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健康管理的内涵

健康管理的内涵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33:0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健康管理的内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健康管理的内涵

篇1

康德对理性的重视和批判主要是为了解决休谟问题的提出而带来的近代形而上学的危机和一直以来存在的西方传统道德和认识二元论之间的问题。康德认为,只有对理性自身进行批判,划定人类认识的范围和界限,建立新的形而上学,才能显示出理性的价值。

康德给实践原理下的定义是“实践的诸原理是包含有意志的一个普遍规定的那些命题,这个普遍规定统率着多个实践的规则,如果这个条件只被主体看作对他的意志有效的,这些原理就是主观的,或者是一些准则;但如果那个条件是被认识到是客观的、即作为对每个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都有效的,这些原理就是客观的,或者是一些实践的法则。”[5]在康德看来。这些原理不是准则就是规律:在他们是主观的,或者他们只在这个或那个个人特有的特别的条件下才能有效的时候,他们就是准则,在他们是客观的,或者适用于每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时,它们才能是法则。[1]因此,法则是客观的和普遍的。而准则这种理性只是偶然的和一次性的。不能成为指导我们行为的法则。

康德的实践理性追求的是一种普遍性的形式法则,很显然准则必须被我们所抛弃。因此康德提出了了四条定理来区分法则和准则。前两条是从消极的方面指导人们不能做什么,我们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功利主义和幸福主义。康德在否定了这样的准则之后开始从积极的方面指出确定法则的方法,那就是在任何情况下,在进行行为选择的时候都要坚持“我一定要使我的行为成为一条普遍的法则。”这一法则。比如,你被一个强盗劫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对强盗说谎,你就能够获救。这时你就应该考虑我应不应该说谎呢?从当下看来,说谎是为了获得安全,是可以说谎的,但从长远来看,如果现在你因说谎而得救,那么其他人在相同的情况下也选择了说谎,强盗或许在前几次会相信,但是长此以往强盗就不会相信你的谎言,反而可能被激怒而使你受到更大的伤害。因此每一个有理性的人都会选择不撒谎,从而使其成为大家普遍接受的法则。这时候也许会又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大家不说谎也许只是为了不受到伤害的而做出的选择,不说谎纵然能成为大家普遍认知的法则,但却是为了自身的安全。所以康德在最后一条原理时提出了自律的原则。那么第三条的定理严格的表述应当是:“使你的准则任何时候都能同时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则,这样一条的道德律不是他律,不是为了别的目的,它就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只有用道德而道德约束自己,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

但是,康德在完成他的思想体系之后,他却接下来写了《判断力批判》,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康德认为他在完成了前两个批判的证明后,他的思想体系出现了一个鸿沟。这就是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区别。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是理性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者因对象不同而相互区别。

理论理性处理的是人的认识能力,认识的对象是有限的自然界,在康德看来,理性的认识能力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先验感性论”,一方面是“先验逻辑”。先验感性论是我们感性的先天认识形式,理论理性以自我的先验同一性为认识的基础;先验逻辑包括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先验分析论研究的是知性范畴对经验的立法作用,将知识从感性上升到知性、知性概念,再从知性概念上升到知性的原理。而先验辩证论研究的是理性之理念超越经验的界限所造成的先验的共相。从辨证论进入到知性所使用的范围和限度,最后上升到理性的各种概念。理论理性从感性直观出发,层层上升,最后获得理性观念。

虽然理论理性认识的是我们有限的世界,但是理性本身有一种冲破有限束缚的冲动,渴望获得自身的自由,由此进入到了自由的领域,即我们实践理性。实践理性处理的是人的欲望的能力,在自然领域中,一切事物都受到因果必然性的束缚,而实践理性却进入到物自体。自由是绝对自主自发开始的一种活动,自由是没有原因的,也是我们无法认识的。如果我们非要为自由寻找一个原因,那么自由也就失去了自由,因而“实践的自由"才是自由概念的积极意义。自由的实在性证明了人作为本体的存在能够摆脱一切感性材料的束缚,仅仅凭纯粹理性自身的命令自己决定自己的行动。因此理论理性是从直观感觉出发,而实践理性是和我们的感性世界没有关系的,我们的实践理性并不是从感性的世界而得来的,我们先天就具有自由意志,自由意志支配着我们的行为。

自然领域和自由领域在立法法则上面完全没有冲突,但是他们对应的却是同一个经验的世界,在经验世界中就会不断地出现摩擦,自然的世界我们虽然可以在直观中将其表象表现出来,但却不表象为物自体自身,而表象为单纯的对象,自由的世界则正好相反,虽然我们可以将一个物自体本身表象出来,但是却不在直观中表象,而是通过实践证明其客观实在性。因而两方没有一方能够获得有关它们的客体(以及思维着的主体自身)。[4]康德将世界划分为两个部分,人作为世界的经验者,亦是这样。一方面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服从于普遍必然的自然法则,在这个领域中他是没有自由的:而另一方面人又是“人自身”,因而亦具有不受自然法则限制的一面。这样人具有了两重性,但他面对的是同一个经验的世界,必然使人因受这两种不同的立法而出现摩擦。这条鸿沟是西方传统道德和知识二元论的具体的体现,也是他主客二分所造成的困境,对近代哲学产生重大的影响。康德的后继者们也都无法彻底调和这两个世界,黑格尔正是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登了哲学的舞台,提出了“绝对精神”这一概念。它通过一系列的自我的否定的中间环节来克服主体自我意识的绝对化,最终把所有的东西都包含在了绝对精神里面,从而实现了现象界与物自体的和解。■

参考文献

[1] 约翰・华特生.韦卓民译.康德哲学讲解[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

篇2

二、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意义

(一)情绪管理能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马斯洛认为心理健康标准中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及适度的表达与控制情绪。由此可见,情绪与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联系。积极情绪,对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十分有效。而当人处于抑郁等消极的情绪状态时,人的身心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若长期处于低沉的情绪状态下且不及时调整,可能会导致神经、内分泌等功能失调。有资料显示,大学生存在抑郁、焦虑、人格障碍等问题的比例为16%~30%。这提醒大学生需要加强情绪管理,通过合理的方法,有效调节和控制自身情绪,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情绪管理能力能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对其周围的环境作出反应并适应的能力。积极的情绪有助于增加个体的资本,拓宽人脉资源与社交网络,这些社会支持又反过来提升个体的积极情绪。另有资料显示,情绪管理能力较高的儿童在社会交往情境中比那些经常处于消极状态的儿童表现出较高的社交技能和较少的问题行为。鲁宾等发现,欠缺情绪管理能力的儿童更容易受到父母消极的评价及同伴的拒绝,进而会影响其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因此,大学生应关注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三、改善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学校、家庭方面的情绪管理教育

情绪健康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提高其情绪智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学校可通过建设健康温馨的校园环境,营造健康的情绪氛围,开展相关选修课以及专题讲座等途径来加强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也可通过辅导员和专业心理咨询师对大学生的情绪困扰进行疏导排解进而减少负面影响。家庭作为对孩子影响深远的场所,有义务和必要去创造一个良好的情绪管理氛围。所以,作为家长应以身作则适时适度的与子女沟通、交流,给予孩子足够的细心与关心,及时关注子女的心理动态。

(二)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

从情绪管理内涵来看,提高大学生自我情绪调节能力是首要。首先需培养其认知能力。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等人认为认知因素是决定情绪的关键因素。因而需教育大学生有意识地去分析自己不良情绪产生的动因。其次就是培养大学生合理表达情绪。观察自己情绪的同时要学习识别他人的情绪。最后就是合理宣泄情绪。通过运动、倾诉等方式将负面情绪释放,从而缓解心理压力,恢复情绪。

四、建议

有研究指出,大学二年级是进行情绪管理能力干预的关键期。此阶段既是大学生适应生活也是其情绪管理能力发展的转折期,可塑性较强。因此积极有效的对其情绪管理能力进行干预,一定能获得较良好的效果。学校心理咨询在此时便可发挥其效力,可采用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心理教育及各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此外,如今各校基本都设有各类社团,学校应鼓励支持社团的开设,为大学生提供沟通交流的良好平台,这也是增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有效方法。

篇3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从业人员特别是应届毕业生的实践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以其“产学结合”模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优势而受到各行业的广泛认同。而优化管理模式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由于企业管理在众多种管理模式上有着经过市场经济检验的丰富、高效的管理经验,因而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在管理模式探索中借鉴或采用了企业管理模式。

对于高校管理模式的借鉴应用问题,国内学者提出诸多观点。如曾祥棋认为:若想要发展好自己的行业,就必须有与各自行业相适应的管理模式,企业如此,高校的管理亦是如此。高校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模式是不同的两种模式[1]。而陈燕芬在论述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中提出:企业的生命在于管理,管理的核心是文化[2]。事实上,从法约尔的管理学14条原则看,虽然企业与高校在管理目的、管理过程和管理环境上存在区别,但管理的核心内涵即管理文1化是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的。因此,机械式的复制管理手段固然不可取,全面的否定企业管理文化对高校管理文化的积极影响亦是片面的。

二、高职院校管理与企业管理外延的差异性

企业管理的目的有三个方面:一是企业通过管理谋求最大限度的利润;二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通过管理完成企业的社会责任,即不但要创造出社会需求的物质资料和财富,还要使企业员工的人格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1]而高校管理的目的则是高校在一定社会环境中,按照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合理的利用和配置高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最终实现高效办学目标的行为。[2]显然,高校管理的目的与企业管理的目的是截然不同的,它们风格迥异,产生的效用也不同。因此,两者效能的评价标准、方式也应该不同。企业的评估明显可以进行量化的考核,如产量多少,质量达到的级别等等;但是教育就不能以此为评价标准,如教师的水平,学生的发展状况,校长的能力等等。企业与高校的管理活动,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遇到了许多不同的问题,通过二者不同的思考方式与行为模式形成了各自所特有的价值取向和管理方法。

企业与高校依托于不同的环境条件,前者主要依托于社会的经济、生产以及分配环境,包括国家政策、技术水平,从业人员能力与财务管理制度等等。而后者在物质环境的基础上更注重精神环境与制度环境。前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4]通过浓厚的人文环境与文化底蕴使学生耳濡目染,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人性化管理的制度提高师生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可见在外延层面上,高校与企业的管理是具有本质性不同的。

三、高职院校与企业管理内涵的相关性

在现在社会中,无论是企业还是高职院校,管理无疑是它能否生存的关键,它首先是对人的管理。最有价值的生产要素不是土地、原材料、资本,而是信息、知识、技术和才智,而掌握这些的是人。而管理的内涵并非制度与制度的执行,而是与企业文化与高校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化建设理念。没有不体现任何文化内涵的管理,也没有不具备任何管理作用的文化。所以,我们说,文化与管理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

从原生意义上来说,无论文化或管理都离不开企业或高校这个本原体,正像思想、思维和行为无法脱离活生生的人一样,具体的文化建设和管理活动都伴随特定高校或企业的建立、发展、消亡而产生、发展和结束;另一方面,文化的精神和管理的思想都无不渗透于教学、生产、经营、技术改良、人员培训、发展、分合等各个环节和各项工作之中,都无不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成员素质、规章制度、产量质量、经营绩效、盈利水平、市场前景、社会形象等来体现和反映。

企业与高校的管理目的、过程以及环境各有其独到之处,尽管企业管理与高校管理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仍可以在保证文化内涵不变的前提下在实际的高校管理中恰当地引用企业管理的相关模式。

四、企业管理内涵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认为人有两种属性,一是自然属性,二是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人与动物共有的,即满足人生存与繁衍的需要;社会属性则是人所特有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主要原因,它存在与人与人的交往之中。许多一流的企业正是以人本化为文化建设出发点从而发掘出优秀的企业管理模式。人本化管理模式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职院校管理中的需求内涵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把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热情是由高层次的需要激发。人的最高需要——自我实现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形式表现自己的潜力,惟此才能使人得到高峰体验。因此高职院校管理应注重师生各个层次的需求: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培养方式、与就业紧密结合的实习实训以及可供教职员工进修深造的制度平台。

2. 高职院校管理激励内涵

人的潜力具有很大的发掘空间。而激励理论的目的就是要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人的智力效应,做出最大成绩。许多高校设立某些固定的量化指标来约束教师,降低教师的工作热情。人的天性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认同,因此做好教师的评估就是对教师最好的激励方式。应该放弃传统的“成绩质检论”,学生的好坏不应单纯由考试成绩来判断,教学过程的优劣也应计入考量标准,除了必要的终结性量化评价,更应该重视平时的形成性评价。随堂听课可直接反馈给授课教师,从而形成及时的交流、提高教学质量,在实训与实习过程中应加大走访与监督强度,调查学生实习的反馈信息,确保实习实训质量。

3.高职院校管理的弹性化内涵

高职院校中的从业者大多是高级知识分子或行业专家,在精神境界中有引以为傲的资本,所以高校管理应该采用弹性化管理,要尊重人,从而提高人的凝聚力,提高对学校的归属感。科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的工作和成绩与他所处的集体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密切度相关时,和谐的,充满友谊与大爱的集体能使每一位成员感觉到集体的责任感与安全感,他们会很乐意为这个集体奉献自己的力量,会为了使这个集体更加优秀而奋发上进。相反,若是让他们处在一个高压力、低效率、缺乏团队精神的环境中,则会让他们感觉到压抑、孤独、从而对这个环境产生不满的情绪,严重地影响工作积极性。[7]因此,高校管理要把师生的需求摆在第一位,经常与师生进行沟通,增加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从而打造一个相互信任的、具有上进心的、融洽的集体。

五、结论

高职院校的管理关系到一个院校的长远发展,高职院校与企业联系密切,在校企合作的同时也可借鉴企业的管理内涵,虽然具体管理方法与管理手段不尽相同,但其本质上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也应区分具体操作中高校与企业的差异,避免走入改革的误区。这样才能通过不断的创新与实践,优化管理模式,从而促进高职院校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祥棋. 高校管理的企业化误区及改革对策[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2):21-24.

[2] 陈燕芬. 关于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的探讨[J]. 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9(3):49-52.

[3] Mi chael Shat t ock,Research,Admi ni st rat i onand Uni ver s i t y Management:What Can Res ear chCont r i but e t o Pol i cy,The Di al ogue bet ween Hi g-her Educat i on Res ear ch and Pr act i ce,2007.11.

[4] B·A·苏霍姆林斯基.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80.

[5] 刘秋菊.高校环境因素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J].教育论坛,2009(4):29-30.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7] 罗大珍.关于高校人本管理的思考[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0):35-39.

篇4

随着经济的飞速健康发展,我国市场经济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的不断攀升,人均收入的持续增加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这些都得益于经济管理。经济管理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持经济发展秩序、调节经济活动,控制与管理经理运行的有效手段,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盲目性等弊端,抛开经济管理,单靠市场经济自身的净化与调节作用远远不够,故强化经济管理势在必行。

1 经济管理的内涵及特征分析

(一)内涵阐述

经济管理,顾名思义,就是经济管理者为达到某种经济发展目标,对社会经济活动以及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所实施一些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指挥、协调与监督活动,以推动经济活动的健康持续发展。做好经济管理工作要求政府基于市场经济运行状况,充分发挥经济管理职能,对市场经济进行适当调节与控制,以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二)特征分析

首先,经济管理具有不断变化的动态特征。经济管理各个要素必须基于经济发展时代需求进行动态的更变,以适应经济发展与管理的需要。其次,经济管理具有复杂性、渐进性。经济管理是一个促使市场经济由不平衡到平衡的渐进过程,它要求各个管理要素之间要巧妙优化配合,以应对经济发展动态中的各类复杂问题,管理者应不断更新管理理念与方法,提示经济发展的平衡性。最后,经济管理是动态性与系统性的结合体。经济管理是一个长期、动态的系统工程,需要管理主体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提升经济管理效率。

2 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一)调节经济活动,推动经济健康运行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除了得益于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与支持之外,与经济管理的调节作用是分开的。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有很多,其中最直接、最简单且不容忽视的作用便是调节经济活动,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工作能对市场经济发展及运行状况做系统全面的了解与掌控,并基于经济活动的动态发展进行有价值的分析,并制定出有效的调节策略实现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市场经济自身存在一定风险,在经济发展遭遇瓶颈而无法靠自我调节突破时,这时经济管理便发挥其了调节功能,帮助其克服困难,持续健康运行。经济管理除了能调节市场经济活动之外,还能调节社会经济活动,促使我国经济发展逐步进入正轨。国家和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调节有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政策等,其中最常见的是经济政策,如价格调节、税收调节、信贷调节等,这些手段有效实现了对经济活动的调节。

(二)能有效克服市场经济自身存在风险

市场经济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特征能推动为企业生产经营优胜劣汰、市场资源优化合理配置,提升资源利用率,不断推动经济健康发展,但毋庸置疑,市场经济的这些特征也促使其自身发展存在一定的弊端,如一些经济活动参与者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并未遵守市场经济运行基本原则,将平等性、公平性等抛诸脑后,无所不用其极地谋取私利,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尔虞我诈等是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更加明显。这些经济运行弊端严重阻碍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为了恢复法治、平等、有序的市场运行状况,发挥政府经济管理作用势在必行。市场经济的潜在风险,经济运行机制的弊端等亟需经济管理进行调控与规避,科学的经济管理能有效推动经济管理者及时了解市场动态,运用最实用、恰当的经济管理策略实现对经济的调控与管理,有效规避市场经济运行弊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经济管理确保政府依法行政的高效性

经济管理工作除了具有有效调节经济活动、规避市场风险等作用之外,还具有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效率的作用。政府的行政权利来源于民众,且应该服务于民众,受民众监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政府行使经济管理职能的过程,其实就是"依法行政"的过程,经济管理要求政府依法行政,规范行为。首先,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职权是宪法与法律所赋予的不容轻视的权利,其由法律赋予,受法律保护。但在法规规定的范围之外的一些行政管理行为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其次,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想高效行使职权,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法行政,并使其行为符合法律精神,严禁做与法律背道而驰的事情。例如,在行政执法、决策、复议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严格依法行政。最后,政府行政部门一旦违背法律条文对当事人造成相应损失后必须给予赔偿。因此,经济管理的有效执行,可以提升政府依法行政的意识,确保依法行政的高效性。

篇5

1标准化宏观管理相关探究

1.1标准化宏观管理的内涵

标准化宏观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标准化宏观管理的对象是不同事业单位的不同部门。标准化宏观管理实际上就是针对不同部门所产生的问题,进而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已到达解决问题的目标。在进行标准化宏观管理的过程中,主要依据现有的要求,以规范经济和行为作为方式,进而实现获得经济收益的目的。标准化宏观管理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第一是标准化宏观管理的范围较大。通过对“宏观”一词的分析我们就能够看出其管理范围较大这一特点。标准化宏观管理不是仅仅针对某个企业而言的,它所管理的对象是不同事业单位的不同部门,因此标准化宏观管理的管理范围是十分宽泛的。这是其内涵的一大体现。第二,标准化宏观管理具备协调普遍性的特点。协调可以说是标准化宏观管理的基础。因为在制定的时候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需要保证各个因素之间能够协调发展。因此协调普遍性是标准化宏观管理内涵的另一大体现。第三,标准化宏观管理具有权威性的特点。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根据国家的发展需要,因此就需要保证各个部门的利益都不应妨碍国家利益。所以在进行标准化宏观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保障国家利益不受损害。倘若部门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发生了冲突,那么就需要牺牲部门利益,保全国家利益,这样的要求就体现了标准化宏观管理的权威性特点,同时也是标准化宏观管理的内涵之一。

1.2标准化宏观管理的作用

标准化宏观管理在首次提出之后就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它广泛应用于各个国家之中,对于促进不同国家的经济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标准化宏观经济管理不仅包括对资源的整合利用,还包括调整地区需求等内容,所管理的方面也十分复杂,除了对经济进行管理,还对政治、资源、科技等方面起到了规范的作用。因此,能够得出标准化宏观管理范围十分广泛。对我国事业单位进行标准化宏观管理,能够促使其健康稳定的发展,实现基本能够社会需求的目标。充分运用标准化宏观管理,对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3标准化宏观管理的缺陷

虽然,标准化宏观管理自提出以来在我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利用。并且在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获得了许多瞩目的成果。但是因为我国对于标准化宏观管理研究起步较晚,以及研究范围不全面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在现阶段依旧存在很多的问题。纵观学术界,很少有人能够从一而终的对标准化宏观管理进行研究,大多数的学者在进行短暂的研究后遇见了一些困难便止步不前。因此便造成了相关研究资料稀缺的现象发生。这大大阻碍了标准化宏观管理的研究进程。使其缺少理论支持,也就慢慢产生了我国的研究成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状况。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对于标准化宏观管理的研究,不能只了解其皮毛,应当深入探究,挖掘出真正的作用与价值,使其真正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2应用监测论述

对部门进行监测的方式在我国事业单位中已经普遍存在。对单位各个部门实行监测能够对工作效率的提升以及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所以在标准化宏观管理的理论下对各个部门具体实施监测技术,能够帮助事业单位获取更好的效益。并且对于事业单位今后的发展方向也能起到一定的规划作用。对部门进行监测,能够有效的防止部门内部违法乱纪的情况发生,也能够及时找出部门在生产工作时所出现的问题,进而实现有针对性、及时改正的目的。在经过实地的试验后可以发现,应用监测技术的实施对于我国事业单位来说具有现实意义。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

3结语

标准化宏观管理应用监测技术对于我国今后事业单位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系统化的对其进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切记不能出现盲目、骄傲自满的态度。在现阶段,应当基于已有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注重对标准化宏观管理的内涵探究,合理的将应用监测与标准化宏观管理相结合,制定出全新的、符合我国实际发展现状的策略。同时要准确把握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模式,针对我国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不合理的现象进行思考,制定切实有效的方案,以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事业单位的未来发展方向起到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钱俊,张兴军,刘涛.网络应用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18).

[2]李涵,柳成洋.推进我国国际标准化工作之系统思考[J].标准科学,2011(10).

篇6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19-0154-02

我国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革命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促使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经济体制的转轨,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前提就是现金流量管理,其具有使企业资本增值的作用,但其在我国企业的具体实践运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其作用的发挥和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正确、科学、合理和系统地分析现金流量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不仅有利于保证企业健康、持续和快速的发展,而且还能提高企业的资金利用率,给企业带

来良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

1 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的内涵

1.1 企业现金流的内涵

企业以收付实现制为依据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内通过经营、投资、筹资等经济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现金流出和流出情况的总称就是企业的现金流。企业现金流出指的是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固定资产的构建、原材料的购买、工资的支付、到期债务的偿还等。企业现金流入是企业在商品销售、劳务提供、借款融资的过程中形成的。

企业业务的支出如果没有足够的现金流作为支撑,支付危机就很容易产生。

1.2 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的内涵

企业现金流量管理指的是企业管理的重心以现金流量为主,且兼顾企业的收益状况,并围绕企业投资、筹资和经营活动进行构建的现金流量管理体系,其是对目前和将来企业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流动在时间和数量安排方面做出的计划、预测、执行和控制及评价和分析。企业的其他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和其现金流量管理是相互联系的,不稳定性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特点,以至于企业现金流出和流入出现不平衡的现象。企业加强其现金流量的管理并保持现金流通畅,有利于合理配置企业的现金资源,最大限度地平衡企业现金流出和流入。

2 目前我国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的现状

资金管理系统的不统一、不专业是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现金流量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各银行和子企业在调控企业资金流动的整合信息没有形成关联性,造成没有有效地监督和决策机制,这将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风险。目前我国企业现金流量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实践运用具有以下几方面的

问题:

2.1 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的内容问题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现金流量管理的内容对控制日常流量和预算现金等的涉及只是泛泛的战术性管理,只是在企业日常经营的层面上停留,并没有上升到企业的战略高度,导致企业现金流量管理内容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没有有机的结合。

2.2 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的认识问题

有不少企业在现金流量管理中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许多的企业只知道以规定为依据来完成编制企业现金流量表的工作,而对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表的目的没有明确的认识。导致现金流量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被严重忽略,使现金流量表无法得到有效利用,以至于不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经营决策。

2.3 企业现金流的导向问题

目前我国的许多企业仍然将利润导向型作为企业绩效和考核评价体系,不够重视企业业绩质量的问题,消弱了企业现金流的导向作用,因此在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实践中现金流量管理比较被动和滞后,导致企业只有在没有资金支付工资、交税和购买原材料时,才意识到企业现金流量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

2.4 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的手段问题

我国很多企业现金流量管理在财务管理的运用中的手段比较单调,只是重视事后的分析,忽略了事前的安排和预测与事中控制在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的重要性,以至于现金流量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3 现金流量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

3.1 现金流量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现金流量预算,而企业财务预算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现金流量预算,现金流量预算和企业其他预算具有密切相联的关系。企业财务活动的组织、资金的平衡调度和货币资金收支控制的直接依据正是现金流量预算。通过现金流量预算可以进行合理预测,在时间和数量上安排企业的现金流量,并能提供一些必要信息来支持企业的投资决策和筹资。

3.2 企业价值评估重要的指标是现金流量

综合评价认为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是企业价值,企业价值评估通过现金流量折现的方式效果更佳。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时,要有发展的观点,企业所有的现金流量要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上处理,企业现金流在不同时期的比较要建立在了解风险调整的基础上。

3.3 现金流量如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

企业财务收付实现制核算出的结果就是现金流量,企业财务政策的调整对其不产生影响。企业价值利用现金流量评估,有利于使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得到保证,能够如实反映企业经营

状况。

3.4 判断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依据是现金流量

财务风险是目前很多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引起问题的原因是企业现金流量在循环中出现了各种问题。所以,企业在投资或经营过程中正确地分析其现金流量的周转情况,可以有效地判断企业营运资金周转、流动性和债务等财务风险,进而有效地化解企业的财务风险。

4 结语

现金流量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客观要求,企业现金流量管理水平的高低关系着企业能否健康、持续和协调的发展。因此,科学、合理和系统地研究分析现金流量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并加以实践,在协调企业现金流和利润结构和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7

作者简介:何愉舟,男,生于1992年,浙江宁波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设管理与房地产。;韩传峰,男,生于1962年,山东寿光人,教授,博导,研究方向:管理系统与系统工程、应急管理、区域发展等。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提升建筑管理智能化水平,强调以信息化领先发展与带动战略,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已成为目前我国重要的城市发展战略之一。作为智慧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智能建筑的健康信息服务管理是其重要环节。

物联网被看作是全球信息产业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革命性浪潮,也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新信息技术中的重点领域。利用物联网掌握的智能建筑大数据有利于支撑创建畅通、高效、智能的建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为智能建筑健康提供诊断和维护等服务,对推动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全面融合,实现城市智能管理,建设智慧城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文分析智能建筑健康信息及其服务管理的概念,探讨该系统所具备的基本功能,并基于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设计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的实现框架,为提高我国智能建筑的管理水平开拓新思路。

2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内涵及系统设计

2.1健康信息服务管理内涵

“健康”原本是指人体健康,但在建筑、环境、机械等领域均衍生相应的概念,如结构健康,生态健康等。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是指依据智能建筑的特性,利用工程管理、设备管理、信息管理、公共管理等专业理论,将反映建筑运行健康状况的有效信息,提供给智能建筑相关人员的过程。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即是指在健康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信息技术,实现智能建筑健康状况的诊断、诊疗、预见等功能,对健康信息服务进行全过程管理。

2.2健康信息服务管理系统设计目标

作为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实现城市智能化网络化管理为导向的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系统构建需满足和体现以下基本要求和特点。

2.2.1实现智能建筑信息的一体化

智能信息一体化有智能建筑自身物理信息集成和相关的非物理信息集成两个方面。物理信息包括结构监测信息、空气环境信息、光环境信息等,将建筑物理信息进行整合与利用,是创建建筑健康使用环境的保证。非物理信息包括运营现金流、房价地价信息等,以及体现人类主观判断的人为加工信息。随着信息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上各种建筑及房地产信息数据库已经应运而生,将这些智能建筑的“软信息”与自身物理信息的一体化是实现健康信息服务的重要台阶。

2.2.2实现智能建筑城市网络

为使建筑信息达到集成和共享,产生规模效应,并由政府统一管理监督,实现管理水平的提升,智能建筑信息网络应以覆盖和连接一个行政区域甚至一个城市内的智能建筑为基本要求。

2.2.3实现服务对象的多主体并联

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的参与者有政府、建筑管理者、建筑使用者三个主要层次。该系统需同时服务于三者,在满足同系统同功能的同时,通过权限设置满足各方实际需要,实现层次化管理。

2.2.4实现物联网与大数据等新信息技术的应用

实现智能建筑信息网络构建、信息采集、信息计算,需要强大的信息采集能力、信息交互能力和数据计算能力,并为这些需求提供保证。

2.3健康信息服务管理参与者需求分析

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的参与者有政府,建筑管理者,建筑使用者三个层次,其角色与关系见图1。

2.3.1政府需求

政府有关机构是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的对象之一。信息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为政府机构协调各生产部门的运作以及政策制定提供帮助;同时,政府相关机构又是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的推行者和构建者。从政府层面看,其需求包括两个,一是对大量建筑信息数据进行整合,通过数据挖掘、处理和计算,产生各种分析报告,为制定政策实施管理提供帮助;二是对整个城市的智能建筑系统进行监管,如人事管理、行政管理、维护系统硬件等。政府相关职能机构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政策法规明确各方的权限,维护各方权益,并通过智能建筑信息网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3.2建筑管理者需求

建筑管理者是智能建筑健康管理主要的实施者和管理者,因此,智能建筑信息服务管理系统给建筑管理者提供的主要功能,应围绕中微观层面的智能建筑系统,实现建筑自动化、智能化管理。例如,对建筑保持实时监控、采集管理权限内的建筑信息、分析运营数据、向建筑发送指令、向住户反馈状况等。

2.3.3建筑使用者需求

建筑使用者在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中主要是被服务和被管理的角色。他们一方面是建筑的直接使用者,建筑健康管理的直接受益者;另一方面也是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的参与者。建筑使用者可以随时获取自己所处房屋的状态,并通过远程发送命令进行控制,这将是建筑使用者对于系统需求的主要方向。

2.4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功能构成

功能模块是从智能建筑信息发展到智能建筑信息服务管理的关键层次。根据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的实际需求,可归纳为如下六大功能。

2.4.1智能建筑健康监控

实时监控是保证建筑健康环境的基本功能。智能建筑相关人员可以通过PC、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实时地看到其权限范围内所关心的任何一个子系统的任一个设备或关键点的状态,以图形、文字或动画的方式显示出来。

监控权限的设置是很重要的:建筑使用者需要以及可以观察到的监控内容是他自己居住或工作区域的相关信息,这部分内容可能会涉及到较高的个人隐私,不能被其他人获得;建筑管理者需要监控的是他们负责或管理的建筑内的公共区域场景,而对于建筑的运营信息,则可以全部获取;对政府来说,重要交通干道的实时画面是监视的主要内容,它们是城市公共安全的基本保证。若发生了具体的治安案件,则应有一套必要的法律流程使政府获得监控公私隐私信息的权限。

2.4.2智能建筑健康档案

从各种渠道获得的大量智能建筑信息经过集成、去噪、分类、储存形成健康档案数据库。该数据库可依据智能建筑系统分类并细化,产生具体针对某一种信息的数据档案。智能建筑健康信息主要包括三大层面:1建筑设备设施健康信息:建筑设施设备健康指建筑实体结构与基本设备是否能够正常、安全的运行。智能控制、安保设施、停车场设施、电梯设备等与建筑运营管理关联性较高的次级需求归于建筑运营健康信息。2建筑环境健康信息:建筑环境健康强调的是人类在建筑生产生活环境中对于舒适程度的体验和反馈,是对建筑环境本身的评价,有主观判断和客观数据两方面要素。3建筑运营健康信息:建筑运营本身指建筑施工完成后在围绕建筑生产生活中进行的计划、组织、实施、控制等活动。建筑运营健康强调的是建筑运营过程中的高效性、安全性、可持续性。

智能建筑健康档案数据库需要有较高的硬件水平,提供巨大的储存空间和高速的信息读写速度,以满足建筑健康信息的即时传输、储存和查询。每一条建筑信息都可以追溯到采集的时间、地点。

2.4.3智能建筑健康诊断

健康诊断是进行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的关键功能。利用传感设备采集的即时数据和数据中心的分析系统,通过即时数据和历史数据的比较和分析,可以立刻对智能建筑的运行状态进行诊断,发现建筑运营中出现的问题,并精确定位到出现问题的时点、位置。具体则可以形成各种诊断应用,如建筑能耗分析、建筑结构分析、建筑日照分析、建筑空气分析等等,作为政府、建筑管理者、建筑使用者行动的依据。

2.4.4智能建筑健康遥控

健康遥控是从建筑使用者角度实现健康管理的功能。建筑使用者通过移动终端远程监视建筑的状态并对建筑发出指令的概念很早被提出,目前在技术实现上已经没有任何难度。结合智能建筑健康监控、智能建筑健康档案和智能建筑健康诊断,建筑使用者可以主动通过移动设备向智能建筑发出指令,遥控建筑的各个设备,如开关窗户、提前打开空调等等;或是接受到建筑管理者发送的建议或要求配合进行遥控(因为建筑管理者不具有给私人所有物发出指令的权限)。

2.4.5智能建筑健康诊疗

智能建筑健康诊疗是建筑管理者需要的功能。对建筑管理者而言,他们管理的范围是一整栋建筑或是一个小区,智能建筑运行过程中会面临一些常发或突况。健康诊疗即管理者依据智能建筑运行状况直接向建筑下达控制指令,调整设备的工作参数或从物业组织管理角度入手优化建筑运营管理。管理者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信息,制定诊疗方案。

2.4.6智能建筑健康预见

智能建筑健康预见是提升城市建筑智能化管理水平的核心理念。政府的相关职能单位不会关注每一个建筑个体的运营情况,它们需整合所有的信息对城市进行宏观管理。智能建筑健康预见,指的是依据现有的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掌握城市建筑的运营状况,形成对智能建筑管理各方面经验的总结和对城市建筑未来发展的预测,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实施具体行政手段,最终实现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

3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建筑健康信息网络

3.1智能建筑信息物联网构架

物联网是指物体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与互联网相连,形成能让物和物直接进行信息交互的智能网络。依据智能建筑系统的特点属性,本文构建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物联网。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层组成,见图2。

3.1.1感知层

本层由采集智能建筑信息的设备组成,是物联网的基础层,主要用来感知和识别反映建筑状况的物理信息。常见的传感器包括结构检测仪、温度传感器、空气检测仪、监控摄像头、电子标签、地面沉降监测仪,以及GIS、gps等技术。

3.1.2网络层

网络层是各种通信网络综合形成的融合网络,使信息、数据与指令能够在感知层与应用层之间传递。它主要包括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局域网以及行业专用通信网等。针对智能建筑健康管理的信息服务专网可以以城市为一个整体,条件允许也可建立以国家为整体的网络系统。

3.1.3应用层

应用层将物联网技术与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需求相结合。布局分为智能建筑健康管理子中心、智能建筑健康信息大数据中心。智能建筑健康管理子中心可以一个小区为基本管理单位,即时或定时保存感知层采集到的各类智能建筑数据。智能建筑健康信息大数据中心则是将大范围内、许多小区的建筑信息集合到一处,统一储存和运算分析。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应用即对大数据中心集成的大量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和开发应用,满足各专业的业务需求,形成不同类型的信息服务,为智能建筑健康管理提供帮助。

3.2智能建筑物联网的物理部署

以城市为框架的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物联网部署示意图,见图3。它以城市智能建筑健康信息大数据中心为核心,行政区所为分节点,以小区为智能建筑健康管理子中心单位,再往下则为智能建筑及具体的数据采集设备。

4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建筑健康信息处理

智能建筑健康信息管理过程中会产生海量数据,有效的利用它们能创造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大数据处理过程中常用的技术包括数据挖掘、分布式数据系统、云计算、数据可视化等。本文提出针对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的大数据处理模型,分为数据采集、数据集成、数据分析三个层次,见图4。

4.1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是大数据处理过程中最基础的一步。智能建筑信息大数据的特点是数据来源广泛、种类繁多。这些数据有结构化的,也有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采集数据的精度需要符合现有系统的软硬件条件,避免影响到信息的流通速度和准确性。除了对应基于物联网的数据采集以外,互联网上已有的各种建筑信息数据库也是重要的数据来源。

4.2数据集成

数据集成包括对已经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过滤、整合和储存。由于大数据特点之一就是多样性,从各种渠道获取的数据种类和结构都非常复杂,给之后的数据分析带来很多困难。首先,需要将结构复杂的数据转换为便于处理的统一结构。其次,对数据进行过滤处理,去除数据杂音和干扰。最后,则是集成和储存,可以对应智能建筑健康管理子中心建立信息子数据库,以小区为单位进行集成储存。优点是信息存储传输过程短,数据流量小,同时防止网络故障情况下发生数据遗失。

4.3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对应智能建筑物联网中的应用层,将海量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是实现健康信息服务管理的核心步骤。具体来说,即通过云计算、数据挖掘等一系列大数据技术,把纷繁凌乱的数据整合为有用的信息,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直观形象地展现数据的内涵,形成各种应用,如区域建筑能耗分析、建筑结构健康分析、日照分析等等。具体的计算方法和软件编程则由工程技术人员和程序员共同完成。最后,由管理者对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主观能动的反应,实现智能建筑健康管理。

篇8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720―02

“家庭医生制服务”是基于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一种为社区家庭及其每个成员提供连续、安全、有效、适宜的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在基于全面健康管理为主要服务理念的家庭医生制服务中如何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有效的对社区人群开展健康评估与干预是我们面临的实际工作问题和难题之一,也是提升家庭医生服务内涵的关键之一。

健康风险评估是一种涉及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心理、营养、运动、社会、信息等诸多学科的系统工程,用于描述和评估某一个体未来发生某种特定疾病或因为某种特定疾病导致死亡的可能性[1]。其意义一方面通过评估,可以让社区居民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从而增强对家庭医生干预服务的依从性及自我管理意识的提升;同时也为连续参与健康管理服务的家庭医生,制定个性化干预措施并实施提供依据和基础。

目前,社区家庭医生制服务尚处于探索试点阶段,健康风险评估与干预作为健康管理重要环节之一,尤其是慢性病的风险评估与干预意义更为突出[2]。因此,提篮桥社区在开展家庭医生制试点的同时,探索建立健康风险评估与干预模型,为提升家庭医生服务内涵奠定基础。

1 理论依据

1.1原则:遵守“7W(6W1H)”(责任者、服务对象、原因、内容、地点、时间、方式)和“4化”原则(个体化、家庭化、人性化、全科化)[3]。

1.2对象与内容:主要针对社区人群的生活行为、饮食运动、身体功能指标、生化检查、疾病状态、环境精神因素等逐一进行分析、比对和全面的综合评估,从而为社区居民和家庭医生健康管理提供指导和依据[4]。

1.3指标基础:参照相关《中国疾病防治指南》、《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版》、《上海市疾病控制相关指导意见》,对签约的社区居民开展健康风险评估,并进行规范的个体化干预及健康促进。

1.4资料采集与分析:采用中国国民健康风险评估(CHRA)的部分内容,设计健康调查问卷,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健康体检,中医体质辨识等,对签约居民生活方式、健康需求、慢性病、危险因素、精神状态、中医体质等开展综合评估,制定相关健康促进干预措施,整合社区卫生资源,以信息化为平台,通过社区网络化,动态管理和综合干预,实现健康管理的目的。

2 评估干预实施:

2.1生活方式评估干预:主要包括饮食结构(食盐、脂肪、蔬菜、水果、奶制品、食用油、碳水化合物等);运动(时间、强度);饮酒、吸烟;压力(精神、生活、睡眠);家庭因素(经济状况、医疗保险、职业状况、家庭地位、家庭结构)评估,对不良生活行为方式进行指导、宣传,引导居民形成良好、科学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2.2危险因素评估干预:主要包括一般因素(年龄、体重指数、家族史、吸烟饮酒、职业、精神压力等);靶器官受损情况(血脂、心肌缺血、血管斑块形成等);基础疾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肿瘤等)评估,早期发现高危人群,早期实施干预,通过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药物治疗、指标监测,持续改进家庭医生健康维护模式与策略,可改变的行为风险和预防性措施的应用,促进亚健康人群与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水平。

2.3慢性病评估干预:主要包括疾病分级分层、并发症与合并症、预后、治疗依从性、指标监测、疾病认知等6方面分类评估,根据评估情况,由家庭医生制定个性化干预措施,实施动态管理,达到合理治疗、自我管理、控制疾病,减少或延缓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引导居民主动管理。

2.4老年人生活状态的评估干预:老年人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群体,其生活状态及自理能力关系着社区卫生资源分配整合与决策、服务模式的转变等,因此开展老年人生活状态的评估有着现实意义。应用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评估量表,对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生活状态的评估,指导家庭医生制定适宜的健康服务措施,满足老年人群健康服务需求。

3 评估干预流程

4 管理框架

4.1被动干预管理:目前,被动干预在居民健康管理中起着主导地位。干预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居民对家庭医生的依从性和信任度。家庭医生根据疾病的评估状况,实行家庭医生负责制,整合社区卫生资源,引入社区志愿者,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拟定个性化干预维护方案,通过健康促进、行为干预、康复指导等被动干预,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4.2主动干预管理:主动管理取决于居民对于疾病及健康的需求、认知能力、人文习惯、文化程度等。调查显示[5]:居民自我管理能力的好坏,与其健康状况呈正相关。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首先要靠自身的努力,通过自我管理来达到保持健康,疾病治疗和康复的目的,自助式健康管理可能是未来健康管理的发展方向。提高居民的自我管理能力,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健康管理意义深远,也是家庭医生在健康管理中需要重视与探索的难点之一。

4.3健康家园服务:社区健康家园是居民健康管理的延伸服务,为居民提供了面对面互动交流、参与、自助服务的平台。借助社区卫生资源,开展健康交流、互动、宣传、教育、评估、维护,引导居民形成良好的健康管理氛围。

4.4动态健康管理:以信息化为平台,为居民开展电子健康档案、疾病全程记录、健康风险评估、干预效果评价等全生命周期的动态化管理及后台数据资料统计分析。医保信息、诊疗信息、健康信息的一体化综合管理为家庭医生服务提供了保障与基础。

5 思考与建议

5.1国外经验显示[6],家庭医生制在合理利用卫生资源、降低医疗费用、改善全民健康状况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以“治未病”为理念,通过健康风险评估,早期发现高危人群,早期实施干预,让居民了解自身健康状况,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提高慢性病达标控制率,增强对家庭医生健康服务的依从性,提升家庭医生制服务内涵和水平,引导居民自主式健康管理。因此在家庭医生制服务中,持续、科学、有效的实施社区行为干预和居民健康管理,有着积极意义。

5.2调查显示:居民对健康管理的积极意义没有足够的认识;受人文习惯、健康意识、干预手段、社区卫生资源整合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尚在探索阶段,评估干预没有一定的界定标准,有效的卫生整合在制度层面、服务意识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为家庭医生健康管理实施带来一定困难。

5.3“知信行”模式(knowledge,attitude,belief,practice)的应用。研究提示[7] “知信行”模式在健康管理中有着积极意义。首先,通过健康风险评估让居民了解他们目前的健康状况、行为方式、疾病危害(知觉到威胁和严重性);其次,通过健康宣传、健康行为干预让居民坚信一旦改变不良行为会得到非常有价值的后果(知觉到效益);最后,家庭医生与居民建立互信、参与的伙伴式关系,使居民感到有信心、有能力通过努力改变不良行为,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

5.4健康风险评估干预是一项综合服务,家庭医生、支持系统、健康志愿者、卫生社工等群体密切合作,以信息化为平台,以社区为基础,探索完善风险评估和干预工作路径和策略;推进健康管理工作模式的改进和工作方式的优化,进一步提升家庭医生团队健康管理内涵建设,引导居民主动管理。笔者认为探索建立有效的、科学的、适合社区家庭医生服务的健康风险评估和干预体系将是一项紧迫的课题,其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 曹东平,杨乐冰,等.体检机构健康风险评估的实施与思考[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8,6:138-139.

[2] 王薇,赵冬,刘静,等.中国35-64岁人群心血管发病因素与发病危险预测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3,31:92-98.

[3] 黄耀庭.家庭医生如何进行健康管理[J].中国医学论坛报,2012,2,9.

[4] 白书忠.中国健康产业体系与健康管理学科发展[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7,1:67-70.

篇9

    1.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综合看来,当前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不管是在概念、内涵方面,还是在评价方法和体系构建方面均处在初级阶段。所以,非常有必要为河流系统管理提供大量的、准确的数据支撑以及决策支持。 总体说来,在概念界定、理论基础、理论体系构建、方法体系设立、实证研究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

    1.1 明确、完善城市与河流健康概念与内涵

    纵观外相关理论,笔者发现对于城市与河流健康的概念理解比较模糊、理解片面,并且城市与河流健康内涵的趋向于多元化。 并且,相关研究倾向于选择、制定有关的评价方法,而非是清晰地说明或者确定基于社会需求的相关概念与内涵。总之,不确定的、模糊的城市与河流健康概念首先限制了城市与河流健康综合评价体系的良好发展,其次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该评价体系在城市与河流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1.2 深入研究城市与河流健康的理论基础及其方法学

    尽管利用水文特征、水质理化参数、河岸带状况、河流形态结构以及生物群落指标等进行综合的城市与河流健康评价已经基本达成共识,目前仍处于初步探讨阶段,仍缺乏系统和综合的研究;此外,在评价方法方面未能建立针对不同尺度、功能定位、城市化影响下具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尤其是在城市与河流健康评价方法构建和标准化方面仍有待于持续深入。

    1.3 拓展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的内涵及其实践应用的范围

    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是进行城市与河流管理的重要方式与手段, 它在河流管理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已经受到较为广泛地承认。 鉴于当前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以生境与河段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迫切需要以城市与河流流域为整体的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体系。没有综合性的评价体系直接影响了城市与河流评价对河流管理的指导。

    所以, 深入研究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的河流健康理论、评价方法、案例实证分析等,不仅仅能够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有益借鉴,更有助于推广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的相关理念和相关方法,并为特定区域的水生态保护、生态修复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的基本原则

    2.1 目标原则

    城市与河流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城市与河流的可持续性与城市与河流的可持续利用, 既要强调保护于恢复河流系统的重要作用,更要认识到人类社会适度开发河流资源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因此,非常有必要寻求开发与保护的共同准则,即强调利用评估的方式,明确城市与河流在自然界与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自身健康状态,并描绘出其变化趋势;进而通过河流的科学管理,让城市与河流生态系统走向良性循环与发展的轨道。 进一步拓宽河流生态保护的理念,仅仅要求城市与河流的可持续利用这一方面用以支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显然是不够的, 更加应该确保河流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性来 “保驾护航”,说到底,就是要求河流自身和人类需求的持续协调。

    2.2 多维原则

    多维综合评价试图以水系、流域、河流等不同空间维度为研究出发点,并在该出发点上选择适当的评价因子,重视流域水文、生态的时间关联和空间联系,分析实现多维信息综合的有效途径;因此,成为了河流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所以,城市与河流综合评价必须强调等级和维度概念,同时运用多维度特征信息,掌握流域等级系统并确定不同等级系统的关联,向城市与河流管理工作者提供综合的现状背景资料,并指导当前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的保护工作和恢复工作的顺利开展。 多维评价的内容包含微观、中观、宏观等空间维度以及短、中、长等时间维度,它是空间维护和时间维度的合理选择与有机结合。

    2.3 实施原则

    长期以来,适应性管理被公认为是管理复杂流域的有效方法。 它利用规划、监测、反馈、调控等方式,明确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性尤其是不确定性。 所以,它能够有效提高管理行为的针对性、管理结果的成效性。 尤其是该方法与河流管理的集成中提出的要求;对于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方法本身而言,它要求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必须是动态的、灵活的,能够结合生态系统、认识水平以及管理需求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之贯穿于设定管理目标、确定管理方案、后评估等关键环节的全过程,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强化目标监测与后评估。

    2.4 参与原则

    城市与河流健康将影响相关的河流管理行为和过程。 参与群体:对各主要利益方的意见和建议予以充分考虑,包括政府管理者(环保部门、水利部门、水务部门、林业部门、国土资源部门、流域管理部门等)、专家(环境学、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水利学、社会学等专家)、一般公众(土地所有者、土地使用者、河流沿岸居民)等。

    3.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方案的合理选择

    3.1 评价标准的选取

    当前,无干扰状态或者微干扰程度的状态是否能够作为城市与河流健康的评判基准,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主要原因是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的标准必须是动态的、灵活的,因为生态演替阶段、气候变化、地质构造变迁、人类生态价值以及社会历史文化氛围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必然导致城市水环境综合评价标准的不同。 所以,相关的评价标准需要在专家评判之后,并结合现有标准规范来进行具体地确定。

    3.2 评价指标选取

    指标的选择必须遵守以下几点要求:既可以客观反映生态系统的实际状况,又可以度量的综合参数;既要不受特定地域限制,又要易于比较;既能够考虑对人为压力的敏感性,又能够要求对自然变化的稳定性。

    3.3 流域尺度选取

篇10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281-02

1 对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的概念和内涵的认识:

健康体检科的医生几乎都是从临床科室转岗而来,对于以前从事的临床诊治过程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但是对于健康体检来说,则需要对健康体检、健康管理的概念及内涵,重新学习和认识提高以及观念的转变。

随着健康体检概念的逐步深化,健康体检服务与常规医疗服务有着很大的区别。[1]临床医学查体:医师通过视、触、叩、听、嗅等感官检查或借助器械、仪器以及和被检者的语言沟通,对被检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并做出准确的描述和判断的过程。健康体检:医师通过视、触、叩、听、嗅等感官检查或借助器械、仪器以及和被检者的语言沟通,对被检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并针对可能出现的影响身体健康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及健康干预的过程。

在《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对中国的健康管理及健康体检等概念均有阐述:[2]

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的概念与内涵:健康体检是指用于个体和群体健康状况评价与疾病风险预测、预警及早期筛查的一种医学行为、方法与过程。健康体检是开展健康管理的前提和基本手段。

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健康风险的检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风险因素进行干预与控制的全面过程。通过管理学的方法和手段调动社会每个成员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健康回报。 健康管理学是一门集生命科学、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为一体的综合科学。

在《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中,健康体检的定义:健康体检是指通过医学手段和方法对受检者进行身体检查,了解受检者健康状况,早期发现疾病线索和健康隐患的诊疗行为。

专业性健康体检最大的特点之一:将健康管理的观念引入体检结构,更加强调在体检过程中的信息发现和信息积累,针对每一个个体进行资料分析,找出影响身体健康潜在的危险因素,提出科学合理的健康干预措施。

专业性健康体检的特点之二:将健康管理应用于医疗机构的体检服务,如同临床的诊疗常规一样需要把体检的目的、意义、流程、后续服务等规定下来。

2 健康体检中体格检查规范的实施要求:

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在我国兴起时间比较短,其健康体检的服务模式、技术标准、操作规范均不完善和统一。为此,2009年8月卫生部颁布了《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为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加强健康体检工作的管理,保证健康体检质量,促进健康体检规范有序进行提供了重要依据。在“规定”中,明确了健康体检的概念,执业条件和执业规则。这是从事健康体检的医疗机构必须知晓和严格遵循的。同时制定了《健康体检基本项目目录(讨论稿)》,规范了健康体检的操作规定,明示必须按照“目录”开展健康体检,为提高和确保健康体检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目的和核心是保证健康体检的质量。[3]

2.1 健康体检操作规范管理的前提:

健康体检是健康管理的基础。健康体检作为健康管理的第一步,为获取准确、有效的信息,体检操作也应该实行科学规范化的实施与管理。在没有“规定”和“目录”出台以前,我们中心通过以下措施来规范我们的工作。

2.1.1 制度管理规范 制订工作手册和体检操作规范手册[4],严格规范体检中心所有员工各自的岗位职责,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各项工作。

2.1.2 体检医务人员规范管理 是经过医学教育或培训并取得相应资质的医务工作者,必须持有医师资格证书和执业医师证书;具备相应的职称证书;基本是副高以上专业医师。体检医务人员相对固定,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齐全、技术精湛、操作规范、医德高尚的体检医师专业队伍。各科体检医务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正确掌握各科体格检查的操作规程,体检标准和体检内容。

2.1.3 做到统一标准,统一方法,统一要求的操作规范,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步骤。体格检查必须按照规定的体检项目依次进行检查,不得随意增减,不得漏项,漏检。

2.2 体格检查项目设置及操作要求:

按照卫生部制定的《健康体检基本项目目录(讨论稿)》制定本单位的《健康体检项目目录》并按目录开展健康体检。

卫生部制定的《健康体检基本项目目录(讨论稿)》中设置的“基本项目组合(基本套餐)”是各种类型和不同层次要求的健康体检所必须和最基本的体检项目。包括:一般检查,物理检查,仪器检查,实验室检查。其中仪器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由专业医技人员规范操作及出具检查报告。

体格检查(包括一般检查及物理检查)是各科(包括内科、外科、妇科、眼科、耳鼻喉科及口腔科等)基本而系统的重要检查之一,是各专科医师应用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自己的感官并借助简便的检查工具的使用(如听诊器、叩诊锤、量尺等)来客观地了解和检查人体状况的一组最基本的方法,是最基础的检查环节;亦是保证体检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健康体检程序和技能中是十分必要和不容忽视的[5]。是对健康体检医师最基本技能的考验。其方法包括视、触、叩、听、嗅诊。检查过程中,检查者动作要灵活、协调、轻柔;检查手法要按步骤、正确、熟练,不使受检者感到不适,又能获得最满意的结果。要不断学习做一名训练有素的医师,应学会用最简练易懂的语言进行交流,使受检者知道要做什么;应尽可能得到受检者的理解和配合;受检者准确的体检位置和配合决定了体格检查的结果。体检医师应严肃认真、仔细规范地按标准进行操作和记录,并结合收集的信息,客观科学、实事求是地对受检者的情况提出检查意见,为其综合健康状况的评估提供医学依据。体检医师的物理检查的实践活动不可能由先进的医疗技术所取代、淡化,而应该是相互补充。对于可疑问题或检查结果不能完全确定的,用仪器补充和修正,从中不断总结经验。如:乳腺病变,不能以B超或钼靶替代;物理检查对乳腺、直肠、前列腺等检查具有不可替代性。检查项目应统一规范,以避免漏诊和误诊。易漏诊和误诊的学科是外科和妇科。如乳腺的触诊易漏诊结节和增生;妇科检查与超声不符等。要保证体检质量还必须付出必要的时间成本,压缩检查时间带来的质量问题将会在后期显现出来[6]。应该建立对某一岗位、某一项目的最低的检查时间,以确保检查的质量。医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任何医疗文书和实际操作不到位,都可能为医疗纠纷埋下医疗隐患,因此,必须规范体格检查操作,以减少可能发生的医疗纠纷,避免体检行业可能面临的诚信危机。[7]同时还要注意体检环境、温度,要让受检者感到舒适;最好是在自然光线下进行;要注意隐私性,具有单独的检查空间、性别分开。

2.3 健康体检中体格检查内容规范操作及注意事项:

各学科检查包括内科、外科、妇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

2.3.1 一般体格检查注意事项:

项目包括:血压、体重、身高、体重指数、腰围、臀围。血压测量:首先要校正血压计,其次要注意受检者是否禁烟及饮茶、咖啡等兴奋性饮品,消除活动或紧张因素等,否则血压就会有误差。测量体重、身高时要提醒受检者注意正确的站立姿式和;空腹、进食、憋尿等亦会影响血压值、体重、腰围的客观准确性。

2.3.2 内科检查注意事项:

内科检查还包括病史采集;一般在内科检查时通过问诊收集。有的体检软件将此项归到一般项目内以问卷填表形式收集。包括目前的健康状况、现有疾病和既往病史,生活方式,家族史等,最近三年的健康体检情况。病史采集涉及到个人隐私,无论是采用询问或问卷填表形式均应注意方式、方法,将此项程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向受检者加以说明很有必要,以取得受检者的配合。

内科体格检查 重点关注心、肺、肝、脾,腹部注意有无异常包块及压痛部位等。体检记录应客观、准确。内科检查经常发现以下问题:如肥胖、高血压、胸廓畸形、肺气肿、心律不齐、心脏杂音、不同性质的腹部压痛及包块等,应引起相应的关注和采取相应的治疗。

2.3.3 外科检查注意事项:

体格检查 重点关注皮肤、淋巴结、甲状腺、脊柱、四肢关节,女性要注意的视诊和触诊的操作技巧,如视诊注意其对称性、表观情况、、腋窝变化等;触诊时体检者位置、顺序和内容等。男性要注意外生殖器、前列腺及直肠指检等。直肠指检物理检查本身具有一定缺陷,需要主观判断,准确性完全依赖于医生自身不断积累的经验。

外科体检经常发现以下问题:甲状腺肿大或结节,肿块,包皮过长、疝气、精索静脉曲张、内外痔、前列腺肥大、下肢静脉曲张、直肠疾病等。

2.3.4 妇科检查注意事项:

主要检查外阴、阴道和内诊;宫颈涂片 或液基涂片取材方式要到位,体检时要防止交叉感染,垫单或纸单须一次性使用。

妇科体检常发现的问题:宫颈糜烂,宫颈炎、阴道炎、子宫肌瘤、卵巢囊肿、附件炎,对发现妇科恶性肿瘤,特别是早期发现宫颈癌有重要意义,是妊娠后妇女应定期检查的常规项目。

2.3.5 眼科检要事项:

器械准备 视力表要随机更换裂隙灯显微镜,眼底镜等。

眼科体检常发现以下问题:近视、远视,沙眼、结膜炎、色弱、色盲、白内障及眼底病变等。眼科体检对防治眼疾和预防失明起到积极作用,是中老年人应定期检查的常规项目。

2.4 体格检查操作规范的意义:

规范体格检查操作,其目的和核心是保证健康体检的质量;是开展健康管理的前提和基本手段;是准确、客观、全面了解和掌握受检者健康状况的最佳途径和基本方法;是早期发现和诊疗各种疾病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从而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早预防的目的;是为下一步健康管理向标准化、规范化、市场化的良好方向发展奠定扎实基础;减少可能发生的医疗纠纷,避免体检行业可能面临的诚信危机。

参考文献

[1]冉炜,医学模式的演变与健康体检医学的发展[R]2008年健康体检信息评估与后续管理服务高级师资研讨班讲义15~17.

[2]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J]中华健康管理杂志2009.(3)3.143.

[3]中华医学会首届全国体检中心主任高峰论坛-―健康体检技术规范与实施[S]2010.5.22.武汉 1~10.

[4]常洪,邵庆华主编,王嫱,熊川副主编,健康体检操作规范手册[M]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9年9月.

篇11

学生的管理工作是学校的基础,学校层面具有哪种管理观念对学生管理模式极为重要。由于一直以来受到行政系统管理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形成了一套过分强调统一性而忽视个性的严格制度,许多管理工作还停留在传统经验管理阶段,与高职院校应有的管理水平存在差距,缺乏科学的学生管理体制。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时间并不长,多由中专升级而来,其学生管理制度基本沿袭了中专模式,学校致力于改革,但由于国内成熟的高职院校不多,则多数会参考本科院校的管理模式,过分强调“放松”“柔性”管理等,反而容易导致学生管理产生“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现象。目前高职院校在发展上一方面强调内涵式发展与建设,其核心是“质量、效益”,在内涵式发展观念的指导下,学生工作就应主动适应新形势,遵循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创新教育管理途径,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注重校企合作,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于是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转变观念,能够做到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顺应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基于校企融合,互惠互动,实现双赢,从而适应内涵式发展和校企合作的要求,进行管理模式改革。

(二)学工队伍能力与素质是学生管理模式改革的直接影响因素

管理执行者的能力与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管理效果。高职院校的学工队伍普遍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对学生工作研究的缺乏科学管理理论的指导,主动性不高,没有形成对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管理的教育方法。另外高职院校的学工队伍普遍面临着年龄、学历、技术结构的问题,年龄上,呈现临近退休和新进人员多,中青年骨干少;学历结构上,高低学历参差不齐,无法优化组合,技术结构上,职业水平无法达到导师的高度,缺乏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实际能力,无法在学生中形成足够的影响力。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状况,从个体来说,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缺乏主动提升自己的积极性;从学校层面来说,也没有一套完善的学工队伍培训进修制度,从而导致高职院校学工队伍整体能力与素质不高,直接影响到学生管理工作效果。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改革途径

(一)转变观念,以生为本,建立适应校企合作,内涵式发展的学生管理模式

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创新教育理念,在平时的管理过程中重视对学生人际交流能力、创新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把握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创新教育载体,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道德,构建校园文化育人平台,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让学生不再将学校当成是自己的消费场所,而是产生一种归属感,真心实意的感受到学校教书育人的理念。实现校企合作学生管理理念以及育人目标的融合。校企合作本质是在合作双方利益博弈的过程中寻求双赢。要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就要建立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校园文化,做好校企文化的对接。因此必须建立适应校企合作要求的学生管理模式,如:完善学生顶岗实习制度、完善安全教育制度、完善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标准与管理制度等,让学校成为学生走向社会的实习场所而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

(二)建设高效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

管理人员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正确引导,是对学生管理的根本,改变管理理念,注重沟通了解,有针对性地处理学生问题。以提高职业核心能力为重点:一是深化高职学工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高职内涵式发展、学生教育管理创新需要一流的学工队伍,学校应在思想上重视、政策上支持、培养上悉心关怀,以提高职业核心能力为重点;二是深化学工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专业学生管理队伍,以适应高职内涵式发展新需求。建立学生工作交流平台,以多种形式促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培养辅导员的职业核心能力,促进辅导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方式、方法,丰富学生工作内涵;搭建学工队伍培训平台,制定培训计划,在思想观念、职业技能、工作方法上给予指导,建立激励制度,调动学生工作人员研究积极性,激发研究热情,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促进学工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加强校企合作学生教育管理队伍建设。通过校企双向交流,鼓励学校教师、辅导员、学生管理人员到企业挂职、聘请企业专家到学校参与学生管理和职业指导等方式,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技术应用能力强、专兼结合学生管理团队。搭建学校与企业长期交流的平台,建立校企双导师机制,来保证校企合作学生教育管理的衔接与融通。

篇12

内涵和外延本是逻辑学上的两个概念,其含义有着明确的界定:内涵主要指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而外延一般指事物外部的延伸和延展。这里所讲的内涵发展更多的是引用了其隐喻的意义,更注重质量提升。多年的办学经验使我觉得,校长首先要确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要以学校发展为己任;其次,学校发展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学校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包括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在次基础上,促进学校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特别是一个学校的管理、校风和教师队伍建设,更是至关重要;最后,学校的发展需要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的联合驱动。内部动力靠目标激励,外部动力靠竞争维持。两者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总之,立足于学校内涵发展,是在学校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二、系统谋划学校的内涵发展

学校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遵循教育规律运筹决策,才能推动学校的发展。要运用系统论的“整体原理”,一切从整体出发,追求“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最佳效益。笔者认为,对于一所小学来说,应在以下方面持之以恒地推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让思想引领学校的内涵发展。学校必须确立起“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的办学指导思想、“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基”的教育价值观、“人人有才,人无全才,精心培养,都能成才”的人才观。只有这样,我们的小学校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校的品位,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其次,实施系统科学管理,构建科学管理系统工程,让管理保证学校的内涵发展。在学校管理中,学校必须形成系统的科学管理特色,具体体现为“五化”,即实现管理理念的科学化、实现行政管理的扁平化、实现制度管理的规范化、实现民主管理的人本化、实现过程管理的精细化。

再次,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让教师成就学校的内涵发展。教师是学校办学中的第一要素,她对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不仅能够传达给社会以明确的信息、引起社会积极的评价、给学校带来良好的社会信誉,而且名牌教师在校内外都会产生一种“晕轮效应”,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让教育质量诠释学校的内涵发展。我的构想是:争取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运用网络搜集信息、学会运用图书馆查阅资料等三个必备的学习工具;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让学生享受阳光体育运动带来的健康、愉悦、激情和活力;创造条件开设校本课程。

第五,着力打造校园文化,优化学校育人环境,让校园文化润泽学校的内涵发展。校园文化不仅是育人的隐性课程,还是校园之内全方位的精神文明建设。文明幽雅的物质环境,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争创一流的文化传统,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全员参与的民主管理,

篇13

精细化管理既是一种管理模式,同时也是一项管理目标,也可以延伸为一种信念、一种理念和一种文化。精细化管理最初源于企业的管理理念,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在职业学校中实施精细化管理,其内涵就是追求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教学管理目标,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职业人才,推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职业学校的精细化管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力求在管理上把小事做细、细事做精,在层层紧密联结的制度和机制中,实现职业学校的规范化、科学化、高效化――最终实现精细化管理。

职业学校的精细化管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有科学的实施策略做保障,笔者通过多年从事职业学校班主任经验,在班主任对班级精细化管理工作上认真总结出以下六个方面的精细化管理实施策略,供大家参考。

一、强化意识,营造精细化校园文化氛围

要想让职业学校的精细化管理工作得到有效的推进,首先就要在更新管理的理念上入手。如何摒弃传统的职业学校管理理念,如何及早推广新兴的职业学校管理理念,这都是首当其冲开展的工作。尤其是在实施职业学校精细化管理中,必须要把精细化管理的先进意识融入广大师生的脑海中去,教师、学生的信念和意识得到根本提升了,才算是实现了精细化管理的第一步。同时,班主任要在实施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对学生言传身教,带动学生共同努力,在班级中营造出一种严肃活泼的管理氛围。

二、健全机制,实现班级精细化管理科学操作

在精细化管理时班主任要依据学校制定的制度,在其基础上再结合所管班级的实际,制定或者细化出适用于本班级的精细化管理制度,说是制度,其实就是要求学生们认真遵守的行为准则。制度中不但要有行为约束细则,同时也要有奖惩细则,以便针对触犯精细化管理制度的学生作以适当的惩戒和处罚。主要包括:科学制定和出台《教育类制度》《教学类制度》《管理类制度》《考评类制度》等,制定职业学校各部门职能、各岗位职责,汇编《职业学校教工手册》,印发给每一位教职工,制定《学生手册》,并印发给每一个学生,使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通过各项制度的有效制定,为精细化管理顺利实施提供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班主任在实施班级精细化管理工作中,要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去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断完善精细化管理机制,在班主任的身体力行下,实现班级的科学化管理。

三、提高素质,保持精细化管理师生同步

意识、氛围、制度和机制等软硬件设施都具备了之后,还要千方百计地从提高教师和学生素质入手,要采取一级抓一级、层层予以落实的传导机制,由职业学校领导负责广大教师的素质培养,然后再由教师带动、班主任教育来提高学生的素质,通过全校上下素质的全面提升,来保持职业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师生同步。形成了校领导、教师、学生三者相互支持配合的良性格局,学生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后,班主任在各自的班级中实施精细化管理更容易顺利推进,成功实施。

四、梯次推进,完成班级精细化管理终极目标

职业学校的班级精细化管理不是“一揽子”工程,管理的目标和任务都是通过分步实施、逐一落实的,比如,教学精细化管理是要在课堂上实施的,那么学生的日常纪律的精细化管理则要在课堂上、课堂下和课时去同步实施,因此说,所有的目标都要梯次推进,最终一个个逐步实现,最后实现班级精细化管理的终极目标。

1.班级学习管理的精细化

在班级教学的精细化管理工作中,要把学生分出学习小组和学习梯队。学习小组是横向的,就是把上、中、下三个等级的学生科学分布到各个班级的小组中去,一般情况下,每一个小组按照从前到后的座次一般为6~8人,一般的班级是6~8个小组,每个小组都要挑选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设立一名组长、一名副组长,负责带动组员的学习,在整个班级中还要以小组为单位设立学习竞赛的光荣帮,营造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

2.班级纪律管理的精细化

在班级纪律的精细化管理工作中,班主任亲自抓的基础上,还要实施班长和团委书记统筹管理的纪律管理模式,可以单独设立一名纪律班长,直接负责班级的纪律管理,隶属于班长和团委书记的管理之下。各小组的组长和副组长在负责学习的同时,还要协同负责本小组的日常纪律,各小组组长在纪律班务中统一隶属于纪律班长并在本小组纪律上对纪律班长负责,纪律班长则在班级整体纪律上对班长和团委书记负责,努力打造严明、有序、统一、协调的班级纪律管理格局。

3.班级组织管理的精细化

在班级组织的精细化管理工作中,已经在抓学习和纪律两项班务中看出一些组织程序。整个班级在班主任的直接领导下,团委书记和班子处在分管的平行位置上:团委书记抓团务的同时抓纪律,下设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纪检委员;班长在抓班务的同时,还要抓纪律和学习,下设学习副班长和纪律副班长,同时有生活委员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学习委员负责学生的学习成绩,劳动委员、体育委员、文艺委员都得各司其职,各小组长、副组长则在负责本小组各项工作中,统筹配合各项班务工作,至此,就建立起清晰明朗、高效有力的班级组织体系。

显而易见,职业学校实施的精细化管理,推动了职业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那么,在职业学校未来的发展历程中,也会随着精细化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精细化管理机制的日益健全,而实现更加科学完善的管理,需要更多的教育专家和学者去共同努力,为职业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提供更多的可行性建议,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长勇.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及实施策略[J].中国科技信息,2008:18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