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会计实务实操培训

会计实务实操培训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33:2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会计实务实操培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会计实务实操培训

篇1

二、当前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

精品开放课程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但是课程建设需要优秀的教学团体和足够的资金才能顺利建设完成,部分学校领导重硬件建设,轻内涵建设,忽视课程的建设问题,从而也导致师资和资金投入不足。

(二)课程建设缺乏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全面深入融合

许多精品开放课程申报时只有申报书,没有建立专门的课程学习网站和平台,没有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果,达不到课程资源共享与应用的效果。

(三)课程内容陈旧,资源更新缓慢

随着通讯技术和教育技术快速发展,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的课程资源对于处在互联网时代的学生已经缺乏吸引力,过去长达40分钟以上的课堂视频已经显得冗长,学生更喜欢利用形式多样的微视频或者生动有趣的动画进行碎片化学习。

(四)学生参与度不高,课程网站和学习平台形同虚设

部分精品开放课程网站和学习平台缺乏教师和学生参与和互动。课程网站和学习平台上只有教师上传资源,却没有学生利用资源,或者只有学生在学习平台提出问题,却没有教师解答问题,课程网站和学习平台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互联网+时代“财务会计实务”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实践

在“互联网+”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使传统教育领域的课程、教学、学习和评价等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为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财务会计实务”课程的建设目标是成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拥有一批内容质量较高、丰富多样、系统完整且充分开放共享教学资源的精品开放课程。该课程能满足凡具备会计基础及税法知识的高职院校学生及社会学习者学习会计理论知识、提升会计实务技能和职业资格考证训练等需要。

(一)课程平台建设

课程资源的创生、储存、传播和获取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网站或公共服务平台,以信息化为核心的课程资源建设的关键前提是课程资源平台建设,课程平台是课程资源实现共享的载体。“财务会计实务”开放课程的建设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教育技术,开发能够支持线上教学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或学习,能实现在线考试、在线自测、在线互动交流、在线作业提交、在线视频学习等功能的“在线网络学习平台”和基于未来移动时代学习要求(个性化学习,不限时间、不限地点学习)的“手机移动微课堂学习平台”。详见表1。

通过“财务会计实务”课程在线网络学习平台和手机移动微课堂平台,能实现泛载、移动、个性化的技能学习目标;教师通过在线网络平台、移动手机微课堂平台能灵活组织教学内容、辅助教学实施,实现线上教学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资源建设

课程资源建设是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财务会计实务”是学院和省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深圳德永信税务师事务所共同建设的重点课程,是广东省重点建设(会计)专业核心课程。课程通过分析会计专业就业岗位群与任职需求,在整合财务会计(院级精品课程)、初级会计师资格的初级会计实务、中级会计师资格的中级会计实务和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会计理论教学基础上,结合“网中网财会实训教学平台” “真账实训”形成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与工作相结合的理实一体化课程。“财务会计实务”精品开放课程结合课程特点与需要主要建设如下资源:

1.基本资源建设。建设能系统、完整、科学反映财务会计实务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设计、资源配置及利用、课程改革成果,有力支撑教学目标实现的核心资源,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等教学活动必需的基本资源,资源类型上包括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和虚拟仿真类素材等。

2.拓展/创新资源建设。建设能反映会计基本技能特点,应用于各教学环节,支持教学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例如:各类典型的反映当前“营改增”的真账案例、专题讲座、素材资源,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连接网中网财会实训教学平台)系统、作业提交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以及集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建设能够涵盖课程标准和会计职业所需各基本技能点的微课程视频资源。修订和上传一批由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涵盖会计基本技能的真账资源。

(三)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保障措施

高校精品_放课程的建设需要完备的保障措施。网络平台开发、课程资源开发及更新、信息收集,实践教学基地资源的拓展和师资建设都需要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

1.制度保障。高校需要制定系列的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办法、课程建设管理办法、课程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在制度上保障各项目的顺利实施,对在精品开放课建设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课程负责人、教师及有关人员、应给予一定教学工作量的减免和年度绩效考核上的加分鼓励、奖金分配支持奖励。对于精品开放课程教学团队,在晋升和聘岗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

2.资金保障。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经费投入主要分为课程建设前期、建设中期和验收阶段。课程建设资金主要用于购买课程平台服务器、在线网络学习平台建设、移动手机微课堂平台建设、课程资源建设和后期网站维护费用等。高校应设立精品开放课程专项资金,按照“统一规划、分年实施;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专项管理、绩效考评”的原则实行项目管理。

3.技术保障。为保障精品开放课程的正常运行,提高课程网站的浏览速度,可以购置专用网络教学服务器,由网络中心专人负责网络教学平台系统的运行维护、网络服务器系统维护和网络课程的安全管理,确保网络的畅通。

四、“财务会计实务”课程建设特色

(一)手机移动微课堂平台建设

随着数字化学习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借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非正式学习逐渐受到学生的青睐,一种面向未来的新型学习方式――移动微学习已成为教育教学方式改革不可逾越的内容。

“财务会计实务”课程建设在网络在线课堂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了具有科技含量高、课堂内容短小精湛特点的手机移动微课堂。学生使用手机扫描课程二维码,即可登录手机移动微课堂平台进行课程内容碎片化、移动性的微课学习。移动微课堂打破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自主学习意识,形成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库,从而逐渐实现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二)产、教、学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开发课程资源

“财务会计实务”课程依托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深圳德永信税务师事务所进行产、教、学深度融合建设。根据会计典型工作任务和会计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编制课程标准,整合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教学项目,使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校企共建“德永信订单班”,共同制定会计校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计划、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和评价标准,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校企共同开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系列教材,包括会计基本职业技能实训、财务会计实务实训和会计综合实训等,共建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同拍摄企业会计实操微课,为课程教学团队提供师资培训

(三)网络课程教学资源有特色,实用性好,访问量高

“财务会计实务”精品开放课程学习平台,课程网页特色鲜明,网站内容丰富实用,有教学计划、教学课件、授课计划、实训项目大纲、实训项目指导书、教学视频、课后练习等基本资源,还有企业会计案例、专业素材库、会计实操微课,会计实操模拟动画、会计考证历年真题与习题、网中网实训、最新的企业准则和财税资讯,以及专业网站链接等网络教学拓展和创新资源全部实现网络共享,学生可以随时登陆在线阅读或者下载资料。此外,n程学习网站还设置了在线自测平台和师生交流互动平台。在线自测提供章节测试和综合测试,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自测平台及时测试知识的掌握程度。交流活动平台包括投票、话题和讨论模块,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课后互动交流平台。

五、结语

高职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需要高校领导的重视和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先进的课程教学团队和教学理念作为前驱,专业的课程网站开发人员作提供技术支持,从而打造成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平台和教师创造性教学辅助平台。

参考文献:

[1]杨久红,王小增.互联网e时代背景下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研究――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2).

[2]邰志艳.“互联网+”背景下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2).

[3]梁飞媛.关于《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1,(18).

篇2

一、职业院校会计实训教学环境建设背景

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实训教学环境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建成体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做合一”“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环境,培养满足企业财务岗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对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是进行实训教学环境创新的关键。淮安技师学院依托江苏省人社厅商贸服务专业中心教研组各院校资源,建设了具有示范作用的会计专业实训教学基地。实训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中小企业的会计主管人员、会计及基层管理人员;在会计教学中树立全程实践的观念,以任务驱动为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顶岗实训,突出能力培养。

二、当前会计专业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训教学课程设置与顶岗要求衔接不够紧密。目前,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实训主要由“单项实训+综合模拟实训”两部分构成。“单项实训”主要在主干课程(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税收实务等)的理论教学中实施的课程实训;“综合模拟实训”则安排在最后一学期进行集中实训。在这两部分实训教学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综合训练时间过于集中,一个人往往扮演多种角色(如仓库管理员、销售人员、会计、出纳等),但由于对于企业财务运作缺乏清晰、明确的思路,实践中往往无法做到一人多岗的角色转换。二是“实训教学”让学生掌握建账、登记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程序,但对会计岗位设置薄弱且实训多以手工账处理方式为主,与会计证电算化科目考试脱节。三是强调会计核算功能而忽视会计监督和管理的功能。目前,实训教学缺少与财务岗位对照查找的审核、监督环节,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真实、合法的原始凭证供学生训练、评价和使用。四是实训教材相对陈旧,教材无法及时得到更新。特别是随着会计准则和税收政策的调整,如从2013年起实行的小企业会计准则、运输业税收“营改增”等。但教材未能及时根据政策和标准的更新,使教学实训效果难以达到完整性、系统性和适应性的要求。

2.校内实训的投入不足,校外实训难以进行有效补充。虽然大多数学校均有会计模拟实训室,但其配置一般未达到仿真要求,加之由于受经费条件制约,实训室数量不足、软硬件功能有限,缺少完整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导致会计实训与实际会计业务有一定差距;同时,落实校外实训基地的顶岗学习困难较大,原因在于会计工作本身的严肃性和保密性决定了实习单位不愿意、不能够给学生提供实际动手上机操作的机会。

3.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迫切。如果会计实训教学只依靠“粉笔+教案+多媒体演示”的方法,则无法直观地让学生了解中小企业的整个核算业务流程,无法让学生了解到会计运作的具体环节和会计、出纳、保管等岗位应履行的职能职责。因此,从教师方面讲,实训课教师至少应具备较强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在讲授会计实训课之前有完整地处理一整套会计业务的经历并经常参与社会实践,这样,实训教学内容、方式才能更贴近实际情况。

4.学生对会计岗位职业意识导向不强、专业知识连贯性较弱、实践应用能力较差。在会计实训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把通过会计证考试作为“合格”认证,在实习中发生学生随意更改错账、多笔经济业务的记录错误、不遵循管理规范等问题,反映出学生缺乏会计职业道德和从业规则意识。会计专业开设了多门专业课程,但部分学生对于全部课程的统整及综合运用操作困难,无法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因此,需要通过实训教学,将财政与税收、会计学、财务管理、工业会计、财会电算化等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揭示出来,引导学生结合岗位自主学习,主动适应岗位工作要求。

三、推进会计实训教学环境建设的六个创新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会计实训教学唯有立足于校内顶岗实训,同时将校外实训作为有益补充,创设全方位的实训教学环境,才有利于实训教学充分发挥实效。基于此,职业院校会计专业需推进会计实训教学环境建设,形成以满足岗位实际需求和顶岗设计为导向,实现学习和工作两种行为、学生和员工两种身份、教学和生产两种过程的融合;以客观、真实的经济运行业务过程和数据为导向,指导会计实训;以能力培养为目的、以任务驱动为教学模式,重新设计会计实训内容,强化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1.加强校内会计实训室建设。校内会计实训室是培养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实训场所,目的在于创设真实的职场环境和氛围,有利于实现由学习环境向工作环境转变的导向功能。实训室应兼顾多种功能且满足实训工位需求,如建设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ERP实训室、审计实训室、税务实训室、银行实训室、模拟企业综合会计实训室等。在加强设备设施硬件建设外,更应重视实训室教学环境建设。一是加强职业规范、实训管理建设。如明确教学团队转化为职业管理人员,学生转化为员工,完成身份互换、实训要求、职能职责(权利和义务等)等职业岗位要求。二是会计核算的取材真实、过程真实,让学生接触到真实材料,缩短学生与企业会计实务的距离。如建立校内大学生超市等由学生管理经营的实体机构,既能满足实训教学中经营实体会计业务核算的需要,又有助于通过实训分析促进其加强管理,促进实体的良性循环。三是实训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及工作状态,促进学生了解实训过程中的成绩与不足,定位问题所在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2.强化专业岗位技能训练,改变传统实训教学内容。采取“课程基本训练+课程一体化集中实训+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的方式,促进学生达到 “二保”(保考证、保上岗)“三会”(会写、会算、会处理一般的普通业务)的目的。其中,课程一体化集中实训是为了与一体化教学相配合,即在主干课程(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税收实务)的理论教学中配以课程实训。如基础会计教学中一边讲解理论,一边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第一,在讲解完会计凭证后,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发票、银行结算凭证、主要费用计算表、纳税申报表及其他自制原始凭证的格式、填制要求、审核方法,熟练掌握专用记账凭证、通用记账凭证和科目汇总表的编制和审核方法;第二,在讲解完会计账簿后,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明细账适用的业务范围、登记方法、结账方法、总账启用登记方法、结账方法以及总账和明细账的平行登记方法、错账更正方法;第三,在讲解完财务会计报告后,要求学生了解会计报表的种类,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编制方法和技能,从手工到电算化进行强化教学训练。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是毕业前对学生进行的综合能力训练,重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达标训练、查找问题、优化结构。一方面,学校可通过综合训练考核进行学习效果检验;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将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的结果与其他学校相比较进行效果检验。

3.构建科学的会计实训考评体系。会计实训课程考评体系由课程实训考核、“理论+实操”一体化考核、综合实训考核相结合,各类竞赛成绩也可等同于或高于校内考核成绩使用。课程实训考核是将如基础会计课程的实训内容分成凭证填制审核、账簿登记、报表编制等若干项目,在会计理论教学的同时完成各项目的考核,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分阶段分项目量化考核。专业课程考试由“卷面考试+实操考核”组成,成绩各占一半或分的比例。

“理论+实操”一体化考核是将理论考核融于实操考核中进行综合能力的考核。实操考核可在进行完一个教学环节后,立即进行操作考核,以速度、质量作为评比标准。若学生其中一项表现不佳,可随时补练、补考,以反复考核的方式引起学生对训练的重视。各项实操考核的成绩之和即为一体化考核成绩。综合实训考核指学生学完会计实务等专业课程后,由专业教研室设计一套完整的账务处理业务,以任务的方式下达到“员工”组,实训教师针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集中考核,以检查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4.加强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校外指导教师团队建设。开展实训教学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熟悉实践实务的教师队伍。一是制订和执行专业教师进修培训计划,积极主动建立校企、校校合作与交流,教师定期接受脱产培训学习,到企业参观实践,参与企业生产过程的资金运动管理与筹划。二是要建立奖励机制,鼓励教师一技多能,对获得技能证书的教师给予奖励,在职称评定和校内分配等上给予一定倾斜。三是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如提高“双师型”教师待遇、地位,淡化实训教师与理论教师的界限,促使教师整体业务素质的提高。四是加强教师与会计职业界的联系、交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论坛与会议,及时了解会计行业的变化、发展动向及会计理论发展的趋势,加强校际之间会计专业课教师的教学、实训交流,彼此取长补短。

篇3

一、资产减值的操作原理

企业因为外部因素,或者内部使用方法不适、范围发生改变等各种因素,到时企业资产的使用价值降低,令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资产的账面价值,这就是资产减值的含义。直接转销法和备抵法是确认资产减值的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正好与对方想法。前者是当企业的资产出现减值损失的时候,把资产可回收金额与账面价值的差额直接调整为资产的账面价值,并把这一差值算入企业的当期损益。而后者,备抵法,指当企业的资产出现减值的情况时,企业应该计提资产减值的准备,作资产的减项,以此代替调减资产的账面价值。和直接转销法相比,备抵法的操作过程虽然比较繁杂,但是其能够根据谨慎性原则和配比原则进行实际操作。

在企业的资产减值计量工作中,其计量的主要观点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受托责任观,而另一种就是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是指企业的管理人或授权人,可以对委托人的部分财产进行管理,并且在管理的期间,利用这部分资产进行经营活动,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整个过程中,受托人所承担的责任就是受托责任了。所以,当企业进行资产减值计量工作的时候,需要以信息提供者的角度,确保企业的计量工作能过以公平、客观的态度,反映出委托人的资产情况。而所谓的决策有用观,就是对企业历史成本的计量,通过分析和研究,做出较为完善、全面的反馈,这个观点主要是针对市场投资者的。市场投资者能够根据这一反馈,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有了更多的了解,加上对投资风险进行了基础的评估后,再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由于市场投资者在思考投资决策的过程中,需要联合多方面的信息,所以企业需要整理好会计信息,确保其中的数据和资料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前瞻性,为市场投资者提供一定的指导和意见。[1]

二、资产减值会计事务中的问题

我国资产减值的会计实务实操经验尚浅,当中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很有可能会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有着举手投足的影响,所以必须要及时完善和解决以下问题:

(一)资产减值会计计提没有科学性

在我国企业的资产减值会计计提工作中,普遍存在着计提的方向不明确,其观点和信息都缺乏了一定的客观性、科学性。景观企业受到决策有用观的影响,为市场投资者提供了数据资料,但是这些资料的指导性、可靠性都不高,久而久之,就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资产减值会计工作的发展和完善。再者,在实际的资产减值的核算工作中,其会计人员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都会影响计提工作的开展,一旦会计人员存在着较强烈的主观性整理数据和资料,那么这一份资料就难以准确、客观地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2]

(二)资产组的划分不明确

企业资产组的划分准则有很多,但是我国并没有全面、详细的资产组划分规定,企业极有可能因为划分资产组的问题,为企业带来了新的经济问题。由于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企业在划分资产组的时候,将会制约到资产减值转化为实际的计提金额及其数量,这种情况极容易引发企业操纵利润情况的出现。而且,我国部分企业上没有优秀的现金流量管理能力,相关的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也没有一定的现金流量测算知识。因此,在实际的资产组的划分过程中,不少企业面临着各种问题,而编制资产组也变成是一项不切实际的工作。

(三)资产组工作量分配经验不足

一般来说,企业在资产分配的时候,其工作负担会很重,因此在分配资产的同时,还需要为企业考虑到商用信誉等问题。就目前我国的资产组分配实际经验来说,中小型企业是难以承担这一责任的,而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对于测算现金流量的方法不统一,而且欠缺一定的实践经验,这些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问题,还容易引发盈余管理的问题。[3]

三、完善资产减值会计实务核算的方法

(一)统一资产组的划分方法

从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不难看出,我国的会计准则已经开始向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但是不难发现,新颁布的会计准则有相当一部分是把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一定的修改而来的。座椅,在制定会计准则的时候,应该根据我国会计行业的实际情况,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进行思考,制定符合我国实际国情,具有一定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加强政府的主导地位,统一资产组的划分标准和方法。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方法,让企业在进行划分资产组的时候,能够根据操作指南进行操作,避免在工作的时候被过多的主观因素影响。[3]

(二)企业应当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企业内部的会计人员应该加强对资产减值相关信息的重视,做好计提资产减值的准备,以客观、公平的态度进行资产减值的会计实务核算工作,提高资产减值会计信息的准确度和客观性。这样不仅能够为企业提供一定的保障,确定企业资产的客观存在,还可以为企业的发展觉得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支持。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由于在资产减值会计实务核算工作中,有很多工作都需要依赖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进行,因此,企业可以为会计人员定期组织培训、讲座和考核,提高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才能够顺利地在企业内部展开资产减值会计计划。所以,在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需要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会计人员提供多种后续教育,这样不论对于会计人员,又或者是企业的会计工作来说,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4]

(四)加强资产减值会计工作监管

由于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工作程序并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各企业在进行资产减值会计工作的时候,可以根据其自身不同的实际情况,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需要加强对企业资产减值会计工作的监管,才能够令企业的会计工作结果能够如实地反映企业自身的实际经营情况。各地方的税务部门、证券监管部门、注册会计师机构等部门和相关机构,都应加强对企业资产减值会计工作的审核和监督力度。

(五)完善资产减值的确认方法

我国的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相比,存在的差异很大,不仅仅是对企业资产负债表进行强制性的减值测试,而当发现外界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需要针对资产是否出现减值的情况而进行核查,这种确认方式的灵活度较高,而且需要的成本低,但是不易操作,难以控制,因此,我国需要构建,并完善会计准则体系,以及企业资产减值的确认方法。

四、结言

资产减值的核算工作占企业的会计实务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能够有效地体现出企业的真实资产情况。但是如何在资产减值工作中,存在着多种问题而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将会导致资产减值的核算工作未能够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令会计信息和资料失去应有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此,相关的财务专业人员应该根据实际问题出发,寻找问题所在并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令资产减值工作能够得到完善顺利地开展。

参考文献:

[1] 吴学斌,黄增玉,张雪南.中级财务会计[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2] 曲仁凤.资产减值会计处理完善措施[J].商场现代化,2014(06):163-164.

篇4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首要资本,知识经济的特色就在于创新。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教育必须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进行通才教育,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日益普及,使会计人员对现实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适应性较差。当前为企业管理提供服务的会计及其模式,有些内容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我国会计教育体系中,会计学历教育、会计继续教育以及会计职称、资格等考试培训构成了会计教育的主要内容。随着知识经济逐步渗入经济生活,培养会计人才要结合我国社会实际和未来的需要,未来会计的发展与创新应从初级会计基础教育抓起,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继续教育则应使会计人员了解和掌握最新的会计理论知识和方法。这里就重点阐述对社会初级会计人员的培训及继续教育的变革创新的思考。

一、社会初级会计人员培训的应试教育弊端及改革创新的思路

我国现行的会计教育中对初级会计人员培养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学校的会计学历教育,二是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对社会人员的会计培训。但不管是哪个途径,我国《会计法》都明确规定了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所以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课程就成了培训初级会计人员的必修课程。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课程包括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或珠算五级,前两门是笔试理论考试,后两门是实务操作考试,从考核结构来看,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确实是考试的最优结构,然而就在这种最优结构考试后,很多通过考试并取得会计证的人员对现实的会计工作无从入手,根本不能运用考试课程中所学的内容来胜任会计职务。这是为什么呢?归根到底,这就是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首先,两门理论考试课程的内容主要是理论基础概念知识及法律条文,虽然包括实务知识,但却限于纸上谈兵,为了通过考试,不管是培训教师和还是应试学生都只会注重考试内容的讲述和学习,而不会花时间进行会计实务操作的训练。其次,初入门的应试学生仅靠对这几门课程的学习,内容范围非常有限,尤其是对非会计专业的社会人员,根本不能对会计工作有详细的认识,即使通过考试也只停留在对会计入门概念的理解上,无法进行实际的会计工作。所以切实改变目前应试教育对人才的束缚,转向素质教育,培养优秀会计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也是会计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方向。

1、对初级会计人员的培养层次主要是培养实用型人才,会记账、算账、报账,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对初入门的会计人员除了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内容外,还应增加手工会计实务操作和电算化会计操作相结合的考核,加强对初级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及业务实操知识的培养和提高。更新培训内容,完善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结构体系,丰富相关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向网络化、管理型发展,掌握必要的网络和应用软件知识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人员的必然要求。

2、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在教学中,教师可将有关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去感知、认识和交流信息。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开放式的教学,使学生接受到更多、更新的知识,丰富和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建立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解决,逐步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探究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所学的知识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使学生获得能够受益终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

3、针对社会初学会计的人员,应将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相互补充,以加强学生的职业经验的训练。可以设计模拟现场业务范例,购置供实习使用的各种凭证、账簿、报表、操作台等,让学生亲自操作,按会计工作程序进行综合训练。还可以在学生中分组,分别循环扮演会计部门中的不同角色,以满足学生对不同岗位职责的认识和掌握。在会计实验室里模仿从多媒体教室里学到的会计案例知识,进行会计核算模拟实习,以此验证从案例教学中学到的知识,从而增强了动手能力,加深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解。

二、会计继续教育的变革和创新

在我国,会计继续教育是会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国家财政部发了明确的规定。会计继续教育是对正在从事会计工作和已取得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会计人员,以提高其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目标,以及为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而进行的再教育、再培训。我国现在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大多流于形式,去参加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自己,而是为了财政局年审会计证的需要才参加继续教育的,面对知识经济对会计教育的影响,不仅要在会计学历教育上进行变革和创新,而且还要在会计继续教育上进行变革和创新,要求会计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1、树立会计人员终身继续教育理念,增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积极性。在知识经济经济时代,人才的竞争非常重要,大力宣传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竞争意识,使广大财会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都积极支持、关心、投入会计继续教育的活动中。会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不仅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实际需要,更是适应社会形势及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树立起学无止境、终身学习的理念,使“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我必学”,增强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做到自觉主动学习、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适应工作需要。

2、及时更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实效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应坚持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和学以致用,将重点内容放在会计人员急需的会计理论与业务知识更新、会计法规条例变更修订、技能训练补充、会计职业道德等方面。在具体继续教育的内容选择上,还要充分考虑会计的具体工作差异、根据会计专业技术资料(职称)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三个级别,按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工作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来划分。对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会计人员应设定不同的继续教育内容,使每位会计人员都能从培训中真正受益。

篇5

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通过教育的实践,增强和培植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高校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思想,通过实践取得有实际意义的创新性成果。实践教学对于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认知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教学体系的定位和科学构建直接影响着学生各种能力的提升以及专业综合素质水平的高低。现代社会对会计学相关专业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准确定位会计实践教学,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校会计及相关专业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二、现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理念、教学教学方法等方面均明显的改进和提升,教学质量也得到较高的提高,但是在实践教学方面还没有完全达到高要求,现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硬件配置、轻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经费投入基本是用于购买实验设备和器材,实验桌椅等,但是对于实践教学模式、实验课程项目开发和设计投入研究经费太少。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依然是沿用十几年前的模式。

(二)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落后

在实践教学目标上各专业主导思想落后于实际需求,没有形成以市场调研为基础的学生培养目标定位机制。对学生的培养仍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导向,没有将专业教育、技能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素质教育融合在一起。

(三)实践教学内容缺乏综合性

各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分别立足于本专业,没有从学科建设和发展高度进行合理整合和优化。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实验项目的设计更多地从各专业出发,缺乏从整个会计学科高度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进行合理整合。

三、会计学科创新实践教学策略

创新实践教学,职高专院校可以通过建立以专业实践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科学编制职业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提高教师能力和素质教师的实践能力、引进企业经营决策沙盘模拟教学等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创新课程设计、创新校内实践教学、创新校外实践教学这三个方面的环节。

(一)创新课程设计环节,重视会计核算能力培养

专业的主体是由若干门专业课程构成的,专业课程是专业的细胞。由于每门专业课程都有其自身的教学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求每门专业课程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课程设计是不科学和不现实的,是机械的指导思想。创新课程设计环节的核心设计理念就是将每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按照工作岗位需要对教学知识点进行重构。在这一总体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每门专业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设计思路。

《基础会计实务》课程设计中,可采用层次结构设计思路。按照学生初学会计知识的认识规律,将课程知识内容分为四个层次组织教学,即:会计工作认知、建立会计记账程序框架、借贷记账法运用、会计实操技能,通过四个层次之间知识叠加、层层递进,将学生逐步引入到会计工作情境中,建立起对会计工作的总体认识。

《财务会计实务》课程设计中,可采用岗位模块结构设计思路。按照企业设置的不同会计工作岗位,将课程内容分为六个岗位模块组织教学,即:现金出纳及会计核算岗、采购核算岗、销售核算岗、成本核算岗、总账核算岗、税金核算岗,讲授每个工作岗位所涉及到的会计业务核算内容和要求,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和操作各工作岗位的主要业务。

《纳税实务》课程设计中,重点加强两个方面的能力培养。首先专业能力。让学生能完成中小企业与基层单位的税款的计算、申报、缴纳、会开发票,能熟练操作纳税申报系统,会帮助企业进行纳税筹划。其次社会能力。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具有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能与工商、银行、中介服务、客户等单位建立良好、持久的关系。纳税要实务,能进行自我批评的检查,具有工作责任感。

在教学中,突出示范教学,要让学生参与进来,跟随着教师的示范模拟,以掌握技能。在会计学科实践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把这些知识和技能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如在参与性实践中对记账凭证的填写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记账凭证的登记工作,教师应该为学生搭建自主实践的平台,让其开展自主实践,培养会计核算能力。

(二)创新校内实践教学环节,重视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在我国现有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仍然是学校内部,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也不例外。因此,应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开发校内虚拟工作实训室,深入挖掘校内实训资源。积极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开展专项集中实践教学。会计专业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按照会计专业岗位技能培养的要求,分别建设以会计核算能力实训为重点的会计岗位模拟实训室、以会计管理能力实训为重点的ERP实训室,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和会计监督能力实训为重点的会计实训展示室,以会计岗位专业技能培训和竞赛为重点的会计技能比拼实训室。通过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丰富了校内实训资源,为本专业每学期开展的两周专项集中实训教学创造了条件,提高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切实落实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积极创新各种传统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动脑筋思考,承担案例中决策人的责任,识别问题,提出目标和决策标准,找出各种可行性方案,并作出判断、决策和制订实施方案,从而不断提高分析和解决财务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情景进行问题质疑。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创设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过程中的情境原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去,调动参与问题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思维活跃性。运用反思消化提升。反思这一过程在案例这一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它能帮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豁然开朗,少走弯路;在案例分析结束后总结反思,能提高学生财务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三)创新校外实践教学环节,重视运用项目能力培养

高职高专院校应积极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实地观摩、专题讲座、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创新校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这一教学环节的培训使高职院校学生能够及早走出校园,接触社会,较快较好的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处理实际问题。创新校外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院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更好满足市场对操作性人才需求的另一个重要手段。

专家请进校园,充实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邀请具有丰富会计实务工作经验的专业工作人员进入课堂,可采用专题讲座、参与课程设计、指导学生操作、点评作业成果等互动环节,一方面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工作需要,另一方面为师生创造了与专业人员进行交流的机会,充分发挥行业专家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师生树立奋斗标杆和努力方向。

篇6

会计实验教学在会计学科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十分突出,然而现阶段高校的会计实验教学采用的都是传统的会计实验教学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会计实验教学课时偏少,课程设置不合理 调查发现,我国高校的教学大纲中会计实验教学课时严重不足,会计实验课时只占会计全部课时的8%到20%。某些高校甚至根本就没有开设会计实验课程。虽然一些高校按照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会计人才的新要求,在会计教学大纲中适当调整了会计实验教学的课时,但没有较大突破,只是象征性地增加几个课时。另外现阶段的高校会计实验课程设置还不够全面,大部分科目如税务、审计、财务管理等都没有相关的实验课程。而且在会计教学大纲中,实验课程虽包含在理论课程体系中,但两者的设置却没有实际联系。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极大地破坏了会计实验教学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性,不合适的教学模式阻碍了我国高校会计实验教学的顺利实施及会计人才的培养。

(二)实验教材缺乏创新,资料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会计实验教材主要是会计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编写的,实验内容多年没变。会计实验教材普遍采用由教师编造的虚假业务教学,以某企业某月份的会计资料为对象,要求学生根据资料设立账户、填制凭证、登记分类账和总账、成本核算、编制会计报表来进行会计实务模拟的手工操作或电算化训练。老师在实验课堂上讲解教材中企业发生的不同业务的账务处理方法,课后学生再通过老师的讲解进行联想与记忆。这种字面的会计实验知识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少了很多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可能会出于应付考试的原因,被动地强记知识。通过学习,学生虽能大概了解企业的会计工作流程,却很少能真正明白业务的产生原因和处理方法,特别是在进行会计ERP沙盘模拟实验课程时,学生的自主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都明显薄弱。此外,由于会计是一门政策性很强的专业学科,而会计实验的教材往往更新缓慢,这导致会计实验教学模式失去了实际意义,无法培养新时代会计人才。更重要的是由于学生将来就业的领域不同,根据各行各业不同的制度,核算的要求也不同,实验教材中单一的、常规性的、同类型的业务并不利于应用型、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培养。

(三)手工实验教学与电算化实验教学严重脱节 会计手工实验只是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越来越普及。目前,大多数高校都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基本上都设置了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和手工模拟实验室,但能把二者结合起来的却屈指可数。手工实验和电算化实验不是同一个教师讲授,两位教师之间的交流也较少,结果是实验数据、教材等不能共享,手工模拟实验的结果不能通过计算机得到进一步验证,手工实验教学与电算化实验教学严重脱节。另外,高校开设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大多数只是学习操作一个或两个财务软件,与手工模拟实验在教学时间、实验教材、实验内容及使用的资料等方面都有所脱节,没能让学生对会计现实工作中的电子记账与手工记账工作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

(四)实践业务缺乏真实感 由于单位的财务部门一般也是单位的机密部门,很多单位都会拒绝接受实习学生进入其财务部门进行短期的实践工作,因此,学生的模拟实践环节就只能在学校建立的会计模拟实验室通过实训完成。目前高校的会计实训与真实的业务还有一定的差距,缺少真实业务往来的立体感。学生只能通过会计实验教材中的实验资料了解原始凭证,并通过老师的指导和讲解来学习填制记账凭证和登记账簿。另外学生在学校实验室内学习的实践业务都集中为会计基础课程内容,会计业务简单,只能让学生对会计实际工作有个大概的了解。由于会计实验教学模式要求的教学内容的理论性较强,对那些从没接触过会计实际工作的学生来说,更是感到理解困难和难以掌握。学生在学校实验室内进行模拟实验操作,很少能接触到比较全面的企业会计业务和现实工作中真实的原始凭证。有些会计专业毕业的应届生甚至连增值税专用发票、费用报销单和银行对账单都没见过,刚出来实习或工作时连如何报税都不懂。

(五)会计实验教学考核方式较少,要求偏低 目前会计实验教学课程对于学生成绩考核采用的做法主要是对考勤和对实验结果进行简单考核,如对学生登记账簿书写的规范性进行简单的检查、评分,要求学生写实验报告或实验感想等。有些教师甚至把分录答案完整列在教学幻灯片上给学生抄下来,学生只需要机械般地重复粘贴会计凭证,抄写记账凭证等简单手工工作。大部分学生都反映这样的实验教学模式太形式化,根本体会不到会计实验和会计实际工作的联系,也不明白这样操作的意义。实验课课后,学生与实验老师对课堂实验中出现的某些问题进行交流、讨论的机会也不多。这样的会计实验教学考核方式并不能提高学生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还停留在单纯手工会计阶段。

(六)会计教师整体缺乏实践经验 教师是会计实验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不但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更应具备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善于分析判断、组织协调。但目前大部分高校仍面临会计教师整体缺乏实践知识的问题,原因如下:第一,大多数高校会计实验教师是毕业后直接到高校任教,没有真正完整地从事过现实的财务会计业务,会计实验教学要求的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都有所欠缺。一些会计实验教师的理论知识和业务素质都很不错,却都同时承担着艰巨的科研或理论教学任务,没有足够的时间参加会计实践工作。第二,从企业的角度来讲,财务部门的工作性质比较敏感,包含企业许多商业机密,如财务状况、资金运转、经营情况等。企业高层不想让外人接触这类商业机密,因而不愿接受教师到财务部门实践。第三,高校在组织、经费和时间上都没有条件对会计实验教师做出实践的安排,这也导致了高校会计实验教师整体缺少实践经验,很难从会计业务实践上对学生加以指导,使得会计实验教学长期以来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高校会计实验教学改进

为了增强会计学生在就业市场的岗位适应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学习和实践的能力,应当充分发挥会计实验教学模式的优势。因此,建议学校通过以下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

(一)科学增加会计实验课时,优化实验课程 实行会计实验教学改革,应科学、合理增加会计实验课时,优化会计实验课程的内容设置,使其体现出以实验课为核心、理论课为基础的特点。高校在开设各门会计学理论课程之后,应增加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的实验课程学时。如在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主干课程的理论课之后,应紧接着开设实操型会计实验教学的课程,安排两到三周的时间进行会计综合模拟实验,内容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到编制会计报表。在财务管理、审计学、税收筹划等理论课结束之后,应安排两到三周的时间,利用综合模拟实验的实验资料,加上母公司的经济业务资料,进行合并报表、财务管理、税收筹划和审计等模拟实验。

(二)根据学生兴趣创新实验教材 高校应积极创新会计实验教材编写思路和内容,编写出让学生感兴趣、贴合现实会计实务工作并且留有自学空间的新实验教材,让学生由“要我学”的强迫性心理转变为“我要学”的自觉性心理。高校可借鉴西方一些有代表性的会计实验教材的编写模式和思路,编写内容贴合现实、新颖、实操性强的会计实验教材,编写学生喜欢读、能理解、记忆深刻并留有主动思维空间的实验教材。增加案例教学内容,利用生动案例进行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选择实验教材时,还可参考像MBA等高等学位教育那样的实验教材,以某些上市公司或一般纳税人单位的成本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税收筹划、外部财务审计中的典型案例为基础编写实验内容;也可以选择一些适用于综合知识运用的典型案例,组织编写一套完整的、适用于当代会计实验教学模式的会计实验教学案例集。

(三)手工实验与电算化实验教学要紧密结合 随着信息化的日益普及,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高校应及时把会计实验教学模式中的手工实验教学与电算化实验教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在实操性会计实验课上,先让学生根据会计实验教材的内容分阶段进行手工实验操作,再以会计手工实验的资料为基础进行会计电算化实验的操作,并且把会计手工实验过程和会计电算化实验过程进行对比,相互校验。学生在完成一系列会计手工与电算化结合的实验后,不但能温故所学的会计基础实践知识,还能进一步熟悉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知识、实践方法以及不同阶段的实施方式。

(四)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使实践业务真实化 高效的实践课程对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会计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建立稳固的校外学生会计实训基地是提高会计实验教学中实践课程教学效果的最有效的途径。为此,高校可自主建设或通过与财务公司及会计师事务所合作,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建立更多的校外会计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会计实践平台。这样,学生的模拟实践环节就不必限制在学校建立的会计实验室完成,会计模拟实验更接近真实的会计业务工作,从而实现会计实践业务真实化,利于学生全面整合所学的会计实践知识,提高运用会计实践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为社会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适应经济发展的应用型、高素质会计人才。

(五)改进实验教学的考核方式,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课程的考核方式上,建议通过学生对实验操作情况进行自评、组内互评、分组互评、教师综合评分等不同的考核方法对实验成绩进行评定。这种课程考核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不但能提升学生参与会计实验教学课程的积极性,也能使考核成绩更加客观和真实,全面反映实验教学的成果和学生的实操能力。并且实验过程中可以营造出团结互助、公平竞争、相互监督的良好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会计实验中更加注重实验过程的细节,有利于培养其理解、分析和应用会计实践知识的能力,也有利于提升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改革了传统会计实验教学模式中由教师独自对学生实验成绩评分的单一考核方式,实现会计实验教学考核多元化。

(六)增加会计实验教师的实践经验 会计实验教学不仅要求实验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增加会计实验教师的实践知识成为了提高会计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具体可采取两种方法。第一,高校应鼓励会计实验教师走出学校,通过考察或进修的方式进入会计师事务所或记账公司进行实践工作。会计实验教师有了会计实践知识就可以把自己在实际会计工作的经验,如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比在实验室为学生讲解各种企业会计业务或事项有用得多。第二,高校可聘请校外一些从事会计工作多年,经验丰富且理论水平较高的会计人才加入教师队伍,充实师资力量。这些会计人才从事会计工作的经历和经验是学校教育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当然,会计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实践学习,扩大会计知识面,随时了解和掌握相关会计政策、法规,充实和完善自我。

三、新型会计实验教学模式构建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为目标,设计了 “以实践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会计实验教学模式(如图1),对会计实验教学模式进行系统性的全面改革,从而提高会计实验教学的质量。该模式以实验课程为核心,涵盖了不同的实验层次、实验类型与实验方式,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不同流程的会计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了会计实验教学的考核方式。

(一)以实践为核心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高校在构建会计实验教学模式时应特别突出实践教学部分。该实验教学模式以实践为核心,采用不同的实践途径和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包括校内会计实验室的会计实验课程教学、校外实训基地会计实务实践培训、ERP沙盘会计模拟实验等。并且以学生未来就业为导向开展会计实践教学,能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以学生为主体 该实验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能贴合不同基础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设计。在会计主干科目的理论课程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基础性测试,根据基础水平的不同为学生分两种实验模式进行实践。模式一适合基础较好的学生,可安排其先到校外会计实训基地进行实践学习,然后再回到校内进行实验室模拟实验。这样安排的意义在于让基础好的学生能先学会真实的会计业务操作,再通过校内一系列综合性实验对实训的工作进行巩固。第二种模式是让基础一般的学生先留在校内实验室进行基础型实验,熟悉会计工作流程后再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综合培训,这样安排不但能使学生的会计基础更扎实,还可以避免其在基础理论都没掌握的情况下就到实训基地实践而导致的手忙脚乱与不知所措。

该模式同时也对ERP沙盘模拟实验的成绩考核进行了改革,改变了以往教师对学生成绩评定的单一评价模式,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提高了考核成绩在学生中的认可度。这样更有利于形成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演讲沟通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动力。

四、结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高校会计教学必须不断地改革创新,其中会计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决定着我国当代会计教育的质量,关系到未来会计专业人才的能力。因此,发现会计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探索积极有效的改革措施,对提高会计实验教学模式质量,有效地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高素质会计专业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实验教学模式在未来的会计教育中也定会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和价值,值得继续研究。

[本文系肇庆学院教学研究项目“会计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编号:Jy201118 )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杨春华:《高校会计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年第11期。

[2]张永雄:《基于开放式模式的高校会计实验教学改革探讨》,《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年第24期。

[3]陈旭:《会计学专业信息技术类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年第15期。

[4]彭桂芳:《论会计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建设》,《企业家天地》2010年第4期。

[5]杨淑芝、臧建玲、吴宝宏:《浅谈高校会计实验教学改革》,《绿色财会》2011年第5期。

[6]耿剑卫、顾玉萍:《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职业技术》2011年第9期。

[7]田冠军、张志恒:《基于信息技术的会计职能变迁和教育模式变革》,《现代教育技术》2009年第6期。

篇7

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略之一,也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的所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就是要以社会需求为起点,以职业教育为手段,以使学生能胜任职业岗位工作为要求,以使学生充分就业为目的的教育。高等职业技术会计教育是以培养“胜任会计职业工作岗位要求人才”为目标的会计教育,胜任会计职业工作岗位要求是探讨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逻辑起点。 

会计职业是会计人员所从事的职业,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注册会计师、企业会计和行政事业会计。 

会计工作岗位是指一个单位会计机构内部根据业务分工为实现会计的核算、监督和管理职能而设置的岗位。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实验活动方式。教学模式的纵横两种教学结构中,纵向教学结构是指教学过程中各阶段、环节、步骤及其相互联系,表现为一定的程序;横向教学结构则是指构成现实教学活动的各要素,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因素的相关联系,表现为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诸要素在一定时空结构内或某一教学环节中的组合。 

 

一、传统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特点 

传统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是在传统的本专科会计教学模式上发展而来的,相应地具有传统的本专科会计教学模式的一些特点,主要有: 

(一)“学术教学” 

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套用了传统的本专科会计的教学思想,基本上仍是“学术教学”,有的只是简单地把“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专门人才”改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开一些实践课,所做的仍是“学术教学”。 

(二)演绎理论 

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沿用了传统的本专科会计教学演绎理论的思维方式,让本无实践经验的学生接受抽象“完美”的理论。 

(三)课程体系 

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仍然沿用传统的本专科会计教学模式,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的做法流行至今,以会计专业课程为核心,不以职业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为核心。会计教学各课程之间各自为政,授课内容上多有重复,教师之间缺乏交流,结果是: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教师教学资源浪费严重,团队实力无从体现。 

(四)灌输式课堂教学 

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因为套用了传统的本专科会计教学模式,所以会计课堂教学仍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在“学术教学”、“演绎理论”和“课程”的共同作用下,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灌输模式,费时费力,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

(五)以师为本。以书为据 

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本专科会计教学模式一样,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教师按部就班地讲授课本知识,学生得到的大多是书本层面的知识。 

(六)止于模仿 

在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下,学生模仿例题学会了编制分录、编制报表,但并没有真正会运用,“熟练”不够,当然难以“生巧”,一到工作岗位上,仍是一脸茫然。 

(七)应试教学 

传统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以会计专业课程为核心,每门课程都要考试,“考考考,教师的法宝;考考考,学生的比较”,师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都要适应应试教学的考核方式。 

总之,由于套用有余、扬弃不足,结果使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成为本科会计教学的“压缩饼干”,或普通专科会计教学的“克隆”,或者是中专会计教学的“发面馒头”。 

 

二、社会经济发展对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要求 

按照我国的人口实际状况,根据科教兴国战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提高国民素质,保证社会劳动力充分就业,已不是单纯的社会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就广西而言,推进工业化进程,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要求仍然是十分迫切的。而后wto时代国际竞争的加剧,对高职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传统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变革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构建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三、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特征 

(一)“职业工作岗位教学” 

“以胜任会计职业工作岗位为目标”是会计教学模式探讨的起点,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应该是面向对象的,即面向会计职业工作岗位的教学模式,针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开展“职业工作岗位教学”。 

(二)“任务驱动” 

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应该是面向教学任务,以归纳事实形成结论为特征的模式,由一个实际的案例(任务),归纳出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三)岗位模块体系 

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中的内容应该是面向会计职业工作岗位的模块体系,而不是传统的面向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打破原有的以课程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采取以模块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职业工作岗位技能训练为单元、以单元组成模块、以单元训练实现模块功能的全新的教学模式。 

(四)互动式课堂教学 

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模式,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应该是“教师教,学生做;学生练,教师正;学生练,教师核”。 

(五)以岗为本,以职为据 

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应该“以工作岗位为中心,以职业的知识、技术和能力为依据”。 

(六)熟能生巧 

高职会计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不但要模仿案例学会编制分录、编制报表,而且要对所练技能真正做到“熟能生巧”,达到准确、快速的境界。 

(七)“应对教学” 

改“应试教学”为“应对教学”,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以应对求职当时会计职业工作岗位的要求为考核目标,过时的知识是往者已矣,可以不学。考核方式也要以胜任会计工作岗位为标准,以使学生顺利通过应聘面试、实务操作等就业环节为着力点,使学生能够取得与所从事工作岗位相应的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能力和就业优势。

四、构建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一)面向对象原则 

从目标上说,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针对的是会计职业工作岗位;若将岗位分解,就是面向工作岗位要求的技能模块;从教学主客体上说,现代高 职会计教学模式是面向学生、以学生为本的;从具体内容上说,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就是会计职业工作岗位模块及其组合。 

(二)顺序衔接,结构合理。组合恰当 

教学模式是指向教学结构的,是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诸要素在一定时空结构内或某一教学环节中的组合,这就要求纵向教学结构要顺序衔接,横向教学结构要结构合理,教学模块要组合恰当。 

(三)循序渐进原则 

构建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转变观念到拟定计划、组织实施、控制质量,再到结果评估与处理,都需要结合实际,一步一步地、循序渐进地展开。 

(四)成本效益原则 

构建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效益必须大于构建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成本。 

五、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 

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主要是围绕“教出什么样的人”和“怎样教”展开的。从横向结构角度看,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包括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保障体系五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 

从培养目标上看,根据会计从业人员按工程型会计人才、技术型会计人才和技能型会计人才的分类,笔者认为,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为企事业单位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会计人才上;在企事业单位中,他们的职位定位在中层管理人员、白领、高级蓝领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上,要求具备相应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知识结构和实践技巧。 

1.技术型会计人才。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为主,并进行适当的财务管理和会计分析,其工作的侧重点是进行会计核算,但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注重智能运用,能根据所产生的会计信息进行会计分析、会计预测、会计决策,有较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能为企业管理提供意见和建议等。 

2.技能型会计人才。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为主,工作的重点是进行会计的核算和监督,具备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会计核算和计算技术,能操作计算机和会使用会计软件,并最终能编制真实可靠的会计报告。 

(二)教学目标 

从教学目标上说,就是要求工作岗位单元训练熟练透彻、岗位模块专而精通、职业模块应聘成功! 

(三)教学的内容 

根据“面向对象”的原则,职业工作岗位用什么就教什么,职业工作岗位需要什么就训练什么。在设计会计职业工作岗位知识、技术和能力训练单元和模块时,根据会计职业岗位分工来研究确定各自要知、要会和要做的知识、技术和能力模块,一个职业工作岗位对应于一个模块组合,每个模块又包括若干个技能单元,每个单元就是会计岗位技能训练的基本单位,会计职业工作岗位的所有模块就构成高职会计教学的内容。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考虑: 

1.实行订单式培养的,通过校企共同协商,把绝大部分或全部模块的设置权交给用人单位,由用人单位制定职业工作岗位要求。 

2.学院自行培养的,通过行业调查研究,组织教师和行业会计专家一起制定具有行业性、实用性、操作性、标准性和及时性的会计工作岗位实训单元方案。 

3.突出重点,通过对模块合理组合,对模块提供的时间多少、训练强度的高低,进行综合考虑,突出要强化的内容。并通过安排学生到模拟公司或真实的企事业单位工作,进行务实性岗位技能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形成一套有针对性的考核办法。 

4.强化职业工作岗位素养。在会计职业道德方面,核心是教会学生做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学好专业技术的同时,更应当学会如何运用这些技术为企业处理纷繁的事务。 

计算机实用技能方面,要求能操会用,开设widows200/xp/98操作技术、网络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会计软件应用技术、erp应用技术等训练模块。 

在职业外语方面,要能看懂英文报表,会用英报表,会说日常英语,开设英语或东盟各国的语言训练模块。 

(四)教学方法 

在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中,不管是案例教学,还是对实务直接操作,都要普遍运用面向对象的任务驱动式归纳方法,要创新案例教学,即案例教学加公司工作的方式。在运用模块或单元案例教学法之后,安排学生到模拟公司工作,可将一个教学班分成两个公司,每个学生在公司担任不同职务,他们有相应虚拟工资,指导教师应有“总经理”、“总会计师”、“财务总监”和“注册会计师”等角色,开设的部门按照真实公司的划分,如市场开发部、销售部、生产技术部、采购部、财务部、翻译部、办公室、人力资源部、总务部等,每个部门均设部门负责人,由学生担任。总经理(教师)召开企业管理会议,布置工作任务,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负责人(学生)参加会议,会后各负责人向本部门工作岗位(学生)布置工作,各工作岗位(包括会计职业工作岗位)开展工作,教师检查。公司应有的办公设备在合作公司或者模拟实验室里都配备齐全。学生在企业商务运作的环境下,按照实际公司的职能开展工作,将学到的职业工作岗位技能应用到公司的具体业务中,深入体会经济业务发生的各个环节及其详细情况,进行会计核算和管理。在实习的一定阶段,要进行岗位轮换,以更换角色,共同提高。 

(五)保障措施 

第一,增加资金投入,建立以单元知识与技能为系列的会计教学单元库、模块库,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增加内容全面、样板性强的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如集团公司会计实务)等,扩展实验项目内容,使之包括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税务、金融等,提高实验室硬件的档次,配备专职的实验员,实现会计实验室的现代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组建模拟公司、计算机中心、多媒体教学系统等。第二,加大对师资培训力度,增加培训资金投入。第三,落实职业共建项目,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机会和关键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在会计工作岗位上进行实地操作训练,并且随时能够得到会计专家的指导。第四,发挥集体智慧,会计实务专家、会计人员和会计教师一起进行会计职业工作岗位模块的开发的统筹兼顾与方案安排。 

从纵向结构上看,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包括:分析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和学习者特征,教学过程设计与组织策略等。首先分析学习环境;其次用细化技术分解学习任务;再次根据学习者并无经验的特点,用主成分显示技术分析案例。这要求:一是面向过程的每阶段(环节)展开教学设计;二是各环节教学的衔接和配套;三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等等。 

 

六、结语  

总之,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是高职会计教学的核心问题,构建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不揣粗浅,对其进行了探讨,其中难免挂一漏万,请方家批评指正。 

篇8

进步国民素质,促进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是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方略之一,也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的所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就是要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以职业教育为手段,以使学生能胜任职业岗位工作为要求,以使学生充分就业为目的的教育。高等职业技术会计教育是以培养“胜任会计职业工作岗位要求人才”为目标的会计教育,胜任会计职业工作岗位要求是探讨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逻辑出发点。

会计职业是会计职员所从事的职业,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注册会计师、企业会计和行政事业会计。

会计工作岗位是指一个单位会计机构内部根据业务分工为实现会计的核算、监视和治理职能而设置的岗位。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纵的实验活动方式。教学模式的纵横两种教学结构中,纵向教学结构是指教学过程中各阶段、环节、步骤及其相互联系,表现为一定的程序;横向教学结构则是指构成现实教学活动的各要素,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因素的相关联系,表现为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诸要素在一定时空结构内或某一教学环节中的组合。

一、传统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特点

传统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是在传统的本专科会计教学模式上发展而来的,相应地具有传统的本专科会计教学模式的一些特点,主要有:

(一)“学术教学”

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套用了传统的本专科会计的教学思想,基本上还是“学术教学”,有的只是简单地把“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专门人才”改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开一些实践课,所做的还是“学术教学”。

(二)演绎理论

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沿用了传统的本专科会计教学演绎理论的思维方式,让本无实践经验的学生接受抽象“完美”的理论。

(三)课程体系

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仍然沿用传统的本专科会计教学模式,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的做法流行至今,以会计专业课程为核心,不以职业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为核心。会计教学各课程之间各自为政,授课内容上多有重复,教师之间缺乏交流,结果是: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教师教学资源浪费严重,团队实力无从体现。

(四)灌输式课堂教学

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由于套用了传统的本专科会计教学模式,所以会计课堂教学还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在“学术教学”、“演绎理论”和“课程”的共同作用下,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灌输模式,费时费力,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

(五)以师为本。以书为据

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本专科会计教学模式一样,夸大“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教师按部就班地讲授课本知识,学生得到的大多是书本层面的知识。

(六)止于模仿

在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下,学生模仿例题学会了编制分录、编制报表,但并没有真正会运用,“熟练”不够,当然难以“生巧”,一到工作岗位上,还是一脸茫然。

(七)应试教学

传统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以会计专业课程为核心,每门课程都要考试,“考考考,教师的宝贝;考考考,学生的比较”,师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都要适应应试教学的考核方式。

总之,由于套用有余、扬弃不足,结果使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成为本科会计教学的“压缩饼干”,或普通专科会计教学的“克隆”,或者是中专会计教学的“发面馒头”。

二、社会经济发展对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要求

按照我国的人口实际状况,根据科教兴国战略,在构建***社会的进程中,进步国民素质,保证社会劳动力充分就业,已不是单纯的社会经济题目,而是一个政治题目。就广西而言,推进产业化进程,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要求仍然是十分迫切的。而后WTO时代国际竞争的加剧,对高职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传统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变革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构建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三、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特征

(一)“职业工作岗位教学”

“以胜任会计职业工作岗位为目标”是会计教学模式探讨的出发点,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应该是面向对象的,即面向会计职业工作岗位的教学模式,针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开展“职业工作岗位教学”。

(二)“任务驱动”

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应该是面向教学任务,以回纳事实形成结论为特征的模式,由一个实际的案例(任务),回纳出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三)岗位模块体系

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中的内容应该是面向会计职业工作岗位的模块体系,而不是传统的面向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打破原有的以课程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采取以模块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职业工作岗位技能练习为单元、以单元组成模块、以单元练习实现模块功能的全新的教学模式。

(四)互动式课堂教学

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模式,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应该是“教师教,学生做;学生练,教师正;学生练,教师核”。

(五)以岗为本,以职为据

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应该“以工作岗位为中心,以职业的知识、技术和能力为依据”。

(六)熟能生巧

高职会计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不但要模仿案例学会编制分录、编制报表,而且要对所练技能真正做到“熟能生巧”,达到正确、快速的境界。

(七)“应对教学”

改“应试教学”为“应对教学”,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以应对求职当时会计职业工作岗位的要求为考核目标,过期的知识是往者已矣,可以不学。考核方式也要以胜任会计工作岗位为标准,以使学生顺利通过应聘口试、实务操纵等就业环节为着力点,使学生能够取得与所从事工作岗位相应的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能力和就业上风。

四、构建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一)面向对象原则

从目标上说,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针对的是会计职业工作岗位;若将岗位分解,就是面向工作岗位要求的技能模块;从教学主客体上说,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是面向学生、以学生为本的;从具体内容上说,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就是会计职业工作岗位模块及其组合。

(二)顺序衔接,结构公道。组合恰当

教学模式是指向教学结构的,是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诸要素在一定时空结构内或某一教学环节中的组合,这就要求纵向教学结构要顺序衔接,横向教学结构要结构公道,教学模块要组合恰当。

(三)循序渐进原则

构建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转变观念到拟定计划、组织实施、控制质量,再到结果评估与处理,都需要结合实际,一步一步地、循序渐进地展开。

(四)本钱效益原则

构建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效益必须大于构建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本钱。

五、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

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主要是围绕“教出什么样的人”和“怎样教”展开的。从横向结构角度看,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包括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保障体系五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

从培养目标上看,根据会计从业职员按工程型会计人才、技术型会计人才和技能型会计人才的分类,笔者以为,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为企事业单位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会计人才上;在企事业单位中,他们的职位定位在中层治理职员、白领、高级蓝领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上,要求具备相应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知识结构和实践技巧。

1.技术型会计人才。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为主,并进行适当的财务治理和会计分析,其工作的侧重点是进行会计核算,但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注重智能运用,能根据所产生的会计信息进行会计分析、会计猜测、会计决策,有较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题目能力和解决题目能力,能为企业治理提供意见和建议等。

2.技能型会计人才。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为主,工作的重点是进行会计的核算和监视,具备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熟练把握会计核算和计算技术,能操纵计算机和会使用会计软件,并终极能编制真实可靠的会计报告。

(二)教学目标

从教学目标上说,就是要求工作岗位单元练习熟练透彻、岗位模块专而精通、职业模块应聘成功!

(三)教学的内容

根据“面向对象”的原则,职业工作岗位用什么就教什么,职业工作岗位需要什么就练习什么。在设计会计职业工作岗位知识、技术和能力练习单元和模块时,根据会计职业岗位分工来研究确定各自要知、要会和要做的知识、技术和能力模块,一个职业工作岗位对应于一个模块组合,每个模块又包括若干个技能单元,每个单元就是会计岗位技能练习的基本单位,会计职业工作岗位的所有模块就构成高职会计教学的内容。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考虑:

1.实行订单式培养的,通过校企共同协商,把尽大部分或全部模块的设置权交给用人单位,由用人单位制定职业工作岗位要求。

2.学院自行培养的,通过行业调查研究,组织教师和行业会计专家一起制定具有行业性、实用性、操纵性、标准性和及时性的会计工作岗位实训单元方案。

3.突出重点,通过对模块公道组合,对模块提供的时间多少、练习强度的高低,进行综合考虑,突出要强化的内容。并通过安排学生到模拟公司或真实的企事业单位工作,进行务实性岗位技能专项练习和综合练习,形成一套有针对性的考核办法。

4.强化职业工作岗位素养。在会计职业道德方面,核心是教会学生做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学好专业技术的同时,更应当学会如何运用这些技术为企业处理纷繁的事务。

计算机实用技能方面,要求能操会用,开设widows200/xp/98操纵技术、网络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会计软件应用技术、ERP应用技术等练习模块。

在职业外语方面,要能看懂英文报表,会用英报表,会说日常英语,开设英语或东盟各国的语言练习模块。

(四)教学方法

在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中,不管是案例教学,还是对实务直接操纵,都要普遍运用面向对象的任务驱动式回纳方法,要创新案例教学,即案例教学加公司工作的方式。在运用模块或单元案例教学法之后,安排学生到模拟公司工作,可将一个教学班分成两个公司,每个学生在公司担任不同职务,他们有相应虚拟工资,指导教师应有“总经理”、“总会计师”、“财务总监”和“注册会计师”等角色,开设的部分按照真实公司的划分,如市场开发部、销售部、生产技术部、采购部、财务部、翻译部、办公室、人力资源部、总务部等,每个部分均设部分负责人,由学生担任。总经理(教师)召开企业治理会议,布置工作任务,财务部分和其他部分负责人(学生)参加会议,会后各负责人向本部分工作岗位(学生)布置工作,各工作岗位(包括会计职业工作岗位)开展工作,教师检查。公司应有的办公设备在合作公司或者模拟实验室里都配备齐全。学生在企业商务运作的环境下,按照实际公司的职能开展工作,将学到的职业工作岗位技能应用到公司的具体业务中,深进体会经济业务发生的各个环节及其具体情况,进行会计核算和治理。在实习的一定阶段,要进行岗位轮换,以更换角色,共同进步。

(五)保障措施

第一,增加资金投进,建立以单元知识与技能为系列的会计教学单元库、模块库,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增加内容全面、样板性强的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如团体公司会计实务)等,扩展实验项目内容,使之包括会计核算、财务治理、治理会计、审计、税务、金融等,进步实验室硬件的档次,配备专职的实验员,实现会计实验室的现代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组建模拟公司、计算机中心、多媒体教学系统等。第二,加大对师资培训力度,增加培训资金投进。第三,落实职业共建项目,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机会和关键能力的练习,使学生在会计工作岗位上进行实地操纵练习,并且随时能够得到会计专家的指导。第四,发挥集体聪明,会计实务专家、会计职员和会计教师一起进行会计职业工作岗位模块的开发的统筹兼顾与方案安排。

从纵向结构上看,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包括:分析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和学习者特征,教学过程设计与组织策略等。首先分析学习环境;其次用细化技术分解学习任务;再次根据学习者并无经验的特点,用主成分显示技术分析案例。这要求:一是面向过程的每阶段(环节)展开教学设计;二是各环节教学的衔接和配套;三是循序渐进,由浅进深等等。

六、结语

篇9

会计工作岗位是指一个单位会计机构内部根据业务分工为实现会计的核算、监督和管理职能而设置的岗位。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实验活动方式。教学模式的纵横两种教学结构中,纵向教学结构是指教学过程中各阶段、环节、步骤及其相互联系,表现为一定的程序;横向教学结构则是指构成现实教学活动的各要素,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因素的相关联系,表现为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诸要素在一定时空结构内或某一教学环节中的组合。

一、传统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特点

传统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是在传统的本专科会计教学模式上发展而来的,相应地具有传统的本专科会计教学模式的一些特点,主要有:

(一)“学术教学”

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套用了传统的本专科会计的教学思想,基本上仍是“学术教学”,有的只是简单地把“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专门人才”改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开一些实践课,所做的仍是“学术教学”。

(二)演绎理论

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沿用了传统的本专科会计教学演绎理论的思维方式,让本无实践经验的学生接受抽象“完美”的理论。

(三)课程体系

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仍然沿用传统的本专科会计教学模式,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的做法流行至今,以会计专业课程为核心,不以职业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为核心。会计教学各课程之间各自为政,授课内容上多有重复,教师之间缺乏交流,结果是: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教师教学资源浪费严重,团队实力无从体现。

(四)灌输式课堂教学

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因为套用了传统的本专科会计教学模式,所以会计课堂教学仍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在“学术教学”、“演绎理论”和“课程”的共同作用下,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灌输模式,费时费力,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

(五)以师为本。以书为据

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本专科会计教学模式一样,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教师按部就班地讲授课本知识,学生得到的大多是书本层面的知识。

(六)止于模仿

在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下,学生模仿例题学会了编制分录、编制报表,但并没有真正会运用,“熟练”不够,当然难以“生巧”,一到工作岗位上,仍是一脸茫然。

(七)应试教学

传统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以会计专业课程为核心,每门课程都要考试,“考考考,教师的法宝;考考考,学生的比较”,师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都要适应应试教学的考核方式。

总之,由于套用有余、扬弃不足,结果使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成为本科会计教学的“压缩饼干”,或普通专科会计教学的“克隆”,或者是中专会计教学的“发面馒头”。

二、社会经济发展对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要求

按照我国的人口实际状况,根据科教兴国战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提高国民素质,保证社会劳动力充分就业,已不是单纯的社会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就广西而言,推进工业化进程,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要求仍然是十分迫切的。而后WTO时代国际竞争的加剧,对高职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传统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变革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构建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三、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特征

(一)“职业工作岗位教学”

“以胜任会计职业工作岗位为目标”是会计教学模式探讨的起点,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应该是面向对象的,即面向会计职业工作岗位的教学模式,针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开展“职业工作岗位教学”。

(二)“任务驱动”

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应该是面向教学任务,以归纳事实形成结论为特征的模式,由一个实际的案例(任务),归纳出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三)岗位模块体系

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中的内容应该是面向会计职业工作岗位的模块体系,而不是传统的面向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打破原有的以课程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采取以模块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职业工作岗位技能训练为单元、以单元组成模块、以单元训练实现模块功能的全新的教学模式。

(四)互动式课堂教学

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模式,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应该是“教师教,学生做;学生练,教师正;学生练,教师核”。

(五)以岗为本,以职为据

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应该“以工作岗位为中心,以职业的知识、技术和能力为依据”。

(六)熟能生巧

高职会计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不但要模仿案例学会编制分录、编制报表,而且要对所练技能真正做到“熟能生巧”,达到准确、快速的境界。

(七)“应对教学”

改“应试教学”为“应对教学”,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以应对求职当时会计职业工作岗位的要求为考核目标,过时的知识是往者已矣,可以不学。考核方式也要以胜任会计工作岗位为标准,以使学生顺利通过应聘面试、实务操作等就业环节为着力点,使学生能够取得与所从事工作岗位相应的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能力和就业优势。

四、构建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一)面向对象原则

从目标上说,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针对的是会计职业工作岗位;若将岗位分解,就是面向工作岗位要求的技能模块;从教学主客体上说,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是面向学生、以学生为本的;从具体内容上说,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就是会计职业工作岗位模块及其组合。

(二)顺序衔接,结构合理。组合恰当

教学模式是指向教学结构的,是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诸要素在一定时空结构内或某一教学环节中的组合,这就要求纵向教学结构要顺序衔接,横向教学结构要结构合理,教学模块要组合恰当。

(三)循序渐进原则

构建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转变观念到拟定计划、组织实施、控制质量,再到结果评估与处理,都需要结合实际,一步一步地、循序渐进地展开。

(四)成本效益原则

构建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效益必须大于构建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成本。

五、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

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主要是围绕“教出什么样的人”和“怎样教”展开的。从横向结构角度看,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包括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保障体系五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

从培养目标上看,根据会计从业人员按工程型会计人才、技术型会计人才和技能型会计人才的分类,笔者认为,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为企事业单位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会计人才上;在企事业单位中,他们的职位定位在中层管理人员、白领、高级蓝领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上,要求具备相应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知识结构和实践技巧。

1.技术型会计人才。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为主,并进行适当的财务管理和会计分析,其工作的侧重点是进行会计核算,但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注重智能运用,能根据所产生的会计信息进行会计分析、会计预测、会计决策,有较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能为企业管理提供意见和建议等。

2.技能型会计人才。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为主,工作的重点是进行会计的核算和监督,具备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会计核算和计算技术,能操作计算机和会使用会计软件,并最终能编制真实可靠的会计报告。

(二)教学目标

从教学目标上说,就是要求工作岗位单元训练熟练透彻、岗位模块专而精通、职业模块应聘成功!

(三)教学的内容

根据“面向对象”的原则,职业工作岗位用什么就教什么,职业工作岗位需要什么就训练什么。在设计会计职业工作岗位知识、技术和能力训练单元和模块时,根据会计职业岗位分工来研究确定各自要知、要会和要做的知识、技术和能力模块,一个职业工作岗位对应于一个模块组合,每个模块又包括若干个技能单元,每个单元就是会计岗位技能训练的基本单位,会计职业工作岗位的所有模块就构成高职会计教学的内容。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考虑:

1.实行订单式培养的,通过校企共同协商,把绝大部分或全部模块的设置权交给用人单位,由用人单位制定职业工作岗位要求。

2.学院自行培养的,通过行业调查研究,组织教师和行业会计专家一起制定具有行业性、实用性、操作性、标准性和及时性的会计工作岗位实训单元方案。

3.突出重点,通过对模块合理组合,对模块提供的时间多少、训练强度的高低,进行综合考虑,突出要强化的内容。并通过安排学生到模拟公司或真实的企事业单位工作,进行务实性岗位技能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形成一套有针对性的考核办法。

4.强化职业工作岗位素养。在会计职业道德方面,核心是教会学生做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学好专业技术的同时,更应当学会如何运用这些技术为企业处理纷繁的事务。

计算机实用技能方面,要求能操会用,开设widows200/xp/98操作技术、网络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会计软件应用技术、ERP应用技术等训练模块。

在职业外语方面,要能看懂英文报表,会用英报表,会说日常英语,开设英语或东盟各国的语言训练模块。

(四)教学方法

在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中,不管是案例教学,还是对实务直接操作,都要普遍运用面向对象的任务驱动式归纳方法,要创新案例教学,即案例教学加公司工作的方式。在运用模块或单元案例教学法之后,安排学生到模拟公司工作,可将一个教学班分成两个公司,每个学生在公司担任不同职务,他们有相应虚拟工资,指导教师应有“总经理”、“总会计师”、“财务总监”和“注册会计师”等角色,开设的部门按照真实公司的划分,如市场开发部、销售部、生产技术部、采购部、财务部、翻译部、办公室、人力资源部、总务部等,每个部门均设部门负责人,由学生担任。总经理(教师)召开企业管理会议,布置工作任务,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负责人(学生)参加会议,会后各负责人向本部门工作岗位(学生)布置工作,各工作岗位(包括会计职业工作岗位)开展工作,教师检查。公司应有的办公设备在合作公司或者模拟实验室里都配备齐全。学生在企业商务运作的环境下,按照实际公司的职能开展工作,将学到的职业工作岗位技能应用到公司的具体业务中,深入体会经济业务发生的各个环节及其详细情况,进行会计核算和管理。在实习的一定阶段,要进行岗位轮换,以更换角色,共同提高。

(五)保障措施

第一,增加资金投入,建立以单元知识与技能为系列的会计教学单元库、模块库,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增加内容全面、样板性强的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如集团公司会计实务)等,扩展实验项目内容,使之包括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税务、金融等,提高实验室硬件的档次,配备专职的实验员,实现会计实验室的现代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组建模拟公司、计算机中心、多媒体教学系统等。第二,加大对师资培训力度,增加培训资金投入。第三,落实职业共建项目,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机会和关键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在会计工作岗位上进行实地操作训练,并且随时能够得到会计专家的指导。第四,发挥集体智慧,会计实务专家、会计人员和会计教师一起进行会计职业工作岗位模块的开发的统筹兼顾与方案安排。

篇10

会计专业是社会经济学科领域,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但是当前,会计实践教学还是不尽人意。

一、当前实践教学的问题

当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是社会当中讨论较多的话题。学校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对比以前是有很大的进步,体现在教学内容上的更新程度和实践教学时间的加大上。但是仍然是有很大的差距。当前的实践教学难点是整个体系不合理。

二、如何进行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

作为一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包括:实践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目标、师资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时间安排。

1.实践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合理,目标明确

实践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目标应当服务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包含两类:一是综合性课程、二是专业性课程,因专业及培养目标不一而有所不同。就企业会计专业而言,综合性课程的顺序是:《基础会计实训》—《中级财务会计实训》—《财务报表分析实务》—《审计实务》—《ERP沙盘企业资源规划模拟》—《财务管理实务》。专业性的课程有:《成本会计实训》、《企业纳税实务》、《会计电算化实务》。针对企业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财务管理实务》可以不作要求,而财务管理专业则应作要求。

实践教学的目标应当是明确的——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一线操作能力。实践教学的课程,应不打折扣,要跟现实相一致。而现实的情况是:首先,很多老师在思想上轻视,认为仅仅是模拟,八九成真实就可以了,甚至是七八成,效果自然会打折扣。这种观念的存在致使我国的实践教学落后于国外,国外一般都是真实的数据;其次,实践课程的教学应该是针对现实的业务或岗位。像《中级财务会计实训》就是针对账务会计这个职位的,《纳税实务的实践》就是针对企业纳税申报的,《成本会计核算实务》,就是针对生产性制造企业的产品成本核算的。培养方案应明确标示实践课程要达到的要求,并在开课时向老师和学生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

2.实践教学的师资建设——老师即上课,又到财会的岗位上兼职,同时编写实训教材

实践教学体系中师资建设是难点,因为当前国内的会计行业从业者与教学人员基本脱节。教师都是理论型,学术性人才,而有从事会计岗位的人员要么较低层次理论水平不够,要么是高学历且丰富经验,不愿上讲台;并且学历高经验丰富的人才很少,在企业或社会中的待遇远远高于当老师。当前有院校提出请一些事务所或企业的财务经理、主管到学校,给学生开讲座,或有少量的能上课,但远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师资需要,尤其是当实践教学需要提高到百分之四五十情况下,根本是无没法满足的。

如何解决师资问题?只能自行培养。理由是,所有的学校一般具备学术氛围,而不具备企业条件;企业的高端人才一般不太会来当教师。那么,学校如何把现有的教师培养成双师型,或实践型教师呢?这正是实践教学体系难于开展的症结所在,人是第一要素。要培养实践型老师两种方法:一是让老师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做助手,二是老师到企业上岗从事财务工作。第二种方式适合于学校拥有校办企业的学校,并且即使有校办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也不能满足数量规模。所以更多的老师应该去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具体的做法可以是如下运作:

让老师带一个班的实践课程。由学校或老师联系,签订合同,约定违约条款,让老师去事务所,让老师带课题任务到企业去兼职做财务,任务是编写实训教材,一个学期编写一本教材。

3.实践教学的教材建设——经济迅速发展,教材内容日变,鼓励年轻教师编写时新的教材

实践教学的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体现。当前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很大的一个特征是陈旧,虽然比以前有很大的改观,但是仍然是过时的。市面上的教材很少能很及时反映现实经济内容的,一般教材体现了二三年前经济生活内容的已经是较新的教材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老师再怎么能教,学生接受的内容仍然是跟当前的经济政策、实际业务不相符的,也就是错误的,所以会有会计老师经常讲错的情况。例如接受捐赠的会计处理、增值税处理、购置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等,前半年是这么做,而过了半年就是错误的处理。这种情况来源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是世界经济事务快速发展的验证,很多时候连企业的会计也是滞后的,需要经常咨询有关机构。所以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的内容是年年变、年年考新内容,只有这样注册会计师们才能得以处理实务。会计学科是社会经济科学,充分体现了国内外经济现象的快速变迁,及经济政策的导向性。

打破“只有教授才能写出教材,年轻人的教材是没水平的”观念。国内的教授往往是教学经验上的丰富,而不是经济社会的信息量的丰富,也就是说几十年的时间经验是纵向的,横向的信息跨度的优势并不明显,有时还教出较多的历史。但是在会计行业中,较多的历史,是没有意义的,应该崇尚专家,且不排斥年轻化。因为会计学方面教材,时效性和实例性的较强,国外的教材充分体现这一点——实例的丰富,时效性强,且应用新技术的方式。所以不要认为准备了五年的教材就是高质量的。会计实践教材应该追求时效性及信息量。

当前市面上的会计实训教材内容陈旧单一,几乎清一色的工业制造业的会计核算,都是甲产品、乙产品、A材料、B材料,不符合当前的现实经济生活,企业的多样性没有得到体现。

如何解决实践教材的这些问题呢?可以跟实践型教师的培养联系起来,建立如下机制:在老师到财会岗位兼职实习的同时,要求老师编写实践教材,作为老师的一个工作任务。一个学期4-5个月,完成一本实践教材的编写,同时带一个班级课程每周4节课的工作量。老师实习的岗位可以规范为:校办企业的会计岗位、事务所的助理岗位、记账公司的记账员,税务师事务所的助理,软件公司的培训员,或编程员。这样实践教材的资料便能保证是反映当前实际的信息。实习老师的工资及工作量核定总额,按两部分的比例计算。如果是校外合作企业,仍然是采用两部分合并。比如记账公司的补助是1000元,加上学校核发的工资部分,两部分合计达到相应总水平即可。所编教材,即按单位职务著作,本校学生用,一次性给予一定的补助后,不再支付其他费用给作者。公开对外发行后,则由学校及作者三七比例分享版权费用收益。

教材内容来源于老师实习工作单位,及当期的政策等内容,包括学生的练习册。到税务师事务所实习的编写《企业纳税事务实训》;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的编写《中级财务会计实训》及各类企业的业务,交通行业的,超市连锁的,家电制造业的等等;到财务软件公司实习的编写《会计电算化实务》。这种做法的优点是,学校能做到保持最时新的实践教学教材,同时科研成果速见成效,也是一种可操作的,持久的。难题是,老师兼职两份工作,增加职业选择的机会,导致跳槽。可以采取一些预防的方法,比如挑选人选、约定违约责任、工资部分延后发放等方法。另者对于跳槽的担忧大可不必,去留是正常现象,不愿做老师的,也不必强求。

4.校内实验室建设——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建设良好的实验室

校内实验室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应根据课程设置配置符合需求的试验室。综合性课程实验室,应按照“手工会计实验—综合会计实验室—审计实验室—ERP沙盘实验室—财务管理实验室”建设;专业性的实验室应建设:成本会计实验室、税务会计实验室、电算化会计实验室。除手工实验室外,每个实验室应按学生座位配置计算机,能连接互联网并可控制。在上相应的实验实务操作时,比如上《纳税实务》课程时,就应该打开国税、地税的相关网站,进行纳税流程的介绍,填写申报表,网上报税的操作。一般网上都提供相应的学习版软件端口。所以通过这样实验训练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直接的操盘手,报税员,网络核算员。又比如上《报表分析实务》课,就可拿证券时报上的上市公司的即时报表进行分析,如国美公司或中石油的报表都可以进行分析。建设这样的实验室也只比那种模拟的、仿真的多不了多少费用,只要增加网络及网络流量费。实际上这种做法就像是在大海边围了个游泳池,而不是在山上做个人工游泳池。

5.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客观评价我国现实,寻求多种建设实习基地的方式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是很困难的。我们经常会拿国外的职业教育来比较,说我们也应该像他们那样做,半工半读,工学结合。但是,就目前状况及未来几年是难于实现的。怎样才能做到到学校和企业联合,实施工学结合?我们先来想一想两个利益实体为什么能结合,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联合。企业关心的是自己的利润,自己的产品、人员人力的补充,除非学校的学生将来是企业的职员;学校关心的是人才的培养,实践技能的提高,没有共同利益,是不可能结合的;工学结合是教育部提倡的,教育部管不着企业。企业无利可图,又没有义务,所以校外实习基地都是流于形式,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实习少而又少。凡是有政府规定的则是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实习,像医生的实习,像军事训练基地,或早期中小学教师的实习,或再早期的国有企业中的实习,这些是真正意义上的实习基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管理者——政府的约束。试想我们的校办企业如果不是因为有共同的管理者约束,会不会接受学生实习,成为实习基地,这些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回顾一下历史的变迁,再展望5年或10年的发展,政府会不会去约束学校与企业的实习基地的事情?短期内肯定不会。

所以得出的结论是,类似国外的工学结合的实习基地模式只能是理想化的,在目前的国内是难于实现的。因为没有外部环境,没有企业环境,没有法律约束,是不可能一厢情愿做的事情。

那么是否意味校外实习基地就不可能建设?当然不是,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是必须的,只是需要考虑更多,更符合的方式。在当前,实习基地的建设只能是在寻求共同利益、互利互惠条件下,以协议的方式建立。正真意义上的会计专业实习基地的是: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协会、记账公司,(银行、超市收银、收费站收银是否可看作是一种对象)。运作的方式可以是松散的协议方式,比如时下的大部分院校都跟会计师事务所签订实习基地协议,这是一种互利的松散的方式;第二种是严格意义上的合同或协议,也可理解成委托培养的形式,这需要三方(学校、学生、企业)的协议。费用的发生、风险预防及教育政策的许可都是考虑的因素,还会涉及学生的详细时间安排等问题。会计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中,还存在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实习基地容纳量的限制,会导致有一部分学生安排不了。

6.时间安排——合理安排理论、实践教学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上,应以学期为单位,本科四年8个学期,第8个学期可设置为校外实习,从第二至第七个学期实训实践课程逐渐加大,第七个学期主要在校内实验室进行实训。专科三年类似,最后一个学期校外实习,第五个学期主要在校内实验室。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要实现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实操能力强的人才,必须加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全面建设:构建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并明确课程目标,加强师资的实践型培养,安排老师实践,同时编写符合现实的实践教材;建设良好的实验室,利用互联网的信息资源;寻求多渠道的、可行的方式建设更多的校外基地,同时合理做好时间规划,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会计人才。并且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践型师资的培养及合适的实践教材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永文.加强实践教学提高育人质量[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2006(01).

[2]张义平.基于现代工业技术发展的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

[3]张健.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建构[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4]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篇11

(一)实训教学目标缺乏指导性

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会审专业的实训教学目标主要是结合市场对会计、审计岗位的需求,加大实训教学力度,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会计、审计技术应用型人才。但在实际中,由于审计实训教学素材少、难度大,效果差等原因,明显存在突出会计,弱化审计实训教学安排,实训计划不合理等现象,致使会审专业与会计专业的实训教学在实质上没有太大区别。会审专业的实训教学目标没有细化,没有特色,使实训教学目标的指导性作用被弱化。

(二)实训建设体系构建不均衡

会审专业实训建设包含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大部分,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这两部分建设不均衡现象。硬件建设中高职高专更为关注可直接购买或引进的实训工具建设和挂图及模型建设,而忽视教材建设,特别是参考较少需要自主编制的实践教材,如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实训教材。软件建设中高职高专更为关注易于实施的教师实践能力建设,而忽视了实训教学方法建设,特别是对案例教学、教学软件运用教学没有深入研究,对“合作制”“仿真制”实训模式盲目引入。没有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实训课程设置不合理

大多数高>文秘站:设计的,只是简单对等安排,缺乏专业特色分析。其次,会计、审计各专业主干实训课程之间联系密切,存在一定的先后顺序,但绝大多数高职高专只关注课程知识结构上的先后关系,忽略了课程知识体系上的互补性,没有充分整合课内实训和单列实训课程,将会计和审计的实训融合寄托在综合实训上,浪费了有限的实训资源和时间,降低了课内实践和单列实践课程的效果。

(四)实训教学素材单一

目前会审专业实训教学素材存在会计实训素材一边倒。审计实训素材匮乏、单一的现象。大多数高职高专审计实训多以审计过程的单项实训项目设计为主,缺乏系统性。从仿真实训上看,审计实训软件匮乏,主要针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如《审计实训教材软件》、《审易465审计模拟教学软件》,没有涉及内部审计的实训软件,无法满足内部控制时代的岗位需求。且审计教学软件提供的案例跨越时间短,经济业务变化少,训练类型单一,多为差错舞弊的账项审计类型,无法提供对被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等重要审计环节训练,与实际审计存在很多差异。

(五)实训教学资源分配不科学

会审专业会计、审计实训虽然在实训课时安排上相当,但从实训资源应用及效果上看,审计实训差很多。从教学师资分配上看,没有合理分配和运用实践型教师资源。课内实训大多由理论课教师教授,主要是针对理论要点的理解和训练,缺乏实训指导性。而“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要求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也要教授理论课程。造成单设实训课在实训课程比例逐渐增大的教改趋势下,没有足够的实践教师担任,实训课程效果参差不齐。

(六)教师队伍实训能力不足

目前各高职高专都很关注“双师队伍”建设,加大教师到企业锻炼的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实践锻炼时间短或不连续,财务、审计部门等问题,老师很难真正深入系统的参与企业的账务核算、财务管理,甚至对会计流程基本的十大岗位都没有全部体验。审计实践也顶多完整参与一两项审计业务,对审计职业判断培养、审计方法的运用、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审计沟通技巧等的理解不够透彻。其三,大多数专职教师对会计、审计领域改革热点和政策走向不了解,不熟悉,知识陈旧,不能适应实践岗位发展需要,直接影响培养学生的效果。

二、高职高专会审专业实训建设措施

(一)合理定位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会审专业是“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教育,专业具有开阔的就业范围。即可从事会计工作、又可从事审计工作。基于设立初衷,专业培养定位应以就业为导向,定位于培养地区中小企业的骨干会计人员、基层会计管理人员、内部审计人员和理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方向,应针对会计、审计两种岗位要求,重点提升学生会计、审计岗位的职业判断、专业基本实践技术、管理理念、软件应用能力、内部控制、资产评估等方面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建立完整的专业实训建设体系

注重专业实训建设体系的均衡发展。以专业为分界,课程为核心,实训为基础进行系统构建。硬件建设中除继续加强实训工具建设和挂图及模型建设外,应加大实训教材建设。在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两者并重,后者优先的指导下,加强实训素材组织实例化和模拟课程的制作。根据专业标准化管理的需要,规定每门课程素材的基本标准,建立课程实训教材开发制度,纳入各高职高专的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实现既符合课程的内涵要求,又利于课程间的协调。软件建设方面,重视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关注实训教学方法研究,建立研究团队,推行案例教学和教学软件运用教学,科学引入“合作制”和“仿真制”实训模式。 (三)科学安排实训课程

课程安排是实训教学建设的基础,应依据专业知识体系特点,结合行业需求,科学组合。单列实训课程以专业必备实训课程为主。适当考虑会计和审计中运用广泛的实践技能。必备课程包括会计基础实训、中级财务会计实训、纳税实务实训、审计学原理实训、社会审计实训,增设课程是内部会计控制实训和会计报表实训,它们不仅是会计、审计岗位中广泛运用的技能需求,也是内控时代的必备技能需求。课内实训主要以补充单列实训的课程为主。如设立成本会计课内实训让学生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综合实训打下基础:设立会计电算化课内实训培养学生常见会计软件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为完善会计基本技能作补充:设立内部审计课内实训、资产评估课内实训培养学生内部审计和资产评估的基本操作技能,为审计实训技能作补充。综合性实训课程则包括理财之道软件实训、ERP沙盘模拟演练、会计实务模拟实训、审计软件综合实训。旨在培养学生的会计管理、审计分析等专业技能综合运用能力。

(四)优化实训教学资源

首先,应该充分挖掘课内实训和单列实训课程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实训顺序,节约实训资源和时间成本。大一下学期为基本技能学习期,开设会计基础、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出纳实训)等,主要针对会计基本技能的掌握,重点是学生对手工做帐各环节实际操作的掌握和理解。大二上学期是会计基本技能巩固期。开设中级财务会计(以下简称中财)一阶段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纳税实训等,主要锻炼会计岗位实操技能,重点是在中财实训中增加会计流程实训内容。大二下学期是会计与审计基本技能互补关键期,开始引入审计基本技能。大三上学期是会计与审计专业技能融合期,主要侧重会计综合实训、各类审计实训。会计实训结果可作为审计实训素材。大三下学期是专业综合技能巩固期,该阶段主要是专业实习,同时以导师制方式安排审计综合实训,作为毕业考核,进而实现学生多角度,多渠道的实践锻炼。

其次,分阶段、合理进行不同教师角色的分工和配合,注重教学过程的标准化。在教师队伍实践能力较弱阶段,实践课程尽量安排实践能力强的教师为主导教师。理论课老师为助教。既能保证实践课授课效果。又为理论课老师积累实践经验提供了一种途径。在教师队伍实践能力均衡阶段,则可将理论课和课内实训交由同一老师教授,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上单列实训或综合实训课。

(五)丰富实训教学内容

实训教学内容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专业素养培养方向的要求进行补充。学生综合实践技能包括基本素养、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创新技能。基本素养除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等外,应补充专业沟通能力:专业基本技能除会计和审计软件应用、会计基础规范要求的基本技能(如凭证编制、发票识别、账簿登记等)、会计和审计的基本职业判断等外,应补充基本职业道德素养培养、考取从业资格证。专业技能除了对会计、审计循环各岗位职责和岗位专业技能的把握,会计报表分析、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综合分析外、还应增加不同类别审计步骤中的专业应用文写作、专业分析方法与沟通能力的综合运用。

(六)优化实训教学方法

实训教学方法的使用应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关注学生知识体系、接受能力、学习兴趣,认真分析各实训教学方法的优劣,阶段化地推进和优化教学方法。首先,高职高专应充分挖掘案例教学、教学软件运用教学的优势,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上广泛推行。将高职高专及下属实体的财务、内部审计实例编入案例或实训教材。提升教材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其次。有效组合“合作制”和“仿真制”。由于会计和审计性。“合作制”不适合进行大批量学生的实训,故应本着双赢的原则,实行订单式培养,为合作企业提供优秀的毕业生,提供企业的后续教育或高层次的专业培训:合作单位为高职高专提供老师实习岗位,提供实践素材,提供高级专业人员的专题讲座等。“仿真制”能为学生提供和实际工作一致的实践锻炼,但受会计种类单一性、业务特殊性和制作成本高的局限。故应该扬长避短,根据培养目标面对的就业主体。选择对应会计种类的仿真模拟案例,并将其放在会计、审计综合实训中,而将仿真案例中的特殊业务作为相关专业教学的案例素材。

(七)强化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篇12

二、构建会计电算化实训型教学体系

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迅猛,急需具备会计核算能力、纳税申报能力以及会计软件应用能力的会计人员。但目前中小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队伍不稳定,人才缺口也相当大,因此,中小企业是吸收高职院校财务类专业毕业生的重要支柱。高职院校培养会计电算化技术性人才,应根据所在地区的经济结构,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制定出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会计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方案。而在会计软件应用能力人才培养中,须重点构建会计电算化实训型教学体系。

(一)课程体系中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重

高职院校三年学年制中,第一学年第1学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第2学期开展会计电算化的理论课和基础实践操作课,这门课程需要在机房完成,包括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内容,都要适时、适度地加到该课程中。第二学年,根据第一学年的内容,设置更为深入的课程内容,重点包括各行业企业的会计软件操作,特别是社会上主流的会计操作软件。第三学年第1学期的课程设置为实训课,主要内容是中小企业的相关会计软件应用的实验操作,整个做账的流程,设立详细的资料。这学期是学生集中实训的时期,将前两个学年的理论知识和实操知识灵活运用,不断提升学生的会计软件综合操作能力。

(二)加重单项课程的实践环节

针对中小企业的用人需求,结合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各项标准,在加大实践性课程比重的基础上,第二学年的2个学期,在基本专业理论课中,额外开设纳税申报环节课程及成本核算的单项实践内容。

(三)将电算化教学内容融入到会计专业相关的理论课中

在会计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课中增加与会计电算化教学相关的实操演练,让理论与实际有效联系,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教师教学的延伸。

三、实训型教学体系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确定课程定位和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是“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服务社会的技术性应用型人才。会计电算化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职业技能课程,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必须要通过该课程。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第一学年中需要开设基础会计、计算机基础,第二学年根据第一学年的课程,继续开设中级会计实务、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与会计电算化相互结合,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学生,清楚人才培养的方向。

(二)采用逆向思维方法教学,促进双向进步

会计电算化教学让学生熟悉各种会计软件的操作方法、操作环境,而且还需要学生在操作软件过程中,懂得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需要从问题出发,向前一步寻找原因,一环扣一环,逆方向去思考和判断,便能理清操作流程,分辨容易出错的地方。例如在固定资产系统日常业务处理过程中,遇到期末与总账不平衡,固定资产系统不能结账,根据常规操作顺序,“资产增加—计提折旧—资产减少—凭证审核记账—期末对账结账”,反方向逐一分析和检查,就可以找到原因并加以解决。同样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适当地运用逆向思维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能有效掌握软件操作并及时发现业务操作过程中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三)创造良好的实训型教学环境

应在校内建立实践性教学基地,如会计基础实训室、财务管理实训室、ERP沙盘模拟实验室,会计电算化专用多媒体实验室等,与学院的公共机房相分离,做到实训室1个专任会计电算化任课教师、2个会计电算化实训专员,保证机房可以分配给30到50人规模的班级,达到一人一台计算机的基本配置,满足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会计电算化综合业务实训等课程的基本需求。在机房建设中,要配备常规教学需要的用友软件及中小企业日常业务需要的金蝶软件,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多媒体实验室。校外应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例如与银行设立订单班,培养银行业务需要的人才;与会计师事务所达成协议,分配相关的实习生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有资源的高职院校可以与某些会计师事务所挂靠,成立会计服务机构,对外记账、验资、审计等业务,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真实接触实际业务,提高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进而创造良好的实训教学环境。

(四)开展项目化教学设计

项目化教学,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根据划分的工作任务选择和组织教学内,目的明确,教学效果相对明显和容易达到教学目标。如根据企事业会计电算化岗位的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将传统的教学内容重新设置,规划项目名称,分为软件推广、财务会计、人事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成本核算管理等,每个项目定义相关的能力训练任务,例如软件推广,则学习初始和探索财务软件;财务会计则需要学习建立账套,设置基础档案,初始化账套,处理财务日常业务、出纳往来款业务等;人事工资管理,则需要学习初始化人事工资系统,处理计提个人所得税、福利费和各项保险费用、工资业务;固定资产管理,则需要学习初始化固定资产,固定资产计提;成本核算管理,需要学习设置成本核算方法。把任务作为课堂的能力训练,开展项目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五)以赛促改,提高学生实操能力

全国高职院校会计技能大赛从2012年开始,影响着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会计技能大赛,就是模拟企业的会计操作流程,分岗位完成相关的任务,分团体赛和个人赛,得分高者胜出。高职院校财务专业组队派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能提高会计专业的影响力,同时也可以利用全国大赛,配备更好的教学软件和环境,让学生在大赛的前期准备阶段,积极参加院校为选拔人才而设立的各种校级会计技能竞赛。在不同层面、不同环境下,渲染实际操作造就会计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培训能力,提高院校的知名度和招生实力。

篇13

二、构建科学有效的校企“双元”育人机制

校企“双元”育人现代学徒制模式实施中的一大困境是尚未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校企双方应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共合作、共育人、共管理”全面合作机制。1.校企共合作。学校成立领导小组,建立指标体系对企业进行研判,与合作企业签订现代学徒制专项项目。为有效促进深度产教融合,实现企业服务学校人才培养、产出成果促进企业发展,校企双方应整合资源、挖掘共赢点、搭建平台,形成长效合作机制[3]。一是整合资源建设“校中厂”“厂中校”,学校购入所需平台、设备等,建设现代化企业办公区域;企业师资和“师傅”入驻,进行工作制度和企业文化建设,实现员工在学校办公学习、学生在工作中实践学习。二是搭建平台建设产业学院,充分发挥企业重要教育主体作用,将企业需求融入高职财会类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人才培养延伸至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品升级、企业服务、学生创业、员工培训等方面。2.校企共育人。校企“双元”育人应体现教育性和职业性。构建“工学贯通”“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有效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同时,通过高等职业教育,为想要提升学历的学生进行教育保障。结合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岗位适应性和综合能力。聚焦新技术新要求,校企共建双师教师实践基地,培育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强化师资技能培训、社会培训、技术应用创新与成果转化,支撑新兴技术技能人才培养。3.校企共管理。在校企“双元”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实践中,通过签订专项协议、三方协议、师徒协议、成立专项工作小组等,在工学结合的教学组织中,以学校为主导单位,企业全力配合各项管理工作。这种管理方式有利于划分校企双方的责权利,彼此分工明确,提升管理效率。学校作为主导的管理方式,在以企业的生产实际引领教学的“双元”育人模式中,有利于保障人才培养的连贯性、统一性和有效性,激发校企双方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4]。

三、以行业企业发展为导向进行专业建设

(一)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的对应性

数字经济下,会计职能由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技术由传统财务向智能财务转型[5],导致高职院校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不利于现代学徒制的有效运行。学校应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分析学生就业方向,专业建设对接行业企业需求、课程体系对接职业岗位、教学过程对接业务流程、教学内容对接工作任务,形成“行业企业—岗位—业务—教育”四链闭环衔接,通过教学组织、课程建设与开发、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思政育人、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等内容,打造会计信息管理专业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当下,财会行业企业全面升级转型,企业财务呈现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财务自动化体现为利用设备和机器,预先编制好流程及程序,在人工干预较少的情况下,自动地完成部分或全部财务操作。财务实时化主要体现在企业共享所有信息资源的基础上,财务数据及时、动态、对称同步。财务数字化是财务信息化的进阶,业务转化为数字,利用智能化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和管理。财务智能化是人工智能在财务领域的延伸应用,包括可视化、机器学习、语言处理等技术。会计信息管理源于会计,专业人才具有很多的岗位选择,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呈现“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可持续发展”。专业人才就业首岗面向传统会计核算和大数据业务财务技术人员,向会计信息系统运用、维护、销售岗位迁移。未来向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发展,其中目标岗位包含会计信息主管、会计主管和ERP工程师,发展岗位包含首席财务官、信息技术总监和财务经理。数字经济下,企业财务业务大致分为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数据应用四个环节。第一,基于企业内外部会计业务和经济业务信息,以及其他数据源通道,通过业务分析、会计核算等进行信息采集。第二,通过数据清洗确保数据的有效性,通过数据挖掘等方式发现存在的问题,根据业务发展与数据情况建立业务数据算法和模型。第三,利用大数据技术和智能化工具进行问题分析,并呈现可视化数据分析结果。第四,撰写如企业投资分析报告、财务报告等相关数据分析报告,为企业的风险管控、预算编制、纳税规划等经营决策提供支持。

(二)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新形势下,会计信息管理专业需要培养懂业务、擅分析、能设计、助管理的人才。首先,要熟悉经济业务和会计业务的流程与发展过程,并能厘清业务与数据的关系,搭建数据分析框架。其次,要掌握数据分析技术,根据实际问题运用有效的数据分析方法对数据展开分析,针对分析结论提出指导性意见。然后,要具有信息系统设计和数据可视化设计的思维,使信息的传达明确、有效。最终,要服务管理决策,能够依据相应的数据分析结果,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支持。

(三)会计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基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的设置需要如下三个层面的支持[6]。1.会计学课程。会计信息管理不能脱离财务会计,要熟悉企业经济业务和会计业务的流程及处理,能够完成账务处理、财务报表生成和企业纳税申报等业务工作。此类课程的基础课程主要有财务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经济法基础等,核心课程主要有企业财务会计、智慧化税费申报与管理等,专业拓展课程主要有智能出纳业务操作、云财务会计岗位技能训练等。2.数据管理技术课程。对数据的管理体现在两个层次,一是能够使用工具对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分析和应用,二是掌握信息系统的操作、维护与信息安全管理。此类课程的基础课程主要有统计基础、数据库基础、财务大数据基础等,核心课程主要有财务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业财一体化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应用、大数据技术在财务中的应用等,专业拓展课程主要有财务机器人应用与开发、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信息安全与管理等。3.决策管理能力课程。面对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的升级转型,会计信息管理人员更多的要向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服务,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要求具备一定的决策能力。此类课程的基础课程主要有管理会计基础等,核心课程主要有管理会计实务、企业内部控制等,专业拓展课程主要有智能化成本核算与管理、ERP管理会计岗位技能训练、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实训等。

(四)会计信息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校企“双元”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下,校企双方深化产教融合,共建共享专业教学资源。校企共同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及教材,企业挖掘工作岗位任务与技能,有机融入课程体系,教师编写课程讲义、开发相关配套教学资源,满足教学需求。同时,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建立数智化实践教学基地,打造“校中厂”“厂中校”和产业学院,增强实践教育应用。

(五)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师资队伍打造

校企共同进行师资团队建设,利用各自优势,增强师资建设的产教契合度,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协商校企共同制定双师师资管理办法,完善双导师制,明确职责和培养任务,规范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办法。有计划引聘校外行业名师、企业兼职教师,优化“双师型”教学团队结构。依托双师教师实践基地等平台,校企教师双向交流培养,综合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

四、开展“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校企“双元”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特点为学校、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双重教育和管理,校企共同组建学工团队,建设“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分阶段实施教学[7],实现教学现场化和“教、学、做”一体化。第一阶段为第一学年,企业与学校联合招生,签订学生、企业、学校的三方人才培养和招工招生协议,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和“学校学生”的“双重身份”。学生主要学习基础理论和技能课程,包括财务会计基础、管理会计基础等职业基本能力课程,高职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综合素养能力和技能课程,思想道德与法制等思想政治素养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创新创业能力课程。企业师傅入驻学校,进行学生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通过企业参观、个人发展规划等途径,帮助学生体验核算处理、财务分析等岗位工作要求,推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帮助学生适应下一阶段的学习。第二阶段为第三学期到第五学期,依托“校中厂”“厂中校”和产业学院,进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基于典型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把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的实际工作活动作为课程核心,将工作任务与知识学习相结合,校企共同开发、教授工作技能指导课程。以企业师傅入校或学生入企业的形式,积极探索校企轮换弹性学习模式,由学校教师主要承担企业财务会计、财务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等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由企业师傅主要承担智能出纳业务实操、云财务会计岗位技能训练等技能实训课程教学,学生半工半读,学练结合,为过渡到工作岗位做准备。第三阶段为第六学期,学生进入学徒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轮岗培养掌握岗位所需的技能,由企业考核,双向选择就业。校企共同落实好实训工资、津贴、学费、社保、安保等工作,打通用工、就业渠道,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的良性机制。学徒期结束时,学生应修满毕业规定的最低总学分,并取得如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初级)、大数据财务分析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结语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受到高度关注与认同,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对会计信息管理等财会类专业有着重要意义,学校应探索建立校企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校企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具备“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校企双方还应共同制定双元考核与评价方案;制定适用于现代学徒制的学分制管理机制,职业资格证书互通认证,科学合理设置学校修读、校企交替与企业轮岗等课程的学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提高学徒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水平,全面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高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1]赵永胜.破解现代学徒制开展困境的新思考[J].成人教育,2019(04):60–66.

[2]于晓平.高职会计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17):109–110.

[3]王玉龙,郭福春.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现实样态与路径选择[J].职教论坛,2021(02):40–45.

[4]张函.校企合作不合伙——“单主导”模式破解现代学徒制“两冷”难题[J].科技视界,2020(23):76–78.

[5]区永亮.人工智能背景下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J].纳税,2021(35):74–7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