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关于食品营养与健康

关于食品营养与健康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2:4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关于食品营养与健康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于食品营养与健康

篇1

一、引言

《食品营养与健康》这门课程是针对广大在校中职学生而开设的一门课程,意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校中职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了解到日常生活中各种食品的特性,以及如何均衡搭配能吃得更营养更健康,再加上体育锻炼,给学生提供一个强健的身体。《食品营养与健康》这门课的改革就显得很有必要。

二、食品营养与健康的教学现状分析

(一)食品营养与健康教学的现状

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很多人因为吃得不健康,搭配不均匀吃出了营养病。有缺各种微量元素的,有营养过剩身体饱受折磨的。这些问题随着大家生活水准的提高越发被关注。中职学生在关于营养与健康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少,为了帮助学生们吃得营养与健康,福建经贸学校开设了《食品营养健康》这门课程。由于学生们对这门课程相关知识了解不多,意识不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存在不专心听课的现象。老师认为这门课程不是考证的科目没有那么重要,因此照本宣科,趣味性不够,这样就导致这门课程的价值完全没有体现出来。再加上课本教材的编写人员无法做到与时俱进,导致忽略部分知识的传授甚至会误导学生。

(二)食品营养与健康教学改革的意义

《食品营养与健康》这门课程的开设是顺应时代要求,根据人们的生活水准、社会现象而出现的。现在老年人都喜欢看养生和保健节目。养生除了要睡得好,也要吃得好。吃得好就是要做到吃得营养与健康。开设这门课程让更多的中职学生对于食品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了解到吃得营养健康的重要性。面对以前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兴趣不高、老师教学不积极、课本教材内容陈旧这些问题,这门课程需要改变,只有改革课程才能让全校师生意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甚至对于全校师生的未来都是有帮助的。

三、食品营养与健康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授课模式与考核标准简单

福建经贸学校开设的《食品营养与健康》这门课程是一门必修课,意在提高广大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老师在教授这门课程时,往往忽略学校把这门课程作为学生必修课意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深意。再加上这门课程内容比较简单,讲授起来比较容易,也就很难引起老师的重视,没有将这门课程的内容进行深化,就导致部分学生认为这门课程简单,没有什么实际的教学意义,无法理解学校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于是在上课的时候,就可能做与这门课程无关的事情,比如:玩手机,看课外书等。还有部分学生可能在课下认真地学习教材,上课认真听老师教授这门课程的相关知识,结果发现老师教授的知识点与课本上的是一样的,感觉就是把课本上的知识点完全照搬到课堂上,再朗读给学生一样,导致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也就大大降低。以上两种存在的情况是课堂教学模式上存在的问题所导致的。如果在课堂上老师能结合自身的经历与现实的情况对这门课程进行教授,这门课程的内容肯定比较丰富精彩,课堂的学习氛围也将有所提高,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经贸学校在这门课程的考核上也有些过于简单。平时在课堂上都存在个别学生玩手机,不带教材的情况,教学老师在讲授这门课程时除了讲授PPT课件外,很少在课堂上对学生提问,进行课堂问答互动环节,来达到随堂考核的目的。没有进行课堂上的师生教学互动,只进行单一的老师灌输式教学,这样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认识。没有了随堂考核,师生教学互动,对学生的考核标准就只有传统的期末考试这一方式。而期末考核试卷的试题质量一般比较简单,包括选择,填空,判断和简答,这样无法考核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在给学生成绩时就容易产生不公平情况。

(二)教学内容枯燥单一

食品教研组在安排这门课程时,根据课程的难度,综合考虑安排了大概每周两节的课时。相对来说课程的课时比较充足,完全可以满足学校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要求。但是由于教学老师对该课程的不重视,基本在讲授该课程时,很少花时间去备课,也很少根据课程知识内容去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料,比如:关于食品与营养的相关新闻,视频,图片等。这样的教学就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沒有利用到课堂上的多媒体设备进行多媒体教学,甚至在讲授这门课程时,由于个人的私事,让学生自己看,就一走了之,下次在上课时直接跳过该章节,进入新的学习内容。这样的教学可能让学生对于知识的了解不够充分。再加上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互动少等原因,导致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乏味,失去了原本的教学意义。

四、食品营养与健康教学改革方式

(一)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改为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应用多种教学工具,通过视频,图片,新闻,热点等资讯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课堂内。老师先对重点的知识进行精讲,然后根据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社会上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三聚氰胺,苏丹红,硫磺熏馒头,石蜡大米,地沟油,廋肉精,脚臭盐以及塑料紫菜等事件进行相关讨论。对学生进行分组,选择相关的话题进行下堂课的讨论,让学生们准备需要的视频,图片,新闻稿等,然后在下次课堂上带上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课堂论说,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也能帮助学生提高各种学习能力。另外在老师教授课程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上,老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各种多媒体文件,相关的视频,动态图片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也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了解到食品营养与健康课程的重要性。

(二)对考核模式进行改革

学校在制定考核模式时,学生成绩的组成是两个部分:学生总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试卷成绩*70%,这个模式中存在两个弊端,其一,平时成绩除非表现特别差,一般都是优良;其二,期末试卷试题过于简单达不到考核的目的。这两个问题的存在就导致考核的公平性、检测性无法体验出来。因此本课堂的考核方式需要进行改革,打破传统的一次期末考试决定一个学生成绩好坏的考查模式,改变为动态的考核模式,考核从这门课程起始就开始,贯穿到这门课程考完试,进行全程考核。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要提高到40%~50%,但是考核的方式要多样化,考核成绩要量化,具体化,才能达到考核的目的。其中平时成绩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平时课堂的上课签到情况,大概占到平时成绩的30%,不来上课3次取消该学生的平时成绩;第二,平时的课堂作业质量,关于地沟油安全问题的相关论述,对于解决瘦肉精问题的相关论点,以及经过该作业所表现出的该同学的学习能力等进行评分,大概占平时成绩的20%;第三,学生一学期的课堂表现,包括上课参与度,问答情况,小组讨论表现,相关资料的展示,关于某论点的辩论情况等,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加强他们自身在演讲方面的能力训练。这部分占平时成绩的30%;第四,课堂小测试,针对课堂学习的内容进行随堂小测试,比如:“早餐怎么吃才营养,它所要补充的营养要素包含什么”,“对于不吃早餐的现象你怎么看”等问题结合课堂所讲授的知识,加深学生的记忆。这部分占到平时成绩的20%。降低期末成绩所占的比例,大概在50%~60%。对于试卷的试题一定要紧贴生活与社会热点,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也提高了期末考试试卷的质量,能考出学生的水平。通过这样的考核模式能进一步加强该门课程的重要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五、结束语

为了达到提高福建经贸学校广大在校生的整体素质,实现这门课程教授的理念。在选用教材时,一定要结合学校师生的实际情况,精编教材内容;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等多种灵活的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成绩考核标准,从而提高这门课程的授课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慧蕓.食品营养与健康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农产品加工月刊,2015,(2). 

[2]李宇,孙钟雷.公共选修课程《营养与健康》的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9). 

篇2

食物中的“好”――营养学

“营养”这个词大家应该不陌生,但大家的营养知识却未必丰富,因为这毕竟是一个学科,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是难以掌握的。上面跟大家介绍过了,营养学是研究食物中“好”的一方面(营养),那么它的具体定义如何呢?营养学是研究食物中对人体有益的成分(食物营养)及人体摄取和利用这些成分增进健康(人体营养)的科学。我们通常所说的“苹果含有糖、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多种营养素”,指的就是食物营养;我们经常倡导的“合理膳食、均衡饮食”,就指的是人体营养。

营养学的研究主要分为“实验研究”、“人群研究”两大部分。“实验研究”以《毒理学实验》为基础,做的主要是动物实验,比如,给大鼠或小鼠喂一段时间食物、药物,然后进行解剖取脏器、骨头等,最后通过仪器分析它们的各种指标的变化。“人群研究”是以《流行病学》(预防医学最重要的课程之一)为基础,做的主要是和人打交道的工作,以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进行,最后才根据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于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关键是自己要积极主动,多跟师兄师姐请教经验,多向老师寻求帮助。

在现实生活中,从指导个人或群体合理安排饮食、保健防病,到参与指导国家食品生产、食品加工、改善体质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各个领域,营养学的应用无处不在。目前营养相关性疾病已成为国内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在宁夏西吉、青海乐都、广西都安、云南寻甸等地,中国贫困地区儿童严重营养匮乏,发育迟缓……这些都是营养学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营养学的概念也在逐渐发生转变,从“营养充足”转向“营养最佳”。以前强调温饱以防止饥饿,强调食品安全来保证生存,而现在应强调食品有可能促进健康的作用,包括改善健康(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和减少疾病。人类预期寿命在增加,老龄人口在增加,医疗费用在增加,人们对高水平生活质量的期望在增强,这些趋势使人们逐渐从重视延长寿命转到重视生活质量,这也是促进营养学概念转变的原因之一。

食物中的“坏”――食品卫生学

而说到食品卫生学,有一点不得不说,我国原来有一部《食品卫生法》,后来又出台了一部《食品安全法》从而替代《食品卫生法》,因此可以说食品卫生学研究的内容是“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为什么现在人们如此重视食品安全呢?网络上一个名为“中国人的一天”的段子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一切,“早起,买地沟油炸油条,切个苏丹红咸蛋,冲杯三聚氰氨奶,中午,在食堂要份瘦肉精猪肉、炒农药韭菜,来碗翻新陈米饭,泡壶香精茶叶。下班,买条避孕药鱼,尿素豆芽,膨大西红柿,开瓶甲醇酒,吃个硫黄馒头……”正是由于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离我们生活很近而问题又很多,人们才那么重视。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问题很多,我给大家举“瘦肉精”为例。2011年3月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在“3・15”的网站上,九条焦点新闻有八条是关于瘦肉精的。而早在2006年我国十大食品安全事件中,瘦肉精就排在了第三位。那么“瘦肉精”为何屡禁不止呢?这就是学习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的学生及食品行业从业人员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而思考的范围有:行业、立法、司法、行政、媒体,因为范围的广泛,因此如果我们能自学一些经济学、法学等方面的知识将会很有帮助,北京大学在本科阶段针对大二以上的同学开放双学位,在学好本专业的前提下,你可以选修一个双学位。

以上说了食品卫生学的现状,而食品卫生学的发展趋势是: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对食品安全及人类健康的关注不断加强,食品卫生学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食品卫生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日益密切,学科交叉与融合已成为发展的必然。

专业背后的思考

篇3

中挪宣布最新研究结果

研讨会上,来自世界最大的两个海产品出口国――中国和挪威的专家参与交流了彼此在海产品系统化和科学化管理上的实践经验,并讨论了如何保证产品的高质量和安全性。

中国方面的课题研究负责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中老年和临床营养室)教授张坚提到:“目前,中国常见的食谱有一个巨大的问题,即长期摄入大量脂肪,但脂肪中缺少必要的omega-3不饱和脂肪酸。”

“和其他食物相比,海产品中含有更多的omega-3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EPA和DHA。”张教授还提到,“根据我们的研究,并结合其他相关研究结果显示,EPA和DHA对心血管系统病变有极大的预防作用。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一周食用5次养殖三文鱼,鱼肉摄入量大约为500克,体内脂肪酸的营养状态得到明显改善,促使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明显减少。也就是说,三文鱼不仅是美食,更是一款有益于心血管健康的食品。”

最新研究结果的积极作用

早在2007年8月,在北京就已开始进行为期8周的心血管健康研究,此项目由挪威研究理事会资助。研究对象为35~70岁且患有轻微心血管疾病的男性,一共分为三组,其中一组每周食用约500克养殖三文鱼,另一组每周食用约500克其他鱼类,而第三组则每周食用约500克畜禽类食物。

研究组的另一个负责人――挪威国家营养和海产品研究所Livar Frøyland教授强调了本次中挪心血管研究结果对中国消费者的积极作用:“此项研究很好地向消费者展示了食用海产品对健康的关系。近期国际关于海产品消费的风险-得益估计也显示海产品是多样、均衡膳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海产品,特别是高脂肪鱼类通常都含有丰富的omega-3极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并对脑部组织健康功能的发展具有积极有效的作用。三文鱼也含有优质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虾青素,对整体健康、皮肤健康和脂肪的新陈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非脂肪鱼类可以有效防止II类糖尿病的发展。因此为了保有健康体魄,在膳食中应该保持食品种类的多样性和均衡性,如在日常食谱中同时食用高脂肪鱼和非脂肪鱼,即海水鱼和淡水鱼会更有益人体健康。

挪威研究理事会顾问Turid Hiller女士谈到:“此次合作益处颇多,涉及面广泛。食品、健康、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是当前科研领域所关注的焦点。食品对生物和健康方面的影响需要通过研究得到正式的书面记录和证明,消费者也要确保食品的安全和健康,而真正的高质量食品需要以环保和基本伦理道德为基础。”挪威研究理事会是挪威国家发展和实施研究策略的官方组织机构,鼓励积极有效的国际间研究合作。

篇4

《烹饪营养与卫生》的教学,是为了人们能够了解基础的营养卫生理论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对食物原料进行合理搭配和烹饪,制作营养可口合乎卫生的膳食,最终实现营养与卫生的统一,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卫生营养与烹饪水平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强化营养卫生,可以有效的提高烹饪技术水平。在教学中坚持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特色。根据烹饪专业毕业生所从事职业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进一步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以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针对相关知识点,设计了很多贴近生活的导入和互动性训练等,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和知识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营养卫生在烹饪中的地位

人们将各种食物进行加工和搭配,制作成各种各样的美味,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营养需要,进而保证身体各项机能的正常运作。烹饪营养卫生学是在基础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营养生理学、食品微生物学、食物生物化学、烹饪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新兴学科,它既是烹饪学科中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又是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科的重要分支。在烹饪营养与卫生的教学中,加强对食品营养卫生的重视,可以有效的提高烹饪水平。由于食物具有营养成分,对人们的身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合理的烹饪将食物进行加工,为人们提供各种营养,一旦食物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食物的质量就遭到了破坏,即使烹饪水平再高,也无法挽回损失。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对营养卫生习惯的重视,使学生对食品卫生与安全引起足够重视,可见,讲究营养卫生是合理烹饪的基础和前提。此外,食物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只有对食物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然后才能进行合理的搭配,进而进行合理的烹饪,制作出色香味俱全的食物。因此营养卫生决定着烹饪水平的高低。

二、强化营养卫生,提高烹饪技术水平

在烹饪饮食营养与卫生的课程教学中,要加强对营养卫生的重视,进而提高烹饪水平。

(一)加强对卫生的重视

首先要从思想上提高学生对食品卫生的认识与重视,作为烹饪学的学生,对实际操作比较感兴趣,反而感觉食品卫生安全的理论知识很枯燥乏味,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卫生知识的强调。首先,要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将食品的卫生安全知识与实际操作联系起来,例如指出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注意卫生的要求,对一些工具不注意洗刷,进而对理论知识进一步讲解,丰富学生的认识。其次,要例如生活中食品卫生的实例,例如关于食品污染或者是食品中毒的案例,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社会或者是报刊上的关于食品安全的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提高认识,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对食品卫生与安全的重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在烹饪教学中加强对营养的渗透

烹饪饮食的营养与卫生是从理论上分析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成分,这就需要将营养与烹饪紧密联系起来,既要讲授营养知识又要讲授烹饪知识。例如在讲授维生素族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各个维生素的性质、功能以及缺失后的影响,然后在分析在实际的烹饪操作中如何保护它们。这样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满足了其求知欲和好奇心。烹饪营养与卫生中,处理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外,还有合理营养以及合理烹饪的措施,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利用对营养素的计算,自己动手设计合理膳食的食谱,进而提高烹饪技术水平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努力贯彻国家关于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并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国家就业制度相衔接的政策精神,力求使教材内容涵盖有关国家职业标准(中级)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可见,在烹饪营养与卫生的教学中,不是单纯的通过讲授烹饪知识来提高烹饪水平。必须要加强对营养与卫生的重视,加强营养卫生与烹饪的联系,通过提高对营养卫生的教学,来提高烹饪技术水平。当前食品卫生与营养膳食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因此要引导学生加强对食品卫生以及营养的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烹饪水平。同时期望人民把营养健康教育当做一项事业来做,不要当成一项工作来做。

参考文献:

[1]楮障尧.针对学生心理特点浅谈《烹饪营养与卫生》教学[J].福建轻纺, 2007(09)

篇5

关于饮食,多少年来人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是饮食中脂肪的摄入量,如饱和脂肪酸、胆固醇等。因为血清中脂肪和胆固醇的高低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有关。实际生活中,不仅脂肪影响饮食结构,其他食品如鱼类、低脂肪奶制品、植物性食品也都与此相关。最近美国完成了一个为期6年、关于老年妇女蔬菜和水果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危险性的相关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每天吃500~1000克水果蔬菜的老年妇女,其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比每天吃250克的人要低30%。调查发现吃蔬菜水果较多的人也同时有比较好的生活习惯,如注意体育锻炼、多饮茶、少吸烟等。植物性食物可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不仅是因为饮食中减少了脂肪摄入量,更有植物食品自身的原因。

植物性食物含有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成分。这些成分既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以及植物固醇、植物酶和激素等,还有帮助调节植物代谢的某些物质及天然的植物化学成分。这些化学成分能保护植物不受某些昆虫的侵害,同时吸引其他昆虫、鸟类授粉。这些神奇的生化作用在动物界很少看到。植物将这些生物活力传递给人类,使人类获得很多益处。食入较多植物食品的人群,不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较低,癌症发病率也较低。多吃香蕉、土豆能降低食管癌发病率,吃洋葱、韭菜、大蒜、大葱可降低胃癌发病率,吃黄绿色蔬菜能降低肝癌发病率,富含整粒谷物和纤维的饮食可改善肠功能。在人体慢性疾病发展过程中植物性食品可能具有非常复杂的作用。美国的一些老年患者在一日三餐的饮食中增加了植物性食品,用粗粮替代精制米面,减少肉类制品,用鱼替代肉,2年后发现,这些人死亡率显著低于没有改变饮食习惯但患同样疾病的患者。

当然,不完全排除“红色”的动物性食品,但植物性食品为主的饮食模式确实应该进一步提倡。植物食品对人类健康有益不是全新概念。但目前,人们对食物中获得营养素的理解不很完全。我们日常所吃的植物性食品通常都是经过加工处理的。营养丰富的土豆皮被削掉了,脂肪氧化了,精制米面中不含麸糠和胚芽了,常吃的番茄酱也只含有少量的番茄,而大量的是盐。虽然谷类消耗总量占总热能的23%,但全谷类仅有1%,很少有人吃味道较差的的全谷类食品;而精制的高淀粉饮食恰恰增加了胃癌的发病率,精制糖含量高的膳食增加了结肠癌、直肠癌的发病率。

目前,人们很重视食品强化和功能食品的开发,也就是强调某一种营养素的作用。而单纯强调一种营养素的作用,势必会影响人们最大限度地获取其他营养素,破坏了食物自身营养成分平衡,效果不一定好,同时存在很多隐患。因而我们应注重食品保存方法,最大限度保存食物中原有的成分。食物本身是最重要的,它不单纯是携带一种营养素的载体,而是所有营养素的来源。

合理的饮食模式对健康的重要性是任何一种营养素所无法比拟的。请增加植物性、粗制天然食物,减少动物性、精制、加工食物,保护你的健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