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西医结合及临床医学

中西医结合及临床医学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2:4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中西医结合及临床医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中图分类号] R44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6-54-02

咯血是指血从肺、气管而来,经咳嗽咯出,痰血相兼、痰中带血丝或纯血鲜红间杂泡沫的病证,是呼吸系统常见的急症,发生率20%~90%,多见于肺结核空洞、支气管扩张、肺癌或二尖瓣狭窄、血液病等疾病,大咯血可造成窒息或严重失血性休克,其中窒息是造成咯血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大咯血患者的抢救是至关重要[1]。笔者近年使用自拟秘血散配合西药治疗咯血36例,并与单用西药治疗者28例对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4例均为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急诊患者,全部经过血常规、血沉、痰培养或痰中找抗酸杆菌或癌细胞、胸片、胸CT、纤维支气管镜等检查,确诊为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二尖瓣狭窄或血液病等疾病。其中肺结核9例,支气管扩张34例,肺癌14例,二尖瓣狭窄5例,血液病2例。64例患者随机分两组,中西医结合组36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3例,年龄21~76岁,平均43.2岁;对照组(西药治疗组)28例,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23~79岁。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 中西医结合组使用自拟秘血散,主要成分有生大黄、仙鹤草(重用)、三七、白芨等,每次6g,每日2~3次,5~7d为一疗程。同时采用酚妥拉明10~20mg加入5%葡萄糖液500 mL中静滴,每日1次,用药1~2次后,再根据病情使用1~3次。

1.2.2 对照组采用酚妥拉明10~20mg加入5%葡萄糖液500mL中静滴,每日1次。两组均予以常规输液、适量输血、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1周后评估疗效。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

2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痊愈25例,显效7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痊愈15例,显效2例,有效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8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6.18,P

3讨论

凡肺络损伤,血经气道咳嗽而出,或纯血鲜红,间夹泡或痰血相兼,或痰带血丝,均称为咳血,又称嗽血、咯血。多因外邪犯肺、肺火上炎、阴虚火旺以以致肺络损血液妄行,溢入气道而成。外邪、饮食、情志、劳倦往往是咯血诱发或加重的因素[2]。咯血量每次少于100mL为小量咯血,100~300mL为中等量咯血,超过300mL为大咯血。咯血可引起窒息或失血性休克而死亡。对本病的治疗,按照急则治其标的原则,急救首要的原则是迅速止血、确保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与休克。使用自拟秘血散治疗咯血,经验证疗效显著,能缩短止血时间,优于西医常规治疗,且无不良反应。

血液流变学检查显示,咯血患者,尤其是病程较长者,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液黏滞凝集性增高状况。应用本方中药可使各项异常升高指标明显下降,西药组无此作用。治疗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症咯血比单纯西药有明显的差异,平均止血时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症咯血比单纯西药有明显的优越性。

两组均选用非止血药的酚妥拉明,酚妥拉明有直接扩张血管平滑肌作用,它使肺血管阻力降低,血液从肺部流向周围血管而起内放血作用,从而有效降低肺动、静脉压,减轻肺淤血而使咯血停止,尤其对肺动脉高压、心功能不全者适宜[3,4]。另外,确保咯血病人的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与休克、治疗原发病,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02-1305.

[2] 周仲瑛. 中医内科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46-347.

篇2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外伤性前房积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1年3月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眼科诊治的32例(32只眼)外伤性前房积血患者,在应用6-氨基己酸、地塞米松、20%甘露醇等西药的同时,给予云南红药口服。结果 前房积血完全吸收,眼压降至正常,视功能得以尽快恢复。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外伤性前房积血,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能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 前房积血; 眼挫伤; 中西医; 疗法

外伤性前房积血是眼科常见的创伤性疾病。治疗过程中,尽快使积血吸收,预防并发症,保护视功能是治疗的重要内容。本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前房积血,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1年3月在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外伤性前房积血患者32例(32只眼),男28例,女4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57岁。20~36岁发病率最高,伤后24 h来诊者29例(29只眼),2~3 d来诊者3例(3只眼)。致伤原因为拳击伤、碰撞伤、车祸伤、球类伤、爆炸伤等,合并外伤性瞳孔散大者2例(2只眼),眼睑淤血者18例(29只眼)(18只眼),虹膜睫状体炎29例(29只眼),视网膜震荡9例(9只眼),外伤性晶体半脱位1例(1只眼)。

1.2 前房积血分级标准 按Oksala分级法,将前房积血分为三级。Ⅰ级:前房积血量不到前房容积的1/3,位于瞳孔下缘之下者;Ⅱ级:占前房容积的1/2,超过瞳孔下缘者;Ⅲ级:超过前房容积的1/2以上甚至充满整个前房者。本组病例中,Ⅰ级者21例,Ⅱ级者9例,Ⅲ级者2例。

1.3 治疗方法 (1)半卧位休息,双眼包扎,限制眼球活动,防止剧烈震动,半流质饮食,保持大便通畅。(2)20%甘露醇250 ml静滴,Ⅰ级前房积血者1次/d,Ⅱ级以上者2次/d,地塞米松10 mg、6-氨基己酸4 g静滴,1次/d,云南红药胶囊(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每粒装0.25 g,国药准字Z53020129)口服,3粒/次,3次/d,严重的虹膜睫状体炎给予醋酸可的松眼液点眼,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积血吸收的情况及眼压。

2 结果

32例(32眼)外伤性前房积血完全吸收。Ⅰ级前房积血吸收时间1~3 d,Ⅱ级前房积血吸收时间4~6 d,Ⅲ级前房积血吸收时间5~8 d,治疗后视力大幅提高,见表1。

3 讨论

外伤性前房积血是眼外伤常见的临床体征,一般预后较好。出血本身对视力的影响是暂时的,如处理不及时,会引

表1 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

起相关并发症,因此积极治疗前房积血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十分重要[1]。前房积血多为虹膜血管破裂引起,少量积血多能自行吸收,但当积血量大或在吸收中再次出血(16%~20%发生率,多在伤后2~3 d发生),可引起继发性青光眼、角膜血染等并发症[2]。前房积血对视功能的损害有两方面,一是积血引起的并发症如继发性青光眼、角膜血染、虹膜睫状体炎等,二是外伤本身对眼组织的损害。本组病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具体措施:(1)半卧位休息,双眼包扎,限制眼球活动,半流质饮食,防止咳嗽等剧烈震动及增加腹压的行为,早期制动、静休对预防再出血非常重要,本组病例未发现再出血倾向。(2)降眼压:20%甘露醇静滴降低眼压,开放房角,促进房水循环,减轻虹膜、小梁网的组织水肿,有利于积血及渗出物的吸收,预防继发性青光眼及角膜血染。(3)糖皮质激素: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及并发症,减轻小梁组织的水肿,有利于房水循环及积血的吸收,同时对视网膜震荡有治疗作用,也可以减少再出血的发生率。外伤性前房积血常伴有虹膜睫状体炎,局部或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有利于炎症的消退,由于局部用药不利于伤眼的休息,故多采用全身用药,严重的虹膜睫状体炎可局部配合用药。(4)止血:6-氨基己酸是一种抗纤溶酶制剂,能增加血小板的生成和凝聚,阻碍纤维蛋白溶解酶的形成,使纤维蛋白溶解受到抑制,使受损部位的血管修复,达到止血的目的,使用时间宜3~5 d,过长形成大凝血块,反而不利于积血吸收。(5)中药止血、活血化瘀:云南红药由三七、重楼、制黄草乌、紫金龙、土葡萄根、滑叶跌打、大麻药、金铁锁、西南黄芩、石菖蒲组成,具有止血镇痛、活血散瘀、舒筋活络、祛风除湿等功效[3]。在西药治疗的同时,配合云南红药口服,能增加血小板活化,使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增强,加速凝血酶的生成,从而促进血凝。此外,云南红药可明显改善血液的黏滞性、浓缩性、聚集性和凝固性,能有效改变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微循环[4],对减轻组织水肿有明显效果。本组病例中西医联合应用,积血吸收快,未出现并发症及再出血现象,临床疗效显著,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李凤鸣.眼科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249.

[2] 赵堪兴,杨培增.眼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3.

篇3

根据第五版《妇产科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断标准。包括妊娠诱发的高血压及妊娠前即存在的高血压。前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一般发生妊娠20周以后,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水肿,严重时出现抽搐,昏迷,甚至死亡。是造成孕产妇死亡和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临床表现多样化,病因多元化,复杂化。临床治疗颇为棘手,传统单纯西药治疗,疗程长,易反复,并发症多。该地区地处宁南山区,患者多来至农村,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孕期检查意识薄弱等诸多因素,所以,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并发其他病变,所以迫切需要一套经济实惠便捷的治疗手段,现就本人治疗该类疾病的临床体会报告如下,供同道商嗟。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取2000年3月~2008年3月,在我院产科门诊及住院的患者100例,年龄最大42岁,最小17岁。随机分为两组:西医组与中西医结合组。

1.2治疗方法西医组给予低盐饮食左侧卧位等。如有体重增加过速或血压增高者,但尚不够妊高征的诊断标准时,给予对症治疗。并根据病情的进展情况,给予解痉药物为主,首选硫酸镁,在解痉的基础上扩容等。

1.3病因病机分析本病的基本病理生理变化为全身性小动脉痉挛,多认为与子宫胎盘缺血,神经内分泌的改变以及免疫遗传因素有关。祖国医学认为该病属中医“子气”,“子肿”,“子烦”,“子晕”,“子痫”等病症范畴,其病理改变以瘀血为中心环节,并与气滞,阴虚等互为因果。

1.4临床分型与治法

1.4.1妊娠水肿主要源于阳气衰弱,水停不化,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系源于脾肾两虚,初为肾阳虚,不能运化水谷,水道不利,泛溢肌肤,遂致水肿;治法:健脾行水,平肝潜阳为主,方用:全生白术散加减,白术15g,茯苓15g,大腹皮15g,陈皮10g,赤小豆20g,生姜皮10g,益母草15g,石决明10g,白芍10g,肾阳虚加山萸肉,菟丝子。

1.4.2妊娠高血压阴虚肝旺,妊娠中晚期头晕眼花,耳鸣口干咽燥烦躁不安,尿少,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滑。治法:滋阴养血,平肝潜阳。方用:二至丸合杞菊地黄丸加减,女贞子12g,枸杞12g,旱莲草12g,10g,泽泻10g,赤芍10g,丹参10g 。

1.4.3先兆子痫均为肝阳上亢,其中主要均属标实本虚,症状:头疼剧烈,视物不清,耳鸣,胃脘胀痛,恶心,舌红而降或有瘀斑,苔黄或花刺,脉弦滑,治法:滋养肝肾,育阴潜阳,方用:生地30g,石决明30g,桑寄生15g,白芍15g,沙参12g,枸杞10g,麦冬12g,丹参10g,川楝子12g,若血压高头疼头晕者加钩藤12g,活血化瘀方:当归10g,川芎10g,丹参15g,赤芍10g,益母草20g,桃仁3g,红花3g,广木香6g 。

1.4.4子痫属虚实夹杂为肝风动,症状;突然倒仆,四肢抽搐,牙关紧闭,目睛直视。昏不知人,舌红或绛,苔薄黄,脉弦滑数,治法:平肝熄风,止痉。方用:羚角钩藤汤加减。双钩藤20g,石决明10g,羚羊角10g,桑叶10g,10g,贝母10g,天麻10g,白芍10g,甘草6g,夏谷草10g;蛋白尿加:益母草20g,白茅根20g;DIC早期方:当归10g,川芎10g,参地15g,桃仁10g,红花10g,枝壳6g,桔梗3g,牛夕15g,丹参30g,益母草10g,炙草3g;按上述各型,临床应辩证分型,灵活掌握。

2结果

见表1。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1.1 发病情况

36例病例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住院患者,其中属难治急性白血病20例,复发急性白血病16例,其中治疗组属难治者9例,复发者8例;对照组属难治者11例,复发者8例。2组发病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1.2 危险因素分布

36例患者中属高白细胞性白血病18例,低增生性白血病3例,继发性白血病1例,混合急性白血病5例,髓外白血病7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1例,老年性白血病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者2例。

1.1.3 FAB分型情况

36例属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4例(L1 1例,L2 12例,L3 1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2例(ML 2例,M2 10例,M3 1例,M4 2例,M5 1例,MAL 5例)。

1.1.4 分组

按随机数字表法统一编号分组。治疗组17例,男7例,女10例;年龄14~67岁,平均(35.25±16.16)岁;病程3~36个月,平均(7.81±8.12)月;对照组19例,男10例,女9例;年龄15~70岁,平均(31.56±13.74)岁;病程2~18个月,平均(6.72±4.44)月。

1.2 诊断与纳入标准

符合急性白血病的FAB诊断及MIC分型标准,符合《邓家栋临床血液学》[1]中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①经常规方案(HA和DA)全量治疗2个疗程无效的初治病例;②完全缓解后经过巩固强化治疗,在6个月内首次复发或在6个月后复发但经常规治疗无效者;③再次或多次复发的病例。

1.3 排除标准

①年龄在14岁以下及70岁以上,过敏体质及对本药过敏者;②合并有严重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伴随其他恶性肿瘤者;③不符合纳入标准及未按规定用药者;④中途退出或资料不全,无法判断疗效,或因其他原因影响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基本治疗

治疗组以西医常规方案化疗(AML用MA方案,ALL用MVP方案),配合中医解毒化瘀方,每日1剂,水煎服。对照组单用西药诱导化疗,方案同治疗组。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

解毒化瘀方药物组成:山慈菇15 g,青黛10 g,蚤休30 g,虎杖20 g,补骨脂30 g,莪术15 g,川芎10 g,丹参20 g。气虚者加太子参30 g、黄芪30 g;阴虚者加女贞子20 g、墨旱莲20 g;血虚者加阿胶(烊化)10 g、鸡血藤30 g;出血者加茜草根15 g、白茅根30 g;淋巴结肿大者加浙贝母15 g、牡蛎(先煎)30 g;关节疼痛者加威灵仙15 g、怀牛膝15 g;恶心呕吐严重者加竹茹12 g、法半夏12 g。

2.1.2 支持治疗 化疗期间有恶心、呕吐者,化疗前均加用枢丹4~8 mg静注或静滴;并常规加用肝泰乐护肝;参麦针护心;碳酸氢钠、别嘌醇碱化尿液保护肾脏;注意口腔护理,有口腔溃疡者加用银莲含漱液漱口或局部以双料喉风散外涂;伴霉菌感染者加用制霉菌素或伊曲康唑含服;贫血或出血严重者常规输注红细胞悬液及机采血小板;感染重者常规加用抗生素;粒细胞缺乏者加用细胞因子。

2.2 观察指标与方法

采用症状积分法观察主要症状(发热、骨关节痛、出血、头晕乏力、面色苍白)改善情况;治疗前后外周血象变化。

2.3 疗效标准

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2]中有关标准评定。

2.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t检验、u检验及方差分析。

3 结果

3.1 临床疗效

治疗结束后统计疗效。治疗组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死于败血症1例,完成16例;对照组骨髓抑制期心源性猝死1例,脑出血死亡1例,完成17例;死亡病例均计为治疗无效。结果见表1。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注:经u检验,与对照组比较,*P<0.05

3.2 治疗前后外周血象变化

2组治疗结束后外周血三系均有明显改善,白细胞(WBC)降低,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HGB升高更明显(P<0.05),但PLT和WB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象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3 治疗前后症状变化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各症状均有明显改善(P<0.01),化疗后10~14 d骨髓抑制期发热、出血、头晕乏力和面色苍白等症状反有所加重,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出血、头晕乏力和面色苍白症状加重均较轻,见表3。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略)注:与对照组同一时点比较,*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

4 讨论

解毒化瘀方中青黛味咸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作用,《本草衍义补遗》谓之“能收五脏之火,解热毒,泻肝,消食积”;蚤休和山慈菇具有清热解毒、清肿止痛的功用。三药合用,药性、功用相类,相辅相承,协同增效,目的在于清热解毒,直祛病邪。活血化瘀药在白血病化疗中的增敏作用在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实[3]。方中莪术辛散苦泄温通,入肝经血分,为气中血药,善破气中之血,研究表明,莪术提取物榄香烯乳剂对已耐药的肿瘤细胞仍然敏感,与MDR基因表达关系不密切,不易产生耐药性[4]。虎杖味苦,性微寒,具有活血散瘀、祛风止痛、清热利湿、解毒作用,是临床治疗癥瘕积聚、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的良药;川芎辛温,有行气活血、搜风开郁等作用,其主要成分川芎嗪具有钙离子阻滞作用,是治疗心脑血管的有效药物。近年来研究发现,钙离子阻滞剂多具有化疗增敏、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作用,如梁氏等[5]以HL-60/VCR为靶细胞,发现川芎嗪在非细胞毒性浓度范围内能增加HL-60/VCR细胞对多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其耐药逆转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并能增加HL-60/VCR细胞内药物浓度,下调细胞膜P170蛋白表达。丹参活血化瘀,与莪术、虎杖、川芎相须为用,协同增效。方中补骨脂辛温入肾,能补肾固精、止遗缩尿,与青黛、蚤休、山慈菇配伍,寒温并用,相反相成,阴阳互补,避害趋利,旨在祛邪解毒、活血化瘀。现代研究表明,补骨脂具抗肿瘤和逆转肿瘤细胞耐药的作用[6]。

本观察结果显示,在常规方案化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解毒化瘀方口服治疗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可明显改善发热、骨关节痛、出血、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减轻化疗骨髓抑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邓家栋,杨崇礼,杨天楹,等.邓家栋临床血液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88.

[2] 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14.

[3] 胡凯文,左明焕.中药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研究述评[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3):33.

篇5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 从该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中随机选择105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2例),分别实施常规西医治疗和中西医联合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4.23%,对照组为81.13%,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χ2=8.234,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7%,对照组为7.55%,对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57,P>0.05)。 结论 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轻微。

[

关键词 ] 冠心病;心肌缺血;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2(c)-0163-02

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缺血的罪魁祸首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发生堵塞后心脏的供血和供氧减少,无法支持其正常工作[1]。临床治疗心肌缺血大多采用西医药物治疗方式,包括阿司匹林、他汀、倍他洛克、硝酸酯等,以扩张血管、改善供氧,抗血小板聚集形成斑块[2]。近些年来,中医理论被积极的应用于临床对冠心病的治疗之中,临床效果令人满意。从该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中随机选择105例进行研究,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疗效。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组的105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中男60例,女45例,年龄 38~80 岁,平均年龄(44.6±11.2)岁。病史5~23年,平均(6.6±1.3)年。合并糖尿病23例,高脂血症37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确诊为冠心病心肌缺血。排除标准:(1)合并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2)合并有全身恶性肿瘤者,(3)合并有其他心脏疾病者。将所有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随机法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3例)。其中观察组男30例,女22例,年龄 39~80 岁,平均年龄(43.9±13.7)岁。病史6~23年,平均(6.9±1.2)年。合并糖尿病11例,高脂血症19例。对照组男30例,女23例,年龄 38~79 岁,平均年龄(45.1±11.9)岁。病史5~21年,平均(6.4±1.8)年。合并糖尿病12例,高脂血症18例。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指导患者调整日常生活和饮食习惯,以及常规吸氧,并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1次/d+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胶囊40 mg,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予以口服复方丹参滴丸口服 10粒/次,3次/d,连续8周。

1.3 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 患者胸痛和胸闷等临床症状均消失,经心电图检查提示心肌缺血恢复(2)有效 患者胸痛和胸闷等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经心电图检查提示心肌缺血现象有所好转(3)无效 患者胸痛和胸闷等临床症状较之治疗前未得到改善,经心电图检查提示心肌缺血未出现明显好转或出现加重、死亡。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方法

数据导入表格后利用spss 15.0软件进行处理,组间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高于对照组(χ2=8.234,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有1例患者出现恶心现象,2例患者出现腹泻现象,对照组有2例患者出现恶心现象,2例患者出现腹泻现象。所有患者均未给予特殊处理,停药后不良反应均自行消失。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7%,对照组为7.55%,组间比较χ2=2.157,P>0.05。

3 讨论

临床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可以给予常规强心、利尿、扩血管、抑制神经内分泌等西医药物治疗。但经过西医治疗,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心功能不全症状难缓解。目前,中医理论开始被积极的应用于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治疗之中,并获得良好的效果。

有学者[3]通过研究报道,中西医联合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经心电图检查和临床观察,患者的ST段下移幅度明显较小、缺血性发作持续时间明显较短、缺血性发作总数明显较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李巧元[4]等也通过研究发现,利用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精神压力引起的心肌缺血,8周后中西医结合组的舒张压、抑郁自评表(PHQ-9)及焦虑筛查量表(GAD-7)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并得出结论,认为中西医结合方式可以有效改善精神压力引起的心肌缺血。一些标本兼治的中成药,如麝香类、复方丹参类和银杏类中成药等,也被积极的应用于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治疗之中。复方丹参滴丸是用于治疗胸闷等症状的常用中成药,具有活血化淤,理气止痛的作用,对于缓解心绞痛、冠心病有效[5]。该研究中,对入组的观察组患者,即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积极的利用复方丹参滴丸进行治疗。丹参是一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药物,主要有效成分有各种脂溶性丹参酮类(脂溶性二萜醌类),例如丹参酮Ⅰ、ⅡA、ⅡB、Ⅴ、Ⅵ,隐丹参酮等。中医认为,丹参能祛淤血、生新血,三七则有活血、散血之良效,均为中草药里活血化淤的名药。丹参对冠状动脉粥

样硬化的形成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已形成的粥样硬化可延缓其发展,因而可改善冠状动脉血液循环,增加心肌供血量,使心肌舒张功能得以恢复。三七也具有抗氧化,保护血管内皮,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6]。复方丹参滴丸中的主要成分为冰片和三七以及丹参,三七可以可以对血小板的聚集产生有效抑制,丹参中含有的水溶性丹参素可以发挥出扩张血管的作用,并有效促进机体抗凝能力的提高,对血栓的形成产生有效的抑制作用,降低机体的血黏度,维持良好的微循环状态。通过对自由基的清除,实现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有效保护[7-8]。所以,利用复方丹参滴丸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13%,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张升[9]等的报道结果基本一致。即提示,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可以更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并促进患者心肌缺血的恢复。另外复方丹参滴丸中还含有冰片等成分,会对患者的胃肠道等产生一定的刺激性,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可以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例如恶心、腹泻等[10]。该次研究结果即显示,观察组一共有3例患者出现恶心和腹泻现象,但所有患者均未给予特殊处理,停药后不良反应均自行消失,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5.77%。即提示,利用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安全性高。但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7%,对照组为7.55%,对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可能与该研究样本容量偏小以及研究时间偏短等因素有关,因此,该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相关细节问题,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延长观察时间,扩大样本容量,予以进一步分析。

综上所述,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轻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参考文献]

[1] 高宙,胡疏,王志坚,等.可视化发射CT评价针刺内关、心俞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效应[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9):1196-1198.

[2] 王秀娟.脑心通对冠心病高危因素以及心肌缺血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3,34(3):293-294.

[3] 杨玉梅.中西医联合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有效性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3,(7):10-11.

[4] 李巧元,刘梦超,刘梅颜,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压力引起心肌缺血的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2014,9(5):624-627.

[5] 刘志宁,尤莉,赵庆霞,等.复方丹参滴丸对老年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9):2369-2370.

[6] 杨阳,王林,张毕奎,等.丹参中抑制炎症因子的活性成分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J].中南药学,2013,11(4):289-292.

[7] 殷秀霞,乔春友,王向玲,等.阿托伐他汀钙与复方丹参滴丸短期联合应用对冠心病患者血脂影响观察[J].临床荟萃,2011,26(18):1632-1633.

[8] 杨万根,万玲.复方丹参滴丸联合维生素B6治疗中老年心肌缺血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4):5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