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33:1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社区老龄化调查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2]桂莹,邹焰,张忆雄,等.遵义市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21(12):1-3.
[3]罗占廷,杨颖,郭梁.银川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查报告[J].统计与经济,2011,25(6):43-46.
[4]黄莉.从制度与文化角度来审视和构建老年人口社区卫生服务[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62-69.
[5]田奇恒,孟传慧.城镇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探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8(1):30-33.
[6]王思斌.我国城市社区福利服务的弱可获得性及其发展[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30(1):134.
中图分类号:C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b)-0228-01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化的社会问题,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并且达到一定比例的一种动态变化过程。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老龄化的划分,将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7%以上或者是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定义为老龄化社会。在我国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医疗进步的背景下,老年人作为其中的特殊组成部分,有其必不可少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因此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趋势在当今社会受到了广泛关注。为此,本文就湖州市吴兴区部分社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积极的干预对策,旨在更好地为我们个人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老年人服务,提高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为促进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湖州市吴兴区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年人口所占社区人数的比例。
1.2 调查方法
走访各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收集数据、查阅相关文献。
2 结果及分析
2.1 湖州市吴兴区人口老龄化现状
2.1.1 人口数量大
据调查,吴兴区6个街道60岁以上老年人总共有33657人,占总人口的17%,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对人口老龄化的标准,意味着湖州已处于老龄化社会。
2.1.2 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于经济
在吴兴区6个街道中0~1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8.6%,3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48%,都充分体现出其人口老龄化在加速前进。但其目前正处在发展阶段,现代化尚未实现、生活水平还未达到一定水平,属于未富先老的状态。
2.1.3 区域分布不平衡
吴兴区6个街道的老龄化现状也不尽相同,其中以月河街道老龄化最为严重,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数的18.5%。而凤凰新村街道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只占总人数的13.7%,其余4个街道的数据分别为:爱山街道15.9%,龙泉街道15.1%,朝阳街道17.8%,飞英街道17.1%,这些数据进一步体现了吴兴区人口老龄化的严重性和区域分布不平衡性。
2.1.4 特殊老龄人群的不断扩大
在这些老年人中,以高龄老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等特殊老龄群体居多,给社会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2.2 社区卫生服务在老龄化社会中所做的努力
目前,吴兴区老龄化社会所体现的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发展不平衡及特殊人口的不断增加,要求其各项老年事业和准备工作要跟上人口迅速老龄化的步伐。但同时,吴兴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做了很多有目共睹的工作。
调查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于老年人的服务占整个社区卫生服务的比例很大。正如我们看到的,对一些慢性疾病和常见病的治疗,以老年人占很大比例;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一系列的活动,比如讲座和发放宣传单,老年人依旧占很大比例。通过这些活动让更多的老年人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学习与自己疾病相关的内容及保健知识,这样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更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一些药品因其价格便宜、购买方便,大大造福了社区的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群。可以看出,吴兴区对于老年人还是十分关注的,所做的很多工作都将老年人带向更有利于他们自身发展的方向,也促进了湖州市的社会进步。
2.3 人口老龄化对社区卫生服务带来的挑战
社区中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内容也要发生一些增加、提升及转变。医护人员资源相对匮乏,无法满足目前日益增加的社区居民健康服务的需求,特别是老年人群;医护人员的医疗水平也在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专业化的挑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设施不够齐全,无法实现“小病靠社区,大病靠医院”的未来医疗发展状况;对于老年人群,他们本身没有能力再去为自己的生活打拼,而社区服务中心的医保服务内容也未能充分满足这个特殊人群的健康护理需要。同时,因青壮年不断走向世界,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等特殊老龄群体也在不断扩大,对于这些特殊人群的照顾加剧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负担。
3 干预对策
3.1 加强老年群体的健康宣教
针对不少老年人文化水平相对不高,容易盲目跟从、盲目就医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医疗知识及保健知识的不断普及,借助黑板报、宣传单、电视等多种方式,提高老年人的自我意识,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发展。
3.2 重视对特殊老年群体的照顾
随着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的不断扩大,针对这个老年群体的心理特征及生理特征,如孤独、抑郁、自卑等,医疗服务人员需及时了解这些状况,解决他们最根本的问题;对于老年人行动不便等具体问题,医疗服务人员应趋向于家庭化、区域化服务来充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使人口老龄化社会趋向健康化。
3.3 拓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事业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是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核心,是完善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必备。据调查,现在湖州市吴兴区6个街道社区的医务人员是处于匮乏状态,必须鼓励更多的医疗服务人员向基层转移,以满足这个社会、这个社区所需要的服务。一方面,可以增设一个特别服务老年人群的点,普及社区中最常见的慢性疾病,高血压的相关知识,让更多老年人获得自己疾病的治疗及一些保健知识。另一方面,必须增加必备的医疗设施满足社区群众(特别是老年人群)的需求,可以使社区群众(特别是老年人群)可以做到“小病靠社区,大病靠医院”的医疗服务目标。
3.4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向社区转移
政府应该培养更多社区医疗服务人员,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并可以培养专业为老年人群服务的人员。同时,政府应加大对转移到社区的医务人员的鼓励政策,引进人才,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促进老年人的健康发展,进而促进社区、社会的发展。相应的,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引进必要的医疗设施,利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真正实现“小病靠社区,大病靠医院”的医疗目标。
参考文献
1 北京老龄化现况背景
1.1 人口老龄化的界定
人口老龄化有两个方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1.2 北京老龄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北京的老龄问题已经引起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当前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将日趋严重,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长,给社会经济发展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重大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及由此带来的问题日益严重,老龄问题也日益显现和多样化。主要表现在:①老年人口数量巨大,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长;②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而社区为老服务相对滞后;③老年人对社会养老需求量不断增大,但城区的社会养老设施严重不足;④对老年人的照料上不仅在经济上的供给和生活上的照顾存在着困难和不足,而且对精神慰籍问题显得重视不够。
1.3 北京老龄化问题研究的意义
北京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而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的也比其他城市早,规模大。加强老龄问题的研究,掌握北京市老龄问题的发展规律,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问题,是一项十分有社会意义的重要工作,对全国的老龄工作也是有示范和借鉴意义的。
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迅速地、大规模地到来,老年人所居住的社区是否已经作好准备,笔者通过走访了北京市虎坊路居住小区,希望发现老龄化住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性解决策略。
2 虎坊路小区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虎坊路社区是一个老年人口较多的社区。虎坊路社区地处北京的老城区内,社区内老年人口占的比重大,老龄化现象具有典型性。社区内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2.1 虎坊路社区概况
笔者在虎坊路社区居委会了解到,该社区是北京1957年建成的老社区,它位于北京市原宣武区,距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仅一公里多。虎坊路社区占地15hm2,居住人口2902人,其中577人是老年人。社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近20%,这一方面是人口自然变化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许多年轻人都买新房搬出了社区,这样就使虎坊路社区中的老年人比例逐年升高,已经成为北京典型的老年型社区。
2.2 社区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我们对社区内30名老人做了问卷抽样调查,虎坊路社区老年人的基本特征是“两多一少”。两多即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多,离退休老年人多;一少即身体完全健康的老年人少。在30名被调查的老年人中,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老年人有22人,占73.3%;离、退休老年人有23人,占76.7%。这些离、退休老年人有稳定的离、退休金作为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值得注意的是,认为自己身体完全健康的老年人仅有8人,占26.7%,而认为自己身体不健康,需要经常看病的老年人有10人,占33.3%,其余12人认为自己健康状况一般。
3 虎坊路社区老龄工作还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虎坊路社区老龄工作发展很快,在老年设施建设和为老服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根据这次的调查结果来看,若要使社区作为老年人养老的主要载体,满足广大老年人的需求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 老年人居住条件差
老年人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自己居住的社区环境内度过的。因此,老年人的居住条件的优劣就直接影响到老年人居家养老的质量。调查显示,虎坊路社区老年人居住环境和住宅条件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1)社区老年人生活环境差
通过对30位老年人的抽样调查,有19位老年人对社区内的环境表示不太满意。作为老社区,由于没有封闭式的小区物业管理,社区以外的人员可以在社区内任意穿行,小商贩进入社区叫卖以及无业人员在社区内滞留。这些使原本宁静的社区环境变得脏乱、吵闹,同时也导致了社区内不安全因素的增多,给老年人的生活造成不便。社区内道路没有实现人车分离,机动车在社区内随意地行驶,而且乱停车现象随处可见,这对社区中的老年人构成了许多安全隐患。
(2)老年人居住条件差
虎坊路社区内的居住建筑多为解放初期建的砖结构多层楼房,其常见的户型为“两居室”,每套住宅的建筑面积在40平米左右。这些住宅结构老化、设施陈旧、户型设计不合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生活的需求。有6位老人在调查中反映,由于家中人口较多,房间面积又小,住在一起十分拥挤;而若与子女分居,则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又很成问题。
调查发现,在社区23栋居民楼中,只有9栋在两年前加装了暖气供暖系统。社区中没有暖气的住宅占全部住宅的60%还多。这些住宅中的老年人在冬天还只能靠火炉来取暖,很容易引发煤气中毒,对老年人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另外,居民楼内没有电梯,有4位老人表示由于住的楼层较高,平时很少、甚至不下楼活动。
总的来看,虎坊路社区作为北京的老社区,其居住条件距离老年人实际生活的需求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影响了老年人生活的质量。因此,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在生活中的特殊需要和可能遇到的困难,改善和创造优良的老年人居住条件,这是实现老年人家居养老的最基本条件。
3.2 社区老年设施不完善
老年设施是指根据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设计,专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设施。它由社区老年人公共活动设施和老年养老设施两部分组成。
(1)老年人公共活动设施缺乏
作为老人,他们在离退职以后,生活的习惯与方式起了转折性的变化,在生理、心理等诸多方面产生了不适应。对健康和比较健康的老年人而言,他们的老年生活除具有良好的物质条件之外,对精神文化方面还有需求。
在30名被调查的老年人中,有19位老年人每天进行健身锻炼,占65%。这些老人相对身体健康,有自理能力,希望参与社会活动。然而在这方面社区为这些老年人提供的公共活动设施所显然还是远远不够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种类上都还没有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2)老年人养老设施缺乏
目前社区的养老设施建设速度远远滞后于社区老龄化发展的速度,社区养老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在调查中了解到,社区中只有一间带有两张床位的托老室。这与社区老年人越来越多的养老需求相距甚远,而且人口高龄化是今后社区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社区中建立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照料服务的养老设施体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3)老年设施的管理有待加强
社区中已有的老年设施缺乏相应的管理和及时的维护。据一位姓高的老人向笔者反映,他家楼前的健身乐园由于缺少对健身器械使用方法的介绍,许多人包括一些老人、年轻人和小孩都在不正确地使用健身器械。“一个人玩的变成了三个人玩,健身器能不坏吗?”老人说。而且,健身器械损坏后也没有得到及时的维修,造成了许多老年人晨练的不便。所以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还应不忘对其加以维护和管理,正确引导人们使用这些设施。
3.3 社区为老年人服务体系不健全
人到老年以后,不仅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而且对医疗保健、生活照料、精神慰籍等方面的需求也明显增加。
(1)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方面
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后,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健康问题。但随着老人年龄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快,老年人的就医问题日渐突出。调查显示,大多数老年人都认为看病或多或少有些困难。其主要原因是老年人普遍行动不便,尤其对于那些生活没有自理能力的老人来说去医院看病就更加困难了。另外,在医院看病手续繁琐,排队等候时间过长。许多老年人为了避免麻烦,经常自己去药店买药吃,而不去医院就诊。
可见,老年人对医疗保健服务措施完善的需求是强烈的。老年人普遍认为“老年人看病优先”是非常必要的。而高龄老人和无自理能力的老年人由于行动不便,在社区开设家庭病床,提供送医、送药上门服务是他们最大的愿望。
(2)在老年人生活照料方面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的到来,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在日常生活方面非常需要他人照料。调查表明,家人仍是老年人的主要照料者,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社区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服务还是远远不够的。在现实生活中,完全由家庭成员来承担照料老年人的任务已经难以实现。因为随着老年人口不断增多,以及“四、二、一”家庭供养关系的不断上升,导致了中青年夫妇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同时面对工作、学习的压力,照料老人显然力不从心。因此,社区应建立多层次的服务网络,兴办各种家庭服务项目。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由社区出面组织一些志愿者、固定可靠的小时工,在老人需要的时候,上门为他们服务,解决老人们生活上的困难,如洗衣服、收拾屋子,为老人理发、洗澡,还可以开办老年饭桌或送饭上门,解决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
(3)在老年人精神慰籍方面
老年人不仅仅需要经济上的保障,更需要来自子女和社会的精神慰籍。在这个问题上,以空巢老人表现最为突出。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以及独生子女家长逐渐步入老年,必将导致了空巢老人的大量增加。许多空巢老人退休后呆在家里,子女不在身边,而社区的老年文化生活又比较少,老年人的生活非常单调。空巢老人精神上得不到关怀,很容易感到寂寞。许多老年人都表达了希望儿女多回家看望的愿望,特别是高龄或身体不好的空巢老人。因此,使空巢老人多参与社会活动,志愿者上门和老人聊天,社区工作人员和邻居对空巢老人多一些关心,这都是对空巢老人的一种精神上的慰籍。
4 为老年人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创造适宜老年人生活、养老的居住环境是实现老年人家居养老的最基本条件。针对其自身特点,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老年人居住生活环境满足老年人生理、心理各方面的需求。
4.1 老年社区环境的规划
在老年社区环境的规划上,开辟和扩大户外活动空间,增加绿地面积,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健身、娱乐、休憩和交往的绿色空间。同时还要注重社区内设施的方便性、安全性和舒适性,达到无障碍的要求。另外,实现人车分流,集中布置停车场,有条件的社区应采取地下集中停车的方式。实行封闭式的社区物业管理,为老年人创造安全、宁静、优美的社区环境。
4.2 老年设施在社区中的规划
在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到当前与未来老龄化的发展形势,对老年设施场所合理规划和布局,优化社区综合养老环境,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网络、形成规模。社区规划应把各类老年人设施列入规划项目,以老年服务设施为中心来发展社区空间结构。
4.3 实现老年人社区生活的多样性
老年人社区的规划不仅仅是一个规划问题,它需要多种学科共同研究。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要考虑到老年人心理、行为因素对其在社区中生活的影响,不能忽略人与空间的微妙关系,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造成社区老年人的生活枯燥乏味。这一点尤其在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的规划中值得我们注意。实现社区与城市的融合,便利社区内老年人与邻里的交往、与不同年龄层人群的交往,使社区老年人的生活具有多样性,提高老年人生活的质量。
4.4 老年住宅的设计
在老年人住宅的设计上,除了完善住宅内的设施及设施的无障碍设计外,还要多一些不同模式的老年住宅。由于大多数老年人还是希望和儿女住在一起的,儿女们也希望能为老人们多尽些孝心,所以在住宅设计上应多一些二代居、三代居模式的住宅,以方便儿女们照料老年人的生活。
如图我们可以看到,图A为完全同居型,这种户型适合子女照顾高龄和丧偶的老年人;图B为半同居型,这种户型适合三代同居的家庭;图C为半邻居型,他们之间相对独立,具有一定的私秘性,同时又可以相互照顾;图D为完全邻居型,适合家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生活自主性强的老年人家庭。为老年人创造适合他们生活方式的居住空间还需要相关的设计人员加强研究。
5 完善社区老年设施和为老服务体系
优良的老年人居住生活环境不仅包括老年人居住环境,还要进一步地完善社区老年设施和为老服务,满足老年人生理、心理各方面的需求。
5.1 老龄工作的重点在社区
前副总理李岚清曾经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会议上明确指出:“老龄工作的重点在社区,在基层。”因此,要加速社区老年设施的配套建设,尤其要加强老年养老设施的建设。在社区为老服务工作方面,建立专职为老服务者的队伍,长期稳定地在社区开展为老服务活动,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特别是提供为老年人的上门服务,为社区中越来越多的高龄老人和生活缺乏自理能力的老人解除生活中的后顾之忧,支持老年人家居养老。
5.2 完善社区老年设施和为老服务体系需要走社会化的发展道路
在调查中发现,人力、物力、财力的欠缺是制约社区老年设施建设和为老服务开展的主要问题。因此,走社会化的发展道路,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首先改造原有设施,整合社区资源,实现社区资源共享。在社区中已建成的很多设施并没有发挥其最大作用,重复建设、设施闲置等浪费现象时有发生。大力整合社区资源,统筹兼顾,达到设施效用的最大化。各个部门、单位打破行业界限,相互协作、优势互补,采取设施改建、合并等措施,使有限的社区老年设施资源最大程度满足老年人口的需求。
另外,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老年设施,发展为老年人服务的行业。老年设施的建设需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吸引民间资本到社区开设老年服务性机构,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发展老年服务业,使老年设施建设走上社会化的发展道路。
6 结 语
老年问题是社会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许多老年问题也将不断的暴露出来,还需要不断地探讨与研究。关爱老人从社区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以人为本,为老人们创造社区居住条件优良、养老设施完善、为老服务周到的社区,使他们能够安享晚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国老龄工作,2010(8).
[2]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计划纲要.全国老龄工作,2011(9).
[3]中国老龄协会.李岚清副总理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全国老龄工作,2001(5).
[4]胡仁禄.老年居住环境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12.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保健技术的加强,人的寿命越来越长。而随着出生率的降低,又使得老年人的比例逐年增长。“银色浪潮”汹涌而来,很多国家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
一、何为老龄化
世界卫生组织(WHO)把60周岁及其以上人口的老龄化率在10%-20%之间或65周岁及其以上人口的老龄化率在7%-14%之间的国家称为老龄化国家(Aging country),60周岁及其以上老龄化率超过20%或65周岁及其以上老龄化率超过14%的国家称为老龄国家(Aged country)。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2000年,我国60周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3亿,占总人口10%以上,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国家。据推算,到2025年,60周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将达到2.8亿,占总人口18.4%;到2050年,这个比例将上升到25%左右,意味着我国正快速步入“少生、少死、高寿”的老龄化社会。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2.1 人口基数大
我国是人口大国,本身人口多。实行了这么多年的计划生育。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使得老年人口数量巨大,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迅速提高。
2.2 进入老龄化速度快
发达国家用了上百年的时间才走上人口老龄化的道路,而我国仅仅只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就开始面对老龄化问题。
2.3 应对老龄化的保障制度建设薄弱
老龄化的快速来临,使社会措手不及。相对于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与经济状况,我国对老年人的政策法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生活服务设施等方面都还很薄弱。
2.4 经济发展速度赶不及老化速度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超前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经济实力不强的状态下迎来了“银色浪潮”。发达国家基本上是“先富后老”,而我国则是“未富先老”。
三、如何应对老龄化的到来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城市规划作为社会变革的主要手段。“银色浪潮”对城市规划中用地规划、公建配套、公共空间及道路交通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国城市规划方面的专家学者也均对此提出了应对措施。
1、国外城市规划针对老龄化的措施
国外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所以,国外的学者早就认识到了城市规划中应对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性。但东西方国家由于不同的思想观念,面对同样的问题,采用了不同的做法。
1.1西方国家基本上都经济实力雄厚,社会福利保障齐全。同时,西方国家崇尚自由。子女在18岁后,与父母就不存在供养与被供养的关系。所以,在编制针对老龄化规划的时候,比较偏向将老年人迁移至适合于老年人生活的社区,社区内所有的交通安全性、住宅舒适性、设施齐全性均按照老年人的需求设计。比如美国的太阳城。
1.2而东方的国家,比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区,由于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家庭观念,使得在处理老龄问题的方面,与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观念。在编制针对老龄化问题的规划时,偏向于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形式。主要在住宅的形式上开发可供几代人共同居住的新型住宅体系。在社区规划结构上创造能使老少几代家庭间建立亲密联系的空间格局。在社区建设中同时,秉承“适应终生生活设计”的原则,以适应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2、国内城市规划目前的措施
虽然,老龄化的形势已经非常严峻,但是,目前对城市建设所造成的影响还没有凸显出来。所以,在中国的城市规划设计中,虽然也有涉及到敬老、养老问题。但没有形成有效的系统和规范。基本上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养老机构配置,其面积则比较随意。并没有真正考虑到社区内老人的比例以及出行的方便与否的问题。因此,在城市规划中还存在很多漏洞和不足。
四、老龄化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必然对城市规划提出新的要求,如何从城市规划方面,去适应老年人的需求,将是即将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城市规划作为城市政府合理利用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理应为创建一个“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生活环境”做出自己的回答。在城市规划编制方面应做以下的应对措施:
1、前期调查
在城市规划的前期调查中,应将老年人的人口规模,现状的老年公建设施、活动空间以及老年人对诉求都调查清楚。
2、总规的层面
应在总规的层面就制订老龄设施的专项规划,内容包括各类公共绿地、城市广场、步行街以及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其中均应统筹考虑老年人的使用要求,提供面向老年人的公共活动空间。制定有关老年设施的定量建设指标,并以地区《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为依据。这样既有利于城市建设的通常安排,又使下一步的城市详细规划可以有据可查,从而保证老年设施项目的落实。同时,在其他的一些专项规划像《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城市交通系统专项规划》中添加可供老年人使用的活动空间及方便老年人出行的无障碍设施等内容。
3、控规的层面
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应将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公共活动空间、道路交通、老年住宅及配套设施的规定作为强制性内容。同时,在规划图纸中,安排老年设施的时候,以人口比例和服务半径作为配置的标准。在地块的指标控制中,对于老年住区,建筑密度不宜过大,建筑高度不宜过高。而绿地率应配置较高,形成可适应老年人居住的生活空间。
4、修规的层面
在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为老年人创造安全、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在道路交通中设置无障碍步行道、室外晨练场地,在小区级配置养老院、敬老院、托老所等公建配套设施,以及老人公园、小区绿地等公共活动空间。
5、城市规划编制中的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一直处在非常重要的作用,体现了规划“以人为本”的宗旨。在老龄化社会,鉴于老年人对城市空间环境中的种种不便之处的切身体会与迫切需求,城市规划部门和规划师更应该在城市规划编制的整个过程中,积极组织老年人的参与,以使规划更加合理、更贴近老年人的实际生活。应积极探讨老年人有效参与城市规划编制的组织方式,并将他们的意见和观点整合到规划编制各阶段的内容之中。
五、结束语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是无法回避的自然规律。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不仅仅是口号,而是全社会各部门、各领域的共同责任。城市规划界也应该对“银色浪潮”的来临提出自己的措施,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邹惠萍.老龄化社会城市环境特殊支持体系规划编制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2]李小云,田银生.国内城市规划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相关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11,35(9):52-58.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社区护理;护理教育;人才培养
按照国际标准,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3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已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1]。预计2021年我国将进入高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2051年老龄人口达最大值[2],平均每3个人中将有1位是老人[3]。以上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进程快。
随着我国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疾病谱和死亡谱随之改变,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增高,使众多老年人带病生存成为可能,这对基础医疗服务的需求大大增加;另外,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4-2-1的家庭结构,居家养老将使晚辈精力、体力、财力都力不从心,传统的家庭养老服务功能日益弱化[4]。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了卫生改革方案的重点行列。国务院2006年10月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社区护理教育和学科建设意见》[5]以及2011年卫生部颁布实施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6]中明确指出:加强高等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教育和学科建设,完善护理教育方式,加快高水平社区护理人才的队伍建设,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目前国内社区护理教育发展趋势迅猛,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国际护理教育体系中也已经将社区护理列入重要议题。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背景下社区护理教育现状,从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需求出发,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为培养顺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实用型、技能型高素质社区护理人才提供参考依据。
1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发展现状
1.1社区护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强化我国社区护理教育起步晚,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教师来自临床,并未从事过社区护理工作,自身对社区护理工作缺乏正确的认知;教师缺少专业培训机会,对国内外有关养老服务方面的社区护理新进展缺乏了解,出现知识老化[3]。另外,各高校“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即学院老师缺乏社区护理实践经验,社区老师缺乏相应的理论课程学习的现状也是影响我国社区护理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相比较而言从事社区护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的人员也不多[7]。
1.2社区护理教育课程结构需进一步调整我国以社区护理专业为方向的学校较少,大多数医学院校虽然陆续开设了《社区护理学》的课程,但是多数以考查课的形式展开,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且无统一的社区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标准[3];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也没有很细的专业定向,《社区护理学》教材与其他专科护理等有较多的重复,特别是当今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下的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方法并不能很好地渗透到护理内容上[8]。
1.3社区人文护理知识比重需进一步加大与国外社区护理教育相比,我国的社区护理教学中人文学科薄弱[3]。新修订的《老年法》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纳入国家的长期战略任务,突出对老年人特别是高龄、失能和空巢老人的精神慰藉。但是,在当前医学教学中过于重视医学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却忽略了人文关怀情感和人文关怀技巧的培养,而对护生人文知识的灌输则是国外相当重视的[3]。
1.4护生对社区护理认知存在一定偏差由于对社区护理认知存在一定偏差,护生在择业时绝大多数把目标定位在各大综合医院的临床护理,很少选择社区护理[8]。王辉[9]的调查显示,不同层次护生(普通本科生、专升本科生、专科生)在择业时较少选择去基层和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张彩虹等[10]调查也发现,大部分护理本科生对毕业后直接到社区从事社区护理工作持否定态度,而对社区护理的认知是影响从事社区护理意愿的主要因素。张伟等[3]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研究结果。
1.5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需进一步完善
1.5.1社区护理教育管理体制尚需健全当前在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背景下,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发展与应对此形势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没有统筹规划[8],缺乏推动高等医学院校加强社区护理教育的有效机制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尚未形成学历教育、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教育模式[5]。
1.5.2社区护理人员的培养及岗位培训需进一步规范我国从2008年开始全面推行社区居家养老,但至今此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其中高素质人才匮乏是主要原因之一[3]。我国社区护士普遍为中专、专科学历,工作以三级预防为主,整体水平不高[11]。郭玲等[12-13]的研究表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高学历、高素质的社区护士。《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社区护士的护理服务岗前培训率应达到95%。但是,目前我国社区护士的岗位培训以护理知识为主,缺少规范化的顺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需求的社区卫生知识、基本公共卫生技术[14]以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的特殊技能的培训。
1.5.3社区护理实践基地的建设需进一步加强面对快速老龄化社会的现实,社区养老模式逐渐形成。处于当前形势下的社区护理教育,建立并健全社区护理实践基地已成为社区护理实践教学的重中之重。目前,国内护理院校通过不断的实践已纷纷建立了具有特色的社区护理实训室和社区护理实践基地[15],但社区护理实践基地仍存在数量少、质量不高、管理欠规范等问题[16]。由于缺乏完善或标准的社区实践基地,使社区护理实习被临床护理实习的延续所代替,造成社区护理实践能力不足[3]。
2对策
面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对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带来的巨大挑战,当前我国的社区护理教育培养形式不完善,国家还没有设置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也没有可借鉴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经验。因此,护理教育者应针对当前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现状,从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需求出发,对社区护理教育进行改革,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为培养顺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实用型、技能型高素质社区护理人才提供参考依据。
2.1构建专业化社区护理师资队伍首先,引进更多具备护理本科以上学历、中高级以上职称、教学/临床经验丰富、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型”教师[8]。其次,开展适合社区养老卫生服务的社区护理教师培训模式,提高护理院校社区护理师资的理论水平及教学能力。刘桂萍等[17]的研究也表明,以社区工作需要为导向,立足现有师资水平与教师的培训需求,以培养教师教学能力及综合素质为中心,综合运用讲授、小组学习、专题研讨会、现场参观、行动学习等教学方法,定期对其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社区护理师资培训是提高社区护理课程师资力量的有效途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的考核评价制度。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教学效果评价、满意度评价、师资自我评价和专家评价[18],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保障教学质量。最后,在社区护理学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进行自我提高,及时更新现代教育和人文理念及社区养老护理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社区护理现状及发展前沿,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社区特定的情景相联系[3]。
2.2完善社区护理课程设置
2.2.1整合社区护理课程内容《社区护理学》是一门交叉型的综合学科,也是一门综合的应用型学科。在应对当前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构建社区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应注意多角度整体性开发,将最具有时代性的新知识、新技能纳入课程体系,制定规范、明确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上,不能片面强调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更多地要考虑今后在社区工作中的实用性,教学内容不必过多地重复,重点要让护生把学到的知识和社区特定的情境相联系,不断扩充关于社区的补充知识,还要突出人文、法律和伦理学科在社区护理教育中的综合性特色[19]。在此基础上,为迎合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应将《社区护理学》和《老年护理学》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给护生灌输并强调在从事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时,群体性与个体性健康教育方法并重;提高康复护理技术并在提供康复护理过程中维护老年人的尊严;注重多元化照护能力的培养[3]。
2.2.2加大社区护理实践课程比例社区护理实践基地是护生将理论联系实际最好的途径。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卢琦[19]建议,要求理论课与临床实践的时间为1∶1,学校与医院、社区养老卫生服务机构等实践基地形成密切的伙伴关系,共同完成培养护生的责任。但目前我国社区护理教育一般30个学时,并无社区护理实践课程,由于缺乏完善的或标准的社区实践基地,使大多数护生社区实习流于形式[3]。在此状况下,张伟等[3]建议,社区护理教育者应变通思维,积极寻找可利用资源,如在校园内、福利院、养老中心、康复中心等,以任务为形式,以发展能力为目标,指导护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健康教育、康复功能训练等活动。
2.3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下的多种教学手段
2.3.1案例教学法(CBL)引导的项目驱动教学法在当前的社区护理教育中,应不断丰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以发展护生核心能力为目标,采用案例教学法,选取适合我国人口老龄化国情的社区护理学教学案例[5],在此基础上联合能提升护生自学、合作、解决和分析问题以及职业能力[20]的项目驱动教学法[21],以具体的项目为载体,融技能于任务,建立课堂学习与社区养老服务实际工作的联系,使护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职业能力[22]。2.3.2基于网络平台的“慕课”“翻转课堂”本土实践基于现代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平台,护理教育者应以护生兴趣为导向,着眼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养老问题,积极开发、构建本土化、特色化社区养老服务课程体系及课程知识体系网络精品课程模式[23],如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又称为慕课[24]。在MOOC模式下,课程、课堂教学、护生学习进程、护生的学习体验、师生互动过程等均被完整地、系统地在线实现。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也被引入教学本土实践。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护生在课下完成知识的学习,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将时间有限的课堂变为学生消化知识的场所[25]。2.4改革教学评价内容和标准教学评价内容与标准应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程度进行评价。社区护理教育应形成一种标准化的培养方法和人才评价模式,构建统一的社区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标准[3]。在重视基础理论知识考核的前提下,应从应用的角度,将理论考试与社区实践相结合,平时考查与实践技能操作考核相结合,设计情境与真实病例相结合等,测试护生认知能力及创新能力。
2.5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社区护理教育和学科建设意见》[5]中指出,社区实践是社区护理学教育的重要环节。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学校-医院-社区”联合性质的实践教学基地。在人口老龄化社会需求背景下,高等医学院校还应承担社区护士培训基地的师资和人员培训任务,以及养老护理员的培训,从而加强社区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本调查2011年底,采用社会学调查方法,对该社区三个村委会中户口在册常住居民进行调查,共调查1751户,总人口数5837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为1388人。
1.2调查方法
1.2.1调查内容以家庭为单位按在册常住户口进行逐户登记调查,项目有一般状况、疾病情况、就诊方式,着重以老年人的健康需求为主要项目。
1.2.2调查人员由卫生院医务人员组成,在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了统一培训,对居民先发给告知书,告之调查目的与要求,按统一调查表逐户上门进行调查,并将调查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汇总与分析。
1.3诊断标准
1.3.1慢性病标准依据患病半年以上,目前还在服药;急性病标准依据两周内发病。
1.3.2诊断标准按照高等医学院教材《内科学》。
2结果
3讨论
3.1本次调查表明,我镇人口已进入老龄化,在5837人中,60岁以上有138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4.63%,老年人疾病患病人数为1336人,患病率达96.25%,其中循环系统疾病占首位42.07%,其次分别为消化系统27.25%,呼吸系统24.55%,都以慢性疾病为主。从1388名老人医疗卫生需求来看,要求就近医疗的占80.76%,巡回出诊12.39%,保健咨询10.81%,以上情况表明,由于人口老龄化,人群疾病谱的改变,社区居民对医疗卫生需求日益增多,保健意识也日益提高,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开展,家庭类型变化,规划缩小,家庭照料由强转弱,而社区服务由弱转强,我们更应该做好社区老年人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工作。
3.2针对老年人的老龄化问题,疾病谱的变化,老人的医疗需求,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理论基础探析
社会性别视角下城市老年人的社会参与
中国老龄用品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基于区域差异的居家养老服务政策制定研究
我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综述
发挥老年群体潜在价值助力实现中国梦
养老机构老年人伤害预防处理机制研究
养老地产发展模式研究——以福州市为例
基于人口老龄化的中国农村养老资源供给评价
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养老资源探析
构建长期照护体系是解决养老问题的根本途径
老年期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的构建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
多元化养老格局下的互助养老
农村空巢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实证研究
老年教育的现状与发展需求调研报告
论老年教育的困境与出路——以吉林省为例
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报告
国际社会应对老龄化的经验和启示
基于风险视角的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研究
浅析当前我国老年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
居住安排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
重庆地区失能老年人心理需求状况调查
中国老龄服务业发展的问题和走向
无锡养老服务业改革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生命政治视角下我国社区型养老模式再思考
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构建分析
养老机构服务纠纷的主要特点及其应对
信息科技介入我国老年人生活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老年人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情况及性态度调查
需求评估: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
江苏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老年人健康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
日本、韩国长期护理教育培训体系比较及思考
志愿活动参与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老年人消费类型分析——二、三线城市个案研究
居家老年人“以房养老”意愿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背景、创新与前景
基于文化创意视角的城市社区老年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农村传统大家庭中老人核心凝聚力问题的个案研究
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状、原因及地区差异研究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战略选择
山东省城市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需要层次理论视域下敬老文化的发展困境及其纾解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36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410-02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是一个老年人口最多,发展最快的国家。据预测,到2050年将达到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25%。老年人是社区的特殊人群,因年龄、生理、心理特征及社会角色的转变,社会适应能力降低,健康问题突出,对护理需求量很大。为了实现健康老年化的目标,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必须尽快发展和健全社区医疗及护理,社区护理已成为护理事业发展的新方向[1]。
1 老年患者现状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再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小型化的结构叠加在一起,养老问题异常严峻。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在京我国第一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2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3%,预计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中国政府的最新数据显示,21世纪头10年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为0.57%,低于上世纪最后10年一直保持的1.07%的年增长率,因此中国人口正在进入老龄化,到2020年预计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45亿,占总人口的16%以上[2]。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特别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年均100万的增长速度,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养老问题日趋严峻。
2 我国社区医疗护理现状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主要载体,它是非盈利性、公益性的最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组成,负责社区范围内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与治疗等。卫生部妇社司社区卫生处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都已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市辖区829个,占全国市辖区总数的97%;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县级市328个,占县级市总数的89%。全国共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34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两万余个。但是我国社区医疗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政府投入不足,增加医疗收入作为补偿机制;农村卫生机构与计生服务机构分设,资源浪费严重;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发挥不充分,健康教育宣传不到位;社区老年护理人员短缺,待遇偏低,工作量大,专业能力参差不齐[3];社区护理人员的培训主要是通过护理学会的短期培训和大学成人教育形式来进行[4]。
3 展 望
社区护理是由受过特别训练及经验丰富的专业护士,将护理服务延伸到医院外,深入到社区、家庭中,通过提供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健康咨询与宣教等服务,来满足人们各种卫生保健要求,维护人民健康的护理形式。近年来,健康老龄化的观念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健康老龄化是指个人在进入老年期时在躯体、心理、智力、社会、经济五个方面的功能仍能保持良好状态。健康老龄化战略内涵主要包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内容。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加强城乡卫生医疗事业的统筹发展,切实解决广大群众的基本医疗保健问题,应加快构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实现城乡一体化社区卫生服务。结合我国老年患者社区医疗护理现状及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3.1 提高对老龄化问题的认识 要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强调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的严峻性,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紧迫性,以及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的重要性,提高各级政府和领导的思想认识,增强全社会的老龄意识。
3.2 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 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道路。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公共福利设施养老手段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把老年人自身、家庭、社会和国家作用有机的组合起来,使之发挥出最佳效用。
3.3 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 在城镇建设规划中,要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趋势,合理规划社区蓝图,使老年人能就近得到咨询、购物、清扫、陪伴、护理、紧急救护等各种服务,并为老年人学习、文体、康乐、交往等社会活动的需求提供条件,逐步建成适合城乡不同特点、多层次、多功能、多项目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体系。
3.4 适度发展公共养老的福利设施 对政府设立的敬老院等养老、安老机构和设施,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需要公共福利机构抚养的老人情况,政府要继续增加投入,努力改善设施条件,逐步提高养老水平。鼓励和扶持社会民办公共养老设施,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发展福利性公共养老设施,形成对家庭养护困难老人的救助保障体系。
3.5 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 要采取各种措施,完善城镇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相对独立的养老金经办机构,负责养老金的征收、给付、营运和管理,用发国债形式探索建立养老保险基金,保证全额按期予以支付。农村要逐步推行自我储蓄和家庭保障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并积极推进城乡养老、医疗方面的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逐步建立起城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 冯翠荣.家庭护理现状与进展[J].现代护理,2003,9(8):649-650.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3-181-01
1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1.1 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截止09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6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2.5%以上;65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1.13亿。预计2020年,将达到2.5亿。银色浪潮来势迅猛,全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据推测, 2021~2040年将是我国老龄化速度最快的时期,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占总人口的1/4左右。
1.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①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②呈现出“未富先老”。③高龄化趋势显著。④“空巢”老人迅速增加。⑤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老人”。
2 我国老年护理现状
2.1 我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我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人到老年,身体健康状况日益下降,据统计,全国老年人群慢性疾病患病率达51.8%,北京市27.4%的老年人有视听或肢体残疾,20%的老年人日常生活需要帮助,5%的老年人生活需他人照料,老有所医的问题非常突出,老年群体渴望得到保健护理。
2.1.1 身体健康问题[3]。在影响我国老年人身体健康及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中,慢性病居于首位。主要有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病、恶性肿瘤。此外,前列腺肥大、便秘、老年痴呆、白内障等慢性非致死性疾病也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4] [5] [6]。而对老人日常活动影响最大的前5位疾病是痴呆、失明、中风、关节炎和慢性肺部疾病[7]。
2.1.2 心理健康问题[3]。退休对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最大。老年人从几十年繁忙的工作到退休,这种社会角色的突然转变会使他们心理上一时难以适应,产生孤独、失落、抑郁的情绪,表现为少言、沉默、多虑、多疑、心烦、怀旧、喜欢独处 。
2.1.3 社会健康问题[3]。主要包含了家庭健康状况、社会支持、社交活动情况等。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三代同堂”式的传统家庭越来越少,“四二一”的人口结构(一对夫妇同时赡养4个老人和1个小孩)愈加明显,空巢老人的比例还将进一步增加。这些家庭不能向老年人提供满意的支持与照顾,其物质和精神支持只能依赖于社会。
2.2 老年群体是医疗卫生资源的重要消费对象,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卫生部曾有过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2倍,伤残率是全部人口伤残率的3.6倍,老年人消耗的卫生资源是全部人口平均消耗卫生资源的1.9倍。2004年,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达862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之所以高速增长,人口迅速老龄化是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北京市实施“一老一小”大病医疗保险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可缓解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2.3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老年护理产生的影响。
2.3.1 护理人员的匮乏使老年护理面临严峻考验。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的需要不相适应,护患比例低,护理人员的减少与老年患者护理的复杂性增加,需要照料护理的老年人越来越多,需要照料护理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具有老年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够照料护理老年人的人越来越少,这个矛盾极大制约了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使得老年护理成为社会卫生事业的一大难题,对老年护理行业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2.3.2 促进社区老年护理的发展。老年人是家庭护理的主要服务对象。我国大多数老年人均由家属照顾,所以家属的负担很重。因此,无论从老年人自身还是从照顾者方面来说,都急需来自医疗、社区等方面的服务机构的支持和帮助。老人的健康状况及对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率较高的依次为钟点工、社区医疗和家庭病床。目前我国社区护理正在普及当中,开展的主要内容有①基础护理,如注射、换药。②康复护理,包括康复指导和康复锻炼。③心理护理。④健康宣教等。
2.3.3 护理教育开始适应人口老龄化对护理的要求。目前,我国护理专业高等教育已开设老年护理学,临床也正在积极研究、探讨和摸索老年护理经验,护理人员不但要学会老年疾病的护理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促进老年人健康的知识和方法。使老年人真正享受到“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提高生活质量。
3 我国老年护理展望
3.1 人口老龄化为我国老年护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3.1.1 机遇。人口老龄化将为护理行业的发展创造日益良好的市场环境,也将促进护理服务行业的发展和规范,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护理服务体系。必然对护理行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改变现在的护理状况,提高护理质量。
3.1.2 挑战。加强护理管理,提高素质和竞争力。
3.2 大力发展护理教育,培养老年护理及社区护理专业人才。由于人口老龄化、社区服务扩大等带来的人力需求增加,实际需要的护理人员数量会更多,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短缺明显,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护理保健服务需要,应加大护理人才的培养。眼下老年护理工作还有一个“瘸腿”现象,护理人员多为女性,在照料男性老年人与重体力活上难免欠缺。所以应抓住机遇,找准培养方向,向社会输送紧缺护理人才。
3.3 “以人为本”,提供整体护理。以“病人为中心”,提倡“服务第一、设施第一、技术第一” [2],为病人提供及时的治疗和科学、全方位的护理服务。为适应老年病人的需要,老年护理事业应不断发展壮大,老年专科护理将更加标准化、规范化。为此,临床护理工作者必须更加努力刻苦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以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延续生命,促进健康。
3.4 拓展社区护理。社区护理将为社区内每一个人、家庭和团体承担更多的健康服务工作。如健康教育、家庭护理、康复指导,以及心理咨询、流行病学调研、传染病监控、卫生宣教等一系列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合理利用社区资源,因地制宜,通过社区资源的优化机制,加上政府的专项资助和扶持,老年人家庭养老护理不再难,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便有了保证[8]。同时开展社区护理能够有效地促进与保持公众健康,并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大大降低社会医疗成本,节约医疗资源。
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中国呈现给了世界一份精彩,相信我国老年护理事业也将开创新的篇章,把高超的护理技术与温馨的人文关怀融入到护理工作之中,用双手迎接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殷磊.老年护理学[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4):249.
[2] 覃桂成. 老年护理现状与展望[J]. 护理学杂志,2002,17(4):318.
[3] 张娜,蒋银芬. 我国老年护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护理,2006,12(15):15.
[4] 李增金,于普林,时秋宽,等.北京市部分地区城乡老年人便秘的现况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0,20(1):1-2.
[5] 于普林,黄魏宁,郑宏,等.我国部分城市老年患病情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1):34-37.
一、社区养老的形式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对于居家老年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整合社会各种资源的养老形式。此形式的特点在于:让老年人在自己家里吃住,得到自己的家人照顾,同时享受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
二、老龄化的社会现象及状态 在老龄化的加速的社会现象下,人们生活观念开始发生变化。老龄人群居住问题的产生是众多的因素所导致的必然结果。老人居住问题来源于人体自然老化与居住环境之间的不协调,而家庭价值的变化将这种不协调扩大成社会现象,所以人口老龄化的这个现象也变成社会的普遍问题。同时研究者认为,我国老龄化的最突出特点在于地域之间人口结构分布的不平衡。 老龄化人群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发生着巨大变化, 身体的健康状态出现一些衰老现象, 如: 弯腰驼背,行动缓慢,反映迟钝,同时出现其他变化,身体机能都会大幅度的下降,疾病引发的概率也会更加容易等, 以上变化同时引起老年人精神萎靡,如:健忘, 爱发脾气, 视觉模糊, 色彩辨别能力降低, 对环境感知能力下降等多方面的不适感。 从宏观角度分析,由于老龄化人群在身体状况上和精神状态上都开始下降,对生活居住环境、护理与社会服务都会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因此老龄化人群的增加需要社会和家庭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三、老龄化人群居住环境问题 根据调查和资料表明,当前我国老龄化人群居住环境面临着如下一些问题:(1)由于家庭居住空间有限,导致老年居住条件无法改善。(2)现有住宅空间设计不利于"老有所养"。(3)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在削弱。随着家庭小型化趋势的发展,加速了传统几代同居家庭的解体。(4)缺乏有组织的精神慰籍活动和提供这些活动的室内外公共活动空间和场所。(5)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使老、弱、病、残人群得不到更多的关怀和照顾,难以实现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籍等功能以弥补家庭养的不足。
四、老龄化人群对居住环境的特殊需求 老龄化人群的生活会从生理、心理及社会等不同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 在生理特征方面,老年人的各种机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退化,感觉能力、观察能力、行动能力等逐渐下降或丧失。因此,老年人的行为空间和环境设施须补偿他们各种能力的降低,并应维护和锻炼老年人尚存的生活能力。在心理特征方面,有安全、交往、尊重三要素,他们需要与亲人、朋友、同事、邻居广泛联系,寻求友谊,慰藉与互助;惧怕孤独、寂寞、无聊和被社会遗弃。 在社会特征方面,希望老有所为、所乐、所学、所居、所养、所医。这些变化和需求对社区条件、社区环境、社区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课题。老年人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变化,使他们对所居住的环境有许多特殊的要求。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活动空间不断缩小,越来越局限于居住的范围,因此希望社区作为安享晚年的“安乐窝”。
而且随着社会角色的转变,他们的工作时间大大缩短,具有比其他年龄人群更多的闲暇时光,从而有了足够的时间与他们所在的住所及其环境发生关系。因此,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必须要适应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为老年人提供恰当的生活条件,包括身体的和精神的各种需要,以充实他们的生活内容,提高生命质量。
五、社区养老空间设计的特点
1.老年人居室设计 老年人晚年大部分时间是在自己居室度过。居室空间太大容易产生冷清的感觉,所以空间设计要适度控制,经济适用即可。室内空间布置应简单、宽敞、明亮。按照需求进行组合,将公共活动布置在其周边,公共管理空间尽量就近布置。冬季日照深受老年人喜欢,建议居室增设阳台,且阳台位置应设于南向最好面向景观区域。
2.公用空间的设计 (1)餐厅设计,根据老年人实际情况,考虑房内单独用餐,如果大家聚集大餐厅用餐,大餐厅的设置应按多功能使用要求设计,因为考虑全员使用,同时大餐厅也可兼作主要集会场所。 (2 )活动用房:根据老年人的不同兴趣爱好可设置电视室、阅览室、综合游艺室、书画研究和手工艺室等,设计中应注意动静区的隔音效果,做到间隔互不干扰。 (3)浴室和厕所:应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进行设计,以便老人就近入厕。 (4)其他设备:可根据老年人实际身体状况来进行位置和高度的调整
3.室外环境设计 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设计都应该以人为本。室外环境其实是提供老人亲近自然的机会,也会满足老人们的各种室外活动需求,如跳舞、练拳、聊天等社交性活动。由此,室外环境的设计应满足安全性,更应该根据老年人的生理行为特点来设计,设计中尽可能减少或消除老年人在活动时可能遇到的各种不安全的因素。同时由于视力和记能力的衰退,老年人会对无明显特征的环境有点难辨别方位,会给生活带来不便,因此应该考虑设计不同特征、不同性格、不同层次和等级的空间环境,来弥补老年人后天性生理的不足。 交往空间的设计不仅满足了老年人渴望与人交流的心理需求,同时也促进了老年人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老龄化的问题。
4.无障碍设计 社区养老应该更注重无障碍的设计,如在出入口、走道、楼梯、坡道、电梯、居室、卫生间、阳台、门窗等各种部位的无障碍设计。但有许多养老社区由于前期设计、投入资金和后期管理方面的不足,无障碍设计一直不能得到充分重视,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和隐患。规划设计中,以老年人的生理为基准,重视到每个细节才能彰显出设计的人性化。 人口老龄化趋势已经是公认的事实,舒适安逸的居住环境才能使老年人更好的安享晚年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重视老年人建筑与环境的研究,不仅可以积极应对即将到来的老龄化浪潮,同时也为和谐社会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社区护理也可称为社区卫生护理或社区保健护理,主要是以预防保健为主,是将公共卫生学与护理学知识相结合,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的健康,以前社区护理并不能被人们完全认可,而护理人员在进行社区护理工作时不能有效开展,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人群的老龄化,以及社区人群对健康知识的了解,他们对社区护理的要求也在不断上升,因此,有一套健全的社区护理模式很重要。
1、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指年轻人的数量逐渐减少,老年人的数量逐渐增减,导致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一般国际上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作为人口老龄化的标准。由于人的寿命的延长,计划生育导致的小孩的减少,再加上医疗技术的升高,人口逐渐走向老龄化,我国老龄化主要呈现老年人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状态,截至201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85亿,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增加4300多万,达到2.21亿,届时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2400万,65岁以上空巢老人将超过5100万。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很多新的问题,其中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以及养老问题非常重要,因此,社区护理对其越来越重要。
2、传统的社区护理
2.1没有固定的组织管理系统,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持不够,经费不足。我国卫生部门近几年一直在提倡社区护理的发展,并且颁发了有关文件,但却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也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以及具体的实施计划,社区护理服务组织也不完善,更没有拨款到社区服务中心,没有经费支持,社区居民也不愿意自己支付费用享受社区护理,而社区护理又不在医疗保险制度范围内,因此,阻碍了社区护理的发展。
2.2社区人群对疾病预防以及保健意识不强,生活质量不高。社区人群没有疾病预防的意识,觉得没有哪疼哪痒就没有疾病,就是健康,并不需要社区护理,即使老年病、慢性病在不断增加,社区人群也意识不到加强预防可预防疾病的发生,再加上人们生活质量不是很好,并没有多余的钱用来身体的保健。
2.3社区护理人才的缺乏。由于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对社区护理的不重视,导致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不重视,一些高等院校几乎没有开设社区护理的课程,即使要开设社区护理也没有配套的教材,因此人们对社区护理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只是根据自己的意念了解社区护理的涵义,护理人员的观念还是以疾病为中心,没有以病人为中心的社区家庭护理理念,护理专业价值和专业信念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缺乏自觉性、责任心和紧迫感,社区护理工作辛苦,而待遇很低,还有可能发不下工资来,更影响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2.4人们对护理学的认识并不明朗。人们总认为护理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只是为了服务于医生的工作,如果护理人员对社区人群进行独立服务,会遭到质疑,社区人群认为护理人员并没有足够的能力为他们服务,因此,阻碍了社区护理的发展。
3、为了适应人口老龄化需发展社区护理
3.1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加大对社区护理的支持。成立完善的组织系统管理社区护理,落实对社区护理的拨款,给社区护理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设置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具体的实施计划,争取社区老年人都能得到相应的社区护理,促进社区护理的发展。
3.2加强社区护理宣传教育。可在社区设置宣传栏,以文字形式或张贴一些宣传画,宣传社区护理的重要性,组织社区护理人员定期到社区人群家里进行宣传教育,可对其老年人家属进行教育,认识社区家庭护理的重要性,加强社区人群对疾病预防的认识,认识保健对其健康非常重要,尤其是老年人,要积极采取对疾病的预防措施,预防一些老年病的发生。
3.3加强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政府及有关部门注重社区护理仁人才的培养,督促有关大学开设社区护理科目,制定一本社区护理教材,注重培养社区护理人员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由于社区护理人员需要到家庭进行家庭护理,护理人员要学会交往、沟通,才能得到护理对象的理解和配合;社区护理人员应具有综合护理的能力,要有全科护理的技术,才能得到护理对象的认可,才能更好的发展社区护理;护理人员应具有独立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社区护理人员与住院护士不同,经常处于独立工作的状态,在医院遇到什么事情有其他护士或护士长或医生来帮助解决,但在社区工作,工作人员将独立进行各种护理操作,独立运用护理程序、独立地开展健康教育、独立地进行咨询或指导,尤其是社区老年人更不好进行护理工作,不容易相信人,因此,独立独立判断、解决问题或应变能力对于社区护理人员非常重要。还要具有一定的预见能力,老年人容易出现突发状况,因此具有预见能力可减少问题的发生。
3.4加强老年人对护理学的认识,护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可独立服务于社区的老年人们,护理学有自己独立的护理程序,有能力预防疾病和对老年人做保健工作。
总之,随着社区人群的生活质量的提高,老年人对社区护理的需求不断增加,做好社区护理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323.8; D632.1
养老保障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大问题。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河南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也是老年人口大省,自1998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2030年4个河南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一对夫妇需要赡养4到6位甚至8位老人。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河南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加强对养老保障问题研究,以解决人口老龄化过程中遇到的养老保障难题。
一、河南老年人口及老龄化现状
(一)老年人口数量庞大,增长迅速
根据河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从年龄构成看,在全省常住人口中, 65岁及以上人口为7858799人,占8.36%,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上升1.4个百分点,反映出我省人口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人口老龄化形势非常严峻。按照通用的人口年龄构成类型划分标准,河南人口年龄构成从2000年开始进入老龄型。
(二)人口未富先老,面临重负
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一般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而到来的,即属于“先富后老”,其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繁荣为人口结构的转变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5000至1万美元之间,目前2万美元左右。中国却是在经济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时,人口老龄化到来,即属于“未富先老”。中国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不足1000美元,2010年才突破4000美元,而2010年河南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5.3%。在物质基础薄弱的条件下,筹划、设计养老保障模式,这是当前的现状。进入老龄化社会后,随着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支撑老年人口的抚养费用也在不断增加,养老支出比例不断上升。老龄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不协调的矛盾会进一步显现,对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二、河南城镇居民养老途径的现状
河南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城镇居民目前初步建立了“统账结合”基本养老、企业年金与商业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框架。全省城镇养老事业经过十几年的迅速发展,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城镇居民养老问题得到了很大改善,主要实行了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养老院、高级(产权化)养老社区、异地(候鸟式)养老等养老方式。
(一)城镇居民家庭养老负担重,空巢老人家庭增多
南阳市调查显示,65%的居民家庭有需要赡养的老人。其中,有一位老人需要赡养的家庭占24%,有二位老人需要赡养的家庭占19%,有3位老人需要赡养的家庭占10%,有4位老人需要赡养的家庭占12%;漯河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35.6万人,占总人口的13.7%;三门峡市共有60周岁以上老人29.3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3%;驻马店市调查显示平均每人赡养1.02个老人。说明社会老年人口的比重加大,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城镇居民家庭养老负担重。
同时,由于年轻人思想观念的变化和住房条件的改善,他们一结婚就另立门户,导致空巢老人家庭增多。驻马店市调查显示60岁以上的老人空巢率达15%;漯河市调查显示空巢老年人有21.8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61.2%,其中,无子女等直系亲属提供照顾,独居(1人或与配偶居住)老年人3.4万人,占空巢老年人的15.6%。
(二)传统家庭养老观念依然占据重要地位
受传统观念影响,河南城镇居民多数仍然愿意家庭养老。南阳市调查显示:46%的人最愿意选择家庭养老的养老形式,30%选择社会养老,22%选择社区养老;驻马店市调查显示,58%的人选择了把父母接到身边亲自照顾,3%的人因力不从心被迫选择把父母送老年公寓或托老院,24%的人选择政府社区养老;永城市调查显示,63.5%的人则愿意依靠子女或依靠自身进行养老, 22.5%的人希望依靠养老保险进行养老。家庭成员奉养照顾老年人,了解自家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和生活习惯,与公共养老机构相比,在保障资金相同的情况下,家庭养老的生活质量相对更高一些。选择其他养老方式的人中很多也是无奈之举。随着80后、90后的成家立业,“四二一”家庭模式逐渐成为社会主流,许多老人考虑到他们的工作、精神压力较大,无暇照顾老人,只好愿意选择家庭以外的养老方式。可见家庭养老的主导地位在相当长时期内是不容怀疑和动摇的。
(三)社区养老方兴未艾
社区养老是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区和国家基础之上的,它是以居家养老为形式,以社区养老网络为基础,以国家制度政策法律管理为保证,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体系。以社区为单位,利用社区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必需的服务与照顾,使他们可以长期在家里居住。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着眼点应始终放在社区辅助居家养老的服务上,这种养老方兴未艾,是解决广大老年人社区养老实际生活困难的有力措施。南阳市卧龙区七一街道中光社区有居民5000余人,60岁以上的老人共764人,其中65岁以上的老人569人。自2005年社区成立以来,工作人员积极做好各项老年人服务,并在社区内不断开展文化活动,完善服务管理,用心关爱社区内的老人。该社区被评为2010年度“河南省敬老爱老先进社区”,成为社区养老的典型。
(四)社会养老初露萌芽
城镇居民现在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较大,一个“两口之家”照顾四个老人,从时间上和精力上都是不现实的。所以,从发展趋势看,社会养老模式最终将取代家庭养老形式而占据主导地位。现在不少中年人开始接受社会养老的观念。认为当自己生活不能自理时,愿意去老年公寓等社会养老机构。全省各市目前都建立了养老院,一些家庭无力照养的老人都已送入,平时饮食起居等生活由养老院照管。南阳市调查显示:30%的人选择社会养老;驻马店市调查显示:39%的人选择去老年公寓或者托老院(社会机构养老)。许多城镇的社会养老已展露“萌芽”,都建立了养老院等社会养老机构,为社会养老奠定了基础。
三、河南城镇居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中国特色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但具体到河南实际民情,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家庭养老面临挑战
家庭养老是人类社会最古老也是最基本、最重要、最富生命力的养老方式,同时也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即是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成员主要是子女或孙子女赡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养老方式。这种养老模式是以血缘和亲情为基础,是几千年来社会传承的“孝道”文化之一。养儿防老是社会传承的“孝道”文化。当前和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依然占主导地位,勤劳辛苦一生的中国老人,晚年最希望过上子孙绕膝、颐养天年的生活,所以老人主观上还是愿意和子女在一起生活的。它既能缓解并不富裕的传统中国社会所需要承担的社会压力,稳定社会秩序,也有利于尊老爱幼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弘扬。
但随着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家庭小型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家庭养老己面临挑战,代际之间的孝道、赡养、照料老人的观念日益淡化,家庭对老人提供最基本生活保障的传统不断削弱,获得子女经济支持的老人比例不断下降。南阳市调查显示,32%的被调查者同意父母与子女同住,46%的较同意,22%的不同意;68%的被调查者认为赡养老人的压力来自于收入,22%的被调查者认为赡养老人的压力来自于生活习惯的不同造成的压力,10%的是来自于工作环境和有限的精力。
(二)社会机构养老量少质差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对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老年人不仅要求解决代养问题、医疗问题,同时还要求解决护理照料问题,对社会提出的特殊服务要求更加迫切,为社会化养老提供了条件,社会机构养老应运而生。社会机构养老是由老人子女或者是老人自己提供养老资金,由社会机构提供养老功能的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部分或者全部的养老功能由家庭逐渐转移向社会机构。事实上,这种功能的转移只是社会分工细化的一种反映,这种职责的转移对大多数家庭来说只是转移出了照顾这一具体的劳务形式,还是要付出经济代价的。社会机构养老本质上是家庭养老的现代化。
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不断变迁,城镇居民家庭的类型、规模、结构等都发生了变化,“4-2-1”的家庭结构难以担当居家养老的重任。据驻马店市对300人的调查,39%的人在未来养老方式上选择了社会机构养老,其中90%的人注重周边自然环境、食堂伙食、交通条件、配套设施、服务质量、医疗条件,同时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家政服务、医疗保健指导、心理护理等基本技能。然而,目前政府对养老的资金投入不足,养老服务机构供不应求,如漯河市公办服务社会老人的老年福利院仅有1所,床位200张。专业护理人员短缺,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缓慢,行业监管力度不够,一些民办养老院服务质量差,难以满足老人们的需要。
(三)社区居家养老任重道远
“社区养老”与传统家庭养老和养老院机构养老不同,除接受家庭照顾外,主要依托社区提供的居家养老网络和义工自愿养老服务,兼具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优点,被认为是当前最为可行的选择。老人住在家中,养老服务却是由社会来提供。老人既留在熟悉的环境中,又能得到生活和精神上的照顾。“社区养老”作为家庭养老和社会机构养老的重要补充形式,具有医疗服务专业化、社区规模体系化、资源配置成本低等优势,能够更好地满足我国基本养老的需求。据驻马店市对300人的调查,24%的人选择如果政府开展了社区养老,把父母留在家里主要由社工照顾,15%的人在未来养老方式上选择了社会居家养老,其中70%的人需要家政、餐饮、康复、聊天、健身、医疗保障等养老服务项目,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家政服务、医疗保健指导、心理护理等基本技能。然而,目前全省的社区居家养老刚刚起步,任重道远。
四、发达国家养老模式
目前,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养老模式多以居家养老为主,这也是国际跟踪研究发现最人道的养老方式,发达国家在居家养老配套服务上的丰富经验,也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
(一)日本:让老人回归家庭
因老龄化严重而有“银发之国”之称的日本,居家养老非常受欢迎,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社区服务周到细致,相对完善,还能让老人发挥余热,日本政府从2000年开始实行护理保险制度。“脱离医院,让老人回归社区,回归家庭”是这项保险的主要目的,国民每年缴纳3000日元就可以在65岁后接受这项保险提供的服务。针对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家庭空巢十分严重现象,伦理学家提出了“一碗汤距离”的概念,即子女与老人居住距离不要太远,以送过去一碗汤而不会凉为标准,这样,子女既有自己的世界,又能够方便照顾长辈,后来,有人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最近为“一碗汤”距离,最远为“一炷香”时间。
(二)英国:社区照顾
英国是一个典型的人口高度老龄化的国家。英国政府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重拾社区照顾责任,社区精神病服务在英国得以扩展,之后社区照顾扩展到老年服务。社区照顾有社区活动中心、老人公寓、家庭照顾、居家服务、暂托处、老人院等等。社区照顾明确强调在社区内对有需要者提供服务,可以帮助他们继续生活在家中而无需长期住院护理。社区针对不同情况提供居家照顾生活服务,生活照顾工打扫居室、洗衣、做饭、洗澡、理发、购物、陪同上医院等等。社区还安排保健医生定期上门,传授养生之道,如保暖、防止瘫痪、营养知识以及预防疾病等,并按照需要向老年人提供有关视力、听力、牙齿、精神等方面的特殊服务。为了防止老年人久居家中孤独郁闷,英国政府还出资兴办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社区活动中心,专为老年人提供娱乐、社交场所,帮助老年人摆脱孤独、促进心智健康。英国社区照顾运行模式,主要是依托社区,官办民助或民办官助,其中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发挥着骨干作用。
(三)新加坡:立法惩罚不孝子女,父母同住买房津贴
1995年,新加坡国会通过了世界上首个《赡养父母法令》,规定被控未遵守《赡养父母法令》的子女,一旦罪名成立,可被罚款1万新元或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为了弘扬孝道,新加坡政府出台了不少鼓励子女照顾老人的政策,如从2008年4月起,凡年满35岁单身者购买政府房屋,如果是和父母同住,可享受2万新元的公积金房屋津贴。
五、完善城镇养老保障途径的政策建议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将变老,老年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人生阶段。结合河南城镇居民家庭“少子女老龄化”现象和传统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的实际,建议采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社会养老为支撑的养老途径,让每个老年人都能享受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晚年生活。
(一)强化统筹规划,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中央提出的“发展多层次的社会化养老服务,加大对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与经营的支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养老服务领域。加强养老护理职业教育,发展面向老年人的家政、护理康复等服务”的精神,高度重视养老事业,从稳定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出发,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安排,搞好规划,成立由民政、发展改革、老龄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协调沟通,共同促进养老工作的开展。
(二)加大财政资金投入,鼓励社会资金参与
各级政府要加强养老服务的资金保障,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激励社会资金参与。对于低收入的高龄、失能等养老困难老年人,鼓励他们在家或在社区养老为主,政府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使他们能够安度晚年。对于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要建立高龄补贴制度,按月发放高龄补贴。为了确保“三无”老人安享晚年,城镇要增加养老院数量建设,集中供养。
(三)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提高覆盖范围
要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覆盖全体城镇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这样可以降低保险范围内企业的养老保险缴费率,减轻企业负担,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养老保险水平,保障包括低收入者的全社会所有老年人的经济负担需求。
(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完善社区养老服务
把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首先要以居家养老为基础。老年人要跟随其子女居家生活,方便家庭成员照顾,享受天伦之乐,政府要合理布局社区医疗,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方便的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服务。其次,以社区养老为依托,大力发展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城镇社区要建立托老所,还要鼓励各类社会服务企业建立托老所,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使大部分老年人能够在社区就近养老。三是以社会养老为支撑。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建立公办养老院和民办养老院,完善养老服务设施,使无人所养的老年人能够进入养老院,进行社会养老。
(五)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高度重视养老机构建设,加快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强供养型和护养型养老机构建设。公办养老机构建设的重点是以收养“三无”、低收入和失能老年人为主的供养型和护养型养老机构;二是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对于公办的养老机构,要大胆进行改革,经营者聘任、员工聘用、服务功能承包或公建民营,提高服务水平;三是制定并落实优惠政策,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过程中,在政府承担社会养老义务、“机构养老”覆盖最需要帮助的老年人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鼓励企业和民间力量,大力发展养老产业。
(六)完善老年法规体系,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在养老保障方面,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老年人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权益及保障,老年人参加社会发展的权利、法律责任和处理程序等作了具体规定。为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老年人安度晚年提供了切实的法律保障。但是,在老年福利、老年保险、老年保健以及老龄产业、老年设施等方面,还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更未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为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必须建立和完善老年法规体系,使养老保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轨道。
(七)借鉴外国养老经验
如日本解决家庭“空巢”老人的“一碗汤距离”、“一炷香”时间;德国大学生以劳换租,独居老人和单亲家庭一起住;新加坡立法惩罚不孝子女,父母同住可获津贴;美国社区养老;英国社区照顾等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
总之,人口老龄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如何真正地照顾好老年人的生活、实现好老年人的权益,保证老年人过一个幸福的晚年,是构建让子女放心、老人安心、社会安定的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均. 我国城市老年保障体系研究[J]. 南京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2002(6)
[2] 窦玉沛. 加快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N].中国社会报.2010.11.12
[3] 窦玉沛. 民政部:着力加快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J].社会福利2010.11.15
[4] 韩家新.有关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探讨[J]. 中国集体经济.2011(1)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提出
联合国认为,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那么这个国家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200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8,811万人,占人口总数的6.96%,已经接近老龄化国家;2005年底全国1%人口抽样显示,我国总人口数达到130,756万人,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到10,05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7%。从数据可以推断,我国已经真正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而截至2005年底,长春市总人口为738.7万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77.7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0.5%,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城市行列。
“老龄化”催生了老龄产业,也催生了老年住宅的需求。在城市里,多数父母与成年子女愿意分开居住。而普通住宅的各项设施并不符合老年人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需求,因此能够住进一套设施完备、服务周全的老年住宅,成了很多城市老人向往的事。
二、长春老年住宅现状
2007年我们曾经对长春市老年住宅情况进行抽样调查,调查样本总数为2,260人,拥有自有产权住房老年人的平均年龄为68岁,1,862人,占样本总数的82.39%,其中有10年以下房龄产权房的老年人为356人,占样本总数的15.75%;有10~20年房龄产权房的老年人为756人,占样本总数的33.45%;有20~30年房龄产权房的老年人为878人,占样本总数的38.45%;有30年以上房龄产权房的老年人为626人,占样本总数的29.70%。
在这些拥有自有产权住房的1,862名老年人中,其中与子女(亲属)分开居住独立生活的老年人为1,152人,占样本总数的50.97%;在与子女(亲属)同住的老年人为1,028人,占样本总数的45.49%;在老年公寓(敬老院)生活的老年人80人,占样本总数的3.54%。
在调查样本总数为2,260人中,无自有产权住房老年人的平均年龄为71岁,398人,占样本总数的17.61%。没有自有产权住房的398位老人,居住子女(亲属)住房而独自居住34人,占样本总数的1.50%;与子女(亲属)同住的老年为196人,占样本总数的8.67%;租房独自居住的78人,占样本总数的3.45%;租房与子女(亲属)同住的40人,占样本总数的1.77%;居住在老年公寓(敬老院)生活的老年人50人,占样本总数的2.21%。
在所调查的2,260名老年人中,有1,656人依靠离退休金生活,占样本总数的73.27%;393人依靠子女供养,占样本总数的17.38%;186人自身从事劳动,占样本总数的58.23%;25人依靠政府救济等,占样本总数的1.10%。老年人的年平均收入估计为9,600元是基本可以接受的,平均存款为14,262元。
从上述调查情况,我们得出结论:目前长春地区老年人选择养老的方式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住宅主要形式有与子女共居、与子女邻居、独居,除此以外还有托老所、福利院、临终关怀医院以及老年公寓等。
三、对房地产开发商的建议
1、搞好社区,开发老年居住社区。包括全龄化养老社区和老年社区。全龄化居住社区是在一般居住社区中植入养老功能,适合从刚出生到全部年龄段的人居住。实际上,它是在普通社区的基础上增加社区养老的一系列设施和服务,属于混合居住型。在该种社区,老年住宅的具体形式有:老年住宅组团和“老少居”住宅,其中“老少居”住宅按两代人分开的距离可分为共居型、邻居型和近居型。
在2008年长春秋季房交会上,两种卖得火热的“亲情户型”,一种是“同楼居”型,即两代或多代人同住一栋住宅,上层为年轻夫妇及孩子,下层为老人,但各有独立完整的生活起居间和设施;一种是两代人同住的“连体式亲情户型”,即将一个大户型拆分为两个小户型,两户紧邻但各有各的门。这种居住方式,既保留了传统的东方家庭模式,又适应现代人的需要。
2、满足市场需求,采取租、售结合的销售方式。老年人所处的年龄阶段不同,生理和心理状况不同,对住宅的需求也不尽相同。现在国内已经出现了“候鸟”型养老的一批老人,即冬季在南方居住,夏季在北方避暑,长春也是一些老年人选择避暑的圣地。建议开发商针对有效需求,采取租、售结合的销售方式,对于出租的房屋户型要小、且数量不必太多,开发商与物业公司签订合同,形成有效合理的管理,达到“双赢”。这样,即对开发商有利,又对物业公司有利,同时有满足了市场需求,也避免了房屋销售结束、开发商撤离之后,物业管理不到位的事件发生。
3、做好选址工作
(1)环境安静。老年社区以养生为主,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使老年人心情舒畅。根据老年人爱静的心理特点,居住区的环境需幽雅、安静,空气要清新。市区过于喧闹,空气污浊,且地价昂贵,显然不适宜老年人居住。
(2)不能远离社会、家庭和亲友。从老年人的心理角度看,他们害怕孤独却又需要安宁,需要社团活动和对外交往,需要有生命力的精神感觉,不能单纯地把老年住宅与社会隔离起来,盲目地建在偏僻的郊区。因此,过于偏远、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地区不适宜建设老年居住社区,可以考虑建在休闲公园或郊区的大学校园附近。
4、做好配套设施的设计
(1)方便老年人的社区室外环境设计:如路网设计中通过巧妙合理的道路规划实行严格的人车分流;室外公共空间应包括广场、绿地、居住区公园等。
(2)方便老年人的社区配套设施设计:根据老年人活动类型层次可以分为三类:①消遣型,这是以老年人体育锻炼和文化娱乐为特征的活动设施;②发展型,这是以老年人高层次文化娱乐为特征的活动设施;③创造型,这是以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为特征的活动设施。
(3)加强室外环境设计与配套设施设计的整合:如社区内老年人的活动与便捷的车行互不干扰;无障碍的步行道路与社区中心公园、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进行联接;社区中心绿地或社区健身场地与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进行连接;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人健身场地与儿童游乐场靠近设置;老年人医疗设施与商业设施、儿童设施应有相当的距离,但需便于内外交通等。
5、提供全方位和优质的服务。服务主要宗旨是调动老人的潜能,从生理到心理因素中,增强老人们自理、自立和自信的能力,让老人们超越自我,超越年龄,推迟养老期,并通过服务,使老人们生活有尊严,从而提高了老人们生活的质量。①开发时与银行合作,建立储蓄所方便老年人领取养老金;②在园区内与医院合作建立诊所,提供医疗服务;③在开发时设有老年活动室,组织老年人的各种活动;④生活照料的服务,包括家政服务和餐饮供给服务、卫生保健服务,等等。
(作者单位:吉林建筑工程学院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