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课程建设的思路

课程建设的思路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33:2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课程建设的思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课程建设的思路

篇1

一、高职动画专业的课程建设

(一)按动画制作流程的顺序来安排课程体系

按照动画制作流程的顺序来安排课程体系,这个应该是我们影视动画专业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以前我们的课程体系,有点盲目的跟从本科院校的课程安排,在课程体系方面基本上还是参照原来艺术类和设计类、计算机图形图像和计算机软件应用等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体系完全不能适合我们学校的具体情况。为此我们就思考能不能走适应市场需要,适合商业动画制作岗位的教学之路。

根据动画制作流程的顺序,我们设置课程为:动画剧本――动画造型设计――动画运动规律(里面包含表情、口型、动物、植物的运动等)――动画场景创作――工业设计(动画道具)――画面分镜头――制作软件(做动画所需要的软件,比如:FLASH、3DS MAX等)――后期制作。

(二)根据教学原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安排课程体系

作为动画专业的学生来说,绝大部分在进入这个专业学习的时候,并不是很了解这个专业,到底学什么?怎么学?学完达到什么样的标准?等等。

我们安排的专业课程第一课就是专业认识。让学生全面了解动画专业到底是什么,我对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向,我们要学什么课程和什么软件等,以及学习动画的方法等。这样让学生对专业有个大体的认识了。然后再进入专业课的学习:动画概论――动画片赏析――动画剧本――影视语言――动画制作――动画设计――动画创作。

软件的学习,我们也是按照由浅入深来安排的:平面软件――二维动画软件――三维动画软件――后期合成软件――后期特效软件。特别是三维软件,我们也有比较详细的分类进阶:三维基础――三维制作――三维场景――三维角色――三维高级语言及动画――三维插件――利用三维软件进行动画创作。

作为平面软件,我们只是矢量图软件和位图软件一样学会一个,这样便于学生为3D做贴图和后期,也能让学生毕业后能找到平面设计方面的工作。二维动画我们主要学FLASH这个软件,这个软件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容易入门,所以就重点放在利用这个软件进行电脑二维动画创作方面了。三维软件,我们主要学3DS MAX这个软件,从大一就开始学,一直到大三,其主要目的是学会、学精。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才安排MAYA的学习。

(三)强调课程的联系性和独立性

我们在设置教学计划的时候,就计划要让每一门课程都是相互联系,而又是独立的,从上面可以看出我们在设置课程的时候,每门课程和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性非常紧密的,从市场需求来看,我们的每一门课程体系,又要符合企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岗位。比如非线编课程,我们除了学会用非线编做动画剪辑外,还要学会电视台的后期剪辑,和一些必要的非线编软件,这样学生以后可以到电视台找到编辑方面的职位。从动画公司的岗位来看,我们的每一门课程,要符合动画公司岗位的要求,比如,动画造型设计这门课程,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能达到动公司原画岗位的要求,再比如动画剧本这门课程,通过学习学生要达到能独立创作改编动画剧本的能力,还要能胜任编剧这门职位。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是否达标,我们也是按照动画公司该岗位的要求来考核学生。这就是我们所强调的课程联系与独立,是为了更好的保障学生就业问题,从艺术培养角度看,也能让学生对自己喜爱的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四)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作为艺术专业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力,而每个学生的艺术追求和发展方向及特长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还要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为他们设置个人的培养计划。这个也是我们课程设置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我们在专业选修课中,安排了很多方向的课程,适合发展方向不同的学生在导师的引导下进行个性化的选课,与个性化的培养。

二、从动画专业的课程建设看高校专业课程建设的新思路

(一)拓宽专业口径,精炼专业内容

淡化专业界限,实行专业交叉与整合,我们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一方面对原有专业进行梳理,拓宽专业口径,精炼专业内容,整合优化现有专业,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另一方面,积极发现市场热点,实行专业间的交叉,积极创建新专业。

(二)建立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复合型的人才知识结构是新世纪的需求,在制定教学计划中应充分体现这个需求。教学计划是办学思想、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也是构建人才知识结构的平台,在教学计划的设计中应该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按照拓宽基础、整合课程、加强系统性、注重专业融合的原则设计教学计划,使教学计划突出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首先要形成较宽的课程平台。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程各占一定比例,使学生能够在较宽的课程面上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其次是专业课程设置应强调系统性、互通性,强调专业之间的融合渗透,便于学生在全面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相邻专业知识。第三是加大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比例,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

(三)增强课程的系统性

专业加强了主干课程建设,设立了以主干课程为主的课程环节,每个课程环节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完整的课程链条,完成知识的系统培养。在课程环节的组成上以《动画项目综合实训》课程为中心,若干基础课程、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实践课程为辅助,形成以一个主干知识点作统帅,其它知识点作支撑的课程模式。

(四)加强实践课程学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校内建立多个实验室,以计算机实践和各种专业技能实践为主,采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并行设置的方式,使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成为教学的两条线,力求互相交融,相互印证,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

(五)在课程内容上突出开放性、实践性

篇2

(一)《税收管理》实验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1.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落实到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预计,2008年年底将有10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而2009年又将有近611万大学生面临就业难问题,大学生普遍的专业实践能力的欠缺成为就业的瓶颈。当前,对于财经类专业,尤其是财税专业学生,毕业生的毕业实习的去向主要是财税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但财税部门是国家机关,很难接收学生进行实习;而企业招聘往往也是要求具备相关工作经验和专业基本技能的要求,一般的实习生通常都被安排在非业务部门,根本接触不到专业实际业务,所以,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就必须落实到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

2.增强财税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一项重要而紧急的任务。教育部周济部长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指出: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随着“金税工程”的顺利实施,税收信息化的深入开展,税收征管改革不断推进,税收征管制度流程和征管手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对高等财经类院校的财税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行教学改革,特别是实践教学改革,增强财经类专业学生,尤其是财税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成为一项重要而紧急的任务。

3.税收管理实验课程的开设是实现税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目前在开设税收专业的财经院校中,税收管理都是专业骨干课程。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是广西唯一开设本科税务专业的本科院校,税收管理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是本科税务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骨干课程,在本科税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了税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要求熟练掌握税收征收管理知识、税务、纳税筹划等方面的知识和业务技能……”在专业培养要求中明确提出:要接受税收征收管理、稽查、和筹划等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税收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在本科教学计划中税收管理理论课程是必修税务专业方向主干课程,税收管理模拟实习是必修的实践课程。近几年随着金税工程的建设,税务信息化的发展,税收管理业务流程进行了优化和完善,特别是防伪税控系统,网上发票认证、网上申报等业务系统的的投入使用,税收管理工作流程有了很大改变,如果在实践教学环节,不能把税收理论与税务机关实际的工作流程相结合,就会造成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欠缺,所以,开设与税务机关税收业务流程相符合并与时俱进的专业实验课程建设与完善势在必行。

(二)课程建设目标与原则

1.课程建设目标。税收管理独立实验课程应是一门与税务专业主干理论课程税收管理相配套的独立实验课程,内容涵盖税收管理主要流程,特别结合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CTAIX的主要业务架构,如图1,以税收管理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建设。

按照金税三期的建设要求,目前税务机关使用的税收征管系统都是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规范要求开发的,国税机关已采用统一的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CTAIX版本,地税机关统一的CTMX版本正在开发中,但业务流程已按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CTAIX进行了完善与升级,所以实验课程的设计将按照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CTAIX版本的业务模块布局,将实验内容分为管理服务、征收监控、税务稽查、税务法制与税务执行五大部分,每部分按税务专业学生最需掌握的重点内容设计3~5个模实验块,每个实验模块的内容按重要性设l~6个实验,每个实验按业务流程、典型案例、学生实验三个部分来编写。学生实验部分包含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内容等。课程建设力求达到以下改革效果:(1)真实、实用、有用。真实:税收管理业务实验流程设计真实,与现行的税收管理业务流程保持一致;实用:实验模块设计实用,选择税收管理业务中最常用的业务设计实验模块,保证实验内容的实用性;有用:实验流程设计、实验内容设计要确保学生进行实验后掌握了相关的业务技能,提高专业业务水平,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综合、整合、结合。综合:实验课程内容覆盖主要的税收管理业务,兼顾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两种不同角色的业务流程;整合:实验课程内容设计要与《税收管理》理论课程内容相衔接,是理论的验证、复现,便于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结合:实验课程内容设计要与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CTAIX相结合,与现有的“防伪税控实验室”的设备与软件相结合,对于防伪税控业务、纳税申报业务实验设计上机操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的实验设备和环境。(3)直观、易学、易教。直观:实验课程业务流程和操作流程要用流程图设计,使学生可直观地学习业务,自主按实验指导流程进行自主实验:易学:实验课程的业务案例和实验指导要通俗易懂,实验目的、实验步骤设计清晰易学,方便学生操作;易教:实验课程教材、讲义、课件编写要符合本科实验教学管理规范,内容全面而规范,方便教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2.课程建设原则。课程建设不仅应满足本科教学的需要,还要满足培养大学生四种能力的需要,在建设时应遵循的原则:(1)实验设计以税收管理工作流程为导向,与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CTAIX相结合,与最新的税收管理信息化应用软件相结合,反映最新的税务应用软件(如电子报税、发票认证、防伪税控)与CTMX的业务交互流程的应用方式及步骤。(2)以征税人和纳税人两种角色分别设计实验角色。让学生在实验中分组分别扮演征税人和纳税人两种不同角色,真实互动地展现实际中税收管理业务办理流程。(3)实验设计以学生自主实验为主,教师组织指导为辅。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实验起组织和指导作用,组织学生按实验指导进行自主实验,在实验中掌握税收管理实务的主要内容、步骤及操作技能。(4)以企业真实的财务数据为基础编制实验案例,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业务实验素材,锻炼学生的财税知识综合运用能力。(5)实验业务流程保持与现行税务机关规定同步,采集最新的税收政策制度,反映征管改革成果。(6)实验设计新颖,实验指导全面,实验数据真实。编制实验力求与实际业务相符,覆盖面全,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税收管理实验课程建设思路

篇3

中图分类号:TP3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5-0107-02

1 课程设计思路

1.1 设计理念

根据本行业特点,注重专业素质教育;

倡导项目驱动,强调动手实践;

整体目标明确,教学组合灵活;

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小组训练;

根据岗位需求,开发课程资源。

1.2 设计思路

围绕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遵照岗位流程、项目分析和设计规范,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和实际学情,进行项目内容设计,将课程分成三大模块:讲练结合模块、独立实践模块和项目训练模块。采取教、学、做训练形式,一个综合项目为载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以提高和训练学生面向对象软件建模技术为核心,进行内容选取和教学流程设计。

1.3教学方法设计

1)分组训练法

将学生3-6人分成一个小组,分工合作开展训练,项目验收时按照小组,采取小组打分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充分调动学生的协作编码的积极性。

2)优秀作品展示

为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对于每个阶段项目,采取优秀作品答辩和展示的形式,激发课程特长生的积极性和带领团队的主动性。

2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3 考核方案与考核标准

该课程考核采取终结性考核(机考)考核方式,平时项目考核(50%)、最后机考(50%)。其中平时项目考核含学生上课出勤和态度、完成效果等。

总评成绩=项目考核(50%)+机考(50%)。

4 结束语

该课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通过:用例图设计、类图和关系图设计、活动图设计、状态图设计、顺序图和协作图设计、功能模块图设计等学习模块进行设计。通过多个学习单元使学生认识UML和Visio面向对象系统设计工具的应用;整体掌握面向对象的用例图设计;掌握类图和关系图设计方法;掌握软件分析和设计中顺序图、状态图、活动图的设计;掌握系统功能模块划分和整体设计;能使用UML用例图进行软件项目需求分析;能使用UML类图、顺序图进行软件项目设计;能熟练运用UML工具进行面向对象的各类图形化设计;会阅读和绘制多层软件设计模型;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积极进取精神;严谨、规范的软件分析设计风格;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沟通习惯;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实践创新意识。

在该课程的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企业实际的项目案例,应当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合作,建立完善课程的项目练习库,弥补教学中存在的短板。

参考文献:

[1] 武雪芳, 班娅萌. UML统一建模项目教程[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2] 王爱国, 陈辉林. UML基础与建模实践[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02

《自动控制原理》是面向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和电子信息工程等本科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向学生传授与自动控制技术相关的基础理论,该课程的性质属于理论性较强的工程科学。我国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在部分高等学校开设《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到目前为止几乎涵盖了所有高等工科院校以及相当数量的高职、高专学校。黑龙江工程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为全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的高校,为学校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建设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正确的角色定位以及与时俱进的课程建设理念,可以使《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在高校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自动控制原理》是相关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衔接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学生既可以学习、掌握自动控制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又能够获得分析、设计控制系统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如果能够将学生先修的电工电子学及后续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知识体系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及创新能力将具有普遍意义,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环节中必将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课题组在总结了多年来的授课经验的前提下,结合当前我国本科教育的新形势,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建设的新思路,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逐步创建一支稳定的教学团队

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具有严密的理论分析、以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融合多门理论及工程科学并涉及广泛的实际应用领域,因此建立一支理论水平扎实、工程经验较为丰富且较为稳定的教学团队是《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以黑龙江工程学院为例,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每学年需要开设《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在五个进度左右,合理的人员配置需要两名骨干教师、一名资深教师和一至两名年轻教师。骨干教师完成较大比例的授课任务,资深教师可以在理论分析和授课内容等方面为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指导性意见及建议,年轻教师通过听课、备课及参与实验环节逐步成为骨干教师,在适当的时机完成新老交替,骨干教师和年轻教师还应该不断学习与本门课程相关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理论结合实践,为课程建设带来勃勃生机。

二、凝练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过多过深的数学推导和数学分析必然将逐步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及制定教学大纲的过程中,应在保持系统分析问题的前提下,尽量弱化繁琐的数学推导,对于较为陈旧且应用性不强的理论及分析方法只作简单介绍。对于知识体系中主要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手段可以重点讲解普遍适用情况,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法作为了解内容在教材中加以体现即可。由于当今学生接触电子产品的机会很多,且学生在先修课程中已经积累了电路(或电工)与电子技术的相关知识,因此在《自动控制原理》授课内容中应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三、潜心编写一本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精品教材

教材是每门课程的知识载体,是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主要信息来源。如果对本门课程的理论知识介绍的过于详细、透彻,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成本,而且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掌握学习重点。因此,合理组织课题组任课教师,编写一本精炼、高效且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精品教材,不仅需要参编教师能够潜心于理论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还需要任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做到与时俱进,掌握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及新理论、新技术,并能投身于相关的科研研究及工程项目。教材的编写应依附于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如果能够将实验课内容按照理论授课内容及进度融入到一本教材之中,既能使相关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降低学生购买教材的费用支出,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目的及实验方法,提高实验课的授课效率,可谓一举而多得。

四、创建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法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各高校的教学条件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多媒体教室已经不再是稀缺之物。自从电子演示文稿(PPT)被引入教学方法后,其对教学环节所起的作用可谓喜忧参半;系统仿真软件(如Matlab)和电路仿真软件(如Multisim)的普及和应用,又为《自动控制原理》的授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因此,创建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法应该成为《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鉴于《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其知识的推衍需要一个理解过程,所以还应以板书教学为主,给学生分析、思考的时间。但由于《自动控制原理》知识体系较为复杂、系统性较强,因此需要适当利用PPT完成复杂图形的绘制工作,以节省课上教学的时间。另外,由于Matlab和Multisim等仿真软件的普及和应用,使得在讲课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动态绘制系统分析曲线及电路响应信号波形成为可能。如果能够合理运用上述各功能软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同时可以节省一些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结合相关理论给学生介绍一些具体应用或例题训练,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五、以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为出发点,改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手段

虽然《自动控制原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较为严密的数学推衍,但其理论却在人类生产、生活、军事及航天等领域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教育部推出的卓越工程师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学生的指挥棒。因此,《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应该以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为出发点,结合学生先修的电路(或电工)与电子技术的相关知识,改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手段,以硬件电路的验证性实验为出发点,逐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较为简单的控制系统,以改善控制系统性能参数为目标,树立用工程的理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本科生能够在毕业后尽快融入具体的工作环境,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新生力量。

六、制定一套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考核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生源素质普遍不是很高,鉴于《自动控制原理》的课程性质,制定一套合理且便于执行的考核体系是提高本门课程授课效果的有益补充。目前我国各高校对《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考核基本以闭卷考试为主,辅以实验课成绩及作业和出勤考核结果,且试卷内容中分析和计算要占到分值的较大比重,使得学生不得不死记硬背许多定理、公式及分析方法,通过做题应付考试。这样的考核体系很难调动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同时也很难让学生体会理论联系实际的益处。因此,《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考核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课题组总结了近几年的授课经验,首先开始尝试了试卷结构的改革,尽量减少枯燥的公式推导与计算,适当引入了选择题、填空题和判断题,这样教师可以在理论授课过程中指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真正为学生备考而减负。另外,在合理设置实验内容的前提下,可以考虑适当加大实验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引导学生在实验环节中投入较多的精力,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本文提出的六个方面的课程建设思想,首先来源于一线教师对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经验的总结,对教学环节中遇到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其次是建立在课程组近年来针对教育部推出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做出的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总结。课程建设应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其效果应以学生的反馈信息为评价标准,逐步改进并完善各教学环节。本文提出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建设思路可以推广到与其相似的其它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科课程。

积跬步,稳前行,无欲而至千里。课程建设的实施者不应盲目追求所谓的成果,而应循序渐进、踏实做好上述每一个环节,重枝干,轻点缀,不做豆腐渣工程,要让学生真实体会到课程建设带来的益处,为真正落实卓越工程师计划做出有益的尝试,提供有价值的实现途径及执行方案。

参考文献

[1]严利,熊朝坤,余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探讨.高等教育研究.2009,26(4):53-54.

[2]剧文.以[卓越计划]为契机培养高质量的工程应用人才.中国高等教育.2013(2):38-39.

[3]李昌春,韩力,左为恒.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建设的体会与思考.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第32卷(增刊):74-75,78.

[4]杨敏.二阶系统性能改善的Matlab辅助教学.高等教育研究.2008,25(3):52-53.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对外贸易管理模式下,“国际经济合作”涵盖了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以外的国际投资、国际技术转让和国际工程承包等内容;与此相应,全国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高等院校普遍设置了《国际经济合作》课程。这本应是一门内容丰富且实践意义较强的、极具中国特色的课程,然而由于缺乏核心理论体系的支撑和国际上同类课程的借鉴,课程体系发展和教学手段的更新步伐比较缓慢。在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的形势下,进一步完善传统《国际经济合作》课程的任务十分迫切。

一、课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知识点庞杂。传统《国际经济合作》课程只是蜻蜓点水般地介绍国际直接投资、国际间接投资、加工贸易、国际技术转让、国际工程承包、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和国际发展援助等国际经济合作现象以及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现状,课程知识点庞杂,具体教学内容难免肤浅,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与其他课程知识点重复。传统《国际经济合作》课程涉及的“国际投资”内容与《国际投资学》重复、涉及的“加工贸易”内容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重复、涉及的“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内容与《国际经济组织》重复,导致《国际经济合作》课程特有的内容仅仅限于国际技术转让、国际工程承包和国际发展援助等,而有的院校若增设了《国际技术贸易》和《国际项目管理》课程,那么《国际经济合作》课程的开设意义就不大了。

(三)教学手段单一。传统《国际经济合作》主要还是以文字灌输的方法传授知识,学生对之兴味索然。为了活跃课堂,教师往往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案例,但由于课程核心理论体系的缺乏,案例分析往往难以深入经济现象的本质,因而也难以激发学生积极的回应。在实践中,《国际经济合作》课堂沉闷的现象并不鲜见。

二、课程建设目标及实施方案

(一)以“合作”为主线整合课程内容。从国际贸易专业学科体系的角度来看,《国际经济合作》涉及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以外的对外经贸业务,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构成培养具备全球视野、跨文化交流和国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国际商务人才的基础知识模块,是国际贸易专业高年级的综合应用型课程。针对传统《国际经济合作》课程知识点缺乏联系主线的问题,新建设的课程以“合作”为主线,即以“国际合作现象识别――国际合作理论解析――国际合作策略与解决方案――国际合作合约拟订”的思路整合国际合资、国际并购、国际战略联盟、国际外包、国际特许、国际技术许可贸易、国际工程承包和国际贷款等教学内容。

(二)基于真实合约的全过程案例教学。为了增强课程的应用性,新建设的课程以真实的国际商务合约为每一教学单元的基本素材,首先以简要陈述案例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引入课程内容之中,而后向学生介绍特定国际经济合作方式的基本原理,接着详细介绍合作双方的经营背景和合作动机,然后分析合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最后解析相关解决方案并指导学生拟订关键合同条款。

在采集真实商务合约方面,课程教学团队一方面通过网站收集国外有关国际经济合作的合同文本作为案例教学素材;另一方面采集与我国对外经贸活动紧密相关的案例并收集相关合同文本,从而进一步增加课程教学内容与经济现实的联系。

(三)着重培养学生的商务合作思维方式。新建设的课程通过对多种国际合作方式的深入解析,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合作成败的内因与外因,并运用相关理论设计解决方案和合理拟订合同条款。如,国际战略联盟教学单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企业不同的商务战略选择合适的战略合作伙伴;国际特许教学单元引导学生分析引起特许商和加盟商利益分歧的根源,并学会如何拟订合同条款以达到协调双方利益的目的。

(四)着重培养学生对合同(英文)的经济分析能力。目前,在国际贸易专业的商务语言应用课程序列中,有关商务合同的课程主要侧重于对合同法律词汇和相关条款的翻译和解释,经济法学和语言学特征比较明显。而本课程应侧重对商务合同的订立背景、订立动机和发挥的作用进行经济解析,引导学生理解国际商务合作的内在经济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结语

传统《国际经济合作》课程内容庞杂、知识点与其他课程重复且教学手段单一,学生课堂体验不佳,而以“合作”为主线整合课程内容,并采用基于真实合同文本的全案例教学模式,可以达到提升课程的理论层次和实践意义的作用,是进一步完善该课程建设的一条途径。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篇6

“高等代数”是一门传统课程,是大学本科数学各个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它是数学在其他学科应用的必需基础课程,又是数学修养的核心课程。厦门大学的“高等代数”课程,2003年被评为福建省精品课程,2007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我们主要的课程建设思路和做法如下。

一、以代数学的思想,理解“高等代数”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

大学本科数学以分析,代数,几何作为主干课程。代数学是研究一个代数对象的结构理论与表示理论的一门学科。群、环、域、模、格、线性空间、李代数、结合代数等,是不同的代数对象,它们都是在一个集合定义若干运算,且满足若干公理所构成的代数系统。线性空间则是本科生所接触,所学习的第一个代数结构。笔者认为,“高等代数”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基本工具部分,不但是学习高等代数的基本工具,也是学习其他数学学科的工具,同时是用数学来研究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工具。它包括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二次型、特征值特征向量、正交向量等内容,这部分内容是理工科、经管类、医学、农学所学习的“线性代数”的基本内容。这部分的内容经常可以用解线性方程组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来叙述教学内容。另外一个部分则是研究线性空间,包括线性空间、线性映射(变换)、相似标准型等内容,这就是研究代数对象。在“高等代数”课程中是怎么研究线性空间的?笔者认为,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研究向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即作为线性空间的元素之间的关系。内容包括线性表示、线性相关性、线性无关极大组、基与维数等,难点与重点是线性相关性。第二个层次,研究线性子空间,即从子集合的观点考虑线性空间。内容包括子空间与子空间的运算(交与和)、生成子空间、直和分解。直和分解是核心。这两个层次都是从线性空间内部来研究线性空间。第三个层次是从外部来研究,即从两个线性空间之间的线性映射来研究。线性映射的核与像是基本内容。数域的n阶全矩阵代数与n维线性空间v的所有线性变换构成的代数之间的同构,即是结构性质,又是表示性质。欧氏空间则是附加了度量的线性空间。所以,研究线性空间,是数学专业本科生学习代数结构的第一例。对于其他学科的“线性代数”而言,是否重视空间理论,是否以空间理论为课程构架基础,有各种观点。对于数学学科的“高等代数”课程,将研究线性空间放在重要位置,则是不应质疑的。

以这样的观点看待课程内容,应该以空间为纲领,突出线性空间,线性映射(变换)在课程内容的主导地位与分量,将主要内容放在线性空间的框架下展开,同时对必要的代数方法也作详尽的介绍。

以这样的观点看待课程内容,应该处理好线性空间理论与矩阵理论的关系。空间理论属于几何性质,是我们研究的对象。矩阵理论则属于代数方法,是我们要掌握的基础方法。其中,矩阵的初等变换是矩阵理论的灵魂。在取定n维线性空间的基的前提下,向量对应坐标,基变换对应过渡矩阵,线性映射(变换)对应矩阵。要把握空间与矩阵的关联前提与对应,要把握将问题互相转化,特别要把握用矩阵方法解决空间问题。

以这样的观点看待课程内容,应该重视Jordan标准型的内容与相应的空间分解。这部分的内容是高等代数课程中研究线性空间结构理论的最高境界与最优美的结论。证明它的结论应用了课程所学习的几乎所有工具方法。用λ-矩阵处理是代数的方法,同时又介绍利用根空间、循环子空间来叙述的空间分解定理。

二、突出代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的教学活动

我们认为,“高等代数”课程中体现的代数研究基本思想方法主要有:(1)空间的直和分解方法;这是代数对象的基本结构,是基本的思想方法。(2)同构方法。特别线性变换构成的代数与矩阵代数的同构,重要的是正确理解和应用同构对应法则。(3)等价分类方法。等价关系和等价分类,代表元和标准型,这是非常典型的代数的思想方法,也是今后学习代数对象的商结构的基础。

用代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指导教学活动,我们注意做到:(1)把握重点。从不同的角度解读重点,以抑扬顿挫的语言来突出重点,用构造习题和考题巩固重点;(2)化解难点。用思想的高度理解难点,用详细的语言讲述难点,用分散的方法化解难点;(3)澄清疑点。用适当的例子理解疑点,通过内部联系澄清难点。

为了让学生掌握代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安排了以下学习活动:(1)攻关性的难题求解。每次作业,布置一道体现思想方法的“挑战题”,供学生选做。(2)探索性的专题讨论。在矩阵的秩与相抵关系,n维线性空间与n维向量的同构,线性变换构成的代数与矩阵代数的同构对应等方面,进行专题讨论课,组织学生经过讨论,加深理解。(3)总结性的专题报告,在课程结束前,鼓励学生通过查资料,理解思想方法,归纳总结,撰写小论文。

为了突出思想方法,我们还在三年级短学期(6周)中安排“模论”课程,介绍主理想整环上有限生成模的分解定理,再次解读线性空间Jordan分解的优美奇妙之处。同时,鼓励新生学习应用数学软件解答代数问题,我们在大一下学期开设MATLAB选修课,增加学生的兴趣。

三、精心建设课程网站,资源共享

篇7

摘要:本文在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模块化课程的优势特征,提出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树立的课程观,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建设;构建思路;模块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8—0004—03

收稿日期:2014—04—18

作者简介:王丽霞(1979— ),女,河南辉县人。新乡学院教育科学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课程构建的现状分析

(一)普遍采用学科课程,不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要能在一线的生产、管理岗位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因此,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类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不能过分强调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以及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而更多的是要强调知识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为更好地适应就业岗位和专业自主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但目前,很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仍是过于强调学科导向的课程体系,偏离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传统专业设置及其课程体系很多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不能满足就业市场对新的人才职业素质要求,“学非所用”造成了学校所培养的学生与毕业生就业市场变化之间的突出矛盾,传统专业知识体系“塑造”的人才用不上,新兴就业职业领域所需的人才十分紧缺。当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脱节,培养的毕业生无法适应职业岗位就业需求。大量的新兴产业,包括一些传统的职业行业缺乏相应的职业对口人才,还有大量的职业岗位找不到相应专业的毕业生。

(二)过分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充斥着大量的理论知识教学内容,从而导致偏重理论教学的现象,甚至会出现很多教师感到课时不够,完不成教学任务的现象。所以,学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往往被压缩或大打折扣。加上很多教师对实践教学认识不足,并缺少实践教学的经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所以,教育部多次下发文件,要求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加强实践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过于强调学科体系完整,造成教学内容重复

学科是按照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不同类型进行划分的,不仅不同的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是同一学科中的不同课程或领域之间也有着内在关联。一般来说,课程内容体系中各个知识点的编排都是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由于学科课程强调的是本学科知识或本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所以,教师在教授本门课程时面面俱到是可以理解的。但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设置的情况来看,它的课程内容往往会同时涉及几门学科和同一学科的不同领域,非常容易造成相关课程内容的重复或重合,如果采用模块化教学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二、模块化课程的优势

(一)解决了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

模块化教学强调智能一体、知行合一,强调理论、实践、练习、研讨的同步式一体化的教与学,强调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把理论学习与实践等环节紧密结合,通过教学内容的有机组合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解决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1]此外,模块化教学还可以将过去分散的、零散的实验综合起来,形成系统化的实验,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二)有利于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模块化课程既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强调知识的实际应用。它改变了过去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单方面讲授、学生被动听课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倡调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和学生相互之间可以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模块化课程的设置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增长知识、发展能力的平台。通过此平台,师生可以共同探讨相关问题,扩充彼此的知识面,这为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可能。

(三)有利于拓展学生个性和特长

模块化教学内容的设计是以知识单元为基础建设起来的,它把教学内容关系密切或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部分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学习模块,一个模块有一个突出的核心内容,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进行模块内容选择,为强化和突出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每个模块还可设计若干个子模块供学生选修。[2]

(四)教学安排更加灵活

模块化课程体系中的每一个模块,都由不同的教学活动组合而成,具有特定的功能,在其组合过程中以及组合完成后,可以对其进行再改造或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模块,且各个模块均可以被其他模块所替换。多种多样的模块组成的模块化体系非常灵活,只要模块间的学分相当(或差别不大),对模块进行重新组合或再改造是很容易实现的,从而使得教学的安排更加灵活。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树立的课程观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必须坚持“能力本位”的课程观,通过实施模块化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隐性课程以及学科课程等多种课程形式来承载和展示教学内容。其课程设计思路一般是:经过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形成能力培养目标,再将能力培养目标分解和转化为课程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来组织、构建教学内容和确定教学方法,最后检测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建设应体现以下思想:一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角、中心和权威,而应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甚至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的重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二是突出实践教学。要强调理论学习的目标在于应用,理论知识够用即可,理论知识不再是评判学生学习的唯一标准,要让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参与实践,使他们通过实践学习达到发展能力和提升素质的目的。三是体系大教学观。教学是教与学双方的事,不能认为只有课堂教学才是教学,教学既有课堂内教学,也有课堂外教学;既有校内教学,也有校外教学;既有理论教学,也有实践教学,所以,要树立大课程观,充分发挥不同课程类型的教育作用。

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有益探索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既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素养,同时还要有相应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所学的知识一定要与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密切的联系,与将来要从事的职业紧密结合。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借助模块化教学内容,建构起了各门学科之间知识相互交叉的课程体系,实现了课程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进步。[3]借鉴德国模块化课程改革的思路,结合当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现状,把课程体系设置为三大模块:宏观模块、中观模块和微观模块。每个微观模块都对应不同的能力要素,将这些若干个微观模块按照一定的教学规律,遵循由浅入深、相对独立、相互支撑、环环相扣的原则进行排列,组合成中观模块、宏观模块,最后形成整个专业的模块化课程框架方案。

(一)宏观模块

宏观模块是专业模块的顶层设计,统领和指导整个专业的模块化设计。宏观模块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确定专业方向的教学重点,并围绕特定专业方向的要求合理设计教学方案。综合来看,可建立三大模块: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个性拓展模块。基本素质模块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交往等综合素质和能力;专业基础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从事某一行业或职业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也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它是整个模块的主体和基石。个性拓展模块是按照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设计了若干个选修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选修模块,以拓展自身的特长。

(二)中观模块

中观模块在整个模块课程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指导微观模块的构建,同时又是宏观模块建设的基本依据。中观模块是根据培养目标侧重点的不同对宏观模块课程的进一步细化。细化到某个专业,首先应确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每一个专业方向的教学重点,尝试从不同的专业方向建设比较独立的课程模块,重点培养学生在这一专业方向的实践应用技能,同时要依据特定专业方向的要求合理规划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要统筹考虑某一专业方向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基本素养和能力要求,把宏观模块课程具体分解到该专业方向所包括的具体课程。[4]

(三)微观模块

微观模块是整个模块的基础,它划分的依据是专业所对应的能力要素,即一个能力要素对应一个微观模块,将这些不同的能力要素封装,就成为一个个具体的教学模块。如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能力模块,包含设计理念和思维、设计表现基础、形态设计基础能力、设计工程技术能力、产品工业设计能力、职业素质修养能力等六个基本能力,这六个基本能力可以分解出设计理念思维、设计表现基础等25个能力要素,这些能力要素分别对应设计概论、设计史论、工业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基础等25个微观模块。值得注意的是,在构建微观模块时,要尽可能地考虑模块的大小,模块过小,则会使综合性、跨能力培养变得困难;模块过大,又会使原本通过模块化所带来的灵活性及个性化、多样化程度降低,还会导致教学组织上的困难,甚至使学生的学业时间加长。在德国,模块大小一般是2~4~6周学时或是3~6~12学分,且尽量安排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教学任务。

五、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模块化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为使学生对毕业后的就业岗位有充分了解,为就业做好准备,应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为目标,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课程模块化教学与其定位相一致。第一,需要增加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度和认同度。如,在模块化课程体系里增设专业导论课程,每个专业在第一学期开设15~20学时的课程,使学生对本专业的特点及所研究的领域有一个初步认识,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第二,在实践教学课程里增加认知实习学期,在第二学期暑期增加8~12 周的认知实习,让学生在与自己专业相近的岗位上亲身经历所学专业在实际中的应用及具体要求,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更有目的地选择课程模块,合理规划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开发适应模块化课程的教材。组织全校教师从核心课程入手有计划地进行编写,然后逐渐覆盖到其他课程;也可以尝试从专业课程模块开始,然后逐渐覆盖至其他课程模块,在编写的过程中,逐渐积累,逐渐完善,最后建设相对比较完善的模块化课程体系。[5]

(三)合理制定模块化课程考核标准。每一个学习模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并培养学生一定能力的实体,一个模块结束后,要及时检验学习效果。譬如,可以采取“N+2”的过程考试,变末端考试为过程监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中,“N”是教学过程的考核次数(N≥3,可以是小测验,也可以是课程综述、小论文等,占总成绩的50%);“2”是期末考试和学习笔记,分别占总成绩的40%和10%,涉及实践目标的模块还可以采取实验考核的办法,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6]

(四)模块化课程的实施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双师素质”指教师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还要有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能力。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应通过有效的措施建立一支优秀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首先,鼓励教师在职进修,特别是针对性较强的专题进修,向“双师素质”目标迈进。其次,积极与相关企业联系,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实践锻炼。再次,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某些子模块或课题的教学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使教学更贴近生产实际,学生也进一步拓宽了视野。

参考文献]

[1]赵国平.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J].中国成人教育,2010(17).

[2]蒋乃平.模块课程及其在课程改革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3]法尔克·赫恩.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几个特点[A].浙江省教育厅.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8

收稿日期:2014-06-12

作者简介:张晓东,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江苏南京,210019)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造价工程师,一级建造师,咨询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技术与管理。

一、课程体系的确立

(一)分析“造价员”职业资格考试大纲,梳理行业协会对“造价员”的知识与能力要求

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有一项重要职能,即对造价员的执业与职业资格进行考核与管理――编写考试大纲、组织考试、认定与注册实施管理。《全国建设工程造价员资格考试大纲》分为《工程造价基础知识》和《工程计量与计价实务》(××工程)两个科目。第一科目《工程造价基础知识》的考核内容有:(1)工程造价相关法规与制度;(2)建设项目管理;(3)建设工程合同管理;(4)工程造价的构成;(5)工程造价计价方法和依据;(6)决策和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7)建设项目招投标与合同价款的确定;(8)工程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与调整。第二科目《工程计量与计价实务》(××工程)的考试大纲由各地方、各行业有关管理机构根据需要自行制定,送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备案。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组织编制了××工程考试大纲框架,其考核内容包括:(1)专业基础知识;(2)工程计量;(3)工程量清单的编制;(4)工程计价。

各省、直辖市根据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组织编制的大纲精神,也结合各地具体情况与实际编制了相应的考试大纲,都与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的要求相吻合,对知识与能力的考核是一致的。

(二)适合就业工作岗位的课程体系目标

开展广泛的市场调研及对企业实践专家访谈活动,分析“造价员”的岗位,整理出“造价员”的典型工作任务,进一步归纳出行动领域内容,将行动领域内容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在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确定与职业能力岗位对应的核心能力课程,以工作过程导向开发核心课程。[1]

工业与民用建筑物是最为常见的建筑,因此围绕一栋建筑物工程造价文件的编制是课程体系的目标。一栋建筑物的工程造价一般包括房屋建筑工程(土建与装饰工程)造价、安装工程造价等。针对性地开设相应的造价类核心课程,可按照“识图―施工―计量―计价”这一工作过程建构课程体系。

(三)基于工程过程建立专业课程体系

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于施工员与造价员岗位。为什么施工员成为造价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呢?因为熟悉施工流程及相关知识是从事造价工作的基础,而造价人员也多从施工员成长起来,基于此,从事工程造价工作多从施工员起步。其中,施工员的岗位工作就是按图施工,进行施工管理。造价员的工作是进行工程招投标、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等,主要进行工程计算、编制工程量清单与工程计价文件等工作。围绕这两个就业岗位,以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能力学习任务途径,可开发出相应的学习领域课程。(见表1)

(四)其他课程

在确定主要专业课程后,可结合专业特点,合理设置公共课程、工程基础课程与其他类型课程共同培养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基础素养。如将制图基础与CAD融合成建筑制图基础与CAD;在文化基础课程数学中补充概率统计与数理统计知识解决一些复杂性的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问题;计算机课程中强化Excel知识的教学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等。

二、课程整体设计与单元教学设计

课程体系开发完成后,在具体课程,尤其是核心课程建设上要进行精心设计。经过近年的探索与实践,工程造价核心课程的开发大致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层分析、三次转换、四级分解、多方参与等基本内容。

(一)一个中心

所谓“一个中心”,也就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技能为中心,以编制一栋建筑物的造价文件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为目标,结合市场现状与发展方向设置课程。第一,设置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安装工程类课程。如一栋建筑物的单位工程涉及的内容有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安装工程等,因此核心课程中也要对应设置,进行训练。第二,设置《钢筋算量》课程。在工程造价工程量计算中,因为平法的实施,钢筋工程量的计算在整个工程量的计算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所以一般施工企业与造价咨询企业中都有专门人员进行钢筋算量工作。同时,因为需求量非常大,一部分造价人员常以个人名义进行钢筋算量工作,单独承接任务,这样工作能得到社会认可,也有不错的经济收益。加之钢筋算量确实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多,因此将以往放在土建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中的钢筋算量内容单独分离出来开设一门课程――钢筋算量。第三,对学生进行“图形算量”训练。工程量的计算是现在工程造价工作中工作量最大的部分。如果说早期的工程造价软件解决了手工进行工料分析的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的话,那么现在工程造价软件就是要解决工程量的计算电算化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现在很多工程造价软件企业已经或正在开发一些造价软件,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图形算量”训练,以便学生适应发展趋势。第四,开设《工程结算课程》。工程造价咨询行业不断发展,从早期的竣工结算审核已经发展到现在的跟踪审核(跟踪审计)。这要求造价工程人员不光要能编制工程量清单、招标控制价文件、投标报价文件,更要能编制工程结算文件,并能与相关人员进行审核的协商工作。因此,要开设工程结算课程,对学生这方面能力进行训练。

这些课程均为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而设置,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这个中心服务。同时,相应其他课程的开设也是为这个中心服务,课程教学中要体现为专业服务及职业技能服务的精神。当然,必须说明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解决什么能力培养问题。

(二)两层分析

把课程开发过程分为职业工作分析和教学分析两个层面。学习领域课程是第一层面,由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为行动领域内容后再进行转换配置,因此在课程开发时首先进行职业工作分析,即以企业技术人员为主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分析;教学分析是第二层面,以教师为主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论分析与加工,设计课程内容。

(三)三个转换

将一系列专项能力转化为教学单元(或模块),并将专项职业能力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将相关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具体的学习、训练内容。

第一个转换:从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内容的转换。运用“能力递减法”,按照从高端复杂的典型工作任务到低端简单的典型工作任务的顺序,进行任务分析,并依据技术复杂程度和知识难易程度,逆向归纳,形成由复杂到简单的三个层次的典型工作任务。“能力递减法”突显归纳性特征:一是终结性(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关性(选择合适载体,合并关联程度高的工作内容);二是非重复性(归纳出与某典型工作任务有关联的部分,形成一个结构完整、任务不重复的工作)与同级性(所合并的任务应当处于同一个层级上);三是支撑性(分析能力群所涉及的知识、技能基础,对完成终结性工作任务的能力具有支撑作用,上一级能力对下一级能力支撑,形成新的能力体系)。如在《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中分为项目初步、给排水工程计量与计价、电气工程计量与计价、通风与空调工程计量与计价。其中给排水工程计量与计价过程又分解成给排水工程识图与施工工艺确定、给排水工程工程量清单编制、给排水工程招标控制价编制等。

第二个转换:从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到学习领域内容的转换。运用“能力递增法”,按照从低端简单的典型工作任务到高端复杂的典型工作任务的顺序顺向分析,对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论加工。“能力递增法”突出成长性特征:一是职业性(学习领域间的排序符合职业成长规律),二是教育性(学习领域内部结构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穿插相关知识和技能,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三是连续性和递进性(以职业行动能力为对象,进行递增培养,对知识的重构具有连续性,能力培养具有递进性)。如图1的《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

第三个转换: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换。运用“能力分担法”,划分学习领域的内容,构成学习领域框架内的“小型”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学习情境以完成工作中的某一任务为基本单位,以行动导向为教学的出发点,是课程设计的二级培养目标,分担一级目标中的能力。然后依此进行教学设计,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六个步骤予以实施。“能力分担法”能实现知识的重构,体现了学习的均衡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学习目标以专业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为导向,教学过程以专业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行动以专业对应的典型职业情境为导向,按照这一思路开发的学习领域课程就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

(四)四级分解

篇9

高职的软件专业学生定位:在IT领域,做软件方面的工作,以最实用的技能解决企业中最实际的问题。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项目经验、技术素养、职业素养全面提升和发展。以培养软件工程师为目标。

二、课程内容

以专业定位为准绳进行课程内容改革,选用当前软件开发公司用得最多以及市场占有率最高的Java和C#两大软件开发语言为课程内容主导,目前Java占有50%的市场,NET占有超过1/3的市场并且依然迅猛发展,而且两门语言技术差不多,掌握了一门,另一门技术只需要花20%的精力就能够理解和掌握了。精通这两门语言,我们的毕业学生就业能有更多的选择,就业的路更宽。C#开发平台选用2005,因为它是目前市场上最成熟的技术;Java开发平台,选用Eclipse。

另外,数据库选用Sql server 2005,虽然Oracle功能非常强大,但应用一般都选用Sqlserver 2005。

职业素养内容也是课程内容的重要一环。作为一名准职业人,具备以下“3个习惯、3个能力、3个意识”,将会在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上走得更好。守时、踏实、耐心的习惯,以及适应能力、学习能力、抗压能力、规范意识、合作意识、沟通意识都是非常重要的要素。

三、课程内容组织

C#开发基础,以MySchool(考试系统)项目内容开发为主线编写教材,开发完成该项目的C/S版;以同样的项目,以改写实现B/S版。也用Java语言实现同样的项目,这样让学生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在项目的需求理解、分析上,而且能比较用不同的语言完成相同的项目及不同的结构的区别,熟悉软件的常用的两种系统的开发流程。这样的教材可能会出现项目做得少的缺陷,可以采用项目实习周来补足,在相关知识点完成后,采用1-2周的专用项目开发周来集中完成一个项目。

这样组织教学内容,学习目的性强,一环扣一环。而且课程内容不是越来越复杂,每个学期的课程难度一张一弛,方便调节学习节奏。课程开始都是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接着结合前面的内容及相关课程知识进行综合的练习,训练。

四、教学方法

以项目驱动教学。教学团队即是专业开发团队,让任课教师不间断参于公司的项目开发。我院假期都会让专业老师参加新技术的培训或是以顶岗实习的形式到公司半年或一年参与一个项目的开发实践。因为IT技术的更新频繁,这样便于他们及时了解最新动态,灵活教学。一个班级的专业老师不能太分散,基本上是四个老师组成一个班的教学团队:一个教授Java的老师,一个教授C#的老师,一个教授数据库老师,一个教授素养的老师。一个班的教学团队要经常面谈、交流,对于这个班的专业技术及素养情况综合了解,各司其职,负责好自己的模块。完成独立项目的专用周都由相应授课老师参与指导,因为他们更清楚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又便于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在下一步的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

除了课堂跟进的“考试系统”项目外,专用周也采用项目教学法,选取的是企业实际案例和项目,根据岗位需求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辩论式的教学形式,教师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会以项目经理、客户代表的不同角度为出发点对项目进行要求与指导;项目工作要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训练其在实际工作中与同事协调、合作的能力。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3W1H教学法,陷阱教学法,现场编程教学法,阶段指导学习,课程项目案例实训,体系项目案例实训等。保证理论知识掌握和训练,达到系统,全面的软件开发培训。

教师一次纯理论教学,学生一次纯实践。理论课教学严格控制内容,实践用于加强理论理解,也要严格控制时间。案例开发采用小组模式。由教师指定项目,开发小组的软件开发模拟开发过程。每个学生在组里承担一定的编程工作,小组的成员之间又要进行合理的协调,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经过这样一段时间的程序设计过程,学生们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创造性,锻炼编写程序的能力;同时在开发过程中锻炼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的团队精神。这样,通过项目教学,我们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同时也锻炼了其他方方面面的综合能力,特别注意的是一定要在项目完成后,教师再对每一工件进行评分。对质量较好和较差的工件进行讲评。与学生一起总结这次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

五、结论

篇10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7-0077-01

网络课程的开发是当前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举措,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具有资源共享、时空不限、多向互动、便于合作的特点,能很好地推动学习者的自主式学习。网络课程中的交互应该是“有意义的交互”,以确保交互功能的设计能够在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新知识与学习者非智力因素之间起到有机的联系作用。

一 网络课程设计分析

1.适用对象

高等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是高等学校本科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物理、力学诸专业必修或必选的专业基础课程。高等学校专科及成人教育的上述专业也可参考。

2.设计目标

为达到最佳的教学与自学效果,本课件达到了以下几个设计目标:(1)准确科学,生动直观。课件首先要保证其准确性,然后必须生动直观,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真正起到教学育人的目的。(2)思路清晰、各知识点安排合理,结构布局简易明了。(3)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与控制功能,使之易于学习和操作,学习时能给人带来一种舒适的、轻松愉快的感觉。(4)易于修改,易于自学,易于教学。(5)布局合理,美观大方,页面设计注重美工效果。

二 页面设计分析

本课程网站主要包含14个大部分,充分体现了全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目的,每个部分的设置和安排结构清晰、内容充实。在版面设计方面充分考虑色彩的视觉效果,以绿色为主,同时主页和其他分页的主干部分多用动画,增加了网页的动态效果,主页的设计则突出主题,提供一个易于交互和学习的平台。

本网络课程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知识,整个版面体现了潍坊科技学院的特色:极其现代的建筑风格。该网络课程版面共分为14个版块,分别有制作团体、课程导读、课程学习、试题库、动画观摩、PPT课件等与教学相关的模块,还有可以陶冶情操及开阔视野及交流的版块如课间休息、校园文学、BBS 论坛及经典链接等,此外,还提供了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的高质量教学课件,配有工具箱、理工大网络课程、办公系统、视频教程等功能,高等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网络课程首页面设计充分体现了全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目的,结构清晰、内容充实。首页版面设计方面充分考虑色彩的视觉效果,以绿色为主,辅以一些简单的色彩,页面采用了动画设计,增加了网页的动态效果,主页的设计则突出主题,提供一个易于交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三 办公系统模块设计

1.系统功能分析

系统开发的总体任务是实现办公过程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系统功能的分析是在系统开发的总体任务的基础上完成的。本办公系统能够实现以下功能:文件、公文、议题讨论、系统管理与数据信息的存储和输出等操作,将教师的许多日常工作合并在一起,更高效地工作。具体功能如下:(1)系统登录;(2)文件上传;(3)公文;(4)议题讨论;(5)系统管理;(6)修改个人信息;(7)互通信息。

2.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需求分析用户的需求具体体现在各种信息的提供、保存、更新和查询,这就要求数据库结构能充分满足各种信息的输出和输入。收集基本数据、数据结构以及数据处理的流程,组成一个详尽的数据字典,为后面的具体设计打下基础。针对一般办公系统的需要,通过对办公过程的内容和数据流程分析,设计以下所示的数据项和数据结构:(1)公告信息;(2)回复议题;(3)文件信息;(4)用户信息;(5)私人信件信息;(6)系统日志信息;(7)议题讨论信息。

3.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得到上面的数据项和数据结构后,就可以设计出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各种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以后的逻辑结构设计打下基础。这些实体包含各种具体信息,通过相互之间的作用形成数据的流动。根据上面的设计规划出的实体有:公告信息实体、议题信息实体、文件实体、用户实体、私人信件实体、系统日志实体。

4.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及其实现

结构如下:(1)创建公告信息表;(2)创建回复议题表;(3)创建文件信息表;(4)创建用户表;(5)私人信件表;(6)系统日志信息表;(7)议题讨论表。

四 网络课程测试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215-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有效地促进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这一教育改革进程中,课程群教学模式的建设与实施为这些成果的取得做出了重要贡献。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作为理论基础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交叉专业,由于发展时间较短还存在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状况。为更好地提高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文章从高等学校课程群的内涵、建设目的与原则出发,探讨信计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思路与策略。

一、课程群的内涵、建设目的与原则

1.课程群的内涵。课程群作为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在同一范畴内培养学生能力的课程的有机整体,通过制定合理的课程门类、开课顺序,使得专业教师能够从培养目标层次把握课程内容的分配、实施和技能实现等教学任务。同时,按照课程群由简到难、由窄到宽开课顺序安排教学工作,容易让学生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有利于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调动。

一般情况下课程群由三门以上专业课程所构成,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点:首先,课程之间不能具有重复性,各知识点也要具有相应的独立性、离散性,同时又做到相辅相成、协调统一,以便保证教学实践和技能培养的连贯性。其次,课程群在建设过程中要保证在组织、内容以及结构等方面符合高校教学的相关规定,使课程群具有良好的技能属性,保证教学目的的明确性,提升教学培养的方向性以及课程开放性水平。最后,课程群还要对课程个性概念进行弱化,提升技能培养水平,加强课程内容间的融合水平及关联性。

2.课程群的建设目的与原则。课程群建设的目的在于,通过集中人力、物力加强对专业课程的研究、制定合理的分类标准、开课顺序,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进行持续训练,为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合格人才奠定基础。

为达到这一目的,并保证课程群建设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在课程群的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1)要保证课程群的设置能够推动教学计划的构建与实施;(2)要能推动教学改革和教学内容的优化及整合,以便较快地提升教学效果;(3)要确保能够加快教材建设以及其他资源之间有效建设;(4)要有利于对学生整体素质以及实践技能的有效培养;(5)要能够促进学生就业水平的提升。

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群的建设思路

首先,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群的建设应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信计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良好数学素养,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理论,能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适应社会需要,能在科技行业、教育界以及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开发、应用或管理方面事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本专业的课程群建设要涵盖人才培养所必需的基本技能课程和基本训练课程。基本技能课程应包括计算机语言、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基本训练课程应包括数学实验、数值分析和数学模型等课程。

其次,信计专业课程群的建设要注重对学生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在教育中知识从来都只是载体,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是“技能”。毫无疑问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首先是基本的技能,包括C语言编程的基本能力,Java语言也要了解,还要有良好的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知识等。要培养学生的这些技能,应加大课程群中关于基本技能课程和基本训练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因为加强实践是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技能训练要勤动手,教师过多的讲授并不总是有良好的效果。

最后,信计专业课程群的建设要能够为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提供一定的知识储备。这要求课程群的建设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并能根据信息产业的发展不断调整课程群的侧重点,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增开诸如“信息挖掘”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课程对学生就业无疑是有益的。

三、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群建设的策略

1.基础课课程群的建设。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重视培养学生宽厚的数学基础,其基础课群要包括以下三种基础课程:(1)数学基础课程,如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微分方程、概率统计、离散数学等;(2)计算机技能和训练课程,如计算概论与高级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计算机网络;(3)基本训练课,如数值分析、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课程。通过开设这些基础课程,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分析能力、编程能力以及数学建模能力等将有显著提高。

2.加强课程群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完善。要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不仅要对课程进行完善,还需要对教学师资队伍进行优化。而只对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数学建模以及复变函数论这四门课程来说,需要配备20人左右的教师队伍,其中教授四人、副教授八人、博士学位教师四人、校级教师两名、学术骨干一人以及具有学科交叉背景的教师四人。同时还要保证这些教师不仅要具有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良好的学术思想以及开放意识,还要具有严谨求实和教学质量意识等。同时还要对师资队伍年龄结构进行优化,进而保证课程群建设能够顺利进行。

3.课程教材的整合以及优化。教材是教与学的重要载体和媒介,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成效。教材建设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体现教学改革进程的重要标志。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教材选用方面,要求使用和引进权威、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优秀教材。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用的教材,优先选用获国家或省部级奖的优秀教材或选用目前通用的、各校反映较好的教材,保证所选教材质量。

此外,由于信息和计算科学专业课程群内会涉及到较多的课程,并且这些课程间可能存在内容重复、实践环节不足、需要花费大量的课时进行讲解,因此各高校一定要对以往的教学大纲进行有效的修订,并根据专业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对不同课程间重复以及交叉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与优化,进而保证课程群的专业性以及基础性。同时,还要对各门课程理论教学课时与实践课时所在总课时的比例进行调整,进而保证课时能够被合理划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而这样一来,不仅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够进行有效结合,还对学生自身技能进行了培养。此外还需要注意的就是,课程群的设置一定要与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和规律相符合,保证知识结构得到优化,还要尽可能地对专业特色进行凸显,这样不但使各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有效融合,还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自身处理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在日常生活、工作、生产过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这也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结构,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使用三结合、四训练以及五注重方式来进行教学,其中三结合就是指,教学内容和上机实践进行结合、课堂教学与事例相结合以及课程设计和培养创新能力进行有效结合;而四训练中包含了对基础、技能、综合以及开发训练四个方面;五注重就是从五个方面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调整,首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情景的构建来对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行激发。其次,利用问题设置来对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再次,通过适时的引导来对学生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最后,要设置相应的合作项目让学生合作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最后,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互动式以及研讨式等教学方法,而通过以上方法的有效使用,能够最大程度地突出学生自身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激发,而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等进行培养,还能有效提升学生整体的素质和水平。

5.加强对学校课程网站的建设。在基础课程群建设过程中,课程网站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资源,它不但可以有效实现现代化的教学思想以及理念,还是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的载体。因此学校一定要对课程网站的建设进行重视,进而实现线上学习和交流,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平台。

四、结论

综上可知,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群的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的有利保障。因此,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社会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正确把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群的建设目的和原则,明确课程群建设的思路,采用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建立完善的课程群教学制度,将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从而推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萍,刘东升,林民,等.“课程群”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3):61-64.

篇1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6C-0012-04

在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重点专业的建设过程中,课程及其资源建设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旨在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互动式、三维化教学模式,符合中职院校学生未来发展的路径,重点强调在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技能,符合当前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建设以核心课程为主体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尤为重要。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利用校企合作模式等系统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对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数字化教学的创新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数字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一)数字资源建设是中职示范校课程建设着力提升内涵的重要体现

中职示范校的建设过程中,课程资源的建设是重要内容之一,物流管理专业是参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其数字化资源建设是以就业为导向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改革及课程建设不断深化内涵的重要体现。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利用数字化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将传统教材教学内容转化为多媒体教学材料,同时结合教学实际拓展延伸大量相关资源,多元化的虚拟教学平台扩展教学空间,为学生创造更加便利的学习条件,以直观、具体、形象的教学素材将课本知识呈现出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及学习兴趣,促使其更加投入到专业学习中。更重要的是在模拟三维化数字教学资源软件中,能够以真实的场景将专业知识融合进去,以岗位工作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为背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思维能力,从而达到加强学生岗位技能的目标,帮助学生提升个人职业素养,为其职业规划与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二)数字资源建设是改革与创新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物流行业的发展也不断加快,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中职院校热门专业之一,其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专业性与广泛性,包含机械学、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学生需具备系统化的物流基础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对物品流通、运输、生产、销售、作业流程等各环节都应具备较为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因此,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对其自身的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其在新形势下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以课程教学内容为载体构建三维化虚拟数字资源平台是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通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教学体系的动态化、虚拟化、专业化,以大量的数字教学资源充实学生的头脑并锻炼其实践能力,是对传统教学的辅助与延伸,真正实现学生将知识转化为个人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因此,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通过建设数字化资源库加快向现代化教学模式转型是其自身发展与改革的趋势,不断深化课程内涵,充分体现专业特点。

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数字资源建设的基本思路

平台构建

三维互动教学资源平台实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理论实践紧密结合,利用形象教学、互动体验、虚拟实训、真机实训及工厂实习作为主要桥梁,在教学平台内设置了资源教学、个案教学及师生互动等五大板块。

1.资源教学。对当前实行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开发,将其转化为数字化教学资源,以PPT、教学课件、教学视频、三维动画及三维实训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与课程教学实效。同时,根据课标撰写精品课程教材。

以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叉车实训为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叉车的总体构造时只能参照教材的平面照片介绍,学生无法全方位的从各个角度观察到内部构造细节;或者教师需要借助真实的叉车讲解,而学校的设备可能比较有限,就会受到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和约束,两种方式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数字化教学平台中,能够将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地展示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效果。

2.师生互动。在师生互动中以具体课程内容的教案、实训、教学、练习考核等帮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答疑下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正确操作实训模拟练习,师生在互动性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不仅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更能够提升教学实效。

3.学生实训。在学生实训模块中根据课程结构将具体内容细分为不同板块,针对各个板块设置训练内容,并提供操作提示,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

4.二次开发。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及实训成果进行自主操作练习,提高其实践能力。

5.个案教学。在资源平台的个案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备课和授课。例如,“手动液压堆高车操作”:

步骤1.在目录区“教学案例”中添加子目录,在添加子目录的编辑窗口编辑名称,选择对应的专业、课程(名称:手动液压堆高车操作;专业选择:物流服务与管理;课程选择:物流;设施与设备)。

步骤2.点击“确定”按钮,目录“手动液压堆高车操作”即可添加成功。

步骤3.编辑“手动液压堆高车操作”,点击“选择平台理论目录”,选择其中一个目录的内容,如“任务二.手动液压堆高车操作实训演示”,等待内容加载,即完成“手动液压堆高车操作”的备课。

三、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数字资源建设的推进策略

(一)成立专业组织,强化工作领导

国家级示范校在重点建设专业内涵的过程中,从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及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三方面着手,于2011年,成立了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工作协作会。“协作会”是一个在教育和人社等相关部门支持与指导下开展工作的校企合作组织,其主要功能是协作共建、交流共享、追求共赢,任务分担,成果共享,致力打造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品牌,为教育行政部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献计献策。“协作会”由13个专业协作组组成,13个重点建设专业的协作组,以胧痉缎5慕逃资源带动三星、四星级学校的教学水平,真正意义上实现职业教育水平的发展,其中包括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内涵的建设。

(二)加强规划设计,夯实质量基础

建设以核心课程为主体的校企合作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战略合作的框架内,学校与相关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共享虚拟培训系统,即数字化教学资源。第一批建设共有6门核心课程;第二批共有七门核心课程,详见表1。

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过程中,通过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制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拟定核心课程、制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根据课标撰写精品课程教材这一过程,实现了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初步开发,并投入实践。以物流管理专业的岗位需求、行业发展趋势为导向,以培养技能型物流专业为目标,结合调研结果,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包括4个方面的实际岗位需求:国际物流、配运业务部、仓储业务部及信息客服部,有针对性地就培养初、中级物流人才,从三个角度着手构建三维数字化资源教学内涵,详见表2。

(三)加强多方合作,深化过程改进

通过组织全省各专业最优秀的教师、教学专家、行业专家等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省级示范教材、配套数字化教学资源,由学校、企业、出版企业、软件公司等多方进行合作,打造最专业的职业教育精品教材和配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以专业教学的实际内容为依据,依托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载体功能,重点推动教师共同设计、校企合作、学校制度保障以及提升学生参与度作为建设途径。其一,由全省各专业最优秀的教师、教学专家等共同设计数字化教学资源,其中包括大量的专业素材,教师通过共同制定课程标准、配套数字化教学资源等突出核心课程的重难点,利用企业岗位实际素材、专题网站素材等充实数字化教学资源;其二,以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主要选择有代表性的物流企业与IT企业,采集企业内部的操作视频、图片等作为软件开发的资源;其三,在资源建设中重视学生参与的重要性,突出其主体地位;其四,在学校支持的前提下从制度方面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提供保障,从而促使这一长期性事业的顺利进行。

(四)注重成效导向,加强应用服务

篇13

二、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原则

立足区域经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以及对人才的需求标准,适时调整专业方向来对接产业发展,形成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岗位型课程体系。

2.适应职业岗位需求标准的原则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在行业、企业一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因此,构建课程体系时应充分调研、分析专业所对接的职业岗位群,确定从事岗位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技能及素质要求,并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科学定位学习领域课程,依据职业能力的成长规律,确定课程结构及排列顺序。

3.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我们必须面向产业发展需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职业成长规律及教育教学规律,构建多层次、多规格、递进式的专业课程体系,既要考虑学生的未来职业需要,又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接口和条件。

4.遵循动态调整的开放性原则

广告与电商产业属于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且更新换代频率最高的行业,我们应根据产业发展趋向,构建动态、开放的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职业方向课程要随着广告及电商产业的发展及企业需求,适时调整、更新、删减、补充教学内容,从而使专业人才培养能紧密对接产业的发展趋势及需求热点。

5.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原则

就业是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结合点,创业是更高层次的就业,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区域经济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互动、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三、课程体系构建流程

1.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热点定位人才培养方向

随着国家及各级政府关于促进广告及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文件的纷纷出台,威海地区的广告及电子商务产业也得到迅猛发展,产业的火热发展及规模扩大带来的是人才储备的严重不足。因此本专业立足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需求,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与网络广告设计与制作两个方向。2.专业方向对接的职业岗位群分析在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论证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确定了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的是行业发展急需的平面设计师、网页设计师、电商视觉设计师、淘宝美工等工作岗位。

3.岗位职责中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

分析专业对接的工作岗位的岗位职责,梳理出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是构建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的关键。为此,笔者通过大量的企业设计岗位调研,对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进行分析归类,作为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客观依据。

4.课程体系构建

遵循课程体系构建原则,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与本专业对接的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构成要素为切入点,抽取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中从业人员需共同具备的基本知识、素质与技能,开发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抽取从业人员完成岗位群工作任务必备的职业核心技能,开发设置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职业方向课程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四个不同层次的课程结构。我们应该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由基本素质能力模块、专业基础能力模块、专业核心能力模块、职业方向能力模块、创新创业能力模块等五个层次教学模块组成。基本素质能力模块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导向,重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基础能力模块立足职业领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重在培养学生从事设计行业岗位工作基本专业素质,如扎实的美术功底,良好的审美能力与视觉表达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模块重在培养学生完成设计方案所必备的策划创意、手绘与设计软件表现的职业核心技能;职业方向能力模块属于就业方向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在某一具体岗位上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创新创业能力模块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品质与创业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