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关于健康管理的问题

关于健康管理的问题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33:2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关于健康管理的问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于健康管理的问题

篇1

健康档案记录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所有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自身所从事过的与健康相关的一切行为与事件,具体的内容主要包括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以往病史、诊治情况、家族病史、现病史以及历次诊疗经过,是一个动态、连续且全面的记录[1]。通过信息完整的居民健康档案,全科医师可以充分掌握和了解居民个人及其家庭的健康状况,为社区内高危人群的筛选,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奠定基础,是居民享有均等化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体现。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是保障社区卫生连续、方便、综合的前提和基础[2]。所以建立真实的、完整的居民健康档案意义重大,如何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保证建档工作能顺利开展,成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

1 建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目前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投入不足,相关部门重视力度不够,严重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的具体体现,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领导,要把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引入政府工作目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把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把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财政和卫生行政部门要调整卫生经费的支出结构,按社区卫生服务人口安排社区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但是,这些政策目前大多没有得到全面落实,使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向营利性方向发展,很难抽出人力和物力建立和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的准确定位、服务质量的提高及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1.2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未完全普及,居民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未建立强制性医疗关系,大多数居民不愿到所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体检诊疗,建立这部分人群的健康档案往往成了“死档”,不利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挥“首诊负责”和“双向转诊”的作用,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档率和建档质量。

1.3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质未被广大居民信任和认可,目前由于各类上门推销产品活动的泛滥,已经严重干扰了居民的生活,使居民对上门建档和提供服务的社区医护人员持有戒备心理,经常出现不理睬、不开门的现象。

1.4社区居民观念传统,健康意识欠缺,普遍存在“健康时疾病离我很远,生病后再上医院”的观念,对“未病先防”的健康理念十分陌生,大多数居民不懂得许多疾病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来预防的,也没有听说过健康档案这一新事物,不理解建档的意义和作用,担心个人信息会被泄露,大多采取避重就轻、隐瞒病史或者回避等方法,大大降低了建档的完整率和真实度。

1.5社区居民身份复杂,住所易变,租住户多,流动性大,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之后,租房合同到期,变更地址,另租他处居住,有的居民居住地和户口所在地不一致,即所谓的人户分离,易造成漏建档和重复建档,不利于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

1.6社区居民知识层次参差不齐,对建档工作有不同的认识,知识层次低者对建档的意义和作用理解不够透彻,知识层次高的群体大多是国家公务员或企事业干部,单位每年都安排有常规的体检,因此这部分人多数认为没有必要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形中影响了社区居民对建档工作的配合。

1.7社区卫生服务医务人员过分主观强调自身工作时间安排,工作时间与社区居民外出作业时间相重合,建档前未能及时与居民预约就上门建档,使得医务人员入户建档时,碰到的大多是老人、儿童、保姆以及病、残、智障等弱势群体,他们和医务人员交流存在障碍,也对上门建档的工作人员保持警惕,更重要的是他们大多没有自主权,必然影响建档工作顺利开展。

1.8社区医务人员上门建档时,大多数仍常规着装:医生配穿白大褂、护士配穿白裤子、护士鞋、燕尾帽,但是由于传统信仰原因,有的居民对传统的医护人员以“白大衣形象”上门建档特别排斥,不愿意让其靠近,尤其住宅高档、装修考究的家庭,更是难以接受,入户建档的医护人员大多被拒绝甚至遭辱骂,更别提开展建档工作。

1.9建档工作多数都是大规模开展,健康档案中许多内容涉及到居民的隐私,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在公共场合为居民建档时,往往忽略保护个人隐私,当场询问建档者的相关隐私,使社区居民感到尴尬和无奈而不予回答,甚至被当场拒绝建档。

1.10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观念陈旧,专业素质不高,缺乏对居民健康档案重要性的认识,目前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人员都是从其他医疗专业转型而来,缺少专业的全科医师,同时政府的促进政策落实不到位和人们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偏见,使得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对全科医师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不少人认为从事全科医学低人一等,没有自信心,建档工作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质量和进程。

2 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2.1强化各级政府部门职能,加大社区卫生服务经费投入,完善各项补偿机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积极主动与卫生、民政、财政、计生、残联、医疗保险和辖区居委会等有关部门取得联系,重点宣传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实行的社会公益事业,如果没有政府各部门强有力的领导和支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将难以长期、有效地开展。同时必须完善各项补偿机制,争取政府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特别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投入,为建立和管理居民健康档案提供经济保障。

2.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不断改善环境,强化自我,努力完善软硬件的配置,争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把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把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逐步引导社区居民树立“小病进社区,大病去医院”的意识。

2.3充分做好建档前的宣传工作,通过与居委会联合发放“致社区居民的一封信”、媒体宣传、张贴墙报、健康教育等形式,重点宣传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和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意义和作用,逐渐引导居民了解、信任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提高居民对居民健康档案的认识程度,更好的开展各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2.4建立健康档案过程也是健康促进的过程,要向社区居民灌输健康的新概念,使居民明白“不是有病才上医院,日常预防保健才是关键”的健康理念,通过建立健康档案能让全科医生及早发现有患病倾向的信号和行为,作出科学指引,纠正不良行为习惯,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同时通过建档,居民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之间多

一份信任和了解,从而争取居民主动配合,提供真实、完整的健康信息。

2.5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之初应考虑到电子化和信息化问题,提前做好纸质档案向电子档案过渡的准备,通过建立统一的健康档案信息化平台,才能实现多部门间合作和资源共享,达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健康档案信息资源的目的,这是健康档案能有效管理和利用的必要条件和发展趋势。

2.6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求,现阶段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对象主要有两大类人群,即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和妇女、儿童、老年人等重点人群,这两大类人群利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频率相对较高,依赖性大,是建档的优先人群,在建好以上两大类人群的基础上,在逐步扩大到全体社区居民,才能最大限度减少“死档”、“漏档”。

2.7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的培养,提高人员综合素质。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素质水平是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关键,通过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和规范化培训、继续医学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医患沟通和地方语言技能培训,使他们不仅掌握医学专业知识,还要懂得心理学、社会学、地方语言等相关学科知识,提高他们的服务能力、沟通能力、岗位技能和诊疗服务水平,才能取得社区居民的信任和依赖,最终成为居民身边的健康卫士和知心朋友。

2.8加强建档环节的人性化管理,“一切以居民为中心”,建立灵活工作机制,建档前提前与居民预约,选择适当时间入户,尽量避免在居民工作、午休以及就餐时间段建档,如因特殊情况必须更改上门时间时,应征得居民的同意及谅解后安排好下次建档时间。上门建档时,做到统一着装,佩戴工作胸牌,尽量不穿白大褂、燕尾帽等常规工作服。上门时注意仪表及言谈举止,用语文明,谈话时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不可过多使用专业术语。实行“一对一”建档制,避免当着其他人员的面询问档案中涉及居民隐私的问题,尊重居民隐私及意愿,与居民交谈一般只按调查表项目进行询问,如涉及居民不愿提及的家庭情况、经济情况,应说明调查意义及资料必须保证真实性的情况,并向其保证资料保密,在尊重其意愿情况下进行填写。上门建档应听从居民的安排,尽量选择在会客厅建档,避免进入居民的卧室及其他秘密场所。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大方向,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是现阶段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建档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也没有固定的工作模式,工作量大,环境复杂。因此,应加强协调,及时完善各项措施,做好宣传,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让每个社区居民都拥有一份真实、完善的健康档案,并有效地进行管理和利用,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篇2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只侧重一些较大的如政治观问题、价值观问题、道德观问题、人生观问题等等,因此也造成了许多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实际调查研究表明,目前建筑企业职工的这种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职工工作积极性、工作效率有所下降。然而作为在企业与员工之间始终担当着桥梁纽带作用的工会组织,有责任更有必要及时对我们的职工进行科学的心理疏导,这样能够有效减少职工对组织的报怨,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同时会增强职工对企业的认同,促进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改善组织气氛,降低员工的缺勤率和离职率。实践证明,以心理疏导的方式通过对职工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的分析,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体现人本管理,建设和谐企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表现,符合新时期的要求。

二、当前建筑行业职工主要面临的心理问题分析

众所周知,一个人在心情愉悦的环境下工作的效率要远远高于心情不好或心理不健康时的工作效率,如何更好的关注职工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刻不容缓。当前,我们建筑企业职工心理问题形成的主要因素有竞争、工作、婚恋、家庭及生活等方面,如果在不加以科学引导,不仅会影响个人心态,同时也会对企业发展产生阻碍作用。目前施工企业职工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竞争压力给员工带来心理问题。当前,建筑企业年轻人的比例居多,要想出类拔萃,不仅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工作能力,同时还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久而久之自然对身心承受力造成重压,积之成疾,聚之成患。

2、工作压力给员工带来心理问题。在施工企业中,工作紧张的现象非常突出,时间久了容易造成工作人员身心疲惫紧张、情绪暴躁,在这种状态下工作势必影响到工程的进度。

3、婚恋问题给职工带来的心理问题。异地恋或两地分居带来的家庭生活压力是职工心中的沉重压力,建筑企业职工长年在野外施工,青年职工找对象比较困难,大龄未婚青年比率较高。

4、家庭问题给职工带来的心理问题。长居一线职工由于与伴侣长期分居,不少夫妻往往因感情淡化而导致感情破裂,最终走上离异之路。家庭的种种困扰使得员工心理受到极大的冲击,多数员工因无法承受而直接导致心理不健康。

5、生活压力给员工带来心理问题。当今社会,房价、物价的不断上涨,给员工尤其是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也引起了一系的消极反应,比如沮丧,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下降等反应。

以上这些问题往往是影响员工心理健康和情绪的最重要因素。那么如何调节并减轻这种情绪我认为是我们的企业最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三、工会组织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缓解职工的心理压力

工会组织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执行者之一,首先他要积极探索职工存在的心理上的不平衡,如何利用现存载体,开展有效活动,舒缓职工心理压力,促进企业和谐发展,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展开:

1、建立心理健康引导体系。科学的引导,是心理健康的一把万能钥匙。职工心理问题的形成,往往是因为心里的有一把锁无法打开,有些人可以通过自身缓解从而打开这把锁,有的人却由于心理的局限和束缚锁的越来越紧。心理健康引导体系的作用就是能够及时根据职工的心理状况加以适当的心理疏导,以减少心理焦虑的发生。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支部、工会、共青团等组织作用,采用灵活多变的沟通方式,关注一线困难职工,认真深入的调查研究,及时与他们交流和谈心,让他们充分的信任组织、依赖组织、满意组织,透过引导和沟通将内心萌芽的矛盾及时化解。

2、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鼓励职工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员工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创建职工书屋,建立足球场、篮球场等活动场所,工程间隙适当举办如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拔河等适合多人参加的体育活动以及唱歌、游泳等娱乐活动,这样不仅能够有助于职工的身体健康,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员工心理健康的层次和水平。使员工在工作之余得到放松,打发闲余时间,缓解精神压力。同时,坚持每年组织员工健康体检、开展节假日慰问等活动,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关爱和重视,从而得到自我满足,促进心理健康。

3、继续加强贯彻劳动保障制度。如果员工由于工期紧、任务重,长时间无法得到正常的休假,那他们的精神就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极不利于健康心理的成长。因此在施工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鼓励一切休假制度,贯彻好劳动保障制度,合理安排员工休息,让大家有必要和充分的休息时间,与家人团聚,放松身心;或者有条件的话,制定探亲制度,每个季度安排其家属到驻地探视一次,我想这样不仅能够使他们更加安心工作,同时对于企业的和谐发展会起到更快的推动作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安排员工旅游、先进短期疗养等,都可以有效缓解员工精神压力,促进其健康心理的成长。

4、通过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工作能力,减轻工作压力。当今时代,是知识的时代,面对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对于现代企业员工都是无形的挑战。那么,面对知识缺乏就会被企业所淘汰的危机和压力,使员工缓解压力和减少不安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便是主动去了解员工知识需要、掌握技术状况,并且设法提升每一个员工自身的能力。工会组织通过提供培训等途径提升员工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竞争力,能力提高了,员工的自信心自然会增强,成就感自然会增加,工作压力就会降低,工作效率相对提高。

5、通过开展鹊桥联谊活动,解决大龄职工的婚恋问题。由于建筑企业职工长年在野外施工的性质和特点,男职工相对较多,平时接触女职工机会较少,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大龄青年职工找对象比较困难,因此工会组织可以与当地各大企沟通联系,积极开展鹊桥联谊活动,为本单位大龄青年员工创造机会,解决婚恋问题,稳定情绪,提高工作积极性,从而也有效的缓解精神压力。

四、关于加强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要想进一步加强职工心理健康教育,使职工在工作上生活上长期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情,我认为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

1、切实关心职工利益,充分了解职工的心理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加以合理满足,让职工感受到企业对职工的关心和爱护,这样职工就会从心理上认可企业、亲近企业,从思想上放松自己,从而避免工作心理压力的形成。

2、增强员工荣誉感,坚持业绩用人,对于那些学历低但工作表现突出的员工企业应破格提拔,同时赋予他们更多的工作职责,让他们获得职业上的成就感,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职工的企业荣誉感和协作配合精神。

3、坚持以疏导法、群众参与法、民主法,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教育员工把注意力转移到生产经营上来。让员工与企业同成长、共命运。

4、坚持以鲜活生动的方式记录下一线职工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对项目部的好人好事,先进人物及时进行报道宣传。激发职工们对企业的关注热情,调动了大家工作积极性。

篇3

一、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来自家庭和所处的特定校园环境以及社会,中职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成长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困惑与矛盾。当前,中职生在成长、学习、生活以及择业与求职等方面表现都表现出相应的问题,如下:

1.在学习和自我认识上。

目前,绝大多数中职院校的学生都认为进入中职学校学习是个迫不得已的选择,自己并不愿意在中职学校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都表现出明显的被动性。觉得自己学什么都不行,对自己的未来也没有什么信心。常常自惭形秽,做事也缺乏主动性。再加上他们初中的知识基础薄弱、学习习惯较差,能力有限,听不懂课,又缺乏刻苦学习的毅力,面对陌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难免感到束手无策,困难重重,因而无心向学,厌学情绪严重。在自我的认知上,也觉得处处不如别人,便产生自卑心理。

2.对生活的态度上。

在中等职业学校,部分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亲友的影响,相对同龄人看到更多的社会阴暗的一面,再加上从网上获得的消息,无法对错综复杂的信息量进行筛选。觉得社会充满黑暗,人与人之间都是尔虞我诈,因此,对社会对生活都存在着抵触情绪,常常是我行我素,不太关注他人的感受。生活上随意放纵,得过且过。既没有幸福感,也没有成就感。

3.在人际交往上。

中职生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有时并不协调,在家庭中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因为缺乏沟通而变的异常冷漠,在学校中职生和同伴、老师也缺少沟通,这样就更难融入集体和社会。他们常常沉浸在个人世界里,或者热衷于网络交友,使得现实的人际关系更加冷漠。

4.求职择业上。在当下,即使是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中职学校的学生也同样面临着就业压力,绝大多说学生都会担心用人单位会对他们持有无形的歧视态度。在当下这种就业市场,能否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成为了中职学生的重要忧虑。当然,这批90后学生,很多都是没有吃过什么苦,所以常常难免会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在这种状态下,他们对未来、对自己实质都没什么把握。

二、改善中职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如今,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中职学生的心理负担问题,就需要按照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激发他们的潜能,从根本上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就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建立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

环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校应不断地美化校园环境,改善教育教学设施,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根据专业设置需要,建立社会实践与实习基地,丰富学生课外生活;重视校园教育阵地建设,多出反映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校报、黑板报、宣传栏,结合利用校园网站、校园广播、电视台等媒体优势,充分发挥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功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各种比赛、表演、联谊及中职生社团等活动,这样不仅能使新生自进校门那天起,就能感受到温暖与关怀,促使他们及时地转换角色以适应新的环境,而且也能帮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增强自信,积极调整心态,进而明确自己生活的目的、意义及生命的价值。

2.建立稳定的师生关系。

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教师的良性引导。作为教师,不仅要热爱和尊重学生,还要和学生建立起互相信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学习过程中, 给予他们最大的关怀和信任,在生活中,也要尽可能的帮助他们,使他们树立起基本的自信心,并引导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我。

3.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心理健康网络。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学校,但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配合。

首先,学校要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环境是中职生建立健康心理的外在条件,同时要加强教师的自我修养和素质建设。

其次,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影响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家长也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改变家长作风,建立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

最后,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因此,政府应建立和健全对大众传媒的管理机制,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规范影视、书刊、电子市场,加强对歌舞厅电子游戏室的管理,优化社会环境。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共同参与营造良好的氛围,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才能得到普遍提高。

4.在中职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针对学生特点,分年级有选择、有规划的进行有关心理知识的讲授,结合本学校的实际,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心理知识,使他们能够重新认识到自己,强化自我的意识,辅助他们树立起更好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建立心理咨询站和心理宣泄室。

建立心理咨询站可以给来访者以帮助启发和疏导,以缓解或消除来访者的心理障碍,促使其心理和人格向健康方向发展。心理宣泄室可以给压抑的心理提供一个宣泄的途径,避免学生因心理问题积压太多而积重难返。宣泄室可以内设沙袋、橡皮人、墙壁装饰高山流水图画,门窗密闭,学生可在内宣泄不良情绪,释放心理压力。

总之,中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不能回避和忽视,应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帮助他们迅速摆脱不良心理的羁绊,在人生的道理上平稳健康地走下去。

参考文献:

篇4

充分的抚爱包含着体贴、关心、爱护、依赖等,它能带给儿童满足与温暖,使儿童体会到生活充满幸福与光明,从而心情愉快、积极向上,并且会深切真挚地去爱别人。爱是促使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动力。母爱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精神支柱。教师的爱对儿童一生的发展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不适当的母爱与师爱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负面的影响。母爱不适当主要表现在溺爱上,对儿童一味迁就,缺乏严格要求,结果造成孩子骄横成性,散漫无羁,对父母及其他人漠不关心。对儿童爱得不够或不正确,常使受宠儿童张扬跋扈,被冷落的孩子性格孤僻。不仅要充分地爱孩子,也应该正确地爱孩子。

二、充实的生活

儿童生活的内容应该是丰富的,有恰如其分的学习、劳动,有适当的游戏、娱乐。

有的家长忙于工作,对儿童除了在吃穿上给予满足外,对孩子的其他方面很少关心;有的家长望子成才心切,过多安排孩子学习,致使孩子精神紧张,兴趣偏狭,生活能力差,影响人格的健全发展。有些家长只关心儿童读书,不关心儿童个性发展,安排上缺乏游戏、娱乐,使孩子感到生活枯燥无味,从而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三、平稳的环境

平衡的环境是指的家庭、顺利学习的环境、必要的物质生活。比较平稳少曲折的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冲击比较小,儿童容易适应,而不致于产生心理不健康。反之,处于逆境中的儿童,往往会缺乏教育引导,而在心理上受不住冲击,出现反常心理。美国霍尔姆等人曾对5000余人进行社会生活对心理疾病的影响的调查研究,发现生活变动量大会出现较高心理发病率。例如,父母吵闹、离婚,教师责骂、体罚,由于贫困而受饥饿或失学等,都会促使儿童发生心理变态,产生紧张、焦虑、悲伤、恐惧、消极、自卑等心理。不过,处在逆境中的儿童,如果能加以正确引导,给予精神或物质的支持,培养他们以比较强的意志、正确的态度来对待挫折,那么儿童还是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的,甚至会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四、艺术的陶治

艺术的陶冶促使儿童的人格获得健全、和谐的发展。音乐是形象化的具体刺激,儿童容易接受。创造和选择适合儿童特点的音乐来陶治儿童,根据需要经常给儿童听欢乐、明快或安静、温和或坚定、有力的音乐,使儿童形成活泼、愉快、稳定、勇敢的性格。美术主要是造型和色彩的艺术。美术的具体形象性是最受儿童喜爱的,用以陶冶儿童情操、发展儿童智能有显著的效果。儿童可以在看看画画玩玩中发展智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色彩能影响人的情绪:红色使人情绪亢奋,黄色使人喜悦,蓝色使人心胸开阔,灰色使我沉闷、忧郁。在儿童常处的环境中应少用灰、黑色。儿童文学也是儿童十分喜爱的艺术形式。它那引人入胜的内容、优美动听的语言,不仅使儿童增长知识、明辨是非、发展语言,还能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经常向儿童讲故事、念诗歌是促使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篇5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9-0210-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突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小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上,对其心理健康问题给予高度的关注,为我国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而努力。

1.典型的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1.1学习方面。小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在学习上会表现出兴趣低下、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与此同时,还会产生严重的厌学心理,在教师布置作业以及做课堂作业时,会发生明显的脾气暴躁现象[1]。例如,部分家长在对子女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会为其提供一系列课外培训活动,占用小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逼迫其学习外语、音乐以及舞蹈等项目,这就导致小学生承受了较大的学习压力,精神长期紧张,最终产生严重的厌学心理等。

1.2社交方面。小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在社交方面呈现出不愿意同他人沟通,以及在交流中无法明确他人表达含义等。部分小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成绩,但是在日常学习中,不愿意同其他学生进行互动,课余时间也不积极参与户外活动。这同家长溺爱,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紧密相连。由此可见,小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会在社交过程中产生各种矛盾,无法形成融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1.3学生自我心理方面。小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在学生自我心理方面表现如下:首先,学生存在自我心理问题,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会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在同他人进行沟通时,呈现出易怒的特点;其次,学生性格发生极大变化,会产生严重的嫉妒和任性现象;最后,学生会产生严重自卑心理,面对他人会非常多疑[2]。

2.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学校是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前沿阵地,与此同时,社会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具有直接影响。以下从学校和社会环境两个角度出发,提出了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2.1学校方面。第一,高度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时期,小学教学过程中,应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比例,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小学生对常见心理健康问题产生一定程度的认知,并对自身是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最重要的是,引导小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努力在遇到问题是,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3]。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运行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专业的心理教师来校认可,同时注重对心理教师的定期培训,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师资力量,是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途径。第二,注重家校沟通。传统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忽视了家庭环境以及家长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而新时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家校沟通工作,教师应同家长建立紧密的联系,利用微信、QQ等媒体,实时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共同努力提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例如,某小学二年级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教师发现其写作业速度较慢。教师通过微信同家长取得了联系,家长解释到,该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精神紧张的现象,此时会发生抽动症。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接下来的上课过程中,对该名学生进行了特殊关注,发现教师声音过大、对其他学生进行批评时,该名学生都会因为紧张而做出抠手等动作。为了解决其心理问题,教师在课堂中和校外都给予了该名同学更多的关注和呵护,缓解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紧张情绪,在家校配合的基础上,改善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长时间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所提升。

2.2社会环境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等环境对其心理健康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新时期在积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重要途径之一。例如,家长应同教师一起,引导学生远离对其心理由不良影响的场所,如酒吧等;同时还应给予农民工子弟、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通过对其生活和学习上的多方面关爱和帮助,促使其树立起自信心,为其身心健康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來,我国在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了深刻认知,学校必须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角度出发,通过学校教育、营建良好社会环境等措施,及时发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关措施来加大对小学生的保护,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够为我国人才的全面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傅亚强,魏旋. 心理弹性、压力认知和应对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1(05):735-738. 

篇6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生本教育理念

“读懂”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需求,为其生命成长提供适切的服务,让学生享受家的温暖,体味独立生活的乐趣。农村寄宿制学生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焦虑、抑郁等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影响着他们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要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尤其是学生的心理需求,以一种更宽容、更理解的态度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求,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从而建立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

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尤其是生活指导教师的专业性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通过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重点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开设心理课程,引导学生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开辟亲情电话,架设亲情视频交流平台,为学生与外出务工父母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方便;精心布置温馨愉悦的心理咨询室,营造学生倾诉心声、诉说困难、主动寻求帮助的氛围,指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校积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加强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形成全员开展心理教育的工作局面。

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把课堂建设成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主战场。创设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校园文化,通过定期组织如《呵护花蕾关爱女生》《面对考试的压力,你该怎么办》等健康教育讲座、办专题板报、在校园广播中开设心理教育节目等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养成健康的学习生活习惯。

四、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很好地享受到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由于学生的父母不在其身边,所以他们对老师的依赖性相当大。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朋友,主动去接近他们,拿出更多时间与他们联系,把他们的困难放在心上,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甚至给予特别的照顾,让他们把你当作知心朋友,愿意跟你说心里话、说真话,将心中的苦恼、愤怒、悲伤向你倾诉。平时多创造一些愉快融洽的场合。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应耐心为其讲解。教师应注意通过适度的批评和恰当的表扬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五、以“学生之家”为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乐海拾贝、美术鉴赏、书法探趣、棋类博弈、经典阅读、艺术健身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多途径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教育活动,让孩子在丰富的学习生活中淡忘亲情的欠缺,以热情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中去。

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完善活动设施,提供活动条件。设置各种体育活动场所,提供各项体育活动器材,添置各类音、体、美设备,完善学生阅览室,添置图书,定期对学生开放;完善信息教育设施,装备语音室、电子阅览室,连通互联网。另一方面,组织各种活动,发展业余爱好。学校根据学生兴趣,组建各种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大课间活动。实践证明,学生参加兴趣小组活动异常踊跃,如,乒乓球、象棋、围棋、舞蹈、合唱、乐器、跳绳等活动深受学生欢迎。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课余生活大大丰富,同时,业余爱好得到培养,特长、潜力得以挖掘。

六、以学校为主导构建学生家校教育共同体

建立每周一谈(谈心与辅导)、每月一通(家长与学生、家长与学生家长通信、通话)、每季度一评(知识竞赛、文体竞赛、思想学习评比与表彰)、每年一庆(庆祝学生生日或其他进步)等长效活动机制,让孩子感受父母的亲情。成立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学校,每学期召开一到两次学生家长会,及时了解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要求,科学指导家长或监护人对学生的家庭教育方法,探讨教育的途径,交流教育的经验,充分发挥家校育人的功能和作用。让学生在家庭和学校都得到良好的教育。

七、从教育科研的角度出发,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探讨

篇7

一、现阶段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难释的教育教学重负

近几年,我国教育界基于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提倡降低学生学习要求,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其实,学生负担过重,归根究底还是因为教师负担过重。社会、家长和学校对教师过高的要求:片面追求升学率,客观上迫使教师不得不向学生加压,所以,要想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负担,实现整体素质教育的发展,必须重视“为教师减负”。这是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强烈呼声, 一定程度上,中小学教师已不堪忍受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的身心压力。这些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具体体现在:1.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过长;2.教师的周授课时数过多;3 .教师的工作项目繁多。

(二)难圆的职称梦

教师具有强烈的精神需要,他们热爱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追求事业的成功,渴望得到同事同行的尊重和学生的尊敬,在工作上做出较大成绩,学术上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晋升高一级职称能够满足教师丰富强烈的精神需要和价值认定。再说,因为职称与教师工资收系在一起,同时关系到教师的评优评先等许多切身的利益,因此,晋升高一级职称就成了教师一定时期内的第一需要,成为教师职业过程中的第一追求。

但目前我国教师职称评定工作还存在着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如职称评定的标准和条件不客观甚至不科学,有些方面缺乏具体明确的指标,老学校职称评定压力大,僧多粥少等问题严重;职称名额指标经过层层分解,最后到具体单位时常常是与实际需要升职的差距太大,尤其是在农村中小学,往往指标严重不足。

教师面临的压力是很沉重的。沉重的压力不仅不利于教师教书育人活动的进行,而且于教师的心身健康也不利。不少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比其他职业差,心理健康问题多,这与他们长期超负荷工作、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社会对教师过高的要求以及教师工资福利偏低等因素而引起教师巨大的精神压力有直接关系,那么针对这些问题,有哪些减轻教师压力的对策呢?

二、减轻教师的压力,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教师共同的努力

(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为教师减压

1.改变评价机制,科学评价教师

以往对于教师的评价,依据更多的是学生成绩、发表获奖的论文、参加教学比武的情况等等,其实我们更应该重视过程评价,减少终结性评价;重视质性评价,减少量化评价。

2.实行人性化管理,体现组织关怀

教育行政干部应当更多关注教师的生活状况,当教师出现天灾人祸等意外情况的时候,教育行政干部的及时慰问,会让教师感激涕零。

3.组织工会活动,为教师提供放松的机会

教育行政干部应当利用有限的经费组织趣味运动会、卡位OK赛等工会活动,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娱乐时间及场所,因为正当的娱乐是调剂教师身心最有效的途径。

4.组织各种竞赛,为教师提供展现才华的平台

教育行政干部应当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比武、说课、说教材比赛等竞赛活动,不管是派往省、市、区参加教学比教学比武或说课、说教材比赛等活动,还是一个办事处级的优秀教师,都会给教师本人带来无限的荣耀与无穷的工作动力。

(二)教师应当以良好的心态应对压力

压力的大小,关键是个人的心态。“感时花溅泪”就是很好的写照,教师应当努力做到:

1.要有崇高的职业荣誉感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说:“教育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在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教育,人类还可能是愚昧的,社会生活还可能是原始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教育职业是多么伟大的职业、多么崇高的职业。在我国,把教育职业称为“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把教育列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把“科教兴国”作为治国兴邦,振兴民族,复兴中华的方略。作为从事中小学教师职业的教师,应当感到无尚光荣,无比自信,以良好的心态积极工作。

2.要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教师产生压力的主要症状是感到时间不够,解决办法是:a、在工作的过程中注意统筹方法,合理安排工作的先后顺序;b、尽量减少“疲劳战”,“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

3.要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

篇8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1.智力正常。这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必需的心理保证。

2.情绪健康。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

3.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4.人格完整。人格指的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善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即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

5.自我评价正确。正确的自我评价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大学生要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

6.人际关系和谐。良好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

7.社会适应正常。个体与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秩序。

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应具有与年龄和角色相适应的心理行为特征。

二、辅导员关注留学生的心理健康

1.开主题班会。两到三周就某一主题开展一次班会。主题班会是辅导员根据学校工作要求,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运用班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开展工作的有效形式,是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方式。辅导员如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计划地举行一些由老师、班委会或其他学生组织的主题班会,加以引导,那么既可以达到提高认识、发展个性、愉悦生活的目的,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锻炼自理自治能力,增强班级凝聚力,达到巩固班集体和良好班风的目的。

2.一对一谈心制度。面对面谈心是了解留学生情况的重要途径。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良好互信的师生关系,留学生把辅导员当做家人一样说出真实的感受,能让辅导员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

3.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学校鼓励留学生参加各式各样的文体活动,如校运会、同乐金陵、中外文化艺术节、多国风情展等一系列活动,为他们搭建展示自己特长及和中国学生互动的平台。

4.建立微信群关注学生的动态。微信群的建立让学生共享信息,既聊学习,又唠生活,讨论最近去哪儿旅行,共享考试重点,有时也会发发牢骚,说说学校管理的不完善地方,等等。“微信群”实现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深度交流,成了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又一途径。

5.建立辅导员、任课老师定期沟通机制。学生如果出现心理问题,往往就会迟到、早退、旷课、不完成家庭作业或成绩退步。任课老师应第一时间将这些问题反馈给辅导员,辅导员及时向学生或学生家长了解情况,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6.发挥留学生干部的作用。每个国家选出一到两位负责人对这个团体进行管理。由于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生之间更容易互相沟通和互助,定期和班干部见面开会能获取更多留学生的实际情况。

三、留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

留学生来华学习基本上要度过四个阶段。一是蜜月期。特征是为之着迷、兴高采烈和乐观。由于积极预期和乐观,个体在这个阶段情绪高涨,对所看到的文化差异持积极的态度。当留学生刚刚踏入一个陌生神秘的国度时,新奇感让他们几乎感受不到文化差异给生活带来的影响。二是敌意期。现实与期望的差距带来失落、挫折和不尽如人意之处,个体对东道国有一定的敌意和偏见。当学生正式应对衣食住行的问题时,会逐渐觉察到思想观念、价值观、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他们会以不满的态度对待中国文化。三是恢复期。个体的东道国语言知识和技能都有提高,对新文化环境的适应力提高,个体重新从积极方面看待周围事物。留学生在学习、交友和处理问题时,对中国文化会有更多的了解,逐渐适应中国文化。四是适应期。适应程度增加,焦虑的情绪基本消失,了解、接受并享受新的社会规范和习俗、环境,有和谐感。长期居住在中国的留学生把中国文化当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充分理解、接受、喜欢并且享受这种文化。

篇9

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每年都有部分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且数量有所上升。自杀、自虐等一些反常事件不时见诸报端。许多高校在每年新生入学时都要进行人格问卷调查,然后把学生分成A、B、C三类,问题比较突出的同学则归到A类,问题不大的同学归到B类,没有问题的同学归到C类。许多学校的调查结果都表明,A、B两类学生大概占全部新生的15%以上。可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1. 对虚拟世界的过分依赖

目前高校的大学生普遍是80、90后,且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普遍较好。进入高校学习后,手机、电脑成了必备的工具,这给内向、拘谨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很多同学整天沉迷于手机、电脑,不愿与他人交流,不参加学校组织的团体活动,久而久之,变得越来越封闭,与现实生活逐步脱离。长时间下来,对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更可能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2. 对自身角色变化的不适应

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截然不同,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过上独立生活、学习,生活的种种不适都会导致一些消极的情绪产生。高中繁重的课业,到了大学则是变更为自主学习,一些同学总是觉得每天无所事事,到了考试时又觉得压力变大,精神上的起伏变化也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另外,大学里面新的师生关系,寝室同学间的生活习惯磨合对新生来说都是一种考验。这些问题如果自身不能很好的适应并解决它,时间一长,就容易引起各种心理问题。

3. 来自家庭方面的原因

大学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我国区域经济存在一定的差异,东部地区经济条件较好,西部地区贫困家庭较多,贫富差距给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很多贫困地区的学生存在自卑感,且生活习惯上与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也存在着一定差距,看似不经意的小事都会成为心理问题的导火索。另外,不同家庭的家庭环境也存在着差异,有些是单亲家庭,有些家庭兄弟姐妹较多,类似在此类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学生也往往存在心理问题。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个健康的心理品质,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也是其成才的一个基本要求。将来踏足社会,必定要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地从事一些社会活动,并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这时,良好的心理素质就体现出其重要性了。一个人只有心理健康了,才能使自己的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并最终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所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众所周知,健康不仅仅是是指生理上的健康,严格意义上来讲还包括了心理上的健康。在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除了生理健康的外在因素,更重要的是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高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其接受其他的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更好的成人成才。另外,有些大学生离家求学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困惑,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拥有更加良好的心理素质,利于他们积极摆脱这些困境。由此看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2.大学生人格的发展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人格的发展直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一方面,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必然会接触到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一系列信息,并会以此作为完善自身人格结构的标准。另一方面,价值观念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衡量,评价和调控着自身的心理活动,并且会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人格特质,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高度。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引导受教育者及时调整方向,更好的把握自我,认识自己,从而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

3.大学生要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目前大学生的分配工作大部分都实行笔试、面试、择优录用等方法,择业的竞争程度大大超过以前,因此,许多大学生面对这种情况会产生心理上的困惑和恐惧感。在这种新形势下,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品质极其重要,大学生应保持心理健康,积极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使自己更好的适应这个新环境并作出最适合自己角色的正确选择。不难看出,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

三、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出的若干建议

1. 建设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由一支相对稳定的,较高素质的专职教师和心理咨询工作者来引导。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健康成长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在教学,管理和服务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有意识有针对性的做好引导工作,因材施教。同时辅导员自身要加强培训,努力提高心理教育专业知识,更好的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2.大学生需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人际交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人际交往社会就不成其为社会,发展也无从谈起。 人际交往是生活的一部分,贯穿生命的始终。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社会化的起点,是将来在社会立足的生存需要。大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对人际交往的需求比成人或中小学生更迫切。他们力图通过交往获得同伴的认可、接受、尊重、信任,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求。为了更好的适应新的环境,大学生需要不断调整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加独立,积极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上的娇生惯养和学习上的一帆风顺,使他们很少经受挫折锻炼,独立的生活能力较差,大学生活与梦想上的落差,以及同学生活上的差异,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稳定。有些大学生由于是第一次独自一人到异地求学,也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应,因此,要提高自身的环境适应能力,学会与人沟通,互相包容,提前做好准备,克服一时的不适应,让自己快速融入新环境中去。

3.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心理档案应由专门的心理辅导员保管,内容除了基本信息外,还应由家族的相关历史,以方便了解情况。学校应从新生入学开始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找学生进行谈话,并做每一阶段的谈话做记录,了解心理状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发现苗头及时解决。只有这样,整个心理健康水平才得以提升,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人才。

四、结束语

国家的建设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补充,一个全面的人才不仅仅应该拥有健康的体魄,更需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更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教育范围。每一个学生,从跨入高校的第一步起,就应该竖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应有一定的识别和抵抗能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个社会系统工程,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密切配合起来,共同努力,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能够在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也要将国外的科学理论与我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与德育、传统文化教育和成才教育充分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篇10

一、转变观念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只看孩子智力水平,忽略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发展水平的陈旧观念。毋庸置疑,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是谈不上有良好道德的。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孩子表面看来好像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情感淡薄、意志薄弱、性格脆弱,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潜力却极为有限。教育实践的大量事实证明,理想、志气、进取心、勤奋、刻苦、毅力、虚心等优良的个性品质,对促进孩子的学习、发展和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人父母者必须把心理健康作为孩子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加以充分重视。家庭教育应当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如何教孩子正确做人的方向上转变。作为启蒙教师的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自身开朗、豁达的个性,民主平等的作风去影响孩子,在教育上做到爱而不宠 ,严而有度。

二、注重沟通

良好的沟通方式是父母应该耐心地倾听孩子,并表示理解。对待孩子的不足以及给孩子的建议要向孩子说明理由。用赞美、鼓励的方式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坚持不懈,克服困难。在孩子完成任务的时候,给予即时的反馈。让孩子理解父母,父母也要去理解孩子。

沟通不仅指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还包括父亲和母亲以及与家人的教养观念和经验的沟通,孩子父母间的沟通,和专业人士的沟通等等。通过这些渠道,父母可以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教养方式是否得当,更有助于解决教育中的疑难问题。同时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了解自己的孩子,比如从老师、从孩子的同学那里,看到孩子离开父母的另一面。

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理想、情感、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快速发展时期,他们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其内心深处常常充满各种矛盾。他们与外界也常常发生各种冲突,处于不稳定状态,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这是家庭教育中要特别引起重视的问题。问题儿童都是心理不健全的结果。显然,他们的问题不是突如其来的,常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也总会有一些表现。

如过分自卑或孤僻、经常与父母及同伴发生争执,敌对,不合作等。如果在初期予以注意,勤于沟通,防微杜渐,就可以使这些儿童获得重新适应生活环境、发展良好品德和性格的新的有利因素。

三、激励启发

激励启发式教育与强制教育是对立的。激励是来自外界的令人兴奋的刺激。即对人的动机的激发,是对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人的行为是人这个有机体对刺激做出的反映。人通过一连串的行为动作来实现其预期目的的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刺激或情境——人(有机体)——行为反应——行为结果(达到目的)。激励教育是在尊重孩子主体性的基础上,通过创造各种各样的有利的外部条件,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从而使孩子积极主动的发展。

启发教育不是强迫孩子去学和从事她们不感兴趣的事情。而是捕捉孩子身上将要显露出来的,或是孩子尚未意识到的对事物和学习的兴趣,通过引导,培养孩子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潜能,使孩子能在自身能力的发展中享受自己的成就和享受快乐的生活。

四、信任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同子女之间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并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时,多尊重孩子的人格,信任他们,关心他们的日常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正当愿望和要求,使他们真正感到父母可亲、可爱、可以信赖。这样使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心里的秘密讲给父母听,以取得了孩子的最大信任。同时,家长要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他们或许有意想不能的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凡孩子的事,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做父母的切忌越俎代庖,而应给予更多的启发性的帮助。

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对孩子长期的心理惩罚。儿童缺乏生活经验,偶尔做错一件事,父母就天天骂或时常提及此事,长时间表示拒绝,就会使孩子情绪异常忧郁,甚至延续到成年。有的问题儿童本身就有情绪上的障碍,如果家长自身容易冲动,就会更加严重。

五、挫折教育

篇11

  一、教师自己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通过一线的教学经历,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周边的人,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是圣者——不会犯错;是权威者——具有比父母还高的权威力量。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是构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发点和首要原则。通过学习,我也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给自己充电,例如:学习做旅行家,用胶片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学习做美食家,在品评佳肴的同时自己也做一次大厨。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二、经常关注特殊学生的心理辅导

  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对待问题学生更应该尽心尽责,遇到问题学生怎么办呢?一定要充分利用班集体的作用,在宽松平等的班级氛围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团体辅导,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充分发挥班队活动课的集体心理辅导效应。针对特殊学生的特点,有侧重地选择团体辅导的主题。如自信心教育、青春期教育等。采用讲座法、认识法、操作法、表演法、角色扮演和行为训练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内在动机,并在活动中得到领悟。通过一系列的`团体辅导活动,不仅让全体学生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也拉近了同学间、师生间的距离,融洽了师生关系。在考虑学生一般心理规律的同时,也要对暴露出来的个别学生的个别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帮助。在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中,我一方面通过心理辅导室兼职心理教师的个别咨询辅导,另一方面也进行了个别谈心与辅导,打通教师和学生的心理通道,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

  总之,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精选范文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正如雅斯贝尔斯告诉我们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所以,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教师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普通的社会人、自然人,也同样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又要求教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心目中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去培养学生的智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以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感染和熏陶学生,而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源于教师的.心理健康。读了《教师心理健康》一书后,使我更加认识到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是圣者——不会犯错;是权威者——具有比父母还高的权威力量。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惑不安。所以,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是构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发点和首要原则,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通过读了这本书后,使我更加明白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总之,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

  关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精选范文

  带着一份憧憬,带着一份喜悦,带着一份期待与责任,我有幸参加了心理健康的培训,不仅有理论的学习,充实我们的大脑,同时还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参观学习和调研,使我在思想理念和工作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真是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感受一:认识心理健康重要,促发展。通过本次的学习,我认识到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我认为,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惑不安。所以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感受二:提高自身素质,助成长通过培训,自身有了提高。我对心理调适的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对个别典型的案例的分析学习,对认识与识别心理异常现象有了认识,而且有了一定的辅导思路。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会凭借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会表现在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知识爆炸的今天,人类也随之进入了情绪负重的年代。

  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组成部分,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自然就十分敏感。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本身存在着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种种心理压力积压在一起,久而久之,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作为天子娇子,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因此,在大学校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急的事,具有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及时为学生疏通心里,排解压力,指引方向的作用。

  那么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员,我们如何来判断自己或者是周围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呢,以下有三项基本原则:

  其一,心理与社会环境是否趋于一致。

  其二,心理与行为行动是否趋于一致。

  其三、人的情绪在一个阶段内是否稳定。

  如果一个人出现了与以上违背较大的情绪,那么他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那么什么叫心理障碍呢?它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它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如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以上的情绪状态,显然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因此大学生有必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做到心理健康。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篇12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215-01

健康教育作为医生人员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内容,其也成为了整体护理能够成功的环节之一,它的作用在于其可以实现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医院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医生和护士的护理专业学科的顺利发展。但是随着医务法律知识的广泛普及,医务人员的行为将置于法律的有效监管之下,一些潜在的法律责任问题将会围绕着医务工作人员,所以护士要明确自身的法律责任和法律范围内的职责,这样才能有效的维护自身和患者的利益。

1 健康教育潜在的法律责任问题分析

1.1 护士缺乏对病人权力的尊重。我国的法律条文中有明确规定,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时同样亨有生命健康权、安全权、知情同意权、赔偿权等权利。医院健康教育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有计划的教育,以医院作为教育的基地,将患者和其家属作为教育的对象,使其向着有利于医院和护理工作健康方向进行发展。医院在其内部进行健康教育同样也是一种尊重患者的生命健康权、知情同意权、安全权和其他合法权利的表现,作为护士也有义务对患者的以上权利进行有效的维护。如果在实际护理工作当中,护士没有对其职责范围的义务进行履行,就很有可能使患者的权利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这样就会带来医院和患者之间的纠纷,严重的还有诉诸法律。如果医院在患者不了解有关情况和治疗方案的情况下就给患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在法律方面这种行为就侵害了患者的知情权,对于其在今后的治疗也是不利的。

1.2 健康教育记录不完备。在新出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实施指证责任倒置后,一切医疗护理行为都要有相应的医疗护理记录,这样在出现事故后可以进行即时的查证。护士的健康教育也是一种护理行为,其也应该有相应的记录。现在一些护士没有认识到正确书写护理记录的重要性,在书写健康教育记录时出现不认真、内容不完整和一些需要记录的内容不进行记录的现象。在一些特殊的检查和用药治疗时,护士对其记录不及时,同时又没有家属在专门的同意书上签字,这就给之后可能引起的医疗事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总之,医疗健康教育的记录不完善和护士对待记录的态度会给医院在法律意义上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1.3 医护健康教育不一致造成护患纠纷。在医院应该由医生和护士共同承担医院的健康教育工作,如果在患者疾病出现突然变化时,一些护士对其病理的生理变化了解不够,这就使护士面对突发状况做不到合理有效的解决;如果一些护士的专业知识不扎实,并且与主管医生做不到及时的沟通,就可能使护士在面对患者的询问时不能解释到位,使医生和护士的解释产生矛盾,这样就会使医生和护士的信任度在患者心中大大降低,严重的有可能引发医疗纠纷。

2 解决健康教育法律问题的措施

2.1 强化护理人员法制教育。在日常的医疗护理工作中,医院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借助相关的题材来对医生和护士进行相关的法律知识的教育,可以学习《民法通则》中的有关病人的权利和发生医疗事故后的医院和患者之间的侵权行为和民事责任的有关内容,还可以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有关消费者在接受医疗服务时应当享有的权利,以及有关《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相关规定等。让医院的医生和护士懂法、知法,在日常的工作中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言行,时刻关注法律,按照法律来尽职尽责的为患者进行服务,确保护理的安全。

2.2 认真履行义务告知义务。相比较而言,医疗护理工作在所有工作中属于一种风险较高的职业,在法律的角度上,医护人员无法做到完全承担这种高风险的责任,在患者进入医院后,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事先告知,使病人明白如果要接受医院的医疗服务,就要明白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病人接受治疗时要明白医疗护理侵权行为是一种必要的免责行为,这是医疗行为合法的前提条件。所以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护士要将每项检查和操作的目的以及其可能存在的风险事先告知病人和家属,对于一些特殊的治疗和护理要经过家属的签字同意,这不仅是一种尊重病人的表现,也是护士自我保护的体现。

2.3 强化护士沟通交流水平。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护士作为直接跟病人沟通的人员,其一定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对于病人的一些问题要进行详细耐心的解答,如果遇到不懂的或者不清楚的问题则要及时跟主管大夫进行沟通,然后告知病人及其家属,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出现,所以护士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的训练其表达能力,进而可以有效的对病人想了解的内容进行总结,针对不同的病人要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对病人的接受情况进行细致的了解,这样才能够达到医护健康教育的目的。

2.4 加强医生和护士之间的协同工作能力。护士的健康教育和医生的告知制定各自有其范围和侧重点,但也有一定的重合内容。所以在进行日常的护理工作时,护士要配合医生完成对病人的治疗,使病人早日康复,通过护士和医生的分工合作和沟通,提高了健康教育的作用。

3 小结

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可以密切联系医患关系的桥梁,其在目前状况下仍然存在着护士不重视患者的权利、健康记录不完备等现象,为了加强健康教育就要不断强化法律意识、护士认真履行其职责范围内的义务并强化护士的沟通水平。只有通过上述的措施才能使许多潜在的医疗法律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使健康教育在日常的护士护理工作中得到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德芳,桂鸿斌.护理健康教育中潜在的法律责任问题[J].中华护理杂志,2004(3)

篇13

健康档案能够客观记录社区居民的身体状况,体现着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同时,居民在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就医时,医生也可以根据健康档案,了解居民既往病史或者疾病爆发高危因素,更为科学地为居民进行诊治。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加大对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重视力度,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创新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我国居民医疗服务体系,提升疾病预防的有效性。

一、管理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社区居民众多,受到居民素质、年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工作开展难度大,首先,社区居民的流动性较大,收集完整的居民健康档案较为困难。其次,社区居民对于健康档案存在一定的误解,不愿意配合档案管理工作,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两种问题:

(一)居民自身管理健康档案的意识有待提升。近年来,虽然居民对健康越来越重视,但对于健康档案仍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档案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导致出现居民健康档案不完整的问题,同时,部分年老的居民没有树立健康管理意识,认为疾病没有发作时就是身体健康,等到疾病真正发作时,又为时晚矣。此外,对于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提供的免费医疗服务,大多数居民持怀疑态度,甚至部分居民觉得这是变相的挣钱手段,通常不配合社区医疗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难度。

(二)居民健康档案质量有待提升。居民健康档案的完整性与真实性直接决定着档案的价值,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质量问题:一是重点居民的健康档案不完整,虽然大多数居民的基本情况信息是真实的,但部分慢性疾病居民的健康档案缺乏基本的病情进展记载,如血压值记录不准确等。二是居民联系方式不准确,部分居民不愿意为社区提供联系方式,增加了社区管理工作的难度。

二、加强管理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途径

加强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需要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从根本上转变对健康档案的态度,不断引进先进健康档案管理理念与方式,充分发挥健康档案的作用。

(一)动态管理居民健康档案,保障档案的真实性。动态管理居民健康档案是科学管理档案的重要途径,首先,健康档案应包括居民的历史门诊病历、体检报告,工作人员应在全面收集居民健康档案的前提下,按照对应的分类方式,通过电脑录入、复制、扫描等方式,将档案分类存放。其次,汇总居民健康档案后进行比对,动态了解居民整体身体素质与高发疾病,结合社区居民的体检报告,找出高危发病因素,为居民提供针对性预防措施。最后,可以为居民建立电子形式的健康档案,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就可以直接使用健康档案,确保疾病诊断的真实性,降低疾病诊断的困难度。

(二)完善健康档案管理机制,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建立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主要为了解居民健康状况,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不断完善健康档案管理机制,一是根据社区医疗机构发展现状,整合医疗资源,为每一位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要求工作人员在整理档案的过程中做好备份工作,并科学保存档案文件。二是创建居民档案管理制度,按照制度划分管理过程的责任,将收集、存档、管理档案的责任明确到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与个人,保障健康档案能够及时被利用。同时当社区居民就诊后,相关工作人员应及时更新档案,防止档案的缺失。

(三)智能管理居民健康档案,提高档案的价值。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健康n案管理呈现出智能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与传统纸质档案管理形式相比,电子档案管理的优势更为突出。首先,电子档案管理的信息存储量大,能够更好地保障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医疗人员也可以更加快捷地调取资料,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其次,信息检索更加方便,通过表格等方式存储档案,医疗人员可借助电脑的搜索功能,迅速找到患者基本信息,进而充分发挥健康档案的作用。最后,通过网络智能管理平台,医疗人员可实时查阅患者信息,打破空间等多方面的限制,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医疗机构也可借助健康档案疾病预防信息,及时防范传染性疾病,为居民创建更好的生活环境。

(四)保护居民健康档案隐私,赢取居民整体信任。部分居民不信任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是因为其基本信息或者疾病信息被泄露,甚至还存在谈论居民疾病的情况,在管理居民健康档案的过程中,应加强档案的保密性。患者的治病信息、保健信息都应具备保密性,在没有得到患者允许的情况下,不得将信息透露给其他人。工作人员应将保密性原则贯彻在管理环节中,更好地赢取居民信任,保障医疗机构的权威性,进而提升健康档案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在社区管理工作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公共医疗服务体系,科学帮助居民预防疾病,应合理加大对健康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力度。工作人员应通过完善健康档案管理制度,提升档案管理过程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等途径,保障健康档案的完整性、真实性,及时更新居民健康档案,提高档案的价值性,同时,在工作过程中应重视保护居民的隐私,树立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权威,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洪忻,王琛琛,秦真真等.基于本土化的慢性病自我管理模式对南京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的效果评价[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6,10(3):177-18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