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乡镇土地利用规划问题

乡镇土地利用规划问题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32:5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乡镇土地利用规划问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乡镇土地利用规划问题

篇1

[4] 王万茂.规划的本质与土地利用规划多维思考[J].中国土地科学,2002,16(1):4-6.

[5] 吴次芳,邵霞珍.土地利用规划的非理性、不确定性和弹性理论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05,35(4):98-105.

[6] 王玉波.中央与地方政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博弈治理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1,11(4):73-79.

[7] 孙计川.浅谈土地利用计划的宏观调控能力[J].中国房地产,2013(6):40-41.

[8] 魏晓飞,魏朝富,王三,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不确定性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14,42(2):211-214.

[9] 郑振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改革[J].中国土地科学,2004,18(4):13-18.

[10] 朱先高.切实加强和改进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工作[J].浙江国土资源,2007(4):15-16.

[11] 周雪华,赵小敏.对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建设的初步探讨[J].资源与产业,2008,10(2):23-25.

[12] 潘文灿.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切实保护耕地资源――回顾土地计划管理20年得失[J].国土资源情报,2008(6):13-15.

[13] 邓颖林,苏志军,黄玉莉,等.广西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创新[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0,2(3):134-137.

[14] 徐忠国.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时效性及改革路径[J].上海国土资源,2013,34(1):73-75.

[15] 姜海,徐勉,李成瑞,等.土地利用计划考核体系与激励机制[J].中国土地科学,2013,27(3):55-63.

[16] 规划[EB/OL].[2014-06-30].Baidu百科,http:///view/126021.htm?fr=aladdin.

[17] 计划[EB/OL].[2014-06-30].Baidu百科,http:///view/149377.htm.

[18] 蔡玉梅.土地利用规划应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我国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评价[EB/OL].[2014-06-30].http://.

[19] 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1997―2010年)[EB/OL].(2007-10-17)[2014-06-30].http://.

[20] 国务院.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N].人民日报,2008-10-24(13-15).

[21] 国土资源部.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22] 国土资源部.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23] 国土资源部.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篇2

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和规范健康发展,必须以科学的规划为先导和基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总体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各地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方针,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发展水平、现状特点,突出发展生产,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综合部署,逐步完善新农村规划的有关内容,建立健全覆盖农村的规划体系,科学制订新农村建设规划,已成为当前各级规划与管理部门面临的核心工作之一。

新农村建设规划是在现状图的基础上进行的。底图的内容对于规划图的完备性、对比性具有重要影响。以现状图作为规划底图,既可以为各种规划内容在图上转绘提供控制基础,又可以清楚地反映出规划内容与现状之间的相互联系,能直观地看出何时、何地将进行何种建设,使规划的实施更具可操作性。要测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所用现状底图,为科学规划提供保障和依据,首先要分析和理清规划的内涵、底图规范等问题。本文以新农村建设规划体系中的土地规划和村镇规划(简称“两规”)为例,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综合论述。

1 两规的内涵及联系

土地利用规划和村镇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土地,使用土地不能没有土地利用规划,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先行进行土地规划;另一方面,通过村镇规划,可以合理制定村镇布局体系,有效控制农村人均建设用地规模以更好地节约、集约用地,完善村镇基础设施,积极促进村镇经济和其他的建设合理发展。

1.1 乡镇土地规划

土地规划,又称土地利用规划,是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的一项综合性技术经济措施。按照我国现行行政区划体制又可将土地利用规划相应地分为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地级市)、县(县级市)、乡(镇)等五级[1]。针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需要,要在做好县级以上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做好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乡镇土地利用规划是根据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和本乡(镇)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综合研究和确定土地利用的目标、发展方向,统筹安排田、水、路、林、村各类用地,协调各业用地矛盾,重点安排好耕地和基本农田、村镇建设用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及其他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用地,划定土地用途区,合理安排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依据规划对象的层次和工作深度,通常可将乡镇土地利用规划进一步划分为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镇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乡镇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总体规划是对乡镇区域内的土地利用在总体上的宏观控制和战略安排,具有综合性、长期性、区域性和指导性。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是在总体规划的控制和指导下,详细规定各类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或直接对某一地段、某一土地单位使用的土地作出具体安排和规划设计。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也是在土地总体规划的框架控制下,针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的某一专门问题或某一产业部门的土地利用问题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2 村镇规划

村镇规划,是为确定村镇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协调村镇布局和各项建设而制定的综合布署和具体安排。由于我国村镇一般包括村庄(基层村、中心村)和集镇(一般镇、中心镇),因此,在规划体系上,村镇规划通常可相应地区分为村镇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2]。

村镇总体规划是对乡镇域范围内村镇体系及重要建设项目的整体布署,其中村镇体系规划具有“准区域规划”性质。村镇建设规划以村镇总体规划为依据,确定镇区或村庄的性质和发展方向、预测人口和用地规模、结构,进行用地布局,合理配置各项基础设施和主要公共建筑,安排主要建设的时间顺序,并具体落实近期建设项目。村镇建设规划是在村镇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镇区或村庄建设进行的具体安排,分为镇区建设规划和村庄规划。

两规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二规分属于两种规划体系,在规划的指导思想、主体目标、规划期限、统计方式、管理机构和模式等方面均存在不一致;另一方面,两大规划的编制都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依据,都以土地合理利用布局为核心,规划成果都落实在“地”上,用“图”加以表示,但在用地方式、分类标准、评价系统上又不尽一致。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两规之间脱节甚至矛盾冲突的现象比较普遍,迫切需要统一认识、使二者互相协调、有机衔接、彼此制约和互为补充[3,4]。

2 两规底图规范及要求

为规范规划的编制工作、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提高规划的质量、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性文件,其中对两规现状图的要素构成、成图比例尺等内容提出了基本要求,现概括如下:

2.1 乡镇土地规划底图规范及要求

乡镇土地利用现状底图,要求既能反映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又能显示出项目区地形地貌,以满足土地利用项目规划设计之需要,符合空间直观性、可量测性、概略一览性等基本要求。

根据国土资源部颁发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5],乡镇土地利用现状图主要由以下三类要素构成:

(1)基础地理要素:包括行政界线、政府驻地、高程特征点、等高线与等深线、其他重要地物等。其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专业要素转绘的骨架;二是指示专业要素与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2)专题要素:包括土地现状用途、大型工矿企业等的范围和名称、乡域及周边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道、民用机场、重要港口码头、重要水利设施等。

(3)整饰要素:主要包括注记、图名、图例、比例尺、方位坐标、编图说明、拼接合图表等。其作用是使整幅图要素完备、说明清楚、图示清晰,让人一目了然。

目前,各地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中一般采用1:10000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作为规划底图。事实上,这种比例尺的现状图很难准确、清晰、客观地反映出地块的实际变化和规划情况,达不到按图审批用地、画出用地红线的要求,仅为示意图,在规划的实施中较难操作[6]。因此,有必要重新规定乡镇土地规划图底图的比例尺大小。

为了能在图上把实际变更的最小面积清晰地表示出来,在个别地方已经出现了1:1000和1:2000两种比例尺的工作底图。与1:2000比例尺的工作底图相比,1:1000比例尺的图件虽然图面更详细,但同时图面荷载量也大大提高,而且变更修改也更频繁。这不仅使测量工作量大大加重,而且也使财力、物力的负担加重,并影响成图时间。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不适宜在我国各乡镇推广。况且就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图件编制的要求和作用而言,1:2000比例尺的工作底图荷载的详细程度已完全足够。因此,我们建议以1:2000作为乡镇土地利用底图的首选比例尺。

2.2 村镇规划底图规范及要求

为规范村镇规划编制工作,建设部于2000年了《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2],该办法在种类、要素构成、比例尺等方面定义和规定了村镇规划现状图的内涵以及有关的绘制技术要求。村镇现状图是用图的形式表示规划范围内村镇建设的现状,分为乡(镇)域现状图、镇区现状图、村庄现状图等三种基本类型:

(1)乡(镇)域现状图:主要包括乡(镇)域行政辖区内农业、水利设施、工矿生产基地、仓储、河湖水系、绿化等土地利用和分布情况;行政区划,各居民点的位置及其用地范围和人口规模;道路交通组织、给排水、电力电讯等基础设施的管线、走向,以及客货车站、码头、水源、水厂、变电所、邮政所等的位置;主要公共建筑的位置、规模及其服务范围;防洪设施、环保设施的现状情况;以及其他需要在现状图表示的内容。

(2)镇区现状图:主要包括行政区和建成区界线,各类建设用地的规模和布局;各类建筑的分布和质量分析;道路走向、宽度,对外交通以及客货站、码头等的位置;水厂、给排水系统、水源地位置及保护范围;电力、电讯及其他基础设施;主要公共建筑的位置和规模;固体废弃物、污水处理设施的位置、占地范围;其他对建筑规划有影响的,需要在图纸上表示的内容。

(3)村庄现状图:可参考镇区现状图所应包含的内容,适当简化。乡镇域现状图的比例尺一般为1:10000,根据规模大小可在1:5000~1:25000之间选择;镇区现状图的比例尺一般为1:2000,根据规模大小可在1:1000~1:5000之间选择;村庄现状图的比例尺一般为1:1000,根据规模大小可在1:500~1:2000之间选择。

目前,国家还没有制定形成统一的规划现状图精度标准。因此,在测制各种规划现状图的实践中,各地要以能满足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为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和经济能力,参考已有相关国家测量技术规范(如《工程测量规范》、《城市测量规范》等),灵活设置和规定各种比例尺现状图的精度指标[7,8]。

3 结束语

土地规划和村镇规划是统筹新农村建设发展的主要蓝图,而现状图是编制这张蓝图的底图。没有现状图作为底图,规划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快速测制形成高质量的规划现状图,积极发挥测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保障服务作用,本文尝试论述了规划现状图测制的若干问题。当然,这些内容只是初步的和描述性的,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吸引更多的人对相关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欧名豪.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3,17(5):41-44.

[2]建设部.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S],2000.

[3]张明锋,鲁成树,费罗成,吕军.土地利用规划与新农村建设用地规划协调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6):517-519.

[4]梁湖清,沈正平,沈山.村镇规划与土地规划的比较及协调研究[J].人文地理,2002,17(4):67-70.

[5]国土资源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S].2009.

篇3

中图分类号:P285.2+3;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3-0691-05

中国的土地利用规划主要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和乡级5层不同行政级别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五级规划体系中最基层、最具有操作性的规划,也是用地审批等日常土地管理的直接依据。因此,如何建立好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于土地规划数据库建设的研究成果很多,如何宗宜等[1]通过Arc/Info进行矢量数据的转换、投影变换来达到数据库多数据转换,Peerbocus等[2]对时态地籍数据库进行了研究,保证数据库的适时更新,刘大杰等[3]对应用最小二乘法平差处理规则图形数字化数据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刘纬等[4]分析了基于MapGIS建设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方法,对其中的数据采集、拓扑建立、数据入库等技术作了探讨。此外,国土资源部有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且各省(市、区)也有数据库标准规程,如重庆市的《重庆市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这些研究和规程为数据库建设奠定了基础。但是在各平台数据之间的转换, 数据库的更新和维护及数据库的空间要素、属性要素和表格要素之间的联动性存在缺陷,针对这些问题,拟基于ArcGIS对建库流程和几个关键技术进行探讨和分析。

1 建库平台选择

目前,国内通过国土资源部审查的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的建库专用软件主要有苍穹土地利用规划建库工具软件V1.0及平台软件MapGIS、ArcGIS。苍穹土地利用规划建库工具软件V1.0的主要优点有数据采集方式多样,支持与VCT、ArcGIS、MapGIS、SuperMap交换;系统功能简捷;图、文、表、库四者一体化的管理方式;遵循相关行业标准,系统具有高度兼容性和规范化;严格的指标控制与规划实施管理。而主要的缺点有成本较高;操作不灵活,建库者无法得到过程数据,当最终结果出现问题时无法进行手动修改;数据量较大时处理速度慢,且容易出错。MapGIS建库的主要优势是全中文的操作系统、高效海量空间数据的存储与索引、大尺度多维动态空间信息数据库、三维实体建模和分析等,它的缺点是操作界面比较繁琐,系统管理功能较弱,缺乏专用数据库的支持[5]。相对于平台软件来说,苍穹土地利用规划建库工具软件V1.0是针对全国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库开发的,而重庆市数据库标准与全国数据库标准存在差异,例如重庆市汇总数据库要求提交TDZZZDQY这个图层,苍穹软件最终结果不会输出此图层;重庆市标准要求的各个空间数据的字段与全国标准不同;重庆市汇交成果时需提交社界线等,苍穹软件是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的。而ArcGIS具有空间几何图形与属性数据同步编辑、管理以及查询的功能,支持不同格式的数据和对海量数据的有效管理,具有便捷的二次开发能力,提供一体化的地图绘制、显示、编辑和输出的集成环境,方便的属性数据管理、图解建模与模块开发功能,ArcGIS可以建立自身支持的数据类型的元数据,也可以建立用户定义数据的元数据[6],为乡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提供快捷的元数据查询环境。综上对比,优先选择ArcGIS作为建库的软件平台。

2 建库流程探讨

数据入库流程是规划数据库建立的核心问题,科学合理的建库流程能提高建库效率,降低建库成本,并能使其易于查询、更新和维护。传统的建库流程可简单概括为“规划编制—制图—数据整理检查—建库—成果输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空间布局上无法精确落实上级下达的指标,数据库中的空间数据易出现碎小图斑和拓扑错误,图斑净面积不能精确统计。依据ArcGIS的功能特点和《重庆市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结合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库经验,对乡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库流程进行了探讨,得出的建库流程(图1)。此流程具有灵活、操作性强、便捷的特点,能解决传统数据库建设中存在的基础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形式不规范、坐标体系不正确、空间图形数据的拓扑错误、确实有效的属性信息及元数据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

3 关键技术探讨

3.1 提取现状数据入库

根据县乡两级土地利用规划规程对数据库成果的要求,建立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必须以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调”)的现状数据库为源数据,而全国大多数地区的二调成果都是基于MapGIS平台形成的。对于用ArcGIS建立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的建库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把MapGIS格式文件转换成ArcGIS的通用格式,由于转换后数据存在拓扑错误和面积误差等问题,且拓扑错误类型复杂、量大、细碎、重复(图2),修改起来十分繁复和困难,所以采用ArcGIS提供的图解建模工具Model Builder (模型生成器),将输入数据、输出数据、空间处理工具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有机组合在一起,将复杂的数据处理过程封装和集成在模型中,使数据处理变得简单化和高效化[7]。构建的模型主要通过Select Layer by Attribute从全区地类图斑数据中提取各乡镇的基期地类图斑,然后通过Polygon to Line、Feature to Point、Feature to Polygon等工具重新成点成面,从而达到修改基期地类图斑拓扑错误的目的,且在模块中加入用Python语言操作ArcObject组件对象编写自定义的CopyFeature工具,实现基期数据入库的自动化。数据库中的各种点、线、面的数据都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从全区提取并入库。其计算模型图如图3和图4。

3.2 规划要素的变更技术

规划要素变更的问题是乡级规划数据库的建库者常会遇到的,规划要素的变更通常都会涉及到图斑的切割、合并和相关土地利用面积的计算,传统的修改方法是将变更的规划要素和前期的规划要素重新同基期地类图斑做叠加,核对指标,其工作量大且浪费时间和人力。因此,基于ArcGIS的Model Builder(模型生成器)生成Modify TDGHDL模型,将前期的土地规划地类图斑(TDGHDL)和需变更的规划要素做叠加,并用面积分摊法和空间位置关联法(Spatial Jion)重新计算涉及到切割、合并的图斑面积和规划地类面积等相关面积,实现规划要素变更的自动化。其计算公式和计算结果(图5)如下:

图斑面积(新)=图斑面积(原)/Shape_Area(原)× Shape_Area(新);

线状地物面积=长度×宽度×扣除比例;

田坎面积=[图斑面积(新)-线状地物面积-零星地物面积]×田坎系数;

图斑净面积=图斑面积(新)-田坎面积-线状地物面积-零星地物面积。

经验证,此种方法对土地相关面积的计算很准确,该变更图斑的相关面积为:

图斑面积(B)=图斑面积(A)/Shape_Area(A)×Shape_Area(B)=15 143.60 m2

线状地物面积=313.5×4.3×0.5+4.13×1.1×0.5=676.29 m2

田坎面积=[15 143.60-676.29-0]×0=0 m2

图斑净面积=15 143.60-0-676.29-0=14 467.31 m2。

3.3 规划表格的输出

为解决 “图数表一致”的问题,《重庆市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要求,在数据库成果汇总数据中需要提交由规划数据库得出的8个表格(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情况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控制表,土地整治规划表,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土地用途分区面积统计表,规划期间各类用地平衡表和基本农田调整分析表),便于核查数据库中的数据和分解到乡级的指标是否一致、规划前和规划后的数据是否一致等。针对这一问题,通过OLEDB连接数据库,遍历输入数据库中的表格,读取配置表中地类名称和地类代码的对应关系,用SQL语言查询单个要素的各项指标加入到数组中,对于不同要素中数据通过叠加查询进行累加,并将结果以记录的形式插入到数据表中,实现表格输出的自动化,有效避免了人工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和误差,大大提高建库工作的效率和精度。

3.4 数据的拼接问题

在建立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时,考虑到数据的庞大性和乡镇的社会经济发展,大部分建库者采用分乡镇建立数据库,但是上报成果时需提交区(县)汇总数据库,那么如何快速高效地实现数据的拼接也是个关键问题。这里采用C#语言编译的程序,基于ArcEngine的Geoprocessor类,调用ArcGIS的append工具条,循环各乡镇mdb数据库,将要素集中数据按类别拼接到目标数据层中,实现数据的拼接,其简略算法如下:

Geoprocessor geoprocessor = new Geoprocessor(); //新建geoprocessor类

Append process = new Append();

geoprocessor.OverwriteOutput = true;//设置文件可覆盖

for (int i = 0; i < this.chklstLyr.Items.Count; i++)//实现数据的逐步拼接

{if (this.chklstLyr.GetItemChecked(i))//

检查数据有效性

{for (int j = 1; j < (this.lstFileNames.Count - 1); j++)

{object obj2 = process.inputs;

process.inputs = string.Concat(new object[]

{obj2, this.lstFileNames[j].FullName, @"\DataSet\",

geoprocessor.Execute(process, null);

process.inputs = ""; }}

4 小结

基于ArcGIS软件的图解建模工具和C#语言编译的程序进行的数据库建设的探讨,为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的建立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具有非常灵活的操作性,后期结果数据也有较强的修改性,直接实现了土地利用规划图件数据与规划数据库数据的统一。通过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直接导出规划数据表格与规划图件,便于土地利用规划大纲文本直接运用数据库中的规划数据,从而实现图数表数据的高度一致。但是在基于高级语言编写扩展组件人性化、多格式数据源转换与共享、系统运行稳定性等关键技术研究方面还存在较大局限,需加强研究与改进。

参考文献:

[1] 何宗宜,谭 芬,魏秀琴.地图矢量数据处理研究[J]. 测绘科学,2006,31(6):74-76.

[2] PEERBOCUS A, JOMIER G. The management of the cadastral evolution using documented cadastral plans[J].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2004,28(6):487-509.

[3] 刘大杰,刘 春.GIS空间数据不确定性与质量控制的研究现状[J].测绘工程,2001,10(1):6-10.

[4] 刘 纬,严 琳,张 莉,等.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5,28(6):72-74,84.

篇4

Abstract: Since 1990s, land-us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have been carrying out in most of the regions. Under the increasing development of socio-economy, national agricultural policy has been correspondingly adjusted.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ective land,issues of land issues increased, seriously impacting on the pace of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hindering the rural economy's steady and rapid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land-use planning and plan management of China, the main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are proposed.

Key words: land planning; management; issue; solution

中图分类号:F301.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 我国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与计划管理在控制建设用地,保护耕地等方面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但在土地利用规划与计划管理特别是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实施等方面还是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

1.1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计划体系不完善

1.1.1重总体规划,轻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

目前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主要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3个层次,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在规划的编制和执行上不具备强制性,是总体规划的补充,有利于总体规划的具体落实和实施,编制该类规划的驱动力来自于行政命令和用地调整的需要。

1.1.2各级规划的核心职责分工不够明确

我国现在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为国家、省、市、县、乡(镇)五级,应该说我国土地规划体系在层次上是完整的,但每一级的控制指标和口径基本上是一样,上下级规划之间,只是完成控制指标的层层落实分解,大都是由战略到战略的简单重复。各级规划的核心职责分工及编制不够明确,不利于规划的实施。

1.2 管理机构设置不尽完善,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管理主要涉及县乡两级国土管理部门,在规划的编制实施等具体管理上又集中到县级规划管理相关科室,使得乡镇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的编制、实施、管理存在缺位,只是简单的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应通过健全制度、完善机制、规范管理,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1.3 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管理的城乡统筹不足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区域各类土地资源利用的时空安排,也是土地资源配置的具体调控手段。目前,我国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统筹城乡不足。由于城乡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巨大差异,土地规划计划管理也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别,而且越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城乡差别越突出。

1.4 规划计划管理信息化水平区域差异巨大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管理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的信息化建设,主要表现在组织机构建设、专业人员的配备、硬件设施、资金投入、数据标准、信息系统建设等多方面。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仅停留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上。

各地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不同地貌条件地区的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及管理信息化建设呈现不同水平。

1.5土地规划过程公众参与性不足

目前,我国公众参与土地规划的现状与公众参与机制健全程度,但是依然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

1.5.1将宣传等同于公众参与

虽然也常常把规划设计方案,通过运用展览、宣传、新闻媒体、信息网等方式进行宣传,以激发公众参与的愿望,了解自己生活的社区和城市发展的前景及一些相关的政策。但这一层面与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还不能等同。

1.5.2由少数“精英”垄断听证会

起初,规划过程中只是召开专业性代表会,讨论技术问题。参加会议的各专业专家和各行业主管部门领导,就有关技术和政策进行评论,提出修改意见,而此类意见往往作用比较大,有的甚至起决定作用。这是我国土地规划编制和审查惯用的方式,也是规划行政和技术封闭决策的成熟方式。以后发展到召开一系列由各代表阶层参加的听证会,把政策和方案公布于众,并向公众阐明,然后讨论,形成修改意见,并将意见吸纳进规划政策和方案中。这也是一种传统参与方式。但是由于这种参与是被动的,范围也受局限,因此带有规划者的主观性,缺乏广泛性。

1.5.3公众参与质量不高

由于多数农村年轻人外出打工导致参与土地规划的公民年龄两极分化,虽然政府部门和土地规划编制人员大力引导,但公众参与的热情仍然不是很高,具体表现在召集相关职能部门人员难,参与的职能部门人员不固定,参与公众的水平有限等。

2 完善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与计划管理的对策建议

2.1强化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科学性

计划管理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管理是农村土地管理的核心内容。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是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统筹协调所作的战略性、宏观性规划。新时期,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管理的总体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强农村土地利用的用途管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用地保障,充分发挥农村土地对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利益的多重保障作用。

2.2建立规划编制的共同责任机制

篇5

一)乡级规划编制工作涉及各个行业、关系全局和长远,必须认真贯彻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工作方针,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

二)扎实开展前期调研,为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重点做好城镇村新增建设用地需求和布局预测分析、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调查。

三)做好与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工作,严格将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的各项指标分解落实到位,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完成。

三、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的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国土资源局。各乡镇也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具体负责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相关工作。

二)确定承编单位。各乡镇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要尽快确定具有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相应资质的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承编单位,抓紧开展本辖区内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