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33:0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法律知识竞赛的意义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党的十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而实现这一伟大方略的前提条件是公民素质的提高和法律观念的增强,国家有关教育的文件和法规也一直强调法律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中职阶段是青少年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青春期,被称为“最珍贵、最个性鲜明的阶段”,青少年在心理上、生理上和人际关系、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认识体会渐渐成熟。同时,这也是一个“高危期”或“暴风骤雨期”。是青少年人生的关键期。也是青少年思想品德逐渐形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如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帮助他们掌握学习、和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中必备的法律理念,培养法律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的习惯,使自己能够健康成长。我认为,要在加强中职生的法律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挖掘法律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法律素养
课堂教材是对学生进行各方面教育的主要形式。而现行的中职思品教材中有许多法律教育的内容,如《宪法》、《刑法》、《民法》、《婚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这些教材中涵盖体现的法律知识都是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来编撰的,它并不是枯燥乏味的说教,而是整合了许多鲜活案例、具体情境、生动的图文资料等来帮助学生认知,学生普遍可以接受。这些经过诸多教育专家淘沙取金、实用性的针对性很强的法律案例,给我们的法律教育带来了便利。例如,我在讲人教版中职一年级思品第六课《隐私权初探》时,就使用了教材里案例:未经本人同意,老师拆看自己学生的信件、父母拆看自己孩子的信件,领导拆看阅览单位下属的信件。这些拆信者均认为这是在行使自己教育、管理的权利。先由学生分组讨论:以上行为是否合法?并阐述理由。再引导学生使用教材知识来处理解决问题,同时还引用“知识链接”中《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条款。最终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备在查阅搜寻一课本内容优先的典型案例的同时,我也适时补充,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生动案例。如我在讲《这些财产留给谁?》时,就应用了课本中的案例:大华的父亲病逝后,大华的母亲、祖父母、叔伯谁能继承大华父亲的遗产?还没有成年的大华能继承吗?然后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并说明理由。利用教材知识就解决了核心知识。所以,作为从事法律教育的老师应该很好地利用手中掌握的优化配置现有资源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塑造孩子们的法律素养。
二、完善法律课堂教学,提升法律学习效果
巩固课堂教学主渠道,我采取升华法律素质和掌握法律知识相融合、法律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相融合的方式,以课堂教学作为法律教育的主阵地,对学生开展法律教育。毋庸讳言,新时期的学生对填鸭式教学普遍反感。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利用并完善课堂教学这一主体形式,激发学生对对法律理念和思维,使学生立体化掌握法律知识,形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在具体实践中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首先,在各个教学周我都会督促学生们收看央视综合频道每天12:38的《今日说法》或央视新闻频道中午12:35的《法治在线》,当然也建议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收看央视法治频道的金牌栏目——《中国法治报道》、《法律讲堂》等法律节目。在收看以上栏目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们在上课伊始的五分钟左右时间进行“法治采风”现场交流,让学生在互动中掌握法律知识,熏陶法律教育。其次,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还采取了广受学生们欢迎的“法治辩论会”、“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法治征文你我他”等形式进行法律教育,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例如:在讲《公民的人格权和名誉权》时,我创设了模拟法庭的情境来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律教育;在讲《未成年人保护法》时,则公开召集征文比赛,组织撰写法律刊物读后感和法律节目的观后感来调动学生学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们在激扬文字的同时,逐渐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而讲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后,在学生们初步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我又趁热打铁,设计了“宪法知识竞赛”。我提前做了大量准备以确保知识竞赛的最终质量,通过与学生一起浏览下载资料,购买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奖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对于本节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再如在讲《驱散阴霾的阳光》时,为了让学生清晰明辨所谓权利义务的知识,形成权利义务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观念,我筹划组织班里学生进行一场生动活泼的“辩论赛”。各个辩手和后援团经过前期的准备演练,在辩论时唇枪舌剑、激情四溢,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一件件鲜活深刻的案例,一场场精彩纷呈的课堂活动,把握住了学生的心弦,使其在自觉主动中掌握了法律知识,培养树立了法律理念,懂得成为一名好公民必须具备的担当和道义。
三、拓宽法律教育途径,夯实学校德育基础
青少年法律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倡导发动全社会都来关注青少年法律教育,积极参与、密切配合,构筑起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法律教育平台,为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情境,促进青少年健康茁壮成长。我通过邀请公安、法院、司法局工作的有一定法律教育经验、思想品德优秀的业务骨干为法律辅导员,定期给学生作法律报告,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鲜活案例现身说法,帮助学生认清美丽公平与丑恶猥琐、正义光明与阴暗龌龊,增强辨析能力,提高维护法律和保护自己的自觉性。我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或筹划“法律读书会”来让学生有效认知法律,其中包含但不限于《宪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以及有关禁绝黄赌毒方面的相关法律知识。同时我还在中职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具体情况开展法律知识竞赛,例如;中职一年级开展“日常行为规范”知识竞赛。中职二年级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知识竞赛。另外,我还在课余课外、日常生活中给学生们结合自身经历讲解法律法规知识。这些看似平常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都起到了良好的成效。除此之外,我还因势利导地在主题活动日、班级班会日等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每次公休日放假前,都要对学生进行“生活安全教育”等方面的专题培训。这些有的放矢的教育,往往给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收到了理想的效果。法律教育光靠教室和课堂不一定能收到圆满效果,我们还应该从纵横立体交叉整合的角度去为学生们提供法律教育的网状空间。所以我通过沟通交流、磋商观摩等形式,组织班里的学生到法治博物馆进行警示教育,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电影、VCD等,参观法律教育图片展。总之,中职阶段是我们的教育对象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伴随着身心的迅速变化,孩子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启蒙苏醒后树立成长起来,各种会陪伴终生的行为习惯逐渐养成沿袭。所以,在如此关键的阶段,集思广益、扎实有效地开展法律教育活动,对他们的今后成长具有长远意义。当然,对青少年进行法律教育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程,让我们依靠家庭、依托学校、依赖社会的群策群力,为青少年的茁壮成长开辟出蓬勃气象,万里晴空。
【参考文献】
[1]吴丹.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法律教育的探索[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2):36.
[2]王涛.青少年法律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1.瞻前考虑,全面发动组织宣传
首先,精心设计方案,确保竞赛活动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在汲取2007、2008年成功举办《物权法》、《房屋登记办法》知识竞赛活动的基础上,主办方对此次活动的竞赛题型、评分规则、奖项设置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使讨论修改后的竞赛实施方案更为细致缜密。竞赛内容以《房地产登记技术规程》为主,兼涉《物权法》、《房屋登记办法》等法律法规,题目务求准确、实用,与房地产登记操作规程密切相关。竞赛题型和评分规则借鉴全国房屋登记官考试,试题采用单选、多选、判断、综合分析四种形式,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灵活性和实践性。在奖项设置方面,提高了个人奖项的奖金,并第一次由中国房地产研究会房地产产权产籍和测量委员会发文表彰获奖单位和个人,进一步提高活动的层次,激发各行各业人员的积极性。
其次,多角度宣传发动,扩大活动的参与面。主办方通过网络和杂志等平台宣传本次竞赛活动。“中国房地产产权网”和“无锡房地产市场网”在最醒目的地方竞赛实施方案、竞赛试题和竞赛须知;《中国房地产》也于5月、6月连续两期在封面、封底等重要位置竞赛相关信息。在全国性《规程》培训班动员讲话上,沈建忠司长也对竞赛活动作了动员,有关教员对竞赛活动作了简要介绍,尽可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活动的目的和意义。竞赛活动从2012年5月1日起至7月1日持续两个月。此外,主办方还邀请了10位司法界、登记界、学界的专家成立专家评委组,为竞赛活动提供了有力的学术、理论支持,吸引各界人士踊跃参加。
2.集中力量,做好答卷统计工作
今年5月,竞赛活动实施方案后,在两个月时间内,参赛者可以通过网上或书面两种方式参与答题。承办单位共收到有效网上答题和书面答题总计3538份,覆盖了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9个县、市。在参赛单位中,除了有338家房产管理部门参与外,还有来自高校、研究所、房地产经纪公司等非房产管理部门60家单位。和2007、2008年“无锡产监杯”《物权法》、《房屋登记办法》知识竞赛相比,此次竞赛涉及的省份最多,参与的行业部门也更为广泛。
据统计,在全部的竞赛答卷中,登记机构参赛人员有3421人,占参赛总数的96.7%。其中,江苏省共有42家单位参赛,在所有参与省份中最多,13个地级市全部参与,其次为安徽省。除承办单位外,杭州市房产交易产权登记管理中心共有154人参赛,成为参赛人数最多的单位。江阴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产权监理处的参赛平均分达108.8分,在各参赛单位中位列第一,72分以上(达及格分数线)的占总参与人数的93.7%。从得分情况看,参赛选手答题都较为认真,不少参与者对《房地产登记技术规程》有较好的认识和较深的理解,具有一定的法律认知能力和实践工作能力。但部分题目也反映出登记人员在实践操作和法律知识上还存在误区和盲点,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学习和实际应用。
二、竞赛活动特点
1.部司及相关领导高度重视,确保竞赛活动顺利开展
沈建忠司长在全国《规程》骨干培训班上给予本次知识竞赛活动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并对竞赛作了积极动员;相关领导对竞赛方案进行认真修改,并提炼出贴切而响亮的主题。专家组的其他成员也对如何出好试题作了重要指导,提出了很多宝贵的修改意见。
2.参赛者热情高涨,竞赛受到广泛支持
竞赛方案、竞赛试题刊登不久,各参赛单位就迅速行动起来,精心组织、积极发动单位职工参与竞赛。由于《规程》是我国首部房地产行业标准,必须严格执行,因此,房屋登记部门及各行各业对此次竞赛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竞赛过程中,主办方经常接到参赛者的来电,询问答题事宜,商讨某些细节问题,相互沟通交流。在答题时间截止后,还有不少单位、个人致电咨询试题答案的公布时间等相关问题。
3.竞赛试题难度适中,高分段人数居多
二、活动目的和意义
通过“普法义教校园行”活动进入中小学校园,在校园中营造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增强青少年法制观念和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同时,增设一些特色课程,补充中小学生较为缺乏的课外知识,让学习更加充满激情和活力。也再此的基础上,体现青年志愿者服务者的服务精神、检验大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提供实践平台。
三.主办单位:
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盐步直街社区居委会 共青团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委员会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阳光普法行爱心义教传”项目分队
四.活动地点:盐步各中小学
五.活动时间:每周四下午
六.活动形式:
1.每周四挑选1—2个班级进行活动,每次活动时间为1节课
2.每个月以主题的形式通过海报向学生宣传法律知识
七.活动内容:
(一)普法类
1、以讲课的形式向青少年详述《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刑法》、《消防法》、《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等与青少年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并可以“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3.25”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6.26”国际禁毒日为专题来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的活动。
2、通过观看法制教育片形式或以同学讲一个发生在身边或你所知道的遵纪守法小故事或违法必受罚的案例,在普法组人员的带动引导下,让青少年各抒己见,从中获取法律知识,受到启发。
3、举办模拟法庭,让青少年亲自参与其中,加深体会,增强运用法律的能力。
4、根据当今校园隐患情况,重点突出对学生们的校园安全教育,有利于建设安全和谐校园。
5、以校园宣传形式为同学们营造学法氛围,使法律知识围绕在学生们的生活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让学习法律成为学生们的一种习惯。
(二)义教类
1、第二课堂;给学生上一些学校较少接触的课程,例如传统文化、手工制作艺术、时事热点和心理辅导课等特色课堂,让学生在每周除了掌握学校教材知识之外摄取其他方面的知识,丰富自身的阅历,提升自己的素质全面发展。
2、主题班会;安排一些学生参加主题班会,可以学生自己定主题、也可志愿者提供一些主题供学生选择。例如“我的人生我做主,我的童年我做主”等切合学生需要的主题,也准备一些时事热点,让学生参与讨论,锻炼分析解决问题和团结合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中重新寻获学习的趣味性。
3、趣味运动会;组织各班学生参加趣味运动会,有别于传统的运动会,融入的是一些危险性低、趣味性高,合作性强的运动项目让学生参加,盲目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劳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在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中,学校可以从环境布置入手,以宣传教育常规活动及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为抓手,着力打造品牌活动,不断加强法制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及法制主题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特别是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一、教育环境营造主题化
学校在创建“美丽学校”校园主题的过程中,应该围绕“正”字校训,整体规划校园景观,力求凸显“简约活泼、山水相宜、 廉正窗口”的要素;学校在各阵地的建设中,能为法制教育留下一定空间,尝试将多种元素融合,带来更多的教育契机。
1.校园景观设计,凸显法制教育特色。校园景观的设计可以根据学校的特色进行修整。例如:廉洁教育示范点的学校在各项建设开展之前,可以面向全体师生进行创意征集,寻求整合突破口,进行整体规划。每一次意向征求活动,都能得到学生和家长的积极响应,一次参与就是一次历练,一次参与也就是一次法律知识的学习。学校先后建成了“正字廊”“廉洁厅”“爱莲池”等富有教育意义的景点,重点突出法制教育元素,营造浓郁法制教育氛围。
2.校园环境布置,彰显法制教育亮点。学校在“正”字廊下,“爱莲池”畔,“廉洁厅”内均提供了学生法制格言、书法作品展览的阵地,使校园环境布置与学生教育活动更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每一个阵地都会说话,更具有法制教育意义。每学年初,学校面向家长,征集法制教育主题书画作品并进行展评活动,以丰富这些阵地的作品,做到常展常新。学校橱窗、走廊等显要位置均开辟法制教育专栏,增加法制教育宣传内容,校园内处处可见法制教育宣传标语。
3.阵地文化建设,融合法制教育元素。每班均在板报中开辟法制角,融合法制教育元素;创建校刊“法制专栏”,加大法制教育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展学校道德讲堂建设内容范畴,正式挂牌“七色光法制教育大讲堂”,充分发挥阵地作用,渗透法制教育。学校法制教育志愿者团队的建立,从社会专业人士到老师、学生,均能利用好一个又一个的阵地,组织开展好各项法制教育活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育环境的营造与各项活动有机结合,促使法制教育活动向纵深推进。
二、宣传活动落实常规化
为了让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有抓手,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认真组织落实宣传教育活动。每学期,德育部门都能按照学校法制教育工作计划要求,分层次、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听”、“说”、“读”、“写”、“唱”等灵活多样的法制教育系列活动,使学生喜闻乐见,强化教育效果。
1.听专题报告和主题广播。一听讲座报告会,学校利用新学期开学典礼、联合早会等时机,请法制副校长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二听主题广播,开展“美丽校园联播网”、学校“七色光小广播”等阵地活动,认真组织学生收听法制专题节目;三听常规教育,充分利用《安全教育读本》,在每周三的法制专题晨会上,通过老师的指导、讲述,学生的讨论,使学生了解各项法律法规。由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2.说法制小故事。一是组织低年级学生开展讲故事比赛,讲讲法律小故事;二是通过法制小知识比赛,组织中年级学生进行法制专题演讲比赛,宣传法律小知识;三是讨论法制小观点,结合热点新闻,组织高年级学生进行主题大讨论,说说自己对法制的看法。不同年段的孩子的认知特点不同,不同的活动方式却能达到共同的目标。让学生通过讲演的方式,讲述自己对法律的了解,内化法律知识,真正做到学法知法。
3.读法制专题报道。一是借助绿色上网教育,关注法律专题报道;二是观看法制专题影片,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资料片和爱国主义教育影视片;三是读法制专业书籍,利用学校的“七色光书吧”,积极开展“红读活动”,即组织学生阅读法制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书刊。学校分年段开设开放性书吧,准备着适合学生阅读的法制教育书刊(包括学校的校本教材),学生在积极的阅读中,不断丰富着自身的法律知识,了解更多的法律常识。
4.法制书画作品。一是开展书画作品展评,延续学校每年的廉洁书画竞赛活动,定期开展法制专题书画作品展评,让学生通过写写、画画来学习法律格言,了解法律知识;二是写法制主题应征文稿,配合影视教育和“红读活动”,开展征文竞赛激发学生学法用法的积极性,促进法律知识的普及。学生的创作,是对学习的反刍,他们的再创造,赢得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想上的熏陶。
5.唱校歌和法制教育主题歌。校歌《我们相见,我们相印》从“明德惟清新,君子重言行”到“亲师友,习礼仪”;开展法制教育主题歌曲每月一歌活动,利用学校广播、音乐课等,学唱法制教育歌曲,并在学校文化艺术节中开展主题歌曲合唱比赛。在音乐声中,活动活动艺术熏陶以外的收获:法制教育宣传融入心灵畅想。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学校通过以孩子的方式进行适合孩子的教育,让法制教育活动不再平移。
三、法制教育主题活动系列化
一年四季,法制教育主题教育活动是棵常青树,在这四季园中彰显“正”的智慧,“制”的魅力。
1.童眼看法,谱写春的舞曲。法制主题公园是法制教育重要宣传阵地,每年春暖花开时,组织学生到主题公园走一走,开展“童眼看法”主题活动。聘请法制宣传领导小组的专业讲解员对学生进行法制知识的讲解,更为细致地了解主题公园的各个景点。而后,开展观后法制知识的竞赛,进一步内化活动收获;组织进行法制专题的小型演出,通过形式多样的表演来学法、普法。
在此基础上,学校招募部分老师和学生成立“普法”宣讲小组,利用双休、节假日,在主题公园内做志愿讲解,让更多的人懂得欣赏主题公园,并在畅游公园中学习法律知识。
2.童心召唤,绘出夏的经典。每年的七月一日,组织一次“七色光普法知识竞赛”,以家庭为单位参赛,由学生带领着家长一起参与。在班级笔试初赛的基础上,推选出班级第一名,组织现场的决赛,聘请学校家委会和社会志愿者中的法律专业人士做评委,在竞赛的过程中做精彩的点评,进一步加强守法意识。通过活动,进一步扩大学校普法教育的受益群体,宣传学校普法教育的新举措。
3.童语亮法,唱出秋的赞歌。每年十二月是法制教育宣传月,结合宣传月活动,学校可以在十一月举行法制主题班会竞赛,可以是总结一学年的学法收获,可以是宣传普法活动中的典型,也可以是展示普法活动中创新的例子,由班主任老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唱响普法教育的赞歌。主题活动的开展,给更多的孩子提供了展示学习的收获,让更多的孩子表达对法律的崇敬。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096-03
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1]高等学校在大学生中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明确自身的权利与义务,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有利于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中所面临的法律问题,维护自身权益;有利于化解学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矛盾,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一、“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实践体系的内涵
山东工商学院在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构建起了以“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普法宣传教育实践体系。“三位一体”即“以法律关系教育学生”,“用法律知识服务学生”,“借普法活动培养学生”。“以法律关系教育学生”,是指通过对与大学生“公民”与“受教育者”的身份相关的法律关系知识的宣传,使大学生明确自己作为“公民”和“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2]“用法律知识服务学生”,是指通过各种形式的法律宣传,帮助大学生解答学习、生活与就业等方面的法律问题与困惑,满足大学生解决法律问题的需要。“借普法活动培养学生”,有两层含义:一是在进行面向校园和社会进行的各种普法宣传活动中,以大学生为主体,依靠大学生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二是精心设计普法宣传活动,将普法宣传作为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大学生在普法活动中获得锻炼与成长。“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统一服务于普法宣传教育的目的。“以法律关系教育学生”,旨在使学生明确自己在“公民”与“受教育者”的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这有助于大学生作为权利与义务主体角色意识的形成与扮演。“用法律知识服务学生”则是帮助大学生解决现实的困惑与问题,感受法律的力量,从而激发大学生学法用法的意识与行为。“借普法活动培养学生”既是前两者的实现途径,又是普法宣传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相结合的具体体现。
二、“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实践体系运作状况
在“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山东工商学院本着“教育学生”、“服务学生”、“培养学生”的原则,经过几年的摸索与积累,逐步构建起多样化、常规化的普法宣传教育实践体系,将学生教育、学生服务和学生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品牌。
(一)“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实践体系的运作方式
“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实践体系是在学校党委宣传部的统一领导协调下,采取“依托型普法宣传模式”开展活动。学校党委宣传部依据国家普法宣传的要求,确定学校普法宣传的指导思想与意见,由政法学院、大学生法律咨询与援助中心等校内法学教育与研究部门依据普法宣传的目的与任务,设计普法宣传的具体策略与途径。各教学院部根据普法宣传的具体活动设计与安排,通过党团总支、学生会、大学生法律社团或普法志愿者等组织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根据“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理念,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即教育类普法宣传活动、服务类普法宣传活动和人才培养类普法宣传活动。教育类普法宣传活动贯穿大学生活始终,新生入学时要开展入学普法宣传教育,通过讲座、知识竞赛、演讲、征文、漫画、小品等形式,使大学生明确作为大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深化对作为“公民”和“受教育者”的权利与义务的认识。毕业时则倾向于对就业领域的法律宣传教育,使大学生明确作为毕业生在就业中的权利与义务,以及作为“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服务类普法宣传活动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与就业等领域中的法律需求,随时解答大学生遇到的各种法律问题。人才培养类普法宣传活动则以大学生的培养与成长为目标,坚持发动学生、依靠学生、培养学生的原则,使学生在参与组织普法宣传活动、制作法律宣传材料、设计与组织模拟法庭、现场法律咨询等活动的过程中,增长法律知识,提升法律意识,提高分析与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
(二)“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实践体系的特色品牌
在长期的普法宣传实践中,山东工商学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普法宣传品牌活动,并有机贯穿于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很好地融入了学校人才培养的结构中,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
1.校园说法大赛。山东工商学院校园说法大赛始于2006年,每年举办一届,至今已举办过五届,比赛内容主要涉及与大学生学习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交通、食品安全、消费、知识产权、婚姻、财产以及其他领域中涉及刑法与民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校园说法大赛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初赛采取书面知识竞赛的形式,全校各专业各年级学生均可报名参加,依据成绩高低取成绩最优秀者组成各院部参赛队伍,三人一队,代表本院部参加校园说法大赛决赛。校园说法大赛决赛包括知识问答、情景分析、案例评说等形式,全面展示参赛选手法律知识、法律思维、法律情感,以及法律表达的能力。2008年始,邀请烟台大学法学院和鲁东大学法学院派代表队参加校园说法大赛,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五年来,参加校园说法大赛的人数超过1500人。活动开阔了学生的法律视野,提高了大学生法律思维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2.全国青少年网上普法知识大赛分赛。全国青少年网上普法知识大赛由和司法部联合主办,分为业余组和专业组两个大组,有个人和团体两种参赛方式,分月赛和年度总决赛。山东工商学院在2004年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网上普法知识大赛举办时申请设立了山东工商学院分赛,至今已举办七届,累计参赛人数超过2300人,先后获得过“全国总分第一名”、“全国优秀组织奖”、“全国优秀普法宣传队”等荣誉,许尚俊、丁东红等百余名同学在专业组、业余组月度和年度总决赛中获得过一等奖、二等奖等多项荣誉。至今,在本项赛事的影响和引领下,在广大在校生中已经形成了热情参与的良好氛围与传承。央视网、中国网、人民网、新浪网等媒体对我们的活动做过多次报道。
3.普法宣传教育月与12.4法制宣传日。为更广泛、更深入地开展各项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活动的影响力与实际效果,自2006年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月活动,通过知名律师进校园、校园说法大赛、法制征文比赛、法制漫画展、法制DV展播、法制小品大赛、法制演讲比赛、模拟庭审等形式,开展系列活动,在广大学生中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其中,在每年的12月4日,学校都要集中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在校内开展现场法律咨询、制作法制宣传栏、发放专题法律宣传单与宣传手册等活动。与此同时,通过积极联系烟台市普法办等政府部门,师生一起走进百姓大众,与法院、检察院等部门工作人员一起深入广场和社区集中进行法制宣传与法律咨询。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月活动几年来,学校参与活动的人数超过3万人次。
4.“普法使者”与“普法志愿者”。为满足更多大学生的法律需求,使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大学生群体,我们在全校各教学院部范围内选拔“普法使者”,招募“普法志愿者”。对参与选拔的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培训之后,使之掌握一定的普法知识与技能,择优颁发“普法使者”证书与“普法志愿者”证书。至今已培训四届,“普法使者”和“普法志愿者”总数达到百余名。在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中,通过并依靠“普法使者”和“普法志愿者”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这一措施有效地扩大了普法宣传教育的影响,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了法律服务。
5.模拟法庭。模拟法庭活动是法学专业学生学习与提高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而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模拟法庭则可以成为普法宣传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以政法学院为依托,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以高年级学生为主体,组织开展系列模拟法庭活动,按照法院庭审的完整程序,定期、公开向全校大学生展示模拟庭审实况。这样的活动一方面使得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常规化,另一方面也锻炼提升了法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至今,该项活动已持续十年,公开进行模拟庭审活动五十余次。
6.法律咨询。法律咨询属于学生服务类的普法活动。在本项活动中,我们始终坚持从大学生的需要出发,多种形式地开展法律咨询活动。目前,我们已经设置了法律咨询室、法律咨询信箱、法律咨询网站,主要通过现场法律咨询、学生来访来电、法律咨询信箱与邮箱、网上解答等方式开展法律咨询工作。法律咨询的问题解答主要由法律知识协会负责,解答内容不仅涉及学生学习与生活相关的法律问题,还包括大学生社会生活与其家庭所面对的一些法律问题。对其中一些难度较大的复杂法律问题,则由法律知识协会向指导教师与专家顾问团队汇报并寻求帮助。开展法律咨询几年来,我们始终为在校生、毕业生以及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帮助解决了大量的法律纠纷与问题。
上述普法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在大学生中收到了良好的普法宣传教育效果,也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区贡献了力量。
三、“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实践体系的特点
“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体系三个方面的目的与任务决定了普法宣传教育活动组织与设计的特点。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
1.普法内容的针对性。“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体系目的的三个方面规定了普法内容的主要范围。普法宣传教育既要根据大学生角色类型的特点,宣传与其“公民”、“受教育者”角色密切相关的法律关系知识,使大学生明确自身不同角色所规定的权利与义务,激发法律意识,又要以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导向,提供有针对性的法律服务,还要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开展多种多样的法律实践活动。
2.普法形式的灵活多样性。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普法宣传教育内容,灵活选择普法宣传教育的形式。对于普及法律知识、明确法律关系类的普法宣传教育,适合采取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对于问题解答类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则适合采取现场咨询、法律热线或法律信箱的形式。
3.普法主体的多元性。普法主体是指普法宣传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者,在“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体系中,普法主体不仅仅包括宣传部门的教师,更包括法学院(系)、学生组织等相关部门的教师与学生。宣传部门作为主办部门,负责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整体任务的设置等,所依托的法学院等部门根据普法宣传教育任务的需要,设计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活动实施过程中,法学专业为主体的大学生、法律社团组织、法学专业教师与专家等都是重要的参与主体,在普法宣传教育中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4.普法活动的可持续性。大学生是年复一年流动的,而普法宣传教育则要面向每届大学生系统开展,因此,普法宣传教育应从体制机制上保证其可持续性。这样的体制机制要求组织实施者在不断发现并研究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贯彻普法理念与思路,也要通过设计与完善相关的制度来保证落实。在近几年的普法实践中,我们健全了普法团队建设制度、普法档案与资料管理制度,保证了普法参与主体的可持续性和普法宣传教育材料的传承。通过联系全国普法办、烟台市司法与普法办等部门,创新了校园说法大赛、全国青少年网上普法知识大赛分赛等活动,并保持了模拟庭审、法律进社区、法律咨询与“12.4法律宣传日”等传统活动。
5.集中普法与日常法律服务相结合。根据全国普法办的总体指导和学校普法工作的整体安排,系统设计每年的普法宣传教育计划,除了坚持在“3.15”、“12.4”等重要法律日和新生入学初集中开展专项普法活动外,每年在12月份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普法宣传教育月系列活动。日常法律服务则贯穿于每个学生的大学生活始终,主要表现为通过法律信箱与邮箱、现场咨询、电话咨询等形式。
6.面向校园与服务社会相结合。高校不仅要面向大学生普及法律知识,解决法律困惑,还应将视野置于社会系统之中,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广大市民百姓服务,为地方普法宣传、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我们积极参与烟台市普法办组织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坚持走进社区开展专项普法工作,长期保持与检察院、法院、妇联、街道办等单位在法律服务上的合作。
四、“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实践体系展望
“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实践体系有效地将普法宣传工作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有效发挥了普法宣传教育的教育、服务和培养功能。实践证明,“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实践体系很好地落实了国家普法宣传政策,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也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了力量。“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实践体系对于高等学校普法宣传工作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同时,在推广实施中也应该注意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如贯彻好普法宣传的方针,坚持好党委的领导,做好常态化、规范化的建设,以及“依托式普法宣传模式”具体化等。
参考文献:
【Keywords】legalprofessionalability;legaldebate;practice
【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9)03-0099-02
1法律辩论训练计划提出的背景
1.1我国法律工作人员的法律职业能力现状
统一的司法考试制度的确立,使得我国的法律从业人员具备了法律专业基础知识,相比于20世纪的确有所进步,但专业知识的累积并不意味着法律职业能力的提高。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法律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仍然有待提高。
1.2法律辩论训练与法律职业能力之间的关系
辩论始于分歧,是持不同意见者围绕争议点所进行的寻找证据、阐述理由、进行推理、辩驳论证等活动[1]。在现代辩论学看来,辩论是以逻辑为命脉、以语言为艺术,是通过逻辑与语言的思想交锋活动。法律辩论是主要围绕法律上事实、规则、程序中出现的争议所展开的运用法律基本原理与规范进行辩驳的一种辩论形式。本文所指的法律辩论训练是指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以普通辩论的规则为规则,以法律领域内出现的争议问题为主要内容所进行的定期训练。
2法律辩论训练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
国家对法律职业能力强的法律人才的需要与我国现如今法律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的现状之间的差距,以及法律辩论训练对法律职业能力的提高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启发了本文作者将具体的法律辩论训练计划应用于对法学生的教育中。
2.1制作训练计划
法律辩论赛在我国许多大学特别是法律专业学校开展得有声有色,不过本文的目的不在于培养法律辩论赛的辩手,而在于利用法律辩论培养未来从事法律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毕竟法律辩论与一般的辩论不同,其专业性、可操作性、时效性都是一般辩论赛所不能比拟的,所以法学辩论是以法律能力为核心辩论能力为辅助的活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就如减肥健身一样,短期内对受训者能力提升有限。这也造成法律辩论成为少部分人的活动,所以制定一个可以吸引受训者并能促使其长期坚持的训练计划尤为重要,也是本项目能付诸实践的最重要一环。
2.2入门阶段训练
对于法律辩论而言,兴趣是首位,本项目针对的对象为未来将要从事法律行业的在校大学生,所以培养兴趣是初始阶段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于能够有意向参加法学辩论活动的大部分人而言,其对法律和法律相关的事物有着最基础的兴趣或者对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有一定的期望,针对以上两种心态,在入门阶段中,采取模拟法庭和观看高水平辩论赛视频这两种方式最为有效。采用模拟法庭的方式可以让受训者提前了解未来的努力方向和梦想,让受训者了解法律相关职业以及辩论在未来工作中的作用,并应用和了解所学及将来要学习的知识,从而在现实中使受训者产生兴趣。
2.3初级阶段训练
初级阶段中,受训人员在对法学辩论产生兴趣的基础上加深受训者对于法学辩论的理解程度,主要包括赛制、法律辩论的特点、辩论对法律的意义等。本阶段中采用模拟辩论的方式最为有效,根据一般法学赛制将受训人员分正反两组。一组四到六人,双方在场下组织讨论后进行模拟辩论。一般以一周一场的频率进行模拟辩论为宜,并保证受训人员在模拟辩论前有至少五次的组内讨论。采取一周一场,每场至少五次讨论这种节奏,主要是为了保证受训人员的压力不能超出其以其兴趣为基础的承受能力所能承担的范围。在受训人员适应这种频率后,可以缩短模拟辩论每个场次之间的时间差距,提高组内讨论频率,提高辩题难度并向法律专业辩题靠拢,逐渐使受训人员理解法律辩论,加深其对法律辩论的印象。2.4高级阶段训练
本阶段中,由于法律是一门终身学习的学科,对专业能力的提升不能操之过急,所以在受训人员已经有一定法学辩论能力和法律专业能力后,本阶段要在正规法律辩论比赛中着重提升受训人员的法律辩论能力,为将来更好地提升专业能力打下基础。本阶段中,组内辩论已经对受训人员没有太大意义,所以参加正规法律辩论赛是提高能力的最好方法,越专业的比赛对受训人员能力的提高也越显著。因我国各地比赛频率和方式不同,本文作者建议多多益善,尽量为受训者提供机会参加法律辩论赛,如在黑龙江省的“孟凡旭杯”法律辩论赛、在江西省有“双惟杯”,在江苏省有“蒲公英杯”“漫修杯”,在福建省有“法制杯”,在新疆有“知识产权杯”,在山东有“烟台众合杯”“鑫士杯”,在四川有“乐山市公诉人、律师、大学生法律知识竞赛”“四川省大學生模拟法庭竞赛”,在全国有“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受训人员必须保持每天最少一次,每次最少3个小时的集体讨论,并在赛后认真做好总结,形成体系化的总结制度。本阶段中受训人员必须独立进行辩题的准备,不能依赖培训人员,否则将导致提高辩论能力的训练目的不能完成。
2.5辅助训练内容
将法律辩论设置为本科及以上法学社的一项常规课程,与此同时,指导教师的指导对于辩论训练起到很大作用,建议最少有一名指导教师进行指导。训练场地需要固定和安静的环境,这对于受训人员对团体形成归属感和认同感有非常大的作用。各高校应当为法律辩论训练配置模拟法庭。为实现法律辩论训练及比赛的高效进行,辩论赛所需要的数字化设备,各高校也应为其配备。辩论是一种集体活动,每个受训人员的性格特点会对团体中其他成员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为避免部分人准备辩题,部分人无所事事,各方所持的观点应由小组全体成员讨论一致通过,所以团体中的成员要形成日常沟通的习惯,可以依照社团的组织方式管理日常事务。
经过从“____”到“____”的二十多年的普法,有部分基层干部对普法开始出现懈怠情绪,对普法宣传的重要性、长期性认识逐步淡化,认为经过近二十多年的普法教育,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已经掌握了不少法律知识,一些常用的法律法规知识都已学过,已经达到了普法的目的。对那些费时、费力而又难在短期内看见经济效益的普法和依法治理等追求长期社会效益的根本性工作则采取被动、消极的态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对社会长期和谐稳定发展、对提高农民群众法律素质的重要作用。这种认识导致现阶段一些街镇、村居农村普法工作流于表面形式,只满足于做台账、应付检查的基本要求,甚至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被动局面。
(二)传统单一的普法形式已不能适应农村结构的快速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经济逐步发展,农村的结构也在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以及农民单一的务农结构模式早已被打破。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或在本地务工、经商,留守家中的老人和儿童日趋增加,致使农村人员的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变动。由此在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传统的主要普法形式:集中普法对象进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就遇到了“三难”现象。“三难”即首先人员难集中,我区农村地区的农民大量外出或在本地务工、经商,这就使普法对象比较难以集中;其次时间难安排,很多农村劳动力忙着外出打工挣钱做生意,很少有空闲时间和剩余精力坐下来学习,因而在普法的时间上就难以安排;最后是内容难理解,由于留守的人员中老人、儿童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一些抽象的法律条文难理解,听不懂、记不住,这就影响了他们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因此现有的单一、传统的普法形式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普法宣传很难推进和深入。
(三)普法的内容和普法对象的需求出现脱节
现阶段随着农村人员的不断流动,他们所接触的范围不断扩大,在社会上所处的文化层次、社会角色和从业岗位有了很大的变化。因此,这些人员以及他们的家庭在生产、工作和生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了许多新的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法律关系。他们就需要学习新的法律、法规和法律知识来处理这些新产生的社会矛盾和法律关系。但我区的一些街镇和村居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内容大部分还是停留在讲解一些基本法律条文的基础上。如何防止普法走过场、格式化,如何针对不同人群调整普法教育的内容,如何贴近群众、贴近需求进行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的教育,是当务之急需要进行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四)农村普法工作基本保障有待进一步落实
我区的一些街镇、村居普法工作力量和经费保障还较为薄弱,农村普法工作基本保障需要进一步落实。目前,我区街镇、村居的各项工作较为繁杂,街镇司法所和村居负责法制宣传工作的人员流动性又较大,一些街镇司法所和村居法制宣传工作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很难实行长效管理。而随着普法工作的深入推进,普法经费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但我区的部分街镇、村居在平时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因经费问题导致一些普法工作无法有效开展的现象也不鲜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农村普法工作放在的重要的位置进行长期谋划
基层政府和村居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充分意识到农村普法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基础性社会工程。同志曾强调指出:“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普法宣传和依法治理工作有利于农民群众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农村政治经济的和谐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促进基层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对基层政府的行政行为进行监督、更好的密切干群关系。基层政府和村居要从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农村普法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农村普法也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要克服厌战情绪、畏难情绪。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农村普法工作,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适应农村新变化,不断调整普法形式
针对现有农村结构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在普法过程中对普法对象要采取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宣传形式。如对村(居)干部、村民小组长,应多采取法律培训、法制讲座的形式;对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可选用国庆节、春节等重大休节假日的回家时间集中进行法制教育的形式;对农村中小学生则可以采用法制漫画、法制小故事、法律知识竞赛的形式;对年老体弱、没有文化的农民可采用上门走访与之谈心式教育形式;对农民工可采取法律咨询、以案说法的形式;对广大的农民群众可采取法制文艺演出的形式。农村普法是一项全社会、系统性的工程,因此在普法过程中政府各部门
、单位都要启动起来,要积极采取部门联动,齐抓共管。要结合农村工作积极开展常态化普法模式。“农村普法也必须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前提下,各部门、单位要充分利用中心工作和职能工作开展常态化普法,把普法与农村的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廉政教育、“创平安社区、平安村组”、新农村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把普法教育渗透到农村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贯穿这些平时的工作过程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工作模式的开展,使干部群众受到多方面的教育,达到有效普法的目的。通过在普法形式上的调整,不但避免了“三难”现象,还可使农民群众亲身感受到普法教育真真实实的就在周围,不断激发农民群众学法热情,增强普法教育的吸引力。(三)农村普法内容要注重实用性、实效性
阅读数学教材应注意三点:一是通过阅读、理解数学概念,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二是通过阅读例题的解答,规范数学语言,提升理解能力,从而学会建模;三是通过练习,学会解题技巧,活用数学知识。
例如:为了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制意识,仓前中学组织了普法知识竞赛,3个年级根据初赛成绩分别选出10名同学参加决赛,这些选手的决赛成绩(满分100分)如表1所示。
提问:(1)请从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个统计量出发,对3个年级的决赛成绩进行分析。(2)如果在每个年级参加决赛的选手中分别选出3人参加总决赛,你认为哪个年级的实力更强一些,并说明理由。
在统计学中,每个统计量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因此,分析事物时,只有比较多个统计量,才能作出正确、合理的决策。要比较多个统计量,就要较好地理解概念,而概念的理解离不开阅读数学教材。
二、阅读错题,提高思维批判能力
阅读数学错题,旨在让学生改正错误,提升辨别能力,提高阅读的精确性和思维的严谨性。
例如:如图1所示,D是ABC中BC边上一点,EB=EC,∠ABE=∠ACE。求证:∠BAE=∠CAE。
证明:在AEB和AEC中,
EB=EC,∠ABE=∠ACE,AE=AE。
AEB≌AEC(第一步)
∠BAE=∠CAE(第二步)
提问:这一证明过程是否正确?若正确,请写出每一步的推理根据;若不正确,请指出错在哪一步,并写出你认为正确的推理过程。
解决此类问题,必须明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中没有边边角定理。通过阅读数学错题,让学生改正错误,既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又令学生具有较强的数学思维批判能力。
三、阅读趣题,提升语言转化能力
“数学趣题”,即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编出有趣的数学问题。阅读“数学趣题”,不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做到学以致用。
在《九章算术》中记载了一道有趣的数学题:
今有池方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几何?
这道题涉及生活实例,要解答这道题,就必须将生活实例数学化、符号化和图形化,使其转化为已知直角三角形斜边和一条直角边,求另一条直角边的几何问题。另外,这道例题较好地体现了数学阅读分析中的原则——边读边画图,边读边思考。
四、阅读图表,获取正确信息
通过阅读图表,从中获取正确信息,这是学生解答数学题时必备的能力。
例如:某班13位同学参加每周一次的大扫除。按学校的卫生要求须完成总面积为80m2的三个项目的任务,三个项目的面积比例和每人每分钟完成各项的工作量如图2所示。
提问:(1)从上述统计图中可知:每人每分钟能擦课桌椅_m2;能擦玻璃_m2。擦课桌椅、扫地和拖地的面积分别是_m2、_m2和_m2。(2)如果x人每分钟擦玻璃的面积是ym2,那么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是_。(3)13位同学一起完成扫地和拖地的任务后,将他们分成两组,一组擦玻璃,一组擦课桌椅。如果你是卫生委员,那么如何分配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任务呢?
解析:这道题贴近学生的生活,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从图中获取正确的数据信息。针对(1)、(2)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从图象中直接获取数据信息。针对(3)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最快”二字。根据生活经验,擦玻璃和擦课桌椅所用的时间相同时,可以满足最快完成任务的要求,因此,可根据时间相等列出方程式。
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悉正确信息的能力,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既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
五、阅读难题,探索发现规律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阅读分析的要义在于:抓住问题本质,利用知识整合,建构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有发散思维,又要有创新能力。
例如:在数1,2,3,…,2014前添加符号(“+”和“-”),并依次运算,所得的最小非负数是多少?
解析:面对这道难度较大的数学题,学生难以入手。仔细读题,我们发现:若干个整数和的奇偶性只与奇数的个数有关。当加数为奇数个时,和是奇数;当加数为偶数个时,和是偶数。由于从1到2014共有1007个奇数,所以它们的和为奇数,故最小非负数不小于1。再细细研究,我们发现:在连续的4个自然数n,n+1,n+2,n+3之间添加符号“+”和“-”,即有n-(n+1)-(n+2)+(n+3)=0,这就启发我们将4个数看作一组,然后按上述规律添加符号,即(1-2-3+4)+(5-6-7+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1。所以,所求最小非负数是1。
阅读分析难度较大的数学题,发现其中的规律,然后用规律解决问题,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其关键在于:从已知条件中探寻问题的本质,进行大胆的猜想、推测,然后验证,得出一般性规律,最后进行解答。这类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涉及知识面较广,开放度较高且灵活性较强,因此,需要较强的阅读分析能力:既要读出它的内在联系,又要进行知识间的整合,还需数学方法的活用(例如:联想、类比等)。
六、阅读新知,巧用知识迁移
“阅读新知”,即通过阅读分析,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既使学生巩固旧知识,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梯形ABCD中,BC∥AD,E、F分别为AB、CD的中点。我们称EF为梯形的中位线,请猜测EF与上底AD和下底BC的关系并进行证明。
遇到这类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沉着冷静地仔细研读试题,找准突破口,将未知转化为已知,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
学习数学离不开阅读新知识。只有阅读新知识,才能体会旧知识的价值,体会知识间的融会贯通,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只有通过知识的迁移、转化,巧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才能给学生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060-02
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近些年,我国女性犯罪的情况正发生着较大的变化。其主要表现为女性犯罪的数量正呈现出一种增速愈发加快的趋势,同时其参与犯罪活动的方式也愈发呈现出多样性。而在这种情况下,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已有越来越多的女性罪犯开始在社区中服刑。于是,研究女犯矫正的现状与困境,分析实践中针对女犯矫正的探索与发展,并反思在此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寻求克服相关难题的解决方案,这对于惩罚和预防女性犯罪,优化刑罚体系都极具现实意义。
一、现状与困境:女性犯罪群体作为矫正对象的特殊性
首先从生理和心理特点来看,由于女性自身特殊的生理因素,其易受到生理周期带来的影响。在周期前后,女性容易产生不安、焦躁等消极心理,加之周围社会带来的压力,将严重影响女犯矫正的效果。此外,通过与女犯的访谈发现,女犯较为普遍地容易出现低落和自卑的心理,且情绪波动较大,而这种情况在男性罪犯中出现的概率就小很多。
其次从社会和家庭特征来看,犯罪对于女性家庭和社会关系之影响较男性更大。在调研中发现,女性服刑常常会直接负面影响其婚姻家庭关系,而这与我们传统的婚姻文化有关,而另一方面,男性在此却并无必然的相关性。同时,女性矫正对象的就业情况较差,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女性在服刑后试图回归工作岗位较之男性更易受到歧视和不公正的对待。
再者从犯罪类型来看,女性犯罪多见于财产犯罪和经济犯罪,其动因多基于经济利益、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基本上是初犯、偶犯,且在判刑后大都态度良好,积极改造,社会危害性明显较男性而言更低。
最后从再社会化的角度看来,由于女性情感细腻,较为看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心理负担重,担心家庭成员的状况,思想相对不稳定,难以在服刑过程中收到较好的矫正效果。因此,根据具体犯罪情节和相关表现,让那些犯罪情节轻微、初犯或偶犯、社会危害性不高的女犯在社区进行其矫正工作,能更有利于其回归社会和家庭。
二、探索与发展:阳光中途之家的社区矫正模式
北京市朝阳区阳光中途之家于2008年7月8日投入使用,是大陆地区首家中途之家社区矫正机构。其整合并拓展了原有社区矫正服务中心的服务职能与相关领域,在“北京模式”的大背景下得到迅速推广。①
(一)阳光中途之家的组织体系
就朝阳区阳光中途之家的组织体系而言,其受到朝阳区司法局的监督领导,下设办公室、教育矫正部、心理咨询及技能培训部和宿舍管理部,各部门职能如下:
1.办公室。办公室主要负责协调各部室、处理公文、会议组织、后勤保障等综合工作。
2.教育矫正部。教育矫正部主要负责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法制教育,对刑满释放人员进行教育引导,并对入住在中途之家的三无人员进行管理。
3.心理咨询及技能培训部。心理咨询及技能培训部主要负责对社区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提供就业指导、技能培训与心理辅导。
在心理咨询方面,其日常工作主要在于对该社区内的学员进行心理辅导,同时对矫正个案进行整理归档,建立相应的信息库。
而在技能培训方面,其工作在于帮助该社区内的学员掌握谋生技能和相关知识,使其尽快回归社会,实现就业,授之以渔。
4.宿舍管理部。宿舍管理部主要负责对中途之家宿舍进行管理,并配合教育矫正部,保证入住三无人员的宿舍安全。
(二)阳光中途之家的矫正措施
朝阳区阳光中途之家的矫正措施是由各类具有针对性的矫正项目组成的。而这种矫正项目的出现改变了服刑人员传统的矫正框架,其较强的结构性和可操作性使得社区服刑人员能够得到具有矫正内容、矫正量与矫正程序的矫正板块。②具体而言,其大致分为以下四类项目。
1.法制教育。阳光中途之家定期对社区服刑人员集中开展法制课程培训并开展相关考核,强化其法律意识,树立社区矫正的严肃与权威。具体来说,工作人员会依次讲解社区服刑人员应遵守的相应规章制度,包括基本原则、奖惩依据、审批程序、审批时限等等。而在整个过程中,服刑人员与矫正机关的工作人员一同吃饭、一同休息、一同娱乐。这种人性化的管理使矫正机关内的学员感受不到“监禁感”,更有利于其回归社会和家庭。此外,中途之家采取知识竞赛的方式进一步巩固服刑人员对于相关法律知识的掌握,同时亦可活跃矫正氛围,缓解服刑人员的心理负担。
2.心理辅导。首先,对于新接收的服刑人员都要接受心理测评,从而判断其心理状态和社会危险性。此后,服刑人员将接受诸如“愤怒与情绪管理项目”等心理辅导,其通过周期性、评价性包括角色互换等手段,促使学员们能够形成有效的控制情绪的方法,从而消除其不良心理,逐渐完善其人格。
3.技能培训。要帮助服刑人员最终回归社会,就必须从根源着手,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而其中,技能培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朝阳区阳光中途之家采取了多种方式,努力整合来自各方面的社会资源,为社区矫正人员提供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就目前看来,朝阳无阳光中途之家己开设中级计算机平面设计、中级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中级美发师、中级音响调音员和中级商品营业员等培训课程。③而这些培训课程的设立无非就是为了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能够尽快重返社会,寻找到工作安定下来,避免重新走上犯罪的道路。
4.习惯培养。阳光中途之家通过定期开展集中的封闭式管理,促使社区服刑人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笔者调研的过程中,服刑人员被安排一同参与各种矫正项目,包括在生活上体育端丽和文化娱乐等,也大都是以集体参与的形式展开。而这种严格的作息时间,有助于纠纷服刑人员过往无规律的生活方式。此外,在管理培训期间,中途之家将对知识竞赛、公益劳动、遵守纪律等方面表现良好的学员进行表彰,这也有助于唤起其自信心,有利于其尽早回归社会。
(三)阳光中途之家对女性矫正对象的意义
1.从惩罚犯罪与预防犯罪的角度看来。阳光中途之家不同于传统监狱这种“监禁机构”,其作为社区服刑人员回归社会的缓冲,对女犯而言能够降低其“交叉感染”的概率。同时,由于女性自身的心理特点,即使在社区进行服刑于内心而言仍然是具有刑罚威慑力的。综上两方面的考虑,社区矫正的实施,对于女性而言不仅能助其回归社会,避免二次犯罪,还能实现刑罚的惩戒目的,同时也不会对社区安全造成较大的威胁,从而实现了惩罚犯罪与预防犯罪的双重目标。
2.从保护女性权益的角度看来。阳光中途之家与监狱不同,在其服刑的人员享有较大的自由。对于女性而言,中途之家幽静的环境和远离市区的地理位置能够帮助其放下心理负担。而中途之家本身的制度设计包括衣着打扮、休闲娱乐、体育活动等相关的规定都力求满足服刑人员的要求,这些无不体现着对于女性权益的尊重。另一方面,对于有特殊需要的女性,中途之家能够以更为人性化的方式对其进行照顾,这比起传统的监禁模式而言,很明显在保护女性权益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三、反思与展望:女犯社区矫正的不足和完善
(一)女犯社区矫正制度的不足
1.立法滞后,缺乏相应法律保障。就目前而言,尽管社区矫正在《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上有了相应依据,但对于女性罪犯社区矫正方而的规定却是难觅其踪。唯独在《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八条中有这么一句话:“社区矫正人员为女性的,矫正小组应当有女性成员”。而这与“女性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女犯作为罪犯中的弱势群体、弱势群体需要特别保护”的原则是不相适应的。对比《监狱法》,其对于女犯的分类管理以及针对女犯特点实施针对性的教育改造有相应的具体要求,在未来的社区矫正立法中,亟待有针对女犯特点的规定出台。
2.缺少针对女犯社区矫正特点的矫正项目。对于社区矫正机构而言,为特定类型罪犯提供合适的社区矫正项目有时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在目前社区矫正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情况下,矫正机构的硬件设施尚不完善,对于社会力量的利用程度尚不充分,造成了当下矫正项目单一,针对性不突出的结果。而对于女性而言,这种情况可能会更加明显,“大多数罪犯尤其是女性罪犯在经历了从实施犯罪到服刑的过程,心理上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④对于生理或心理上受到过创伤的这部分女性罪犯,她们往往需要更多照顾和监管。相应的,她们的环境包括饮食和医疗也都需要更为特别的安排。但就目前而言,一方面矫正机构缺乏相应的专门设备,另一方面矫正人员的素质也难以达到这样的要求。此外,针对女性服刑人员急需开展的婚姻、家庭等矫正项目,就目前而言,也是极为匮乏的。
3.社会对于女犯矫正的认可度较低。由于长期深受重刑主义思想的影响,社会上的普通民众对于监禁甚至死刑仍有较高的期待,对于社区矫正抱有一定敌意。这使得社区矫正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障碍,经常遭到社区居民的抵制。而对于女性社区矫正对象而言,她们更容易受到“面子”的影响,不愿去接触人,不愿暴露自己的特殊身份,使其生活活动范围大大受限,严重影响了矫正质量。
(二)完善女犯社区矫正制度的建议
1.完善相关的社区矫正立法,实现社区矫正的法律法规保障。如前所述,我国刑事法规中有关社区矫正的规定原则性强,操作性较差,尤其对女性社区矫正方面急需做出专门的详细规定。一方面,要尽快完善地方性法规,为女犯社区矫正实施的具体细则提供依据以更好地维护女性权益。另一方面,要加快
2.完善矫正项目,提高项目针对性。开展适应女性生理与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矫正项目对于女性矫正对象而言意义重大。对于心理受过创伤、有心理疾病表现的女犯应提供心理矫正项目,而做到这一点最佳的途径应为以下两方面:其一,充分利用社会志愿者队伍中具有心理学专业的人员开展心理矫正工作;其二,针对社区矫正执法人员开展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培训。对家庭情况特殊或遭遇离婚变故等情况的女性应提供婚姻家庭项目。这就需要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帮助实现女犯的亲人和朋友切实地给予她们关心,一方面给予她们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也帮助她们认识自己、杜绝不良环境的侵蚀,防止重蹈犯罪覆辙。这其中尤其应注意女性矫正对象与其子女关系的培养,为她们设立与子女共同参与的项目,提高她们养育子女的技能,为她们提供全面的子女照料的指导和咨询。⑥而对于存在怀孕、哺乳婴儿等特殊情况这类女犯,矫正机构应为其提供特殊项目,主要包括:安排孕期检查、孕期保健以及生育健康等,对于哺乳婴儿的女犯还应考虑到婴儿的抚养问题,需在产假和卫生保健方面着重关注。简言之,对于针对女犯自身特点的特殊项目,应充分考虑到女性的需要,在具体实施上可设为一个独立的体系,方便其有效操作。
3.提高社会对女犯矫正的认可度,消除社区居民的抵制。要真正使全社会认同社区矫正,尤其是女犯矫正,这无疑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应积极地采取相应措施。应加强司法行政机关对于社区矫正的宣传力度,可通过媒体、名人、公益广告等多多“造势”,进一步揭开社区矫正的神秘面纱,使公众真正了解社区矫正的意义和价值。如此,对于这些社区服刑人员,便会有更多的人接受他们,认可他们,这对于社区矫正,对于女犯矫正,都有着巨大的积极意义。
注释:
①朝阳社区矫正及中途之家历史发展相关文献来自《中途之家年报》.
②翟中东.社区性刑罚的崛起与社区矫正的新模式――国际的视角[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239.
《旅游法》的出台对旅游职业教育,尤其是旅游类专业来说,人才培养方向有了适度的更新,对旅游专业的师资、课程、教材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学生来说,《旅游法》影响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当前旅游类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对人文素养和职业操守非常重视,但复杂的旅游业大环境给学生的心理和价值观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影响,使得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要用相当长一段时间来进行心理调整过程和价值观重塑。《旅游法》对于整个旅游业的是一个大的冲击,这部法律的观测落实将会净化不健康的空气,对学生价值观的重塑有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旅游法》在诸多方面重新规范了旅游市场,规避了不合理、不健康的旅游行为,有利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形成一个健康的职业价值观,有利于与职业岗位的顺利对接。
2.影响现在学生的就业择业观
导游是一项复杂的、高智能、高强度的服务工作,受旅行企业委托,为游客安排旅游行程的全部内容,包括食、住、游、娱、购等。为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拥有美好的心理体验和身体体验,要求导游员们必须具有很高的科学素养、良好的敬业精神、较强的服务理念。看似简单的带着游客吃喝玩乐的工作,实际上也是对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考验。但现在导游却是一个颇受非议的职业,被社会认为是坑蒙拐骗的代名词;导游也是一个被边缘化的职业,几乎没有任何社会保障;导游还处于旅行社利益、司机利益、客人利益和导游自我利益诸多利益方的夹缝中,在夹缝中求生存,在夹缝中求发展。《旅游法》下的导游站在了十字路口,感到十分困惑,很多人不敢随意触碰法律的红线,诱导游客消费,但又不甘心接受收入落差,要么选择观望,要么选择转行,也使很多立志从事导游工作的学生望而却步。
3.影响现有课程教学体系的实施
我国旅游业发展较晚,和其相配套的旅游法律法规不太完善,这就给旅游类专业的课程教学带来了一定困扰。《旅游法》的实施会让我国高职院校的旅游类专业教学体系更加科学完善,《旅游法》中许多新条款从各个方面对旅游行业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对旅游不健康的行为进行了重新的规范,这对旅游类专业的课程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学生通过对旅游法律的学习,重新建构比较完整的专业知识;从学生的就业渠道看,很多同学都到旅游行业工作,在校学习夯实的法律知识,对他们毕业以后从事的工作会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旅游法》对旅游者来说也是一个规范行为、促进文明旅游的重要保障。
4.影响现有的旅游职业教育和培训方向
《旅游法》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质量的高低与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培训有紧密的联系,这条法规明确了旅游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同时也对旅游类专业教学和继续教育培训提出了新要求。人才是旅游业发展最核心的资源,教育培训是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所以法律明确了“国家鼓励和支持”的积极态度,下一步还需要通过社会政府各个层面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来具体落实。所以,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面对《旅游法》的实施,必须积极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必须加强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另一方面必须开拓市场,做好旅游类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更好地服务社会。
二、基于《旅游法》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对策
1.开展学习宣讲活动,让教师们知法懂法
师资力量是一所学校办学最核心的保障,高职旅游类专业的教学改革首先是教师自身的改革。高职院校要加快开展对教师的《旅游法》宣讲活动,掀起学习、研究、宣传、贯彻《旅游法》的热潮,要让教师深刻理解旅游法律法规,对传统教学中一些与旅游法不相适应的内容、手段进行修改完善。要采取送出去学习、请进来讲座、开展专题讨论、设立课题研究等方式,深入研究《旅游法》实施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大影响,尽快培训一大批全面理解《旅游法》的教师团队,让教师深刻领会立法本意和内容实质,准确把握主要制度和基本要求。
2.将《旅游法》教育贯穿于旅游教学的全过程
将《旅游法》教育贯穿于学院教学的全过程,推动《旅游法》进教室、进课堂、进课本,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编写有关教材、举办博识论坛、开展知识竞赛等,增强学生的守法意识,用《旅游法》科学指导旅游人才培养。在校教师以身示范,在授课之余尽可能多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积极投入到旅游业务第一线,到地方相关旅游部门挂职锻炼;到旅游景点景区实地考察;到旅行社兼职工作,逐渐形成合理的、名副其实的“双师型”专业教师梯队。来自于旅游类企业的兼职讲师,不同于学校校内专任教师,可以把旅游行业中的最新发展态势、出现的最新问题展现给同学们,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现实意义。课堂教学实效高,所以要吸纳、聘请一批富有社会实践经验的一线人才,以灵活的方式参与教育教学工作。
3.整合现有的课程体系,融入《旅游法》的相关条款
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现有课程体系大都是分散的,教学内容有较多的重复,按照高职教学理念,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改革课程体系,把《旅游法》的最新理念精神融入旅游类专业课程体系上,整合到教学内容中。现有的“导游业务”“景区管理”“旅行社经营”等工学结合核心课程要融入《旅游法》的相关条款。在实训教学中要开设实训专题,专门帮助学生掌握《旅游法》,把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结合起来。编写任务导向型的教材,通过模块化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根据旅游大类不同专业的情况,设置教学板块,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学力度,使《旅游法》深入到旅游类专业学生的头脑中,使学生能够更有效地与职业岗位对接。
4.创新“旺进淡出”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就业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基本都输送到旅游业,从事的是一线服务类工作。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学校可以采取“旺进淡出”的教学模式。与本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旅行社、酒店等企业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建设一大批高质量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旅游旺季的时候派学生到旅行社、酒店等旅游行业去实践锻炼,等到旅游淡季的时候,学生们再回到课堂上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这种课本与社会相结合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一毕业就能走上工作岗位,主动适应工作环境,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保持专业发展能力。
5.举办大学生旅游文化节,培养学生协调能力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举办旅游文化节的形式,提供旅游管理专业的活动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在一起共同策划、组织活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事件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的才华得以施展,能力得以锻炼,提升人文与科学素质。学生可以根据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和兴趣,对旅游文化节的主题、定位、项目内容与形式等进行大胆的策划,获得从宏观到微观,从校内到校外的综合组织协调能力的锻炼。为了使举办的旅游文化节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学校要请相关的专业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
6.参加各级职业技能大赛,强化学生专业能力
为了紧跟旅游产业人才市场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应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旅游管理专业技能大赛与学校学生素质大赛,建立系级大学生旅游管理专业技能系列大赛,强化对旅游管理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并将此作为参加全国或学校相关大赛的选拔赛。
7.与旅行社合作开发实践基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
根据行业和专业发展需要,首先,应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在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产品设计、公务旅游团队接待等项目上加强合作,提高合作实效。其次,拓宽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渠道。一是建立多家实践基地,根据专业特点进行不定期的分散实习;二是开发景点景区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景区服务管理的实质性工作。充分发挥校企联合办学所带来的较强的教学师资及资源优势,把企业的实践经验、资源与学校的师资力量结合起来,与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学生学习、实习、工作一体化。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不仅是学校的需要,而且也是社会的需要、企业的需要,更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应进一步加强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建设,以不断增强德育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根据《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就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建设谈谈个人的几点见解。
一、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要求已不限于工作技能,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水平、职业道德、职业综合素养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反观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现状,德育课的教学还是切实有效的,而且总体情况相对良好。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看到了存在的问题,如对德育课程定位不清、重视程度不够;校本课程匮乏、课堂教学吸引力不足;德育课教学存在僵化呆板、实用模块少;理论教学普遍偏重、实践教学普遍较轻;理实分离,德育课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仍然存在。
为适应我省中职教育发展新形势,切合中职学生的新特点,迫切需要落实国家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新课改任务,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对于充分发挥德育课的育人功能,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积极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措施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德育课堂教学要坚持课程改革,坚持以生为本,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意愿与特长,承认每个学生都具有自主性与创造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各种才能,因材施教。
(一)加强第一课堂的课程建设
1.重新整合德育教材
目前中职学校“2+1”教学模式下,中职德育课一般安排在一、二年级共四个学期进行。为进一步提升中职德育教学的实效性,本校尝试重新整合德育教材,编写校本教材,总体框架以教育部大纲为标准,重构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色分模块,实现分学期、分模块的教学。将目前德育课程重新打散、重新组合,重构一个德育课程实施结构,四个学期四层推进,每个学期都有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与政治社会和哲学与人生,使得课程更加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校本教材编写具有结构灵活、内容丰富、重视学生操作、案例接地气等特色,实践证明,教学效果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创新德育教学模式
认真研究教材,结合新时期、新形势变化积极探讨,整合教材,改革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教学模式,主要是分小队教学并尝试推行四层推进的德育课程教学模式。
在组织形式上,我们把每个班分成若干小队,每小队4~8个学生,分小队时兼顾到学习层次和男女学生的比例,每个小队自定队名和队服,并作一个队形展示,大大增强了小队的凝聚力。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分队设问、分队讨论、分队做答、分队表演等形式,对小队和个人实行加减分的新的教学方法,把原来教师的以讲为主转变成以学生自学和小队活动为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同时提高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有效杜绝了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的不良习惯,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
在分小队教学的基础上,同时尝试进行知识引入—知识探究—实操项目—拓展实践的四层推进的教学模式。比如,哲学与人生四层推进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以教材中每一课所涉及的哲学原理和人生问题为基本单元,按照逻辑严密、简约高效的要求,把每一课的教学进程设定为四个依次推进的基本环节,即巧用案例情景,引发探究欲望—利用探究欲望,弄懂哲学原理—运用哲学原理,解决人生问题—应用人生哲理,从而改变人生行动。这种四层推进的教学模式,逻辑严密,思路清晰,理论讲解精要,结合实际具体,既符合哲学学科的内在逻辑,又注重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既重视知识传授、观念树立,又重视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体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原则,达成了知、信、行的统一,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
3.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适应中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变化,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探索形式新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问题导入法、案例分析法、活动体验法、项目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这些方法都加大了学生参与课堂、参与实践的程度,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此以项目教学法为例。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主要以行为引导为主的教育教学方式。在实施中应由明确项目任务、制订项目计划、落实项目实施计划、检查评估、归档和应用等要素组成。在德育课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是德育课教学改革的尝试,以哲学与人生课程中“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课为例,首先确定本课项目主题就是自己应该选择一个怎样的人生道路;然后确定项目实施应具备的条件,即要实现自己人生正确的选择,必须有哪些条件作为支撑,引导学生在教材中寻找出实现人生选择所必需的客观条件,即客观实际。完成项目等环节的分析,对比传统的教学法,应用项目教学法能取得更加积极的教学效果。
4.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模式
探索适合课程特点的多样化考核评价办法,将理论知识考核、实践考核与日常行为表现的考核结合起来,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课程考核评价重视过程中,要通过学生自主评价、小组或班级的集体评价、教师的导向性评价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在评价中的作用。我校对学生德育课的评价从过程性考核(60%)和终结性考核(40%)进行综合评定,过程性考核(60%)可分为五个方面: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10%)、上课出勤率(10%)、作业完成(15%)、实训活动(10%)、形成性考核(10%);总结性考核(40%)可分为三个方面:学生自主评(10%)、小组或班级的集体评价(10%)、教师的导向性评价(20%),最终评定等级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及格。这种考核评价模式能全面、客观、合理地评价学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达到德育课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探索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动
德育教学涉及大量的实际问题,仅靠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解决,只有通过实践的体验,才能使学生对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消化,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和扩展,也才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真正实现德育课教学的高效率。因此,探索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动,主题活动与德育课的深度融合,推动学校的德育工作。具体形式主要有三种:
1.开展对应德育课程的技能比赛活动
设置基于课程涵盖德育内容的技能比赛,结合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举行相关项目的选拔赛,通过丰富多彩的技能比赛项目,加强德育的实效性。结合本校实际,我校德育课第二课堂技能比赛项目有:第一学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展全国文明风采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我是职场之星模拟应聘比赛、放飞梦想演讲比赛;第二学期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举办法律知识竞赛、职业礼仪大赛;第三学期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开展模拟公司企业沙盘比赛,创意LOGO设计大赛;第四学期哲学与人生课程举办人生哲理情景剧大赛、智慧人生手抄报大赛。技能大赛的开展,让学生学习的知识充分发挥,推动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能力。
2.定期开展团日活动,主题德育系列化
主题德育活动做到“三贴近”原则,让学生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结合本校实际,精心设计主题教育活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力求围绕主题、体现特色、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体现育人的科学性。如中职第一学期修身树德、遵纪守法为主线,开展认识自我、文明礼貌、习惯养成教育,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理想教育;中职第二学期以人际交往和谐相处为主线,加强职业素养、职业伦理教育;中职第三学期职业理想、学业进取、心怀感恩为主线,热爱所学专业主题活动,加强职业特征、职业技能教育;中职第四学期开展社会责任、企业的用人原则主线,加强职业意识、职业态度的教育;中职第五、六学期以社会实践、重在体验为主线,开展职业困惑、职业发展、职业规划,突出爱岗、敬业的主题活动,加强敬业意识、公民意识的教育。
3.举办学生社团活动,社团活动校本化、课程化
针对中职学生精力充沛,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自我展示的欲望,引导学生加入学生社团。学生社团的课程化,可以提高社团的活力和知识体系的学习,使社团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良好载体,拓展了社团的教育功能。
除此以外,加强中职德育课程建设还要建设、运用教材资源库,开发教学资源,深化教学研究;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组织听课评课,提高德育教师队伍素质等;还要从上到下,加强领导,方能保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