仍制约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市场准入门槛仍然很高。在电力、交通、金融、卫生等将近三十个产业领域对民营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限进”情况。②审批环节多,准入条件苛刻。民营企业在投资、生产和经营诸方面,仍面临较多的前置审批。③各种杂费政策不合理,税收尽管减少了,但杂费征收名目更多了。

(2)社会化服务平台不健全。社会化服务平台主要包括资金融通、信用担保、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信息服务、人才培训、中介服务等。从*民营企业经营环境看,政府服务还不到位,社会化服务薄弱,没有形成有效机制。民营企业专业化服务机构不健全,服务缺乏深度,被服务的企业还非常有限,没有形成有效的服务支撑网络,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民营企业作用的发挥。

(3)思想观念滞后。*省资源丰富,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产业优势,其原因在于社会对民营企业发展持肯定和支持态度虽然已成为主流,但仍然存在一些疑虑和偏见,思想不够解放。在对待民营经济问题上,部分人对民营企业地位作用认识不足,存在一些疑虑和偏见。一些干部也对民营企业发展缺乏正确理解和认识,在战略上对发展民营企业重视和支持不够,缺乏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具体目标。

(4)中、东部民营企业的广泛渗透。改革开放以来,东、中部地区凭借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得到优先发展,近年来,东、中部企业积累了较为雄厚的资金并逐渐向西转移,以*省浙江企业联合会提供的数据为例:截至目前,浙江企业占*民营企业总量的48%,在*的浙江籍人口约18万人,每年销售金额达700多亿元。外来企业的广泛渗透会导致*民营企业出现资金外流,企业周期短等问题。

(5)国际性企业的进入。入世后,*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民营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不仅面对国内发达地区的竞争对手,还要面对国际上更为强大的竞争对手。在产业选择、资源使用、企业标准、市场准入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使民营企业发展的起点更高。*民营企业起步较慢、实力较小,难以与国外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跨国公司抗衡。

3提高*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为了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应采取以下策略: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民营企业快速发展扫清认识障碍。在全省努力营造一个关心民营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提高对民营企业的认识,认识到发展民营企业,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需要;是增强*经济实力的需要;是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需要;是促进社会稳定的需要。从现实情况出发,对民营企业实行“不看性质看贡献”“不看成分看发展”的政策,通过各种表彰活动树立民营企业的正面形象,使其在“社会上有地

位,经济上有实惠,政治上有荣誉,发展上有保障”。

(2)建立与民营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融资体系。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融资渠道和方式。①搭建政府、商会、银行、企业沟通交流的平台,促进银企合作;②建立多元化的资本市场融资机制,加大民营企业通过股票市场直接融资的力度,实现企业低成本资本扩张和发展;③建立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立适应民营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体系,全面提升民营企业信用度;四是加快担保体系的建设,构造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信贷担保服务体系,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

(3)促进民企进行技术创新。长期以来,*大多数民营企业只热衷于在原有技术水平上通过增加资金和劳动投入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张,缺乏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应促进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换代。①建立民营企业科技开发基金,通过采用贷款贴息、无偿资助、资本投入等方式,支持科技型民营企业技术创新。②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各类企事业单位按照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创办、领办民营科技企业。③鼓励民营企业按照市场需要和国家产业政策,加强技术改造,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企业自身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4)发挥对民营企业的引导作用。①应把民营企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发展民营企业摆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②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加强自身建设。教育民营企业经营者合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自觉地把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③实施“大品牌”战略,积极鼓励民营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④加强同民营企业知名人士的联系,在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适当增强民营企业代表人士。

(5)营造民营企业发展的宽松环境。环境对于*民营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民营企业的发展。①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制度,明晰办事程序,切实提高办事效率。②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不以任何借口和名目对民营企业乱罚款、乱摊派。③切实消除对民营企业的歧视。在税收、信贷、土地使用、政府采购等方面与其他类型企业享受平等待遇,努力营造出最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环境。④建立健全民营企业服务体系。根据实际需要,扶持建立民营企业服务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黄孟复等.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5——200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篇12

从我国民营企业个体发展看,民营企业是从家庭企业起步,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不少民营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制的试验,到90年代后期公司制越来越多成为上规模民营企业选择的组织形式,并逐步取代股份合作制而成为民营企业的主要形式。从国家整体看,23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私营和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拾遗补缺”“有益补充”“鼓励支持”“共同发展”“公平竞争”的发展过程。

我国民营企业存在问题

虽然民营企业创业者以顽强的意志克服重重障碍获得了初创期的发展,但多数民营企业具有一些先天的弱点,主要表现在:不少企业初始积累不足,起步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投资,难有后劲;有些投资者缺乏创业经验,盲目性较大,成功率较低;有些民营企业追求目标短期化,采取不正常竞争手段,不惜以造假、损害环境获取近期利益;有些民营企业产权制度有缺陷,企业制度不规范,留下不少后遗症;有些民营企业缺乏管理基础,在短时期快速膨胀和发展后就走向衰退;不少民营企业家素质有待提高等。

民营企业经营思路

首先,树立创新意识。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民营企业只有及时把新思想、方法、技术付诸实施,才能在竞争中永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创新主要包括企业技术创新和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持续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克服弱势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其次,积极应用新技术方法。民营企业根据自身发展实际,积极将计算机及网络等技术广泛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中。第三,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要强调“以人为本”,在管理观念上必须坚持把“以人为本”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目的就是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尽最大可能释放员工的创新能力,以确保民营企业的竞争优势。第四,加强知识共享。民营企业应强调员工与企业的显性与隐性知识进行共享与交流,促进员工提高创新能力,不能让员工为了保护自己的职位,防范同事对自己拥有企业信息的共享,这样才能促进企业不断发展。第五,经营目标多元化。企业经营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在新时期的民营企业必须把“员工利益的最大化”纳入其目标之中。同时,对于与企业关系密切的集团如客户、供应商、社会公众、潜在的投资者、政府、战略伙伴,考虑这些集团的利益最终为企业取得高于投入的回报。第六,提高企业主素质。不少民营企业主常常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企业的管理漏洞百出,改革开放的深入对民营企业挑战达到空前,这就要求管理者决策与管理更加快捷、高效,所以管理者必须不断进行自我提升。第七,建立良好诚信制度。良好诚信会不断招财进宝,民营企业走向成熟就要面对社会,以诚相待,就要树立自己的社会形象,重信誉、守合同,追求可持续的发展和效益。第八,改变传统观念。民营企业必须打破“传子不传贤”的封建观念,从家庭化经营中走出来,破除任人唯亲思想,树立任人唯贤的观念。

篇13

众所周知,乡镇民营企业在促进农民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乡镇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政府部门应该提升对于发展乡镇民营经济作用的认识,从战略角度,制定一些列的政策来促进乡镇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如: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乡镇企业实施必要的金融支持,搭建乡镇民营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平台,在土地审批,证照办理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优惠措施,制定出符合当地民营经济发展的可操作性比较强的政策措施等等。在民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还应当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和舆论环境,形成人人谋划发展、户户积极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另外还要积极的制定一些优惠的措施,促使乡镇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建立企业集团,帮助企业了解和完善现代企业发展制度和人才招聘制度,引导企业向着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电子商务,第三产业、环保产业等朝阳产业发展,鼓励民营企业投资中小型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更加深入的推进改革开放

随着时代的发展,政府的主要职能已经从管理转变为服务。为民营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已经成为了乡镇政府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目前在一些地区的乡镇政府中还存在政企不分的情况,这种职责不分的情况一旦蔓延,就可能会产生钱权交易,还可能产生严重的腐败问题,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工作中,乡镇政府在为民营经济发展搭建良好服务平台的同时,还应当积极的推进改革开放,一方面改革原有政策中不利于企业发展壮大的措施,给企业的发展营造宽松的社会经济环境;另一方面还要实施投资环境的优化,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工作方案,引进一批环保达标且投资数额较大的龙头民营企业,带动本地其他企业的发展。

(三)改革财政金融制度,为民营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乡镇民营企业往往规模小,人员少,企业发展处在初期阶段,这使得企业在银行融资的过程中容易遇到很多困难。银行为了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往往选择那些规模大,发展较为成熟的企业进行放贷,而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乡镇民营企业往往不够重视,这无疑加大了乡镇民营企业的融资难度,所以,资金也就成了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改革现有的金融制度,使其向乡镇民营企业倾斜,让它们有足够的资金发展就显得特别重要。一方面,政府应该尽快的建立中小企业的投资担保的机构,支持乡镇民营经济的起步创业。另外要积极协调银行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助力中国乡镇民营企业的发展,设计一些适合小微企业发展的信贷产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获得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为乡村的小康和整个国家的共同小康做出金融企业应有的贡献。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