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移动通信技术培训

移动通信技术培训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33:2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移动通信技术培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移动通信技术培训

篇1

一、改革理念

目前,通信的“三网融合”正在实现,固定电话网络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趋于成熟,而无线(移动)通信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建设以及移动信息服务技术研发是当前的技术热点。前些年,高校的通信网实验室建设基本上是基于有线传输平台的程控交换和计算机网络,不能实现无线通信接入和个人移动通信接入。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在2009年获得了浙江省财政资助实验室“移动通信技术综合实验室”的立项。该实验室以移动通信接入网系统架构,以3G标准建设技术平台,使信息通信类专业的实验教学和目前通信领域所应用的技术保持同步,保持对教学和科研的前瞻性支持。在此之前,我校和浙江华为通信技术公司已开展了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的合作,一个小型的3G标准无线基站和接入网系统的硬件平台已基本实现。以上述3G移动通信实验室为平台,以移动通信专业方向为切入点,通过和国内知名通信企业华为公司的深入合作,在师资培训、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对原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专业课程教学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与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其目标是:提高通信类专业毕业生的工程实践素质和能力,以实现与企业需求的“对接”,为通信行业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开发培养高质量人才;通过产学研合作,提升通信专业建设水平,使之逐步向工程教育方向发展。这里所指的产学研是指:“产”,接收人才输出的用人单位;“学”,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研”,科研环境和学科发展情况,指将人才培养和用人单位、社会的需求以及学校已有的科研力量、环境和校外资源联系起来,共同建立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培养计划和实践环节。无数国内外教育实践证明,产学研一体化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二、改革的思路

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思路如下:1.改造课程体系对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无线通信模块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整合原有的课程(数字移动通信、无线互联网络、通信网设计与管理、通信标准与规范等),删除陈旧的内容,减少理论部分,合并重复的内容,以“轻理论,重应用,强实时,合需求”为原则、以3G移动通信系统(以一种制式为主)为主线重新构建该模块的教学体系,以系统级、网络级的综合知识与技术为重点,保持教学内容对专业核心技术的跟随性。2.改革实践教学在3G移动通信接入网设备平台的基础上开发设计性、综合性和系统级的实验,使得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从原理验证性实验和仿真实验过渡到以掌握实际系统技术为目标的综合性技术训练。传统的模拟实验设备,比如实验箱、模拟操作台等,在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上的确能够起到很大作用。但是实际工业系统上的技术训练应成为专业教育阶段学生的主要学习手段,在系统级和网络级的设备、技术的综合实训中,知识点在实验过程中融合和交织使用,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达到对整体专业技术的综合理解,并具备针对此类系统的基本工作能力。3.师资培训和教学能力提升分期分批安排专业教师、研究生到知名通信企业参加接入网、设备平台、网络规划优化等方面的新技术培训,选择部分教师在企业顶岗实习和参加岗位认证。在通信技术更新迅速的现实状况下,虽然靠教师自学也有一定的效果,但难于从时效、质量和整体水平上得到保证,因此培训是必要的手段。只有具有实际工程技术的教师才能开展以工程技术实践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教师在企业的培训还可以学习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引进企业大学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师改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内容的工程化、教学方式的互动化、教学管理的规范化。4.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在校企联合实验室平台上引入企业培训课程和岗位认证的相关内容,与企业资深工程人员一起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和建设;教师走进企业进行技术培训,企业人员直接来校讲授课程;针对就业岗位需求,联合开展针对性强的实习实训项目;联合进行移动信息终端和移动信息服务业务的技术研发,建立长期和牢固的产学研紧密合作办学关系。四、结束语针对当前移动通信教学研究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移动通信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研究的理念和思路,并在师资培训、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实践。通过此次改革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希望能为其他高校提供借鉴。

作者:金小萍 金宁

篇2

“移动基站维护与管理”课程是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核心专业课程之一。为了使课程建设更符合企业对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本专业授课教师先后调研了安徽省合肥市、芜湖市多个运营商现网3G移动基站,确立了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为目标,对标移动通信岗位技能,融合通信企业技术培训课程标准,对课程进行深入的内涵建设,逐步实现了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构建培养目标,以此搭建相关知识体系模块;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达到工作岗位所应掌握的技能目标;通过将课程单元转化为工作任务,使学生能够明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通过采用学做相间,教学互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充分掌握本课程所要传授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与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转变被动的学习态度,使其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

1.以培养行业岗位职业能力为课程目标,校企共同制定课程标准

移动通信专业坚持立足行业,面向社会,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综合市场调研及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我们了解到:在移动通信产业链结构中,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工作岗位包括:基站设计施工岗位及基站维护管理岗位。为了了解企业、岗位对知识、技能、能力需求,本课程教学大纲制定过程中,邀请企业相关人员参与,共同确定课程目标和任务,力争使教学内容真正面向岗位。由工作岗位定义了职业岗位要求,而职业岗位要求规范了本课程的课程目标。校企合作,最终有的放矢地制定了“移动基站维护与管理”课程标准,从而实现课程与岗位对接。

2.与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内容设计方案

为了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吻合,在“移动基站维护与管理”课程教学实践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优化整合教学内容。通过对相应岗位技术核心能力要素的提炼,将企业的职业标准融入到该课程中,整合课程内容,构建课程模块。

具体方法是先分析职业岗位(群)能力,再确立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工作流程,经过系统化思考梳理,确定本专业每个作业流程所需掌握的核心能力要素,从而构建对应每个核心能力对应模块的知识、技能、目标,如图1所示。

根据职业标准选择课程内容,再将课程单元内容落实为几个具体的任务,使学生能够明晰教学目的和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从而进行以培养基站设计施工及基站维护管理岗位职业能力为落脚点,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整体设计,使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真正面向岗位。以工作任务为核心,以此搭建相关知识体系模块,选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而本课程设计中的每一个项目都对应着明确的能力目标,培养适应企业需求,满足岗位任职要求的高技能人才。

图1核心能力对应模块的知识、技能、目标

3.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学做一体的教学实施方法

本课程教学过程充分面向岗位,采用以多媒体为主要手段的课堂教学,并充分利用实验室、实训基地进行情境教学,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示范模拟训练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教、学、做”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校就能模拟企业生产过程。并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对课程的反馈适当增加理论知识讲解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基站网管工具的使用”任务单元设计为例,该教学环节的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基站设备后台数据指示,进行设备日常管理以及排障或派遣故障处理人员上站作业;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学生先自主学习,在网管系统中,根据实训指导书,训练使用各种常用管理工具,后由教师提出具体任务验收学习效果的方式。并采用了小组竞争,助教式讲解等多种教学手段,学做相间,教学互动,使学生充分掌握移动基站网管的技能,培养与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转变被动的学习态度,并使其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

4.双师双向交流机制在课程中的落实

充分利用企业办学的优势,在通信企业聘请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担任本课程的兼职教师,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①学院为该课程配备的专职授课教师具备通信企业认证的移动通信技术高级工程师和企业培训师资质。

②在制定该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整体设计、及单元设计中,均有企业技术人员按企业对高技能应用型移动通信专业人才需求,共同参与完成。此外,要该课程实施过程中,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使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即将电信工程企业的施工人员请进实训课堂,为学生示范按企业标准的施工操作;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运营企业在网设备机房,并请工作人员现场讲解企业对移动通信基站维护与管理的流程及要求。

篇3

二、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调研通信相关企业,结合业内具有代表性的代维企业市场人才需求分析和预测报告,回访毕业生并对其就业岗位进行归纳和分析,本专业就业岗位的主要定位在:基站运行维护、移动网络测试与优化、基站勘测与设计三大职业岗位,另外还服务于通信设备生产、安装及调测、电信业务营销等职业岗位。通信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是:符合通信行业企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吃苦耐劳、诚信求实、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具备通信设备的安装维护、测试调试与工程施工能力,面向移动通信领域,能够胜任通信设备生产、安装和调测、基站运行维护、移动网络测试与优化、基站勘测设计以及电信业务营销等岗位工作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三、ICT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了ICT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1.以通信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重点

将行业标准嵌入课程标准,将职业资格认证项目嵌入专业课程,将企业工程案例嵌入课程内容,将企业文化嵌入校内实训环境。与企业、行业紧密合作,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实现“教、学、做”合一,以通信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重点,培养贴近企业实际要求的应用型人才,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

2.以技能大赛引领

全国职业技能竞赛引领了专业建设,将大赛新技术引入课程体系中,将大赛项目引入课程内容中,将大赛评价标准引入考核模式中。把赛场的高技能渗透到平时的教育之中,把比赛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之中,最终让所有学生具备较高水平、较高技能。

3.逐层递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入学初通过与企业合作校企共同指导学生的职业规划,让学生在深入了解本专业的基础上有明确的职业目标,第二学期通过模块化教学、职场体验进行基本素质训练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第三学期通过项目化教学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第四、五学期通过现网情景化教学进行岗前技能培训锻炼学生的岗位能力,第六学期通过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层层递进循序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课程体系与实施方案

针对通信综合代维工作岗位技能需求,重构综合代维ICT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选取以满足工作岗位技能要求为原则,既体现通信工程技术培训要求的深度又兼顾高职教育特点,注重学生操作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培养,以全面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1.基础能力的培养

通过通信行业职业规划、职业素质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通信行业职业规划课程的授课由经过系统、规范培训的教师授课,使学生能够客观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个性和价值观,深入了解通信专业的职业、环境的需求趋势,明确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促进职业知识、观念、经验、能力、心理素质等的培养与提高。职业素质课程由合作企业的工程师来完成,以保证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学生能够掌握实用的职业技能。通过电子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等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结合通信企业生产实践,对专业基础课程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对通信常用工具的使用等基础能力的培养。

2.专业能力的培养

通过移动通信技术与系统等专业核心课的前导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通信专业工作所需的基础的、概念性的知识以及从事通信综合代维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原理,是学生具有扎实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知识基础;掌握相关移动通信设备的性能和技术指标;熟悉通信常用线缆与接口的规格、标准与制作方法;能够根据客户需要对相关移动通信设备进行软硬件配置,能够排查和处理相关移动通信设备的故障;熟悉移动通信网的基本组成与常用设备;熟悉相关移动通信设备运行的环境要求与工作条件;熟悉移动通信工程施工的行业标准和规范。

3.岗位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通过专业新技术课程注重岗位能力提升。以光传输网组建与维护为例,从教学与光传输岗位工作内容结合切入,从符合通信企业行业人才需求出发,将光传输真实工程项目作为基本内容,课程内容完成从职业岗位需求到教学实施的转变,考虑项目先后逻辑关系,对知识和技能按项目任务重新进行整合,课程内容最后归纳序化为传输网规划、传输网组建、传输网配置、传输网维护四个项目。在项目工作过程中导入光传输技术知识,项目载体跟随光传输技术更新变化,以培养学生光传输网软件调试、工程督导、技术支持和运行维护等岗位能力为根本目的。

4.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一学期通过通信行业职业规划、职业素质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第二学期通过电子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等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第三学期通过移动通信技术与系统等专业核心课的前导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第四学期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第五学期通过专业新技术课程注重岗位能力提升。第六学期通过顶岗实习锻炼学生职业能力。

五、教学模式改革

1.借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内容,改革课程体系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吸收了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起到了示范教学的作用,反映了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3]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参与2009年、2011年两届通信专业职业技能大赛积累丰富的经验,并及时将竞赛项目内容融入到课程设体系中,先后开发了“3G移动通信接入网运行维护”、“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移动基站勘查与设计”、“室内分布系统设计”四门专业主干课程,增设了“TD-SCDMA业务配置”和“无线网络规划优化”两门实训课程,增加了“通信工程项目管理”、“EPON技术与应用”两门专业拓展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借鉴了大赛的比赛流程,均为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方法。

2.促进课程建设与改革,提高课程建设和实施的质量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课程改革,从课程对应职业岗位的某个工作过程分析入手,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在实施教改课程过程中,注重课程教学设计要素的普适性,为了确保教改课程实施的成功率,对教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设计了教改课程实施的过程资料,使教改课程有计划、按步骤地实施。以工作过程和项目化教学作为教改的主线,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企业需求,教学方式趋于“教学做”一体,教学考核更注重过程考核,教学组织上让学生分组学习等,多方面的改进措施提高了教学质量。

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篇4

4G(LTE)是继2G、3G系统之后的移动通信系统,具有高容量、高速率、高质量等特点,采用了智能天线、MIMO、高价调制等技术,能高效利用频谱资源,被认为是名副其实的高速移动通信系统。就当前的形势来看,移动通信网络系统具有小型化、综合化以及数字化的发展趋势,4G的发展和普及深刻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经济发展理念,在现代化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这重要作用。反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移动通信网络要实现信息传播依赖于无线技术与有线传输的结合,无数的通信设备是构成移动通信网络的基础,对这些通信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是保证用户的通信质量的关键。同时,良好的移动通信网络维护管理工作也能促进通信运营企业节约成本,提升效能。

1移动通信网络的维护和管理内容简述

移动通信网络的维护和管理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基础维护管理,二是技术方面的维护和管理。

1.1移动通信网络的基础维护管理

基础维护管理是移动运营商通信维护和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对基站环境、配套设备、主设备等的维护和管理(铁塔公司成立后,铁塔类设备及大部机房等由铁塔公司负责维护,本文探讨不做区分),保证机房环境、机柜设备的清洁,并对铁塔、天线等网络通信设备按作业计划进行定期巡查、维护。基础维护管理工作看似都是一些比较简单的、繁琐的工作,但它与网络的正常运行有着直接影响关系。一般情况下,城区的移动通信网络基站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做得比较到位,基本上都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维护管理和监督考核模式,而且都制定了统一的基站维护作业计划。而对于一些比较偏远的城镇和农村地区来讲,移动通信网络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做得比较不如人意,一些地方基站内的空调处于关闭状态或者空调设备已坏,甚至有的基站根本没有空调,很容易导致机柜温度过高,影响网络稳定运行,甚至引发网络故障。另外,基站机房内环境杂乱,到处是废弃的施工废料、线缆、饮料瓶等垃圾,机柜和其他重要设施上长时间缺乏清洁、维护,过滤网出现堵塞现象,这些情况都可能会影响基站的正常运行,导致设备温度升高、燃火等现象,进而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引起用户投诉。基础维护管理是移动通信网络维护和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基础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再谈技术维护和管理也意义不大。

1.2移动通信网络的技术维护和管理

从小的方面来讲,技术维护和管理就是对基站进行动态的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例如发现模块故障应及时更换模块,根据话务变化及时调整天线方向角等。从大的方面来讲,技术维护就是以均衡本地网话务、改善网络指标、提升资源利用率、降低运营成本为立足点,不断对移动通信网络系统进行完善、优化。对移动通信网络的技术维护和管理需要以网管系统所提供的各类KPI指标和本地终端的监控信息为依据。例如,拥塞是移动通信网络出现的常见问题,不仅会影响拥塞率指标,同时也会降低网络接通率,所以及时扩容、解决拥塞现象非常重要。解决拥塞现象的常用方法有调整载频配置、话务分担、调整相关参数等。另外,移动通信网络可能发生的故障还有掉话、信号干扰等,这些都是移动通信网络维护和管理的重点内容。

2移动通信网络维护和管理现状

2.1管理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通信是服务行业,通信企业对用户提供服务的质量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企业服务水平的高低与企业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质有着直接关系。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的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质参差不齐,或专业技术达不到一定标准,或服务意识差,导致企业服务质量低下,客户对服务产生的各种负面因素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形象,不利于企业的良好发展,所以提高专业水平和职业素质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2对通信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不到位

通信设备是实现通讯信息传输的中介平台,是实现移动通信的必备设施,对通信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是移动通信网络维护和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部分通信企业的移动通信设备维护和管理存在多方面不足问题,在进行设备维护和管理时对工作不够重视,不能及时发现通信网络设备中存在的隐患,只是依赖于设备的自动告警系统,缺乏主动预防性措施,不能做到防范于未然,这不仅严重影响了通信设备的正常运行,同时也增加了对设备的维护成本和精力的投入。

2.3设备的兼容问题

移动通信质量与设备的兼容性有着重要关系,新旧网络设备不能平滑过渡(升级)所产生的兼容问题也会影响移动通信网络的使用,增加运营成本。由于每个运营商都存在不同网络制式同时在网运行的情况,不同的网络系统设备由于兼容问题导致网络质量的下降和运营成本的增加。

2.4移动通信中网络干扰的问题

在国内,三家运营商各自拥有相同或不同的网络制式的移动通信网,会产生各类干扰问题,如小区内的干扰、小区间的干扰、同邻频干扰、倍频干扰、异系统干扰、不同运营商之间的干扰、与广播电台等其他设备的干扰、系统设备故障导致的干扰、网运网规参数设置的干扰等。

3移动通信网络的有效维护及管理

3.1合理规划和创建网络

网络的合理规划和创建是做好维护工作的前提条件,网络的规划要尽可能考虑到网络的可拓展性和可维护性,进而建立合理、科学、完善的通信网络系统。通信网络维护和管理应将重点放在预防工作上,需要对移动通信网络进行定期整治分析,及时发现网络系统中潜在的故障风险,并采用有效措施解决风险和故障问题,保障网络系统高效、安全运行。可以针对通信网络的维护工作建立配件库,以储备需要经常更换的备品备件、线缆以及材料,尽可能缩短设备故障对移动网络的影响。

3.2加强传输线路及配套设备的维护和管理

目前,大部分供移动通信网络使用的传输线路及配套设备的维护和基础管理工作都是由外包的维护公司承担的,为了让传输线路及配套设备维护和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相关设备的正常运行,应该在维护初期将相关工作的责任分配和设备产权等问题落实、解决,同时还要重视对维护单位的管理和考核工作,从多方面对传输线路及配套设备的预防性维护进行管理。同时,也要不断加强对传输线路及配套设备故障的巡检和预防性管理,使故障能够得到及时解决。

3.3加强网络优化工作

网络优化是移动通信网络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是指通过对正处于运行状态的通信网络进行系统的分析、检测,发现可能对网络运行质量造成影响的潜在隐患,并在此基础上对网络系统进行调整进而实现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的优化配置,使网络运行处于最佳状态,提高用户通信服务质量。随着移动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通信制式的增多,建立优化制度,加强优化措施,制定日分析、周分析、月分析、专题分析等制度。分场景、分业务、分系统,结合网络KPI、MR数据、DT\CQT数据、投诉数据等多种手段,解决不同场景、不同业务、跨系统切换等与用户感知相关的接入性、保持性、质量类等问题,确实改善网络质量,提升用户感知。

3.4加强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技术是实现移动通信网络运行维护和管理的基本条件,通信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提高竞争优势,获取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不断更新、升级移动通信技术。加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要提高移动通信服务质量,同时也要逐步实现移动通信服务的动态化和个性化,从技术方面提高服务水平,保证网络服务质量。另外要及时更新和升级通信设备,保证设备之间的兼容性。应急通信车是进行移动通信网络维护和管理的必要补充,利用应急通信车可以提高对突况或者灾害等情况的应对,能同时解决网络通信的覆盖和容量问题。微分布系统的建设和发展,能有效地解决场地限制与用户需求的矛盾;云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也可以缓解用户需求不均、热点频繁转换、业务的不规律变动等问题;femto的应用能补充覆盖不足,为小型、突发性会议、聚会等场景提升网络覆盖质量,改善用户业务体验;通过技术手段解决与其他运营商合作共用接入层、网络层、传输层、无线层等资源,也能够达到改善用户感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的目的。

3.5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技术和知识是21世纪的重要竞争资源,而技术和知识价值的转化和实现需要依赖于人才,所以运营商要加强技术应用以及提高管理水平,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职业素质,进而提高移动通信网络的管理水平以及移动通信网络的管理质量。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引入技术型管理人才;二是加强理论和技术培训,提高现有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4结语

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方式,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移动通信网络的维护和管理是通信网络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通信企业要想拥有更多的客户资源、赢得更好的信誉就必须要做好网络维护和管理工作,提高网络运行质量,对移动通信网络的维护和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从技术、设备以及人员管理等多个方面加强通信网络的维护和管理。提升通信服务质量,对通信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柴猛 单位: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曲靖市分公司

参考文献:

[1]赵佳溪,李颖.浅谈移动通信网络的维护与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3))

[2]董芳海,李秋琼.移动通信网络维护及管理技术措施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5(17)

[3]蒙庆卫.浅析移动通信网络的维护与管理[J].信息通信,2015(11)

[4]王和平,常永平.移动通信网络维护管理策略[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19)

[5]游英英.移动通信网络维护管理策略[J].中国新通信,2013(9)

[6]田建武,熊可成,吕江歌.3G移动通信网络系统的维护管理探讨[J].河南科技,2013,14:19

篇5

关键词:通信类企业;研发人员;培训效果评估;评估指标设计;层次模型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36-0158-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36.078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的通信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通信企业内研发人员的孜孜追求与不断创新正是通信企业的发展驱动力和核心竞争力。企业通过培训一方面提高研发员工的生产力与创新力,获取并保持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促进企业与员工、管理层与员工的双向沟通,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塑造优秀企业文化。但是,目前很多通信企业对于培训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培训效果评估,它作为企业培训工作中最为重要的阶段,对于培训项目的选择、调整与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1 培训效果评估的重要性

培训评估是指对培训项目或培训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广义的培训评估体系一般由三个模块组成,即培训前期评估、培训实施过程评估及效果评估、培训评估结果反馈。

培训效果评估作为培训评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培训评估体系中各评估环节的总结与归纳,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通过对培训效果的评估,企业充分了解到培训投资的效果、培训对组织的贡献、员工的学习成果等重要信息。同时,培训效果评估还对于改进员工培训质量、保证培训活动顺利实施、改善培训决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对于以科技研发为核心竞争力的通信企业而言,开展科学、有效的培训效果评估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

2 培训效果评估的层次模型与指标设计原则

2.1 培训效果评估的层次模型

参照柯克帕特里克的四个层次评估模型,企业培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应从反应层评估指标、学习层评估指标、行为层评估指标和结果层评估指标四个方面入手,每个层次的关注点有所不同,各有优缺点。

2.2 培训效果评估的指标设计原则

进行培训效果评估最关键的问题是确定评估指标,即通过对什么进行评价来确定培训的效果。效果评估的指标是反映培训效果的指示器,指标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培训效果是否理想。

按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在制定培训效果评估的指标和标准时,应该注重四个方面的原则:相关度、信度、区分度与可行性。

3 某通信类企业研发人员培训效果评估指标设计

某通信类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准备开展《提升GSM客户感知》培训项目。项目计划聘请企业外部的行业专家对公司的研发人员进行为期3天的技术培训。下面本文将结合本次培训项目,对培训效果评估的指标体系进行具体设计与分析,并对体系内各指标的权重进行设计。

3.1 反应层评估的指标设计

本次培训项目的反应评估主要以培训教师以及培训环境、机构、培训人员为对象进行效果评估,在培训结束的同时收集培训学员的第一主观印象。

由于反应评估的主观性较强,设计指标时应当采用更加全面、系统的指标,尽量避免首因效应、晕轮效应等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设计指标时应注意遵循相关性、可行性原则,剔除与学习成果和目标不相关的指标,评估标准应切实可行。

3.2 学习评估的指标设计

以通信研发人员为对象的培训,GSM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都是基础技能,所以在学习评估指标中应当重点考察这两者的培训效果。

工作态度决定了研发人员对通信技术的钻研与创新的能力,通过培训来改善通信企业研发人员的工作态度,是塑造优秀企业文化的必要手段。工作态度的评估方法一般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法与行为观察的方法。

3.3 行为与结果评估的指标设计

在设计行为与结果评估的指标时,应注意结合设计原则中的信度与区分度。

信度是指成果的长期稳定性,只有信度较高的成果才能对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关键绩效指标产生长期和稳定的积极作用,所以行为与结果的评估应当在培训结束一段时间之后进行。对于本次培训项目来说,提升GSM客户满意度是关键绩效目标,其评估周期一般为三个月,因而选择在培训结束三个月后开展行为与结果评估。区分度是员工绩效成果的差异化。在关键绩效指标设计中,如果其标准设定得过低,容易出现宽松误差,即多数人被评为优秀;如果标准设定得过高,则容易出现苛严误差,即多数人被评为不合格。本次培训通过对5个优秀科研人员的样本进行分析,将关键绩效指标的提升目标定为2%,即培训后提升2%的GSM客户满意度即视为优秀。

3.4 培训效果评估指标权重与评估结果

构建完整的培训效果指标体系需要对不同重要程度的指标进行权重分析。本次培训活动邀请7名公司技术与管理专家,利用德尔菲技术对整体培训效果指标体系与各个指标进行分析,确定了各指标权重。

培训结束三个月后,某通信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对研发部门的绩效信息进行收集,通过360度测评等多种评估手段对全体参加学员的培训效果进行评估。

4 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通信企业研发人员的培训案例,结合培训效果评估的层次模型与指标设计标准,建立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确立了培训效果评估的指标和权重,明确了培训效果评估各层次内的重点指标及关键绩效指标。

通信类企业可根据该指标体系以及文中提到的指标收集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并对各指标计分,依据权重得出总分,由此对不同受训者或不同培训项目的培训效果进行横向比较,也可以对企业不同时期的培训效果进行纵向比较。同时,评估结果对通信企业后续的培训项目开发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第三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4.

[2] [美]唐纳德 L.柯克帕特里克,詹姆斯 D.柯克帕特里克.奚卫华,林祝君,等译.如何做好培训评估:柯氏四级评估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 任维仓.企业培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设计[J].石油教育,2009,(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