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畜牧业发展条件

畜牧业发展条件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2:4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畜牧业发展条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畜牧业发展条件

篇1

[中图分类号] [S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230-01

荔波县地处贵州省南部黔桂两省区交界处,处于贵州高原南部边坡向广西丘陵盆地的过度地带,海拔300-1468米,属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湿润气候特征。荔波山川秀丽,气候宜人,四季如春,资源丰富,人杰地灵,是一块神秘的土地,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年平均温度18.3摄氏度,无霜期283天,是一个天然大温室,发展种养殖业条件得天独厚,现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对发展我县生态畜牧养殖瑶山鸡产业作如下分析:

一、荔波县基本慨况

荔波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属滇桂黔石漠化治理区、国家级革命老区、2014年计划“减贫摘帽”县。由于地理环境、发展环境以及历史等原因,我县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尽管农村剩余贫困人口数量对比其它人口大县不算多,但贫困发生率居高不下。全县17个乡镇中,有10个贫困乡镇,有94个贫困村(其中:一类贫困村36个、二类贫困村53个、三类贫困村5个),按照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贫困标准全县还有贫困人口5.11万人,贫困发生率23.52%,农民主要收入来源来自种植业和养殖业,所以大力发展生态畜牧养殖业成为我县山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唯一出路。

二、荔波县目前瑶山鸡养殖产业发展现状

荔波瑶山鸡原产于我县瑶山乡,是贵州省优良地方鸡种,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并获得无公害畜产品产地的省级认证,正在申报无公害畜产品的产品省级认证。为做大做强瑶山鸡产业,荔波县2011年通过引进外商企业到水利乡苗圃场新建了泰和种鸡场,经过两年多的辐射带动发展林下鸡生态养殖,总结出了一套品种选育、孵化育雏、林下生态放养、疫病防制等方面技术,探索出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运作模式。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和项目滚动发展,荔波全县现已发展以果园、林下生态养鸡户120多户,瑶山鸡存栏从原来的2008年25万羽到2013年末我县家禽存栏89万羽,出栏由50万羽到2013年出栏150万羽。目前县内有年出栏10万羽养鸡场3个;5万羽2个,千羽养鸡场55个;有全州最大的1.5万套种鸡场一个;虫草瑶山鸡生态养殖场1个;出栏的生态鸡和虫草蛋主销重庆、四川、上海、和两广等地,销量供不应求,户均年(一年养2批)养禽收入达15000元,产区布局合理 ,产业初具规模。2013年我县养禽产业总体形成稳中提升的发展态势,瑶山鸡养殖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荔波县委政府提出到十二五期末定位目标是:全县瑶山鸡出栏达500万羽,规模养殖场300个(年出栏10万羽养鸡场20个)、建立使瑶山鸡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产业。

三、荔波县瑶山鸡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一是项目区内盛产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加上好的旅游、交通、自然土地资源和气候环境为荔波瑶山鸡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饲养条件;

2.荔波具有广阔的林下资源。蜜柚和血桃的种植是荔波县农业的主导产业,全县拥有蜜柚种植面积十万亩、有大量的天然林地和草场,极其适合生林下生态鸡的养殖,同时生态鸡养殖既可对果林地进行生物除草除虫,减轻人工除草的劳动力和化学除草剂对土地的污染,又可对植物进行有效施肥,减少化肥的应用,是一种具有明显增产增收效益的生态养殖模式和以短养场的好项目。

3.有全州最大的泰和种鸡场落户荔波,年可向市场提供150万羽脱温鸡苗,这对助推我县瑶山鸡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4.随着近年来国家扶贫资金和各种项目的拉动,通过项目带动树立样板,以点带面,示范引领规模养殖将得到迅速发展。

5.政府措施有力,为促进我县林下生态养鸡上规模、上档次、出效益,政府制定相应的措施,政策上重点倾斜,国土部门简化用地手续,畜牧兽医等职能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为养殖户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县里每年安排产业化扶持资金并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激励机制,以全面壮大该产业的发展。

6.已逐步建立好的销售平台。

以泰和种鸡场公司为龙头,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同时,对公司下属养殖户进行统一鸡苗供给,统一标准化管理技术,统一生态鸡销售,有效地促进了我县生态养鸡的大发展。

四、生态瑶山鸡养殖发展前景分析

1.市场前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很多产品的需求开始从数量的追求转向对质量的追求,不同的质量同类产品在价格上差异很大。鸡肉、鸡蛋优质产品(生态放养)的价格一般比大路货(集约化养殖产品)要高出1-2倍,有的可达3倍。生态养殖的鸡,自由觅食大自然中纯天然饲料,鸡体无饲喂一般工业饲料后可能出现重金属或药物残留;鸡的活动充足,鸡体匀称紧凑,肌肉结实,鸡的脂肪沉积均匀,肉质鲜嫩可口,风味好,符合人们对绿色食品的要求和我国人民传统饮食习惯。生态绿色鸡、蛋逐渐成为人们膳食追求的目标,符合市场需求,发展生态土鸡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2.综合效益显著

生态养殖的鸡一般可散养在果园、桑园、树林、草场、山地、荒山、丘陵等地,鸡可采食昆虫、落果、草籽、白蚁、牧草或在土壤中寻觅到自身所需的矿物质营养和一些未知的营养物质,既可提高散养鸡的自身抵抗力,又节省饲料,同时生态放养的鸡价格高,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据对10个养殖户的调查表明,1只鸡需鸡30元左右的成本,林下生态养鸡一般饲养120天上市,鸡平均体重1.8公斤/只,按成活95%以上。市场销售批发价22元/公斤(零售价26元/公斤),扣除饲料、鸡苗、疫苗、药品等费用,1只鸡纯利可达7元/只左右,每万只鸡可纯收入6万元以上。此外,生态散养鸡的特点是鸡与环境和谐共存,所产生的鸡粪还是果园、桑园、树林、草场、山地、荒山地很好的有机肥料,有利于改善饲养地的土壤和提高果品、牧草等的产量和质量。在果园放养鸡,实行种养结合,能达到了果牧双丰收,具有较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荔波资源优势突出

一是气候适宜,饲料来源丰富。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农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等为主,非常适合生态鸡的养殖。二是具有广阔的林下资源。蜜柚、柑橘等种植是荔波农业的主导产业,全县拥有种植面积10万亩、和大量的天然林地,草场极其适合生态鸡的养殖。

参考文献

[1]孟凡东. 我国畜牧业生态经济发展的系统分析[D].青岛大学,2012.

篇2

沁水县地处山西省东南部的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脉之间,具有悠久的畜牧业发展历史和适宜的农牧业发展条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畜牧业认识的逐步提高和各级政府对畜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据统计:沁水县到2016年底,全县畜禽存栏分别达到:猪61384头,鸡1546566只,牛3005头,羊287084只,兔20107只,蜂43596箱,畜禽出栏分别达到猪80501头,鸡6860426只,牛2026头,羊214372只,兔41095只,肉类总产量达到18857t,禽蛋产量达到5501t,蜂蜜产量达到1092t。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10719.6万元,占到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1.6%。纵向比较,近年来沁水畜牧业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横向比较,沁水畜牧业仍处于落后地位,离现代农业对畜牧业产值必须占到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畜牧业在沁水国民经济和大农业中还处于弱势地位,沁水畜牧业要真正实现现代化、科技化、专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主席就指出“没有畜牧业的经济,是一种不完全的国民经济”。畜牧业在的发展水平和在大农业中的经济比例,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农业实现化,关键在于畜牧业实现现代化。因此,我们必须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需求出发,重新认识沁水发展畜牧生产的战略意义。

1沁水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的可行性

1.1资源条件

沁水县是山西省畜牧资源大省,全县21万人口,拥有耕地45万亩,森林资源198万亩,天然草地174万亩,天然草地面积全省第一,年可产粮食1.2亿公斤,农作物秸秆3.6亿公斤,天然牧草10.6亿公斤,饲草饲料资源非常丰富,加之沁水地处边远山区,地广人稀,无论发展大型集约化养殖,还是发展千家万户农户养殖,都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条件。

1.2市场条件

“畜牧业是一个不朽的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畜产品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多。沁水地处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脉之间,境内环境优美,远离工业污染,是中国绿色生态示范县、中国蜜蜂之乡,生产的畜产品(蜂产品)纯天然、无污染,深受顾客青睐。特别是沁水的黑山羊和沁水的蜂蜜,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在国际国内更有竞争力。1.3政策条件畜牧业历来是党和国家大力扶持发展的优势产业,特别是近年来,沁水县县委政府更是将畜牧业生产作为沁水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和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为沁水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提供了有力保证。

2沁水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2.1有利于沁水国民经济稳定和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畜牧业是大农业的主体产业,畜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大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无工不富,无农不稳,近年来生猪供需与生猪价格对社会物价及国民经济的影响,充分证明了畜牧业在大农业和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特别是肉、蛋、奶等畜产品作为人类食品和菜篮子的最重要的组成,其发展意义更为重大。沁水地处山区,土地瘠薄,无灌溉条件,发展种植业先天条件不足。但有丰富的饲草饲料资源,发展畜牧业条件得天独厚,因此,沁水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尤为重要。

2.2有利于沁水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在当前农业结构性矛盾开始显现,以玉米为主的主要粮食作物供过于求、价格的大幅下滑、农民种植效益大福降低的背景下,沁水县可以在充分利用天然草地资源的基础上,改种粮为种草,以种促养,以养促种,种养结合,互相促进,通过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发展三元农业经济,实现沁水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2.3有利于沁水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

一是可以有效地促进粮食转化,减缓粮食阶段性过剩压力和提高粮食作物种植效益。二是通过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农副产品资源、树枝树叶等林产品资源发展畜牧业生产,实现了对农业资源的多次利用,形成多层次利用农业资源的高效格局。三是通过利用荒芜耕地、边远耕作不便耕地、低质低产耕地开展人工种草发展畜牧业,做到了宜农则农,宜牧则牧,进一步挖掘土地资源潜力。

2.4有利于沁水山区农民脱贫致富

畜牧业投资小,见效快,非常适宜贫困农民发展和经营。沁水县地广人稀,草地资源丰富,尤其是随着近年来移民搬迁政策的逐步深入,沁水有大量的山庄和土地荒芜,为沁水农民发展家庭小牧场和小规模养殖提供了非常有力的土地资源、场地资源、饲草饲料地资源。

2.5有利于沁水生态环境保护

一方面,大力发展种草养畜为主的畜牧业生产,绿化了荒山,防止了水土流失,保护了生态环境。另一方面,畜牧业生产为农业种植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肥料,即延缓了长期使用化学肥料造成土地质量逐年下降的趋势,又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达到了水土保持和增产、增质、增效多重目的。

3沁水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的主要措施

3.1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

抓住难得机遇,坚持“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向,以建设现代畜牧强县为目标,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重点,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机制支撑,建立以布局区域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为基本特征的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

3.2结合沁水县草地资源丰富

市场对牛羊等草食畜牧业产品需求旺盛的特点,依托沁水“中国蜜蜂之乡”、“太岳黑山羊农产品地理标志”、“沁水蜂蜜农产品地理标志”等品牌优势,在适当发展猪、鸡等食粮型畜牧业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抓好以牛、羊、蜂为重点的草牧业发展。

3.3大力培植龙头企业

积极推进沁水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依靠科技支撑,全面提升沁水畜牧业服务水平,大力推进适度规模化饲养,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以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创建等工作为重点,全力推进沁水畜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

篇3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0-0162-01

云南省位于我国南部,因其独特的地理自然条件,具有良好的畜牧业发展优势。因为云南省的纬度较度,但海拔较高,我国的云贵高原就位于此省,这都使得云南省的自然环境与它地相比较具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在云南,冬暖夏凉,夏天没有过高的温度,冬天没有过低的温度,四季如春,四季常青,为动物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另外,我国云南省还是一个动物资源丰富的活分,这里的物种丰富,利于云南省开展地方特色的畜牧业。比如说滇南小耳猪、弥勒红骨山羊等等。因此,本文将以云南省为切入点,对其畜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一、云南省畜牧业发展现状分析

1.云南省畜牧业发展规模有所扩大,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一直以来,国家认识到云南省进行畜牧业发展的优势,并对其进行政策性的支持,我国云南省的畜牧业在国家与地方的共同努力之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根据相关统计显示,云南省的畜牧业产值在十年间实现了将近270亿元的增长,实现了三倍增长。但是,在2008年度与2009年度因为受到国际经济市场环境动荡与禽流感的影响,云南省畜牧业的产值出现合理性下降。总体来说,云南省的畜牧业发展较为平衡。特别是近几年了,国家和地方加大了对云南省畜牧业的重视,使其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就目前情况来看,云南省的畜牧业已经为其农民增收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2.云南省畜牧业的地方特色逐渐明显

云南省的气候环境具有其地域性,这对于云南省的畜牧业发展的影响很大。近些年来,云南省畜牧业的地方特色更为明显。比如说,云南省的红河地区以猪肉为主要的畜牧产品,一个地区的猪出栏率就占到了云南省的一半左右。而大理的牛肉与羊肉也大约占据了云南省的五分之二左右。

二、云南省畜牧业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云南省作为我国的畜牧业大省,在其快速的发展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影响云南省畜牧业的快速进步。下面,我们就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1.畜牧业的总量不足

与其它省份的畜牧业发展,云南省在国家与地方的共同努力促进之下,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其畜牧业的发展实力却远远不如其它省份。从宏观角度来看,云南省的畜牧业的总产值在国家畜牧业的产值比例当中占有较小。与自身的畜牧业产值相比较,云南省每年以百分之十的速度提高,但是,其在国家畜牧业当中的比例却保持稳定,没有出现明显提高的现象。在我国所有的畜牧省份当中,云南省位列十五,不具有明显的优势。之所以说其不具有明显的优势是因为云南省的自然条件较其它省份优越,其产值没有达到相关任士的期望值。近些年来,国家对西部进行有效开发,云南省应当将此作为契机,发现并利用、发挥云南省畜牧业的价值,使其总量得以提升。

2.畜牧业与其它相关行业的关系不平衡

在众多的行业当中,与畜牧业关系最为紧密的就是当地的农业发展,特别是种植业。种植业是畜牧业一部分的饲料来源,畜牧业是种植业的重要经济来源和养料来源,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依存。而在我国云南省,畜牧业与种植业的这种关系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种植业作为饮料的提供者,保证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但是畜牧业当中的天然肥料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造成了有用资源的无理浪费,更使种植业成本提高,从而损害到畜牧业自身的经济利益。

三、加强云南省畜牧业的对策分析

1.加大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力度

云南省的畜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比如说红河、曲靖、昆明、大理,这些地区的畜牧业发展比较繁荣,而其它地方的畜牧业发展并不尽人意,且云南省的畜牧业总产值有待提高。这就使得云南省的相关部门一定要重视畜牧业生产基础的建设工作,帮助畜牧业主进行专业动物养殖基地的建设,使其养殖规模得到扩大,养殖水平提高,加深自动化程度,以此来实现畜牧产品质与量的双重提高。除此之外,各地区之间要加强联系,发挥合作精神,加强管理与交流,使云南省各地区的畜牧业可以得到共同进步。

2.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

猪,是云南省畜牧业当中的关键分支,在云南省的畜牧业当中占有主体地位。这也就使得云南省的畜牧品种少,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因此,农业部门应当引导畜牧业主进行养殖品种的丰富,在不影响猪的养殖前提之下,根据各地区的养殖环境与条件,对养殖物种进行合理的增加,使牛,羊等畜牧分支得到强化。也只有这样,云南省的畜牧产业结构才能得到优化升级。

3.协调畜牧业与种植业

加强对云南省畜牧业主的生态观念培训,使其明确生态农业存在的目标。严格要求自己的畜牧行为,在接受种植业的服务之后,要对其进行反补,以此来降低种植业的生产成本,实现互利双赢。也只有这样,云南省的畜牧业才能在种植业的良好配合之下健康长久地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云南省具备进行畜牧业发展的天然自然环境,也因此成为了国家与地方重视的畜牧业生产基地。本文从云南省畜牧业发展现状出发,对我国云南省畜牧业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三条对应对策。希望我国的农业部门加强对云南省畜牧业问题的重视,督促其尽快解决发展中问题,实现畜牧业总产值的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1]胡廷继.对畜牧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的思考[J].中国牧业通讯.2010(19)

[2]涂小丽.我国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10)

篇4

1.畜牧业的总量不足

从宏观角度来看,云南省的畜牧业的总产值在国家畜牧业的产值比例当中占有较小。与自身的畜牧业产值相比较,云南省每年以百分之十的速度提高,但是,其在国家畜牧业当中的比例却保持稳定,没有出现明显提高的现象。在我国所有的畜牧省份当中,云南省位列十五,不具有明显的优势。之所以说其不具有明显的优势是因为云南省的自然条件较其它省份优越,其产值没有达到相关任士的期望值。近些年来,国家对西部进行有效开发,云南省应当将此作为契机,发现并利用、发挥云南省畜牧业的价值,使其总量得以提升。

2.畜牧业与其它相关行业的关系不平衡

在众多的行业当中,与畜牧业关系最为紧密的就是当地的农业发展,特别是种植业。种植业是畜牧业一部分的饲料来源,畜牧业是种植业的重要经济来源和养料来源,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依存。而在我国云南省,畜牧业与种植业的这种关系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种植业作为饮料的提供者,保证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但是畜牧业当中的天然肥料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造成了有用资源的无理浪费,更使种植业成本提高,从而损害到畜牧业自身的经济利益。

二、加强云南省畜牧业的对策分析

1.加大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力度

云南省的畜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比如说红河、曲靖、昆明、大理,这些地区的畜牧业发展比较繁荣,而其它地方的畜牧业发展并不尽人意,且云南省的畜牧业总产值有待提高。这就使得云南省的相关部门一定要重视畜牧业生产基础的建设工作,帮助畜牧业主进行专业动物养殖基地的建设,使其养殖规模得到扩大,养殖水平提高,加深自动化程度,以此来实现畜牧产品质与量的双重提高。除此之外,各地区之间要加强联系,发挥合作精神,加强管理与交流,使云南省各地区的畜牧业可以得到共同进步。

2.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

猪,是云南省畜牧业当中的关键分支,在云南省的畜牧业当中占有主体地位。这也就使得云南省的畜牧品种少,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因此,农业部门应当引导畜牧业主进行养殖品种的丰富,在不影响猪的养殖前提之下,根据各地区的养殖环境与条件,对养殖物种进行合理的增加,使牛,羊等畜牧分支得到强化。也只有这样,云南省的畜牧产业结构才能得到优化升级。

3.协调畜牧业与种植业

加强对云南省畜牧业主的生态观念培训,使其明确生态农业存在的目标。严格要求自己的畜牧行为,在接受种植业的服务之后,要对其进行反补,以此来降低种植业的生产成本,实现互利双赢。也只有这样,云南省的畜牧业才能在种植业的良好配合之下健康长久地发展。

篇5

加快发展畜牧业,提高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创新勇气,研究创新方法。畜牧业创新包括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创新、经营机制创新和思维方式创新等。

1体制创新

体制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基础,推动体制创新首先要有敢于天下先的精神,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努力在原来改革没有触及或触及不深的旧体制的核心部分,不断地培育、发展新体制因素,使之逐步完成向新体制的过渡。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经济潮流中,旧体制很难适应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必须不断改革与创新才能适应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因此,畜牧业体制创新是发展畜牧业的基本要求。

要理顺畜牧业各种体制,继续推进农村经济所有制结构的转换与创新,实现政府管理体制向符合当今畜牧业发展要求转变,为畜牧业发展注入新的省略和动力,为整个畜牧业创新提供良好的体制条件和宏观环境。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参与宏观调控,从战略高度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抓好畜牧业的薄弱环节,使其发展步入健康的轨道。同时,实行多种形式的体制改革,灵活多变,因势利导,对不同地域不同的畜牧相关企业采取多形式的体制创新。

2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实现科技进步,促进畜牧业经济发展的根本源泉。在现有制度和资源条件下,畜牧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畜牧技术创新。畜牧业技术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竞争力为目标,一方面要围绕生产实际,及时研究开发新的实用技术,另一方面要对现有实用技术的改进、发展和提高,把现代科学技术很好地应用到饲料生产、动物生产及畜产品加工等各方面中,使现代科技的发展伴随着畜牧业的发展,来提高畜产品的科技含量。

技术创新的前提条件是科技人员的培育,只有不断培育科技人员,才会有不断的创新。人才培养既要注重研究型人才,又要重视有利创新意识的应用人才,还要培养行业人员,这是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畜牧业不断发展的基础所在。

技术创新主要应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实施种苗工程,把科研、引种、繁育、经营等各个环节联结起来,实行引、繁、推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二是高度重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和利用,以期获得更好的效益。三是大力实施牧业标准化生产,这是保护品牌确保产品质量的有力措施。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畜产品技术含量,合理配置生产资源,使产品优势变成规模、商品优势,走品牌优质之路。

3发展模式创新

如果说体制创新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技术创新是依托,那么发展模式的创新则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现代畜牧业正朝着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精品化的方向发展,因此畜牧业发展必须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全新的发展模式。

要改革传统畜牧业,改变零星散养模式,发展集约化、规模化、商业化、特色化的畜牲养殖业。可以考虑利用山区独特的资源优势优先发展特色畜牧业,解决因畜牧业生产所带来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

要正确处理好当今和长远的关系,摒弃只重当前利益不重后果的发展模式。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畜牧业发展中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先污染后治理,先建设后拆除的模式显然不符合新世纪畜牧业的发展规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有长远的眼光发展畜牧业才是今后畜牧业发展的趋势。正确理清当前形势,不断创新,才是良好健康的发展模式。

4经营机制创新

发展高效益畜牧业必须实现经营机制创新,重点在于:一是鼓励、支持和发展“公司加基地、基地带农户”等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体系;二是大力发展培育农民购销队伍,扶植组建畜禽生产专业协会,结成农民利益共同体;三是加强开发畜禽产品精细加工,创名优品牌;四是重视畜禽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市场的载体作用,逐步实现生产与需求的连接;五是建立发展生产与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等相结合的新型流通方式,拓宽农民进入市场和畜产品流通的渠道。

5思维方式创新

篇6

1 畜牧业的含义及作用

1.1 畜牧业的含义 畜牧业在我国经济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首先畜牧业是农业的组成部分,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要想发展好国民经济就必须发展好农业,以此类推,要想发展好农业就必须发展好畜牧业。畜牧业就是通过动植物之间的能量转化,将一些我们人类不需要的东西转化成对我们人类有用的东西。

1.2 畜牧业的作用 畜牧业的作用很多,第一、畜牧业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肉质鲜嫩的肉、奶、蛋类等各种动物性食品。这些食品都是人类每天必须食用的,保证了人类工作一天所需要的能量供给。第二、畜牧业为很多工业企业提供了原材料。比如一些毛织品,皮制品。畜牧业为这些工厂提供了最为天然的羊毛,山羊绒以及各种上等的动物皮。这些货真价实的原材料为这些工业企业获取利润提供了保障。第三,畜牧业还可以带来外汇储备。碎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满足我国自己人民的需求,还可以将一些畜产品出口到国外赚取外汇。这对我国经济的增长,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第四、畜牧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工业的发展,一些畜牧业加工行业应运而生,这些行业的产生直接提高了就业率,减少了我国失业人口的数量。提高了就业率,促进了消费水平进而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第五、一些植物的腐烂以及动物的排便等都可以作为农业种植中不可多得的养分,这些都是天然的有机肥料,对农作物是百利而无一害的,而且,将这些东西转化成有机肥料还大大的减少了农药化肥对环境的影响,降低了农作物的成本。第六、通过发展畜牧业,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将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大大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成本,且动植物提供的有机肥中的养料是那些化工产品所不能提供的,很好的促进了农作物的生长。不仅成本低而且收成好,这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第七,促进了一些牧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使得各民族间更加的团结一致。

2 草地对畜牧业发展的影响

2.1 草地的现状 草场给草地畜牧业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草场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畜牧业发展的好坏,草场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认为条件也相对的制约着草场的发展。这些原因导致草场的生态结构失去了原有的平衡。草场的植物产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这对畜牧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草场的植被一旦被打破平衡,要想恢复原有的植被茂盛程度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在单位时间里,草场的植被生产效率相对比较低下。

2.2 草地的能源提供情况 草场植被相对较矮,不利于有些高大的动物觅食。因此导致了草场不完全利用的现象时有发生,常常一部分牧草已经被消耗完正在进入更新阶段,而另一部分的草场却因为没有被利用慢慢的变老枯萎。失去了利用价值,这对畜牧业的发展来说无疑是资源上的严重浪费。草地只适合给一些体型较小的动物生长,

3 林地对畜牧业发展的影响

林地里大多种植者相对较高的植被,可以提供更多的可食性牧草。经调查研究,植被高的牧草更容易被动物采食,且高度大的植物相对于那些低矮植物在重量上也有一定的优势。一颗高的植物往往抵得上很多矮小的牧草植物,提供给动物的能量液是相对较多的。动物在林地里觅食更容易吃饱。而且林地的采食程度也比较完全,高的植物可以供给体型大的动物食用,较矮的植物可以提供给体型小的动物食用。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由于林地的品种多而齐全,可以满足很多动物对不同植物的要求。这些都说明林地可以很好的提高单位面积里草的生产能力,为动物提供更多的食物,进而提高了能量的转化速度。使得动物为人类提供的东西也增多。这些都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4 畜牧业发展遇到的困惑以及解决办法

通过本文的研究,林地有着更好的载畜量,而且林地比草地有着更好的恢复能力。可以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里提供更多的牧草产量,因此开发林地对畜牧业更加有用,当然最好的就是开发有林草场。这样的话就可以兼顾所有动植物。生物链循环是动植物生活的最佳环境,更适合动植物的生长。

5 结束语

篇7

改革开放以来,海南州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自治州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呈现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好局面。但是,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社会经济的推进,本地区畜牧业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1]。如何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畜牧业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驾驭畜牧业发展的实际能力,是每位畜牧科技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目前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生产方式,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专业场户,生产的随意性比较大,只是根据自身的条件,随意建场,人畜混居,畜舍简陋,场址选择、场区布局不合理,饲养环境复杂,缺乏基本的动物卫生防疫条件,不仅给动物防疫带来很大困难,而且不能使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综合效益不高。二是规模养殖发展的要求与滞后的基础设施改造投入、技术人员知识更新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部分政企技企联系制度流于形式等主客观因素的存在,都制约着畜牧生产的发展。三是规模养殖的标准不高。相当一部分规模养殖场虽然存出栏量上去了,但规划、建设、饲养管理、防疫、粪污处理和规范化要求有一定差距。四是基础设施及畜禽产品安全有待于提高:投入不足,畜禽良种繁育等基础设施总体薄弱;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畜牧业饲养方式落后,使用违禁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畜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动物疫病防治问题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畜牧业发展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发展、保护、监管、创新”八字工作要领,实现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围绕“保护环境、生产优质无公害畜禽产品”为中心,以“畜禽品种改良、生态养殖”为切入点,抓好动物疫病防控、畜牧业投入品监管和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畜牧上台阶工程目标[2]。

三、发展对策

1.科学转变经营方式

一是转变饲养方式。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养殖模式,从生产方式上进行改革,提倡“集中连片、各有重点、你我不同、和平发展”畜牧业发展新格局,逐步减少散饲养户,扩大单元饲养规模,进一步向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3]。二是完善建场审批制度。对新建的规模养殖场,必须经畜牧部门审核、审批,凡场址选择、饲养规模、环保条件、技术力量、疫病防控、布局结构等达不到标准的,一律不允许兴建。三是坚持“三退三进三结合”原则。规模小的养殖场户要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庄,进入规模、进入小区、进入市场,与龙头企业相结合、与环保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标准化、生态化、园林式养殖小区,促进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畜产品质量。

2.科学谋划畜牧业的发展策略

一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新时期,决策、管理、服务部门和生产主体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畜牧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要从战略高度统筹畜牧业,摆脱目前困境,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加大畜牧技术推广应用,通过“阳光工程”、“科技进万家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

二是抓好 “四个提升、三到位”畜牧业上台阶工作。“四个提升”即:畜禽产业区域优势进一步提升,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三个到位”即: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服务到位。

三是合理发展畜牧业。全面积极推行“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防疫严格、设施齐全、治污达标、管理科学”规模养殖的畜牧业,鼓励有条件的养殖户联合建设养殖小区。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加强实用技术推广,建立了一批科学养殖技术示范区和合作社组织,并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科学养殖技术的推广普及。

四是加大畜牧业技术推广,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收集有关信息。紧紧围绕重点推广秸秆青贮种草养畜技术、无公害畜禽生产技术、发酵床生态养猪及瘦肉型猪配套饲养技术。建立健全畜牧信息收集、分析和制度,加强对畜牧业生产的预测预警,及时市场信息,指导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

3.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

一是加大投入品监管。大力推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规范产地环境、饲养、用药、防疫标准,控制农残、药残;要加快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加强对畜产品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包装标志、市场准入等全程监管;强化产地检疫,规范屠宰检疫。

二是加大疫病防控,降低养殖风险。科学地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完善县、乡(镇)、村动物防疫机构,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增加动物疫病防控的投入,提高畜禽免疫密度,增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可以避免疫病给畜牧业带来风险[4]。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畜牧业可持续性、连续性、可再生性发展的前提。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畜禽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畜牧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就必须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以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创造优美环境、实现畜牧业健康发展为目标,促进畜牧业与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

用科学发展观谋划畜牧业,可以更科学地配置农业资源,有效转化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带动种植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客观分析当前畜牧业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和发展优势,前瞻性、全局性地科学谋划发展定位和发展重点。

参考文献:

[1]田青松.建原农区畜牧业发展潜力与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1(4):26-27.

篇8

用科学发展观谋划畜牧业,可以更科学地配置农业资源,有效转化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带动种植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客观分析当前畜牧业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和发展优势,前瞻性、全局性地科学谋划发展定位和发展重点[1]。如何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畜牧业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驾驭畜牧业发展的实际能力,是每位畜牧科技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1目前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生产方式,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专业场户,生产的随意性比较大,只是根据自身的条件,随意建场,人畜混居,畜舍简陋,场址选择、场区布局不合理,饲养环境复杂,缺乏基本的动物卫生防疫条件,不仅给动物防疫带来很大困难,而且不能使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综合效益不高。二是规模养殖发展的要求与滞后的基础设施改造投入、技术人员知识更新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部分政企技企联系制度流于形式等主客观因素的存在,都制约着畜牧生产的发展。三是规模养殖的标准不高。相当一部分规模养殖场虽然存出栏量上去了,但规划、建设、饲养管理、防疫、粪污处理和规范化要求有一定差距。四是基础设施及畜禽产品安全有待于提高:投入不足,畜禽良种繁育等基础设施总体薄弱;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畜牧业饲养方式落后,使用违禁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畜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动物疫病防治问题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2畜牧业发展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发展、保护、监管、创新”八字工作要领,实现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围绕“保护环境、生产优质无公害畜禽产品”为中心,以“畜禽品种改良、生态养殖”为切入点,抓好动物疫病防控、畜牧业投入品监管和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畜牧上台阶工程目标[2]。

3发展对策

3.1 科学转变经营方式

一是转变饲养方式。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养殖模式,从生产方式上进行改革,提倡“集中连片、各有重点、你我不同、和平发展”畜牧业发展新格局,逐步减少散饲养户,扩大单元饲养规模,进一步向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3]。二是完善建场审批制度。对新建的规模养殖场,必须经畜牧部门审核、审批,凡场址选择、饲养规模、环保条件、技术力量、疫病防控、布局结构等达不到标准的,一律不允许兴建。三是坚持“三退三进三结合”原则。规模小的养殖场户要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庄,进入规模、进入小区、进入市场,与龙头企业相结合、与环保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标准化、生态化、园林式养殖小区,促进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畜产品质量。

3.2科学谋划畜牧业的发展策略

一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新时期,决策、管理、服务部门和生产主体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畜牧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要从战略高度统筹畜牧业,摆脱目前困境,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加大畜牧技术推广应用,通过“阳光工程”、“科技进万家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二是抓好 “四个提升、三到位”畜牧业上台阶工作。“四个提升”即:畜禽产业区域优势进一步提升,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三个到位”即: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服务到位。三是合理发展畜牧业。全面积极推行“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防疫严格、设施齐全、治污达标、管理科学”规模养殖的畜牧业,鼓励有条件的养殖户联合建设养殖小区。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加强实用技术推广,建立了一批科学养殖技术示范区和合作社组织,并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科学养殖技术的推广普及。四是加大畜牧业技术推广,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收集有关信息。紧紧围绕“黄牛振兴计划、生猪462计划、奶牛跨越计划”、“畜牧进万家活动”强力抓好畜禽良种的引进和繁育,良种普及和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重点推广秸秆青贮种草养畜技术、黄淮白山羊标准化养殖技术、无公害畜禽生产技术、皖西白鹅高效养殖技术、发酵床生态养猪及瘦肉型猪配套饲养技术、优质肉兔生产等实用技术。建立健全畜牧信息收集、分析和制度,加强对畜牧业生产的预测预警,及时市场信息,指导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

3.3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

一是加大投入品监管。大力推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规范产地环境、饲养、用药、防疫标准,控制农残、药残;要加快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加强对畜产品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包装标志、市场准入等全程监管;强化产地检疫,规范屠宰检疫。二是加大疫病防控,降低养殖风险。科学地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完善县、乡(镇)、村动物防疫机构,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增加动物疫病防控的投入,提高畜禽免疫密度,增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可以避免疫病给畜牧业带来风险[4]。

3.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畜牧业可持续性、连续性、可再生性发展的前提。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畜禽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畜牧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就必须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以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创造优美环境、实现畜牧业健康发展为目标,促进畜牧业与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

4参考文献

[1] 田青松.建原农区畜牧业发展潜力与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1(4):26-27.

篇9

畜牧业产业化结构方面,建立了以德令哈市、都兰县为主的绒山羊基地:以天峻县为主的藏系绵羊、牦牛生产基地;以德令哈、乌兰、都兰、格尔木为主的青海半细毛羊生产基础;以柴达木盆地各绿洲农业区为主的牛羊育肥基地:柴达木黄牛生产基地等。都兰县肉联厂已改制挂牌成立“青海雪洋肉联有限公司”,将成为牛羊肉产业的龙头。怀头他拉绒山羊协会多年来带领群众经营绒山羊,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正在不断向全州辐射,带动广大农牧户发展绒山羊产业。

二、畜牧业发展中的缺陷

1.草地退化严重。由于干旱、寒冷、风沙盐碱等因素,植被稀疏,耐牧性差,加之缺乏健全的科学管理机构和方法以及乱牧现象和草地鼠虫害严重,造成草地退化。2005年全州草地退化调查表明,草地退化面积达453.19hm2,其中沙化面积83.82hm2,鼠虫害面积1 71.07hm2,人为破坏面积133.3hm2。这些都是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

2.产业化管理条块分割,政策引导失当。经过机构改革,我州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管理体制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仍然存在部门分割、产销脱节的问题。到目前为止,畜牧部门只管生产,而加工和流通则由其他部门管理,各行政部门为了维持原有的利益格局,往往各行其是,政出多门,畜牧业生产、加工和流通缺乏统一管理,严重影响了畜牧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政府对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引导方面,则存在两种极端倾向:一是个别地方政府出于促进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往往不顾经济规律,简单采用行政命令,人为制造产业化企业和组织;二是有些地方则一方面强调要大力发展畜牧业产业化,另一方面却对畜牧业产业化企业在投资和融资方面设置了许多障碍,现在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得不到政府投资和银行贷款。

3.草地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投入不足,存在重利用轻建设管理的问题。全州草地建设整体水平还很低,地区间不平衡。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发展需要,畜牧业生产条件改善的还不快。人畜饮水、草原灌溉、围栏、棚圈、定居以及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直接影响生产效率的提高,影响到商品流通和牧民生活质量。

4.防疫体系不够健全,疫病危害严重。近几年由于草场承包到户,分散饲养牲畜,社会化服务工作跟不上。基层防疫体系不健全,存在人散、网破、线断的问题。各种疫苗驱虫药品不能及时供应,传染性疾病时有发生,造成牲畜成批死亡。

5.生态条件差,灾害频繁,发展畜牧业产业化受制约。以柴达木盆地为主体的海西州属于干旱荒漠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脆弱,干旱、风沙、雪灾、低温霜冻和土壤盐渍化等自然灾害相对严重。这些都是畜牧业发展的限制因素。

三、畜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要大力发展畜牧业,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草基地。加快畜牧业和牧区经济发展,必须要更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科技进步和现代工作理念,以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畜牧业,实现跨跃式发展。

2.继续做好疫病防治工作。重点加强对动物五号病、禽流感等畜禽传染病的监测和综合防治,使畜禽发病率、死亡率明显下降,严格执行强制免疫和产地检疫,努力从源头杜绝对畜禽危害较大的动物疫病的流行与发生。

篇10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农业产业化进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客观分析当前畜牧业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和发展优势,前瞻性、全局性地科学谋划发展定位和发展重点。畜牧业前连种植业,后连加工业,是大农业的主要角色,是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合理发展畜牧业,对于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但是,目前有些地方畜牧业的发展还比较滞后,还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养殖模式滞后。目前有些地方畜牧业还是以传统的养殖方式为养殖主体,主要是以牧户为基础的个体养殖和较小的养殖场养殖。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专业养殖场户,生产的随意性比较大,只是根据自身的条件,随意建场,人畜混居,畜舍简陋,场址选择、场区布局不合理,饲养环境复杂,缺乏基本的动物卫生防疫条件,不仅给动物防疫带来很大困难,而且不能使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综合效益不高。

2.养殖品种老化,养殖技术滞后。养殖品种老化,畜群结构不合理,生产方式落后是有些地方牲畜业发展的又一原因。良种引进不足,种畜禽供种能力不足,大量从境外购买的仔畜仔禽,也给畜牧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养殖技术滞后,重存栏,轻出栏,对畜禽饲料的营养搭配不当,严重影响生产效益;不注重畜禽疾病的防治,对病死的畜禽随意处理,对畜禽的养殖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3.规模养殖的标准不高,缺乏政府管理和支持。大部分养殖场规模小,政府不介入审批和管理,由养殖户随意建场饲养,没有合理的场地规划、建设、饲养管理、防疫、粪污处理等体系。相关部门之间缺乏协调联动机制,政府、畜牧业管理部门在项目建设中,往往表现为重扶持、轻管理。这种项目后期管理不足或管理不到位现象,是严重缺少部门之间协调联动机制的典型表现,会直接致使畜牧业项目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严重影响了畜牧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畜牧养殖面临“四低”。①农牧民的文化水平低,对科技知识的接受程度低,他们只关心短期内的经济效益,大多沿袭传统落后的饲养习惯,严重制约了畜牧科技推广进程。②乡镇苏木畜牧科技队伍待遇较低,极大地挫伤了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③基层畜牧养殖推广人员技术水平较低,在岗人员中多数没有经过系统专业培训,理论功底差,业务素质不高,导致整个畜牧队伍的业务素质不高,不适应现代畜牧业的发展。④科技推广费用投入低,科技宣传和普及远远不够,另外,目前动物保护体系和饲养兽药质量监测体系薄弱,尤其是各级动物防检疫机构基础设施落后,动物疫病的监测、诊断、预防和扑灭等各个环节都存在设施简陋等突出问题,导致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十分脆弱。畜牧养殖这“四低”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三、新形势下促进畜牧业发展的对策

1.科学地转变经营方式。首先是转变饲养方式。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养殖模式,从生产方式上进行改革,提倡“集中连片、各有重点、你我不同、和平发展”畜牧业发展新格局,逐步减少散饲养户,扩大单元饲养规模,进一步向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其次是完善建场审批制度。对新建的规模养殖场,必须经畜牧部门审核、审批,凡场址选择、饲养规模、环保条件、技术力量、疫病防控、布局结构等达不到标准的,一律不允许兴建。最后是坚持“三退三进三结合”原则。规模小的养殖场户要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庄,进入规模、进入小区、进入市场,与龙头企业相结合、与环保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标准化、生态化、园林式养殖小区,促进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改善农牧民居住环境,提高畜产品质量。

2.科学谋划畜牧业的发展策略。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新时期,决策、管理、服务部门和生产主体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畜牧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要从战略高度统筹畜牧业,摆脱目前困境,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加大畜牧技术推广应用,通过“阳光工程”、“科技进万家活动”不断提高农牧民科技素质,提高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②抓好“四个提升、三到位”畜牧业上台阶工作。“四个提升”即:畜禽产业区域优势进一步提升,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三个到位”即: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服务到位。③合理发展畜牧业。全面积极推行“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防疫严格、设施齐全、治污达标、管理科学”规模养殖的畜牧业,鼓励有条件的养殖户联合建设养殖小区。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加强实用技术推广,建立了一批科学养殖技术示范区和合作社组织,并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科学养殖技术的推广普及。④加大畜牧业技术推广,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收集有关信息。建立健全畜牧信息收集、分析和制度,加强对畜牧业生产的预测预警,及时市场信息,指导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

篇11

用科学发展观谋划畜牧业,可以更科学地配置农业资源,有效转化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带动种植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客观分析当前畜牧业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和发展优势,前瞻性、全局性地科学谋划发展定位和发展重点。如何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畜牧业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驾驭畜牧业发展的实际能力,是每位畜牧科技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目前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生产方式,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专业场户,生产的随意性比较大,只是根据自身的条件,随意建场,人畜混居,畜舍简陋,场址选择、场区布局不合理,饲养环境复杂,缺乏基本的动物卫生防疫条件,不仅给动物防疫带来很大困难,而且不能使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综合效益不高。二是规模养殖发展的要求与滞后的基础设施改造投入、技术人员知识更新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部分政企技企联系制度流于形式等主客观因素的存在,都制约着畜牧生产的发展。三是规模养殖的标准不高。相当一部分规模养殖场虽然存出栏量上去了,但规划、建设、饲养管理、防疫、粪污处理和规范化要求有一定差距。四是基础设施及畜禽产品安全有待于提高:投入不足,畜禽良种繁育等基础设施总体薄弱;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畜牧业饲养方式落后,使用违禁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畜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动物疫病防治问题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畜牧业发展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发展、保护、监管、创新”八字工作要领,实现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围绕“保护环境、生产优质无公害畜禽产品”为中心,以“畜禽品种改良、生态养殖”为切入点,抓好动物疫病防控、畜牧业投入品监管和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畜牧上台阶工程目标。

三、发展对策

1、科学转变经营方式

一是转变饲养方式。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养殖模式,从生产方式上进行改革,提倡“集中连片、各有重点、你我不同、和平发展”畜牧业发展新格局,逐步减少散饲养户,扩大单元饲养规模,进一步向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二是完善建场审批制度。对新建的规模养殖场,必须经畜牧部门审核、审批,凡场址选择、饲养规模、环保条件、技术力量、疫病防控、布局结构等达不到标准的,一律不允许兴建。三是坚持“三退三进三结合”原则。规模小的养殖场户要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庄,进入规模、进入小区、进入市场,与龙头企业相结合、与环保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标准化、生态化、园林式养殖小区,促进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畜产品质量。

2、科学谋划畜牧业的发展策略

一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新时期,决策、管理、服务部门和生产主体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畜牧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要从战略高度统筹畜牧业,摆脱目前困境,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加大畜牧技术推广应用,通过“阳光工程”、“科技进万家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二是抓好 “四个提升、三到位”畜牧业上台阶工作。“四个提升”即:畜禽产业区域优势进一步提升,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三个到位”即: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服务到位。三是合理发展畜牧业。全面积极推行“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防疫严格、设施齐全、治污达标、管理科学”规模养殖的畜牧业,鼓励有条件的养殖户联合建设养殖小区。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加强实用技术推广,建立了一批科学养殖技术示范区和合作社组织,并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科学养殖技术的推广普及。四是加大畜牧业技术推广,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收集有关信息。紧紧围绕“黄牛振兴计划、生猪462计划、奶牛跨越计划”、“畜牧进万家活动”强力抓好畜禽良种的引进和繁育,良种普及和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重点推广秸秆青贮种草养畜技术、黄淮白山羊标准化养殖技术、无公害畜禽生产技术、皖西白鹅高效养殖技术、发酵床生态养猪及瘦肉型猪配套饲养技术、优质肉兔生产等实用技术。建立健全畜牧信息收集、分析和制度,加强对畜牧业生产的预测预警,及时市场信息,指导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

3、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

篇12

[中图分类号] S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6-0278-01

一、江城县概述

1.发展畜牧产业的主观因素

江城县位于云南省,由于其季风气候特征明显。它的的气温较为温暖湿润,降雨充沛,并且没有霜冻现象。这种气候非常适合牧草的生长,所以该地区内草场和山林地区的占地面积较大。并且牧草的品质也较为上乘,这种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是该地区进行畜牧业生产的优势之一。我县进行畜牧业生产的另一个优势与地理位置有关。它比邻老挝和越南,并且国境线绵长,这一地理优势可以开拓国内外市场。若能够利用好这个地理优势,将会对我县畜牧生产产生极大的助力。

2.发展畜牧产业的客观因素

我县的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是进行畜牧生产的主观原因。市场需求和政策条件则是该地区进行畜牧业生产的客观原因。我国的猪肉产量巨大,但是由于饲养猪需要耗费大量的粮食。在饲养猪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粮食费用,这使得猪肉的经济报酬不高。而畜牧业饲养的牛羊这些食草动物,投入和消耗只有草场和山林,极大地节省了成本,经济效益也较高。所以,当今的肉类市场急需牛羊这些畜牧牲畜的投入。江城县的政府,采取宏观调控,对它的牲畜价格进行严格控制。牲畜的价格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以较小的幅度上下浮动,这保证了农民经济收益。农民的利益得到保障,自然积极性也得到调动,从而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政府为了方便畜牧产品的向外销售,加大了公路的建设。便利的交通,也为畜牧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二、江城县畜牧生产中的问题及其原因

1.粗放型的放养方式

我县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并且加上市场的助力。畜牧生产以喜人的速度发展,制造了较大的经济利润。但是在畜牧生产不断发展过程中,一系列问题也相应地慢慢浮出水面,阻碍了该地区的畜牧业生产。我县畜牧业生产中主要遇到下面几个问题。首先,畜牧业还停留在较为落后的方式上,粗放型的放养为主要方式。这种放养方式往往不注重对草地的保护。对草场的过度使用,并且没有给草场进行休整的时间。导致草场不断退化,草质下降,不利于畜牧业的长期发展。

2.牲畜的品种退化

饲养的牲畜多为散放散养,再加上没有进行科学的配种,放任牲畜自行。自行必然导致近交、,使得牲畜的质量无法提高,甚至出现退化现象。牲畜的体型、生长和产肉率的标准都不高。牲畜的品种质量不高,使得该地区的畜牧生产发展缓慢。

3.饲养方式不科学

科学的饲养方式覆盖面低,“科技就是生产力”这句话是绝对没错的。在此拿新西兰这个国家来进行说明。新西兰的畜牧业非常发达,并且全部采用科学的方法对牲畜进行饲养。牲畜的肉、奶和污毛的产量都远超我国。该地区的畜牧业生产已经不能跟上时代进步的脚步。所以说,对牲畜进行科学的饲养是我县畜牧业生产发展的必经之路,并且可以说是眼下的当务之急。

4.政府投放的资金不足

政府对畜牧业产业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县政府未投入足够的资金发展畜牧业产业,导致资金链衔接不上。资金的不足,导致对牲畜的疫情防治无法落实到位,由于对疫情的防治力度不够,农民往往因为一场疾病的集中爆发而承受经济的巨大损失,牲畜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对该地区畜牧产业品牌的建设非常不利。

三、江城县畜牧业生产问题的解决对策

1.科学放养,划区轮牧

上文提到了关于我县畜牧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四个问题。这些问题在短期内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不大,但是长期以往,将会严重制约我县畜牧业的发展。导致畜牧业的发展停滞不前。本文针对这四个问题,对它的畜牧业生产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对于粗放型的放牧方式导致的草场退化问题,应当进行科学的放牧方式。可以对放牧地区进行科学规划,进行划区轮牧。首先要了解的便是草场牧场的生长周期,还有牲畜对牧草的需求程度。将牧场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其中要注意的是草场的大小应当满足牲畜的需求,不能太小导致牲畜进食量不足,也不能太大导致草场的利用率不够。然后以一定的时间单位为基准,进行轮牧。这种划区轮牧的方式,能够避免一块区域的草场被频繁地使用,能够让草场得到休养的时间。并且对草场的利用率也得到提高,不会造成过度使用,也不会造成草场闲置。能够解决草场退化的问题,并且能够保证牧草的质量,有利于对畜牧业的长期发展。

2.培养优质畜种

对于牲畜品种的问题,应当引进优质的畜种与当地原先的畜种进行杂交,培养出肉率高、生产率高、抵抗力强、出毛量大和产奶量大的畜种。并且对这些畜种都进行标实,进行科学管理,避免近亲。只有这样,这才保证牲畜的质量牲畜的质量提升上去,价格自然也随之提高,农民的收入也会得到增加。

3.进行科学饲养

对于畜牧产业没有进行科学饲养,导致牲畜的附加值不高这一现象。可以采用科学的饲养方式得到解决。牲畜的饲料应不仅仅只是普通的牧草而已,即使牧草的质量再好,再丰美,但是由于饲料过于单一,对牲畜的质量提升并不会有太大的效果。应当对牧草进行科学的改造,进行科学的饲养方式。具体做法是在给牲畜喂食牧草的同时,喂食能够增加牲畜的产肉量和产奶量的人工合成饲料。这样能大大提高牲畜的质量,牲畜的附加值增加,经济效益更加显著。

4.政府加大资金的投入

对于由于政府投入的资金不足导致的畜牧产业发展缓慢的问题。首先,应当让政府意识到发展畜牧产业对县城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力,从而让政府加大资金的投入。那么这些资金又该如何使用?应当集中于对疫情的防治工作上。研究牲畜易得的疾病,疾病发生时的症状,快速治疗疫情的方法,如何对疫情进行预防。这些举措能够提高牲畜的安全性,有利于该地区打造属于自己的畜牧产业品牌。

总结:我县的畜牧产业拥有绝对的优势。优质的牧草,国内外市场同时发展,便利的交通,都是畜牧产业发展的助力。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但只要能够及时意识到这些问题。并且引起重视,对畜牧产业不断进行改进。那么我县的畜牧产业必然会往更深层次的方面发展,并且打造出自己的品牌。

篇13

一是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生产方式,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专业场户,生产的随意性比较大,只是根据自身的条件,随意建场,人畜混居,畜舍简陋,场址选择、场区布局不合理,饲养环境复杂,缺乏基本的动物卫生防疫条件,不仅给动物防疫带来很大困难,而且不能使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综合效益不高。

二是规模养殖发展的要求与滞后的基础设施改造投入、技术人员知识更新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部分政企技企联系制度流于形式等主客观因素的存在,都制约着畜牧生产的发展。

三是规模养殖的标准不高。相当一部分规模养殖场虽然存出栏量上去了,但规划、建设、饲养管理、防疫、粪污处理和规范化要求有一定差距。

四是基础设施及畜禽产品安全有待于提高:投入不足,畜禽良种繁育等基础设施总体薄弱;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畜牧业饲养方式落后,使用违禁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畜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动物疫病防治问题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

全面贯彻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发展、保护、监管、创新”八字工作要领,实现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围绕“保护环境、生产优质无公害畜禽产品”为中心,以“畜禽品种改良、生态养殖”为切入点,抓好动物疫病防控、畜牧业投入品监管和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畜牧上台阶工程目标。

三、新形势下促进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一是科学地转变经营方式。首先是转变饲养方式。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养殖模式,从生产方式上进行改革,提倡“集中连片、各有重点、你我不同、和平发展”畜牧业发展新格局,逐步减少散饲养户,扩大单元饲养规模,进一步向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其次是完善建场审批制度。对新建的规模养殖场,必须经畜牧部门审核、审批,凡场址选择、饲养规模、环保条件、技术力量、疫病防控、布局结构等达不到标准的,一律不允许兴建。最后是坚持“三退三进三结合”原则。规模小的养殖场户要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庄,进入规模、进入小区、进入市场,与龙头企业相结合、与环保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标准化、生态化、园林式养殖小区,促进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畜产品质量。

二是科学谋划畜牧业的发展策略。首先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新时期,决策、管理、服务部门和生产主体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畜牧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要从战略高度统筹畜牧业,摆脱目前困境,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加大畜牧技术推广应用,通过“阳光工程”、“科技进万家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其次是抓好“四个提升、三到位”畜牧业上台阶工作。“四个提升”即:畜禽产业区域优势进一步提升,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三个到位”即: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服务到位。再次是合理发展畜牧业。全面积极推行“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防疫严格、设施齐全、治污达标、管理科学”规模养殖的畜牧业,鼓励有条件的养殖户联合建设养殖小区。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加强实用技术推广,建立了一批科学养殖技术示范区和合作社组织,并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科学养殖技术的推广普及。四是加大畜牧业技术推广,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收集有关信息。紧紧围绕“黄牛振兴计划、生猪462计划、奶牛跨越计划”、“畜牧进万家活动”强力抓好畜禽良种的引进和繁育,良种普及和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重点推广秸秆青贮种草养畜技术、黄淮白山羊标准化养殖技术、无公害畜禽生产技术、皖西白鹅高效养殖技术、发酵床生态养猪及瘦肉型猪配套饲养技术、优质肉兔生产等实用技术。建立健全畜牧信息收集、分析和制度,加强对畜牧业生产的预测预警,及时市场信息,指导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

三是全面提高畜产品的质量。一是加大投入品监管。大力推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规范产地环境、饲养、用药、防疫标准,控制农残、药残;要加快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加强对畜产品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包装标志、市场准入等全程监管;强化产地检疫,规范屠宰检疫。二是加大疫病防控,降低养殖风险。科学地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完善县、乡(镇)、村动物防疫机构,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增加动物疫病防控的投入,提高畜禽免疫密度,增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可以避免疫病给畜牧业带来风险。

四是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畜牧业可持续性、连续性、可再生性发展的前提。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畜禽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畜牧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就必须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以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创造优美环境、实现畜牧业健康发展为目标,促进畜牧业与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