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产品走势

农产品走势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2:4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农产品走势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稻谷、小麦将小幅上涨;玉米将结束下跌走势,逐步企稳回升。

国内棉价将在高库存、低需求的双重挤压下总体走弱。

下半年,猪肉价格可能逐步企稳并进入上行通道。

牛羊肉受资源条件约束,供应量短期内难有明显增加。

2012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棉油糖、果菜茶、肉蛋奶、水产品等再次全线飘红,秋冬种形势较好,奠定了2013年农产品市场稳定的坚实基础。同时,来自农业外部的影响不断加深,市场运行环境更加复杂:从国际看,欧元区在债务危机中难以自拔,美国可能陷入“财政悬崖”,日本经济衰退迹象明显,这一方面将抑制农产品需求,另一方面将引发宽松货币政策预期,加剧市场投机;从国内看,尽管201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筑底企稳,但2013年经济增长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将影响大宗农产品需求。

2004—2012年,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年均约涨9个点,其中2007—2008年受国际市场大幅上涨带动,涨幅在15个点左右,2008年下半年起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小幅下跌,2010年有所反弹,2011年涨幅扩大至20个点,2012年涨幅趋缓。综合农产品价格变化的历史规律和当前国内外市场形势,预计2013年我国农产品价格总体正常上涨,但涨幅可能会小幅回落。预计2013年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约为205,比上年高7个点左右。我们运用中国农业政策分析预测模型(CAPSiM)模拟,2013年国内大米、小麦涨幅在5%左右,玉米涨3%~5%,棉糖分别降3%和7%。

用粮需求或将增长

从生产看,201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11791亿斤,比上年增3.2%,玉米产量首次超过稻谷,改善了粮食内部结构性矛盾。从库存看,2012年9月末全国粮食库存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同比增9.9%,其中政策性粮食库存增幅较大,国家调控市场能力明显增强。从需求看,今年如果经济回暖趋势较为明显,工业和饲料用粮都将增长。据农业部预警专家委员会预测,2013年粮食消费总量将超过12000亿斤,增4%以上。从国际看,据FAO(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预测,2012年全球谷物产不足需,库存消费比降2个点,为20.5%;2013年全球粮食价格将高位波动,粮食进口价格优势不明显。预计受托市价提高拉动,国内稻谷、小麦将小幅上涨;玉米将结束2012年10月以来的下跌走势,逐步企稳回升,但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尤其是黑龙江等部分地区因玉米水分含量高、农民惜售,2013年可能出现集中售粮、价格难涨的局面。

棉糖价格下行压力凸现

尽管2012年植棉面积下降,但由于单产提高,棉花总产仍持平略增。加上500多万吨的国储棉,以及450多万吨的进口棉,2013年棉花供给相当充裕。而在全球经济不景气背景下,我国棉花需求将难以明显改观。预计2013年国内棉价将在高库存、低需求的双重挤压下总体走弱,新棉播种前公布的临储价格将左右市场走势。2010年以来,我国糖料生产恢复性增长。2012年食糖产量约1400万吨,同比增20%以上,2012/13榨季食糖产大于需150万吨左右,加之今年食糖进口大增、库存高企,以及国际食糖供大于求、价格明显低于国内,2013年国内市场形势将更加严峻,价格将继续承压下行。

食用油价格将高位运行

近年来,我国油菜籽面积基本稳定,(下转47页)(上接46页)大豆面积持续下滑,食用油缺口继续扩大。据FAO预计,2012/13年度全球油料与食用油供给总体趋紧,国际市场价格将保持高位。预计今年国产大豆、油菜籽价格将在临时收储政策支撑下小幅上涨,食用油将继续高位运行,受国内库存水平高、调控能力增强影响,价格波动幅度将小于国际。

猪肉价格下行趋势或将改变

去年我国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增长,9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幅达到2011年以来最高点,10月生猪、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仍持平略增,同比分别增0.8%和4.2%。预计2013年春节期间猪肉市场供给充足,如今年春季不发生严重疫情,全年供给有保障。预计2013年初价格将在节日需求拉动下小幅上涨,之后将继续低位运行。从历史规律看,2011年10月以来总体处于下跌阶段,按43个月波动周期,到2013年下半年,猪肉价格可能逐步企稳并进入上行通道。牛羊受资源条件约束,养殖数量受到限制,加之繁育周期长,供应量短期内难有明显增加。同时,饲料及牧草以及人工费用不断上涨,肉牛羊养殖成本逐年攀升,消费需求大幅增长,预计2013年牛羊肉价格将继续上涨,随着产能逐渐提高和其他肉类的部分替代,涨势将有所缓和。

篇2

第一个农产品成本推升要素仍然是劳动力价格。农业用工价格仍将不断上升一个时期;这是过去5-10年已经发生的事实。

第二个农产品成本推升要素是农地租金和价格。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短期内主要是共生资本进入,长期是规模化的家庭农场)必然推高农地租金,更重要的是,过去传统农业家庭经营条件下农地成本是以影子成本形式存在的——并未完全进入成本的会计核算,从而对农价的影响不大。现在的农地价格(租金)的上升都是要进入产品成本核算的,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工商农业企业一定会通过价格手段把其支付的高额租金收回并实现盈利。由此决定了未来农地租金上升从而推升农产品价格的趋势明显和必然。

第三是水价。农产品总量供给是水土条件相匹配的统一过程,我们现在对“地”有足够的强调和重视,对“水”开始强调和重视但仍然不够。农业用水占总用水的比例大、用水效率不够高是显见的事实。除了发育更多更好的节水技术措施(这本身也体现为水的成本)外,提高农用水使用效率的“看得见、摸得着、负面小、行得通”的办法还是要通过水价来调节。因此农业用水“无价变有价、低价变高价”的趋势将是必然。

篇3

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国际价格下跌及托市政策趋稳影响,预计2015年国内农产品价格呈现稳中偏弱的走势。

粮食供需平衡略有余、库存充足,再加上2015年小麦最低收购价维持2014年水平,2015年稻谷最低收购价和玉米临储价预计稳中略涨或者不涨,国内市场价格不会大涨也不至于大跌,将基本稳定在2014年的水平。

棉花、大豆实行目标价格改革,取消临时收储政策,国内价格将与国际价格同步波动,受国际价格偏弱和棉花国内供大于需的影响,预计这两个品种2015年价格也将偏弱运行。

2015年油菜籽临储政策走向未定,即使继续实行临储政策,预计临储价格也涨幅不大,市场价格也将基本稳定在2014年的水平。食用植物油价格将受到全球油脂供应宽松、进口冲击的影响,保持在较低水平。

预计2014/2015榨季国内食糖产量1200万吨左右,食糖消费将继续增长至1520万吨,国内食糖产需缺口扩大到320万吨,但900万吨以上的庞大库存仍将使市场呈现严重供大于求,国内糖价将继续承压下行。

畜禽产品价格有望稳中有涨

受生猪价格持续低迷影响,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下滑已维持13个月,2014年9月份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减0.5%,同比减10.4%,预计2015年下半年生猪出栏或可能出现阶段性供需偏紧,生猪市场价格总体向好。

家禽养殖企业盈利水平好转,如果不再出现其他突发性事件影响,预计年末将迎来新一轮的上涨,后期受宏观经济形势平稳预期以及国际饲料粮价格下跌影响,预计2015年禽肉、禽蛋价格总体稳中有涨。

肉牛存栏2014年10月同比降9%,

肉羊存栏增1.4%,总供给偏紧的态势依然存在,2015年牛羊肉价格仍有一定的上涨空间。

原料奶收购价上涨可能性不大

由于美国、新西兰和英国等奶业主产国牛奶生产形势较好,加上2014年8月份以来俄罗斯实行禁止从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进口乳制品,全球乳制品价格下行压力较大。2014年11月4日恒天然全球最新竞拍价为每吨2634美元,明显低于2012年5―6月的竞拍价格。从现在的期货合约价来看,2015年3月份以后才有企稳迹象,大多数竞拍者保持“观望”态度,竞拍量没有明显增加。2015年原料奶收购价格受到中澳自贸区、俄罗斯对欧美澳乳制品进口禁令、欧盟奶制品配额政策等多重外部因素影响,上涨可能性不大。

果蔬和水产品价格基本持稳

总的来看,这几年果蔬价格是在上涨的,这主要是因为种植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但由于这两年蔬菜面积比较稳定,且经济下行压力下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相对减少,蔬菜需求相比前几年会略有下降,预计蔬菜市场价格也会保持基本稳定。

近几年全国果园面积稳定中略有增长,品种结构持续微调,水果生产态势总体向好,市场供应有保证,目前水果价格处于高位,预计2015年价格不会持续大幅上涨。

篇4

稻谷价格走势平稳,同比略有上扬

当前早籼稻均价(市场价,下同)为129.6元/50公斤,同比上涨0.4%;中晚籼稻均价为133.8元/50公斤,同比上涨1.2%。早籼米4.04元/公斤,同比减0.7%;中晚籼米为4.66元/公斤,同比减0.2%。

国家公布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早稻、中晚稻、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为每50公斤135元、138元和155元,同比分别提高3元、3元和5元,提价幅度有限,加上受国际粮食供大于求,米价下滑(3月20日泰国100%B级和5%破碎率大米曼谷离岸价周平均每吨分别为430美元和422美元,同比均低27%,折合人民币约2.6元/公斤,大幅低于国内),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现象加剧,进口压力进一步增强,国内粮食库存高企,仓容紧张局面未有改观,米价走势疲弱等方面影响,2014年粮价缺乏大幅上涨可能。预计早稻开称价在最低保护价线上甚至低于保护价,最低收购预案或将启动,新的卖粮难问题可能出现。

油菜籽价格略有上涨,食用油价格普遍下跌

当前油菜籽均价为5.37元/公斤,同比增1.9%;菜籽油14.5元/公斤,同比下跌2.8%;花生仁均价13.2元/公斤,同比减11.6%;花生油21.4元/公斤,同比减1.6%。

我国食用油缺口大,对外依存度达60%,受全球油料库存水平高,进口持续冲击影响,预计今年油菜籽和花生仁价格都难以走高,油菜籽将在临时收储价支撑下保持小幅上涨格局。

籽棉价格略有回升,蚕桑价格强劲反弹

当前籽棉均价8.6元/公斤,同比上涨1.2%;桑蚕茧均价34元/公斤,同比上涨3%。多地反映蚕桑价格强劲回升。

2014年国内棉花仍将供大于求,全球库存量达2076万吨,为历史最高,进口压力仍然较大,预计今年棉花仍将在低位徘徊,短期内难以走出低谷。

当前蔬菜价格呈季节性下跌,同比仍大幅上涨

春节过后,受雨雪天气影响,江西省叶菜类蔬菜有一定涨幅,但由于各地提前做好的保供给预案,加上海南、山东等省份调入量增加,茄果、根茎类等蔬菜价格不升反降。近期天气晴好,江西省蔬菜逐步上市,价格呈季节性回落,但同比仍有较大涨幅。

蔬菜价格自2008年以来,已连续6年较大幅上涨。城市周边菜地减少,个别品种局部供求失衡是不争事实,但随着都市农业发展和各级政府保供给措施作用显现,预计蔬菜价格涨幅将进一步减弱。

畜禽价格普遍下跌,猪粮比价跌破红色预警线

3月20日,南昌佛塔生猪批发市场成交均价11.8元/公斤,养殖户出售价11元/公斤,出售一头250斤生猪净亏350元左右,江西省物价局猪粮比价已跌至4.8:1,处于红色预警区,表明生猪价格重度下跌,生猪养殖业全面亏损。仔猪均价26元/公斤,同比下降16.4%;鸡肉均价19.4元/公斤,同比下跌4.3%;鸡蛋11.5元/公斤,同比下跌2%。牛、羊肉均价分别为75元/公斤和73元/公斤,同比上涨8.6%和17.2%。

2014年春节前后,生猪价格一反常态,大幅下跌。原因是养殖户对年前价格期望过高,造成存栏量增加,市场供应量大,春节过后集中抛售,导致生猪价格加速跌入谷底。这一番价格下挫已淘汰了部分产能,不少散户选择退出,预计生猪价格下跌空间有限,下半年将进入周期性恢复上涨通道。牛羊肉、奶制品供给偏紧局面仍将继续,价格上涨态势不会改变。禽蛋类产能和消费信心重树,如不出现疫情,或将走出一波价格行情。

水产品价格略有下降,但走势依然稳健

草鱼均价为14.5元/公斤,环比下跌2.6%,同比下跌2.4%;鲤鱼均价为12元/公斤,环比下跌2.6%,同比上涨2.8%。特种水产品中,甲鱼、鳜鱼、鳗鱼等品种价格下行。

随着消费观念转变、饲养成本推高,强劲外销出口带动,预计2014年鱼类价格将继续保持升势。

化肥价格较大幅下跌,种子、饲料价格仍有上涨

据近期开展的每周农资零售价格显示(3月20日左右):一是化肥价格同比下降12%左右。国产复合肥(含量45%)2499元/吨,同比下降12.5%;国产尿素(含氮46%)1924元/吨,同比分别下跌19.4%;进口氯化钾(含量60%)3246元/吨,同比下跌7.5%;钙镁磷肥645元/吨,同比下跌15.5%。经销户反映春耕期间农资进价同比下跌,且供给宽裕。农民对当前化肥价格满意。二是杂交早稻种价格略有上涨,常规稻种大幅上扬。荣优、金优等品种同比涨幅2%以内,常规稻种涨幅近20%。三是农药价格有所上涨。杀虫剂、杀菌剂涨幅都达4%左右。四是饲料仍总体上涨。蛋鸡配合饲料、育肥猪配合饲料、鱼用饲料同比仍然上涨。农用柴油(0号)7.3元/升,同比下降4%。

2013年国内化肥产量再创新高,氮肥产能相对过剩,供给宽裕,出口关税调节等是促成此次化肥价格较大幅下跌的重要原因。随着国家对资源环境管控力度加大,过剩产能进一步压缩,原材料价格将进一步提升,加上国家公布2014年化肥出口关税普遍低于上年,且取消出口基准价,化肥出口量预计加大,因此仍需高度关注农资价格走势。

另,2014年农业部预计全国柑橘生产将迎来大年,但江西省柑橘产量预计增幅有限,特别赣南脐橙因黄龙病影响,产量可能下降,预计柑橘价格仍有上涨动力。

2014年重点关注:

《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指出将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坚持市场定价原则,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在市场价格过高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切实保证农民收益。2014年,将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探索粮食、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开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试点。继续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玉米、油菜籽、食糖临时收储政策。这将对江西省的农产品价格运行产生深远影响,2014年重点需关注:

一是粮价涨幅继续趋缓,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农民收入恐受影响。

二是粮食最低收购价提价幅度减小,早稻最低收购价预案或将启动,仓容紧张局面并未根本缓解,新的卖粮难问题可能出现。

三是大米、食用油籽、棉花等产品国内外价差拉大,进口压力明显,加上大豆、棉花目标价格将实施,对江西省农产品市场冲击力将进一步加大。

四是生猪养殖产能过剩明显,价格跌入谷底,是继续淘汰过剩产能,加速形成规模化,进而走向健康发展道路,还是启动收储预案救市,值得思考。

篇5

中图分类号:F3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8)07-0085-04

自2007年1月以来,我国居民消费品价格不断上涨,特别是6月份以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突破5.6%后便持续上扬,到今年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达到7.1%。在8类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动中,食品价格上涨最快,上涨幅度最高(见表1)。比如,从2007年6月份全国食品价格同比从5月份的8.3%上涨到11.3%后,就开始连续上升,到今年2月食品价格指数上涨幅度达到23.3%。就是说,在价格总水平上涨中有80%左右的份额是由食品价格贡献的。对此,有人认为,当前通货膨胀是由农产品价格上涨过快引起的。如何看待食品以及农产品价格上涨,它与通货膨胀是什么关系,这里试提出一些分析和看法。

一、当前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基本特点

首先,这次农产品价格上涨是从部分农产品开始的,具有由点到面的特点。2006年11月份,当我国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同比上涨只有1.5%的时候,全国集贸市场上的猪肉和玉米价格就出现了10%以上的涨幅,12月份集贸市场上主要农产品价格指数涨幅超过10%的品种增加到10种,它们主要集中在猪肉类、蛋类、食用油、油料和玉米等方面。进入2007年,农产品涨价范围继续扩大,只有水果、蔬菜等集贸市场价格仍然是负增长。但到了2007年6月份以后,农产品涨价范围进一步扩大,几乎所有农产品价格都开始上涨。

第二,这次农产品价格上涨由低到高持续上升,涨幅越来越高。从消费价格指数变动看,自2006年11月份以来,食品价格指数一路上扬,从2006年11月同比上涨3.7%开始,2007年5月升到7.7%,7月升至15.4%,8月18.2%,此后就一直在16%以上波动。分品种看,2007年5月份,粮食价格同比上涨5.9%、油脂21.4%、肉类26.5%、蛋类37.1%、水产4.1%、鲜菜-2.3%、鲜果-11.2%、调味品-4.1%;8月份粮食6.4%、油脂34.6%、肉类49%、蛋类23.6%、水产6.2%、鲜菜22.5%、鲜果22.5%、调味品4.4%;今年2月,粮食、油脂、肉类、蛋类、水产、鲜菜、鲜果、调味品等食品价格同比又分别上涨了6.0%、41.0%、45.3%、6.0%、13.8%、46.0%、8.7%、4.1%,其中猪肉价格指数同比上涨63.4%。无论是从消费价格指数还是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看,猪肉、油料、食用油、牛羊肉、禽蛋、鲜菜等农产品涨价幅度最大,个别农产品在不到一年时间上涨一倍多。比如2007年5月底,全国286家产销地批发市场猪肉价格最低位9.17元/公斤,到2008年1月25日,猪肉均价已达23.07元/公斤,上涨了1.53倍;大豆油东北产地报价从2007年1月每吨6850元上涨到今年的13000元,上涨了近一倍。

第三,这次农产品价格上涨在地区范围上既带有广泛性,也具有差异性。从城乡看,2006年11月份以来,我国农村食品消费价格上升幅度连续15个月都超过城镇食品消费价格上升幅度,比如2007年1-12月,城镇居民食品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1.7%,而农村上涨了13.6%。从31个省(市区)看,本轮农产品涨价范围广,涉及到全国所有省份,其中有20个省(市区)去年食品消费价格上涨幅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这些省份大部分是中西部地区。比如,河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青海等省市区食品消费价格涨幅都超过14%,涨幅最高的省份是贵州(16.7%)。从农产品生产价格变动看,在2007年第四季度,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农产品生产价格涨幅都在10%以上,其中有16个省份涨幅超过20%,黑龙江、湖南、广西、重庆等省份分别达到31.9%、36.7%、31%、41.5%。分品种看,在2007年第四季度,全国有19个省份畜禽产品生产价格涨幅同比超过30%,其中有12个省份涨幅超过40%,涨幅最高省份是湖南(65.9%)。

二、农产品价格上涨成因分析

这次农产品上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货币溢出效应、经济周期影响作用,也有成本推动和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传导作用。

首先,本次农产品价格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货币溢出效应。2007年末我国广义货币(M2)投放达到40.34万亿元,比2003年末增长82%,而同期农业增加值仅增长21.8%,粮食产量增长16.4%,油料增长-12.5%,糖料15.2%,棉花56.4%,肉类-1.9%,水产品0.7%。在货币增长远快于农产品供给增长速度时,货币与农产品价格比例关系就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农产品特别是食品需求弹性低,增产或不增产的产品价格都要上涨,往往是减产的农产品带头涨价,而且上升幅度较大。因此,农产品价格上涨是货币超经济发行的最终反映和结果,而不是引发通货膨胀的原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货币与农产品价格是一种特殊关系,受农产品统购统销体制支配,当政府决定要调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时,央行就必须按照计划发行相应的货币,此时确实是农产品涨价引起货币供给的增长。但现阶段不同,货币发行在先,农产品涨价在后。因为农产品价格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而货币是在投资、外汇储备等持续高增长条件下超经济发行,当货币供给不断快于国民经济和农产品供给增长时,农产品价格迟早会上涨。

其次,农产品涨价与经济增长周期密切相关。从周期理论分析,每一经济增长周期都可分上升阶段和下降阶段,上升阶段称繁荣期,下降阶段称为收缩期。在经济增长的上升阶段特别是顶峰时期,如果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超过供给的增长,农产品价格就会在“珠网效应”作用下,以快于需求量增长幅度向上攀升;当经济增长处于收缩时期,如果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慢于供给的增长,农产品价格又会在“珠网效应”作用下,以快于需求量下降速度向下滑落。当前,我国经济已连续5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幅度,恰恰处于本次经济增长周期的繁荣时期。经济高增长既带来了非农产业对农产品原料需求量的快速增加,也带来了居民对食品量(以肉蛋、植物油为代表)的快速增长。在农产品生产增长低于需求增长的情况下,价格必然迅速上扬。

再次,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也拉动农产品价格上涨。2003年以来,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人工成本也在不断增加,由此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从表2看出,2006年六种农产品的总成本比2003年提高幅度在17.8%―50.5%之间,其中蔬菜、棉花、生猪成本提高较快。进入2007年,农产品成本提高还有加快的趋势,因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从1月份同比上涨3.9%开始也一路上扬,11月份达到11.8%,12月份达到13%,今年1月升至14.3%。毫无疑问,步步攀升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还会将农产品生产成本向上推进。

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必将推动农产品市场价格上涨。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份报告计算,当粮食的生产费用每提高1%,市场粮食价格就会提高0.875%,当粮食生产的劳动力成本每提高1%,市场粮食价格也会提高0.75%。很显然,在市场上,当农产品生产成本明显提高后,如果农产品市场价格不变,生产者就会自动压缩生产量,直接引起市场供给减少,农产品市场供给减少又直接导致价格上涨,最终农产品供求在价格上升中达到新的均衡。比如目前的生猪、油料市场供求变化就是典型的例证。因此,在一个时期里,只要农业生产成本出现了较快上升趋势,在市场供求规律作用下,农产品市场价格就一定会上涨。

最后,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还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国内农产品的涨价。从2005年初以来,国际大豆、玉米、小麦和食用油等农产品连续涨价,并屡屡创下新高,也影响了国内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一方面,我国大量进口大豆和食用油,必将直接引起同类产品和相关副产品的跟随式涨价;另一方面,国际农产品普遍涨价,还抬高了国内流通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涨价预期,由此形成了农产品涨价的波及效应。

三、对未来农产品价格走势判断与对策建议

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受美国次贷危机蔓延的影响,美欧经济增速趋缓,对我国的出口需求下降,这将把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向下拉,去年以来的宏观紧缩也是要将偏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降下来,在这“双重力量”作用下,我国经济从高位下降会使农产品的总需求下降,由此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会有所减轻。但是,今年开春后,燃油、化肥、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继续快速上涨,流动性过剩矛盾还在不断积累,这些因素又会给农产品价格继续上涨增加较大的动力。因此,今后几个月,农产品价格可能还将延续上涨的趋势。

农产品价格上涨既有内生因素,也有外生因素,它是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标志和客观反映。要想将当前农产品价格调整到合理范围,就必须采取内外结合的政策措施。

第一,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流动性过剩,从宏观层面减轻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的压力。在货币连续超经济发行,形成比较严重的流动性过剩时,与城乡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将是一个趋势。控制食品以及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首先必须解决货币供给从松的问题。去年以来,我国虽然采取了一系列从紧的货币政策,但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必须加大货币政策的从紧力度,综合利用利率、准备金率和票据对冲等手段,继续减少资金的流动性,改变市场流通中货币篮子与食品篮子两者的比例关系,挤出货币溢出效应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

第二,要从政策上支持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本次农产品涨价与前几次有所不同,前几次农产品价格上涨都是先从粮食开始,尔后扩张到棉油国菜肉禽蛋等方面。这次农产品价格上涨先是从肉类、油脂、禽蛋类开始,最后蔓延到所有农产品。因此,当前我国农业政策除了继续加强粮食生产支持政策外,还应该支持油料、肉类、禽蛋等农产品的生产,政策支持重点要放在降低生产成本方面,可对这些产品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进行价格补贴,补贴对象是规模化种养殖户。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政府对农业的公共服务能力,比如在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虫害防治、科技推广与农业技能培训、信息服务、农业保险等方面,为农民提供支持,搞好农业的公共服务,既能明显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同时还能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因此,各级政府应该在财力、物力和人力上,增加对农业公共服务的支持。

第三,加强对重要农产品的市场调控,利用进出口和储备调节当前的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2007年12月以来,为了抑制国内粮食价格上涨,国家首先取消了小麦、稻谷、大米、玉米、大豆等原粮及其制粉的出口退税,接着又增加了这些产品的出口关税,同时实行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可以肯定,这些出口限制措施对增加国内粮食有效供给必将起到积极作用。但是,这些措施对抑制畜禽产品价格没有直接影响。为了抑制国内畜禽产品价格过快上涨,可以考虑采取一些出口限制措施,对猪、牛、羊、禽蛋等产品采取临时的关税限制政策。另外,我们还可以适当增加畜禽产品的进口数量,并动用国内主要农产品储备进行必要的市场抛售,以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最后,增加对困难群体的补助,减少农产品价格上涨对社会的负面影响。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本次农产品价格在短期内很难降下来。但是,农产品价格上涨对于低收入群体已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该群体收入水平低,食品支出费用比重高,粮食、食用油和肉禽蛋菜涨价大大增加了他们的负担。在农产品价格上涨过程中,只要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和救助强度,则可以将价格上涨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程度。因此,面对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各级政府应该筹集一定财力,尽快提高低保标准,向低收入群体和生活困难家庭发放食品价格补贴,以减少他们的损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