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维持生命体征

维持生命体征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33: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维持生命体征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200-03

良性前列腺增生是以排尿困难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是治疗前列腺增生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相对于开放手术,其优点是手术创伤小、痛苦小、患者恢复快等特点,但由于手术原因,将给患者造成术中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心理和身体的舒适改变。为了维持术中生命体征的稳定,提高病人术后舒适程度,我科对2007年8月~2009年3月行TuRP手术患者98例,采取了术中的不同护理干预措施,术后采取问卷调查方式,以分析影响患者生命体征及舒适程度的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把病人的痛苦降低到最低程度。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经检查诊断符合TuRP手术指征,神志清楚,语言表达正确,术后自愿参加问卷调查男性患者98例,年龄58~74岁,平均年龄(65±11.3)岁,无明显心肺疾患及凝血功能障碍。

1.2 方法

根据患者手术安排的日期(单、双号),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2例,对照组46例,观察组:采取手术间盖棉被,常规铺手术巾,膀胱冲洗液加温至37°C;对照组采取电热毯加温保暖,盖棉被,使用室温膀胱冲洗液,两组手术间室温维持在22°C~25°C。分别于手术前20min、手术开始30min、60min、术后1h,由巡回护士负责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变化及主观资料,以统计不同护理措施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影响。

根据我科以前积累的护理资料,制定了TuRP术后调查表,于术后第3天由专业组长进行发放,并当场收回,实际发放98份,回收率100%。

1.3 统计学分析

术中采取方差分析,术后调查数据采用等级资料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护理干预对生命体征的比较

对照组在手术开始30min、60min体温均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术中及术毕各时间点均无显著差异;组间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体温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SPO2)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影响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因素主要是体温的变化。见表1。

2.2 术后影响病人舒适改变的原因分析

影响病人舒适程度的因素是:中度疼痛12例,占12.2%;活动受限、生活不能自理(重度)17例,占17.3%;(重度)担心继发便秘、出血、管道脱落各9例,各占9.1%;重度血尿8例,占8.1%;见表2

表2 行TuRP98例患者术后影响舒适程度的原因

2.3 疾病认知程度对舒适程度的影响分析

从疾病认知程度对病员术后舒适程度的影响中可见:不了解23例,占23.4%;基本了解43例,占43.8%;完全了解29例,占29.6%。见表3

表3 疾病认知程度对舒适程度的影响分析

2.4 文化程度对病人术后舒适影响分析

文化程度对病人术后舒适程度影响密切相关,重度舒适改变中:大专及以上12例,占12.4%;中学10例,占10.2%;小 学及以下2例,占2.0%;用等级秩和检验:(HC=9.67,P<0.05)。见表4。

表4 文化程度对病人术后舒适程度的影响

组间比较:P<0.05

3 讨论

生命体征的稳定是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基本保证,生命体征变化会引起代谢功能紊乱甚至死亡。许多因素可以引起手术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体温的影响,术中低体温的常见原因为:(1)注入大量低温液体;(2)手术室温度偏低,冲洗液未加温;(3)麻醉肌肉松弛后机体产热减少,抑制温度调节的防御反应;(4)手术野的暴露。以上原因均可使术中热量散失而影响患者导致体温降低。

低体温使组织器官代谢降低,从而可对组织起保护作用;而另一方面,低体温抑制免疫功能,导致凝血机制紊乱等,可使循环系统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引起肺血管阻力增高,心动过速,血压下降,心脏传导阻滞等严重并发症[1]。结果:采用手术间加盖棉被及膀胱冲洗液加温维持在37℃的方法能使TuRP患者术中生命体征保持相对稳定,降低了患者的手术风险及术中寒战、躁动等低体温症状发生。

舒适护理是护理活动加舒适的研究,使人在心理、生理、社会灵性上达到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不愉快的程度[2] 。护理学认为,舒适是个体在其环境中保持一种平和安宁的精神状态,是身体健康没有疼痛、没有焦虑的轻松自在的感觉[3] 。随着护理学的发展,在开展以人为本护理工作中的最终目的就是让病人的身心处在最佳接受治疗康复状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能力。

通过表2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分析出:影响患者舒适程度的因素权重分值的前4位因素为:疼痛、活动受限与生活不能自理、担心管道脱落、继发便秘、出血及血尿因素,针对影响因素,采取相应护理措施,以提高病人的舒适度,促进病人的康复、缩短住院天 数,减少医疗费用。

针对调查结果中反映出患者术后疼痛带来的不适:(1)加强健康教育,指导病人正确面对,加强心理疏通,消除紧张情绪,尤其是取得家属的配合与支持;(2)教会患者及其家属对自控镇痛泵的使用,以达满意镇痛效果;(3)对留置尿管刺激引起的疼痛:在术后要注意留置尿管的固定方法,防止因护理不当造成尿管对尿道的刺激而引起的疼痛;(4)严格预防感染。

因活动受限与生活不能自理所带来的不舒适,采用护理预防措施促进患者舒适:(1)可以使用气垫以减少身体局部受压来增加病人的舒适感;(2)介绍术后翻身的要点与方法,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术后6h可协助病人在护士的指导下进行翻身;术后12h可指导并协助病人进行抬高下肢进行主动或被动活动,每次5min左右,减少下肢血栓形成,以增加病人的舒适感。

担心便秘引起继发出血:(1)加强术后饮食指导,改变饮食结构,进食易消化,含纤维多的食物;(2)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必要时使用福松等药物治疗;(3)鼓励病人多饮水,保证饮水量在2500ml/d以上,一方面,达到自然冲洗尿管,减少因尿管刺激引起的不适,另一方面促进肠道水分吸收,减少便秘引起继发出血的发生。

从疾病不同认知程度对舒适的影响分析中可看出(表2):不同认知程度对术后舒适的影响有明显差异(P<0.05)。基本了解知识的病人,对疾病的转归及治疗效果信心不足,表现出过于担心而造成对舒适改变程度较重,对这类病人:(1)在与病人沟通过程中,护士要注意倾听病人的主诉,进行心理疏导,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在术前应耐心向其讲解前列腺增生的有关知识和该手术优点及术中配合,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紧张心理,让其了解病情及手术治疗效果;(3)以实例进行介绍:选择病区内已行该手术患者向其介绍自身的感受与手术效果,以增加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4)建立良好医、护、患关系,取得病人的信任。

不同文化程度对病人术后舒适程度的影响分析中显示(P<0.05,表4)。文化程度越高,舒适改变的程度越重,文化程度对病人的舒适改变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对自身病情的关注和自理能力方面,知识分子 较其他人敏感。在病情允许条件下,尽量让病人参与生活护理,以减少文化程度高的病人因手术后短期生活不能自理所带来的心理不适,护士在加强基础护理工作的同时应换位思考,进行心理疏导,亲切关心病人,消除病人的思想顾虑,给予恰如其分的护理,这有助于促进护患双方相互理解、沟通,调动病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达到满意的结果。

在TuRP中,患者的舒适程度及生命体征受较多因素影响,通过本组资料分析结果显示:术中膀胱冲洗液的温度维持在37°C,使之与人体温度接近,避免低体温对人体的刺激,是维持TuRP术中生命体征稳定的有效方法,术后采取提高病人舒适程度的护理措施,使病人得到了最佳的护理。

参考文献

篇2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逐年递增,相应高龄老年患者接受手术治疗也随之增多,但因高龄患者的器官功能减退,手术耐受能力降低,手术麻醉风险也增大。对高龄患者给予恰当的麻醉方式,做好相应监测,对高龄患者围手术期生命安全具有积极意义[1]。为此本文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期间对89例70岁以上高龄患者成功实施全身麻醉的临床资料,以此探究高龄患者实施全身麻醉存在的医疗风险,提高临床麻醉安全性,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2年3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9例7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全身麻醉,其中男57例,女32例,年龄70~89岁,平均年龄(75.2±2.3)岁,ASA分级Ⅱ~Ⅲ级,均伴有1种以上内科疾病,ECG异常54例,冠心病11例,高血压心脏病17例,肺源性心脏病、慢支炎肺气肿、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36例,脑出血9例,脑梗死14例,糖尿病24例,低蛋白血症5例。手术类型:颅脑手术6例、胸科手术10例、普外手术39例、骨科手术32例、妇科手术2例。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对所有患者的血压、心率、心电图、呼吸等生命体征进行常规检测,同时对ECG异常及心律失常患者的心脏功能进行24 h心电图动态监测,明确心脏功能状态,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品。术前诊断患者合并症进行积极处理:(1)控制呼吸道感染,祛痰,解除支气管痉挛治疗。(2)冠心病肺心病患者给予积极内科综合治疗。(3)高血压患者降压。(4)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8.3 mmol/L以下。(5)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和酸中毒。(6)纠正贫血和低氧血症,根据术中积极备血。

1.2.2 全身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静吸复合全麻的麻醉方式,麻醉诱导采用咪达唑仑、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铵药物静脉注射,起效后,作气管插管。术中持续吸入低浓度的异氟醚,复合泵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足够的麻醉深度以满足手术需要。严格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加强患者呼吸道管理,保障氧气供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手术对机体组织的刺激和牵拉,使细胞供氧/需氧平衡及内环境稳定达到理想状态。

2 结果

89例70岁以上高龄患者全身麻醉后,麻醉效果均较满意,生命体征平稳,无严重麻醉意外及严重的并发症,有5例频发室性早搏,给予纠正心律失衡治疗,2例给予2%利多卡因50 mg静脉注射,随后再给予5%葡萄糖250 ml+利多卡因100 mg进行维持注射,3例需要胺碘酮150 mg静脉注射治疗。有33例患者术中血压明显升高(>180 mm Hg),给予硝酸甘油5 mg+NS 30 ml缓慢微量泵静脉滴注以此平稳控制血压;术中有12例患者血压下降超过术前的20%,应立即加快补液联合麻黄碱进行提升血压。

3 讨论

高龄患者因自身疾病复杂、合并其他较严重的内科疾病,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下降、心脏收缩力减弱,心脏贮备功能降低,手术耐受性差,在进行手术麻醉诱导期间易发生严重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增加麻醉困难[2~3]。因此,术前有效评估,选择合适的麻醉诱导方法,术中术后动态监测有利于降低麻醉风险,提高临床麻醉安全性。

3.1 术前有效评估 术前充分做好患者的麻醉前评估和相关准备,评估患者心血管疾病程度、心脏功能代偿情况其他器官功能障碍情况,合理评估SAS分级,积极处理患者术前合并症,做好相关麻醉前准备工作[4-5]。

3.2 选择合适的麻醉诱导方法 全身麻醉适合心、胸、颅脑、腹部等大手术,遵循对呼吸、循环抑制小,术后苏醒快的麻醉诱导原则,尽可能降低手术对患者机体组织的刺激反应,保障管理呼吸和供氧,通过气管内全麻,有利于抑制不良反射,保持通气功能,保障高龄患者平稳度过围术期。由于高龄患者的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结缔组织疏松,药物易扩散,为此对高龄患者给予麻醉剂量中,应减少剂量至正常年轻患者剂量的一半,若手术时间长则在此基础上加用镇痛药和肌松药,其中镇痛药较正常年轻患者剂量减半;肌松药剂量正常,但作用时间延长[6-8]。

3.3 术中术后监测 术中避免对高龄患者应用心血管抑制作用强的药物,并注意保持呼吸与循环稳定,以此预防剂量过大,减少因呼吸抑制和循环紊乱而致死。同时进一步加强患者生命体征动态监测,避免出现麻醉诱导发生意外[9]。术后72 h内易发生并发症,因此持续加强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根据检测指标,及时发现异常,及时给予处理纠正,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10]。本文研究结果显示,89例70岁以上高龄患者全身麻醉后,麻醉效果均较满意,生命体征平稳,无严重麻醉意外及严重的并发症,出现5例频发室性早搏,33例患者术中血压明显升高,12例患者血压下降分别对症得以纠正。

高龄患者全身麻醉手术风险较高,为提高手术麻醉安全性,应做好以下几点:(1)术前有效评估,积极处理患者术前合并症,做好相关麻醉前准备工作[11]。(2)加强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使其了解手术麻醉存在的医疗风险,待在手术知情同意书签字后,方可进行手术。(3)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并掌握好物及剂量[12]。(4)加强对患者术中动态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5)加强术后72 h生命体征监测,预防麻醉后所产生的并发症[13]。对高龄患者实施全身麻醉时,应结合患者自身因素,充分做好术前相应评估和准备,术中术后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动态监测,维持麻醉中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细胞供氧/需氧平衡及液体平衡等理想的生理状态,并做好术后监测回访,以此降低麻醉风险,提高临床麻醉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赵汝昌,岳庆云.70岁以上高龄患者围术期麻醉剖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8,10(24):207.

[2] 朱建伟.高龄患者临床麻醉170例总结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12(10):154.

[3] 张晓钢.216例高龄患者的临床麻醉总结[J].中国实用医药,2008,6(18):290.

[4] 李新.异丙酚与瑞芬太尼在高龄患者麻醉中安全性的探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3(4):195.

[5] 陈传昺.80岁以上高龄患者的麻醉术前评估与麻醉选择[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13(2):264.

[6] 张轶英,巩孝文.罗哌卡因腰硬联合在超高龄患者麻醉中的应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1,5(3):152.

[7] 吕娇阳,孙明轩.高龄患者静脉应用瑞芬太尼与芬太尼麻醉的临床对比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3):364.

[8] 徐景涛.老年手术患者应用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的临床效果[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1,2(10):367.

[9] 项冬梅,唐春颖.高龄患者麻醉10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1):182.

[10] 孙昕.异丙酚、瑞芬太尼、阿曲库铵在高龄患者麻醉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1):236.

[11] 汪压尘.高龄患者临床麻醉初探[J].中国卫生产业,2012,1(7):187.

篇3

2护理评估

现病史:患者,邹木水,男性,50岁。家属代诉“因骑摩托车不慎摔跤致使昏迷、呕吐胃内容物多次,伴全身多处软组织挫裂伤7小时”。门诊于2012-8-21-9:00以“脑外伤”而收住我科。首测体温36℃,脉搏85次/分,呼吸21次/分,血压146/95mmHg.患者神志模糊,烦躁不安,言语不清,急性病容,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1.5㎜,对光反射迟钝,后顶部见直径2㎝头皮血肿,四肢有不自主活动,双下肢无明显水肿,左肘部见多处挫裂伤,遵医嘱Ⅰ级护理,通知病危、禁食、心电监护,持续给氧,留置导尿,迅速建立静脉通路。给予降压、止血对症治疗。

既往史:有高血压病史3年,最高血压不详,不规律口服降压药治疗。患者家庭和睦。家庭条件一般,已参加新农合农保,于三年前戒烟酒。

辅助检查:8月21日1.头部CT示“额顶叶脑挫裂伤并血肿”。

3 护理诊断

3.1调节颅内压能力下降-与血肿压迫脑组织有关预期目标:生命体征正常,无颅内高压症状出现护理措施

3.1.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神志瞳孔的变化,给予心电监护

3.1.2立即建立静脉通路,根据医嘱予降颅压、止血药的使用,输液不要过快或慢,以40-50滴/分为宜,脱水剂除外,并观察药物疗效和副作用。

3.1.3安置舒适卧位,抬高床头15-30°,保持病房安静舒适护理评价:患者生命体征正常,无颅内高压出现

3.2清理呼吸道低效-意识障碍不能自行排痰预期目标:病人无喉部痰鸣音,无呼吸道阻塞及窒息发生护理措施

3.2.1呼吸道通畅,随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

3.2.2给予充足氧气吸入,告知用氧注意事项

3.2.3必要时吸痰

3.2.4床旁备气管切开包

护理评价:患者呼吸道无痰鸣音,无气道阻塞,血氧大于95%

3.3躁动-脑外伤所致

预期目标:躁动得到控制,不发生继发性损伤护理措施

3.3.1密切观察分析躁动因素,床旁加护栏,24小时专人陪护

3.3.2给予约束带,但不可过度约束,以免挣扎使颅内压进一步增高,约束带松紧可以容纳一手指以上为宜

护理评价:躁动得到控制,无继发性损伤

患者于2012-8-22-9:00复查CT“左额顶叶脑挫裂伤并血肿较前增大”,于2012-8-22-10:40进入手术室在全麻下行“左额顶叶脑挫裂伤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于2012-8-22-14:26术毕安返病房,患者神志浅昏迷,测体温36.6℃,脉搏89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24/70㎜Hg,血氧饱和度98﹪.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0㎜,对光反射灵敏。遵医嘱按全麻术后护理,禁食,测血压、脉搏、瞳孔、血氧q1h.行输液降压、脱水、止血对症治疗

4术后护理评估

8-23-9:00术后第一天,患者神志模糊,嗜睡,头部切口及颜面部肿胀,生命体征平稳,,四肢能不自主活动,四肢肌力Ⅲ级

8–24–9:00 术后第二天,患者神志模糊嗜睡,生命体征平稳,切口及颜面部肿胀较前愈明显

8–25–9:00 术后第三天,患者嗜睡状态,颜面肿胀青紫,生命体征平稳,大便一直未解,患者有吞咽反射,遵医嘱停禁食改流质

8–27–9:00 术后第五天,患者嗜睡精神状态,能应答问题,颜面肿胀明显消退,生命体征平稳,饮食可,大便正常,

8–28–9:00 患者神清,生命体征平稳,四肢肌力Ⅳ级,可在家属协助下平坐,解软便三次

5术后护理诊断

5.1 意识障碍-脑水肿致使脑组织功能障碍

预期目标:意识障碍减轻,无继发伤

护理措施

5.1.1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瞳孔,神志的变化,并以GCS评分标准记录

5.1.2床栏保护病人,抬高床头15°-30°,以利消除脑水肿,患者给予头侧卧位,禁卧患侧

评价.患者于8月28日神清,无继发损伤

5.2清理呼吸道低效

预期目标.患者无窒息,血氧饱和度大于95%

护理措施

5.2.1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洁呼吸道分泌物、持续充足给氧

5.2.2保持病室空气新鲜,维持室温16–22℃,湿度50–60%

5.2.3患者清醒后指导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鼓励多饮温开水

评价.患者血气指标正常,无窒息

5.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

目标:维持良好营养,保证喂养安全

护理措施

5.3.1评估患者吞咽障碍程度,指导少量多餐给予进食

5.4 知识缺乏-缺乏脑外伤康复知识,文化程度较低有关

预期目标:家属掌握有关康复知识,病人能在护士指导下进行正确的康复训练

护理措施:协助家属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并实施。

5.4.1语言沟通训练:病人有意识时每项操作都向病人解释,取得最大限度合作;有目的和病人说话,让病人认知亲近熟悉的人和物

5.4.2记忆力训练:教会病人认记周围环境、物品;鼓励病人表达喜怒哀乐情绪

5.4.3肌肉活动训练:患肢被动运动每天三次。每次30分钟;肢体按摩每2小时一次,每次20-30分钟

5.4.4平衡功能训练:病情允许时扶助病人半坐正坐下地站立行走

护理评价:家属能了解相关知识的程度,能进行部分康复训练

该患者经本科室精心治疗与护理,于2012-9-5 康复出院,出院时神清,生命体征平稳,四肢肌力正常,已给其行出院指导

6出院指导

6.1患者注意休息,保证睡眠,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外出时注意保护头部,最好戴头巾,家属做好防护

6.2保持良好心态,不参加有争议性活动,

篇4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231-02

胃镜是一项对患者刺激较重的侵入性操作。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导致患者出现咽喉不适、呛咳、恶心,严重者可出现痉挛,恐慌等不良反应。因此,近年来,采用了麻醉辅助的无痛胃镜在临床中越来越常见。该技术采用丙泊酚静脉麻醉,帮助患者缓解紧张情绪,减少不良刺激,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配合性及治疗效果。而针对这一麻醉与胃镜相结合的检测手段,在临床操作中也须更多的针对性护理配合,笔者总结了近年来有关无痛胃镜的护理特点报道,结合临床实践工作,进行了相应的研究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消化内科胃镜室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间实施了无痛胃镜操作的患者180例,采取对每例患者抽取随机数,按照随机数大小分入治疗组与对照组各90例。其中治疗组90例中,男性52例,女性38例,患者年龄29-61岁,平均年龄43.25岁。对照组90例中,男性48例,女性42例,患者年龄35-59岁,平均年龄46.79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上无显著差异。为确保研究安全,排除存在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患者、排除存在传染病的患者。所有患者在接受胃镜治疗前均已接受相关检查排除无痛胃镜禁忌症。

1.2 护理干预措施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麻醉及胃镜相关护理操作,具体内容包括:检查前常规禁食>10h,禁水>4h。患者进入检查室后,取左侧卧位休息,按照3-5L/min流量吸低浓度氧。先对患者建立一条静脉通路,输注生理盐水,在监测血压、脉搏、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正常平稳基础上,开始使用静推丙泊酚,动态观察患者睫毛反射情况,反射消失后即开始进行胃镜操作治疗。在操作过程中,动态检测患者生命体征、身体反应并及时与医师沟通。术后患者苏醒后,排查患者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心慌胸闷等,确认其生命体征维持平稳至少半个小时,方可在家属陪伴下离开。

治疗组患者在上述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实施针对性干预护理,具体护理内容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术前护理:在开始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耐心的向患者介绍无痛胃镜的基本知识及注意事项,注重预告操作可能导致的各种不适,使得患者加深对操作过程的了解,排除因未知陌生带来的焦躁恐惧。树立接受操作的信心和心理准备。第二部分为术中护理,首先是构建稳妥的静脉通路,常选择患者常用手偏粗静脉建立通路。帮助医师固定好患者,并做好缓冲防护工作,尽量取舒适位置以免患者舒醒后身体不适。根据血氧饱和度改变动态调节氧流量,降到90%以下则加大流量,并在不影响医师操作前提下帮助扶托下颌保持呼吸通畅。第三部分为术后护理,完成操作后与患者家属一道转送患者至休息室,动态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并提前告知家属可能出现的术后后遗症如嗜睡、过度兴奋等。在患者神智恢复前,加强对患者的固定制动,避免意外创伤。患者完全清醒后,对患者本人及家属进行操作后健康宣教,包括24h内禁止开车及高空操作,术后2h以后可进食温和半流质食物,24h后恢复正常饮食等。

1.3 评估指标

记录患者在治疗前后,主要生命体征波动情况,其中波动情况考核采用患者检查前安静状态下与用药前,检侧中,检测后相关数值差值的最大值。在患者完成治疗后,总计患者出现的无痛胃镜相关不良反应情况及主观评价并进行评分:无不良反应,感觉满意评分为2分;有轻度不良反应,感觉尚可评分为1分;不良反应显著,感觉很差评分为0分。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数据输入处理,组间数据差异比较使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前后生命体征波动情况

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生命体征波动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数据比较有显著差异(p

2.2 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及主观评价

治疗组不良反应及主观感受评分为1.73±0.21,对照组为1.25±0.19,治疗组不良反应及主观评价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数据比较有显著差异(p

3 讨论与分析

无痛胃镜近年来在临床应用上逐渐推广。通过麻醉帮助患者在睡眠中接受检查,不仅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也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检查配合度,使得医师得以更加从容全面的完成胃镜检测及相关操作。对于这一新检查技术,相应的全程护理措施也有更需要注意的地方。在对于患者的麻醉方面,虽然丙泊酚具有快速麻醉与恢复的优点,但也可能导致对患者的呼吸及循环抑制。因此在操作过程中更需加强对患者的动态监测,并做好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应急准备。而在对于胃镜操作过程中,各种牵拉,切割动作,均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而出现显著的生命体征波动。因此,术中良好的操作配合,以及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维持,是确保患者术后麻醉苏醒后,少出现其他不良反应的重要保障。笔者通过对上述无痛麻醉的特点进行了针对性的改良护理,观察到患者通过这些护理操作,生命体征的控制情况更加满意,而患者在完成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也显著减低,这些临床疗效也证实了上述护理干预的有效性。综上所述,开展针对性无痛胃镜护理,对于提高患者胃镜检测的安全性及舒适性,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开展推广。

参考文献

[1]汪备仙. 226 例无痛胃镜检查护理配合体会[J]. 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26): 153-153.

[2]寇晓萍. 无痛胃镜检查与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 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1): 107-109.

篇5

1 一般资料

9例病人中,有抑郁症病史两人,有两次以上自杀行为的1人,9例病人来我院急诊时均为昏迷状态,生命体征不稳定,血气分析提示多伴有呼吸衰竭。

2抢救及护理

2.1立即洗胃,排除毒物

患者来院时病情危重,有效时间内彻底洗胃是成功救治的重要环节,对昏迷病人结合血气常先给予气管插管后给予洗胃,以防浅昏迷病人躁动或深昏迷呼吸形态改变,导致病人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2.2血液灌流,排除血液中的毒素

血液灌流是将患者的血液引出体外,通过体外循环使血液通过具有高效、广谱解毒效应吸附装置,来清除内源性或外源性毒物或药物,尤其适用于脂溶性高,体内分布量大,易于蛋白质结合的药物或毒物[1]。从而达到净化血液的目的。血液灌流是清除毒物有效手段。本组9例病人生命体征不稳定,但严密监护下血液灌流,行呼吸机辅助呼吸3例,上述例1病人在血液灌流中,血压下降并不断抽搐,给予多巴胺维持血压、苯巴比妥抗抽搐治疗。因此在灌流过程注意①生命体征观察:观察患者BP P R SPO2 等变化,及时吸痰,维持呼吸功能;密切观察瞳孔、神志、监测水、电解质、尿量变化,记录出入量,为抢救提供依据;②观察深静脉穿刺点有无液体外渗,保持通路通常,保证抢救药物及时准确。③基础护理:由于患者意识不清,且行导泻,保持床单位、皮肤清洁防褥疮。④每次灌流约2-3h,第一次灌流后和清除血中大量毒物,但由于部分进入组织的毒物还会不断释放进入血液循环,导致中毒症状再次加重[2]因此根据患者行第二次或第三次血液灌流。本组病人均行两次血液灌流。

2.3灌流后护理

(1)密切观察生命体症变化。患者因毒物对组织器官损害,生命体症及不稳定并仍处于昏迷状态,生命体症监护尤为重要。病人BP 10.7/5.73 P 160次分,R 28次分,口鼻涌出淡红色液体,血气分析ph7.09、pco29.06。出现明显急性肺损伤,酸中毒症状。立即升压纠酸。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同时给予大剂量激素及有效抗生素治疗,呼吸机辅助呼吸。

(2)掌握药物机理,认真执行各项治疗措施 在抢救重症安眠药药物中毒中纳洛酮已作为催醒的药物,但在临床使用中,护士应了解用药机理,认真执行医嘱,并作好交接班,以防止纳洛酮的使用对抽搐病人造成不利影响。

(3)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出血倾向 血液灌流时流量慢易发生凝血,流量快则吸附不彻底易吸附肝素,故血液灌流所用肝素剂量不好掌握,所以随时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及鼻钮、深静脉置管无渗血渗液等现象。

(4)注意尿量变化,掌握利尿剂的使用时机 在治疗中,利尿促进毒物排泄,也是重要治疗措施之一,而在病人血压不稳、低钾等不宜利尿。因此应观察病人血压、尿量及水、电解质的情况,掌握利尿剂使用时机。

2.4呼吸衰竭抢救和护理

镇静安眠药口服后迅速吸收,抑制呼吸中枢同时药物毒性作用引起心、肝肾各脏器功能损害,导致肺水肿并不同程度肺部感染。9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肺部感染,上述两例病人呼吸机设置间歇正压通气模式,做好气道湿化,及时吸痰,严密监测血气,呼吸机运转情况,同时积极抗感染治疗及各项对症治疗,患者两天后出现7-9次/分的自主呼吸,改为同步间歇指令性通气(SIMV)模式,5天后脱机。

2.5昏迷病人的护理

9例重症病人最长昏迷时间为172小时,均无褥疮等并发症发生。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抢救准备护士须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及其他情况,及时采取有效地救治措施。

(2)保持呼吸道通畅 昏迷病人常因咳嗽、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加强气管插管的护理,护士应定时翻身扣背并湿化气道及时吸痰。气管插管刻度、气囊定时检查并做好交接班防止脱出或移位。

(3)保持各导管通畅 昏迷病人身上一般会有尿管胃管气管插管等各种管道,护士注意妥善固定、保持通畅,同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防止逆行感染。

(4) 昏迷病人苏醒期的护理 昏迷苏醒期病人会出现嗜睡、谵妄、躁动等现象,护士应严密观察病人病情,以防病人拔除气管插管等护理管道,合理使用约束带等保护具并注意观察四肢的末梢循环,防止意外发生。

3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在急救护理中女性服毒是男性的4.5倍。这除了给予积极的抢救和治疗外,应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外,要注意积极采用非语言沟通方式,如表情、眼神、手势、体态语言和其他沟通方式(如图像写字板等)以表达对患者的关心和支持,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负性情绪,以减轻心理压力,提高自信心,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应激能力。给患者提供希望,关爱。同时做好健康教育,让患者认识到病中的表现,训练患者学习新的应对方式,让患者学会如何去适应社会,鼓励患者树立正向人生观。[3]

结论 迅速阻止毒物吸收,有效排毒,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时准确地实施各项急救措施和精心的护理是成功救治重症镇静安眠药中毒病人的关键。

参考文献

篇6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环境污染也变得愈发严重,导致人们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也逐渐增高,对人们的工作及日常生活造成了困扰,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患有呼吸内科重症的患者如得不到及时治疗,则会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严重的能导致患者失去生命。因此,患有该疾病的患者应及时进行对症治疗,降低病死率,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72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不同方式的护理,研究探讨适合该疾病的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72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我i小红男35例,女37例,年龄24~80岁,平均(48.2±1.5)岁。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给予针对性的个体化护理,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1.3疗效标准

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消失,呼吸通畅,身体各项指标有较大程度恢复,生活质量提高。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消失,呼吸通畅,维持生命体征在一个稳定状态,身体各项指标得到一定的恢复,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均未消失,呼吸困难症状较严重,病情不断加重,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严重制约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

2.结果

两组患者病情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对照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为75.0%,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94.4%,B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较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护理

3.1心理护理

呼吸内科重症疾病一般均能影响到患者的呼吸,时刻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精神及经济上的负担,患者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及恐惧的情绪。故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了解,以真诚的态度,亲切的话语,真心为患者着想的思想,对于患者提出的疑问给予耐心细致的解答,向患者相关疾病的知识,使患者形成正确的认知,要尽量满足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注意与患者要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倾听患者心声,致力于为患者排忧解难,获取患者信赖,提高患者依从性从而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提高治愈率。

3.2生命体征监测

由于疾病的干扰,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常常会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出现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头晕等临床症状及一系列的生命体征,对此,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对患者进行对症护理,缓解患者痛苦,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使之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同时,护理人员要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呼吸深度、呼吸频率及心率等情况,并定时做好数据记录,对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进行有效评估。

3.3氧疗护理

呼吸困难是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患者容易出现休克症状,严重的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有效的氧疗护理,在患者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缺氧症状时,或者是表现出呼吸困难的情况时给予其合理的吸氧治疗,给予鼻导管吸氧或者面罩吸氧方法供氧。氧疗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正确的使用气雾剂,为避免感染尤其要注意消毒处理。

3.4机械通气护理

篇7

冠心病主要是指优于脂质的代谢出现异常,并且附着在动脉内膜上,导致动脉内膜上出现堆积的脂类物质,并形成了白色斑块,由此形成了病变,导致患者出现冠心病症状。随着斑块的逐渐增多,造成动脉腔逐渐变狭窄,对血流产生抑制作用,从而使患者出现心脏缺血现象,产生严重的心绞痛,并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对于此种疾病,临床医生应当尽量采取有效措施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减轻患者的痛苦。在治疗此种疾病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麝香保心丸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

1.7  疗效判定  显效:经过治疗,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消失,经过复查,各项身体指标有较大程度的恢复,生命体征维持正常,生活质量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有效:经过治疗,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有一定程度的消失,经过复查,各项身体指标有所恢复,生命体征维持正常,生活质量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无效:经过治疗,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无消失,经过复查,各项身体指标没有恢复,生命体征处于不稳定状态,生活质量没有明显改善。

1.8  统计分析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进行分析比较,差异较小,无实际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并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差异显著,有实际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  果

2.1  基线数据  2007至2010年间符合标准的患者共79例,治疗组43例,对照组36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疼痛、窒息、胸闷等。两组的基本资料如年龄、性别、病程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的基线资料比较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资料

项目

治疗组(n=43)

对照组(n=36)

统计量

P值

性别(男/女,n)

29/14

25/11

χ2=3.214

0.821

年龄(岁)

49~73

51~71

篇8

患者,男,75岁。因发现双下腹可复性肿块20余年,右侧加重伴嵌顿2天入院,准备行双侧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无张力修补术。既往5年前行心脏支架手术。

体格检查:体温36.5摄氏度,脉搏65次/分,血压138/85mmHg,呼吸20次/分。急性痛苦病容,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皮肤巩膜无黄染,锁骨上淋巴结无肿大。气管居中,胸廓无畸形,双肺叩诊无异常,听诊无干湿罗音。心率65次/分,心界不大,节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无杂音。右下腹肿块突入阴囊,平卧或按压不能回纳,左下腹肿块未突入阴囊,平卧或按压能回纳。脊柱四肢无畸形,双膝腱反射存在,克尼格氏征阴性,巴彬斯基氏征阴性。

辅助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出凝血检查、心脏彩超和胸片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率、T波改变,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率、偶发房早。

患者于2012年4月29号8:00入手术室,神智清,治疗配合。给予开放静脉,接好监护仪,测基础生命体征:心率60次/分,血压156/90mmHg,呼吸20次/分,血氧饱和度98%。8:15开始麻醉,麻醉方法为硬脊膜外腔阻滞,穿刺方法为侧入法。患者吸氧,取左侧卧位,穿刺顺利,向头置管,保留导管3cm,完成穿刺后,改平卧位。注入2%利多卡因3ml试验剂量,观察5分钟后测试平面(T8~L4),追加0.5%罗哌卡因8ml,观察10分钟后再次测试平面(T8~L4),满足手术要求。测基础生命体征:心率75次/分,血压112/75mmHg,呼吸20次/分,血氧饱和度99%。8:50开始手术,手术开始后10分钟出现频发房性期前收缩,约30次/分。询问患者,无胸闷、气促、头晕、呼吸困难等不适,测基础生命体征:心率75次/分,血压103/60mmHg,呼吸20次/分,血氧饱和度99%。给予间羟胺0.5mg缓慢静注,然后继以0.15mg/min微泵维持。1分钟后心律转复,测基础生命体征:心率56次/分,血压138/89mmHg,呼吸20次/分,血氧饱和度99%。手术历时3小时,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输平衡液1000ml,于9:00追加0.5%罗哌卡因5ml,术后患者安返病房。术后访视患者,2小时后麻醉开始消退,肢体活动恢复良好,无椎管内麻醉并发症发生,7日后患者平安出院。

2 讨论

冠心病病人的心律失常往往是由心肌缺血引起,麻醉及围手术期如果心肌缺血加重常使之恶化。心律失常的处理中,一个严重或者有时是灾难性的错误就是仅依赖心电图而忽略了病人及心律失常所引起的问题。处理病人一定要考虑到麻醉、通气的影响(低血压、高血压、电解质异常等)。麻醉的深度可能是一个主要的原因,至少为心律失常的原因之一。在药物治疗心律失常之前,必须排除这些因素。在决定治疗方案之前,也要认识心律失常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麻醉及围手术期心肌缺血,氧供、耗失衡的原因主要为血液动力学因素和非血液动力学因素,而又以前者更为重要。围手术期心肌缺血的预防重于治疗。如果心肌缺血是由血液动力学因素引起,首先应提高冠状动脉灌注压,减慢心率。如果心肌缺血是由于冠脉痉挛或动脉桥痉挛所致,首选药物是钙通道阻滞药。冠脉的血流量取决于冠状动脉的灌注压及心室的舒张时间。正常情况下,冠脉血流的自动调节有一压力范围(50-150mmHg),但冠心病病人其自动调节的压力范围下限大幅度上扬,故围手术期的血压应维持较高水平,尤其对合并高血压者更应如此。动脉压对心肌氧供、耗平衡起双重作用。血压升高虽可增加冠脉的灌注压而增加心肌的血供,但也增加氧耗。术中、术后血压的剧烈波动对心肌的氧供、耗平衡极为不利,围手术期应维持血压稳定。由于冠脉血流量主要在舒张期,故舒张时间的长短是决定心肌血流量的另一决定性因素。因此,围手术期避免心率增快,不仅可降低心肌的氧耗,而且对确保心肌的血流灌注也至关重要。

3 结语

冠心病为心脏病病人非心脏手术最多见的病例。术前应根据病人心脏的情况以及心肺功能的代偿情况预测手术与麻醉的危险性,并决定麻醉的方式。麻醉期间除采用维持适宜的麻醉深度外,还必须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以稳定血流动力学,避免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危及生命。围手术期应力争达到的主要目标是:(1)预防或减轻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增强,以降低心肌的耗氧量。(2)维持适宜的冠状动脉灌注压。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R76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23-02

支气管镜检查在临床中应用已越来越普及,目前大部分医院多沿用表面局部麻醉方法下进行…。尽管传统的表面局麻对完成常规支气管镜操作效果尚满意,但不少患者术后多有不同程度的痛苦回忆,尤其是近年来支气管镜下治疗项目越来越多,恐惧心理使患者难以接受反复多次的支气管镜操作。同时表面局部麻醉也不足以抑制患者的呛咳和屏气动作,这使医生的正规操作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为此,我院呼吸内科自2010年以来采用利多卡因联合丙泊酚静脉维持全麻行无痛支气管镜检查或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选择的24例病人均为本院呼吸内科2010年7月~2012年03月期间住院、行支气管镜检查或治疗的患者,年龄35―77岁。其中实验组12例,男性7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8.9±12.1岁;对照组12例,男性8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9.2±15.5岁。有对观察指标有较大影响疾病的患者予以剔除(如严重心肺功能不全、高血压、心律失常者)。

1.2支气管镜检查方法

全部患者常规禁食6 h以上,建立静脉输液通道,连接多功能监护仪,肌注阿托品0.5mg,根据患者本人及家属的意愿,分为无痛支气管镜组和常规支气管镜组。无痛组患者予2%利多卡因3 mL分次喷喉,再雾化吸人2%利多卡因适量(3~5 mL左右),在麻醉师配合下,以丙泊酚1.5―2.0 mg/kg静脉注射随后以0.9%氯化钠注射液40 mL+丙泊酚200~400 mg微泵静脉维持,速度根据麻醉深度不断调整,一般200―300μg/h,使患者达到入睡、睫毛反射消失。然后经鼻接受支气管镜操作。常规组操作前肌注阿托品o.5 mg,另加安定(150μg/kg),然后以2%利多卡因3 mL分次喷喉,再雾化吸入2%利多卡因适量(3~5 mL),然后接受支气管镜操作。操作过程中若病人出现呛咳或屏气,以适量2%利多卡因(1―5mL)于气管支气管黏膜表面补充麻醉。

1.3观察指标

观察和记录无痛组及常规组麻醉前、操作中以及苏醒后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等主要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以及术中并发症情况。以P

1.4统计学处理

组间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以P

无痛组患者共进行12次支气管镜操作,均顺利完成检查或治疗,成功率100%。完成操作时间5~20 min,停药后5~10 min内复苏。12次中仅1次出现氧饱和度一过性下降至80%,经面罩加压给氧后2 min内迅速好转达90%以上,均未对操作带来影响。无痛组全过程麻醉前、操作中、苏醒后患者无任何不适感觉。术中喉、支气管痉挛、呛咳、不自主烦动及并发症明显减少。常规组进行12次支气管镜操作,患者易引起呛咳,屏气,血压上升,血氧饱和度下降,心率增快及呼吸困难,其中有1例因无法忍受痛苦而中途中止,完成率91.67%。

从表l中可以看出,无痛组:患者生命体征基本稳定,全过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常规组各项指标与麻醉前相比有差异(P

3 讨论

支气管镜检查术在呼吸系疾病诊断、支气管腔内治疗和危重症抢救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常规支气管镜操作不能让患者和家属无顾虑地接受,术前他们往往存有一定的焦虑、恐惧和紧张心理,无法面对难以克服的痛苦。2010年以来本科室开展了利多卡因表面麻醉联合静脉维持全麻加用口咽通气管吸氧行无痛支气管镜,采用作用时间短、可控制麻醉深度和苏醒时间的物,可大大减少患者的反应性症状,使患者忍受的痛苦更少、医生的操作更到位,对临床具有重要的实用性。而传统的局部表面麻醉加镇静剂的方法,由于支气管镜是在气道内操作,局部黏膜神经丰富、反射强,确切的麻醉程度和麻醉效果有限,不少患者不得不忍受着咽喉或气管支气管黏膜受刺激后的呛咳、屏气,甚至是呼吸困难。部分患者还无法忍受而中途中止操作。丙泊酚是一种起效迅速、短效的全身镇静剂,半衰期短,血浆清除率高、具有记忆缺失和苏醒快的效果,且醒后无宿醉感,丙泊酚静脉麻醉有良好的抑制咳嗽和解除气管痉挛效果,但是丙泊酚对咽部刺激抑制不够明显,镇痛作用差,予利多卡因联合使用可取得良好麻醉效果,还可以减少局麻药用药量。异丙酚对循环有较明显的影响,但通过控制静脉推注速度.可减少其副作用。特别是入镜的刺激。血压很快回升正常。而局麻支气管镜检查术中血压明显升高,与之比较有明显差异。丙泊酚以微量泵维持主要是可根据麻醉深度不断调整剂量。操作完毕停药后患者多在10 min内迅速苏醒、无痛苦及不舒适记忆。无痛组全部患者顺利完成操作,全过程患者无任何不适感觉,生命体征非常稳定。异丙酚对咽喉黏膜及黏膜下组织感受器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加之异丙酚对支气管平滑肌的扩张作用,支气管痉挛并发症明显减少。使患者在舒适中接受检查和治疗。采用静脉维持全麻下行无痛支气管镜的另一优势在于能根据需要设定麻醉时间。尤其是近年来镜下治疗项目越来越多,有时操作时间相对较长,操作要求相对较高,没有一项确切的麻醉效果,操作到位程度就会受到限制。术中患者因为无知晓而无痛苦,术后对支气管镜操作的恐惧记忆减少,这样他们就容易接受反复多次的支气管镜检查或治疗。

开展丙泊酚静脉维持全麻下行无痛支气管镜需要经验丰富的麻醉师配合,同时加用口咽通气管吸氧,要求操作医生对支气管镜技术十分娴熟,配合护士要十分留意氧饱和度及主要生命体征的变化。常规的急救器械、药品、人员要有充分的准备,才能确保无痛支气管镜技术得以准确安全的顺利开展,促进支气管镜检查或治疗在临床的进一步应用。但是,该方法不适合有心肺功能不全者,需要多方人员配合,麻醉会增加部分支气管镜检查费用等。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诊断性可弯曲支气管镜应用指南(2008年版)m.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31(1):14-15.

[2] 赵俊.新编麻醉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530.

[3] 杨小民,马红京.异阿酚在胃镜检查中的应用研究忉.中国内镜杂志,2006,12(5):508-510.

篇10

1.1 临床资料 本组37例,均为成年女性,20~30岁6例,31~40岁24例,41岁以上7例。

1.2 手术方法 目前多采用硅凝胶假体植入胸大肌后或乳腺与胸大肌之间。根据患者松弛程度及个人要求选择不同的手术切口,常见的手术切口有腋窝横皱襞切口、腋窝前皱襞切口、乳晕下切口及下皱襞切口[1]。

2 术后护理

2.1 监测生命体征 隆乳术可采用全身麻醉、高位硬膜外麻醉及局部麻醉等,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神志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每30 min测量生命体征1次,连测4次至生命体征平稳后改为每4 h 1次,假体植入人体后,多数患者会出现胸闷憋气症状,由于假体植入体内,皮肤必须适应新的大小,有紧绷感,肺扩张受阻,加之手术剥离腔隙疼痛,患者不敢用力呼吸,因此出现胸闷憋气症状。护士应于术前告知患者术后会出现上述症状,使患者做好心理准备,术后指导患者保持心情平静,避免烦躁,取舒适卧位,平稳而规律的进行有效呼吸,给予面罩吸氧,氧流量5 L/min,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

2.2 引流管护理 术后沿左右剥离腔隙内各放置负压引流管1根,负压管接2.66 kPa(20 mm Hg)负压球[1]或空针,护理时注意维持固定有效的负压,经常巡视并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并记录,若短时间内大量出血立即通知医生采取相应处理措施,每日更换负压球或空针并用标签注明更换时间粘贴于负压球或空针上,及时倾倒引流管内引流液,操作时戴无菌手套,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切口及引流管接头处。引流管一般于术后2~3 d拔除。

2.3 护理 全麻术后未完全清醒及高位硬膜外麻醉患者应采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4~6 h至完全清醒,预防呕吐时误吸,局麻或全麻6 h后完全清醒患者可采取半坐卧位,此卧位可降低胸部张力,有助于缓解术区疼痛及憋气症状。

2.4 疼痛护理 隆乳术后24 h内疼痛为最常见且较主要的症状,主要是因为假体植入胸大肌后,皮肤向外扩张,张力大于术前,加之消失后剥离腔隙带来的疼痛,使患者较难忍受。因此,护士应在术前给患者做好充分的健康指导,告知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疼痛症状及原因,使其有充分思想准备,术后护士应立于患者床旁,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倾听患者主诉,并安慰患者,疼痛难忍时可通知医生遵医嘱给予镇痛剂如布桂嗪0.1 g肌内注射。

2.5 心理护理 在我国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接受隆乳手术的患者多数要求为其保护隐私,甚至不会告知自己的家人。因此,多数情况下是一个人来做手术,加之术后担心手术效果及知识缺乏,使患者呈现焦虑、孤独的精神状态。护士应经常陪伴患者,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住院环境,并给予生活护理,使其患者摆脱孤独的心理状态。

篇11

1.1一般资料 我院小儿手术都是些短小且对肌松要求不是很高的手术,自2013年以来所有需要全麻手术的患儿,患儿年龄4~10岁,体重15~35 kg。ASA病情分级为Ⅰ~Ⅱ级。手术时间30~90 min。所有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观察患儿在麻醉诱导前、术中以及术后拔除喉罩或气管插管后的无创血压、HR、SpO2的数值,比较术中麻醉效果,气道管理及对置入喉罩和气管插管的一次成功率进行比较。

1.2方法 患儿禁食8 h,禁水4 h,术前30 min 肌注地西泮0.1~0.2 mg/kg,阿托品0.01~0.02 mg/kg。患儿进入手术室后顺序连接ECG、SpO2、无创血压监测,开放静脉通道后输注乳酸林格液。麻醉诱导前面罩吸氧给氧去氮3~5 min。要求保留自主呼吸给予面罩吸氧,麻醉诱导给予芬太尼3.0 ug/kg,丙泊酚1.0 mg/kg。要求肌松不保留自主呼吸的给予喉罩或气管插管控制呼吸,麻醉诱导给予芬太尼3.0 ug/kg,丙泊酚1.0 mg/kg,阿曲库铵0.3 mg/kg,在药物完全起效后行喉罩或气管插管置入。麻醉维持采用丙泊酚微量泵输入,适时追加芬太尼, 必要时给予阿曲库铵0.3 mg/kg。术毕前5~10 min停药,待自主呼吸出现后行辅助呼吸。当潮气量为10 ml/kg,或患儿不能耐受喉罩或气管插管时,拔除喉罩或气管插管行面罩给氧,继续监测HR、BP、SpO2 30 min左右,至患儿完全清醒、应答准确、生命体征平稳后送回病房。

1.3观察指标 密切监测并记录患儿的生命体征。对麻醉效果进行评分,无效:肌肉紧绷,不适感较为严重,镇痛无效。有效:有轻度的不适感入刺激、牵拉等,需要进行联合麻醉。显效:肌肉松弛,镇痛效果明显。认真观察气道情况:有无气道梗阻(软组织或痰液堵塞,气管痉挛),喉罩漏气(腹胀)。置入喉罩和气管插管的一次成功率。

2 结果

通过术中,术后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无创血压、HR、SpO2的观察发现面罩保留自主呼吸的患儿术中波动较大,术后较平稳,麻醉效果达到有效至无效之间,但呼吸抑制,气道阻塞(软组织或痰液堵塞)时有发生,通过吸痰,托起下颌手控给氧,症状缓解。喉罩下麻醉患儿术中,术后生命体征均很平稳,麻醉效果达到显效至有效之间,术中无气道梗阻发生,但是有5例腹胀患儿,可能喉罩位置不当,经术后回访无明显不适。气管插管下麻醉患儿术中生命体征平稳,麻醉效果好,但是术后生命体征波动较大,因小儿耐受性差,气道敏感性高,拔管时出现2例气管痉挛和1例喉头水肿,经紧急镇静解痉控制呼吸,抗过敏等维持循环稳定,患儿没有造成不良后果。通过观察发现置入喉罩的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气管插管。

3 体会

小儿呼吸道的解剖特点:会厌相对较长、声带的成角更加向前向下、舌相对口腔较大,致使与成人相比小儿插管较困难,加之组织黏膜嫩,若操作不适,极易引起组织损伤,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声门水肿[2]。术中因小儿的应激性较强,受到气管导管的刺激,会产生比较强烈的心血管反应,肌肉紧绷,从而不得不使用肌松药和加深麻醉,结果致术后苏醒时间延长,加大风险。另外,因麻醉效果逐渐减弱,拔管时,患儿会出现躁动,呛咳屏气,严重时甚至引发喉痉挛。在围术期相关并发症中,气道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占很大比重,相较插管而言,喉罩刺激小,不会呛咳,不易引发喉返神经麻痹、声带损伤、喉头水肿等并发症。观察喉罩置入前、后及拔出时HR、R、BP,结果显示无明显变化,表明使用喉罩置入,刺激性轻,耐受度高,用量少,从而使得术后患儿清醒快、以不易发生呛咳,也不会引起喉痉挛及水肿。

小儿手术局麻下难以完成,非插管面罩静脉麻醉容易发生呼吸道阻塞,一旦呼吸抑制,处理被动。患儿呼吸道在多方面与成人有着显着的差异,容易发生胃胀气和呼吸道感染等现象,气道容易受损,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3]。喉罩是现阶段应用广泛的一种新型通气工具,和气管插管相比操作更为简便,对气道的刺激较小,能够缓解传统麻醉对患儿呼吸道管理的作用,保证气道的通畅,患儿清醒时间缩短明显[4],但是喉口不能完全封闭,可能有误吸和反流情况发生,这就要求操作者有精湛的技术。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新型的通气装置,喉罩具有使用方法简单、无创伤的特点,它对患者的自主神经反应和躯体影响很小,适用于大多数成人和小儿。在一定范围内,只要掌握好禁忌证和适应证,喉罩是可以替代气管插管和面罩的,其应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Denise, Cuthbert,Ceridwen, et al. "That was then, but this is now":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intercountry adoption and domestic child adoption in Australian public policy[J].Journal of historical sociology, 2010,23(3):427-452.

篇12

【关键词】颅脑外察护理

颅脑损失的病人,病情急、伤势严重、威胁生命。如何做好颅脑损伤病人的观察及护理,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护理上需要十分细心、周到全面、全神贯注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配合医生协助每位患者达到最佳康复。

1病情观察

1.1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观察意识是否清醒,意识障碍的程度和演变过程,通过病人对语言的回答,眼睛的活动,定位动作来判断病人是否清醒、昏睡、浅昏迷、深昏迷、意识障碍的程度,可协助辨别脑损伤的轻重,意识障碍出现的迟早和有无继续加重可作为区别原发性及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依据。观察病人意识状态不仅应了解有无意识障碍,还应注意意识障碍程度及变化。

1.2瞳孔的变化,正常瞳孔直径为2.5-4.0mm,对光反射灵敏,双侧瞳孔等大正圆,一侧瞳孔散大可能是原发性动眼神经损伤亦可能是颅内占位性病变或小脑幕切迹压迫动眼神经所致;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是脑疝晚期或脑干缺氧的表现,看瞳孔变化时应了解瞳孔变化的发展过程,病人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和神经体征等是否异常,才能评价瞳孔变化的临床意义。

1.3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是生命维持的基本症状。是机体内压活动的客观反映,是衡量集体状况的指标。合称为生命体征。生命体征受大脑皮质的控制。正常状态下,应该维持在一定范围且互相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和影响。生命体征能反映身心的微小变异。通过观察生命体征可以了解疾病发生、发展于转归。为预防、诊断、治疗与护理提供依据。生命体征是护理人员最常收集的也是基本的重要的资料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4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头痛,头痛的程度和性质,一般颅脑外伤患者具有头痛、呕吐。如果发现头痛为搏动性,呕吐呈喷射性有视力模糊,最好抬高床头15°-30°以利于降低颅内压,高流量氧气吸入给予鼻导管或面罩给氧,氧气流量达到3-4升/分,以改善脑缺氧,使脑血管收缩,降低脑血流量。

1.5肢体活动的情况注意观察肢体有无自主活动,活动是否对称,有无瘫痪及瘫痪程度等。出现一侧瘫痪或两侧肢体不详,提示颅内高压的可能。反复头痛、呕吐伴偏瘫,颅内血肿、脑出血,需要及时手术降压。由安静转入躁动,由躁动转入安静,需要查CT,是否有病情恶化趋势。

2基础护理

2.1保持呼吸道通畅深昏迷病人取侧卧位或侧俯卧位,以利口腔内分泌物排除。颅脑损伤病人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丧失正常的咳嗽反射和吞咽功能,不能有效排除呼吸道分泌物、血液、脑脊液及呕吐物。呕吐时将头转向一侧以免误吸。深昏迷病人应抬起下颌或放置口咽通气道,以免舌根后坠阻碍呼吸,短期不能清醒者,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时,要保持室内适宜温度和湿度,湿化气道,避免呼吸道分泌物粘稠,不易排出。同时要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保证及时有效的供给药物。

2.2中枢性高热病人的护理中枢性高热病人做好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物理降温分为局部降温和冷疗两种。冷疗直接与皮肤接触,通过传导与原发的物理作用使体温降低。药物降温,主要指应用退热药以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减少产热加速退热

2.3防治发生继发感染长期卧床及昏迷的病人,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时翻身,尤应注意骶尾部、足跟、耳部等骨隆突部位,消瘦者伤后初期及高热者常需每小时翻身,长期昏迷的一般每隔2小时翻身一次。昏迷病人常有排尿功能紊乱,短暂尿滁留后继以尿床。长期留置导尿管是引起泌尿感染的主要原因。必须导尿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留置导尿过程中,加强会护理,夹闭导尿管并定时,以训练膀胱贮尿功能;尿管留置时间不宜超过3-5天,已减少泌尿系感染。加强呼吸道护理,定时翻身扣背,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和呼吸道感染。眼睑闭合不全者,给予眼药膏保护;无需随时观察瞳孔时,可用纱布遮盖上眼睑。脑损伤病人因意识不清或肢体功能障碍,可发生关节挛缩和肌萎缩,应保持病人肢体于功能位,防止足下垂,每日作四肢关节被活动及肌按摩2-3次,防止肢体挛缩和畸形。

2.4心理护理消除病人恐惧紧张心理意外伤害,疼痛的刺激及伤后有后遗症的顾虑,往往使患者情绪不稳定,暴躁易怒,性格改变,需保证患者充分睡眠,增加营养,增加机体抵抗力,鼓励他们要有信心敢于面对现实,积极接受治疗。

2.5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交代家属遵守医院及科室的规章制度,安静的环境有利于疾病的康复,严禁喧哗,减少探视,做好患者的清洁卫生,让患者舒适,多食蔬菜水果,预防便秘,遵医嘱按时服口服药,合理膳食指导,因人而异,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适量锻炼身体,有意识障碍及偏瘫者应注意安全,床上翻身活动,行走时需要有人陪护,防止发生意外。病人出院后语言肢体功能锻炼是一个持续过程,家属应持之以恒,通过学习最大限度地帮助患者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在身体尚未完全康复前,少去公共场所,注意自我保护,防止感染其他疾病,使患者在一个快乐温馨的环境中生活。

篇13

慢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在透析之前或者是透析过程中,都有可能会出现高钾血症,这是一种极为严重的并发症,其对传导系统与心肌发挥着一定的抑制作用,症状严重的将引发心搏骤停,影响患者的生命[1]。由此可见,在临床中,高钾血症是一种急症,一旦发现必须采取有效对策予以应对。笔者将对我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所接收的30例急性高钾血症患者采取血液透析的方式予以治疗,效果显著,现今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30例急性高钾血症患者均通过临床诊断确诊为急性高钾血症,必须及时予以急救。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在24-57岁之间,平均年龄(44.5±4.5)岁。全部患者的血钾在5.5-9.5mmol/L,临床表现为四肢乏力、心律失常、血管痉挛、呼吸困难、腹痛以及恶心呕吐等。

1.2方法依据患者的临床资料与病情,实行血液透析的方式予以治疗。首先,对患者进行常规性的基础治疗,针对患者身上所患者的并发症,采取相对应的措施予以治疗,以便对患者的不同身体指标进行改进,从而使患者的生命体征保持在平稳状态下[2]。之后,采取碳酸盐对患者实施血液透析。具体操作为:以临时中心静脉置管当作血管通路,普遍使用的置管位置有三个,即锁骨下静脉、股静脉以及颈内静脉等等。之后依据患者的血管状况,采取双腔导管置管术予以治疗,在对透析机的参数进行设定之后,在透析机上安装好透析导管与透析器,并且在透析导管与透析器中导入500ml的生理盐水,以便对其进行预冲。然后和患者的双腔导管相接,且构建体外循环,从而实施透析治疗。对患者实行抗凝治疗,选取60-80u/kg的低分子肝素,静脉注射,血流量的速度设定为150-200ml/min,而透析液流量为500ml/min,透析治疗的时间约为3-4h。

在治疗的过程中,应该让患者保持舒服,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一旦出现血氧浓度较低时,可以予以3-4L氧流量鼻导管吸入,进而对患者缺氧的情况予以缓解,以便使患者的生命体征能够保持平稳[3]。

1.3疗效判定显效:患者的临床体征与症状基本上都消失,各项身体指标得到较大程度的康复,生命体征保持在平稳状态下,且心律正常。有效:患者的部分临床体征与症状消失,各项身体指标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生命体征保持在平稳状态下,且心律趋于正常。无效:患者的临床体征与症状依然存在,甚至病情加重,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结果

本组30例高钾血症患者通过一系列的治疗,大部分患者的病情得到了一定的好转,其中,有18例显效,11例有效,1例死亡,总有效率是96.67%。

3讨论

在维持钾代谢平衡上,肾脏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肾小球滤过的钾,大部分都会在近端肾小管中被重新吸收,终尿内的钾基本上是通过远端肾小管予以分泌[4]。慢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因为无尿或者是尿比较少,使得钾难以排出体外,进而导致钾潴留,引发高钾血症。维持性血液透析者倘若没有对饮食进行严格的控制,亦或者是没有进行充分的透析,致使身体中的酸性物质与代谢物没有充分排除,也将引发高钾血症。血液透析利用透析器,通过透析器和血液之间的渗透与弥散功能,能够在较短的时间消除高钾血症对心肌的抑制,假使是合并代谢性酸中毒而引发的高钾血症,在进行血液透析时利用碳酸氢盐透析液能够快速的消除酸中毒症状。综上,对急性高钾血症患者采取血液透析的方式予以治疗,治疗效果明显,对患者有极大的帮助,值得大力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张海峰,奚红革.血液透析治疗急性高钾血症2例分析[J].医药前沿,2011,01(19):95-95.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