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互联网信息安全评估

互联网信息安全评估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33:1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互联网信息安全评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互联网信息安全评估

篇1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包括下列情形:

(一)开办论坛、博客、微博客、聊天室、通讯群组、公众账号、短视频、网络直播、信息分享、小程序等信息服务或者附设相应功能;

(二)开办提供公众舆论表达渠道或者具有发动社会公众从事特定活动能力的其他互联网信息服务。

第三条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照本规定自行开展安全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负责:

(一)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信息服务上线,或者信息服务增设相关功能的;

(二)使用新技术新应用,使信息服务的功能属性、技术实现方式、基础资源配置等发生重大变更,导致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发生重大变化的;

(三)用户规模显著增加,导致信息服务的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发生重大变化的;

(四)发生违法有害信息传播扩散,表明已有安全措施难以有效防控网络安全风险的;

(五)地市级以上网信部门或者公安机关书面通知需要进行安全评估的其他情形。

第四条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可以自行实施安全评估,也可以委托第三方安全评估机构实施。

第五条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开展安全评估,应当对信息服务和新技术新应用的合法性,落实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标准规定的安全措施的有效性,防控安全风险的有效性等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重点评估下列内容:

(一)确定与所提供服务相适应的安全管理负责人、信息审核人员或者建立安全管理机构的情况;

(二)用户真实身份核验以及注册信息留存措施;

(三)对用户的账号、操作时间、操作类型、网络源地址和目标地址、网络源端口、客户端硬件特征等日志信息,以及用户信息记录的留存措施;

(四)对用户账号和通讯群组名称、昵称、简介、备注、标识,信息、转发、评论和通讯群组等服务功能中违法有害信息的防范处置和有关记录保存措施;

(五)个人信息保护以及防范违法有害信息传播扩散、社会动员功能失控风险的技术措施;

(六)建立投诉、举报制度,公布投诉、举报方式等信息,及时受理并处理有关投诉和举报的情况;

(七)建立为网信部门依法履行互联网信息服务监督管理职责提供技术、数据支持和协助的工作机制的情况;

(八)建立为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依法维护国家安全和查处违法犯罪提供技术、数据支持和协助的工作机制的情况。

第六条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在安全评估中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及时整改,直至消除相关安全隐患。

经过安全评估,符合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标准的,应当形成安全评估报告。安全评估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功能、服务范围、软硬件设施、部署位置等基本情况和相关证照获取情况;

(二)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落实情况及风险防控效果;

(三)安全评估结论;

(四)其他应当说明的相关情况。

第七条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将安全评估报告通过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提交所在地地市级以上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

具有本规定第三条第一项、第二项情形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在信息服务、新技术新应用上线或者功能增设前提交安全评估报告;具有本规定第三条第三、四、五项情形的,应当自相关情形发生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提交安全评估报告。

第八条 地市级以上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应当依据各自职责对安全评估报告进行书面审查。

发现安全评估报告内容、项目缺失,或者安全评估方法明显不当的,应当责令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限期重新评估。

发现安全评估报告内容不清的,可以责令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补充说明。

第九条 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根据对安全评估报告的书面审查情况,认为有必要的,应当依据各自职责对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开展现场检查。

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开展现场检查原则上应当联合实施,不得干扰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正常的业务活动。

第十条 对存在较大安全风险、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省级以上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应当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必要时可以会同属地相关部门开展现场检查。

第十一条 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开展现场检查,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规定进行。

第十二条 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应当建立监测管理制度,加强网络安全风险管理,督促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依法履行网络安全义务。

发现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未按本规定开展安全评估的,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应当通知其按本规定开展安全评估。

第十三条 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发现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拒不按照本规定开展安全评估的,应当通过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向公众提示该互联网信息服务存在安全风险,并依照各自职责对该互联网信息服务实施监督检查,发现存在违法行为的,应当依法处理。

第十四条 网信部门统筹协调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安全评估工作,公安机关的安全评估工作情况定期通报网信部门。

篇2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述

1.互联网金融的定义互联网金融就是指传统的金融结构利用互联网技术,两者进行有机的相互融合,在支付、投资的新兴金融业务模式。大概从两个方面来分析新兴金融业务模式的改革。首先互联网领头人在互联网的金融发展中不断探索创新,使人民更好的融入其中。其次打破传统的面对面交易模式,保证在金融交易上更加方便快捷,方便人们的生活。2.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之路互联网金融逐渐发展成为了第三方支付、信息化金融机构等金融模式的联合,伴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交易模式逐渐转变为了物流快递的形式,网络的虚拟化与资金流向在时间上大不相同,在交易时买家会担心如果收不到商品怎么办,或者商品质量出现问题谁来负责,卖家也同样会担心客户收到商品之后不付款怎么办,双方在交易时都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特别是在金额较大的时候风险也会随之增加,导致网络交易出现故障。但随着金融的发展,金融体系的主体也会拓展,对互联网进行了较大的改造。

二、互联网金融信息的特征

1.影响范围广阔作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的互联网,随着国家各个领域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使其逐步成为了重要的数据传播方式。通过大量的互联网金融数据,能够通过表面看出事情的本质,反映出一个国家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现状,是一个能够涉及到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内容,除此之外还有可能被利用去直接影响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但是当互联网金融体系一旦受到范围较大的安全事故,国家的经济体系很有可能变成瘫痪状态,同时也会对国家的安全问题但来不良影响。2.难以评估的风险问题如今的互联网金融操作层面、业务层面甚至是管理层面都会涉及到IT技术,但是现代的业务风险与传统的业务风险相比较,IT风险管理的专业性与技术性更占优势,由于目前还无法准确的制定IT风险的计量标准,最终无法用常规的方法进行检测与控制。例如在面对IT风险的损失衡量、风险程度等等,都没有制定出一套较为具体的计量体系。此外IT风险还极易容易与其他风险相互交织,导致风险的评估与计量更加无法顺利的进行。3.快速的扩散性在信息科技时代,网络技术在互联网金融当中被主要运用,扩展的速度快是网络技术的一大特点。以往的金融业务当中,信息技术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并不是很大,但是在现如今的互联网金融业务中,处于一个环环性扣的状态,其中的任何一个小环节出现问题时都会使风险快速的蔓延到与其相关的系统网络当中,使局部风险扩散开来,甚至导致整个金融市场都受到威胁。此外传统的金融中还有一些离线的业务操作,对于偶尔出现的错误也有时间去更正,但现如今的互联网金融业务都是在线操作的,一旦出现问题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爆发,纠正错误的机会被大大减小,加大了风险补救成本。

三、金融信息安全问题面临的挑战

1.落后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由于互联网金融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金融行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但是相关的金融信息保障系统并没有完善,伴随着各种不断涌现出的理财问题、保险问题,这对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无疑是一种如履薄冰的行为。以此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需要强大的互联网金融安全信息保障体系作为强大的后盾,不完善的金融信息安全一定会加大金融业务的风险问题。就现代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而言,不相融洽的金融业务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尽管可以维持着金融业务的顺利开展,但这样的局面随时都可能受到威胁。2.难以预防的网络安全问题威胁金融安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难以防控的网络安全,这一安全隐患也是互联网安全自身存在的问题。匿名性与开放性是互联网自身的性质,导致许多不法分子有机可乘,这也是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所要重点注意的。想要在互联网这个平台上健康的发展金融行业,从根本上解决网络安全问题,将它从一个难点问题发展到重点问题。互联网金融安全问题不仅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凡事都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发展,要将压力转变为动力,使互联网金融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根本上的解决。另一方面威胁互联网金融安全,会影响到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3.快速更新的互联网金融技术快速更新的互联网技术应用也是金融安全信息所面临的另一挑战,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发展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出来,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打破了传统金融业务的机制,消费者的个人金融信息安全也受到了泄露的风险。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应用技术不仅使互联网金融安全问题受到挑战也使互联网技术更加快速的发展。因此制定出相关的安全管理策略来保证其安全的运行,成为了当今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关键问题。

四、加强互联网金融信息的相关对策

1.强化金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因为外界的安全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为了确保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来保证金融信息安全必不可少。有了相关体系的支持才能保证互联网金融安全的平稳运行,我国现存的金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依旧以传统的金融信息安全问题为基础,这显然已经跟不上现如今的互联网金融信息的安全需要。因此国家将强相关制度的建立,提供最高端严谨的技术支持,以完善当前金融信息安全保障为基础,随时关注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变化,最终实现金融安全问题的防范。2.对信息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对计算机信息安全保护进行分等级划分,再对互联网金融信息进行安全风险评估。评估这一环节可以预防可能引发信息安全问题产生的风险,根据完整性与保密性存在的薄弱环节。对风险进行评估之前,为了防止计算风险值时存在误差,可以事先采取相关的安全防范措施。在对风险评估进行一段之后,所计算的综合值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误差,这一因素也会随时影响到互联网金融中的资产。最后就是计算风险综合值的公式,它是利用字母的代表值和之前所分析的信息安全风险所联系,从而降低风险值的范围。3.对网络身份进行认证在互联网时代当中无疑就是交易形式发生了改变,交易过程中双方无法运用面对面方式确认是否是合法身份,但是在交易的过程中个人的信息就会被传送,如果有不法分子居心叵测,那么信息的安全风险就会大大提升。为了保证互联网金融信息的安全,双方在信息交换之前能够对真正的身份进行确认,所以交换信息的基础与关键就是身份证。采用身份证实名制的策略,设置一个网络身份证认证中心,运用集中式的方法对网络身份证确认,并通过一些安全设置防止非法网络用户的登路。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的这个大背景下,金融信息中的安全问题至关重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必定是金融发展的趋势,对信息安全问题也提出了许多的挑战,因此需要多方面的相互协调发展。首先要保证金融系统的可靠性和技术手段的及时更新,其次需要国家在法律条约与相关技术方面提出有效的支持,最后需要互联网用户、金融机构等金融参与者学会自我约束遵纪守法。新型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与传统的金融业相似,简而言之就是微观监督与宏观调控的结合,两者要相辅相成共同进步。由此更好的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更好的服务于人民。

参考文献:

[1]颜秋霞.“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体系构建的对策研究--以互联网银行为例[J].时代金融,2017(08).

篇3

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不仅面临着互联网自身存在的安全风险,还面临着金融业务新技术与新形势的挑战,后者也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发展障碍。1、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速度滞后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速度。由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为金融业务提供了全新的发展平台与端口,众多理财、保险类互联网金融业务乘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态势不断涌出,在相关的金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尚未建立与完善之际,这种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无疑是一种如履薄冰的繁荣。网络病毒的侵袭使得这种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安全运行成为了一种偶然,如果不能及时构建严密的金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那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则会变成无稽之谈。2、层出不穷的互联技术应用是当前金融信息安全面临的最大挑战。由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以及大数据等新兴分析技术的兴起,打破了传统金融业务的运行机制,也为消费者的金融信息安全增添了更多威胁。互联技术应用已经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必须为其制定出相应的安全管理策略,来保证其安全运行。3、网络安全防控是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防范的难点。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另一重要安全隐患便是互联网自身存在的安全漏洞。互联网由于其自身的开放性和匿名性特点,为许多网上金融犯罪提供了便利,这也是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防范的重难点。要想依附互联网这一平台展开相关金融业务,必须在网络安全防控方面有所作为。

二、相关对策建议

1、完善顶层设计,尽快构建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需要的金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互联网金融的安全平稳运行离不开相关保障体系的保驾护航,我国当前已经存在的金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主要是根据传统金融信息安全问题而建立的,这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发展得日新月异的互联网金融的信息安全需要。所以,国家必须做好相关顶层设计,在安全保障技术方面提供最严密、最尖端的技术支持,加快金融信息安全方面的人才建设,在对当前金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进行完善的前提下,时刻关注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整体发展态势,以实现金融信息安全问题的有效预测与防范。2、加快安全网络体系建设,最大限度提升金融网络防御攻击的水平。作为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依附的主要平台,互联网有必要进一步减少自身存在的安全隐患,从而为金融网络的自身防御提供高安全系数的保障。互联网可基于大数据分析,对于不同的金融业务平台进行相关数据分析,为互联网金融业务所的平台进行信用评估,从而为消费者进行选择时提供相关参考性意见。3、加强对新生金融实体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信息安全保障。新生金融实体开通互联网金融业务时,在很大程度上会存在信息安全保障不到位的现象,因此,国家需要对这些新生互联网金融业务进行相关审批,制定出相关的考核检验标准,考核检验新生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整体发展实力以及相关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与投入,严格遵守为消费者负责的态度,为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环境保驾护航。4、积极探索适合监管互联网金融的金融信息安全防范措施。由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处在发展初期,因此缺乏相关管理经验,所以,我国可以借助国外先进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管理经验,对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供相应的支持。还可以展开国际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管理合作,因为互联网金融是面向世界各国的业务,单纯依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无法对涉及国际金融信息安全的问题实现有效处理。

篇4

一、企业安全管理三大问题

自“棱镜门”、iCloud照片泄露、携程及支付宝等企业接连宕机等事件发生之后,信息安全已被国内外政府、行业和企业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提升互联网安全管理、态势感知和风险防范能力,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加强“互联网+”关键领域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信息安全危害事件频频爆发。2015年5月,网易、支付宝、携程、艺龙、知乎、Uber等多家知名企业出现接连宕机,互联网安全问题频繁出现并集中爆发,这为我国企业安全管理敲响了警钟。企业处理突发事件能力较弱。网易、支付宝、携程等互联网企业宕机后,很长时间才得以解决,表明企业在应对安全威胁突况时的力不从心,也反映出企业对信息安全中的外部威胁难以进行有效防范和及时应对。目前,我国互联网企业总体停留在安全保障、被动防御阶段,并未形成明确推进信息安全的管理措施。企业对信息安全重视程度不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用于信息安全方面的投资还很低,尚未占到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总成本的2%,而国外企业用于安全系统的投资占整个网络建设投资的15%~20%。例如,2014年我国信息安全投资总额为22亿美元,不及美国的3.2%,且企业投资重点集中在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产品更新换代等,对安全服务投入明显不足。许多企业口头上重视信息安全,但未付诸实践。

二、构筑企业安全三重防线

建设合理先进的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企业应重点加大对安全评估测评工具及技术、数据防泄露及敏感信息防护技术、大规模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技术和统一身份管理与认证技术的研发投入,重点建设一个集风险评估、安全策略、防御体系、实时检测、数据恢复、安全跟踪和动态调整为一体的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加大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视力度,从产品、技术、管理和制度多个维度来解决信息安全问题。建立信息安全风险防范和灾难应对体系。建议企业参照金融行业的管理模式,主动建立风险防范和灾难应对体系,出台具备面对突发状况的应急方案和数据备份双重机制,并重点开展以下工作:完善、优化企业内部网络架构,构建全方位的数据泄露防护系统,建立一体化的本地/异地备份与容灾体系,建立防火墙、防入侵及一体化安全网关解决方案,提高漏洞发现及应急解决能力、减少高危漏洞带来的危害。联手产业链上下游共筑安全防线。信息安全已不只是企业本身所能掌控的,比如支付宝服务器故障的主因是杭州市萧山区某地光纤被挖断导致,这就需要电信运营商等加大对光纤光缆安全监督。因此,互联网企业应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携手,做到信息数据、用户隐私、软硬件产品等不同类型的安全问题与行业相对应,有效防范安全管理脱节、错位等问题发生。随着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信息安全威胁事件出现常态化趋势。企业应紧密围绕内部和外部环境,加大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力度,有效减免信息安全危机事件。

作者:宋德王 单位:赛迪智库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所

篇5

棱镜门事件折射出美国通过国内高科技公司实施全球网络空间霸权的战略图谋,为我国金融业敲响警钟。是国外对中国金融信息的窃取仅次于军事情报,我国金融业核心软硬件多为国外企业产品,使得我国金融信息系统容易被国外掌控,为行业信息安全埋下隐患。服务外包对国外厂商依赖度较高,加大了风险控制难度,敏感信息、核心技术泄密的可能性增加。我国对外政治经济摩擦不断增多,金融改革持续推进,竞争进一步激烈,金融机构数据中心遭受境外黑客攻击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例如,2013年11月29日,“中国煤炭银行”官网被黑,其官网称此次事件系日本金融财阀勾结国内金融集团所为。

(二)互联网舆情威胁不容忽视

互联网是广大网民获取信息资源、表达诉求最便捷和最有效的平台。微博客、网络社区、论坛等网络舆论平台飞速发展,成为社会舆论的发动机。网络舆论与摘要:我国金融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国内外信息安全环境深刻变化,金融机构须定期判断和分析国内外信息安全形势,不断提高风险防范水平。本文分析了当前金融业面临的信息安全形势,并从完善信息安全组织机制、夯实信息安全基础、强化互联网风险防范等角度提出应对策略和建议。关键词:金融业;信息安全;安全威胁;形势分析;应对策略传统媒体相互呼应,将迅速形成风险扩散的“蝴蝶效应”,放大信息安全风险。一旦金融机构局部的信息安全风险被网络聚焦、放大,会加大风险控制与事件处置的难度。此外,一些组织或个人出于竞争、报复或利益的目的,通过互联网关于金融机构的不实信息,营造“伪舆论”。还有一些小摩擦或小纠纷,由于没有得到及时察觉和合理处置,引发网民围观,形成网络热点事件。这些不仅会严重影响金融机构声誉,还会给整个行业带来不良社会影响,甚至造成巨额经济损失,实力相对较小的微型金融机构可能面临倒闭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使信息安全形势更趋复杂

2013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出现了快速发展势头,被称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各大互联网企业巨头纷纷进军互联网金融,推出“余额宝”、“微银行”、“京宝贝”等金融产品和服务。面对激烈竞争,传统金融机构积级调整战略介入其中。互联网金融为金融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同样引入了信息安全风险和威胁。除具有传统金融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利率风险外,互联网金融还存有信息技术导致的平台风险、技术风险、系统安全风险和基于虚拟金融服务的业务风险,且风险诱因更加复杂、风险扩散传播速度更快。移动互联网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互联网金融随处可及,互联网金融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将成为网络钓鱼、黑客攻击的新目标,金融业面临信息安全形式更趋复杂。

二、新形势下金融业信息安全应对策略

(一)完善信息安全工作的组织机制

组织机制是保障信息安全最基础、最有效的长效机制,金融机构要基于当前信息安全形势和监管部门要求,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工作的组织机制。

1.明确不同部门和岗位的信息安全职责。当前,保障信息安全已不是一个或几个部门的责任,而是机构内所有部门、全体员工共同的职责。金融机构要明确业务部门、内控部门与技术部门共担信息安全风险的责任,将信息安全保障纳入到各岗位职责中,将信息安全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努力形成全员参与信息安全保障的局面。

2.严格信息安全责任追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落实信息安全问责制,把信息安全风险的防范、识别、消除纳入业绩考核范畴,使所有员工意识到信息安全责任重于天。

3.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建立健全制度落实的规范流程和监督检查机制,关注各流程、环节之间的衔接性,实现部门自控与机构内控相结合。及时发现和解决制度执行中的问题,保证制度的有效落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夯实信息安全基础,提升风险防范水平

信息安全工作涉及内容较多,内外部的信息安全威胁不断发生变化,信息安全保障和风险防范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项不断建设、持续完善的工程。金融机构应根据机构现状和内外部安全形势,科学制定机构信息安全发展规划,有重点、有层次推进机构信息安全工作,不断提升信息安全防范水平。

1.切实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工作。按照国家有关等级保护和分级保护的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开展等级保护和分级保护工作,严格遵照安全等级划分标准确定机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并按相应等级具体要求,建设安全设施、建立安全制度、落实安全责任,接受公安机关、保密部门、国家密码工作部门对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监督、指导,保障信息系统安全。

2.稳步推进信息产品国产化进程。“棱镜门”事件后,信息安全国产化进程加快,金融业要牢牢把握国产化机遇期,以安全生产为底线,按照“推广成熟、扩大基本成熟、试点逐步成熟、攻关不成熟”的策略,稳步推进金融业信息技术国产化进程,逐步实现信息安全产品、关键设备、核心系统、系统等国有产品替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提高自主运维能力和水平,逐渐减少对国外企业外包服务的依赖。

3.安全管理与技术防护并重。综合使用多种安全机制,将不同安全机制的保护效果有机结合,安全管理与技术防护双管齐下,相互配合,形成完整的立体防护体系。金融机构要摒弃“重技术,轻管理”的认识误区,突出安全管理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中的重要性,增强技术防护体系的效率和效果,弥补当前技术不能完全解决的安全缺陷,实现最佳的保护效果。

4.完善灾备体系建设和管理。灾备体系是保障金融业务连续性的重要防线,是维护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的重要措施。金融机构要把灾备中心建设规划提升到国家信息安全战略高度予以重视,扎实做好机构灾备中心布局规划和灾备建设工作。定期研究、评估当前灾备中心布局,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对于核心业务系统,要实现应用级备份,保证突发事件发生时可及时恢复业务运营。确保备份数据的有效性,定期对冗余备份系统、备份介质进行深度可用性验证。

5.加强人员操作行为管理,防范操作风险。从风险防范角度进一步完善网络和信息系统的操作流程,加强操作流程管理和审查,实现人员操作事前能控制、事中可监控、事后有审计,使风险防范从“管住人”进一步发展到“管住行为”。善于运用技术手段加强对操作风险防控,达到从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防范技术人员操作风险的目标,确保操作零风险。

6.提高机房设施保障水平。计算机机房是信息中心的核心部位,除承载机构的重要网络和信息系统外,还有空调、消防、防雷等保障机房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机房设施。要加强机房设施的监测和风险评估工作,确保UPS供配电子系统、机房空调子系统、防雷接地子系统、设备监控子系统、机柜微环境子系统、安全消防子系统等机房设施健康运转,为机房这个“躯体”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血液”,保障作为“器官”的各信息系统正常运行。将机房设施安全放在同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同等重要地位,发现风险隐患及时整改,勿将本应发挥安全保障功能的机房设施变成风险易发区域。

7.重视应急演练工作,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全面评估信息安全风险,建立风险全覆盖的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演练常态化工作机制。根据风险的等级和影响程度,合理确定单项演练、综合演练、跨部门演练、跨地域演练等不同类型演练的组合,具备应对不同类型风险的应急处置能力。依据风险的变化和应急演练效果完善应急预案,不断提高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坚持在演练中锻炼队伍,持续提高人员的风险意识和突发事件的响应处置能力。

(三)强化互联网风险防控工作

篇6

信息安全是影响到社会公共安全以及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均已认识到互联网信息安全对于国家重大利益的影响,信息安全属于互联往经济方面的最高点,同时也是促进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以及互联网发展的重要环节,现阶段信息安全已成为互联网发展的迫切要求。现对互联网信息安全的控制技术以及特点进行浅述,并浅析加密技术在保障互联网信息安全中的应用。

一、互联网信息安全的控制技术以及特点

1.1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在外部网络以及保护网络之间采用网络综合技术设置一道屏障,从而对外部网络以及受保护网络进行分隔,以防止具有破坏可能性以及无法预测的危险因素侵入系统。

1.2生物识别技术

生物识别的控制技术具有可复制性这一特点,该技术的安全等级与传统的身份验证机相比,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骨架、掌纹、视网膜、面孔、声音以及指纹等均是人体生物特征,其中指纹以其稳定性、唯一性与再生性等特点成为最受关注的特征[1]。此外,签名识别以及视网膜识别的技术研究近年来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3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这一种可及时发现并向系统报告未授权情况或是异常现象的技术是为了保证计算机系统安全而设计、配置的,该控制技术用于检测网络中不安全因素。

1.4数据加密技术

数据加密是采用密码算法转换明文数据为具有辨别难度的密文数据,采取不同的密钥可通过相同的加密算法转换出多种密文。

1.5网络安全漏洞扫描技术

由于漏洞检测以及安全风险评估的技术可预知主体可能会受到的攻击,并对该行为与后果进行具体指证,因此网络安全行业特别重视该技术。在维护信息安全中应用该技术不仅可对系统资源识别检测,还可分析资源受攻击的可能性,掌握系统支撑体的脆弱性,以评估现存的安全风险。

1.6安全审计技术

安全审计的控制技术通常是采用某种或是多种被称为扫描器的安全检测工具,采取漏洞预先扫描的措施,以检查计算机系统中是否存在安全漏洞,通过检查报告掌握系统薄弱环节,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强系统的安全性。

二、加密技术在保障互联网信息安全中的应用

2.1电子商务方面

为了保障消费者在互联网中进行不同的商务活动,免于担忧自身的银行卡账号被盗用,现阶段各消费者已逐渐开始应用RSA加密技术以提高其银行卡交易的安全。NETSCAPE公司针对此现象提供了称为SSL(安全插座层)的加密技术,该技术以RSA与保密密钥在互联网中的应用作为基础。SSL技术同时应用对称与非对称的加密手段,客户在与电子商务服务器沟通过程中,有一个会话密钥(SK)在客户方生成,接着客户方通过服务器端提供的公钥对会话进行加密,然后再传至服务器端,待双方均知道SK后,则采用SK加密和解密传输数据[2]。此外,服务端在给客户发送公钥时均需要首先向相关的发证机关进行申请,获取认证。

2.2虚拟专用网络(VPN)方面

数据在离开了发送者的局域网时,应首先通过用户端与互联网连接的路由器进行加密,以加密形式在互联网中传送数据,在数据到达目的LAN处的路由器时,由路由器解密数据,而目的LAN处的用户便可获取真实信息。

三、网络信息安全的实现对策

3.1系统安全对策

修补服务系统、操作系统以及数据库中的漏洞并进行安全加固,针对重点业务的服务器构建严格的审核制度,以保证重点业务的安全性[3]。尽量解决因不同漏洞所引起的安全问题,杜绝各类安全隐患,例如病毒、系统缺陷、非法访问以及黑客入侵等。

3.2安全管理对策

根据企业对信息安全的要求,不断完善各方面管理机制,例如人才管理、安全服务、应急响应、资产管理、人员管理、站点维护管理等等,同时结合管理技术,为企业建立一套较为健全的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

3.3纵深防御对策

在计算机安全系统中,其防火墙就等同于网络系统在入口处的保安,根据用户所设定的条件判断各类数据表能否进入系统,将具有攻击性的恶意数据包抵挡在门外。入侵检测系统可对网络或是关键的主机进行监控,其效果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摄像机,对各项入侵行为进行监控,特别是具有潜在攻击特点的行为,严重时可联合防火墙,将入侵行为及时阻断。大部分黑客在试探攻击时,均是采取一些已知的攻击手段进行试探。而入侵检测系统中的实施监测功能,可发现黑客的攻击企图,即入侵检测系统发现并相应黑客攻击系统的时间小于黑客攻破系统的时间,通过入侵检测系统可对网络外部或是内部的攻击行为快速定位,并检测内部流量的异常现象,对于保障网络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7

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而征信是对信用主体(企业或个人)的信用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并提供给信息使用者的活动。目的是为了防范信用风险、保障交易安全,促进形成诚信者受益、失信者受惩戒的社会环境。由于我国现有的征信体系数据来源的局限性,使用传统的征信调查方法与信息分析方法存在着评估效率低、准确性不高、评估成本高等问题。创新征信方法,适应新阶段互联网金融对征信的需求,成为了行业内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互联网征信就是大数据时代产生的新型征信模式,其基本理念是一切数据都与信用有关,在能够获取的所有数据中尽可能地挖掘信用信息,通过应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从大数据采集和大数据分析两个层面为征信主体挖掘信用。不仅拓宽了信用信息来源的渠道,尽可能地收集关于个人或企业的全维度信息,而且通过创新信用信息分析方法的方式和征信产品的方式,全面展现个人或企业的信用情况

通过互联网征信与传统征信的比较,我们发现主要区别如下:①就征信主体来说,两种征信体系的征信机构都包括金融机构、传统征信机构和互联网公司,但传统征信体系征信机构主体为金融机构,互联网征信体系征信机构主体为互联网征信机构。②就服务人群来说,现阶段传统信用体系仅能覆盖具有信用卡及信用报告的人群,互联网征信体系将能覆盖包括传统征信体系在内以外的大部分人群,包括不具有信用报告的大学生群体。③就信息类型来说,传统征信体系更看重个人的资产负债表、现金流水等信息,而互联网征信体系更为看重征信人的消费、生活习惯、交易记录、消费信贷等信息。

我国互联网征信的发展现状可以概括为一下三点:

(1)互联网征信需求旺盛。随着中国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传统征信从实时性、全面性上已经无法满足社会活动对信用信息的需求,互联网征信体系的建成已经成为互联网金融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点。同时,传统征信方式下较高的征信成本和对征信主体资格的限制已经无法适应信用普及化、社会化的要求。

(2)互联网征信活动日益频繁。 以宜信为代表的P2P借贷机构,建立自身网贷平台,根据收集的信用信息,自建客户信用系统。一些小型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如针对大学生市场开发的大学生消费信贷市场中的众多互联网金融公司,以某一个细分市场为切入点,为其客户提供透支服务,从而收集信用信息。

(3)政策逐步出台 平台初具规模。由于信用信息收集整理的敏感性,虽然互联网征信活动日益频繁,但普及性的互联网征信系统并未能实现。直到2015年1月5号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正式的互联网征信平台初步搭建起来。

基于上述情况,对我国的互联网征信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数据授权开放。当互联网金融市场中互联网征信信息作为个人一项金融资产的时候,互联网征信机构所掌握的信用信息将和互联网金融机构合理对接,并将信用评分评级运用到社会生活中,推动普惠金融和便捷生活。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数据的触角已经无所不在,但对于个人隐私保护的挑战也相伴而来。对于从事互联网征信的公司而言,获取使用数据要合规合法。在此时合理的数据授权开放模式将是较为合理的信息获取使用方式。

(2)业务领域专业化。互联网征信应用的各个业务领域中, 征信手段、信用评价标准各不相同。在征信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业务领域自身的特点,结合征信主体的行为,才能得到高质量的信用评价信息,从而合理的判断征信主体的信用状况。因此, 互联网征信机构要结合自身的业务领域,不断提高征信团队的业务专业化水平,高屋建瓴的设计征信程序和信用评价方法,提高对信用信息质量的判断能力和信息真实性的识别能力。

(3)信息获取激励机制。加强信用信息的安全保障以及信息主体的权益保护,强化部门间合作,建立多渠道的个人信息保障,受理并及时处理信息主体的投诉,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完善异议处理和侵权责任追究制度。给客户足够的安全感。建立信息授权激励机制,为愿意主动授权信息的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4)建立惩戒机制。在法律范围内,建立黑名单制度,完善失信行为信息记录和披露制度,提高失信者的信用补偿成本。加强和各个信用信息使用机构的联系,促进信息共享,在此基础上建立金融、司法、教育、就业等多方面联合惩戒机制,对于严重的失信行为,应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民事和刑事责任。

(5)提高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与互联网征信机构之间的 信息共享度。互联网征信机构要定期将互联网征信数据接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以确保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数据来源覆盖量,使国内没有被传统征信体系覆盖的人群也能够获得信用服务,享受金融普惠。同时促进各行业明确数据标准,共同建设行业的共生环境。

(6)加强信息安全监管。基于大数据平台的互联网征信机构对互联网的依赖度很高,信息数量庞大,用户信息安全问题尤为严峻。首先征信机构要加强数据库信息的安全保障,加强加密技术、认证技术和电子商务安全协议,避免出现窃取信息、篡改信息、假冒、恶意破坏等安全问题,保护用户隐私安全。其次征信机构自身要保障内部信息安全不被泄露,采取物理方式严格避免公司人员复制或泄露信用信息。再者,针对信息安全成立应急部门,及时处理信息安全问题减少对信息主体隐私的损害。

篇8

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逐步完备的电子商务平台给保险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作为一种以网络信息平台为载体的新型商业模式,互联网保险通过互联网平台为客户提供保险产品和服务,实现部分业务或全部流程的网络化,为保险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互联网成为保险业发展的加速器。

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对传统保险业是一个极大地挑战,因为互联网保险所具有的全天随时随地服务的天然优势不仅真正实现了人人平等享有网络优质服务的理念,让人们自由、平等、便捷地享受金融服务,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免去保险营销人员等中介环节,缩短保险业务整体流程的时间,提高营销、服务、售后的效率。所以,保险业如何在网络化、信息化的背景下,融入互联网金融的潮流,成为近年来保险行业和学术界重点关注的课题。

一、我国互联网保险存在的问题

1.互联网保险相关法律法规缺失

虽然近年来,国家开始关注互联网保险,并且也出台了一些相关规章制度,但总体来说,互联网保险相关法律法规依然缺失,目前能对互联网保险营运进行约束与规范的主要法律依据依然是1995年颁布的《保险法》,然而,这部法律所调整的行为主要是传统的保险业务,而互联网保险业务却有着无形的经济保障合同的特性,这使得目前的互联网保险活动并不能真正得到法律法规的调整和规范,如在互联网保险业务中关于电子保单的法律效力、时效等问题仍无具体法律做出明确的司法解释,不利于互联网保险业务的规范健康发展。

2.互联网保险业务中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道德风险

互联网保险是借助信息网络技术进行营销和管理,保险公司和消费者之间不能通过面对面沟通,保险公司不能通过直接接触和观察去了解投保人的风险情况,投保人也缺少了保险营销人员这一了解产品及公司信息的渠道,信息的不对称必然容易产生道德风险。

当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信息共享的个人信用体系,保险公司在不充分了解消费者信用状况的情况下,仅通过网络平台的筛选和辨别,无法真正识别客户所提交资料的真伪。一般来说,投保人在提交审查材料时会提交有利于自己的资料和信息,剔除隐瞒不利于自己顺利投保或有可能增加保费金额的信息,以便实现以更优惠的价格来获得更大的保险权益,这使得保险公司的风险大增。虽然目前的技术水平下,保险公司对于客户风险级别的评估不能十分准确,但部分互联网保险公司为了拓展业务,依然会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对客户进行承保,某些轻率承保的行为必然会给互联网保险业务增加一定的风险,当然最终也会损害消费者权益。

3.互联网保险产品缺乏创新,导致结构单一、同质化现象突出

我国互联网保险的业务模式多是在传统销售渠道基础上增加了一项互联网业务渠道而已,并没有真正改变现有的核心运营模式,更没有设计出个性化、创新的、适合互联网销售的保险产品品种。从目前的实践来看,我国互联网保险产品多同质化,各大实行互联网营销的保险公司的业务基本都集中于交通工具意外险、旅游意外险、简单的寿险、理财类保险等方面,缺乏契合互联网用户消费需求和习惯的个性化产品,缺乏新意的产品自然就没有竞争力。从互联网保险未来的发展来看肯定是弊大于利。

4互联网信息安全技术不成熟,信息安全隐患大

虽然互联网保险机构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保护客户的信息安全,但由于保险公司拥有大量完备的个人和企业信息,因此常被不法分子觊觎。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特征,加之各保险公司对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方面的投入力度各异,致使我国的互联网保险在网络技术安全和信息隐私方面非常薄弱,互联网保险业务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风险,为某些商业机构利用不正当手段篡改或窃取网络保险数据资料提供了可乘之机,使得互联网保险客户的信息资料安全遭受严重的威胁。除此之外,随着互联网保险业务对大数据信息的依赖,互联网信息的商业价值也越来越高,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保险公司内部的少数职员窃取客户的个人资料并泄露出去的情况,做出有损商业道德的事情。而目前我国针对互联网保险的网络信息安全由于缺失有效的监管手段和监管法规,导致互联网保险在开展业务过程中网络风险和市场风险频发。要想促进我国互联网保险能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积极健康发展,有必要加强互联网信息安全建设,保障互联网保险发展中的信息安全。

二、进一步发展我国互联网保U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互联网保险行业存在的问题,本文从以下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促进我国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1.建立健全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其健康运营

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互联网保险新模式,其将互联网线上保险和传统的线下保险业务相结合,在运作中必然需要监管和法律法规的到位,才能有效解决保险业运作过程中常见的网络安全问题和索赔欺诈问题。因此,一方面,加快完善互联网保险发展业务的法律法规。由于互联网保险的迅猛发展,传统保险业的相关法律与具有网络虚拟性的互联网保险并不十分匹配,要想更好的提供给互联网保险业发展的法制环境,必须尽快完备同时适用传统保险业务和互联网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加强网络平台、信息安全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实现互联网保险平台上电子合同、投保、支付、理赔等有法可依,实现互联网保险监管和营运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完善保险行业信用体系建设,降低互联网保险道德风险

保险产品的价格水平与其风险级别相关,而保险行业的盈利水平也基于风险评估。客户的征信记录和风险测评结果对保险公司针对保户制定价格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完善保险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而精确的征信信息、权威评级机构的风险测评对于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开展和运行尤为重要。一方面,积极引导市场对信用产品的需求,培育信用市场主体。利用政府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风险评估机构和征信评定机构,并为其保驾护航,引导其良性发展。同时,政府应鼓励和要求媒体对征信系统进行有效宣传,在整个社会中营造良好信用环境,让诚信深入人心,内化为人们日常行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失信惩罚措施,搭建系统的、可共享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通过与医疗机构、社保机构、交通部门、银行、电子商务等的合作,实现征信信息共享,把信用信息充分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同时要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提高失信成本,提高人们的征信意识。而互联网保险公司则可以借助信息公众平台获取权威数据资料,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风险。

3.重视互联网保险产品创新,丰富产品体系,优化产品结构

篇9

无论是个人、商家,还是社会组织、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均离不开互联网。从目前来看,较为常用的信息安全技术包括:防火墙技术、生物识别技术以及入侵检测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网络信息的安全性。从网络系统以及管理等层面考虑,要想使互联网的信息安全得到全面提升,还有必要从多个方面加以完善。互联网的优势主要包括:其一,能够不受空间限制,实现信息的交换;其二,信息更新速度快,具备时域性特征;其三,具备互动性特征,能够满足人与信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其四,在信息交换过程中,存在诸多形式,包括文字的信息交换、图片的信息交换以及视频的信息交换等。也正因为互联网的诸多优势,使其具备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虽然我国互联网网民的数量众多,但是由于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影响,我国互联网发展和西方发达国家比较起来,尚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商业用途、信息价值以及信息安全等方面。我国互联网内容中,存在着一些低俗信息,这些信息充满了语言上的谩骂以及诽谤等,显然,这些低俗信息违反了国家法律法规。此外,由于互联网信息安全问题的存在,在没有很好的防范措施的情况下,还可能让企业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有必要及时解决信息的安全问题,在确保互联网信息安全的基础上,为互联网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互联网信息安全的三个层次

信息安全属于传统保密技术的延续及其发展,也属于互联网时代出现的一个全新概念。信息安全涵盖的内容很多,信息安全行为主体、信息防护策略以及任务目标等均属于信息安全的内容。要想更为深入地认识信息安全,需从三个层次出发。

第一个层次,被称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层次。从信息内容安全、信息系统安全以及信息网络安全等多个层面来看,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常见的信息安全事件包括信息内容伪造、泄露以及假冒等;信息系y受到病毒感染、攻击以及入侵等;信息网络中断、瘫痪等;信息基础建设被损坏等。显然,确保信息的安全性非常关键。在确保信息的安全性的基础上,才能够使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得到有效控制。

第二个层次,被称为信息安全的影响力层次。网络攻击武器和信息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而美国把网络攻击武器视作杀伤力巨大的破坏性武器。倘若一个国家或企业的信息系统出现瘫痪故障,那么带来的损失将难以估计。显然,信息安全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要想促进网络发展,需要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合理应用信息,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第三个层次,被称为信息安全的技术作用层次。近年来,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及其发展,国家的领海范围有所扩充。而航空技术的进步及发展,也让国家进行了领空的扩展。显然,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网络的支持,而网络疆域的出现,更能够体现出信息安全技术的重要性。要想使国家疆域得到有效发展,需要注重信息安全技术的作用,并逐步提高信息安全。

互联网信息安全的实现

加强互联网信息安全的防御能力。要想使互联网信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有必要加强互联网信息安全的防御能力。互联网信息防御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查找出不良信息以及信息病毒等,进而采取有效防御策略。其中,防火墙技术和入侵检测技术在其中的应用便显得非常关键。防火墙的设置,能够使一些重要信息被窃取的几率大大降低。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不断增加,防火墙技术也不断完善。入侵检测技术主要是对未授权的网络信息或者有违法律法规的信息进行检测,通过检测将这部分不良信息排除,进而确保信息的安全性。除上述提到的两项常用技术外,生物识别技术、数据加密技术等,均能够保证信息的安全性。

加强互联网信息安全的系统化管理。对于互联网来说,其系统的构成存在复杂程度高的特点,主要的子系统包括:操作系统、服务系统、数据库系统。为使系统信息的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需做好每一个子系统的监控以及保护工作。通过系统数据的分析,掌握系统可能受到的损害,进而加强监控。与此同时,还有必要逐步对系统的防御功能进行强化,例如,网络安全漏洞扫描技术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系统的信息安全。通过这项技术,对互联网系统潜在安全隐患进行预警,并进行风险评估,进而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构建完善的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方案。对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方案加以构建,才能够使互联网信息安全得到有效实现。一方面,需加强对信息管理工作人员的教育,提高信息管理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使其认识到加强互联网内外部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使得不法分子传播网络病毒以及攻击网络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另一方面,对于网络秘密信息,未经授权人员不可访问,同时需利用加密处理技术,防范不法分子窃取。此外,为了使网络信息安全在整体上得到有效保障,还有必要构建完善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互联网信息安全的价值

互联网的良好规范发展。要想使互联网在未来具备良性的发展,有必要采取策略,确保互联网信息的安全。从信息安全的价值来看,它能够促进互联网的有序发展。比如,在经济方面,我国目前构建了覆盖全国的公用电信网以及广播电视网等,且互联网逐步渗透到各个行业,对其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然而,由于互联网信息存在一些问题,如病毒传播问题,以及信息管理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防范处理方法,进一步确保信息的安全。在确保网络信息安全的基础上,互联网技术不仅能够稳定企业的经济,还能够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并进一步强化国家的安全。

使用者的权益保证。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国民经济也呈现出不断发展的状况。在这样的大背景、大趋势之下,广大人民群众对信息的依赖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例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开始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学习当中。通过互联网的应用,手机和电脑都能够丰富人们的生活、开拓人们的视野。但人们在“网上冲浪”过程中,势必涉及到信息的、获取,为了保护人们的信息安全,需要采取一些安全技术,如信息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等。在信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基础上,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便能够得到有效保证。

保护电子信息的机密。除上述作用之外,信息安全还具备保护电子信息机密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呈现了快速的发展态势。电子商务关乎一些商业机密信息,以及个人财产信息等。为了使电子商务信息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有必要采取一些防范技术,如公钥加密技术,以及私钥加密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对文件的加密以及解密,进而确保电子商务信息的安全性。总的来说,信息安全能保护电子信息的机密,进而使经济损失以及商业机密窃取等风险事件的发生得到有效控制。此外,VPN加密技术的应用等,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电子信息的机密。

(作者单位分别为新疆警察学院;新疆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篇10

1 物联网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2 体系结构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大致被公认有3个层次,底层是用来感知数据的感知层,第二层是用于传输数据的网络层,最上面则是与行业需求相结合的应用层。如图1所示。

3 物联网信息安全

物联网的安全和互联网的安全问题一样,永远都会是一个被广泛关注的话题。由于物联网连接和处理的对象主要是机器或物以及相关的数据,其“所有权”特性导致物联网信息安全要求比以处理“文本”为主的互联网要高,对“隐私权”保护的要求也更高。

物联网还有可信度问题,包括“防伪”和即用伪造的末端冒充替换,侵入系统,造成真正的末端无法使用等),由此有很多人呼吁要特别关注物联网的安全问题。

物联网系统的安全和一般IT系统的安全基本一样,主要有8个尺度:读取控制,数据完整性,隐私保护,读取控制,用户认证,数据保密性,不可抵赖性通讯层安全,随时可用性。技术上,有四项主要处在物联网DCM三层架构的应用层,另四项主要位于传输层和感知层。其中“隐私权”和“可信度”(数据完整性和保密性)问题在物联网体系中尤其受关注。如果我们从物联网系统体系架构的各个层面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现有的安全体系基本上可以满足物联网应用的需求。

物联网应用的特有的安全问题有如下几种:

⑴Jamming:伪造数据造成设备阻塞不可用

⑵Shielding:用机械手段屏蔽电信号让末端无法连接

⑶Killing:损坏或盗走末端设备

⑷Cloning:克隆末端设备,冒名顶替

⑸Spoofing:伪造复制设备数据,冒名输入到系统中

⑹Skimming:在末端设备或RFID持卡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信息被读取

⑺Eavesdropping:在一个通讯通道的中间,信息被中途截取。

物联网发展的中、高级阶段针对上述问题面临如下五大特有的信息安全挑战:

⑴在保证一个智能物件要被数量庞大,甚至未知的其他设备识别和接受的同时,又要同时保证其信息传递的安全性和隐私权

⑵设备可能无人值守,丢失,处于运动状态,连接可能时断时续,可信度差,种种这些因素增加了信息安全系统设计和实施的复杂度

⑶设备大小不一,存储和处理能力的不一致导致安全信息的传递和处理难以统一

⑷多租户单一Instance服务器SaaS模式对安全框架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⑸4大类(有线长、短距离和无线长、短距离)网路相互连接组成的异构heterogeneous、multi-hop、分布式网络导致统一的安全体系难以实现“桥接”和过度

4 结束语

作为技术革命,互联网改善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缩短了空间距离;而物联网引入了人与物之间的交流,其发展目标是使人们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可以与任意物品互联,其前途无限,必将为人类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智慧地球”的理想也终将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1]彭春燕.基于物联网的安全构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1.

篇11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9-175-01

我国互联网信息安全形势严峻,特别是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使互联网金融业务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支付宝漏洞、P2P平台黑客攻击、网银木马病毒等风险事件频发,而当前互联网金融支撑保障体系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互联网金融业务运营的发展,信息安全成为保障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互联网金融面临的信息技术风险

互联网金融是建立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框架上的。互联网金融的云计算(或称金融云)是利用云计算的模型构成原理,将各金融机构的信息系统架构转移到端;或是利用互联网实现数据中心互联互通,形成高效的数据共享机制;或利用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的云网络,将金融产品、新闻、服务到云网络中,提升企业整体工作效率,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为客户提供更便捷的金融服务。但支撑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还不成熟,云计算又是一个开放的网络环境,安全机制尚不完善;同时,第三方支付、P2P等互联网金融新业态还处于起步阶段,安全管理水平较低。因此,互联网在带来金融创新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

1.数据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后台数据库安全问题。大数据由于拥有庞大的数据库,一旦数据遭到窃取、泄露、非法篡改,将对个人隐私、客户权益、人身安全构成威胁,犯罪分子可以通过对大数据的收集分析,有机会获得更精准有用的信息,因此,后台数据库安全要解决核心数据资源面临的“越权使用、权限滥用、权限盗用”等安全威胁;二是数据传输安全,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数据传输安全;三是数据容灾备份,大数据对数据的容灾机制要求比较高。

2.网络安全风险。与传统商业银行有着独立性很强的通信网络不同,互联网金融企业处于开放式的网络通信系统中,TCP/IP协议自身的安全性面临较大非议。另外,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需要在三个层面保障安全,安全环境检测、安全控件的加载以及用户账户口令认证,但当前的密钥管理与加密技术并不完善,这就导致互联网金融体系很容易遭受计算机病毒以及网络黑客的攻击。一旦遭遇黑客攻击,互联网金融的正常运作会受到影响,危及消费者的资金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

3.安全应急技术薄弱。在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当下,互联网金融企业自身所具备的安全故障恢复机制以及所需的安全保障技术储备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薄弱性。面对Web应用漏洞以及已经造成的危害,企业自身的技术团队力量及资源不足以提供所需的安全响应支撑,使得在出现突发安全事故的情况下,企业不能及时作出安全应急响应,迅速进行运营恢复,深入解决安全问题,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整体安全风险及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

二、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风险防控措施

针对上述风险,保障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严格遵照金融行业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加强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加强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认真梳理信息系统,科学合理定级,备案。按照不同等级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并制定合理的安全策略。适时进行相关信息系统威胁分析和相互依赖分析,积极开展信息系统等级保护测评工作。通过制定配套的管理规范、技术标准、技术手段,以此来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水平。

2.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可以通过数字证书等安全认证机制和传输加密机制来保障数据传输安全。如采用SSL加密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密。SSL采用RC4、MD5以及RSA等加密算法,运行在TCP/IP层之上、应用层之下,为应用程序提供加密数据通道,加密和解密需要发送方和接受方通过交换密钥来实现,因此,所传送的数据不容易被网络黑客截获和解密,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客户信息的安全和资金流向的安全。而在数据备份方面,可以采用服务器集群及异地热备技术,保障平台的高性能和高可用性。异地热备技术是指硬盘放在磁盘阵列柜里面,两台服务器与磁盘阵列柜连接,共用里面的资料,当一台服务器出现问题时会自动切换到另一台服务器,既确保了数据备份安全,又保障了使用效率。

3.加强网络安全防护。在系统安全和数据通讯层面采取措施,通过网络安全协议、电子签名等,如建立反钓鱼机制,解决电子支付安全问题,大力推广可靠电子签名应用。将电子签名向供应链融资、网络微贷、P2P、众筹等其他业务形态中推广;积极选用国产厂商自主可控的网络信息系统;部署网络安全防护产品,如部署防火墙保障网络边界访问安全,部署防病毒系统实时进行病毒检测与防护;部署漏洞扫描系统,主动进行威胁、脆弱性分析与安全检测;部署入侵检测系统,拦截黑客攻击,加强防入侵能力,加固边界安全等。

4.增强信息安全风险防范意识,提升风险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始终将信息安全工作放在首位,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定期对系统进行风险评估,加强防御手段。制定和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金融网络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效、快速、合理地应对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地减少信息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保障金融业务的连续运行。

参考文献:

[1] 姚文平.互联网金融:即将到来的新金融时代[M].中信出版社,2014

[2] 周小娟.我国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风险及应对措施[J].时代经贸,2013,22(1):111-113

篇12

1研究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技术的重要性

工业控制系统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有效融合形成的。目前自动化、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了管理与控制的一体化,增加了工业控制系统的开放性,扩大了运行的范围,因此,需要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来做好保障。当前,很多工业性的基础设施的控制系统缺乏防护性的措施和保障,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互联网在遭受病毒攻击的时候影响大、范围广,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要防止此类问题的频发,就要建立安全防护体系,满足现代工业控制系统的发展要求。做好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的防护技术工作,树立安全屏障。

2工业控制系统中信息安全防护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工业控制系统中信息安全的防护技术刻不容缓,涉及众多领域和重点工程,目前的工业控制系统仍然存在一些信息安全的风险性问题,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1)针对工业控制系统及其关键基础设施的攻击增多。工业控制系统虽然都会有一定的安全防护体系,但是互联网中病毒的种类较多,且危害性大,病毒在攻击的时候,能够以惊人的方式增加并且导致系统迅速地瘫痪,增加了工业控制系统的风险性,传统的病毒攻击是漫无目的的,但是针对工业控制系统及其关键基础设施的攻击,是具有特定目标的,旨在获取系统中的敏感信息,或者让设施瘫痪导致无法运行。(2)工业控制系统产业生态的良性发展的产业链有待完善。工业控制系统还是采用传统的管理办法,在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之后,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的应用,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才能保证工业控制系统的良性运行,也是后期需解决的问题。(3)工业控制系统和设备存在一些高危安全漏洞。工业控制系统和设备大量暴露在互联网上,也已成为各国工业信息安全的重要威胁和软肋。在互联网上工业控制系统数量增幅尤其明显,增速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具有新安全挑战,包括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安全、工业互联网设备和控制层面的安全、工业大数据安全、工业互联网网络层面的安全等。安全服务能力亟待提升,安全服务市场占有率较低。

3工业控制系统中信息安全防护技术的有效策略

篇13

美国《战略》全文共25页,整体描绘了美国政府关于网络空间发展、治理与安全的战略蓝图。《战略》阐述了美国政府在网络空间着力推进的七大政策重点,分别涉及经济、网络安全、司法、军事、网络管理、国际发展、网络自由等领域,这七大政策重点构成了美国“网络外交”的主要内容。此外,《战略》还强调了美国在网络空间领域始终坚持的三个核心原则:基本自由、隐私、信息的自由流动。根据《战略》,一个开放、安全、通用、可靠的国际网络空间是美国对未来互联网的构想。

夺取网络空间的信息主导权

美国政府此次出台《战略》,意图以美国价值观引领全球互联网发展,夺取网络空间的信息主导权,其背后有着全面而长远的战略考虑。

首先,美国积极应对全球互联网信任危机。美国《战略》,实质上是一份网络空间安全国际战略,因为仅从目录来看就会发现,全文除了一小部分谈的是网络空间的发展问题,其余大部分谈的都是网络保护、网络治理和网络对抗。

其次,美国极力推崇互联网自由。美国近年来的《四年一度防务评审》、《提交第44届总统的保护网络空间安全的报告》、《网络空间政策评估》等多份政府文件中,均不断强调网络空间是与太空、海洋并列的第三大全球公地。新出台的《战略》同样将网络空间和其他两个公地视为同等重要,并进一步指出美国要确保在网络空间的战略威慑力,推动相关国际规则的构建,确保美军在全球公地的自由进入和调动。

再次,美国需要互联网政策的顶层设计。克林顿政府、布什政府在信息安全、网络安全方面都曾推出过战略计划,奥巴马上任以来也曾过《网络空间政策评估》等文件,但这些文件仅仅是围绕技术提出了相关政策问题的解决思路。而新出台的《战略》则是美国政府针对全球互联网推出的首份国际战略与政策报告,重要程度远远超越了上述文件,其内容与目标已从美国自身的网络空间范围扩展到全球网络空间。

应对美国《战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