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生职业课程规划

大学生职业课程规划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33:1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大学生职业课程规划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大学生职业课程规划

篇1

关键词:

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改革

我国每年高校大学生都会面对就业问题,而独立学院的学生所面临的就业现象更为严峻。研究独立学院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改革的就业趋势,并解析其中的问题和缺点,研究其改革对大学生未来就业、提高能力、转变思想观点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改革的意义

(一)独立学院改革是就业发展的必经之路。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高达749万,比2014年727万增加了22万,创下历史新高,各高校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据相关教育法明文规定:高校有义务为其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和实习企业,使学生找到自身存在的特性,将其特性与专业相结合,尽快可以找到一条与自己职业规划相符合的岗位,为社会作出贡献。但据目前形势分析,大学生就业率低和企业招人难的现象尤为突出,所以,独立学院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改革具有教育性意义。

(二)独立学院改革是就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独立学院的学生相比于母体学校学生来说,他们志向高远,但文化课基础水平薄弱,意志力差;有坚强的自立认识,但自我控制能力差;个性张扬,但缺乏自信心。因此独立学院的学生不仅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更要重视学生的自身性格特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改革,既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自己的社会价值,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自身潜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独立学院改革是独立学院政治教育的需要。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能够帮助学生思想政治理念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的自身发展,使学生对自己的价值有更深层次的社会定位,充分掌握社会环境的变化,合理进行职业规划,适当调节知识结构使之与新时代的发展相吻合,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四)师资团队没有专业能力技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综合性较高的特点,其需要教师的专业能力技巧较高,专业程度涉及范围广。根据我国就业形势的发展,社会上对大学生个人能力的要求较高,这对教师专业知识、社会经验、逻辑思维等提出了挑战,实质上,独立学院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由专项的部门来做,而事实上,大多院校只是由院级或系级导员来做,使之没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更缺少时间和精力来学习,使得在授课的过程中能力有限,教学效果参差不齐。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的策略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团队的创建。职业生涯规划中一个技能型强、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教师团队是职业规划中的主体力量。独立学院需要根据自身院校的办学特点,从社会上召集大批人才,并使其成为重点发展对象,增强技能培训,巩固专业知识,为其师资团队的创建提供有力条件,在培训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提高自身能力,如自主学习,课题研究或咨询专业人士等,以此增强教师专业技能,通过专业人士的点评,或参与竞赛的方式,教师增强课堂积极性,使教师在擅长的方面无限地发挥其潜力;通过教师不同的能力特点,可以将教师划分在不同的小组学习,通过一起探讨、分析、研究,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教师进行手把手的教学,让教师在每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道路上起到辅助作用。

(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制度。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独立学院应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对其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建立一个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相符合的教育制度。在内容上,根据当前形势,由教师为主体,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导向,让学生能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尽快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形式上,打破传统形势的课堂教学,通过社会调查、研究报告、名人事迹等不同形式,提供给学生多元化的实践机会。独立学院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发展与社会上的相关企业合作,提供给学生一个就业的平台,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在实践中让学生对社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能够帮助学生规划出属于自己正确的人生职业目标,这成为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使之在职业规划教学里学生有正确的认识,可以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通过观看相关视频等进行言传身教,使大学生对专业技能与职业规划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就业观念的认识,不仅要有理论知识的影响,更需要学生的实践体验,最后,独立学院可以通过招聘会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职业。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进行社会调研,培养职业目标。近些年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独立学院相继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建设就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那么要构建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首要任务就是根据独立学院的发展形势,以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生成长为落脚点,展开调研活动,以培养学生成才的观念,将大学生的课堂理论知识转变成在实践中应用,以此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热情,找到属于自己在社会中的就业岗位,以此培养大学生在心中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念。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改革效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但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冲击,更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从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被动学习,导致教学改革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所以,各院校需要创新教学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根据学生的能力特点,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通过不断创新,使职业生涯这门课程更具有实践性。发展应用性教学,使学生通过应用性教学从中能够有所收获,而这种收获便于学生改变自身的不足。

(三)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在原来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增加教学时间,完善教学内容,重视实践教育环节,以职业生涯计划为题进行竞赛,以此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通过竞赛评价、就业调查、模拟考试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专项研究,将课堂学习的知识技能与自身职业规划相结合,进行调研活动,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的特点,制定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四、结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项系统的过程,需要学院相关部门的配合,实现共同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改革的成功与否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想意识。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各学院已经被普及,那么我们就要把握住机会,制定出一条符合自身院校的改革计划,尽快完成职业生涯的改革,目前,这项工作成为了新时期下独立学院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钟淑萍.优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2

[2]刘慧莹,林井祥.谈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

[3]方华军.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篇2

在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求职与职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职业的选择和对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对个人事业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对个人职业发展起着定向、引导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大学生群体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背景下,在大学生中普及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确立成长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常是在学生一入学就开始的,并贯穿于大学四年。生涯规划从短期目标来看主要指学业规划,从长期目标来看主要指职业规划。具体到高校,生涯规划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及学业和未来的职业作出合理的规划,还要区别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为学生提供全程、全方位的服务。2007年国家教育部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以此为基本要求,从大学生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职业发展规划、提高就业能力、求职过程指导,职业适应与发展和拓展就业出路六个方面着手,侧重校园化、社会化教育、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从国内高校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一定的创新[1],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大学生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大多会面临着这样的困惑,不知道规划什么,如何规划,甚至对自己所学专业毕业后能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知之甚少。因此,做好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应该从拓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和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职业规划的原则问题两方面入手,让大学生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以减少职业选择时的迷茫和困惑。

一、拓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

1、 专业思想教育

对大学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第一步就要解决新生对大学里“学什么”、“为什么学”的疑问,即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很多学生待到毕业时被问及所学专业该从事什么工作时还一脸的茫然,这显然是专业思想教育缺失所致。因此,对大一新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对大学生四年的学习及整个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通过专业情况教育,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历史渊源、基本情况、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清楚本专业的课程安排和具体要求,方便学生调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向,以便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其次,通过本专业学生就业形式、优秀毕业生发展状况等情况的介绍,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明确学习目标,促使新生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去。再次,要讲授一些未来发展的相关知识,如将来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前景等,让学生具有初步的职业认知,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对自己的发展更有目标和思想准备。

2、 目标教育

对大学生的目标教育分为短期阶段目标教育和长期职业目标教育,短期阶段目标主要指的是对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进行适时地目标教育,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要引导学生明确每一学年的学习目标,学校设置的大学四年培养计划、目标和课程设置每年都有差别,所以每个年级的规划也不尽相同。

大一是试探期,新生应尽快熟悉适应新环境、新学习和生活方式,有选择性地参加学生会和社团活动,融入集体中,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熟悉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开始接触、进行职业规划、树立职业意识。大二是定向期,学生应该全面分析自身特点,明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确定合适的定位,通过职业实践活动,对职业环境和职位进行探索,从而发现自己适合从事的工作类型,通过参加社会活动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大三是冲刺期,学生应该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和生活,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多参加与专业和目标职业、职位相关的社会实践,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在不断地实践中深化对自己的认识,有意识地进行能力、职业素养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大四是分化期,毕业生应该在就业或者考研之间做出选择,准备就业的同学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收集信息,了解就业政策、学习就业相关的技巧和方法,调整好心态,以开朗而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挑战。

四年的短期阶段目标成就了长期的职业目标,为长期的职业目标奠定了基础,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初步确立学业目标和职业方向,还要教育他们制定的职业目标和规划要有弹性,密切关注职业的发展变化,学会收集、分析影响生涯规划的信息,及时调整、完善职业生涯规划[2]。

3、实践教育

通过专业和职业针对性强的参观、考察乃至实践,使大学生了解目标职业的特点、自己应具备的资格和能力条件、也进一步明确自己今后的重点努力方向。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利用好院系各方面的资源积极建设社会实践和教学实习基地,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和择业就业有机会结合起来,建立长效的实践锻炼平台,让学生深入社会,体验社会中各种各样的职业,达到对外部环境更为全面、客观的认知。这应成为学校今后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学校应该有针对性地成立各类实习基地,学生可以通过实地实习接触到真实的职业环境,促进对职业的认知。二是组织一定规模的有明确目标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暑期“三下乡”活动、进行校友访谈、企业访谈,生涯人物访谈等职业体验活动,从而促进学生良好的社会实践意识。这些形式各异的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在熟悉社会环境和职业环境的同时,也进一步修正其职业定位,有助于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

社会实践活动,

二、明确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原则

职业咨询之父帕森斯在《选择职业》一书中提到选择职业的两条原则,第一条是自我认知,第二条是职业认知。大学生只有在充分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后再去选择职业,才能选对职业,职业生涯才不会走弯路。根据帕森斯提出的原则,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可以考虑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职业规划与学业规划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是求职计划,而是包含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学生在大学里接受系统的教育,是为未来的职业做必要的准备。大学生必须明确未来的职业目标,学习时才能有的放矢。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专业、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时期,是提高个人素质的关键期,所以,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重点规划学业规划,并努力实践[3]。

2、兴趣爱好与所学专业相结合的原则[4]

大学期间学习,主要是专业知识学习。相对于中学,大学期间的学习时间宽松,自主性强,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拓展自己的知识空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生在设计职业生涯时务必考虑自己的个性特点,珍惜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

3、 挑战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

目标来源于现实,高于现实,是奋斗的动力,行动的方向,必须经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达到的境界或标准,不可平庸,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起到激发自己潜能的作用。当然,职业生涯规划重在执行,规划时,也不可好高骛远,应该从个人的实际出发,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制定,具有可行性。为保证可执行,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应清晰、明确,有主干目标和分支目标,实施步骤直截了当。目标和措施要有弹性或缓冲性,以便遇到环境变化时,可以适时调整。

4、 社会需求与利益收效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要分析社会发展与社会需求状况,选择一些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才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当然,职业对每一个人而言,依然是一种谋生手段,在谋取个人福利的同时,也创造了社会财富,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首先要考虑自己预期收益,这种预期收益要求能实现自己幸福的最大化,也就是使利益最大化。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大学生只有进行了合理规划,确立一定的目标以后,才能逐步培养和完善其学业和职业意识,从而进一步锻炼其学业和职业能力,并最终提升其综合竞争力。只有清楚得认识到学生的困惑,有针对性帮助他们,才能从根本上指导他们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才不会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流于形式。因此,拓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和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职业规划原则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进一步深化基本前提,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孟国忠,蒋理;创新教育模式,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

篇3

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第一是我国高校的扩招人数在剧增,导致我们学生的就业人数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第二:当今学生对自身的人生定位模糊不清晰,对自己的就业没有方向感;第三: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比较弱,不能适应企事业单位的需求及要求条件;第四:学生的就业观念及心态;

面临这样的就业现状,作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在国家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的时代怎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适应时代的发展,使学生更快更好的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目标。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在90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引入到我国[1]。我国教育部在2007年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要求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大学生意识到确立自身发展目标的重要性,了解职业的特性,思考未来理想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逐步确立长远而稳定的发展目标,增强大学学习的目的性、积极性。

在这个通知中已经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案等明确规定在课堂之中。作为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老师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内容运用到实践当中去。总之,我国目前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是,课程建设比较晚,大学生比较多,社会发展比较快,就业的压力比较大,目前仍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的问题

2.1学校有关部门的不重视

具不完全统计,现如今我国高校大多数学校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时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上课的班级规模过大,有的学校可能都是有100多位学生共同在一个大的阶梯教室上课;或者有的学校没有安排足够的课时量来上本门课,有的学校只是通过请来一位专家把一个院系的学生集中在一起以开讲座的形式来完成本门课程的学生;学校没有科学规范的管理该门课程,也就是说课程评价做的不是很到位,导致缺少监督和评价,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

2.2学生不是特别重视

学生是学习的主导因素,所以在学习中一门课程的效果怎么样的主要原因也在学生本身。在近四年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发现现在包括工科、文科、艺术类的大多数学生,他们对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等相应的所有大学生共同选的多人上课的班级都不太重视。他们从心理上认为,这种课对于他们的大学生活没有什么指导性的作用,甚至对他们未来的职业也没有很大的帮助,特别很多大一开设该门课程的学生认为就业离他们很远,在大一的阶段不需要很用心的来学习。

2.3学校相关教师不是专业出身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是就业指导中心针对大一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它是一门集专业知识、学生参与和体验性、教师引导性、学生所在专业的职业前景等多学科领域。需要教师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求职法律法规、综合知识高的专业教师。但很多高校无齐全的专业师资,当今高校培养此专业的人才相对较少甚至没有完全匹配的专业,所以现状是很多院校经过后来入职培训一些年轻的教师来承担改课程的教学任务。导致,此课程在专业师资和教学方面和高校其它学科的学校相比存在很大的弱势,更不能满足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

三、应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对策

3.1学校有关部门对该课程的重视

学校相关部门对该课程应有科学规范的管理[2],从制定教学计划到选取教学方式,要有专业有资质的教师来制定和指导。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师在备课时

应先与本专业的教师沟通协调,做到对该专业未来的就业有很深的认识和了解,课程评价要到位及时的反馈给每位教师,让每位教师有针对性的提高和改进;该课程在上课期间,学生的参与性及主动性越高,受益会越大,对未来的就业指导越有进步;同时能更加清晰的探索自我,认清自我,在大学期间能做到合理切实可行的人生规划,由于课程规模过大,所以在上课期间大多数是出于老师在讲授的现状,抑制了很多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相关部门在排课时应减少每次上课的人数以达到上课效果。

3.2改变教师上课方式,迎合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通过在上课过程中观察和发现学生更容易参与的实践教学活动。同时实践教学活动能带给学生更加直观的知识,以言语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该课程的上课理念。所以我们要去发掘和探索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如:案例法,通过图片的形式来给学生讲一些他们的学长学姐成功的案例来引导学生尽早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探索和认清自我,通过生涯人物访谈更加明确大学期间自己更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哪样技能,通过职场情景模拟,让学生提前认识职场,做好职场的模拟和提高,在我所带学生中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和各种实践活动中的学生成功以及职业的成功几率要高一倍。

3.3注重培养师资力量

许多国家的大学均聘用专门的就业指导人员若干名,这些人员要掌握就业指导所需的相关知识,要有就业指导方面的技能训练,并获取就业指导资格证书[3]。在日本这方面做得比较专业正规,但我们国家这方面也是近几年来也是有发展壮大的趋势。

很多高校现在都特别注重对这些人才的培养和锻炼,在我们学校的教师上这门课需要做严格的职前培训和试讲课程。这样对上好该门课程是十分必要和提升的,现状是这个学科的学派很多,有好多测评工具是国外引进过来的用在我们国家也有存在争议的地方,这就更加要求教师要经过多方面严格的学习尽早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

总结

一门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该课程教学规模是有学校的相关部门来制定和实施的,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因素,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门课程实施的怎样,上课效果如何主要是有以上三方面决定的。所以,积极调动三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各自的主体作用。上好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日可待的,这样学生也能做好自己的人生定位,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汤锐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研究[M],课程与教学研究,2014(4),52-55

篇4

职业生涯规划诞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由波士顿大学的帕森斯教授最早提出,起初主要用于职业辅导。随着社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现成为学校教育和心理辅导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较为成熟,他们对国民的职业生涯规划启蒙教育早至中小学。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我国开始了全面推行对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随着21世纪初高等教育的扩招,大学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高校学生人数的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成为当前的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也为高校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带来了挑战性。

目前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由于思想和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出现了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资源配置能力或数量不够、学生重视度参与度较低等不足,而学生由于缺乏科学的职业规划导致毕业时发生择业障碍。

二、创新大学生职业规划教学的重要性

大学既是大学生完善自我、提升综合素质,完成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变的阶段,也是进入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关键期。传统的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重在理论讲述、知识传达,忽略了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度,由于无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学生个体把课程教学被动接受,导致课程缺乏吸引力,学生缺乏认同感。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即是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以自己大学毕业后所想为职业目标,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为自己制定一系列的短期目标,并通过不断努力和调整来实现的过程。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自身素质和能力,调动其兴趣,通过不间断地学习和调整自我让其作为个体积极实现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成长,从而为积极就业做准备,这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安身立命所在。基于此,大学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创新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学具有了现实意义。

三、创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

(一)提高师生对职业生涯课程的全面认识

由于全面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起步较晚,重视度不够,因此师生未全面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因此出现了职业规划课程不合理、教师资源配置能力或数量不足,学生上课因重视不够不能积极对待,导致错过了在人生关键期进行自我定位和选择的重要阶段,在毕业季则出现了择业障碍。

事实上,求职和就业看似是在大学生大四阶段完成,其实从其进入大学就开始了,提高其自我综合能力素质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同时,大学生个体清晰地认识自我和职业分析定位也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完成的,也需要其在校期间正确认识自我,确定人生方向和努力目标,发挥自我潜能,充分利用大学时间完成自我人生的蜕变。

因此,应在全校范围内加大对职业生涯课程的宣传、资金和人力的投入,让师生首先从思想上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性,从而学会认真对待、积极参与、学会规划。

(二)合理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部分高校在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时由于认识不到位,课程设计没有针对学历层次、年级层次、专业不同进行区别,授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的参与度较低,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同,因此教学效果不佳。

合理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需要坚持“全程指导、分段教学”原则――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根据不同年级特点,实现分段教学,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分为两个主要阶段进行教学。第一个阶段可主要通过开展认识职场环境、认识自身能力、确立近期目标等专题让大一新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所认识和了解,从而也为大二大三提升职业核心竞争力做铺垫,第二个阶段可主要在大三年级开设就业指导相关课程,让学生提前感知职场,同时为求职做准备。

(三)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名优秀的教师能够给予学生除知识之外更多的东西,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特殊性,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外,更多地需要调动自身积极性,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挖掘自身特点,制定目标并努力完成。

某种意义上来说,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师是指引者,他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责,更多地是引领学生去自我发现和成长,所以对承担该门课程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除了熟悉课程教学相关知识外,还要了解当前所授课学生特点和目前就业市场特点,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这些能力都需要授课教师定期参加职业生涯培训来输入新鲜血液。

(四)建立职业咨询机构,为学生提供个体服务

课程学习由于时间的限制造成的客观原因,授课教师在上课之外不能再和学生亲密接触,对其进行个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为了拓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受益群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职业咨询机构,为学生提供个体职业咨询服务。为学生解决进入大学无所适从、没有目标、没有状态、对专业不感兴趣、纠结于考研还是就业等困惑,机构里面的工作人员都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资深教师或是学生发展方面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让其通过一对一的个体面谈、非正式的评估手段,结合学生当前自我的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帮助其明确发展方向。

(五)完善职业生涯测评体系,辅助课程教学

古语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大学期间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理解自我,理解就业环境,并充分做准备,是大四顺利就业的前提。“知己”就是要自我体察和评估自己的价值观、自我能力、兴趣、性格等方面,但自我认知由于带有主观性,不能全面客观地做出评价,因此借助心理测量学科的研究成果,科学地测评价值观、自我能力、兴趣、性格具有了现实意义。

通过搭建测评人员建设和扩充测评手段,进一步完善职业测评体系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成长和进步空间。从事职业生涯的测评人员需要是心理测量学科的专业人员,因为只有具有专业性才能给予测评对象客观、公正的测评和解释。在对学生进行个体评估时需要借助多种测评手段,而测评手段需要结合最新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实践成果,只有这样才能给予测评对象科学、完整的自我认识和定位。

(六)开展职业生涯校园活动,构建职业生涯实训平台

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校园活动,构建职业生涯实训平台,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提高其从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

高校可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相关主题活动,以专题讲座、采访优秀校友、辩论赛、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策划大赛、创业大赛、模拟招聘大赛等形式,将职业生涯规划理念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渗透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反思、总结,结合自我能力及外界因素学会自我规划,进行自我约束、激励和管理。

篇5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性格、气质、兴趣、需要、能力、经历及价值观等各方面进行测评和综合分析,结合客观职业环境,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规划安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个体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技能,发展相关的职业能力,促进职业生涯健康发展的综合性教育活动。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外就开始实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而我国近几年来才在高校中不断普及。

一、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意义

从大学生个体的角度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帮助学生更清楚地回答“我是什么样的人?”“我需要什么?”“我喜欢干什么?”“我适合干什么?”“怎样才能实现职业生涯成功?”等一系列问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帮助学生认识就业形势、居安思危、唤醒规划意识,做出正确合适的职业选择,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目的性,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方案的设计实施,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增加自我效能感,提高就业质量,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高校走进社会,了解社会的用人需求,更好地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2007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教高厅[2007]7号文件,指出高校职业规划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能通过学生自身的成长,有效地提高本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有利于学校品牌的打造。教育以育人为本,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是以生为本,是教育人性化的体现,是非常有必要的。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化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另一方面,由于十几年来我国采取高校扩招的政策,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由2001年的114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680万人,毕业生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在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下,高校毕业生实行自主择业,毕业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对口的合适工作及找不到自己喜欢的工作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劳动力市场需求,尽早做出合理的规划并发展自己相关的职业能力,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人才在市场上高流动状况及流动的无序性,有利于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提高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灌输式教学现象突出。

目前,许多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中依然存在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简单“填灌”的现象。这也导致学生因缺乏师生互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学生全面深入地分析自我和客观的职业环境,职业定位也不合理、不清晰,兴趣特长与职业专业发展结合度不高。当然,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师的时间精力有限,难以全面深入掌握学生的信息,难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规划,没能很好地实现课程的教学目的。

(二)学生职业认知和自我认知缺乏,影响教学效果。

大学生还没真正踏入社会,基本都从学校到学校,社会阅历浅,对社会各行各业普遍缺乏了解,自我认知也不够全面、客观和准确,甚至有的连就读专业的基本情况也缺乏了解,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难以对社会各行各业进行全方面的讲述分析,也难以运用各种测评软件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测评分析,只能依靠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觉测评分析自己,只有学生全面深入了解主客观条件,知己知彼,才能有的放矢,科学合理地制订规划方案,少走弯路。

(三)教师缺乏专业知识技术,影响指导质量。

目前,许多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方面比较薄弱,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一般由从事学生工作的院系书记、辅导员、学生处、团委和招生就业办的老师兼任,这些教师的专业背景复杂多元,虽然有一定的工作实践和指导经验,但毕竟大多没有接受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系统学习研究,专业化水平有限,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对学生的自我测评的分析只停留在简单的经验分析上,不能进行深入系统的专业剖析。有的教师甚至忙于日常工作事务而无暇顾及教学,导致教学和指导的质量不高。

三、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思考

(一)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行为导向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由学生扮演某一角色处理这一角色所做的某些工作,以体验不同类型人物的心理,使自己和观察者从中受到启示,从而改进自己行为的教学方法。比如对文秘专业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秘书如何接待来宾等,表演结束让学生发表看法,全班讨论,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深化认识和效果。

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由学生处理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只起到咨询、指导与解惑的作用。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地进行,学生能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整个过程和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锻炼相关职业能力。

篇6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职业生涯规划学说,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从西方传人中国。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特质因素理论、人格类型理论、生涯发展理论、职业锚理论。

1.特质因素理论。帕森斯提出的特质因素理论又称人职匹配理论,是最早的职业辅导理论,主要观点为人与职业相匹配是职业选择的焦点。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模式,每种人格模式的个人都有其相适应的职业类型。着重于个人成就、性向、兴趣、价值观、人格与职业条件上的匹配。

2.人格类型理论。霍兰德长期从事职业咨询工作并成为了该领域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人格类型理论又称人业互择理论。他认为,一个人之所以选择某职业领域,基本上是受到其兴趣和人格的影响,生涯选择是个人在对特定职业类型进行认同后,个人人格在工作世界中的表露或延伸。提出了六种人格类型假设: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

3.生涯发展理论。舒伯是美国一位有代表性的职业管理学家,他的理论是一种纵向职业指导理论,重在对个人的职业倾向和职业选择过程本身进行研究。舒伯认为,人的每一个年龄阶段都与职业发展有着相互配合的关系,人的生涯发展会伴随着年龄的成长而递进,每个年龄阶段各有其生涯发展的任务。他将人的生涯发展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五个阶段。

4.职业锚理论。职业锚理论是美国著名的职业生涯管理研究者施恩教授领导的专门小组,对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商学院毕业生的职业生涯研究中演绎而成的。职业锚强调个体动机、能力和价值观这三方面的相互作用与整合,是个体同工作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完善和调整。该理论分为五种类型:技术型职业锚、管理型职业锚、自主型职业锚、安全型职业锚及创业型职业锚。

二、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当代大学毕业生不能简单地依赖学校组织、亲戚关系为他们提供一份工作,在如今竞争激烈的职场中,想要脱颖而出并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以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创造机会建立专业联系,开发和扩展自己的能力。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什么工作,只要通过科学的职业规划,都可能使一个人的目标得以实现,使一个人的事业获得成功,使一个平凡之人发展成为一个出色的人才。

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环节,对于在校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及人生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最基础的工作是要对自身的兴趣、技能、价值、目标、背景和资源等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估。只有做到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并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做出最佳的选择。

其次,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脱离了这个环境,人便无法生存与成长。社会在进步、在变革,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更应该善于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锻炼评估职业的能力,考察所有可供选择的机会和社会环境,做到知己知彼。

第三,通过前两个阶段所发掘的信息,应该能够对自己的优势或劣势进行清晰的判断,对外部环境和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人才素质要求有客观的了解。这时需要个人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仔细推断并做出最佳的选择和匹配。

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置及意义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问题成为了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将引领不同的人生,大学生最终必将走向社会,在竞争中寻求和争取最适合自己的位置。

《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围绕学生成长、关注学生成才的课程,在新时期也对高校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能够从实践领域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分析、解决职业方向和求职面试问题,还要帮助大学生们完成重大角色转变,理性规划好自己的职业和未来发展方向,以便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更长远的进展。由此可见,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可谓任重道远。因此,笔者认为在课程的设置上应侧重以下2个方面。

1.明确时间划分。大学一年级是了解、探索、初步确定目标的时期,要在此期间初步了解职业,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大学二年级基本上已对自己和专业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知,此时可以根据上一学年做出的初步规划框架做出自己成型的规划;大学三年级要不断提高求职技能,了解搜集工作信息的渠道,学习写简历、求职信;大学四年级是要对已经完成的规划进行修正、调整和完善的时期,首先要检验自己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三年的准备是否已充分,然后开始申请工作,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

与此同时,大学生们还应在在校期间积极进行专业实践,要到社会、企事业单位参加实践,通过经验的不断累积,借助这些平台和机会,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技能。

2.提供步骤方法。引导大学生对自己进行客观的分析,确定职业志向,找出自己的职业定位点,并根据确定的职业方向,进行职业环境分析,找出实现自己目标的路线与途径,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从而完成自己职业规划的初步设计。

第一步——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理想、兴趣点决定自己“想往哪一条路线发展”,然后根据这一决定对自己的人生目标进行分析,找出目标取向;第二步—_根据自己的智能、情商、性格与特长等判断自己“适合往哪一条路线发展”,也就是对自己的优势劣势进行分析找出自己的能力取向;第三步——根据现实社会环境、政治经济环境以及各种职业环境,判断自己“可以往哪一条路线发展”,对即将面临的挑战与机会进行分析,找出机会取向;第四步~根据上述步骤找出的目标取向、能力取向、机会取向进行综合分析,从而确定出自己的生涯路线和行动措施。

篇7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高校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但由于国内起步较晚,如何做好这项工作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商学院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其大学生职业规划更要求与社会和行业接轨。因此,商学院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文章借鉴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进行了有实践意义的探索。

关键词:商学院;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9-0049-02

收稿日期:2015-01-13

作者简介:吴(1978—),女,安徽怀宁人,中山大学国际商学院党委副书记,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研究。

基金项目:中山大学2012年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商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41000-1163006)

新时期,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大学生毕业前开设就业指导课这一传统做法已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为积极应对新挑战,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与“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应运而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但由于该课程起步较晚,缺乏理论指导,在理论体系、课程开发、内容建构等方面仍处在探索阶段[1。课程设计也未能结合不同的专业和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点,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本文结合商学院经管类专业偏向实践应用型的特点,探讨基于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商学院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建设。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强调成本收益,基于此,在生涯辅导实践中,该理论提出三种水平的职业生涯服务:自我帮助服务(self-helpservices)、他人协助服务(briefstaff-assistedservices)、个案管理服务(individualcase-managedservices)[2]。这三种服务方式分别对应于个体不同的职业生涯准备状态(readiness),即在生涯发展过程中复杂因素的影响下,个体进行合理决策的能力。大量的研究与实践证明了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有效性,该理论用于生涯服务的各个范围,研究者也设计出了大量咨询与辅导材料,该理论能为我们在大学生中开展生涯辅导提供有效的支持。

一、商学院大学生毕业流向的特点

(一)以就业为主,注重行业准入资格

对国内高校经管类专业毕业生流向的统计调查表明,这类专业的本科生在毕业时绝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就业,而不是升学深造,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工作来锻炼自己的实际能力,有部分学生会选择在毕业若干年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再去继续学习。学生在读期间更加注重考取各类职业准入资格,例如:证券从业资格、特许金融分析师、注册会计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为未来在行业内更好地发展积累条件,获取更多的认可。

(二)行业集中度较高,就业与行业接轨

相对于基础学科而言,商学院的毕业生所从事的行业相对集中在银行、保险、证券、会计师事务所等财富管理行业,在就业时所寻求的职业通常与专业的相关度较高,就业与行业密切接轨,这需要学生对相关的行业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

(三)注重毕业生实习实践的经历以及专业素养

在求职的过程中,学生们发现用人单位非常注重实习实践的经历,有实习经历的毕业生相对更加有优势。在进入面试之前一般需要经过严格的有关专业知识的笔试考核,对学生的专业熟悉程度以及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二、构建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的目标和原则

(一)把握认知信息的特点——系统性、互动性与前瞻性相结合

设计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要遵循学生认知信息的规律和特点,在内容上要具有系统性、前瞻性。表现在内容上要完整,涵盖从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再到评估决策和执行加工的全过程[3]。另外,在信息认知和加工的过程别要注重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注重个体对信息的反馈,对于认知的信息要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更新、调整和预测,这样才能给予学生全方位和更为准确的指导。

(二)拓宽认知信息的途径——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根据上述特点,在课程设计中需要帮助学生多渠道、多途径地去认知信息,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因此,在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中除了教师的讲授以外,更需要学生在课外通过实习和社会实践来不断认知自我和认知职业。在课堂教学中,需要通过设计不同的互动内容来帮助学生加深体验,对于认知的信息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在课外还可设计阅读、访谈、参观、讨论等不同的行动方式来帮助学生获得各种认知的信息;帮助学生养成多途径获得职业信息的习惯;帮助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将在第一课堂学习的研究技能运用于个人的职业生涯和决策制定中。

(三)丰富认知信息的内容——多样化的师资组合与教学素材

职业规划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因此教学人员除了需要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有一定的实践经历,否则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会有一定的随意性。在课程设计中,除理论模块外,还可以根据不同职业发展路径或不同行业选择设计专题讲座和工作坊,聘请业界人士或资深校友担任兼职导师,组成多样化的教学师资队伍,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现实,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素材,丰富认知信息的内容。

三、商学院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

商学院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在科学的理论方法指导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地开展。

(一)推行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全程化

大学生职业规划不等同于单纯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大部分学生认为到毕业时再接受就业指导为时过晚,因此尽早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更早更准确地使学生了解自己,明确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和生活。因此应从大一起开设该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大一、大二教学内容侧重职业规划,主要包括大学生涯规划、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等;大三侧重就业指导,包括求职技巧、就业政策、就业环境等。课堂教学模块集中在大一至大三,四年级则设立职业咨询工作坊,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咨询活动。

(二)规范并强化课外教学模块的内容

结合各年级特点,精心设计课外教学内容,例如在大学一年级新生中开设素质拓展训练营,通过精心设计的互动游戏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针对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可以设计生涯人物访谈,通过对校友、业界知名人士的访谈等帮助学生强化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在大学三年级时可以通过组织模拟面试、开设简历修改工作坊等帮助学生进行求职技巧的运用和提升;在大学四年级可以开设职业咨询工作坊,为学生提供决策咨询。另外,在各年级的寒暑假应安排社会实践或专业实习等内容,使学生能够通过充分的实习实践了解自己的性格和兴趣,了解职业和行业,增强竞争力。

(三)增设有关实习与实践的课堂教学内容

实习和实践对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认识和了解相关的行业和岗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很多学生在实习和实践时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而导致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职业规划课的课堂教学中可增加有关实习和实践的培训内容,例如“如何进行社会实践”、“实践项目设计”、“社会调查方法与报告撰写”等,引导学生较早接触社会和行业,并教授学生相应的方法,提高学生实习、实践的质量和水平。

(四)在职业认知课堂教学中根据专业特点设计不同专题内容

还可以根据学生未来在学术研究、出国深造、求职就业等不同发展方向的需求开设专题讲座,在求职就业方面可细分到不同的行业,例如金融、会计、管理咨询等行业对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等,以专题的形式向学生讲授,同时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有关行业认知的竞赛,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调研来完成有关行业认知的报告书,增进学生对行业的了解和认知。

(五)增设创业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商学院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企业家精神,让商学院真正成为未来企业家的摇篮。在课程设计中应增加创业启蒙认知的内容,介绍现代社会创业的基础知识,了解企业的成长等,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结合综合性大学的特点,还可以在课外鼓励学生跨院系组成创业团队,进行创业模拟和实践,参加创业比赛,激发学生创业的冲动和对创业机会的识别开发。

(六)实现职业辅导、学业辅导和心理辅导一体化

在大学期间,很多学生产生学业或心理方面的困惑,缘于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定位不清晰,目标不明确,因此大学生的职业辅导应与学业辅导和心理辅导相结合,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更好地厘清个人发展定位。对于商学院的大学生而言,在经济和管理两个大的专业学科门类下,如何细化金融、会计、营销等专业方向的选择,与未来职业的选择也密切相关。帮助学生做好学业规划的同时,也是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应推行一体化辅导。

参考文献:

篇8

( 二) 独立学院改革是就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独立学院的学生相比于母体学校学生来说,他们志向高远,但文化课基础水平薄弱,意志力差; 有坚强的自立认识,但自我控制能力差; 个性张扬,但缺乏自信心。因此独立学院的学生不仅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更要重视学生的自身性格特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改革,既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自己的社会价值,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自身潜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使学生全面发展。

( 三) 独立学院改革是独立学院政治教育的需要。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能够帮助学生思想政治理念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的自身发展,使学生对自己的价值有更深层次的社会定位,充分掌握社会环境的变化,合理进行职业规划,适当调节知识结构使之与新时代的发展相吻合,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 四) 师资团队没有专业能力技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综合性较高的特点,其需要教师的专业能力技巧较高,专业程度涉及范围广。根据我国就业形势的发展,社会上对大学生个人能力的要求较高,这对教师专业知识、社会经验、逻辑思维等提出了挑战,实质上,独立学院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由专项的部门来做,而事实上,大多院校只是由院级或系级导员来做,使之没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更缺少时间和精力来学习,使得在授课的过程中能力有限,教学效果参差不齐。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的策略

( 一) 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团队的创建。职业生涯规划中一个技能型强、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教师团队是职业规划中的主体力量。独立学院需要根据自身院校的办学特点,从社会上召集大批人才,并使其成为重点发展对象,增强技能培训,巩固专业知识,为其师资团队的创建提供有力条件,在培训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提高自身能力,如自主学习,课题研究或咨询专业人士等,以此增强教师专业技能,通过专业人士的点评,或参与竞赛的方式,教师增强课堂积极性,使教师在擅长的方面无限地发挥其潜力; 通过教师不同的能力特点,可以将教师划分在不同的小组学习,通过一起探讨、分析、研究,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教师进行手把手的教学,让教师在每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道路上起到辅助作用。

( 二) 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制度。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独立学院应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对其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建立一个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相符合的教育制度。在内容上,根据当前形势,由教师为主体,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导向,让学生能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尽快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形式上,打破传统形势的课堂教学,通过社会调查、研究报告、名人事迹等不同形式,提供给学生多元化的实践机会。独立学院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发展与社会上的相关企业合作,提供给学生一个就业的平台,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在实践中让学生对社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 三)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能够帮助学生规划出属于自己正确的人生职业目标,这成为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使之在职业规划教学里学生有正确的认识,可以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通过观看相关视频等进行言传身教,使大学生对专业技能与职业规划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就业观念的认识,不仅要有理论知识的影响,更需要学生的实践体验,最后,独立学院可以通过招聘会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职业。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的建议

( 一) 进行社会调研,培养职业目标。近些年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独立学院相继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建设就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那么要构建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首要任务就是根据独立学院的发展形势,以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生成长为落脚点,展开调研活动,以培养学生成才的观念,将大学生的课堂理论知识转变成在实践中应用,以此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热情,找到属于自己在社会中的就业岗位,以此培养大学生在心中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念。

( 二) 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改革效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但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冲击,更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从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被动学习,导致教学改革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所以,各院校需要创新教学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根据学生的能力特点,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通过不断创新,使职业生涯这门课程更具有实践性。发展应用性教学,使学生通过应用性教学从中能够有所收获,而这种收获便于学生改变自身的不足。

篇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1.020

On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Practical Course

WU Liang

(Wuhan Polytechnic,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Career Planning" cours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mployment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ut there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course of splitting theory and skills, cognition and emotion. In a theory based on the basis of teaching, exploring the "career planning" course of practice,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t types of teaching, deepening the curriculum goals, integrate knowledge in the curriculum, the training situation, meaning, technology, design, build a door to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curriculum guide students life.

Key words career planning;practice; course

1 开发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的背景、意义、原则

1.1 背景

2007年12月,国家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该课程开设多年以来,各高校一直以理论授课为主,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类网络公开课,均以理论课形式呈现。而根据调查,该类课程存在内容单一、创新不足等问题。①同时,瞬息万变的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要求造就了具有时代特征、纷繁复杂的学生职业生涯困惑。“对自己不了解、不知道自己具备什么能力、可以胜任什么样的工作、对职业世界不了解、目标不明确,大学过得空虚、乏味、无法制订出切合实际的计划等”。②当前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生涯发展需求,因此,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让学生用身心感受生涯、用大脑与双手制定生涯计划,在学习的过程中直面自己的困惑,显得尤为必要。

1.2 意义

(1)实践课程是对理论课程的补充。实践课程不能摒弃理论,可以弱化理论讲解在课堂中的比重,可创新教学开展形式,把理论与多元的教学方法相结合。(2)实践课程包含更丰富的教学目标。学生在生涯规划前后,对职业已存在模糊认知,在与职业相关的选择中经常伴随着不确定、焦虑、迷茫等情感体验和反复的思想波动。实践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改善或解决态度、心理、意志力、技能等层面的问题。

1.3 开设课程的原则

(1)融合高职特点。高职是为社会培养输送应用型、技能型“蓝领”人才的主力军,要有意识引领学生转换思维、清晰定位。另一方面,高职学生容易出现生涯焦虑、职业决策效能感低、就业压力感大的问题,课程要符合高职学生生涯发展特征。(2)形成个性化发展。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不一定是帮助学生找到一种非常确定的职业或制定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更重要是唤起学生的意识、宣泄不良情绪、学习理论,去解决规划中的各类问题。台湾职业生涯规划大师金树人曾说:“生涯之道即应变之道。”目的不在于一个岗位或一条路,而是总结一套适合于自我发展的有效方法,并形成个人的独特经验。(3)将实践贯穿始终。不实践、不探索不可能规划出属于自己的生涯发展。实践过程即试错过程、反思过程、获得过程、整理过程、改进过程等,学生通过这些过程去证明方法的有效性,获得一份属于自己的生涯应对经验。

2 可借鉴的各类课程教学模式

2.1 活动式教学

活动课程的倡导者以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为代表。他从主观经验和本能心理学出发,认为儿童应该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获得知识和经验。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是指“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为改造儿童的经验而设计的课程。”③

活动课程优点: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兴趣和需要从现实生活中出发;教学内容是单独的课题;活动课程是在进行活动中学习以获得直接经验;活动中的学习就是试错过程;更看重学生可学到的方法。

活动课程缺点:活动课程没有统一具体的课程标准与教材;由于教学内容是由学生的需求而定,课程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受限于学生的需求有限,活动课程往往不一定能帮助学生学习到系统的知识;活动课程的开展方式是通过活动完成的,非常强调实践性,这就需要充分的时间,课程效率将大打折扣。

可借鉴之处:强调学习的过程;在做中学。

2.2 团体心理辅导式教学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形式。”④团体辅导的基本目的是使个人更了解其行为并改进其行为。通过团体历程,提供成员机会以探讨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而非只是成员快快乐乐地参与而已。

团体心理辅导优点:解决与心理有关的问题,以期达到对行为的影响与改进;有效解决发展性问题;感染力强,影响广泛,系统地将团体活动加以设计、组织、规划,通过活动激发思考;效率高,省时省力;辅导前严格面试筛选出同质性团体,针对成员间共同的心理或发展问题展开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缺点:以团体为单位的辅导中,个人深层次的问题不易暴露;个体差异难以照顾周全;有时会给一些成员带来心理伤害,而领导者较难察觉。

可借鉴之处:解决心理层面问题;活动设计合理、引人思考;重视分享与人际支持。

2.3 工作坊式教学

工作坊起源于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的以培养工程设计与建筑设计为宗旨的包豪斯学院。“从教育层面来解释,工作坊是一种简洁的强化课程,研讨会或一系列会议,成员之间交流与交换信息,是通过‘做中学’的方式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⑤

工作坊优点:工作坊必须有一个主题,该主题与实际工作和生活联系紧密;课程通过分组调查、研究、讨论、比较、展示或实践活动展开,方式多样,可灵活组合;教学活动目的是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直至解决问题。

工作坊的缺点包括:对参与成员没有严格筛选,面对异质性的团体,每个成员能否有效学习或获得帮助有待考量;与学科课程相比,较少进行理论讲解,学习的系统性难以保证;课程管理较松散。

可借鉴之处:情境式教学;丰富的课堂形式。

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的实施路径

3.1 课程性质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教学要求》认为: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态度、观念的转变和技能的获得比知识的掌握更重要,态度、观念的改变是课程教学的核心。因此,它的经验课属性更为重要。⑥

本文认为,实践课程的目标应该包括帮助学生体验并管理生涯发展中产生的情绪情感,传授知识、方法、策略,引导学生在就业观念、态度上的改变,并通过分享、交流的方式使大家相互之间获得支持,提升学生面对生涯困惑与生涯挫折的承受力,最后落实在行动上的制定规划与执行规划。在此基础之上,本文认为应将生涯规划深入到作为大学生应完成的一项任务和应掌握的一项技能。

3.2 教学目标

知识层面:了解基本的生涯发展理论;掌握各阶段生涯发展特点;对自我生涯特质有清晰的认识;明确了解宏观、微观职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职业分类知识及创业的基本知识等。情绪情感层面:树立自主的生涯发展观;转变对生涯规划的态度与立场;提升对生涯规划与决策的自信程度;缓解生涯规划中出现的焦虑与不确定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职业价值观与世界观。意志层面:愿意主动积极地进行规划;提高生涯规划的执行力;加强应对生涯困难的承受力。技能层面: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生涯评估与管理技能等及各种可迁移技能与自我管理技能等。

3.3 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

实践课程可设置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上课规模人数最多不超过50人。因课程包含大量感悟与体验内容,应针对高年级开设。

可将实践课程内容整体规划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工作阶段、结束阶段。初始阶段希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团体氛围、创造彼此信任、相互支持、积极参与的学习环境,为成员间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打好基础。工作阶段强调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转向自我,提出生涯规划的困惑与迷茫,深化自我探索与反思,学习生涯规划策略方法,通过与其他人共同工作的方式实际运用这些技能。结束阶段,巩固已获得技能或身心改变的成果、评估学习效果、分享学习感受及课程考核。

课堂教学形式包括:团体活动、分组讨论、讲解、游戏、分享等,可灵活组合。

3.4 课堂设计

(1)导入环节:也可以称为暖身环节,通过一到两个小活动消除陌生感、舒缓情绪、引入课程主题、引发学生思考。(2)提问环节:模拟一个真实情境,如远程面试、人才市场咨询、家庭内部会议、生涯访谈、生涯困难案例等,提出一个问题或矛盾供学生思考讨论。将课程的主题蕴含在这个问题情境中,整堂课将围绕解决问题进行。(3)试错环节: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提出解决方案。(4)拓展环节:由老师评议方案,点出案例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或方法,系统讲解这些知识。(5)实践环节:布置课堂练习帮助学生吸收知识,学生合作解决主题问题,总结出方法。(6)分享与评估环节:每个学生分享感受或困惑。

3.5 强化考核与评估

由于该课程经验课与实践课的定位,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较难评估。知识的获取可以用分数来衡量,而经验与技能的获得,一方面是可以通过自评,如《大学生职业生涯决策效能感量表》、《生涯焦虑量表》;另一方面通过随堂或课后的练习评估,如各类生涯测评结果的展示分享、职业决策平衡单的练习、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填写、职业生涯档案的完善等。再次,可在真实情境中反馈,如、简历的撰写、面试表现、他人评价等。

注释

① 张乐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② 陈军凤.大学新生团体生涯辅导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初探[D].厦门:厦门大学,2006.

③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篇10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体系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适应就业形势、增强社会竞争能力的需要,它能够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特性和潜在优势,并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全面合理的定位,做好人生规划。

“2008年,国家教育部明确要求所有高等学校都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以引导大学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活,走向理想人生。”目前,大多数高校已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课程,并把这些课程列入必修课或公选课,纳入到正常的教学计划中,选派部分教师进修学习相关业务知识,采购各类职业测评软件用于教学当中,并开展相关课程的调查和科学研究等。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体系逐渐受到高校、教师、大学生和社会的关注,都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非常重要的,这也促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体系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体系仍存在着问题,亟需正确对待、认真解决。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体系存在问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体系涉及教与学的过程,通过对学校教育和指导及大学生自身实践实施的现状分析,发现存在着诸多问题。

1、重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理论,轻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实践,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体系主要由招生就业处或是就业指导中心开设,一般为新生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三下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课程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之以案例教学或是情景模拟,大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只能学到一些理论知识和方法,缺少运用与实践机会,实践环节缺乏;同时,《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两门课程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学习,远远缺少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的系统指导,流于形式。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强。教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的教师主要由招生就业处(就业指导中心)、学校行政人员、辅导员和部分专业教师组成,他们当中部分拥有丰富的就业指导经验,教学经验和理论功底,但他们当中很少人具有职业规划师职称或资格证,缺乏相应的系统知识理论和实践技能,如劳动合同法、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心理学、职业道德等,无法有效开展职业设计、职业测评、职业指导等专业性强的工作,导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效果不是很好。

3、大学生对自身认识不足。大学生充满活力与激情,进取心强,学习能力强。但他们感性有余,理性不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许多在校大学生存在着不清楚自己的潜力、自我发展的趋势、将来要从事的职业、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等职业问题。这表明感觉和认知之间的矛盾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上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意识淡薄,这必将对其职业的选择和人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大学生不能很好的做到“知己”和“知彼”,定位不清晰,在心理浮躁因素的影响下,往往追求环境舒适、待遇较好、工作地点繁华的工作,缺乏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精神,职业精神不强,易受挫折。

三、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体系的措施

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是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1、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体系。高校要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要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因此,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体系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选择,教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指导,注重学思结合,倡导教师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思考人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注重知行统一,坚持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中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如访谈成功人士,调研企业人才招聘流程等。同时,高校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增强课程的生动性和实践的直接性;注重因材施教,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体系不单单仅局限于《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两门课程,而于将课程体系贯穿于整个大学教学过程,还涵盖《劳动合同法》、《心理学》、《职业道德》、《职业生涯社会调查》等课程,有针对性地、系统有效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学。

篇11

目前我国的残疾人大学生主要由聋、盲和肢体残疾这三种类型组成。盲和肢体残疾的大学生主要以融合的方式同普通大学生一起就读,而聋人大学生由于沟通和学习方式的差异性,我国有专门招收聋人的高校或院系,如:北京联合大学、中州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等等。本文就以这些聋人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这一群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 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界定

1.1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①

1.2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1.2.1 课程目标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优势,帮助大学生重新对自己进行定位;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使其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指导大学生客观、真实的解读现实就业市场,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引导其进行前瞻性的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探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指导大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实现其职业目标与理想。

1.2.2 课程内容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置内容不仅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大学科的课程,还应包括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战课程、文化素质课程等课程。课程内容应包括大学生就业形势和法律法规、择业观教育和素质培养、大学生素质测评与人职匹配理论、择业技巧和方法、职业发展与职业适应、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及升学指导和创业指导等。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应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努力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设计:

2 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1 目前国内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由于最近几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再加之我国人才市场供求关系的不稳定性,以及供求双方的价值取向的不对称性,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这也势必会影响聋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些聋生甚至过分焦虑,对毕业后的就业不报任何希望,大学的生活失去了目标和方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直接影响到毕业后的就业。所以招收聋人的高校很有必要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引导学生合理的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和职业生涯,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2.2 聋大学生的竞争劣势明显

聋生由于听力障碍的限制,专业的选择方面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有些聋生所读的专业甚至是他们完全不了解或不喜欢的专业,这就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也势必会影响他们毕业后的就业。此外,聋生在上大学之前大都在聋校就读,习惯了只属于聋人的校园文化和氛围。但是进入大学后,周围环境发生了变化,学业竞争日益激烈,加之和其他大学生的沟通存在障碍,所以有些聋生就会产生孤僻、自暴自弃等严重的心理问题,对就业前景也是一片茫然。所以对聋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更应该为他们开设持续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心理、学业、人格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在老师引导下完成大学的学习任务,发展健全的人格,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2.3 用人单位对聋大学生的认识存在偏见

根据残疾人就业条例第二章第八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提供适当的工种、岗位。其中,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未达到规定比例的用人单位,应当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但是在执行过程之中有些单位认为聋大学生在沟通方面存在问题,不利于团队的合作,所以他们宁愿缴纳残疾人保障金也不愿意聘用聋大学生。甚至有些单位认为残疾人大学生影响公司的形象,既不安排残疾人大学生就业,也不缴纳残疾人保障金。所以用人单位的偏见使得聋人大学生的就业之路越来越窄。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数目可观,所以他们对求职者的要求也会提高,希望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这样一到岗位便能胜任工作,为企业带来效益。所以即使在同等的条件下,甚至在聋人大学生的人力资本存量更高的情况下,聋人大学生也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2.4 大学生对接受职业生涯规划的迫切要求

随着义务教育的实施,以及教育平等、教育民主等思想的传播和影响,我国残疾人的教育不断得到重视。进入高校的聋人大学生观念也有所变化,自主、独立的愿望十分强烈,他们也意识到大学期间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所以要求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愿望比较强烈。所以对于聋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符合聋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同时对社会的稳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长远而重大的意义。

2.5 对聋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很大的经济意义

我国几千万的残疾人是成为社会的负担还是社会的资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质量。优质均衡的教育是让个人和社会长期收益的积极投资。有人估计,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投资,它的投入和收益的比率是1:10,而特殊教育的投入和效益要比普通教育高一倍以上。因为经过教育,大部分残疾人能够生活自理,且自立,使社会不用专门拨付相应的救济费用。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门与职业和就业密切相关的课程,更应该得到重视。这样才能确保聋人大学生自身素质和就业率的提高,同时减轻家庭和国家的负担。

3 建议

3.1 解决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的显著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内容零散,被动式、应急式和“零敲碎打”式,缺乏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②有些院校仅将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组织的几次讲座和招聘会看作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独立的课程支持和专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心。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严重影响到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的提高。大学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必须由过去单纯针对毕业生转向全体学生,并将就业指导纳入大学教育的常规内容,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从学生进校开始,就对其进行持续性、有针对性的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其树立合乎自身条件和社会发展的职业目标。

3.2 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

篇12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意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旨在为学生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的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通过大学学习和专业训练,以掌握自己的现实和未来,主要解决:使大学生接受并理解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这一全新概念;使大学生准确察觉自己所偏好的生活形态和工作价值观,并认识自己的个人特质,个人期望和抱负,建立完善适切的价值观念;培养大学生的生涯抉择技巧,使大学生根据规划和选择,找出最适合自己的、与自己生涯目标匹配的生涯路径。

本文着重探讨低年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方法。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其课程开设的现状

(一)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

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授课内容多为理论性的知识,在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上的指导机会很少,致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往往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比如在职业素质和环境认知方面,如果仅通过授课教师的阐述来得到对职业素质和环境认知的初步了解,那么对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具体职业所处的行业背景、职业发展前景等涉及面就会很少。对于毕业之后的中长期目标及其实施方案得不到明确的确定以及完善和改进,从而反馈和调整就会做得相对较差。

(二)课程教学团队专业化程度不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新兴的课程,由于发展时间短,没有一支专业的教学团队。各高校一般都采取经验教学的方式,即从事大学生就业等相关工作的人员来承担教学任务,如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思想政治辅导员。这部分授课老师虽然有着丰富的就业相关工作的经历,但职业生涯规划不等同于就业指导,两者存在着本质区别,如果不进行专业培训或不组建专业的教研室,就会造成教学团队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的现象。

三、低年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计方法研究

低年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对事物与环境保持着较强烈的新鲜感。如果一开始就对着书本、讲稿照本宣科地念理论知识,不仅学生的接受程度受到限制,感到枯燥无味,而且不能意识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甚至对于其他理论课程也会感到反感。因此,在课堂上,多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设计好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现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总结如下几种课程设计的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

目前,案例教学法在各大高校均有实践。一方面,由于案例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故较易唤起学生的共鸣。另一方面,通过案例讨论,不仅使得枯燥乏味的理论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从而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教师在包括本质或基本因素的典型案例的选择方面,要注意尽量收集比较新颖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大学生就业的典型案例。因为案例的不同角度或者不同方面的案例讲授之后所取得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比如身边大学生求职过程的心得体会、创业的艰辛、取得成就的回顾、学生的师兄师姐亲身体会、名人名师的励志故事和网络流行语与流行故事等,还可以约请相关专业人士或成功人士客串讲座。

(二)形势分析法

首先,当前社会环境下的就业形势显然是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关注点。可以通过正确合理的讲述形势分析,让学生明白形势的严峻性。

其次,在对待冷热专业问题上,应正确分析社会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不要被热门的假象所迷惑,导致就业定位发生偏差;在“热门”专业的就业竞争中,个性与特色十分重要,

最后,我们可以将对社会热点问题报道作为导入观念的契机,对相关的毕业生数据,社会普遍关心的就业问题,国家不断出台的应对政策,乃至社会上关于就业的热点问题,均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针对不同的理论知识内容来灵活设计契机,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

(三)多媒体课件教学

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很多,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所处的年级阶段不同,强调的侧重点亦有所区别。为了让学生能尽快进入角色,我们需要积极地以生动的形式去丰富理论知识。

第一,课件的演示是直观的体现,在编排过程中,尽量图文并茂,简明扼要,突出重点与难点。第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方式,播放一些与就业、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视频节目、新闻、名人名企访谈等。例如:《俞敏洪谈大学生就业》《今天我面试》《金正昆讲职场礼仪》等。第三,登录一些招聘网站,实际根据所找专业投递简历,让学生提前感受竞争的激烈性与自身的差距。第四,在自我认知方面,可以通过现场测试或登录相关网站如北森测评网等方式,让学生当场对自己的性格、兴趣等方面做一深入了解。

(四)师生互动

在课堂上,教师主要充当的是引导、组织者的角色。在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通过提问、头脑风暴、做游戏等互动环节,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这样有利于促成课堂的教学互动,而学生之间的思想也可以得到有效的交流。

(五)实践教学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贯穿学生大学的全过程,仅仅靠理论的学习是不够的,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才能更加明确目标设立的可行性。

我们可以组织一些活动,如调查研究、心理测试、模拟面试、主题辩论、角色扮演、现场职业生涯规划演讲等,鼓励学生在制定个人规划之后,勇于在实际学习生活中,或者是利用假期,去寻求机会实践或专业实习,在执行过程中,看自己的规划是否符合实际需要,个人能力是否胜任工作等,从而及时地调整自身的职业目标规划。

(六)考核方式改进

考核是检验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是人生的大课题,我们更需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故将该课程考核分为4个部分。

(1)考勤成绩占20%。

(2)课堂表现力占10%,主要以课堂活动参与度表现为依据。

(2)教学实践活动(提交作业)占30%,主要以课堂和课外实践活动以及提交的作业质量为考核依据。

(3)职业生涯方案设计占30%,要求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方法和技能综合应用,设计和撰写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实现学以致用,并在课堂上现场演讲点评。

(4)期末考试成绩占10%。

(七)推荐书目,注重课下自学意识

无论是作为公共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贯穿大学四年的教学安排,所授知识,毕竟会受时间、空间等的影响。作为职业生涯规划,首先,它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即使是大学生已毕业了,人生的职业规划还会继续。其次,随着职业生涯规划趋势的发展,我们课上的教学受课时和学时的限制,讲授的方法、知识等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提升能力。通过推荐一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系列丛书、名人传记等书目和相关视频,以及定期检查规划执行情况、留意反馈信息,使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仍然可学以致用,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支撑力。

(八)借助网络平台,实现长期沟通

可以在校园网络平台上设置一些学习、对话、软件等栏目板块,对参与者加权积分,作为考核总成绩的一部分,从而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还可以设置课程博客,这样既能达到师生交流的目的,对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跟踪是一个促进,还可以促使学生们之间相互沟通,或上传相关资料达到大家共享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敏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斌,关玉.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的建设与实施[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15(1).

[3]赵慧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高教论坛,2006,(4).

[4]张桥,张敏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9(4).

篇13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学生却缺乏对以后可能从事职业的认识,对自身所学专业知识基础不够扎实,不能理性地对自我定位。因为以上问题,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在高校引起了关注,但还在摸索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来源于西方,在温州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形成了适于温州本土的教学模式。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的现状分析

1.本课程主要特点在于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学生不仅学习理论性知识,更提倡“做过才明白”的理念,科学地组织学生参加体验活动。本课程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最终实现就业的目标。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现有考试评估由理论课教学占70%、实践教学占30%组成。理论课是以课堂表现、课堂作业、活动感言等作为评分的载体;实践部分则是以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以及实践作业的情况为基础进行的综合评分。

3.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为指导思想,构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的调查分析

笔者对温州七所高校的在读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对高校在读大学生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85份,其中有效问卷952份,有效率为95.2%。

1.大学生职业生涯意识得到启蒙,但规划实效还不理想。温州市七所高校基本上都设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不同的是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一。学生是基本上参与了该课程的学习。一所高校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作为选修课,三所高校将该课程作为必修课,在高年级开设;另外两所高校将该课程贯穿大学四年。

(1)大学生自我认识状况良好,但满意度不高。从问卷中了解到,对自身的认识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基础,只有在自我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制定最佳对策。此次调查发现大学生自我认识状况良好。当问及 “对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的了解状况”时,有55.6%的学生回答“基本了解”,有9.6%的学生回答“非常了解”,两者占了72. 5%,而回答“不了解”的仅27.5%。而对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满意度调查时,表现出对自我的规划却不是很理想,从侧面可知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在一个启蒙初期。

(2)大学生自我规划意识薄弱,职业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当问及“你觉得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时,被调查的学生回答“不了解自己的职业定位”和“不会结合实际做职业规划”的各占28.9%和31%,还有25.2%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懂得如何决策,剩余的14.9%没有考虑。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材内容陈旧,缺乏实践体验。在访谈中得知,温州市各高校缺少成熟的教材,缺少实用的测量工具,所以在温州该课程的教材还未得到统一,导致这种原因的出现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关于职业生涯规划公开出版的教材尚未有特别专业的;第二,职业生涯规划还没有开发出新的测量工具,导致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第三,最为关键的是对教材征订工作懒散,从而课程的安排出现随意性。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实施时间短,师资贫乏。由于开放时间短,我们同样面临缺少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如何针对学生来设计规划方案成为了该课程的要点,需要专业教师的点拨,就调查现状来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在师资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1)教学内容涵盖面不广, 课程教学单一。当问及“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贴近大学生实际状况”时,尽管有53%的学生认为贴近生活实际,但是仍有26.7%的表示不确定和20.3%表示不贴近,所以,在讲课内容上有待进一步改善,以便贴近学生的实际。

(2)师资力量贫乏。调查显示温州市大部分高校这个比例超过1:1000。

温州市7所高校专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人员配备情况

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目前,温州市大多数高校所成立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机构形同虚设,学校没有拨专项经费来支持该专业的发展,该课程的授课老师几乎没有机会走出校园接受专业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理论培训,缺乏对专业的正确认识。

三、完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的对策

1.学校要构建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1)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力度。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应当给予高校大力支持,提高领导认识,加强重视引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增加经费投入,设立专门的指导部门,推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

(2)合理安排课时。我国高校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纳入公共课程时间并不长,其存在与发展尚处在探索阶段,所以调查发现大部分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课时设置都比较随意。每周至少安排两个学时,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课程在大学生的总学时应不少于64学时。

(3)革新课程教学。应该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乃至环境课程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课程实施效果。激发学生对新形式的课堂教学感兴趣,形式又多样,聘任成功人士和用人单位来校担当客座教师,通过讲座形式,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了解用人单位,在实践中体验职场。

2.学生要提高大学生对职业生涯长远规划意识。随着社会革新进程,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观念、内容不断地被丰富充实,地位逐渐提高。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高校在校生面临相似问题:合适的个人自我定位,兴趣与职业冲突,能力的正确评估,没有科学规划意识等。由于学生的生涯短暂引起的职业生涯规划具动态性,所以就在校生而言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应做到以下几点:

(1)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树立科学规划意识。通过调查发现,当前部分高校在校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没有全面正确的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牵涉多学科多方面的综合性课题,与社会实践有着不可分离的联系。要想真正领悟它深刻内涵,必须经过实践和理论的检验。

(2)合适定位和自我评估。要想飞,先要有翅膀;要想谋一份符合自己期望的理想职业,就先要对自身进行一个准确的评估和定位,从而达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的目的。所以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条件就是个人应该明确自己的追求和所要的实现的人生价值,想要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首先就要剖析自己,通过自我的评估和定位,为职业生涯规划打好基础。

3.教师要加强指导队伍建设和理论学习。培养高质量强能力的人才是一个时展的需求,教师的课程运用能力和教学指导水平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教师自我完善是提高课程能力和教学水平的关键,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针对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样式的培训方式,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出国学习参观、国内集训、与兄弟院校进行合作交流等。此外可以从有意向从事就业指导的优秀才人中选拔,充实到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中来。同时要善于“纳谏”,积极听取一线指导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完善指导理论体系建设。只有通过实践检验理论,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灌输给他们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

参考文献:

[1] 黄炳煌.教育课程发展模式之研究[M].台北:景文.1988.

[2] 曹广辉主编.职业生涯规划与择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