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33:1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财务风险的意义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5. 010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5- 0014- 02
目前,医疗行业竞争愈演愈烈,医院财务风险也越来越大,所以医院需要提高风险意识,积极迎接医疗市场竞争并采用各种操作性强的方法,避免财务风险,适应医疗市场变化,从而保证医院稳定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有效预防及控制风险,减少医院经济损失,是值得我们广大医院财务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1 当前我国医院财务风险形成原因
1.1 财务人员风险意识欠缺
当前我国很多医院财务工作人员风险意识淡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我国很多医院一直以来都属于公立性质,很多财务工作人员只是将报表编制和财务问题处理视为财务工作重点,严重缺乏风险意识;其二,很多医院都未构建内部风险应对机制和管理方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医院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1.2 缺乏必要的资金安全管理机制
医院未建立健全有效的资金安全管理机制是增加医院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医院在进行采购时,并未对医疗产品进行深入的市场分析,更没有采用科学论证方法对医疗资产必要性进行分析[1]。这就导致医院购进了很多价格高但没有很大的使用价值的固定资产,这些固定资产创造的经济效益较少,并且造成资金在很长时间内难以回收,增加了医院资金风险。
1.3 缺乏财务核算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当前,在医院各项物资的采购和发放工作中严重缺乏应有的管理和监督,未对物资运用全过程进行核实,常常出现物资不齐全、破损、过期等问题,这样无疑增加了医院财务风险,损害了医院利益。
2 医院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2.1 完善财务分析体系并严格控制医院各种费用的支出
建立完善科学的医院财务分析机制,合理组织收入,控制支出,医院系统每个环节进行财务核算,然后汇总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及时了解医院不同时期的费用组成和变化,掌握资金规划实施情况,并分析找出导致财务风险的最主要原因,从而探究出预防财务风险的有效方法,增加经济效益。另外,医院还可以实行定期总结或开展专题分析,从而提升财务风险控制能力。同时开发成本核算管理信息系统,与医院物流管理、经费报销、固定资产管理等业务相结合,将各个独立的业务数据整合成一个共享的数据库,加大信息共享力度,提升管理效益。
2.2 加强医院财务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
财务工作人员严重缺乏风险意识也是导致财务风险加大的主要原因。需要广泛宣传财务风险的危害,积极开展风险管理的教育培训活动,切实增强财务人员对预防财务风险的重大意义的了解,掌握各种财务风险控制的方法和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2.3 完善资金管理制度
完善医院资金管理机制,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要严格依照国家的相关规定,根据医院实际运行情况进行。要切实保障资金管理落到实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需要财务管理人员增强财务管理意识,健全医院内部财务管理机制,要求财务人员合规开展财务业务活动,有效控制资金风险,避免资金浪费。
2.4 加强全面预算管理
预算是一种控制制度和规范化的程序,是预防和控制资金风险的有效方式。医院财务预算机制可以反映医院资金风险控制机制的完善程度。预算机制完善是医院有序开展经济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医院加强财务监管、控制、审计、考核的根本依据[2]。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将过去单一的财务资金规划拓展到采购、工程建设、投资等方面开展全面的资金预算活动,从而形成资金的集中管理模式。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涵盖医院有助于医院量入为出、精打细算、科学理财,有效避免资金风险。
医院是我国社会保障系统的重要构成部门,确保其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财务风险是每个医院都会面临的问题。随着我国医院管理机制的改革,医疗市场竞争食愈演愈烈,医院财务风险也越来越大。对于医院财务风险,财务管理部门必须增强风险意识,深入探究风险出现的原因,做出正确的判断,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完善资金管理机制,减少财务损失,提升医院经营水平,加强医院的综合竞争力,保证医院安全、稳定、持续发展。
收益的诱惑效应、平衡效应、约束效应出发, 探讨财务风险与收益不相适应的原因, 并指出财务
风险与收益相匹配应具备的条件, 以期对财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风险是由事件的不确定所引起的, 由于对未来结果予以期望所带来的无法实现期望结可能性。财务的本质是本金的投入收益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财务活动是本金筹集、投资、耗费、收益、分配等活动环节的有机统一, 由于各活动环节中都有可能发生风险, 因而, 我们对财务风险的认识, 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本金的筹集阶段, 而必须从财务活动的全过程和其总体观念出发, 并联系到财务收益上来。具体而言,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本金的投入收益活动中, 由于内部、外部环境因素的作用, 使财务系统运行偏离预期目标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收益是一个看似明确实则含糊不清的概念, 对于收益的内涵, 经济学和财务学存在严重的分歧。经济学对收益内涵的论述, 均力图计量企业的实际收益, 为财富分配提供依据, 经济学收益又称为“真实收益”。笔者认为, 财务学收益是为实现实物资本保全的期末净资产大于期初净资产的本金增量, 从量上它包括基准收益、平均收益和超额收益三种类型的收益, 其中超额收益是人们甘于冒风险进行投资而期望获得的超过平均收益的额外收益。因而, 我们研究的与财务风险相对应的财务收益, 主要指超额收益。
一、财务风险与收益的一般关系分析“风险与收益相对应”, 财务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一般认为是成正相关的, 即风险越大, 收益越高, 这表明风险时刻伴随着收益的获取, 行为主体欲想获取收益, 必须承担风险, 承担风险的目的在于获取收益, 风险越大, 则收益越大; 风险越小,则收益越小, 这是基于风险与收益之间存在着诱惑效应和平衡效应。
(一) 诱惑效应风险的诱惑效应, 是指由于风险利益的刺激,所引起的选择风险事项的财务行为及其连带效果。风险的诱惑效应, 来自于风险结果多样性和结果潜在性的财务特性, 来自于谋取资本增值利益的管理动机。风险的后果是多样的, 存在着人们所希望的结果; 风险的后果又是潜在的, 通过管理的努力也有可能取得那些有利结果。风险报酬的诱惑与利益动机的趋使, 引发人们迎接和承担风险的财务行为。风险报酬是一种超额报酬, 是产生风险诱惑效应的直接动因, 没有超过一般平均报酬水平的超额报酬的刺激, 就没有追逐风险的动机。风险报酬越大, 风险诱惑效应的程度也越高。风险诱惑效应的连带效果是社会平均报酬率的抬高, 有风险与无风险是相对的, 一个原本有风险的项目, 如果所有的资本投资者都由于风险诱惑效应而去追逐它, 那么这个风险项目在所有投资者眼里就是低风险甚至无风险的了, 平均报酬率随之提高。如果所有资本投资者都追逐风险项目, 也会引起资本需求量上升,进一步推动社会平均报酬率的提高。超额报酬, 是风险诱惑效应下的行为目标, 如果只能取得社会平均水平的报酬, 追逐风险的行为就会被视为是失败的财务行为。风险诱惑效应下的财务行为后果是极易遭受风险损失, 风险损失一方面起因于社会平均报酬率水平的抬高, 使投资者极不容易获得超额报酬而相对遭受风险损失; 另一方面起因于风险诱惑效应的强烈刺激而导致行为的激进性, 当引发风险的因素和条件已经改变时, 风险投资者可能会抱以侥幸心理而继续按原有的风险规划行动, 进而导致直接遭受风险损失。
(二) 平衡效应风险的平衡效应, 是指由于风险利益和风险损失的双重刺激, 所引起的控制风险的财务行为及其连带效果。风险的平衡效应, 来自于风险结果潜在性和可转移性的财务特征。既然风险结果是潜在的而不是现实的, 在财务规划之时完全可以选择和接受风险项目; 既然风险形态、性质和结果是可以转移的, 在实际将面临风险损失时, 可以通过一定的财务风险控制手段分散或转化甚至消除风险损失,或延缓风险损失的发生, 或用另一种风险代价来换取目前的风险利益。风险平衡效应是资本保值动机和资本增值动机均衡的结果, 起因于对资本保值与资本增值关系在认识观念上矛盾的冲突: 资本保值理财观念认为,资本保值是资本增值的基础, 资本保值是理财的基本目标, 资本增值是理财的扩展目标, 只能在资本保值的前提下进一步谋取资本增值; 资本增值理财观念认为, 资本增值才是理财的基本目标, 如果仅把资本保值视为理财的基本目标, 资本也就失去了管理的意义了, 只要取得了资本增值, 资本保值的目的也就自然地达到了。两种观念冲突的结果是相互吸纳和相互包容, 在财务规划时选择有风险甚至高风险项目, 在财务运行时又力图通过财务控制规避风险不利结果的发生。财务风险所具有的结果潜在性和可转移性也为财务控制提供了可能。风险平衡效应的连带效果是要求风险与报酬的均衡, 一定程度的风险项目要求有相应程度的报酬水平相匹配。因此, 当社会公认某项目有风险时,大家都愿意为此项目付出更高的报酬水平。也正因为如此, 如果某个风险项目没有能够取得相匹配的报酬水平, 不论在风险诱惑效应还是风险约束效应下, 都会被认为遭受了相对风险损失。二、财务风险与收益不匹配的理论分析诚然, 我们一般认为, 财务收益与风险的基本关系是: 高收益, 高风险; 低收益, 低风险(如图L1) 。但是, 在实践中我们已经注意到, 高风险并不必然带来高收益, 有时甚至是高损失。例如, 在资本市场这个风险极高的理财环境下, 财务风险与收益的关系更多的体现了一种背离, 尤其是在熊市时, 这种情况更为明显。那么, 是什么力量(原因) 造成这种现象的频繁发生呢? 笔者认为, 财务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除了具有诱惑效应和平衡效应外, 还具有约束效应, 这往往被人们所忽略。风险的约束效应, 是指由于风险损失的刺激所引起的回避风险事项的财务行为及其连带效果。风险结果的多样性, 使人们有可能遭受风险损失; 风险约束效应会对资本投资产生抑制和阻碍作用, 进而引起社会投资的萎缩。因此, 风险约束效应的连带效果与风险诱惑效应刚好相反, 会引起资本供给量的减少, 带来社会平均报酬率的压低。即在风险约束效应的影响下, 投资者极易遭受风险损失: 一旦风险约束效应对个人的影响力大于对社会的影响力时, 由于行为的保守性而降低个人对报酬水平的要求, 导致丧失投资机会, 遭受相对风险损失。这时,财务风险与收益就不相匹配了,甚至是产生向下倾斜的背离(如图L2) 。
三、财务风险与收益不匹配的模型分析承上, 基于约束效应, 财务风险与收益不匹配, 那么, 我们有无可能找出这些约束因素呢? 基于此, 笔者试图对西方金融学和财务管理学中衡量风险与收益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进行局部修正来分析约束因素。
E (Ri) = Rf βi [ E (Rm) - Rf ] (1)
其中: E (Ri) : 第i 种资产的必要收益率;Rf : 无风险收益率; βi: 第i 种资产的β系数;E (Rm) : 所有资产的平均报酬率。笔者认为, CAPM 只解释了收益与风险成正相关的一般情况(因为人们进行收益预期时, 如果预期收益为负值, 就不会进行投资, 即0 0) , 而无力阐释二者相背离的情况, 因而笔者引入了随机扰动项ei这个指标来修正模型:E (Ri) = Rf βi [ E (Rm) - Rf ] ei (2)其中: E (Ri) 、Rf 、βi 、E (Rm) 代表的含义同上, ei 表示排除在CAPM 模型之外的影响财务风险与收益正相关关系的偏差。之所以引入ei 这个变量, 是基于以下原因:
(1) 作为未知影响因素的代表。由于对我们所研究的经济现象的认识可能还不完备, 除了一些已知的主要因素以外, 还有一些我们尚未认识, 或者尚不能肯定的因素影响着应变量E (Ri) , 我们只得用随机扰动项ei 作为所有从模型中省略的变量的代表。
(2) 作为无法取得数据的已知因素的代表。有一些因素我们已经知道对应变量有相当影响, 但是,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能无法获得这些变量的定量信息, 因而在计量经济模型中不得不省略掉这一变量, 而归入随机扰动项。
(3) 作为众多细小影响因素的综合代表。有一些因素已经被我们认识, 数据也可能取得, 但是,这些因素或许对应变量E (Ri) 的影响较小, 或许其影响不规则, 有的还可能难以数量化, 从经济计量的成本考虑, 我们通常不把它们列入模型, 而把它们的联合影响处理为随机扰动。
(4) 模型的设定误差。在设定计量经济模型时, 我们总是力图使模型更为简单明了, 当用较少的解释变量就能说明应变量的实质变化时, 就不应把更多的变量列入模型; 当用简洁的函数形式就能基本说明变量间的本质联系时, 就尽量不采用更为复杂的函数形式。这样, 应变量和函数形式设定引起的设定误差, 也要由随机扰动项ei 来表示。
(5) 变量的观测误差。对社会经济现象观测所得的统计数据, 由于主客观原因, 不可避免地会有一定的观测误差, 这种观测误差只有归入随机扰动项ei 。
(6) 变量的内在随机性。即使我们把所有相关的解释变量全部引入模型, 即使不存在观测误差,一些客观现象还是具有不可重复性或随机性。例如一些涉及人们思想行为的变量, 很难加以控制, 而具有内在的随机性, 这类变量也可能影响E (Ri) 。对这种变量内在的随机性, 只能归于随机扰动项ei 。由此可见, 随机扰动项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在计量经济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性质决定着计量经济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在已经修正后的CAPM 模型中, 从财务的角度来分析, ei 就蕴涵着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约束因素, 具体分析如下:
(一) 主观原因: 风险主体的理性程度
11 风险主体的态度风险是投资者的一种主观感受, 其大小的度量经历了从Markowitz 的方差(标准差) 度量法到哈洛的Downside Risk 到VAR。著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Arrow 把人们对风险的态度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好冒风险的, 简称冒险型; 第二种是回避风险的, 简称避险型; 第三种是漠视风险的, 简称为中性型。这三种对风险的不同态度, 都直接影响着财务收益与风险的一般认定。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人们对风险的不同态度取决于每个人的人格心理结构。它包括投资者的个性, 拥有的财富水平, 投资主体的风险大小等诸多因素。而且在不同时间、不同的地点, 投资者的风险态度表现出不同的类型,这些行为特征实际上就是个人的风险决策。行为财务对违反基本财务假设的异常现象进行反思, 并试图通过研究市场中的基本组成单位———“风险主体”的理性程度、决策心理特征对经济决策的影响来解释异常现象。人的决策心理特征(如信心、期望、风险态度等) 十分复杂, 是市场的复杂性产生的重要原因, 行为财务是从认识人的角度来解释资本市场的复杂性。行为财务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 特征着手, 着重考虑市场参与者的各种有限理性特征对市场可能造成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 市场参与者的有限理性是导致许多财务假设背离现象的原因。有限理性表现在各个方面(见下表) 。
21 风险主体的素质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 就人的素质而言, 是指人在质的方面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总和, 即人的体质、性格、气质、能力、知识和品质等要素的综合。笔者认为,风险主体的素质除了平常我们经常提及的投资者的识结构外, 更为重要的是风险主体的风险认知程。许多研究表明, 决策时的风险态度与风险认知有关。冒险行为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由于对风险大小的知觉低于实际风险水平, 或者说对风险不敏感而引起的无意识冒险, 这种人的可接受风险水平(acceptable level of risk) 也比较高; 另一种情况是风险主体对实际风险有较客观的评价, 但由于其偏好风险水平(preferred level of risk) 高而有意冒险。因而, 投资者在面对风险时, 由于其对风险的认知程度不同, 避险行为则分为有意和无意两种。
(二) 客观原因: 理财环境的完善程度
11 市场(资本市场) 信息是否对称信息公开制度源于1884 年的英国《公司法》,为美国1933 年《证券法》和1934 年的《证券交易法》所确立并日臻完善, 现已成为世界各国证券法的核心。新古典经济学完全竞争模型假定市场参与者具有关于所交易商品和价格的完全的信息, 缺乏完全信息的情况称为不完全信息。信息不对称是信息不完全的一种情况, 即一些人比另一些人具有更多、更及时的有关信息。信息不对称不仅是由于人们常常限于认识能力不足, 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任何情况。更重要的是, 由于行为主体为充分了解信息所花费的成本大, 不允许其掌握完全的信息。因此, 在风险主体理性程度相同的情况下, 所掌握信息是否对称就成为风险收益差异的主要原因, 具体表现在:
(1) 信息源不对称市场上商品或证券交易者中, 既有买方, 又有卖方, 其中买方或卖方又可能同是该商品或证券的卖方或买方。即在交易活动中, 买方或卖方既对立又统一, 某些交易者既是出售该商品或证券的信息持有者和制造者, 同时又是该商品或证券的交易者, 进而形成信息源在公开信息时就存在着某种不完全性。具体而言, 在证券市场上, 信息源的不对称存在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证券市场的筹资者即上市公司总是比投资者更了解本公司的经营情况,拥有更多的信息; 另一种情形是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既是其股票的发行者, 同时又是其股票二级市场的交易者。由于交易者在市场上所处的信息位置不同, 进而必将影响其交易利益和交易成本。
(2) 信息的时间不对称市场上商品或证券交易的同方(同为买方或卖方) 在同一市场上需要买进或卖出同一商品或证券时, 由于在接收该商品或证券信息时间的差异, 往往容易导致较早获取商品或证券有关信息的交易者, 能够较主动或较准确、较早地做出交易决策选择而获取交易优势。而获取信息较迟的交易者则被动地在交易中处于劣势, 甚至蒙受损失。
(3) 信息的数量不对称市场上商品或证券交易的同方(同为买方或卖方) 由于在同一市场上获取交易对象信息内容的数量不同。也导致交易者交易优势的差异和交易成本、利益的差异。
(4) 信息的质量不对称市场上商品或证券交易的同方(同为买方或卖方) 由于在同一市场上获取交易对象信息质量的差异, 即信息的真假不同, 势必影响交易者的交易利益和交易成本,
(5) 信息混淆市场上商品或证券交易的同方(同为买方或卖方) 获取交易对象的信息中. 一个可观察值是由两个混合在一起的并不可直接辨别的分量合成的信息, 造成信息混淆, 交易者很难识别。例如, 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虽然是可以观察的值, 但它可能由企业持续经营业务收益与一次性偶得收益混合而成。
21 市场(资本市场) 发育程度X 有效的资本市场可以划分为三种形态: 弱势有效、半强势有效和强势有效。这种划分是1967年由罗伯特(Harry Robert s) 首先提出, 但以1970年法玛的文章而著名。法玛将市场信息划分为三类: “历史信息”、“公开信息”、“内部信息”, 以对应上述的三种形态。
(1) 弱势(weak form) 有效市场。其特点是当符合弱势有效的证券市场处于平衡状态时, 证券价格完全反映了证券的历史信息。
(2) 半强势( semi —strong form) 有效市场。其特点是证券价格反映了所有公开可得到的信息,包括历史信息。实证研究表明, 美国等国家的证券市场已达到了半强势有效。
(3) 强势( strong form) 有效市场。在强势有效市场中, 证券价格反映一切信息; 包括历史信息、公开信息及内部信息, 此时市场显得无所不知。在这种市场上, 没有人能够利用信息优势获得超额利润, 所有投资者都只能获得相对于自己的风险偏好的平均利润。就我国证券市场而言, 目前国内一些学者已就我国证券市场是否达到弱势有效, 作了不少研究。比如, 俞乔在1994 年发表的《市场有效、周期异动与股价波动》一文, 据沪深股市综合指数自1990 年12 月29 日至1994 年4 月23 日的变动趋势表明沪深股市均未达到有效市场的弱形式, 而1995 年宋颂兴和金伟根发表的《上海股市市场有效实证研究》对沪市1993 年初至1994 年10 月的29 种股票的周收益率进行的系统分析表明, 这29种股票价格具随机游走特征, 因此, 上海股市达到了有效市场的弱形式。另外, 吴世农的《我国证券市场效率的分析》一文, 对沪深股市20 种股票日收益率的时间序列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 20 种股票日收益率的时间序列不存在显著的系统性变动趋势, 故而沪深股市达到了有效市场的弱形式。再有韩德宗在1995 年出版的《我国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发展研究———理论与实证》一书, 据他对沪深股市股票样本日收益率分析后认为沪深股市均达到弱势有效市场。
不管我国证券市场是否已达到弱势有效, 可以明确的是我国现阶段资本市场有效性较弱。资本市场不成熟, 信息量少, 信息公布制度很不健全, 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缺乏真实性、准确性和实效性,不能及时将上市公司的信息传递给广大投资者, 使投资者只能根据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判断; 另外, 我国资本市场投机性较强。资本市场运作中的机能之一就是投机决策, 但是, 如果投机过度, 会对资本市场产生毁灭性打击。我国资本市场投机性太强一直是困扰资本市场正常发展的一大问题, 其表现一是过高的换手率; 二是过高的市盈率; 三是股价指数及成交额与违规活动正相关; 四是股价上涨缺乏微观基础的支撑。可见, 在这些情况下风险主体进行投资运作很难保证付出与回报相适应。
综上, 正是由于存在着风险主体理性程度的主观因素以及资本市场完善程度等客观因素, 导致在一定情况下财务风险与收益常常发生背离的现象。要纠正这种偏差, 一方面要从风险主体的素质、态度入手, 培育理性的投资者; 另一方面, 从市场的发育程度和信息公开着手, 培育完善的资本市场,只有双管齐下, 才能使财务风险与收益之间的量化关系呈现正相关的态势。
主要参考文献
[1 ] 郭复初. 财务通论[M] . 上海: 立信会计出版社, 1997.
[2 ] 郭复初. 财务新论[M] . 上海: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0.
[3 ] 彭韶兵. 财务风险机理与控制分析[M] . 上海: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1.
[4 ] 庞 皓. 计量经济学[M] . 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一、医院医保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医保财务管理带有特殊性,要在结合医疗保险制度的前提下采取财务管理措施,尤其要兼顾定额医疗管理、门诊医保限额管理等方面内容,增加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从当前医保财务现状来看,医院面临着不可忽视的财务风险,其形成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医保会计核算信息质量不高
在我国医疗保险体系中,医疗保险机构、定点医院与医保患者是三大主体,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资金流动关系,主要表现在:医院为医保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收取医疗费用;医疗保险机构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医保患者一定的经济补偿;医疗保险机构向定点医院拨付医疗统筹费用。医保体系中的资金正常流动不仅关系到医保制度顺利实施,而且关系到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合理权益的维护。但是,由于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尚未统一细化医保会计处理流程,从而导致各医院在医保会计核算时千差万别,经常出现医保账目模糊不清、医保会计信息不实等情况,导致医院无法了解医保业务的盈亏情况,埋下了医院财务风险隐患。
(二)医保收入超支风险
政府财政是医疗卫生基金的主要构成,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保障了医保制度的有效实施。随着参与医疗保险的人员数量逐步增多,医院接收的医保患者也不断增多,医保患者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也不断提高。但是,医保经办机构在拨付医疗卫生基金时遵循以收定支的原则,重视对支出的强化控制,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医院医保财务资金带来了压力。现行的总额预付模式需要根据上报的参保人数、诊疗人次、次均费用等数据资料,对医保基金额度进行测算,进而采取额度控制措施。这种医保支付方式显然会对医院财务风险带来影响,以至经常发生医保收入超支现象。
(三)预算管理形式化
为强化医疗保险机构对医院医疗行为的约束和监管,在医保费用拨付上开始实施以病种、病患数量为依据的费用支付方式,这就要求医院必须加强医保财务管理,编制和执行医保预算。但是,在实际的预算管理中,医院财务人员不了解医保政策,往往使总控标准按照配置标准将预算目标划分到各个科室,导致各科室将预算管理与医疗质量相分离,降低了预算管理的可执行性,经常出现预算执行偏差。此外,医院尚未针对以病种为基准的支付方式建立起预算控制机制,造成医保费用管理不到位。
(四)财务部门与医保管理部门缺乏沟通协作
医院财务部门和医保管理部门是办理医保审批结算的主体,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两个部门存在着各自为政的情况,缺乏必要的沟通协作。医院财务部门只负责对医保收入与支出进行记录,而医保管理部门只负责向医疗保险机构申请医保资金,保证医保款快速收回。在这种运行体制下,医院财务部门无法了解医保欠款催要的具体情况,弱化了对医保资金的全面管理,易出现资金风险。
二、医院医保财务风险的有效规避方式
(一)加强医保会计核算基础工作
医保会计核算是规避医保财务风险的基础性工作,能够为制定财务风险防控措施提供可靠的信息依据。为此,医院要认识到医保会计核算的重要性,按照医保政策的要求,结合医院实际情况,构建起完善的医保财务核算体系,具体如图1所示。首先,医院应根据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要求,在“应收医疗款”科目下合理设置二级核算科目,如实反映医疗款的回收情况。其次,医保会计核算还要对医保拨款、医保预留风险金、医保扣款、医保超值款进行核算,做好医保资金结算工作,减少结算中出现的偏差。医院要根据医保会计核算信息,及时清理医保欠费问题,避免长久不清账造成呆账、坏账,导致医院财务损失。再次,医院要开展病种成本核算,按照标准化的病理诊断方案核算不同病种的医疗成本,不仅为医保付费标准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还可以为执行按照病种实施医保支付奠定基础,保证医院获取足额的财政补贴。
(二)做好医保财务分析工作
对于医院而言,财务分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随着医疗保障制度在我国的全面推行,使得医保财务分析成为财务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该项工作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经济效益。鉴于此,必须做好医保财务分析工作。1.构建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医院应当按照医保统计指标,并结合本院日常管理的具体需要,对相关的医保财务指标进行对比,再由财务人员对筛选出来的结果进行分析论证,以此作为主要依据,构建起一套相对完善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并采取动态监督和控制的方法,降低医院医保财务风险。2.细化财务分析周期。当医保财务分析指标正式建立,可在其运行一段时间后,结合与费控之间的关联程度,对医保财务分析指标的分析频次进行细化,具体可分为如下指标:实时、旬、月、季度、半年、年。在此基础上对指标的分析监控周期加以确定,这样除了可以确保违规行为能够在第一时间被发现和被告知以外,还能使违规费用得以及时扣除,有效避免了医保财务风险的产生,也使得医疗费用的稽核有据可依。3.提出财务分析建议。随着医保财务分析指标的建立与实施,财务人员可根据分析结果,定期给院领导提供医保财务经济活动分析,由此可使领导及时了解并掌握医保基金的实际支付情况,在此基础上能够使医保政策的调整更加到位,有助于决策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提升。同时,财务人员应当主动参与医保费用的管理和控制,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通过对医保财务指标的分析和监控,针对发现的问题和潜在的隐患,向院领导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从而实现医疗费用控制关口的前移,转变财务事后控制的局面,提高财务工作的实效性,为医保财务风险的规避提供保障。这样,除了能够使医院的财务管理更加规范之外,还能促进医院经济效益的提升,对于医院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加强医保资金预算管理
在医保费用支付方式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医院要按照相关规定,加强医保资金预算管理,结合医保费用控制标准,优化配置预算资金,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医院财务部门要将医保财务作为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使预算编制充分考虑到医保政策,提高预算的可执行性。同时,医院财务部门还要及时公开财务信息,接受医院职能部门以及外部有关部门的监督,实现医院财务透明化,进一步强化医保财务管理,消除医保财务风险隐患。此外,医院要加强财务人员业务培训,使财务人员掌握有关医保制度的相关知识,具备准确核算医保科目的能力,提高医保资金预算的编制质量。
(四)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协作
医院财务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医保管理部门的工作,对向医保经办机构申请下发的医保资金进行核实,及时获取医保财务信息,做好相关的账务处理工作。尤其在医保费用结算工作中,财务部门要及时确认医保患者的费用,认真核对银行存款,加大对结算超支的管控力度,避免因财务工作失误而出现医保费用拒付或无法回收等问题。同时,医保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医保患者和医疗行为的监督,避免医保患者出现冒名顶替、挂床套现以及不合理医疗等问题。医保管理部门还要主动向财务部门了解医保基金的使用情况,对医保财务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医保制度在医院的执行效果,保证医保基金得以有效利用。此外,为有效控制医疗保险费超支风险,医院应于每年年末针对应收医疗款核算科目产生的余额计提坏账准备。若应收医疗款被确认为无法收回,则应将具体情况上报到有关部门进行审批,之后再进行坏账损失处理,从而杜绝会计核算信息中存在不实现象。
三、结语
总而言之,医院要贯彻实施医保政策,将医保财务纳入到财务管理范围内,提高对医保财务风险的防控力度。新时期下,医院财务部门不仅要做好医保会计核算工作、医保财务分析工作以及医保资金预算管理工作,而且还要与医保管理部门加强沟通协作,避免医保收入超支的情况发生,从而有效规避医保财务风险,营造医院良好的运营环境。
参考文献:
[1]代金英,杜春霞,张润娟.关于定点医院医保财务风险的控制措施初探[J].财经界:学术版,2016,(7):77-78.
[2]马春晖.关于定点医院医保财务风险的避免措施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3):42-43.
[3]范明珍.新制度下医院财务管理的职能拓展与思路创新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5):58-59.
[4]肖飞.基于内部控制框架的公立医院财务风险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5):56-57.
一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评估的基本概述
(一)财务风险评估的定义
企业在财务管理及营运过程中,总是会有缺陷和危机的发生,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估可以使企业的事后控制为事前、事中控制,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将财务危机解决于萌芽状态,保证企业以合理的方式确定和追求经济利益,且在接近或实现理财目标时能够灵活规避财务风险,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各种财务漏洞和生产经营中的浪费。
(二)财务风险评估的意义
企业在整个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都将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但是,每种风险最终的变现形式都使以财务表现出来,财务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根本,只有做好财务风险评估才能更好地对企业整体发展做好评估。
二、中小企业财务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是中小企业由于其生产规模小、资本和技术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加上传统体制和外部宏观经济的影响,使得企业财务风险方面总是居高不下,其的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风险意识不强,损害企业集体利益
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大部分是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自身风险意识不强,对企业的发展没有一个长久的发展计划,当初发展企业大部分是由于为创业而去创业,由于投资人的独特眼光或者投资人自身无与伦比的技术或者能力使企业可以初步发展。这种情况下,没有财务风险意识的投资者是很难对了解企业需要财务风险评估系统,忽视财务风险评估体制,当企业一旦真发生资金链的断裂后,给企业造成了无法承受的负担。
(二)机制不够完善,企业财务风险评估发展慢
中小企业由于其规模小,科学管理更是很难做到,企业内部的针对财务风险评估的机制可以很好地预防企业财务风险。但是,企业总是出于各种理由,资金和能力的问题,总是回避这些看似费神的机制的建立,监督机制更是很难实施,导致企业很容易出现财务风险,让企业追悔莫及。
(三)企业过分追求财务目标,忽略企业财务风险评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小企业也把“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的财务管理目标。企业的投资者建立企业的目的是获得尽可能多的财富,过分不明智的扩张,不关心企业所面临的风险的问题时有发生,使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低下,甚至严重流失,极有可能导致重大的财务危机。没有一个合理的财务风险评估,使得企业把自己裸的暴露在危机下。
(四)企业忽视环境的重要性,企业财务风险滞后
中小企业只关心自己企业的发展,对企业外部的市场环境和政府的调控环境都漠不关心,不了解大环境是可以影响企业的发展,当大环境不是很优越时,企业的财务风险也相对要高很多,财务风险评估机制就明显滞后。
三、中小企业财务风险评估的对策和措施
当企业出现财务风险时,企业才去进行补救就有点晚了,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实行企业财务风险评估机制,如何建立起一个既合理又有用的财务风险评估机制呢?需要考虑一下:
(一)树立企业员工正确的风险意识,了解财务风险的重要性
经营者和财务管理人员以及普通的财务人员是否具有足够的风险意识和专业知识是风险控制工作成败的关键,也是企业财务风险评估机制建立是否合理的关键。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专业的分析、判断及丰富的操作经验,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评估漏洞并迅速采取快速合理的反应措施,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来规避风险。
(二)完善企业机制,为财务风险的实施奠定基础
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是企业有效应对环境变化的基础,也是企业财务风险评估机制建立的基础,企业内部各种财务关系应清晰明确,财务管理的流程和会计核算流程适应企业经营方式与发展模式的变化,有效地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要明确财务风险评估机制在财务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赋予其应有的权利及相应的责任,并通过监督机制使监督工作、加强,减少工作失误,使财务风险评估机制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 企业财务目标的设定要包含财务风险
中小企业的财务目标的设定要有一定的预见性,要把财务风险包含进去,这样可以使财务风险评估机制更加完善,并且,从基础的部门就去关注财务风险,可以使财务风险评估机制进一步有优势。
(四)重视环境的影响,随时调整财务风险评估
每个企业都生活在这个环境下,外部环境变幻莫测,环境的更迭导致企业战略的更改,当然,企业财务评估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所以,作为一个想发展壮大的中小企业要时刻跟随企业外部环境,对环境的变换要有一定的敏锐度。
总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每个企业都要采取各种措施来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评估机制是个很好并且很实用的方法之一,可以帮助企业规避掉一些不必要的财务风险,使企业能更快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海洋.浅议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估与防控措施[J].价值工程,2011年
[2]张祖敏.企业财务风险成因与防范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尽管我国中小企业所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但是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也十分严峻,如融资难、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信息缺乏、企业管理水平低、市场竞争能力弱、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因此,深入探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对促进与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企业风险管理
COSO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定义是一个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和部门的,用于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潜在影响的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的,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以下几点重要含义:
(一)企业的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其本身并不是一个结果,而是实现结果的一种方式
企业的风险管理是渗透于企业各项活动中的一系列行动。这些行动普遍存在于管理者对企业的日常管理中,是企业日常管理所固有的。
(二)该过程可用于企业的战略制定。企业的战略目标是企业最高层次的目标,它与企业的预期和任务相联系并支持预期和任务的实现
一个企业为实现其战略目标而制定战略,并将战略分解成相应的子目标,再将子目标层层分解到业务部门、行政部门和各生产过程。在制定战略时,管理者应考虑与不同的战略相关联的各种风险。
(三)风险管理过程应贯穿于企业内部各个层次和部门,涉及一个企业各个层次员工,企业管理者应从总体层面采取风险组合来处理企业所面临的风险
设计合理、运行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够向企业的管理者和董事会在企业各目标的实现上提供合理的保证。
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资金安全风险分析、社会信用风险分析、资金流动性风险分析等。
(一)资金安全风险是指由于财务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引起的资金损失的可能性
资金安全管理是一项制度性很强的工作。大多数企业在控制程序方面虽有些规定,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人员限制等因素,却有章不循、有制不遵,导致控制程序失效。
(二)社会信用风险一般指因客户违约(不守信),不能按期偿还货款所引起的风险
信用交易给企业带来无限商机的同时,大量债务拖欠和坏账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信用风险,造成巨大损失,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和获利能力。
(三)资金流动性风险是指无法在适当价格上将资产变现或以适当成本取得足够资金,以致不能支付购买或履行到期责任的风险
香港百富勤集团的倒闭,就是因为流动性风险的爆发而导致的。资金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实质就是对资金收支的流动性进行全面和准确的匡算和预测,确定一定时期内企业对资金流动性的需求,然后据此制定较为有效、可行的流动性管理和控制策略,通过合理配置流动性储备水平和结构,调度资金,提供流动性供给,将流动性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在确保满足支付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收益。
四、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人员风险意识薄弱
许多中小企业中的经营者、管理者和财务人员都缺乏财务风险意识,往往只追求高额的利润,而忽视了对时间价值、风险价值、边际成本等观念的重视。大部分中小企业存在着会计与财务的职责划分不清的毛病,往往是重会计而轻财务,对于财务活动的风险预测、识别以及分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营运资金管理水平低
中小企业资金使用一般缺少计划,经营急需的资金捉襟见肘,容易陷入财务困境。同时中小企业负债比例较高,对企业未来经营与财务的影响较大。中小企业对日常现金缺乏管理,流失、浪费现象严重,流动资产如存货、应收账款等闲置或者周转效率低下,流动负债到期偿还风险较大,导致很多企业无视约定的付款时间,滥用商业信用,无故拖欠货款,引发“三角债”。
(三)存货库存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表现出基础薄弱、起点较低的特点,特别是在财务风险管理上,仅停留在单打独斗的家族传统粗放型的管理层次上,没有建立起健全、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也没有过多地对企业存货控制和管理予以重视,无形中积压了大量资金,造成资金周转速度明显减缓,并加重了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我国中小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不健全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在金融危机下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其主要表现在规章制度不健全、不规范、随意性强;内部管理松弛,人力、财力、物力浪费严重;假账、错账多,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无法为财务决策提供真实有用的信息等方面。此外,部分中小企业在财务方面缺少必要的制度控制,如: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全控制等,造成财务信息质量不高,账务处理随意性较大等。
五、加强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强化财务风险意识建设,提高企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中小企业要强化财务风险意识建设,提高企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中小企业就要时刻关注世界经济走向,关注国家产业政策、财税货币政策、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防止企业财务成本的不正常上升和资金链的中断而陷入财务危机。在物资供应方面,要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为企业正常生产提供稳定的原材料来源;在生产组织方面,要依靠科技创新,开发新产品,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客户的不同需要和增加自身的业务收入;在营销策略方面,要做好市场调研,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培育新客源,加强业务整合,确保收入来源的稳定增长,不断提高企业整体抵抗风险水平。
(二)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
通过银行借款、债券和商业信用等方式,从不同来源取得资金。不同的筹资方式,取得资金的难易程度不同,资金成本及筹资风险也高低有别。商业信用比较容易取得,但只能在短期内使用,无力偿还的风险太大。银行借款与发行债券相比,限制条件较少,容易筹集,筹资速度也快。当企业用于增添小型设备、增加适量库存或用于扩大商业信用规模时,以银行借款方式为最好。如果企业所需资金额度大、期限长,以发行企业债券筹资为最好,因为社会资金市场实力雄厚,而且大额度筹资成本相对较低。由于不同筹资方式和资金来源各有优缺点,因此企业必须注意债务结构的合理性,使之相互配合,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风险。
(三)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控制体系建设
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控制体系可以有效保护中小企业抵御财务风险。首先,应制定合理的财务控制体系,保证企业内部财务工作的机构、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真正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其次,要制定科学的预算编制计划,合理的配置好企业内部的资源,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后,完善财务人员的选拔制度,加强财务人员的财务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
(四)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各种财务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财务风险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财务风险预警就是企业通过库存物资、资金收支结余、资产变现率、坏账金额等一些敏感性财务指标的变化对经营运行过程进行监测,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对企业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预测识别,并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企业财务部门通过对财务指标的分析和比较可以了解公司各部门的运营状况和风险情况,从而为生产经营和投资决策提供依据,以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
六、结束语
中小企业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挥。因此,需要不断加强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水平,使其不断走向正规的企业管理道路,促进中小型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郎拴牛.论金融危机下的企业财务风险的应对措施[J].企业家天地,2010(2).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5-0068-01
1 医院财务风险的内涵
医院的财务风险是指医院在日常的财务活动中,由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等不确定因素的存在,造成医院的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造成财务损失的可能性,情况严重时使医院资不抵债,面临破产的危险。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进行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医院面临的生存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能否积极地应对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防范财务风险,增强医院的竞争力成为当前医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医院的财务风险会影响到医院正常的运营,阻碍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因此,对医院来讲,有效地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对医院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2 医院财务风险的成因
(1)风险管理意识不强。由于深受医疗体制和医院的公立性质的影响,医院的激励机制和奖惩制度不完善,导致管理者以及财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财务人员对财务管理的动力不强,往往认为只要管好资金,做好账务处理,及时报送报表,就能规避财务风险。管理者对待财务风险的漠视态度,导致相关的风险管理和应对机制不能有效的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不强。
(2)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当前医院对日常运营过程中管理的重要手段,但多数医院没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很多医院都没有设置内部控制部门,设置内部控制部门的多数也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审计和检查。另外,有些医院虽然有内部控制部门和内部控制制度,但对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不够,牵制原则不能有效的贯彻,医生私自收费,靠药品“提成”的现象时有发生,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影响医院的发展,容易造成财务风险。
(3)资本结构不合理。资本结构是指长期资金来源中权益资本和负债资本的比例关系。近年来,由于医院之间竞争的加剧,医院加大了基本建设项目和医疗设备的投资,医院的自由资金和财政拨款不能满足资金的需求,医院便向银行贷款,贷款的年限较长,额度较大,使得医院的资产负债率攀升,如果医院的靠贷款投资的项目收益较低,或者投资存在盲目性,到期不能偿本付息的可能性变大,造成财务风险。
(4)资金使用不当。当前,多数医院缺少资金管理机制,在购置医疗设备等固定资产时,没有进行科学的分析论证,对其经济效益预测不准,有时盲目地扩大规模,引入高价设备,这类设备资金回收慢,有些是靠贷款来购买的,造成资金的浪费,形成财务风险。另外,在购买药品时,为了降低成本,一次性购买的数量较大,造成存储成本上升,流动资金被大量的占用,最后导致存货总成本的上升。
(5)会计核算不规范。首先,医院对固定资产的核算不准确,不设置“累计折旧”科目,也不进行固定资产减值的处理。其次,对成本费用的核算不合理,管理费用按人员比例在医疗成本与药品成本中进行分摊,导致医疗成本和药品成本的核算不准确。再次,不少医院已实行了会计电算化和信息管理系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但财务核算系统也存在非法地篡改,修改程序、输入操控的风险,医院信息系统的管理不规范,也容易造成财务风险。
3 医院财务风险防范的策略
(1)强化风险意识。医院的全体员工都要树立风险意识,财务风险的产生不仅仅是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的事,关系到医院的每个人,管理者要积极地转变重视医疗水平,轻视财务管理的观念,提高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医院的全体人员都要为风险的防范工作做出努力,要加大宣传的力度,形成人人都有财务风险意识的氛围。
(2)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医院应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各项财务管理规章,坚决贯彻牵制原则和授权原则,按照需要设置不同的岗位,将不同层次财务职责、职权进行合理分配,相互制衡,减少财务制度疏漏,防止差错和舞弊行为的发生,最大限度确保资产安全完整。此外,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医院应因地制宜,充分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具体实施程序,要求相关部门严格执行,一切工作都要以制度规定办事,从而有效地降低财务风险。
(3)健全成本核算体系,保证成本核算的准确性。成本核算的不准确是产生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首先,医院应提高全员的成本意识,建立“医院”―“科室”―“医疗项目”三级成本核算体系,正确的归集和分配费用,进一步降低医疗成本。其次,将医疗设备、房屋、建筑物等这样的有形资产及时提取的大修理费用和折旧费计入成本,加强对“医院品牌”无形资产的摊销核算。最后,积极完善成本会计核算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以购买或者与软件企业共同开发成本核算软件,实现成本核算的自动化,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4)规范决策程序,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医院建立大额资产的购置和基建项目的决策程序,完善决策机制,实行集体领导,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体制。
(5)构建财务预警系统。医院财务预警是依赖财务信息数据,通过构建财务指标体系,通过财务指标的综合分析、及时反映医院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的变化,对医院运营过程中的各环节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经营风险发出预警信号,及时地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将财务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医院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财务指标,构建财务预警的模型,通过对指标的增减变动和对模型的分析,对医院的资金筹集,资金的投放,资金管理进行跟踪监控,及时提出财务危机预警分析,对将要出现的财务风险及时采取措施。
(6)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当前,医院内外部环境的多变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人员要不断地学习,及时地更新专业基础知识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医院要积极吸引既懂计算机,又懂财务管理,掌握医疗相关知识的复合型的优秀人才,并在工作中加强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应对风险的能力。此外,医院还要加强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将医德和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结合,使财务人员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好地为医院的发展献计献策。
(一)医院财务人员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医院财务人员的防范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医院财务风险的大小,很多医院的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将工作的重点和时间都放在了财务问题的处理及财务报表的制作当中,使医院这一公立单位的性质得到了表现。然而,医院内部却没有专门进行风险管理的完善制度,对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培训也同样缺乏,导致财务人员没有认识到财务风险可能会给医院带来的消极影响,也就不能够在风险出现之前进行及时的报告,导致医院的财务风险出现可能性极大增加。
(二)财务监督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健全完善的财务监督及管理机制是保障医院财务问题的有效条件,能够对医院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很好的预防及控制。然而,目前许多医院并不具备完善的财务管理及监督机制,财务监督及管理仅停留在表面,没有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开展实践,使得财务管理监督机制在实施时遭遇较大难度,也不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财务部门出现的漏洞和问题,使医院的财务风险逐渐增加。
(三)行业性质决定财务高风险性
医院作为基础的医疗卫生单位,并不具备较强的变现能力,而医院其自身的特殊性和特点导致医院将大量的流动资金用在了医药用品及医疗设备的购买和存储上。同时,利用拖欠药物费用等的不正确方式来减少储备也使得医院的负债情况加重,医院的自身特点及行业的性质导致了较高的财务风险危机。
(四)缺乏财务风险管理整体意识
尽管部分医院对于财务风险的问题有较高的关注,然而由于其并不具备长远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在没有考虑到医院经营性质及整体目标的情况下,医院的整体和谐性遭受了极大程度的破坏。对于医院内部各项资源的最优配置同样形成了负面影响,使医院的财务风险在无形中增加了。
二、防范医院财务风险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财务制度
完善的财务制度是保障医院能够进行科学财务管理的有效条件,因此医院管理者与财务部门管理者在进行财务制度完善的过程中,要充分进行严密的验证和相关讨论。将国内先进的医院财务管理制度和自身情况进行有效的结合,并且确定和保障财务制度一经确立和使用就不能够随意更改。建立与完善财务部门的管理制度是预防医院财务风险发生的有效措施,医院应当将财务制度的完善作为预防风险发生的重要前提工作,并且严格的考察和跟进财务制度实施和贯彻的效果。此外,在实施完善的财务制度同时,还需要积极纠正和改进现行财务制度的不足和缺陷,并且在大面积投入使用之前进行及时的改进与调整,促使医院的财务制度能够符合时展的需求,实现医院发展与时俱进。然而,目前还是有部分医院存在着缺乏完善财务制度的情况,这对于医院财务风险的预防工作是极为不利的。
(二)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在医院进行财务监督与管理的工作过程中,医院领导者应当充分贯彻和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提升财务管理部门人员的素质,进而为医院的财务风险预防工作打好基础。为了进行财务风险的预防,医院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对院内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与素质提升,如在医院内部进行培训,或者将工作人员送至专门培训机构进行培训,进而使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都实现大幅度的提升。同时,还要在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科学高效的考核制度与体系,使财务人员能够定期接受专业素质考核,确保其能够在财务管理及财务风险预防的工作中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和相关知识,确保医院的财务风险能够得到有效的预防。
(三)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内部审计制度
在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中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必须要保证客观、公正、全面及独立等特性,并且在这样的内部审计制度原则之上进行医院经济工作的处理和各项严格的测试和评估,确保医院的各项财务管理工作正常运行。同时,还应当对医院财务部门各种经济资料的真实性及业务性进行确定和证实,并且保障内部审计制度能够对医院的财务活动进行综合审计,对医院的财务目标实现及完成情况进行最终评估与确定。与此同时,财务部门工作人员还应当及时的向管理者反馈财务方面的问题,并且提出专业性的意见建议,确保内部审计制度能够发挥其作用。
三、有效控制医院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健全医院财务风险预警控制系统
建立和完善医院内部财务风险系统有利于对医院各项经济活动中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监控,同时能够对一定时期内财务管理的实际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监督。医院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要进行各项财务管理工作的结合与汇总,进行不同财务风险预警与控制指标的确定,以财务报表、预算标准及其他类型的财务资料为主要根据。在此基础之上,结合数学模型及相应的比例分析等方法,控制医院内部的财务风险。医院可以采取对医院负债率进行动态监控及现金流量监控的方式进行财务风险欲将与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完善,为医院量身定制一整套监督和控制财务风险的机制。
(二)加强医院财务预算管理,有效控制财务风险
在医院内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医院财务风险进行很好的控制,消除一部分不稳定因素,确保财务风险不对医院正常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医院应当注重财务预算的编制及分析和考核等重要过程,在明确而具体的资金预算项目当中进行预算具体标准的确定,对预算过程中出现的差异进行严格的分析与有效的控制,并且进行有效措施的应用,确保资金预算能够得到实际施行。同时,医院还要加强对于未来阶段内财务支出的控制,确保每一项资金的使用和支出都包含在预算范围当中,防止盲目投资使医院遭遇财务风险。从而综合全面的进行医院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
二、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一)未能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有的企业集团在进行投资时采取多元化的方式,这就使得企业集团对风险管理采取的是分散的状态;由于有的集团并未能制定明确的、统一的战略发展目标,对于不同业务之间存在的差异、集团下属公司所处的地区差异等缺乏客观的认识,因此导致集团在经营实践过程中缺乏对市场的前瞻性和预测性,在未进行充分的市场评估的情况下,看到什么行业挣钱、效益好就跟风进行投资。这种缺乏长远发展战略规划的投资最终导致企业的主营业务不断更替,例如某集团,为了迅速占领市场份额、扩大市场经营规模,将自己的业务触角探到众多的行业领域,如汽车工业、纺织业、房地产业、机械制造业等领域,投资成本不断增加,最终导致集团对市场的掌控能力不断下降,从而增加了集团的财务风险。
(二)缺乏风险管理意识。我国有的传统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济规模上涨快、发展势头好,企业比较顺利,因此也就缺乏风险意识。例如,某集团在经过长达30多年的发展后,已经成为在境外拥有2家上市公司、30多家子公司、3万多名员工的大型集团公司。这么大的企业集团公司,不论是人事部门、技术部门、企业文化的建设等都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统一体,但是由于集团内部各企业之间的关系复杂,很多联系只能通过统一的制度来维系,集团的管理者认为子公司应无条件的服从集团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由于缺乏对集团成员之间的相互制衡,使得集团内部管理风险增加,一旦出现内部问题必将给集团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
(三)缺乏对资金的优化配置。企业集团中多元化的经营理念使得很多集团的资金处于分散状态中,这样一来,必然导致企业集团的资金使用率下降。由于缺乏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的理念,集团中效益较好的子公司会自由支配销售资金,不将资金上交到集团进行统一调配;相反,在一些效益不太好的子公司中,由于缺乏筹集资金的能力,只能向集团申请资金,无形中增加了集团的贷款金额和筹资成本,从而导致了资金管理的失控,增加了集团的财务风险。另外,有的集团的对外投资量不断增加,有的投资已经占到企业所得收入的30%以上,而一旦投资市场出现问题,集团的资金问题将十分严重,从而增加了集团的财务风险。
(四)信息系统发展滞后。很多集团的业务比较复杂,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之间业务往来也较多,而在业务往来中产生的大量信息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汇总,必将使集团管理层不能及时掌握集团的经营与发展现状。例如,有的小公司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故意向集团隐瞒各种财务信息,使得集团的信息汇总缺乏完善性、科学性、准确性,从而为集团的统一管理带来了影响,同时更加大了集团财务风险的发生。
三、有效防范集团财务风险的建议
(一)将财务风险管理融入集团战略管理中。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投资的冲动、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是很多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通病。大企业、大集团作为政府完成经济增长目标的重要手段,企业集团为了获得更多的盈利,出于多方面因素的考虑,很多企业集团将制定出跨越式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向,从而形成企业集团的战略性风险。这样的集团战略是缺少对财务风险战略管理的一种不全面的极值分析,因此集团必须将财务风险管理理念融入到企业战略管理中。例如,集团公司可以将价值最大化作为导向,制定出财务风险管理的战略。
(二)采取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集团而言,如何选择合适的资金管理模式,还应根据自身的组织结构、产品特点、产业结构、资源分布等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选择。因此,集团应遵循尊重现状、立足长远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兼顾资金的集中使用进度、融资需求、风险管理等多方面综合因素与关系的基础上,稳步推进资金集中管理,并分类、分步实施资金的集中管理模式。对于集团的经营性资金的集中管理,可以用收支两条线的管理体系,将集团的收入账户中超过限额的资金划转到集团共享中心的资金池中,同时集团财务资金共享中心应按预算拨付到成员单位的支出账户上或者实行联动支付的方式。对于集团的专项资金,应采用成员单位基建、科研等专项资金的集中管理方式,要求各成员单位必须将专项资金纳入到集中管理体系中。避免出现资金沉淀、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等风险的发生。
(三)构建以财务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企业集团的风险管理中,财务风险属于“牛鼻子”的地位,因此做好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就相当于对企业集团的风险进行了最直接、最综合的控制,并很好地解决了风险管理中的直接矛盾。因此,各企业集团必须开展以财务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分步骤、有重点地进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值得注意的是,企业集团开展全面风险管理一定要实现与其他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将风险管理的要求逐一渗透到集团管理的业务流程中。
1、风险的内涵及特征
企业经营总是有风险的,现代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要承受各种各样的风险。一般说来,风险是指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的变动程度。
风险的特征包括风险存在的客观性、风险存在的普遍性、具体风险发生的偶然性、大量风险发生的必然性。
第一,风险存在的客观性指自从人类诞生以来,风险就伴随着人类的一切活动,但又是独立于人类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人们在风险面前,只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风险的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失程度,而不能根治、消除风险。
第二,风险存在的普遍性指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第三,风险作为一种现象,其存在是客观的、确定的,然而具体到某一事件,风险是否发生以及程度强弱又是不确定的。这是由于任何风险的发生都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每一因素的作用时间、方向、强度以及各种因素的作用顺序等必须都达到一定的条件才能引发风险。而这些因素在风险发生之前,相互却无任何联系,许多因素出现的本身就是偶然的。就个别风险来看,其发生是偶然的、无序的、杂乱无章的,然而,对大量发生的同一风险进行观测,明显地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可以利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准确的描述,从而使人们能准确把握大量相互独立的风险运行规律。
2、财务风险的内涵
企业财务风险是一种微观的经济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未来实际结果偏离预期结果的可能性。一个企业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业绩如何,必然会体现在该企业经营资金运动的状况和结果上,表现为财务状况的好坏和财务成果的大小。因此,企业财务风险包括财务成果的风险和财务状况的风险。财务成果即收益;财务状况即企业的偿债、营运、获利等能力。从偏离的趋势看,出现偏差的结果只有两种,即财务成果的增加或减少,财务状况的变好或变坏。
(二)财务风险的分类及特征
1、财务风险的分类
从企业财务活动各个环节来看,企业财务风险可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使用过程的风险、资金收回的风险、资金成本的风险及利润分配的风险。
从企业财务风险能否分散考察其外延,财务风险可分为不可分散风险和可分散风险。
从企业财务风险的可控性,可以分为可控财务风险和不可控财务风险。
2、财务风险的特征
第一,客观性。风险的客观性对财务风险的研究是重要的,我们研究财务风险,目的是控制财务风险,减少财务损失,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完全消除财务风险是不可能的。
第二,不确定性。风险作为一种现象,其存在是客观的、确定的,然而具体到某一事件,风险是否发生以及程度强弱又是不确定的。从风险的不确定性可以得出风险的可控制性,由于具体风险的发生和程度受有限因素的影响,如果对具体风险的相关因素充分了解并有效控制,则可以控制具体风险的发生和程度。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总的来说是有限的,虽然其中部分因素(如企业外部因素)难以控制,但另一部分因素(如企业内部因素)对于企业来说是可能控制的。
第三,损失性。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各种条件限制,财务风险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连续性、经济效益的稳定性和企业生存的安全性,最终威胁企业的收益。
第四,系统性。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财务活动的全过程,并体现在各种财务关系上,是财务系统各种矛盾的整体反映。
第五,进步性。风险与竞争是一对孪生兄弟。各个生产和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为交换而生产的商品必须转化为货币,并通过购、产、销不断的生产和再生产,然而,在竞争中,商品转化为货币的过程是不平坦的。各个生产经营者除了要到处争取市场,还要改进生产技术、加强经营管理、财务风险管理,否则就可能被市场淘汰。承认和承担财务风险把企业推向背水一战的境地,必然使企业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尽力改善财务风险管理,增强竞争能力。
二、湖北联通公司财务风险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一)湖北联通公司财务风险现状分析
根据湖北联通公司近几年的财务报表特别是2005年的年报资料,从基本的财务比例和现金流量两个方面对湖北联通公司的2005度财务状况进行分析。
1、湖北联通公司财务比率分析
财务报表中有大量的数据,可以根据需要计算出很多有意义的比例,这些比率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本文主要选偿债能力和流动性进行分析。
(1)偿债能力指标
偿债能力的财务比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股东权益比、流动负债率和负债权益比。湖北联通公司近期偿债能力指标如表1:
年度 2006.3 2005.12 2005.9 2005.6 2005.3
流动比率 0.96 0.95 1.02 1.02 1.06
速动比率 0.60 0.58 0.68 0.72 0.70
现金流动比率 3.56 10.98 15.19 6.88 4.68
股东权益比 24.61 24.67 25.84 25.98 29.74
流动负债比 99.04 98.95 94.75 94.17 90.64
负债权益比 295.07 293.37 276.56 274.09 228.00
资料来源:湖北联通公司公司年报
第一,流动比率分析。流动比率可以反映短期偿债能力。企业能否偿还短期债务,要看有多少短期债务,以及有多少可变现偿债的流动资产。流动资产越多,短期债务越少,则偿债能力越强。如果用流动资产偿还全部流动负债,企业剩余的是营运资金,营运资金越多,说明不能偿还短期债务的风险越小。
一般认为,企业合理的最低流动比率是2。这是因为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最差的存货金额约占流动资产总额的一半,剩下的流动性较大的流动资产至少要等于流动负债,企业的短期偿债能才会有保证。2005年年报显示,ABC的流动比率为0.95<2,偏低。
第二,速动比率分析。企业在不希望用变卖存货的办法还债,把存货从流动资产总额中减去而计算出的速动比率反映的短期偿债能力更可信。通常认为正常的速动比率为1,2005年年报显示,湖北联通公司的速动比率为0.58<1,偏低。
第三,现金流动负债比(%)分析。2005年年报显示,湖北联通公司的现金流动负债比为10.98%,同行业平均现金流动负债比为84.23%,湖北联通公司明显偏低。
第四,股东权益比(%)分析。2005年年报显示,湖北联通公司的股东权益比为24.67%,可看出该比率偏低。
第五,流动负债率(%)。2005年年报显示,湖北联通公司的流动负债率为98.95%,可看出该比率严重偏高。
第六,负债权益比(%)。2005年年报显示,湖北联通公司的负债权益比为293.37%,可看出该比率严重偏高。
(2)流动性分析
第一,流入结构分析。流入结构分析分为总流入结构和三项活动(经营、投资、筹资)流入的内部结构分析。湖北联通公司的总流入中经营流入占62.57%,是其主要来源;筹资流入占37.06%,占有重要地位;投资流入占0.37%,明显偏低。经营活动流入中销售收入占了94.47%,比较正常;收到的税费返还也占到了5.44%。投资活动的流入中,股利占67.85%,比较正常;投资收回和处置固定资产占32.15%。
第二,流出结构分析。流出结构分析分为总流出结构和三项活动流出的内部结构分析。湖北联通公司的总流初中经营流出占57.89%,投资流出占3.72%,筹资流出占38.36%。可以看出公司现金流出中偿还债务很大的比重。
经营活动流出中,购买商品和劳务占84.42%,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占5.67%,税费及其他9.91%。投资活动的流出中,构建固定资产占90.17%,权益性投资所制服的现金占9.83%。筹资活动中偿还债务占97.35%,支付利息占2.65%。
第三,流入流出比分析。经营活动流入流出比为1.1,表明企业1元的流出可换回1.1元现金。此比值越大越好。
投资活动流入流出比为0.1,表明公司处在扩张时期。发展时期此比值小,而衰退或缺少投资机会时该比值大。
筹资活动流入流出比为0.98,表明企业基本处于借新债还旧债的平衡时期。
(二)湖北联通公司财务风险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资源开采和生态能源建设要求的提出,对我国煤矿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越来越多的煤矿通过一定形式和渠道的整合,来科学的调配资源,实现优化生产系统的目标。为此,加强对我国煤炭资源的整合力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于此同时,在煤炭资源整合中,由于资源重组或兼并工作的实施,对并购中的财务管理带来新的要求,也暗藏着各类财务风险,本文将结合煤炭资源整合过程中,如何就财务管理中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和防范展开论述,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
一、加强对煤炭资源进行整合的现实意义
煤炭资源整合是贯彻落实国家煤炭产业政策,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整顿规范煤炭资源开发秩序,实施煤矿整顿关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对煤炭资源进行有步骤、有秩序的整合,以实现对煤炭资源的有效开采和各类资产的重新配置,达到对资源的科学调配和优化生产系统能力的目标,因此,强化对煤炭资源的有效整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煤炭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能源,为了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通过整合,以实现对资产、技术、人力等方面的全面重组,提升了煤矿企业的生产水平,也体现了我国实施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导向。
二、在煤炭资源整合中产权关系的整合方式
煤炭资源整合在实施过程中,对于煤炭企业的产权归属问题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不改变原有企业产权关系的整合,如租赁方式或托管方式;另一种是改变了原企业的产权关系,如并购。不同的产权归属关系在实际操作中遵循着不同的程序限定和法律依据,比如针对第一种不改变产权关系的整合中,由于煤炭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没有分离,在实际的操作中就会产生更多的产权模糊的问题,作为过渡性的改制方式,其弊端是比较多的。而对于第二种改变产权关系的整合,有兼并和收购两种模式,对于兼并,主要是通过两家或更多的独立型企业,通过合并组成一家独立的企业集团,在其中占优势的公司通常引领着企业集团的发展总方向。而收购则是一家企业通过现金或有价证券作为资本,来购买另外一家企业的股票或资产,以获得对该企业全部资产或个别资产的所有权,也就是所说的实际控制权。
在2010年,由河南省政府颁布的《河南省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实施意见》,正式拉开了河南煤炭资源整合的帷幕,在这次煤炭资源整合过程中,河南神火集团作为六大资源重组主体之一,先后实现了对许昌九华山、隆祥、隆源等22座煤矿,郑州昶达、生达、金源等7座煤矿的资源整合。
三、在煤炭资源整合过程中通常面临的财务风险
河南煤炭资源整合于2010年4月开始启动,河南神火集团迅速组成资源整合领导小组,抽调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在全省范围内展开资源整合工作。同时,在整个资源整合过程中,各个环节(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整合可行性分析、整合资金的来源、价款的支付方式等)都有可能产生风险。
(一)对煤炭企业的定价风险
在企业并购实践中,对煤炭企业进行定价是关键性的一步。一切并购财务决策行为都是以定价为基础,这也是关系到整合成功的基础。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分析,定价越高财务风险就越大,定价越低财务风险就越小。但并购定价并不等于评估价值,评估价值只是并购定价的依据,而不是最终的交易价格,最终的交易价格还需要经过价格谈判等形式来决定。河南神火集团主要通过第三方机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来实施的,以确保在整合过程中对煤炭企业评估的公正和合理。
需要说明的是,在对煤矿企业进行评估时,通常需要依赖于中介机构提供的相关的财务信息,然而其信息的有效性又需要与被整合煤矿进行全面的配合,尽管河南神火集团在并购前期做了大量细致的调查和分析,仍然无法确切得到个别煤矿企业的真实信息,比如有些煤矿由于长期的停产,有些资产还处于井下,无法下井进行全面的普查,有些煤矿的财务资料等信息不完整,从而为资产的评估带来不确定因素。
(二)对企业并购中的融资风险
企业并购通常是建立在资金的基础上,对于煤炭资源整合同样需要大量的资金。具体到实际中,在并购前要支付大量的前期费用,在并购过程中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此外,并购后还需要注入大量的资金对被并购企业进行整合和技改等。因此,能否及时足额的筹集到整合所需资金是关系到整合活动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河南神火集团在对煤炭企业进行整合过程中,对资金整合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比如利用自身资产进行申请贷款,委托金融机构筹集资金,以及发行新股来融入资金等方式。
(三)对企业进行支付时存在的风险
企业并购中的资金支付方式主要有现金支付、股票支付、混合支付等形式,作为整个资源整合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河南神火集团在对资源整合中的支付时,主要是通过现金来实现的,因此,数目巨大的资金支付很容易给企业集团的整个资金链带来很大的压力。
四、在煤炭资源整合过程中,加强对财务风险进行防范的措施
从以上分析中,了解并熟悉了煤炭资源整合中各类风险要素的影响,对此展开针对性的控制,以防范整合工作中的风险,为此,河南神火集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突破资源整合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有效降低了定价风险
信息不对称是煤炭资源整合工作中的重要风险因素,为此,河南神火集团在着手煤炭资源整合工作的前期,充分利用各类有效措施和方法来全面的掌握和分析煤矿企业当前的财务信息,最大化的挖掘和争取到有效的煤矿生产经营状况等信息,比如在通过与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密切的合作,借助于财务分析工具和分析策略,来对被并购煤矿企业进行全面的资产盘点,并对各类资产进行签字确认,对于井下的无法核实的资产,则通过对原始财务信息的筛选和分析,以推断出有价值的资产数据等信息,对于后续的资产评估和定价工作,大大的缓解了暗藏的风险。
(二)对财务筹资进行通盘分析,细化到各种方式来降低融资风险
融资、筹资是企业整合工作的重要工作之一,对于巨额的现金融资风险,河南神火集团通过煤电公司的担保,向金融机构的申请获得了一部分贷款,同时,与金融机构进行协调,通过实施分批还本计划,有效的规避了集中还本带来的资金压力,另外,通过非公开发行股票上市融资,募集了大量的资金确保了小煤矿兼并重组的顺利进行。
(三)从资金支付过程进行全面的规范,有效降低了支付风险
资金支付是煤炭企业整合工作中的重要阶段,河南神火集团从自身的资金实际出发,通过制定相应的分段支付流程,对整合款项支付也是按照相应的进展程度来进行。注册资金的支付采用分期缴纳的形式,第一次支付20%,第二次支付30%,第三次支付50%。应付的资源价款作为合资公司对被并购方的负债,合资公司以现金,按照以下方式分期付款:已与被并购方签订设立合资公司合同生效、合资公司成立、实物资产交割后十个工作日内,合资公司向乙方支付全部负债的20%款项;被并购方的煤矿经评估的全部资产交割完成(不含债权债务),各类证照(包括但不限于采矿权证、土地使用权证、房屋产权证、车辆登记证等)全部依法过户至合资公司名下后十个工作日内,合资公司向被并购方支付全部负债的30%款项;合资公司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并通过有权部门组织的复工复产验收或通过有权部门的技改验收后十个工作日内,合资公司向被并购方支付全部负债的余额。
(四)加强财务监督与管理,对财务人员实行委派制
河南神火集团在取得并购目标企业之后,需要从财务管理中实现平稳过渡。为此,在财务管理和工作中,通过实施财务人员委派制,从而实现对被整合煤矿的各项会计工作和核算工作的接手,掌握了相应的数据资料,并对矿井的管理有了充分的熟悉,同时,委派人员与矿井管理的相互独立,更加公正有效的对矿井进行了生存和经营的有效监督和控制。
综上所述,煤炭资源的整合是较为复杂的系统过程,只有把握好整合过程的各个环节才能使所面临的风险降到最低,这也是关系到煤炭整合的关键。我们神火集团公司在这次煤炭资源整合中,抓住机遇、合理出资、规避风险,积极推进了小煤矿兼并重组工作。
参考文献:
1.跨国并购财务风险的含义
广义上来讲,企业跨国并购的财务风险是一项系统性风险,由于并购活动本身存在不确定性因素,使得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的财务目标存在差异的可能性。狭义上指对目标企业定价、筹资、支付、偿债、资金营运等各项财务决策所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可能性;是并购价值预期与价值实现严重负偏离导致的企业财务困境和财务危机;是贯穿企业跨国并购全过程的不确定性因素对预期价值产生的负面作用和影响。本文主要采用狭义的概念对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对策。
2.跨国并购财务风险的内容
依据国际上对跨国并购成功率统计的口径和并购活动各项内容,可将跨国并购分为并购前期、并购中期和并购后期三个阶段。并购前期的财务风险主要是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中期主要是融资支付风险,后期是财务整合风险,每一时期的财务风险又包含很多具体的风险内容。每个跨国并购活动的主要内容有企业选择并购战略、锁定目标企业、对目标企业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价、磋商、谈判、实施并购,最后是并购后的整合,一项并购活动的成功标志是并购后企业营运并盈利。图1能很直接地将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体现出来。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一)并购前期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成因分析
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是指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可能因预测不当而得到不准确评估结果的可能性。在跨国并购中,成交价格是双方关注的核心问题。目标企业是否存在并购价值、价值多少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后续行动。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是造成评估风险的最根本原因。财务报表的局限性、评估方法及技术的不恰当使用也都会影响到评估结果的准确性。风险导致的失败结果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低估目标企业价值而出价过低导致交易失败;另一种是对于未来收益及回收时间估计过于乐观,从而出价过高导致未来偿债困难。影响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投资者风险偏好。投资者风险偏好是指为实现目标,投资者在承担风险的种类、大小等方面的基本态度,投资者对风险的偏好影响其承受风险的程度。主要表现为,投资者在制定跨国并购战略时,因为风险偏好的差异,使得投资者在不同并购方案间选择与其风险偏好相一致的并购战略。
(2)评估人员及机构风险。总体来看,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专业人才的稀缺,国内中介机构的严重缺位,都增加了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风险。而且我国企业对中介机构及所起作用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例如TCL并购阿尔卡特手机业务时跳过了向专业机构咨询的环节,虽然节省几百万欧元,但整合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给其经营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损失远远大于省去的咨询费。
(3)财务报表局限性风险。财务报表是并购方对目标企业评估的客观依据之一,但是其自身也具有局限性。财务报表一般不能反映或有事项与期后事项,例如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准备金系数的确定都是以经验为基础。这可能使一些重要的或有损失、期后事项被忽略或刻意隐瞒。例如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三菱地产在收购美国的洛克菲勒中心时就因为忽略了这一点而造成日后13亿美元的损失。
(4)价值评估方法使用风险。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时所使用的方法直接决定了最终的评估结果,也是成交价格的决定依据。对于目标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所使用的评估方法和运用的指标体系应科学客观,因为彼此相互影响,所以应综合考虑,得出客观结果。
(二)并购中期融资支付风险成因分析
定价是融资支付的依据,而融资是支付的前提。因此,对融资支付风险的分析和研究是对跨国并购财务风险控制的又一关键环节。融资支付风险是指并购企业在筹集资金和选择的支付方式方面出现偏差从而导致并购方出现财务损失的不确定性。作为一项产权交易活动,跨国并购涉及资金的筹集与支付,融资支付方式的选择会以交易成本的形式给企业跨国并购的结果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1.融资风险成因分析
融资风险主要分为资金供应风险和资本结构风险。资金供应风险主要源自三方面:融资超前、融资滞后和融资不足。融资超前可能会导致并购企业多付利息,增加企业的并购成本。融资滞后的结果则会阻碍企业整个海外并购的进程,有可能使企业错失并购良机。融资不足则可能直接导致跨国并购的失败。资本结构风险也来源于自有资本融资、债务资本融资和股权融资三方面。
自有资本融资可能会使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增加发展机会成本或是造成并购后企业由于流动性产生的财务危机。债务资本融资风险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利息支付和按期还本的压力。股权融资则可能会因并购后经营业绩跟不上股本扩张,导致每股收益下降从而影响企业的市场形象。融资风险来源可以简化为图2所示。
2.支付风险成因分析
支付风险主要是由不同的支付方式决定的,其来源主要有五方面。
一是现金支付造成的风险。现金支付容易因招致高息债务而给并购企业造成沉重的债务负担,同时也容易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以中海油并购优尼科为例,中海油以总价186亿美元全现金支付方式向优尼科发出要约,但此要约价远远超出其资金实力,是其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净利润的6.8倍与9.6倍,这会使企业并购后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
二是股票交换风险。股票交换时,新股的发行成本较高,同时耗费的时间也较长、手续繁琐,加之容易招致投机套利,因此在我国运用换股筹资方式的企业还不是很多。
三是债券支付风险。当目标企业接受债券支付时,历史经验表明多存在陷阱:获利不清、急于脱手等情况较为常见,所以风险相对较高。
四是可转换债券风险。因为可转换债券的发行预示着将来要增发股票,稀释原有股东的所有权与每股收益,导致股东权益的改变。
五是汇率风险。这也是跨国并购比国内企业间的并购复杂的原因之一。跨国并购是到他国并购,通常会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货币交易。跨国并购从价值评估到交割完成通常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当国际汇率变动时,目标企业的价值也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动,所以也增加了目标企业价值评估、融资、支付风险。
(三)并购后期整合阶段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企业实施跨国并购后就进入到并购整合期。本文重点研究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财务整合期的内因型财务风险,即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财务整合期内,由于中外企业财务组织制度的差异和财务运作的缺失,从而导致并购企业出现财务损失的不确定性。影响财务整合期财务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财务组织机制风险。在整合期内,由于目标企业与并购企业的财务体系不匹配,有关的财务机构设置,财务人员的职能、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制度、财务组织的更新、报送及披露制度不一致等因素导致并购方实现的财务收益和预期收益相背离,致使并购企业出现财务损失的不确定性。
(2)财务实施风险。财务实施风险是指企业在跨国并购整合期内,由于财务运作缺陷和财务行为不当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整合期内,应对并购企业的资产、负债、盈利等财务职能,按照协同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实施财务整合,以实现企业跨国并购目的。
跨国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
风险是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活动的本质属性之一,高收益的伴随者之一就是高风险。财务风险的防范应在风险尚未实际发生之前,事先针对企业的跨国并购进行防范设计,减少企业面临财务风险的概率。因此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要对症下药,推进并购效益的实现与企业财务目标的完成。
(一)对并购初期目标企业价值评估财务风险的防范
1.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
由于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是产生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根本原因,因此并购企业应尽量避免恶意收购,在并购前对目标公司进行详尽的审查和评价。并购方可以聘请投资银行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全面策划,捕捉目标企业并且对目标企业的产业环境、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对目标企业未来收益能力做出合理的预期。在此基础上做出的目标企业估价较接近目标企业的真实价值,有利于降低估值风险。
2.克服投资者风险偏好差异,合理确定投资战略
企业如果希望通过并购来壮大实力,必须克服投资者风险偏好,分析企业资源的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外部环境的好与坏,从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和财务战略两个角度来确定企业并购的动机。富有远见、能够与企业有效融合的并购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协同效应,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明确企业进行并购的目的并根据并购目的来明确企业并购后的发展方向,是企业避免并购风险,实现并购战略的有效措施。
3.借助专业人才或中介机构,对目标企业进行全面准确地调查和评估
目前我国专业评估人才严重匮乏,企业应加强和高校的合作,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人才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环境。跨国并购涉及的专业中介机构包括收购调查公司、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我国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时,除了企业本身要进行调查评估,还应聘请目标企业所在国或者是国际知名的中介公司参与进来,降低评估风险。例如上汽集团在投资英国罗孚汽车时聘请了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对目标企业进行详细调查,发现其破产可能性及由此带来的风险远远超过已经了解到的情况。随后罗孚宣布破产,上汽集团由此避免了因为收购可能造成的巨额损失和难以摆脱的人事负担。
4.拓展信息渠道,提高信息质量
目标企业确定后,并购企业应通过各种渠道对其生产经营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具体内容除财务信息外,还应包括:产业环境信息、经营能力信息、高管人员信息等。上述信息虽非直接的财务信息,但直接影响目标企业并购后的整体价值,其意义不容忽视。
5.选择科学的价值评估方法
准确的估值结果离不开科学的方法,所以在进行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时应根据不同的评估内容采用合适的方法。例如有形资产需选取账面价值法、重置价值法、清算价值法等。对企业价值的判断应根据企业未来盈利的能力,而不是这个企业资产本身的价值,即在进行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时应注重未来盈利能力的衡量。
(二)对并购中期融资支付财务风险的防范
1.确定合理的跨国并购融资方式
采用合理且有效的融资方式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并购成本还可以降低并购的财务风险。企业可使用资金有内部和外部两种渠道。内部资金与外部资金的使用比例取决于企业的自身状况,以及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目的。如企业以短期持有为目的,则需要大量的短期资金投入,企业需要资金成本相对比较低的短期借款。如果并购企业以长期持有为目的,则需考虑目标企业资本结构和持续经营的需要,决定资金的筹集方式。并购方要根据目标企业负债偿还期限和正常经营所用营运资金的数额等来确定回收期及借款种类的搭配,安排资本结构。
2.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汇率风险
在防范跨国并购中的汇率风险时,金融衍生工具和其他工具的使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用于防范外汇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有远期外汇买卖合同、外汇期货合约、外汇期权合约和金融互换等。以上四种均为合约性套期保值,并购双方可以预先约定两种货币的汇率,届时无论汇率浮动如何,都将采用约定汇率办理交割,以此避免汇率的变动所带来的风险。除此之外,并购企业还可选用其他方法。一种是并购企业根据合同中计价货币与有关货币汇率变动状况,决定提前支付或是推后支付。还有一种是安排同种外汇资金在相同时间流进或者流出企业。
(三)对并购后期财务整合风险的防范
1.建立新财务管理体系,完善各项财务机制
企业管理体系的中枢神经系统之一就是财务管理,并购战略目标的实现与否以及目标企业在日后能否被有效控制都与财务管理息息相关。因此并购后需进行及时有效的财务整合,整合内容有:财务目标导向、财务管理制度体系、核算体系、现金流转、存量资产、业绩考核、内部控制等。力争以最快的速度将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的财务体系融为一体,依靠有效的机制加以运行。
在建筑施工企业多元化大力对外发展的形式下,企业现有的资源配置无法满足企业规模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总承包单位对工程项目承揽后,一方面是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任务量大、工期紧及某一方面专业技术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考虑自身的施工经验、资金渠道、资源配置等原因,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劳务分包工程(以下简称“分包”)的经济行为。分包经济行为必然使总承包方面临市场发生变化的风险、资金组织不畅的风险、对外担保产生的或有风险、税收政策变化带来的经营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缺失带来的管理风险等等,而这些风险能够全部或局部从财务角度体现出来。因此在分包工程管理过程中要建立健全监督制衡机制,注意财务风险控制以提升分包管理水平与盈利能力, 为总承包方的生产经营活动总体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本文就以分包工程业务流程为线索,对分包工程财务风险控制要点进行探析。
一、合同风险
1.分包合同签订的及时性:总承包方在分包业务发生前应先签订合同,避免先干后谈,使发包方处于被动局面,即使合同细则未谈妥的也要在分包方进场前先签订一个简单的协议,并及时补签正式合同,一旦分包工程施工中出现意外情况时,做到有章可依、有据可查,避免引起经济纠纷和经济损失。
2.分包合同签订的有效性:施工企业一般对总承包合同的签订较为重视,而对分包合同的形式、条款及订立审查程序等较为随意,分包合同订立不规范,缺漏必备条款的风险,在后期对分包方管理中,发包方的项目管理人员难以顺利履行管理职能。因此在分包合同签订前,应重视和加强对分包方相应资质、财务状况、商业信用的调查和核实,并逐步建立合格分包方资源管理库;在合同订立时,应明确如施工范围、工期、质量、安全、进度款的审批及支付、保证金及保证期限等重要条款,并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结合工程总承包合同条款要求分包方切实提供担保,包括银行履约保函或者保证金等;在分包合同结算支付条款中,应明确预付款及工程款的支付程序、时间以及提供发票、涉税等事项,从源头上对分包工程风险进行管控,是财务风险管理的上策。
3.分包合同风险的预测和评估:分包合同签订前,总承包方必须进行分包合同风险的预测和评估,并向项目管理人员进行风险交底,确保合同风险处于受控状态,对于不可预见的合同风险必须采取防范措施,按照合同约定和施工现场实际情况,一旦发生不可控制的合同风险要及时上报上级相关部门,各级管理部门应尽力协助项目管理人员化解合同风险。
二、资金风险
分包工程的资金风险可控可防,通过合理运用工程进度款的支付策略, 既能确保分包工程能够顺利完成的资金条件,也是总承包方对分包方实施有效控制的一种经济手段,同时是降低施工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一条途径。
1.加强分包合同结算条款履行的控制。分包合同中约定的变更调整、结算条款等应该与总承包合同中的有关变更调整及结算条件、时间、标准、方法等相联系,在分包合同中化解总承包合同的相应风险,这样做使总承包单位避免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支付分包方的款项不大于与业主结算的相应款项;另一种是当出现业主有意拖延工程验收、结算或虽结算但迟迟不支付工程款的风险情形时,总承包单位不用额外承担巨大的资金压力及风险。分包工程进度款的支付主要应参照工程实际完工进度和甲方已支付的工程进度款两个因素。参照实际完工进度,避免超付进度款形成预付风险;参照甲方支付的进度款,防范垫付工程资金的风险,要求分包合同约定支付额度不得高于总包合同约定的进度款的支付额度并在实际操作中严格控制。
2.严格控制工程进度款的审批支付流程。一是预付款的支付和扣回,应严格按合同规定条款进行,加强其资金使用的财务监管。二是工程款的结算,原则上应采取背靠背方式,相关部门在会签时,应进行实质性审核,不能走过场,禁止不经结算而先行付款现象的发生,对于确因业主结算严重滞后而影响分包方的资金运行情形,总承包方可根据自身资金情况,适当预结(比照正式结算程序)部分款项,但应严格控制在分包方实际完成的工作量额度内,此情形为例外原则,应从严掌握。三是总承包方应强化分包工程的验收、计量、结算、扣款等环节管理,健全和完善分包结算台账管理,严格划分业主已签认的工作量中的自营和分包部分以及不同分包方之间的界限,不相容职务要相互分离,分包工程的支付申请应由分包方提出,总承包方职能管理部门审批,在审核时应防止结算款的多计和扣款的遗漏,做好中间支付和最终支付工作。此外,因合同违约、纠纷而承担损失时,分包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应及时上报包括原因、损失数额、处理意见等要素的专题报告,经公司总部审批后,方可处理。
3.建立资金风险责任追究制度。总承包方应规范分包工程结算程序,控制资金支付风险,加强资金监管力度,确保资金合理、有效使用,提高分包合同履约质量。对于违反结算规定,未按程序支付资金、出现超付款项行为以及因这些行为而给企业造成损失的,要严格追究主管领导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一直以来,在我国老百姓心中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困扰着他们。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在意见中提出一定要减轻广大居民的就医费用负担的标准,这是新医改的近期目标;还要在我国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这是新医改的远期目标。这其中,基本医疗保障的建立、完善牵涉到城乡每一位居民的日常就医。基本医疗保险在保障公民的基本医疗、促进社会的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着医保制度的不断完善,医院在整个医保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目前,在很多医保的定点医院中,由于财务管理执行环节中存在的问题,经常会出现乱开药、开贵药、增加患者的检查项目等不合理现象的发生。这不仅损害广大参保群众的利益、还加大医保基金的拒付风险,更严重影响了我国医保体系的可持续运转。因此,加强医院医保财务风险的管理、合理而有效地规避医院医保风险的发生是保证我国医保体系正常、可持续运转的基本前提。
一、医院医保财务管理中存在的财务风险分析
(一)财务管理缺乏科学性、完善性
随着我国医保体系的不断完善,各定点医院应针对医院的具体情况,积极配合国家相关政策的规定制定出医保财务管理的新措施,并将这些新制度切实落实到财务管理工作中,加强对医院医保财务的精细化管理。目前,纵观我国大多数医保定点医院,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漏洞,例如:每日财务结算、每月或每季度的财务对账、财务预算等方面的制度与要求还需要不断的规范化。而医保的审计部门,应积极联合医院的内部财务审计、政府的相关审计部门真正将医保的思想贯彻到实处,并建立完善的、统一的医保财务管理制度,从而实现医保财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通过审计发现,个别医院的医保财务管理制度存在问题,个别人员擅离职守、假公济私现象严重。只有对医院医保财务管理制定严格的奖惩措施,对违规的相关责任人进行严惩,从而在制度上保障医院医保财务管理工作科学、规范。
(二)医院医保财务管理人员工作量增加
随着参保就医人数的不断增加,医院医保相关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加大,短时间内工作质量、服务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这是医院医保财务管理中错误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医疗保险管理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也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责,未能及时对医院医保的财务运行状况进行有效的监管与控制,对医院医保财务工作仅停留在计算、查证的肤浅层面。还有的医院医保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与业务流程并不完全了解、熟悉,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医保相关管理规定无法及时落实。只能凭借自己掌握的有限的财务管理知识来对医院医保财务进行管理,这就很容易出现理论与实际管理的脱节,从而使得医院医保财务管理工作不能顺畅、高质量的完成。显然,这对医院的稳定与发展、对促进我国医疗保险制度高效运行极为不利。
(三)医院医保财务管理体系尚不完善
由于目前我国定点医保医院的领导缺乏对医保财务管理的足够认识,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使得很多医院医保财务人员对相关政策的把控、执行不能及时到位,对于医院的医疗活动缺少主动管理、积极参与、认真思考的过程,对于制度的可操作性、可控性、实效性的研究严重不足,这就使得医院医保财务人员无法对财务管理中出现的医保结算资金盈亏、医药费用违规扣减等财务管理问题不能进行深层次的剖析,更无法将医院的长远发展目标与医院医保财务管理目标联系在一起,对于医保财务管理的职能作用也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医院领导层的科学决策,阻碍了医院的正常发展、制约了我国医保制度的全方位覆盖与推行。
二、有效规避医院医保财务风险的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医院医保财务核算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中,对于不同的患者类型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规定。例如:定额医疗、门诊医保限额管理、单病种核算等管理。对定点医院医保资金采取多种结算方式,如按病种付费、按项目付费,按结算控制指标以及总额预付等。创新医保谈判机制,探索医院协商模式。这些都是对医院医保财务管理工作的挑战。随着我国医保制度改革的深入与不断推广,定点医院、医保单位、患者之间的关系将日益密切。因此,加强定点医保医院的会计核算对于医院医保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完善的医保会计核算体系还是保障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对资金流动的合理性进行监督的重要方式,更是约束会计人员的重要手段。其实,在医院与医保患者之间的医疗活动背后所蕴含的、隐藏的是医疗保险部门与医院之间的资金上的流动,这种资金上的流动直接关系着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行,关系着医院为医保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正是由于现行的新医院会计制度中并没有对医院医疗保险财务管理作出明确的、统一的规定,各医保定点医院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医疗保险的会计核算方式。而定点医院的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理论素养、实践水平、职业道德素养各不相同、参差不齐,导致医疗保险会计核算方式不统一、账目不清晰。因此,医院医保财务管理工作必须加强会计核算、分析成本核算的层级关系、细化医院的财务核算管理流程,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二级明细账,有效规避医院医保财务风险的发生。
(二)树立现代化理念创新财务管理方式
为了确保定点医院的医保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有序进行、规避财务风险的发生,医院应加强对医保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从医院的领导开始,先组织医院的中层以上领导对相关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的学习,再结合本医院的实际情况,实现医院战略长远发展目标与医院医保财务管理目标的统一。同时,医院领导和全院医护人员要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利用现代的科学观念、技术、财务管理方式,杜绝各种资金的浪费,有效而合理的使用资金,避免医保财务风险的
发生。
(三)加强对医院医保财务管理信息的监控
为了尽量规避医院医保财务风险的发生,医保定点医院充分利用院内信息系统,对一些常见、多发医保扣费情况进行重点监控与计算机预警。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加大参保知识宣传。定期向医保管理部门及院领导汇总、上报本单位的医保会计信息执行情况,加强沟通。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反馈、传达至具体的科室,具体的当事人。通过对参保人员的各类会计数据的分析,减少不合理费用的发生。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有效监控,确保医院医保财务风险的及时发现,从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总之,随着我国医保制度的不断完善,医保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全民参保不仅解决了大部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有效的增加了医院的收入。因此,在医院医保财务管理中,领导者和广大医务人员应树立全新的理念与认识,重视医保财务风险的发生与防范,切实保证医保资金能够真正为人民服务,从而保证医院的发展,促进我国医保制度的深入推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