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领导者素质的综合性

领导者素质的综合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33:3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领导者素质的综合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领导者素质的综合性

篇1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推进,跨国企业纷纷进入内地,国内企业面临新的竞争与生存外环境压力。再加上资源紧缺、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自主知识产权普遍较低等多个方面的内环境因素制约。作为新时期的企业领导者,要积极应对新时期局面,积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从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与经营理念等方面,实现大跨越,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与决策水平。

一、企业领导者素质的内涵及特点

企业领导者素质是指包含了人的智慧、经验、才能、气魄、品格、经验等的所有内在要素的总和,在领导者的工作之中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是在不断地学习与工作的过程中形成的。领导者的素质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分别是静态方面的素质与动态方面的素质,其中静态方面的素质指的是一个人原本存在的素质,也就是才与德;而动态方面的素质,主要是指领导者的职业素养,包含全新的理念、良好的品质、卓越的能力与健康的心理。

企业领导者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动态性。企业领导者的基本素质是稳定的,并且处在不断的变化的过程之中。这种变化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所以需要重视这种动态性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领导者需要不断加强素质建设。企业领导者要符合时代特色,适应时展的基本要求。

2.综合性与层级性。领导者素质包含了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起很大作用的才能、品格等的内在的因素,这些因素都是综合地起作用。企业之中不同的领导层级,其所处的领导层级的素质是不一样的。

二、新时期企业领导素质的重要性

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之下,企业规模的扩大,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尤其在当今企业经营环境比较复杂的条件之下,企业领导者需要协调好企业之中每一个部门之间的活动,并且保证其企业组织的每一个员工的效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这就需要企业领导者具备较强的素质,带动整个企业提升其竞争力,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战略决策。企业的领导者要为企业的发展准确制定今后的发展空间,引导企业积极开展组织战略行动。企业领导者毕竟是少数,企业的发展需要企业经营者组织全体成员充分发挥其创造力,积极支持并引导企业的员工充分发挥其战略能力,提出具体方案,并且深入企业实际开展调查,在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战略决策。

2.科学合理分配战略资源。企业领导者为了保障战略决策的顺利开展,需要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确保重点战略能够实现。另外,作为企业的领导者,要善于将企业的资源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动态调整,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3.构建企业文化。企业领导者要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将新的价值理念与经营思想,渗透到企业的每一名员工处,制定出具体的激励方面的政策,使企业的员工能够产生紧迫感,使整个企业的价值观念能够长久保持下去。另外,企业领导还要积极倡导学习型企业建设,鼓励每一名员工积极开展新知识与新经验的学习,以便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

三、新时期企业领导者素质建设的途径

1、提升工作能力

面对当前复杂变化的新形势,实现企业的跨越式突破,对现代企业的领导者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具备战略决策能力与创新协调能力。

(1)战略决策能力

现代企业领导者的战略决策能力,包含了两个部分,分别是战略思维能力与组织决策能力。战略思维能力,指的是在想问题与做事情的过程中,要做到站在全局的高度来审时度势,将全局作为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也就是说,作为企业的领导者既要注意解决关于企业发展全局的具体问题,更要研究并解决关系到企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这样企业才能具备竞争力。

组织决策方面的能力,指的企业领导者善于将不同决策的人组织起来,根据其能力的不同,进行合理的配置,上下团结一致,充分调动企业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决策能力既能够体现出干部的政治成熟与谋略,也能展现出业务知识能力的多样性的有机统一。企业领导者需要积极加强自身思想建设,加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规范好自身的决策方面的程序。

(2)创新协调能力

创新是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持久动力。企业领导干部做到与时俱进,根据市场上出现的新情况,不断去提出企业发展的新思路,进行理论方面与实践方面的双重创新,大力推动改革与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2、强化思想政治素质与心理素质建设

企业领导的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建设,是企业领导基本素质的核心。企业领导者要做到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并具备廉洁奉公的道德素养。领导干部作为企业的组织者与决策者,主导整个企业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也就是做到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善于使用马克主义的基本理论,分析与解决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另外,企业领导干部要具备廉洁奉公的道德修养,具备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积极深入到企业发展的实际,敬业负责,工作勤奋,做到不谋取私利,秉公办事,为企业与员工的利益作贡献。

优秀的企业领导要加强心理素质方面的建设。企业领导工作,本身是属于紧张复杂并且压力较大的活动,需要稳定的情绪与成熟的心理,否则的话很难胜任。对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来讲,难免会出现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心理平衡问题,这就需要企业领导者去创设心理方面的平衡,心理方面的容量要大,在员工面前要能自觉控制好自身行为,做事讲话符合自身身份。另外,企业的领导者要加强意志力方面建设,对企业的领导者来说,果断与坚毅不仅仅是属于性格方面的建设,更是领导素质的基础,在对企业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处理之时,高明的领导者总是能表现灵活的姿态。当然作为企业的领导者,还需要具备积极进取心,对待工作于生活,总是能够充满激情,具备坚强的意志力。

3、加强对知识的学习

领导者素质方面的建设,需要不断加强各个方面知识的学习。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并且知识更新的速度也不断提升,不管是在企业的生产方式、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等多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企业发展也面临新的矛盾与问题。在新时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面前,企业领导干部,要始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将学习放在重要的位置。通过学习来不断掌握科学的工作方式与思想方法,加强对经济、科技与法律方面等方面的学习,提升根据市场规则来不断提升发展经济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并能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思想政治与法律等方面的手段来妥善处理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

总之,企业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能够影响到企业的长久稳定与持续发展。企业领导干部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建设,重点加强工作能力、学习知识、思想政治素质与心理素质建设等方面的建设,提升管理企业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金辉,丁爽,李国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j].煤炭技术,2009,28(9):195.

篇2

    经济责任指的是针对由于失职、渎职或者另外的违法行为导致严重事故或者重大损失的直接责任者而实施的一种经济制裁[1]。而经济责任审计的涵义被定义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在接受委托或授权的情况下,以企业、行政机关以及事业单位等领导者所在单位的财务收支的合理性、合法性、真实性以及其他相关的经济事项等为对象,来主要实施审核工作。经济责任审计的宗旨是为了监督以及评价领导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同时也可以约束其经济行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通过加大领导者的监督工作,可以促进经济管理,最终实现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二)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通过几年的实践,中国的经济责任审计目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归纳如下。

    1.经济责任审计的认知比较模糊

    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的过程中,不少审计机构或工作人员对其的认知比较模糊,有些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就只是以财务收支为基础,仅根据财务收支去评价领导者在其领导职能范围内财务收支方面的合法性以及真实性。如果仅根据财务收支这种角度去判断领导者是否很好地履行应负的经济责任,就可能出现在经济责任审计时间中仅在乎审计结果,而忽略大部分审计的内容,这种情况可能会增大经济责任审计的准确度,引起风险的出现[2]。

    2.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不够规范

    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结果要想被有效地应用,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是否规范、真实以及可靠。但是目前,中国的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尚不够规范和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方法界定及其评价体系都不够标准,无法通过定量指标来制定综合性的规范体系。因此,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目前的评价体系可行性不足,致使经济责任最终界定的方式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很模糊,无法形成准确的审计评价体系。在审计的实践过程中,有一些在任的领导者会将那些不利己的情况推诿并有所说辞,而针对上任领导者的账款等一些遗留情况也不闻不问等,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客观、公正。

    3.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素质不够综合

    由于经济责任需要审计的对象是领导者或主要负责人,对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可能关乎其个人职业前途和个人生活,因此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会增加审计结论的敏感性。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审计人员有更高的综合素质,包括责任判断、专业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但目前中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尚不高。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越来越广,不仅包括其引起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包括其引起的一些社会效益以及周围环境效益。一些审计人员会受传统审计的影响,对传统审计方式太熟悉而无法综合运用到新的环境背景中,还不够达到经济责任审计的专业标准,仅是针对被审计单位某个局部内容或局部结果来审计,不够全面,也不够综合,还不够达到经济责任审计的综合素质标准。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问题应对措施

    (一)增强正确的经济责任审计意识

    与传统的仅针对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有很大的不同,经济责任的审计是很重视对领导者个体方面的审计。对其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包括财务方面的经济效益,同时也需要涵盖其相关的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也就是说进行经济责任评价的时候,需要增强审计人员正确的经济责任审计意识,应该对将要审计的经济对象在其需要审计的时期内的所有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考察,充分考虑所收集的审计证据来审查、评价,直到得到最终的评价结果。只有这样才可以非常全面、真实地得到领导者履行经济责任的现实状况[3]。

    (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标准体系

篇3

一、加强财务管理的意义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影响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管理环节。从国内外经济发展史可以看出,自从有了一定规模的企业便出现了财务管理,而且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现代化,财务管理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和加强。许多企业的兴衰史充分说明,重视并加强财务管理,才能充分获益,迅速发展。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兴衰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企业各级领导层牢固树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这一基本理念,并将这种理念贯穿于企业的各项日常工作中,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并不断创新,逐步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二、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观念淡薄,对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认识不足。许多企业忽视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财务管理观念淡薄,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企业各项管理的优劣成败,最终都体现为不同的财务成果。

2、缺少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目前,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队伍普遍素质较低,一是财务管理和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失衡。现阶段,会计人员的整体知识水平还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需要。二是综合素质不高,一些会计人员的责任意识、道德意识、风险意识、服务意识和法律意识也有待提高。企业普遍注重对科研技术人员的培养,而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重视不够,对会计人员重使用轻培养。

3、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我国一些中小企业虽然有一些会计管理制度,但因为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企业领导者集权现象严重。致使会计管理不分职责,越权行事,会计执行的随意性较大。同时中小企业因为大多是家族式的管理组织形式。会计组织通常采用垂直管理模式,管理跨度小、幅度窄,由于受规模、财力、人才的限制,中小企业会计机构中的岗位设置容易产生交叉重叠现象,影响会计人员职能的发挥,特别是不利于企业的内部控制。

4、财务控制薄弱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有些中小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未参加生产周转;有些企业的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片面考虑到季节价格波动,过量购置不动产,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陷入财务困境。二是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原因是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形成呆账。

篇4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0-0151-02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国的经济发生很大的变化,现代化的建设脚步越发的加快,企业的管理水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变得比较普遍,市场国家化愈发的明显,加上经融危机的影响,企业的发展约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继续发展的血源,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还企业走向世界的前提。在企业的管理中,财务管理是最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企业经济效益好与坏,最能直接反应企业的经营状态。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树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的核心,具有最重要的地位,这种管理理念要应用到日常的工作中,贯穿在企业的所有环节。

一、企业财务管理出现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观念淡薄

企业所有的员工和企业的管理者财务管理的观念淡薄,观念比较陈旧,过分的追求短期内的经过效益,特别注重利益的最大化,管理一味的追究成本的降低,效益的提高。很多的管理者对财务管理位于企业管理的核心的认识还有待于提高。很多的企业忽视了财务管理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应该贯穿到企业管理的日常工作中,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不单是一项对资金的管理;不明白企业管理中的那些是优势管理,最需要加强管理,哪些是不太重要的管理,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最终体现不出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也更体现不出不同的财务效果。

(二)缺少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

目前,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一些财务管理人员的学历是大专,并且占据很大的数量,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财务管理人员数量相当少,有些企业更本没有。这样就造成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存在很大的差距。现阶段,财务人员的知识水平还不是和社会发展的速度相一致,远远的跟不上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性和阻碍性。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对企业的制度不能遵守,没有很高的道德标准,风险意识概念模糊,服务意识的态度较差,没有相关的法律知识。企业不能很好创造企业文化来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只注重科技研发人员的技术培养,不重视对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

(三)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的很多中小企业都建立了会计管理制度,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很多时民营或者和外国的合资企业,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具有很高的个人主义,管理集权现象普遍发生。导致企业中会计的职责比较模糊,越权现象普遍发生,会计人员的工作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很多的中小企业属于家族式的管理,重要的亲戚占据重要的部门,离老板血缘越近的人员,拥有很高的地位和权利。对于会计职位也一般有家族成员来出任,缺乏有效地财务管理制度。中小企业的组织形式采用垂直的管理模式,具有很小的管理跨度,幅度偏小,再加上规模和人力、财力的限制,企业的岗位设置很容易产生交叉现象,直接影响会计人员的职能表现,特别不利于企业的会计制度的控制。

(四)财务控制薄弱

企业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在很大程度上闲置,对资金的利用率没有发挥更好,有些小企业错误的认为,资金越多越好,企业的发展潜力也会越大,造成资金的闲置,直接限制了企业的壮大。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投入,没有资金的合理利用,企业就会受到限制。有些企业对资金的使用没有进行科学的计划和安排,片面的考虑季节的价格波动,过量购置不动产而不去开发利用,无法应付经营中急需要的现金,让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企

业对应收账款的周转缓慢。造成资金的回收利用存在一定的

困境。

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加强领导者的理财意识

企业的领导层是企业的核心,是企业前进的火车头,是企业发展的舵手。在企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在企业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领导者,应该认识到理财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财务管理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定期为领导者进行理财培训,同时不定期的邀请财务管理方面的专家到企业作报告,为企业财务管理注入新鲜的知识,为企业的领导者提供最好的财务管理知识。做为企业的领导除了加强企业的管理,还应该注重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要经常的学习财务知识,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企业也要健全领导的考核机制,将领导层是否具有一定的理财能力作为领导工作的一项考核项目。通过考核学习,让企业的领导者充分认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不会财务管理的领导者,是一个不合格的领导者,不会将企业发展得更好,只会把企业的发展带入万丈深渊。

(二)提高财务管理人员队伍素质

作为企业的财务人员,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的发展遇到了很多的新问题,企业的发展处在了竞争的环境中,对人员的要求也处在了竞争的环境中。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财务人员必须要有较高的素质和较高的业务能力,否则就面临着淘汰。只有加强自身的能力培养,利用业余时间多去学习,建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现在,社会的发展速度很快,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加上网络的普遍,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地去学习新鲜的知识,才能让自己具备较高的技能,才能适应现代化的财务管理。财务人员要通过自身的努力,要有扎实的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灵活应用到现代的财务管理中,精通会计方面的知识,并能结合经济、法律等相关的角度进行分析,为企业制定出相应的财务管理策略。现代社会注重的是信息化管理,财务管理与计算机的结合,对财务信息收集、整理、反馈的处理,形成与企业生产营销等市场信息相融相伴的企业财务信息系统,并建立企业财务综合分析数据库。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人员必须要学会应用计算机软件来处理财务数据,并分析出理财的策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信息资源。

篇5

1.办公室主任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凭车头带”,这充分说明了领导素质、能力的高低对整个团队工作的影响有多大。办公室主任作为办公室的领导者,要把“文、事、会”等事情办好,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

1.1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领导者从事领导活动必须具备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品质等各方面的基本条件,它在整个领导干部的素质中居首要和根本的地位,对于其他素质的发挥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1.2思想素质

思想素质的高低是每个人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是领导干部的灵魂,对实现领导职能起着关键作用。思想素质是理论修养、思想作风、思想观念及思维方法等各方面的总和,可以说,没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就不可能有较好的政治素质;没有良好的思想素质,知识素质再高,也难以在实施领导过程中取得应有的成就;没有良好的思想素质,领导者的能力也就没有了根基。

1.3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是与自身工作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规范。作为办公室主任,一是要具有团结协作的胸怀,宽以待人的修养,谦虚谨慎的态度。二是要忠于职守,有率先垂范的作用、廉洁自律的形象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要从细微处入手,养成“自重、自省、自励”的习惯,逐步达到“慎思、慎欲、慎微、慎独”的境界,具备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奉献精神,勇敢地迎接各项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三是要公道正派、胸襟宽广、自重自强,不管对待上级领导还是职工群众,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切忌因人而异,亲疏有别。

1.4知识素质

知识素质是构成领导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关键时刻一个人知识储备的质量对其工作效果起决定性作用。作为办公室主任,应有渊博的学识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既要掌握与自己本职工作相关的业务知识及现代的思维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法律知识和现代网络知识。广博的知识及合理的知识结构,可提高办公室主任的工作效率和水平。

1.5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在领导活动中呈现出来的心理现象的特点和个性,直接关系到领导者的领导水平,影响到组织目标的实现,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作为一名办公室主任,更应注重心理素质培养,在工作中要有坚定的信心、坚强的毅力、顽强的意志、果断的性格、豁达乐观的心胸等心理素质,克服嫉妒、胆怯、紧张、偏见等不良的心理素质。

2.做好办公室工作要讲究一定的工作艺术

作为一名办公室主任,负责公文起草、会议组织、文书处理、机要档案、综合承办、横向协调等繁多的工作任务,这就要求办公室主任在工作安排上要有一定的工作艺术。

2.1身在兵位,胸为帅谋,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

要做到“三个了解”:一是全面了解整体工作安排,明白全年总体工作目标是什么,每个阶段的工作重心是什么,配套措施是什么,在了解这些工作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安排办公室的工作;二是正确了解领会领导意图,迅速做好贯彻落实工作。要和领导的工作意图、思维合拍,行动同步。要想领导之所想,想领导之未想,要会干事、干成事、干好事,切实把领导的决策变为现实;三是要深入了解整体工作、阶段性工作、中心工作等方面的开展情况,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收集整理,向组织汇报,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2.2明责授权,坚持原则,发挥好沟通协调作用。

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工作任务下达之后,结合岗位职责,逐一进行分解,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工作运行中,要制定督促考核措施,定期考核,奖优罚劣。同时要善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沟通协调领导之间、部门、上下内外的信息,协调好各方关系,使办公室全体人员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树立高度的集体荣誉感,齐心协力把工作任务完成好。

2.3兢兢业业,勇于进取,发挥好信息咨询作用。

一个优秀的办公室主任,不仅要勤勉踏实、兢兢业业,还必须要不断进取创新,特别应明白“不进则退”。用不同的方法多渠道了解信息,通过信息传递使上情下达,为密切党群关系起桥梁作用。通过信息咨询,及时发现问题,提供可以借鉴的参考答案。通过信息沟通,及时了解“左邻右舍”的情况,对工作部署起启迪作用。

2.4轻重缓急,错落有致,发挥好承办职能作用。

办公室工作纷繁复杂,项目多、战线长、任务重,有时比较紧迫,对领导交给的任务,要认识到位,根据实际情况,分清主次,责任到人,分工合作,进行重点工作重点突破,保证各项工作及时完成。

篇6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37-02

班长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发挥其在班级基层管理中的作用,及时沟通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生活思想与学习理念是班级和谐发展的基础要求,同样的,班长作为高校基层领导,其自身素质的培养也将在开展日常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1 塑造大学班长优秀素养,加强高校基层管理工作

高校班级管理的直接决策者是班长,班长的个人素养将直接影响到班级集体的发展。大学班长担负着学校与学生的双重压力,一方面要配合学校的管理引导和管理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四有青年;一方面要在学生基层中起到领导作用。现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接受和反馈信息的速度快,班长在为整个班级服务与管理的过程中,应当特别注重自身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发展更好地适应全球化与现代化社会模式的能力,才能为班级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争做高校优秀班长需要具备多方面综合性素质。

1.1高校班长应具备的首要素质:身心健全发展

所谓身心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方面。身体健康是所有日常工作有序开展的必要条件,是管理工作能够正常开展的重要前提,班长只有拥有强健的体魄才能为同学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与此同时,过硬的心理素质也是高校班长不能缺少的重要素质之一。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细腻额情感以及坚定的处事态度等等。这些无形的心理素质可以大幅度提升高校班长在班集体中的领导力与感染力。

1.2高校班长应具备的关键素质:创新求变思想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自2003年以来新课程表所大力提倡和发展的重要素质之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时代下的高校班长作为高校基层干部,创新意识的激发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校班长只有在日常学习、工作与生活中有意识的加强自己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问题与挫折中不断磨砺和强化自己的能力,面对同一个问题寻求不同的解决思路,求异求新才能在新时代的发展洪流中带领自己的班级走向更辉煌的明天。

1.3高校班长应具备的重要素质:社会交往能力

社交能力是一个正常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能力。大学是一个来自不同地区学生汇聚的地方,每一个人的背后都承载这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生活方式。高校班长每天所要面对的也都是这样形形同学们,在班级这个大家庭里,班长充当着“家长”的身份,正确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力图解决存在于学生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尤其是单亲家庭、留级、学习成绩不稳定、沉迷于网游等普遍存在于学生中的难题。这势必要求高校班长们需要具备过人的交际能力,善于与学生进行日常交流,倾听学生的新生,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劝解开导,才能帮助存在困难的同学们走出阴霾。

2 高校班长应当发挥的职能与作用

高校班长作为大学基层干部,其在学生日常工作管理中是一只重要的队伍。一个班级的领导者、参与者与管理者三者角色都是班长,可见班长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强调其组织领导能力,另一方面把握其桥梁与纽带作用。切实发挥班长一职在高校学习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2.1强调领导组织才能,发挥基层骨干作用

高校班长是高校基层的决策者与组织者。班长必须在学校大局的领导下,以本班学生发展为中心,不断提高本班学生的综合素质。生动活泼的开展各项具有思想性、教育性为主的活动,引导学生争优创先,全面提高各层次学生的乐观积极的思想性、道德文化素养以及专业实践能力等等.在日常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高校班长的领导才能重点体现在组织领导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骨干作用。

2.2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全面贯彻学校各项工作

大学班长的身心素质不同于普通学生,其重点在于具有较强的社会洞察力与辩证分析各类问题的能力。大学班长作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主要体现在把学校提出的相关决策、政策和要求等信息传递给学生,同时也将学生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各类大小不一的问题与建议及时反馈回学校各个部门。大学生班长的大局观在认识和分析问题的层面上尤为体现,其既要作为学生的领导者与代表又要处理好学生与教师之间偶然产生的分歧问题等。班长的纽带桥梁作用职能是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得以开展的关键所在,有利于帮助本班班级塑造良好的班风,帮助院系有计划有目的的完成各项管理工作。

3 大力提升自身素养,全力发挥基层骨干作用,建立高校和谐发展班级

我国现阶段施行科教兴国战略,各地高校都大幅度对外扩招学生,每年大学校园内的入学新生都在不断增加。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学生数众多情况下的管理工作。但是大学班长作为班级集体——高校校园中最基础的管理单位中的核心领导者,是高校校园中施行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参与者与决策者,是联系学生团体与院系各部门的纽带性人物。现如今各大高校对大学班长的培养程度不断加大,其原因还是为了充分发挥班级班长在团体管理中的领导地位,促进班级集体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参考文献:

[1]郑东明,王鑫瑞.浅谈大学班长的职能与作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8.

[2]朱小根.论大学生班级管理工作[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0(6),10(3).

[3]单鹂娜.提高现代大学生班级管理效能初探[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关不学院学报,2004,4.

篇7

一、前言

领导力(leadership)一直是国内管理心理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年来,国内有关领导力的研究领域和层面得到较大幅度拓展;研究的方法基础进一步提升;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也日益与管理实践相结合。本文拟结合新时代背景的要求和西方领导力研究的路径,对国内这个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回顾和小结,并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初步讨论。

二、国内领导力研究的主要进展

通过对近5年公开发表在心理科学、心理学报、应用心理学、南开管理评论和科学管理研究等主要心理学及管理类杂志上的文章进行了检索,并就研究内容、方法基础、结论推演方式等指标对检索到的文章进行筛选,确定52篇相关文章为本文研究的有效样本,对文献进行初步整理和归类,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近5年来,国内领导研究主要集中在领导特质发掘与胜任力模型的构建、领导力的评价及其有效性上,领导测评在近期也受到相当的关注。

(一)领导特质与胜任力研究

翟洪昌等通过对98名机关及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实施卡特尔个性测验并进行因子分析,发现决定管理人员个性特征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控制性人格、情绪感染力、成熟性、处事风格和理智风格;并通过方差分析对不同级别管理人员的个性差异进行检验和分析,认为自律性于高级管理人员而言最为关键。王蕾等则对领导力人格特质的层次进行了探索,并认为领导力的人格特质可以归结为一个二阶一因素模型,其中的一阶因素是开创性、适应性和自律性,并且这三个因素可以聚合为一个更高层次的一般领导力特质结构。赵国祥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得出我国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六因素特征模型。这六个因素既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格特质的共性成分,也有与西方学者因素模型中不同的内容。

与此同时,有关领导胜任力的研究也日渐活跃。时勘等以全国电信系统领导干部为对象,通过行为事件访谈和概化分析技术,建立了通信业高层管理者的胜任特征模型,并提炼了诸如影响力、团队领导和主动性等10项关键胜任特征。仲理峰则以家族企业管理者为访谈对象,得出家族企业高管者的11项关键胜任特征,并与国外企业和国内国有企业高管者的通用胜任特征模型进行比较,发现威权导向和仁慈关怀是我国家族企业高管者的独有胜任特征。王重鸣等结合基于胜任力的职位分析和问卷调查方法,建立了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二维胜任力模型,并发现在维度要素和关键度上,正副职位间存在差异。

领导胜任力研究的另一思路是考察领导胜任特征的不同维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金杨华以关系胜任特征、问题解决特征和诚信责任特征为预测指标,发现这三项特征在工作绩效的不同维度上有不同的预测效应。也有研究者分析了应用胜任特征模型进行评价时,其评价结果的一致性问题。

(二)不同背景下领导风格和行为及其效能的关系

李超平和孟慧分别检验了变革型领导的构思效度,都认为变革型领导是一个二阶单因素的结构,四个独立的子因素分别是领导魅力、感召力、智能激发和个性化的关怀。他们还就这四个因素对领导效能的影响做了探讨。李效云调查了企业管理人员对愿景型领导的认识,总结了愿景型领导的关键特征,并以访谈和问卷调查法研究了领导愿景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吴维库等在对95家企业进行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价值型领导及其效能的关系,认为在我国背景下,价值型领导行为能导致下属的高度认同、满意感和激励。徐淑英等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通过对65名来自不同行业的经理人员进行团体焦点访谈,收集他们对CEO领导行为的描述并据此编制问卷,调查了来自130个公司的1500来名我国的经理人员,总结出我国CEO领导行为的六大评价维度,即冒险创新、沟通协调、愿景表达、仁慈关怀、运营监控和威权导向,提出我国CEO的四种领导风格类型,并具体分析了这几种领导风格在不同行业和治理结构中的有效性。

(三)领导决策的影响因素、评价指标和动态特征

赵国祥分析了领导决策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认为领导者的认知模式、价值心理取向和个性心理特征决定领导者的决策活动和结果。陈学军则运用实验模拟方法,研究了领导者的内隐绩效模型对管理决策的影响,发现内隐绩效模型随决策任务的变化而变化,并会影响决策者的决策偏差。

以上研究大多是从领导者出发,分析领导决策的影响因素,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决策的边界变量。王恒久通过确定领导决策评价的4个一级指标和13个二级指标体系,进而建立了指标体系的评价因素集、权重集和模糊矩阵,试图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领导决策进行系统的定量判断。

从过程研究的思路出发,陈学军设计了动态决策模拟实验任务,并以MBA学院为被试,研究投资决策在不同决策阶段上所体现的动态风险特征。研究发现,决策情景的动态性使得决策风险具有动态性,领导者的责任意识、组织环境和管理因素是决策风险表现出动态特征的主要原因。

(四)领导测评研究的主要进展

目前国内领导测评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领导者素质和绩效的评价;二是不同测评方法的信效度检验和应用。此外,测评方法也是近期领导测评研究的热点领域,且焦点日益集中在不同测评方法在不同测评情景和评价维度上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上。目前,评价中心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吴志明等采用多质多法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对评价中心的构思效度进行了研究,并构建了一个以评价方法为潜变量的评价中心结构模型,认为影响评价中心结果的主要因素是测评方法(情景)而非测评维度。彭平根以LGD为例,应用概化分析方法对评价中心的评分差误来源和控制问题进行了探讨。

(五)我国古代领导心理思想的发掘

先秦时代是我国古代领导心理思想较为丰盛的时期,目前国内对古代领导心理思想的研究也集中在这个时期。杨芷英从领导的功能、领导影响力的构成和心理机制以及领导艺术三个方面研究了孔子的领导心理思想。夏金华等整理了先秦墨家的领导心理素质思想,并从领导者的知识结构、道德品质、语言能力、工作态度、生活作风和为人原则五方面进行了归纳和阐述。郭子仪研究了《孙子兵法》中的管理心理思想,并认为其中的领导心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对领导者的智力、个性品质和能力的阐释上。陶新华等从法家的人性理论出发,提出了法家领导心理思想的“法”、“术”、“势”三位一体观。

三、小结

近来领导胜任力的研究在国内比较活跃。较之特质概念而言,胜任力更加注重能力的综合性和动态特点,并强调与特定任务情景下绩效的关联。研究者主要从领导胜任力特征的模型构思及其与绩效的关联性、模型评价的一致性等方面进行探讨,并试图通过不同组织背景下领导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和比较,总结和提炼关键的领导胜任特征要素。

在领导行为及效能的关系上,目前的研究大多在企业组织背景下进行,且日益集中在探讨不同领导理论基础上的领导行为及效能的关系,而对领导行为和风格对效能影响的机制缺乏细致深入的分析。此外,领导效能的界定及测定标准也缺乏一致性,这往往也造成领导行为及其效能关系的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差异。

国内领导决策方面的研究主要聚焦在领导个体决策影响因素的识别、领导者个性与决策风格的关系以及决策有效性的探讨上,而相对忽视决策的内隐认知机制、情绪决策、不同任务背景下决策的特征等问题。此外,领导团队的决策问题也应得到重视。

在领导测评研究的领域,测评方法是其中的一个热点。评价中心作为不同测评方法的组合,具有较好的效标关联效度。研究者们常常关心评价中心的评价维度、评分效果和评价一致性问题,而相对忽视评价者的培训以及不同评价维度与效标维度间的深层次关系。

四、研究方向

第一,不同组织背景和研究背景下领导胜任力特征。胜任力的一大特点是与特定任务情境相关联,因此,背景的差异性必然会影响到胜任力关键要素的提取和表征。在研究方法及层次上,应注重各种不同方法的多角度验证和多层次水平数据的整合。

第二,在领导效能的验证上,既要顾及领导者本身的因素(如情绪智力、个人魅力等),也要充分考虑下属的变异(如自我概念、复杂问题解决、创新精神等)及领导替代的研究。换而言之,注重情境与下属变异的权变观点应进一步得到重视。此外,在研究的性质和方法上,纵向跟踪研究和模拟实验或准实验研究需要更多的关注。

第三,领导效能指标的内涵界定和测评方法需要充实和发展。在具体研究中,可以根据不同研究目的和对象,选择相应层次的变量作为效标。

第四,领导决策研究的多水平、多层次性。可以比较领导者个体和团队在不同层次和任务决策情境下的决策风格、发生过程和有效性的差异。领导者决策的内隐认知机制也应得到足够的关注。

第五,领导测评与领导者的培训、发展问题。可以发展我国背景下领导测评的方法与指标体系,检验并提升测评的信效度。并且,测评要用于发展的目的,而不只是作为评价和选拔的标准。

第六,进一步根据一定的内容体系和分析框架,总结我国古代领导心理思想,并结合新的时代背景要求挖掘和提升其思想内涵。

参考文献:

1、王蕾,车宏生等.领导力人格特质的层次结构研究[J].心理科学,2004(3).

2、仲理峰,时勘.家族企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J].心理学报,2004(1).

3、王重鸣,陈民科.管理胜任力特征:结构方程模型检验[J].心理科学,2002(5).

4、金杨华,陈卫旗.管理胜任特征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4(6).

5、李超平,时勘.变革型领导与领导有效性之间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1).

6、孟慧.变革型领导风格的实证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4(2).

7、李效云,王重鸣.领导愿景与企业绩效的关系[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4(2).

8、吴维库,刘军等.以价值为本领导行为及效能在中国的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3(4).

9、TSUI A.S,WANG H,et al. Variation of Leadership Styles among Chinese CEOs[J].Organizational Dynamics,2004(33).

10、彭平根,艾平.评价中心测评的评分误差分析研究[J].心理科学,2004(4).

篇8

一要升华悟性。领导悟性是形成核心能力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领导悟性就是一种领导灵性,是一种领导“灵通”,反映的是领导者在领导实践中的“开窍”程度。它是领导者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萌发出来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洞察能力,是领导者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等价值观的综合反映。每个领导者的悟性各不相同,有深有浅、有高有低、有强有弱,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悟性的形成具有两面性,既有先天原因,又有后天因素。对待悟性的正确态度,就是要不断激活先天悟性,更要注重后天培养,这是悟性开发必须坚持的辩证法。

——提升领悟能力。领悟是领会的升华。领导者提升领悟能力,实际上就是围绕路线方针、宏观政策、上级决策、领导意图等进行消化吸收、形成自己认知的过程。领导者提升领悟能力,就要不断形成自己的独特理解和独到见解,不断形成破解实践难题的领导思路,不断把自己培养成为善于统揽全局和把握大势的“明白人”。

——提升体悟能力。体悟是对实践中得到的感性经验的理性总结。领导者提升体悟能力,实际上就是在具体实践和身体力行中,不断寻找领导“窍门”和发现共性规律的过程。领导者提升体悟能力,就是要不断探究工作奥妙,不断总结实践规律,不断把自己培养成为苦干加巧干的“有心人”。

——提升顿悟能力。顿悟是一种瞬间迸发的灵感。领导者顿悟能力,就像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居里夫人发现新的放射性元素一样,实际上就是牢牢抓住瞬间产生的思想火花、点燃思想火炬的过程。领导者提升顿悟能力,就要牢牢抓住第一感觉,不断调动自身潜能,善于从偶然发现必然,从现象洞察本质,实现认识上的飞跃,不断把自己培养成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开窍人”。

领悟、体悟和顿悟是领导者提升悟性的有机整体。领悟和体悟是常态,也是领导者必须养成的良好习惯,一刻不能放松,并贯穿于提升悟性的全过程。顿悟是一种非常态,领导者既要承认顿悟的瞬间爆发性,又要尊重顿悟形成的长期积累性,不断积聚和激发自身灵感。只有把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不断提升“悟”的能力,为核心能力生成奠定坚实基础,创造前提条件。

二要善于联想。联想是对悟性的深化和拓展,实际上就是将“悟”的成果条理化、系统化的过程。悟性不与联想结合,不仅悟的价值大打折扣,而且联想也会失去依托。人类无数文明成果,无不是善于联想、不断创新的结晶。领导者提升联想能力,就要不断培养发散性思维、跳跃性思维、质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最终形成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渗透能力和带动能力。这是领导者生成核心能力的关键所在。

——敢于联想。领导者也有思维的惯性和惰性,一般习惯于按照固有模式认识和思考问题,容易形成思想上的循规蹈矩、自我禁锢,进而导致思维狭窄、思想僵化和思路保守。领导者敢于联想,就是要敢于解放思想,敢于冲破传统樊篱,打破条条框框,突破思维定式,不断挑战,不断超越,不断创新,争做思想上的强者。

——善于联想。就是按照规律、规则、规矩认识问题,按照原理、法理、道理思考问题,按照世情、国情、党情把握问题。善想不是胡思乱想,更不是盲目瞎想。领导者善于联想,就是要善于把感性的东西理性化、零散的东西系统化、静止的东西动态化、无形的东西具象化,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断形成自己独到的思路和方法,争做思想上的智者。

——勤于联想。勤想是敢想、善想的基础保证,没有勤想,敢想与善想就难以步入良性循环,就难以尝到联想甜头、感受联想魅力。领导者勤于联想,就是要既刻苦工作,又刻苦思索,切实把思想、思考、思虑同领导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理性思考能力,不断提高解决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的能力,在勤想中进一步深化认识,把握规律,推动工作,争做思想上的恒者。

敢于联想、善于联想和勤于联想不可分割,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敢想能为领导者打开眼界、拓展视野,善想能为领导者打开心智、升华境界,勤想能为领导者打开思路、积累经验。因此,只有坚持敢想、善想和勤想相结合,才能发挥联想的整体效应,抓住领导者核心能力生成之关键。

三要持续递进。领导者核心能力生成是一个动态演进过程,不是一成不变,不会一蹴而就,且永无止境。当今时代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社会发展一日千里,形势发展千变万化,领导者只有遵循实践、思考、再实践、再思考的认识论发展规律,才能实现提升核心能力的跨越和飞跃,才能在螺旋式上升中实现核心能力渐进性、动态式发展。

——不断改变能力结构不均态势。根据“木桶理论”,能力短板制约着能力整体水平。领导者核心能力均衡发展是一种理想状态,事实上每个领导者核心能力各要素间总有差异,普遍呈现不均衡发展态势。领导者只有自觉查找自身能力弱项和软肋,围绕自身能力短板,集中进行针对性的提升,才能实现核心能力的整体升华。

——不断变潜在优势为显性胜势。优势能力能够带动劣势能力发展,是能力递进的一条重要规律。由于领导者核心能力要素间具有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带动、互相促进的显著特点,优势核心能力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领导者只有充分发挥优势能力的渗透、引领、带动、辐射作用,不断扬长补短,才能把劣势能力培养成为优势能力,把能力优势转化成能力胜势,带动核心能力高效发展。

——不断保持能力提升发展趋势。核心能力提升是循序渐进、滚动发展的过程,决定了能力标杆也是动态提高的过程。领导者应该自觉对照卓越能力标准,高起点树立核心能力提升目标,不能自我满足、原地踏步,更不能抱残守缺、故步自封。要不断攀登核心能力自我建设的新高峰,不断开创核心能力自我提升的新境界,步入核心能力自我发展的新层次,保持核心能力持续提升的发展势头。这也是领导者在核心能力水平上区别和优于他人的关键所在。

“悟性”、“联想”和“递进”,构成了领导者核心能力生成一般规律的“三段论”和“三部曲”,既反映了核心能力生成的先后顺序,又揭示出三者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领导者要不断生成自身独有的核心能力,必须严格遵循核心能力生成规律,科学把握内在的逻辑关系,循序渐进,不断从优秀走向卓越,开创核心能力提升的新境界。

引领提升核心能力需要把握的关键点是什么?

引领提升核心能力,是核心能力培养塑造的重要途径,也是能力提升的创新创造,它开启了按照明晰、具体的培养目标,引领干部队伍素质能力提升的新途径,突破了传统方法大而化之、专指性不强的格局。执行过程中要认真把握三个关键点:

篇9

2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2.1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认识不足

在我国的电力企业中,还是存在着明显的“重研发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的观念,企业的领导者对财务管理信息化也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对其的认识也都还停留在手工模仿的阶段,并没有意识到要想实现管理的现代化就必须做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应充分的认识到企业管理系统中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地位。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还只是盲目的投入,并没有产生实质的效果,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也只认为是核算功能,还未认识到要想真正的实现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就必须推行较高程度的信息化建设。

2.2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缺乏高素质的人才

现阶段对于我国的电力企业来说,还是非常缺乏同时懂电力生产、企业管理以及高端信息技术的综合性人才,没有这种高素质的人才对于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研发和应用也会产生一定的限制作用,企业内部的各类业务信息无法得到及时的传递和共享,在企业内部财务信息数据也无法形成横向分割和纵向分割,降低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

2.3财务管理信息化仍处于核算管理的层次

如果单纯的来看现阶段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应用程度,那么大部分企业都已经进入了以会计核算为导向的阶段,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得到了很大的降低,然而这种应用却还只是停留在会计电算化的初始阶段,其实仍处于核算管理的层次,要想在事前有效控制并且准确的反映出企业的经济业务还是有很大难度的,只是在事后才能反映出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所以,如电力企业的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以及变动情况,在系统都无法得到及时的共享和传递,而通过所建立的资产管理系统,也无法对企业资产的变动进行有效的管理。

3做好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有效对策

3.1正确的认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一个企业的生命线就是信息流,而要想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各方面的工作稳定、有序运转,就必须具备足够的真实并且有效的信息。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能够充分的提升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使电力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更加的现代化,也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构建了一个非常有效的信息平台,在保证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电力企业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如果能够较好的推进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那么就能够大幅度的提升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有序的实现风险控制,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领导者以及财务人员都应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应进一步的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力度,从而提升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技术水平。

3.2做好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人才培养工作

电力行业作为一类技术密集型的企业,而要想做好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就需要同时懂电力生产、企业管理以及专业技术的高素质综合性的人才的,因此,在推进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培养这样一批高素质的人才所发挥的作用就是尤为关键的。集团企业应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较高并且专业技术较强的职工团队,确保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稳定、持续并且高效的运转,对于企业中负责财务会计的工作人员,企业应重点培训他们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同时还应重视对它们专业技术的培训工作,从而培养出素质高、专业强的综合性人才。

3.3合理的配置资源,加大对财务信息软件的投资力度

通常情况下,电力企业的财务核算工作都是较为复杂的,而随着企业经济业务量的不断增加,企业的财务核算的工作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传统的手工记账的方式工作效率较低,已经不能满足信息时代的需求,而如果能够建立良好的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系统,那么就能够为企业的财会人员节省很多的精力,大大的提升其工作效率,使这些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高层次的管理工作中来。所以,企业的决策层应加大对财务信息软件的投入力度,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引入多种类型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进行高效的信息化管理,保证电力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3.4制定统一的标准,保证软件的共享性

为了有效的避免企业软件开发工作出现重复的问题,就必须充分的保证软件的共享性和通用。在设计开发电力企业软件的过程中,首先应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在充分分析了企业自身发展情况的基础上,研发出与其相适应的会计核算软件,从而实现对业务流程和财务信息的一体化管理,科学的利用了企业的各项资源,保证了信息数据的共享性。

篇10

【关键词】政工人员;专业素质;思政工作

随着企业现代化管理进程的不断推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而这需要的便是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具备专业素质以及处理业务处理能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而企业的核心素质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便是企业的思政工作水平。因为这个影响着企业这个大团队的执行力、凝聚力等多方面的能力。所以说,在实践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提升政工人员素质,充分、积极发挥他们在提升思政工作水平中的作用,从而保证员工素质水准的全面提升。当然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企业的自身的额特殊性不断的做出调整。

1目前思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在思想上的不重视

就目前来说,很多企业领导没有一定的政治思想觉悟,未能够对提高政工人员素质重视起来,仅仅重视在企业的产品质量以及企业的利润率上面,忽视了政工人员素质的提升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目前的竞争已经不是单纯的竞争了,而是一种综合能力的竞争。在思想上的不重视,一方面是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的不够,未够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另一方面,相关的政工人员也不愿意花费相应的时间去进行各种创新,而具体的工作也不能够落实。最终导致思政工作的开展步履维艰。

1.2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

很多企业领导层面的不重视,便直接造成了缺乏了相应的管理机制,因为没有相关的工作人员,对他们的工作进行一个指导,也没有人员参与进来,将具体的工作落实下去,从而造成了整体政工队伍比较松散的局面。对企业今后的长期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为在只有利益捆绑下的凝聚力,是不会长久的。因为所有的工作人员没有同样的目标,在精神层面未能够达到统一。长期下去,具体的工作压力大大降低,无法把握后期处理工作的目标制定,最终将制约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影响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3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

最终的落实效果还是需要一定的考核机制的,这样才能够让企业的接下来的思政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首先来说,政工人员的考核工作不够细致,为能够实现相应的量化管理让很多政工人员都长期在岗位毫无建树,未能够积极主动的开展相应的工作。没有评价机制,做好做坏一个样,内部建立的竞争机制便成为了空壳,人员自我培训与加强工作长期处于一个偏弱的环节。在当今的形势下,对于员工的专业素质的又在不断的提升的。两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如果不采用有效的措施进行组织,最终两者失去平衡,在某一种程度上来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的。因此内部企业必须不断强化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培训,保证整个政工队伍建设工作的先进性以及综合性。

2提高政工人员素质以及思政工作水平的措施

2.1建立高效的评价机制

首先在开展思政工作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创新,建立思政工作评价机制,从而为提高政工人员素质以及提升思政工作水平奠定相应的制度基础。因为评价机制的转变,在某一种程度上说,能够为接下来思政工作的内容以及方向提供一定的指导,使其明确思政工作的重要性。

之前的思政工作是简单的思想教育,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思政工作的内容也具备了很多新的内容要求,评价机制的转变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和促进改革等多方面实现有机结合,从而实现从被动向主动的转变。当然了,评价机制的建立还是需要创新意识的,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能够满足现实需求。

2.2不断提升政工人员的专业素质

目前的工作最终都是通过人来实施的,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这些制度的最终的执行效果,所以说,还需要通过实践来提高其业务素质,使其具备更强的综合素质。首先,政工人员应该具有较高思想认识水平,能够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在思想层面要求政工人员,能够进一步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方面的修养。并且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能够树立起的榜样带头作用,从而充分调动其他人员的积极性。充分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指导原则,从而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只有政工人员的专业素质得到了相应的提升,才能够更好的发挥他们在提升思政工作水平的作用。

2.3在思想上高度重视

首先,应该让企业的领导者转变错误的思政工作理念,现如今的思政工作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的工作,需要的不仅仅是员工思想道德层面的提升,还有在企业中的贡献值等等。同时展开思政工作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并非只有简简单单的思想教育。领导者转变思政工作理念,才能够为接下来思政工作工作的具体开展,奠定相应的基础。其次,便是企业领导自身的提升。因为这些人员是整个政工人员中的核心力量,他们不仅仅在思想上重视,还能够具体的落到实践中,身体力行,对于其他人来说能够具备更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也更能够发现问题,从而及时的调整思政工作的具体实践。

3结语

其实,思政工作的开展效果与政工人员的专业素质是相关联的,所以说要想思政工作的开展取得比较好的效果,需要我们能够提高政工人员的专业素质,从而为思政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而在其他方面,一方面要重视创新,无论是评价机制、还是思政工作的内容方面,我们都需要与实践紧紧结合在一起,能够根据现实的需要,不断的创新机制。另一方面,在提升政工人员的专业素质的时候,我们应该重视到他们的引导作用,而不仅仅是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与此同时还需要引导他们将这些专业素养,能够落到实践中,真正的发挥出作用。

篇11

二、风险社会的到来凸显了公共行

政领导者危机决策能力的不足作为新时期的公共行政领导者,它既是社会管理的主体,也是进行各种危机处理的关键人物,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关系着危机局势的发展变化。公共行政领导者的危机处理能力,也就是公共行政领导者在危机情境中的组织、协调、指挥、控制、决策等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其有效化解危机的根本前提和基础。而面对随时可能转化为社会危机的风险,公共行政领导者危机决策能力的不足日益凸显。

1.公共行政领导者对风险和危机的预见能力不足。

政府承担着社会管理的重任,政府的决策质量的高低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影响,而作为政府决策核心要素的公共行政领导者的风险和危机预见能力则左右着政府决策质量的高低。而现阶段一些公共行政领导者在做出经济社会发展决策过程没有充分意识到风险社会的特征,对决策在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危机预见能力不足。近几年,因暴雨问题凸显的城市排水问题就是公共行政领导者对风险和危机预见能力不足的明证。公共行政领导者在做出决策的时候本应高瞻远瞩,尽可能预测未来可能的风险和危机,并为此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充分预估未来遭遇灾难或危机后可能出现的瓶颈,在人力所及的范围内尽可能消除导致灾难的各种潜在因素。而由于制度和领导者自身能力的限制,一些公共行政领导者对决策风险和可能的危机预估不足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2.公共行政领导者对风险和危机的辨别能力差。

对于公共行政领导者来说,在风险和危机爆发之初有效的控制和消弭危机往往比挽回和处理危机更加重要。然而从当前我国风险防控和危机处理的经验中,我们不难发现部分公共行政领导者不具备对风险和危机的辨识能力,不能在危机爆发初期,就准确判断危机的性质,预见危机爆发的危害,从而对症下药,将危机化解在尚未造成危害之时。如松花江污染事件就凸显了地方公共行政领导者对风险和危机识别能力的欠缺。

3.公共行政领导者对风险和危机信息搜索能力比较弱。

赫伯特·西蒙曾指出:“在危机状态下:决策者事实上并不具备相关决策状况的所有信息;决策者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决策者在有了相关决策状况的简单印象后就行动;决策者对的选择行为受所得信息的实质和先后顺序的影响。”从中不难看出,针对信息收集,公共行政领导者对风险和危机信息搜集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首先决策者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即公共行政领导者面对情报部门收集来的有关风险和危机信息,难以分辨出信息的真伪、主次,不能透过信息的表层现象对风险和危机的本质有深层次的认识,从而引起判断失误,决策不力。其次,信息掌握不全面,当公共行政领导者面对不完全的信息时,难免不会影响到公共行政领导者的危机决策能力的发挥,做出偏颇错误的决定。最后,信息搜集不及时,例如2008年南方低温冬雨灾害,由于我国气象局的天气预报系统具有滞后性,不能及时而准确地预计未来一周之后的天气状况,各交通部门之间互通信息不够等,导致公共行政领导者不能及时获取相关信息,无法估测到可能出现的情况。

4.公共行政领导者危机决断能力不足。

当风险一旦转化为现实的危机时,危机决策是对公共行政领导者危机决断能力的重要考验,然而,许多领导者在危机决断时,果敢不足、优柔有余。尤其在面对一些新问题新情况时,公共行政领导者往往失去判断力,不能灵活地应对复杂的环境当机立断做出最有效的决策。

5.公共行政领导者危机决策执行能力差。

有些公共行政领导者虽然对风险和危机有了清醒的认识,当机立断做出了合理的决策,但是在危机决策的执行环节,限于主客观条件,正确的决策没有执行到位,致使危机决策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

6.公共行政领导者对危机事件的追踪决策能力欠缺。

社会风险具有隐蔽性和潜在性,往往突然爆发酿成危机事件,而且其后续发展也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危机决策是往往是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做出的紧急决策,有的时候是完善的、不合理的,公共行政领导者应对危机事件密切关注,及时调整政策,进行追踪决策。而有些公共行政领导者会忽视了对危机事件的追踪决策,导致危机事件不断蔓延,造成了更大的损失。

三、造成公共行政领导者危机决策能力不足的原因

1.公共行政领导者风险和危机意识淡薄。

公共行政领导者的风险和危机意识是他们进行公共危机决策的基础,公共行政领导者应该预见潜在或现实的风险和危机,识别风险和危机爆发的征兆,并在爆发之初,预见风险和危机发展趋势,估测危机带来的后果,提前制定有力的预防措施,以控制危机的影响范围。现实中,由于公共行政领导者风险和危机决策意识淡薄,而致使危机事件扩大化的现象时有发生。公共行政领导者风险和危机意识薄弱不仅会使危机扩大化而且会引发新的危机。面对危机爆发,公共行政领导者承受着心理和时间上的双重压力,他们不能在复杂的危机面前果断决策,从而延误危机处理的最佳时机。

2.公共行政领导者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公共行政领导者自身素质的高与低直接影响着他们决策能力的强弱。危机决策制定的特殊性,要求公共行政领导者具备较高的自身素质,使其能在短时间内做出适合危机事件处理的决策。这里我们将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公共行政领导者自身素质:首先,公共行政领导者心理素质不过硬。危机决策是对公共行政领导者心理、能力、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多重考验,“在危机发生中,公共行政领导者往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心理承受能力的强弱是决定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本身能力的重要依据。”就当前的一些危机事件,我们不难看出有的公共行政领导者由于自身危机处理知识不足、心理素质过差,导致在危机突发之时,无法做出正确的危机决策,致使危机转化为灾难。更有甚者,一些公共行政领导者因为惧怕风险,在危机决策的关键时期,畏手畏脚,最终错失危机处理的良机,给社会带来巨大损失。其次,公共行政领导者的责任意识不强。责任重于泰山,责任意识是公共行政领导者成功进行危机决策的关键要素之一。所谓的领导,就是在享受特权的同时,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在风险或危机来临时,有勇气站出来,单独扛起压力。在危机处理中,公共行政领导者在责任意识的驱使下,将自己的职、权、责联系起来,立足于社会民众的利益,履行自身的职责和使命。现实中很多危机事件是可以在初发期就加以控制,但是由于公共行政领导者或对存在的安全隐患麻木不仁,或对危机的爆发心存侥幸,或对潜在的危机敷衍塞责,导致危机事件不断发生。最后,知识水平有限。变化多端的危机事件要求公共行政领导者不断学习,不仅要具有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危机决策相关的知识。但是一些公共行政领导者由于缺乏危机意识或者极少接触类似危机事件,危机决策学习的意识不足,危机处理经验缺乏。另外我国缺乏对公共行政领导者危机决策技能的专业培训等制度,造成公共行政领导者危机决策知识不足。

3.危机决策的信息搜集系统不健全。

无调查无发言权。信息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决策资源,更是公共行政领导者危机决策的依据。缺乏充足的信息资源,公共部门领导者的危机决策就容易出现偏差或错误。就我国而言,信息搜集系统存在以下缺陷:其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息系统的技术设备较为落后,人员素质不高,造成信息系统的搜集力度不大,我国的电子政务、数据库资源共享平台等的建设都处于初级阶段,信息的搜集一直沿用传统的方式,同时信息系统的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这就造成我国信息资源不足,难以支撑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其二,我国官办的信息机构,除国家安全部门外,均实行分级管理制。在这种管理方式下,信息机构的独立性大打折扣,当信息搜集的工作触及政府或者某些领官员私人利益时,政府的自利性和官员的私利性便会凸显,一旦缺乏监管,政府和公共行政领导者极有可能对信息搜集进行人为干涉,甚至不惜利用手中的权力对信息进行伪造、篡改,因而信息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

4.决策的辅助机构作用不突出。

决策辅助机构是指由专家组成的辅助公共行政领导者决策的智囊团,它主要负责信息的搜集、处理、分析,方案的制定等工作,在公共行政领导者危机决策中发挥参谋咨询的作用。事实上决策者在利用专家智囊团时存在一定的误区和问题,具体为:一方面就公共行政领导者而言,一些公共行政领导者对智囊团的作用认识不足,或者过分依赖,将所有的工作全部交予智囊团,对其提出的方案全盘接受,将智囊团的作用过度扩大;或者咨询意识不强,公共行政领导者过分自信,误将智囊团当做秘书机构,弱化其真正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就智囊团本身而言,智囊团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研究人员的知识水平,实际的工作能力较低。智囊团成员结构有待改善,研究人员的年龄、气质、经验、知识等结构不合理,部分研究人员还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没有足够的时间从事政策研究分析。而且,作为智囊团中的专家学者在辅助政府决策的过程中应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5.危机决策的法制环境不健全。

法律是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公平正义的基本准则,任何人的行为都不能逾越法律。处于非常态下的危机决策行为,需要法律为其提供正当性和合法性,然而现实中,我国危机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具体说来分为:其一,由于对公共行政领导者行使危机决策权力的过程缺乏切实有效的监管,使得领导者危机决策权力的运用出现滥用或者缺失的现象。为了能快速解决危机事件,公共行政领导者作为危机决策的首要负责人,会在危机决策中迅速集聚权力,决策程序相对简化,以便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决策。这一过程中,领导者的危机决策极易侵害公民的利益。此外,部分领导者因怕担风险、担责任,而在危机决策的关键时刻,放弃决策权力,不履行自身的职责义务,导致危机发展为灾难。其次,现有的危机管理方面的法律体系存在很大的不足。部分现有的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够,无论多么有威慑力的法律,如果不能得到落实,那么只能是一纸空谈。此外,部分法律法规太过分散、老旧,需要及时补充更新,以适应复杂的危机管理工作。

四、提升公共行政领导者危机决策能力的建议

1.增强公共行政领导者的风险和危机意识。

现实生活中,很多风险和危机爆发前都会有征兆,可是由于公共行政领导者风险和危机意识淡薄,在危机初露端倪之时,不能及时发现,采取相应措施,致使危机酿成大祸,带来很多不必要的损失。这就要求进行危机决策的公共行政领导者,有较强的危机意识。一方面公共行政领导者树立“居安思危”、“一切事情都有可能发生”的思想,在日常工作中,关注久积社会问题的变化,留心各类信息的传播,培养自身的风险和危机识别能力,将危机决策纳入日常决策中。另一方面,平时公共行政领导者要注意危机决策资源的积累,其中主要包括人财物等有形资源和信息、智慧、经验等无形资产,这样有利于公共行政领导者危机决策的做出。

2.提高公共行政领导者素质。

首先,提升公共行政领导者的心理素质。公共行政领导者作为危机第一决策人,必须具备处惊不变、大胆果敢的心理品质。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公共行政领导者具有很强的克制力,压制内心的恐惧和焦虑,以沉稳冷静的方式,快速有序地应对危机。同时,面对非常规的危机决策,公共行政领导者要果敢善断,能准确地判断危机发展趋势,迅速获取相关信息,并从众多的备选方案中,准确地挑选出最佳的决策方案。其次,加强公共行政领导者的责任意识。在危机决策中,公共行政领导者要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履行职责,危难时刻不退缩,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想方设法化解公共危机。然而,从有限理性的角度出发,公共行政领导者作为一个社会人,在危机关头的自利思想会影响其决策的正确性。因而,在公务员常规培训中,要积极开展思想教育,同时加强对公共行政领导者危机处理过程的监督,对于、不履行职责的公共行政领导者加以惩处,达到以儆效尤的目的。最后,提升公共行政领导者危机决策的知识水平。一方面要加强公共行政领导者危机教育,即组织公共行政领导者定期进行必要的危机决策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学习交流活动,提升公共行政领导者的知识储备,加深公共行政领导者对危机决策的认识,避免公共行政领导者因知识的缺乏而束手无策。另一方面进行必要的危机演练,即进行公共危机模拟训练,展现危机爆发的情景,这种方式既丰富了公共行政领导者危机决策的经验,又有利于领导者危机决策能力的提升。

3.完善信息系统,提高信息获取能力。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日常决策中,公共行政领导者不可能搜集到所有的信息,尤其在情况紧急的危机关头,公共行政领导者更加不可能获取足够的信息用以决策。因此,在危机决策中,利用有限的条件尽可能多的搜集与危机相关的信息,就显得及其重要。一方面要利用新型的科技手段,提高信息搜集工作的质和量,一改原来不科学的搜集方式利用互联网、大众传媒等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的信息传播渠道,获取更充足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改变原有的信息机构的管理体制,变分级式管理为纵向条式管理,建立一个直接隶属于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信息系统,广泛搜集各种社会信息。

4.发挥决策辅助机构的作用。

从公共行政领导者方面而言,要彻底改变对智囊团作用的认识,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纷繁多出的危机事件,公共行政领导者要积极利用好智囊团的优势,在决策制定中真正发挥智囊团的参谋咨询作用,这就要求公共行政领导者,重新定义智囊团在危机决策中的辅助作用,促使其发挥最大的价值。从智囊团自身来讲,国家要从硬件和软件上支持专家智囊团的发展,软件方面完善智囊团的人员结构,老壮青三者结合,提升研究人员的素质,同时发展和吸纳复合型、综合性的人才;硬件方面,扶持非政府智囊团,为他们提供资金援助。

篇12

中图分类号:C9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企业办公室管理工作的特点

相对于企业来说,办公室是综合性的管理服务部门,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桥梁和纽带。因此,企业办公室管理工作具有以下特点:

(一)综合性,全局性。办公室作为企业的经营运作枢纽,管理工作具有统领全局、综合性强的特点。担负着企业的发展决策及保障决策正常实施的重要职责,企业办公室的管理工作涉及企业的各个层面。

(二)协调性,操作性。企业办公室具有信息沟通、关系协调的管理操作功能。是联系企业内部、外界之间的信息沟通主渠道。是调整和改善各种矛盾关系,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培养团结协作精神的操作机构。

(三)辅,服务性。办公室管理工作具有协助和服务的双重属性。是协助企业领导围绕企业规划的总目标,直接为企业集团领导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的辅助参谋。

二、企业办公室的重要作用

办公室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质量的好坏将会对企业方方面面的管理工作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当然也包括业务工作的开展。当前,办公室一方面承担着管理事务、提供服务、参与决策的等重要职能,另一方面还发挥着引导企业综合管理工作不断优化的重要作用。对于企业而言,可将办公室的作用概括为纽带作用和参谋功能。

(一)纽带作用

在企业之中,办公室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有效连接着各个工作人员以及不同职能部门,肩负着上下互通消息的重要使命,另外,还具备一定程度的宏观调控以及综合权衡的职能。所以人们将办公室看作是一个有效的协调部门。在决策的组织实施过程中,办公室发挥着类似中介性质的作用,一方面要详细了解基层部门的实际情况,并将这些情况如实地反映给领导者、决策者;另一方面,决策制定完成后,办公室要观察决策的具体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汇报,方便决策的调整。

(二)参谋功能

新形势之下,办公室仅仅具备纽带作用是远远不够的。办公室还应具有一定的参谋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办公室应准确、及时、全面地收集信息资料,并将其提供给企业的决策层,为各种决策的制定提供事实依据;(2)办公室应紧紧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来开展自身的工作,如各种调查研究,并将调查研究结果上报给领导层,方便企业中心工作的开展;(3)办公室应该在领导的指挥下负责各类重要文件的起草,并落实各种决策的制定与执行情况;(4)办公应该能够针对企业当下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给出合理性的建议。

三、加强办公室管理的措施

(一) 加强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强化办公室工作的责任服务意识

要做好办公室的工作,关键在人。因此,要求办公室工作人员应该以德为先,即较高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修养、极强的责任意识和大局观念。通过加强学习,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立场和观点,养成良好的保密意识和服务意识。良好的服务意识是工作人员做好工作的基础。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如何,不仅影响到本单位的丁作效率,还会影响集体的形象和声誉。因此,办公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做到眼勤、手勤、腿勤,要有吃苦奉献的精神,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做到求实、务实、踏实。

认清企业发展的新形势,积极转变观念,明确办公室管理工作的责任与义务,增强服务意识,切实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协助企业领导建立规范有序的工作秩序,保证科学决策、有效指挥和政令畅通。

(二) 建立健全办公室管理体制,加强办公室管理的督查督办工作

办公室应根据实际出发,建立科学的行政目标管理体制,强调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使工作人员明确工作的目的性,能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管理方式。各部门应对具体业务内容进行再分工,对办公室工作人员进行适当调整,并制定工作计划,形成一套完善的目标管理体系。在体系制定完成后,再将目标细化,将任务分配到每一个工作人员。在工作人员明白工作职责之后实行

目标责任管理。最后,对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这样既可以避免在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待遇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又能增加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让他们意识到竞争的压力,从而打消工作人员消极、懒散的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此外,领导应准确掌握办公室从业人员的需求,因时、因人、因需求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激励措施,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督查是办公室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责,是确保企业计划目标和工作任务落实的基本手段。办公室工作必须围绕企业工作重心,建立权威高效、运转自如的督查机制,推动企业发展。

(三)全面开展办公室管理调研工作

调研是办公室提升自身水平的良好方法,作为直接服务于领导和群众的办公室必须代劳,通过深入调研,掌握自身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深层次的分析原因,提出科学的解决办法和建议,为领导排忧解难。

(四)做好重大突发问题的稳定工作

随着现代企业人性化管理理念的提升,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善于运用有效手段处理突发性新问题,切实做好企业的管理与稳定工作。

(五)实现高效和快捷工作模式,落实档案管理工作

要针对现代企业发展的新形式,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创新档案管理方法,宣传档案开发的重要性;同时,加大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提升办公室高效快捷的管理水平。

(六)高度重视办公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

篇13

一、图书管理的现状

(一)管理体制不完善

(1)现阶段图书管理还主要采用手工操作的管理方式。其管理方式效率低下,还容易出现管理问题,满足不了现代化发展的图书管理需要。其次这种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图书的使用效率,导致很多书籍出现闲置的情况。(2)由于现阶段的图书管理制度下,图书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普遍不高,从而影响图书管理人员对工作的热情。并且在这一体制下,对图书管理人员素质也要求不高,图书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低下,影响图书管理效率和质量。

(二)书籍管理力度不强

(1)由于对图书保护措施不到位,并且没有明确的标识,导致这类书籍影响到读者的阅读体验,久而久之被闲置在图书馆中。(2)图书管理对图书的更新不是很重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其很多知识内容早已经更新多次,图书如果没有及时更新的话,就会对读者的学习造成影响。(3)在有些图书管理中,图书资源十分有限,时常不能满足读者阅读内容广泛的需求,久而久之就会被读者淘汰。

(三)领导不重视

校园领导不重视图书管理的创新也是当前形势下图书管理面对的现状之一。在校园教学中,领导往往只重视教学本身,不断地完善教学模式和方法,但却忽略了图书对于学生学习的帮助[3]。学校领导往往很长时间才进行一次图书馆更新,并且不重视图书馆图书资源,导致校园图书馆失去其本身的意义。同时因为图书管理不善造成图书闲置,甚至对学生学习造成影响。

二、图书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图书管理的创新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我们知道,书籍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知识文化时,一部分是来源于教师的教导,另一部分则是来源于自主阅读。所以对图书管理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图书管理创新,来提高图书管理效率,提高图书管理对学生指导阅读质量,增加图书馆图书资源的深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范畴。

三、图书管理的创新途径

(一)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素质

(1)提高图书管理领导者素质。一个优秀的图书管理团队,和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是分不开的。图书馆领导者首先要具备综合性素质。要了解图书管理的重要性以及作用,要了解读者需要,了解当前形势下社会发展所需求的读物书籍。图书馆领导者还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文化,如图书管理知识及员工管理知识。领导在掌握这些管理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学会应用这些知识,如果只知道知识而不懂得运用的话,也只是纸上谈兵,不利于图书管理创新。当前形势下的图书管理创新需要一支管理水平优秀的管理团队,而加强F队领导的专业素质则是重中之重。(2)在加强图书管理领导素质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图书管理的创新还需要图书管理人员去落实,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创新的成效。首先,应该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要以服务读者为工作目标。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图书管理方面的专业水平,提高图书管理质量,学习先进的图书管理模式,并运用到实际中。最好,还要加强图书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通过奖惩制度来实现。每月可进行相关考核,工作表现优异的员工可以获得奖励,表现差的员工则要接受惩罚。对员工的招收也要拥有一定的标准,要引进优秀的管理人才,不断提高整体管理人员素质。

(二)应用信息化管理图书

(1)要明确管理目标,要以服务读者为图书管理的基础理念,在提高读者服务质量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2)在图书管理中,要融入信息化技术。比如,建设一套完善的图书管理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信息等技术,不断加快图书管理信息传递的速度,并且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3)建立完善的读者查阅平台,让读者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书籍,并了解整个图书馆书籍动向。通过读者查阅平台,可以有效地提高读者服务质量,提高图书管理效率。

(三)创新图书管理制度

(1)完善图书管理制度,通过完善的图书管理制度来规范图书管理人员的行为。(2)加强监督制度的完善,对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有效监督。总之,制度的完善和创新是图书管理创新的先行条件。

(四)调整图书管理结构

调整图书管理结构也是图书管理创新的重要部分。在过去的图书管理结构中,图书资源不符合时展,内容比较落后。调整图书管理结构就可以从这点出发,建设完善的图书管理系统,及时了解图书更新情况,及时了解图书资源的不足,并及时完善图书资源以及更新图书内容。在完善图书管理系统的同时,还要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的培训。通过培训不断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图书馆还可以加强和外界的合作,通过合作来不断提高图书管理质量及读者服务。

(五)提高图书利用率

(1)提高图书管理资源的利用效率,合理安排图书管理人员工作,尽量排除工作内容重复的事情发生。(2)图书资源要及时更新,通过把图书资源整理上传至计算机中,来提高图书资源信息的完整及准确,从而提高图书资源的利用率。

当前形势之下,现阶段的图书管理模式已经满足不了读者的需求。图书管理效率不高,图书资源不足,读者服务质量差,领导创新意识缺乏,图书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都是如今图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图书管理制度,加强领导创新意识,才能提高图书的利用效率,提高读者服务质量,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

友情链接