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33:1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电磁辐射影响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近年来输变电工程建设迅猛。本文通过对广东省内110kV变电站电磁辐射现状监测数据的汇总,归纳总结出变电站电磁辐射影响的相关规律,从而为110kV、220kV变电站辐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1 广东省内不同类型110kV变电站电磁辐射现状监测数据
1.1 监测方法
本文变电站电磁辐射现状监测数据主要为工频电场强度和工频磁场强度,监测方法主要按照《交流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监测方法(试行)》(HJ681-2013)、《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路、变电站工频电场和磁场测量方法》(DL/T988-2005)、《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10.2-1996)等执行。
1.2 监测仪器
本文变电站电磁辐射现状监测使用的测量仪器主要信息参数如表1-1所示。
1.3 监测结果
1.3.1 全户外变电站
110kV凤江变电站采取全户外布设方式,110kV出线采取架空出线的形式。110kV凤江变电站电磁环境监测结果见表1-2。
1.3.2全户内变电站
110kV马牙变电站采取全户内布设方式,110kV出线采取电缆出线的形式。110kV马牙变电站电磁环境监测结果见表1-3所示。
1.3.3 全地下变电站
110kV太古变电站采取全地下布设方式,110kV出线采取电缆出线的形式。110kV太古变电站电磁环境监测结果见表1-4。
2 110kV变电站电磁环境辐射影响分析
从表1-2~表1-4可知,全户外布设的变电站(凤江站)站界电场强度为2~53V/m,磁场强度为0.033~0.114μT;全户内布设的变电站(马牙站)站界电场强度为
三种布设方式的变电站中,站界外电场强度监测结果由高到低分别为全户外、全户内、全地下布设,站界外磁场强度监测结果则没有明显偏差。根据国内清华大学、国网武汉高压院、陕西电力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的有关学者[1-4]以及国外King、Paul Nielsen等学者对建筑物对输变电工程的电磁场屏蔽效能的分析和研究表明,建筑物对工频电场有较好的屏蔽效果,而对于工频磁场的屏蔽效果较为一般,本文监测数据也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以上观点。
3.结语
综上所述,110kV变电站只要按照目前技术规范的要求落实相关措施,对周围环境电磁辐射影响可以满足国家标准的要求,而对于采用了全户内和地下形式布设的变电站,监测结果更是远低于国家标准的要求。这对于消除人们对高压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的恐惧,缓和日益加剧的输变电工程环境纠纷具有重要意义,也为110kV变电站辐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梅 贞,陈水平,马锋等,高压输电线附近室内电磁环境与屏蔽效果[J].高电压技术,2008.34(1):60-63.
1.变电站的电磁污染
现代电力网的电磁效应主要通过电场、磁场和电晕三种形式发生的。
1.1电场特性
载流输电线在周围空间产生电场,有如下特性:①场强度与输电线相对于大地的电压成正比;②场中的导电物体(建筑物、树林等)会使电场严重畸变,从而产生一定的屏蔽;③三相交流输电排列方式不同,电场强度不同(导线水平排列,场强影响范围最大;正三角排列次之;倒三角排列时最小)。提高输电线架设高度、可减少地面强度。
1.2磁场特性
磁场强度的大小与电流大小有关,与电压无关;50 Hz 或 60 Hz 的磁场能很容易穿透大多数物体(建筑物或人),且不受这些物体的干扰。从理论上讲,由于三相变流输电线中各相电流的有效值相等,相位互差 120°,所以在距输电线较远外产生的磁场相互抵消,近似为零。一般重点研究电场。
1.3电晕特性
当导线表面的电场强度超过空气击穿强度时,就产生电晕放电。这时,导线表面的电场强度一般达到 30kV/cm 以上,只有高压输电线路导线表面才有如此巨大的电场强度,因此,电晕放电多发生在高压输电线路上。电晕放电首先受线路自身状况的影响,例如,电压越高,电晕放电就越强;导线直径越大,电晕放电就越弱;导线表面光洁度越高,放电也就越弱。其次,电晕放电还与环境因素有关,空气污染越严重,电晕放电就越强;相对空气湿度越大,风速越大,电晕放电就越强。在降雨、降雪时,电晕放电加剧。在环境空气质量较差的天气条件恶劣时,电晕放电总是比较强烈。
2.变电站电磁辐射对环境影响的研究
2.1测量方式
监测标准按《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3lT 10.2-1996)执行。在送变电设施正常工作时间内进行测量,每测点连续测5 次,每次测量时间大于 15s,读取稳定状态的最大值。若指针摆动较大,适当延长测量时间。
2.2测量布点
站内布点在主控室操作人员的工作位置,测量部位距地面 1.5m。站外布点在围墙四周 0、10m、20m、30m、40m、50m。测量每个距地面 1.5m 处测点电场强度的垂直分量和磁场强度的垂直分量和水平分量。对评价范围内的环境电磁辐射水平进行定量分析评价,以及电磁辐射防护措施进行论证。对变电站及线路周围的居民区、学校、机关、重要建筑物等环境敏感点,以及变电站内的工作人员进行调查。本次研究监测了深圳南京某 500kV 变电站。
2.3检测结果分析
通过对南京某500kV 变电站环境电磁辐射测量,根据测试结果可以看出,所有测点的磁场强度均能满足标准要求。
2.4变电站电磁辐射影响评价
测量结果反映了被测变电站及线路的电磁辐射现状,包括工程电磁辐射的影响,也包括其他辐射及自然本地的影响。南京某 500kV 变电站,该变电站周围的地形相对较为平坦,排除输电线下方的测量值,墙外10m处测得得最大电场强度为3.91kV/m。50m 范围内均小于 4kV/m,磁场强度最大值为 0.0013mT;电磁场随距离呈下降趋势。变电站的电场强度基本随距离的增加而下降,磁场强度的环境影响甚微。
3.变电站电磁辐射的防护措施
当今,电力网电压等级不断提高,电磁污染潜在危害亦越来越受到重视。高压和超高压电力网的电磁污染防护措施主要有:
3.1对人体影响的减缓措施
为避免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应从输变设计和劳动保护两方面采取措施。例如,提高导线对地的高度,双回路导线逆相布置,高低压导线分层架设等措施,会获得降低地面强度的效果。在运行中对工作人员采取局部屏蔽与限制工作时间等防护措施,以减少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3.2对通信线路干扰的消除措施
对通信线路的影响有静电感应和电磁应两方面。输电线路正常运行时,在邻近的与其平行的通讯线路产生感应电荷。感应电荷与输电电压成正比,还与通讯线路与输电线路的距离及相互位置有关。同样,输电线路的交变磁场也会在邻近的平行通讯线路上产生互感电压,其大小与电流强度和邻近的平行通信线路的长度成正比。计算与实测表明,在正常情况下距输电线 50m以内,电场影响较大,是干扰正常通讯的主要因素,而磁场影响很小。当间距增大,电场影响显著下降,到 100m 之外时,磁场影响是主要因素。而电场影响可忽略不计。当通讯线上的感应电压超过弱电设备绝缘的击穿电压时,就可能损害设备和人身安全。
3.3对无线电与电视的干扰
输电线对无线电与电视的干扰主要是指电晕放电引起的干扰。一般在大于 200m 处,干扰电场可以忽略不计。无线电杂音的强度受天气影响较大,一般只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电网才会对距它很近且信号很弱的无线电与电视产生干扰。为了避免架空电力线对通信线的干扰,设计时应从导线选择和连接等方面考虑,无论是单导线还是分裂导线,均应使导线半径或等值半径等于或大于引起电晕的半径。
4.结论
从变电站周围的电磁场强度的分布来看,变电站所处地形大多为坡地。地处城区的变电站周围人口密集,高大建筑物参差不齐,地面场强分布不均匀,但从规律上看,场强随远离变电站的距离增加呈下降趋势。在线监测说明超高压变电站设施在正常运行时,周围无进出线区域的电磁辐射小于环保评价标准,不会对操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造成危害。在有线路进出较多的区域,其下方受高压输电线的影响,电场强度有超标现象,但超标点周围无人员居住。
【参考文献】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工具(手机)已经倍受人们的青睐,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处处都在使用着手机,由于手机是靠电磁波来传递信号,因此,就在人们充分享受着移动通信带来的方便和快捷的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移动通信的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担忧。手机辐射的影响是对其使用者个人影响,而移动基站的电磁辐射是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住宅小区建设的移动基站对小区居民的影响非常敏感,在 3G 网络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的影响下,架设在城市上空的移动通信基站越来越多。为了进一步了解移动基站所产生的电磁辐射,缓解与消除城市人口对于基站的不安,本研究围绕“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展开了相应的研究。
二、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
移动通讯基站由室外和室内两部分组成。室内部分有基站控制器、信号发射机、功率放大器、合路器、耦合器、双工器以及部分馈线等设备。在设计、制造这些设备时已采取了较好的屏蔽措施,一般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电磁辐射污染。室外部分有馈线和收、发天线。基站运行时,其发射天线向周围发射电磁波,使周围环境电磁辐射场增高。为此,在设计时应考虑使基站周围环境的电场强度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基站备用电源选用免维护密封蓄电池组,杜绝了漏液现象,机房地面不需要水冲洗,使用时也不散发硫酸雾,因而不存在废水、废气
的环境污染。综上所述,移动通讯系统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主要是基站发射装置工作时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因此,电磁辐射是该系统的主要环境污染因子。
三、电磁辐射和健康之间的关系分析
电磁辐射属于能量流,具有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等特点,其不仅可能会降低设备、装置以及系统的性能,还可能会损害生命体或
是无生命物质,这一现象即电磁辐射污染。人体在电磁波环境下暴露时,电磁波波段的不同使之对人体所产生的生物效应也会有所不同,可能会导致人体出现多种情况,例如细胞变异、细胞受损或是死亡等。另外,人体器官以及组织本身具备有较为微弱的电磁场,该磁场稳定、有序,若该磁场的稳定状态受到干扰,将会破坏该磁场,而人体的循环功能等也会因此而受到一定的损害,人体长时间面对电磁辐射将会对使其各方面机能损失而引起不良的后果,例如皮肤长痘、血压异常、听力下降、视力下降、心律失常、提前衰老、记忆力减退、新陈代谢紊乱、免疫力下降等,因此公众对电磁辐射具有一定的恐惧感。
四、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分析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对环境的影响因素很复杂,包括天线性能、高度、距离、角度、环境背景、基站形状、话务状况等等。为了分析移动通信基站对居民生活环境产生的电磁辐射污染状况,胡冀等通过比较测量,得出的结论是:电磁暴露小区的电磁辐射强度明显高于对照小区,但平均值都在GB9175-88的一级安全范围内(10μw/cm2);安装铝合金防盗网具有良好的电磁场屏蔽作用;同时建有两个通信基站的小区,两者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在某一区域范围可产生电磁场叠加现象,使辐射强度增加;个别与基站天线距离较近(小于20m)、窗户与基站天线处于同一水平位置和与基站天线主瓣方向一致的居室内,电磁辐射功率密度远远超出一级安全范围,可达到20.44μw/cm2,但也在GB9175-88的二级中间区容许范围内(40μw/cm2)。
此外研究还发现,天线主瓣方向区域电磁辐射不一定较高,副瓣方向区域电磁辐射也不一定较低。这其实并没有与理论相违背,因为环境地形、地貌、建筑物钢筋水泥结构、空中架设的电线等等,都将对电磁波产生反射、绕射、折射、散射和吸收,从而使得电磁辐射强度的分布复杂化。
五、环保措施
通信基站发射的电磁波的功率密度测试结果均在国家规定标准限值之内。根据《电磁辐射防护规定》可合理达到尽量的原则,建设单位应采取以下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措施。
第一,基站建设在楼顶。在基站设置与对环境影响的研究中,试验表明移动通讯基站的电磁辐射按照时空的延伸会出现衰减的情况。建设在楼顶的基站的电磁辐射对周边建筑内的辐射较小,仅仅对楼顶的空间影响较为明显。典型的基站多在楼顶设置,其最大值应出现在楼顶。电磁辐射在传播中还会被建筑所阻挡、吸收,其辐射会随着楼层的降低而出现衰减;第二,电磁辐射建设时天线主波瓣方向不应正对居民楼,如无法避开,应距居民楼水平距离 25m 以上;第三,应适当增加天线高度,减小天线下倾角来减少基站产生的电磁辐射;第四,在满足覆盖要求时,应尽量降低天线发射功率;第五,基站建成运行后应及时进行监测,并向公众公布监测结果,打消公众的忧虑,同时也有利于基站的可持续建设和保护运营商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N92 文献标识码:A
手机等通讯设备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了极为重要的社会地位。目前我国入网的手机已经超过了数十万,手机用户已经突破了10亿用户,跃居成为了全球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
1 手机的分类
入网手机按其发展通常分为三代:第一代就是以频分多址(FDMA: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ddress)方式工作的模拟手机。通话期间,用户被分配一个频道,说话的信息以调频(FM)信号方式传递出去。此种手机的工作频率一般为450MHZ或800~900MHZ。第二代就是采用全球通系统(GSM:globe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的数字式手机。GSM 的工作中心频率为900MHZ,目前使用最广泛。刚刚推出不久的第三代手机为码分多址(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ddress)手机,工作频率为800MHz。目前市场上出售的手机品牌虽多,但不外乎GSM和CDMA两大类型。每个类型又分为外置天线和内置天线两种。GSM手机还有单频(900MHz)和双频(900MHz和1800MHz)之分。种类不同、辐射功率各异。以单频GSM手机为例,其工作频率范围是(890~915)MHz 、(935~960)MHz,属微波段。手机一旦拨通,它将与蜂窝基站之间处于双向"通话"状态。即使待机,它亦需不时向外发射信号,以保持与基站之间的联系。通话信息经手机转换成编码调制的微波辐射出去。在手机顶部的天线附近,形成较强的电磁辐射。
2 手机辐射的危害
手机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由于经常贴近人的头部以及眼睛,其发出的辐射如果超过标准数值,那么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有关部门通过专业的检测仪器对国内市场上的手机进行了检测,发现手机在常规发射功率的情况下,也就是低于0.2瓦以下的发射功率,其手机天线附近的机里面的辐射量,远远超过的了国家针对辐射防护所设立的规定限值40V/M的15倍以上,使用辐射完全超标的手机,会对人体造成大量的损伤,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体长时间放置手机的部位(头、大腿、腰)的致癌率会极大的提升;
(2)长时间的受到手机使用过程中的辐射影响,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3)导致人体心血管等血液系统的失调;
(4)眼睛作为人体最为敏感的部位,长时间使用手机,可能会使得眼睛发生不可知的损伤,严重情况可能会导致视力不断下降,甚至致盲;
(5)影响男性的的各项功能以及生殖系统;
(6)对人体的造成损伤之后,可能会对子女带来一定不良的遗传隐患。
3 手机辐射测量
3.1 监测方法
将PMM8053A手持场强仪置于房间中一个空旷的特定位置,测定所处环境没有其他电磁辐射干扰。手机置于探头附近(位置保持固定),手机发射天线对准EP-183电场探头。所有手机拨同一个电话号码。从拨完号按SEND键开始,至打完电话回到待机状态为止,读取最大值、最小值和矢量平均值,测三次,取平均。
3.2 测试结果
(1)手机拨通瞬间会产生个峰值,见表1,此时应为信号发送开始,辐射影响最大,单独考虑。
(2)手机通话状态下辐射值见表2。
(3)手机待机状态下辐射值,如表3。
通过资料显示,虽然手机处于待机状态,但仍不断与基站联系,通过实验显示数据如表3所示。
通过以上的数据图表,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1)手机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特别是在接收到信号指之初,最产生一个最大的敷设至,但是在紧随着手机的通话铃声第一次响过之后,手机所发出的辐射幅度渐渐降低。
因此,从辐射防护方面来考虑,用户在使用手机拨号的过程中,在拨通前的几秒内,也就是对方通话应答铃声还没响第一声之时,最好不要将手机贴在耳朵之上进行接听。
(2)手机在通电待机的状态之下,虽然手机没有受到用户的操作而发出通话信号,产生超标的辐射,但是手机会一直保持与周边电信基站的通信基站的联系,其辐射强度较低。
(3)CDMA信号频段制式的手机要比使用GSM信号频段的手机辐射强度要低至少一个数量级。
4 手机辐射的防护
通过测试发现长时间用手机会对身体有一定影响,所以建议作出下防护措施:
(1)耳机能够有效的减少人体所受到的辐射影响。在使用移动电话的过程中,如果使用免提装置,能够极为邮箱的降低手机对人体的辐射。使用耳机来进行通话的接听,与直接将手机放置在耳朵方便来进行通话接听相比较而言,免提设备在SAR方面的衰减是极为明显的。通过免提装置来进行移动设备的通话操作,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人体所受到的手机辐射。
(2)手机在接通对话的瞬间,离人体的头部越远越好。手机在接通对话的瞬间,可以说是手机能够产生最大辐射数值的时刻,这个时刻的辐射,是对人体影响最大的阶段。因为手机在通话接通的瞬间,所释放的辐射能量会呈几何幅度的增加,而瞬间增加的辐射会直接损害到人体器官的健康。
(3)最大限度的减少使用手机的通话时间,如果无法避免使用手机进行通话,那么最好使用耳机来进行通话,或者身边有其他座式电话时,就尽量不使用手机进行通话。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U26 文献标识码:A
一、电力机车电磁辐射的形成
轨道机车要急速行驶,应当装设功能强大的动力系统。当下,一般K字头火车的动力系统的功率普遍为2W到3MW之间。根据国务院制定的中长期铁路规划,我国将开行时速达300公里以上的高速列车。行驶速度如此大的列车,需要的动力系统系统功率将达到10MW左右。就目前技术条件,为如此高功率的列车提供动力,一般均采用电动力系统。所以,在我国高速列车均采取电力机车。电力机车从供电网中获取能量,电力机车本身不装设功率产生设备,也不携带其他一次能源,其能量来源均由电力网提供。电能是有发电厂产生,利用升压变电站升压传输到降压变电站,再引入到铁道专用变电站。从铁道专用变电站的出线端引出配线网络到铁道接触网上端,利用回流连接线与受电弓、车轮及铁轨,形成了电流流通路径,此时电力机车通电。具体可参见图1。
在传统的电力机车的动力供配电系统中,曾有多种不同的供配电形式出现,主流的有供电方式有单相工频交流方式、单相低频交流方式、直流方式等。经过多年铁路的工作者的实践,最终确定电力机车的供配电的系统采用单相工频交流方式。通过交流为电力机车的行驶提供动力有相比其他方式具有很多的优势。但工频交流电必然对外发射工频电磁波,同时由于与铁道附近的电磁环境相互影响,还必然发射高频谐波辐射。这些电磁辐射对于周边的电气设备、通信设施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电力机车形成电磁辐射的原因
电力机车行驶时形成的电磁辐射主要原因是受电弓与导线的联系问题。受电弓与导线之间本来就存在着接触电阻的问题。行驶中的电机机车受电弓和电网络更加不可能严密的接触。这个接触面的等效电路模型,不能够单纯的是一个电阻模型,而是一个由电阻、电容和电感共同构成的模型。同时,由于电力机车在行驶时,受电弓与导线之间的接触面的紧密程度在不断地变化,它们之间的等效电路模型参数亦在不断变化。这致使流过机车的电流产生高频谐波分流,对外发射高频电磁谐波。电力机车电磁辐射,大概有一下几种形式。
(1)电力机车在启动和进站时,时速相维持在低位,行驶相对稳定。此时受电弓在供电网导线下方平滑移动,衔接相对严密,基本未有形成显然的缝隙,电磁辐射较弱。这时候机车通过电流波形产生畸变原因在于,导线和受电弓的表平面由于存在着损耗,相互的表面都不够平滑。这种畸变电流在机车重载运行时,变现的愈加明显。畸变电流对外依然要发射高频电磁波,产生电磁辐射。相对而言,此类电磁电磁辐射的能量层级比较弱,同时随着频率的增大,幅值衰减得也比较厉害。
(2)电力机车在驶离车站开始高速运行时,因为导线表层存在许多的硬点,机车机车在经过这些硬点时,将完全与导线脱离。此时,供电网对机车的供能,将有电弧的参与。电弧的流经路径和电流大小难以控制,时刻变化。电弧电流包含大量的的高次谐波分量,并且能量层级很高,对外将发生较为强烈的电磁辐射。
除此之外、电力机车装设的其他设备,比如整流设备、变压器等等都会形成一定的电磁辐射。整流设备是由非线性的电力电子器件构成,其工作形式是在电力电子器件不停在截止区和饱和区转换,从而达到交直流转换盒变频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必将产生高频电磁辐射。变压器采用了很多铁磁材料构成,由于其铁磁材料工作超过其线性区,使得不同相位的电流非等比例变化,从而造成高频电磁谐波。此类电磁辐射,能量层级相对于受电弓与导线之间产生的电磁辐射而言较小,同时还受到机车的屏蔽,对周围环境影响比较弱。
总之,电力机车电磁辐射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列车行驶时其受电弓与接触网的衔接情况不断变化,导致其等效电气参数不断变化,从而产生了不平衡电流,形成了对外发射和严接接触网传导的电磁辐射。电力机车电磁辐射的形成及传导情况如图2所示。
三、电力机车电磁辐射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电力机车在运行时,将产生一定的电磁辐射。而铁道沿路有可能布置着各种电气电信设备,例如超短波通信台、广播电视台、雷达信号台等等设施。电磁辐射不可避免会对此类设备构成干扰。为此,相关部委对不同的电气设备制定了不同的国家标准,对电力机车及其相应的铁道沿线的各类电气设备的间隔距离做了详细的规定,以避免互相干扰
铁道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部分由于历史原因,严格按照国标建设有一定的困难。这需要充分比较平衡国防、人文、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从铁道自身建设的角度来说,要减少电力机车在急速行驶的过程中形成的电磁辐射,则应道使得铁道路径尽量平直,采用高质量的受电弓,协调弓网的联络,从而达到降低受电弓的瞬间的离线率。而从受干扰方的角度说,应当增加设备的可靠性,提高仪器的有效辐射率,纠正信号采样功率因素,对部分采样设备进行改造。
以下就电力机车轨道附近容易受到干扰的设施及其抗干扰措施作概括描述:
1民航航站楼
民航航站楼里面的导航装置,是机场和航班进行通信的设施,向航班传递角度、航线和其他信息,以确保航班的平安运行。
电力机车在行驶过程中形成的电磁辐射,将干扰到航站楼读取航班的信息,并在传输的数据的过程中造成信息的丢失,威胁航班的正常运行。
目前针对航站楼的电磁辐射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增加电力机车的轨道与民航航站楼的相对距离,使得电力机车的产生的电磁辐射对航站楼的影响,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同时,依据先行建设单位优先的原则进行协调。
(2)由于接组网的电力分相属于强辐射源,在航站楼附近,尽量不设置分相设备
(3)提高航站楼传输型号的能级强度,加强其抗干扰能力,增强其信噪比,以确保航班的安全稳定运行。
2信号雷达台
信号雷达台是国防对空作战的情报收集的基本单元,是对空防控的信息中枢。电力机车行驶过程期间附带形成的电磁干扰,容易使得雷达输出画面出现雪花,干扰情报人员对情报的准确判断。对电力机车的电磁干扰问题,一般采取以下对策
(1)对等级较低、符合迁移标准的雷达台,可对其实施迁移。
(2)对于核心中枢的重要雷达台,可以与高铁方面进行协商,从产生电磁辐射源头降低干扰信号的强度。
(3)对雷达台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屏蔽电气辐射的技术条件,加强雷达的抗干扰能力。
3短波侧向站
短波侧向站一种运用信息传输与处理技术,采样与收集短波信号,通过对信号的系统分析判断信号的来源。电力机车行驶过程中形成的电磁辐射,本身就是一种无线干扰信号,尤其是其中的高频辐射,会直接被侧向站所采集,干扰测向的判断。目前可以主要采取的对策如下:
(1)对于影响严重,干扰厉害的测向站,先考虑对测向站的信号采集系统进行迁移,但应当尽可能不对测向站整体进行迁移。从国防角度出发,信号测向是个系统工程,不应当进行远迁。
(2)电力机车的轨道应当尽可能平直,降低电磁辐射的产生。
(3)提侧向站高滤波、隔离及定位的能力,改进测向站的可靠性。
4收信站
收信站尤其是超短波授信站,负责国防、安全、海事等关键部门的信息传递任务。电力机车在行驶过程中将形成电磁辐射,高频辐射将与短波信号进行叠加,使得信号丢失信息。对收信站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1)改造轨道建设,从源头减少形成电磁辐射的因素
(2)提高收信站采集信号的能力、改变收信站分析信号的方法
(3)对收信站在一定地域内进行迁移
5广播电视中继站
广播电视中继站,是接收广播电视信号,并通过相应的方法对信号的幅频和相频特性进行调整,增大信号的能将,并将广播电死信号发送到地方发射台,以供用户接收。电力机车产生的电磁辐射会叠加到广播信号中,使得用户的电视画面出现雪花,广播声音出现杂音。严重影响收听收视效果。对电力机车的电磁干扰,可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滤波措施,滤除相应干扰
(2)增强信号信号传输的特征点,使得后继信号站能够更加容易得从噪声信号中提取有用信号。
(3)另行选址建设新的广播电视中继站
电力机车在行驶过程中,将不可避免的产生电磁辐射。减少电磁辐射的干扰,最直接的措施是采用屏蔽的措施。最佳的屏蔽方式是在让电力机车在完全封闭的、有铁磁材料构成的隧道中运行。这方法成不过高,不易施行。但在对电气环境要求较高的路段,进行半封闭的屏蔽建设,也能起到很好的屏蔽效果,同时还可以抑制噪音。此外、提高受电弓的质量、增加铁道输电功率的稳定性,都可以减少电力机车的电磁辐射。
(本文系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科研项目(K201212)“电力机车电磁辐射对周边环境影响的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GB/T 15708-1995 交流电气化铁道电力机车运行产生的无线电辐射干扰的测量方法 [S].
[2]刘俊刚.电力机车对外电磁辐射测试标准与方法的研究[J]. 铁道技术监督,2005(5).1—4.
[3]刘干禄.轻轨机车运行中产生的电磁辐射的测试方法探讨与研究[J]. 中国无线电,2005(5).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