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33:0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健康管理的建议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我国健康保险市场的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以普遍提高,因而对健康保障的需求日益旺盛。在政府实施的基本医疗保险只能提供基本保障的情形下,巨大的医疗保障需求给商业健康保险提供了非常大的市场空间。然而,现实中商业健康保险业务的发展却与人们的期望相差很大。2011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24269亿元,其中,个人卫生支出的比重为34.9%,政府预算和社会卫生支出的比重分别为30.4%和34.7%。同年度全国健康保险保费收入为691.72亿元,保险赔付支出为359.97亿元,健康保险的保费收入占卫生总费用的2.85%,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只有1.48%。健康保险市场呈现出如此现状:一方面,居民的医疗保障需求旺盛,但却无法获得切实的保障,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在健康保险业务上竞争激烈,但不少健康保险仅作为其他寿险产品的附加险,属于亏欠赚吆喝的险种。这种现状与健康保险经营缺乏外部鼓励性政策支持有关,但更与该险种特殊的经营风险有关--健康保险是保险人通过收取保险费来承保被保险人发生伤病后的医疗费支出、收入损失和护理费用风险,实际的医疗费用给付经常会偏离健康保险精算预期的假设,这就是健康保险经营风险的主要来源,即健康保险经营风险的控制主要表现为对医疗费用风险的控制。
二、健康保险医疗费用风险的成因分析
1.疾病谱的变化
现代生活行为方式的变化、老龄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气管炎等慢性病患者的人数快速上升,而这些慢性病的共同特点是发病时间长,需要持续、高额的医疗费用支出。
2.医疗技术的进步
随着当代科技和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不断推出,这些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临床诊治水平,使过去视为不治之症的病人获得了治愈或延长了生存时间,同时也扩大了医疗费用支出。
3.药品价格体系的不合理
药品费用和医疗检验检查费用不断增长。许多药品、耗材和设备在相同性能或性能没有多大改进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包装申请新的批号上市,但价格往往变为原来的几倍。这种定价体系的不合理,必将导致医疗费用支出的明显增加。
4.健康信息的不对称
保险公司是根据被保险人健康状况、家庭病史、生活习惯等信息,来确定是否承保和以什么样的条件承保。保险公司对这些信息的获得主要依靠投保人的告知,因此,投保人的不实告知(如故意隐瞒健康情况、带病投保、谎称保险事故发生),将会导致保险公司未来医疗费用的过多支付。
5.医疗服务信息的不对称
在健康保险中,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作为医疗服务的供给者,有权按照所提供的医疗服务收取相应的费用补偿。由于医疗行业的高度专业性和技术性,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成为医疗费用高低的最终控制者,保险公司作为保险服务的供给者只是被动的进行医疗费用的补偿。因此,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医务人员开"大处方"、降低住院标准、延长住院时间、滥用贵重药品等行为普遍存在,从而造成医疗费用风险。
三、实施有效健康管理,控制健康保险医疗费用风险
如何有效控制医疗费用风险,是健康保险业务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长期以来,保险公司主要通过条款设计(比如设置等待期、免赔额、自付比例、给付限额)和加强核保和理赔环节,减少被保险人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来控制医疗费用风险。但从实施的效果来看,保险公司仍然难以掌握被保险人可靠的健康信息;难以有效控制医疗服务过程以防止过度的医疗费用支出。随着健康管理行业的兴起和发展,通过健康管理以实现对医疗费用风险的控制越来越受到保险业界的重视。
(一)健康管理及其主要内容
健康管理是一种对个人及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目的是希望通过提高个人及群体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以期用较少的费用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健康管理的内容一般由三个部分构成:健康信息管理、健康评价和健康改善。首先,收集个人一般情况、目前健康状况和疾病家族史、生活方式、体格检查和血、尿实验室检查等健康信息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其次,根据收集的相关信息对个人进行患病危险性评价(疾病预测);最后,在健康评估的基础上给个人提供通过行为纠正以改善健康的建议。
(二)健康保险医疗费用风险控制的有效策略
保险公司在健康保险的经营管理中,应积极引入健康管理机制,以降低被保险人的健康风险,有效防范医疗费用风险。
1.建立完善的客户健康信息系统,减少投保人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
完善的客户健康信息系统是健康管理的技术基础,它有助于减少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医院之间信息的不对称现象。在投保时,通过客户健康信息的查阅,从而可以使保险公司在承保前了解被保险人的具体风险情况,决定是否承保或以什么条件承保,以减少逆选择和带病投保等道德风险;在受理理赔申请时,可以有效地对保险事故发生与否、理赔相关资料的真实性予以审查,从而减少保险公司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支出。
2.通过合理的健康危险因素评价,引导客户自预,以降低疾病发生率
在了解客户基本健康状况后,对客户健康危险因素进行评价,使被评估者准确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和潜在的健康隐患,指导和帮助客户改变原本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可以减少疾病发生的概率和延缓疾病发生的时间,从而改善客户健康状况,减少医疗费用支出。
3.建立完善的医保信息系统,控制医务人员提供过度医疗服务
实现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网络的良好对接,将分散的医疗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改善信息和医疗服务的信息协调机制,不仅能及时为医疗机构提供医学最新进展,分析最佳治疗方案,检测医疗费用;同时,通过该平台可以实时地介入客户的医疗管理过程,有效监督医疗服务过程,控制医务人员提供过度的医疗服务。
4. 改变健康保险运行模式,分步骤地推行管理型医疗
目前,国内大多数健康保险都采用事后付费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医务人员过度提供医疗服务的行为。保险公司可以在健康管理的推动下,吸收更多的保险客户,从而增加和医疗机构谈判的话语权,将付费方式更改为预付制方式,如通过按病种付费、按住院日付费等方式,以有效控制医务人员的道德风险。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191-02
1 健康管理技术实施情况
1.1 专职健康管理人员的设立。很多单位为做好职工的身体健康工作,均设立了专职或者兼职的健康管理人员,并且构建了相应的健康管理档案,经过查体来了解职工身体健康的实际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具有针对性地实施相应的预防保健,或者进一步实施检查以及治疗。从其实践结果来看,所获成效较为显著。比如某单位,该单位的主要工作为野外作业,通过连续的查体以及健康教育,在职工乙肝抗体阳性者的测定上,从之前的17%上升至了42%,且对该单位慢性疾病的病患建议其定期复查和实施保健治疗,并建议其更换工作岗位,采取这种做法不仅不会影响工作,便于病患的康复或者病情的延缓,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节约了大量的费用与资金。
1.2 把健康体检这项工作纳入至年度工作计划中。
很多单位每一年都会安排健康体检,基于单位自身工作的性质,在健康体检时间上也有所不同,一种为到医院检查,另外一种则是医院组织相应的医疗队伍到工作的第一线实施检查,或者到医院下属的门诊部门来实施检查,同时将查体人员的具体比例以及健康情况和门诊部门工作人员工作质量相挂钩。
1.3 协同医院机关门诊部构建相应的绿色通道。有很多单位和医院下属的机关门诊部门都构建了一种长期合作的关系,基于工作的实际情况,对查体时间进行相应地调整,以此减少排队与挂号等环节,使职工官兵感受到关爱以及便利。
2 在职干部健康保障的分析
基于当前这一条件下,军队中的机关门诊部,应该将其工作重点转移至部队战斗力的提升上来。近几年,随着军队对在职干部重视度的加大,各种好训练任务以及保障任务的增多,在职干部健康保健的人数也逐步增多。通过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的各种健康保健生活,可促进在职干部的康复以及健康,使其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恢复至最佳状态中来工作,继而进一步提升部队整体战斗力。
2.1 以健康管理角度分析保健作用。在健康管理中,机关门诊部门所开展的健康保健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即疾病医治、景观疗养、心理咨询、体检、健康教育以及座谈会等,借助于这些活动,使得在职干部对于自身身体健康状况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与了解,且通过相关保健方式的掌握,进一步使其身心获得了相应的休整,改善其亚健康状态。
2.2 基于体检分析健康状况。从体检结果来看,就当前在职干部整体健康水平来看,因不良生活习惯所引发的一系列生活方式病,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以及脂肪肝等。此外因执行任务时的环境、要求以及任务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心理压力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在职干部的心理问题也逐步显露出来,使得很多人都出现了严重的心理疾患。
3 促进在职干部健康保健的相关建议
作为现代化的军队,其机关门诊部除了要做好日常的医疗服务工作,同时还应在此基础上加强在职干部的健康保健,充分利用当前门诊部门所有的各种资料来实施,并在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健康保健功能,充分利用当前门诊部门现有的各种资源,构建系统且全面的健康保健档案,借助于健康管理技术的应用来实施健康管理,从而进一步使在职干部健康保健水平的得到提升。
在职干部健康管理模式的设想:①将机关门诊部作为中心,针对健康保障方面的内容,构建更为完善的网络体系,充分利用机关门诊部中现有的人力资源、技术以及设备等,采取分片负责的方式,和所对应的师旅医院相挂钩,构建以在职干部为核心的保健网络,并基于此在师旅医院构建关于在职干部方面的健康档案,借助于各种健康管理技术的应用,制定具有针对性、可持续性以及个性化健康保障方案,充分调动被管理人员自我管理意识,通过经济配合,以此获得更为理想的效果。②管理模式和具体实施:可效仿其他地方关于健康管理的成功经验以及具体做法,由专职医护人员或者兼职人员来实施健康管理,并且由机关门诊部来对在职干部实施健康体检,录入相关信息与数据,构建健康档案。接着再由保健专家按照相关健康信息具有针对性地实施分析与评估,根据在职干部潜在病因或者其亚健康状态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明确具体实施步骤,通过反馈信息与复查意见,再按照反馈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和评估。③逐步使军队的机关门诊部成为在职干部以及老干部保健基地,不断拓展机关门诊部功能,将战斗力的提高与保障作为机关门诊部发展的基础,将健康保健与医疗服务有效地隔开,基于在职干部自身健康保健的实际需求,设立独立式的健康保健门诊护办,借助于这种独立式的诊室来实施在职干部健康保健咨询与教育等一系列工作。除此之外,还应加强机关门诊部健康保健人员技能的培训,尤其是健康管理人员、心理咨询人员、营养师的考核以及培训力度,并且还应加大运动医学人才的培养力度,从而在确保在职干部身心健康的同时,还可促进老干部的健康长寿。④在日常生活的管理过程中,尽量对组织中的管理层次实施压缩,构建一种扁平化服务系统,完善管理机制,以免以往在门诊内因系统内各部门工作人员组织隶属关系方面的因素,导致双重管理问题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嫱,贺文强,梁俊莲等.对43例2型糖尿病在职干部实施健康管理的效果观察[J].新疆医学,2012,42(1):130-132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7-0093-03
针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趋严峻,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学校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结合学校体育的现状和发展,在“健康第一”体育观念下,体育教学实施良好的心理和品质教育,可以更好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一、目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背景
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也是家长都很担心和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健康状况如何,必将对社会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因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很多人生活不规律、就业压力大、失眠等等。造成精神状况不佳,学习、生活质量不高,不少学生因恋爱问题直接影响到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根据清远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10月对2960名新生心理普查结果显示:偏重症状人数较多是强迫、抑郁、焦虑症状因素在新生占比例较高,偏重症状人数较多前三个因子偏重症状最高的是强迫症状有410人,占13.9%;抑郁症状有325人,占11%;焦虑症状有130人,占4.4%。upi测试结果显示:第一类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高达23.1%。
二、体育课对学生心理调节的作用及先前这方面的研究结论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总的来说,国内外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效益:(1)改变睡眠模式,提高睡眠质量;(2)改善神经系统和大脑的机能;(3)改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4)改善认知活动,如反应时间、注意不集中、思维混乱等;(5)改善情绪状态,提高情绪健康水平;(6)提升意志力;(7)有助于人格的完善;(8)有助于减缓或治疗心理疾病。
三、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进行研究分析
(一)研究对象
实验组: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2960名学生为实验对象,将选修体育项目的学生2000人,与非体育选修项目的其余950人作为对照组,实际参加普查的学生共2950人,参查率达99.7%。
(二)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学术书刊、文献资料等。
第二,问卷调查法。调查采用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the self-report symptom,inrentory,symptom check lheck,90,简称scl-90),各症状量表间的效度系数在0.77~0.90之间,因而能较好地反映病人的病情及其严重程度和变化,是当前心理门诊中应用最多的一种自评量表。通过筛选,可将学生分为三类,第一类被筛选有心理问题学生,第二类为应引起关注学生,第三类为心理健康学生。
第三,实验教学法:选修体育项目组实行一个学期的项目化教学,课程设置有进程设计,项目化教学的情景设计、考核评分标准、教师项目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准备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考核方案等。通过目标设置、创设佳境、归因教育、积极反馈、价值寻求等方法,训练学生小组协作和团队精神,协助学生开发学习潜能,掌握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学会、会学、善练,增进学习效果,纠正不良的学习心理和行为习惯。
第四,数理统计法:对有效问卷所得数据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相对应的计算机软,对选修体育项目组与非选修体育项目组的测试数据使用spss16. 0统计软件进行检验。
(三)实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设置有七个选修项目(武术、足球、乒乓球、排球、篮球、羽毛球、健美操),内容多采用游戏、基本技战术、教学比赛等围绕能力训练目标实施项目化课程管理。
(四)实验时间
2011年3月—2011年6月,每周2课时,共计17周。
四、结果与分析
(一)选修体育项目组与非选修体育项目组scl- 90 因子相比较
由表1显示:scl- 90 各症状因子选修体育项目组都明显高于非选修体育项目组, 说明选修体育项目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非选修体育项目组, 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从表2 sc
l-90项测试人数较多的前三个因子显示:偏重症状人数较多是强迫、抑郁、焦虑症状比大一新生测试的结果明显下降。引起上述情况出现,可以说明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锻炼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对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还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这是由于我校大二的体育选修课实施项目化课程改革教学,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在集体项目运动锻炼中,合理组织男女生在一起进行体育活动,让学生在群体活动中更好地培养鉴赏能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情趣,让异性间的自然情感得到升华,促进个性完善与人格健全,预防形成不良的心理品质。学生在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运动中得到更多的身心锻炼,因而在人际关系以及减少强迫、抑郁、焦虑等心理症状都有明显的作用。
(二)选修体育项目组与非选修体育项目组upi测试频次分布相比较
从表3显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第一类学生:非选修体育项目组有152人,占非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16%,而选修体育项目组有35人,仅占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1.75%;心理问题需要关注的第二类学生:非选修体育项目组有230人,占非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24.2%,而选修体育项目组有220人,占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11%;第三类为心理健康的学生:非选修体育项目组有568人,占非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59.8%,而选修体育项目组有1745人,占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87.25%。这些数据说明:选修体育项目的学生大部分心理状况健康正常,相当部分非选修体育项目组的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也说明了,选修课体育项目对大学生心理调节成了唯一的心理刺激作用。 (三)选修体育项目组与非选修体育项目组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相比较
从表4可知:非选修体育项目组的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1~2次的有415人,占非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43.7%;3~4次的有195人,占非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20.5%;5次以上的仅有30人,占选非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3.2%;有310人从不参加锻炼,占选非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32.6%。选修体育项目组的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1~2次的有1230人,占选修体育项目组61.5%;3~4次的有520人,占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26%;5次以上的250人,占12.5%;没有学生不参加锻炼。这些数据说明选修体育项目组的学生对锻炼身体的认识起到了质和量的变化,选修体育项目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以体育课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提出结论
第一,调查结果表明,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选修体育项目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非选修体育项目学生。说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改善和促进作用,也说明选修体育项目对身心健康教育的认识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大量的研究成果都证实体育运动对人的心理健康有良好的作用,本文进一步论证了实行项目化管理的体育选修项目尤其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第三,从总的综合方面来看,选修体育项目比非选修体育项目更有利于心理健康。特别在改善人际关系上, 它可以改变敌对情绪、减少偏执。本文认为其原因在于选修体育项目的学生在项目化课程改革下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所起的作用。
第四,在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不断改革和创新的推动下,利用一切条件,特别是注重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依据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的体育项目化课程管理办法,体育教师们积极发动学生们参与体育活动,这不仅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更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六、建议
第一,在健康第一的观念下,体育课全面推行项目化教学管理,对大学生实施良好的心理和品质教育。
第二,消除学生上体育课的情绪障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进行社会适应能力和性心理教育。
第四,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丰富学生的情感。
第五,运用竞争手段提高学生的竞争心理素质。
第六,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灼芳,梁丽辉.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6).
[2]刘红梅. 浅谈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j].成功(教育),2010,(1).
[3]张勇.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
[4]袁玉涛,田振生,刘春明,贾宝民.大学生心理
里健康与体育运动的相关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1).
[5]张勇,孙高峰.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
[6]沈辉.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实验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
[7]佟立纯.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j].1999,(3).
[8]潘国斌.大学生体育活动兴趣与健身效应探讨.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1).
[9]邱新宇,王麟.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
[10]张兰君,李娜,王颖.大学生强迫症状的体育运动干预实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7).
[11]赵金凤.山东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12]宋培东,赵国武.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j].体育文化导刊,2007,(4).
the improvem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alth first”
——taking qingyuan polytechnic in guang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xu yao-zeng
美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主要由政府出资的公共医疗保障体系和企业或个人出资的商业医疗保险体系构成。在全球的主要经济实体之中,美国的医疗支出一直居高不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数据显示,2006年美国医疗支出达到一万六千亿美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远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美国的人均医疗支出为6714美元,而印度和中国仅为96美元和62美元。
在美国,员工的医疗福利主要由雇主提供团体医疗保险,但雇员也通常需承担一部份保费。在过去的十年里,由于慢性病发病率增高、人口老龄化加剧、生活方式转变,以及医疗技术进步、新药品的研发成功和使用等原因,员工医疗福利成本不断攀升,其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了薪资平均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美世的《2007年美国雇主资助的员工医疗计划调研报告》显示,在2001~2003年中,美国每年员工人均医疗成本呈现惊人的双位数的增长。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由于美国的企业在过去几年里采取了一系列创新的措施来控制医疗成本,员工人均医疗成本的增长率在过去三年逐渐回落并稳定在年增长6%的水平。
纵观近年来美国企业在控制医疗成本方面的尝试和实践,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成本转移策略、消费者导向策略和员工健康管理策略。
成本转移策略是指企业在设计团体医疗福利计划时,通过让员工分摊一部分成本,或要求员工在每次就诊时个人承担一定比例或金额的医疗费用,或设置全年免赔额的方式,将员工医疗福利成本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这种方式见效最快,并对员工医疗成本增长放缓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消费者导向策略是指企业在团体医疗福利计划的设计中,赋予员工更多的自,提供更多的信息帮助员工做出如何使用其医疗福利的决定,以及通过激励措施引导员工做一名精明的医疗消费者,从而达到医疗计划成本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消费者导向医疗计划(Consumer-Directed Health Plan,简称CDHP)”可谓是消费者导向策略的代表。许多大型美国企业允许员工选择参与传统的员工医疗福利计划,包括“优先供应商组织计划(Preferred Provider Organization,简称PPO)”和“健康维护组织计划(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简称HMO)”,或者参与新兴的“CDHP”。典型的CDHP是一个高免赔额医疗计划和一个雇主资助的“医疗报销账户(Health Reimbursement Account,简称HRA)”或“医疗储蓄账户(Health Saving Account,简称HRA)”相结合的计划。未使用的医疗福利资金可以累积到未来年度用于医疗费用开支,这样可以鼓励计划的参与者明智地使用累积的资金。如果员工使用该计划报销医疗费用,那么他需要承担一个较高的全年免赔额;如果他使用计划允许的预防保健服务,如年度体检、打疫苗、儿童保健等,则不适用免赔额。这样的计划设计鼓励员工采取更多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以减少未来因疾病导致高额医疗支出的机率。如果选择“医疗储蓄账户”,存入账户里的资金是免缴个人所得税的,可用于支付退休后的医疗保险费。
虽然消费者导向策略操作起来比成本转移策略复杂得多,但美世的调研显示,许多企业认为这是一个成功的策略。美世2007年的调研数据显示,美国大型企业(指员工人数在500人以上的企业)的CDHP的成本比PPO和HMO低得多。CDHP员工人均医疗成本是5903美元,而PPO和HMO分别是7429和7486美元。虽然CDHP和PPO相比最明显的成本差异原因是CDHP免赔额较高,但这并不是惟一的原因。年免赔额在1000美元以上的PPO员工人均医疗成本是6944美元,仍高出CDHP许多。
除了消费者导向策略以外,员工健康管理策略可谓是美国近十年来最流行的员工医疗福利成本管控手段。许多企业都相信员工健康管理策略有助于控制医疗成本、改善员工健康状况和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根据美世的调研结果,美国80%的大型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实施了员工健康管理计划。
未雨绸缪,推行员工整体健康管理
有别于传统的医疗福利计划,员工健康管理策略强调的是整体健康管理的理念。传统的医疗福利计划只考虑在员工发生意外或疾病时为员工全部或部分承担医疗费用,而整体员工健康管理考虑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和措施,通过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员工保持他的健康状态,规避健康风险;帮助已经存在一定健康风险的员工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降低或消除他们的健康风险,延缓或避免某些疾病的发生;帮助患有慢性病和重大疾病的员工通过合适的医疗和护理,减轻疾病症状,降低他们的缺勤率和医疗费用开支。
根据美世的调研结果,美国大型企业通常采用以下一些方式进行员工健康管理:
健康风险评估(Health Risk Assessment,简称“HRA”)
有56%参与调研的大型企业提供的健康风险评估计划是员工健康管理的基础。它提供给企业关于员工健康状态和生活习惯等有价值的信息,企业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有针对性地为员工设计一些目标行为方式变革计划,如戒烟计划、减肥计划等,这些信息也可以应用于疾病管理和个案管理。当健康风险评估被个人重视时,它常常能有效地推动生活方式的改变。几乎三分之一的大型企业和超过一半的员工人数在2000名以上的企业相信吸烟、不良的饮食习惯等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导致慢性病的发生,因此尽早地协助员工改变这些不良生活方式至关重要。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有很严格的保护消费者个人隐私的法律,企业不会得到任何员工的个人健康信息,但是仍可通过评估企业整体的健康状况来设计有针对性的方案。
健康管理网站和护士咨询热线
企业会主动为员工提供信息,让员工可以更主动地参与自身的健康管理以及与医疗服务供应商有更好的沟通。78%的大型企业提供健康管理网站,76%的企业提供护士咨询热线。
疾病管理计划
疾病管理计划用于帮助患有某种特定疾病的员工改善健康状况,减少住院或发生残疾的可能性。参加美世调研的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和86%员工人数在2000名以上的企业为一种或多种疾病提供疾病管理计划,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是最常见的需要管理的疾病。
个案管理和临终个案管理
个案管理是员工健康管理计划的常见组成部分。76%参加美世调研的企业为患有多种疾病或病患情况复杂的员工提供个案管理计划。42%的企业提供临终个案管理计划。
如果没有员工和其家庭的参与,健康管理计划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因此许多企业同时也采取一些激励措施来提高员工参与的积极性,比如员工如果完成了一次健康评估、参与或完成了一个特定生活习惯改变计划,或参加了一个疾病管理计划,都可以获得奖励。
实施员工健康管理计划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定的资金投入。55%的员工人数在2000名以上的企业表示采取了一定的方法来衡量员工健康管理的投资回报。衡量的方法之一是分析员工的缺勤成本。美世《2008年美国员工缺勤成本调研报告》显示,在美国由于员工缺勤导致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占工资成本的比例高达36%。由此可见,通过员工健康管理降低员工因疾病缺勤为企业带来的财务损失极其重要。
因地制宜,中国企业如何起步
美国严峻的医疗福利现状催生了创新的员工医疗福利管理方法和实践。那么,这些创新的方法和实践对我们中国的企业是否有借鉴意义呢?
中国大部分企业成立的时间还比较短,员工的平均年龄也比较年轻。但我们不可避免地能预见到,随着员工队伍的逐渐老龄化和医疗服务价格的不断上涨,中国的企业在不远的将来也会面临如何应对医疗福利成本上升、减少员工缺勤率、提高员工生产力这些挑战。有170多家企业参与的美世《2008年中国员工健康和福利现状调研报告》显示,88%的企业对员工现在和未来的健康状况感到担忧,50%的企业计划在未来一年内推出新的员工健康管理计划。
在中国,美世建议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设计和实施适合本企业的员工健康管理计划:
员工健康风险评估和健康管理计划诊断
首先对相关数据,包括员工结构、健康状况、目前医疗福利的使用情况、因疾病导致的缺勤率等数据,进行多维度的深入分析,找出本企业员工中存在的健康风险。其次,对本企业现行员工医疗福利和健康管理计划进行逐项评估,诊断这些计划或措施对于评估出来的本企业员工健康风险来说,是否有很好的针对性,是否存在缺陷或不足。
制订员工整体健康管理目标
一套完整的健康管理方案通常应围绕以下目标制订:健康状态保持――让身体健康的员工保持健康状态;健康风险管理 ――帮助存在健康风险的员工发现、消除和管理他们的健康风险;慢性疾病管理 ―― 为患病的员工提供援助,控制病情,避免恶化;人身伤害管理 ――帮助受伤的员工尽快痊愈,返回工作岗位;疾病缺勤管理 ―― 确保缺勤的合理性和必需性,尽量帮助员工缩短缺勤的时间。
制订员工整体健康管理计划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尤其是经历了“非典”、禽流感疫情的大流行,人们的健康意识迅速增强,对健康的需求也得到提升。以本院为例,过去除了单位组织的体检以外,个人主动要求来医院体检的寥寥无几。然而近三年来,集体、家庭、个人来医院健康体检中心的人群不断增加,不仅拓展了医院的服务范围,也有利促进了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这就使医院构建了一种以健康体检为支点的新的服务模式即健康管理。
1 健康管理的概念
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体和群体及全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应。具体做法是为个体和群体(包括政府)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健康信息并创造条件采取行动来改善健康[1]。一般来说从健康到疾病要经历一个完整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即往往在被诊断为疾病之前,有一个时间过程。如果是急性传染病,这个过程可以很短;若是慢性病,这个过程可以很长。在被诊断为疾病之前,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有可能成功地阻断、延缓、甚至逆转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从而实现维护健康的目的,这就是健康管理的科学基础[2]。因而完整的健康管理服务流程应包括5个部分:①收集服务对象的健康信息;②进行健康状态及疾病风险性评估;③制定个性化的健康干预计划,提供健康指导;④进行监督随访后续服务;⑤开展专项的疾病及健康管理服务。
2 健康管理对医院发展的作用
2.1 开展健康管理有利于拓展医院的服务功能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不断改善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医院功能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诊断治疗疾病,为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健康”的目标,医院的功能和内涵应该完成“以患者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创新服务理念的转变。医院的服务对象不仅要面对患者,还要涵盖到占人群90%~95%的亚健康和健康人群。满足健康、亚健康人群的健康需求,可使医院形成一个新的经营领域[3],不仅可以开发医疗服务市场的潜在需求,拓展医院功能,同时也提高了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2 开展健康管理有效地控制了医疗费用的增长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和健康调查表明:我国18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18.8%,1991~2000年,高血压患病率上升了31%;大城市18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6.1%,与1996年相比,仅仅6年时间,大城市人群患病率上升40.0%。据资料统计,2003年我国仅缺血性脑卒中一项总费用负担为198.87亿元;而目前我国每年用于癌症患者的医疗费用也已近千亿元。医疗费用的上涨给个人、家庭、集体和政府都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近年来,国外由于健康风险评价及健康管理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在早期鉴别高危人群,然后有的放矢地进行早期的预防性费用控制。例如美国夏威夷医疗保险服务公司实施的健康通行证计划10年(1990年至2000年),降低了总的医院花费、减少了住院时间、个人健康危险因素减少,不仅人群的健康指标有了很大的改善,最有说服力的是经济指标:开展高血压干预后,每花费1美元可以收到4.29美元的效益;高血脂干预后,每花费1美元可以收到5.25美元的效益,可见健康管理服务的收效非常明显[4]
2.3 开展健康管理可提高医院的品牌效应 医院开展健康管理,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服务模式,对服务对象给与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在对个性化的服务中,会及时发现医疗服务中的问题和群众需求的变化。同时依托医疗资源优势,以预防保健知识和技术服务于更多健康或亚健康人群,不仅有利于维护和改善人民健康,减少卫生资源耗费,体现公立医院社会公益性的职责,更有利于增加人民群众对医院的理解和满意,提高医院的品牌声誉影响,扩大医院影响力[5]
3 医院健康体检中心的健康管理服务
管理健康的第一步要从体检开始,医院成立健康体检中心改变了以往将疾病检查与健康体检混为一起的运行管理模式,健康体检中心专门为健康及亚健康人群提供优质、全程的个性化服务,有利于对疾病的早发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本院健康体检中心成立于2006年11月,在健康体检的基础上通过对医院的医疗、人力、设备、管理与技术等资源的利用,累计为近30000人次进行了体检。根据体检结果,由医院专家或专科医生组成评估小组,对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提出一些健康建议;对需要治疗的,由体检中心直接通知接受体检者;完善的后续服务有效改善了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2007年笔者曾对某学校68名教职员工进行健康体检的同时进行了健康信息调查,从获得的健康资料上得出:生活习惯方面有吸烟史者9人,占总人数的13.24%;因应酬等原因经常饮酒者20人,占29.41%;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为18人,仅占26.47%;嗜好高脂饮食者38人,占55.88%;口味偏咸者40人,占58.82%。健康状况与疾病史采集结果:患有高血压者10例,糖尿病3例,乳腺增生8例(均为女性),冠心病4例,颈椎病3例。通过对职工健康危险因素(高血压、超重或肥胖、体力活动不足、高脂饮食、高血压和/或糖尿病家族史等)评估,定义不同人群然后提供其所需要的健康管理服务。由于可改变的健康危险因素为超重或肥胖、体力活动不足、高脂高盐饮食、饮酒等,因此针对上述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危险因素进行了重点管理和干预。干预后对高血压、糖尿病等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健康管理前后职工对血压、血糖、血脂正常值知晓率分别由63.24%、58.82%、45.59%提高到97.06%、95.59%、91.18%;对主要危害的认识由26.47%提高到75%;科学饮食方法由45.59%提高到88.24%;有氧运动方法由44.12%提高到88.24%;按医嘱服药由25%提高到88.24%.行为方式改变情况:实施健康管理后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的职工人数明显增加,过咸饮食者由58.82%下降到到30.88%;高脂饮食者由55.88%下降到到26.4%;规律运动由26.47%提高到72.06%;吸烟率由13.24%下降到8.82%;饮酒由29.41%下降到8.82%;控制体重由26.47%提高到55.88%。可见体检机构开展健康管理对慢性病控制非常有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培训教材.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12: 12.
[2] 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培训教材.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12: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