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专业行业分析

经济专业行业分析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32:5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经济专业行业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经济专业行业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05-0064-07

沈阳经济区是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和辽宁省的经济核心地带,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八个城市。作为涉及8个城市的区域经济改革试点,沈阳经济区各市原有的服务业集聚水平各异。本文以区位熵为测算工具,分析沈阳经济区服务业的集聚现状,探讨沈阳经济区服务业改革的方向。

一、理论与文献回顾

产业集聚是指某一领域内的相关产业在一定的地理区域集中发展,形成相对竞争优势的现象。其基本特点是基于地理、行业、技术的交往,在竞争和合作中获得相对于分散发展而产生的比较优势;本质是产业的合作与竞争对于企业在地理上集聚的需求。

Krugman等人开创的新经济地理理论把经济活动的区位因素纳入经济理论中,研究产业在空间的集聚与分散原理,为研究区域经济增长差距提供了新的方向。Engelmann和Walz首次将新经济地理理论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相融合,基于克鲁格曼创立的“中心―”模型,研究了区际经济增长差异逐步拉大的内在机制。总的来讲,大部分国外研究都认为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正相关性,但也有部分学者得出了相反的结论。Brülhart和Sbergami以105个国家1960-2000年的数据和欧盟国家1975-2000年的数据为样本,以每平方公里人口数为集聚的工具变量,分析了1994-2000年墨西哥32个州的集聚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了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的结论。

国内学者对产业集聚的研究主要是以国外理论探析我国实际情况。安虎森基于新经济地理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区域内经济活动发生集聚的驱动力,提出经济主体的信息生产效率与区域竞争力的正相关关系。周兵和蒲勇健通过对西部地区产业集聚的区域差异进行比较,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构造了产业集聚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模型,并结合模型分析结果从理论上解释了西部地区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范剑勇以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础,考察了市场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的关系,发现地区差距持续扩大突出表现在产业集聚的整体性积累上,但其主要的着力点集中在探讨产业集聚的变化及其背后的机制上。

纵观国内外已有文献,除了对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外,研究服务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关系也开始得到广泛的关注,观点也有所差别。如,陈立泰和张祖妞采用1995-2007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计算区位熵和H指数,分析了服务业集聚与区域增长的关系,提出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负相关的观点。李文秀、谭力文通过对集聚动力机制的经济学分析,比较了传统制造企业集聚与服务企业集聚的不同,提出了从行业的区域集聚和行业内企业集聚分别评价的二维评价模型,认为单一的区域集聚分析无法反映服务业集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然而,对于以制造业集聚为主的沈阳经济区,尚缺乏专门针对其服务业集聚的个案研究。所以,沈阳经济区所涉及的8个城市服务业集聚的情况以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仍然缺乏有效的政策指导。

二、沈阳经济区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测算与分析

由于产业集聚具有不稳定和多重均衡的特征,对产业集聚度的度量就显得比较复杂。目前对产业集聚度的测算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区位熵,通过对整个区域特定产业的集聚水平进行测算,便于使用我国的统计数据;第二,行业集中度,测定产业内主要企业在市场上的垄断与竞争程度以反映产业市场的集中水平,易受大企业影响,与样本的选取关系较大;第三,赫希曼―赫佛因德指数,测定某一区域某种产业的绝对集聚程度以反映市场垄断和竞争程度的变化,但取决于企业数量和规模的离散程度,受市场占有率影响较大;第四,空间基尼系数,以基尼系数和洛伦茨曲线关系为基础以反映产业在地区分布的均衡程度,将全部产业的地理分布作为比较基础,使得不同产业间集聚程度具有可比性,易于计算。

基于对行业区域集聚概念的理解和横向比较沈阳经济区各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现实需要,本文选择区位熵作为研究其集聚程度的评价指标。区位熵反映的是区域产业结构中专业化部门及其专业化程度的大小,所反映的只是区域专业化的相对程度,并不能完全反映区域的实际专业化程度。但由于在本文中所要研究是沈阳经济区8城市服务业在整个沈阳经济区内的情况,通过比较某一城市各行业的区位熵也可以考察该城市服务业各行业的多样化程度,因此选择区位熵作为评价指标是可以接受的。

根据区位熵的计算公式, 。 和 分别代表研究区域及其较高层次区域某同一产业部门的就业人数,b1和b2分别代表研究区域及较高层次区域就业人数。当 时,研究区域的某产业部门的集中程度大于其较高层次区域平均水平,是研究区域的专业化部门和产品的输出部门。 ,则该产业部门不是研究区域的专业化部门。 值的大小与所研究区域的产业集聚程度正相关。以辽宁省作为沈阳经济区及其所含城市的较高层次区域,分别计算2009年沈阳经济区及其所含8城市服务业区位熵和2009年沈阳经济区及其所含各市服务业城镇单位分行业区位熵,分别得到表1和表2的结果。

在分析集聚程度时需要考虑集聚的因素。集聚因素包括特殊的集聚因素和一般的集聚因素。特殊的集聚因素是指对象区域的交通、资源等自然禀赋,不具有理论研究的一般性。但针对沈阳经济区这一特定区域进行研究时,就必须考虑集聚的特殊因素,以期为政策指导提供依据。一般集聚因素是指企业规模化程度的提高和企业集群化效应的扩大为企业带来利润增值,即马歇尔提出的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但鉴于服务业内各行业的不同特性,在相对于国家层面的宏观分析中适用的一般集聚因素分析并不适合例如沈阳经济区这类较低层次的区域。因此,本文在分析中并不强调这类一般集聚因素在服务业整体中发挥的作用,仅在服务业的个别行业分析中对这一因素进行考虑。

(一)沈阳经济区及所含各市服务业专业化程度分析

分析表1的数据可发现:第一,沈阳经济区整体服务业 值只是略高于1,说明沈阳经济区服务业已经产生集聚,但专业化优势并不明显;第二,鞍山市、抚顺市、本溪市、阜新市、辽阳市和铁岭市的 值均小于1,这些城市的服务业整体专业化程度不高;第三,营口市、沈阳市的 值大于1,表明这两个城市的服务业具有专业化优势,且高于沈阳经济区平均水平。

(二)沈阳经济区及所含各市服务业分行业专业化程度分析

按行业分析表2的数据可知:

1.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方面:沈阳经济区的

值略高于1,其专业化在辽宁省表现的尚不明显。沈阳经济区所属各市中,除沈阳市、本溪市、营口市的 值大于1,其他城市该行业集聚程度均低于辽宁省平均水平。作为辽宁省的省会,沈阳市在本行业的专业化程度较高是由于其特殊的城市区位;本溪市作为连接辽宁沿海地带和内陆地区的枢纽,因此在本行业专业化程度较高;营口市是沈阳经济区内唯一的沿海城市,故其在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专业化水平是沈阳经济区内各市中最高的。沈阳经济区内各市在本行业内的集聚体现出专业化分布不均的状况,但沈阳经济区整体体现出一定程度的集聚效应。

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方面:作为技术密集型服务业,本行业的专业化程度与技术人才的构成密切相关。在专业技术人员密度大的地区,本行业专业化优势越明显。本行业沈阳经济区的 值低于1,说明其在本行业的专业化优势缺失。在沈阳经济区所含各市中,除沈阳市外,其他城市本行业的 值均小于1,这些城市在本行业的集聚水平较低是由于缺乏相应的产业基础造成的。与沈阳经济区内其他各市相比,沈阳市是辽宁省科技中心,是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对集中的城市,具有较高的专业人才基础和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因此在本行业存在一定的专业化优势。沈阳经济区各市在本行业内的集聚体现出较为严重的不均衡现象,这种不均最终影响到沈阳经济区在本行业的整体集聚程度,造成本行业在沈阳经济区的弱势产业地位。

3.批发和零售业方面:作为提供密切接触的行业,批发零售业要为客户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其服务提供点也就尽可能靠近服务对象,因此本行业分布较为平均,从业人员数量较大。从数据来看,沈阳经济区内各市中本行业的集聚程度也比较低,说明沈阳经济区整体在本行业缺乏足够的专业化水平。沈阳经济区内除沈阳外各市在本行业的集聚程度也比较低,无法形成规模优势。需要注意的是,沈阳市是沈阳经济区内唯一一个本行业 值大于1的城市,这是由于沈阳市作为省会在批发零售业方面集中程度高,其中批发业例如著名的五爱市场,零售业例如北京华联、家乐福、沃尔玛等也在沈阳大范围集聚。

4.住宿和餐饮业方面:本行业为沈阳经济区服务业中集聚程度最低的行业。作为密切接触型服务行业,本行业与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关联。作为买方市场,本行业的竞争较为激烈,同时考虑到消费者的旅行成本,其在区域上分布的均匀就使其区域集聚程度较低。除了沈阳经济区整体情况外,其所含各市的情况也大致相同。但沈阳市因其作为东北地区主要城市和重要交通枢纽的原因,在本行业体现出了专业化趋势,这说明沈阳市的住宿和餐饮业的发展已经有了规模化、连锁化的趋势。从总体来说,本行业在沈阳经济区和区内大部分城市由于行业特点和相关配套行业的深度开发不够,导致沈阳经济区和除沈阳市外的其他区内城市在本行业的专业化程度过低。但作为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本行业提供的服务附加值较低,消费规模是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沈阳市的消费规模趋于饱和之后,周边城市便成为本行业发展的首选辐射地区。

5.金融业方面:沈阳经济区本行业的 值略低于1,说明本行业在沈阳经济区的集聚程度不高。沈阳经济区内各市中除沈阳市、营口市、阜新市三个城市的 值略高于1,其他各市的 值和沈阳经济区的平均集聚水平差距不大。这是由于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提供的服务业特别是前台服务大多无法用非接触式服务代替接触式服务,增加服务网点是提升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随着金融服务需求的增加,金融业的区域集聚度会越来越高。同时需要看到沈阳市、营口市、阜新市的金融业产生了较高程度的集聚,这说明金融业中的证券和保险服务业和主流商务机构的结合更为紧密,表现出中心区位特征。因此,作为沈阳经济区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沈阳市也会成为沈阳经济区的金融中心。

6.房地产业方面:本行业提供的不动产服务具有较强的区位特征,重点城市的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导致本行业的高回报率促使行业资本向这些地区集中。因此,在重点区域和重点城市,本行业的专业化趋势更强。此外,越是人口数量大、密度高的城市,政府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的支出越大,这就使得地方财政对于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性越强。因此,本行业也在这些地区集聚。在本行业的 值中,沈阳经济区整体低于1,这说明沈阳经济区整体的房地产发展水平相对合理,资本集聚度处于正常的水平。但是也需要看到,沈阳市和本溪市的房地产集聚水平已经远远大于地区平均水平,具有了较强的专业化水平。在分析这两个城市在本行业的集聚情况时,结合2009年度两市的房地产实际销售情况进行分析。根据《2010年辽宁统计年鉴》的数据,截至2009年末,沈阳市商品房销售额6843606万元、总面积1532.9万平方米,居沈阳经济区之首,其中住房面积占89.33%(含经济适用房25.7万平方米,占商品房总面积1.68%);本溪市商品房销售额540874万元、总面积173.1万平方米,其中住房面积占86.14%(含经济适用房38万平方米,占商品房总面积21.95%)。同样作为行业集聚度较高的地区,沈阳市的房地产集聚重点体现在非政策性商品住房上,本溪市的房地产集聚重点体现在政策性商品住房上。这说明,在分析房地产行业的集聚度时需要考虑其发生集聚的具体原因,而不能单纯的从集聚度上对行业专业化程度进行分析。

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方面:本行业与第一、二、三产业中许多行业相关,其集聚水平与这些行业的集聚水平具有较强的关联度。一般在物流行业和金融业专业化程度明显的地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专业化优势也较为明显。作为提供非公共服务的行业,本行业的集聚程度越高,行业间的合作和竞争越明显,其利益越大。从数据来看,沈阳经济区整体在本行业的集聚水平不高,说明沈阳经济区尚不具备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专业化优势。沈阳经济区内各市中沈阳市、营口市、铁岭市的 值大于1,其他各市小于1。这说明沈阳、营口、铁岭三市在本行业形成了一定的行业集聚,具备了区域内一定的专业化优势。沈阳、营口在金融业和物流业的共同集聚特征带动了本行业在这两个城市的规模化发展。铁岭市本行业集聚的原因需要进一步研究。

8.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方面:沈阳经济区在本行业的 值大于1,说明其整体专业化程度较高。但区内各市的数据表现出行业集聚程度严重不均的情况,沈阳市在本行业集聚程度极高,表现出强劲的专业化优势;铁岭市在本行业的 值略大于1,专业化优势不明显;其他各市均未体现出集聚现象。本行业的主体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其布局受到行政因素影响较大。在沈阳经济区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主要集中在沈阳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分布也主要依托科研单位,因此沈阳市体现出本行业的高度集聚和专业化特征,对于整个沈阳经济区具有优势带动作用。

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方面:本行业的集聚程度取决于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的布局,受自然环境因素和政府行政导向影响很大。从数据来看,沈阳经济区整体本行业聚集程度较高,其中6个城市的 值大于1,本溪市、阜新市也只是略小于1。这说明在沈阳经济区,本行业专业化程度比较平均。因此,整个沈阳经济区在本行业处于较为合理的行业集聚,具有普遍的专业化优势,发展较好。

10.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方面:本行业为城镇居民提供生活性的劳动密集型服务。相对于其他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本行业的集聚程度与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关系密切。例如,家政服务业就集聚在居民生活水平较高的地区。从本行业 值分析,沈阳经济区略大于1,其所辖各市中沈阳市、鞍山市、本溪市大于1,其他各市小于1。从《2010年辽宁统计年鉴》提供的各地区城市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家庭总支出中可以看出,沈阳经济区各市家庭总支出排名前三的城市为沈阳市、本溪市、鞍山市。故而,一方面,只有不断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才能促进本行业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只有提升本行业的专业化程度才能促进行业内就业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进而提高本地区居民生活水平。

11.教育方面:根据我国的国情,本行业存在着二元性的特点:本行业内的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属于公共产品和半公共产品,而各类的培训和辅导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又属于非公共产品。作为公共事业性的教育服务,强调布局点的中心性与平均性相结合。一方面需要考虑高等院校所在地集中于中心城市、中小学集中于中心城区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要顾及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分配的充分性和效率性。作为盈利性的教育服务,强调布局点的重点性,与区域内教育水平相关。从数据可知,沈阳经济区在本行业的集聚程度略高于辽宁省平均水平,具备一定的专业化趋势;区内各市中,除鞍山、抚顺、本溪三市外,其他各市的专业化程度都较高;鞍山市、抚顺市和本溪市虽然专业化程度不高,但仍然与沈阳经济区平均水平差距不大。这说明作为教育主体的公共事业性教育服务在行政主导下的发展具有平均性特点,本行业在沈阳经济区的发展较好。

12.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方面:本行业提供的是半公共产品和公共产品,具有排他性、非竞争性的特性。因此在区位选择上因尽量追求公平、效率、充分、经济的原则。所谓公平和充分,强调本行业应尽可能为全体居民提供服务,卫生服务、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设施的供给规模和数量应依据人口的空间分布、构成、规模和密度来确定。所谓效率和经济,强调本行业的布局还需要满足设施利用率的最大化与交通时间成本的最小化原则。由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本行业在空间的分布应该趋于均匀,其集聚程度也应较低。然而从数据上可以清楚的看到,沈阳经济区在本行业的集聚度已经较高,而其所含各市中除抚顺市和辽阳市外,其他各市均达到较高的专业化水平。此外,辽阳市的 值也只略低于1。因此,整个沈阳经济区在本行业的发展并不充分,居民享受这类服务的空间有待加深。

1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方面:本行业提供的是满足消费者生存需求以外更高层次的需求。由于面对面提供服务是其主要方式,因此尽可能接近消费者和消费市场是其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利润的主要途径。同时,文化、体育和娱乐需求度的提高又会导致行业内的竞争,使本行业布局点增加,进而导致其区域集聚度的下降。从数据中看,沈阳经济区在本行业的 值略大于1,具有一定的专业化优势。区内各市中,沈阳、营口、阜新三市的本行业 值大于1,其他各市小于1。这说明在沈阳经济区内,本行业发展和布局不均,潜在用户群仍有扩展空间。其中,沈阳市本行业集聚程度较高,体现出了较强的区位中心优势,在本行业的发展中沈阳市将体现出强劲的带动作用。

14.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方面:本行业属于行政主导型的公共服务行业,其服务并不直接创造利润,而是通过协调社会内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保障。本行业的集聚程度直接与社会稳定程度相关联。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其履行社会管理的能力就越强,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期就越乐观。从数据看,沈阳经济区的 值略大于1,说明沈阳经济区整体在本行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化水平,完成社会管理工作的能力较强。沈阳市、鞍山市、抚顺市、本溪市在本行业的集聚程度较低,专业化程度较差。营口市、阜新市、辽阳市、铁岭市在本行业的专业化水平较高。这表明,由于受到各市实际情况的限制,沈阳经济区内各市社会管理能力差距较大,本行业发展水平不平衡,这将对沈阳经济区整体未来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起负面影响。

(三)沈阳经济区及所含各市服务业多样化程度分析

按城市分析表2可知:

1.沈阳经济区:作为由8个城市组成的区域,沈阳经济区服务业多样化程度是整个区域的平均水平。从数据来看,沈阳经济区服务业内14个行业中, 值大于1的行业有8个。沈阳经济区整体在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体现出了集聚优势。而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集聚度较低。沈阳经济区服务业内各行业的发展程度差异较大,未形成专业化优势的行业占行业总数的43%。因此,沈阳经济区服务业的多样化发展程度较低。

2.沈阳市:沈阳作为辽宁省会和沈阳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其服务业内各行业的集聚程度普遍较高。服务业中,除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外,其他各行业的

值均大于1。形成专业化优势的行业占行业总数的93%,集聚度高于沈阳经济区平均水平的占93%。特别是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更体现了极高的专业化水平。在服务业14个行业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6个行业的集聚度在沈阳经济区各市中排名第一。因此,沈阳市服务业的多样化程度较高,且具有一定的行业带动力。但也需要看到,沈阳市的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专业化程度较低,从长远看不利于沈阳市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3.鞍山市:鞍山服务业各行业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三个行业的 值大于1,占服务业行业总数的21%。其中高于沈阳经济区平均水平的行业占14%。鞍山市的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集聚度为沈阳经济区各市中第一。可见,鞍山市的服务业多样化程度很低,且集聚在政府行政主导的公共服务型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中。其结构不利于服务业整体的升级发展。

4.抚顺市:抚顺服务业中仅有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 值大于1,没有高于沈阳经济区平均集聚水平的行业。因此,抚顺市服务业的专业化和多样化程度均很低,制约了抚顺的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5.本溪市:本溪服务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四个行业的 值大于1,占服务业行业总数的29%。其中高于沈阳经济区平均水平的行业占21%。因此,本溪市的服务业多样化程度不足,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服务业集聚程度较低,对经济和就业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6.营口市:营口的服务业色优势较强,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四个行业集聚度位列沈阳经济区同行业首位;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集聚度也较高。营口市服务业各行业 值大于1的占57%,高于沈阳经济区同行业平均水平的占64%。虽然营口市服务业多样化程度相比沈阳市仍然不足,但从其发生集聚的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高附加值行业集聚度较高;关系民生的公共服务型服务业的专业化程度较高。这说明营口的服务业整体结构较为合理,但仍需要加强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与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服务业的协调发展。

7.阜新市:阜新服务业中金融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五个行业的 值大于1,占行业总数的36%;服务业中集聚度高于沈阳经济区平均水平的行业占43%。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集聚度为沈阳经济区同行业集聚度之首。这表明,阜新市在惠及民生的公共服务型服务业上投入较大,但在服务业的多样化程度上较为欠缺。特别是在一些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业行业上的集聚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到阜新的产业结构平衡。

8.辽阳市:辽阳服务业中仅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三个行业的

值大于1,高于沈阳经济区同行业集聚水平的行业仅占14%。辽阳市的服务业多样化严重失衡,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均为政府行政主导的行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服务行业普遍竞争力不足。

9.铁岭市:铁岭服务业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六个行业的 值大于1,占服务业行业总数的43%。其中高于沈阳经济区同行业平均水平的占36%。铁岭市虽然在沈阳经济区内各市中属于服务业多样程度稍高的城市,但其行业集聚也主要体现出行政主导的行业,服务业整体偏向公共服务型,也同样凸显出其服务业结构的失调。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结论

1.服务业内各行业具有不同的经济属性,集聚特征所表达的含义不同。为了便于对服务业各行业进行分析,将服务业分为以进行公共服务为目的的公共服务型服务业和以营利为目的的营利型服务业。其中营利型服务业又可以按照该行业主要依靠的生产要素分为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技术密集型服务业、资本密集型服务业三种。第一类是公共服务型服务业,包括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此类行业的均衡分布与从业人员的数量直接相关,区位熵只能反映这类服务业的整体专业化能力,与行业的特性无关,因此在以区位熵分析集聚程度时区位熵与公共服务型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正相关。第二类是营利型服务业,这类服务业中各行业主要依靠的生产要素不同,也就决定了其具有不同的集聚路径。首先是资本密集型服务业:以资本为主要生产要素的服务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这类行业的主要特征是以资本作为行业的基本生产要素,资本是这类行业的主要壁垒。资本的逐利特征往往使资本密集型服务业行业内企业的集聚程度较高,容易形成垄断。其次是技术密集型服务业:以技术为主要生产要素的服务行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技术是这类行业的主要壁垒。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的嵌入程度较高,服务半径较大,在某一较高层次区域范围内往往集中于某一较低层次区域,其区域集聚程度较高。再次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以劳动力集聚为主要特征的服务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壁垒较低,区位选择和管理对其发展影响较大,区域集聚程度较高。从区位熵进行研究时,营利型服务业各种行业的值都表现出与其发展水平正相关的关系。但这种分析是基于专业化程度的集聚,而不是竞争和协作的集聚。

2.区域服务业集聚优势由服务业专业化程度和行业的多样化程度共同决定。从行业集聚来看,某一行业在这一区域内的区位熵越高,其专业化程度越高,进而该行业在这一区域就形成了区位优势。从地区集聚来看,某一地区在服务业内具备专业化优势的行业越多,其服务业多样化程度越高,进而该地区在服务业就形成了产业优势。因此,区域服务业的集聚优势体现在专业化和多样化的共同发展上。

3.沈阳经济区服务业总体的专业化程度较高,但多样化程度较低,集聚优势大多体现在公共服务型服务业,高附加值、高就业率行业不具备集聚优势;沈阳市服务业的专业化和多样化程度较高,区域服务业集聚优势明显;营口市服务业特色行业专业化强,一些行业体现出较强的集聚优势,但整体多样化不足;其他各市服务业整体不具备集聚优势,多样化程度差,特色行业明显不足。在沈阳经济区中,沈阳市服务业对于周边地区具有较强的带动辐射作用。

(二)政策建议

1.在沈阳经济区服务业的发展中应采取提升专业化水平和区内各市服务业行业互补的策略。以提升专业化水平促进效率和就业率的提高,带动产业结构从第二产业主导向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以区内各市服务业特色行业互补,提高沈阳经济区整体多样化水平,实现行业差异化定位,促进沈阳经济区一体化。

2.在差异化定位的过程中,应将公共服务型服务业和营利型服务业区分对待。在沈阳经济区内各市中同时提高公共服务型服务业的专业化程度,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为沈阳经济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3.将服务业行业的差异化定位与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产业布局结合起来,以工业的发展带动相关服务业行业提升。在发展沈西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沈阳航空制造产业集群、沈阳浑南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鞍山达道湾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抚顺新材料产业集群、本溪生物制药产业集群、营口仙人岛石化产业集群、辽阳芳烃及化纤原料产业集群、铁岭专用车产业集群、阜新彰武林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同时,在集群内加大与服务业相关行业的政策扶植力度,促进与新型工业产业集群相配套的服务业形成。

参考文献:

[1]Krugman P R.Increasing Return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3).

[2]Engelmann F C,U Walz.Industrial Centers and Regional Growth in the Presence of Local Inputs[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95,35(1).

[3]Brülhart M,F Sbergami.Aggolmeration and growth:Cross-country evidence[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9,(65).

[4]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5]周兵,蒲永健.一个基于产业集聚的西部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8).

篇2

(一)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审计的需求

从当前的发展形势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审计不仅要监督检查财政财务收支情况,还要关注宏观问题,在完善体制、机制、制度、宏观管理和法规方面发挥作用。(2)国家审计不仅要检查监督经济活动合理合法性和管理的规范性,还要关注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和重大调控措施的落实情况,以促进经济政策的落实保证宏观经济健康运行。(3)国家审计不仅要注重传统的审计项目的审计,还要进行民生问题和新领域的审计监督检查。(4)国家审计不仅要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还要关注其廉政问题,促进领导干部规范经济行为和保持廉洁从政。(5)国家审计不仅要检查监督微观经济活动错弊问题,还要进行经济效益和效果评价,遏制浪费。(6)国家审计不仅要履行审计监督检查职责,还要进行个案和综合性分析评价,反映和揭示体制、机制制度和宏观管理方面的矛盾、障碍和问题,提供促进规范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为宏观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经济责任审计级别进一步提高,地方党委政府还要求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和有关民生投资等项目进行跟踪审计。多方面对审计的需求,给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开拓了广阔空间。

(二)党委政府对审计的要求

在新的形势下,各级党委政府对审计越来越重视,信任度越来越高,有些地方把审计意见作为经济决策的参考依据、调控经济的手段和促进政策措施落实的工具。(1)大的经济决策前要进行审计调查,听取审计的意见和建议。(2)党委要求对党政领导干部全面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同时要求进行分析,把审计意见作为管理干部、促进履行职责和反腐倡廉的参考依据。(3)地方政府直接安排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的行业和重点投资项目审计,以促进地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4)地方政府要求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的民生工程项目和重点投资建设项目进行跟踪审计,以保证投资的有效性,实现投资目标。(5)地方政府要求对资源环境进行审计,并要求分析、促进生态文明。(6)地方政府要求不仅进行审计监督,还要求进行分析评价效果,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审计已经进入宏观决策领域。

(三)国家审计正在发生着重大变革,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审计体系雏型

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国家审计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一是审计发展方向和目标,已由对个案查错纠弊向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转变,目标是“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二是审计目的,由对微观监督检查促进规范管理向服务宏观方面转变;三是审计范围,由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向以财政财务收支为基础的经济权力行为、经济效益、资源环境和新领域扩张转变;四是审计功能发挥,由审计基本功能发挥向审计本质功能和宏观层次转变;五是审计重点,由常规项目审计向重点行业系统和专项审计转变;六是审计方式,由年度结算审计向跟踪审计转变;七是审计手段,由手工操作核查向计算机审计转变;八是审计结果报告,由情况反映和个案纠错规范建议向综合分析和提供宏观建议转变。审计发展方向和工作转变趋势是在进行常规审计的基础上的提升,进一步突出了审计重点,强化了行业系统和专项审计,取向于服务宏观。政府审计转变的方向和现在的发展趋势,已经初步展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审计运行体系,其功能作用发挥也已经跨入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健康运行的宏观层面。

二、构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健康运行的审计运行机制

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的需求和党委政府对审计的要求,审计机关必须进一步强化宏观意识,建立健全以财政财务收支和审计调查为基础,专业系统审计为主体,专项审计为重点,分析评价为手段,服务宏观为目的,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健康运行的现代审计运行机制。这是审计跟踪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中国式现代审计运行机制。它既能继续坚持微观监督检查职能作用的发挥,又能在宏观层面上发挥作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

(一) 国家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运行机制

国家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或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健康运行的运行机制是多层次审计活动与互动性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审计监督检查单位一般表现为独立进行,同时也为审计分析提供信息资料,客观上审计过程又是一个调研过程或审计信息搜集过程,把实施审计与审计信息采集、审计经济分析融为一个互动整体。各种审计活动和运作虽然独立性很强,关联十分紧密,但是又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

1、审计信息资料的采集与供给系统。(1)基础信息:微观个案审计项目获取的审计数据信息资料。(2)定向信息:为获取信息情况的审计调查所获取的审计数据资料和情况。(3)主导性信息:行业系统和专项审计获取的审计数据信息资料。(4)辅信息:国家和有关方面的经济类信息和数据。(5)参考性数据信息:国际有关方面的经济类信息和有关数据资料。(6)参照性信息:国家实行的经济法规、经济政策,行业部门的有关经济评价指标和标准要求,以及经济社会评价体系评价指标。(7)外来信息:联合国、国际有关组织和国家的经济分析评价体系指标等有关信息。这种以审计信息为主体,以相关信息为辅助的审计信息数据库,就可以满足对国家、行业系统和区域经济分析评价的要求,由此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动态, 为宏观、行业系统和区域经济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2、审计信息分析评价系统。审计信息分析评价系统,主要是配置和开发计算机软件,用数据信息资料分类输入储存、数据信息资料处理、数据信息资料分析评价。(1)配置审计数据信息资料输入储存软件,即建立数据库。(2)配置专业性和综合性审计数据信息资料输入储存软件,即对数据库数据资料进行处理,按专业分别输入储存。(3)配置综合性和专业性分析评价软件,对综合数据信息资料和各专业数据信息资料进行分析评价。(4)编制综合性和专业性审计数据,信息采集表格,一是由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填写有关数据资料;二是对所填写数据核准后,输入数据库,数据信息采集表设计栏目必须与数据库软件输入储存分类相一致。(5)配套配置综合性和各专业性分析评价指标体系软件,以对综合数据信息和专业数据信息进行比对分析评价。另外还必须配套成立专业专家评价委员会,根据非数据性有关情况对计算机分析评价结果进行审核评价,最终完成审计分析评价报告。

(二) 构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健康运行机制已具备的基础条件

我国的政府审计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构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健康运行机制的基础条件,有些审计项目、运作活动和硬件技术等方面已经跨入到这个层次。(1)政府审计监督体系已经稳固下来,处于完善、提高和创新发展新阶段,逐步向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机制方向转换。(2)审计范围和审计对象覆盖经济领域各个方面和有关社会活动的有些方面,可以获取会计、经济、政策和社会等方面的信息数据资料,培育了信息供给源,为审计综合分析奠定了基础。(3)全国统一组织的专业、专项审计(如粮食审计、电力审计和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取得了良好效果和成功经验,并设计了审计信息采集表格,开发了审计信息输入和处理软件,为今后的专业、专项审计给定了范例。(4)金审工程已投入使用,实现了全国联网,可随时采集和输入所需信息,硬件技术为分析各类信息提供了保证。(5)传统的手工操作已转换为计算机审计,审计手段完全可以适应现代审计的基本要求。(6)跟踪审计、信息系统等创新型的审计方式,不但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效果,而且为快捷采集信息和获取动态信息提供了支持性保证条件。

三、国家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运行机制的完善条件

国家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运行机制,实际上也是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健康运行的运行机制。我国现在的国家审计虽然已经具备了构建审计促进转变经济方式运行机制的基础条件和支持运行的一些条件,但是,要保证有效正常运行,还需要进一步修整、充实、完善、规范和提高。目标要求,就是要使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的需求和党委政府对审计的要求,关键的是要做到实施审计项目、审计信息采集与审计数据处理、审计分析相匹配,最终取值于审计分析报告。从现行审计运行情况分析,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审计项目计划,突出重点行业系统和专项审计。每年度要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安排1至2个影响全局的行业系统或专项审计项目,并进行行业系统和专项审计的分析评价。

2、完善审计信息数据库,增设各审计专业数据资料输入储存库。一方面实现数据输入专业电子化,另一方面可对行业系统和专项资金活动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3、按审计专业编制信息采集表,将实施审计项目所需数据信息资料通过采集表核实后输入数据库。主要是掌握审计动态,为进行行业系统和专项分析评价提供数据资料支持。

4、开发审计行业系统和重点专项审计分析软件,对获取的数据资料进行专业分析。

5、制定行业系统和专项审计分析评价指标,作为评价行业系统和专项系统审计依据。此类分析软件,主要是对行业系统和专项审计系统数据进行处理,取得数据评价结果。根据这个评价结果,再参照非数据有关情况和参照相关评价指标进行全面分析评价。

篇3

第一,缺乏切实有效的经营理念。经营理念是一个行业共同的信念和追求的经营目标,有效的经营理念是增强行业影响力与竞争力的重要保障。煤炭地质行业大多思想不够解放,经营理念较为陈旧,深化改革力度不够,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第二,成本管理意识不强。往往简单地把项目成本管理交给财务部门去完成,没有明确各部门在成本管理中的职责,也未能充分发挥各相关部门之间的配合与联动作用,在成本管理方面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第三,资质管理有待于加强。资质作为地勘单位业务开展的敲门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更好地使用与管理资质将有助于地勘单位承揽业务,提高经济运行实力。第四,人力资源管理不足。地勘单位面临着加快转型升级的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十分缺乏,特别是专业领军人才、新兴人才更为缺乏,人才结构比例不够合理,人才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激励机制不够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第五,缺乏对经济管理工作的分析与研究。地勘系统特别是下属的各院、地质队的大多管理岗位都是由专业技术人员兼任的,研究经济管理的时间与精力有限,往往凭经验办事,致使经济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对先进管理经验的学习和对经济管理工作的分析和研究。

篇4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1—0101—03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再到欧洲债务危机蔓延,全球经济发展遭遇了严重阻力,虽然中国的经济仍在平稳而健康的发展之中,但经济发展的速度明显放缓,而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仍在不断地积聚与增长。,面对如此庞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队伍,国家采取了多种途径来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例如增加社会急需的专业和人数,加大实训实习的比重等;但对于高校学生来说,能选到一个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将对自己的未来与发展有重要意义,所以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将十分重要。

研究者可通过分析《毕业生就业协议书》这种第一手资料来掌握毕业生的就业信息,通过对协议书的分析,研究者可以掌握专业的就业率、专业对口情况等方面信息,这对了解学生的专业情况具有帮助;同时研究者可通过现代网络技术收集协议单位性质、工资水平、地域类型等方面的数据,深入分析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对协议单位进行归类与对比,这将对今后的毕业生再进行择业时具有参考价值。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本研究以南京市某高等院校二级学院的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该学院属于民办二级学院,该学院开设涉及经济学、工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毕业生全部来自于江苏地区,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合江苏地区经济发展的门类齐全、梯次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为了使研究具有代表性,研究者随机选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财务管理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为研究对象,这三个专业涉及不同的专业和学科门类,抽样范围广,样本具有代表性,通过分析可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率,分析其所从事的行业类型、企业状况以及了解毕业生就业时的地域差异。

三、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以就业与指导部门收到的《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为分析基础,数据收集的截止日期为2012年6月30日,主要收集毕业生的姓名、用人单位名称等信息。同时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以及国家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对用人单位进行了行业分类,根据用人单位经济成分内部的生产关系对用人单位的经济类型进行了分类,根据江苏区域划分标准,对协议单位地域类型进行了分类,根据客观的分类标准对一级指标进行了深入分析,能够深入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毕业生就业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四、研究数据的分析与统计

(一)专业及就业情况分析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制为四年,以培养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工程素养的人才为目标,要求其专业的毕业生掌握扎实的计算机软、硬件专业理论,熟悉主流软件开发及管理工具或典型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工具,具备较全面的系统软、硬件开发能力,同时有一定的开拓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其人才培养与“长三角”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就业适宜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软件研发、项目管理、IT服务、移动终端开发、数字家庭与智能家电软硬件设计与开发等工作。

财务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系统全面的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业务技能,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能在各类企业、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管理、财务咨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树立市场、竞争、创新意识和国际意识,获得设计师、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具备服装理论知识、常规技术应用能力、创意和技术创新能力,熟练掌握技术技能,从事服装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一线岗位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从对就业协议书的统计来看,2012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财务管理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共有毕业生164名,到目前为止共收到毕业协议书148份,其协议就业率为90.2%,符合学校对毕业生协议就业率的要求,表示大部分毕业生都签订了就业协议书。这种协议就业是指毕业生通过高校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就业协议,领取就业报到证,到用人单位报到就业;协议就业率基本反映一个学校专业的培养质量,也是学校为学生服务的主要内容,其目的是使学生学有所成,找到自己合适的岗位。

(二)协议单位所属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分析

依据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状况和趋势,国家统计局起草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本标准采用经济活动的同质性原则进行划分,基本涵括所有国民经济活动。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研究者把毕业生的协议单位进行了分类,调查显示2012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有22.4%的毕业生从事于制造业,财务管理有31.4%的毕业生从事于制造业,服装设计与工程有88.9%的毕业生从事于制造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财务管理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共有37.2%的毕业生从事于制造业。这说明大多数毕业生都到了与制造业相关的工作岗位,这和我国的“制造大国”地位基本相符,同时制造业也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2012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有31.3%的毕业生从事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研究者通过对比发现大部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时都能够找到与之对口的计算机类的就业岗位,一些毕业生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工作,这些公司主要以计算机软硬件销售、开发、服务、咨询以及网络安全设备的安装与维护为主体的科技型公司,还有一些毕业生在以电子元器件制造为主的制造业工作,这两类学生占到了就业人数的50%以上,符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而财务管理专业只有18.7%的毕业生从事于金融业,其他行业的就业比例达到了37.1%,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相对分散,真正能进入其对口行业工作的毕业生较少,这和其行业属性有关,金融业社会地位较高,工资福利较好,但其竞争性和压力也比较大,这种行业比较难进。同时,也有毕业生在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等行业工作,这些产业虽然和他们的专业相关性不大,但这些行业具有工作强度不大、工作自由等特点,所以也有较多毕业生从事相关产业。

(三)协议单位经济类型分析

企业经济类型亦称“经济成分类型”,指国民经济的所有制构成,是反映一个国家基本经济状况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数据,经济成分的划分为观察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提供了一个更为准确、全面的工具,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了客观依据,也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了重要基础。通过分析毕业生协议就业单位经济类型的分布,研究者可以找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阵地”,为接下来的毕业生就业做出借鉴。研究者发现有64.6%的毕业生进入到私营经济领域,这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阵地”。通过访谈研究者发现,他们就业时主要以参加招聘会或者以网络投递简历的方式进行,通过面试和简单的笔试就可以进入相应岗位,相对其他经济类型来说就业更为简单、灵活,同时,有些毕业生所进入的私营经济公司是自己家庭或者亲戚开设的公司,就业相对容易。而股份制经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所占比重分别为14%、4.3%和3.7%,它们所占比重较小,这说明毕业生在这些经济类型的企业中就业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和企业的工资水平、社会地位、资源均衡等方面的因素是相关的。因此,就业与指导部门要把就业的重心往私营经济领域倾斜,这更容易促进毕业生就业,给毕业生灌输“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私营经济领域也是其发挥作用的舞台。表1

企业经济类型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股份制经济私营经济联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未就业频数76231062416百分比4.3%3.7%14%64.6%1.2%2.4%9.8%(四)协议单位地域类型分析

1994年江苏省九次党代会确定了区域发展战略。省政府在制定“十五”计划时,依据区域发展现状,对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作出了新的界定。苏南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五市,苏中包括扬州、泰州、南通三市,苏北包括徐州、盐城、连云港、淮安、宿迁五市。这种划分是根据省内的自然、社会、经济、历史影响而划分的,而其经济差异较其他方面则更为明显,其协议单位地域类型也将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表2显示毕业生协议单位地域在苏南的占61%,协议单位地域在苏中的占21.3%,协议单位地域在苏北的占5.5%;而毕业生生源地地域在苏南的占43.9%,协议单位地域在苏中的占32.9%,协议单位地域在苏北的占23.2%。数据之间的差异显示毕业生在向经济发达的地区迁移,尤其向苏南地区则更为明显,这和这些地区的就业机会多、就业环境好等方面是分不开的。

表2

地域类型苏南苏中苏北其他未就业协议单位地

域类型频数100359416百分比61%21.3%5.5%2.4%9.8%生源地地域

类型频数7254380百分比43.9%32.9%23.2%0%五、结论与建议

(一)专业与就业方向的矛盾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财务管理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高等院校普遍设立的专业是随着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而设立,通过对比发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就业面相对集中、专业性较强,这种特性也限制了其就业,有些毕业生不能在对口专业找到工作后,再就业将变得较困难;而财务管理专业就业面较广,在各行业就业比较平均,可见其专业适应性比较强。但调查发现毕业生还是有一定比例的人员不能在其对口的专业就业,这受到毕业生专业知识、就业能力和就业心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而学院和毕业生必须根据就业形势调整就业方式、方法,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二)现实与就业心理的矛盾

现在的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他们期望毕业后能够到大城市、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去工作,对工资、福利待遇有较高的要求,希望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然而面对如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往往事与愿违,冷酷的现实往往给他们迎头一棒,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给他们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在求职过程中常常表现出忧心忡忡、烦躁不安的心理状态。就业与指导部门要组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就业心理辅导,让学生走出就业误区,正确认识自我,择业定位不要太高,也不能妄自菲薄,把择业期望放得过低。同时,学生自己要培养健康的职业心理,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就业竞争异常激烈,参与竞争难免会遇到挫折,但学生不能一遇到挫折就消极、低沉。

(三)专才与通才的矛盾

所谓专才是指在某一个专业领域具有较多专业知识,较熟练专业技能的人才;而所谓通才是具有广阔的知识平台,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多种技能的人才。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与学”,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是其中一方面,随着大学学习的深入,他们学习的专业知识也将越来越多,而当其毕业后进入社会时他们对专业知识需求量会相应减少。如果出现暂时或不能就业的现象,这时毕业生就业应选择其他一些不对口的工作去做,做到“先就业,后择业”,这时他们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将与其专业无关,所以高校毕业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学习一些其他专业方面的知识是相当必要的,这有利于拓宽自己的就业面,拓展自己的就业空间。

[参考文献]

[1]陶保平,黄河清.教育调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陶保平.研究设计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7-0061-04

近 30年多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由于基础薄弱,高等职业教育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专业结构不合理,与区域经济不协调,毕业生就业率低等。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教高[2012]4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调整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结构,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为地方培养高等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教育形式,只有主动适应一定区域内经济结构调整对高职人才的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使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步,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中发挥作用,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拥有应有的地位。

目前,江苏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国际经济进入了深度调整期,国内经济也进入了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江苏经济也受到国际经济和国内宏观经济的影响。因此,对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开展科学研究,总结经验,寻找问题,探究根源,可以发现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以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并为江苏经济的提档升级提供人力支持。

一、高职教育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概述

罗素在其《罗素论教育》一书中说:“大学乃是为了两个目的而存在:一方面,为某些职业训练人才;另一方面,从事与眼前用途无关的学术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这样一种职业导向型很强的高等教育形式。发达国家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上,大多形成了自己的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社区学院与技术学院,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等,无论是在个人发展还是在社会发展上,均很好地发挥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职能。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显然还相对滞后,因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也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在解决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上,也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

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经验介绍;二是相关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最近两年的相关研究出现了一波热潮。从研究视角上来看有关注一省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适应性问题,也有以一个市或一所院校的专业设置为依据来分析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适应性问题。从研究方法来看早期主要采用定性的方法来阐述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相适应的问题,近两年的研究开始采用定量的方法来分析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二、江苏省区域经济特点分析

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的《2012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江苏省全省实现生产总值5405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18.3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27121.9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23518.0亿元,增长9.6%。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6.3:50.2:43.5,服务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比2011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具体产值行业分布见表1。

表1 2012年江苏省分行业地区生产总值构成

(一)第一产业稳定增长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粮食连续九年增产,全年总产量达3372.5万吨,比上年增产64.7万吨,增长2%。大多数农(含林、牧、渔业)产品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棉花、花生和蚕茧的产量下降。

(二)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

先进制造业较快发展。产品结构继续优化,实现工业新产品产值11273.2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增长最快的六个产业见表2。第二产业投资中,工业投资16559.4亿元,增长20.4%。其中,制造业投资15601.7亿元,增长19.4%;高新技术产业投资4059.0亿元,增长5.6%,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24.5%。主要工业行业投资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1717.0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1490.8亿元、专用设备制造业1492.0亿元,分别增长30.5%、38.6%、67.9%。

表2 2012年工业中增长最快的6个产业

(三)第三产业所占比例持续提高

服务业发展较快。全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23676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3.8%,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交通运输生产稳健增长。铁路客运量完成1.2亿人次,增长10.9%;公路客运量25.5亿人次,增长8.4%;公路货运量15.4亿吨,增长9.2%;水路货运量5.9亿吨,同比增长8.6%。2012年年底,全省服务外包企业登记单位数有6524家;全年完成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118.5亿美元,同比增长53.6%;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97.8亿美元,同比增长53.3%。

服务业投资较快增长。全年服务业投资增长21.4%,在15个服务业行业中,投资保持增长的有14个,其中金融业增长77.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73.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63.6%,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长50.3%。

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招生状态分析

2012年,南京共有25所院校招收高职考生,占全省高职教育招生单位的近三分之一,这一群体的专业设置与招生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5所院校共设置了207个专业(注:笔者在资料整理过程中对有不同方向的专业进行了合并),共招生34794人。与2011年相比,出现了20个新专业,同时有15个专业停止招生,招生总人数减少了4321人。

(一)专业及招生人数行业分布情况

在2012年招生的207个专业中,明确指向第二产业的专业有59个,占专业总数的28.50%,59个专业共招生11100人,占招生总人数的31.90%。明确指向第三产业的有129个,占专业总数的62.32%,129个专业共招生16740人,占招生总人数的48.11%。其他的19个专业没有明确的产业指向,共招生6854人,占招生总人数的18.92%。

(二)新增专业的行业与产业背景

2012年在宁高职院校招生新增专业20个,合计招生875人,占当年招生总人数的2.5%,详情见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新增的20个专业中,明确指向第一产业的专业数量为0个;明确指向第二产业的专业数量为4个,占新增专业总数的20%,共计招生188人,占新增专业招生总数的21.5%;明确指向第三产业的专业数量为14个,占新增专业总数的70%,共计招生638人,占新增专业招生总数的72.9%;没有明确产业指向的专业2个,占新增专业总数的10%,共计招生49人,占新增专业招生总数的5.6%。

(三)停招专业的行业与产业背景

2012年与2011年相比共有15个专业停止招生,这15个专业在2011年共招生448人,平均每个专业招生约30人,招生人数最少的是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只招了1人,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是无线电技术专业,招收了90人。在停招的15个专业中,有10个专业指向第二产业,其余5个专业指向第三产业。

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的吻合度分析

(一)总体吻合度分析

由于在宁高职院校中没有涉农专业,而在江苏省的其他城市有专业的涉农高职院校,所以在本文的分析中,关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农业之间的关系暂不涉及。为了分析需要,本文将没有明确产业指向的19个专业,6854人,按产业比例分摊到第一、二、三产业中去。数据处理之后,指向第二产业的招生数为14544人,占招生总人数的41.8%,指向第三产业的招生数为19721人,占招生总人数的56.68%。

与地区产业生产总值相比,招生数向第三产业倾斜比例较高。即使结合区域内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产业发展政策,以及对第三产业高速发展的预期,这一比例关系依然预示着区域内的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偏离。

(二)产业内分析

1.第二产业。表1中的数据显示,在第二产业内部,统计部分又分出了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建筑业,其产值分别占地区总产值的0.6%、41.4%、2.2%、6%。

同时依据国家统计局编写的《2012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将指向第二产业的专业进行归类,并依据招生数计算出分行业招生占比、分行业产值比一起构成表3。

表3 第二产业产值与招生对比表

以招生占比和产值比为基础数据,绘制第二产业分行业产值比与招生占比散点图,见图1。

图1 第二产业分行业产值比与招生占比散点图

散点图显示,在第二产业内部的分行业产值比与分行业专业招生占比之间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偏离的一点是建筑业。

散点图给出了产值比与专业招生占比之间大致的相关关系,但无法准确描述相关程度的大小。可使用EXCEL计算两组数据之间的相关系数,其结果为0.8823,这一数据表明,两组数据之间的相关程度较高。

为进一步确定第二产业分行业产值比与专业招生占比之间的关系,下面开展回归分析。在回归分析中,只需要在散点图的基础上添加趋势线,即可得到回归分析的结果,见图2。

由图2可知,趋势线的公式为:y=0.423x+0.0267,拟合优度为:R2=0.7785。回归公式中的斜率0.423,反映了两个变量之间关系较强,说明分行业产业产值比每增加1%,该指向该产业的高职教育招生占比就增加3%,R2=0.7785说明这个公式能够解释数据的77.85%,说明这个公式的解释力度较强。

分析表明,在第二产业内部,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与招生比例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吻合度较高,偏离较大的产业是建筑业,这和最近几年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带来的建筑业繁荣有密切关系。

2.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一国经济中最为活跃的一个部分,国家统计部门将第三产业又划分了14个产业开展统计。依据这14个产业的划分,将高职院校的招生的专业指向再次细分,得到表4。

表4 第三产业分行业产值占比与专业招生占比对比表

为了看清在第三产业内的产值占比与招生占比之间的关系,制作图3。

图3 第三产业分行业产值占比与专业招生占比散点图与趋势线

图3表明在第三产业内部分行业产值占比和专业招生占比呈现出的相关性较弱,趋势线反映出产值占比和招生占比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R2=0.0976表明趋势线公式解释力度较弱。

分析表明,在第三产业内部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与招生比例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吻合度较差。

五、优化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建议

(一)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的吻合度

分析表明,江苏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吻合度相对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专业设置与招生数过于向第三产业倾斜,且分布无序,专业实力参差不齐。在2012年招生的207个专业中,有129个专业明确指向第三产业,占专业总数的62.32%,129个专业共招生16740人,占招生总人数的48.11%;在2012年这一不均衡进一步强化,在2012年新增的20个专业中,明确指向第一产业的专业为0个,指向第二产业的专业为4个,其中两个指向建筑业,有14个专业明确指向第三产业。而在2012年取消的15个专业中,10个专业明确指向第二产业,5个专业指向第三产业。

指向第三产业的专业实力参差不齐,其中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是物流管理专业,共招生945人;招生人数最少的是医学文秘和休闲服务与管理(高尔夫)专业,只招了1个人,招生数超过100人的专业20个,平均每个专业招生人数不到130人。指向第三产业的大多数专业招生人数不到100人,从而专业也就无法做强,对区域经济的适应性差。

指向第三产业的专业分布无序,与区域经济吻合度较差。

2.专业设置与招生数过于向热点行业倾斜。2012年招生的207个专业中,招生人数最多的前20个专业共招生17384人,占当年招生总人数的49.96%。

在招生人数最多的前20个专业中,明确指向第二产业的专业数为7个,共招生5697人,前20个专业招生总人数的32.8%在指向第二产业的7个专业中,有3个专业指向产值只占6%的建筑业,合计招生2744人。明确指向第三产业的专业数9个,共招生6322人,占前20个专业招生总人数的36.4%;其中有3个专业主要指向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招生人数1833人;1个会计专业,招生人数多达2821人。

3.忽视基础性行业的人才需求,不均衡有强化的趋势。在统计的25所院校中,没有一所院校招收直接指向农业的专业,而2012年农业产值占区域总产值的6.3%,从业人口更高达989.98万人。而明确指向产值占区域经济总产值41.4%的制造业专业仅有43个,招生人数仅占招生总人数的19.44%。即使是在招生人数相对较多的第三产业中,产值占比10.6%的批发和零售业,明确指向该行业的招生占比仅为1.3%。

(二)优化专业结构的建议

高等职业教育只有主动适应江苏省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优化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培养的人才才能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找到合适的岗位,只有这样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在江苏省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重新厘定政府在专业设置中的作用与地位。政府部门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过程中,应做好政策制定,经济预测等方面的宏观职能,积极引导高等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建立符合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相关职能部门做好人才的需求预测,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设置调整的宏观指导,并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规划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指导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的专业结构设置调整行为,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规划发展提供决策依据,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的重复与盲目,避免人才资源的过度生产。

2.强化人力资源市场在专业设置中的导向作用。就业质量是检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而人力资源市场是实现就业的最重要途径。因此,人力资源市场上的人才需求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具有风向标的作用。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时刻关注人力资源市场上的人才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专业规模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校企合作,强化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建立课程适时调整机制,便于将企业对人才最新的能力需求加入到培养过程中,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上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

3.发挥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中的自主功能。应该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自主功能,建立科学的专业设置论证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院校―行业―企业互动机制,提高专业设置与建设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应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建设一批与江苏省支柱产业相适应的特色专业,专业建设和调整要突出区域特点,关注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人才需求,根据区域经济特色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把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和优化专业结构统一起来,努力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吻合度。

参考文献:

[1]罗素.罗素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户小英.国外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对我们的启示[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3).

[3]曾骊.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4).

[4]赵磊等.浙江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3,(30).

[5]周开俊等.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

的影响[J].职业技术教育,2013,(26).

[6]杨濯.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2013,(23).

[7]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江苏统计年

鉴(2013)[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8]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资料

篇6

Abstract: today, if someone asked, what is the most popular in the 21 st century career? The answer may be varied, but the world famous periodicals time magazine gives results may make people strange, it is called "project data analysts", seven big money in the global industry leader. Project data analyst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English CPDA) is the 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engaged in investment and operation of the project data analysis of the senior decision-making and a colourful for the career. The data shows, in the United States alone, project data analysis of the field workers already close to 200000, the year the camp forehead billions of dollars. In data analysis profession development mature countries, 90% of the market decision and management decision is through the data analysis research certain, so it is called it is-and the 21 st century gold career.

Key words: data analysis; Digital decision; market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项目数据分析是通过对项目数据全方位的科学分析来评估项目的可行性,为投资方决策提供科学、严谨的依据,从而降低项目投资风险的一种先进的方法论和科学分析体系,在业界向以“数据精准”、“分析客观”及分析评价“权威独立”称誉。国际上,项目数据分析师主要从事数据挖掘和投资两大领域,在投资分析、信贷融资、企业经营管理、企业战略规划、决策管理等影响政府和企业重大决策中,提供科学、真实和准确的依据,是社会经济运行中具有重要地位的高端技术人才。一名经验丰富的高级项目数据分析师的年薪可达几十、上百万元。成立于1948年的美国兰德公司旗下就拥有2000多世界顶尖级的数据分析专家和专业研究人员,他们每年完成的各类项目数据分析报告高达700多项,已发表的研究报告达18 000多篇,这些分析成果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和左右着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一系列重大事务的决策,享有很高的声誉。

项目数据分析报告讲求“科学、客观、准确、公正”。一份完整的数据分析报告,必须围绕目标,确定范围,遵循一定的前提和原则,在项目各项数据分析中,选取真实性、合法性指标,构建相关模型,进行专业科学的分析,要求体现的基础数据应真实完整,分析过程要科学合理全面,分析结果可靠,建议内容实事求是,能系统地、真实地反映行业基本慨貌,从而达到推动该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项目数据分析的整个编制、评价过程十分严谨。数据分析师通过项目数据分析技术的运用,对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定量分析,可预测项目未来的发展及风险,帮助项目投资方节约运营成本,减少资源浪费,提升综合竞争力,实现资金收益最大化。兰德分析家认为,世界上每100家破产倒闭的大企业中,85%是因为企业管理者决策不慎造成的。随着全球商业化竞争的加剧,一个企业管理者决策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前途和命运。世界发达国家对项目的最终决策,都是以科学定量分析的项目数据分析报告作为其判断项目是否可行及是否值得投资的重要依据。数据分析工作不仅广泛应用于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之中,而且贯穿市场运行的各个阶段,成为政府和企业在经营、决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和工具,其分析结果直接影响着决策的成败。从一定意义上说,项目数据分析质量的高低反映着一个国家投资领域的发达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

项目数据分析以专业技术的身份出现在经济、管理和投资金融等领域,成为21世纪信息化时展的新宠,被业界认为是未来十年内最有发展“钱景”的黄金职业,然而――

数据分析在我国仍属朝阳行业

数据分析在国外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但在中国仍属于朝阳行业。据2010年中国商业联合会数据分析专业委员会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数据分析行业从业人员迄今为止不足万人,正式注册登记的项目数据分析事务所只有80家,其中专职数据分析师仅一半多点,长三角经济发展较快地区也仅占3%。而在美国,年平均雇用项目分析师的职位占所有社会岗位高达7%到13%。总体上说,我国数据分析行业还处于发展初期,经营规模不大,制度建设和软硬件设施薄弱,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还较小,远远不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彻底改变我国“项目数据分析”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的现状,2003年,国家信息产业部根据国家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规范长期投资项目数据分析方法、与国际接轨的总体精神,制定出了我国项目数据分析专业技术考试管理办法,加快了我国数据分析专业人才培养步伐。2008年6月,数据分析行业的全国性唯一行业组织――中国商业联合会数据分析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为我国数据分析行业发展开新篇。从2005年4月,全国第一家数据分析事务所经工商部门批准在陕西成立到目前,我国相继己有北京、陕西、江苏、新疆、甘肃、山东、浙江、上海、黑龙江等14个省、市、自治区约80家项目数据分析专业机构进入中国市场经济舞台,涉及项目己从最初的分析评估业和金融业,扩展至会计师、投融资机构、政府审批和企业管理等众多领域。

项目数据分析作为国内新起步的朝阳产业,它充分弥补了旧有融资评估体系的诸多漏洞和不足。随着我国经济决策由“经验决策”向“数据决策”的不断规范,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和企业开始意识到数据决策的准确性、科学性和重要性,数据分析运用技术正逐渐走入人们生产、生活的决策视野。据了解,目前,仅投资咨询项目领域,我国每年就有逾百亿美元的市场份额。有专家预测,按照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速度,未来15年中国项目数据分析师的需求量将突破30万人,尤其是政府经济部门、金融机构、投资公司、房产开发以及创新型企业对项目数据分析师的需求正与日俱增。诚如一位老资格项目评估师所说:“之前凭经验办事,现在是用数据说话!”

中国数据分析行业正处在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的大好环境和有利时机,然而,与国内数据分析行业先进地区比较,福建数据分析市场还是一片“荒地”。在中国东南部,目前只有福建还没有成立数据分析事务所,福建专业数据分析人才几乎是空白,这与福建经济快速发展及福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都极不相宜。要实现福建跨越式发展――

福建数据分析市场亟待开发

2011年4月23日,经中国商业联合会数据分析专业委员会批准,福建省福州项目数据分析师授权管理中心在福州正式挂牌成立,结束了我省项目数据分析师没有专业管理机构的历史。中心负责人黄诗茂说:“自授权管理中心挂牌以来,咨询、报名参加数据分析师培训的人数日趋火爆。省经贸委、省信息化局、省质量协会等部门都为中心工作开展提供强力支持,这充分表明了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数据分析行业的高度重视和认识。”

篇7

一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区域经济人才需求规格和数量,同企业和行业一起分析论证,确定专业设置。鸡西大学多年来适应鸡西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紧紧依托行业,开发设置了一批受市场欢迎的专业,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如:适应区域发展对俄贸易的需求,设置了经贸俄语专业;适应区域发展生态旅游业的需要,与旅游局合作开发了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适应区域发展绿色农业的需要,设置了绿色食品开发与营销专业;适应区域物业管理发展的需要,设置了物业管理专业;适应加入WTO后区域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需要,设置了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专业等。

二是根据行业特点划分专业,宽窄结合,适当合并或拆分专业。为了适应行业发展的新特点,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拓宽毕业生就业去向,学校一方面设置面向大区域的宽口径专业,以有限的专业覆盖尽可能多的职业岗位,同时,注意内容的综合性,以及相近专业、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联系和沟通。另一方面根据行业发展的新形势和对人才的专业化需求,将原有的专业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拆分。如将原来的俄语专业拆分成应用俄语和经贸俄语两个专业,将原来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拆分成软件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两个专业等等。

三是不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慎重设置热门与冷门专业。对于需求量大、就业形势好的专业,人们往往会一哄而上,但是人才的需求在一定条件和时期下会发生变化,因此要认真分析,实施设置和调节。冷门专业一般是条件特别艰苦的特殊专业,如我校开设的煤矿开采技术、畜牧兽医等专业,这些专业多数涉及国计民生问题,国家很需要,但由于条件艰苦,学生不愿意选择,对于行业性很强的学校,考虑国家急需和扶植政策,不应轻易淘汰。

篇8

金融专业必修课:保险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货币银行学、计量经济学、投资银行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中央银行学、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会计学、金融法、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积分等。

金融专业选修课:西方金融、经济法、国际结算、金融市场学、金融统计、国际投资学、专业外语、银行外汇业务、金融工程学、现代金融理论、银行会计、信托与租赁、金融史世界经济风险投资、财务管理、电子商务、世贸组织规则、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发展经济学、国际税收、区域经济学、内部审计等。

金融专业就业前景

近几年来,中国金融市场正在走向国际化,对专业性很强的人才需求迫切。金融行业就业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场,例如高校教师和大公司市场研究分析、基金经理、投资经理、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

无论是本科毕业,还是硕士毕业,金融学专业毕业生总体上的就业方向有经济分析预测、对外贸易、市场营销、管理等,如果能获得一些资格认证,就业面会更广,就业层次也更高端,待遇也更好,比如CFA、FRM、特许财富管理师(CWM)、基金经理、精 算师、证券经纪人、股票分析师等。

金融行业监管部门、各类银行、信用社、保险公司、证券/信托/基金机构、资产管理公司、上市公司证券部、高校或研究所等各类金融机构从事金融行业工作或教学科研等。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金融、互联网、新能源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金融/投资/证券;

2、互联网/电子商务;

3、新能源;

4、保险;

5、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6、外包服务;

7、其他行业;

8、银行。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财务经理、客户经理、财务总监等工作,大致如下:

1、财务经理;

2、客户经理;

3、财务总监;

4、销售经理;

5、会计;

6、产品经理;

篇9

一、怀化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怀化市位于鄂、湘、黔、渝、桂五省边界交汇处,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近几年来,沪昆高铁、吉怀、怀通、娄怀等高速公路的建设,极大程度的促进了怀化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014年,怀化全年GDP1000亿元的突破,同比增长了12.0%。在怀化区域经济发展当中,建筑产值增长迅猛。相关统计数据表明,2014年全年怀化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独立核算企业所完成的建筑业总产值高达95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利税总额32.25亿元。

 

与此同时,怀化全年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独立核算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4.78亿元,增长19.6 %;实现房屋竣工面积348.77万平方米。

 

二、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对怀化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推动区域建筑行业经济发展

 

在对怀化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怀化建筑业所产生的总产值占怀化全年GDP的10%,建筑行业的发展是怀化区域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产业支柱之一,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在极大程度上为当地建筑行业的发展培育了技术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区域建筑行业经济发展。

 

(二) 促进区域建筑技术进步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优化、提高的力度,有利于建筑技术人才的培养以及建筑新技术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建筑新技术在建筑业中的应用,加快了先进的建筑技术转变为生产力的进出。与此同时,保证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所教授的技能是建筑行业领先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新技术引进、新技术的开发、新技术的利用等等均会促进怀化区域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怀化建筑行业"产学研合作"的形成,有利于推动企业参与到建筑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中来,从而进一步推动怀化区域建筑技术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 怀化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与发展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对对怀化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的同时,怀化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样促进了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一) 怀化区域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力度与发展规模

 

在一般情况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内相关产业的企业规模大小、企业数量、发展水平,而这些因素的变化直接对区域内高职人才市场的需求量产生影响。在此背景下怀化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怀化区域内建筑业的发展,刺激建筑业对于高职建筑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从而出境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二)怀化区域经济发展影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方案

 

高职教育是面向一定的职业和职业群的专业技能教育。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专业培养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职建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以及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怀化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怀化区域内建筑行业的发展状态,影响着建筑行业技术人才的供需市场。市场需求是高职教育最为重要的风向标。一直以来,高职教育要保证培养的学生和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必须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专业培养方案也要紧紧围绕企业对特定职业的技能要求。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是面向一定的职业和职业群的,而职业是服务于行业发展的,行业又是产业的组成部分,区域的产业和产业结构是专业设置的宏观依据,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区域的产业发展方向。怀化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区域建筑产业结构的升级,区域建筑业市场需求的变化都会影响到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改变,这就要求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要不断地调整专业,优化课程设置,改革专业培养方案。

 

四、 小结

 

发展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高职教育的发展又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约,这就决定了发展高职教育必须紧密联系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坚持区域化原则。

 

高职教育强调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培养的是毕业后即能胜任企业特定岗位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了发展高职教育必须坚持市场化原则,做好市场需求调研和分析,明确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需要的职业和岗位,掌握企业对这些职业和岗位的技能要求,在此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和方案,做到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供给和市场人才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均衡。

 

篇10

一、高职专业调整适应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在逻辑

(一)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立足服务区域经济。

高职教育的第一要素是职业性要素。实践证明,高职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是源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引发的人才需求,区域经济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后,需要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区域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差异性,区域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规模、需求层次和结构差异较大,因此对高职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存在较大差异。区域经济需要多层次、多样化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高等职业院校是面向地方需要,多层次、多样化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机构,只有紧密依托区域经济,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如果脱离区域经济需求发展,高职教育就很难找准服务目标产业和人才培养目标。

(二)高职教育的教育性特点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全面依托区域经济。

从行政管理关系看,高职院校大多是地方院校教育部门和行业部门主管,专业建设所依赖的要素投入主要源自于区域经济,办学经费主要依靠地方渠道获得。从教育资源投入渠道看,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市场调研、学生招生和就业、实习实训基地的开发与建设、“双师型”队伍企业顶岗培养等高职教育投入要素方面,区域经济所提供的便利性、可行性和现实性都要远高于区域外经济,因此,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发展规模、发展层次和发展速度,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发展层次和手段。

正因为受到经济与教育两大规律制约,高职教育必须协调好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找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和适合教育规律和的发展平台,才能在满足经济发展要求的同时,依托区域经济,找准发展定位,提升高职教育的质量与效益。

二、湖南省经济结构发展变化特征

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目标的明确,以及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配套政策的逐步落实,近年来,围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建设目标,湖南省在新型工业化建设、城市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各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及时分析湖南省经济结构发展变化特征,协调引导高职教育对接适应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新需求,为湖南省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是实现高职教育与湖南省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从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两个角度,分析湖南省经济结构调整对高职教育产生的需求特征。

(一)湖南省经济增长特征。

1.第二产业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由表1可知,2006―2009年,第二产业对湖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上升,对湖南省经济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升第二产业在湖南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湖南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由路径。

2.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

由表2可知,2006―2008年,湖南省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百亿以上产业中,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较高,对经济增长作用明显,黑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冶炼等高耗能行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较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表明在“两型社会”和“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的指导下,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高加工度产业逐渐成为湖南省制造业内部最有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行业,是湖南省区域经济增长的未来方向和支柱。

3.服务业发展空间广阔。

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引发实体经济衰退,湖南省工业生产出现较大波动,与之相反,服务业表现出相对较强的稳定性和抗跌性,全年实现增加值5278.83亿元。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信息产业、物流业等湖南省服务业“十一五”规划重点发展的几大特色产业保持了平稳发展。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服务行业在我省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发展不足,比重只有25%左右,与发达省份40%以上的比重相比偏低。随着湖南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程度的推进,这些现代服务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湖南省就业增长特征。

就业增长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市场需求来源和发展基石。高职就业受到总就业情况、产业人才需求层次、技术结构需求等多种因素影响。本文从湖南省主要产业总就业情况、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就业情况和各行业职工就业情况三个角度分析湖南省就业增长特征对高职教育的影响。

1.第二、第三产业是主要的就业部门。

由表3可知,随着湖南省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2006―2008年,对就业增长平均贡献率最高的前五个行业依次是批发和零售业(5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46%),建筑业(36%),采矿业(25%)及住宿和餐饮业(17%),制造业对就业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仅有6%,由此可见,2006―2008年湖南省就业增长主要是依靠第三产业的贡献。第一产业就业人数逐年下降,制造业就业总人数出现了较大的波动性,居民服务业、文化体育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出现了明显的就业增长缓慢和下降情况。

2.新型制造业产业就业增长凸显.

随着湖南省“新型工业化”的加快发展,制造业内部调整力度不断加大,产业对劳动了的技术结构需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选取2006―2008年湖南省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就业数据作为分析对象,统计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平均就业人数、平均就业增长人数、就业增速三项数据,以此分析湖南省制造业内部的就业结构和就业增长结构。

由表4可知,2006―2008年,第二产业内部,平均年就业人数最高的前十个行业依次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纺织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表明这些行业是湖南省主要的第二产业就业行业。

按平均年增长人数最高的前十个行业依次是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金属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表明这些行业是湖南省第二产业就业增长的主要贡献产业。

按就业增速排名的前十个工业产业依次是烟草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废弃资源废旧材料回收加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表明这些产业是湖南省第二产业就业增长潜力较大的产业。

综合来看,专用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在湖南省第二产业就业和就业增长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就业增长潜力的角度看,农副产品加工业、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等轻工业行业和高技术行业有着较大的就业增长空间。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湖南省高职就业主要面向产业.

本文选取2006―2008湖南省职工就业数据作为分析对象,以分析促进高职就业的主要产业,选择该项数据的原因是主要行业职工就业情况虽然只能反映国有经济部门的就业增长情况,但因剔除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情况,能够较好地反映国有经济部门对城镇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的吸纳情况。由表5可知,从各行业职工就业平均增长数情况看,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采矿业、房地产业、卫生、保险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在岗职工增长数靠前,能够较有代表性地反映产业部门对高职毕业生的结构性需求差异。

结合前述的全部就业人数分析、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就业情况分析,本文认为,湖南省当前对高职学生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较大的行业是:专用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建筑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批发和零售业、保险业、房地产业、教育、卫生、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湖南省高职专业设置和调整应优先针对上述产业展开。

三、湖南省高职专业设置对经济结构调整的适应性分析

本文从湖南省高职专业设置比例结构的角度,结合前文经济结构变化特征,综述分析湖南省高职专业设置对经济结构调整的适应性。湖南省近年来高职专业设置结构变化见表6:

由表6可知,2008―2010年,湖南省高职专业设置比例与湖南省经济发展结构基本相符。2009年湖南省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5.2∶43.9∶40.9,第二产业占比上升,第三产业占比下降,而高职按三次产业的专业设置比例为3:52:45,相比2008年,第二产业专业占比上升,其中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第二产业相关专业如土建大类和制造大类在专业总数中的占比都有明显上升,第三产业专业占比下降,其中财经、公共事业等大类出现了明显的降幅。高职教育与湖南省经济发展基本协调一致。

但湖南省高职专业设置仍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问题。

一是农林牧渔大类占专业总数的百分比和专业覆盖率都有所下降,虽然与湖南省农业在区域经济中占比下降相符,但比例明显偏低,主要是与我省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对高职就业需求低有关。

二是专业开发能力仍有待提高,部分发展潜力较大的产业相关专业专业覆盖率较低,限制了人才输送的结构和数量,制约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湖南省城市化发展和基础建设的加快,与之相关的土建、交通运输大类专业有一定的发展,但专业覆盖率水平仍然较低,高职院校专业群发展水平较低,例如:公路运输二级专业里有10个子专业,只有湖南交通职业学院开设了6个子专业;铁道运输二级专业里,只有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和湖南铁道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子专业开设率较高;水上运输、港口运输和管道运输二级专业占有率为零。又如:与采矿业相关的资源开发与测绘专业,专业覆盖率仅为24.44%,与能源产业相关的材料与能源专业,专业覆盖率为61.9%,专业设置都严重之后于相关产业的发展,反映了我省部分专业未能跟上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变化,专业开发和专业建设仍然存在较大的困难。

三是少数专业设置重复率高,与经济结构不协调,比较典型的是电子信息、财经和文化教育大类。由于这些专业开设起点低、职业针对性性不强、对实习实训要求低,成为高职学校低成本做“规模效益”的重要工具,例如:全省有50所高职院校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45所高职院校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30所高职院校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44所开设电子商务专业,36所开始物流管理专业,34所开设市场营销专业,47所开设商务英语专业,这些专业设置重复率高,很多专业没有经过科学的市场调研,没有明确的职业岗位目标,专业师资队伍和专业建设条件参差不齐,学生就业率低,专业建设水平难以提高,专业特色无法提炼,与区域经济建设的发展已经不相适应。

四、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专业调整思路

(一)依据经济结构调整特征,重点发展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双促进型”专业。

湖南省高职高专院校要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原则进行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主动跟踪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专业建设重心放在能够促进湖南省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双促进性”的开发和建设上,实现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只有真正融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之中,高职高专院校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真正办出特色。

(二)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优化整合高职学校专业建设资源。

高职院校应主动提高专业占有率和竞争力,立足区域经济,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通过人才引进、培养、招聘、企业兼师、校际交流等形式,重点扶持建设与本地区产业对接紧密,与区域经济增长和就业良性互动的核心专业和专业,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经济特色的专业群,以“专业群”为平台,促进高职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三)构建产业和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机制,提升高职教育的区域特色。

综上所述,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其中,经济的决定作用是主导性的,它要求我们在发展高职教育时,必须以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为基础适时适度地超前发展,过度的超前和滞后都是不可取的。而高职教育的反作用要求我们对高职教育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将其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部分纳入整个规划之中。

地方政府应建立起产业发展规划和教育发展规划之间的协调沟通桥梁,主动为高职院校提供准确、完整、及时的产业结构数据、就业统计数据,地方教育部门可通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评估、重点项目建设、专项经费拨放等行政管理渠道,设置区域产业合作度、毕业生区域就业率等评价考核指标,引导高职院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地方政府应协调产业管理、财政金融等部门,通过税收、利率、土地政策、市场准入等价格杠杆和行政杠杆,引导支柱产业、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加强和落实校企合作,使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反馈高职教育成为一项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沈卫.解读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依存共生关系[J].职教论坛,2006,(7).

[2]李哲柿.浅议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教性、职教性和地方性[J].成人教育,2006,(6).

[3]张纯记.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J].经济论坛,2009,(22).

[4]罗海丰,陈泽龙.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关系的三维视角[J].教育与职业,2008,(5).

[5]梁爱文,刘先长.区域经济视阈下高职高专专业建设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2009,(12).

[6]欧小炼,张新民,凌云.湖南省高职专业设置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思路[J].职教论坛,2009,(4).

[7]李禄华,周洪波.湖南省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与适应[J].当代教育论坛,2010,(1).

篇11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解决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但是,社会上重知识轻技术的传统观念依旧存在,技能型人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同时,高等职业教育自身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接受高质量职业教育的要求,不能完全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应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找准位置,科学地设置和调整专业,构建专业群,积极探索多元办学机制,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对全面有效地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十分重要。

一、我国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专业设置的整体规划性欠缺,有些新专业在设置前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和市场调查;院校之间界限淡化,特色优势弱化,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第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体系仍占多数,面向市场的办学机制尚未形成。第三,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行业企业相互联系的紧密程度不够,与行业企业联合办学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办学活力不足。第四,迫于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重重压力,有些高职院校为了好招生、好就业,频繁替换专业,专业设置周期过短,有的专业只招一届学生就被迫停办,严重违背了职业教育规律,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容易受到市场变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这主要是由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特点所决定的,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这类人才与区域内的行业、产业、技术、职业、市场等联系更直接、更紧密,其专业的职业针对性强、职业特色鲜明。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需遵循以下原则:

1 市场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是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根本点和出发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就是要立足地方,面向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科学分析人才市场提供的信息,按照人才市场的规律科学地设置专业。根据地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支柱产业及其发展方向设置和调整专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2 特色原则。所谓特色,是指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结构特色。高职教育是直接为区域经济、地方经济服务的,区域经济、地方经济中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是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改革、发展的主要依据。因此,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与提升必须从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的大局出发,考虑和研究区域范围内的专业结构问题。高职院校应根据区域经济、地方经济中的支柱产业设置主干专业,根据区域和地方的经济特色开设对应的特色专业。同时,结合地方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特别是主导产业的实际要求,实行重点突破战略,设置并建设一批与当地经济建设相适应的特色优势专业,形成专业“亮点”,并以特色优势专业的示范作用带动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特色优势专业是高职院校的支柱和窗口,可以保证学校教学的稳定性并为学校创造品牌效应,对提升学校的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

3 复合原则。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往往是综合性的,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运用到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所谓复合原则,是指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时,应考虑生产一线的跨学科要求,将生产一线工作的外在要求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起来设置复合专业。高职教育专业复合的主要形式有:一是将有一定跨度的不同学科综合起来,形成新的专业;二是将不同的专业复合起来;三是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复合起来。

4 超前原则。高职院校在设置和调整专业时应充分考虑到人才培养的周期性,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要关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趋势;要调查学校所服务的区域经济的资源优势、支柱产业及其发展方向,根据当地经济的特点来科学地预测人才需求,适时开设具有一定超前性的专业。坚持超前性原则,就是要瞄准前沿高新技术,在高新技术领域设置高层次专业就是要使设置的专业适应发展前景较好的行业。专业设置和调整必须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水平保持同步,不断吸收技术、管理上的新成果,及时淘汰陈旧内容,使学校的专业设置始终保持超前性。 转贴于

三、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思路及实践

1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思路。第一,针对区域经济特点设置专业,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形成一套科学的面向市场的办学机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应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充分考虑地方、行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趋势和特点,以区域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主导,本着为地方、为行业经济服务的目的来设置专业。高职院校在规划专业设置时,首先,要搞清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发展态势,研究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包括区域宏观政策发展方向、功能定位、科技水平发展、现有劳动力数量、成本等因素;其次,要研究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态势,一方面要搞清现有产业发展的状况,另一方面要借鉴西方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经验,预测未来产业发展的走向;最后,要明确区域内行业发展的重点,特别是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要重点加以分析,并以此作为规划专业设置的前提。高职院校应针对本地区经济结构与布局的发展规划、社会发展及科技进步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做好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的中长期调查研究,适时开发新专业,调整老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培养企业急需人才。稳定的重点主干专业服务于区域支柱产业;新兴的具有增长强势的专业服务于第三产业;灵活的、短线专业服务于非支柱产业或特定行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只有依托于区域经济,服务于区域经济,才能培养出深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才会有稳定的生源和良好的声誉,进而办出学校自己的特色,有效地提升自身的吸引力。

第二,紧紧围绕区域经济,依托学校特色优势专业,构建专业群。在高职教育发展的新阶段,高职院校要着力以自己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主干专业为依托,开发相近专业,并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繁衍新专业,形成新的专业增长点,构建专业群、专业链,推动学校稳定发展。一是依托区域经济产业链构建专业群。专业群的布局和调整应以服务产业为目标,通过分析某个产业链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状况,构建与产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专业群体系,形成链条式专业群。高职院校要瞄准区域内具有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根据自身办学条件选择并确定一些行业作为学校专业群建设和发展的依托,并进一步梳理产前产中产后、售前售中售后的产业链,以此来规划学校的专业布局,使学校的专业链与区域的产业链对接,进而形成学校特有的办学优势和特色。二是针对职业岗位(群)构建专业群。高职教育的专业是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的,与职业岗位(群)具有一致性。高职院校应紧密结合企业岗位的设置背景构建专业群,紧紧围绕某一行业的职业岗位设置相关专业,充分满足企业岗位群的需要,并力求覆盖行业岗位群,为行业企业提供全面的、立体化的人才服务。三是根据职业方向构建专业群。根据某一行业的生产、服务、管理、技术、营销等相关领域,依托学校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主干专业设计专业群。

篇12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02

一、引言

自二十一世纪初以来,我国的R&D投入,无论是投资经费还是行业科技人员数量,都呈现高速度的增长。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和发达国家经验,研发投入的增大理应促进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从而刺激经济的高速增长(Krugman,1994)。但是,不断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偏低,出现在投入成倍增加的情况下,TFP增速明显放缓的现状。

为什么我国在投入成倍增加的情况下,TFP增速明显放缓?根据经济学经典理论和国外学者的近期研究,TFP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个方面是投入因素,包括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而不只是研发投入;第二个方面是生产分工程度,即垂直专业化程度的大小。人力资本作为知识与信息的重要载体,垂直专业化作为经济活动的实现形式,都会对会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首先将人力资本与垂直专业化放入到一个统一的架构下分析。根据模型推到得出人力资本、垂直专业化程与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两个理论推论。论文利用中国数据对理论模型得出的推论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给出全文总结和政策建议。

二、垂直专业化、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模型构建和推论

首先,模型假定有四个企业,A1、A2、B1、B2,A表示下游进口方,下标1、2分别表示下游在位企业与下游潜在进入者。B表示上游出口方,下标1、2分别表示上游在位企业与上游潜在进入者。

最初状态,A1利润为零,当B的生产成本低于A1的生产成本时,A1考虑将产品的部分或者全部生产转移至B,可以使得利润大于0。B将产品生产完成后又销售给A1。当A选择独立生产而非进口,A1完成生产的成本为c1,A2完成生产的成本为c2,并且c2

其利润最大化表示为:

根据利润最大化条件,一阶求导得到:

令A1利润最大化优解为,则均衡产出为:

当A1将生产转移到B1,当不存在技术扩散时,对B1利润最大化求解:。假设使B1利润最大化最优解为w1,可得B1最大利润为:,此时A1的最大利润为:

当A1将生产转移给B1时,B1会将向A1提品的价格降到c4来阻止同行业潜在进入者B2的进入。由于存在足够高的技术转移固定投入M,使得A1仅选择一家供应商来生产产品。此时A1最大净利润的均值为:

对Y一阶求导:,由于w1>c4,则,。由上证明可得,技术溢出程度ρ的提高使得A1收益越多,获得的经济效益越明显。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推论如下:

推论一:人力资本、垂直专业化均能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推论二:人力资本、垂直专业化均能增强研发投入之于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即人力资本投入越多,垂直专业化程度越高,研发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投资效率越高。

三、实证检验

(一)计量模型

本文引入人力资本、垂直专业化两个变量,并考虑人力资本同R&D,人力资本同垂直专业化之间的交互作用,将人力资本、垂直专业化对生产率增长影响的回归模型定义为:

该模型即为下文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的计量模型。

(二)实证研究结果

为保证数据的可得性及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本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投入产出表的分类,将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细分为22个行业。所有的原始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1.数据来源和描述统计

(1)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

本文将各个工业行业实际工业总产值作为产出变量,将实际固定资本存量、实际工业增加值以及年末从业人员总数作为投入变量。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测算各个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原始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计算得到2006―2012年22个工业行业的TFP及其分解。

(2)研发投入水平

R&D代表行业的研发投入水平。该变量用工业行业在t时间内R&D投入占行业工业总产值比重来表示。该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很多文献,参考张海洋(2005)等的方法,利用各行业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占各个行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行业研发投入水平。

(3)人力资本

本文将各个工业行业中科技活动人员全时当量占各行业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作为人力资本的变量。原始数据分别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以及按行业分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情况。计算得到22个工业行业2006―2012的人力资本投入。

(4)垂直专业化(VSI)

考虑到投入产出表的不连续性,相比投入产出法估计出的近似值,本文更倾向于采用价值增值法来测算中国22个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参考戴魁早(2011)的计算方法,将垂直专业化指数(VSI)定义为行业中间投入和行业总产出的比值:

Mit代表行业i在t时间段内的中间投入,Yit代表行业i在t时间段内的总产出,Ait代表行业i在t时间段内的工业增加值。这三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VSI数值越接近1,代表行业垂直专业化 程度越高,反之,则行业一体化程度越高。

2.计量分析结果

为了进一步研究垂直专业化、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在计量模型中分别将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效率指数(TC)效率变化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利用系统GMM方法对计量模型取一次差分,使得不随时间变化的变量无法估计,得到模型:

Δtfpit=aΔtfpit-1+bΦit+λit+εit

其中,tfp和其他解释变量Φ都是取自然对数后的值。以此来除去不随时间变化的行业效应,减少滞后项与残差的自相关。(见表1)

实证结果分析:

通过检验,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三个模型中滞后一期的系数均为正,表明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指数、效率变化指数都有明显的自我强化。其中效率变化指数的系数在显著性水平为5%的情况下达到了0.54,说明全要素生产率自我强化的主要动力是效率变化的持续性。

第二,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效率变化指数均有显著的正面推动作用。人力资本水平越高推动着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第三,垂直专业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效率变化的影响系数为负,并不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从分解指标分析原因,由于专业化一方面分散了生产上的规模经济,另一方面分工合作使得企业在生产、管理、营销上的一体化被打破,可能使合作各方产生沟通、信任、利益方面的矛盾,降低生产效率。

四、小结

本文认为,国家应改变R&D投入的配置结构,过度将R&D集中投入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将引起规模效率递减,因此,在现有分配模式基础上,考虑将R&D更多地投入到基础性行业,减少R&D与人力资本投入之间的“位移”现象,提高R&D投入对整个工业行业的溢出性。其次,继续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从长远来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能作为推动技术进步的主力军,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在本国工业行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中,不能一味地追求专业化或者一体化,而应综合考虑产业特征、要素禀赋、生产效率等问题对行业进行细分,实现组织结构模式上的改进与创新,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胜文,李大胜.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波动:1986~2005――基于细分行业的三投入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5).

[2]Battese,G.E and Coelli,T.J.A Model for Technical Inefficiency Effects in a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J].Empirical Economics [J].1995(20).

[3]Dominique Guellec,From R&D to productivity growth: Do the institutional settings and the source of funds of R&D matter[J].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2004(66).

[4]胡昭玲.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中国工业竞争力影响分析[J].财经研究,2007(4).

篇13

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内容是要求以全面、系统的分析为主要方法。整个可行性研究提出综合分析评价,指出优缺点和建议。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认为,根据结论的需要,以增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说服力。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项目建设论证、审查、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以后筹集资金或者申请资金的一个重要依据。可行性研究编写时要注意数据方面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只有报告通过审核后,才能得到资金支持,同时也能为项目以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

可行性研究是确定建设项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之前,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在投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

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对项目的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调查,在行业专家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项目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进行科学预测,从而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客观的、可靠的项目投资价值评估及项目建设进程等咨询意见。

网络上也有很多,在进行学习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其用途再进行撰稿,否则项目文稿不对应就可能浪费时间了。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方法】

研究因素

宏观经济环境信息:

–基于PEST分析模型从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四个方面分析行业的发展环境,帮助企业了解行业发展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

–行业主要上下游产业的供给与需求情况,主要原材料的价格变化及影响因素

–行业的竞争格局、竞争趋势;与国外企业 在技术研发方面的差距;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布局

微观市场环境分析:

–行业当前的市场容量、市场规模、发展速度和竞争状况

–主要企业规模、财务状况、技术研发、营销状况、投资与并购情况、产品种类及市场占有情况等

–客户需求分析: 消费者及下游产业对产品的购买需求规模、议价能力和需求特征等

–进出口市场:行业产品进出口市场现状与前景

–产品市场情况:产品销售状况、需求状况、价格变化、技术研发状况、产品主要的销售渠道变化影响等

–重点区域市场:主要企业的重点分布区域,客户聚集区域,产业集群,产业地区投资迁移变化

行业发展关键因素和发展预测:

分析影响行业发展的主要敏感因素及影响力;预测行业未来五年的发展趋势;该行业的进入机会及投资风险;为企业制定行业市场战略、预估行业风险提供参考

方法体系

可行性研究的方法是融合工程、技术、经济、管理、财务和法律等专业知识和分析方法加以运用,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创新而形成的方法体系。主要数据资料来源有查询往年资料、发放问卷、集体商讨、数据共享、比较研究、专业人士把关等。

可行性研究的方法体系由三部分构成:哲学方法、逻辑方法和专业方法。

1.哲学方法

哲学方法是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探索实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一致的最一般的方法。

2.逻辑方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