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33:2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阅读教学的课外延伸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1)这是《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给我们提出的目标。
作为学生基本语文能力之一的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无庸讳言,我们现行的阅读教学存在着不少束缚学生手脚、抑制其阅读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听说读写的各项语文基本能力之间发展不平衡,“写”的地位过于偏重,迫使听说读的能力成为其附庸,失去了本身的独立性。阅读能力的训练未能落到实处,还其本来面目;②过重的学习负担,使挣扎于茫茫题海的学生失去了原本可以用来阅读的宝贵时问和形成扎实的基础知识、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的机会,久而久之,冷落了阅读训练,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③现行教材这个“例子”,就入选的课文来看,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诸方面存在着数量太少、视野太窄、单调划一的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知识渴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④阅读教学研究方面,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出现真正切实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训练有着较大的模糊性、盲目性,教学的目的不甚明了,特别是未能认识到现阶段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的重要性,使许多学生对缺乏活力和趣味的阅读教学敬而远之。信息竞争这一浪潮,折射到语文教学之中,促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为获取信息而进行的阅读,必然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语文能力,日益发挥其重要作用。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广泛而有序的课外阅读获取、筛选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应该引起人们的不断重视。
课外延伸阅读,是指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自觉地在课外选择与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相应、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生发延伸开去的相关读物,并根据个体实际情况、发挥个人主观能动、采取适应的形式,从中获取有益信息、形成自身知识积累阅读。开展课外延伸阅读,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选取适当的阅读材料 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级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课外延伸阅读过程中,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材料的来源应该是多途径的,除了读各种各样的书籍,还可以“读”现代高科技产品,例如光盘、电脑网络中的相关信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高效率的阅读教学,首先得力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恰当的阅读材料。
二、要注意学生阅读心理的个性差异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的不同,阅读理解上也会产生差异性。黑格尔曾形象地表述这种情况:“正像一句格言,从年轻人(即使他对这句格言理解得完全正确)的口中说出来时,总没有那种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广袤性,后者能够表达这句格言所饮食的内容和全部力量。”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对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为充分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各自差异性,有的放矢,做好阅读教学的指导工作。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材料,搞好阅读、提高效率,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自我的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三、明确目的,提出要求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量急剧增加。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阅读的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多、更好地分类别、分层级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布鲁姆认为,人的学习能力是分层级的,可测量的,较高一个层级的能力,涵盖着它以下的一个或几个层级的能力。对于课外延伸阅读和理解的不同目的和要求,由浅入深,大致可分为复述性理解(只着眼于读物的表层信息、把握读物提提供的内容)、解释性理解(把读物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认识)、评价性理解(对所读材料内容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创造性理解(超越材料本身,产生另一种见解或思想,产生对正探索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新途径)等四个层级(2)。在课外延伸阅读中,必须明确阅读目的,提出相应要求,才能循序渐进,真正实现阅读效率的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叶老早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说:“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3)进行课外延伸阅读,要努力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贯穿于整个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得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达到 刘勰所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境界。
五、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
作为学生基本语文能力之一的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毋庸讳言,我们现行的阅读教学还存在着不少束缚学生手脚、抑制其阅读能力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发展等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听说读写的各项语文基本能力之间发展不平衡,“写”的地位过于偏重,迫使听说读的能力成为其附庸,失去了本身的独立性。阅读能力的训练未能落到实处,需还其本来面目;②过重的学习负担,使挣扎于茫茫题海的学生失去了原本可以用来阅读的宝贵时间和形成扎实的基础知识、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的机会,久而久之,冷落了阅读训练,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③现行教材这个“例子”,就入选的课文来看,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诸方面存在着数量太少、视野太窄、单调划一的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知识渴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④阅读教学研究方面,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出现真正切实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训练有着较大的模糊性、盲目性,教学的目的不甚明了,特别是未能认识到现阶段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的重要性,使许多学生对缺乏活力和趣味的阅读教学敬而远之。信息竞争这一浪潮,折射到语文教学之中,促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为获取信息而进行的阅读,必然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语文能力,日益发挥其重要作用。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广泛而有序的课外阅读获取、筛选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应该引起人们的不断重视。
课外延伸阅读,是指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自觉地在课外选择与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相应、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生发延伸开去的相关读物,并根据个体实际情况、发挥个人主观能动、采取适应的形式,从中获取有益信息、形成自身知识积累阅读。开展课外延伸阅读,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选取适当的阅读材料
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课外延伸阅读过程中,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材料的来源应该是多途径的,除了读各种各样的书籍,还可以“读”现代高科技产品,例如光盘、电脑网络中的相关信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高效率的阅读教学,首先应得力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恰当的阅读材料。
二、要注意学生阅读心理的个性差异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的不同,阅读理解上也会产生差异性。黑格尔曾形象地表述这种情况:“正像一句格言,从年轻人(即使他对这句格言理解得完全正确)的口中说出来时,总没有那种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广袤性,后者能够表达这句格言所蕴含的内容和全部力量。”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对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作充分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各自差异性,有的放矢,做好阅读教学的指导工作。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材料,搞好阅读、提高效率,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自我的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三、明确目的,提出要求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量急剧增加。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阅读的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多、更好地分类别、分层级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布鲁姆认为,人的学习能力是分层级的,可测量的,较高一个层级的能力,涵盖着它以下的一个或几个层级的能力。对于课外延伸阅读和理解的不同目的和要求,由浅入深,大致可分为复述性理解(只着眼于读物的表层信息、把握读物提供的内容)、解释性理解(把读物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认识)、评价性理解超越材料本身,产生另一种见解或思想,产生对正探索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新途径)等四个层级团。在课外延伸阅读中,必须明确阅读目的,提出相应要求,才能循序渐进,真正实现阅读效率的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叶老早在《略谈学习国文》中就说过:“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进行课外延伸阅读,要努力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贯穿于整个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得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达到刘勰所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境界。
五、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
1.可在教师揭题、质题后使用,这样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具体的表象。因为教师在揭题、质题后学生正处于渴望尽快了解课文所描述的景物的心理状态,此时适时播出课文所描述的画面,可以使学生正确感知文章所描述的内容,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通过看幻灯、电视录像等画面,可以获得深刻而形象的印象,为理解文章的词句提供了鲜明的形象。如教《一夜的工作》这一课,当板书课题、质题后学生处于渴望了解谁一夜的工作的心理状态,此时放映“简陋的办公室及夜以继日工作”的特写镜头,可使学生进入意境中,激发起他们对的崇敬之情,为学生学习文中的词句埋下了伏笔,并提供了鲜明生动的形象,至此我即兴讲述课文,就能达到最佳效果。通过这样的电化教育,不仅使学生的心灵与作者得到了沟通,缩短了学生与课文的心理距离,还便于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时产生丰富的联想,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2.在解决课文重点和难点、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时使用,这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电教媒体的最大优点是可以使声、图、文并茂,弥补学生难以感知的东西。
3.在欣赏课文时配合使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爱美的情感。在欣赏课文时配合电教手段,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深入领会课文的意境。
4.在指导复述或背诵时使用,有利于提高效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文中的内容可以在图上形象直观地显现,而图上的内容在课文中又能找到与之相吻合的具体表述的语言文字。因此,在指导学生复述课文或背诵课文时教师恰当地放映画面,可以让学生依据画面内容进行记忆或复现,起到了引路的作用。如《飞夺泸定桥》中“夺桥”是重点,教完后可再次利用放映片,让学生根据情节发展抓住描写指导员们神态、动作、语言的主要词语,看图练习复述夺桥的经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战士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
二、在作文教学方面
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主要有直接习得和间接习得两种。而阅读就是间接习得最为主要的方式,是获取知识最为主要的途径。在语文学习中,阅读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广意上说,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阅读的过程,因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是这样定义“阅读”的:“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段的阅读量有这样的规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也就是说,一个学期至少要阅读25万字。而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每学期只有30篇左右的课文,不过3万字左右而已,这就需要我们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那么,如何落实这课堂之外的学习呢?
一、以课文为例,拓展延伸
教材上精选出来的课文就象一颗颗晶莹的水珠,而这滴水珠的背后是小河,是大江,是海洋。我们在学习每篇课文时,可以把相关的时代背景,名篇名文引荐给学生。在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材中,有不少名篇节选,如《草原》摘选自老舍的《内蒙风光》,《蟋蟀》选自法国的法布尔的《昆虫记》等。在教这些课文的时候,可以把原著指给学生课外去学习,这样,学生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和感悟,还能更全面地感受大师的语言魅力。而《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这一类的课文,如果学生不了解时代背景的话,是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的,布置学生去阅读相关的时代背景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种阅读是课堂必要的延伸。
学生课外阅读需要教师的指引,我们应该从这一滴水珠出发,把这滴水珠映射出的知识海洋指给学生。
二、培养阅读兴趣,指导读书方法
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特点都有异同,教师要充分了解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在阅读兴趣上给予引导,努力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的阅读材料。因此,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他们乐于读书。
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点,给学生提供《海底两万里》等儿童文学的经典,也可以是《哈利?波特》等畅销书,让他们有所选择。有的学生热爱科学,可以指引他们去学《十万个为什么》,或自然科学,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喜欢社会信息、知识的学生,可以指引他们去观看电视新闻时事,阅读报纸,去关心国家和世界大事。
阅读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课外去阅读经典。我们并不期待经典名著能让学生在综合知识考试中考出高分,但它能温暖他们的心灵,打开他们美好而又人道的感受世界的心智。对儿童而言,经典名著并不仅仅是中国的或是国外的,他们也有自己的经典:《绿野仙踪》以及安徒生,甚至迪斯尼的故事等。这些都是学生一生受用无穷的精神食粮,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教师难道不更应该指引给学生吗?
在阅读量的要求上,更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一般的学生每天要求3千字左右,阅读能力好的学生可以在5千字左右,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哪怕每天只读百字,都应该对他进行肯定和鼓励。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指导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呢?作为教师,应尽量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读物,以打开学生视野。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指导帮助孩子寻找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他的第二本教材。让这些美文成为他们生活的向导,写作的拐杖,精神的力量,想象的翅膀……
首先,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我们不仅要选择好的阅读材料去激发孩子的阅读热情,还要想办法让孩子保持这种阅读热情,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最好的办法就是学校和家庭都有着良好的读书氛围,耳闻目睹,孩子自然也会是爱读书的。其次,对待孩子的阅读方式,要多些宽容。如果一本书,孩子翻了三页就不感兴趣了,你不能再强迫他一定要看完;如果孩子对一本书着迷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你不能因为它不在你的推荐范围之内而横加阻挠,你应该想想这本书为什么会有如此魅力,万一它真是儿童不宜的话,那就反省一下是否在引导方面存在着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指责孩子。
另外,有的孩子喜欢看注音的书,有的孩子喜欢看原著,有的孩子喜欢看有解释和评价的。不同的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同的,阅读能力好的孩子,一目十行;阅读能力差的孩子,可能连读懂意思都感到吃力。这些,我们都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和个性差异,不要动辄棒喝,也不要过份赞赏。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方法上给予指导,让课外阅读真正成为他们喜爱的事。
三、培养习惯,让阅读成为我们的影子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提倡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养成很大程度来自于学生时代的坚持。我们可以用一些活动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形成。
我觉得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单靠简单的表扬、奖励是达不到目的的。应该让学生真正从心里面爱上阅读,才能渐成习惯。
我们可以每天利用课前10分钟开展“我读了……”的活动。每天一点时间,让每个学生都用简短的话来说说自己昨天读的书或者文章,既交流了收获,开阔视野,又锻炼说话能力。我们的活动能够坚持多长时间,学生的课外阅读就能坚持多长时间。我们还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办读书手抄报、读书板报,开展读书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这样一个例子:
美国马萨诸塞州亨廷顿的盖特威区中学,1978年全校确定了持续默读时间,每周一和周五早晨,长度是25分钟。在这个期间,整个学校(包括校长、老师、学生等)都必须把“工作”放在一边,每个人都自由选择自己的读物,在整个盖特威区中学里只会听到一种声音,就是翻书页的声音――是非常渴望的翻书声,而不是原来那种不情愿的翻书声。这很值得我们借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349-01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完成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重要使命。但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语文不仅是重点,而且是难点。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虽然抓住了重点,但没有很好地突破难点,教师讲得精疲力竭,而学生则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由此折射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就这些问题,提出几点思考。
一、语文阅读教学要走出三种误区,即“窄语文,泛语文和非语文”
在实际操作中,有的教师将语文课偏狭为文学作品欣赏和研讨,窄化为文学课;有的教师将语文课泛化为大文化课。或是成为班会活动,综合实践课,以活动和生活中的体验化简了语文学习;有的教师则将语文课安排过多的非语文活动,内容冗赘,形式繁多,令人眼花缭乱;有的教师则在语文课内设置了大量的课外内容,课堂成了成果展示厅和资料交流会,弱化了语文本身的学习,却美其名曰“延伸拓展”。殊不知这样做,曲解了“延伸拓展”的真正含义。
二、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两个板块,两件大事,三个层次
语文教学的两大板块,一是学习语文知识,语文知识又分为语言本身的知识和语言材料所反映的大千世界的知识。语言本身的知识包括文学常识、语法修辞、逻辑知识、文章的谋篇布局等;而语言材料反映的知识则包括社会、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二是培养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教学应注意把握的两件大事是:一是思路,也就是文章的立意、选材和组织材料;二是口味语言,即领悟文中语言运用的精妙。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和产生的效果。语文教学应注意的三个层次,即写什么,怎么写,用什么语言表达的。
三、语文阅读教学要紧紧抓住文本。
抓文本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感悟与理性”的关系。感性即注重情感体验,感受形象,理性是建立在感性基础上的,要注意文本,关注背景,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的概括和归纳,否则就丢失了文章中富含的情意。二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宏观把握,微观深入。对局部的处理必须在整体的框架内,抓住文眼,品味语言,切不可脱离课文,偏离课堂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细心体会作者为表情达意而独具匠心的组材,从分析篇章结构中自然地归纳中心思想,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三是“朗读与默读”的关系,朗读是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章感情,而默读则是让学生思考。在语文阅读中,朗读技巧的知道不能代替学生默读时的体验和品味。默读可以使学生潜心读书,静思默想,沉浸浓郁,含英咀华,因而,我们一定要注意朗读与默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