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33:2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阅读教学的课外延伸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1)这是《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给我们提出的目标。
作为学生基本语文能力之一的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无庸讳言,我们现行的阅读教学存在着不少束缚学生手脚、抑制其阅读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听说读写的各项语文基本能力之间发展不平衡,“写”的地位过于偏重,迫使听说读的能力成为其附庸,失去了本身的独立性。阅读能力的训练未能落到实处,还其本来面目;②过重的学习负担,使挣扎于茫茫题海的学生失去了原本可以用来阅读的宝贵时问和形成扎实的基础知识、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的机会,久而久之,冷落了阅读训练,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③现行教材这个“例子”,就入选的课文来看,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诸方面存在着数量太少、视野太窄、单调划一的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知识渴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④阅读教学研究方面,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出现真正切实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训练有着较大的模糊性、盲目性,教学的目的不甚明了,特别是未能认识到现阶段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的重要性,使许多学生对缺乏活力和趣味的阅读教学敬而远之。信息竞争这一浪潮,折射到语文教学之中,促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为获取信息而进行的阅读,必然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语文能力,日益发挥其重要作用。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广泛而有序的课外阅读获取、筛选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应该引起人们的不断重视。
课外延伸阅读,是指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自觉地在课外选择与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相应、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生发延伸开去的相关读物,并根据个体实际情况、发挥个人主观能动、采取适应的形式,从中获取有益信息、形成自身知识积累阅读。开展课外延伸阅读,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选取适当的阅读材料 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级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课外延伸阅读过程中,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材料的来源应该是多途径的,除了读各种各样的书籍,还可以“读”现代高科技产品,例如光盘、电脑网络中的相关信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高效率的阅读教学,首先得力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恰当的阅读材料。
二、要注意学生阅读心理的个性差异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的不同,阅读理解上也会产生差异性。黑格尔曾形象地表述这种情况:“正像一句格言,从年轻人(即使他对这句格言理解得完全正确)的口中说出来时,总没有那种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广袤性,后者能够表达这句格言所饮食的内容和全部力量。”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对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为充分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各自差异性,有的放矢,做好阅读教学的指导工作。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材料,搞好阅读、提高效率,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自我的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三、明确目的,提出要求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量急剧增加。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阅读的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多、更好地分类别、分层级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布鲁姆认为,人的学习能力是分层级的,可测量的,较高一个层级的能力,涵盖着它以下的一个或几个层级的能力。对于课外延伸阅读和理解的不同目的和要求,由浅入深,大致可分为复述性理解(只着眼于读物的表层信息、把握读物提提供的内容)、解释性理解(把读物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认识)、评价性理解(对所读材料内容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创造性理解(超越材料本身,产生另一种见解或思想,产生对正探索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新途径)等四个层级(2)。在课外延伸阅读中,必须明确阅读目的,提出相应要求,才能循序渐进,真正实现阅读效率的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叶老早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说:“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3)进行课外延伸阅读,要努力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贯穿于整个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得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达到 刘勰所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境界。
五、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
作为学生基本语文能力之一的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毋庸讳言,我们现行的阅读教学还存在着不少束缚学生手脚、抑制其阅读能力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发展等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听说读写的各项语文基本能力之间发展不平衡,“写”的地位过于偏重,迫使听说读的能力成为其附庸,失去了本身的独立性。阅读能力的训练未能落到实处,需还其本来面目;②过重的学习负担,使挣扎于茫茫题海的学生失去了原本可以用来阅读的宝贵时间和形成扎实的基础知识、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的机会,久而久之,冷落了阅读训练,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③现行教材这个“例子”,就入选的课文来看,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诸方面存在着数量太少、视野太窄、单调划一的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知识渴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④阅读教学研究方面,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出现真正切实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训练有着较大的模糊性、盲目性,教学的目的不甚明了,特别是未能认识到现阶段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的重要性,使许多学生对缺乏活力和趣味的阅读教学敬而远之。信息竞争这一浪潮,折射到语文教学之中,促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为获取信息而进行的阅读,必然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语文能力,日益发挥其重要作用。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广泛而有序的课外阅读获取、筛选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应该引起人们的不断重视。
课外延伸阅读,是指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自觉地在课外选择与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相应、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生发延伸开去的相关读物,并根据个体实际情况、发挥个人主观能动、采取适应的形式,从中获取有益信息、形成自身知识积累阅读。开展课外延伸阅读,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选取适当的阅读材料
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课外延伸阅读过程中,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材料的来源应该是多途径的,除了读各种各样的书籍,还可以“读”现代高科技产品,例如光盘、电脑网络中的相关信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高效率的阅读教学,首先应得力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恰当的阅读材料。
二、要注意学生阅读心理的个性差异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的不同,阅读理解上也会产生差异性。黑格尔曾形象地表述这种情况:“正像一句格言,从年轻人(即使他对这句格言理解得完全正确)的口中说出来时,总没有那种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广袤性,后者能够表达这句格言所蕴含的内容和全部力量。”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对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作充分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各自差异性,有的放矢,做好阅读教学的指导工作。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材料,搞好阅读、提高效率,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自我的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三、明确目的,提出要求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量急剧增加。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阅读的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多、更好地分类别、分层级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布鲁姆认为,人的学习能力是分层级的,可测量的,较高一个层级的能力,涵盖着它以下的一个或几个层级的能力。对于课外延伸阅读和理解的不同目的和要求,由浅入深,大致可分为复述性理解(只着眼于读物的表层信息、把握读物提供的内容)、解释性理解(把读物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认识)、评价性理解超越材料本身,产生另一种见解或思想,产生对正探索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新途径)等四个层级团。在课外延伸阅读中,必须明确阅读目的,提出相应要求,才能循序渐进,真正实现阅读效率的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叶老早在《略谈学习国文》中就说过:“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进行课外延伸阅读,要努力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贯穿于整个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得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达到刘勰所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境界。
五、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
1.可在教师揭题、质题后使用,这样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具体的表象。因为教师在揭题、质题后学生正处于渴望尽快了解课文所描述的景物的心理状态,此时适时播出课文所描述的画面,可以使学生正确感知文章所描述的内容,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通过看幻灯、电视录像等画面,可以获得深刻而形象的印象,为理解文章的词句提供了鲜明的形象。如教《一夜的工作》这一课,当板书课题、质题后学生处于渴望了解谁一夜的工作的心理状态,此时放映“简陋的办公室及夜以继日工作”的特写镜头,可使学生进入意境中,激发起他们对的崇敬之情,为学生学习文中的词句埋下了伏笔,并提供了鲜明生动的形象,至此我即兴讲述课文,就能达到最佳效果。通过这样的电化教育,不仅使学生的心灵与作者得到了沟通,缩短了学生与课文的心理距离,还便于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时产生丰富的联想,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2.在解决课文重点和难点、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时使用,这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电教媒体的最大优点是可以使声、图、文并茂,弥补学生难以感知的东西。
3.在欣赏课文时配合使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爱美的情感。在欣赏课文时配合电教手段,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深入领会课文的意境。
4.在指导复述或背诵时使用,有利于提高效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文中的内容可以在图上形象直观地显现,而图上的内容在课文中又能找到与之相吻合的具体表述的语言文字。因此,在指导学生复述课文或背诵课文时教师恰当地放映画面,可以让学生依据画面内容进行记忆或复现,起到了引路的作用。如《飞夺泸定桥》中“夺桥”是重点,教完后可再次利用放映片,让学生根据情节发展抓住描写指导员们神态、动作、语言的主要词语,看图练习复述夺桥的经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战士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
二、在作文教学方面
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主要有直接习得和间接习得两种。而阅读就是间接习得最为主要的方式,是获取知识最为主要的途径。在语文学习中,阅读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广意上说,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阅读的过程,因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是这样定义“阅读”的:“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段的阅读量有这样的规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也就是说,一个学期至少要阅读25万字。而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每学期只有30篇左右的课文,不过3万字左右而已,这就需要我们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那么,如何落实这课堂之外的学习呢?
一、以课文为例,拓展延伸
教材上精选出来的课文就象一颗颗晶莹的水珠,而这滴水珠的背后是小河,是大江,是海洋。我们在学习每篇课文时,可以把相关的时代背景,名篇名文引荐给学生。在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材中,有不少名篇节选,如《草原》摘选自老舍的《内蒙风光》,《蟋蟀》选自法国的法布尔的《昆虫记》等。在教这些课文的时候,可以把原著指给学生课外去学习,这样,学生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和感悟,还能更全面地感受大师的语言魅力。而《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这一类的课文,如果学生不了解时代背景的话,是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的,布置学生去阅读相关的时代背景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种阅读是课堂必要的延伸。
学生课外阅读需要教师的指引,我们应该从这一滴水珠出发,把这滴水珠映射出的知识海洋指给学生。
二、培养阅读兴趣,指导读书方法
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特点都有异同,教师要充分了解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在阅读兴趣上给予引导,努力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的阅读材料。因此,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他们乐于读书。
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点,给学生提供《海底两万里》等儿童文学的经典,也可以是《哈利?波特》等畅销书,让他们有所选择。有的学生热爱科学,可以指引他们去学《十万个为什么》,或自然科学,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喜欢社会信息、知识的学生,可以指引他们去观看电视新闻时事,阅读报纸,去关心国家和世界大事。
阅读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课外去阅读经典。我们并不期待经典名著能让学生在综合知识考试中考出高分,但它能温暖他们的心灵,打开他们美好而又人道的感受世界的心智。对儿童而言,经典名著并不仅仅是中国的或是国外的,他们也有自己的经典:《绿野仙踪》以及安徒生,甚至迪斯尼的故事等。这些都是学生一生受用无穷的精神食粮,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教师难道不更应该指引给学生吗?
在阅读量的要求上,更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一般的学生每天要求3千字左右,阅读能力好的学生可以在5千字左右,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哪怕每天只读百字,都应该对他进行肯定和鼓励。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指导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呢?作为教师,应尽量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读物,以打开学生视野。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指导帮助孩子寻找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他的第二本教材。让这些美文成为他们生活的向导,写作的拐杖,精神的力量,想象的翅膀……
首先,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我们不仅要选择好的阅读材料去激发孩子的阅读热情,还要想办法让孩子保持这种阅读热情,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最好的办法就是学校和家庭都有着良好的读书氛围,耳闻目睹,孩子自然也会是爱读书的。其次,对待孩子的阅读方式,要多些宽容。如果一本书,孩子翻了三页就不感兴趣了,你不能再强迫他一定要看完;如果孩子对一本书着迷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你不能因为它不在你的推荐范围之内而横加阻挠,你应该想想这本书为什么会有如此魅力,万一它真是儿童不宜的话,那就反省一下是否在引导方面存在着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指责孩子。
另外,有的孩子喜欢看注音的书,有的孩子喜欢看原著,有的孩子喜欢看有解释和评价的。不同的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同的,阅读能力好的孩子,一目十行;阅读能力差的孩子,可能连读懂意思都感到吃力。这些,我们都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和个性差异,不要动辄棒喝,也不要过份赞赏。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方法上给予指导,让课外阅读真正成为他们喜爱的事。
三、培养习惯,让阅读成为我们的影子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提倡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养成很大程度来自于学生时代的坚持。我们可以用一些活动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形成。
我觉得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单靠简单的表扬、奖励是达不到目的的。应该让学生真正从心里面爱上阅读,才能渐成习惯。
我们可以每天利用课前10分钟开展“我读了……”的活动。每天一点时间,让每个学生都用简短的话来说说自己昨天读的书或者文章,既交流了收获,开阔视野,又锻炼说话能力。我们的活动能够坚持多长时间,学生的课外阅读就能坚持多长时间。我们还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办读书手抄报、读书板报,开展读书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这样一个例子:
美国马萨诸塞州亨廷顿的盖特威区中学,1978年全校确定了持续默读时间,每周一和周五早晨,长度是25分钟。在这个期间,整个学校(包括校长、老师、学生等)都必须把“工作”放在一边,每个人都自由选择自己的读物,在整个盖特威区中学里只会听到一种声音,就是翻书页的声音――是非常渴望的翻书声,而不是原来那种不情愿的翻书声。这很值得我们借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349-01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完成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重要使命。但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语文不仅是重点,而且是难点。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虽然抓住了重点,但没有很好地突破难点,教师讲得精疲力竭,而学生则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由此折射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就这些问题,提出几点思考。
一、语文阅读教学要走出三种误区,即“窄语文,泛语文和非语文”
在实际操作中,有的教师将语文课偏狭为文学作品欣赏和研讨,窄化为文学课;有的教师将语文课泛化为大文化课。或是成为班会活动,综合实践课,以活动和生活中的体验化简了语文学习;有的教师则将语文课安排过多的非语文活动,内容冗赘,形式繁多,令人眼花缭乱;有的教师则在语文课内设置了大量的课外内容,课堂成了成果展示厅和资料交流会,弱化了语文本身的学习,却美其名曰“延伸拓展”。殊不知这样做,曲解了“延伸拓展”的真正含义。
二、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两个板块,两件大事,三个层次
语文教学的两大板块,一是学习语文知识,语文知识又分为语言本身的知识和语言材料所反映的大千世界的知识。语言本身的知识包括文学常识、语法修辞、逻辑知识、文章的谋篇布局等;而语言材料反映的知识则包括社会、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二是培养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教学应注意把握的两件大事是:一是思路,也就是文章的立意、选材和组织材料;二是口味语言,即领悟文中语言运用的精妙。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和产生的效果。语文教学应注意的三个层次,即写什么,怎么写,用什么语言表达的。
三、语文阅读教学要紧紧抓住文本。
抓文本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感悟与理性”的关系。感性即注重情感体验,感受形象,理性是建立在感性基础上的,要注意文本,关注背景,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的概括和归纳,否则就丢失了文章中富含的情意。二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宏观把握,微观深入。对局部的处理必须在整体的框架内,抓住文眼,品味语言,切不可脱离课文,偏离课堂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细心体会作者为表情达意而独具匠心的组材,从分析篇章结构中自然地归纳中心思想,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三是“朗读与默读”的关系,朗读是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章感情,而默读则是让学生思考。在语文阅读中,朗读技巧的知道不能代替学生默读时的体验和品味。默读可以使学生潜心读书,静思默想,沉浸浓郁,含英咀华,因而,我们一定要注意朗读与默读的关系。
一、选取适当的阅读材料
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其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使学生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课外延伸阅读过程中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并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可见,高效率的阅读教学首先得力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恰当的阅读材料。
二、要注意学生阅读心理的个性差异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的不同,阅读理解上也会产生差异性。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对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做充分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有的放矢地做好阅读教学的指导工作;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材料;同时要搞好阅读、提高效率,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自我的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三、明确目的,提出要求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量急剧增加。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阅读的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并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多、更好地分类别、分层级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布鲁姆认为:人的学习能力是分层级的、可测量的,较高一个层级的能力涵盖着它以下的一个或几个层级的能力。对于课外延伸阅读和理解的不同目的和要求,由浅入深,大致可分为复述性理解(只着眼于读物的表层信息、把握读物所提供的内容)、解释性理解(把读物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认识)、评价性理解(对所读材料内容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创造性理解(超越材料本身,产生另一种见解或思想,产生对正探索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新途径)四个层级。在课外延伸阅读中必须明确阅读目的,提出相应要求,才能循序渐进,真正实现阅读效率的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叶老早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说:“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因此,进行课外延伸阅读,就要努力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行为并贯穿于整个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得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最终达到刘勰所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境界。
五、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365-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加强阅读教学,切实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本文作者在此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同仁共同探讨。
一、适当选取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
选取适当的阅读材料 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级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课外延伸阅读过程中,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材料的来源应该是多途径的,除了读各种各样的书籍,还可以“读”现代高科技产品,例如光盘、电脑网络中的相关信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高效率的阅读教学,首先得力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恰当的阅读材料。
二、注重开放性阅读教学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要这样来理解。开放性阅读教学要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开放思维的空间,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因素,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使其或独立思考,或互相质疑,或大胆想象,或相互争议。特别是要鼓励学生不断生疑,大胆发问,对问题,新知识始终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对问题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
三、营造好的读书环境
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的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了“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图书角的建设,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评出优秀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学校或教师要适当地提供学生把阅读的感受和习作展示出来的场地。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而且更是大语文课堂所必不可确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教会学生阅读积累
语文教师应当在精心选择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增加课文中要求学生必须会读、会写、会用的词语数量,指导学生长期不断收集课内外词汇;要注重培养学生勤摘抄、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摘抄是阅读积累的一种有效方法,持之以恒地做好这个工作,会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的效果。而做读书笔记有一点难度,但是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先从简单的做起,如写批注、心得、作评价等,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来阅读理解文章。
五、课外阅读延伸
课堂阅读教学不可缺,它是基础,是前提,但仅限于此是不够的。阅读教学还必须向课外延伸,那么,教师应怎样指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1B-0087-01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学生有了阅读兴趣,阅读品质就会大幅度提升。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凭借兴趣学习现象更为突出。教师要注意进行多元设计和引导,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阅读教学情境,传授科学的阅读方法,为学生拓展阅读创造条件。这样可以激活学生阅读思维,将阅读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感悟、体验,获得阅读学习成长力量。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阅读方向
教育家洛克说过:“儿童学习任何事情,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在小学语文阅读学习时,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至关重要。这不仅决定了阅读质量的高低,还对阅读宽度、深度拓展形成重要影响。教师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时,要关注不同学生群体的不同个性特征。学生阅读兴趣有一定特指性,有些学生喜欢小动物故事,有些学生喜欢植物类文本。教师要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找到共性特征,这样才能引导学生阅读方向。
在学习《秋天的图画》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组秋天景色的图片,学生看得很投入。教师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能够反映秋天的景色。学生开始议论纷纷。有学生说:我家的开放了,石榴也成熟了。也有学生说:我们小区的桂花真香,说明秋天到了。还有学生说:秋天有很多昆虫在鸣叫,每到夜晚,只要仔细听,就可以听到数不清的虫鸣声。教师让学生找寻秋天的景色特点,学生很自然联系生活环境,从身边找到一些秋天的记忆。学生再回答课文阅读时,就会感觉很亲切,阅读效果自然会大幅度提升。教师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阅读练习,这是一种良好的阅读指导。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阅读形式改变了,阅读品质提升了,对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有重要促进作用。
二、传授方法,提升学生阅读效度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传授阅读方法,需要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归结,找到阅读切入点;还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调研,这样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引导方案。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基础比较浅薄,阅读方法欠缺。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 在激发学生阅读热情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借助工具书阅读、教师给出范读、大声朗读、小组内合作阅读、演绎阅读等,帮助学生尽快走进文本核心。特别要借助教辅资料、网络教学资源、家庭阅读资源,让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拓展阅读视野,对全面提升学生阅读素质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坐井观天》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坐井观天》,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让同桌进行课堂演绎。学生听说要进行课堂表演,显得很兴奋,积极进行准备。教师在学生彩排时,结合动画视频,给予学生指导。学生开始演出,虽然对话内容都是相同的,但不同的组合演绎效果有差异,学生看得很认真。不仅自觉阅读文本,还对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内容进行研究,主动进行训练。每一组学生演绎后,教师都给予较高的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演绎阅读让学生阅读收获颇丰。为开阔学生阅读视野,教师又播放了几个动画成语故事:塞翁失马、叶公好龙等。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童话故事,展开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
三、创设条件,整合优秀阅读资源
阅读是一种学习方法,更应该是一种学习意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课内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学习,还要以文本为起点,向课外延伸阅读触角。为给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教师要在教室内创建图书角,利用学校现有资源进行阅读引导,共同创建阅读图书区,为学生提供更多阅读机会。教师还可以借助媒体、网络等介质搜集整理优秀阅读材料,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提供阅读机会。如果有必要,教师要和家长进行联系,督促家长为学生提供家庭阅读条件。通过多角度切入创设,为学生打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能够有效地塑造学生阅读素质。
拓展学生课外阅读维度,需要教师结合课内阅读,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设置适当阅读任务。在学习《小鸟和牵牛花》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了细致的阅读学习,然后给学生布置了一道课外阅读任务:课外搜集一则植物方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课堂展示时,很多学生都能非常顺利地完成阅读学习任务,很多植物故事有很强的趣味性、教育性。“蒲公英的心事”“三叶草的烦恼”等,学生讲述情节完整,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这样的阅读学习,效率是极高的。教师让学生课外搜集相关故事,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3—0038—01
多媒体具备交互科学性、直观形象性、操作简便性等诸多优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创设一个优良的情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多媒体能够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不仅能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而且能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和感染力强,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巧设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而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创设情境,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如,在教授《桂林山水》一文时,笔者围绕桂林山水之迷人,祖国山河之秀丽巧设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出示中国地图,使用动画技术突出桂林在地图上的位置。2.出示一张文字图片:桂林山水甲天下。通过对“甲”字的讲解,点出桂林山水在世界游览胜地中具有的独特的美。3.抓住时机播放一段配乐录像,用假想旅行的方法把学生引入山清水秀的情境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课了必要的情绪铺垫。
二、运用多媒体再现情境,使学生乐学、爱学、好学
在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设计的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服务的,以保证学生爱学、善学和乐学。笔者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借助其直观、形象、生动、艺术和发展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欣赏中学,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学习。如,在教授《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由于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在阅读之后有一种迷惘的感觉。对此,笔者播放了西沙群岛海面、海底和海岛等不同景观的录像,帮助学生快速地进入教材。
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提出已经有一段时间,并且随着其教学理论的不断深入,大部分教师已经从传统的应试思想中解放出来,通过在实践中采用多样化教学策略,一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面貌,让如今的教学面貌焕然一新,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新课程改革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给予其必要的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克服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有待提高的地方,致使新课程改革的力度打了折扣,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传统的应试教学思想过于根深蒂固,一些常?r间受到应试教学思想影响的教师很难从其中抽身出来,为了改变这一个别教学面貌,一方面,笔者建议,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将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精心研读;另一方面,校方也应当对此高度重视,通过开展语文教学研讨会或者座谈会等,强化小学语文教师的新课程改革思想,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得到凸显。
二、落实语文“双基”,强化阅读训练
所谓“双基”,指的是语文学习中的字、词、句、章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听、读能力,通过强化小学生的语文“双基”,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效率,让小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文章的主旨和内涵,这一点无论是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还是对于其他学科来说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简言之,提高了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这种能力会伴随小学生,在阅读其他文学资料时也大有裨益,因此,从整体上看,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但要想让小学生的双基得到有效强化,教师就应当改变以往的语文课“三段式”教学倾向,以“导读课”“讲练课”“练评课”等不同课型,确定以学生为阅读主体,教师为辅助教学的模式,做到有目的、有重点、有层次、多形式地进行训练。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因材施教,灵活、客观地对学生指导和传授学习方法,使之达到思之有序,行之有法,习而得之,提高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4-0108-02
阅读能力是学生进行知识理解与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能力,也是教师关注的重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还要帮助学生形成对数学文化的正确认知,并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究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应用策略。
一、融合数学文化,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自主意识是增强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而在自主意识形成的过程中,兴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驱动作用,认知意识在数学课外延伸阅读当中也可得以体现。由于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而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处于启蒙阶段,学习数学常会感觉力不从心,甚至逐渐丧失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这样课外延伸阅读的开展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应在开展数学课外延伸阅读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而数学文化便是提升数学阅读趣味性的重要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可灵活地融入相关的数学趣事,让学生受趣事吸引而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师此时可鼓励学生了解相关的数学文化,以调动学生对数学课外延伸阅读的积极性,为开展课外延伸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学习西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这一课时,可结合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探究圆周率的故事来引导学生。在故事叙述过程中,教师应以声情并茂的讲述方法来吸引学生关注课堂,并可适当地加入互动形式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倾听时会全神贯注、津津有味地投入到相关故事中,并通过生动的故事了解自己所学知识是如何推演出来的。教师在此过程中便可趁热打铁,建议学生在课后阅读《小学数学书中那些名人故事》《数学的故事》等书籍。在此过程中,可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并直接为学生提供课外延伸阅读的实施方向。
二、结合生活实际,营造延伸阅读氛围
小学数学知识具有基础、简单、实用的特性,因而教师可结合生活实际来提示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课外阅读。如此不仅可有效地增强学生课外延伸阅读的广泛性,还可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增加大量的阅读机会,营造良好的延伸阅读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课外延伸阅读的引导过程中应正确认识阅读形式的灵活性,避免局限于单纯的文字阅读当中。此外,还可通过强化数学表达能力、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实际锻炼阅读能力等方式来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如此不仅可有效地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外延伸阅读当中,还能逐渐培养起学生的表达能力、知识应用能力、观察能力,并由此全面地提升学习能力。
例如,教师可在课后作业当中添加相应的数学实践项目,要求学生询问家长当天买菜的开支,将其详细记录在账本当中,然后对其数目变化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此过程中,学生可直接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当中的应用价值,还能增强对数字的敏感性,提高计算能力。又如,教学“人身上的小秘密”时,教师可根据其实践主题制定相应的实践课件,如收集卡通人物、动物、水果等阴影图片,并列出其相应的长度数值与文字描述。然后要求学生借助尺子等工具进行测量,并与列出的数值进行连线,根据其文字判断实际物品。学生通过详细阅读文字,以准确判断阴影图片物品,并通过测量来确定物品长度。通过这种方式可有效地营造良好的阅读探究氛围,并显著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
三、组织阅读活动,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在小学课外延伸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逐渐提升其阅读能力,还应帮助学生在此基础上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数学知识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课外延伸阅读经验交流,帮助学生从多种角度来进行思考,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概括能力。
组织阅读活动是促进学生参与课外延伸阅读经验交流的有效手段,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鼓励学生多参与相关的阅读活动,或是主动组织班级、年级等进行相关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如通过数学故事分享会、阅读书籍推荐会、数学故事展演会等形式来推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延伸阅读。例如,在数学故事分享会中,教师可以设定固定的主题,要求学生以兔子、小熊、萝卜等关键词来编写数学故事,完成后在班级中分享,有的学生结合两位数加法进行编写,有的则通过平均分配来进行描写。在此过程中,学生可运用阅读数学课外书籍时掌握的方法,培养表达能力,还可在轻松的氛围当中提升对数学课外延伸书籍的阅读兴趣,培养爱读、爱用的良好习惯。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融合数学起源文化、构建数学知识基础、蕴含数学人文意识的学科,在其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不仅要促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数学理论知识,还应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在此要求下,需要教师加强对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视,并积极采用课外延伸阅读等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在逐渐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可以受益终身的良好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秀红.“数”山有路“读”为径――小学生数学课外阅读指导的探究[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10).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3)22-083-1
前一阵子我在朋友的推荐下观看了山东韩兴娥老师的《课内海量阅读》的教学视频,听后感慨颇多,深知读书的作用不容忽视,读书可以修身养性,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使学生在写作时不再觉得下笔难,而是下笔如有神;读书还可以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大幅提高,等等,韩老师的海量阅读使得学生徜徉在书的海洋中,尽情汲取丰富的知识,学生的认知水平会悄然提高,我觉得韩老师的海量阅读教学方法给新时期的语文老师指明了方向,不愧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一条崭新路子。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让学生课内阅读,还让学生课外阅读,当学生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后,效果会更佳,我对学生的阅读要求就是“展开双翼一起飞”,下面简单说说我是如何引领学生展开双翼一起飞的?
一、狠抓课内阅读
在小学阶段一共编入了三百多篇课文,这些课文都是编者经过精心挑选的,要想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有质的提高,必须在课内阅读上狠下功夫,下足功夫。有人曾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件事情看做是一项建高楼的大工程,那课内阅读应该就属于建设这个打工程的坚实地基,只有稳稳当当地打好地基,才有可能向上建高楼。
有的语文老师有一种错误的误解,认为中考时书本知识考得很少,所以书本知识就可以不受重视,很多的语文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内阅读指导时仅仅停留在生字词的理解、中心思想的归纳、一些简单语法的分析上,等等,学生是从老师的手下获得了一些“鱼”,但是真正让学生去分析一些课外的同类型的阅读篇目时,学生仍然只有傻眼的份儿,使得试卷上遍布红色的叉叉,学生头疼,老师也头疼,学生的阅读能力差成了如今小学生的流行病。我觉得语文老师在课内阅读时要让学生获得“渔”,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光要指导学生认识、阅读、理解语言文字,还要引领学生在体验中积累,在体验中训练听说读写等的能力。语文课本中的课文虽少,却都是我国民族语言精髓的精品,徜徉在课本中,可以领略祖国河山的美丽,可以走近中国的近代史,也可以去欣赏古代的经典诗文等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在读中品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接受美的熏陶等等,学生通过读在丰富自身语言的同时也能够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等,通过一定量的课内阅读,学生再碰到一些同类型的阅读篇目时定会触类旁通。
二、课外融入课内
三百多篇课文对于学生的海量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语文的外延应该等于或大于生活的外延,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教师要将课外阅读巧妙地融入课内阅读中来,那样学生的眼界会越来越开阔,在眼界开阔的同时学生的知识储备也会跟着越来越丰富,而且学生读的性质也会跟着改变,由漫无目的的小和尚念经变为有意义、有目的的读。
当然在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内时,还需要教师引很多的路。如在师生共读中,教师给学生带路,小学生在自己的同伴发生变化时,情绪和情感体验等都会随着变化,当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时,师生边读边交流,情感体验得到共鸣,阅读兴趣就会自然增加。而且一般的学生都会把老师当做自己心中的偶像,当老师和自己一起阅读时,学生也会模仿老师认真阅读,学生一旦被老师领进书的世界,学生对阅读的酷爱将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我喜爱看科普类杂志, 我们班的学生有近八成的学生看过《十万个为什么》,可见教师的“身先士卒”在阅读教学中一条既朴素又有效的做法。
三、有效拓展延伸
课文中的“留白”是指课文中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为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留有余地。笔者从教数年,发现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无字处皆有其意”的留白,例如诗歌。语文学习最终是要将课本上的语言文字化为自己的语言。因此,在教学诗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在读中体会诗歌里的“留白”,为课后的拓展“补白”埋下伏笔。教学时还可以充分利用课文配有的插图,让学生观察图画并联系自己的情感、生活、社会、阅读等经验,把课文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头脑中生动鲜明的形象,进而读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情调和韵味,让课文还原成生活。在学生感知文本,读透诗文的“留白”之后,教师可设计适当的创编练习让学生课后完成。通过这样由课内到课外的语言实践创造活动,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独特感悟,展开各不相同的想象,去填补空白,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利用课文“留白”练“说”。就是在学生感受美和理解美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仿照文中的句式进行重组提炼,创造出又新又美的艺术形象。例如,一次儿歌课中,学生说出了“歌声会领您走进树林,听到布谷鸟欢快的歌声。歌声带您飘进花园,想起牡丹花艳丽的笑脸。歌声会领您飞向太空,看到祖国壮丽的山河。”这般美丽的诗句。
而对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训练他们创造文字美(即作文)的过程,就是审美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利用课文“留白”,引导学生多模仿,多实践,促进其审美创造能力的提高。如《珍珠鸟》一课的最后一句“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为学生留下了巨大的思索空间,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人鸟相亲的美好境界后,播放一组人与动物、人与人和谐友好的画面,请学生课后写出自己对“信赖”的一点感觉,一点滋味。这一补白练笔,可以使学生直接触及文本的灵魂,深刻领悟课文所蕴涵的人文精神。
二、通过延伸阅读,提高审美品质
将美育融入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还意味着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审美品质。
(一)养成延伸阅读的良好习惯
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有助于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提升阅读审美品质。通过有效的语文课外延伸阅读活动,笔者班里的很多学生由原来不喜欢阅读到喜欢阅读,从喜欢阅读到一有时间就阅读,在阅读中获得到了美的享受。课外延伸阅读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笔者班里的学生从两年级起就自备一本“采花酿蜜”本,他们习惯于在课外阅读时摘抄优美的词语、动人的语句,此为“采花”;而将摘录的好词佳句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则为“酿蜜”。课外延伸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课堂教学的空白,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延续性,体现了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审美品质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延伸阅读的有效方法:“三圈结合”法
课文为一圈,引申为一圈,课外阅读为一圈,三个圈围绕同一圆心,层层扩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如学完《草船借箭》这一课后,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去读一读《三国演义》的少年读本,然后利用课外活动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阅读、讨论中感受到作品中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使学生爱上我们中国的文学名著。在学生的审美情感被激活以后,教师可建议有兴趣的学生去读读中国四大文学名著的另外三本。
(三)选择适当的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